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大政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20:32:10

领导人大政协

领导人大政协范文篇1

国的主要监督资源大概分以下几种:人大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纪检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监督机构不可谓不少,监督权简言之就是相关部门和机构依照法定形式和程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职情况进行监视、检查、督促、纠正和处理的权力。就目前而言。监督体系不可谓不健全,当我国公共权力监督中“九龙治不好水”现象却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对权力制约不力,消极腐败现象多发很不满意,大量的监督资源缺乏科学整合、导致监督的整体效力低下,其主要表现在

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三个不敢”主要领导不点头不敢监督、监督对象不高兴不敢监督、监督环境不宽松不敢监督)和三怕(一怕“不顾大局”得罪党委,一是监督意识不强。各监督主体在树立“积极监督、主动监督、全面监督、合力监督”意识上还有差距。二怕“分寸不当”得罪监督对象,三怕“惹火上身”伤及自己)

有权不会用,二是监督手段运用不充分。宪法、法律和地方性法规赋予各监督主体的监督手段是比较广泛而充分的但有权不敢用。有权不能用的现象依然严重。很多地方的监督工作仍不同程度存在着听取汇报是一听而过;检查视察是一看而过;民主评议是一议而过;人事任免是一致而过;群众反映是一蒙而过;财务审计是一罚而过;舆论监督是见功不见过,对实质性问题和涉及到领导干部的问题缺乏敢于较真的勇气,缺乏使用刚性监督手段的魄力。

无明确重点目的存在很大随意性。监督主体时常处于不作为状态,三是监督的随意性较大。各监督主体在行使监督权时无统一实施方案。监督与不监督一个样,少监督与多监督一个样。监督主体之间少联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由于现行监督法律和程序不完备,缺乏可操作性,各监督主体要么是瞎子摸象,自行其是要么是耐心等待,仔细观望”

所以大多数监督主体往往表现出不想或不愿意主动行使监督权,四是监督的时效性较差。由于监督成本往往大于监督的收益。要行使也是走走过场,集中表现在对事监督多,对人监督少;对监督对象讲成绩,说好话多,提问题,指缺点少;柔性监督手段多,刚性监督手段少。由于人人都有“做好事”心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长此以往,监督权力被虚置和弱化,正应了民间一句谚语“再锋利的刀也不削自己的刀柄”

笔者拟通过对监督权力配置与效力的角度来分析,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四点:

国公共权力运行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种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良好机制,1从权力配置层面看。特别是决策、执行、监督三权职能划分不够明确,责权关系不够清晰。由于没有共享与分享的合理划分,没有责权利的紧密结合,各种资源要么重复虚置,要么出现配置盲区,甚至相互掣肘、相互抵消,更谈不上形成一种互相关联、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良好结构关系。

目前大大小小党政事业单位监督机构重复设置,2从权力运行层面看。表面上看似乎形成了一张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监督体系,实际上总量不算太少的监督资源被分散孤立于各个地方、部门的监督组织中。出现这种局面,最主要的原因:一是由于过分强调内部监督和各地各部门各负其责,造成监督的体制不顺、机制不灵。二是因为具体监督组织的人权、财权、物权,甚至实际上的监督决策权、执行权均在其所属的地方和部门手里,监督单位既没权威,又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权,致使他客观上不能也不敢大胆监督。三是至今没有制定出一套过硬的监督问责制。监督不作为可以不受或者很少受追究,有作为则可能受到监督对象的制裁和报复。

1993年以来,3从权力授予层面看。党和国家出台了很多可以作为监督的基本依据的法律和法规,但从实践上看,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急需的一些监督法规还没有出台,如:财产申报法》信息公开法》新闻法》重大事项决定法》等;二是很多法规制度本身的质量不够高;三是一些部门和地方法规(很多表面看是经过国家权力和行政机关批准颁布的隐藏着一些地方和行业利益保护的倾向;四是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不配套。至于各种监督资源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问题,更是十分普遍。

由于责任不对等,4从权力行使层面看。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民主宪政意识普遍较弱的情况下,大多数行使监督权力的人们都会有“搭便车”心理,都希望别人对权力行使者进行监督,而自己则坐享其成。

二、整合监督资源是任务所系

提高监督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这就为我整合监督资源。面对公共权力监督资源的现状,应急需解决以下问题:

奠定监督资源有效配置的宏观制度基础。要以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公共权力运行机制为目标。就执政党内部的监督来说,一应急需解决监督在整个公共权力系统中的地位和权威性问题。目前要在加强党的代表大会对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委员会对常务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党的委员会成员的监督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逐步改革党委议行合一的领导体制,明确党委全委会为党委权力机关、常委会为执行机关、纪委会为监督机关,科学划分三委会职权,解决目前实际上存在常委会三权独揽的问题。就国家机关的监督来说,应按照“以坚持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原则,大胆探索以党内监督带动国家机关监督和全社会监督的新路径,县一级可探索试点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和县政协主席进入党委领导班子,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在党内联系纪委和政法委工作,可有效将人大监督、纪检监督、政法监督进行有效整合;县政协主席在党内联系宣传部和统治部工作,可有效将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进行有效整合,四大班子“一把手”应定期召开监督工作联席会议,由书记负总责,全面部署和推进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工作。专门监督机构设置和监督资源的配置上我也应大胆创新,尽可能使各监督主体形成一种与监督对象在权力上相对独立,利益上相对分离,地位上相互对称,能够与权力滥用相抗衡的系统力量。如建议在地方人大增设廉政工作委员会和想法监督工作委员会会并通过立法给予相应的监督权,将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从行政系统中分离出来,使其独立行权或纳入人大监督体系。

创新监督机制,二应急需解决监督主体之间联系和整合问题。构建“职责明确、信息共享、职能互补、整体联动”监督模式。职责明确。就是建立和完善监督的有效形式时,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授权行使、分工监督”原则,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责任制度。突出监督的核心地位,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监督,明确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地位,强化在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职能,注重把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结合起来。信息共享。就是要在监督组织体系内,建立工作制度、监督方式和技巧、监督检查情况等各类监督信息的相互通报、相互反馈和相互交流的运作机制。对需要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要进一步明确职责,通过建立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制度、情况通报制度等,及时交流信息、沟通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职能互补。就是要赋予传统监督主体补充性的新职能,增强各监督主体的监督力度。加强对领导干部在重大问题上的监督,特别重视对主要领导人员在重大决策、财务支出、干部任用、廉洁自律等方面的监督。纪检、监察、财务审计部门要依法对主要负责人、单位重大事项和权力运行加强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切实加大监督力度。上级党委组织部门要与纪检监察机关密切配合,对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落实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要赋予审计部门对业务监督对象工作质量的评判权,将审计问题的整体情况纳入年度业绩考核,对被监督对象有任职建议权,对责任追究有质询权,切实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整体联动。就是要改变现行的各种监督资源分散使用的做法,综合运用各种监督资源,实施重大事项的监督时一起上。坚持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专门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上级监督、同级监督和下级监督相结合,制度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逐步建立健全上下衔接、左右贯通、互为补充的监督体系。将过去对领导人员由上级主管部门一家监督,改为党组织、职代会、纪检检察、人大、审计部门的共同监督,对执法和司法行为实行全面监督。

