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0:03:30

口头范文篇1

一、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突出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效率低;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与他们应具有的写作能力不相称。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相当数量的学生还不能写通文章。用词不当,句子表达不清.段茸呈次模糊,思路不顺,这些都是普遍性的问题。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立足点不明确对学兰写作的实际水平、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和研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出理了单一高标准的写作要求和过于理论化的指导方法,这样势必陷入了“高要求,低效率’的困境。

从教育研究部门来说,遗憾的是至今仍无正式的作文教学大纲,以致造成了目前教学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

导致目前作文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还与作文训练方式有关:采用单一的书面作文的训练方式,忽视口头作文的训练。在处理两者关系上,未曾“先着眼于口头作文”。①更有的错误地认为口头作文是简单的形式,只是小学阶段书面作文的一种辅助形式,中学阶段已没有必要再经过这一环节。其实,我们“用现代汉语写文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口头表达的训练也就是书面表达的训练”。②再说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显然要比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容易,因而轻视口头作文训练是片面的。同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区别实际上不在简单与复杂。如果只要求说几句话自然是简单的,假如要求有一定的中心内容。有一定的说理层次,这恐怕是复杂的,有的甚至要比写一篇文章更难。因为口头作文除了朗诵、态度、表情方面要求外,还特别要求思维的严密和敏捷。再有中学的口头作文和小学的口头作文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当我们拿着语句不通的书面作文,让学生通过“讲”、“读”凭“语感”修改时.,就有一种走回头路的味道。因此,丢弃不该丢弃的提高写作水平的“阶梯”——口头作文的做法是不对的。

二、口头作文的理论界定

目前,大家对口头作文理论上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实践中也仅停留在形式上。

对口头作文的定义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从语言的表达方式角度下定义,认为口头作文是作文训练方式之一,属语言的口头形式的训练;二是从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关系的角度下定义,认为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两种方式,它与书面作文相对,但又与书面作文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笔者认为口头作文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凡运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均可看作口头

作文训练。狭义的是,具有指向规范口头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方式。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应放在狭义的口头作文上,因为这与作文教学实际相关,它能较快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能力。

口头作文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口语本身的特点。它使用得较多的是人们生活中的词汇,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短句多,省略句多,自然句中易位现象多。

(二)口语表达的特点。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和确定的对象。可以借助声音的变化表情达意,可以借助“人体语言”(bodyLanguage)——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动作或笑、哭、叹气等“副语言”(ParaLanguage)表情达意。表达的过程短促、直接,具有不定型性,一瞬即逝。

由此可知,口头作文具有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和表达手段的多样性的特点,其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又具有使用上的重要性特点。

三、口头作文是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的重要途径

随着形势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渐改变,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作为“现代化社会人”应具有那些素质呢?专家认为必须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工作、建设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应变能力”,它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克服自卑能力”,“取得成果的坚持力、自信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初高中学生来说,更应该把培养应变能力作为“涵养、锻炼”自己的目标之一。如何“涵养、锻炼”呢?口头作文不能不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口头作文需敏捷灵活的思维,这对于将来走上社会与人交流思想、处理事务和生活无疑是有益的。口头作文还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它往往设定不同的语境,并给学生以“成功”和“改造”的机遇,因而对培养他们“克服自卑能力’,树立“自信力”都会有积极影响。同时,“自信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坚持力”的增强。

突飞猛进的现代化建设,对“现代化社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青少年正面临着现代化传声技术的“挑战”。世界正进入“人”“机”对话时代,从而对人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高效率’的要求,说话要求准确、清晰、严密。同时“口头语言发展必将日趋规范”,⑧不具备相应的语言修养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口头作文正是顺应了时代要求,因此,我们应该从现代化的高度认识口头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还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化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具备的语言修养和相应的口头表达能力,决不是仅针对优秀学生,而是全体学生,如果轻视它,其带来的痛苦,将是很大的。因为从社会运用语言的前景来看,在许多场合下口语比书面语更加重要,而精密的传声设备,使得口语得以随时随地记录、传播和保存。由于口语表达速度快于书面表达(据统计,一般人口述速度每分钟在150字以上,而书写则大约只30字左右),因此,那种靠书面语交往的场合将会减少。简洁的交谈、电传的口授和人机之间的对话,都要求人们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口头表达能力。否则就会对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影响。所以,教师在口头作文训练中,必须充分强调其重要意义,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高整体的口头作文水平。

未来社会还对人的智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人的情感和意志品质也提出了相应的标准。人的智力发展离不开外界条件,口头作文对人的智力发展的作用在于其特有的“智力杂交”和“智慧交锋”效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人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口头作文训练中,每个人在听讲交流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触.因为任何一位“听讲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发挥接受主体的创造才智”。口头作文正是在通过不断的“智力杂交”和“智慧交锋”中拓展了学生的横向和纵向的思维力,想象力、感知力,因面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口头作文对意志品质的培养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的养成。受口头作文语盲氛围的影响,可以减少学生意志品质的独断性(即“固执己见”),减少语言使用的盲目性,长期坚持则会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口头作文表述、修改都需要直接、迅速,有利于意志品质果断性的培养。不断的口头作文锻炼,会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约束”自己不规范语言的使用,从而提高了意志品质的自制性。而这些都是“现代化社会人”所要具备的品质。

四、口头作文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中的作用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写作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分析事物能力,立意、选材,构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核对能力,书写能力。以上所列各项除书写能力与口头作文无关外,其余各项能力的形成与口头作文都有关系。

(一)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学生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片段的、零星的、不连续的.所见所闻的事物也往往是一些理象.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口头作文耐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影响。可从教师和同学蔑察,分析事物的不同角度上受到启发,有助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二)立意、构思、选材能力的提高。这方面口头作文具有无与伦比的优点。口头作文具有迅速和可变性的特点,学生完成立意、构思、选材后,可以随时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启发、点拨,不断地得以领会题意,确立主题,明晰思路,把握材料,决定取舍修订,并可随意变更,随便设计,直至满意。这完成的过程,也是这些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上,好多学生都感到头痛,程度差的学生无从下笔,就是程度较好的学生往往也不敢贸然下笔。口头作文则可打消学生的这种顾虑,因为可以随时修正。这样,大胆作文,不断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就会逐渐得以提高。

