另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5:51:53

另类范文篇1

关键词:高雅的情趣;情感基调;离别;相思;悔恨

据夏承焘的《姜白石编年笺校.合肥词事》考证,白石二十二岁以后,在合肥曾有一段情遇,所恋对象大约是善弹琵琶的年轻歌女,并多次为她往来合肥,直至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才最终离别,合肥女也远走他乡,从此在未谋面。据夏氏统计,与合肥女恋情有关作品竟达22首之多,占现存白石词的四分之一,这是一个很大的数量,艺术质量也多为白石词中之上品。因此,只有深入探讨白石的爱情词,才能更深入的了解白石词的全部。正如夏氏所言:“欲全面了解姜词,何可忽此?”

纵观传统恋情词作,多狎昵风流,软媚浓艳,所谓“艳词”,即指此而言。而白石的情词,却能从整体上一反近四百年之余绪,它以其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精神境界,形成了颖秀端华,含蓄婉转的艺术风格,并以此建立起爱情词新的审美规范。

北宋以来的恋情词,情调软媚或失于轻浮,虽经周邦彦的雅化却仍然不够。姜白石的恋情词则往往省略过虑掉缠绵温馨的爱恋情节,只表现离别时候和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挚热的柔情。

1、离别时的感伤

据夏承焘《姜白石编年笺校》,绍熙二年,正月二十四日,白石与合肥女子有一次分别,而这次分别可能就是有情人的最后之别,只是当时两个人都没有意识到。因此,当我们重新赏析分别时候的词作时,确实应该比当时的白石更伤感。如《浣溪沙》:

钗燕笼云晚不忺。拟将裙带系郎船。别离滋味又今年。

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些儿闲事莫索牵。

词的上片从女子的惜别写起,为了送别情人,傍晚仍然梳妆打扮起来。但是盛装遮不住愁容,她为离别伤心,内心的痛苦一无遮拦。“拟将裙带系郎船”,用女子声口,情痴而深,无理而妙。“别离滋味又今年”,着一“又”字,说明多年来深谙分离之苦。所以今年之别滋味可知,尚未分手已知其苦。下片从男子一面着笔。他劝慰情人,杨柳在寒夜尚且不能安静,被风动,不停飞舞;水上的鸳鸯也由于浪急不能成双,无法安眠。天下不如意事触目皆是,何止你我。有离别就有相见,言外之意希望情人保重自己,不要太伤情。劝慰情人不要伤情,实际上,情人早已被离别所伤,自己何尝不如此呢?无论是女子的直抒心伤,还是男子的强作宽解,均为一段深挚的恋情所苦。

作为其姊妹篇的《点绛唇.金谷人归》也作于此时:

金谷人归,绿杨低扫吹笙道。数声啼鸟。也学相思调。

月落潮生,掇送刘郎老。淮南好。甚时重到。陌上生春草。

词上片写相聚之乐,下片写分别之悲。相聚时候,绿杨低扫,啼鸟也学相思调。分别时候,月落潮生,再见无望,惟有春草凄迷,惹人泪沾衣。白石将恋人的离别写得如此的伤感,真切,让千百年来的情人顿起共鸣。

2、相思时的怜惜

“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许”,白石对情人情深意重,与情人分别实在是人生一大悲事。浪迹江湖时,触目所见,均是情人倩影,满头脑中,均是情人音容笑貌,词人无时无刻不在牵挂,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合肥女子。冬日,偶见腊梅竞放,会忆起当年与情人共赏江梅,“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江梅引》)春日游湖,见到一对佳人荡舟而来,又勾起往事之思,“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琵琶仙》)秋风萧萧,飞星冉冉,正是七夕之时,词人又起相思,“自织绵人归,乘客去,此意有谁领”。(《摸鱼儿》)就是这样,词人对情人的相思也没有一点消减的迹象,更将情思移入梦中。试看《踏莎行》: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本篇为白石言情词中名篇,妙在情感深挚,构思奇妙,意境清雅。词序中说的明白,当时词人自汉阳乘舟东下至金陵,江上夜梦情人,有感而作。特别是最后两句,最见奇绝。说情人前来托梦,这是词人认为情人一定刻骨铭心的想念自己,异地同心,彼此有此信念。接着词人又体贴又怜惜的感叹离魂托完梦回去时的孤单、冷清。千山苍冷,月光溶溶,离魂独自赶路,无人照料。词人痛惜人的深情洋溢于字里行间,感人至深。前人激赏白石此词“笔气高爽”,“语气奇丽”,其实更可贵的是文笔背后的“真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两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可谓推崇备至。热烈的情爱,仍以“冷”语出之,不同凡响,创造出词史上少见的冷境,从而使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凡脱俗的韵味。

3、相思无望后的悔恨

离别时候,是无尽的悲伤;随后是无尽的相思,然而相思又有什么用处呢?只徒然增加痛苦而已。相思无用,相思无望,必然会产生无尽的悔恨。试看《浣溪沙》:

著酒行行满袂风。草枯霜鹘落晴空。消魂都在夕阳中。

恨入四弦人欲老,寻梦千驿意难通。当时何以莫匆匆。

据夏承焘《姜白石编年笺校》:“此客游汉阳游观之词,而实为怀合肥人作,其人善弹琵琶,故有‘恨入四弦’句,序与词似不相应,低回往复之情不欲明言也。”有了夏先生的笺注,理解这首词就方便多了,从词序看,到姐姐家探亲,在太白湖,云梦泽的怀抱中,尽享天伦之乐,山行野吟之趣,心情相当愉快。荆楚开阔的天地,亲属温暖的亲情,给了词人极大的抚慰,他自称“自适其适”,几乎是心满意足了。但就在他踌躇满志的时候,情绪发生了变化,一阵惆怅袭来。为此而赋诗,已经全没有了词序中的轻松愉快。短短的一瞬间,词人为心事击中,他的那段绝望的爱情,在哪怕是愉悦的心境中,仍然刻骨铭心。随时随地来侵扰词人的情绪。在辽阔江天,枯草无际,苍鹘盘旋,直落晴空的宇宙中,人的忧伤冉冉弥漫于无边的夕阳。下片紧接“消魂”而来,“恨”,是分离之恨,是自己的,也是对方的。为恨而苦,为恨憔悴,为恨心碎,人岂能不老,老岂能不怨。“寻梦千驿意难通”,神魂借梦欲与相通,竟然寻遍万水千山,都难相见。这是多么绝望,沉痛!词人百无聊赖、无可奈何之际,逼出词尾“当时何似莫匆匆”,追悔当初不如不分别。实际上这是一句痴语,往日难追,悔亦无用。何况当时何曾想分别?必定有不得不的原因。但是,情愈痴愈真,千载下感动读者的,正是词人的真挚与执着。结句与晏殊的《踏莎行》“当时轻别恋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相若,但细味之,便觉得晏词犹出以轻灵淡宕之笔调,姜词则刻骨铭心之恨语。

