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23:58:00

扩张范文篇1

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Caroli病)主要表现为肝内胆管囊样扩张,病变严重者可出现腹痛、寒战高烧、黄疸三联征。从病机上看本病多为虚实夹杂,虚为元气虚或是气血虚;实则是湿热壅盛或水湿潴留,或是邪侵少阳、枢机不利,所以治疗上多以攻补兼施、和解枢机为主。据笔者经验,不同的患者主症各不相同,或以右上腹、右肩背痛为主,或以高烧为主,或以黄疸为主。而临床表现不同则治法方药各异,万不可试图以一方统治该症。兹通过三则较为典型的病例试说明之。

1、以疼痛为主案

姜X,女,30岁,辽宁营口人,患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4年,于2007年11月18日来诊。

患者4年前因生气引起“心口痛”,渐放射至右侧肩背部,并伴呕吐,注射杜冷丁后暂时缓解,后滴注青霉素7天,疼痛逐渐消失。此后每隔半月左右即发作一次,均以右上腹及右肩背痛为主,且伴呕吐,持续5-7天方可缓解。

2007初于301医院检查,肝硬化、脾大(脾门厚71mm)、血小板减少(31)、白细胞减少(1.3)、建议肝移植。

刻诊:面色痿黄黧黑、右肩背痛较著、小臂、小腿有多处瘀斑。月经已两月未行,纳食尚可,大便日2-3次、尚成形,但大便前常先腹痛,便后缓解。舌淡苔白略厚、脉弱沉取略有弦象。

此肝木克土、胆失疏泄伴元气大亏之征耳,予白术芍药散合小柴胡汤为散剂,每日9克,分为3次冲服,另配拙拟涣膈4号(口服液,中午服,功能大补元气)、胆扩合剂(口服液,早晚服,功能补肝益胃、收缩胆管)。自开始服药即未再出现疼痛,也未再呕吐,一月后体质大为改善。治疗5个月后MRI提示,肝内胆管的囊性病变较前缩小一半以上,肝功和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在初诊的基础上又调整治疗4个月,诸症消失,遂停药。2009年初随访,体健。

2、以便血为主案

杨XX,男,4岁,河南洛阳人,因黑便月余,于河南多家医院诊为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2008年年1月27日来诊。

影像学检查提示:肝右叶肝内胆管弥漫性扩张、肝硬化、脾大、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血RT:HGB4.2WBC5.0PLT100

患儿面黄、眼睑色淡、情绪略显烦躁。纳少、时有腹痛、大便黑而频(日3-5行)不稀。舌淡嫩胖、苔薄白(家长谓此前曾有剥脱苔)、脉浮取略弦沉取弱。

证属肝木克土、脾不统血、气阴大伤。予痛泄要方合黄土汤加减,另配涣膈4号(中午服)、益阴合剂(口服液,早晚服,功能益气养阴、收缩胆管)。

治疗两周,黑便消失,纳食好转,面色转红润,一月后去黄土汤,合以参苓白术散,继服四个月,影像学及血常规检查均大为好转。前后共服药11个月,诸症消失,影像学检查提示无异常,2009年3月随访身体健康。

3、疼痛、高烧、黄疸三联征案

黄XX,女,27岁,上海闵杭人,因上腹痛、发热、全身黄染3个月,于上海、北京等地诊为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并脾大,2003年3月26日来诊。

患者于2003年元旦出现上腹痛、寒战发热,初按胆囊炎治疗,症状稍减,半个月后症状突然加重,并眼球发黄,继之全身黄染,并出现少量腹水,予头孢、阿奇等可暂时控制体温。

刻诊:体温38.20度,目睛黄、面色黄暗,痛苦貌,自言上腹攻冲作痛,右肩背腰痠痛,口苦干而不欲饮,乏力胸闷、全身沉困、纳差、大便频而量少;舌淡红,苔薄白而少津,脉弦数,沉取弱.

往来寒热、脉弦数,少阳证也;上腹肩背疼痛,胆失疏泄也;沉取脉弱而胸闷困倦,中气下陷也。宜和解少阳以疏利肝胆;升提中气以甘温除热。全身黄染、腹水,湿热之征也,又当佐以清热利湿。得之于产后动气,隐含血虚气郁之机矣。

疏方:1、小柴胡汤合补中益气汤加茵陈、赤小豆、虫草、车前草、坤草。

2、涣膈4号(中午服1包)。

3、胆扩合剂(早晚各服1包)。

服药一周,体温渐降,下午两点前后最高达37.8度。一月后体温正常、总黄疸指数28(治疗前为76),血小板101(治疗前为33)、白细胞5.2(治疗前为2.1),腹水、腹痛、肩背痛基本消失。原方案1方去车前草、坤草,2、3方原方继用。

扩张范文篇2

关键词:品牌品牌扩张跨国公司

品牌扩张是指有较好的市场信誉和较高的品牌忠诚度的品牌形成以后,企业采取各种手段,使这一品牌不断发展壮大,其相应采取的品牌发展战略即为品牌扩张战略。品牌扩张战略应包括品牌规模化战略、品牌多样化战略。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国内市场国际程度的提高,国外品牌抢滩我国市场变得越发容易。跨国企业逐鹿我国市场,除了依靠高品质的产品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之外,还在于针对我国市场特别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品牌扩张战略。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品牌规模扩张

品牌规模化战略是企业的某种品牌在规模经济理论指导下与品牌发展等级战略相结合实现品牌的规模化。在品牌的成长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使企业生产与销售同步扩大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品牌规模化以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品牌纵向扩展,是将原品牌产品通过资本积累或资本运营,在目标市场不断扩大生产和市场占有率,而不改变其产品线的宽度。另一种即品牌横向延伸,是指企业将其某一种著名品牌或某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成功品牌扩展使用到新产品或改良产品上,从而期望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以更少的营销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

跨国公司在当地市场进行规模化扩张可以使原有品牌在使用中获得增值。具体表现为:通过品牌扩张可以借原来品牌的声誉使新产品快速进占当地市场;有利于降低新产品在当地市场的导入费用;有利于强化品牌形象和扩大品牌在当地市场的影响力。

跨国公司在中国实施品牌规模扩张面临的问题和产生原因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同样采取品牌规模化扩张的战略以实现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增值,扩大品牌在市场的占有率、知名度和提升品牌形象。但是,在中国实现品牌扩张也面临一些问题:

对于连锁经营的全球知名品牌,如麦当劳、必胜客,它们来到中国会面临市场发展不平衡的局面。由于中国市场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市场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有较大差异,因此不能采取在各区域同时布点经营的方式,给新店的选址带来困难。

原有品牌在进入中国时较难找到合适的渠道进行推广。中国市场环境较为复杂,对于新进入的国外品牌想在短时间内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国外的经验去占领市场是较困难的事情。

在实现品牌规模化过程中,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在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或者产品质量等因素造成引入的产品不能被中国消费者认同,不仅新产品不能被接受,以前树立的产品品牌形象也将受到影响。中国市场庞大,由此引起的株连效应将引起无法挽回的损失。

跨国公司在中国品牌规模扩张的实施策略

跨国公司能根据中国市场的市场环境以及面临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方式实现品牌规模化扩张。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品牌纵向延伸战略。品牌纵向延伸战略能充分发挥原品牌产品的核心价值,最大限度的节约开发新产品或新品牌的资金成本。成功的品牌产品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企业会附注全力使该品牌产品不断成长壮大。跨国公司采用两种方式实现在中国的品牌纵向延伸。

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中国市场的分布特点采取自己经营或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迅速扩大在中国的品牌经营规模,在网点布局上充分考虑市场回报率和市场占有率的平衡关系。这种方式主要适合连锁经营的服务性品牌,如肯德基、必胜客等。例如肯德基来到中国时,首先集中精力占领辐射能力最强的大城市,然后准确选址,将服务的全球标准引入每家分店。经过几年的经营经验后,再逐步向有较大消费潜力的二、三级城市扩张。在经营的同时,肯德基还根据中国人的口味、饮食结构、营养结构、就餐习惯、消费特点等方面进行改进,立足于“所在地的人情化”,取得极大成功。

采用战略性收购方式。中国有许多具有一定优势的地方品牌,包括其资金、渠道、人力、品牌价值等将中国地方品牌收购,利用中方已有的销售渠道、生产设备和人员将其品牌产品打入国内市场,从而挤掉中方竞争对手并逐步占领中国市场。这种方式虽然就东道国而言,会产生较大影响,但从全球营销的角度来看,却是迅速占领当地市场的重要策略方式。比如由美方控股80%的南京艾欧史密斯热水器公司,在合资的头两年里,美方品牌“艾欧史密斯”的广告支出多达数百万人民币,而中方品牌“玉环”的广告费则接近于零。美方后来甚至要求在以后生产的产品上不再使用“玉环”品牌。该合资企业最终解体。再如,外商以315万美元收购了当年我国名牌产品“孔雀”电视机,以6000万元人民币收购了“豪门”啤酒,以1000万元人民币收购了“金鸡”鞋油。共同特征是由贸易和技术转让转变为建立生产基地,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和品牌输出,然后再回过头来遏制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其他国产品牌,推出自己的品牌取而代之。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品牌横向延伸战略。品牌横向延伸策略也可称为统一品牌策略,企业生产的所有产品都使用同一品牌,实际上是把企业的品牌与产品品牌完全融合一致,企业品牌就是产品品牌。采用统一品牌有利于企业细分市场,选择准确的目标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能使企业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产生协同效应;使新产品的良好市场表现反弹于原有的品牌概念,从而双方面地促进品牌“升值”和增加核心品牌。这一策略要求该公司的众多不同类的产品都具有相同的质量水准,及其同样出众的品牌形象,要求产品必须整体上经得起市场检验。

跨国公司在中国采取品牌横向延伸战略首先开展市场调研,引入统一品牌下最适合中国当地需求和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产品,然后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发和完善,将统一品牌下的其它产品也逐步引入中国。例如荷兰的飞利浦公司是成功运用统一品牌方式的范例。飞利浦公司于1980年进入中国,其引入的第一种产品为电动剃须刀,“让我们做得更好”的广告词成为飞利浦的所有产品宣传语言,随后,飞利浦从电视机、音响、计算机,到灯泡、电咖啡壶、手机等逐渐将产品引入中国,每一种产品都定位在高端,其高质量的产品与其品牌形象融合在一起,为飞利浦品牌在中国的不断扩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品牌多样化扩张

企业生产不同类

型的产品或生产同一类型的不同产品,采用不同的品牌名称,在大品牌的支持下进行的品牌延伸策略,我们称之为多品牌营销策略。在世界上有很多成功企业都采用了这一品牌策略,例如宝洁、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公司等。与传统的品牌延伸相比,多品牌营销策略有着明显的优势。多品牌营销有助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发展多种不同的品牌还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各个事业部之间、品牌经理之间开展竞争,提高效率,强化企业的竞争力;采用多品牌有助于降低企业风险,防止将公司的美誉度维系在一个品牌的成败上;最后不同品牌能定位于不同细分市场,以占领更大的市场。

跨国公司在中国品牌多样化扩张面临的问题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最初主要以品牌规模化扩张的手段来占领市场,但在中国采用这种扩张手段也会面临以下问题:

中国市场竞争激烈,提高市场占有率相对困难。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品牌很多,加上国内的品牌其整个品牌的竞争非常激励。单一品牌进入市场后,其品牌定位和品牌形象较为固定,因此只能迎合部分消费者,市场占有率较难提高。另外受行业开放程度的限制,中国政府在政策上保护某些本土品牌,不允许国外品牌以独资方式进入中国。

原有品牌知名度并不高,需要较大的品牌推广投入。有的国外品牌在进入中国初期,品牌的知名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需要较高的品牌推广投入。同时还要面对已有较高品牌知名度的国外品牌的竞争,较好的市场渠道资源已被知名度高的品牌所占用,很难再利用已有的渠道,而自己重新建立渠道在时间和资源上难于保证,因此面临一定困境。