(四)修改、核对能力的提高。口头作文很大程度上受语感的支配,而语感具有理解功能、评判功能、情感功能,它们的增强,又会大大提高写作的修改和核对能力。修改和核对的“渠道’,既可通过自我感悟,亦可借助他人力量;既可要求自己,亦可监察他人。修改、核对的“形式”,既可讨论,也可辩论;既可肯定,也可否定(注意,应以肯定为主);既可集中进行,也可分散进行。同时在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不拘一格、快速、便利、高效的特点。

五、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的相互关系

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均是通过言语的表达而完成的。在要求上两者是相同的,都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力。

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也有不同的一面。口头语言借助于声音,书面语言借助于文字。口头语言更多的是带有“自然”的特征,书面语言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在生活中担有比“口语高级”的交际任务。从语言的的发展顺序看,口语领先,书面语居后。因此,可以说,“只有研究口语,才能把握住书面语。”④

同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口头作文可以较快地检查学生的思考结果,从而促使积极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有利于书面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书面作文写作和修改过程的思维凝重性的养成,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口头作文语言的准确、清晰、严密。

为此,在处理两者关系上,应注意两者“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⑤在训练时间上,要坚持“先说后写”。在具体的处理上要注意科学合理安排,但不能颐此失彼。有人预言:“如果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说和写结合起来,先说后写,那么学生的表达能力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⑥对此,叶圣陶、张志公和其他一些专家学者都曾大声疾呼,但遗憾的是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六、口头作文是消除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好办法

制约中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心理因素很多,除了写作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度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年龄”的心理因素。到了中学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领域的扩大,情感也更加丰富起来。反映在语言使用的选择上,低年级较多使用表象语言,高年级逐渐爱用表意和表情语言,呈现出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特征。这种变换和发展通常表现出“心有余而言不足’的矛盾,于是出现了写作时难以表述较复杂的事物和抒写较复杂的情感,从而形成写作心理障碍,觉得很难下笔,下笔时又怕写不好。口头作文却是消除上述写作心理障碍的好办法,因为;

(一)口头作文以语音为表达形式,呈现的是“不定型性”。它的修正要比书面写作的修正容易得多,这正好打消了学生下笔难,或怕写不好的顾虑。

(二)口头作文的训练场所大多在课堂,有别于其他口头表达场所。它允许学生说错,允许相互纠正,自我更正,指导改正,随时修正,并且易见效。这样,学生心理负担相对就少了。

(三)有了口头作文阶段的整理加工,再作书面作文,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而且写出的作文质量也更好。这样,会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消除写作难的心理。

七、口头作文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就目荫口头作文教学实践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制订不同单位时间的口头作文计划,把多样性的训练方法体现到计划的系统性上来。

(二)要重视思维方式的指导,充分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定向速度,提高学生迅速构思的能力。

(三)因为口头作文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因此,可利用一切可能机会进行。在与书面作文教学结合时,时间安排在书面写作前及写作后的评议上为宜。

(四)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的中间过渡时机,应是在口头作文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然后实现由“口头”向“书面”的过渡,最终达到“写有内容,写有层次,文有中心,写有重点”。

(五)在训练中教师可进行“下水口头作文”给学生以示范,亦可以有意识地对部分学生先进行辅导,然后让学生口头作文,再集体讲评。要尽可能创设和谐、自然、开放的口头作文训练环境。

(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技巧方面的培养,包括训练时的语音、语调、语态等方面的指导。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其循序渐进。

口头作文训练方法可采用的也不少,以听引入的有:听了说,说了写,听了写,写了说;以读切入的有:读了说,说了写,读了写,写了说。听可以听老师的和同学的,还可以听自己的(录音)。读可以读写好的文章,也可以读写作提纲,包括自己的、别人的。无论怎样,其终极目标是通过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书面写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中学阶段我们绝不可轻视口头作文,在作文教学中把它放在“先导”、“基础”、“着眼点”来认识,把它作为“改进

作文教学的切入口”来重视。

参考文献:

①何深:《中学语文教学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0页。

②《写作与作文教学》,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31页。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缩印本)1989年版,第812页。

④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口头范文篇2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突出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效率低;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与他们应具有的写作能力不相称。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相当数量的学生还不能写通文章。用词不当,句子表达不清,段落层次模糊,思路不顺,这些都是普遍性的问题。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立足点不明确,对学生写作的实际水平、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和研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出现了“单一高标准”的写作要求和“过于理论化”的指导方法,这样势必陷入了“高要求,低效率”的困境。

从教育研究部门来说,遗憾的是至今仍无正式的作文教学大纲,以致造成了目前教学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

导致目前作文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还与作文训练方式有关:采用单一的书面作文的训练方式,忽视口头作文的训练。在处理两者关系上,未曾“先着眼于口头作文”。[1]更有的错误地认为口头作文是简单的形式,只是小学阶段书面作文的一种辅助形式,中学阶段已没有必要再经过这一环节。其实,我们“用现代汉语写文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口头表达的训练也就是书面表达的训练”。[2]再说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显然要比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容易,因而轻视口头作文训练是片面的。同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区别实际上不在简单与复杂。如果只要求说几句话自然是简单的,假如要求有一定的中心内容,有一定的说理层次,这恐怕是复杂的,有的甚至要比写一篇文章更难。因为口头作文除了朗诵、态度、表情方面要求外,还特别要求思维的严密和敏捷。再有中学的口头作文和小学的口头作文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当我们拿着语句不通的书面作文,让学生通过“讲”、“读”凭“语感”修改时,就有一种走回头路的味道。因此,丢弃不该丢弃的提高写作水平的“阶梯”——口头作文的做法是不对的。

