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法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0:22:58

廉政法规

廉政法规范文篇1

一、打基础,落实三个保障

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是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增强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意识和法纪观念,促进廉洁从政,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确保这项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我们紧紧围绕“以考促学、以考促廉”的工作思路,切实做到“三个保障”。

一是深化认识,强化宣传,为实施考廉制度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县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组织学习省市文件精神,深入研究制定我县实施办法,明确提出“凡任必考”原则,要求凡是拟提拔为正科级、副科级领导职务的干部,包括由非领导职务转任同级领导职务的,事业单位领导转任为县级部门和乡镇领导的,都要参加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同时,要求将考廉制度延伸到财政、教育等部门股室负责人的任用上,进一步扩大了考廉制度覆盖面。要求全县各级要将任前廉政法规考试与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紧密结合,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与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干部紧密结合,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同时,我们坚持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纪检监察干部会议、责任制分工会议、“5+2”制度培训会等会议上,深入宣传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切实提高了广大干部对考廉、学廉重要性的认识,为实施领导干部任前考廉制度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是多方配合,密切协作,为实施考廉制度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顺利实施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考试制度,县委支持是前提,组织部门密切配合是关键。在推行这项制度过程中,县委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任前廉政考试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职责,建立了定期议事制度,形成了由纪委牵头,组织、人事、广电等部门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高度负责,通力协作,在人员调配、车辆使用、经费投入等方面优先保障,保证了任前考廉制度顺利实施。

三是坚持创新,完善制度,为实施考廉制度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了《Xx县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保密制度》、《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监考员职责》、《任前廉政法规考试考场设置及布置要求》、《违反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纪律责任追究办法》、《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广播程序及规范用语》等系列配套制度,同时从纪委、组织等部门抽调人员建立了监考人员库和阅卷人员库,确保了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的有力、有序、有效进行。

二、抓关键,严把三个关口

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环节众多,我们在严格执行省市“规定动作”、规范操作的同时,紧抓三个关键环节,切实维护考廉的严肃性。

一是严把试题保密关。从试题提取、保管到印制,每个环节自始至终都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指定专人联合执行,相互监督,每次考试前半小时启封、印制试卷,有效杜绝了因试题泄密产生不良影响。

二是严把考场组织关。在第一次采取闭卷和第二次开卷考试时,我们都坚持由纪委、组织部门联合监考,随机抽取监考人员;县委、县纪委、县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坚持巡查;县电视台现场录像,公开报道;监考人员佩证施考,努力做到考场组织规范化操作。

三是严把阅卷评分关。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合参与、集体阅卷、一人一题、专人统分、抽查复核、责任到人,力求考廉阅卷工作客观、公正,使参考人员的廉政法规学习情况、廉政素质修养得到真实反映,杜绝了“人情分”和“关系卷”问题的发生。

三、重结果,突出四个方面

正确、充分地运用考廉结果,是落实任前考廉制度的核心内容。为了充分发挥考廉结果的压力效应和动力作用,进一步使广大干部和考廉对象切身感受到学习廉政法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主要突出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全面公示。坚持将拟提拔人员的考廉成绩在其单位进行公示,进一步接受考廉对象所在单位干部职工的监督。同时,将考廉成绩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公示。通过公示,广大考廉对象对照成绩,寻找差距,增强了廉政法规学习的紧迫感,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保证了考廉工作的透明度。

二是及时通报。考廉结束后,我们及时以正式文件将考廉成绩抄送县委组织部,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钢性”标准之一。坚持将考廉成绩在县委常委会上及时通报,成绩合格的,予以任用;成绩不合格的,按照规定暂缓任用。始终做到了考廉成绩与干部任用直接挂钩,并将成绩存入个人廉政档案,增强了制度的强制性。

三是谈话提醒。为了进一步提高考廉工作的严肃性,我们对考廉成绩合格但处于后三位的拟提拔领导干部,分别由纪委、组织部负责人、所在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对其进行谈话,要求考廉对象进一步加强廉政法律法规学习。截止目前,已对2名正科级干部、4名副科级干部进行了谈话。

四是完善提高。坚持将考廉结果作为加强和改进廉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每次考廉结束后,我们认真对考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总结。针对考廉对象普遍存在的薄弱点,认真查找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中的薄弱面,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改进,努力使反腐倡廉教育工作贴近实际、贴近干部。

四、广拓展,开展五项活动

通过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使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化软为硬,增强了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我们以实施任前考廉制度为契机,积极将任前廉政考试与领导干部的学风、作风、勤政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活动,努力使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持续化、经常化、实效化,真正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到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的全过程。

一是积极拓展,开展科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廉政法律法规知识测试活动。为了进一步拓展考廉制度,我县第二次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结束后,我们将试题及答案印发给全县400多名在职科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进行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县纪委对自测情况进行抽查,督促领导干部自我加压,自觉学习。

二是及时补课,开展已任领导干部廉政法规集中培训活动。为了加强已任领导干部的廉政法规学习,8月初,县纪委、县委组织部联合在县委党校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廉政法规学习培训,对我县近三年来提拔的200多名科级干部进行廉政法规集中培训,邀请市委党校专家学者和县委、县纪委、县委组织部领导辅导讲解《党内监督条例》、《公务员法》、《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廉政法规,进一步增强了已任领导干部对党纪政纪和行政法规的理解。

三是转变学风,开展廉政法规集中宣讲活动。为了促进广大干部学风的进一步转变,在县电视台开辟“作风建设大家谈”专题栏目,县委书记Xx在首期节目中就如何加强廉政法规学习、改进干部学风作了讲话,11个乡镇、13个县级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就如何进一步学习廉政法规知识、促进廉洁自律、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等内容进行电视专题访谈,主动公开学习承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该栏目目前已举办六期。

四是家庭监督,开展家庭助廉助学活动。7月底,县纪委、县妇联、团县委、县老龄办联合召开了全县廉政文化进家庭暨家庭助廉助学座谈会,组织参会的40多名乡镇党政“一把手”、县级部门和事业单位科级领导干部的家属代表观看警示教育电教片、交流家庭助廉助学的经验和做法。县纪委在向与会干部家属赠送廉政法规读本100余册后,倡议广大家属及时督促领导干部学习廉政法规,营造良好家庭学习氛围。

廉政法规范文篇2

一、培训的指导思想。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进一步增强全县各级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自觉性,使其全面了解掌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的内容,进而达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完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目的。

二、培训的对象及时间要求。全县副科实职以上领导干部,每年必须接受一次以上的党风廉政建设法规知识培训;每次培训的时间不少于两天。

三、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关内容及党风廉政建设法规。

廉政法规范文篇3

一、开展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次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促进党员干部学廉政法规、倡廉洁新风、树清廉形象,加坚定理想信念,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打牢廉洁从政的思想政治基础,着力解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和谐、干事为实现旌德“增速全市领先、总量迅速扩张”目标、强力推进“发展加速年”活动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科技支撑。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对象范围

重点是局班子成员。本局党员领导干部及股室负责人。

三、方法步骤

分动员学习、分析检查、整改提高三个阶段。这次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从年4月开始至年6月底结束。

第一阶段:动员学习(年4月10日—4月30日)

局主要负责人作动员讲话,1召开动员大会。按照县委的部署和要求召开动员大会。进行思想发动和活动部署。

同志在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2精心组织学习。1明确学习内容。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大报告。同志在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同志在贯彻实施廉政准则电视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同志视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同志在省纪委八届六次全会和1月4日、3月19日省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登榜同志在市委二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市纪委二届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杨业峰同志在县委十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全县“发展加速年”活动动员大会、县委工作会议和县纪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党员领导干部集中学习不少于10学时。3确保学习质量。把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结合起来,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电教片。2保证学习时间。集中学习不少于2次。将自学贯穿学习领导班子成员要有不少于5000字的学习笔记,撰写以“践行廉政准则、优化政治生态”为主要内容的心得体会文章不少于1篇,教育活动全过程。党员干部和股室负责人学习笔记不少于3000字。

