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心理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4:06:38

理论心理学

理论心理学范文篇1

科学体系中总是包含着理论成分,不同的学科中也都存在着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分支。如物理学中有理论物理学,化学中有理论化学,生物学中有理论生物学。这些理论学科区别于实验或应用学科,它们不是以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研究自然现象,而是以数学演绎和逻辑推理等非经验的或思辨的方法探讨问题。在上述这些学科中,理论学科成为整个学科发展的基础,科学家给予它们足够的重视。这些学科分支也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在理论物理学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整个物理学乃至自然科学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理论心理学正是这样一种学科,它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类比、假设、抽象、演绎或推理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索,对心理学学科本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它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就像理论物理学、理论化学在物理学和化学中一样,是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理论心理学的历史由来已久,实验心理学创立之前的哲学心理学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理论心理学,因为它是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探讨人的心理现象,并试图从各种具体的心理现象背后发现心理生活的本质。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哲学心理学并不能称为理论心理学,因为理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特定的对象、任务和理论体系,它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心理科学的全部,它与实验心理学是并存的。相比较来说,哲学心理学虽然在方法上与理论心理学有类似之处,但是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哲学;它只是一些零碎的思想,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在当时,哲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全部,而不是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理论心理学也不同于以观察、实验为基本方法的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实证学科或实证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使用理论思维的方法,从性质上讲,它不是一种经验学科,而实证心理学以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为主,同理论心理学的性质是不同的。但是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前者为后者提供指导,后者为前者提供素材。一切实证研究皆以一定的理论和假设为基础,同时,理论的构建又必须建筑在一定的事实上。所以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两者的分工只是为了心理学科学的发展和深化,而不是永远的分道扬镳、互不相涉。离开了实证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就成了纯粹的主观臆测,离开了理论心理学,实证心理学就会见木不见林,变成没思想的操作。当代心理学的破碎和分裂,正是轻视理论心理学的必然结果。

就理论心理学的范围来说,理论心理学包含两个大的方面:元理论(Metatheory)和实体理论(Substantivetheory)。元理论是学科的基础理论,它是心理学学科性质的高度理论概括,是心理学的实体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有元理论的部分,否则就是一个缺乏核心的松散联盟,不成其为科学。实体理论不同于元理论之处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不是心理学现象或问题。如果说元理论的探讨主要依赖于抽象思辨的方法,那么实体理论的探讨则更多地依赖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的方法。有关元理论和实体理论的更进一步阐述,请参阅与此有关的另一篇文章。[1]

在上述有关理论心理学的概念中,我们已经指出理论心理学不同于以经验方法为主的实证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就其性质来说是一门非经验学科。那么非经验的学科能不能成为科学?是否只有以观察与实验等经验方法为主的实证学科才能称得上是科学呢?

把研究的问题局限于经验的范围内是实证主义哲学的一贯观点。心理学的发展受到这种观点的强烈影响,事实上,在行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实证主义成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在心理学中成为衡量科学问题和非科学问题的惟一标准。

依据实证主义的观点,一切科学知识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和基础,因此科学所讨论的问题只能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凡能以经验证实或证伪的问题就是科学问题,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的,是没有意义的非科学问题。

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以极端的方式宣判了非经验学科的死刑。但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却昭示出科学不可能仅仅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科学哲学的发展也否定了实证主义的狭隘经验主义观点,以至实证主义者也对经验证实原则作出修改,承认非经验的逻辑证实的科学性。科学哲学的这一发展使现代心理学家认识到:“经验研究在科学进步中的作用被以往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大大高估了……我们许多人现在都愿意承认科学工作的范围要比经验工作大得多,也就是说,有许多工作等待着扶手椅上的心理学家(即理论心理学家,译者注)”。[2]二、理论心理学对心理科学的作用回到本文目录

理论心理学的非经验性质并不防碍对心理科学的贡献。它对心理学科学的作用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理论心理学具有提出假设或作出预测,为实验心理学提供研究课题的功能。科学哲学家波普(Popper,K.)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阐发了理论对于科学研究的先行指导作用。他指出,科学知识并非始于经验,而是始于问题;理论先于经验观察,指导经验观察,因为科学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科学研究者总是以一种预想的理论去观察事物,一切观察与实验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之下进行的,而理论心理学正具有这种功能,它提出一种理论或假设,或对某中实验的结果作出预测,这些假设和预测本身也是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一个不成功的例子是新行为主义者赫尔的假设——演绎的理论体系。赫尔从公设出发,演绎出100余条定理和假设,尽管后来的验证是不成功的,但在为实验研究提供素材方面的功绩却是不能抹杀的。

其次,理论心理学所采用的逻辑分析法具有判断和鉴别概念、命题、理论真伪的功能。对理论概念的判断和鉴别并非时时处处需求助于实验验证,我们可以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判断理论概念的真伪。例如:若某一理论体系中既包含着命题F,也包含着命题非F,那么这个理论体系就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一个理论概念连逻辑检验都不能通过,那么还有什么必要付诸于实践检验呢?

科学哲学家劳丹(Laudan,L.)曾提出对理论体系的逻辑检验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理论内部的逻辑一致性,二是理论内部的命题与一个该理论赖以建立的外部命题的逻辑一致性。对于任意一种错误,理论心理学家只需坐在扶手椅上就可以作出判断,不必劳神经验的检验。

依据逻辑学原理,命题有必然命题和或然命题两种。必然命题要么全真,要么全假,只要通过逻辑分析可以确定,因为在必然命题中主项已包含了谓项。或然命题则在某些条件下可能是真的,在某些条件下可能是假的,需要进行经验的验证。科学研究所涉及的是或然命题,因此需要观察和实验的参与。但遗憾的是,心理学中许多的研究把必然命题当成或然命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理论心理学的逻辑分析可以鉴别一个理论概念究竟是必然真理还是或然真理,从而节省心理学家的劳动。

第三,理论心理学还具有抽象和综合功能。抽象和综合是寻求真理的重要方法,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心理本质的了解不能仅靠零零碎碎的经验材料,而必须对来自经验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和改造,舍去次要的、偶然的因素,发现心理生活的本质和一般特点,这种抽象和综合的过程是理论心理学的重要功能。心理学发展到今天仍处在分裂和破碎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理论心理学的抽象和综合作用,没有把具体的经验发现和研究结论上升到一般性的理论高度。实际上,恩格斯早就指出过经验科学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理论学科需要的迫切性。他指出:“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至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无可避免的。因此,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论思维才能有所帮助”。[3]心理学恰恰处在这样一种阶段,需要理论心理学发挥它在理论思维方面的优势,为建成统一的心理科学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理论心理学范文篇2

科学体系中总是包含着理论成分,不同的学科中也都存在着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分支。如物理学中有理论物理学,化学中有理论化学,生物学中有理论生物学。这些理论学科区别于实验或应用学科,它们不是以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研究自然现象,而是以数学演绎和逻辑推理等非经验的或思辨的方法探讨问题。在上述这些学科中,理论学科成为整个学科发展的基础,科学家给予它们足够的重视。这些学科分支也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在理论物理学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整个物理学乃至自然科学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理论心理学正是这样一种学科,它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类比、假设、抽象、演绎或推理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索,对心理学学科本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它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就像理论物理学、理论化学在物理学和化学中一样,是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理论心理学的历史由来已久,实验心理学创立之前的哲学心理学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理论心理学,因为它是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探讨人的心理现象,并试图从各种具体的心理现象背后发现心理生活的本质。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哲学心理学并不能称为理论心理学,因为理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特定的对象、任务和理论体系,它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心理科学的全部,它与实验心理学是并存的。相比较来说,哲学心理学虽然在方法上与理论心理学有类似之处,但是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哲学;它只是一些零碎的思想,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在当时,哲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全部,而不是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理论心理学也不同于以观察、实验为基本方法的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实证学科或实证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使用理论思维的方法,从性质上讲,它不是一种经验学科,而实证心理学以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为主,同理论心理学的性质是不同的。但是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前者为后者提供指导,后者为前者提供素材。一切实证研究皆以一定的理论和假设为基础,同时,理论的构建又必须建筑在一定的事实上。所以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两者的分工只是为了心理学科学的发展和深化,而不是永远的分道扬镳、互不相涉。离开了实证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就成了纯粹的主观臆测,离开了理论心理学,实证心理学就会见木不见林,变成没思想的操作。当代心理学的破碎和分裂,正是轻视理论心理学的必然结果。

就理论心理学的范围来说,理论心理学包含两个大的方面:元理论(Metatheory)和实体理论(Substantivetheory)。元理论是学科的基础理论,它是心理学学科性质的高度理论概括,是心理学的实体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有元理论的部分,否则就是一个缺乏核心的松散联盟,不成其为科学。实体理论不同于元理论之处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不是心理学现象或问题。如果说元理论的探讨主要依赖于抽象思辨的方法,那么实体理论的探讨则更多地依赖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的方法。有关元理论和实体理论的更进一步阐述,请参阅与此有关的另一篇文章。[1]

在上述有关理论心理学的概念中,我们已经指出理论心理学不同于以经验方法为主的实证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就其性质来说是一门非经验学科。那么非经验的学科能不能成为科学?是否只有以观察与实验等经验方法为主的实证学科才能称得上是科学呢?

把研究的问题局限于经验的范围内是实证主义哲学的一贯观点。心理学的发展受到这种观点的强烈影响,事实上,在行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实证主义成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在心理学中成为衡量科学问题和非科学问题的惟一标准。

依据实证主义的观点,一切科学知识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和基础,因此科学所讨论的问题只能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凡能以经验证实或证伪的问题就是科学问题,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的,是没有意义的非科学问题。

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以极端的方式宣判了非经验学科的死刑。但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却昭示出科学不可能仅仅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科学哲学的发展也否定了实证主义的狭隘经验主义观点,以至实证主义者也对经验证实原则作出修改,承认非经验的逻辑证实的科学性。科学哲学的这一发展使现代心理学家认识到:“经验研究在科学进步中的作用被以往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大大高估了……我们许多人现在都愿意承认科学工作的范围要比经验工作大得多,也就是说,有许多工作等待着扶手椅上的心理学家(即理论心理学家,译者注)”。[2]二、理论心理学对心理科学的作用回到本文目录

理论心理学的非经验性质并不防碍对心理科学的贡献。它对心理学科学的作用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理论心理学具有提出假设或作出预测,为实验心理学提供研究课题的功能。科学哲学家波普(Popper,K.)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阐发了理论对于科学研究的先行指导作用。他指出,科学知识并非始于经验,而是始于问题;理论先于经验观察,指导经验观察,因为科学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科学研究者总是以一种预想的理论去观察事物,一切观察与实验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之下进行的,而理论心理学正具有这种功能,它提出一种理论或假设,或对某中实验的结果作出预测,这些假设和预测本身也是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一个不成功的例子是新行为主义者赫尔的假设——演绎的理论体系。赫尔从公设出发,演绎出100余条定理和假设,尽管后来的验证是不成功的,但在为实验研究提供素材方面的功绩却是不能抹杀的。

其次,理论心理学所采用的逻辑分析法具有判断和鉴别概念、命题、理论真伪的功能。对理论概念的判断和鉴别并非时时处处需求助于实验验证,我们可以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判断理论概念的真伪。例如:若某一理论体系中既包含着命题F,也包含着命题非F,那么这个理论体系就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一个理论概念连逻辑检验都不能通过,那么还有什么必要付诸于实践检验呢?

科学哲学家劳丹(Laudan,L.)曾提出对理论体系的逻辑检验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理论内部的逻辑一致性,二是理论内部的命题与一个该理论赖以建立的外部命题的逻辑一致性。对于任意一种错误,理论心理学家只需坐在扶手椅上就可以作出判断,不必劳神经验的检验。

依据逻辑学原理,命题有必然命题和或然命题两种。必然命题要么全真,要么全假,只要通过逻辑分析可以确定,因为在必然命题中主项已包含了谓项。或然命题则在某些条件下可能是真的,在某些条件下可能是假的,需要进行经验的验证。科学研究所涉及的是或然命题,因此需要观察和实验的参与。但遗憾的是,心理学中许多的研究把必然命题当成或然命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理论心理学的逻辑分析可以鉴别一个理论概念究竟是必然真理还是或然真理,从而节省心理学家的劳动。

第三,理论心理学还具有抽象和综合功能。抽象和综合是寻求真理的重要方法,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心理本质的了解不能仅靠零零碎碎的经验材料,而必须对来自经验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和改造,舍去次要的、偶然的因素,发现心理生活的本质和一般特点,这种抽象和综合的过程是理论心理学的重要功能。心理学发展到今天仍处在分裂和破碎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理论心理学的抽象和综合作用,没有把具体的经验发现和研究结论上升到一般性的理论高度。实际上,恩格斯早就指出过经验科学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理论学科需要的迫切性。他指出:“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至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无可避免的。因此,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论思维才能有所帮助”。[3]心理学恰恰处在这样一种阶段,需要理论心理学发挥它在理论思维方面的优势,为建成统一的心理科学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理论心理学范文篇3

理论心理学的历史由来已久,实验心理学创立之前的哲学心理学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理论心理学,因为它是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探讨人的心理现象,并试图从各种具体的心理现象背后发现心理生活的本质。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哲学心理学并不能称为理论心理学,因为理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特定的对象、任务和理论体系,它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心理科学的全部,它与实验心理学是并存的。相比较来说,哲学心理学虽然在方法上与理论心理学有类似之处,但是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哲学;它只是一些零碎的思想,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在当时,哲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全部,而不是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理论心理学也不同于以观察、实验为基本方法的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实证学科或实证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使用理论思维的方法,从性质上讲,它不是一种经验学科,而实证心理学以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为主,同理论心理学的性质是不同的。但是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前者为后者提供指导,后者为前者提供素材。一切实证研究皆以一定的理论和假设为基础,同时,理论的构建又必须建筑在一定的事实上。所以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两者的分工只是为了心理学科学的发展和深化,而不是永远的分道扬镳、互不相涉。离开了实证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就成了纯粹的主观臆测,离开了理论心理学,实证心理学就会见木不见林,变成没思想的操作。当代心理学的破碎和分裂,正是轻视理论心理学的必然结果。

就理论心理学的范围来说,理论心理学包含两个大的方面:元理论(Metatheory)和实体理论(Substantivetheory)。元理论是学科的基础理论,它是心理学学科性质的高度理论概括,是心理学的实体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有元理论的部分,否则就是一个缺乏核心的松散联盟,不成其为科学。实体理论不同于元理论之处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不是心理学现象或问题。如果说元理论的探讨主要依赖于抽象思辨的方法,那么实体理论的探讨则更多地依赖逻辑推理和数学演绎的方法。有关元理论和实体理论的更进一步阐述,请参阅与此有关的另一篇文章。[1]

在上述有关理论心理学的概念中,我们已经指出理论心理学不同于以经验方法为主的实证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就其性质来说是一门非经验学科。那么非经验的学科能不能成为科学?是否只有以观察与实验等经验方法为主的实证学科才能称得上是科学呢?