二、口头作文的理论界定

目前,大家对口头作文理论上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实践中也仅停留在形式上。

对口头作文的定义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从语言的表达方式角度下定义,认为口头作文是作文训练方式之一,属语言的口头形式的训练;二是从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关系的角度下定义,认为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两种方式,它与书面作文相对,但又与书面作文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笔者认为口头作文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凡运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均可看作口头作文训练。狭义的是,具有指向规范口头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方式。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应放在狭义的口头作文上,因为这与作文教学实际相关,它能较快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能力。

口头作文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口语本身的特点。它使用得较多的是人们生活中的词汇,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短句多,省略句多,自然句中易位现象多。

(二)口语表达的特点。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和确定的对象。可以借助声音的变化表情达意,可以借助“人体语言”(bodyLanguage)——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动作或笑、哭、叹气等“副语言”(ParaLanguage)表情达意。表达的过程短促、直接,具有不定型性,一瞬即逝。

由此可知,口头作文具有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和表达手段的多样性的特点,其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又具有使用上的重要性特点。

三、口头作文是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的重要途

随着形势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渐改变,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作为“现代化社会人”应具有那些素质呢?专家认为必须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工作、建设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应变能力”,它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克服自卑能力”,“取得成果的坚持力、自信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初高中学生来说,更应该把培养应变能力作为“涵养、锻炼”自己的目标之一。如何“涵养、锻炼”呢?口头作文不能不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口头作文需敏捷灵活的思维,这对于将来走上社会与人交流思想、处理事务和生活无疑是有益的。口头作文还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它往往设定不同的语境,并给学生以“成功”和“改造”的机遇,因而对培养他们“克服自卑能力”,树立“自信力”都会有积极影响。同时,“自信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坚持力”的增强。

突飞猛进的现代化建设,对“现代化社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青少年正面临着现代化传声技术的“挑战”。世界正进入“人”“机”对话时代,从而对人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高效率”的要求。说话要求准确、清晰、严密。同时“口头语言发展必将日趋规范”,[3]不具备相应的语言修养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口头作文正是顺应了时代要求,因此,我们应该从现代化的高度认识口头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还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化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具备的语言修养和相应的口头表达能力,决不是仅针对优秀学生,而是全体学生,如果轻视它,其带来的痛苦,将是很大的。因为从社会运用语言的前景来看,在许多场合下口语比书面语更加重要,而精密的传声设备,使得口语

得以随时随地记录、传播和保存。由于口语表达速度快于书面表达(据统计,一般人口述速度每分钟在150字以上,而书写则大约只30字左右),因此,那种靠书面语交往的场合将会减少。简洁的交谈、电传的口授和人机之间的对话,都要求人们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口头表达能力。否则就会对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影响。所以,教师在口头作文训练中,必须充分强调其重要意义,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高整体的口头作文水平。

未来社会还对人的智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人的情感和意志品质也提出了相应的标准。人的智力发展离不开外界条件,口头作文对人的智力发展的作用在于其特有的“智力杂交”和“智慧交锋”效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人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口头作文训练中,每个人在听讲交流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触,因为任何一位“听讲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发挥接受主体的创造才智”。口头作文正是在通过不断的“智力杂交”和“智慧交锋”中拓展了学生的横向和纵向的思维力、想象力、感知力,因而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口头作文对意志品质的培养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的养成。受口头作文语言氛围的影响,可以减少学生意志品质的独断性(即“固执己见”),减少语言使用的盲目性,长期坚持则会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口头作文表述、修改都需要直接、迅速,有利于意志品质果断性的培养。不断的口头作文锻炼,会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约束”自己不规范语言的使用,从而提高了意志品质的自制性。而这些都是“现代化社会人”所要具备的品质。

四、口头作文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中的作用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写作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分析事物能力,立意、选材、构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核对能力,书写能力。以上所列各项除书写能力与口头作文无关外,其余各项能力的形成与口头作文都有关系。

(一)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学生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片段的、零星的、不连续的。所见所闻的事物也往往是一些现象,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口头作文对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影响,可从教师和同学观察、分析事物的不同角度上受到启发,有助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二)立意、构思、选材能力的提高。这方面口头作文具有无与伦比的优点。口头作文具有迅速和可变性的特点,学生完成立意、构思、选材后,可以随时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启发、点拨,不断地得以领会题意,确立主题,明晰思路,把握材料,决定取舍修订,并可随意变更,随便设计,直至满意。这完成的过程,也是这些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上,好多学生都感到头痛,程度差的学生无从下笔,就是程度较好的学生往往也不敢贸然下笔。口头作文则可打消学生的这种顾虑,因为可以随时修正。这样,大胆作文,不断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就会逐渐得以提高。

(四)修改、核对能力的提高。口头作文很大程度上受语感的支配,而语感具有理解功能、评判功能、情感功能。它们的增强,又会大大提高写作的修改和核对能力。修改和核对的“渠道”,既可通过自我感悟,亦可借助他人力量;既可要求自己,亦可监察他人。修改、核对的“形式”,既可讨论,也可辩论;既可肯定,也可否定(注意,应以肯定为主);既可集中进行,也可分散进行。同时在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不拘一格、快速、便利、高效的特点。

五、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的相互关系

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均是通过言语的表达而完成的。在要求上两者是相同的,都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力。

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也有不同的一面。口头语言借助于声音,书面语言借助于文字。口头语言更多的是带有“自然”的特征,书面语言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在生活中担有比“口语高级”的交际任务。从语言的的发展顺序看,口语领先,书面语居后。因此,可以说,“只有研究口语,才能把握住书面语。”[4]

同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口头作文可以较快地检查学生的思考结果,从而促使积极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有利于书面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书面作文写作和修改过程的思维凝重性的养成,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口头作文语言的准确、清晰、严密。

为此,在处理两者关系上,应注意两者“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5]在训练时间上,要坚持“先说后写”。在具体的处理上要注意科学合理安排,但不能顾此失彼。有人预言:“如果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说和写结合起来,先说后写,那么学生的表达能力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6]对此,叶圣陶、张志公和其他一些专家学者都曾大声疾呼,但遗憾的是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六、口头作文是消除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好办法

