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21:46:15

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范文篇1

第一条根据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中组部《关于加强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若干意见(试行)》,结合我县干部队伍建设实际,特制定领导干部谈话制度。

第二条领导干部谈话制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干部队伍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机制,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勤政廉洁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第三条谈话应遵循的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谈话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讲政治的高度,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不随意夸大成绩,不刻意缩小问题,一分为二地看待干部的成绩和不足,明辨是非,鲜明地指出缺点和存在问题。

坦诚相见原则。谈话坚持开诚布公,推心置腹。注意倾听谈话对象的想法和意见,使其消除顾虑,敢于讲真话、心里话。

针对性原则。谈话坚持力戒空乏,针对谈话对象的不同情况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和方法,适时提醒、告诫、鼓励或批评教育,做到有的放矢,讲求效果。

第二章定期谈话

第四条定期谈话对象的范围包括各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县直各单位班子成员、以行业管理为主的双重管理单位主要负责人。

第五条定期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情况。

(二)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特别是对重大问题的解决,实行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以及自觉维护领导班子团结的情况。

(三)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按规定程序和标准推荐选拔任用干部,自觉带头抵制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情况。

(四)遵守财政、金融、税务、审计、统计等有关法规和纪律的情况。

(五)遵守中央、自治区和地区关于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的情况,以及执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情况。

(六)个人须向上级报告的其它重大问题或重要情况。

第六条领导干部定期谈话工作,由县委组织部负责统一安排,制定年度谈话计划及方案。领导干部定期谈话,坚持一级抓一级,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干部定期谈话要求一年不少于一次。

第七条定期谈话的职责分工为:

(一)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人大主席、乡(镇)长,由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副书记和组织部长谈话。

(二)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分别由县委分管副书记、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和县政府分管领导谈话。

(三)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副科领导干部分别由组织部领导协同乡(镇)、单位主要领导谈话。

(四)各大口分管县领导也可委托主管部门的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与下属单位负责人谈话,谈话情况必须及时向大口分管县领导和组织部门报告。

(五)双重管理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谈话,按干部管理权限,以主管方为主,协管方配合。

第三章任前谈话

第八条任前谈话对象的范围指新提拔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

第九条任前谈话的主要内容为:

(一)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党的民主集中制。

(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主要精神和有关规定。

(四)财政、金融、税务、审计、统计等有关法规和纪律。

(五)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廉洁从政的工作要求。

第十条任前谈话的职责分工为:

(一)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人大主席、乡(镇)长,由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副书记和组织部长谈话。

(二)县直各单位正副职、各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由县委分管副书记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谈话。

第十一条新提拔的领导干部,同时必须接受纪检机关的任前廉政专门谈话。廉政专门谈话由县纪检委负责进行。

第四章谈话工作要求

第十二条对领导干部进行谈话的要求为:

(一)遵循坚持原则、题旨鲜明的基本要求。针对被谈话对象不同情况、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力求取得实效。

(二)向任前谈话对象说明组织上的人事安排意图。教育引导被谈话对象从党的事业高度出发,自觉服从组织安排,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以新岗位为新的起点,扎实工作,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

(三)向被谈话对象点明其缺点和不足。把组织考察中群众反映的优缺点反馈给干部本人,让其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长短。同时,向被谈话对象介绍其将任职单位的领导班子情况。

第四章附则

领导干部范文篇2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正职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正职领导成员;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正职领导成员。

第三条党政领导职务每个任期为5年。

第四条党政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应当保持稳定。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任满一个任期:

(一)达到退休年龄的;

(二)由于健康原因不能或者不宜继续担任现职务的;

(三)不称职需要调整职务的;

(四)自愿辞职或者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

(五)因受处分或处罚需要变动职务或者被罢免职务的;

(六)因工作特殊需要调整职务的。

党政领导干部在一个任期内因工作特殊需要调整职务,一般不得超过一次。

第五条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和任期届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第六条党政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上连续任职达到两个任期,不再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同一职务。

第七条党政领导干部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累计达到15年的,不再推荐、提名或者任命担任第二条所列范围内的同一层次领导职务。根据干部个人情况和工作需要对其工作予以适当安排。

第八条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执行本规定第六条和第七条,经批准可以适当放宽。

第九条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调整职务,任职3年以上的,计算为一个任期;任职不足3年的,只计算任职年限,不计算任期届数。

第十条选任制党政领导干部在新一届领导班子选举产生时,原任领导职务自然解除。

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正职领导成员任期届满不再连任的,按有关规定由任免机关下达免职通知,免去其担任的领导职务。