把研究的问题局限于经验的范围内是实证主义哲学的一贯观点。心理学的发展受到这种观点的强烈影响,事实上,在行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实证主义成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在心理学中成为衡量科学问题和非科学问题的惟一标准。

依据实证主义的观点,一切科学知识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和基础,因此科学所讨论的问题只能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凡能以经验证实或证伪的问题就是科学问题,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的,是没有意义的非科学问题。

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以极端的方式宣判了非经验学科的死刑。但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却昭示出科学不可能仅仅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科学哲学的发展也否定了实证主义的狭隘经验主义观点,以至实证主义者也对经验证实原则作出修改,承认非经验的逻辑证实的科学性。科学哲学的这一发展使现代心理学家认识到:“经验研究在科学进步中的作用被以往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大大高估了……我们许多人现在都愿意承认科学工作的范围要比经验工作大得多,也就是说,有许多工作等待着扶手椅上的心理学家(即理论心理学家,译者注)”。[2]

二、理论心理学对心理科学的作用回到本文目录

理论心理学的非经验性质并不防碍对心理科学的贡献。它对心理学科学的作用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理论心理学具有提出假设或作出预测,为实验心理学提供研究课题的功能。科学哲学家波普(Popper,K.)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阐发了理论对于科学研究的先行指导作用。他指出,科学知识并非始于经验,而是始于问题;理论先于经验观察,指导经验观察,因为科学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科学研究者总是以一种预想的理论去观察事物,一切观察与实验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之下进行的,而理论心理学正具有这种功能,它提出一种理论或假设,或对某中实验的结果作出预测,这些假设和预测本身也是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一个不成功的例子是新行为主义者赫尔的假设——演绎的理论体系。赫尔从公设出发,演绎出100余条定理和假设,尽管后来的验证是不成功的,但在为实验研究提供素材方面的功绩却是不能抹杀的。

其次,理论心理学所采用的逻辑分析法具有判断和鉴别概念、命题、理论真伪的功能。对理论概念的判断和鉴别并非时时处处需求助于实验验证,我们可以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判断理论概念的真伪。例如:若某一理论体系中既包含着命题F,也包含着命题非F,那么这个理论体系就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一个理论概念连逻辑检验都不能通过,那么还有什么必要付诸于实践检验呢?

科学哲学家劳丹(Laudan,L.)曾提出对理论体系的逻辑检验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理论内部的逻辑一致性,二是理论内部的命题与一个该理论赖以建立的外部命题的逻辑一致性。对于任意一种错误,理论心理学家只需坐在扶手椅上就可以作出判断,不必劳神经验的检验。

依据逻辑学原理,命题有必然命题和或然命题两种。必然命题要么全真,要么全假,只要通过逻辑分析可以确定,因为在必然命题中主项已包含了谓项。或然命题则在某些条件下可能是真的,在某些条件下可能是假的,需要进行经验的验证。科学研究所涉及的是或然命题,因此需要观察和实验的参与。但遗憾的是,心理学中许多的研究把必然命题当成或然命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理论心理学的逻辑分析可以鉴别一个理论概念究竟是必然真理还是或然真理,从而节省心理学家的劳动。

第三,理论心理学还具有抽象和综合功能。抽象和综合是寻求真理的重要方法,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心理本质的了解不能仅靠零零碎碎的经验材料,而必须对来自经验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和改造,舍去次要的、偶然的因素,发现心理生活的本质和一般特点,这种抽象和综合的过程是理论心理学的重要功能。心理学发展到今天仍处在分裂和破碎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理论心理学的抽象和综合作用,没有把具体的经验发现和研究结论上升到一般性的理论高度。实际上,恩格斯早就指出过经验科学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理论学科需要的迫切性。他指出:“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至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和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无可避免的。因此,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论思维才能有所帮助”。[3]心理学恰恰处在这样一种阶段,需要理论心理学发挥它在理论思维方面的优势,为建成统一的心理科学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理论心理学范文篇4

近20年来,国内心理学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进入了低迷时期。老一辈学者开创的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心理学研究的优良学术传统逐渐成为历史;年轻一代人大多回避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以致造成有不少人感到探讨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的反常现象。相形之下,西方心理学有关马克思主义取向的研究不仅没有中断,而且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新发展。20世纪末以来,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取向研究悄然升温,除以往的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人本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心理学等思潮之外,还涌现出了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心理学和生态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等新取向。这些新的取向不仅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新的诠释和论证,而且展现出了不少新的时代精神、文化特征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转换轨迹。虽然在西方心理学中马克思主义者也常常是被攻击的对象,但是正像英国心理学家帕克所讲,“在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中,马克思的思想和学说都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福柯、德里达、拉康、詹姆逊可以作为激励人心的典范,因为这些学者可以对类似心理学知识这样强有力的思想形式达到一个批判的高度”[2]。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外有不少心理学者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心理学能否取得成果持有怀疑态度,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对心理学的贡献。这些怀疑和否定的态度集中表现出这样几种倾向:一种是直接否认的观点。个别西方学者径直否定马克思对心理学的贡献,认为“尽管马克思的学识渊博,但是对他提出的目标来说,有两个方面的欠缺,一方面是心理学,一方面是数学。马克思不能利用任何严肃的心理学书刊。因为这个学科在当时几乎不存在,至于经验的心理学研究则更不够用,因为根本没有这种东西。因而虽然他的洞察力惊人,特别是在社会心理学方面(这方面的潜力只是在本世纪中期才被艾里希•弗洛姆发掘出来),马克思基本上依旧是他那个时代的理性主义的产物。这种理性主义应用于分析中的社会时,就堵塞了他的心理学洞察力。……甚至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有同样的毛病”[3]。也有人提出,“任何与心理学相关的马克思著作都存在一个问题,马克思本人是否赞成对于个体本性的一般理论。对于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学家来说,这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4]72

另一种是过时论的观点。由于苏联和我国曾经出现过以马克思主义取代心理学的倾向,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过时。因此,有不少人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心理学能否取得科学成果表示出了怀疑态度。人所共知,苏联是世界心理学研究的强国之一,涌现出像维果斯基、鲁宾斯坦、鲁利亚、列昂节夫等世界级的心理学大家,但随着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已经走上了“精神祭坛”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也随之终结。在我国,老一辈学者开创的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研究由于受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潮的干扰,以致有些人为了克服“有马克思主义就不需要心理学”这种错误的取代论倾向,便主张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需要“继续强化实证研究”,并出现回避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倾向。还有一种是有限论的说法。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心理学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属于不同的两套话语系统。因为“心理学是作为一门科学被建立的,近代中国接受心理学也是把它作为自然科学理科看待的。这样的做法和看法自然没错,但问题是心理学领域发展出了排他的科学实证主义观念。于是,非实验、非实证、非定量的研究均被主流心理学所拒斥。科学实证主义在中国心理学中同样有明显表现,并且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又渲染上本土社会文化的色彩。在此历史背景下,中国心理学唯恐被人批评不科学。此外,是不是还有这样的含义,在意识形态的制约下,理科相对安全一些。但是,这种做法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心理学本是一门综合性、横跨文理的学科,却因此被局限在相对狭窄的领域中。”[5]

这种倾向有着追求国际化的学术道路之名,而实际上走向了脱离我国实际需要、脱离综合研究取向的象牙之塔。我们认为,上述这几种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取向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霍耐特认为,一种理论思想能否得到承认取决于需要、平等正义和贡献这三个原则。而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思想无疑集中体现了这三项原则。“只要世界上还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的现实,只要世界上还有人对公平、平等价值进行不懈追求,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马克思也永远不会被人遗忘。”[6]美国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士詹姆逊指出,虽然有人宣称1989年后随着苏联的解体,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仍是惟一有能力描述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体系,因为它拥有比其他任何分析方法都好的认识矛盾的能力。我们不应把马克思主义看做一种哲学、意识形态或世界观,而应看做一种思维方式,其效率取决于解决问题的技巧。“加强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取向的研究,是理解现实社会心理问题和探讨当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发展的需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新取向乃是西方学者试图从更广阔的视野以新的视角来解读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努力,是一种现实感非常强烈的社会思潮,其核心是寻求心理学的理解方式和科学发展道路问题。这种理解方式不仅可以为我们认识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线索,而且也可以为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新发展提供理论资源。”[7]

二、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取向及其新发展

当前西方心理学界盛行着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存在着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心理学等思潮。进入90年代以来,又兴起了不少新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流派,像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等取向,形成了西方理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力量。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向出现很早。早在1911年,阿德勒便在维也纳心理分析研究会上宣读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论文。赖希也曾对他的老师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攻击性本能论提出了异议,认为攻击性的本能在社会结构中存在的现实根源,需要借助于马克思主义来认识。弗洛姆更是长期致力于把弗洛伊德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认为马克思主义为心理学这门有关人和社会的新兴科学奠定了基础。在这些新精神分析学者看来,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主义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第一,他们都属于唯物主义哲学的领域,因为二者均把人类的需要和经验、爱欲和饥饿这样的具体物质事实作为理论出发点;第二,两者都具有辩证思想的成分;第三,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均属于批判的、革命性的理论主张,他们都看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8]78尽管弗洛伊德没有使用“异化”这一概念,但他描述了与“异化”相类似的心理活动现象。人本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在西方居有重要地位。马斯洛等学者普遍把人、人的本质、异化、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议论中心,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性质,重视对马克思早期著作和哲学本体论、方法论问题的发掘;他们反对极端的、唯科学主义的倾向,主张把“理解”作为研究人的基本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关注如何通过心理治疗帮助病人恢复健康。他们发现,心理治疗学面对的不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生理疾病,而是各种关于价值选择的道德问题,关于幸福与人性善恶的定义等问题。罗洛•梅曾说:“如果心理学不能研究人类的全部经验和困境,那么,作为一种科学的心理学的概念或许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9]31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这种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努力不谋而合。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有力武器之一。心理学中的辩证法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武器,特别是里格尔模仿《共产党宣言》的论文写道:“一个幽灵,科学的辩证法的幽灵,在西方心理学中徘徊。科学世界的支架正在动摇;改造它的时刻临近了……辩证法心理学家们联合起来!你们失去的只是对庸俗唯物论者和虚夸的心灵论者的顶礼膜拜……”[10]

标志着辩证心理学试图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融合努力,具有突出的时代意义和学科发展意义。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传统。这一分支流派的学者站在经验主义、实证主义、解构主义和科学主义立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进行重新解读,进而形成一种突出经验内容和科学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他们积极推进一种经验性的科学研究和发展计划,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其解释经验特性的一般概念,建立一种旨在“综合辩证唯物主义和经验科学”,并声称马克思本人就是一个经验的社会科学家的运动。女权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女性主义学者在解读心理学科发展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以及消灭压迫、消灭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系列武器,对传统心理学发起了冲击。这一流派为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消除男女之间的就业不平等现状等社会问题,做出了突出的、难以替代的贡献。批判心理学是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向的主要代表。批判心理学者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分析自然发展史的起点,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分析依据,对长期以来就心理学所秉持的“实证主义”研究模式进行反思,并试图重构基本的心理学范畴,如对需求、认知、情绪和动机等概念提出了与主流心理学不同的界定和看法,并创建了以“行为能力”为基点的一系列具有批判心理学自身特点的新观念,以便建立新的个体发展观、学习观和治疗观。批判心理学研究者普遍强调理论心理学建设的反思和批判功能,认为理论心理学类似于科学哲学,其主要功能是经验工作之后的反身思考,探求为什么这样做和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生态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国家,其基本特点是力图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探寻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途径,提出要以有机论、互助论代替机械论和竞争论为代表的现代科学观,建立一种生态与环境和谐的新科学观、社会观、文化观和心理形态。生态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者把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看做是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消费主义文化和价值观的批判、技术理性批判,描绘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的政治理想。这些理论探索对于中国当代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建设之间的矛盾问题,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幸福观和科学观,建设生态化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批判心理学家帕克发起成立了国际“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组织”(MarxismandPsychologyResearchGroup,简称MPRG)。该组织是为了提升跨学科研究,寻找马克思主义和心理学之间的交汇点即人的全面发展。号召全世界心理学者们一起关注、研究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从实验室里走出来,注重对现实世界的热切关怀。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的学术准则中重要而且被认可的组成部分,更需要成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新发展的中心内容。2010年8月,在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召开了首届国际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大会。2012年8月又在墨西哥的墨雷利亚召开了第二届国际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大会。近20年来,国际权威的《理论与心理学》杂志发表了11篇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性论文。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已经得到了一些国外心理学家的认同。当前国外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者关心的主要问题有: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马克思主义与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批判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女权主义和心理学,以及马克思主义与解放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等,其宗旨是为消除及改变目前大众对心理学所持的悲观态度,重建心理学的科学地位以及在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其中马克思主义批判心理学家的观点尤为令人注目。在国际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组织中,有几位十分活跃和影响力较大的学者,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英国学者帕克,他是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是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组织的最早发起者之一。帕克曾说:“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意识形态方法论为我们研究社会、人和心理打开了视野,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指南。”[11]