制约中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心理因素很多,除了写作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度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年龄”的心理因素。到了中学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领域的扩大,情感也更加丰富起来。反映在语言使用的选择上,低年级较多使用表象语言,高年级逐渐爱用表意和表情语言,呈现出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特征。这种变换和发展通常表现出“心有余而言不足”的矛盾,于是出现了写作时难以表述较复杂的事物和抒写较复杂的情感,从而形成写作心理障碍,觉得很难下笔,下笔时又怕写不好。口头作文却是消除上述写作心理障碍的好办法,因为:

(一)口头作文以语音为表达形式,呈现的是“不定型性”。它的修正要比书面写作的修正容易得多,这正好打消了学生下笔难,或怕写不好的顾虑。

(二)口头作文的训练场所大多在课堂,有别于其他口头表达场所。它允许学生说错,允许相互纠正,自我更正,指导改正,随时修正,并且易见效。这样,学生心理负担相对就少了。

(三

)有了口头作文阶段的整理加工,再作书面作文,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而且写出的作文质量也更好。这样,会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消除写作难的心理。

七、口头作文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就目前口头作文教学实践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制订不同单位时间的口头作文计划,把多样性的训练方法体现到计划的系统性上来。

(二)要重视思维方式的指导,充分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定向速度,提高学生迅速构思的能力。

(三)因为口头作文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因此,可利用一切可能机会进行。在与书面作文教学结合时,时间安排在书面写作前及写作后的评议上为宜。

(四)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的中间过渡时机,应是在口头作文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然后实现由“口头”向“书面”的过渡,最终达到“写有内容,写有层次,文有中心,写有重点”。

(五)在训练中教师可进行“下水口头作文”给学生以示范,亦可以有意识地对部分学生先进行辅导,然后让学生口头作文,再集体讲评。要尽可能创设和谐、自然、开放的口头作文训练环境。

(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技巧方面的培养,包括训练时的语音、语调、语态等方面的指导。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其循序渐进。

口头范文篇3

一、精心过滤,区别处理、区别对待、慎重处理,以免干扰领导的正常工作,甚至给领导造成被动。

二、弄清原委,力求准确。视信息的真实性、完善性为生命,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六要素调查了解,构建完善的信息。

三、打好腹稿,简明扼要。说话要讲究层次,抓住主要事实;语言要精炼,不能重复;客观陈述,不搀杂个人观点,以免影响领导独立思考。

口头范文篇4

语文课姓“语”,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训练,说到底都是语言的训练。语言训练又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给书面语言的训练予以了足够的重视。但对语言的另一翼——口头语言却投以不应有的冷漠,从而使口头语言的训练成为语文教学的冷点、盲点。

《语文教学大纲》(92年版)把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摆在与读、听、写同等的地位,并明确提出了训练要求。从语文的社会功能来说,所有能力的归宿点就是一个:交际,而其关键即是“说”。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尽管信息的表达、传输方式很多,但人与人的交际、沟通最主要、最便捷的还是“说”。因此,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更高的要求。很难想象,一个纳于言、止于口,说话吞吞吐吐、无条无理的人能为现代社会所容纳所接受。根据《大纲》和现实社会对我们语文教学中说话能力训练的要求,对照我们语文教学的实际,目前中学的口语能力训练并未摆到应有的位置,学生不说、少说,或即使说了,也是含混不清、言不成句、语不成义的现象普遍存在。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综合起来有这样几点:

一、应试教学的影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在高考、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进行。虽然“说”也可达到检测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功底的目的,而且直观性强、可操作性强、反馈速度快。但只可惜高考、中考的检测条件有限,只笔试,不口试。因此,不少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考什么,讲什么,怎么考就怎么讲。平时按考题形式讲课文,复习时按考题形式做练习,一个劲儿地训练知识点,不考的就不教不训练,“说”的教学形同虚设。这种疲于应试的教与学,长此以往,便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只重“文”,而忽视“语”的现象。忽视口语的训练,必然造成学生口头表达的短腿,进而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学生语文整体素质低下、水平不高的恶果。

二、填鸭式教学的影响

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确定。不少语文教师的教学既无传统特色,更无教改气息,教学模式与方法陈旧单调,仍陷在烦琐分析、满堂灌、形式主义泥淖中,这就使学生没有机会发言。有时学生好不容易捞到一个发言的机会,但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的闪光点缺乏热情和肯定。若学生口头表达中出现缺点问题,不合老师的意,不要说鼓励、点拨,甚至会迎头一盆冷水,遏制学生表达的欲望,因而造成学生想说但怕说,不敢说,导致不“会”说,不“能”说。

三、学生缺乏口头表达的良好氛围

学生口头表达的最佳氛围是“轻松、活泼、融洽、自然。而现在应试教学的结果必然带来课堂教学形式上的僵化,内容上的单一,氛围上的沉闷、严肃、紧张、做作。长期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哪有“说”的欲望呢?再说,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考试的压力,分数第一的影响,学生丰富多采的课余活动近乎空白,学生自我组织的班会、团队活动等已不多见,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活动、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几乎被挤出校园,学生“说”的权利无疑被部分或大部分地剥夺。这样,学生缺乏口头表达的良好氛围,缺乏应有的口语能力训练的环境,没有一定的活动形式作为口头表达能力形成的载体,要想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等于一句空话。

四、学生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

从学生年龄看,一般小学到初中一年级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害羞的心理不突出,发言、说话的顾忌不很多,相对来说比较踊跃,而这一阶段恰恰是口语训练的起步、发展阶段。而大多学生到初二以后的年龄段时,生理、心理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步入青春期的害羞心理随之而生,“怕说”更成为普遍现象。长期“怕说”下去,就失去了口语训练的黄金时光,最终导致不“会”说了。