给所属党员干部上党课。3组织上好党课。局主要负责人围绕“践行廉政准则、优化政治生态”主题。

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围绕学习内容,4举行知识测试。根据县主题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开展“践行廉政准则、优化政治生态”知识测试。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5月1日—5月31日)

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1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自查自纠,重点查找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职务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问题,私自从事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问题,营利性活动问题。利用职权职务影响为亲属谋取利益问题,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作风建设方面及政治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突出问深刻分析原因。民主生活会前要认真做好准备,题等。班子成员之间要谈心交心,沟通思想,增进理解,互相帮助,加强团结。领导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在民主生活会上要带头自我剖析、查找问题。

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要按照正确履行职责、正确行使权力和《廉政准则》要求2形成分析检查报告。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要在深入剖析的基础上。

实事求是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突出检查分析问题。并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要召开相关会议充分讨论,广泛听取意反复修改完善。

第三阶段:整改提高(6月1日—6月30日)

制定切合实际的整改落实方案,1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针对分析检查出来的突出问题。明确整改落实的内容、目标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具体措施,明确责任人。整改接受党员、群众监督。落实情况要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以及政治生态建设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2解决突出问题。对自身涉及廉洁自律和反腐倡廉制度落实。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坚持实事求是什么问题突出就切忌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解决什么问题。

组织普通党员代表、基层群众代表和老干部代表等,3进行活动评估。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召开测评会等方式。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进一步改进整改措施并抓好落实,努力使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组织开展“回头看”主要看活动各阶段工作是否扎实,4组织开展“回头看”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基本结束时。措施是否到位;看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看活动与其他工作结否实现了两手抓、两促进。要及时做好总结,合情况。切实抓好补缺补差,建立长效机制。

四、几点要求

副组长:。领导组下设办公室,1加强领导。成立科技局“践行廉政准则、优化政治生态”领导组.组长:。由负责日常工作。

廉政法规范文篇4

一、打基础,落实三个保障

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是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增强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意识和法纪观念,促进廉洁从政,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确保这项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我们紧紧围绕“以考促学、以考促廉”的工作思路,切实做到“三个保障”。

一是深化认识,强化宣传,为实施考廉制度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县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组织学习省市文件精神,深入研究制定我县实施办法,明确提出“凡任必考”原则,要求凡是拟提拔为正科级、副科级领导职务的干部,包括由非领导职务转任同级领导职务的,事业单位领导转任为县级部门和乡镇领导的,都要参加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同时,要求将考廉制度延伸到财政、教育等部门股室负责人的任用上,进一步扩大了考廉制度覆盖面。要求全县各级要将任前廉政法规考试与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紧密结合,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与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干部紧密结合,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同时,我们坚持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纪检监察干部会议、责任制分工会议、“5+2”制度培训会等会议上,深入宣传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切实提高了广大干部对考廉、学廉重要性的认识,为实施领导干部任前考廉制度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是多方配合,密切协作,为实施考廉制度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顺利实施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考试制度,县委支持是前提,组织部门密切配合是关键。在推行这项制度过程中,县委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任前廉政考试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职责,建立了定期议事制度,形成了由纪委牵头,组织、人事、广电等部门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高度负责,通力协作,在人员调配、车辆使用、经费投入等方面优先保障,保证了任前考廉制度顺利实施。

三是坚持创新,完善制度,为实施考廉制度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了《**县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保密制度》、《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监考员职责》、《任前廉政法规考试考场设置及布置要求》、《违反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纪律责任追究办法》、《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广播程序及规范用语》等系列配套制度,同时从纪委、组织等部门抽调人员建立了监考人员库和阅卷人员库,确保了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的有力、有序、有效进行。

二、抓关键,严把三个关口

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环节众多,我们在严格执行省市“规定动作”、规范操作的同时,紧抓三个关键环节,切实维护考廉的严肃性。

一是严把试题保密关。从试题提取、保管到印制,每个环节自始至终都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指定专人联合执行,相互监督,每次考试前半小时启封、印制试卷,有效杜绝了因试题泄密产生不良影响。

二是严把考场组织关。在第一次采取闭卷和第二次开卷考试时,我们都坚持由纪委、组织部门联合监考,随机抽取监考人员;县委、县纪委、县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坚持巡查;县电视台现场录像,公开报道;监考人员佩证施考,努力做到考场组织规范化操作。

三是严把阅卷评分关。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合参与、集体阅卷、一人一题、专人统分、抽查复核、责任到人,力求考廉阅卷工作客观、公正,使参考人员的廉政法规学习情况、廉政素质修养得到真实反映,杜绝了“人情分”和“关系卷”问题的发生。

三、重结果,突出四个方面

正确、充分地运用考廉结果,是落实任前考廉制度的核心内容。为了充分发挥考廉结果的压力效应和动力作用,进一步使广大干部和考廉对象切身感受到学习廉政法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主要突出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全面公示。坚持将拟提拔人员的考廉成绩在其单位进行公示,进一步接受考廉对象所在单位干部职工的监督。同时,将考廉成绩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公示。通过公示,广大考廉对象对照成绩,寻找差距,增强了廉政法规学习的紧迫感,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保证了考廉工作的透明度。

二是及时通报。考廉结束后,我们及时以正式文件将考廉成绩抄送县委组织部,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钢性”标准之一。坚持将考廉成绩在县委常委会上及时通报,成绩合格的,予以任用;成绩不合格的,按照规定暂缓任用。始终做到了考廉成绩与干部任用直接挂钩,并将成绩存入个人廉政档案,增强了制度的强制性。

三是谈话提醒。为了进一步提高考廉工作的严肃性,我们对考廉成绩合格但处于后三位的拟提拔领导干部,分别由纪委、组织部负责人、所在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对其进行谈话,要求考廉对象进一步加强廉政法律法规学习。截止目前,已对2名正科级干部、4名副科级干部进行了谈话。

四是完善提高。坚持将考廉结果作为加强和改进廉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每次考廉结束后,我们认真对考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总结。针对考廉对象普遍存在的薄弱点,认真查找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中的薄弱面,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改进,努力使反腐倡廉教育工作贴近实际、贴近干部。

四、广拓展,开展五项活动

通过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使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化软为硬,增强了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我们以实施任前考廉制度为契机,积极将任前廉政考试与领导干部的学风、作风、勤政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活动,努力使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持续化、经常化、实效化,真正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到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的全过程。

一是积极拓展,开展科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廉政法律法规知识测试活动。为了进一步拓展考廉制度,我县第二次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结束后,我们将试题及答案印发给全县400多名在职科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进行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县纪委对自测情况进行抽查,督促领导干部自我加压,自觉学习。

二是及时补课,开展已任领导干部廉政法规集中培训活动。为了加强已任领导干部的廉政法规学习,8月初,县纪委、县委组织部联合在县委党校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廉政法规学习培训,对我县近三年来提拔的200多名科级干部进行廉政法规集中培训,邀请市委党校专家学者和县委、县纪委、县委组织部领导辅导讲解《党内监督条例》、《公务员法》、《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廉政法规,进一步增强了已任领导干部对党纪政纪和行政法规的理解。

三是转变学风,开展廉政法规集中宣讲活动。为了促进广大干部学风的进一步转变,在县电视台开辟“作风建设大家谈”专题栏目,县委书记**在首期节目中就如何加强廉政法规学习、改进干部学风作了讲话,11个乡镇、13个县级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就如何进一步学习廉政法规知识、促进廉洁自律、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等内容进行电视专题访谈,主动公开学习承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该栏目目前已举办六期。