健全切实、方便、快捷的监督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三应急需解决公共权力运行不够透明和公开的问题。及时出台信息公开法律,严厉惩处为逃避监督而封锁信息的行为,使公共权利运行的整个过程尽可能公开透明。要扩大信息公开范围,拓宽信息渠道,通过大力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企务公开等制度,确保各监督主体能方便快捷和充分真实地获取各种有用信息,切实解决知情的不愿监督、愿监督的不知情的问题。

通过促使它与专门监督机关的有机结合,四应急需解决舆论监督、公民监督等社会监督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确保各舆论媒体和人民群众能充分有效地使用各种监督资源。一是抓紧制定落实有关保障公民和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健全落实监督有功单位和人员的激励机制。二是协助有关方面针对一些新经济社会组织(特别是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和公职人员“八小时”之外监督缺位的问题,进一步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监督网络。三是进一步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四是健全落实民主评议行风、政风和领导干部廉政情况的制度。五是健全落实纪检监察组织对社会监督的联系和处理制度。

三、对整合监督资源的几点思考

不在惩治,一重在预防。着力构建和谐的监督预警机制。整合监督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把监督关口前移,建立监督预警机制,从源头上进行防范,变“要我监督”为“要监督”变被动接受监督为主动要求监督,真正让监督的观念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领导和党员群众的普遍共识,让监督成为自觉,切实保证选准人、用好人。一是要加强舆论宣传,让监督观念深入人心;二是要建立监督教育培训机制,实际工作中,注重抓好各级干部的对干部工作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三是要强化警示教育,让监督威慑力充分展现,以此教育和警示各级干部,时刻紧绷主动接受监督之弦。总之,要充分发挥监督在教育、引导、警示、纠偏等方面的预警作用,构建和谐的监督预警体系。

领导人大政协范文篇2

一、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历来是我们党重视和关心的根本政治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一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它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论党的建设》,505页)“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来自于人民群众,生存于人民群众之中,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如果离开了这一根本关系,把党看作在人民群众之外或之上的某种神秘的、宗派式的团体,必然歪曲党的性质,割断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和最终追求。党领导的革命是人民革命,军队是人民军队,政权是人民民主政权。若偏离了这些,党的性质就会改变,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就会丧失。因此,防止党在人民利益之外形成特殊利益,是防止党变质的根本保证。所有党员干部必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体现。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法宝。依靠这个政治优势,我们党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一变化,一方面使我们党取得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由于胜利,一些党员和党的干部对党群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可能降低,党内骄傲情绪可能滋长,官僚主义等不良习气会有所增长;由于掌握了政权,权力“双刃剑”的作用使权力有滥用的可能;由于环境改变,一些投机分子可能混入党内。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重视。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员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抓住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驾驭全局、应对风险的能力,统筹协调和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特别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要害是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劳民伤财;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始终做到清正廉洁,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维护党的队伍的纯洁。只要全党同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坚如磐石。

二、处理好党政关系及党和其他组织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格局,既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职能作用

党和其他组织的关系问题,是执政方式的重要问题。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关键是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既保证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职能作用。

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总揽全局抓大事。各级党委要立足于全党工作的大局,集中精力抓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准确、全面的贯彻执行。对涉及全局性的问题、重大政策问题、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规范决策程序,促进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严格执行重要干部的推荐和任免程序,在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基础上,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宣传思想战线事关舆论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党委必须准确把握舆论导向,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要协调各方,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职能作用。从整体推进全局工作的要求出发,统筹协调所在地方的人大、政府、政协几套班子之间的关系,统筹安排好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几个方面的工作,使各方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要从执政的高度赋予“党要管党”新的内涵,建立和完善“一个中心”、“三个党组”的组织结构。所谓“一个中心”,就是指各级党委在同级组织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凡属方针政策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党委讨论,集体研究决定,然后分头执行。所谓“三个党组”就是指在人大、政府、政协中分别建立党组,以实现党委决策和执政意图。党委对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工作的领导,主要通过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的党组来实现,不是直接发号施令。人大、政府、政协机构中的党组以及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同级党委的决定,必须增强受党委委派行使执政权力的意识,把尽党员之责与尽岗位职能之责统一起来,从而确保党组织各项意图的圆满实现。人大党组要贯彻党委的决议,通过人大的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变为法律法规;政府党组要贯彻党委的决议,把党的主张变为具体的政策和措施认真加以落实;政协党组要贯彻党委的决议,把党的主张变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共识。党委要注意加强与人大、政府、政协的联系沟通,使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成为各方面的共识,共同推进贯彻实施。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督查制度,加强检查督促,确保党委重大决定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要进一步理顺党政之间的关系,形成党委全面领导、党政职能分开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执政机制。党政分开主要是党政职能分开。党政各自有自己的职能,不能随意混淆。由于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性质不同、职能不同、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不同,因此应该明确党政职能,使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变成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依靠国家力量保证其得到贯彻执行。这就是说,党要通过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要把领导和管理区分开来,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实施领导的习惯。党要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

三、处理好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不断推进人民民主,建立健全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处理好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关系,通过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

发展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领导和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全社会的表率。这种领导核心地位和模范表率作用,决定了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民主的发展有赖于党内民主的发展;党内的民主思想、民主制度和民主作风,对国家和社会的民主思想、民主制度和民主作风有着直接的巨大影响;党内民主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程度。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发展党内民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逻辑起点和内在要求,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逐步推进人民民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基本途径。只有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使广大党员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党内事务,才能对人民民主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有效地发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导向作用,以党内民主的制度化来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要不断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加强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组织党员参加党内重大问题的讨论。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改善党代表的组成结构,提高其议政能力,使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权力机关和民主载体。要健全集体领导制度,从理顺全委会、常委会和书记办公会的关系着手,防止重大问题由个人说了算,并进一步完善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我们也要充分注意到,党内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发展党内民主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为了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决不是削弱和否定党的领导。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因此,实行党内民主的同时一定要严肃党的纪律,防止和反对极端民主化,要坚持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

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必然导致对民主的践踏。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当前,要进一步疏通民主监督的渠道:一是党内监督。强化党员对党的组织、全委会对常委会、党的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党委领导班子各成员之间以及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监督。二是群众监督。在进一步健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同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社会公示、民主评议、质询听证等民主形式,强化对决策过程和权力运行的监督。三是法律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对宪法和法律执行情况实行监督的权力,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同时,要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四是加强派的监督。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与各派的合作,自觉接受他们的监督。五是舆论监督。通过切实有效的舆论监督,确保党员和各级党组织时刻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

四、处理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党的执政行为的一个根本要求。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必然乘隙而入。这些都给我们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带来许多新的课题。全党必须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继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领导人大政协范文篇3

一、提高工作效率要从三级领导班子的功能整合开始

1.对班子组成与成员分工的建议

第一,先以县级班子为例。现有的四大班子合一,一套人马,四块牌子,领导职数不超过七人:书记兼县长,党政全权负责;第一副书记兼人大主任,分管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第二副书记兼政协主席,分管统战工作和群众工作;两个副书记兼副县长(一个分管政法,一个分管财政);两个常委副县长(一个分管城市经济,一个分管农村经济)。

第二,地级政权应都实行市管县体制(少数民族自治州酌情考虑)。市管县体制较为符合以大带小,以城带乡,形成经济辐射的趋势;在政治框架上和对外交流上都会集中优势力量,形成独特的风格。其领导班子的组成与成员分工可同县级班子或多出二职。另外,还应规范对“市”的概念,除地级称市外(少数民族自治州的称谓还可保留),应撤消县级市(县、区称谓并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第三,乡镇班子由上级负责配备好一把手,乡(镇)长、书记一人兼,另外配备两名副书记(一个分管组织和政法,一个分管宣教和城镇建设),两名副乡长(一个分管乡镇企业,一个分管农业)。四名副职全由正职物色提名,上级任命,避免以往全由上级选任而产生的不协调,以减少内耗。