一、端正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认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言语是思维和信息的外壳,是思维和信息的载体。“说”与“写”作为信息输出方式在人类语言交流中分别占30%和9%,显然“说”的方式表情达意,比“写”的使用频率大得多。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应该是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培养四有新人。因此,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素质教育被摆到了首要位置。语文教学由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的转移,加强学生口语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既是突破口,也是一个大枢纽。再说,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既是《大纲》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重任,如前所说,社会的不断发展,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各种先进通讯运用,对人的口语表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语在现代人的沟通、交流、信息传递中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电话、谈判、管理、介绍产品、洽谈生意以及求职中的自我推销等各个环节都是“口才”的较量。因此,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关系到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我们应抱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把口语训练摆到素质教育的应有的地位,打破以往相对单一的“读”“写”教学的程式,做到读写与听说齐头并举,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

二、营造学生口头表达的氛围

学生口头表达氛围的营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课上,二是课外。课堂教学本身离不开“听”和“说”。但这里讲的“说”,不仅仅是课堂上简单的回答问题的“说”,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有评价的经常性的“说”的训练。“说”与“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理应加大复述、讨论、辩论等形式的比例。如《“友邦惊诧”论》是鲁迅先生驳斥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电文的驳论文,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帝国主义的反动嘴脸,领会文章的中心意思,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让学生根据原文进行简单复述,另一组则让他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和教师所提供的论据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进行这样的说话训练,对“读”进行了扩展,对“说”进行了强化。把辩论引进课堂,亦不失为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好方式。再如教《愚公移山》时,我设置了“既然愚公年事甚高,移山又极艰巨,那么,你认为,他应该搬家,还是应该移山”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即使在写作训练上,我们也可营造出“说”的氛围来。就语言表达而言,“写”不过是“用笔在纸上说自己的话”(叶圣陶语)。“说”与“写”其能力构成因素和思维转化过程基本相同,我们常见的训练形式“口头作文”就是“说”与“写”的结合形式。它以“说”的方式进行“文”的训练,训练的结果必然是一举两得,“说”“写”兼收。课堂外的口头表达氛围的营造,主要放手让学生以组、班、团、少先队、学校等为单位组织演讲比赛、模拟采访、模拟谈判、模拟电话,进行即兴表演、讲故事、读报、辩论、社会调查等系列活动。教师在这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严密策划,精心组织,认真引导。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必然会对语言做一番斟酌、取舍、连缀、组装工作,这就自然而然地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不久前,我们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模拟电话通话比赛活动。电话作为一种现代通讯形式已普及到千家万户,而这种形式的特点,要求通话要简洁、明了、礼貌等。因此,对通话者的语言、语气、语调、节奏、精神状态等都有相当高的要求。通过这次“打电话”比赛,同学们认识到了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事后,经常发现一些学生课余进行“打电话”练习。这类活动的开展,能调动学生锻炼口才的积极性,入情入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训练,要建立激励机制

口头范文篇5

Amay报关公司职员

同事外号“王菲”,那姿态,一个字——酷!“王菲”的口头禅也酷——“没劲透了”,说这话的时候,做出一副厌烦红尘俗世状,活脱脱一《红楼梦》里的妙玉。

约她泡吧,她说:“新天地啊,都什么时候的流行了!撞来撞去都是外地人,没劲透了。”约她吃饭,她说:“又是日本料理啊,怎么就没点新花样!上海的日本料理没一家做得道地的,每次吃了胃都不舒适。一样花这么多钱,还不如去日本吃正宗的,那才叫新鲜!到底是空运过来的,没劲透了。”问她上网聊不聊天,她说:“什么美眉、青蛙的,全是假的,没劲透了。”问她新流行的那本书看没看,“还不是那回事,翻了几页就扔了。要看就看原版的,翻译过来的就是少了那么股韵味,没劲透了。”连同事买了新衣服,她也没爱好去看,说是“就她那个身材,穿什么国际名牌,就算套一身宇宙名牌都未必好看!臭显摆呗,没劲透了!”不过,这话只适用于那些她明摆着买不起的品牌。

你要真问她平时都干些什么,碰到她心情好的时候,也会告诉你。“货运公司那个小子打了几次电话约我,本来不想去的,还不是看在公司业务面子上,勉强答应喽。你们也知道,他那个人,没劲透了,居然敢开辆桑塔纳来接我,害得我一路上没敢抬头,怕被熟人看见了,多丢脸呢!餐馆也是,连拉小提琴的都没有,一顿饭还要两三千块钱,没劲透了。吃完法国蜗牛,去‘金茂’跳舞,那破地方我都去烦了,都说不去了还非拽我去,一晚上也没喝多少酒,就开了瓶路易十六,喝来喝去就那味儿,没劲透了……”

这人,真是没劲透了!

“咱们关系怎么样”

孙先生国企文员

这是同事宋的一句口头禅。通常说完这句话,不等你回答,宋自己又接着说,“不错吧,是不是?”

我刚来这儿第三天,宋就对我说过。当时很有点感激,赶紧点点头,这头一点,不得不很大方地满足了宋的要求——借给他100元。几天后,宋还了我90元,说他手头有点紧,剩下那10块钱过几天再还。我当时一拍胸脯,很虚伪地客套了一句,说:“咱俩谁跟谁呀,那10块钱就当我给你买盒烟了。”宋后来就真的没有再提那10块钱的事。

后来才知道,这话宋逢人就说。望着他那笑成两条缝的小眼睛,谁好意思否认呢?既然是关系不错的铁哥们儿,就得像个哥们儿的样子。比如说没有烟抽了,宋就挨桌子地搜寻,看到谁的抽屉里有,管它半盒还是一盒,抓住就装到自己的口袋里;上班时渴了,不管是谁的茶杯,端起就喝;最可气的是,他连刮胡子刀都没有,今天用这个的,明天用那个的。谁要是不兴奋,那句口头禅就从笑成弥勒佛的嘴里流了出来,让你哭也不是,笑也不是。我们单位的人,背地里谈起宋,都忍不住摇头摆手。