四是家庭监督,开展家庭助廉助学活动。7月底,县纪委、县妇联、团县委、县老龄办联合召开了全县廉政文化进家庭暨家庭助廉助学座谈会,组织参会的40多名乡镇党政“一把手”、县级部门和事业单位科级领导干部的家属代表观看警示教育电教片、交流家庭助廉助学的经验和做法。县纪委在向与会干部家属赠送廉政法规读本100余册后,倡议广大家属及时督促领导干部学习廉政法规,营造良好家庭学习氛围。

廉政法规范文篇5

一、打基础,落实三个保障

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是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增强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意识和法纪观念,促进廉洁从政,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确保这项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我们紧紧围绕“以考促学、以考促廉”的工作思路,切实做到“三个保障”。

一是深化认识,强化宣传,为实施考廉制度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县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组织学习省市文件精神,深入研究制定我县实施办法,明确提出“凡任必考”原则,要求凡是拟提拔为正科级、副科级领导职务的干部,包括由非领导职务转任同级领导职务的,事业单位领导转任为县级部门和乡镇领导的,都要参加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同时,要求将考廉制度延伸到财政、教育等部门股室负责人的任用上,进一步扩大了考廉制度覆盖面。要求全县各级要将任前廉政法规考试与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紧密结合,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与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干部紧密结合,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同时,我们坚持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纪检监察干部会议、责任制分工会议、“5+2”制度培训会等会议上,深入宣传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切实提高了广大干部对考廉、学廉重要性的认识,为实施领导干部任前考廉制度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是多方配合,密切协作,为实施考廉制度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顺利实施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考试制度,县委支持是前提,组织部门密切配合是关键。在推行这项制度过程中,县委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任前廉政考试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职责,建立了定期议事制度,形成了由纪委牵头,组织、人事、广电等部门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高度负责,通力协作,在人员调配、车辆使用、经费投入等方面优先保障,保证了任前考廉制度顺利实施。

三是坚持创新,完善制度,为实施考廉制度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了《Xx县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保密制度》、《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监考员职责》、《任前廉政法规考试考场设置及布置要求》、《违反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纪律责任追究办法》、《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广播程序及规范用语》等系列配套制度,同时从纪委、组织等部门抽调人员建立了监考人员库和阅卷人员库,确保了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的有力、有序、有效进行。

二、抓关键,严把三个关口

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环节众多,我们在严格执行省市“规定动作”、规范操作的同时,紧抓三个关键环节,切实维护考廉的严肃性。

一是严把试题保密关。从试题提取、保管到印制,每个环节自始至终都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指定专人联合执行,相互监督,每次考试前半小时启封、印制试卷,有效杜绝了因试题泄密产生不良影响。

二是严把考场组织关。在第一次采取闭卷和第二次开卷考试时,我们都坚持由纪委、组织部门联合监考,随机抽取监考人员;县委、县纪委、县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坚持巡查;县电视台现场录像,公开报道;监考人员佩证施考,努力做到考场组织规范化操作。

三是严把阅卷评分关。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合参与、集体阅卷、一人一题、专人统分、抽查复核、责任到人,力求考廉阅卷工作客观、公正,使参考人员的廉政法规学习情况、廉政素质修养得到真实反映,杜绝了“人情分”和“关系卷”问题的发生。

三、重结果,突出四个方面

正确、充分地运用考廉结果,是落实任前考廉制度的核心内容。为了充分发挥考廉结果的压力效应和动力作用,进一步使广大干部和考廉对象切身感受到学习廉政法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主要突出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全面公示。坚持将拟提拔人员的考廉成绩在其单位进行公示,进一步接受考廉对象所在单位干部职工的监督。同时,将考廉成绩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公示。通过公示,广大考廉对象对照成绩,寻找差距,增强了廉政法规学习的紧迫感,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保证了考廉工作的透明度。

二是及时通报。考廉结束后,我们及时以正式文件将考廉成绩抄送县委组织部,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钢性”标准之一。坚持将考廉成绩在县委常委会上及时通报,成绩合格的,予以任用;成绩不合格的,按照规定暂缓任用。始终做到了考廉成绩与干部任用直接挂钩,并将成绩存入个人廉政档案,增强了制度的强制性。

三是谈话提醒。为了进一步提高考廉工作的严肃性,我们对考廉成绩合格但处于后三位的拟提拔领导干部,分别由纪委、组织部负责人、所在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对其进行谈话,要求考廉对象进一步加强廉政法律法规学习。截止目前,已对2名正科级干部、4名副科级干部进行了谈话。

四是完善提高。坚持将考廉结果作为加强和改进廉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每次考廉结束后,我们认真对考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总结。针对考廉对象普遍存在的薄弱点,认真查找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中的薄弱面,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改进,努力使反腐倡廉教育工作贴近实际、贴近干部。

四、广拓展,开展五项活动

通过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使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化软为硬,增强了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我们以实施任前考廉制度为契机,积极将任前廉政考试与领导干部的学风、作风、勤政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活动,努力使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持续化、经常化、实效化,真正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到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的全过程。

一是积极拓展,开展科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廉政法律法规知识测试活动。为了进一步拓展考廉制度,我县第二次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结束后,我们将试题及答案印发给全县400多名在职科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进行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县纪委对自测情况进行抽查,督促领导干部自我加压,自觉学习。

二是及时补课,开展已任领导干部廉政法规集中培训活动。为了加强已任领导干部的廉政法规学习,8月初,县纪委、县委组织部联合在县委党校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廉政法规学习培训,对我县近三年来提拔的200多名科级干部进行廉政法规集中培训,邀请市委党校专家学者和县委、县纪委、县委组织部领导辅导讲解《党内监督条例》、《公务员法》、《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廉政法规,进一步增强了已任领导干部对党纪政纪和行政法规的理解。

三是转变学风,开展廉政法规集中宣讲活动。为了促进广大干部学风的进一步转变,在县电视台开辟“作风建设大家谈”专题栏目,县委书记Xx在首期节目中就如何加强廉政法规学习、改进干部学风作了讲话,11个乡镇、13个县级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就如何进一步学习廉政法规知识、促进廉洁自律、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等内容进行电视专题访谈,主动公开学习承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该栏目目前已举办六期。

四是家庭监督,开展家庭助廉助学活动。7月底,县纪委、县妇联、团县委、县老龄办联合召开了全县廉政文化进家庭暨家庭助廉助学座谈会,组织参会的40多名乡镇党政“一把手”、县级部门和事业单位科级领导干部的家属代表观看警示教育电教片、交流家庭助廉助学的经验和做法。县纪委在向与会干部家属赠送廉政法规读本100余册后,倡议广大家属及时督促领导干部学习廉政法规,营造良好家庭学习氛围。

廉政法规范文篇6

一、打基础,落实三个保障

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是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增强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意识和法纪观念,促进廉洁从政,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确保这项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我们紧紧围绕“以考促学、以考促廉”的工作思路,切实做到“三个保障”。

一是深化认识,强化宣传,为实施考廉制度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县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组织学习省市文件精神,深入研究制定我县实施办法,明确提出“凡任必考”原则,要求凡是拟提拔为正科级、副科级领导职务的干部,包括由非领导职务转任同级领导职务的,事业单位领导转任为县级部门和乡镇领导的,都要参加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同时,要求将考廉制度延伸到财政、教育等部门股室负责人的任用上,进一步扩大了考廉制度覆盖面。要求全县各级要将任前廉政法规考试与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紧密结合,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与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干部紧密结合,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同时,我们坚持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纪检监察干部会议、责任制分工会议、“5+2”制度培训会等会议上,深入宣传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切实提高了广大干部对考廉、学廉重要性的认识,为实施领导干部任前考廉制度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是多方配合,密切协作,为实施考廉制度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顺利实施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考试制度,县委支持是前提,组织部门密切配合是关键。在推行这项制度过程中,县委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任前廉政考试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职责,建立了定期议事制度,形成了由纪委牵头,组织、人事、广电等部门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高度负责,通力协作,在人员调配、车辆使用、经费投入等方面优先保障,保证了任前考廉制度顺利实施。