第十一条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对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予以纠正。

第十二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正职领导成员实行任期制度,按照有关章程并参照本规定执行。

市(地、州、盟)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正职领导成员实行任期制度,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根据本规定精神,结合各地实际,对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制度作出规定,并报中共中央组织部备案。

领导干部范文篇3

目前,地方党委换届工作正在陆续展开。这次换届,中央的要求高,改革的力度大,涉及许多干部的进退留转。面对换届,绝大多数干部能够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保持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但是,也有少数干部心浮气躁,产生了一些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有的四处活动,跑上级领导,跑有推荐权、选举权的同志;有的感到提拔无望,精神不振,该抓的工作不抓了;有的对职务安排不满意,向组织讲条件,对群众发牢骚;极个别的甚至无视党的组织原则和干部工作纪律,拉票贿选,行贿买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换届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正常工作的开展,也会损害党的干部的形象。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能不能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能不能经受住换届的考验,这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

要讲大局,积极支持领导班子配备改革。这次换届,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贯彻落实党的*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领导班子配备改革的要求,精简领导班子职数,减少副书记职数,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由于改革的力度比较大,一些原本有希望提拔的干部可能会失去晋升机会,一些原本在重要岗位上的干部可能要调整到其他岗位。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自觉服从大局、维护大局。应当看到,推进领导班子配备改革,有利于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实现领导班子精干高效;有利于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常委会的集体领导作用;有利于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领导和协调。实行这一改革,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包括各级领导干部的愿望和要求。改革必然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为了大局牺牲个人利益,是领导干部应有的胸怀和境界。上个世纪80年代,为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推进领导班子年轻化,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主动要求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这些老同志的高风亮节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是做人的工作的,给别人讲的道理,自己首先要实践;对别人提出的要求,自己首先要做到。在换届这一关键时刻,尤其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识大体、顾大局的表率,以实际行动支持改革。

要讲党性,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这次换届涉及许多干部的调整,个人有些想法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一些同志把权力地位看得太重,对个人进退得失想得过多,既影响了工作,也给自己增添了烦恼,这是不可取的。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素质优秀、符合提拔条件的同志很多,但领导职位是有限的,能够提拔的毕竟是少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领导班子的新陈代谢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不断发展的需要。对此,每个同志都应正确对待。少数干部之所以在职位问题上患得患失,说到底还是党性不纯、境界不高,没有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他的人生价值不在于官职有多大,而在于为人民做出的贡献有多少。对领导干部来说,不论是什么级别、在什么岗位,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都可以大有作为。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经常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在全党集中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受到了一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党员意识、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换届就是对领导干部党性观念的一次重要考验,是对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一次实际检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哪里,领导干部的党性体现在哪里?当前最集中的一点,就是要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不管职务怎么变动,都能够坦然面对,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做好工作上。

要讲纪律,坚决服从组织安排。选拔任用干部是一种严肃的组织行为,干部担任什么职务,只能由党组织来决定,而不能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向组织张口、伸手。换届人事安排方案是党组织在充分发挥民主,广泛听取意见,综合考虑事业发展需要、领导班子结构、干部个人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次换届,在提名、考察、选举等环节采取了一系列扩大民主的新举措,特别是运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进行换届考察,使选人用人的准确性、公正性有了更加可靠的保证,人事安排方案有了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领导干部个人一定要相信组织、相信群众,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安排,保证党委人事安排意图的实现。对于自身职务安排有什么想法和意见,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向组织反映,但不能采取跑、要、闹、送等不正当手段去追求个人目的。要自觉抵制跑官要官、拉票贿选、行贿买官等违的纪律和国家法律的行为。有的同志看到别人在跑,担心自己吃亏,也跟着跑,这是要不得的。那些靠不正当手段谋取好处的做法,应当为一切正派的同志所不齿。实际上,靠搞小动作捞取好处的人,即使一时得利,也不会长久,而违法乱纪的人,迟早会受到查处。在以往的换届中,各地也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一些干部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肃处理,教训十分深刻,应当引以为戒。

领导干部经受住换届的考验,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的教育和引导。要结合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经受住名、权、位的考验。要做好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涉及进退留转的干部,要搞好谈心谈话,说明组织意图,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特别是对转岗、易地交流和退下来的同志,更要多些理解、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解决好实际困难。同时,在换届工作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让干部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平公正。要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坚决查处各种违纪行为,对情节严重的要公开处理,以警示和教育干部。