白石词基本的情感基调是“伤”,为情所伤,使他心痛,使他沉重,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这种原发性的情感一旦没有理性意识的控制和引导,将会陷入混杂的情绪海洋之中,仅仅是一种杂乱无序的情绪宣泄和呼喊,没有任何的美感可言。可幸的是,白石以其高超的艺术才能,创造出表现内在情感运动形式的审美形式,从而使这种情感在合理的范围内重新理解和组织,产生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参考书目:

夏承焘.姜白石编年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另类范文篇2

其次,翻开自中国的近现代史以来,从1949年至“无产阶级”的前“十七年”、“无产阶级”十年、1976年至1999年、21世纪以来的这四个时期一路走来的历程,人们可以体味到中国政治意识形态的微妙变化。尤其是自1978年代以来经济的相对较快发展,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也随之发展。相对以往前三个时期而言,在全球化的冲击下,21世纪的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较为民主、自由、宽松的空间。在这一政治背景的前提下,在主流意识形态许可的框架之内,一些符合中国当前建设需要的境外意识形态,也被一定程度的认可、吸收,并借鉴进来,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在这一意义上,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比较自由发展的空间。

电影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得尤为明显。有着百年历史沉淀的中国电影,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晴雨表,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体制内外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建国以来,以“无产阶级”为界限的中国知青电影在历经上述相应的前“十七年”的知青电影、“无产阶级”时期的知青电影、1976年至1999年的知青后时期电影的流变之后,被卷入21世纪全球化新浪潮之中的后知青时期电影,在面对着国内外诸多因素的诱发和刺激,日益呈现多姿多彩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中国影视剧领域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现象。按照社会发展历史的进程,后现代社会应该出现在工业社会实现高度发达之后,即后工业社会时期。而在中国尚处于现代化初步发展并且极为不平衡的社会里,高谈后现代的历史语境似乎文不对题。然而,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历史潮流而言,后现代社会的某些文化特征和心理状态,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并且合乎当今高度全球化的现实。中国虽然尚未进入后工业社会阶段,但后现代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无中心、无深度、零散化、商业化的特征却随处可见。当然,由于整个中国社会依然尚处于传统农业社会而尚未全面实现工业化的状态,因此这些后现代的特征只是中国“现代化”主旋律的某些声部或者变异形态。

进入21世纪,由于更多的西方文艺思潮、商业、娱乐等元素渗透到中国知青电影中来,知青电影从题材的选取、主题的表现、拍摄技法的运用、艺术层面的创新等自身因素的发展都使得它必须采取全新的演绎角度以符合当下的国情,这就使中国知青电影开始朝着多元化发展,用了一种“非主流”的方式叙述传统的知青主流故事。在当今的历史语境下,现代及后现代的诸多元素与传统的“主旋律”元素奇妙的结合在“主流知青电影”中,并对那段特殊历史岁月进行“另类”的注解与书写。众所周知,传统的“主流知青电影”是以“宏大历史叙事”来反映具有一定深度的主题,故事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历史真实,基本倾向是找寻并回归英雄的年代、重建崇高的英雄主义、实现曾经的革命浪漫理想、渴望得到现有制度的认可、寻求回归后的社会位置并实现所期待的人生价值等。因此,“主流知青电影”承载着自早期知青电影以来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教化功能和乌托邦式的精神渊源,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政治功利性,忽略了电影本身的属性。电影,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文化艺术性;作为商品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商品的特征。电影既是文化艺术又是商品,是文化艺术与商品的综合体。因此,从第五代导演群体开始,中国电影人进入“文化开放”的时代,西方各种艺术思潮、文艺理论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涌入他们的头脑中,很快就填充了他们因十年动乱造成饥饿空虚的思想库,使他们很快跟上了世界的时代步伐。21世纪以来,中国第六代导演群体沿袭着前人的努力,在后现代的历史语境中以自己较为独立的姿态开始以独到的后现代式的“另类”探索来表现知青电影。

电影是文学的延伸。一般认为,中国文学史中所谓的“主流”、“非主流”的“流”,是指文学运行发展的某种历史过程。“主流”文学是指那些在某一历史时期受体制支配和影响而形成具有被大众接受、肯定和推崇的相对“规范”的文学创作。“非主流”文学则是指那些偏离“主流”文学的文学创作。“主流”电影随“主流”文学相伴而生,符合当下体制要求。“主流知青电影”是“主流”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那些在某一时期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形成的具有被大众所肯定、接纳和推崇的符合“规范”知青题材电影样式。笔者认为,这二“流”呈现动态状态,是相对的文学现象,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文学的历史运行过程中,除了“主流”、“非主流”这二者之外,还存在着“非流”的一种“流”,这种“非流”可能会昙花一现,一瞬即逝;也可能会在经过一定历史时期的沉浮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重新“发现”、“挖掘”、“继承”并“发展”成为一种“流”--“主流”或者“非主流”。这种“变异”的“非流”文学,即不伦不类的“另类”文学,相对于“主流”、“非主流”文学而形成的与二者不同性质、不同风格的文学创作,它穿越历史的迷雾或显或隐地呈现出来。文学和电影是相互呼应的,“非流”文学催生了“另类”电影。“另类”知青电影是“另类”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中国后知青的后现代主义的“另类”电影,指的是相对于“主流”的传统知青题材,进入21世纪时期以来的“另类”的知青题材电影运用了现代及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艺术表现方式进行重新诠释,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甚或悖逆了“主流”的“规范”,突破传统的“主流知青电影”的“常态”,并使之日渐处于消解或者消隐的“非主流”的“非常态”、“变态”的知青后时期的知青电影样式。