三是坚持创新,完善制度,为实施考廉制度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了《**县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保密制度》、《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监考员职责》、《任前廉政法规考试考场设置及布置要求》、《违反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纪律责任追究办法》、《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广播程序及规范用语》等系列配套制度,同时从纪委、组织等部门抽调人员建立了监考人员库和阅卷人员库,确保了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的有力、有序、有效进行。

二、抓关键,严把三个关口

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环节众多,我们在严格执行省市“规定动作”、规范操作的同时,紧抓三个关键环节,切实维护考廉的严肃性。

一是严把试题保密关。从试题提取、保管到印制,每个环节自始至终都由县纪委、县委组织部指定专人联合执行,相互监督,每次考试前半小时启封、印制试卷,有效杜绝了因试题泄密产生不良影响。

二是严把考场组织关。在第一次采取闭卷和第二次开卷考试时,我们都坚持由纪委、组织部门联合监考,随机抽取监考人员;县委、县纪委、县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坚持巡查;县电视台现场录像,公开报道;监考人员佩证施考,努力做到考场组织规范化操作。

三是严把阅卷评分关。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合参与、集体阅卷、一人一题、专人统分、抽查复核、责任到人,力求考廉阅卷工作客观、公正,使参考人员的廉政法规学习情况、廉政素质修养得到真实反映,杜绝了“人情分”和“关系卷”问题的发生。

三、重结果,突出四个方面

正确、充分地运用考廉结果,是落实任前考廉制度的核心内容。为了充分发挥考廉结果的压力效应和动力作用,进一步使广大干部和考廉对象切身感受到学习廉政法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主要突出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全面公示。坚持将拟提拔人员的考廉成绩在其单位进行公示,进一步接受考廉对象所在单位干部职工的监督。同时,将考廉成绩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公示。通过公示,广大考廉对象对照成绩,寻找差距,增强了廉政法规学习的紧迫感,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保证了考廉工作的透明度。

二是及时通报。考廉结束后,我们及时以正式文件将考廉成绩抄送县委组织部,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钢性”标准之一。坚持将考廉成绩在县委常委会上及时通报,成绩合格的,予以任用;成绩不合格的,按照规定暂缓任用。始终做到了考廉成绩与干部任用直接挂钩,并将成绩存入个人廉政档案,增强了制度的强制性。

三是谈话提醒。为了进一步提高考廉工作的严肃性,我们对考廉成绩合格但处于后三位的拟提拔领导干部,分别由纪委、组织部负责人、所在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对其进行谈话,要求考廉对象进一步加强廉政法律法规学习。截止目前,已对2名正科级干部、4名副科级干部进行了谈话。

四是完善提高。坚持将考廉结果作为加强和改进廉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每次考廉结束后,我们认真对考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总结。针对考廉对象普遍存在的薄弱点,认真查找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中的薄弱面,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改进,努力使反腐倡廉教育工作贴近实际、贴近干部。

四、广拓展,开展五项活动

通过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使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化软为硬,增强了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我们以实施任前考廉制度为契机,积极将任前廉政考试与领导干部的学风、作风、勤政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反腐倡廉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活动,努力使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持续化、经常化、实效化,真正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到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的全过程。

一是积极拓展,开展科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廉政法律法规知识测试活动。为了进一步拓展考廉制度,我县第二次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结束后,我们将试题及答案印发给全县400多名在职科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进行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县纪委对自测情况进行抽查,督促领导干部自我加压,自觉学习。

二是及时补课,开展已任领导干部廉政法规集中培训活动。为了加强已任领导干部的廉政法规学习,8月初,县纪委、县委组织部联合在县委党校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廉政法规学习培训,对我县近三年来提拔的200多名科级干部进行廉政法规集中培训,邀请市委党校专家学者和县委、县纪委、县委组织部领导辅导讲解《党内监督条例》、《公务员法》、《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廉政法规,进一步增强了已任领导干部对党纪政纪和行政法规的理解。

三是转变学风,开展廉政法规集中宣讲活动。为了促进广大干部学风的进一步转变,在县电视台开辟“作风建设大家谈”专题栏目,县委书记**在首期节目中就如何加强廉政法规学习、改进干部学风作了讲话,11个乡镇、13个县级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就如何进一步学习廉政法规知识、促进廉洁自律、加强自身作风建设等内容进行电视专题访谈,主动公开学习承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该栏目目前已举办六期。

四是家庭监督,开展家庭助廉助学活动。7月底,县纪委、县妇联、团县委、县老龄办联合召开了全县廉政文化进家庭暨家庭助廉助学座谈会,组织参会的40多名乡镇党政“一把手”、县级部门和事业单位科级领导干部的家属代表观看警示教育电教片、交流家庭助廉助学的经验和做法。县纪委在向与会干部家属赠送廉政法规读本100余册后,倡议广大家属及时督促领导干部学习廉政法规,营造良好家庭学习氛围。

廉政法规范文篇7

一、基层纪检监察法规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法规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大多数党员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法规知识贫乏,不知法、不懂法,法制观念和依法依纪行政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和监督水平严重不足,客观上导致基层执法人员违规违纪执法现象多发。

二是执法不到位,对违规违纪人员的处理偏轻。从近年来查处的党员干部违纪案件看,纪检监察机关在处理环节偏重于对干部的教育、保护,在量纪上一般是就低不就高,从轻处理偏多,这种情况客观上放纵了违规违纪行为,也严重损害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三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没有专门的法规工作机构,没有专门工作人员,大多是办公室、执法监察室承担此项职能,实际情况是工作专不起来,严重影响了法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加强党风廉政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意识,是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规工作落实的首要环节。要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纪律处分条例》、《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及其它地方性法规制度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任务来抓。同时,还要适时做好新颁布的党风廉政法规制度的学习、宣传和落实工作。在开展法规制度宣传教育时要注重把握好三个问题:一是宣传教育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要加强与执法机关和宣教部门及新闻媒体的联系,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先进手段,广泛开展新颁布条规的宣传。要利用印发法规汇编、组织观看电教片等形式做好对基础性法规的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基础性法规的普及率。二是要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采取不同的宣传方法、确定不同的重点内容。要针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开展以党风廉政法规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牢固树立依法办事,廉洁从政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要加强纪检监察机关的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教育,提高执纪水平。三是要把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纳入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大格局之中,不断健全法规制度宣传教育工作体制。法规工作部门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联系,该协调的协调,该配合的配合,该发挥主导作用的要大胆发挥主导作用。

廉政法规范文篇8

关键词:腐败;反腐败;法治

对腐败的治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扎实推进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本文从法治社会与防止腐败关系的角度,通过廉政法治文化建设、权力法治化、民主公开的立法、司法独立等几个方面促进廉政法治社会的形成,达到限制权力防止腐败的目的。