领导干部范文篇4

第一条为了推进干部交流工作,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中央纪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副职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及其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纪委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党政领导干部交流,是指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通过调任、转任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整。挂职锻炼工作另行规定。

第二章交流对象

第四条交流的对象主要是下列人员:

(一)因工作需要交流的;

(二)需要通过交流锻炼提高领导能力的;

(三)在一个地方或者部门工作时间较长的;

(四)按照规定需要回避的;

(五)其他原因需要交流的。

交流的重点是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正职领导成员及其他领导成员,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党委、政府部分工作部门的正职领导成员。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10年的,必须交流。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经批准可以适当放宽。

在同一地区党政领导班子中担任同一层次领导职务满10年的,应当交流。

新提拔担任县(市、区、旗)以上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成员的,应当有计划地易地交流任职。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纪检机关(监察部门)、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的正职领导成员,在同一职位任职满10年的,必须交流;新提拔的一般应易地交流任职。副职领导成员在同一领导班子中任职满10年的,应当交流。

第七条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特别是从事执纪执法、干部人事、

审计、项目审批和资金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在同一职位任职满10年的,应当交流。

第八条缺少基层工作经验或者岗位经历单一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应当有计划地交流。

第九条实行干部双重管理、以上级业务部门为主管理的单位的正职领导成员,在同一领导班子中任职满10年的,应当交流。

第十条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交流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党政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不交流或者暂缓交流:

(一)离最高任职年龄不满5年的(属于必须交流的对象,可区别不同情况对其工作进行调整);

(二)因健康原因不宜交流的;

(三)涉嫌违纪违法正在接受纪检监察或者司法机关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四)其他原因不适合交流的。

第三章交流范围和方式

第十二条干部交流可以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群众团体之间进行。

第十三条地(厅)级干部一般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交流,根据工作需要,也可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交流。县(处)级干部一般在本市(地、州、盟)范围内交流,根据工作需要,县(市、区、旗)委书记、县(市、区、旗)长可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交流。

第十四条地区之间的干部交流,重点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人才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支柱产业及重大项目建设进行。

第十五条中央和国家机关、省级党政机关应当注意选调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干部,特别是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党政领导班子中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机关任职,同时根据工作需要有计划地选派机关干部到地方任职。

第十六条实行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干部交流。选调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才到党政机关任职,推荐党政领导干部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任职。

第十七条实行干部双重管理、以上级业务部门为主管理的单位的领导干部,可在本系统内交流,也可与地方或者其他系统交流。

第四章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干部交流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组织实施。根据工作需要,上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也可直接组织实施。

中央和国家机关与地方之间组织成批干部交流,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协调后实施;个别干部的交流,原则上由调出单位与调入单位协商办理。

实行干部双重管理部门的干部交流,由主管单位提出,征求协管单位的意见。

第十九条干部交流工作一般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组织(人事)部门拟定交流方案,提出交流人选;

(二)征求干部调出、调入单位意见;

(三)党委(党组)集体讨论决定;

(四)党委(党组)或者组织(人事)部门与交流干部谈话,听取本人意见,做好思想工作;

(五)组织(人事)部门办理调动手续。

第二十条干部交流应突出重点,增强计划性、针对性,注意与领导班子换届调整相结合。市、县两级党政正职领导成员未任满一届的一般不交流,同一地区党政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同时交流;领导班子一次性交流一般不超过班子成员的三分之一;需按法定程序选举或者任免的干部,交流时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办理。按规定需作离任审计的,应当进行审计。

第五章交流工作纪律

第二十一条干部交流必须严格执行下列纪律:

(一)任何地方和单位必须执行上级党委(党组)关于干部交流的决定,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执行。

(二)各级党委(党组)必须严格执行干部交流程序,集体研究决定交流对象,不得借干部交流突击提拔干部。任何人不得借干部交流对干部进行打击报复。

(三)干部应当服从组织的交流决定。接到交流通知后,须尽快办理工作交接手续,在限定的时间内报到。跨地区跨部门交流的,应当同时迁转行政关系和党的组织关系。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安排的,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

(四)调出单位应尽快向调入单位转递干部档案,提供真实情况和材料,不得弄虚作假。调入单位应当认真审核有关材料。

(五)干部调离时,不得违反规定随调工作人员,不准随带公共物品;干部调离后,不得干预原单位的工作。

第二十二条实行干部交流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纪律或者执行纪律不严格的,应当严肃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对干部交流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受理有关举报、申诉,制止、纠正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对有关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或者建议。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建立健全干部交流激励机制。坚持交流与培养使用相结合,采取有利于干部健康成长的政策措施,鼓励干部到艰苦边远地区、复杂环境、重点