另类范文篇3

关键词:学生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赏识;另类学生

教学二十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绝大多数学生公认的“学校最温柔的并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另类问题:初三(一)班的班主任兼英语教师,按照一贯的工作作风,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学习好,而且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优良。一名文化成绩顶尖的学生进入本班作为班主任自然高兴,但该生上课随便讲话,还时常给周围同学做鬼脸、闹恶作剧,作为严格要求学生的班主任自然是容不得并毫不留情地给予批评教育。不过为了照顾情面先是下课后,后来忍不住在当堂课上,但都无济于事,以后竟发展到早读课迟到或干脆不到,与我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后来经了解:这位学生初一初二就一直这么随便、自由散漫,尽管认课教师经常告状,但班主任老师一直偏护着,就是因为他是班上的高才生。所以上初中以来,该生多数听到的是赞扬,而初三班主任这种严格要求自然被他看成是“跟他过不去”、“有意找茬”,他根本听不进任何善意的批评。再后来有学生告诉我:他上课有意影响别人听课而晚上却在宿舍独自看书常常到半夜却有个不良目的,使自己在学习上处于优势,独占鳌头,不让别人超过他。学习好就是他的理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没有规矩他无所谓。问题到这一步,我是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教育的失败。对该生而言,不当的教育方法欲速则不达,苦口婆心、劳心伤神不仅未收到任何有益的效果,而且还招徕学生的误解。

回想当初,自己就是一味地从管理角度出发,认为学生上课违反纪律,教师适当批评理所应当,教师确实是真心为学生好,不仅教书,而且育人。尤其是对这样的“高才生”严格要求,无可厚非教师的本意是正确的。但作为教师忽视了中学生的情感特征,没有及时意识到该生是另类学生,有特殊的情感体验。虽然他上课讲话、做鬼脸、闹恶作剧是动机不良,追求单纯的文化成绩好是虚荣心的表现,但他有极强的上进心和自尊心。虽然是初三年级了,但他仍然处于青少年时期,希望得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的认可,这是他心理的需求、情感的需求。他也是独生子女,是在父母一味的赏识和无原则的尊重下成长起来的,他并不是主观上故意想同老师作对,只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开始时学生的道德评价往往带有片面性”。当老师及时地指出缺点和不足时,他一时难以接受,一时半会也难以改变自己。这样当老师批评的次数多了之后,他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所以对于这类学生,单纯靠教师的说服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在这种情况下,巧用评价往往会收到妙不可言的教育效果。他这样的另类学生对老师的批评置若罔闻,但对同学的评价尤其是异性同学的评价却十分在意。作为教师,我们正好可以巧妙地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通过评价对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

又一届初三班再次出现了类似的学生,我吸取以往教训,在了解这位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利用集体班会让学生以另一名文化成绩不好但行为规范的学生和这位成绩好但品德及行为不规范的学生为对象,要求本着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目的,实事求是地对这两名学生进行评价,充分挖掘各方面的优点。最后再要求以鼓励的口气提出一些建议。临下课前,由班长做小结,列出同学对两位的评价和诚恳的希望。为了不引起该生的怀疑或反感,在前几周进行类似的对其他另类学生的评价活动,让他觉得这样做并不是针对他一人而言的,使他有接受教育的思想准备和良好心态。第二天班主任再把该生找来进行交流,听听他自己的想法,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服教育,效果比直接的批评好若干倍。这位学生过后主动写了封长信给我,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很快付诸于行动。

“现代心理学认为:多项信息交流较之单项信息交流有着更加显著的效果。”学生总是处于班集体之中,同伴之间平时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较多,了解较深,彼此之间在年龄、特点、思想观念等方面相似,便于清楚看到同伴的优点和缺点。教师只要创建和谐的评价氛围,恰当选择评价时机,合理设置评价内容,就一定能促进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学生主体意识被唤醒,其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激发和个性张扬的过程。”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自己,有利于另类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而不是总看到自己的优点并从中受到激励,避免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接着教师在把握学生心理,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该另类学生再进行评价。教师始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坚持具体化,就事论事,不由此及彼、由现在追及历史,掌握评价的语言艺术,并注意评价的内容有分寸,利于学生从中获得激励和鼓舞。

这样的学生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实际上是建立在赏识的基础之上的。赏识是为了尊重人,是以人的自尊心为突破口来激励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把它用在教育上,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教师在工作中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会给学生带来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赏识与批评的比例达到五比一时,教育效果最好。在评价时,对于优等生要做到优点谈足,缺点谈透,激励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品学兼优;对于学困生要肯定成绩,认可他们的闪光点,多谈希望,鼓励他们奋发图强,不断进步。

另类范文篇4

长期研究"三农"问题,发表了大量的有关著作,被农民誉为"中国农民之友"。他主张必须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两个主要矛盾,第一个是高度紧张的人地矛盾,第二个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2004年元旦,温铁军获中央电视台2003年度中国经济人物,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历的经济学家,中共高层智囊决策人物之一。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温铁军先生为我们演讲,本来温铁军先生是昨天上午讲第一场,但是由于总理昨天把他请进了国务院,就今天来讲。等一下由温铁军先生来介绍比较好。 第一个程序是,我们送了一个中堂,引用张横渠的两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请把礼品送上来。(掌声)这是广东唯一的作品能够进入人民大会堂的书法家为温铁军先生写的。

温铁军:我说不出话来,小子何德何能,受此殊荣!我们杂志社的同志也做了一个铜匾给中山图书馆作为回赠,小小礼物不成敬意。一个匾额,请广州省立中山图书馆笑纳!(掌声)

主持人:温铁军先生的讲话很重要,有请温铁军先生演讲,大家欢迎!

温铁军:先表示歉意,昨天上午我应该来开第一讲,刚才你们领导讲得是实际情况,我要去汇报一下宏观重大经济问题的意见,其实不只是我一个人,一共请了七位学者汇报情况,这是中央发扬科学决策的精神的一种办法,更多的听取各个方面的不同意见。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我觉得最好别把这些和"中共高层"联系起来,这么说我觉得很尴尬,在座的有我以前的同事,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跑腿的、搞调研政策的研究人员,干的年头多了一点,又比较认真一点,当然我也有很多问题,犯了很多错误,但是自己的毛病没有改,老是爱较真,就有了今天。(掌声)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自己仍然认为,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还是应该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所以我应该认真。有些说话已经说反了,说我们最不认真,我认为最好别这么看。我们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的问题,乃至于对中长期的问题是非常认真的,我希望大家保持充分的信心,尤其应该总结、分析、反思我们以往的发展过程,找出经验、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我们才能真的做到从胜利走向胜利。

另类范文篇5

立于船头,相拥着,拍一张照,象不象露丝和杰克?蓝天下,碧波上,在甲板上举办一场冷餐会,新人们共同注满香槟塔。来,嘉宾们举杯,祝新婚夫妇天长地久!