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和社会理论、批判心理学、精神卫生和政治实践,代表性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和心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激进理论与实践》和《心理学的革命:异化到解放》等。帕克提出,现行的心理学虽然关注“个人幸福”,但却忽视个体幸福所依赖的事实基础,而这些基础乃是社会和政治环境。心理学需要一个新的研究途径,马克思主义可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对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思索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另一位有影响的学者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兹曼。她既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又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在大学与社区问题上进行了30多年的研究,特别是在马克思、维果斯基、维特根斯坦等研究领域有独到的洞察和发现,同时将这些成果运用到精神治疗、青少年发展教育和组织发展、社区发展等领域中。她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拉特纳也是一位成果突出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者。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文化理论研究,在文化及心理文化相关的领域里形成了独特的观点,尤其是在心理学理论的政治运用领域和方法论方面建树良多,出版有《文化心理学》《宏观文化心理学》以及《心灵的政治哲学》等著作。加拿大理论心理学与历史学家梯欧,也是当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更是一位批判心理学的代表性人物。梯欧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有着本质的不同,而如何使马克思的辩证法更具创新性、革命性,是当今理论心理学发展的主要任务。当然,目前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取向研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思想性多于科学性、批判性多于建设性,操作性的内容也尚未定型。

三、马克思主义与理论心理学的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新取向是当前西方理论心理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带来了新的思想资源。正如法国心理学家赛弗所言:“如果说不存在,或者说实际上不可能有一门马克思主义心理学,那么,肯定存在着的、而且必须进一步加以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的观念和实践”。[12]帕克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理论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新形态和新阶段,其主要是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类比、假设、抽象、演绎或推理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索,对心理学学科本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理论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就像理论物理学、理论经济学在物理学和经济学中一样,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一门全球性学科的心理学迫切要求进一步讨论“究竟有哪些问题会促进当代科学的发展”。按照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家格根的观点,要探索一种具有新的途径和视野的理论计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超越实证主义;二是确定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三是讨论与文化实践有关的理论;四是发掘理论智慧的社会文化资源。[13]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再次兴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扩展了理论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领域,为繁荣人类的心理文化增添了新的思想光彩。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对理论心理学学科理论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论心理学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建构自己的元理论基石。近20年来,西方理论心理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目前发展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和艰巨任务来看,当前理论心理学具有未定型的特征,在理论和实践上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考验,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没有建构形成比较统一的元理论基础;二是回应社会需要的重大理论成果还不多。要克服这两个薄弱环节,必须积极借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立场,建构具有“多元一体”特征的理论心理学范式。理论心理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从现有理论中推导出新的实证结果,然而理论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完全不同于理论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也不同于理论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在物理学领域,可以通过对第一性的物质及其运动方式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科学家的价值在于把理论建构和从现有理论中推导出实证结果变成专业领域的灵魂。在经济学中,可以通过实体性的经济指标建立数学模型,推导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结果。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属于第二性的虚体存在,心理学的理论无法数学化和公式化,难以建立普遍性的统一模型。因此,理论心理学的元理论基础十分薄弱。我们认为,理论心理学的元理论基石需要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遵循的第一基本原则。无论是多么复杂的、不可思议的心理活动,最终都会在物质世界中找到原初形态,而绝不存在超自然的心理活动。人类的生命活动、心理活动以及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生活实践,永远是心理活动的第一源泉,这应当成为我们研究一切心理现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摆脱现代心理学的困境“需要建立适合于心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即心理学的当代学科发展都以“回到物质”、“回归自然”为总体目标。理论心理学只有把物质的决定性和心理的能动性统一起来,才能科学地解决物质和心理的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心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现途径。

第二,理论心理学需要坚持反思与批判精神,加强心理学理论研究顶层设计思想的宏观建构与微观实体理论的融合。对实证心理学的反思、纠正与批判,是理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视角。人的心灵世界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心理科学进步和发展的基石是多样性与多元化的。为了进一步加强理论心理学的反思与批判功能,克服主流心理学的狭窄模式,需要遵循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尺度启发模式”与自然科学的“小尺度启发模式”原则建构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支柱。马克思主义原理无疑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尺度启发模式”之方法论意义。理论心理学的发展需要以“自然科学为体,人文社会科学为魂”,从顶层内容上为心理学注入灵魂。人的心理活动既具有自然的稳定性,又具有社会的可变性。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必须充分反映人的心理活动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心理学理论。因之,心理学理论建设不应该排斥人文科学的心理学理论探索。心理学要成为真正的带头学科,必须走科学化和人文化的道路。在自然科学精神与人文科学精神的统一区域寻求理论基础结构的内在逻辑生长点,这是心理科学理论得以确立的先决前提。也就是说,必须着眼于21世纪以来的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心理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它们为心理的统一性以及心智和生命的连续性问题提供了具有实证基础的系统立场,即物理科学立场、生物科学立场、心理科学立场和社会科学文化立场:1.物理科学立场:就是心身问题在物理上是物质作用的结果,具有因果作用封闭性,不存在超自然的心理活动。2.生物科学立场:就是人是有生命的动物,心理是生命活动、脑物质活动的高级产物,具有不可还原性。3.心理科学立场:就是人具有心理精神品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4.社会科学立场:人是社会的文化的动物。人的心理系统内部以及与社会文化系统外界的相互作用所引发的变化,是心理系统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文化是实在的,而社会生活性或文化性是心理活动的根本源泉。目前心理学需要“物质—生命—心理—文化”这样的知识谱系学维度,“促进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这些解释性兄弟科学的联系”。[14]基于上述四个立场,我们认为,需要重视解决理论心理学元理论统一性以及心智和生命的连续性这两个观念。这两个观念可用于解决新世纪心理科学面临的两个根本性挑战:1.如何在普遍性的基础上辨析清楚心理诸现象,理解心理的物理学和生物学基础,以及如何把描述人类心理的各种水平现象的概念系统应用于揭示心理连续性上的多种不同水平;2.关于心理意识经验的解释的鸿沟,即一个物理活动的身体系统如何使该系统出现了附加的感受或主观体验。更进一步讲,在生物的社会文化层面,心理作为一种实在的形态而自觉存在。这样,我们不仅要在物理学、生物学维度上研究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问题,还要在社会、文化维度上研究心理如何从个体的生活层面而生成和表现的。

第三,理论心理学需要重视回答现代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前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现实社会的热切关怀和强烈的参与社会变革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只有研究与现代社会进程有着紧密关系的心理问题,才能体现出新生命活力的科学创新精神。现代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成、发展的总体过程和特征。马克思不仅是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关注心理学发展的思想家。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不从社会工业历史发展的角度上去考察人们的心理发展和变化,那么心理学就很难成为一门真正内容丰富而又实际的科学。正像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者所讲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主要意义在于,作为一种工业社会的或“生产主义的”(productivist)哲学话语,“它提供了分析工业生产力的语言、概念和导向”,并认为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始终内在地具有一种创造性的活力,即工业是一种掌握自然与改变现实物质和社会世界的能力,是持久革命的力量。[15]关注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就是回答社会和人们实践中的利益及需要问题。马克思强调人性本质的共同基础是利益和需要,这应当是理解自然世界、人类生活和社会的一个重要原理。思想一离开利益,就会出丑。因此,从需要、利益出发建构理论心理学的立论基础,“以需要为先,以人为本”应该是理论心理学的重要尺度。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规律,人是世界的中心和尺度,把人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或最高问题。高度肯定、张扬人的价值和自由,并以此为理论研究的最终目标,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创造去实现个人的发展。马克思晚年的思想发展导致了他放弃“纯粹”的哲学,而试图寻找实践性的途径,这类似于当今的主流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实证性基本探索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根据“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总体性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不是死板的教条和既定的公式,而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这就决定了心理学的发展并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单纯理论建构过程,而是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回答现实生活的问题的途径实现的。“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对它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批判时应该铭记:马克思是为了社会科学而离开哲学的,而且他这样做有很充分的理由。”[16]

理论心理学范文篇5

“理论思维”是一个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都经常用到的词汇,不同的使用环境有着不同的定义。本文认为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论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心理与行为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理论思维具有如下特征:(1)理论思维是一种逻辑的思维。它要求人们的思维前后一贯、有条理、讲根据,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意义上的理论思维通常被用来作为实验假设形成之前的前验评价,用以判断和鉴别实验假设的真伪。(2)理论思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它具有概括性、间接性、超然性的特点,是在分析心理或行为的过程中,抽取其最本质的特性而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思维活动。(3)理论思维是一种辩证的思维。它认为心理、行为及外部环境等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并处在永恒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思维应该遵循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4)理论思维是一种批判的思维。它不会局限于局部经验发现的事实或现存的所谓真理,总是以批判、质疑、追问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不预设立场,也不轻信权威,而仅仅以事实、逻辑为判断理论真伪的最终标准。理论思维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既利用理论思维指导实验研究,同时也利用理论思维,从实验研究获得的数据中发现新的事物或建立新的理论。举例来说,1781年,科学家通过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但同时发现它实际运行的轨迹,与理论计算的运行轨迹存在较大差距。一些人开始怀疑牛顿引力定律,另一些人则怀疑地球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理论。英国23岁的大学生亚当斯勇敢地利用理论思维,推论天王星可能是受到一颗未被发现的行星的吸引,并利用天王星的观测数据反过来推论这颗未知行星的运行轨道,最终导致了海王星的发现。又如,亚里士多德曾断言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更快。这种观点似乎符合日常生活经验,长期被人们所接受,直到伽利略运用理论思维质疑了这一观点。伽利略假设,重物A与轻物B绑在一起从高处落下,如果重物比轻物下落得更快,那轻物B将拖慢重物A下降的速度,导致A+B的速度小于A单独下落的速度;但重物A与轻物B绑在一起,质量A+B大于A,A+B下落的速度应大于A单独下降的速度。这样,A+B下落的速度既大于又小于A单独下降的速度。这就存在一个逻辑悖论,只能用A与B以同样的速度下落才能解释。伽利略最终设计的比萨斜塔实验,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结论。再如,历史上,霍乱肆虐,曾夺走欧、非等洲数千万人口的生命。但直至19世纪中期之前,人们还一直信奉“瘴气学说”,认为霍乱是由腐败物质产生的传染性瘴气引起的,预防霍乱的方法是清洁居住区的垃圾、污水、动物尸体等。但“现代流行病学之父”斯诺通过观察伦敦一个发病的地域发现,使用同一个压水泵饮水的人,大都得病死亡;而仅在一箭之隔的酿酒厂工人,因为从厂中的井里取水或以啤酒当饮料,结果无一人死亡。斯诺通过理论思维,推测出霍乱是通过人们喝的水源而传播的。果然,在改善水源的卫生条件后,霍乱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上述科学研究实例,生动地说明了理论思维的重要性。一切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研究,都离不开理论思维,有时理论思维还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历史上很多有趣的“思想实验”,如“相对论”、“阿喀琉斯与乌龟”、“祖父悖论”、“双胞胎悖论”、“中文房间”、“薛定谔的猫”等等,就是运用理论思维的杰出典范,对推动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心理学史课程适于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

心理学作为科学门类中的一种,理论思维自然也同样重要。事实上,在1879年科学心理学独立之前,心理学一直处于哲学母体之中,其研究主要依赖于理论思维。但是,在心理学独立之后,实证主义成为了心理学主流的哲学基础。心理学特别重视专业学生在实验设计、统计方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训练,而对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则持怀疑的态度。一些心理学家甚至担心过多地使用理论思维,心理学又会回到形而上学的老路上去。的确,心理学主要是一门实证科学,它之所以独立也是因为它采取了实证研究的方法。实证的、经验的研究思维在很长时间里应该是心理学研究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思维方式。但是,心理学仅有实证研究思维显然是不够的:

(1)没有理论思维,就会缺乏对心理学科的整体把握。由于理论思维缺乏,研究者对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方法、理论框架及评价标准等,就不会有清晰的认识;对心理学科在现实社会中所扮演的伦理、政治角色,也不会有透彻的理解。

(2)没有理论思维,便不能很好地进行实验研究。理论思维本身就是实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题的选择、实验假设的提出、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不懂理论思维的实验研究者更像是“工匠”而不是“科学家”。

(3)没有理论思维,就难以与其他邻近学科进行良好的沟通。心理学向邻近学科引进或输出的知识,主要是以理论的方式存在的。理论思维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沟通的翻译者与转换器。比如,哲学中的身体现象学,经过心理学家理论思维的改造,成为当今实验心理学重要的具身认知课题(叶浩生,2011);医学中的循证实践,经过心理学家理论思维的提升,催生了循证心理治疗,深刻地改变了整个心理学的实践方式(杨文登,2012)。