2.班子的工作效率与整个国家政权的关系

上述想法,主要是考虑:第一,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该勇敢地站在第一线,充满信心地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强之路。尤其是市、县、乡三级班子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应该有所突破。不要忌讳什么“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俗谈,我们讲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就首先要特在这里。执政的形式与内容必须同执政的目标与实质统一起来,执好政、用好权,让人民称心如意,令世界刮目相看,这是最终目标。

第二,笔者认为,市、县、乡这三级政权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和带领本地人民群众在经济上多出成果和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的基础工作,从而才能突出中央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更好地体现省级政权的领导作用。(中央几大班子主要是分类指导好全国的经济工作、搞好外交关系、防止“和平演变”;省级几大班子主要是领导全省的经济工作和与外省的经济协作、还要维护祖国统一,防止分裂倾向)。总之,要根据不同的层次确定各自的重点,否则,就政治和经济而言,层层满把抓,效果未必很理想。以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为依据,我认为市、县、乡三级政权应该成为一个班子几个功能的高效率结构。恰恰是中央和省这两级政权,应该充分发挥几大班子相互配合,也有所制约的作用,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抓好大事,掌握好方向,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党要成为核心,“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中央和省两级政权,“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利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使全国人民的创造精神产生出较大的胜利成果,把失误减少到最低限度。

领导人大政协范文篇4

两会是中国的窗口,关注中国就不能不关注两会。经过60年的持续发展,特别是30年的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三,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日益提高。我们的发展和走势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态势和政治格局。因此,国际社会不能不关心中国的情况,两会就必然地成为国际看国内的一个重要窗口、世界看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

两会是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吸收各方面意见,集中各方面智慧,修改、完善已有的法律和决策,有助于平衡各方面利益,缓解各方面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是通过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以及代表委员的呼吁、建议,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三是对两会的报道,实际上等于就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宣传动员,可以起到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在上述意义上,一年一度的两会是用群众智慧治理国家、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的一次生动实践。

两会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的实践和展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特点和优点。这两项制度扎根中国大地,是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的重要内容。两会的召开和运作过程,同时也就是中国民主政治模式的实践过程。与此相关联的是,我们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模式因为两会而得到更加广泛的理解和认可,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由于两会越来越开放、务实,信息量逐年增大,其新闻价值也日益提升。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代表委员相互对话、相互沟通,谋国计民生,议大政方针,览国际风云,视野开阔,信息丰富;两会不断为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提供更多便利,使这个窗口越开越大。借助这个窗口人们可以了解大量权威、可靠的决策性信息。

今年的两会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代表委员肩负重任,努力为我们国家拿出迎接挑战的韬略、克服危机的良策,这也使得今年的两会格外令人关注和期待。温总理做客网站,同网民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在线访谈,就网民所关心的国内经济发展、民工荒和户籍改革,物价与“三公”消费、房地产政策、教改、医改等问题,用一种平等、亲和的方式一一做了解答。从访谈所触及的这些内容以及温总理的回答所透露的信息来看,“两会”应该重点讨论上述问题,并做出一个有利于民众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制度安排。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或已经见底,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正如温总理所说,今年将是中国经济最复杂的一年。去年在中央大力度的刺激政策下,中国经济成功保八,初步摆脱了危机的影响,但是,刺激政策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最明显的就是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物价尤其是房价有了大幅度的上涨,通胀有所抬头。再加上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如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城乡二元化、腐败、上学难、看病贵、非法拆迁等依然在困扰着民众。而今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处理好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管理好通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两会”首要关注的重点是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上有什么变、怎样变、变多或变少。

但是,这个“变”并非仅是经济和产业结构上的,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从现在的投资驱动型转向消费驱动型,而消费从而内需的提升根本有赖于收入,收入又与就业和财产的分配有莫大关系。事实上,中国的结构调整是一个整体,除了经济和产业结构外,还包括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分配结构等。就目前来看,民众最关注的是分配结构尤其收入分配的不公和差距扩大。如温总理所说,它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政府的良知。在这一问题上,国家发改委最近向全国人大提议从四方面,即增加农民收入、扶持低收入群体、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加强个人收入调节来调整,“两会”应该对此做出一个具体的安排。

领导人大政协范文篇5

关注中国就不能不关注两会。经过60年的持续发展,两会是中国的窗口。特别是30年的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三,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日益提高。发展和走势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态势和政治格局。因此,国际社会不能不关心中国的情况,两会就必然地成为国际看国内的一个重要窗口、世界看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

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吸收各方面意见,两会是国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集中各方面智慧,修改、完善已有的法律和决策,有助于平衡各方面利益,缓解各方面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是通过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以及代表委员的呼吁、建议,解决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三是对两会的报道,实际上等于就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宣传动员,可以起到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作用。上述意义上,一年一度的两会是用群众智慧治理国家、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的一次生动实践。

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两会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的实践和展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特点和优点。这两项制度扎根中国大地,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式的重要内容。两会的召开和运作过程,同时也就是中国民主政治模式的实践过程。与此相关联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模式因为两会而得到更加广泛的理解和认可,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就。

信息量逐年增大,由于两会越来越开放、务实。其新闻价值也日益提升。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代表委员相互对话、相互沟通,谋国计民生,议大政方针,览国际风云,视野开阔,信息丰富;两会不断为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提供更多便利,使这个窗口越开越大。借助这个窗口人们可以了解大量权威、可靠的决策性信息。

努力为我国家拿出迎接挑战的韬略、克服危机的良策,今年的两会是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代表委员肩负重任。这也使得今年的两会格外令人关注和期待。温总理做客网站,同网民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线访谈,就网民所关心的国内经济发展、民工荒和户籍改革,物价与“三公”消费、房地产政策、教改、医改等问题,用一种平等、亲和的方式一一做了解答。从访谈所触及的这些内容以及温总理的回答所透露的信息来看,两会”应该重点讨论上述问题,并做出一个有利于民众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制度安排。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尽管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或已经见底。但正如温总理所说,今年将是中国经济最复杂的一年。去年在中央大力度的刺激政策下,中国经济成功保八,初步摆脱了危机的影响,但是刺激政策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最明显的就是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物价尤其是房价有了大幅度的上涨,通胀有所抬头。再加上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如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城乡二元化、腐败、上学难、看病贵、非法拆迁等依然在困扰着民众。而今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处理好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管理好通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两会”首要关注的重点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上有什么变、怎样变、变多或变少。

而消费从而内需的提升根本有赖于收入,但是这个“变”并非仅是经济和产业结构上的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从现在投资驱动型转向消费驱动型。收入又与就业和财产的分配有莫大关系。事实上,中国的结构调整是一个整体,除了经济和产业结构外,还包括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分配结构等。就目前来看,民众最关注的分配结构尤其收入分配的不公和差距扩大。如温总理所说,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政府的良知。这一问题上,国家发改委最近向全国人大提议从四方面,即增加农民收入、扶持低收入群体、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加强个人收入调节来调整,两会”应该对此做出一个具体的安排。