跨国公司在中国品牌多样化扩张策略

采用多品牌覆盖高中低档,以提高市场占有率。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初期,常以高端产品树立品牌形象,以低端产品获取市场。在一定阶段后,再以多品牌方式全面覆盖高、中、低端策略。自1985年德国大众与上汽集团组建上海大众、1991年德国大众与一汽集团成立一汽大众以来,“桑塔纳”和“捷达”已经成为德国大众本土化产品的标签,至今,南北两个“大众”已累计销售“桑塔纳”和“捷达”200多万辆。从德国大众的产品平台来看,无论是上海大众的“桑塔纳”还是一汽大众的“捷达”,其产品档次在中国市场均属于中等级别。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及目标客户群的细化,1999年开始,德国大众在中国展开了新产品攻势—真正的多品牌战略也开始得以实施,1999年,奥迪A6在一汽大众下线,2000年、2001年、2002年,帕萨特、宝来和POLO分别进入中国市场,并且这些车型都迅速地成为各自档次市场的主流车型。2003年,德国大众又有5款新车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从产品的价格区间来看,德国大众的本土化产品在中国市场已覆盖到7万元到55万元之间,具体品牌有桑塔纳、捷达、宝来、帕萨特、奥迪A6(A4)、高尔、高尔夫以及TOURAN等8大品牌,可以说高、中、低端的品牌兼而有之。

并购当地品牌实现市场扩张。跨国公司在进入当地市场时,为了减少品牌培育的成本和减少当地竞争对手,采用购买当地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方式实现市场的快速进入。中国本土品牌很多,也不乏拥有许多经过多年培育并有一定资产价值的品牌。跨国公司为了本土化发展的需要,采用并购相关行业的品牌,或以战略联盟的方式实现多品牌发展。联合利华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对中国品牌的并购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联合利华已通过合资或独资收购等方式,掌握了许多国内消费者熟悉的品牌,如中华牙膏、夏士莲洗发水、蔓登琳冰激凌、老蔡酱油、京华茶叶等。联合利华对收购的本土品牌注入国际经验、资源和技术,一方面充分继承和发扬了品牌特色,另一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为品牌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通过战略联盟实现品牌多样化。为了赢得中国政府的支持和避开贸易壁垒,许多跨国公司将战略联盟方式作为品牌多样化的重要手段。如世界汽车巨头通用汽车公司。通用汽车为了实现其在中国和亚洲市场的目标,通过联盟的方式和日本的富士重工、铃木、韩国大宇建立了伙伴关系。在中国市场,上海通用先后和上海汽车集团,金杯汽车公司,柳州五菱建立了合作关系,另外同江西五十铃、重庆五十铃、广州客车公司、重庆长安、中国贵州航天等通过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公司实现三方的战略联盟。通用将中国的合作视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而不是在中国靠资本运作来控制合作方。

参考文献:

1.陆娟.现代企业品牌发展战略.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卢泰宏.跨国公司行销中国.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

扩张范文篇3

一、论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它从10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对北欧的入侵和十字军对中东的入侵为起点,一直论述到19世纪末欧洲人对非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的侵略为止。

二、本书考察的行为主体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人”,而是各种动植物。不象传统历史著作那样侧重于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人类行为的分析。在这本书中,这些传统论述的内容涉及很少,主要是对旧世界动植物向世界其它地区的扩张行为进行描述和分析。在克罗斯比看来,人的行为在欧洲的扩张中仅仅是总体生态行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独立的行为主体。

三、在对欧洲对外扩张历史的论述中,生态地理学知识构成了克罗斯比理论论述的基础。兹举两例:一、在论述旧世界生态系统对“新欧洲”生态系统的侵略时,我们必须弄明白这种侵略产生的生态基础,即两种生态系统的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对这一原因的解释,克罗斯比接受了地理学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原本为一体的泛古陆于一亿八千万年前在地心热力的作用下解体了,由于各部分已经完全没有联系,它们原本趋同的生态物种便开始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向进化,于是逐渐形成了今天这样生态系统迥异的世界各洲。而恰恰是生态环境的不同才构成了西欧对外生态扩张的首要前提条件;二、16世纪地理大发现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探索一条驶向东方的航线。它关系到欧洲人能否在旧世界之外地区建立新欧洲。而在航海还处于手工操作的时代,这个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如何探清不同地区海洋在不同季节其风向的特点。在这一点上,克罗斯比表现了他谙熟的生态地理学知识。对欧洲人探索新航路过程的描述,表明他对大西洋贸易风、印度洋季风、太平洋风向等的四季变化特点非常熟悉。

四、这本书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本从宏观上描写欧洲整个生态扩张历史的专业性通史著作,在著作体例上,它也具有别具一格之处。

在对生态扩张的前提条件——泛古陆裂隙解体导致的各地区生态

发展的差异性——以一章的篇幅进行说明之后,他将自公元900年以来的欧洲生态扩张史以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以斯堪的纳维亚人对北大西洋地区的扩张和十字军东征失败为一章,以欧洲人对中大西洋幸运三岛: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和加纳利群岛的胜利占领为一章,通过对他们成败的原因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以此说明在冷兵器时代欧洲人对外扩张中的生态因素之决定性作用。在航海时代对各大洋季风风向的掌握成为有用的知识后,欧洲生态扩张的历史进入了第二阶段。然而新时期尽管火器已经在对外扩张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武器,但并不表明在扩张进程中一帆风顺。本书以一章的篇幅集中对欧洲扩张主义者在亚洲地区、热带非洲地区及美洲和澳洲热带地区的失败及其生态因素做了详尽的论述。而对于欧洲人扩张胜利的地区,如北美洲、南美大草原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作者并没有具体地对它们进行逐个的个案分析,而是将其取胜的共因:杂草、动物、疾病等在“新欧洲”各地区的扩张各分一章进行综合论述。而后以欧洲人在新西兰的扩张为例,用一章的篇幅说明杂草、动物、疾病等在欧洲人对外扩张中的作用。最后作为全书的总结,作者对欧洲扩张成功的因素进行了综合解释。

除以上几点之外,本书还向我们展示了历史学的社会实用价值。考虑到当前全球面临的生态问题,这本著作也具有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的意义。它从历史的角度对当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提出了警示。克罗斯比对“新欧洲”因生态物种遭到破坏而导致土著人衰败甚至是消亡的论述,实际上暗示了当今因各种人为因素带来的生态环境变化,比如乱砍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人类偷猎行为导致的珍稀动物绝种、二氧化碳气排放过多导致的全球温室效应、工业废料对生活环境的污染等等,已经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克罗斯比在本书中对欧洲生态扩张的描述从另一个角度向人们揭示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作为一位优秀的学者,克罗斯比独特的学术视角及出色的学术洞察力在《生态扩张主义》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本著作所建立的生态扩张理论对欧洲近千年的扩张史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再解释,向多少年来为学术界所公认的技术决定论提出了挑战,表明一个地区对另一个地区的扩张,尽管需要优势的技术力量,但其决定性的前提条件却必须是对被征服地区生态系统进行再改造。

扩张范文篇4

面对大洋彼岸十亿、数百亿美元的成交额,惊心动魄的收购与反收购之战,几年前,我们也许如同隔岸观火。可是在短短的几年间,收购也成了我国经济生活的一种时尚。自1993年"宝延事件"和"中策现象"发生以来,收购事件接连出现,以至到今日已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浪潮。深圳君安协议接管万科、福特汽车参股赣江铃、五十铃和伊藤忠参股北旅等前期蛋购事件已成为历史经典。据不完全统计,1997-1998年中国证券市场800家多家上市公司中宣布资产重组活动的已达325家。可是还有数量大得多、我们并不完全知晓的收购事件在默默发生。如1997年12月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公司)宣布以一次整体买断支付35亿元人民币的方式收购申能公司在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以下简称二厂)49.34%的资产和权益。随后开发公司又将二厂剥离送变电等非生产性资产后以6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控股子公司华能国际电力的资产收购后,在香港联交所实现第二上市,发行2.5亿股H股,筹资资金1.4亿美元。开发公司的这次收购行为,被北京青年报评价为:"迄今为止国内企业间规模最大,操作最为规范的收购行为之一"。开发公司实现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在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界、金融界和理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认真了解了总结华能国际电子收购与资本扩张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兼并收购行为的规范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收购前三方的基本背景材料

1.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

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华能集团、香港中银集团建设有限公司,香港华润(集团)公司、中国信达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注册资产1亿美无。公司所有制为中外合资企业。主营业务是筹集国内外资金,建设、经营、管理电站。截至1997年末,公司资产总额650亿元人民币,股东权益为197亿元人民币。拥有分布在上海、重庆、北京等地的大型电站8座,总装机容量为500万千瓦。公司作为中国电力对外窗口,累计利用外资85亿美元,属下的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1993年被美国《国际电力》评为全球五家最佳电站之一。

2.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于1994年6月30日,由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属于的大连、福利等五家电厂股份制造而成。公司致力于在中国治海及长江流域的经济发达地区不断拓展业务。目前在中国五个省内全资拥有7座运营电厂和4座在建电三,总装机容量为410万千瓦,到20世纪末,公司将拥有运营容量达800万千瓦规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电力生产商之一。属下的大连、福州电厂被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工业部)评为"一流火电厂"。公司法注册资本为50亿元人民币,公司的控股母公司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占40.23%的股份。

3.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

二厂是开发公司上海市政府的合作项目,也是国家八五重点工程。上海市政府授权申能公司代为行使权利和义务。石洞口二三一期工程建规模为两台60千瓦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石洞口二厂一期工程合资双方比例为申能公司49.34%,华能开发公司50.66%。截至1997年6月30日,申能公司实际投资额为18亿元,其中内资10.8亿人民币,外汇折人民币7.2亿元。同期申能公司人石洞口二厂收回本息合计折160957万元。在当时的投资体制下,申能公司投入资金视同为开发公司可借入内资,电厂投资入商业运行后,由电厂还本付息。

二、收购动因分析

(一)为世纪战略打基础,在下世纪初使开发公司成为投资型公司

开发公司作为中国电力事业的对外窗口,一直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增长速度,从最初1忆美元注册资本(净资产)发展到1997年197亿元资产。一方面得力于公司的精心运作和艰辛创业,一方面得力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随着中国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开发公司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和第二次企业的紧迫。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决策层提出来在下世纪初把优良资产不断注入股份公司,构建以开发公司控股,以股份公司为主体的公司框架,使公司逐步转变人控股的投资公司。股份公司作为海外上市公司,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所有条件,具有从资本市场大规模筹资、融资等优越性。而开发公司作为股份公司的控股公司同样可以从股份公司的成长中分享到利益。

2.为适应市场竞争、争夺市场份额,占领最具潜力的电力市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是中国从电力短缺到电力大规模建设的时期。经过十多年的投资建设,全国大部分地区电力供需矛盾相对缓和。各省电力建设已经形成规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少地区已出现对电力的有效需求不足。如何适应市场竞争,争夺市场份额成为公司面临的最当务之急的问题。二厂由于地处上海这个中国最具经济增长潜力的地方而备受瞩目,上海东临长江,背靠长江三角洲,是华东乃至全国的经济枢纽。据统计,二厂1994年投产以来连年盈利。目前上海除外高桥外适宜建设大型电站的地方只剩二厂。因此收购申能公司以在二厂所占权益可能说是华能公司必须的选择,既减少了竞争对手,又占领了市场,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二)被收购方动因

1.为盘活资产存量,筹集资金,加快上海市电力等基本建设

申能公司投资的上海外高桥电厂二期工程,建设规模2台100万千瓦等级进口超临界机组。动态总投资约151亿元,申能公司在项目公司中出资40%,为18亿元人民币。申能公司同时投资于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上海吴泾电厂八期工程、国家重点项目东海油气开发等项目。众多的重大在建项目,导致申能公司严重缺乏资金,因此在投资本金基本全部回收的情况下,为筹集建设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加快上海市能源基本建设,申能公司同意资产转让。

2.为理顺经营权益关系

历史上申能公司投入二厂的本金,被业主开发公司视同为借入内资部分,计入"长期人民借款"会计科目,自1993年起每年对申能还本付息,累计为16.09亿元人民币。由此二厂作为开发公司的投资项目,会计报表成为开发公司汇总报表的一部分。但是申能公司将投资本金计入"长期投资"会计科目,每年收到的开发公司支付的还本付息款视同投资收益计入本年利润。二厂在2008年还贷期满后,两家如何分配利润恐怕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谈判。正是这场收购的发生使得双方得以圆满解决历史难题。

(三)第二次收购方动因

1.为充分发挥上市公司优势,实现资本扩张,资源配置最优化

扩张的本质是资本关系的调整,实现资源的再配置、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资本扩张在某种意义上也表现为一种资本的吸纳,尤其是对于别人的资本要变成自己的资本,这就体现为吸纳能力的问题。企业是资本的载体,能力的强弱是企业能否实现资本扩张以及可能开展何种程度的基本要素之一。股份公司之所以要追求资本的扩张,是因为公司在国家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已经深切的感受到惟有进行资本扩张,使企业形成相当规模,才能使企业形成更强的生命力,才能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2.为在香港上市做前期准备