建设工程和基层经受锻炼,建功立业。

第二十五条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应关心爱护交流干部,妥善安排其工作、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干部调入、调出单位应当相互配合,帮助交流干部解决困难和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

第二十六条交流干部的配偶、子女是否随调随迁,尊重本人意愿,按有关规定办理。配偶、子女随调随迁的,应当妥善安排其就业、就学。

第二十七条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应当跟踪了解交流干部的思想、工作情况,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的干部交流,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领导干部范文篇5

一、竞争选拔领导干部的主要动因

所谓竞争选拔领导干部,主要是指采取公开选拔的程序、有限竞争的方法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与当前开展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采取这一方法,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的必然要求。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改革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重点,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则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各地各部门按照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的要求,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在实践中创造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这种选人用人的新机制、新方法,《干部任用条例》充分吸收了这些改革成果,把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以党内规章的形式明确下来,**年中央以法规性文件的形式分别制定出台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两项制度。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已逐步成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市采用的领导干部竞争选拔,正是顺应扩大民主这一改革方向、深入贯彻《条例》和中央法规性文件、切实落实群众在选拔任用干部中的“四权”、充分体现“让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特征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是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提高选拔任用工作质量的客观需要。一方面,我们看到,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是一种好的选人用人制度,但同时也都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公开选拔中出现的“成本较高”、“考试专业户”、“高分低能”、“异地考察真实性”等问题;竞争上岗中出现的选拔范围窄、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如何完善好这两种制度,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实践,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工作,由点到面、从浅入深,在范围和方法、级别和层次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都是这一制度的拓展和延伸。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和过程,其最终的目标应是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工作机制,保证选好用准干部,推动事业的发展。竞争选拔领导干部正是以坚持完善为基础、贵在因地制宜的一个创新之举。

三是激发后备干部队伍活力、尊重人才成长客观规律的现实需求。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大力推进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源源不断地培养千百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多年来,我市坚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做到常年储备、定期调整,从中层干部中选拔并培养了一批素质优良的后备干部。但长期以来后备干部队伍“备而不用”、“备多用少”是一个普遍性问题、突出性问题,而在领导职位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面向社会公开选拔进一步加剧了矛盾,极大地影响了后备干部队伍的活力。比如,**年我们建立的287人的局镇级后备干部库,在建库期间,提拔使用的共50人,提拔使用率只有17.4%。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干部的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就干部本身的成长规律而言,也有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一个发展过程,任职的台阶和工作的经历在干部成长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面向后备干部进行竞争选拔,正是解决这一难题、遵循这一规律的有效措施。

二、竞争选拔领导干部的主要做法

我市竞争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工作,从**年6月初开始,历时40天,经过制定方案、公布简章、公开报名、笔试、面试答辩、组织考察、研究决定、公示结果等程序,顺利选拔了10名副局级领导干部,节省了时间,节省了开支,保证了质量。工作过程中,我们主要把握好以下环节:

1、夯实竞争选拔基础,充分体现层层遴选、好中选优的原则。这次竞争选拔工作主要是面向全市局镇级后备干部,所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群众公认的后备干部队伍是做好竞争选拔工作的前提。为此,从今年3月份起,我们着手对全市后备干部队伍进行新一轮的充实调整。在选拔标准上,要求必须是单位现任中层正职,党外干部和女干部放宽到中层副职;年龄不超过40周岁;大专以上学历,其中30岁以下的要本科以上学历。在选拔数量上,各单位推荐的人数不超过机构改革“三定”方案规定的领导职数1:1的比例。在选拔的程序上,要求各单位党委(党组)严格按照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集体研究、上报审定的程序进行,确保把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后备干部人选推荐上来。经各单位推荐,共上报225名人选,经部务会研究,共确定154名后备干部。同时,按照公开选拔使用一批、发现一批、储备一批的目标,把参加我市前两次公开选拔,进入考察而未录用的14名在坛事业和机关干部,在符合文件规定的年龄和学历条件的前提下,经单位党委(党组)上报,组织部审定后,视同后备干部,建立了168人的局镇级后备干部队伍,平均年龄为36.9岁,其中35岁以下的占53%,30岁以下的占17%;本科以上文化的占73%;女干部占28%;党外干部占14%,为竞争选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合理设置职位条件,充分体现党管干部、人岗相适的原则。一是力求体现规范性。我市的竞争选拔工作,认真落实《中共共产党章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遵循《公开选拔暂行规定》、《竞争上岗暂行规定》的基本要求,在市委竞争选拔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确保竞争选拔工作的规范运作。二是力求体现全面性。在职位设置上,考虑到全市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需要,从党委部门、政府部门、政法部门、群众团体及执法机关选择了10个职位,既有党外干部竞争职位,又有党内干部竞争职位,既有一般性职位,又有专业性职位。在选拔程序上,严格遵照制定和公布方案、报名与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答辩、组织考察、讨论决定、办理任职手续的程序,把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基本程序纳入其中,做到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三是力求体现导向性。围绕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的目标,紧扣职位的专业和能力需求,对部分职位合理地设定了年龄、学历、党派、工作经历等相关要件。比如,法院副院长职位需非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法律工作两年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职位需35周岁以下,有相关工作经历;团市委副书记职位需28周岁以下;广电局副局长职位需有记者或编辑工作经历;体育局副局长职位需具有体育相关专业的学历或工作经历。在给优秀年轻干部创造脱颖而出的平台的同时,也力求体现干部工作经验的重要性和干部使用台阶的必要性,充分尊重干部循序发展的成长规律。