入夜了,在灯火通明的巨大后甲板上举行一场露天舞会,伴着海风翩翩起舞。

夜幕深沉,告别来宾,新人进入蜜月舱房,幸福生活就从今夜开始。浪花轻轻拍击着船身,也象是在为他们祝福。

另类范文篇6

经济学的历史中就充满了这种不确定性。主流经济学的主题和研究范式并不是一个僵滞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历史。翻阅经济学说史,我们不难发现三种类型伟大的经济学家:一种是在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并有开创之功的学者,比如亚当·斯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等,他们是主流经济学中影响深远功绩卓著的人物,引导着经济学话语的潮流和学术研究的范式,并在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中起着无可比拟的革命性的作用;第二种是一些技术型的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家的贡献在于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背景完善了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确立了主流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数理方法和逻辑体系,比如瓦尔拉、希克斯、萨缪尔森,他们的分析方法已经通过无数的教科书而融入经济学的发展长河中,渗透进无数经济学的初学者和经济学家的头脑中;第三类经济学家可以被称为“另类”经济学家,他们或者对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情有独钟,从而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疆域,开辟了崭新的经济学研究分支,或者在研究范式上迥异于主流学派,从而以自己富于个性的思想和学术风格在经济学说的历史中确立了自己的独特地位。这些个性鲜明卓然不群的经济学家中,有马克思、凡伯伦、熊彼特、哈耶克、加尔布雷斯、布坎南、诺斯、贝克尔和森等。这些在经济学说史上另类(或者说异端,当然人们对于异端或者另类的标准并没有一致意见)的经济学家,现在已经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思想正在或已经开启了经济学的某种主流思潮。以经济学说史的眼光来看,假如我们足够冷静和客观的话,我们就得承认,这三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的发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那些另类的经济学家,他们展现了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多元特征和无穷的多样性,显示了经济学家在许多领域的创造力和渗透力,也昭示着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不断整合的历史趋势;他们增加了经济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丰富性,拓展了经济学的视野,在经济学理性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传统中浸入了经济学家的人文关怀和历史眼光,这是“另类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学的贡献与价值所在。

如果我们想判断一个“另类经济学家”的价值的话,也许最合适最突出的例证是马克思。这个深谙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经济学家,以自己的独特的逻辑力量和犀利的批判性语言揭示了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制度的运行特征,“在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驱动力和各参与力量之间的紧张局势方面,无人能与马克思相提并论”,因而“马克思必将与亚当·斯密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一起,并称为经济学历史上的三位巨匠”,尽管这三位经济学家的理论存在着根本的歧见和冲突。马克思的经济学充分显示了一个经济学家(当然马克思并不仅仅是经济学家)在引导和影响学术范式和意识形态从而在左右社会思潮方面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无论后代的经济学家对马克思有多少批判性的反思,他作为经济学历史上的一个极其独特的革命性人物以及他贡献给这个学科的思想资源,都是学术史所必将铭记的。与马克思同时关注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时代弊端的还有美国20世纪初的著名经济学家凡伯伦,这个行为怪僻离奇、思想独特卓绝的经济学家,在其他主流派的经济学家遵循着经典的经济学理念进行他们的研究的时候,他却关注制度的变革和演进,断然否定经济学中流传已久的理性人的假说,并将其他社会科学的丰富思想引入经济学来研究人类行为。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凡伯伦是美国20世纪初最著名的几位经济学家之一。他把从其他社会科学中汲取的知识引入经济学,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拓展经济学。更具体地说,他阐明了习惯、文化以及制度如何塑造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的变化怎样影响经济。正是由于上述研究成果,凡伯伦成为经济学制度学派的智慧之父。”这是对这位离经叛道特立独行的经济学家的公允的评价。

我要说的第三位带有“另类经济学家”印记的学者是哈耶克,尽管在货币、商业循环和资本理论方面的纯经济学成就上,哈耶克完全能够跻身于一流经济学家的行列,但是他的最引起知识界轰动和争议的成就却是在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方面。40年代以来,“哈耶克主要以一位法律和政治哲学家以及一位尖锐的对经济计划和经济统制的理智批评家而闻名于世”,他的经济学家的身份反而在逐渐淡化,有些学者对此评论说:“哈耶克在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重新使经济学成为社会科学的主要部分。”在1941年他的全面论述经济理论的著作《资本纯理论》(ThePureTheoryofCapital)出版后,他由衷而坦然地感叹:“我对(经济学)纯理论有些厌倦。我写作《资本纯理论》的4个年头里是非常艰苦的。”此后,他的主要精力转向政治哲学、法律理论和思想史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其影响远远超出经济学领域,成为一位划时代的思想巨匠。从正统的主流经济学的观念来看,哈耶克的名作《通往奴役的道路》(TheRoadtoSerfdom,1944)的论证范式和学术价值是值得怀疑的,因而这部后来声名大噪的著作在当时的学术界却连遭非议,几乎到了“声名狼藉”的地步。这种受主流经济学家排斥的命运直到70年代才有所转机,作为凯恩斯的反对者,哈耶克东山再起,再次被主流经济学界所接纳并奉为神明。经济学界对于哈耶克态度的这种变化从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稍显夸张和吹捧的评语中就可以看出:“鉴于哈耶克作为在经济学界自亚当·斯密以来最受人尊重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云云。哈耶克经历了一个典型的“另类经济学家”的典型命运:先是从“主流”的经济学研究转移出来而投入广泛的社会科学的探索,成为“边缘”的经济学家,然后在经济学“边缘”获得巨大的思想成就(也遭受广泛的争议和攻击),然后在经受了历史考验之后重新受到主流经济学的认同和尊崇,从而再次成为“主流”。加尔布雷斯也许是受到非议最多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学界所赢得的声誉与遭受的毁谤几乎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作为先进工业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重要评论家,加尔布雷斯成为当代最著名的学者和最有影响的批评家之一,他的四部著作(《美国资本主义》、《丰裕社会》、《新工业国》和《经济学与公共目标》)引起思想界和大众的普遍关注与争论。加尔布雷斯在方法论上是独树一帜的,他运用历史的和演进的方法研究经济现象,他相信,“行为和感觉要在它们的文化和制度环境的结构中得到理解,这一信条促使他以相互约束和机能主义的方式建立一种神圣的综合分析”。这种信念影响了他的写作方式,他屏弃了正统的经济学家的论述模式,而代之以更有震撼力和说服力从而也更加容易被思想界接纳的方式来阐述他的犀利观点。有评论说:“加尔布雷斯改变了人们的信条,进而改变了他们的社会;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不仅由于他论点的力量,而且因为提出论点时的极强的表达能力、诙谐和能够被接受的方式”。作为主流经济学的不懈的严厉的批评者,加尔布雷斯讥讽经济学家们只是关注于数理分析而不关注现实的经济社会的“白痴专家”,这些尖锐的批评激起经济学家主流集团的强烈反感和抵制,许多经济学家反唇相讥,称加尔布雷斯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学家,甚至根本算不上经济学家。但是尽管如此,加尔布雷斯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和论证方式,证明了经济学在影响公众和社会信仰方面所能达到的力量,因此,“低估他对经济学作出的特殊贡献和对社会科学的一般贡献,将是错误的。”