股份公司作为中国最优秀的电力企业之一,已经成功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实现了第一次资本扩张。市场经济中,经济实力的较量,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资本实力的较量。公司的高层已认识到资本不断地集中在越来越大的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股份公司的在建项目多达280万千瓦,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权益性资金和债务资金相比具有永久使用无须还本付息的融资优势。股份公司在1994年上市时已经获得母公司开发公司承诺,即股份公司购买开发公司优良资产的优先权。二厂作为开发公司最优秀的资产,并且开发公司将通过收购而拥有二厂的全部产权为股份公司在香港第二次上市铺平道路。

三、收购程序和方法:

此次收购工作,从1996年12月开发公司提出收购申能公司占二厂49.34%比例权益的动议到1997年11月22日双方正式签定资产转让协议,再到1997年12月14日股份公司收购开发公司占二厂100%权益,前后历时12个月。具体收购工作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

1.意向性接触阶段(1996年2月至1997年7月)

这一阶段从第一次动议到签定收购意向书。该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取得上海市政府的谅解和支持,从而取得被收购方申能公司的谅解和支持。华能收购小组七下上海,反复阐述开发公司的理由和苦衷以及开发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过多次做工作和深入谈判,申能公司终于答应可以考虑出让在二厂所占权益。但是在收购时间、收购标的的涵盖范围、收购方式等重大问题上双方存在着严重分歧,开发公司提出三种收购方案:(1)以股权换股权,即申能公司以在二厂的所占权换到相应华能股份公司的股权;(2)以现金加部分股权换股权,即开发公司以现金加股份公司的股权换申能公司在二厂的所占权益;(3)以现金换股权,即开发公司以现金整体收购申能公司在二厂的所占权益。基于以上三种方案,双方充分交换意见,最终达成关于申能公司向开发公司转让二厂所占权益的原则意向书。原则同意转让资产,转让范围包括发电设备、送变电设备、非生产性资产、土地、二期工程开发权等。

2.基础性谈判阶段(1997年7月至1997年11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双方的收购工作小组共同摸清二厂资产、债权、赢利等详性;委聘中华会计咨询公司和大华会计事务所分别就发电设备和除发电设备以外的设备分别出具评估报告,委聘北方土地评估中心就二厂所占用土地出具评估报告,工作小组签定协议草案。华能工作小组八下上海,申能工作小组四上北京,就具体细节问题进行磋商。二厂作为开发公司的分支结构,其内、外资借款部分遵循统一由开发公司筹借并统一对外归还的原则,还贷借款部分遵循统一由开发公司筹借并统一对外归还的原则,还贷期间二厂向开发公司上缴折旧、利息、汇兑损益、利润等作为还贷资金。1988年至1992年为基建期,1992年至1997年为商业运行期,前后十年的现金流量表均由双方工作小组详细地核对。在二厂内部完成清产核资的基础上,两家评估机构分别出具了评估报告,双方经过4个月的艰苦谈判,在各自让步的情况下终于就收购事宜的具体条款达到了协议章案,确定了开发公司以现金整体收购为最终收购方案。为双方高层进行峰会和签订正式协议奠定了基础。

3.签定正式合法协议(1997年11月6日至1997年11月11日)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在评估报告的基础上,以协议草案为起点,双方就转让价格、转让条款、支付方工等问题进行最终谈判。1997年11月11日,双方最高层领导在上海衡山宾馆签定资产转让协议,确定转让价格为35亿人民币,开发公司在协议生效日起十天内支付10亿,在此基础上1998年5月前分两次付清余款。至此,收购活动得以圆满完成。

4.第二次收购工作平行进行(1997年11月至1997年12月4日)

第二次收购工作在开发公司和股份公司之间进行,也就是企业内部的资产转让或母公司向子公司注资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本次收购的最终目的。转让的范围只包括与发电设备有关的资产。转让以现金和代价股份支付。1997年月12日4,双方签订转让协议:同意转让资产的总价格为经评估的总资产值即65.46亿元人民币(含于基准日卖方人民币及我币债务总余额折扣18.6亿元人民币),从基准日翌日起,人民币债务及外币债务继续由卖方作为借款,但有关的还款责任将由买方承担。

四、收购后的产权关系和收购绩效:

1.收购后产权关系明晰,对双方的发展均有益处

国有资产管理局以国资评(1997)1239号文对评估结果进行为了确认和批复,以1997年6月30日为评估基准日,二厂资产总额为81.48亿元人民币,负债总额为24.39亿人民币,净资产为57.09亿元人民币。收购后由开发公司拥有二厂全部权益,申能公司在二厂不再拥有产权。至此,双方在二厂的关系以终止合作而告终,双方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去不断发展和壮大。

2.优质资产的注入为股份公司的年终业绩提供有力支撑

二厂由于收购日从1997年7月1日起算,所以计入股份公司的业绩只能是下半年,占股份公司1997年度利润总额的15%,更为重要的是股份公司由于有二厂的加盟,在四在建工程尚未投产的断档期形成了稳定可靠的利润增长点,为股份公司年利润增长10%提供了有力支撑。

3.资产经营为申能公司带来5年稳定收益

通过出让资产,申能公司获得投资收益17亿元,鉴于电力行业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收次稳定的特点,申能公司报请财政部批准,17亿元投资收益按不多于五年分摊,据此,申能公司1997年会计年度出让石洞口二厂产生的投资收益,按每年该电厂正常运行条件下产生的收益作为非常经营项目收益调整的基础予以调整计算。

五、收购特点:

1.收购方有战略眼光、有实力,是以雄厚的实力来实现其战略目的。

2.同行业横向收购。

开发公司作为中国电力改革的先锋和对外窗口,申能公司作为上海市电力公司事业的代表人,均有着相当实力和背景,应属强强之间的同行业横向收购。

3.中外合资企业收购国有企业的资产权益

开发公司的外资股东为香港中银集团和香港华润集团,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为中外合资企业。申能公司是典型的国有控股企业。开发公司通过收购实现了扩张,申能公司通过收购实现了盘活国有资产。

4.收购金额巨大,收购行为规范。

从1996年12月开发公司提出收购动议到1997年11月双方正式签订收购协议,程序规范,标的物二厂评估资产达85亿元人民币(含送变电资产和非生产性资产),收购金额更是高达35亿元人民币之多,是迄今为止国内企业行为购并案中价格最为昂贵的收购。但是在这场收购中,双方均达成到自己的目的的,可以说,这是一场"没有输家的收购"或者说是一场"双赢的收购"。

5.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度度评价。

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就此次收购事项做了重要批示:"华能收购石洞口二厂,明确了产权,盘活了存量,加快了企业发展,双方互惠互利,是件好事"。电力部党组织书记兼国家电力公司党组书记高严要求把件事认真负责地宣传好。

六、几点思考:

1.从华能的发展看资本扩张的不同途径

资本扩张,可以分为内涵的扩张和外延的扩张。通过提高资本的运行质量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是内涵的扩张;通过股份制、融资、兼并、收购等实现资本规模扩张,是外延的扩张。资本的扩张从来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存在着多种形式。其中资本增值后的再投入是一种资本扩张。从资本投入再生产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内部扩张说到底最基本问题是积累的问题。华能公司自从1988年第一台发电机的组投产运行产生利润以来基本上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但是资本的原始毕竟是一种初级和低效的扩张手段。通过股份制进行资本扩张和进行收购是一条非常行之有效的道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曾做过精辟的论述:"没有一们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兼并成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积累成长的"。华能公司的股份制改造从1993开始筹备到今天历时6年,时间排列如下:1994年6月成立股份公司,其中从地方投资方借入的人民币债务转为股本21亿元,10月份股份公司在全球配售N股,以美国存托股(ADS)形式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筹集资金6.25亿美元。1996年12月开发公司实行增资扩股,注册资本从1亿美元增加到4.5亿美元。1997年11月股份公司在全球配售可转换债筹资2.3亿美元,1998年1月21日股份公司以介绍方式在香港联义所挂牌上市,后于1998年2月27日以国际配售及以H股或美国存托股的形式增资扩股,公开发行并配售2.5境外上市外资股并向开发公司发行4亿股内资股,筹集资金1.4亿美元,计划1999年在中国大陆发行3.5A股(含部分定向配售法入股)。通过收购实现资本扩张更是公司发展一一定规模的必然选择。当然收购可以从企业内部的存量资产或企业的外部资产进行。按时间排列如下:1995年股份公司收购开发公司的汕头燃煤电厂、丹东电厂,1997年开发公司收购申能公司在二厂的49.4%的权益,1997年股份公司收购开发公司的二厂,1999年计划收购开发公司的南京电厂等等。成立13年的华能国际电力实际上是资本经营和资本扩张的13年。

2.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初步建立

在对这次收购活动的总结中,我们发现产权交易不仅能带来资源的重新组合,而且还可以导致企业制度、尤其是产权制度的变革。美国的著名产权理论经济学家科斯(Ronald.HeryCoase)说,只要产权界定清楚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自由的交易可以导致资源的最佳配置。从此我们可以推论出,不管交易费用是否为零,只要允许自由交易,资源的配置就会改善。后来科斯在他的诺贝尔讲演中也提到"人们可能通过谈判改变人任何阻碍他们采取增加产值所需步骤的条款"。由于历史的原因,华能公司和申能公司合作建设二厂采以二厂采取了当时的盛行的艰既还本付息又分利的投资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的大型基建项目尤为突出。10年前,这种体制确实是比较好的合作方式。随着国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明晰产权关系已是当务之争。但是如伤何操作却无定式可循、无法律可依。企业间的收购直购雯就是企业间的产权交易,这种交易直接地导致企业产权安排的变化。一种结果是产权结构发生变化,如日本五十铃和伊藤忠收购北京旅行车股份公司,一种是所有者易人,如华能公司收购申能公司在二厂中的全部权益,产权安排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两家公司从此从旧体制下的矛盾中解脱出来。表面上看只是一笔交易,实质上却是创造了一种明晰产权的思路,找到了一种改善资源配置的途径。

3.政府部门的模糊介入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过渡的转轨阶段,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还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正如在前文背景材料中所介绍的申能公司就是上海市政府能源建设的代言人。可以说没有上海市政府的合作,这次收购不可能成功。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次收购自始至终是一次市场主导型的资产重组。政府部门的模糊介入作用在于不下达任何可行政命令,仅仅只是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促进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有效的重组工作。由市场力量推运的资产重组来担任主角,就有望通过微观层次上的资源优化配置来实施宏观层次上的资源优化配置。从中国庞大的资产存量的重组趋势来看,其策略应该是现阶段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型资产生重组的优势,同时不忘市场力量的培育,然后逐步加大资产重组中的市场成分。但是如果两种主导型的目标不一致时,政府主导型的资产重组就应该让位于市场主导型的资产重组。因为政府型的资产重组,其目的应该是培育市场而不是替代市场。诚如上文所言,华能公司的这次收购行动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可以说树立了市场主导、政府模糊介入的资产重组的榜样。

4.收购价格的确定是一门艺术

由于存在两种不同的资产评估方法,在谈判时就出现了两种方法冲突以及对两种方面的选择。华能公司坚持用重置成本法,申能公司坚持用预期收益净现值法。用预期收益净现值法进行评估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放大一赢利企业的价值,也可以使一个赢利甚至亏损的企业的市场价值或负数。但是,评估方法并不是决定价格的因素,而只是价格谈判的参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价格不可能计算出来,最终决定价格的是买卖双方的同意。无论是重置成本法还是预期收益现值法,都是根据历史数据对企业的现状进行评估的,而对企业产权的交易是依赖于买卖双方对企业的现状进行评估,而对企业产权的交易是依赖于买卖双方对企业未来的不同预期。对于企业现状,买卖双方不会有太大的差距,真正的差距是预期的差距。正是由于差距的存在,才会有企业的产权交易的发生。从理论上来说,价格应该定在最好的和最差预的中间的某一点。只要存在着产权交易的竞争市场,只要产权交易得到到产权所有者的同意,通过谈判达成的价格就是一个最好的价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问题不在于谁选择了对自己有利的资产评估方法,而是为什么交易的双方同意了这种选择。只要是对方同意的,价格就是最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法律依据。最后采用的评估方法是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同时参考使用了预期收益净现值法。双方高层根据评估价,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经过谈判,确定最终一揽子收购价为35亿元人民币。