(4)没有理论思维,便难以让社会大众理解心理学学术研究的结论。心理学研究,大都以服务于社会大众为最终的价值关怀。但对于实验研究的学术结论,社会大众往往难以直接理解,需要研究者运用理论思维,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呈现,才能被社会所接受。综上所述,理论思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思维方式,本身就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中国当前的心理学本科教学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理论心理学课程来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只有少数几所大学开设了理论心理学的研究生课程)。而其他的心理学课程,如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等,又大都注重于实验方法、统计技术的教育,对理论思维的培养相对要少一些(当然这些课程也会致力于对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但一般来说并不直接、系统与全面)。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培养心理学专业学生理论思维的重担,主要落到了作为核心基础课程的《心理学史》身上。为什么说心理学史课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呢?首先,心理学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它不要求学生学习具体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理论思维的培养本身就是心理学史课程教学“题中应有之义”(事实上,心理学史与理论心理学一直相互依存,如学术组织“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分会”就是将两者直接融合在一起)。其次,心理学史探讨的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但从未真正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如心身关系、心理的实质、心理发展动力、心理与实践的关系、意识与无意识、人格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均涉及到相应的哲学思想或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需要学生不断地运用与发展自己的理论思维。最后,心理学史上学派林立,理论纷呈,每个学派都从自身的角度提出了独特的理论观点。学生如何理解各个学派内部的历史发展,把握各个学派之间的区别、联系,并在各派观点碰撞、交锋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立场,均是训练理论思维的最佳场所。

3心理学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方法

3.1运用比较列表法

看似零碎、分裂的心理学史,实则是一个相互联系,并遵循着某种逻辑的统一的整体。各种理论、学派诞生的先后顺序,它们内部及它们之间观点的争斗、更替都隐含着一定的规律。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教授学生运用比较法,以列表的形式将这些知识以某种逻辑串联起来。比如,在开始学习心理学史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学派名称、诞生时间、标志性事件、代表人物、科学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理论观点、贡献与局限等为“行”,以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精神分析、格式塔、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生态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如: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多元文化论心理学、后现代女性心理学)、具身认知心理学等为“列”,创建一个大型的表格。每讲授完一个学派,就要求学生在相应的单元格里概括性地填入相应的内容。到期末课程结束时,每个学生手头均有一个独特的、概括了全部心理学流派与体系的表格。这样,既可以方便学生对知识进行记忆,同时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各个学派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理论思维。

3.2运用范畴分析法

比较列表法主要探讨的是各个理论、学派之间的逻辑关系,尚未深入到心理学的元理论研究层面。但是,尽管心理学史上的各种理论、流派均自成一派,互不相同,它们实则在探讨着某些共同的基本问题,只不过是角度不同、观点各异。我们可以训练学生运用理论思维,来探讨这些理论或流派背后所持的元理论观点。比如,国外心理学界曾主张用心理学史家沃特森的方法来分析这些学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unn,Halonen,&Smith,2008,pp.107-110)。沃特森主张将各个心理学体系分为内容、方法、哲学基础、研究取向等4个大的方面,用18组对立的范畴来标识每一个学派(Watson,1967)。这18对范畴分别是:(1)有意识的心理主义与无意识的心理主义,或称意识与无意识;(2)内容上的主观主义与内容上的客观主义;(3)决定论与非决定论;(4)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5)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6)经验论与唯理论;(7)机械论与活力论;(8)方法论的客观主义与方法论的主观主义;(9)元素论与整体论;(10)一元论与二元论;(11)自然主义与超自然主义;(12)一般规律的研究与特殊规律的研究;(13)外周论与中枢论;(14)纯科学观与功利主义观;(15)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16)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17)静止观与发展观;(18)静态论与动力论(叶浩生,199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理解这些范畴的基础上,利用这些范畴来分析每一个具体的学派,并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些学习的顺利完成,同时也是对学生理论思维的重要训练。

3.3进行主题讨论

理论心理学范文篇6

一、心理学理论的相关概述

心理学理论是一种针对心理学和精神疾病领域的重要理论,可以根据人们的行为情况,对对象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进行预测,甚至可以通过心理学理论将对象的行为进行诱导。心理学理论可以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可以应用到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医生治疗的过程中,缉查办案中,其功能的全面发挥可以使得的各类问题得到良好的处理,促使社会的和谐安定。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对象的心理活动情况,对象的行为等,心理学理论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心理活动揣摩和分析,将对象的下一步活动进行猜测,从而有效的提高行为问题、意识问题和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对象的潜能。

二、心理学理论的意义

随着心理学理论的进步和完善,心理学理论的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对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心理学理论的理论意义

1.心理学理论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论和辩证法提供足够的依据,促使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哲学可以得到有效的解读。心理学理论对人们的行为、意识和心理等进行研究,为事物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进行解释,还可以根据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人们的心理现象和脑活动等进行揭示,使得外物对人们的行为、心理和意识的影响可以得到有效的解读。

2.心理学理论可以为相关的学科提供参考,并提供良好的理论价值。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对向是人,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研究,揭示事物客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可心理学理论可以为文学、艺术、政治等提供理论基础,积极推动相关学科的进步与完善。

(二)心理学理论的实践意义

心理学理论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尤其是在人们的生活,心理活动可以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进行调节,促使实践可以得到顺利的展开。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实践的效率和实践的质量。以教育为例,教师将心理学理论进行应用,可以根据学生的表情和行为对学生的听课状态进行分析,并根据心理学理论的基本情况,完成对教学活动的调节,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可以得到提升,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此外,心理学理论可以为人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提供实践基础,人们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和解读,形成良好的自我情绪控制,有效的对各类不良情绪进行控制,降低不良情绪对自身的影响,积极推动人们对消极的个性品质进行控制,推动人们的身心健康,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人们的积极品质可以得到提升。

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理论分析

心理理论的主要理论由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通过对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理论进行分析,结合心理学理论的意义,对心理学理论的对生活的揭示意义进行分析,积极推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使得人们的可以持续健康发展。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主要是根据相关动物实验得到的心理学理论,通过相关试验的验证,可以使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可以与环境相交互,通过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解读和改善。行为主义心理学是1913年由华生提出对心理主义概念进行摒弃,对刺激和反应客观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揭示。同样巴普洛夫在《条件反射理》中对行为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并证实了可以采用生理学术语等对心理过程进行研究。心理学的研究对向是意识,但是由于意识是不可见的,不能采用传统意义上的自然方法进行预测和测量,单仍旧需要通过外界信息对人们的行为影响。在进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完全对主观意识进行摒弃,科学的对观察法、条件反射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等进行应用,对社会情境和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以充分的应用到药物心理学、广告心理学中,并积极的对人文科学等进行渗透,积极推动主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可以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主要是由弗洛伊德进行提出,弗洛伊德根据病人的谈话等内容,对病人的疾病原因等进行推测,佛洛依德指出,人变形的行为活动是含有无意识的行为活动,但是通常情况下,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使得人们的一些意识和行为受到压制,不能良好的表现出来,这也就使得长期的压抑积累,使得人们的下意识形成,也就会导致人的一部分本内在下意识的作用下,产生无意识活动。

1.无意识。人的无意识行为是人们不易察觉的部分,其中包括人们被压抑的欲望和原始的本能冲动。其中被压抑的欲望是指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由于社会法规和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所限制,人们不能做的一些内容,长期以往的压抑会使得人们欲望不断被压制。通常情况下意识不能对无意识进行驱动,往往需要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下,无意识彩绘被激发。

2.抵抗与压抑,人们的一些欲望是不能被社会的规范所容忍的,也就使得人们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为了抵抗这些不被社会所容忍的欲望,人们的意识需要进行抵抗和压制。

3.本我、自我、超我,其中本我的是人们最原始的部分,也可以被视为无意识的部分。随着人们的年龄不断增长,人们的社会阅历逐渐丰富,面临的社会现象也逐渐增多,也就使得人们的自我产生。结合自我的实际情况,控制自身的行为准则,最终实现超我。其中,本我、自我和超我都具备不同的原则,分别为快乐、现实和道德原则。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创造力等进行体现,促使心理和人的本子可以得到有效的统一,重视心理学和人的本性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人的自我实现。其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可以冲自我统一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德育原则、超越原则等进行,从而积极的提高教育质量,使得学生可以进行例行控制和内心矛盾,积极推动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较为新颖的心理学理论,采用了信息加工的观点,将认知作为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包括信息的采集和信息的存储和应用,而且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操作产物。此外,强调对人们闹钟由的知识和知识框架进行应用和认识活动相结合,并科学地对人们接触的语言材料和各类关系进行分析,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解读。

四、结束语

心理学理论是关系到人们的行为、意识和心理的重要部分,针对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含义和理论心理学的意义进行阐述,并分析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理论,切实的对心理学理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进行发挥,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作者:宋大力 单位:北京市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理论心理学范文篇7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研究;后实证主义;范式转换

心理学的先驱者布伦塔诺曾说:“心理学好像是人类进步的基本条件,更是关于人类真理的试金石”。[1]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便将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与经济学和法律齐名的热门学科。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心理学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以“脑的十年”研究和“认知科学计划”为核心的科学发展战略,又将心理学推向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新时代。目前,美国科学基金会已经把心理科学单列为七大部类之一。我国也将包括心理学在内的18门学科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基础学科。这无疑为新世纪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社会外部环境。从学科发展的内部格局而言,心理学的知识更新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实证心理学独揽天下的局面已逐渐被打破,形成了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双峰对峙的并行发展格局。不仅像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步入了一个不断创新的发展阶段,而且以理论心理学、社会建构主义、文化心理学为代表的后实证主义范式,也不断展现出了心理学理论研究本身的内在学术魅力与文化自信。新世纪的心理学研究范式走向了一个更为开放的新时代。探讨西方心理学研究范式转向的规范基础和前沿主题,对于改善国内心理学理论研究的长期滞后及错位状态,具有重要的学术参照意义。

一、当代心理学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后实证主义的崛起

近10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度过了一个困难的发展时期,进入了后实证主义范式的新阶段。正如车文博先生所讲,目前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已经超越了以往狭隘的定义,已经从关注实验室中的人,转化到了研究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和理论问题”。[2]当前西方心理学理论研究繁荣的重要标志是:作为具有独立学科建制的“理论心理学”学科分支已经得到确立;许多传统问题像身心关系问题、意识、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等,在当代新的科学背景下得到了进一步的讨论;而且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时代的发展也为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很多全新的课题。许多传统与现代性问题交织在一起,迫使心理学进一步加强了对一些具有探本求源属性学科问题的重新认识和理解。经过20多年的持续创新积累,西方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成型的后实证主义的新视角或新范式。

“范式”是指特定时期从事某一学科的研究者所公认的理论框架或研究纲领。根据库恩的观点,范式的基本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学科共同体所持有的共同态度和信念;具有公认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模型。理论范式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斯腾伯格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总是会受到两种互为联系的内生性资源的推动:一种是“思想驱动”(ideadriven),另一种是“数据驱动”(datadriven)。[3]理论范式无疑属于“思想驱动”的范畴。随着当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些学者提出,许多科学发展问题在技术上困难并不大,而关键需要来自于“思想观念”的变革,即需要进一步实现理论范式的转换,以新的思路和视角来摆脱发展中的困局。

后实证主义是在20世纪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思想资源。这一新的心理学研究范式以科学实在论和科学解释学为理论框架,试图以新的维度来重建心理学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形成一种不同于实证主义的新的研究形态。长期以来,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支配和垄断了整个心理学界。“科学”的实证心理学多年来成为“主流心理学”中不可动摇的基本硬核地带,使许多人得出了一个貌似正确的观点:凡是心理学的研究必然是实证研究,其余的即是非科学方法,或者说是科学水准不够。“心理学有别于其他观点的地方,就是采纳了实证的科学方法”。[4]国内不少学者还特别强调指出,在实证科学精神发展不够的国度里,当务之急更应强调实证性。但是这种对实证研究的崇尚,虽然为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技术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学科发展危机。人类博大精深的心理世界被研究肢解的相当贫乏和简单。实证主义“已经对心理学产生了非常巨大而且极恶劣的影响……知识主张的正确与否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在这一范式内是正确的,运用到另一个范式就可能是错误的。用库恩的观点来解释,所谓客观、量化的科学方法也是相对于一定的理论模式的”[5]。

以格根等人为代表的后实证主义者认为,崛起于19世纪末期的实证主义科学观,不过“是对许多伟大科学家的传统的简单继承”。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伽利略把宇宙和自然视为一架完美的机器,提出只有通过实验和测量并使用数学方法,才能认识理解宇宙这一完美的机器。牛顿也说:“凡不是从现象中推导出来的任何说法都应该称之为假说,而这种假说无论是形而上学的或者是物理学的,在实验哲学中都没有它们的地位”。[6]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更是提倡采取实证观察的方法探讨自然和社会现象。然而,20世纪初期微观物理学的巨大成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实证主义范式的科学基础。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代表的新物理学充分反映了对科学作逻辑分析的可能性,即科学研究可以在少量实验事实的启发下,通过逻辑分析为主要手段建构“思想实验”。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传统的实证主义观点便逐渐被逻辑实证主义所取代。罗素认为,只有逻辑意义上的可实证性才能拯救实证主义。因为传统的实证主义范式以为对科学的评价只有一个标准,即与经验一致的证据,但问题在于各种观点都有自己的实证数据,都声称自己是正确的。而实证的研究只有在精心选择的狭小的范围内才有效。在实际中也并非只有被经验证实了的命题才有意义。即使现象能够被经验观察到,但产生现象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无法观察的,像我们能够观察到化学反应,而解释化学反应的分子作用过程则是看不到的。科学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不只是需要经验,更需要能够超越经验的新思维和预测能力。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明显违背了世界存在的真实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波普也强调,科学研究需要“逻辑+经验”这样的双重标准。逻辑经验分析的目的在于澄清科学陈述的认识内容,从而澄清这些陈述中的语词意义。逻辑实证主义取消了与可观察物的联系,而解释和预测具有相同的逻辑意义。拉卡托斯更是提出,不应该像以前那样把单个的命题或理论看作理论检验或评价的对象,而应该把一切科学理论都置于一定的科学纲领之中。任何理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实验绝不能简单地推翻理论,科学理论也不能简单地被经验所否证。科学进步的合理性在于接近真理的符合程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学术合法性地位。