另类范文篇7

分红保险是一种中长期寿险产品,既提供将来保单现金价值及期满价值的保证,又提供非保证红利回报。分红保险在中国香港保险市场很受欢迎,目前占人寿业务超过50%的份额。分红保险在中国香港市场普及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香港的低利率环境,银行存款利息接近零。二是由于中国香港的人口老化趋势且没有完善的退休理财产品选择。在这种利率与投资环境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分红保险产品的优势凸显,亦即,既提供保障又有分红预期,很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对于提供分红型产品的人寿保险公司而言,如何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实现对客户的保证和预期收益承诺,其所面临的经营管理挑战也大大增加了。由于近十年来利率一直在下调,保险公司为了尽量提升资产回报率,不得不提升其资产组合中的股票占比。香港有多家保险公司在股票资产配置占到60%以上。这是高风险的操作方式,保险公司不得不通过承担更大投资风险来实现承诺。本研究选择以寿险公司的分红险业务为对象,研究其在长期低利率等市场环境因素下的风险管理策略。具体针对两个主要问题:1.如何识别和计量保险公司在低息环境下经营分红保险的风险?2.有什么投资策略可以有效管理这些风险?

二、识别和计量低息环境下经营分红保的风险

投资风险是经营分红产品过程中最为显著的风险。为了评估分红产品在低息环境中的风险,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中国大陆、欧盟、美国保险监管法规中的风险量度方法,以识别各地实践中的长处。同时,我们把研究范围扩展到银行业,考察巴塞尔协议三框架下的负利率分析。巴塞尔协议框架下,利率风险的压力测试最少为1%。通过研究不同市场监管法规的长处,我们建议适用于低息环境的风险计量模型。1.利率风险。不同国家也普遍用比例的方法做压力测试去衡量利率风险,例如利率要下跌30%。但是根据巴塞尔的银行法规及以往中国香港利率数据分析,利率下跌风险应为最少1%的压力测试。2.信用风险。一般法规对投资级别的债券的信贷利差也定为扩大1%~1.5%。对于用公允价值会计方法衡量价值的债券,这个方法可以量度信用风险。但对于用摊回帐面价值作会计方法的债券,如果保险公司有能力把债券持有到期满,那么这债券只存在违约风险并不存在信用利差风险。3.股票下跌风险。一般法规的风险模型也定压力测试为下跌30%~40%,所以香港现行法规的压力测试水平偏低。4.风险相关性。有些法规界定利率及股票风险相关系数为0或负数。根据数据分析,这两种风险的相关系数应为0.5。关于利率风险,如果作压力测试前的利率低于1%,那么压力测试后的利率可能变成负利率。欧洲精算学会2016年的研究指出需要明确考虑及研究低利率及负利率的可能性及风险。全球经济衰退,监管机构的操控,或货币战争都会导致负利率。

三、管理策略研究

建议用适用于低息环境的风险计量模型去分析有效投资组合。假设投资组合有港元企业债券、亚洲股票及房地产,根据HorizonActuarialServicesSurvey(2017),各资产种类预期回报及波动率,欧盟Solvency2各资产相关性并采用Markowitz(1952)方法,可以制造出多个不同投资比例组合,分析组合预期回报及波动率。该分析受到多种限制:只集中在资产方面的研究,没有考虑负债方面的关系;没有反映保险产品的保证回报及风险资本;如保险公司持有债券到期满,债券价格波动并非主要风险,再投资回报才是主要风险。为了适合保险公司的情况,本研究需要把Markowitz分析的x轴变更为风险资本来计算,y轴照旧为投资回报。以20年趸缴分红产品作为实例,假设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为债券、股票以及房地产,利用Markowitz模型建造出包括预期回报、风险资本、保证回报的三元投资有效边界。风险计量模型如下。产品:20年趸缴分红资产种类:港元企业债券(持有到期满策略);亚洲股票;中国房地产债券投资年期:15年(香港债券市场缺乏长年期投资债券)每年保证回报:X%退保率:0%(这是简化的假设)亚洲区股票。根据欧盟及CROSS,亚洲区股票的风险资本为45%及30%。以审慎为计,设定风险资本为45%。由于每年保证回报为X%,风险资本=45%+X%房地产。同样,根据欧盟及CROSS,房地产的风险资本为25%及15%。以审慎为计,设定风险资本为25%。由于每年保证回报为X%,风险资本=25%+X%港元企业债券。由于策略是持有到期满及以摊分制入帐,主要有两方面的风险:1.持有债券时候,有企业破产违约风险;2.债券到期时,由于产品年期比较长,需要把债券期满的本金再投资,有可能再投资收益率比保证回报少。中国偿二代中规定AA级企业债的违约风险因子为4.5%。有关再投资利率风险,于低息口环境中利率压力测试须为最少1%,以确保模型对低利率风险有充足预算,所以企业债风险:=4.5%+X%+(负债久期-资产久期)X利率压力测试=4.5%+X%+(20-15)X1%=9.5%+X%亚洲股票及房地产的风险资本要求非常高,从2008年金融海啸所知,这类资产有重大下跌风险。如果资产及负债久期不匹配,产品的保证回报会产生利率风险。有关各投资组合的预期回报、风险资本、以及保证回报的三元投资有效边界如下。该有效边界将公司的关注点从追求回报转为管理风险方面。对指定的风险偏好以及保证回报水平,有效边界可以给出一个最高预期回报的投资组合。例如当风险资本的偏好为保费的13%,保证回报要求为每年0.5%,根据三元投资有效边界,最优的资产组合为80%债券,10%股票以及10%房地产以得出最高预期回报(每年4%)。