领导人大政协范文篇6

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现象,大体上是在党的*大之后陆续出现的一种政治现象。目前,这种现象已经日益普遍化,而悄然成为一种趋于固定化的政治模式。据悉,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实行书记兼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在19*年底有3个,19*年底有7个,1999年底有11个,2*0年底有10个,2*1年底有8个,2*2年底有11个,分别占总数的9.7%;23.3%、35.5%、32.3%、25.8%、35.5%。这就是说,在*大之后的五年中,党委书记兼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现象总的来说呈现出不断扩展之势。而在党的十六大之后的今天,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实行党委书记兼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已有23个,占总数的74.1%(以上参见侯少文:《人大制度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理论动态》2*3年8月20日第1608期)。这就是说,在省市自治区一级,除政治局委员兼任党的书记的以外,几乎全都实行了这种兼职模式。而且,这种兼职现象已经和正在从省一级向下延伸。这已成为当前中国的一大政治景观,也已引起世人的关注和思考。但究竟如何分析和看待这种现象呢?据我观察,肯定和赞扬者有之,怀疑、困惑或不以为然者有之,反对和不赞成者亦大有人在。真可谓理解各异,众说纷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有人认为,党的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探索和新举措,应给予充分肯定;而有的人则与此截然相反,认为这是早已有过的“党政不分”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变相形态,不应该加以肯定。看来,如何看待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这个问题,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问题,关系十分重大,因而不能漠然视之,听之任之,应该给予深入研究和认真辨析。这里简要谈谈笔者的一些初步看法,作为一家之言,提出来与关心改革和对此有兴趣的同志进行商讨。

二、“党政兼职现象”的由来和背景

从历史渊源来看,党政主要领导人“兼职”的现象,一般而论,由来已久,并非今日始。只不过,以往长期存在的“党政兼职”现象,突出表现为党的主要领导人兼任政府的主要领导职务,而不是表现为兼任人大的主要领导职务。这种现象从建国初期就已出现。从1949年9月的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到1954年9月的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期间,党中央的4名核心成员兼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刘少奇)和国务院总理()。在大行政区一级,党的中央局书记也大都兼任行政委员会或人民委员会主席。小市一级同样有类似的情况。这种党的主要领导人兼任政府主要领导职务的现象一直延续至改革开放之初。可以说,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存在的一种“党政兼职”或党政不分的组织形式。

1*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针对这种兼职形式,提出的一项改革就是,“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中央一部分主要领导同志不兼任政府职务,可以集中精力管党,管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1页)根据这一原则,党委书记兼任政府首长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后不久,就着手解决,并很快基本得到了解决。这是当时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问题取得的一个显著成果。

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特别是党的*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原则和方略之后,人大的地位和职能作用日益提高和加强,以往那种“橡皮图章”的状态在逐步改变。这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在以差额选举政府领导人时,人大代表的意志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从而出现了有的被安排的候选人落选和有的议案或报告得票率比较低甚至没有通过的情况。这本来是在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足为怪,但是,我们有些习惯于“一致通过”或“基本一致通过”传统和思维定势的领导人,却把这种现象的出现视为“出了问题”、“不正常”。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便于实现“组织意图”,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现象便悄然随之而生,并逐步扩大,以至于在不长的时期内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既没有经过必要的研究和分析论证,也没有给予一定的舆论宣传,使人困惑不解,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党委书记兼人大常委会主任”现象的性质与是非得失

党委书记与人大常委会主任“普遍兼职”的现象,究竟属于何种性质,是非得失如何?有一种观点认为,实行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是为了提升人大的规格和地位,更充分地发挥人大的职能;这是“创新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的探索,是在探寻一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最佳方式”。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以为大有商榷的余地。

首先,党委书记与人大常委会主任普遍兼职现象,特殊地说,与书记兼任政府首长的现象不同,可以说是一种“新的现象”,但就其一般性质而言,恐怕说不上什么“新”,仍属于“党政兼职”的范畴。或者说,它是党委书记兼任政府首长现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替代物,是作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一种组织载体的变相形态。

因此,在本质和方向上,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与党委书记兼任政府首长如出一辙,一脉相承,它不但没有越出“党政兼职”或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老路,而且在这条老路上走得更远。如果说,书记普遍兼任政府首长,是一种实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组织形式,那么,书记普遍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即权力机关主要领导人),便是实现另一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组织形式。因此,就实行邓小平关于党政分开的政治体制改革思路来说,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比书记兼任政府首长更不合理,其后果也更不堪设想。

其次,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分析,书记普遍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有违法理。党委与人大、党委书记与人大常委会主任,是两种具有不同性质和职能的组织和角色,它(他)们遵循和运用的规则有别,而且在党委与人大、党委书记与人大常委会主任之间具有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关系。党委对人大(特别是其中的党组织和党员)要实施党的监督,而人大对党组织和党员要实施国家的法律监督。监督的前提和基础是合理分权。权力合一而没有明确分权,必然会削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党的书记与人大常委会主任作为党与人大两种不同组织的主要角色,一旦兼职而由一人承担和扮演,那就会在最关键的环节上使权力制约化为乌有,使党对人大的监督和人大对党的监督进一步削弱。因为同一个人自己对自己是谈不上监督的。从这个角度说,党的书记与人大常委会主任这样两种异常重要的角色由一个人担当和扮演,是根本违反民主原则和法理的。这与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精神,也是相违背的。

再次,从党委书记与人大常委会主任各自担负的工作之繁重来说,一身二任,势必会顾此失彼,贻误工作。这应该是并不难理解的普通常识。“兼职”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并不罕见,但一般地说多是兼任名誉和荣誉性的、业余性的虚职,而非极其繁重的实质性职务。兼任这样一些无关宏旨的“虚职”,自然无须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因而并不会影响其全神贯注地做好其“专职”或“本职”的工作。但无论是党的书记还是人大常委会主任,都是实质性的专职,既非名誉、荣誉性的“虚职”,亦非业余性的赋闲之职。无论是省、市委书记还是人大常委会主任,既然他们所担负的都是异常繁重的、须臾不可虚位或缺位的实质性工作,那么,即使是一个年富力强、才华横溢和悟性超群的人,全身心地扑在其中的任何一个领导职务上,也不见得能作出令人满意的一流政绩。这里不妨打个比方,像姚明作为一名世界级的职业篮球明星,仅此一职已使他的承受力几乎达到了极限,试想:如果让他再兼任一个世界级的职业排球明星又会如何呢?如果一身二任,一半用于篮球,另一半用于排球,后果如何,不言而喻。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之不可行,道理岂不与此一样!基于此,无论是谁,一身二任,兼任两个异常繁重的工作,即使责任心再强,对两项工作的关系处理得再好,对每一个领导职务来说,至多只能给予一半的投入。用一半的投入,而又没有分身术,陷入顾此失彼、贻误工作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就势不可免。这是仅就兼职者个人而言的。

从党与人民选举党的书记与人大常委会主任所寄托的期望来说,投入很大的“成本”,党员选出一个书记,无疑是要他全身心地、全力以赴地履行党员所赋予他的职责的;公民选出一个人大常委会主任,也无疑是要他全身心地、全力以赴地履行公民所赋予他的人大常委会主任职责的。党员所要的绝不是“半个书记”,人民所要的也绝不是“半个主任”。但到头来,党委书记和人大常委会主任两个职务由一个人来承担,这不等于党员选出“半个书记”,人民选出“半个主任”吗?由半个书记来管党,势必造成“党不管党”,至少是“党半管党”。这显然是与从严治党、集中精力把党建设好的原则相违背的。同样,由半个人大常委会主任来“管人大”,不也会大大削弱人大的工作吗?这实在有负党员和人民的重托和厚望。