一、完善廉政法治文化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反腐败法治环境

1、完善廉政法规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廉政法治氛围。建立健全防治腐败法律法规,提高反腐倡廉法制化水平。在国家立法中,充分体现反腐倡廉基本要求,适时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反腐倡廉具体制度和有效做法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重大廉政建设法规制度,比如,《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了要制定实施的多项制度。今年中共中央制定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从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方面提出了今后五年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但是,目前还存在廉政法规制度不统一、惩处不一、弹性过大等问题。比如许多廉政法规制度主要是针对党内监督,对党外人士起不了作用;又如我国《刑法》对腐败渎职犯罪惩处的标准弹性较大,各地在针对不同的对象惩处标准不统一。某市交通局局长受贿10万元,判处有期徒刑10年,而某县委书记贪污受贿20多万元仍然只领刑10年,甚至有的贪污受贿上百万元仍然只领刑10多年。对贪污受贿犯罪普遍量刑偏低,据最高人民法院近些年的数据反映,对贪污受贿犯罪适用缓刑的比例较高,贪污受贿犯罪者的特殊地位及特殊关系加上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弹性,削弱了惩处贪污受贿犯罪的威慑性,明显与党中央加强惩治腐败的决心与要求不符。50年代杀了刘青山、张子善起了很大的威慑作用,近些年虽然中央惩治了陈希同、成克杰、慕绥新、褚时健、胡长清、刘方仁、陈良宇等一批高官,其他受惩处的官员不计其数,但是为什么贪污受贿者敢“前腐后继”,就是目前惩处的法规制度不完善,许多人还抱有侥幸心理。因此,必须统一廉政法规制度,统一惩处标准,建立腐败违法行为与惩处相当的惩罚制度,改变实践中以党纪政纪处分取代其它处分的不良现象,形成良好的廉政法治氛围。

2、加强廉政法治文化教育,筑牢御腐防败的思想防线。廉政法治文化教育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要把依法治国为核心、依法行政为重点、依法执政为统领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廉政法治文化教育的主线,全面开展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树立领导干部依法思考、依法办事、依法从政的意识,减少因盲目行事、盲目从政、盲目执政影响廉政建设或者腐败问题的产生。有的领导干部本来出于好心,但是由于对法律法规的无知,无意间触犯了法律。比如许多单位领导为了解决职工的福利,给单位职工发放钱物或者集资,或者将罚没财物发放给职工激励职工工作,构成了私分国有资产罪,或者私分罚没财物罪,就是对我国刑法396条关于该罪的不了解而稀里糊涂的触犯了刑法。要把廉政法治文化作为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定期安排专题学习。把廉政法治文化教育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其他干部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编写教材,保证课时。对新任职领导干部必须进行廉政法治文化培训。

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的取得与运行法治化

孟德斯鸠曾经说过:“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权力往往要使用到受到限制时止,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反腐败的关键就在于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和监督,本人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依法设权,以法授权,用法治权,确保权力的取得与运行法治化。

1、加强权力设置及权力授予的法治建设,从机制上解决对权力的不正当逐鹿。

权力的腐败就是从权力分配不公开始的,我们所在的社会,不仅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社会资源也是相对稀缺的,不可能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而人们的本能中的“隆性情节”往往都喜欢较大的而不是较小的,无论权力大小,都会面临竞争。因此,自古以来,围绕权力的争夺就非常激烈,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其中以贿取权、以赂养权也就成为权力腐败的一个主要方面。法国杰出政治家托克维尔在谈到19世纪欧洲国家的政治问题时曾说过:“普遍的和过分的求官热是一大社会弊端,它在腐蚀公民的独立精神并使行贿、钻营在全国成风,它在毁坏光明正大的美德;更用不着我指出,这样的歪门邪道只能产生有害的结果,扰乱国家而无所裨益。”如果对权力设置及权力授予的法治约束制度没有很好建立,则对权力的“隆性”需求必将导致买官卖官等腐败现象的盛行。因为卖官者就如同一位商人,当他把自己手中的职权当作谋取最大私利的交换工具时,他便会根据市场上的求官者状况来决定官位的价格,今天的买官者在买到官位后,难免会变本加厉地以腐败的方式回收其买官成本付出。因此,必须制定和完善各国家机关组织法、各行政部门程序法,规范权力的设置与运行;完善领导干部公开招考制度,在阳光下通过平等竞争的方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平等取得权力的机会。

2、完善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以法治权。

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各权力部门权力运行程序法律制度。对权力的监督关键在于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权力的监督,最好的办法是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规定,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否则追究个人独断的法律责任。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与制约。比如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着重检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执行情况,对选人用人失察失误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比如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权力参与商业经济竞争,权力参与商业经济分配等问题均应从制度上进行根治。现在虽然对权力参与经商作为违纪行为查处,但是各特权部门的许多干部仍然以各种形式的权力参与商业竞争和商业分配。因此,一方面应当规范权力审批、权力许可、权力监管机制,淡化权力在经济竞争中的作用,削弱商品经济竞争中对权力的依赖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对权力寻租的惩罚力度,建立终身追罚制度,一旦查实,如果触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除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外,其工资待遇终身比同级别的人要低得多才行。并且如果亲属利用其权力参与商业竞争和商业经济分配,必须给予其亲属经济制裁。

3、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三、以民主公开的机制推进立法,防止立法权异化引起腐败

对于立法权异化现象我们关注得不多,很少有人质疑一部刚出台的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合理性,不管是“良法”还是“恶法”,人们往往习惯于被动认同。但是由于许多立法部门化,有的便利用立法机会将部门利益法律化,不同部门之间也试图通过立法争权夺利;立法过程中排挤弱势群体和其他阶层,使其处于边缘化状态;有的甚至不惜规避上位法,或者故意将本部门的执法程序复杂化,为权力寻租者留了空间。这是我国政治经济现实状况决定的,在一定时间内立法权难免有异化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社会仍然是行政主导型社会,法律只被当作一种控制社会的手段,与依法治国方略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由于我们的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的局限以及活动的非职业化,人大代表还是荣誉性质的立法代表,参与立法主要还是举举手而已,立法活动并不一定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由于公共信息披露制度的缺失,对于立法这种本该具有最大公开度的活动也常常被封锁消息,很多法律都是在多数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

在当前情况下,防止立法腐败需要采取三方面的措施。一是要加强新闻媒体对国家立法活动的宣传和监督。立法活动本身并无秘密性可言,理应接受公众的监督,只有彻底的公开,才能有有力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行为受到监控,并且因此得到纠正。对于国家的立法活动和草案,应该允许人们在新闻媒体上公开自由地发表意见和看法,并且应该有一套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以使民间的声音及时传达上去,以便立法者做出恰当的选择。二是要让人民代表大会真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让各个阶层都能有它们的立法代言人,以平衡各方利益。并有效地加强人民代表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让他们确实真正地听到基层民众的呼声,并愿意为其争取最大化利益。三是构筑违宪审查制度,扩大司法审查范围。现行的“抽象行政行为不可诉”的规定无疑是权力部门立法腐败的一种保护伞,只有让法规规章接受司法审查,才能有效防止权力部门通过立法争夺利益的活动。公务员之家:

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独立与公正,筑牢反腐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司法公正是遏制腐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方面,因违法滥用、乱用权力造成他人权利损害的,当事人可以通过公正的司法救济维护其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因违法滥用、乱用权力构成犯罪的,均公正受到司法惩处。因此,限制权力遏制腐败的最后救济途径在于司法审查机制的建立,而司法审查机制的有效性来源于其独立性和公正性。根据我国的宪法规定,“一府两院”,同出一源,职能独立,完全是一种平行的规范安排。而在我国现实政治生活中,司法机关的地位却普遍低于行政机关。因此,必须树立司法的权威,而我国司法机关在现实关系中较低的地位不足以支撑它成为一个权威。就行政与司法关系的宪法安排而言,中国司法机关的地位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司法机关的地位都是相似的,但事实上,基于中国的政治传统和行政化的司法体制,干部制度中“官本位”的趋向和司法机关的人财物等资源供给由各级行政机关支配和管理,以及行政区与司法区重叠等现行体制,完全使司法机关依附于政府机关。