5.预期赢利能力的理性测定

收购行为的最根本动因是追求利润和迫于竞争。利润最大化或收益最大化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财务总目标。收购行为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其主体与客体重组活动必然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那么是什么支撑了开发公司的良好预期呢?换包括说开妈公司靠什么来提高二厂的年赢利能力、从而使其升值呢?一个简单的说法是资产的重新配置。在这里资产的概念相当广泛,既包括通常所说的生产要素,也包括各种特许权。开发公司的发电机组很先进,但是没有自己的电网,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我们都知道,现代工业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规模经济性,即通过生产或销售规模的增大降低平均成本,从而获得利益。而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销售的载体是大规模的企业。开发公司为保持自己在电力行为中的领先地位,就必须加速扩大生产规模,加快资本扩张速度,从而作出了收购的决策。其最终目的是利用二厂先进的设备、优秀的人才、充裕的发展空间及上海特殊的地平位置,尤其是二厂拥有的能其难得的二期工程开发权(规模2×60万超临燃煤机组),把二厂这一优质资产注入股份公司,发挥股份公司作为上市公司的优越条件,增加股份公司的利润增长点,为股份公司实现第二次资本扩张奠定基础。比增量投资形成同样规模的生产能力,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从建设周期来比较都具有巨大的优势。我们内部做过一个粗略测算,在现行电价水平上,二厂期投产后静态的投资利润率为12%,对于基础工业来说,不靠提高销售价格,而依靠内部科学管理能达到这样的回报已经相当不错。

6.中介机构的积极介入是规范收购工作的技术保证。

任何一个想收购的企业,由于缺少对另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法律和组织制度的信息收集和评估判断的经验,以至专门的人员与组织。这时,专门为收购服务中介机构的存在,就起到了降低信息成本的作用。投资顾问公司、管理咨询公司、侍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绩的估价,组织制度的判断,财务状况的审查和法律上权利义务关系的清理等方面,有着专门的人才,规范的程序,特定的处理技术,以及长期的经验,因而能够较低成本地为收购企业提供服务,有效地促进了收购活动的展开。除了能够降代信息成本以外,中介机构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提供中立的、公正的判断。交易双方都会有较强的主观倾向,这有可能阻碍交易的达成。这时,第三者的判断就有可能成为客观的权威的判断而为双方接受,最后导致交易的达成。开发公司作为此次收购活动的倡导者,如何保证收购工作及后续的资产转让工作既符合国家规范,又遵守国内外的法规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开发公司和申能公司共同聘请了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和大会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后续的转让中开发公司聘请了安太信会计公司为审计师,共同聘请北方土地评估中心为土地评估师。在多方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下,收购工作得以圆满完成。

7.运用准杠杆收购解决收购资金匮缺问题

我国在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遇到了收购资金匮乏的难题。第二次收购运用准杠杆收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杠杆收购是指增加收购公司的财务杠杆完成收购的一种收购方式。其本质是收购方主要通过举债获取卖方的产权,又从卖方的现金流量中偿还负债。之所以说是准杠杆收购是因为在第二次收购中双方采取了如下三种略有不同的方式。双方同意,股份公司将应付款项中的10亿元人民币,于转让协议管签字生效之日延期五年即于2002年12月2日一次性支付,在5年内买方按6.66%的年息(不计复利)每年分两次支付利息,付息时间为每年的6月30日和12月30日。同时股份公司于其境外上市外资股在香港联交所正式交易之日向开发公司发行列为缴足的代价股价,代价股份每股作价为新发H股之招股价,转让款项为扣除上述款后的余额,股份公司将不计利息按上列方式分三次支付给开发公司;协议签字后30天内支付现金5.5亿元人民币;1998年3月31日之前支付现金5.5亿人民币;1998年6月30日之前,全部结清余额。从上述可以看出,股份公司所动用的现金较少,绝大部分是用代价股份和远期债务来支付,而股份公司通过收购后通过香港联交所上市迅速套现资金1.4亿美元,增加了现金流入。

1.雄才大略的决策层是公司发展的灵魂

人力资源是企业资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因为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人力资源的配置。资产的优劣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键取决于由什么样的人来管理和运用资产。如果细心地体会和观察华能公司的13年的历程,可以看到决策层在公司发展的关键时候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这次收购行动中,由董事长、总经理、总会计师等4人组成的决策层雄才大略、高瞻远瞩,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扩张范文篇5

1病例资料

患者,男,58岁,因“咳嗽,咳黄脓痰,咯血5天”入院。3个月前出现咳嗽,咳黄痰,在当地医院行抗感染治疗后好转(用药不详),此次于5天前开始咳嗽,咳黄脓痰,突发大咯血,为鲜红色,约200mL,乏力,伴胸闷,无胸痛、发热,为明确诊断,进一步治疗,求治我院。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结核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和药物不良反应史。入院查体:体温36.7℃,呼吸22次/miIl,脉搏80次/min,血压126/89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慢性消瘦病容,神志淡漠,双肺呼吸音弱,听诊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哕音,杵状指(+),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辅助检查:CT显示,右下及左肺野见斑片状、磨玻璃样模糊影,肺纹理粗乱,肺野透亮度增高,考虑支气管扩张并感染;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肺型P波(右房大),sT.T改变;心脏彩超示,右房扩大,右室肥大;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9.1%。入院诊断:支气管扩张症并感染,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用药情况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先后使用了注射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注射用头孢他啶、环丙沙星注射液、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抗感染;微量泵泵入垂体后叶素注射液收缩肺小动脉、肺毛细血管止血;在抗感染的基础上静滴氨茶碱注射液扩张支气管,改善气流受限,雾化吸入氨溴索注射液清除气道分泌物;口服氢氯噻嗪片、氨苯蝶啶片缓解心肺压力和双下肢水肿症状。

3药学监护

药师通过与患者交流,结合检查结果及病例资料、临床诊断、初始治疗方案,制订初步药学监护计划,主要监护抗感染药物、止血药物、祛痰药物、利尿药等药物问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3.1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药学监护

支气管扩张是指感染、理化、免疫或遗传等原因引起支气管壁肌肉和弹力支撑组织的破坏而引起的直径>2mm的近端支气管不正常扩张。感染被认为是支气管扩张发病的最主要原因,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尤其是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fl1,所以在未获得痰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前,选用了主要针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药物注射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2.5g,静滴,q8h,联合环丙沙星注射液O.4g,静滴,qd,抗感染治疗。临床药师分析认为:患者有咯血,使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可能会减弱止血药物的作用,加重出血。因头孢哌酮分子结构中有N.2甲基硫四氮唑侧链,该侧链在肝脏可被代谢成二聚体,从而干扰谷氨酸的代谢【2],可引起低凝血酶原症或血小板减少而导致严重出血『3_,同时在胆汁中浓度较高,主要经肝胆系统排泄,致肠道药物浓度升高,杀死肠道大肠杆菌,减少维生素K合成,凝血因子合成受阻,造成凝血机制障碍,从而扰乱凝血机制,导致出血。建议停用注射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改用注射用头孢他啶1.5g,静滴,q8h。医师采用了建议。治疗第3天,患者咳嗽,咳痰,咯血症状明显好转;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6.2%;痰培养提示:铜绿假单胞菌,同时药敏试验提示对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美洛西林、哌拉西林、阿米卡星、卡那霉素敏感。第5天,患者咳嗽,痰量减少,无黄脓痰;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78.1%,但出现夜间兴奋、失眠等中枢神经症状。临床药师认为:出现兴奋、失眠等,可能与环丙沙星有关。环丙沙星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据报道,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一氨基丁酸(GABA)和N一甲基D一天冬氨酸(NMDA)受体有直接作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与脑内GABAA受体结合,从而阻滞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CNS兴奋_4_。抗菌药物治疗3~5天后,根据治疗效果再评价,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建议停用环丙沙星注射液,改用阿米卡星注射液(患者肾功能正常)降阶梯继续抗感染治疗,同时密切监测患者听力和肾功能。最终医师采纳了建议,改用阿米卡星注射液0.4g,静滴,qd。第7天,患者偶有咳嗽,咳自痰,无夜间兴奋、失眠等中枢神经症状。

3.2止血药物使用的药学监护

咯血是支气管扩张常见的症状,50%~70%有不等程度的咯血,除行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肯定有效外,垂体后叶素缩血管药物亦为理想的止血药物[5-6]。临床医师选用垂体后叶素8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bid。临床药师认为:垂体后叶素止血效果呈剂量依赖性,若应用剂量过小、速度过慢,则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不能发挥应有的治疗作用,若速度过快、剂量过大则会引起不良反应【7j。患者有高血压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史,大剂量使用会增加心肌梗死发生风险,使血压升高,不利于止血,同时对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会引起腹痛、便意等不适。建议使用微量泵输注垂体后叶素。微量泵可满足不同输液对压力的要求,不会因患者姿势、体位的变换及情绪的变化而影响输液速度致有效浓度的变化,使给药始终维持在设定的速度,保持恒定的治疗效果,避免了因药物浓度改变产生不良反应,且减少了静脉穿刺的次数,减轻了对机体的刺激【8】,减少了输液量也减轻了患者的心肺负担。医师采纳了药师的建议,给予垂体后叶素8U,加入5%葡萄糖液注射液20mL中,以4mL/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同时药师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方法及目的,交待注意事项,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防止自行调节。并建议护士,在治疗中经常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病情及微量泵工作情况,详细记录在应用垂体后叶素期间的不良反应。

3.3扩张支气管及祛痰药物的用药监护

患者咳嗽、咳黄脓痰,除控制感染外,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改善气流受限和清除气道分泌物也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重要的措施。医师选用氨茶碱注射液,静滴,临床药帅在查房过程中密切关注氨茶碱注射液的滴注速度,因为茶碱的毒性常在血药浓度达到15~20wg/mL时出现,但在血清浓度并不高的用药初期,个别患者也可出现恶心、呕吐、易激动、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者可致休克,这种现象主要与给药速度过快有关,所以要提醒护士在滴注氨茶碱时,用药初期和末期滴速均要慢。因患者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为减少输液量,避免增加心肺负担,同时防止病情恶化,促使痰液清除,医师给予黏痰溶解剂氨溴索雾化吸入,有效降低了痰液黏度,使痰液易于咳出,从而加速了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缓解以及疾病的恢复。环丙沙星与茶碱类合用,竞争细胞色素P450结合部位,致使茶碱肝清除明显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出现茶碱中毒症状。临床药师建议:必要时监测氨茶碱的血药浓度,使氨茶碱血药浓度维持在治疗水平,防止氨茶碱中毒。

3.4利尿药物的监护

由于患者有胸闷伴乏力、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等肺心病症状,为减轻心脏负荷,临床医师选择了小剂量联合应用氢氯噻嗪25mg/d和氨苯蝶啶5O~100mg/d,逐渐增加剂量直至尿量增加。临床药师提醒医师,为防止电解质紊乱,应定期检测电解质。临床药师每日随访患者,观察症状的改善情况,病情一旦控制,要关注患者是否停用利尿药,防止引起不良反应。

3.5病程的监护

咯血患者多心情紧张,精神压力大,对所患的疾病产生恐惧,这些常可加重咯血。因此,应多与患者沟通,消除患者的顾虑和压力,使心情放松。同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协助患者患侧卧位,以压迫止血[10】。患者有黄脓痰,咳痰无力,为促进痰液引流,控制反复感染,指导患者采取不同的体位引流,让病变部位处于高位,使痰液顺流至气管,间歇做深呼吸后用力咳嗽;同时由外向内,由下向上轻拍背部,以利引流,每日2~4次,每次15~30min[“】。如果引流过程中出现咯血、疲劳等不适感,应立即停止。

4出院用药及健康教育

入院第15天,患者病情稳定。医师给予出院带药治疗,出院带药为口服药头孢克肟分散片、氨溴索片。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出院药学教育,并建议患者多食蛋类、奶类、动物内脏、瘦肉等高蛋白食物,忌食刺激粗糙、质硬食物,禁止吸烟,可适量锻炼,生活要有规律,保证睡眠,以防受凉感冒等。