最后,以书记个人的“规格”来提升人大的地位没有越出人治的老路。有人企图通过一个高级别、“高规格”的领导者个人兼任一种组织的主要领导职务,来提升该组织的“规格”和地位,这似乎不无道理,但实际上根本经不起推敲。这不仅是走的人治的老路,也是想当然的。

一种组织,一个机构的“规格”、地位(行政级别)与其主要领导人的“规格”、地位(行政级别)并无必然联系。一个级别或“规格”高的领导人兼任某一组织或机关的领导职务,这丝毫不会因此而改变他所兼职的那个组织和机构本身的级别和“规格”,也不会改变其职权和功能。比如,吴老(吴玉璋)本人在党内和国家中的个人级别、“规格”和地位很高,他曾兼任过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这对提高该校的声望有一定关系,但是,这个学校的级别、“规格”和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提升,它的行政级别始终与其他高校一样是局级。这个级别与吴老的级别相距甚远。还有,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不论是党委常委兼任也好,还是党委副书记兼任也罢,纪委作为党内专门监督机关的职能和地位并不会因此而有什么改变。在现行体制下,各级纪委是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甚至纪委常常被置于与同级党委的职能部门——组织部、办公厅相并列的地位,甚至与政府的行政监察机关相并列而形成“纪检监察合署”体制。这也表明主要领导者个人的级别并不能决定一个组织机构的级别,更与其职权和功能无必然联系。即使一个高级别领导人在某种组织中兼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人们对该组织的工作有所重视,有所加强,那也是靠的“人治”,而不是靠的体制和制度。

同样,企图通过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来提升人大的“规格”和地位,使人大的职能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走的“人治”的老路。这在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而又通过全国人大使之上升为法律的今天,还以“人治”的办法来“提升”人大的“规格”和地位,未免南辕北辙,太不合时宜了。

领导人大政协范文篇7

这次市委政协工作会议,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届四中、五中全会、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的一次重要会议,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上午,旭升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全市政协工作取得的成绩,就提高对政协工作的认识,开创我市政协工作的新局面,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工作领导提出了要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姚国华同志在讲话中要求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和支持政协工作,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发挥人民政协的职能作用。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中共市委对政协工作的关心和重视,必将有力地推进我市人民政协事业的新发展。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一定要学习贯彻好这次会议的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政协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握新形势下政协工作的特点,创新思路,拓展空间,努力开创我市政协工作的新局面。

借此机会,我代表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对长期以来重视、关心和支持我市政协工作的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市政协成立以来的工作情况作个简要汇报,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今后政协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市政协工作情况回顾

撤地设市以来,在中共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府的支持下,市政协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政协工作,以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市政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改革开放活市、绿色经济强市、民族文化兴市的战略目标,围绕“三农”问题、产业培植、新型工业化、县域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献计出力。一是充分利用提案这一有效形式建言献策。市政协成立以来,委员们共提出提案367件,内容涉及经济、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宗教、社会等方面。许多提案言之有据,言之有招,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二是深入开展调研、视察工作。组织委员对老龄工作情况、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情况、师专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就县域经济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提案办理情况、《消防法》贯彻实施情况、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等进行了调研。形成了《关于市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情况的视察报告》等视察、调研报告。同时,配合省政协开展了口岸建设管理和对外贸易、加快边境县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境外替代产业发展情况、少数民族地区“十一五”规划编制、林纸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专题调研。三是按照市委的安排,建立了市政协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联系制度。按照“广泛联系、加强服务、献计献策”的原则,采取领导联系非公企业,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提供咨询,协调服务等方式,帮助非公企业协调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市政协领导还直接参与了林纸产业、矿产业等一些重点产业发展的研究、协调工作,为促进重点产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四是围绕“十一五”规划编制献计出力。今年6月市政协积极组织力量就我市“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问题进行调研,并在省政协九届十次常委会上作了发言。8月又把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作为市政协一届七次常委会的重要内容进行协商讨论。市政协还邀请省上专家作了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专题讲座,组织了关于和谐社会的调研,起草了主题为充分发挥政协优势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见,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五是开展“委员论坛”活动和创办《政协》刊物,拓展了委员履行职能的空间和渠道。

(二)发扬民主,增进团结。做好团结和民主工作,对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市政协突出主题,发挥优势,一是加强与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系、交流与沟通,主动邀请他们参与市政协组织的有关视察、评议和专题协商会、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族、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把智慧和力量集中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来。二是通过广大政协委员了解和反映各阶层群众的意见建议。三是广泛开展团结联谊工作。通过茶话会、座谈会、走访联谊等活动,加强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络,积极鼓励他们参与经济建设。四是关心和维护群众的利益,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维护稳定的工作。

(三)积极推进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政协工作实际,积极协助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与人民政协工作联系的规定》、《关于认真做好支持政协委员持证视察工作的通知》,市政协制定了《政协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各县(区)党委、政府、政协也相继出台了一些制度和规定。市委还就文件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督查。通过制度的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增强了做好人民政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逐步落实了把重大问题协商于党委决策之前、人大审议通过之前、政府决定实施之前的原则,把政协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为促进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政协履行职能的内容、形式和程序,规范了党委、政府、政协的工作关系。同时,在政协干部队伍的选拔、交流、培养以及办公条件、改善工作经费保障等方面也得到加强。政协工作逐步呈现了规范有序、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良好局面。

(四)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为适应新的形势,担负起新的使命,市政协始终把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加强学习与研究,使广大政协工作者和政协委员不断提高对政协工作的认识,坚定信心,提高工作水平。二是完善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各委室领导和工作人员,为开展各项工作奠定基础。三是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加强了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加强对基层政协工作的联系和指导。五是制定了一系列机关工作制度,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回顾市政协成立以来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政协事业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第二,必须坚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第三,必须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发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优势。第四,必须不断推进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工作的规范有序,提高工作实效。第五,必须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

二、进一步增强做好政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是具有我国特点和优势的政党制度,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并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构成了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我国政党制度、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人民政协工作,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丰富人民政协理论和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都做出了重要论述和创造性的实践。党的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推动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在认真总结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理论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措施,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党委根据中央的要求出台了积极推进人民政协发展的新举,使人民政协事业得到了不断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省委政协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就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善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更加有效地发挥各级政协组织的作用提出了明确意见。这次市委政协工作会议,市委就贯彻落实省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作了安排部署,提出了做好我市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对开创我市政协工作的新局面将起到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一定要把握机遇,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贯彻落实市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上来,充分认识人民政协所肩负的使命,进一步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和决心,切实履行职能,发挥自身优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三、努力把我市政协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不断提高政协工作水平,是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是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作用,为我市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做出新贡献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协组织一定要振奋精神,勇于开拓,锐意进取,有所作为。

(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协工作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获得发展的根本保证。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坚定政协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维护党委权威,做到与党委在政治上同向、思想上同心、工作上同步。要充分发挥政协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在政协工作中贯彻落实。要主动向党委汇报工作情况和重大问题、重大事项,让党委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协工作情况,加强领导和指导。政协组织和委员中的中共党员同时,要加强与人大、政府的联系,经常交流情况,沟通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努力形成相互支持、协调工作的局面。要加强政协专门委员会与政府有关对口部门的联系和协商,相互通报工作情况,配合工作,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基础作用。