3、坚持选拔程序创新,充分体现资源共享、兼顾效能的原则。按照《竞争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的实施意见》,在常规中注重工作创新,主要措施有:一是在新的选拔范围中实现资格共享。把各单位推荐后确定的后备干部和公开选拔中进入考察未录用的干部一起纳入选拔范围,全市共有149名后备干部参与报名。报名时,每人对照职位报考条件,可以报考1-2个职位,一个是主报职位,一个是兼报职位,并要求服从组织调剂,一旦入围,则可在职位之间进行组织调配。二是在新的筛选方式中实现职位共享。改变过去公选中按职位排名录用的常规做法,对5个有特殊要求的职位进行单独排名,其他没有特殊要求的职位,按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总排名,以1:2比例共确定22名面试人选(其中2名并列排名),参加面试的人员全部作为考察人选,有效地打通竞争职位,让更多人参与每个职位的竞争。三是在新的评价方式中实现成果共享。按照《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的形式。面试中除聘请专业考官外,还由竞争职位所在单位和面试人选所在单位选派干部群众参与整个面试旁听。为体现公正性和平等性,每个单位选派5名同志,组成共50人的群众考官团。在专业考官打分的同时,要求每位群众考官根据每一名面试人员的答辩表现,在测评表上进行打分,分值进行加权后计算总分。同时,本着“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考虑到后备干部报送时已进行过民主推荐,因此,在组织考察时未安排专门的民主测评。

4、落实党员群众“四权”,充分体现扩大民主、群众公认的原则。竞争选拔过程中,我们认真落实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把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贯穿始终,坚持做到“四公开”:职位公开、条件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把竞争的职位及名额、选拔的范围和条件、选拔的程序和内容以简章的形式进行公布,选拔的各个重要环节都及时向领导小组进行报告,笔试和面试的成绩及时反馈给本人,考察人选和最终录用人员除在所在单位进行考察预告和任前公示外,还进行集中公布,同时,让纪委派员进行全程监督,从而使整个竞争选拔工作置于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之下。切实把好“四关”:群众推荐关、素能测评关、差额考察关、讨论决定关。坚持把民主推荐作为确定后备干部的程序要件,提高后备干部的公认度;坚持把笔试、面试成绩作为确定考察人选的主要依据,按1:2的比例对22名同志进行了差额考察。结合考试考察情况,对5个有特殊要求的职位先确定5名初步人选,其他5个没有特殊要求的职位在剩余的17名同志中确定5名初步人选,提交市委书记办公会和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通过层层选拔、层层把关,在发扬民主中实现竞争择优。

三、竞争选拔领导干部的积极意义

和以往进行的公开选拔、公推直选工作相比,这次实行的竞争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向前进了一步:

第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了公开选拔制度。竞争选拔吸收了公开选拔制度的基本特点,但与其又有不同之处。由于它面向的是本市的后备干部队伍,而后备干部基本都是全市各单位中素质较高、工作经验较丰富、群众基础较好的中层干部,所以,竞争选拔领导干部既较好地解决了公开选拔工作中出现的“考试专业户”、“高分低能”、“成本较高”等突出问题,也较好地实现了后备干部的“备用结合”,对公开选拔制度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第二,进一步优化了领导班子结构。竞争选拔的10名副局级领导干部,平均年龄33.5岁,30岁以下的2人,全部为本科学历,其中第一学历为本科学历占50%,非中共党员干部3名、女干部3名,有效提高了领导班子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改善了领导班子结构。