5小结

扩张范文篇6

【关键词】谦抑性;扩张性;判决可接受

一、刑法的扩张与谦抑

受经济社会发展和风险社会法益保护前置化需求的影响以及传统犯罪与高科技犯罪相互交织对社会司法治理带来的挑战,我国刑法的修正方向已经从传统的围绕罪状与法定刑展开转向犯罪圈的扩大和刑罚权的强化,行政违法和刑事犯罪的界限相互渗透,刑法的预防功能被置于空前重要的位置。从单行刑法到当前十个刑法修正案的修正过程看,修法速量并进、关口适度前移以及入罪门槛降低成为刑法扩张的三个主要方面。如《刑法修正案(九)》通过增设犯罪、扩充罪状、降低门槛等多种方式将刑法的防线前移到暴恐犯罪、网络安全、社会诚信等新领域,使得刑法近几年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主动扩张的姿态。与刑法的扩张相对的是刑法的谦抑,它要求“立法者应当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而用其他刑罚替代措施),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1]。从这一角度看,刑法的扩张似乎与现代法治社会中刑法应当保持谦抑的价值意蕴背道而驰。但从整个刑法发展史来看,刑法的扩张与谦抑对立且并存于同一个部门法中,有增有减、有张有弛只是常态。如《刑法修正案(九)》中,对准备恐怖活动犯罪的实行化、对网络犯罪预备行为和帮助行为独立入罪等,均是刑法扩张的重要方面;减少适用死刑的罪名,删去对贪污受贿犯罪规定的具体数额并针对贪污受贿罪规定专门的从宽处罚规定等,又是刑法谦抑的重要表现。

二、判决的不可接受性的主要原因

(一)封闭与开放。共同的专业知识、特定的专业技能、一致的法律职业道德标准让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教授等成为法律共同体,并形成了区别于社会公众的相对独立自治的知识体系,使法律规则不再融合于一般社会经验与常识之中。与之相较的社会公众则一般通过常识性的生活认知经验来看待判决的结果,这种认知经验因受个人宗教信仰、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开放性因素影响,在对刑事判决的意见表达上也因个人差异而呈现出个体话语形态。这种封闭性与开放性不仅造就了法律共同体与社会公众在专业逻辑和价值判断上的分殊,也造成了二者在价值取向上不完全契合甚至完全相对的结果。(二)全面与片面。刑事司法判决在作出之前,必须由法官对经过法定程序所认定的案件事实予以法律评价。一般而言,法官对“认定的案件事实”作出法律评价时,要遵守诉讼法“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审判原则对在案证据进行全面审查和判断。既要判断这种行为根据法律的规定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又要审查是否具有法定或酌定的量刑情节及具体影响,同时通过开庭审理的方式来审查定罪量刑的证据,是否符合认罪认罚的程序规程要求,并将判决结果最终以判决书的形式面向社会公开。相较于建立在对案件全部事实和证据的分析、判断基础上的“法官认定的案件事实”,一般的社会公众通常在案件审判之前没有机会和渠道接触全案证据,也缺少直接听取控辩双方意见表达的场合,而是凭借自身对于正义的道德直觉形成主观性较强的“公众认定的案件事实”。同时,一般的社会公众由于缺少法律专业训练,法律专业理性不足易导致对与案件相关的法律知识产生误读和曲解,在盲目的从众心理驱使下更容易对片段、孤立的案件事实信息进行片面评价,从而影响对判决的可接受性。(三)理性与感性。理性的法律共同体更加关注判决作出的过程,而社会公众对判决的接受更多的是出于对判决结果的情感需要,因为社会公众都有可能会成为类似案件的当事人,这种身临其境的自我代入使得公众想从判决中知道什么行为是不能做的、做了之后会有怎样的法律后果,从而愿意对刑事判决发表意见。一旦受同情、憎恶的情绪影响,严格依罪刑法定原则作出的判决有可能不被接受,这在合法与合(情)理相冲突的刑事司法裁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某些情况下,司法个案只是公众表达其自身社会要求的一种藉托。对个案讨论的参与则是公众渲泄社会情绪的一种契机”[2],一旦某个个案反映出了公众所关注的社会矛盾,那么社会舆论的基础往往就脱离了案件本身的事实与情节,在本身欠缺判断的基础上进行非理性的“比较式评判”。

三、刑法的扩张与判决可接受性的建议

(一)合法和合理。“处罚范围适当,是调和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与自由保障机能的当然结局,是实行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的必然要求。刑法的正义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处罚范围的合理性。”[3]不难发现,几乎每一部修正案的出台均会将一些新的违法行为纳入到其调整范围之中。刑法的功能立足于刑罚的社会功效,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保护法益来维持社会秩序,使构成社会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处于安定状态,也要求考虑社会成员的需求和感受”[4],而司法判决的可接受性是法律得以适用的具体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司法过程与结果是否公正的重要标准。一旦司法解释、会议纪要、解答等“打补丁”的形式未能在法律的统一适用和社会公众认知之间实现平衡,很容易因超出了社会公众对某一行为的认知习惯和国民预测可能而被认为“不合公共理性”,这种“依法”作出的判决很有可能因为与社会公众的情理产生剧烈冲突而被认为判决“不合理”,对刑事判决的可接受性无疑会产生消极影响。(二)审慎与积极。如前文所述,“公众认定的案件事实”的依据主要来源于媒体报道,遣词造句、字里行间其实都暗含了对案件的评论。因此就要避免刑事判决在通过新闻媒体转载、评论过程中产生信息缺失和异化所导致的不必要的舆论风险。在民意表达载体丰富多元、舆论纠错机制尚在完善的语境中,为防止真正有价值的声音因为表达混乱而成为“沉默的螺旋”,需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司法机关应当秉持审慎的态度,正确处理刑事司法判决和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在案件的筛选、宣传、引导上通过各级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统一向外“说话”的同时,也要在个案舆情应对中扮演好重要的预备役角色,掌握舆情处置主动权,起到“销恶于未萌,弥祸于未形”、防止其他媒体误导公众的效果。二是法律共同体中的法官、检察官在个人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中的行为和态度也应当审慎内敛,保持必要的理智、冷静、克制与优雅,防止因受专业领域和专业身份的影响,这种“意见领袖”式的看法经媒体引用、传播后异化为影响社会公众在刑事司法判决面前的自我判断。另外,在个案舆情应对的实践中,司法机关往往因为舆情汹涌而把关注点放在对当前舆论的平息上,但对其所承载的推行新的价值体系的功能与机会未能充分发挥。在出现舆情的情况下,司法机关不能过度审慎“让新闻先飞一会儿”,而是应当积极地以社会舆论对个案的关注为契机,在保护社会公众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对社会公众的情绪予以及时、有效的疏导,并围绕案件本身对社会公众在讨论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正面回应、解答、辨析和纠偏,减少“公众认定的案件事实”与“法官认定的案件事实”的对抗,使社会公众通过个案来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法律规定,进而让社会公众的共识成为刑事司法判决可接受性在当前和未来广泛而扎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刑法是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在扩张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刑法体系的内在协调并更为稳妥地处理好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轻重过渡,警惕刑法工具主义和泛刑法化思维,运用法律的解释规则来实现判决的可接受性,并将社会公众在刑事司法判决个案中反映出的集体理性融入到刑法的完善过程当中,司法机关也应继续通过必要的引导使得刑事司法裁判与社会公众舆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舆论生态,压缩涉法涉诉信访的空间,共同推动刑事法治前行。

参考文献:

[1]陈兴良.刑法谦抑的价值蕴含[J].现代法学,1996(03):14.

[2]顾培东.公众判意的法理解析[J].中国法学,2008(04):167-168.

[3]张明楷.刑法理念与刑法解释[J].法学杂志,2004(05)12.

扩张范文篇7

一、城市扩张需要法律的支持

(一)城市经济的扩张,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

1、经济的扩张,需要完善的市场法律体系。首先,生产经营者的法律地位必须由法律来确认。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主体是多元的,无论个人或法人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必须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为了能够进行公平的竞争,就需要法律来确认生产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及合法权益。第二,生产经营行为必须由法律来规范。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产权关系、经营关系和交换关系。生产经营者的行为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权利义务要用法律来明确。如果没有完备的法律,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活动就无法有序地进行。第三,生产经营者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必须用法律手段来调整。通过法律手段来调处各种经济矛盾与纠纷,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第四,市场规则必须由法律来统一。为保证各经济主体的平等竞争,冲破人为的分割、封锁和垄断,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规则,而统一的市场规则,必须用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使之成为各经济主体必须遵守的法律规则。第五,政府的行为必须由法律来规范约束。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已由过去侧重于微观管理,转而实行以宏观调控为主。而宏观调控是一种间接管理因而不能完全借助行政权力本身的强制力和行政最高长官的个人威望来实现,只能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方法来实现,而且即使是行政的、经济的方法,其形式也必须是法律的,即必须在法定条件下,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

2、企业规模的扩张,需要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市场经济决定了企业规模的扩张必须加强法制建设。首先,市场经济是竞争化的经济。企业一进入市场也就进入优胜劣汰的法则。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要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也被置于同国外企业同一市场规则的法律环境。企业要在复杂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在法律提供的空间内施展自己的战略,必须具有与竞争伙伴同等的法律力量,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市场经济是契约化的经济。即企业或个人的每项经济活动都要通过契约来进行,契约成为经济交往的基本形式,经济关系的契约化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法律特征。所以契约化的经济要求企业必须在懂经营、会管理的同时,还必须熟悉法律,善用法律。第三,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它要求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接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所以说,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迫使企业要法制化,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能依法经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地发展。

3、资本的扩张,需要法律提供安全保障。在城市扩张中,最需要的是资本,但是无论吸引外资投入还是鼓励内资经营,都有一个产权保护问题,如果保护不力,外资就会转投他地,内资也会外流。实现资本的扩张应当从强化产权法律保障做起,着力于健全良好的产权法律制度,以法律的规范化、透明化来保障市场安全,保证资本的投入和运营的安全。

4、产业的扩张升级,需要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法制化。产业政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应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实现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法制化。一是通过产业政策立法,扶持、保护、促进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加速经济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难以维持的且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的衰退产业提供帮助,以防止大量工厂倒闭和工人失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二是要遵循WTO规则,制定和完善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建立保护国内产业的法律体系。三是要加强行业法规建设,政府应通过加强行业规划和行业法规来引导行业发展,通过加强行业法规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发展,规范行业竞争。

5、经济扩张中的法律事务,需要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保障。随着经济的扩张,各类经济主体的法律诉求将随之增加,人民群众包括境外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维护,世贸组织规则下的经济安全,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府对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等都需要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保障。

(二)城市扩张中的政治文明建设,需要加快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也就是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包含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党的领导是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而依法治国则是保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顺利实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本质决定了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保障。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都与法治密不可分。任何违反法治原则的权力意志都会给社会秩序和人民权利及自由造成损害,从而危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重要保障的依法治国,其基础是法律制度。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依法治国就不能实现,从而就完不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必须加强法制建设,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三)城市扩张中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法律的支撑和规范

首先,精神文明建设是以法制建设为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律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的首要工具。社会的经济交往以及民主政治的运作都不是依赖于个人的道德信念,而是基于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和程序。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法制建设,它必须以法律做为坚强后盾。其次,精神文明建设要以法律手段规范。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是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法律可以以其特有的社会作用,确认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指导原则,引导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的树立,并将道义上的要求通过制定法律规范明确为法律责任,维护思想道德方面的良好秩序。法律可以将科学文化教育的具体要求,在相关法律中得以体现,通过有关教育法规的实施,加快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步伐,从而保证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四)城市扩张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矛盾,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来防范和解决

城市扩张是一个剧变的过程,新旧体制激烈碰撞,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各方面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急剧增多,社会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变化,有些社会矛盾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着城市扩张的顺利进行。城市扩张中,由征地拆迁引发的拆迁户与开发商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增多,加之相关法律的滞后,政策法规与现实脱节,以及具体操作不够规范等。这些都必须依照法律、规章来规范和调整。城市扩张中,大量农村剩余和闲散劳动力向城市不断转移,形成人口在城市的高度集聚,也相应地给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同样必须用法律法规来调整规范。城市扩张中,大量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新组建责、权、利有效结合的新的法人实体。但有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不依法办事,违规操作,甚至出现直接违反国家政策和法律的行为。因此,企业改制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出现的矛盾也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

二、法律支持城市扩张的基本架构

在城市扩张和新城建设中,需要通过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提供完善的法律服务支持城市扩张。

第一,完备的法律体系。应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框架内,依据新区发展战略部署,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有利于吸引外资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法规条例、行政规章和政策措施。

一要完善投资安全法律制度。投资不仅需要利润,而且需要安全。对于投资者,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都希望把资金投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从而平稳地实现其利润。如果一个地方虽然看起来有利可图,但没有安全保障,那么投资者就会裹足不前甚至断然回首。而投资的安全环境只能靠法制来提供。因此新区要大量引进国内外的投资,就必须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能安全获利的环境,使投资者能看到并坚信,投资建邺新区,投资的利益收获是有法制保障的。