(二)围绕发展第一要务更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

党的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的中心任务。当前,我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各方面建设步伐加快。但是,贫困落后的状况还没有彻底改变,存在着经济总量不足、支柱产业培育缓慢、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协调发展。

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委员要按照同志关于“人民政协开展工作,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为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要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搞好政治协商,积极主动地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协商,抓住重点,抓出成效,促进党委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切实有效地开展民主监督,有针对性地拓宽监督内容,创新监督方式,更好地发挥民主监督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要围绕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那些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课题,深入扎实地搞好调查研究,提出有见解、有分量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要按照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必须保持经济平稳教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发挥人民政协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全面思虑未来五年的发展问题,为我市高水平编制“十一五”规划献计献策。

(三)突出团结和民主主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做好团结和民主工作,对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维护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全市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按照届五中全会关于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为建设“平安,和谐”尽心竭力。一是要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做好团结各界,凝聚人心的工作。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各界人士的创造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凝聚智慧力量。二是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加强与各派、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构建社会和谐提供最广泛的支持。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注重不同阶层,不同群众的利益,积极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人心的工作,努力维护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不断推进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

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做好新时期政协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协组织要始终把“三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积极主动地向党委汇报,争取重视与支持。着力抓好现行有关制度的贯彻落实,使之实实在在发挥作用。抓好制度的修改完善,使之适应新的形势和工作需要。抓好制度创新,使之更好地发挥推动工作的作用。要不断完善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秘书长会议等制度,精心组织各种内容的协商会议;坚持和完善提案的督办、委员视察、反映社情民意、民主评议、民主监督等制度;探索和完善民主评议的形式、内容和方法。要认真总结政协工作的实践经验,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认真组织调研,发挥委员主体作用。要加强对政协工作的宣传,使社会各界增进对政协工作的了解,支持政协的工作。

(五)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行职能水平

加强自身建设是提高政协履职能力和水平,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的关键。各级政协组织要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以适应新时期新任务对人民政协的要求。

第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要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精神,加深对人民政协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不断增强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经济、法律、科技、哲学等知识,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本领。

第二,切实抓好作风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和落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多搞调查研究,多做实践工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领导人大政协范文篇8

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现象,大体上是在党的*之后陆续出现的一种政治现象。目前,这种现象已经日益普遍化,而悄然成为一种趋于固定化的政治模式。据悉,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实行书记兼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在19*年底有3个,19*年底有7个,19*年底有11个,*年底有10个,20*年底有8个,20*年底有11个,分别占总数的9.7%;23.3%、35.5%、32.3%、25.8%、35.5%。这就是说,在*之后的五年中,党委书记兼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现象总的来说呈现出不断扩展之势。而在党的*之后的今天,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实行党委书记兼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已有23个,占总数的74.1%(以上参见侯少文:《人大制度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理论动态》20*年8月20日第1608期)。这就是说,在省市自治区一级,除政治局委员兼任党的书记的以外,几乎全都实行了这种兼职模式。而且,这种兼职现象已经和正在从省一级向下延伸。这已成为当前中国的一大政治景观,也已引起世人的关注和思考。但究竟如何分析和看待这种现象呢?据我观察,肯定和赞扬者有之,怀疑、困惑或不以为然者有之,反对和不赞成者亦大有人在。真可谓理解各异,众说纷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有人认为,党的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探索和新举措,应给予充分肯定;而有的人则与此截然相反,认为这是早已有过的“党政不分”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变相形态,不应该加以肯定。看来,如何看待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这个问题,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问题,关系十分重大,因而不能漠然视之,听之任之,应该给予深入研究和认真辨析。这里简要谈谈笔者的一些初步看法,作为一家之言,提出来与关心改革和对此有兴趣的同志进行商讨。

二、“党政兼职现象”的由来和背景

从历史渊源来看,党政主要领导人“兼职”的现象,一般而论,由来已久,并非今日始。只不过,以往长期存在的“党政兼职”现象,突出表现为党的主要领导人兼任政府的主要领导职务,而不是表现为兼任人大的主要领导职务。这种现象从建国初期就已出现。从1949年9月的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到1954年9月的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期间,党中央的4名核心成员兼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刘少奇)和国务院总理()。在大行政区一级,党的中央局书记也大都兼任行政委员会或人民委员会主席。小市一级同样有类似的情况。这种党的主要领导人兼任政府主要领导职务的现象一直延续至改革开放之初。可以说,这是在20世纪*年代之前存在的一种“党政兼职”或党政不分的组织形式。

19*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针对这种兼职形式,提出的一项改革就是,“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中央一部分主要领导同志不兼任政府职务,可以集中精力管党,管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1页)根据这一原则,党委书记兼任政府首长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后不久,就着手解决,并很快基本得到了解决。这是当时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问题取得的一个显著成果。

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特别是党的*确立依法治国的原则和方略之后,人大的地位和职能作用日益提高和加强,以往那种“橡皮图章”的状态在逐步改变。这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在以差额选举政府领导人时,人大代表的意志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从而出现了有的被安排的候选人落选和有的议案或报告得票率比较低甚至没有通过的情况。这本来是在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足为怪,但是,我们有些习惯于“一致通过”或“基本一致通过”传统和思维定势的领导人,却把这种现象的出现视为“出了问题”、“不正常”。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便于实现“组织意图”,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现象便悄然随之而生,并逐步扩大,以至于在不长的时期内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既没有经过必要的研究和分析论证,也没有给予一定的舆论宣传,使人困惑不解,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党委书记兼人大常委会主任”现象的性质与是非得失

党委书记与人大常委会主任“普遍兼职”的现象,究竟属于何种性质,是非得失如何?有一种观点认为,实行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是为了提升人大的规格和地位,更充分地发挥人大的职能;这是“创新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的探索,是在探寻一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最佳方式”。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以为大有商榷的余地。

首先,党委书记与人大常委会主任普遍兼职现象,特殊地说,与书记兼任政府首长的现象不同,可以说是一种“新的现象”,但就其一般性质而言,恐怕说不上什么“新”,仍属于“党政兼职”的范畴。或者说,它是党委书记兼任政府首长现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替代物,是作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一种组织载体的变相形态。

因此,在本质和方向上,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与党委书记兼任政府首长如出一辙,一脉相承,它不但没有越出“党政兼职”或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老路,而且在这条老路上走得更远。如果说,书记普遍兼任政府首长,是一种实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组织形式,那么,书记普遍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即权力机关主要领导人),便是实现另一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组织形式。因此,就实行邓小平关于党政分开的政治体制改革思路来说,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比书记兼任政府首长更不合理,其后果也更不堪设想。

其次,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分析,书记普遍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有违法理。党委与人大、党委书记与人大常委会主任,是两种具有不同性质和职能的组织和角色,它(他)们遵循和运用的规则有别,而且在党委与人大、党委书记与人大常委会主任之间具有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关系。党委对人大(特别是其中的党组织和党员)要实施党的监督,而人大对党组织和党员要实施国家的法律监督。监督的前提和基础是合理分权。权力合一而没有明确分权,必然会削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党的书记与人大常委会主任作为党与人大两种不同组织的主要角色,一旦兼职而由一人承担和扮演,那就会在最关键的环节上使权力制约化为乌有,使党对人大的监督和人大对党的监督进一步削弱。因为同一个人自己对自己是谈不上监督的。从这个角度说,党的书记与人大常委会主任这样两种异常重要的角色由一个人担当和扮演,是根本违反民主原则和法理的。这与党的*报告关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精神,也是相违背的。