为了实现司法的独立与公正,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要求,首先要改变司法机关人财物等资源的供给和管理体制。作为一个实体,没有人财物的供给,司法机关就不可能存在和运转,如果这种供给缺乏恰当的机制,使司法机关受制于人,就会背离司法机关存在的意义。司法独立的前提条件是:必须通过恰当的机制切断资源供给部门对司法的控制和影响力。我国各级司法机关的经费,包括各种办公和生活设施的费用都由同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提供。在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与行政部门在利益上结成了相互依附的关系,有许多地方法院、检察院的领导一上任就要去拜访地方财神爷。这种状态无疑为行政干预司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途径,因此严格的司法经费制度以及法律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很必要的。

实现司法独立与公正的另外一个关键环节是重新配置司法行政关系,“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我国目前的司法行政体制违反司法职能的内在要求,基本上将行政机构设置及管理的一套贯彻于司法系统,地方行政领导握有法院干部的升迁选拔大权,因此相应具有了干预法院审判工作的能力,因此,必须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参考文献:

廉政法规范文篇9

(一)始终坚持以党的廉政建设思想为指导

延安时期是思想(包涵党的廉政建设思想)成熟时期。1938年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明确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应以个人利益,服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1](P522)论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于个人利益服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廉政法制建设的力量源泉。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只有民主集中制的政府,才能充分发挥一切革命人民的意志,也才能最有力量地去反对革命的敌人”[1](P677)。论述了民主在包括廉政法制建设在内的革命建设中的必要性。1944年9月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P1044)表明为人民服务的党性修养是党的廉政法制建设的根本。1945年4月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中国人民的有益格言,正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我们党的肌体的唯一方法”。[2](P1096)阐述了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是加强党的廉政法制建设的重要手段等。的这些论述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党的廉政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为延安时期党的廉政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始终坚持把建立完善廉政法规制度作为加强党的廉政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

1.制定严厉的惩贪法律法规。一是从具有宪法性质的层面上看,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制定了三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为党的廉政法制建设提供了法理依据。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在第11条中规定:“发扬艰苦作风,厉行廉洁政治,肃清贪污腐化,铲除鸦片。”[3](P210)提出了建立廉洁政治的目标。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8条规定:“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4](P3)严格了廉政法制、重惩犯罪的要求。1946年4月23日,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第6条规定:“各级政府人员,违反人民的决议,或忽于职务者,应受到代表会议的斥责或罢免,乡村则由人民直接罢免之。”规定了政府人员处罚的方法、程序。二是从具体实施的法律层面看,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惩贪法规,使其有法可依。1938年8月15日,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在实施一段时间进行完善后于1939年制定和公布《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草案)》。草案中规定了边区所属之机关部队及公营企业之人员、群众组织及社会公益事务团体之人员贪污论罪的十种行为,并按照贪污数目规定了具体惩处标准。这些专门性法规的健立,为廉政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确保了边区党的廉政建设依法进行。2.建立配套的防贪制度。一是统一的财政收支及公产管理制度。为克服财政、财务工作中的自收自支现象,“1938年9月,边区政府发出了第二号训令与第15号通令,要求遵循统一财政的原则、建立财政系统、规定财政的登记等六个方面的内容”,[5](P133)规范了统一财政的问题,建立了统一财政的配套制度。“1939年6月中央书记处作出《中共中央关于严格建立财政经济制度的决定》中重申了严格统一收支问题”,[6](P131)标志着统一财政制度的正式确立。“1941年2月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公产管理办法》中规定了公物管理的制度”,[5](P135)从制度上防止人员浑水摸鱼、占国家便宜的行为。这些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克服纠正财政上的混乱现象,为预防腐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实行财务人员监管及决算制度。为规范会计出纳手续,边区政府于1935年在《财政部暂行会计出纳规则》中明确了会计收款、支款、解款、帐薄等方面的内容[5](P138),规范了财经监管程序。“1936年,中央财政部颁布了《暂行会计条例》36条,1941年颁布了《会计工作细则》和《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财务行政制度条例草案》,规定陕甘宁边区的财务人员,统一由边区财政厅所辖主管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和培训奖惩”,[5](P139)保证财务人员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严明的财经纪律。三是加强财政监督,实行审计制度。完善的审计机关和审计制度是加强财政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手段。边区政府相继建立了金库制度、税收制度和审计制度。特别是1939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严格建立财政经济制度的决定》、1946年颁布《陕甘宁边区审计暂行规程(草案)》《陕甘宁边区审计处规程(草案)》等条例法规,明确了审计人员的职责、机构设置、审计程序等相关规定,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审计体系。3.突出干部廉政法制建设。“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关键。”[1](P526)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始终把干部的廉洁奉公放在重要位置,依法严肃查处贪赃枉法、腐化堕落、假公济私等腐败分子。在《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第5条中规定:“公正廉洁,奉公守法。注释:这是我们政务人员应有的品格,要在品行道德上成为模范,为民表率。要知法守法,不滥用职权,不假公济私,不旬私情,不贪污,不受贿,不,不腐化,不堕落”[7](P23),规范了边区政务人员奉公守法的行为准则。党中央和边区政府还制定了《关于审查干部问题的指示》《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管理暂行通则(草案)》等近十部有关干部培训、管理、使用的法规,对干部的登记审查、提拔培养、配备使用、任免调动、考核评价与奖惩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使干部的管理使用有法可依,确保了党的廉政法制建设有效开展。

(三)始终坚持把营造廉政环境作为推进党的廉政法制建设的有力手段

1.领导示廉。延安时期,勤政廉洁、艰苦奋斗蔚然成风,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当时,布衣草履,粗茶淡饭;纺纱织布,被誉为楷模;床上铺的灰布褥子里的棉花成了硬片子,宁愿装进松软的麦草继续铺,也不愿意换新的;林伯渠年过半百,全部家当就是一堆书和一个铺盖卷。正如所描述的那样:“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8](P243)边区政府这种只见公仆不见官的高尚品质,推进了党的廉政法制建设有序开展。2.着力树廉。延安时期,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十分重视奖励的作用、典型的功能。从1938年起,边区几乎每年都要举行展览会和“群英会”,奖励英模人物。据统计,1938年至1944年7年间受奖励者达6113人次,[9]仅边区政府一级奖励的劳模就有约1809人次,其中有据可考的获特等奖的有120人次,获甲等奖的为416人次。[10]在奖励的同时,先后树立了一批廉洁奉公的先进楷模,张思德就是在先进典型的带动下成长起来的先进典型。一时间,学习典型、争当典型、赶超典型成了一种高尚的社会风尚,促进了党的廉政法制建设顺利开展。3.改造民间陋俗。“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民间陋俗与社会风气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如、吸毒、‘二流子’及巫神等不良习气在当时的边区内十分盛行,据统计,延安市流氓地痞占到总人口的16%。”[5](P133)为避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边区政府下大力治理社会环境,改造民间陋俗。1941年11月制定了《改革社会不良风俗案》《严禁鸦片杜绝毒害案》,开展全民性的改造不良风气运动,塑造边区廉洁从政的文化氛围,为党的廉政法制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四)始终坚持把民主监督作为检验党的廉政法制建设成效的重要方式