后来,在梦里,每当宋的笑脸伴随着他的那句口头禅在我面前绽开时,我就会冷冰冰地回答他:“咱俩你是你我是我,少跟我套近乎。”可上班之后,面对宋时,梦中的豪言壮语却怎么也说不出口。

“什么时候一起吃饭吧”

Stella物业公司职员

李是个非凡有气氛的人,为人活络,话多,从不怯场。但他说话通常没个准数,不熟悉他的人,非凡轻易上当。比如他说“下班了我带你回去”,你可千万别等,他是有自备车,但经常是,信以为真的人在办公室里望穿秋水,他早接老婆去了。等到想起来去停车场兜一圈没见到他的车,忍不住打电话质问时,他都到家了。认错态度是很好,“我这就出来,专程送你回家。”可谁也不好意思真让人家特意出来呀,作罢。第二天你要是怪他,他比你还冤:“不是说了来接你的嘛,自己等不及,还来怪我!”

最轻易上当的是吃饭问题。李有一句口头禅——什么时候一起吃顿饭吧。熟悉他的朋友都不把他这句话当真。一般只有当第5次这么提的时候,才说明他老人家是真的预备和你一起吃饭了。假如他又第6次发出邀请的话,这顿饭就确凿了,不但确凿,而且肯定是他埋单。

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当你已经接收到他的5次邀请,正素心空腹地等待第6次时,他忽然不见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消息。假如是这种情况,当他再次给你发邀请时,以前的计数就无效了,必须从头计起。

“哧”

张小姐小学教师

财务人胖,所以说话也简单,连口头禅都精简到字数最少。

“哧”是用来表示不满的。发这个“哧”的音,是要有点功力的——舌头抵住上颚,喉咙里冲出一股气,将舌冲开,便是这一声短促有力的“哧”。说这个字的时候,财务往往斜着眼看人,似笑非笑地,满脸都是轻视,那一声“哧”就更增加了这种轻视的效果,不用她拍桌子,就知道,又有谁填错报销单了。

碰上这种情况,胆子小的,还没说话便先在心里颤抖了一回。碰到吃硬不吃软的家伙,必定更凶狠地横过一眼去:“哼!你以为你是谁呀。我们什么都会,还要你来干什么。”

自得起来,必发“啧”的音。也很难来!嘴前端用力,将舌头抵在上颚吸。这一声之后,必是自夸或吹牛,满脸自得色,“啧”不过是一个引子、一个铺垫,必会引来后面滔滔的“江水”。

当然,这“啧”有时也表示一种佩服,但这种佩服却相近于谄媚,就像《编辑部的故事》里的戈玲夸牛大姐“老革命”,并不是真心实意的服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May新进了一家公司,几个月后,在一家餐厅门口碰到她和新同事去聚餐,就站在走廊里说那么几句话的功夫,觉得她性情大变———手部动作多了,脚也开始不淑女起来,脚尖急速地一颠一颠,看着浑身难受。最要命的是,她说话的方式也变了,每句话的开头,都要加“××”两个字,那“他妈的”的上海版,从来只听男人说,秀秀气气一个女孩子,怎么也……正要“声讨”,May的同事、一位高高大大的先生回过来叫她:“××,快点,就缺你一个了。”May一吐舌头:“老板叫了,先走了。”嘻嘻哈哈地冲进了同事堆里。

怪不得!记得读书时,一个男生有个口头禅,每句句子的末尾,都要加一个“嘎”字才收场,后来班里所有同学都被“传染”上了。办公室里的口头禅,就像公司的隐形制服一样,是很轻易流传的。但问题是,“××”不比“嘎”,未免太不雅了!

解读口头禅

说真的,老实说,的确,不骗你这种人有一种担心对方误解自己的心理,性格急躁,内心常有不平。

应该,必须,必定会,一定要这种人自信心极强,很理智,为人冷静,自认为能够将对方说服,令对方相信。但当“应该”说得过多时,反而说明他有动摇心理。

听说,据说,听人讲

所以用这些口头禅,是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这种人的见识虽广,决断力却不够。很多处事圆滑的人,易用此类口头禅。

可能是吧,或许是吧,大概是吧说这种口头禅的人,自我防卫本能甚强,不会将内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来。在处事待人方面冷静,所以,工作和人事关系都不错。这种口头禅也有以退为进的含义。事情一旦明朗,他们会说:“我早估计到这一点。”

但是,不过

这种人有些任性,因此总用一个“但是”来为自己辩解。同时,“但是”也反映了这种人暖和的特点,它比较委婉,没有断然的意味。

口头范文篇6

关键词:事实合同口头合同意思合致合同成立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中国出于对信义的尊崇,以“君子协议”进行口头交易,是最普遍的事情。它体面地表达了义士商贾和乡邻朋党一诺千金、一言九鼎式的君子思想、豪放意识和纯朴情怀。这种具有道德魅力的传统和文化,步行千年穿越农耕社会而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却依然活跃于我们的经济生活。法治的力量似乎并非它行进中的羁绊,始终无法对它植入理性的约束。口头协议的大量存在,就是例证。没有纸质载体,合同当事人意思合致的内容缺乏证据,口头合同通常会陷入双方各自表述的“真实意思表示”,甚至沦为事实合同。本文所谓之事实合同,是指缺乏意思合致而成立之合同,亦涵盖了仅仅具有口头协商而嗣后不能查明意思合致的合同。事实合同,被德国学者豪普特于1941年在其专题演说“论事实上契约关系”所揭示和发展。以豪普特的思想学说为主论,著书立说者颇多,本文只是以这一学说为核心,意在归化其学说的边缘和分枝,重点阐述“具有口头协商而嗣后不能查明意思合致的合同”之规制方法和处理实务。笔者认为,口头合同的意思合致若被履行行为所修改,或被争执双方各自解释而致其内容不能确定,亦可依事实合同论之。