第三,进一步扩大了选人用人的视野。通过竞争选拔,使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同时也发现和储备一批较为优秀年轻干部。对竞争选拔中表现突出的,我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锻炼。竞争选拔工作以来,又有9名后备干部被提拔使用,8名后备干部抽调到经济一线进行实践锻炼。

第四,进一步强化了凭实学实绩用人的导向。在激发后备干部队伍活力的同时,通过对部分职位设置一些要件,把一些有真才实学和工作实绩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在干部队伍中进一步营造了注重能力、鼓励竞争、开拓奋进的氛围,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

四、竞争选拔领导干部的相关思考和建议

竞争选拔领导干部在我市是首次试行,从实践和操作的情况来看,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首先,要着眼于强化基础,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后备干部队伍是储备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来源和基础,也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这次竞争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很重要一点是我们及时调整和建立了一支数量充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后备干部队伍,虽然在数量比原来减少了三分之一,但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所以,建立和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关键在于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此我们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出台局镇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从制度上加强对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二是继续举办多种形式的后备干部培训班、选派部分后备干部到全市经济重点工作、重点部门进行锻炼及到基层挂职等,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来加快后备干部的成长。三是要建立后备干部业绩档案,加强对后备干部的日常管理。

其次,要着眼于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开选拔机制。探索建立定期分类的公开选拔制度。即在纵向上,采用上下联动的办法,将每选拔一次就组织一次考试,变为定期、分类的全省或全市统考,让符合条件的报名者参加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位要求的综合知识考试,然后由各级组织部门根据各自干部的需求情况确定使用人选,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公选成本。在横向上,要进一步优化职位设置,可以根据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需求,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与培养选拔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工作结合起来,适时地扩大女干部或非中共党员干部的选拔范围,进一步改善各级领导班子结构。

领导干部范文篇6

一、树立宏观意识,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作为审计人员必须审时度势,不断充电,加强学习,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动态,提升综合分析能力和审计技术水平,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强化工作措施,夯实工作基础,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为搞好策审计奠定基础。

二、明确不同的领导干部决策审计的范围和重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决策可以说是繁多复杂,审计不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因此要把握重点,少走弯路。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领导及企业领导,由于其各自的权利范围不同,其承担的责任也不同,要正确把握不同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不同的领导,决策也不相同。如市、县长作为一个地区的行政首长,主要通过决策实现对所辖区域进行有效管理,其决策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决策影响范围广,同部门领导的决策是不同的。部门领导决策多侧重于本部门和本单位,决策的作用范围局限于本部门和本行业;企业领导决策则涉及产品开发、企业发展战略等方面。

三、决策审计评价应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和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相结合,全面了解决策做出时社会与经济发展背景如何正确评价决策目标实现程度,不仅要与其前期情况和任务指标完成情况相比较,还要与其所在行业平均水平和所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大背景进行比较,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既看到其目标的实现,又要理解在当时的环境下决策实现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对决策事项进行公允、客观地进行评价。

四、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领导干部决策有些决策,单纯从地方经济利益出发,短期内也许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长期看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如一个地方一味追求招商引资的数量,而不注重项目的社会效益,引进污染企业,那么这项决策就是短期行为。而有些决策从短期或我们审计时看不出其给地方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从长期看,其发展的势头是好的,决策是正确的。在评价时,虽然效益的显现不在我们的审计期,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而片面的认为其决策“有误”。

领导干部范文篇7

为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领导干部离任交接手续,明确相关经济责任,有效地杜绝因领导干部任免交接造成糊涂帐,减少行政行为损失。我区结合当地实际,专门制定了《**区镇、街道、部门、企业主要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交接制度》。

该制度对全区各镇、街道、区直各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书记、厂长(经理)以及各建设指挥部的主要领导干部,在工作调动办理经济责任交接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各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在调离原单位之前,须按规定程序办理好任期过程中的财政财务收支、任职期末的资产、任职期末的负债、任职期末的经费收支结余等4大方面的交接手续以及一些情况说明。离任领导干部在接到调离通知7天内办理手续,交接必须以书面形式,经离任、接任的双方领导干部各自签字后,并报有关部门进行备案。对未按规定办理完毕的各种债务,接任领导干部不得用公款支付,将由离任领导干部自行处理。对未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的干部,该区还根据有关法规,视其情节轻重,予以不同程度的组织处理。