在心理学界,随着极端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行为主义学派的衰落,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出现了复兴与重振的势头,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无定型、兼容并包的具有边际型结构特征的“后实证主义”思想倾向。后实证主义者认为,实证主义范式在强调把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纯粹的科学固然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却并没有考虑与之相关的两个重要问题:第一是科学知识的内容和标准是什么?它们的普遍程度和深度如何?第二是科学知识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这种意义是如何确立的?实证主义范式并没有解决这些重大问题,而只是一味地拒斥理论陈述而赋予观察事实以特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优先地位,进而从反形而上学道路出发走上了另一种形而上学的道路。为了摆脱实证主义自然科学观和方法论的困扰,进一步确立及重建一种更适合于心理和行为研究的新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后实证主义心理学研究者将现代科学实在论、科学解释学和现象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工具。

所谓科学实在论是倡导对科学知识的解释要保证其正确性的一种学说。科学实在论所讲的“实在”意味着“存在着的东西”,它强调客观世界存在着三种意义的“实在”内容:一是指独立于人的客观实在,其本质特征是超验性;二是指经验实在,即人的经验可触及的实在;三是功能、关系性存在及观念性实在。“不只是存在我们能感知的东西,也存在理论科学方法允许的范围内我们能想象的东西。我们拥有关于事物、结构、过程等我们不能感知的可靠知识”。[7]后实证主义者强调真理与实在的一致性。而传统的实证主义则以因果论和还原论来解释事物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从而确定其意义。对于无法实证解释的问题,要么抛弃,要么否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后实证主义者提出,心理学的理论评价标准可以在不同层次、类型和水平上进行,概念与逻辑标准也是实验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

科学解释学是当前后实证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法论武器。解释学是有关意义、理解和解释等问题的学说体系,其“作为后实证主义的智力世界的基础——现象学和解释学传统的延续”。[8]狄尔泰被看作是西方传统解释学的集大成者。在20世纪初期,当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纷纷走向实证化的同时,狄尔泰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认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是两类在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上均极不相同的科学。狄尔泰并不否认人文科学作为一类科学而存在,而反对将人文科学作为像自然科学那样类型的科学来建设。他曾与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展开过论战,提出要建立一种基于精神科学基础上的“描述心理学”,以反对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说明心理学”,认为后者是模仿物理学建立的“原子心理学”。狄尔泰的解释学有力地维护了作为精神科学和人文科学分支的心理学的科学合法地位。当代科学解释学在继承狄尔泰精神遗产的同时也强调研究方法的本体论地位。认为对意义的理解具有人类存在的本体论特征,提出首先需要研究多重意义结构,然后从表面意义揭示隐蔽意义。科学研究的本体性规定只能存在于解释的方法论中,且只有通过各种解释之间的“冲突”才可获悉被解释的存在意义。另外,科学解释学还从“移情”的角度提出,研究者或诠释者必须进入文本者的精神世界,才能对其价值和意义进行“客观理解”。在后实证主义者看来,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尽管没有达到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那样的精密化陈述水准,但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没有必要像自然科学一样实现精确化,通过日益运用条理化的结构模式,增强自身的科学和严密性。

后实证主义者认为,理论范式也有比较明确的研究纲领和程序。许多人批评这种范式的研究:没有普遍被接受的方法、程序和一整套共识的专家意见;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抽象,往往不够具体和精确;对研究结果没有充分的信心和信念……但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理论研究“怎么都行,怎么说都可以,或者没有任何标准”。相反,理论研究恰恰由于缺乏诸如有实验的方法这样的东西来依靠,就迫使自己必须“以概念分析为首要步骤、以框架问题为主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9],寻求甚至是更大程度的清晰性、严密性和精确性。理论研究范式把原创性、富于想象的感受性和纯粹理智逻辑的严密性三者结合了起来,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建构知识系统的不可取代的精神资源。例如,“近几年来,理论心理学的最重大成就之一就是提出如何取得统一的规划和评价标准”。[10]在心理学的发展战略规划方面,后实证主义者提出要将心理学领域统一规划为两种本体论:心理主义的本体论和物质主义的本体论,且不可从一个还原到另一个。心理主义的本体论强调心理学领域应该被限制到思想、感觉和有意义行为上;物质主义则应该将心理学限制到身体的物质状态、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上。这两种本体论会进一步推动心理学的繁荣和进步。在科学研究评价标准问题上,受当代科学解释学和科学修辞学发展转向的影响,倡导后实证主义的学者提出,可以从3个层面上建立新的科学评价标准:1概念与逻辑标准;2科学解释学的标准即价值和意识形态标准,通过分析理论的价值和社会应用功能,判断理论的优劣;3科学修辞学的标准通过修辞和叙事手段,理论可获得语言系统的形式化和公理化表述。“而与实证数据的一致性不再是唯一的标准”。[11]理论研究范式允许区域内扩张。

二、前沿主题:心理学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

近年来,后实证主义者不仅在反思传统心理学的基础性前提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而且在探索新的心理学知识理论形态方面也做出了贡献。以元理论研究、文化心理学、社会建构论为代表的一批新的研究范式初现端倪,汇成了当前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主题。

(一)心理学的元理论研究

理论创新是现代科学研究的灵魂。现代科学研究创新的显著特点在于,当今科学技术的变革是整体性的知识框架的变革,而不只是局部和事务性的变化。有关理论本身及其社会意义、技术、方法、策略手段、选择和评价的,是最重要的一类知识,这就是“元理论”和“元技术”。元理论和元技术是一种在整体意义上更多更好的理论或技术。因此,重新思考传统基础理论的价值和重建科学的元理论基础便成为当代心理学的重要发展趋势。长期以来,心理学在努力成为一个统一的理论方面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寻求心理学的理论范式的努力还一直在继续。尽管在新的千年里,心理学的分化与分裂还在加剧,但致力于澄清基础理论秩序的元理论研究的兴起,也标示着当代的心理学者已经有勇气来面对这些反复出现的根本问题。因为它们都是必须面对却又有可能无法做出圆满回答的问题。瓦格纳指出,20世纪末期的社会科学各种问题虽然相互纠结,但是社会科学内部出现了最为关注的两大主题:一是致力于澄清理论,二是致力于为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确立坚实的基础,即“以多种理论模式作为建立秩序的根据”[12]。心理学的发展也证明,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离不开对基础理论的系统评价和反思活动。当前后实证主义者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划分为两部分内容:一类是元理论;另一类是实体理论。元理论是指以学科自身以及学科的研究状态及其发展规律为对象的研究取向,其研究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作为获得对理论更深刻的理解手段的元理论,努力发展现存学科理论的潜在结构;二是作为理论发展之前奏的元理论,即研究理论是为了产生更新的理论;三是作为中心观点之来源的元理论,即研究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产生一种成为部分或者全部心理学理论之中心的观点。[13]一般来讲,元理论的研究价值在以下两种情境中最具有学术意义:一是当一门学科的主题概念出现某种转变,从而要求修改目前该学科中所通行的研究范式和纲领;二是由于学科很久没有进展,似乎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许多研究者越来越困惑,于是便对某一学科奠基者当初提出的学科目标的可行性、理论的恰当性等基础性问题提出反思、追问和质疑。寻找“心理学理论应该是什么”的潜在结构问题是目前元理论研究的重心内容。元心理学的基本学术领域是“致力于理解心理学的本质和潜力”[14]。

(二)多元方法论问题

方法论是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必然组成部分。新科学的理论基础必然要求重建科学方法论,以便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途径和视角。所谓方法论,是指讨论研究方法如何符合科学原理的理论,其包括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选择方法的依据、理论评价的标准、科学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方法与对象的关系、研究方法的利弊得失、心理学研究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等。心理学方法论重点探讨诸多变量之因果关系的准确性问题,明确一些作为研究前提的基本观点。多年来心理学对理论研究排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其难以找到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黑格尔说过,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因为观点结论的正确性必须通过方法来支撑,因而,近年来后实证主义者十分重视对心理学方法论问题的探讨,他们提出要确立一种多元方法论标准评价体系来解决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困境。长期以来,心理学界盛行着“方法中心论”观点,造成了现代心理学陷入一种理论上缺乏中心、而在方法论上试图保持一致的“独特”学科。后实证主义者反对以定量方法评价一切的做法,提倡多元化的方法论模式,认为方法的丰富性、多元性是学科成熟的标志。成熟学科的理论范式是相对稳定的,而方法是多元的,通过多样的方法可以揭示科学的丰富内涵。多元成分之间是互补的、和谐的,而不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后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并不排斥实验和测量,而是强调要防止对实证方法的绝对盲从和迷信。主张实证研究应该成为多元心理学研究范式中的一元,而不应再享有特别的认识论地位。因此,后实证主义所强调的多元化方法取向,既尊重传统的科学方法如定量和实证的研究成果,也重视质的研究方法、叙事的方法和后现代主义的方法,倡导理论与方法的契合性和多样性。认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不能选择任何一种而排斥其他方法,应该根据研究的问题来选择研究方法。他们认为,目前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1适用于所有研究的方法;2适用于定量研究的方法;3适用于质性研究的方法;4适用于社区心理学的特殊方法。[15]其中第1和第3种更具有理论范式的研究特征。后实证主义者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理论研究不能长期停留在批评、质疑和反思的层面上,也必须运用新的知识和技术方法去阻止心理学的解体。近10年来,心理学理论研究在方法领域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元分析方法、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行动研究、模型方法、解释学、叙事心理学和质性研究技术的兴起,为理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工具。

(三)文化反思与心理学的理论建设

从文化视角探讨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心理学研究的文化转向是加强心理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切入点。文化与心理学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在文化中寻求意义是人类行为的真正原因。格根指出,作为文化资源的心理学理论研究需要从实证主义的范式中解放出来,把潜在的理论结构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布鲁纳晚年对认知心理学发展中的失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反思性批判。他认为,将冯特开创的另一个心理学研究范式理解为“民族心理学”是不正确的,而应该是“文化心理学”。因为冯特曾说,心理学应该看作是文化科学的代表(Geistewissenschaften),而不是自然科学的代表(Naturwissenschaften)。布鲁纳和奈瑟明确指出,文化取向的心理学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大失误是在开始阶段从“意义”转向了“信息”,意义概念被替换成了计算能力。目前“要还心理学以原貌”,要使认知革命复归于“意义建构”,必须使“心理学植根于文化,围绕着这些使人与文化相联系的意义形成和意义使用的过程来组织”科学理论。[16]在布鲁纳等人看来,心理学的理论建设包括软文化约束与硬文化约束两个方面。因此,心理学的文化研究既涉及对文化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同时也探讨心理学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品性,另外还需要重视学科文化制度建设和职业制度建设等要素。仅从制度文化建设层面上而言,心理学的文化内涵功能便非常突出。心理学的文化内涵不仅涉及科学观、方法技术方面的规范,同时还包含一系列社会规则、制度、政策文化的引导。国家的科学政策、社会体制、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历来是影响制约甚至决定心理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变量。作为文化制度建设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在科学建制设计、职业标准制定、专业人力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学术规范建设等领域,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许多国家的文化政策对心理学的人力资源建设与职业培训起到了制度性的推广作用。例如,目前美国心理学有30多万专业工作者,日本是5万,以色列为1万,而我国只有不足5千人。美国心理学的繁荣得益于联邦政府所给予的许多特殊优惠政策的支持。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理测验和评估在军队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美国军方对心理学的积极支持。而《国防教育法》、《中等教育法》等政策法规更是以国家立法的形式,使心理学在国家核心部门和国民教育制度中扎下了根基。现代西方的医疗卫生制度又使全体公民的身体健康具有医疗与心理治疗这样两套保护系统。近年来联合国科文组织也要求,在每6000—7500名中小学生中,至少需要1位心理学专业工作者(以此标准我国仅中小学便需要3万名专业服务者)。目前后实证主义者提出,要以更广泛的文化视野重建心理学的学科制度与职业制度。在我国,文化心理学研究已经有了相当规模,但是对心理学的制度建设研究探讨的不够,我们特别需要加强宏观制度层面的心理学文化建设力度。

(四)社会建构主义与修辞心理学

后经验主义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强调理论的社会建构特性。社会建构主义主要有三个派别:后现代的社会建构论、实在论的社会建构论和修辞反应的社会建构论。以格根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者提出,要“使科学主义心理学对人的扭曲需要让位于一种本来就应该是合理的并且是开放的心理学了,并且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且充满思想、记忆、知识和态度的人类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心”。[17]强调在后现代的科学观、技术观、实践观基础上,建设更加人道合理的理想的“后现代社会”,探索出新的精神形式、文化样式和心理学样式。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科学理论是暂时的、可以修正的。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完全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心理学研究并不是知识的客观积累过程。心理学理论存在于学科共同体之间的语言沟通、协商之中,学科专业术语是对话、沟通和协商的结果,语言习惯的使用来自于语言前结构被普遍化为“科学事实”。以肖特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者则在科学修辞学的影响下,发展起了一种修辞心理学,这也为反思实证主义的科学基础提供了不少新的线索。修辞和叙事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一直受经验实证科学的排斥。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理论通过中性的语言,以逻辑的、客观的方式表现自身,与叙事和修辞手段没有任何联系,科学必须以“理”服人。但肖特等人强调,修辞和叙事并不是文学的独有产物,实际上科学也在运用这种手段,以增加理论的魅力。修辞和叙事具有方法论意义,科学陈述其实都建立在修辞的操作上。通过修辞和叙事手段,理论可获得语言系统的形式化和公理化表述,为判断理论陈述的一致性和完美性提供了形式化的标准。同时,“修辞和叙事作为一种方法论也是一个发明、创造和批判的过程,是一个理论意义的重建过程。修辞和叙事也具有认识论的意义”[18]。修辞与现实之间经常存在着许多矛盾,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发现潜在的理论结构。