1、完善党内及政府内部监督。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内及政府内部的监督。1938年11月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规定:“由各中央局决定,在党委之下得设监察委员会”[5](P167),由监察委员会进行监督,从党内体制上确保了廉政法制建设的监督落实。1941年,边区参议院通过了《陕甘宁边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从七个方面对该机构的组成和运行机制作出了详细的规定。1946年9月中央政府批准在边区政府设立审计机关,按照《陕甘宁边区组织条例》规定了审计处管理的八项事务,对边区行政机关预算、决算、收入、支出以及关于贪污、舞弊及浪费事件之检举事项作了规定。以上法规的颁布及机构的设立,规范了政府的行为,为落实建立廉洁政府提供了制度保障。2.建立完善党外监督。为了充分体现边区政权的性质,表明边区政府与各派民主合作共事的态度。从1940年起,根据党中央指示,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都先后在普选基础上建立了“三三制”政权,这样,就使一大批非党员民主人士参政议政,把抗日民主政权置于各派的监督之下,保证了政权的生机与活力,使权力腐败难以生成。3.重视人民群众监督。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P1031)又说:“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相信自己的事业是完全合乎正义的,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随时准备拿出自己的生命去殉我们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吗?难道我们还欢迎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来玷污我们的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的健全肌体吗?”[2](P1096-1097)延安时期的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深知,要建立廉洁政府,不仅要毫不害怕人民的批评,还要虚心倾听人民的建议。中国共产党从1939年2月至1941年5月这段时间所办的《新中华报》中,有关反腐败案件报道35篇;从1941年5月至1947年3月所办的《解放日报》中,有关反腐败案件报道58篇;另外,从1938年至1942年的《抗敌报》中有关反腐败案件报道23篇。这些反腐败报道中几乎所有的反腐败案件从揭发到惩治都离不开群众的参与。[11](P100)在人民群众的建议、批评、监督和帮助之下,党的缺点不断得到克服,干部的作风不断等到纯正,党和人民的鱼水关系不断得到巩固。4.鼓励运用舆论监督。延安时期,党非常重视新闻舆论媒介在廉政法制建设中的作用,依法保护新闻媒体的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当时《团结》《共产党人》《解放日报》《边区政报》等新闻媒介,对党政干部中的腐败行为和不良风气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保证了廉洁政治的健康发展。

(五)始终坚持反腐斗争的高压态势严厉惩处腐败分子

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延安时期的边区政府坚决贯彻和落实“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的原则,从不姑息迁就。1939-1940年,边府先后查出乡级干部贪污分子150名,区级以上的27名。[12]如战功显赫、体无完肤、伤疤累累的边区贸易局副局长肖玉壁,红军旅长黄克功等,他们虽然功高盖世,但犯了法,仍然执行了死刑。通过严惩贪腐分子,边区政府廉政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陕甘宁边区1939年查处贪污案360件,1940年644件,到1941年上半年即下降到153件。[13](P339)整个边区政府社会风气良好,对推进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延安时期党的廉政法制建设对当代的启示

(一)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指导。正如延安时期党的廉政法制建设始终坚持以廉政建设思想为指导一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法制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加强党的廉政法制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理论体系,确保了我党反腐倡廉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党的十八大对今后一段时间党风廉政建设做了具体的部署,在中纪委十八届二中全会上对反腐工作做了明确指示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特色反腐道路,完善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体系,为今后的党风廉政建设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制定了准则。因此,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加强反腐建设,是当前加强党的廉政法制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必须不断完善廉政法制建设的配套体系

延安时期党的廉政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加强腐败频发领域里的法律法规建设,体现了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优点。当前,腐败问题频发的现象屡禁不止,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廉政法制建设配套体系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14](P57)这就清楚的表明,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十分重视历史发展规律,抓住了制度反腐这个关键。同时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基础上,突出健全反腐法律制度,使防治腐败更加科学化。当前,应着眼于市场经济改革发展中出现腐败现象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修改完善廉政法律配套制度,特别是一些重要岗位和腐败高发领域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形成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不敢腐败的惩戒机制、不想腐败的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反腐败法律制度执行力,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

(三)必须始终突出领导干部模范带头这个关键

延安时期党的廉政法制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自新中国成立起,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成为执政党,执政党的先进性首先是通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体现出来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廉政法制建设,必须更加突出领导干部模范带头这个关键。一是加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打牢思想防腐的根基。要健全完善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制度,突出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先进性教育;要时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思想上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时刻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党史知识的学习突显出来,培育领导干部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价值观;要时刻把道德教育和作风建设作为基础,彰显共产党员的人格力量。二是逐步建立财产申报公开制度,打造经济防腐的笼子。财产申报公开制度,是一项防止官员贪污腐败的有效措施。健全完善财产审报的相关法规,定期公布领导干部、家庭及身边人员财产情况、收支情况,使领导干部的经济财产收支情况依法得到组织和群众的有效监督。三是建立健全干部审查考评制度,创新勤政廉政考评机制。健全完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履职情况、廉政情况和交往情况定期和随机报告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的内部监督;建立领导干部德、政、廉、能考核和群众评价制度,使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统一,让权力在勤政廉政机制中运行。四是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创建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一方面,按照干部使用的原则和标准,建立健全干部能上能下的流动体制,防止权力膨胀和脱离群众监督;把人才的使用和培养纳入单位和主要领导的考评范围中,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实行干部举荐责任追究制,对于那些“带病干部”仍被提拔使用的单位和主要领导要实行严格责任追究制,完善选人防腐机制。另一方面,推行干部诚信勤政廉政考评制度,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不法分子严格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健全用人防腐机制。

(四)必须坚持依法严格实施廉政奖惩

延安时期党的廉政法制建设之所以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依法严格奖惩。当前我党反腐工作虽然成效明显,但离在中纪委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对“老虎”“苍蝇”一起打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廉政法制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一定要弘扬时代正气,坚持法治,依法严格奖惩。一方面,建立健全揭发腐败的奖励机制和守廉勤政的激励机制。对依法揭发贪腐提供证据的人员实行奖励,营造全民反腐的法制意识;对勤政廉政人员要大力宣传重用,促进时代反腐倡廉的正能量生成,使人们在制度运行中不想腐败。另一方面,依法严惩腐败分子,对腐败分子,不管“老虎”“苍蝇”严查惩处,决不姑息,使当权者在制度运行中不敢腐败,从而推动廉政法制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五)必须紧贴时展拓展完善监督机制

廉政法规范文篇10

关键词:腐败;反腐败;法治

对腐败的治理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扎实推进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本文从法治社会与防止腐败关系的角度,通过廉政法治文化建设、权力法治化、民主公开的立法、司法独立等几个方面促进廉政法治社会的形成,达到限制权力防止腐败的目的。

一、完善廉政法治文化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反腐败法治环境

1、完善廉政法规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廉政法治氛围。建立健全防治腐败法律法规,提高反腐倡廉法制化水平。在国家立法中,充分体现反腐倡廉基本要求,适时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反腐倡廉具体制度和有效做法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重大廉政建设法规制度,比如,《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了要制定实施的多项制度。今年中共中央制定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从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方面提出了今后五年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但是,目前还存在廉政法规制度不统一、惩处不一、弹性过大等问题。比如许多廉政法规制度主要是针对党内监督,对党外人士起不了作用;又如我国《刑法》对腐败渎职犯罪惩处的标准弹性较大,各地在针对不同的对象惩处标准不统一。某市交通局局长受贿10万元,判处有期徒刑10年,而某县委书记贪污受贿20多万元仍然只领刑10年,甚至有的贪污受贿上百万元仍然只领刑10多年。对贪污受贿犯罪普遍量刑偏低,据最高人民法院近些年的数据反映,对贪污受贿犯罪适用缓刑的比例较高,贪污受贿犯罪者的特殊地位及特殊关系加上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弹性,削弱了惩处贪污受贿犯罪的威慑性,明显与党中央加强惩治腐败的决心与要求不符。50年代杀了刘青山、张子善起了很大的威慑作用,近些年虽然中央惩治了陈希同、成克杰、慕绥新、褚时健、胡长清、刘方仁、陈良宇等一批高官,其他受惩处的官员不计其数,但是为什么贪污受贿者敢“前腐后继”,就是目前惩处的法规制度不完善,许多人还抱有侥幸心理。因此,必须统一廉政法规制度,统一惩处标准,建立腐败违法行为与惩处相当的惩罚制度,改变实践中以党纪政纪处分取代其它处分的不良现象,形成良好的廉政法治氛围。