四、另类管理策略研究

另类范文篇8

1精心锤炼的方言表达方式

方言功能是多样化的,除了确立地理背景和反映人物社会地位,还可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塑造简洁、凝练的文风。这些方言是作者精心锤炼,有意为之,它们在普通话中很难一一对应,即使有,也难以尽其意,它们无法靠“通俗表达法”或“方言对译法”来传达和再现,形式也不仅仅限于人物语言。

1.1方言动词

一些动词或是绍兴话里独有的,或与普通话中的意思有所出入,在不同的语境中词义差别微妙,仅仅靠查字典是不够的,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尤其是对外国译者。例如:“拗”是绍兴方言中常见动词之一,《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弯曲,使断,折:把竹竿拗断了。”这个解释基本不错,如例句(1)就是折断的意思,所以两译本不约而同地选用了break。但例句(2)中的“拗开”与词典的意思略有出入,馒头不同于竹筷或竹竿,即便是放入灶内烤过的馒头也不能与“断裂”之类的动词搭配,这里“拗开”应是指一分为二,所以杨宪益的split用得很准确。从莱尔的译文来看,他参照了词典的解释,尽量把“馒头”和“弯曲、折断”联系起来,用roll,crack再现当时的动作,反而误解了这个动词的真正含义。例句(3)的“拗不过”是“犟不过”的意思,与前两句完全不同。两个译本的理解都是正确的。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有时并不难,但真正把译者带入两难境地的是,这些词一方面具有丰富的表意容量,单个词就能表达复杂的意思,在翻译时非三言两语可将词义表达透彻,另一方面又简洁凝练,使鲁迅的语言呈现出一种含蓄精练的风格,语义和语体上的矛盾难以调和统一。例如:(4)他好容易曲曲折折的汇出手来,手里就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包,葵绿色的,一径递给四铭太太。例(4)中的“汇”字是浙东方言所独有的,叶圣陶先生讨论过,以为用得十分恰当,但他说:“我知道而说不清。”[11]“汇”字大概是这样的意思:手伸进窄小而弯曲的地方后,费一番周折曲折地退回出来,“汇”的动作比较慢,不像“抽”那么快。四铭的香皂是放在“布马褂底下的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袋里”里,拿出来要经过好几道“关口”,所以那手先要“狠命掏”,后“曲曲折折”地“汇出来”。这汇字不仅用得贴切,而且传神,把四铭的肮脏心理刻画出来了。杨译直接转换成普通话中的“抽出手来”,再翻译成extracthishand,但作为文学作品,失去了其中讽刺的意味。莱译的中心动词是recover,但增添了很多附加成份,如用eventually,succeedin两个大词表现讽刺意味,用介词短语fromthedepthsofhisclothing表现曲曲折折、不容易地抽出来。莱译虽说抓住了“汇”的内涵意义,却落入了“词费”窠臼,失却了鲁迅简洁凝练的文风。在传统翻译研究中,内容大过于形式,语义的对等大过于语体的对等,但在文学文本中,语言形式往往是作者寻求表达某种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的方法,忽略这些语言形式有可能造成源文本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损失。[12]鲁迅在小说创作时选用这些方言词汇,具有特殊的艺术表达效果,构成了鲁迅独特的文风。译者在理解作者说什么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怎么说。(5)赵太爷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鲁迅对绍兴方言驾轻就熟,用得妥帖自然。例(5)中的“轮”原义指转动、回转,此处指赵太爷心里快速地盘算,一个精明世故的地主形象跃然纸上,趣味隽永。例(6)中,作者没用“漫”、“流”、“渗”等表示河水流动的常见词汇,而偏偏用一个拟人化的“咬”字,将普通词语艺术化,使其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文学讲究炼字,用寥寥数字甚至是一个字就能点活人物,营造意境,鲁迅先生创造性地利用绍兴方言词汇,形成独特的文风,丰富了文学语言。莱尔关注到了鲁迅的文风②,尽量保留源语的表达形式,用aquickrollaroundhisbrain和eataway再现原文的艺术效果,而杨宪益夫妇的thinkitover和encroachon,虽然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却削弱了原文的艺术效果。

1.2方言形容词和副词

汉语中用两字相叠,即ABB结构,表示程度的加深,如恶狠狠、黑沉沉,但有些表达方式是吴方言特有的,如:(1)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8]Theirteetharewhiteandglistening:theyusetheseteethtoeatman.[9]Theirteetharebaredandwaiting—whiteandrazorsharp!Thosepeoplearecannibals![10]“白厉厉”形容牙齿白白的样子,原来专门形容一些凶狠动物牙齿闪着白光的样子,后来也指人的牙齿,带贬义。杨宪益和莱尔抓住了“白厉厉”所蕴含的特质,将其阐释为“白”、“亮”和“白”、“锋利”。(2)从此王胡瘟头瘟脑的许多日……。BeardedWangwanderedaroundinadaze…[10]瘟头瘟脑形容人垂头丧气,或者用越中另一条俗语“萎瘪瘪”也可以用来描述王胡当时的情形。杨译本和莱译本不约而同地放弃形式的差异,选用inadaze表示王胡受阿Q惊吓后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3)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兜肚连肠的吐出”是指把吃下去的东西从肠胃里整个儿翻吐出来,形容吐得很厉害。两个译本都将副词略去,只翻译成呕吐。有时候由于文学作品需要保持简练的风格,未必要做到字字对译,所以即使译作正确,译者的理解却未必是对的,尤其像莱尔这样的非母语读者。兜肚连肠是两个动宾词组成的并列短语,符合中国人对称的审美观,莱尔在《鲁迅作品读本》中误解为“小孩穿得肚兜”,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1.3俗语