(五)辩证法心理学

社会建构主义和修辞心理学的崛起,也为重新反思辩证法和重建辩证思维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机遇。辩证一词具有多种含义,古希腊哲学中早期的辩证法包含有“对话”、“话语”、“修辞”、“劝导”等多种含义。自20世纪70年代末里格尔的辩证法心理学的出现,到80年代以来皮亚杰和新皮亚杰主义思潮的兴盛,再到当前哈夫曼的拓朴辩证法心理学的兴起,标志着“思想或事实的对立面的统一这种以正题、反题、合题的方式发生的逻辑发展”[19]。辩证法对科学理论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辩证法不仅为人们理解当代生活和社会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而且对心理学科学观重建的理解将具有更为开阔的思想视野和更为深远的历史眼光。人类的心理世界具有辩证的同一性,而非机械的同一性。有的西方学者提出,辩证法就是对非同一性的一贯认识。“人的精神、意识是最高的辩证法”[18]。辩证法超越了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抽象的两极对立,实现了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理想与现实等一系列矛盾的和解。这种思想智慧对于克服当代心理学的深层困境,推动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心理学理论在行动

后实证主义者提出,理论研究的社会实践应用问题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除了“需要奋力组织自己的理论体系”之外,理论研究也涉及了实践应用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后实证主义的理论研究范式实际上也是一种主张生活实践的哲学,其强调心理学的作用应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认为心理学要像经济学、社会学那样,在市场决策、政治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实践中包含着前理论的成分。理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公平与正义的保证是无法估量的,同时对人的实际生活也发挥着隐性的、实在的支配性作用。根格指出,关于心理学的理论如何行动问题,目前已经出现了两种比较成熟的模式即理论评价模式和合作反思模式。理论评价的行动模式是首先通过现象分析,确定有意义的行动方案,其次进行理论评价。在理论评价过程中,要求建立模型框架,做出合理的解释,制定实践行动计划。而合作反思理论的行动模式是,研究者与参与者共同持有一种假设并设立研究目标,然后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收集有用的数据信息,开展实践评估与校正活动,在实践中重新认识并发现新的可能方向。当然,“新的社会现实会导致新的研究模式再次产生”[20]。

三、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转换的意义

当代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中许多关键领域在性质上的变化,无疑对于国内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

(一)持续创新是心理学进步繁荣的不竭动力

心理学是在西方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土地上成长壮大起来的一门学科,西方学者仍然在反思与修正传统心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以追求和建设更加完美的心理学。推动西方现代心理学持续进步的根本动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思想的心理学;另一是作为科学的心理学。科学的心理学与思想的心理学并行不悖。后实证主义心理学研究范式更多地属于思想的心理学。同其他研究相似的是,西方当代的研究进展一直是中国学者认识和理解同类型问题的参照。与西方研究相比,国内研究经常处于理论滞后及错位的状态。我们往往只重视对西方“科学的心理学”资源的引进和转借,而对“思想的心理学”资源学习借鉴得十分不够。寻求中国心理学的进一步繁荣,需要从理论思想范式、学科制度、职业建设以及新型人力资源培养等方面持续创新,不断缩小与西方差距,努力把我国的心理学建设成为一门大学科。

(二)后实证主义的心理学研究标示着一种新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的问世

确立一种适合于人的心理、行为研究的新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实现科学观、方法论的转变,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追求。长期盛行的实证主义范式的科学观,基本上不适合描述及解释人类复杂多样的心理世界。那么,目前所需要的“新的科学观”或科学范式具有什么样的科学形态呢?应该说,当前西方后实证主义对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社会建构主义、科学解释学、科学修辞学和辩证法心理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和完善实证科学范式研究的局限性。只有选择具有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统一的“多元范式”,才能超越当前实证心理学研究中的简单主义与还原主义困境。

理论心理学范文篇8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简称之为心理。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头脑中产生的主观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所说的人格或个性。心理过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理学还研究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表现。动物心理学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动物心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了解。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中,人的心理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使他攀登上动物进化阶梯的顶峰。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

发展简史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哲学和宗教很早就讨论了身和心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关于心灵的论述。

在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叶,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学家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成为哲学的一部分。这段时期,英国的F.培根、T.霍布斯、J.洛克等人,以及18世纪末法国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都试图纠正中古时代被神学歪曲了的心理学思想,并给予符合科学的解释。培根的归纳科学方法论对整个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认识来源于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联想的概念,这都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法国百科全书派J.O.拉梅特里在《人是机器》一书中干脆把人说成是一架机器。这些虽然不免有机械唯物论的观点,但都有进步意义。19世纪中叶,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的威信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步生根。这时,作为心理学孪生科学的生理学也接近成熟,心理学开始摆脱哲学的一般讨论而转向于具体问题的研究。这种时代背景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奠定了基础。

现代心理学是在1879年建立的。这一年,W.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从此宣告脱离哲学而成为独立的科学。冯特是一位哲学家兼生理学家,他的心理学实验室主要研究感知觉心理过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学的实验技术,所以他称自己的这种研究为“生理心理学”,也称为“实验心理学”。从此,现代心理学经历了11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有过几次大的反复。最初,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或意识的科学,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由简单的单元构成的。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把心理活动分解为一些心理元素。例如,对一本书的知觉是由长方的形状、一定的大小、绿色的书皮等感觉成分相加而成的。这种看法无疑受到当时化学发展的影响。化学采取了分析的方法,化学元素才不断被发现。正因为如此,后人才把冯特的心理学体系称作元素心理学或构造心理学。冯特晚年还开展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这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先导。冯特在莱比锡招收了欧美各国大批进修生,他们学成归国后,分别建立心理学系和心理学实验室,使这门新兴的科学得到迅速推广。

冯特所创立的心理学只兴盛了三、四十年就遇到困难。问题出现在“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这个定义上。因为要承认这个定义,首先就要求承认意识的存在。但是,这不是心理学界所有的人都能同意的。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J.B.华生首先向冯特的心理学提出挑战。华生指出,心理学如果要成为一门科学,能和自然科学其他学科处于平等地位,就必须来一场彻底的革命,就要放弃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华生说意识是主观的东西,谁也看不见、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试管里去化验,这样虚渺的东西决不能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科学的心理学要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的东西上面。人和动物的行为是可以客观观察的,因而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它要探讨一个刺激使有机体发生了什么反应,在什么环境下产生了什么行为。至于头脑内部发生的过程,由于只能推测,不能肯定,所以不必给予理会。华生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行为主义运动。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在美国的中国早期留学生也产生了影响。例如,郭任远回国后便推行了行为主义,索性要把心理学改名为“行为学”。

20世纪40年代前后出现了新行为主义,强调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新行为主义者B.F.斯金纳最大胆的尝试是把行为主义原理用于改造社会。他写过一本小说《沃尔登第二》,是以日记的形式描写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是一个集体农庄,它有极完善的社会组织,用工分计劳动报酬,完全用行为主义原理来培养训练儿童。在这个社会里没有竞争和剥削,人与人之间都能和睦相处,互相友爱,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自私和欺诈。这样一个事先设计好的社会体制避免了现代资本主义各种弊病。斯金纳把这种社会设计称作“行为工程”,并把这样一个社会的实现寄托于中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社会危机四起,人们开始怀疑美国的社会制度,向往一个理想社会,于是这本书便不胫而走。

行为主义在美国影响很大,从20年代到50年代,行为主义一直统治着美国心理学。现在看来,行为主义的理论太简单化和绝对化了,不能因为头脑中的活动看不见,就否认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存在。同样,在物理学中,原子、分子、电子也不能被肉眼见到,但仍可以用仪器或其他工具进行研究。人的思维等心理活动同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毕竟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内部过程。再者,人的社会活动极为复杂,不是简单的行为工程所能阐明的。

在行为主义兴起的同时,在欧洲又出现了两大心理学派别,一个是格式塔学派,另一个是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它反对冯特的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其代表人物是M.韦特海默、K.科夫卡和W.克勒。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意思是整体、完形。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人脑的内部过程,认为人在观察外界事物的时候,所看到的东西并不完全决定于外界,而是在人的头脑中有某种“场”的力量把刺激组织成一定的完形,从而决定人看到的外界东西是什么样的。当时,物理学中正流行着“场”的理论,格式塔学派则认为人的大脑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物理规律可以同样适用于人脑的活动。格式塔心理学还对猿猴的智力进行了研究。克勒观察猿猴如何把几只木箱叠起来,爬到木箱顶上拿到悬挂在屋顶上的香蕉。猿猴还能把棍棒连起来取得被栏杆挡住的食物。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和动物解决问题是靠突然发生的“顿悟”。格式塔学派反对冯特学派只强调分析的做法,而认为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整体决定其内在的部分。这种强调整体和综合的观点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是有益的。科学研究不应只从分析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中的相互关系是更重要的一面。

精神分析学派来源于精神病学。它给予心理学以巨大的冲击,以致在讨论心理学对象的时候不能不提到它。奥地利医生S.弗洛伊德利用催眠术和自由联想法让精神病患者回忆往事,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他发现患者的幼年经验,特别是儿童与父母的情感关系非常重要。他还发现做梦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矛盾,所以分析病人的梦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弗洛伊德认为,一方面人的内在生物性的情欲是最基本的冲动;另一方面人的社会习俗、礼教和道德又约束着这种原始冲动的发泄,将其压抑到无意识中去。意识的内容是理智的、自觉的;无意识的内容多是与理智、道德相违背的。当理智与无意识的矛盾激化,就造成神经症。为了治病就需要对病人的无意识进行心理分析。这就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无意识”的作用。其主要兴趣在于探讨人在生活中基本的心理动机。认为人的根本心理动机都是无意识的冲动。正是这种强有力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人的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根本作用。至于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则只是显露在表面的一些孤立的片断。近年的新精神分析已不再那么强调生物冲动的作用,而更为重视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在西方社会中精神病发病率很高,许多病因都与道德堕落有关,所以精神分析理论很容易被接受。

在心理学的发展上,苏联心理学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是有原则性区别的。沙皇时代的俄国心理学最初也是从西欧国家引进的。但是俄国的一些生理学研究为今天的苏联心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И.□.谢切诺夫以大脑的反射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稍后的В.□.别赫捷列夫写了《反射学》一书。接着,И.П.巴甫洛夫专门研究了条件反射。他的条件反射学说促进了美国行为主义的兴起。巴甫洛夫学说对苏联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其理论基础之一,也直接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以及一些东欧国家的心理学。然而,在苏联对巴甫洛夫学说的学习曾一度出现过绝对化的倾向,排除了对其他先进科学思想的吸收。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不久,苏联心理学者就主张要把心理学建立在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之上,试图从反映论的角度来说明心理现象。这种理论认为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反映功能是有主动性的,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劳动和社会交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开始于清代末年改革教育制度、创办新式学校的时候。在当时的师范学校里首先开设了心理学课程,用的教材多是从日本和西方翻译过来的。1907年王国维从英文版重译丹麦H.霍夫丁所著《心理学概论》。1918年陈大齐著《心理学大纲》出版,这是中国最早以心理学命名的书籍。1917年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1921年成立了中华心理学会,张耀翔任会长。1929年中央研究院设立心理研究所,唐钺任所长。这时,构造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都被介绍到中国来,中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学研究。在30年代前后,郭任远的鸟类胚胎行为研究,黄翼的儿童绘画研究,孙国华的新生儿行为研究,艾伟、沈有乾等人的汉字研究,陆志韦、萧孝嵘等人的心理测验研究,卢于道、汪敬熙等人的生理心理学研究,陈立、周先庚等人的工业心理学研究等都做出了成绩。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方和沿海地区的多数大学迁到西南,心理学的教学虽然继续进行,但是研究工作几乎停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大学迁回原址复校,心理学研究才得以恢复。此时,全国约有10余所大学设有心理学系,其教学与研究主要受美国心理学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1年便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曹日昌为第一任所长。在几所大学和各师范院校设立了心理学专业和教研室。当时中国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同时学习苏联心理学和巴甫洛夫学说,开展条件反射和高级神经活动的心理学研究。中国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源泉。此时,还展开了对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的讨论,以及对西方心理派别的评述。潘菽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60年代初期,中国心理学的重点转向联系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中国的情况,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方面都进行了探讨。

然而,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曾一度因所谓“生物学化”而受到错误的批判,在“”期间又被作为伪科学而取消,直到70年代初才恢复其科学地位,重新受到重视。

80年代前后,中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设立了心理学系。许多师范大学也成立了心理学专业和心理研究所。中国心理学会的会员增至2600余人。1982年成立了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陈元晖任会长。在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等领域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开展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共创办了十几种刊物,出版了上百种书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不断为心理学提出新的任务。可以预见,中国的心理学面临着极为美好的前景。

当代心理学

几十年来,心理科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从参加这一领域的科学家和从业者的人数,以及基础研究和应用课题的数目日益增长便可以明显看到。这种发展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心理学各派之间的争论已经不再激烈,而是趋向求同存异,各家的合理思想被保留下来,使它们之间的区别缩小了。这种在心理学对象、方法问题上争论的减弱表明心理学逐渐走上成熟的道路,心理学家把更多的精力致力于专门问题的研究,在具体问题上展开学术争鸣。心理学问题被划分得更为精细,以便于更深入地加以探讨。当代心理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跨学科和多学科性质。心理学和一些邻近学科的重叠,已使它们的某些部分难于区别。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分支众多、边界模糊的科学。心理学是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科学。一方面,它与生物科学结合,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它伸展到技术科学领域,与计算机科学相联系,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心理学还研究人类个体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关于人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社会化的发展观。另一方面,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心理现象。时至今日,心理学发展得更加宽广庞杂,这就要求从哲学的高度对它进行理论概括。理论心理学就是从宏观上探讨心理学的思想体系。