二要通过法律手段建立利益激励机制。法律制度对经济的增长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法律能够引导或促使人们按照最有效的使用方式使用资源。通过法律手段建立各种利益激励机制,为投资者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各种正当利益,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资效率。更重要的是,法律为投资者提供合理的预期,使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能够信赖法律而作出合理的决策和安排,最大限度地进行风险控制,实现投资的预期目的。

三要依法规范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优惠措施意在通过权利与义务的重新配置,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是,优惠措施应该尊重市场规则,遵守国家法律,不得损害国家财政利益和当地人民的利益。如果为了招商引资,游离于法律的边缘,不惜血本,乱给优惠,将会使招商引资陷入恶性竞争之中。因此,应该从法律上明确优惠的原则、权限、程序、范围和时限,尽可能用法定优惠替代行政优惠。

第二,良好的法治环境。城市扩张急需的是资金和人才,能够使资金和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入新区的是法治环境。依法办事是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最佳信用,法治环境是最佳的投资环境。对于成熟的市场主体来讲,尤其是对那些想到新区发展的有商业远见和事业心的客商来讲,法治环境要比临时的、短期的优惠更具有吸引力。然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工作。一是要加强对新区建设的合理规划和科学决策等方面的法治保障,使之既充分反映和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重要原则,又做到依法决策和规划,注重规划和决策的综合性、科学性、规范性、民主性和吸引公众参与。二是要培育公众的法治意识。努力培养和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民主法治观念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意识,深入持久地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并力求收到实效,以树立法治信仰和法律权威,强化实行法治的干部队伍素质和群众基础,大力加强这方面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三是要严格依法办事。努力提高各级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实行政务公开,破除行政性垄断以及行业性垄断,加强和完善执法监督,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建立和健全行政权力依法、高效、廉洁运行机制和有效的公民权利保障体系。四是要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及时有效地治理违法犯罪,化解各类冲突及纠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给全体公民和外来投资者提供一个人身和财产得到切实保障的安全环境。五是要预防征地拆迁、招投标中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加强对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建设工程领域中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六是要对城市扩张中的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社会保障、流动人口、失地农民及安置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问题的有效贯彻施行和解决。

第三,完善的法律服务。一是政府提供的法律服务。在经济层面上,政府提供的法律服务,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定公平的规则,依法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层面上,政府要确保为社会各阶层,包括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有效的依法治理;在社会层面上,政府要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确保社会健康发展。二是社会法律服务机构提供的法律服务。指由取得合法资格的专业法律服务人员提供的法律服务,这是法律服务的主体。律师参与诉讼活动,担任各类案件的人、辩护人,帮助司法机关准确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促进案件的正确处理,维护国家、集体和公民利益,维护司法公正。开展非诉讼法律事务,主动介入农村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新区建设等重大经济改革和经济活动,参与国内及国际贸易、投资、融资、仲裁等民商事活动,促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积极为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提供法律服务,担任政府的法律顾问,参加政府的信访接待,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在执业活动中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开展义务法律咨询,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等。公证处为新区建设重点建设工程提供公证法律服务,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服务,办理企业资产重组、体制改革、股权转让、国有资产管理运行等公证业务,维护国家、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减轻农民负担、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证法律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办理职工下岗、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涉及社会稳定的民事公证,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为弱势群体提供公证法律援助等。

三、法律支持城市扩张的主要途径

(一)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以建设“法治建邺”为总目标,以政府法治建设为龙头,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基础,以民主宪政的普及宣传为重点,不断提高依法治区工作水平,推动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一是抓好制度建设,加强行政立法工作。要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和完善政府有关法律法规,用制度规范和制约政府及部门的决策行为,努力解决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二是严格执法,文明服务,抓好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特别要解决好农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社会保障、市场秩序、交通、环保等生产生活问题,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三是强化行政监督,坚持民主科学决策,认真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四是认真贯彻和实施《行政许可法》,改革实施行政许可的体制机制。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实施行政许可的主体制度和程序制度,并结合实际,建立相关配套制度。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依法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载体作用,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提高行政许可工作效率。五是切实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正确执法,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加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依法行政中的参谋助手作用;要通过培训、宣讲、编发宣传提纲等形式,加大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宣传。

2、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基层依法治理

(1)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一是推进民主选举。不断完善村、居“直选”。二是推进民主决策。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的民主决策制度、民主议事程序,凡是涉及村(居)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提请村(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三是推进民主管理。依法立制,以制管理,不断完善各项民主自治制度,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调动村(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四是推进民主监督。以“两公开”即村(居)务公开、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以监督促公开、促民主,真正变“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

(2)全面推进街道政务公开,不断提高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街道担负着繁重的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能,提高基层政权法治化水平,关键是全面推进街道政务公开,以公开促管理,以公开促执法,以公开促公正。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依法建章立制,严格检查监督,规范权力行使。要组织执法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强化公开、透明、法治理念,提高行政执法和管理水平,增强基层政府的诚信度和公信力。要狠抓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公示制、评议考核制等各项制度的项制度的落实,以严格的制度保证政务公开的落实。

(3)积极开展“三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城乡社区民主法治程度。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发挥城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的要求,在全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和“民主法治示范单位”的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切实把依法治国、依法治区落实到基层。

3、开展全民普法教育,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

按照《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要求,以民主宪政的普及宣传为重点,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企业管理者、青少年及流动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宪政意识。要推动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以考促学、学以致用、严格执法,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构筑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把知识教育与行为教育结合起来、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维护好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要抓好村(居)民特别是外来务工经商等流动人口法制教育,从社区群众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普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要进一步创新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思路和手段,积极探索加强流动人员学法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要增强对流动人员守法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的法制宣传教育,在保护流动人员合法权益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流动人口犯罪。要注意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普法,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积极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工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引导和支持法律服务业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1、充分发挥律师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1)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提供法律服务。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准确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有效避免法律风险,保证改革依法有序运行;协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正确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依法保护出资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处理国有资产处置中的各类法律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帮助企业正确制定和实施改革方案,处理好资产处置及人员调整中的各项法律问题;为改制后的企业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提供法律服务,依法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2)为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服务。通过诉讼和非诉讼、法律咨询等方式,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宅基地使用、税费改革、抵制不合理摊派等提供法律服务,制止各种坑农害农行为,有效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认真做好村办企业、农村个体私营企业以及其他涉农企业的法律顾问工作,保障企业依法经营。积极为农村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法律服务,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认真做好街道及村民委员会的法律服务工作,宣传落实《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涉农法律法规,促进基层政权组织依法行政,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

(3)为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积极参与建筑领域纠纷当事人之间的非诉讼协商、调解活动,使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尽可能通过非诉讼方式得以妥善解决;对确需诉讼,而经济又有困难的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协助建筑企业,做好法律咨询、合同的订立等前期工作,防止不规范运作,杜绝签订“阴阳合同”和不正当竞争;协助建筑企业探索建立各种担保和保险机制,完善业主的工程款支付担保,建立建筑业企业的履约责任险,使建筑业企业能够及时收回工程款;协助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法律手段,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切实解决各类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4)为促进对外开放提供法律服务。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不断拓展为外商投资、组建合资企业、进出口贸易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服务领域;进一步加强在国际投资纠纷、国际劳资纠纷、国际知识产权纠纷、环境保护纠纷和反倾销诉讼、反垄断诉讼、反不正当竞争诉讼等诉讼领域中的参与能力。加强中外律师的合作和交流。开展内地律师事务所和港澳律师事务所的联营等工作,更好地为内地与港澳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法律服务。

(5)为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人权提供法律服务。在努力改善刑事辩护环境与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教育,完善相关制度,增强广大律师拓展刑事辩护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比例和实际效能,强化律师的刑事辩护功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

(6)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法律服务。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团作用,充分利用律师执业广泛接触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优势,主动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向政府反映社情民意,参与政府重大决策研究咨询,积极为政府提供法律服务,促进依法行政。积极参与地方法律法规的起草和修改,推动立法进程和法制建设的完善。

(7)为依法开展信访工作提供法律服务。认真做好律师参与政府信访工作,积极为上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对上访中提出的应该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解决的问题,引导群众分别向司法机关、仲裁机关和行政机关投诉,通过正常的法律程序依法解决;对重大疑难涉法信访问题的处理进行法律论证,向信访部门提出建议;协助信访部门对无理缠访的人员进行法律宣传教育,促使其息诉罢访;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信访群众提供法律援助。

(8)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低廉的法律服务。引导律师深入城市社区、农村以及其他基层单位,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通过担任社区法律顾问,发放便民联系卡,公布便民电话,在集贸市场、外来人口聚居地设立律师服务咨询站点等形式,使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得到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

2、发挥公证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1)充分发挥公证的预防纠纷职能,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引导公证处做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事公证工作,预防和减少公民个人财产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加强城市房屋拆迁、交通事故处理、医患纠纷、拖欠工资解决等方面的公证工作,积极预防并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关注下岗职工、贫困居民、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等方面群众的公证需求,努力提供快捷优质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建立不良信用登记和通报制度,对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及时予以登记和通报,维护社会信用。引导公证人员积极帮助当事人修改和完善各类合同、协议,消除纠纷隐患,防止虚假和违法行为的发生,保障交易安全。

(2)进一步发挥公证的服务、沟通、证明、监督作用,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要集中力量为市、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公证服务,确保项目运作公开、公平、公正。引导公证处办理公司事务公证,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服务。围绕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完善金融运行机制等,提供公证服务和保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关注“三农”问题,办理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有关的公证,维护农户在承包期内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为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服务;办理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关的合同、身份、学历等公证,为增加农民收入服务;办理农产品收购合同公证和各类服务合同公证,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

(3)充分发挥公证的法律保障作用,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服务。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在履行审批、行政许可、登记等职能过程中,将不再承担对有关民事行为特别是合同的审查义务。公证一方面行使国家授予的证明权,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进行前置性法律监督,为依法行政提供有法律效力的依据。公证处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办理与不动产、公司、知识产权、婚姻财产约定等相关的公证事项,承担起对有关合同、协议和章程的审查义务,并开展代办登记等相关业务,促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4)充分发挥公证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扩大对外开放服务。适应新形势,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为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等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公证服务。适应世贸规则要求,积极引导公证处为国内企业参加反倾销诉讼等提供公证证据支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3、发挥法律援助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援助服务和法律保障

(1)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建设。一是在机构运行上,进一步探索区司法局与区法援中心的组织运行机制,明确区司法局、区法援中心以及法律援助站点的职能定位,逐步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做到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二是在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按编制配齐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强法律援助公职律师建设,充分发挥公职律师在法律援助机构中的作用。三是在机构完善上,继续完善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主导,以社团法律援助组织、社会力量为补充,以街道、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点为基础的三级法律援助网络。四是在经费保障上,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与行业奉献、社会赞助相结合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

(2)加强法律援助规范化管理。一是严格按照《法律援助条例》调整、规范、完善法律援助工作,逐步建立起法律援助工作的良好机制,保证法律援助工作的健康发展。二是规范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监督、评估,逐步建立起法律援助质量管理、监督和评估体系。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制定社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规定,明确社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的范围和方式。同时,加强业务指导,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到法律援助工作中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3)切实维护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一是在服务对象上要增强针对性。各法律援助工作站要摸清可能受援对象的底数,认真分析、了解本地区困难群众的法律需求,使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得到帮助。二是要加大办理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工作力度。将法律援助工作与人民调解、信访等工作相结合,主动介入重点案件、纠纷,避免矛盾的升级扩大,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区域社会稳定的典型案件积极受理、优先指派,确保矛盾不升级、不激化,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三是积极探索服务的方式和手段。要积极探索制定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便民利民措施,使受援群众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把法律援助真正落到实处。拓宽法律援助的申请渠道,如在调解纠纷或咨询中主动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一方申请法律援助;要主动与区属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联系,积极探索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途径和方式;要积极动员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参与法律援助,切实发挥他们在为特定群体维权方面的作用。

(三)扎实做好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高标准抓好司法所建设,全面提升司法所的整体工作水平。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基层“两所一庭”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一要实现干部队伍专业化。要加强对司法所长、司法助理员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使他们适应基层司法行政工作需要。二要实现业务工作法治化。司法所处于基层法治建设的前沿,要充分履行基层司法行政职能,认真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加强业务工作法治化建设,严格依法开展工作。三要实现所务管理制度化。建立健全司法所政治学习制度和党组织生活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的业务学习制度和培训、自学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职责分工与岗位目标责任制度、重大事项请示报告与集体研究制度和对突发、易激化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体现责权一致原则的考评、奖惩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开展业务相配套的登记、检查、统计和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业务公开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建立健全自我监督制约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依制管所,从严治所,保障司法所工作有序、高效运转。四要实现基础设施标准化。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推进的原则,积极争取街道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政策、经费、物力方面的支持,逐步改善司法所的办公条件,为司法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2、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作用,努力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人民调解工作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作用,努力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