绍兴话中有不少俗语十分生动有趣。鲁迅在《门外文谈》中就说过:“方言土语里,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并说:“这对于文学,是很有益处的,它可以做得比仅用泛泛的话头的文章更加有意思。”[13]鲁迅所说的“炼话”,就是指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之类,鲁迅在作品中用了不少绍兴炼话。(1)老鹰不吃窝下食。[10]俗语中经常用比喻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不同的民族虽然思维方式不同,但还是存在很多共性。一些比喻不必改换形式,读者联系上下文也能理解,此时保留形式,反而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杨宪益和莱尔都意识到了这点,在翻译“老鹰不吃窝下食”这句俗语时都取了比喻义。但莱尔用“pest”、“nest”押韵来体现俗语的形式,这种翻译方法在下面的俗语中也运用了。例句(2)的意思是说文不会抄抄写写,武不会提水救火,比喻一个人文不文,武不武,没有一点本事。杨宪益沿用了译《红楼梦》的原则,直接搬用原文的说法,未做任何改动。为什么copyist与fire-brigade并列放在一起,为什么不做copyist或者不加入fire-brigade就一无所成,目的语读者读到这里必然心生疑惑。莱尔用释译的方法,揭示了“誊录生”和“救火兵”里暗含的意思,理解自然顺畅不少。总结两名译者翻译“炼话”的特点,我们发现杨译本偏向直译,尽量不改动形式。在杨宪益的笔下,俗语翻译更加异化,目的语读者结合特定的语境,基本上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个别俗语因为与社会背景相关,字字对译无法传达其意义。而莱尔在翻译方法上偏向释译,往往用归化将俗语融入到文章内容之中,但有时也会丢失俗语的形象性,让人遗憾。但与杨宪益的译法形成对比的是,他往往用押韵、斜体、引号等辅助手段,使俗语显性化,使读者感受到这是条俗语。绍兴方言中的俗语数量丰富、生动形象,在增加鲁迅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的同时,也丰富了汉语言的表达方式,形成了鲁迅具有乡土气息的独特文风,因此,在保证目的语读者理解的前提下,保留原语中的通俗形象,才是较理想的译文。

2无意识流露的方言词汇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方言母语对人们的语言表达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家也不例外。“方言作为一种母语,它承载了一个人从儿时就积累起来的对世界的那种认识、感受和情感体验……特别需要提出来的是:方言还孕育了作家的一种特殊语感。”[14]这种特殊语感主要体现在作家的文学作品之中。鲁迅生于绍兴,在绍兴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绍兴方言贯穿于鲁迅的文学语言中,使他的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江浙地域风情。在鲁迅作品中,随处可见不同于普通话并且让人觉得异样的语言形式,其中一些与绍兴方言密不可分,如量词“一株没有叶的树”(《药》)中的“株”,相当于北京话的“棵”;双音节词的字序颠倒,魂灵(灵魂)、解劝(劝解)、闲空(空闲)、背脊(脊背)等[15]。同时代很多文学家,尤其是江浙籍的作家作品中,都能找到方言母语的痕迹,例如在富阳籍作家郁达夫的作品中,常常能碰到“依(按)他自己来讲”、“自家(自己)笑着自家来”、“幽脚幽手(轻手轻脚)地走下扶梯去”这些表达形式。这些异样的词语都是作家从小所形成的母语语感无意识的流露,是不自觉的方言运用,作家在创作时一般不会发现。这类方言功能在翻译中能否体现呢?(1)化(烧)过纸,呆呆地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无论是杨译本还是莱译本,都采用标准的现代英语,翻译鲁迅无意识中流露出来的方言母语,即先完成由方言到标准语的语内翻译,再完成由标准语到目标语的语际翻译。如果说“方言对译”无法解决方言确立地理背景这一功能,那么试图从目的语寻找对应的语言变体来表现作家无意识中流露的语言差异,也是徒劳无益的。但是,笔者也提出一点小小的建议,译者在关注作品可读性的前提下,应该在前言译序中对此类词汇的翻译稍加解释说明,因为一方面文学作品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因素,体现了作家独一无二的语言风格,是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此视而不见损害了其艺术性,另一方面作品译本是目的语读者了解并研究像鲁迅这样文风独特的作家的重要媒介,适当地解释说明为读者认识中国文学打开了一扇窗口,使他们更深入地读懂原作的主题思想。

另类范文篇9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情感,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训练就更像一条受过很好教育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学生是教师欢乐和创造的源泉;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只有真正成功的老师,才能带给学生真正的成功。只有当师生双方感情产生共鸣时,心灵的碰撞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学生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因此,教师不仅要有爱的情感、爱的行为,还要有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懂得以爱育爱,用追求完美的人格教育人,用不断上进的精神激励人,用高度的责任感感化人,用表扬、鼓励、赞许、认同等鼓舞人;教师要“蹲下来”用“心”跟孩子对话,通过细节培养孩子的耐心,让孩子的心也能静下来。老师不要让学生害怕自己,更不能让学生讨厌自己;要努力让学生敬重自己,更要让学生亲近自己。教师不要轻易瞧不起学生,也不要被动等学生来喜欢你:一味企求学生喜欢,未必能够等到喜欢;先表示自己对学生的喜欢,往往就会引起学生对自己的喜欢。这就是“喜欢引起喜欢”定律。

教师不要试图让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你。如果你希望和每一个学生都搞好关系,最后你付出了很多时间去给学生帮忙,不欣赏你的仍旧不欣赏你。甚至有这样的学生,你帮他十次,九次成功了,一次没帮好,他就记恨你一次,最后你还是得罪了他。相反,如果你认真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又不狂妄自大,自然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2.教师农业化生产的庄稼汉

教育就像农业生产,既允许同一块地里的作物有差距,又允许在大豆的间隙种芝麻;当阳光、空气和水分不理想

的时候,可以人造温室、人工灌溉,甚至监测土壤、对应施肥。庄稼出了问题,我们不该指手画脚地责骂庄稼,而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对策。教师不必埋怨学生,而要先问自己的能力和态度。多反思自己的教学,你就能找出解决学生学不好的问题的办法。

学生并不在乎你的自尊,就像庄稼不在乎你的存在一样,除非你给他一个尊敬你的理由;学生接受你的领导有两大原因:一是你能使他佩服,二是可以从你这里得到利益。你如果不能使他佩服,就让你所提供的东西成为孩子眼中宝贵的礼物一如阳光、空气和水分对于农作物。

学生花时间来听你的课就是对你最大的支持,所以你要竭尽全力地回报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你不要老是站在学生的“上面”和“对面”,要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一如农民深入田间地头;要知道他们最想要什么,最不想要什么,也要让他们知道你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3.老师“问题学生”的终结者

胡适说过:“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和积聚,都是因为要解决问题。”而“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问题是教师教学的心脏,也是学生学习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生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关在图书馆也不会用书,锁在实验室也不会有什么发现,更遑论发明与创造。那么是谁造成学生“没有问题”呢?是老师!老师提供给学生的习题,既不能启思,又不利设疑,既没有反思价值又缺乏‘对话’功能,学生学习只需要“学答”,而不用“学问”,于是“问题(思索)止于问题”。

此外,还有一个更直接的事实:“问题止于老师”。教师由于经验丰富,涉猎广泛,而且善于表达,有时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往往会十分“圆润”“妥帖”地将学生的疑虑化解,其实并未真正解决问题。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崇拜,在这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便终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就胎死腹中。

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传输知识的过程,还应是一个启迪智慧的过程。教育需要有学生的自主观察、感受、体验、发现和领悟。为不让“问题”止于自己,老师既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性和好奇心,又要坦率的承认自己的不足,决不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采取平等、诚实、开放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讨,一起成长。只要有了自由、宽松地探究问题的环境,就会有很多的“问题”学生出现。

4.教师“实用主义”的践行者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不是学什么都是有用的,有些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有什么价值?