由于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相当广阔,不同复杂程度的心理活动可能需要不同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手段,因而当代心理学是把人和动物的复杂心理活动分成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水平上加以研究的。心理学问题概略地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从生理学的水平研究各种心理现象。在早期,巴甫洛夫用条件反射方法研究动物的学习活动,提出人的心理活动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现代的生理心理学用神经生理学、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来研究感知、学习、记忆、思维、情绪等过程,目的是阐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由于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D.H.休伯尔和T.N.维厄瑟的感受野研究,K.W.斯佩里的割裂脑的研究最为著名。休伯尔和维厄瑟在动物的大脑视觉皮层的细胞上插入微电极,当视网膜的某一部位接受光刺激时,便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大脑皮层细胞的兴奋,产生微弱的电活动,经过放大而被记录在仪器上。他们的研究发现,大脑皮层细胞对视觉刺激有精细的分工,某些细胞感受明暗刺激,另一些细胞感受圆形、尖角、边界等刺激,还有些细胞感受有一定方向的线条刺激等。与这些皮层细胞相联系的不同视网膜部位称为感受野。斯佩里通过割裂两侧大脑半球方法治疗癫痫病人对大脑心理功能的研究,发现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和思维活动,右半球主要负责图形、音乐知觉和身体的运动。以上两项研究曾在80年代初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记忆方面,人们相信既然经验可以在头脑中长久地保存下来,那么大脑的生理结构必定发生了某种物质变化,或遗留下某种痕迹。人们还设想,在识记时大脑的某些神经通路会不断地传导神经冲动,因而在这条通路上的神经元与神经元的接触处──突触膜上,必然发生生理的和结构的变化,而降低了神经冲动的传导阻力。研究发现,在记忆时随着突触的电传导的次数增多,细胞内的核糖核酸也增多,由于突触膜受体的蛋白质合成与核糖核酸的变化有关,于是认为核糖核酸就是要寻找的记忆物质。研究还发现,能促进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可以加速学习过程,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则阻止长时记忆的发展。这些关于记忆的脑化学研究增进了对心理过程的了解。80年代以后,中国心理学家也研究了记忆的大脑机制,以及应激状态下的脑化学变化。

生理心理学主要用动物做实验,有时也结合医疗实践进行临床研究。它采用生物科学的通用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控制条件下实施手术或使用药物的实验法。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不只有心理学家,还有神经生理学家、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家等。生理心理学有时也被列为神经科学的一个分支。

认知心理学这是20世纪60年代新兴起的心理学方向。认知心理学是从反对行为主义发端的,同时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前面已经谈过,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不能研究人脑的内部过程。这种观点长期阻碍了人们对人的心理过程的了解,使心理学几乎陷于停滞状态。认知心理学突破了这一限制,以研究高级心理活动,特别是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为主要目标。这一点正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主张。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以外的其他科学对心理学发生影响的典型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起来的通信技术,特别是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出现,使心理学家看到人类认识过程与通信系统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借用通信工程师描述信息通道的概念来描述人的认识过程。人的认知过程被看成是信息通道的输入、编码、译码、存储、提取、输出等处理信息的过程。另外,行为主义关于语言是条件反射学习的看法,经受不住后来兴起的心理语言学的冲击,以致一败涂地。心理语言学的代表人物N.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有某种先天的内在规律,是由遗传决定的。儿童所表现出学习语言的惊人的能力,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认知心理学在心理语言学的基础上,研究言语理解和智力操作,无疑扩大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认知心理学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除了应用反应时测量、记忆测验等一般实验心理方法外,还对口语记录进行分析,以了解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认知心理学根据研究结果,建立关于心理活动的认知模型。认知模型只是关于内部过程的一种假设,并不一定代表脑中的真实生理机制。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U.奈瑟写出第一本以《认知心理学》为名的书籍,心理学界以此作为这一新方向的开始。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所以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50~60年代,A.纽厄尔和H.A.西蒙把人类所具有的概念、观念、表征等脑的内部过程看作是物理符号过程。人脑是一个物理系统,脑内的活动是对这些符号的操作。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系统,其工作原理是对磁场的模式或符号的操作。任何物理事件只要能用符号形式表示,就能用计算机模拟出来。因此,人类思维中的概念和符号操作可以比拟一个计算机物理系统对符号的加工处理。这就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中极为重要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这一假设在人脑的思维活动和计算机的信息操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上,可以设计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的心理过程,特别是思维、问题解决等高级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产生了人工智能这一新学科。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心理学家开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汉字的学习记忆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李家治等在机器理解汉语的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结果。80年代后期,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提出认知的平行分布加工模型,可能给人工智能研究带来惊人的突破。这一学科的发展前景将是会振奋人心的。当然,这不是说对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论就没有争议了。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从出生到老年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人的身体和心理在时间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人的发展在量的方面的变化是明显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身高体重会增加,词汇量不断扩大,知识范围越加广阔,这些都是可以计量的。人的发展在质的方面的变化就更为复杂,也难于定量测量。人的思维、言语、情绪等心理过程都有发展的阶段性。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并试图找出学习能力的关键期。例如儿童的言语和技能都有最佳的学习时期,一旦超过一定的年龄阶段,再学习就会更加困难了。青春期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和行为的改变。人的心理发展,不论是在量的方面还是在质的方面的变化,总是受内在生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它是一个前进而不可逆转的过程。

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可以把人的发展分为身体、智力和人格发展三个方面。这种划分是人为的,因为每一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人的发展又有个别差异。总的来看,人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性的。J.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理论。每一发展阶段都有其特有的智力行为特点。人格的发展主要是社会化的过程。这方面的发展更为复杂,主要受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比较活跃的一个分支。由于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仪器设备,特别是录音和录像记录的使用,使得这个领域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现在认为,儿童在婴幼儿期已经具备了一定水平的认知能力,如1岁幼儿已有很高的知觉辨认能力,3岁儿童已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人们还发现婴幼儿会进行许多过去认为是不能完成的活动。在长久以来进行的遗传和环境相对重要性的争论上,这些发现无形中造成了对先天遗传因素的重视。中国的儿童发展研究具有悠久的传统,从20世纪上半期开始便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近期朱智贤、刘范等结合中国的特点,进行了儿童智力和思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国际上,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研究也有很大进展,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不仅支配着研究工作的方向,而且在更广阔范围上影响着人们对心理发展的看法。

自从19世纪人们把儿童发展作为一门科学探讨以来,虽然都知道发展是指从胚胎一直到死亡的历程,但是以往的人类发展研究却只局限于研究某一发展阶段,很少着眼于整个生命过程。今天许多心理学家认识到,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生命的每一阶段都受前一时期的影响,同时又影响到以后的发展。一个称作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新的研究方向正在形成。它从人的生命的全程发展着眼,研究从产前到死亡的全部心理和行为变化。由于许多国家的人口都趋向老年化,老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因而这方面的研究受到重视。

社会心理学它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发生和变化的规律。社会心理学在两个水平上对人际关系进行分析,即个体和社会群体的水平。就个体来说,人从一出生就处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环境对儿童产生各种影响。儿童也对环境作出反应。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成为社会的人。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包括儿童的交往,言语的发展,伙伴、家庭、居住环境以及学校对人的影响,这些影响以什么规律起作用;在成人个体的交往中,又有什么社会心理规律起作用。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就是说明在人际交往中,人是如何为某种行为找出解释原因的。归因问题是当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

人属于一定的团体、阶层、民族、国家。在各种各样的群体中,人相互交往和影响,使其心理活动带有某一群体所特有的倾向性。人在群体生活中所产生的社会心理现象,如群体内部的交往结构、无形的群体规范、态度、种族偏见、侵犯行为等,都是社会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集体就是成员比较多的一种大群体,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在这种群体中成员间不一定有直接的接触和交往,而是通过某种共同的活动联合在一起的。在大群体中,风俗、习惯、传统观念对行为发挥着特殊的调节作用。大群体又分为无组织的和稳定的两种。前者是偶然地自发产生的,存在的时间相当短。在一定场合集聚起来的大规模群众动乱,足球比赛场上观众的骚动,都是这一类大群体行为的典型例子。在相当长时期中存在的稳定的群体有职业、社会阶层、民族、种族的群体。它是由具体的社会关系体系决定的,或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这两类大群体中的社会行为规律,都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问题。

几十年以来心理学一直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它以物理学、生物科学以致技术科学为榜样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程度的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的倾向。正在这个时期,西方文化中流行的人道主义社会思潮渗入心理学,出现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A.马斯洛和C.罗杰斯等人反对心理学中的机械决定论,认为传统的走自然科学道路的心理学不足以解决更复杂的人类心理学问题,特别是涉及价值观和信仰的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研究意识经验为出发点,探讨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们认为人在自然进化过程中已获得一些高于一般动物的潜能,包括友爱、自尊、创造性以及对价值的追求等。这些潜能表现为高级需要,它们在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可能成为支配人的动机和行为的力量。自我实现能使人的这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精神病态是社会环境不良影响使人脱离自我实现的一种异化表现。心理学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在美德的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动机的作用,它把人的特殊性和人的价值加以拔高,强调发挥人的本性,促成自我实现;然而事实上它所强调的仍然是人性的自然因素的一面,相对忽视了社会因素的作用。在我们看来,所谓的人性决不是什么脱离社会环境影响的人的内在自发力量。这种心理学是否真正找到了所谓人类自我改善的途径,还是有疑问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学引上了一条完全人文科学的道路,并不一定能最后解决心理学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所研究的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不同方面。社会学从比较宏观、概括的水平上研究社会问题,社会心理学则是从比较具体的、微观的水平上研究人际交往活动。由于人的社会生活的极端复杂性,虽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从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出发,必定能总结出人的社会心理学规律。

理论心理学它是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包括讨论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意识的起源和发展,身与心的关系,以及评述心理学的思想体系等。广大的中国心理学家坚持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特别重视理论心理学的研究。他们试图从宏观上总结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心理学的现况,并引导心理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潘菽对于发展中国的理论心理学作出了贡献。高觉敷等人编写了中国和西方心理学史的著作。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不是物质世界以外的纯精神的活动,也不是某种物质实体。它的实质可以由四个方面去认识:①心理活动是脑的功能或作用,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器官。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的组织又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演进和发展的。物质的组织发展到较高级阶段就会出现新的功能。心理现象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和演化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与脑的发展演化密切联系着。人脑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心理功能是在脑的生理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人脑是能够思维的物质。②心理活动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主观反映。心理是脑的功能是指产生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而言的。心理活动同时又是由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人便以它特有的心理活动以及相应的行为给予回答。没有客观世界中种种事物的影响和作用,人的心理活动便无从产生。另一方面,人们对事物的反映和行为并不是被动的,人是一个积极活动的主体,他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总是受以往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形成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等个性特征所制约。③心理活动是一种主观活动,同时它和生理功能一样又是一种客观事物,具有主观和客观的二重性。说它是主观的,首先因为它总是属于一定的主体,没有独立于任何人之外的心理活动。再则,客观事物与它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处在相对地位的。具体的客观事物和它在人头脑中的主观映象确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人们的心理活动又确实具有客观性,因为心理活动终归是人的活动,人又终归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它是客观存在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小孩的心理活动时,他的心理活动就成为我们认识的客观对象了。可见,人的心理活动在同客观事物相对比时是主观的,当把它看作是客观事物的一部分时就具有客观性了。④心理活动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心理活动是因生活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生活实践中,客观事物作用于人、影响着人。人一方面接受这种作用和影响,同时也以自己的方式作用于客观事物,这就是认识它、变革它。这样,人们便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知觉、思维以及对它们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意图以及行动。可见,人的心理活动对生活实践起着调节和指导的作用,从而使人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心理活动还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受到检验并得到发展。当人们在一定的认识指引下从事实践活动时,如果取得成功,达到了预定的目标,那就证明这种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反之,行动没有取得成功,则证明很可能是认识有偏差,或者是由于什么别的原因。这时就需要修正自己的认识使之符合实际。在这样反复的实践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也就得到了发展。正是因为人类有高度发展的心理活动,才有自觉能动性,这是人类区别于并高出于动物而成为“万物之灵”的本质特征所在。

心理学的应用

心理学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它对人类生活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心理学家能参加解决教育、医疗、工业、商业、军事及各种社会问题。下面列举的就是心理学在一些应用领域中所形成的分支学科: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揭示教育过程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心理的个别差异,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者应有的心理品质等。教师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学科教学心理学研究语文、算术等课程的内容和教法,也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围。德育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动机、道德判断的形成过程,探讨培养优秀道德品质、正确信念和理想的有效途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和人材培养的重大任务。近年来,中国心理学工作者进行的一些教学改革实验,如语文和数学的自学辅导教学法等,对于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作用。

医学心理学它是关于疾病和健康的心理学研究,探讨心理因素在维护健康和致病方面的作用,并研究在医疗中医护人员与病人的行为特点。医学心理学家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特别是在精神病医院中发挥作用,他们用心理测验诊断病人,找出心理障碍的原因。医学心理学还研究精神药物的作用,探讨心理治疗的方法。病人的康复过程也是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目的是调动病人的心理因素,使他尽快恢复健康。医学心理学家也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工作,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供指导与帮助。医学心理学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较快,心理测验已在临床诊断中应用。目前,全国的精神病医院和部分综合医院都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

工业心理学主要包括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研究现代工业中人与机器的关系,又称人机系统,这是在工程设计中使设备适应人体的活动特点,从而使工作效率达到最高。工厂的温度、照明和工作条件,航空工业中飞机座舱的仪表显示,车船驾驶系统的合理性都是工程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它还研究工业劳动中,职工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管理心理学研究职工的选拔、训练、评价、使用等人事组织问题,还研究工作动机、鼓励手段、意见沟通、组织结构、领导行为等心理学问题。这些研究的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在能力,形成和谐的工作气氛和提高工作效率。中国的工业心理学有比较久的历史,近年来在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结合照明、显示器设计、交通信号,以及工业企业的领导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良好效益。