该项制度的出台对分清离任和任期内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增强接任领导干部的工作责任心,促进干部干净干事等都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同时,也加大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力度,有效减少了一些单位的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规范了领导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领导干部范文篇8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加快我县干部队伍建设步伐,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务员法》,中央、自治区、银川市关于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有关规定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县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

第二章调整依据

(一)定性标准

第三条不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理论水平。学习不认真,不能准确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及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四条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决策不民主,重大问题不经集体讨论,擅自决定,导致决策失误,对工作造成较大损失。

第五条不能认真贯彻上级的决议、决策、指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导致政令不通,影响全局工作,或造成不良影响。

第六条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违反干部工作纪律,有跑官要官或拉选(推荐)票行为。

第七条不能和领导班子成员团结共事,干部职工反响较大。在单位拉帮结伙,有意制造矛盾或不和谐因素。

第八条工作思路不清,工作作风不实,工作成绩滑坡。缺乏真抓实干、一抓到底的精神,不深入实际,不解决实际问题,工作敷衍塞责,缺乏责任心。因主观原因造成工作效率下降,或打不开工作局面。

第九条工作能力不适应职务需要。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对所管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心中无数,遇事没有主张,缺少解决疑难问题的办法,在群众中缺乏领导威信。

第十条谎报政绩,瞒上欺下。不联系实际,做表面文章,哗众取宠,弄虚作假,骗取上级好感或自身荣誉和利益。

第十一条分管的下属单位(站、所、室)发生重大事故,不能及时有效处理。

第十二条为政不廉。奢侈浪费,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物公款。

第十三条工作没有胆识和魄力。好人思想严重,不敢触及矛盾,不敢面对困难,不能坚持原则,在紧要时刻旁观退缩。

第十四条严重违反财经纪律。

(二)定量标准

第十五条在年度考核或其它考核考察中,民意测评不及格或得不称职票、不满意票超过三分之一。

第十六条年度考核中被评定为不称职等次。

第十七条工作不努力,连续两年未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第十八条在上级组织统一安排的领导干部学历教育、政治理论学习、业务进修或培训中,结业考核不合格或在考试中有作弊行为。

第十九条拒不服从组织对其工作安排(包括交流轮岗、挂职锻炼、离职学习、支教、扶贫等),无正当理由,15天内不到岗或到新的岗位后不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十条诫勉谈话后,态度消极,半年内无改进。

第二十一条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连续两年未达标,或在三年内受到纪检、监察部门通报批评两次以上。

第二十二条纪检、监察部门给予严重警告以上处分,或建议免职的;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的领导干部,经人大评议不称职的。

第二十三条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一票否决”的工作,连续两年被否决,第一责任人和分管领导无力扭转局面。

第二十四条闹情绪,消极怠工,无正当理由,连续旷工一周或一年内累计旷工10天以上。

第二十五条受到治安处罚。

第二十六条身体状况不好,不能坚持正常工作,难以履行现岗位职责,在一年中累计6个月不能正常上班,或虽能上班,但有严重智力障碍,难以处理复杂问题。

第三章调整权限、工作程序及善后工作

第二十七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干部主管部门认定,报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决定。

第二十八条凡存在第二章中所列问题之一条者,均视为不称职、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

第二十九条干部主管部门通过年度考核或平时考察考核及群众反映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了解领导干部的现实表现情况,及时发现和掌握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重要问题要及时核实,做出评价。

第三十条干部主管部门根据核实情况和本办法认定标准,提出调整建议,按干部任免程序报县委研究并做出处理。需要履行法律手续的,提请有关部门按规定履行法律手续。

第三十一条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要从爱护干部出发,除按规定免职、降职、令其辞职外,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工作需要,对其交流使用,或对其分管工作进行调整,或让其待岗自学,改任非领导职务,党校培训等,妥善安置。

第三十二条被调整干部在新的岗位工作一年以上,经过自身努力,确实改正错误,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担任或者提拔担任领导职务。

第三十三条被调整干部对认定的事实有不同意见或对调整决定不服的,可在调整决定下达之日起30日内向县委申请复核。申诉和复核期间,不停止调整决定的执行。

第四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全县各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对一般干部的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领导干部范文篇9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确保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得以顺利实践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可从以下方面抓起。

提高认识

监督活动的开展,首先取决于监督意识的树立和强化。因此,加强监督工作,必须从解决认识问题入手,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监督理论教育,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实施监督和接受监督的观念,从根本上增强监督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对监督工作的消极、被动、抵触情绪,为加强监督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监督是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提高认识首先要提高对权力的认识。领导干部虽然拥有权力的使用权,但不能改变权力属于人民的本质属性。各级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始终是人民的公仆,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牢记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绝不能将手中的权力视为私有,用来谋取个人利益。