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愈来愈短,从过去的100年、50年、20年缩短到5年、3年。有人预言:人类现有知识到本世纪末只占当时知识总量的5%,其余95%现在还未创造出来。这表明,历史绵延很久的“一次性学习时代”已告终结,学历教育已被学力教育取代。只有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生命才能永葆活力。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东西,并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有用知识的方法。教师不仅要把“有用”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有用”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别让很多同学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一堆知识垃圾,你还去抱怨他笨,智商不高。

5.教师“好为人师”的尴尬人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教,其中固然有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更多的还是教育者的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孟子就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用来分析现在的教育现状,恰如其分。因为一旦成为教师,难免会在学生乃至所有人的面前,扮演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全知全能的角色,以指导者自居,成为“知识代表和化身”,这对一个现代人来说既是危险的又是可笑的。今日之世界,知识发展速度惊人,全凭个人的聪明智慧,是根本掌握不了所有知识的,面对孩子,我们的知识总有捉襟见肘的一天,我们不应以弘博的知识来赢得学生的崇拜,而要以好学深思的精神来获得孩子的尊敬。教师只是比孩子多读了几本书,早读了几天书,仅此而已。

6.教师“吃力不讨好”的冤大头

有个故事说的是:球迷某甲外出未能看到欧锦赛半决赛的现场直播,于是赶回家去看他妻子为他录下的比赛录像。半路碰到球迷某乙,某乙见到某甲张口就说:希腊队输了。某甲一听大怒挥拳就打某乙,某乙不解,问为何打他?甲答:谁让你告诉我结局,我要自己去看过程。有些话有些事人家压根不想知道,你却喋喋不休硬往他耳朵里灌,这不是有意搔挠人家破坏人家心绪吗?想想那些自修课讲课、大面积辅导、全方位讲评试卷的老师不挨打,真是侥幸。

其实教师更应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反省自己好为人师的职业习惯,既不要迫不及待、随时随地地教育学生,也不要简单地将知识的储存位置强行转移,更不要把课堂变成你的演讲场所。有一个“268=?”的故事。我在北京进修的时候,有一次家里打来电话说女儿成绩退步了,我心里很着急,可因工作一时又分不开身,便写了一大段关于如何调整心态、改正习惯、寻找错因等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话通过手机发给妻子。当我把花了半个小时辛辛苦苦写好的稿子发出后,收到的却是“你发那么多的问号是什么意思”,怎么回事?我发的不是问号,而是“感叹号”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呀!第二天上班我把这事跟同事说了,有同事问我:你的妻子用的是不是小灵通?我说是。同事说:“那就对了,一定是你发的内容太多,小灵通无法容纳!”不错,我的手机可容纳268个字符,我只顾尽力满载,却忘了小灵通的容量限制。原来如此!作为大容量的老师,是不是经常在犯这样的错误呢,在给学生输入一大堆“?”的同时还责怪学生“不识好歹”?

马克思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任务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应该经常反问“到什么地方?”“怎么去?”“到了没有?”如果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识记、技巧性的解法,忽视分析思考的过程、思想方法的渗透,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是零散的、孤立的,教师势必经常忙于拾遗补缺;如果过多强化训练,而缺乏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缺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学习的信心、学生的发展潜力、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情感因素的关注,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是被动的、盲目的,教师就得无休止地鼓励、指引、调节。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是低效的、缺乏灵性的,难免事倍功半。

另类范文篇10

1.形成性评价的实施

1.1评价内容:形成性评价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参与程度、合作精神、作业完成情况、口头表达能力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策略、文化知识和发展潜能等多个方面。

1.2实施方式:

1.2.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形成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竞赛法为形成性评价提供了事实依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把学生的课堂纪律、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训练等多方面的情况用分值体现出来,并进行小组竞赛。课堂结束前,我把比赛成绩统计出来并登记在自制的表格中。比如说,课前三分钟铃声一响,我就观察各小组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对做到快、齐、静的小组分别奖励6分、4分、2分,较差的小组则得不到奖励分。上课期间给动静分明的小组加分鼓励,这样做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增强组织纪律性,同时也让学生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上好一堂高效率的英语课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课前复习阶段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及运用情况过程中,也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理,促使学生及时复习,也使学生的注意力由下课时的放松状态很快地进入到紧张有序的课堂状态。此外,不管是传授新知识阶段还是操练阶段,我都采用自愿或抽查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较量,这样一方面给课堂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因为在操练过程中,为了本组的胜利,学生之间要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提高小组的整体水平,而这些在平常学生是较难做到的。

1.2.2把各小组学生的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外活动的参与态度也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生在课后及时复习作业能有效地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复习、作业、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习惯的养成正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策略的集中体现,这对学生将来学习、生活及事业的成功也是个良好的开端。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部分,它能帮助学生运用英语知识进行交际,同时还是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及社交能力的广阔天地。因此,考查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也是评价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1.2.3竞赛成绩的统计。在每堂课结束前统计各组的总计得分,优胜组得一颗星,到期末即可按所得星的数目多少来衡量各组组员的平时成绩。

1.2.4把课堂口语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把口语评价分散到每学英语课上进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情感,使他们敢于大胆开口说英语,而且也能带动英语其他各种技能更好地同步发展,为其中口语终结性测试取得较高性度创造了条件。同时,通过课堂口语评价,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改善教学过程,推动学生形成继续学习的动力。

2.评价的方法

2.1分散评价。指考评时间上的分散和内容上的分类。

将期末一次性的测试分散到每节课上进行用经常性评价代替偶然性评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考查。有利于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为学生成长提供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2.2按级评价。将英语口语评价分为A,B,C三等。

A等: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开口说英语,且语音语调准确,优美,语言流畅,语速适当,能灵活运用所学语言材料。

B等:要求学生能大胆开口说英语,语音语调正确,语速适当,能灵活运用所学语言材料等。

C等:要求学生能按教师的要求提问和回答简单内容,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语速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