商业心理学研究商业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商品流通过程中有关的行为问题。它包括市场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和广告心理学。市场心理学研究市场供求关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费者心理学研究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以及服务行业中消费者的心理规律,包括购买动机的分析、购买行为的特点等。广告心理学研究商标、包装、广告的设计,其心理效果的评价等。商业心理学的研究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里很受重视,成为商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中国这方面的工作尚待开展。

法律心理学研究人们在司法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法律心理学根据不同的方面,又可分为犯罪心理学、侦察心理学、审判心理学等。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的动机及对罪犯的教育改造等问题。侦察心理学研究在侦破案件过程中所应依循的心理规律。审判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分析犯人供词及证人证词的可靠程度。法律心理学的另一重要分支是司法鉴定心理学。这是运用临床精神病学专业知识,对被怀疑有精神障碍的被告或其他诉讼当事人进行心理鉴定,为确定其法律责任提供科学依据。中国的法律心理学工作者,结合本国实际对犯罪的心理特点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理论心理学范文篇9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企业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彰显,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其是否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仅在理论研究层面上,在管理实践层面上也都存在着很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心理学作为一门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理应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本文通过将心理学的理论渗透到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管理这六大模块的应用探讨,为有效的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提供依据和对策。

一、心理学的内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人的基本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也扮演着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心理学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部分,一方面,在我们的各项工作中或多或少地会运用到理论心理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又广泛应用到各个分支的实际工作中。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心理学知识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作用,具有其独特的着眼点和分析框架。

二、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一个组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组织中的人员进行规划、培训、选拔录用和协调控制等的过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人岗匹配,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包含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在心理学视角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即是将两门学科知识相融合,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规律和各种变化,通过科学的方法不断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关注其心理健康,有效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创造一个健康的组织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扩展组织的人力资本,实现组织利润的最大化。

三、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心理学应用

下面从人力资源的六大模块探讨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人力资源规划。人的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个性倾向则体现了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在进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准备工作时,在测评一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同时,也要充分了解企业内部员工的需要和动机,甚至价值观,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与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相匹配的员工或能力水平,并且通过创造相应的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保证员工更加完全投入地工作。2.员工招聘与配置。在招聘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知识会大大提升我们认识人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招聘的有效性,做到人尽其才,使人员与工作岗位相适应。在这一模块中,笔者主要谈谈心理测评技术在招聘选拔中的运用。心理测评在实际的生活工作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企业选拔人才,岗位安置的一种重要手段。心理测评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测试个人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的一种科学方法。那么如何有效的选人,首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确定考察应聘者哪些能力,即建立属于企业自身需求的有效胜任力模型,可以从技能、知识、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动机入手,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岗位都有不一样的胜任力模型。其次要确定用什么方法考察。人员选拔的方法主要采用:应聘者简历的审核、知识和职业技能测验、心理测验、评价中心、背景调查等,其中各项测验中包括能力测验、人格和兴趣测验。这些都属于心理学的应用范畴,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测评,可以让应聘者的各项能力指标加以量化,提高选拔人才的效率。3.培训与开发。培训与开发主要担负着如何选和育适合企业发展人才的职能。为了培养和开发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合格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通过这一模块的职能去实现企业的目标,为企业配置合适的人才,这也是培训和开发模块的重点工作方向。心理学理论中提出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具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而在不同时期的需要到实现下一个目标,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当人的某一低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层次需要去实现下一个目标,最终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充分了解员工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建立员工需求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关联机制。但是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或者在不同时期,员工的需要都存在着差异性并且经常变化。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准备员工培训计划时,应该进行多种方式不定期的调研,分析了解员工的需求,建立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员工需求的培训激励机制,尽可能的减少培训效果的影响。4.薪酬管理。薪酬管理,是企业在经营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针对员工提供的服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自身的薪酬体系、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形式等,并进行薪酬调整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在大部分员工心理选择中物质利益居于首要地位,但是除了货币性薪酬外,现代企业中员工也更多的追求非货币化的福利,包括个人成长、工作环境、成就感、责任感、社会地位、工作兴趣、友谊与关怀等。在这个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员工的压力不断增加,更多的员工已经把关注度从以往的经济报酬转移到了幸福感上面。其中幸福感除了物质等经济性报酬,也包括情感和精神等非经济性报酬。其中非经济性薪酬涉及员工的心理收入,也是我们常说的人文关怀,即员工个人对企业及其工作本身在心理上的一种感受。人力资源管理者也应该加强薪酬各方面的沟通,注重增加员工的心理收入满足感,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采取激励性工作设计方法,防止员工的过多流失。5.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战略目标体系及其目标责任体系、指标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等内容。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指对组织成员的绩效进行识别、测评和开发的过程。在这个模块中,主要探讨绩效考评中的误差心理效应。绩效考评是对员工的工作行为、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察、测量和评价的过程,绩效考评工作的实施者是人本身,因此在实施过程中,绩效考评的认知心理误差会造成考评者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影响考评的信度和效度。例如:晕轮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评价者偏见与刻板印象、归因与归因偏差等等。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员工对绩效的评价和归因不可避免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应当尽量避免这些误差,从而才能更好地帮助员工改进绩效,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影响,提高组织管理效率。6.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关系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各级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者,要使员工在组织中实现自我价值、确保组织目标为社会增值,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通过拟订和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行为,以及各种管理沟通手段进一步调节组织和员工、个个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在心理学的视角下,员工关系管理表现为心理契约管理,心理契约的主体是员工在企业中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也通过员工情绪表现出来。员工情绪的变化,来自于家庭、社会和工作中,同时也影响着这三者。如果员工在工作中带有负面情绪,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阻碍。因此,在做自我情绪管理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者也应充当员工情绪管理指引者的角色,正确、合理地引导和发挥员工情绪的积极影响,正面看待和释放自己的消极情绪,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心理学的介入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且可以充分体现现代化企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作者:徐娟 单位:南开大学

参考文献:

[1]董鹏.企业人力资管理中的心理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12[5]:275,217.

[2]武欣.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与心理学的整合应用[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理论心理学范文篇10

在国内虽然有不少论文关注了电话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与治疗及其伦理规范,也涉及到了短信心理咨询、QQ心理咨询,但鲜有研究报告试图将这些研究做一个统一的介绍。而在美国,上个世纪末就已高度的重视这个问题,系统的把这些概念用远程心理学(Telepsychology)的框架统一了起来,并于2007年长远规划了远程心理学的发展道路[1]。

1概述

美国心理协会主席Koocher认为,远程心理学就是非传统的面对面的、远距离心理服务。澳大利亚心理学会认为:远程心理学就是在科学技术协助环境下提供的心理服务,譬如电话、手机、因特网或者视频会议等方式。综合以上概念,我们把远程心理学定义为:异地远距离的以科技媒介为载体的非传统面对面的心理服务。

通过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目前对远程心理学的概念存在名称繁多、混淆的现象,例如:Internetcounseling,webcounseling,telecounseling,telementalhealth,e??therapy等不下十几种名称。我们可以对上述边界不清的概念做一个“telepsychology”概念范畴下的双维度梳理:一是远程心理学概念内涵的具体表现形式:远程心理咨询、远程心理治疗、远程心理测验及远程心理学伦理与职业规范。二是远程心理学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形态,如电话心理咨询、视频会议、网络心理咨询、短信心理咨询等。随着通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远程心理学的表现形态。

2目前研究状况

根据心理服务的操作步骤,系统的分为以下6个部分来描述目前最新的研究状况。

2.1远程心理学服务的对象与环境

2.1.1偏远地域的心理服务这也正是远程心理学的优势所在。长期以来苏格兰东北部人口分散,离主要的心理服务中心距离遥远,SusanSimpson等(2001)对苏格兰东北部设置兰郡以视频会议的形式进行远程心理服务[2]。ThomasW.Miller等(2003)专门研究了美国肯塔基州的一个偏远社区的儿童心理学家使用远程心理服务的情况,并创新的提出了以大学校园心理咨询中心为基点的远程心理学覆盖模式[3]。这对于我国偏远农村和西部地区的心理服务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1.2特殊部门的心理服务远程心理学的优势不仅在于为偏远地区提供的服务,另外一个特有优势体现在为特殊部门提供的心理服务。Magaletta(1998)最早研究了远程心理学在联邦监狱管理局的使用状况[4],此后,Peyrot(2000)报道了矫治心理学家将视频健康系统用于监狱同室犯人的心理咨询[5]。

2.2远程心理学服务的主要心理问题从目前研究来看,主要是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远程咨询与治疗,已有的研究集中于公众恐惧症、暴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广场恐惧症、远程催眠、儿童性虐待以及以远程心理学方式进行的自杀行为干预等心理问题[6,7]。

2.3不同远程媒介的比较研究由于远程心理学与高速发展的通讯科技紧密相关,因此其咨询与治疗的媒介更迭频繁。目前的研究关注了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箱以及视频会议等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的比较。KaplanEH(1997)研究了语音、语音+视频以及文本的远程心理服务模式,并使用“AT&TVideophone2500”进行这方面的案例研究[8]。一个相对前沿的领域就是使用手机和无线网络进行的远程心理服务[9],另外一个很可能的革命性变革,就是远程心理学融合VR(虚拟现实)心理咨询模式与技术而产生的新的面貌[10]。

2.4远程心理学疗法目前被使用的疗法主要有3种:(1)叙事疗法[11];(2)焦点解决疗法[12];(3)认知行为疗法[13]。涉及潜意识层次的,如精神分析,沙盘游戏在远程心理学界尚处于斟酌的状况[1]。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可供选用的疗法相比传统心理服务要少很多。在此,作者推荐“对话心理治疗”,它源自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思想,其“我-你”与“我-他”的心理服务关系,对于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是一种创造性超越,其在美国已经对家庭治疗、关系疗法产生深刻影响。它的上述特性,以对话为主,平等的对话关系,“你-我”对话空间的营造特别适合于远程心理学以文本、语音为媒介的服务[14]。

2.5远程心理学疗效在过去的一些研究中虽然肯定了远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但是都是基于少量的样本。Bouchard等(2000)采用符合统计学的大样本的研究方式进行了研究,认为远程心理服务与传统的心理治疗没有差异[13]。Morgan(2008)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选取186名同室患者为被试,分为远程心理学与远程精神治疗两个组别,在心理健康、后续心境、总体满意度三个指标上均未发现远程心理服务、远程精神治疗与传统面对面的心理、精神服务存在显著差异[15]。

2.6远程心理学的伦理规范、管理与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导致远程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大大超出心理学原有的伦理规范,给整个心理学的发展与管理都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在美国每个州的法律体系都有差异,更给远程心理学的管理带来了诸多的问题[16]。针对这种情况,Koocher(2007)提出了远程心理学管理的“四C原则”,即合约(Contract)、胜任力(Competance)、保密(Confidentiality)以及控制(Control),综合考虑了不同地区的法律规范、网络黑客的侵害、国家政府的权利滥用以及咨访双方的合约形式与伦理规范等诸多问题,对远程心理学的长远发展做出了一个蓝图性质的规范与发展指导[1]。

3远程心理学的意义及前景展望

3.1实践意义

3.1.1“幕后效应”的发挥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来访者的顾虑与人际压力,尤其是涉及一些隐私问题的时候,总是难以启齿。而远程心理服务的匿名、远距离、非面对面的方式使来访者能比较直接的坦诚自己的心理问题,使心理问题能快速暴露出来。主要的理由可能在于,远程心理学提供的非现实环境使来访者倾诉压力大为减轻,使其产生人际紧张或者社会道德约束的情境因素大大减少。来访者在这个时候,直接面对的只是一台自己熟悉的电脑或者是自己经常使用的电话,不再是人,而是物。这个时候,来访者完全有可能浸入到一种面对“日记本”的状态中,仿佛倾诉的对象不再是咨询师,而是他/她的日记本。来访者内心世界得以最大限度的暴露。我们把这种在远程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所具有的独特现象称作“幕后效应”[1]。

3.1.2远程心理学在中国的独特实践价值(1)中国东西部经济差距明显,同样表现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资源上。如果大力发展中国的远程心理咨询与治疗就可以大大平衡这种差距。即使是远在新疆的来访者也可以享受到内地专家的心理服务。(2)监狱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在很多情况下,心理咨询师未必能直接介入。尤其面对重刑犯或者死囚,如果让他戴着脚镣、手铐和你单独交流,还不如进行远程心理服务。(3)疫区:以“非典”为例,假如小汤山医院的患者需要心理服务的话,在这种情况下,远程服务似乎是唯一选择。(4)灾区:以“汶川”地震为例,面对余震不断,公路塌方,粮食匮乏,在通讯条件恢复的情况下,难道不可以采用远程心理干预吗?(5)宇航员:中国航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航天员是真正的天之骄子。但是面对将来空间站的枯燥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应急状态下航天员的心理缓解与干预怎么做?这更需要我们大力的研究与发展远程心理学。

3.2学科建设与理论意义

3.2.1实验心理学远程心理学为其提供了无关变量、控制严格、廉价却科技含量高的实验条件。它可以提供三种纯粹的信息交流方式:文本、声音、视频或者是三者任意结合的方式。远程心理学的意义就在于主试可以进行异地的、远距离的、最大限度排除无关因素的实验设计。

3.2.2心理统计毋庸置疑,在网站上进行心理调查与测验的现象是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对一些隐私问题的调查,如:一夜情给中国性伦理道德的冲击,同性恋人群性行为活动特点等。它能取得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甚至无法取得样本资料。怎样对待远程取样方式,这种取样具有多大的代表性?如何设计网络问卷或量表?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这是给心理统计学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