再次,从党委书记与人大常委会主任各自担负的工作之繁重来说,一身二任,势必会顾此失彼,贻误工作。这应该是并不难理解的普通常识。“兼职”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并不罕见,但一般地说多是兼任名誉和荣誉性的、业余性的虚职,而非极其繁重的实质性职务。兼任这样一些无关宏旨的“虚职”,自然无须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因而并不会影响其全神贯注地做好其“专职”或“本职”的工作。但无论是党的书记还是人大常委会主任,都是实质性的专职,既非名誉、荣誉性的“虚职”,亦非业余性的赋闲之职。无论是省、市委书记还是人大常委会主任,既然他们所担负的都是异常繁重的、须臾不可虚位或缺位的实质性工作,那么,即使是一个年富力强、才华横溢和悟性超群的人,全身心地扑在其中的任何一个领导职务上,也不见得能作出令人满意的一流政绩。这里不妨打个比方,像姚明作为一名世界级的职业篮球明星,仅此一职已使他的承受力几乎达到了极限,试想:如果让他再兼任一个世界级的职业排球明星又会如何呢?如果一身二任,一半用于篮球,另一半用于排球,后果如何,不言而喻。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之不可行,道理岂不与此一样!基于此,无论是谁,一身二任,兼任两个异常繁重的工作,即使责任心再强,对两项工作的关系处理得再好,对每一个领导职务来说,至多只能给予一半的投入。用一半的投入,而又没有分身术,陷入顾此失彼、贻误工作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就势不可免。这是仅就兼职者个人而言的。

从党与人民选举党的书记与人大常委会主任所寄托的期望来说,投入很大的“成本”,党员选出一个书记,无疑是要他全身心地、全力以赴地履行党员所赋予他的职责的;公民选出一个人大常委会主任,也无疑是要他全身心地、全力以赴地履行公民所赋予他的人大常委会主任职责的。党员所要的绝不是“半个书记”,人民所要的也绝不是“半个主任”。但到头来,党委书记和人大常委会主任两个职务由一个人来承担,这不等于党员选出“半个书记”,人民选出“半个主任”吗?由半个书记来管党,势必造成“党不管党”,至少是“党半管党”。这显然是与从严治党、集中精力把党建设好的原则相违背的。同样,由半个人大常委会主任来“管人大”,不也会大大削弱人大的工作吗?这实在有负党员和人民的重托和厚望。

最后,以书记个人的“规格”来提升人大的地位没有越出人治的老路。有人企图通过一个高级别、“高规格”的领导者个人兼任一种组织的主要领导职务,来提升该组织的“规格”和地位,这似乎不无道理,但实际上根本经不起推敲。这不仅是走的人治的老路,也是想当然的。

一种组织,一个机构的“规格”、地位(行政级别)与其主要领导人的“规格”、地位(行政级别)并无必然联系。一个级别或“规格”高的领导人兼任某一组织或机关的领导职务,这丝毫不会因此而改变他所兼职的那个组织和机构本身的级别和“规格”,也不会改变其职权和功能。比如,吴老(吴玉璋)本人在党内和国家中的个人级别、“规格”和地位很高,他曾兼任过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这对提高该校的声望有一定关系,但是,这个学校的级别、“规格”和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提升,它的行政级别始终与其他高校一样是局级。这个级别与吴老的级别相距甚远。还有,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不论是党委常委兼任也好,还是党委副书记兼任也罢,纪委作为党内专门监督机关的职能和地位并不会因此而有什么改变。在现行体制下,各级纪委是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甚至纪委常常被置于与同级党委的职能部门——组织部、办公厅相并列的地位,甚至与政府的行政监察机关相并列而形成“纪检监察合署”体制。这也表明主要领导者个人的级别并不能决定一个组织机构的级别,更与其职权和功能无必然联系。即使一个高级别领导人在某种组织中兼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人们对该组织的工作有所重视,有所加强,那也是靠的“人治”,而不是靠的体制和制度。

同样,企图通过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来提升人大的“规格”和地位,使人大的职能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走的“人治”的老路。这在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而又通过全国人大使之上升为法律的今天,还以“人治”的办法来“提升”人大的“规格”和地位,未免南辕北辙,太不合时宜了。

领导人大政协范文篇9

年轻时,我曾经打算报考政治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因为我对这门学科颇感兴趣,而单位政治部的一位同志对我说:你是不是想调到政策办公室工作?我当时不理解,政治经济学这门专业和国家的政策、策略设计有什么关系?联想到当年的德国青年卡尔·马克思,本来是学法律的,后来因为接触到不可调和的阶层、集团间的利益冲突,于是转而研究政治经济学。显然,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应该是:在理论上弄清楚原因之后,怎么公平合理地解决各阶级的经济利益问题。照这样的推理,政治经济学确实是研究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的一门学问。

本文不打算讨论经济生产,而是单独讨论年产品的分配,这种分配是通过产品直接交换,还是通过纸币作为媒介进行的,其结论只能是:任何一次可能的分配,分配前后的产品总量保持不变,也就是守恒。物物交换好理解,一头羊和一把斧子相交换,交换前后都是一头羊和一把斧子。通过纸币进行分配呢?这可以这样分析,例如,甲乙两人分配1000公斤大米,这1000公斤大米先交到国家粮库,国家给甲乙两人各发500元纸币(合计发了1000元),然后各人到粮库去购买,这种情况下,甲乙两人各分配到500公斤大米。而如果国家给甲发800元,给乙发1200元(合计发了2000元),虽然名义上大家加了钱,但甲只能分配到400公斤大米,乙可以分配到600公斤大米,尽管分配出现了不平均,但分配前后仍然保持1000公斤大米不变。由于社会产品在分配过程中守恒,所以,社会的这部分成员多分了,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必然相对少分,如果大家都要多分,那只有请慈航大士下凡来,有求必应,普渡众生。

今年全国人大政协开会期间,建设和谐社会,缩小收入分配中的两极分化,受到相当的议论。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时提出建议:“公务员加薪问题今后应纳入人大财政预算的审议中,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刘凯欣代表认为,公务员加薪应掌握好时机,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加薪的前提必须是国民收入普遍有显著提高,并且公务员为公众提供了更为高效优质的服务;他同时建议对公务员加薪问题最好能够制度化,机制要合理,收入要透明、公平。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任玉岭委员说:“当今全国吃财政饭的总人数已达4000多万人,还有500万人依赖于政府的权力实行自收自支。我们的民官比已经高达26:1,吃‘皇粮’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攀升之快,令人担忧”。

以上两位委员的意思可以归纳成三点:公职人员多了,公务员收入增长快了,增长快了肯定就偏高了。

全国两会开完没多久,报纸上就出现了综合性的文章,文章报道国外的公务员一年的收入有多少,以此从侧面对两位委员作了回应。该文章说,2004年,美国公务员年人均薪酬接近7万美元,布什总统是40万美元;在德国,相当于中国司处级的公务员能领到10万美元以上;法国的部长级高官的年收入在25万美元左右;英国公务员年薪5万至35万美元不等,首相布莱尔今年第一次可以领到最高的35万美元;日本的初级公务员年薪大约合3.7万美元,处长级年薪大约合11万美元,局长级年薪大约合18.2万美元;……看了这些数字您就会产生这样的印象:中国公务员的年薪低了。日本的初级公务员的年薪就有3.7万美元,按8.3的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31万元,我国哪一级的公务员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所以,中国公务员的俸禄还应该增加快些、每年还应该增加多些,这样才能与国际接轨,才与大国地位相匹配;咱们不采用“称霸”这类反义词,改称世界领导,一个想成为世界领导的国家,其领导人出席国际场合,这个领导的年收入不高,怎么说脸面上也过不去。当然还可能有其他理由。