二、判例

1、某楼房的全体业主均系某公司职员或家属,该公司与天然气公司签订合同,由天然气公司供应天然气给该楼房全体业主使用。其他业主均按时支付天然气费用,唯有一位业主以其与天然气公司没有合同为由而拒绝给付。天然气公司遂诉诸法庭,法院判决该业主与天然气公司合同成立,应当支付天然气使用费。

2、张有土地,委托李销售,李出售给朱某等十余人。由于张、李纠纷,张对李出售土地不予认可而不能交付土地。朱某等人遂持付款凭据起诉张、李二人,要求法院判决确认其与张、李二人的合同成立,并要求二人承担违约责任。法院判决支持了朱某的诉讼请求。

三、事实合同和口头合同

从法律行为或法律事件的初始状态看,事实合同和口头合同的区别不完全在于当事人是否经历了意思合致,因为前者不是必须。而在嗣后的处理上,事实合同与口头合同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已经被我们植入了意思合致的事实合同,已经和口头合同一样具有了相同的物理构成,尽管意思合致的植入具有明显的痕迹且充满争议。如果我们接受豪普特教授的理论,我们动用合同法的理由就变得非常简单。或许,我们只是想更加自由的出入于合同法巡航的领域,才如此热衷于丰富和完善事实合同理论。

为了便于理解,可以给口头合同再作一次划分:其一为当事人具有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经要约和承诺而产生意思合致,但没有签订书面合同的口头合同。其二为当事人根本未经要约和承诺,但依据其事实行为仍可以判断其成立了以债为内容的合同,虽然欠缺意思合致,但仍称呼其为口头合同。通常,如果需要,我们会拟制一种关系来修补或代替当事人的意思合致,并把它植入当事人之间,使当事人的合同关系呈现出来,得以便捷和正当的动用合同法来处理它。否则,我们会面临新的问题:我们揭示了事实合同的积极性和重要性,却不得不创设一个新的法律加以规制。

由于没有书面合同,在诉讼中当事人和法官往往将事实合同表述为“合同关系”。例如,原告要求确认与被告的合同关系成立,而不是要求确认合同成立。合同法第36条的规定很明确,当事人完全可以因循该法条进行请求和表达。因此,口头合同和书面合同均可以直接要求确认其效力,没有必要因缺乏书纸介质而改为要求确认“合同关系”如何如何。否则,易生法律概念的混乱。

四、意思合致和合同成立

1941年1月29日,豪普特就任莱比锡大学教授,他演讲的题目是——论事实上之契约关系。台湾王泽鉴教授曾在《事实上之契约关系》一文中,形容当事的情景:“其冲击力之强大,影响之深远,似无前例。传统契约理论,备受批评与攻击,遂酿成新旧两派学说之冲突。”

豪普特关于事实合同的学说,冲击了传统的合同法理论,对以意思表示一致为基石的契约原则构成了否定。所谓“酿成新旧两派学说之冲突”,恰如其分。正反两派的激烈论争,恰恰说明了豪氏事实合同理论所具有的法学价值,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在很多合同纠纷案件中,我们知道当事人经过了谈判和磋商,形成了意思合致,但其合同内容如果仅仅停留和表现在口头上,一旦纠纷形成,双方各自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解释自己的“履行行为”,这为此类案件的裁判带来了难度。这个时候,我们循迹双方的民事行为,不是为了演示他们的过去,而是要揭示他们行为的动因,目的是沿着意思表示的脉络找到意思合致的内容,因为我们需要拟制和还原一种意思合致,继而确定合同成立。合同法解释二的这一规定,为事实合同的裁判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口头范文篇7

***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前我们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能力的培养,而常常忽视对学生“说”能力的训练。当然这种现象和高考指挥棒的导向有关系。历届高考,只考书面表达能力,不考口头表达能力,致使教师忽略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与使命感,使“语”和“文”严重脱节,学生说话能力低下。

其实,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们口头表达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现代科学正向着电脑化、信息化的方面发展,而信息的输入、传递,最直接、最迅速、最方便的方式,莫过于有声语言。现代通讯、人机对话等方面。要求人们把话说得准确、简明、达意,那种含糊其词,佶屈聱牙的口语表达,又如何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是必要的。

再说,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都非常重视对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在美国,从小学到中学,听说训练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本,听说能力的培养写进教学大纲,作为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在西德,语文教学除了通过教科书的讲授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德语书面语和口语外,还专门编写了一些说话训练的辅助教材,如《说话教育》一书就是西德莫显茨·迪斯特威克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以说话训练为主的德语辅助教材。可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国际上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面对这些跨世纪的建设人材,既要培养他们具有真才实学,又要使他们具备出色的口才,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

怎样进行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呢?我认为应注意下列几点。

一、明确说话训练的基本要求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说话要说普通话,力求发言准确,吐字清晰,运用恰当的语调,注意句子停顿,控制说话速度,使口头表达的语调、语脉、语流、语速等自然合度,大方得体。因此说话训练要求通过以下四关:

(一)语音关。要求学生说普通话,声音宏亮,口齿清楚,正确地发音吐字,语气连贯,表达清楚。

(二)内容关。训练学生审清话题,明确说话中心,围绕中心进行说话;善于抓住关键性的概念,有的放矢地展开话题和准确贴切地答话;合乎逻辑地论述问题,发表见解。

(三)结构关。要求学生“说话”有头有尾,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严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样,才能言之有序,有利于阐明已见,说服对方。

(四)表情关。要求学生说话时姿态自然,大方得体,有表情地说话。并处理好语调急缓,节奏快慢,语气轻重,或激昂低沉、或委婉深沉、或风趣幽默,这些都要根据说话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二、说话训练的方法

口头表达训练的方法应不拘一格,多种多样。

(一)朗读。朗读可使口语得到严格的训练,是说话训练的较好方法之一。安排朗读指导课,讲授朗读常识,要求学生读得响亮、清楚,努力做到准确、流畅、传情。朗读内容:包括课文和课外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诗歌、小说。形式上可采用个别朗读、集体朗读、领读、跟读、男女对读、分小组朗读、接力朗读、分角色朗读等等。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潜移默化地把一些优美语汇句式,变为自己口语语库中的储备,丰富自己的口语表现力,也可使学生的口齿、声带得到锻炼,从中学到许多说话技巧。