2、加强廉政法治文化教育,筑牢御腐防败的思想防线。廉政法治文化教育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要把依法治国为核心、依法行政为重点、依法执政为统领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廉政法治文化教育的主线,全面开展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树立领导干部依法思考、依法办事、依法从政的意识,减少因盲目行事、盲目从政、盲目执政影响廉政建设或者腐败问题的产生。有的领导干部本来出于好心,但是由于对法律法规的无知,无意间触犯了法律。比如许多单位领导为了解决职工的福利,给单位职工发放钱物或者集资,或者将罚没财物发放给职工激励职工工作,构成了私分国有资产罪,或者私分罚没财物罪,就是对我国刑法396条关于该罪的不了解而稀里糊涂的触犯了刑法。要把廉政法治文化作为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定期安排专题学习。把廉政法治文化教育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其他干部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编写教材,保证课时。对新任职领导干部必须进行廉政法治文化培训。

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的取得与运行法治化

孟德斯鸠曾经说过:“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权力往往要使用到受到限制时止,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反腐败的关键就在于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和监督,本人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依法设权,以法授权,用法治权,确保权力的取得与运行法治化。

1、加强权力设置及权力授予的法治建设,从机制上解决对权力的不正当逐鹿。

权力的腐败就是从权力分配不公开始的,我们所在的社会,不仅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社会资源也是相对稀缺的,不可能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而人们的本能中的“隆性情节”往往都喜欢较大的而不是较小的,无论权力大小,都会面临竞争。因此,自古以来,围绕权力的争夺就非常激烈,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其中以贿取权、以赂养权也就成为权力腐败的一个主要方面。法国杰出政治家托克维尔在谈到19世纪欧洲国家的政治问题时曾说过:“普遍的和过分的求官热是一大社会弊端,它在腐蚀公民的独立精神并

使行贿、钻营在全国成风,它在毁坏光明正大的美德;更用不着我指出,这样的歪门邪道只能产生有害的结果,扰乱国家而无所裨益。”如果对权力设置及权力授予的法治约束制度没有很好建立,则对权力的“隆性”需求必将导致买官卖官等腐败现象的盛行。因为卖官者就如同一位商人,当他把自己手中的职权当作谋取最大私利的交换工具时,他便会根据市场上的求官者状况来决定官位的价格,今天的买官者在买到官位后,难免会变本加厉地以腐败的方式回收其买官成本付出。因此,必须制定和完善各国家机关组织法、各行政部门程序法,规范权力的设置与运行;完善领导干部公开招考制度,在阳光下通过平等竞争的方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平等取得权力的机会。

2、完善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以法治权。

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各权力部门权力运行程序法律制度。对权力的监督关键在于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权力的监督,最好的办法是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规定,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否则追究个人独断的法律责任。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与制约。比如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着重检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执行情况,对选人用人失察失误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比如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权力参与商业经济竞争,权力参与商业经济分配等问题均应从制度上进行根治。现在虽然对权力参与经商作为违纪行为查处,但是各特权部门的许多干部仍然以各种形式的权力参与商业竞争和商业分配。因此,一方面应当规范权力审批、权力许可、权力监管机制,淡化权力在经济竞争中的作用,削弱商品经济竞争中对权力的依赖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对权力寻租的惩罚力度,建立终身追罚制度,一旦查实,如果触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除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外,其工资待遇终身比同级别的人要低得多才行。并且如果亲属利用其权力参与商业竞争和商业经济分配,必须给予其亲属经济制裁。

3、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三、以民主公开的机制推进立法,防止立法权异化引起腐败

对于立法权异化现象我们关注得不多,很少有人质疑一部刚出台的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合理性,不管是“良法”还是“恶法”,人们往往习惯于被动认同。但是由于许多立法部门化,有的便利用立法机会将部门利益法律化,不同部门之间也试图通过立法争权夺利;立法过程中排挤弱势群体和其他阶层,使其处于边缘化状态;有的甚至不惜规避上位法,或者故意将本部门的执法程序复杂化,为权力寻租者留了空间。这是我国政治经济现实状况决定的,在一定时间内立法权难免有异化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社会仍然是行政主导型社会,法律只被当作一种控制社会的手段,与依法治国方略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由于我们的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的局限以及活动的非职业化,人大代表还是荣誉性质的立法代表,参与立法主要还是举举手而已,立法活动并不一定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由于公共信息披露制度的缺失,对于立法这种本该具有最大公开度的活动也常常被封锁消息,很多法律都是在多数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

在当前情况下,防止立法腐败需要采取三方面的措施。一是要加强新闻媒体对国家立法活动的宣传和监督。立法活动本身并无秘密性可言,理应接受公众的监督,只有彻底的公开,才能有有力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行为受到监控,并且因此得到纠正。对于国家的立法活动和草案,应该允许人们在新闻媒体上公开自由地发表意见和看法,并且应该有一套完善的信息反馈制度,以使民间的声音及时传达上去,以便立法者做出恰当的选择。二是要让人民代表大会真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让各个阶层都能有它们的立法代言人,以平衡各方利益。并有效地加强人民代表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让他们确实真正地听到基层民众的呼声,并愿意为其争取最大化利益。三是构筑违宪审查制度,扩大司法审查范围。现行的“抽象行政行为不可诉”的规定无疑是权力部门立法腐败的一种保护伞,只有让法规规章接受司法审查,才能有效防止权力部门通过立法争夺利益的活动。

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独立与公正,筑牢反腐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司法公正是遏制腐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方面,因违法滥用、乱用权力造成他人权利损害的,当事人可以通过公正的司法救济维护其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因违法滥用、乱用权力构成犯罪的,均公正受到司法惩处。因此,限制权力遏制腐败的最后救济途径在于司法审查机制的建立,而司法审查机制的有效性来源于其独立性和公正性。根据我国的宪法规定,“一府两院”,同出一源,职能独立,完全是一种平行的规范安排。而在我国现实政治生活中,司法机关的地位却普遍低于行政机关。因此,必

须树立司法的权威,而我国司法机关在现实关系中较低的地位不足以支撑它成为一个权威。就行政与司法关系的宪法安排而言,中国司法机关的地位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司法机关的地位都是相似的,但事实上,基于中国的政治传统和行政化的司法体制,干部制度中“官本位”的趋向和司法机关的人财物等资源供给由各级行政机关支配和管理,以及行政区与司法区重叠等现行体制,完全使司法机关依附于政府机关。

为了实现司法的独立与公正,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要求,首先要改变司法机关人财物等资源的供给和管理体制。作为一个实体,没有人财物的供给,司法机关就不可能存在和运转,如果这种供给缺乏恰当的机制,使司法机关受制于人,就会背离司法机关存在的意义。司法独立的前提条件是:必须通过恰当的机制切断资源供给部门对司法的控制和影响力。我国各级司法机关的经费,包括各种办公和生活设施的费用都由同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提供。在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与行政部门在利益上结成了相互依附的关系,有许多地方法院、检察院的领导一上任就要去拜访地方财神爷。这种状态无疑为行政干预司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途径,因此严格的司法经费制度以及法律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很必要的。

实现司法独立与公正的另外一个关键环节是重新配置司法行政关系,“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我国目前的司法行政体制违反司法职能的内在要求,基本上将行政机构设置及管理的一套贯彻于司法系统,地方行政领导握有法院干部的升迁选拔大权,因此相应具有了干预法院审判工作的能力,因此,必须优化司法职权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