中国公务员的年收入究竟有多少,其实大家并不知晓,所以刘凯欣代表提出要增加透明度,应该说这已属胆子不小。如果一个人在成为市长省长前先要向民众报告一下自己的家庭、收入、财产情况,那不变成俄罗斯那样,资本主义复辟,劳动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了?普通民众只能从报纸缝里了解一些关于公职人员的收入情况。有一篇纪检部门写的宣传文章,内容是劝告干部不要职务犯罪的,文章算了一笔账,说明职务犯罪是占小便宜吃大亏。据该文章透露,一名机关干部一般年收入在3万-4万元,科级干部5万-6万元,计算单位当然是人民币。这个工资标准可能是生活水平高一些的某个沿海地区。科级干部是最低官衔干部,上面还有县处级、司局级,文章没有说多少,至于省部级以上,可能连这位作者也不一定知道。为什么?根据老工资专家李唯一在《中国工资制度》一书中介绍:从1985年6月4日起,省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的工资由中央管理,其他单位的工资由地方管理。(李唯一,1991)所以,我估计一般地方上的干部也未必知道部长以上的公职人员年收入是多少。多智网校诚招全国各地市独家线下商,共同开发网上教育市场。多智教育()!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国民收入分配守恒定律指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就要调和各阶层的利益,贫富差距不能太大,高收入者应该具有收敛、共赢思想。

年轻时,我曾经打算报考政治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因为我对这门学科颇感兴趣,而单位政治部的一位同志对我说:你是不是想调到政策办公室工作?我当时不理解,政治经济学这门专业和国家的政策、策略设计有什么关系?联想到当年的德国青年卡尔·马克思,本来是学法律的,后来因为接触到不可调和的阶层、集团间的利益冲突,于是转而研究政治经济学。显然,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应该是:在理论上弄清楚原因之后,怎么公平合理地解决各阶级的经济利益问题。照这样的推理,政治经济学确实是研究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的一门学问。

本文不打算讨论经济生产,而是单独讨论年产品的分配,这种分配是通过产品直接交换,还是通过纸币作为媒介进行的,其结论只能是:任何一次可能的分配,分配前后的产品总量保持不变,也就是守恒。物物交换好理解,一头羊和一把斧子相交换,交换前后都是一头羊和一把斧子。通过纸币进行分配呢?这可以这样分析,例如,甲乙两人分配1000公斤大米,这1000公斤大米先交到国家粮库,国家给甲乙两人各发500元纸币(合计发了1000元),然后各人到粮库去购买,这种情况下,甲乙两人各分配到500公斤大米。而如果国家给甲发800元,给乙发1200元(合计发了2000元),虽然名义上大家加了钱,但甲只能分配到400公斤大米,乙可以分配到600公斤大米,尽管分配出现了不平均,但分配前后仍然保持1000公斤大米不变。由于社会产品在分配过程中守恒,所以,社会的这部分成员多分了,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必然相对少分,如果大家都要多分,那只有请慈航大士下凡来,有求必应,普渡众生。

今年全国人大政协开会期间,建设和谐社会,缩小收入分配中的两极分化,受到相当的议论。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时提出建议:“公务员加薪问题今后应纳入人大财政预算的审议中,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刘凯欣代表认为,公务员加薪应掌握好时机,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加薪的前提必须是国民收入普遍有显著提高,并且公务员为公众提供了更为高效优质的服务;他同时建议对公务员加薪问题最好能够制度化,机制要合理,收入要透明、公平。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任玉岭委员说:“当今全国吃财政饭的总人数已达4000多万人,还有500万人依赖于政府的权力实行自收自支。我们的民官比已经高达26:1,吃‘皇粮’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攀升之快,令人担忧”。

以上两位委员的意思可以归纳成三点:公职人员多了,公务员收入增长快了,增长快了肯定就偏高了。

领导人大政协范文篇10

1.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唤醒、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试卷是对学生前段时间学习情况的检测,检测的目的是进一步夯实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当今减负背景下,在高三政治复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单元复习测试试卷的讲评,我采用了大家抢着答的形式,具体如下:第一步:给同学分出固定的小组。每次讲评试卷时都有相应的分数,看哪一组的分数高。每讲完5次试卷公布各组的总分数。第二步:考试结束后教师认真做好统计、分析工作。错误率在10%以上的必须讲评,将这些题目作为教师抢答的题目,统计一张试卷需要重点讲解的习题总数。第三步:在讲评课上,老师呈现需要抢答的问题,留出时间组内讨论。然后各组可以在这些问题中选择认为容易回答的问题抢答,从而为本组加分。第四步:剩下没人回答的问题,就是老师重点需要讲解的内容。

这种讲评课的方法,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多观察、多讨论,通过创造民主课堂,使学生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集中讨论,个性思维活跃,互帮互学地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另外,对于在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在课后及课上的讨论自己解决,就大大增强了自信心,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热情和发挥了最大潜能。

2.认真阅卷,做好评卷准备。

试卷讲评必须有针对性,这就应该从阅卷入手。阅卷决不是简单地打“勾”“叉”,写一个分数。教师在批阅试卷时一定要留心学生的解题情况,认真统计每道题学生解答的正确率和错误率,统计出错误的类型,然后把试卷讲评的重点定位在学生错误比较普遍、问题相对集中的题目上,对于那些错误率较低或已经反复讲解的题目则一带而过或留课后个别解答,这样就为其他重点和难点题的讲解赢得了更多的讲评时间。

在阅卷过程中,对主观题,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得分低的同学的试卷上写明其失分的原因,如“材料没读懂”、“看清设问”、“没有抓住题意”、“答题的思路零乱”等。这样,学生在拿到试卷后就能有针对性地改错,反思自己在思维方法上的问题,避免以后犯同类错误,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老师关注的对象,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可见,要上出一堂高质量的试卷讲评课,认真阅卷是第一步,切忌打无准备之战。

3.突出关键,重点讲评。

突出重点并非只讲重点,教师应根据课前调查精心备课,将上课的主要精力、时间集中到学生中存在问题最突出、最主要和最想知道的重点内容上来,为学生解惑、释疑,引导探究。我在讲评政治生活世纪金榜“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份单元测试卷时,仔细分析试卷的主客观题,都是围绕政府的宗旨、职能及政府与群众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考察。我确定本节课重点讲解一道简析题:“2008年11月3日,重庆市主城区发生了出租车停运事件。事件发生后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对事件的原因迅速调查并及时采取了针对性措施。11月5日,出租车全部恢复正常营运。重庆决策层处理此次危机时凸显出的以人为本、公开透明的新思维对缓和矛盾、化解冲突起到了关键作用。问:(1)在处理出租车停运事件中,重庆市政府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的?(2)从公民的角度,谈谈出租车停运事件给我们什么启示?”抓住这个重点引导学生审读材料并进行归纳提炼,学生自然联系到政府的性质、宗旨、执政方式等要点,通过第二问的回答,联系到公民有困难找政府,合理有序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这样不仅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总结归纳,还进行了答题方法、思路上的训练,学生由本题的回答迁移到同类型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