其次,要提高监督权力运行的认识。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权力的运行必须接受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作为权力的主体,每一个公民都应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出发,理直气壮、积极主动地监督权力的运行。虽然在现阶段监督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但决不能因此丧失信心,更不能自动放弃监督权。作为行使权力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深刻认识监督与信任、监督与爱护的关系,坚决克服官本位思想,克服“监督是不信任、是障碍”的错误观念,自觉摆正公仆位置,积极主动地接受监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权力观教育,不断增强实施监督和接受监督的意识。

健全制度

建立健全监督体制机制和制度,是确保监督工作规范、长期、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干部监督工作,不断完善、创新监督制度,促进了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但也应看到,当前,在监督制度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着法制化进程较慢、临时性和原则性规定较多等问题,同时在制度的落实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我们一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税收体制、投资体制、金融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明、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正确处理依法监督与完善立法的关系、依法监督与依法行政的关系,根据当前权力构成、运行情况以及监督工作的现实需要,加强相关监督法律法规的修订、制定工作,加快监督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同时结合各地、各单位实际情况,制定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和《实施纲要》的细则和办法,建立健全及时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的监督机制,健全完善质询、问责、罢免和辞职等制度。

加大监督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格落实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勉、民主生活会、巡视和派驻、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等监督制度,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等不良行为。

创新办法

加强干部监督工作,必须根据权力运行的实际情况以及一定时期内腐败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及时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丰富手段、拓宽渠道,讲究策略、创新方法,提高监督的质量和水平。

要坚持兼顾全面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在监督全体党员干部的同时,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领导“一把手”的监督;在开展一般监督工作的同时,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财政资金使用、国有资产运营、金融资本运作、土地使用权出让、行政审批权运行等重点工作的监督。要坚持自上而下监督与自下而上监督相结合,确保监督工作落实到权力运行的各个层面。要坚持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使监督工作落实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要坚持八小时内监督和八小时外监督相结合,全面掌握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以及生活作风情况。要坚持党内监督与其它监督相结合,在切实加强党内监督的同时,重视发挥人大监督、行政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增强监督效能。要坚持查处大案要案与治理违纪案件相结合,既重点查处大案要案,又重视治理干部廉洁自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正之风,促进领导干部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严厉惩处

受到惩处是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监督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把严厉惩处作为促进监督的有力武器,严厉打击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行为,使腐败分子在政治上身败名裂,在经济上倾家荡产,以此保持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形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社会效应和心理约束机制,促使那些正在走向腐败的人悬崖勒马、痛改前非。

同时,要通过警示诫勉等形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提醒大家积极主动地接受监督,及时克服错误倾向和问题苗头,从而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

整合资源

领导干部范文篇10

思考是一种分析研究活动,它是领导干部认识客观事物,作出正确决策所经历的艰苦而又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一个人对社会的观察和对信息的收集是有限的,如果只是从自身现实需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难免产生认识事物的片面性。领导干部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善于越位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从不同的层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以求洞悉事物,通晓事理。只有思考越位,工作才能到位。

越位思考即全局性思考。任何一个局部都不能脱离全局而孤立存在。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在思考工作时,必须善于从大局着眼,从局部着手,把握工作的整体性。立足于全局性的越位思考就是要以全局的中心为中心,以全局的重点为重点,做到思想合心、思路合拍、工作合手。在思考自身的工作时,要将分管工作的目标定位到整体目标体系中,做到目标一致,在思考实施工作细节时,要做到工作节奏、工作步骤与全局相互照应,运行同步。

越位思考即前瞻性思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领导干部要有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的本领,善于未雨绸缪。前瞻性思考要求思维方式从现实应急型向未来前瞻型转变,善于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适应时代潮流,坚持可能与现实、眼前与长远、阶段与过程相统一,全面、历史、发展地思考问题。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快,情况变化快,只有确立未来前瞻性思考方式,站在时代的制高点,超越时空的限制,依据对事物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正确的推测或判断,才能把握领导工作的方向,才能成竹在胸,遇变不惊,冷静处置。

越位思考即创新性思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对领导干部来讲,创新是做好工作的动力,是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性的越位思考就是要善于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问题,科学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善于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质,及早制定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政策,从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做到创新性越位思考,就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创新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实践中探索规律,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把客观的实际作为前提和基础,重点掌握上级决策、指示的贯彻落实情况,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及面上的共性问题,通过调查,寻找创新的思路,为工作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