一是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组织调处民间纠纷的功能,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调解组织要加大调处工作力度,提高调解工作水平。要根据当事人的特点和纠纷性质、难易程度、发展变化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保一方稳定,促一方发展。

二是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预防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的功能,努力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一方面及时化解民间纠纷,努力将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减少到最低限度,特别是要妥善调处好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民间纠纷,努力防止因民间纠纷化解不力而导致刑事案件和其他恶性案件。另一方面,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上,科学地把握民间纠纷产生发展的规律,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因人预防、因地预防、因事预防、因时预防等预防机制。广大人民调解员要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的潜在因素,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网络优势,建立民情民意分析制度,重大疑难纠纷报告制度、定期排查和专项治理制度、纠纷调解督办制度,掌握全面客观的纠纷信息,为党委、政府正确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三是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的法制宣传教育功能,努力提高基层群众法律素质。要充分利用人民调解组织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大力宣传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广大群众能够学法用法、知法守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人民调解组织要通过调解活动,运用具体案例在基层和群众中开展生动直观的法制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

四是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大调解覆盖面。在强化人民调解三项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域。在积极调解婚姻、家庭、邻里、损害赔偿、生产经营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的基础上,对公民与法人、公民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矛盾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农村人民调解工作,要努力排查、就地化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土地承包、税费改革、民主管理、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城市的人民调解工作,要主动预防和及时调解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中因征地拆迁而引发的矛盾以及因职工下岗引发的矛盾纠纷,协助基层政权组织积极开展依法治理工作。企业人民调解工作,要认真研究解决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积极探索改进和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途径和办法,引导广大职工理解并支持改革,保障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3、进一步规范安置帮教工作,不断探索建立工作新格局。要把握新形势下安置帮教工作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是实现帮教社会化。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做好安置帮教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将安置帮教工作有机地融入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有关环节之中。将安置帮教工作与青少年保护、创建文明家庭、“法律进社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村)、基层安全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帮教社会化。

二是实现就业市场化。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机制的变化,将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纳入到当地劳动就业总体规划中,通过劳动力市场解决就业问题,鼓励刑释解教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同时根据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困难,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逐步实现就业市场化。

三是实现管理信息化。要加强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强化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和管控工作,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实现管理信息化。

四是实现工作职责规范化。要加强建章立制,健全和规范安置帮教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行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广大群众共同参与;进一步明确各级安置帮教领导协调机构、办事机构和各有关部门开展安置帮教工作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要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的会议制度、信息交流反馈制度、联络人制度、配合联动制度等,形成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良性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安置帮教工作的立法,逐步实现工作职责规范化。

(四)不断强化司法保障工作,建立良好的法治秩序。在城市扩张和新区发展战略实施中,刑事司法机关担负着打击和预防犯罪,建设和维护新区法制环境的重要使命。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扩张范文篇8

据统计,2001年中国连锁企业的前20名销售额增长速度是43%,连锁店铺数增长46.7%.但是,规模并不等于效益。2001年排名前91家的连锁超市,除了平均人效有所增加外,平均地效下降0.15万元,平均纯利率下降0.32%.从连锁企业的一斑,窥零售业发展的全豹,零售业如何保证高效扩张?

面对大型大卖场的竞争,专卖店应该如何应对?

提出这个问题的袁斐具体阐述说,恒基伟业曾开专卖店专门销售PDA产品,初期利润还比较高,但后来受到了来自大型大卖场的很大冲击,利润变得非常差。

在“专”字上做文章王英认为,专卖店相对来说没有规模优势,成本较高。而大型大卖场有不同的业态,经营不同种类的产品,囤积量大,集中买卖,这是专卖店不可比拟的。但专卖店也有自身的优势,最突出的就是专业化,所以可以在“专”字上做文章。比如嘉事堂药业提倡药学服务,要求店员能够给消费者提供保健医生那样的服务,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一般商业服务的概念上。总的来说,大卖场追求广和博,专卖店需要提升个性化的东西,比如专业化的服务。

与大卖场优势互补换个角度思考,专卖店并非只能与大卖场势不两立,实际上双方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嘉事堂药业这几年就一直跟大卖场进行合作,如跟物美、普尔斯马特、万客隆,以及其他很多超市都有合作。最典型的是与小白羊超市的合作,两家合资组建药业有限公司,嘉事堂药业进入小白羊超市开专卖店。对于大卖场来说,增加了一种新的业态,同时给顾客带来了方便。另外,专卖店人员所具备的专业化素质,及时弥补了大卖场专业性不强的缺陷。对于专卖店来说,首先得到的实惠就是客流,大卖场的客流比专卖店强多了。其次,大卖场的管理思路比药店更开放、新颖、超前,可以促进专卖店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如何有效管理总店与分店的关系,尤其是在人员控制和培训方面?

曾在燕莎工作过的王永梅说,分店如果在同一个城市,还比较好管理,比如说人员可以由总店统一招聘、统一培训。如果分店拓展到了其他城市,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带来了人员控制和培训方面的问题,甚至有可能导致整体服务水平的下降,对品牌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统一战略,有效管理现在国内不少零售企业在扩张时,总部除了主导商业环节细节操作和帮助店面布置外,似乎没有系统的指导方案。中国零售业的致命弱点是缺乏对市场准确的把握及明确的战略布局。华润在扩张的时候就特别注意到了这一点,认识到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战略。

艾孝介绍,华润请罗兰贝格做了一个统管全局的营销业战略,包括区域战略和业态战略。区域战略是指扩张定位在国内比较发达的地区,包括华南、华东和华北三大区域。业态战略主要是定位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综合超市,满足顾客对消费品一站式购足的要求;第二个是大卖场,华润前年收购了广东省最大的连锁企业万家百货;第三是折扣店,今年将在北京启动。

有了战略以后怎么落实?华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设定了跨区域多业态的组织架构。总部负责战略性职能,标准制定、人力资源、财务控制由总部统一管理。三大区域主要是负责核心业务职能,包括采购、物流、分店的管理,都归区域管理。这样形成了总部管标准,区域管业务的管理框架。其次,开拓了跨区域多业态发展的、新的业务流程系统。第三,制定了一套相对应的管理控制系统,包括报告系统、考核系统等。从战略到组织架构,到业务流程,到管理控制系统,来实现大系统的有效管理。

根据具体情况做微调吴坚忠介绍:物美的做法是,企业发展战略、业态的标准模式、人力资源的统一调配、财务的统一控制等,都是由总部统一管理。华东市场和华北市场各个分店,从业态定位到商品结构主要框架是一样的,同时结合当地的供应商、当地的商品特点和当地消费者的特殊需求,授权到当地的区域总部或当地店铺按照实际情况做微调。

王英介绍嘉事堂的经验是,在总店和分店的关系上强调可控型,对能控制到什么程度找准定位,管得了要管,管不了的就先不管,先管能管的。

王承卫总结到,在总店、分店的经营模式上,每一个企业在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点,有适合自己的模式,过多地集权可能会束缚下面的手脚,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过分放权也会失控,出现各种问题。

零售企业如何提高供应链效率?如何形成与供货商唇齿相依的关系?

零售业的物流关联广泛,涉及货物运输、仓储、货物跟踪、顾客退货服务、代收货款服务、信息交换、单据流转等诸多环节。如何才能有效管理供应链呢?

与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从药品零售行业来看,张玉宽说,潜在的问题是供应链条的链接和断裂问题。美国的药品批发企业可能也就是三、四家,而中国的药品批发企业和生产企业都多于六千家。作为掌握终端的,即掌握批发配送的企业并不处于优势地位。所以,供应链环节的衔接是最重要的问题。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德威治大药房在采购方面提早走了一步,搞了一个两亿元的订单采购系统,与国内12个著名企业结成了战略联盟。这样从产品质量,到供应渠道,再到区域上都争取了主动权,这个努力在三年之后会显示得更明显。

在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上下功夫郭卿介绍,华润在零售业做了这么多年,认为在供应链方面还是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在集团新的“四个五”规划中,就将供应链的整合,供应链效率的提高放在了核心的位置上。供应链的牵涉面比较广,从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换、单据流转,到自己物流的安排,到配送中心的布局,到配送中心与门店之间货物的流转,方方面面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要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上下功夫。物流是体现零售企业核心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吴坚忠介绍,在物美的三个业态中,其中的大卖场、连锁店是由供应商直接向店铺送货,送货量比较大,每一次间隔两三天。便利超市一共三百多家,是由自己做了一个统一配送中心,委托第三方物流管理。

借助信息技术提高供应链效率根据SAP公司的统计,全球各类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除了金融业、电信业最强以外,其次就是零售业。全球大型的零售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等,没有一家不是全球联网的信息系统,他们在信息技术上的平均投资每年要占到利润的10%~17%。

对于中国的零售企业来说,利用信息技术首先必须统一规划。马方说,“我接触过很多国内零售企业,十年前大多数就有各式各样的信息系统。但是十年来,不断在变换系统,有的企业加起来投资不下一千万,最后效果却不好。”问题就出在眼光不够长远,考虑不够全面,前期没有做好总体规划。这并不是说一开始就要买一个很庞大的系统,而是说要考虑到系统后续的可扩展性。另外,零售企业的总部和分店之间肯定存在差异,要充分考虑到软件的灵活性,要能对多个分店提供支持,而不能仅仅满足总部的需求。

如何依靠财务管理来控制各个店面每天产生的巨额现金流量?

零售业有一个特殊性,每天产生巨大的现金流。怎么才能实现有效管理呢?

现金流量由总部集中管理艾孝介绍到,华润对于现金流量采取中央集权式的管理手段,以确保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具体由总部和几家银行建立业务的往来关系,所有现金流量的管理是采取收支两条线,每天的现金流量和现金回收是通过合作银行,每天体现在总部。所有的支出都是根据预算管理,总部统一按照预算进行支出。

王承卫也认同零售业现金流量集中管理的模式。同时他建议零售业要善于利用银行业提供的现金流量的管理手段和服务,除了利用企业内部的IT平台外,还要善于利用银行业现成的、领先的IT系统,不必什么都自己再建,造成投资的浪费,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用预算手段管理现金流量从德勤这一两年所做的咨询项目看,王承卫说,现在用预算手段来管理现金流量的企业越来越多。因为现金流量是最能得到直接应用的,包括对成本管理、业绩管理进行支持等,最能体现效益。

扩张范文篇9

论文摘要:并购在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有效途径。企业要综合考虑并购所带来的成本和效益,否则有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并购在成本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成本;企业;财务

并购是资本市场中企业兼并、收购和联合三种具体的资本经营方式的统称,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主要途径。我国企业并购开始于1984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90年代以后企业并购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形式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企业并购有了更强劲的发展。1999年9月深圳保安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收购了上海延中实业公司16%的流通股股票成为其股东后,又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的并购。随着中国加入WTO,在中国企业逐步走进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外资并购的势头不断强劲。

现阶段,我国企业并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企业并购的规模日益扩大化。如广州控股出资14亿元购买沙角B电厂,实现了我国电力股权单项标的最高金额。并购的质量有所提高。并购动机开始趋向优化资产存量结构,并购方式向多样化发展,并购环境也大大改善。尽管如此,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还是相当低的。而从并购后的效果看,2005年以前发生并购的45家上市公司的重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只有15%的公司在经过成功的资产注入后焕然一新,20%的公司经营一波三折,36%的公司在财务重组中很难维持,29%的公司重新陷入困境。笔者认为,企业决策者对并购计划不进行必要的成本决策分析是造成不少企业并购失败的关键所在。企业要想通过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就必须对并购计划做出正确的成本决策分析。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企业并购的成本构成分析

要进行企业并购的成本决策分析,首先应该明确企业并购的成本构成。分析企业并购的成本构成应从四个方面进行:

1、企业并购的进入成本

也被称作并购完成成本,是指并购行为本身所发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是指并购活动直接发生的成本,如现金收购的购买支出;在债务收购、杠杆收购等情况下,开始可能并不实际支付收购费用,但是必须为未来的债务逐期支付本息。间接成本是指并购活动发生的各项间接支出,如在并购过程中发生的策划、谈判、文本制定、资产评估、公证、更名等费用。

2、企业并购的整合成本

也被称作并购协调成本,是指并购企业为使被并购企业按计划启动、发展生产所需的各项投资。并购的整合成本主要包括:

(1)整合改制成本

并购企业在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后,必然要对被并购企业进行重组。小则调整人事结构,改善经营方式;大则整合经营战略和产业结构,重建销售网络。

(2)后续资金投入成本

为了实现并购战略目标,并购企业要向被并购企业注入优质资产.拨入真动资金为新企业开拓市场支付市场调研费、广告费等。

(3)内部协调成本

并购后企业规模快速扩张,使企业的业务活动组织协调工作更加复杂,相应的协调成本势必增加。

3、企业并购的退出成本

企业并购的退出成本主要是指企业在通过并购实施扩张而出现扩张不成功必须退出,或当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现了不利的变化,需要部分或全部解除整合所发生的成本。一般来说,企业并购的力度越大,可能发生的退出成本就越高。

4、企业并购的机会成本

企业并购的机会成本是指企业为完成并购活动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尤其是资本性支出,相对于其他投资和收益而言的利益放弃。

二、并购成本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是否进行并购,首先取决于荠购的成本,并购成本对并购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企业并购在成本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并购的结果。

1、并购动机非理性导致并购成本测算不准确

由于企业并购动机的不理性,缺乏长远战略考虑,企业为了眼前的政策优惠或为某一优势生产要素吸引,或其他某一方面利益的吸引,盲目决策,导致并购活动这种市场化行为的非市场化操作,为并购企业带来了财务隐患。例如,赤峰市双马集团核心企业赤峰糖厂盲目地兼并与制糖业不相关的赤峰玻璃厂、第二制酒厂、乌丹化工厂等跨行业亏损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并承担债务4571万元,注入新资金8954万元,最终导致集团负债4.3亿元,负债率达95%,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

2、我国企业并购完成成本受多种不利因素影响

并购完成成本是并购方为获得目标企业而付出的成本,并购完成成本的高低一般直接体现了并购目标企业的价值,同时,并购完成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并购方的未来投资回报率。并购完成成本的确定是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国企业并购完成成本的确定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

确定并购价款的主要依据资料是目标企业的年度报告、股价变动情况表和财务报表等,但被并购企业很容易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向并购方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甚至可能出于自身的利益而杜撰信息。

(2)评估的方法和程序

从资产清查程序来看,评估机构在有限的时问内,很难对目标企业进行彻底的清查,往往只能采取抽样的方法,这会导致部分资产实际状况与账面价值不符。再加上评估方法、评估参数和标准不同,也会引起评估结果存在一定的谩差。

(3)其他因素

其他影响并购完成成本的因素。比如政府部门为了某种目的而干预企业间的并购行为进而影响并购完成成本。再如资产评估机构也有可能在多方干预或自身利益驱使下,出具虚假不实的评估报告。

3、并购时对整合与营运成本重视不足

并购得成功,并购前期过程固然重要,并购后的企业整合与营运同样至关重要。实现企业之间的管理、技术、文化和人才对接融合是当前成功并购的难点所在。而这些整合与营运成本往往占企业并购成本的大部分。并购后,并购方对目标企业在经营管理、市场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往往还要作进一步的整合与营运成本投入。由于整合与营运成本种类多、数量大,往往占企业并购成本的大部分,因而企业在并购时应对其进行着重考虑。

4、为企业并购服务的中介机构欠发达

企业并购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一种交易,要涉及资产、财务、政策、法律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项专业的工作。因此需要投资银行、并购经纪人与顾问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协助进行。在中国,产权交易中心是为企业提供信息的专门中介机构,由于出现时问不长,产权交易过程中各项制约机制不健全,并且相互之间缺乏交往,因此提供的信息不完整,没有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另外,我国大多数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也对于服务企业并购的实践经验不足,当服务于企业并购时,它们对企业并购的设计、咨询真正提供的帮助甚少,没有起到作为中介机构应有的作用。

三、并购成本控制的对策

针对上述分析,为加强企业并购成本的管理,有效控制并购成本,企业在并购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1、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并购

企业在并购时,要遵循资本运营的效益增值和效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并购,旋并购目标具有战略性、长远性,避免盲目性并购。同时,既要防止行政部门的过度干预,又要取得政府的政策支持,以保证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为企业扩张后的运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2、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

企业应从相关性、互补性等方面分析并购双方的优势与不足.其中包括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经营管理、市场销售能力、技术潜力等方面,估计两公司之间可能产生的协同价值,并以此来决定并购公司所要支付的并购成本。此外.还要确定对其它潜在收购者可能产生的协同价值。如果并购公司取得的协同价值小于竞争者可能取得的协同价值,则在投标中会失败此外.要深刻了解目标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和其紧密相关的产业特征,避免进人一个退出成本高昂的衰退陷阱中去。

3、选择合理的并购方式,以有效降低或有负债的风险

并购方企业应在多种并购方案中,采取有利于己方的方案,力争降低或有负债的风险。例如,可将目标企业进行终止清算.按企业清算的程序.清理企业资产和负债,并购放在收购原企业的有效资产后,重新注册设立新的企业,这样可以解决所有的历史遗留问题。

4、聘请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

企业间的兼并、收购是资本市场的一种重要交割活动。需要诸如银行、会计审计等事务所的参与。企业在并购时,对参与其中的经纪人、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提供的资历及相关信息,需要进一步证实,并扩大调查取证范围,以保证其在企业并购中的意见客观、公正。

5、合理编制预算,强化预算控制,降低并购后运行成本

扩张范文篇10

一、资本扩张与股份制改造

在市场经济中,银行补充资本既可通过自身经营积累,也可进行资本市场融资。经营积累主要是通过资本公积、资本盈余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的方式,但通过这种内部积累来实现资本增量是缓慢的,难以适应银行发展的需要。因此,现代银行主要依靠资本市场融资来扩大资本规模。国外商业银行几百年的历史和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案例证明股份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产权模式,有着明确规范的产权关系,使商业银行成为法人主体和市场主体。东方银行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机制,必须对现有产权结构进行改革,适当引进外资、民营股份等资本,参与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变一元产权为多元产权。在适当的时候,东方银行还可以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进行股本资金的筹集。有了充足的资本金,核销不良资产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还可以通过收购、兼并、联合、托管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本的有效运营,将银行拥有的各种形态的存量不良资产激活为有效资产,从而减轻银行负担,迅速改善其经营管理,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产权清晰和多元化对于东方银行的发展极为有利,不仅可以拓宽资本融资渠道,还可以改变传统银行经营中存在的体制问题。传统银行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一种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委托—关系,经营者不关心银行的经济效益,只关心自身职位的升迁。更有甚者,上级委托者与下级经营者还有共同“合谋”造成银行资产隐形流失的情况。产权制度的改革可以使银行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和自我约束,从而加强了银行内部的管理。要想取得股份制改造的成功,关键是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只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鼓励员工努力工作,才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效益,同时能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使银行内形成责、权、利结合的良好运行机制。因此,东方银行走股份制商业化的改革道路的目标应十分明确,其着眼点就是要于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通过明晰的产权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才是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率的根本途径,从而切实解决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不断提高银行自身的竞争力。

二、转换股本,走彻底的股份制之路

目前东方银行还是一种由股份合作制向彻底股份制转变的形式,股份合作制本身有着内在不稳定性。股份制要求按股份承担责任享有权利,强调的是资本的结合;而合作制要求合作经营和连带责任,更强调人的结合。随着农村合作银行业务量的增多,银行增资扩股扩大银行规模时,合作制必然会更容易让位于股份制。因为,合作制的股权设置实行投资股和资格股的区分,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不相符;农村合作银行的资格股持满3年后可以退股,这种资格股的制度安排,容易导致股金不稳定,资本基础不牢靠,难以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不以入股金额多少来确定相应的投票权力,这样的设置违背了商业银行“同股同权"的原则,大股东权益得不到保障,不能体现股东权益之间的公平性。所以,通过彻底股份制实行资本的结合,能实现以个人产权为基础的资本经营,比股份合作制更具有效率。东方银行目前己经成立商业银行,因此要完成二次改制,蜕变为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并达到“利润最大化、客户价值最大化”与“社区和谐发展”的追求目标的统一。

三、增资扩股,扩大控股能力

农村商业银行的出现必将引起一些民营企业的高度关注,容易出现股权集中把持和少数股东联手控制农村商业银行的问题;而强调股权的过于分散,又不利于管理,降低决策的效率;同时,还要处理好内部股与外部股的关系,东方农商银行的股东体系既包括自然人性质的员工股份,也包括单纯的社会自然人和中小企业法人,如果内部职工持股比例太低,将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果比例过高,又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使外部的监督流于形式。因此,在考虑东方农商银行股权结构设计上,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法人股、内部员工股、社会自然人股5.5∶1.5∶3.0的股权分配方案。目前,东方银行的股权结构是法人股占67.21%,自然人股占32.79%,其中职工内部股占9.98%。总体看法人股份占主要,自然人占股较少。这一方面说明企业对东方银行的经营有信心,另一方面也会对东方银行的贷款投向产生一些影响,要注意不能形成关联交易。在法人股中东吴和常熟农商银行各占11.67%,占总股本的23.34%,所占比重较高,使股本有所集中。法人股东中外地企业较多,这些都说明外地企业在农商银行的投资意识高于本地企业。但是从另一角度说,本地企业和个人入股较少,对于通过入股来进一步提升东方银行利用本地资源方面是一个缺憾。

四、引进战略投资,实现双赢合作

按照世界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的划分方法,投资者可划分为战略投资者、财务投资者和公司投资者。其中,战略投资者是在金融领域运作的大型金融企业,他们寻求战略合作关系,通过长期持有所进入银行(或企业)的股权,以资本合作为基础,在管理、业务、人员、信息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层次的长期合作。战略投资者通常指具有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人才优势,能够促进企业经营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拓展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致力于长期投资合作,谋求获得长期利益回报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一般委派人有效参与所入股银行的决策,非常注重在银行业务发展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决策中发挥作用,目的是通过产业整合的手段,改善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的竞争力以获取长期的利益回报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着眼于长期利益和财务利益。财务投机者以获得资本回报为目的,所持有的投资份额比较小,对投资对象的上市会有一定支持,特别是价值方面的认可,但是在经营管理、产品创新、市场营销等方面不一定带来特别大的影响,他们只关注投资对象的中短期价值,在投资之前就设定各种退出的机制,一旦达到获利目标或在形势发展不利的情况下,就设法撤出投资。公司投资者一般投资规模很小,投资简单,无特定投资时限,但可能寻求较快结束投资以套利,大多数缺乏相关行业专长和经验,也不要求参加企业管理、治理。根据中国银监会规定:合格的机构投资者是指原则上在5年内不转让所持财务公司股份的、具有丰富行业管理经验的外部战略投资者,其不仅仅应该在资金上、财务上与银行合作,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技术和专才,帮助完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改革股权结构,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目前比较普遍认为:战略投资者是指能够通过注入雄厚资金、带来现代管理方式,促使某个行业或产业的总体运行质量产生质的飞跃的投资者。

东方银行在制定增资扩股方案时,应打破仅在现有股东中募股的限制,积极吸收外部素质好、实力强的战略投资者入股,形成由战略投资者、普通投资者和内部员工三大类股东共同构成的股东队伍。可以引进当地的优质民营企业,以及有资金实力的国内投资机构、股份制银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将优质的外资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引入。通过与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改革重组,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农村合作银行的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有效解决农村合作银行增资扩股的难题,而且可以借助战略投资者独特的战略地位,吸取他们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以及先进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快速提升东方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业务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升银行竞争力。所选择的战略投资者,首先,其本身必须具有较好的资质条件,拥有比较雄厚的资金、核心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等,有较好的实业基础和较强的投融资能力,对国际市场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并在业务上与被投资对象具有优势互补;其次,其应当对目标企业持股量较大,并能够长期稳定持股,真正关心被投资对象的价值成长,追求长期战略利益而非短期市场行为,不会因为暂时的获利而变现;最后,其不仅擅长资本运营,更要精通经营管理,能够参与和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提高被投资对象的管理和技术,并与所投资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东方银行吸收了东吴和常熟农商行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应该说满足了资本扩张的需要,而且对东方银行的业务也有所助益,帮助东方银行开展了相应业务,在人力资源上也获得了支持。不过,东吴、常熟农商行与东方银行在性质和经营方面基本一致,这些银行的投资更多的可能是解决其自身投资收益和风险分散问题。东方银行要结成的战略伙伴不仅是资本注入,更多的是在管理和技术上的支持,在今后必须继续注意选择优秀的战略投资者来解决银行发展中的迫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