(二)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对话。这也是口语训练的基本方法。课堂教学中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练中学,在练中提高。由机械性、意义性训练,过渡到创造性训练。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重复性提问,要求学生重复课文中现有语句表达的内容,加深记忆。第二阶段是理解性提问,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根据课文内容重新组织,用自己的话来答题。第三阶段是创造性提问,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然后发表自己观点。对学生回答含糊不清的,可采用连续发问,连续回答,重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复述。这种训练方式,是把别人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复述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复述的形式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详细复述适用于较短课文,或课文中某些段落,这种复述可对原文语句作适当变动,但不能改变课文原意,要表达出原文内容的重点和语言风格。简要复述适用于具有完整结构的课文,这种复述可让学生借助于编写提纲、概括段意、列小标题等来理线索、抓重点、略次要,运用原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复述。创造性复述是增添内容的叙述,有变换人称、变换体裁、变换结构等复述。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开展思维活动,以取得运用知识、发展智力的效果。

(四)看图说话。在说话前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并展开想象,完整地表达。材料可选自课内或课外读物中的插图,最好选那些场面较大、人物较多、寓意较深的画面。也可结合课文,让学生将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中的主要故事情节,绘成几幅图画,学生再根据图画来复述课文。这样既训练了说话能力,又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课前三分钟演讲。可以不定专题,不限范围,采用自由命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余准备好内容,每堂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作三分钟的演讲。材料可选自各种报刊杂志、课外阅读材料、电视广播、文学作品,或将一些课文改编成讲演稿,或几个同学联合演出根据课文自己改编的小话剧,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真人真事,等等。这样的演讲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但使学生得到锻炼口才的机会,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吸取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一举多得。

(六)口头作文。教师可选择学生特别熟悉、容易思考和组织的题材,让学生先思考几分钟,列出提纲,打好腹稿,然后当众口头作文,接着大家评议,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这是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即席说话能力的好办法,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七)组织各种比赛。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影评、书评、辨论会等。要求学生感情充沛,吐字清楚,语音、语调、语气、语速要有起伏,抑扬顿挫,表情、手势也要恰当配合,以增强说话感染力。

在进行这些训练方式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创造良好的语境,以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灵活机动地设置最佳“语境”,创设一种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的气氛。教师要始终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口头范文篇8

提要强调了要重视加强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以及在训练中必须注意的几个要点。

***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前我们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能力的培养,而常常忽视对学生“说”能力的训练。当然这种现象和高考指挥棒的导向有关系。历届高考,只考书面表达能力,不考口头表达能力,致使教师忽略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与使命感,使“语”和“文”严重脱节,学生说话能力低下。

其实,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们口头表达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现代科学正向着电脑化、信息化的方面发展,而信息的输入、传递,最直接、最迅速、最方便的方式,莫过于有声语言。现代通讯、人机对话等方面。要求人们把话说得准确、简明、达意,那种含糊其词,佶屈聱牙的口语表达,又如何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是必要的。

再说,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都非常重视对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在美国,从小学到中学,听说训练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本,听说能力的培养写进教学大纲,作为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在西德,语文教学除了通过教科书的讲授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德语书面语和口语外,还专门编写了一些说话训练的辅助教材,如《说话教育》一书就是西德莫显茨·迪斯特威克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以说话训练为主的德语辅助教材。可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国际上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面对这些跨世纪的建设人材,既要培养他们具有真才实学,又要使他们具备出色的口才,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

怎样进行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呢?我认为应注意下列几点。

一、明确说话训练的基本要求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说话要说普通话,力求发言准确,吐字清晰,运用恰当的语调,注意句子停顿,控制说话速度,使口头表达的语调、语脉、语流、语速等自然合度,大方得体。因此说话训练要求通过以下四关:

(一)语音关。要求学生说普通话,声音宏亮,口齿清楚,正确地发音吐字,语气连贯,表达清楚。

(二)内容关。训练学生审清话题,明确说话中心,围绕中心进行说话;善于抓住关键性的概念,有的放矢地展开话题和准确贴切地答话;合乎逻辑地论述问题,发表见解。

(三)结构关。要求学生“说话”有头有尾,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严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样,才能言之有序,有利于阐明已见,说服对方。

(四)表情关。要求学生说话时姿态自然,大方得体,有表情地说话。并处理好语调急缓,节奏快慢,语气轻重,或激昂低沉、或委婉深沉、或风趣幽默,这些都要根据说话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二、说话训练的方法

口头表达训练的方法应不拘一格,多种多样。

(一)朗读。朗读可使口语得到严格的训练,是说话训练的较好方法之一。安排朗读指导课,讲授朗读常识,要求学生读得响亮、清楚,努力做到准确、流畅、传情。朗读内容:包括课文和课外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诗歌、小说。形式上可采用个别朗读、集体朗读、领读、跟读、男女对读、分小组朗读、接力朗读、分角色朗读等等。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潜移默化地把一些优美语汇句式,变为自己口语语库中的储备,丰富自己的口语表现力,也可使学生的口齿、声带得到锻炼,从中学到许多说话技巧。

(二)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对话。这也是口语训练的基本方法。课堂教学中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练中学,在练中提高。由机械性、意义性训练,过渡到创造性训练。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重复性提问,要求学生重复课文中现有语句表达的内容,加深记忆。第二阶段是理解性提问,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根据课文内容重新组织,用自己的话来答题。第三阶段是创造性提问,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然后发表自己观点。对学生回答含糊不清的,可采用连续发问,连续回答,重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复述。这种训练方式,是把别人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复述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复述的形式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详细复述适用于较短课文,或课文中某些段落,这种复述可对原文语句作适当变动,但不能改变课文原意,要表达出原文内容的重点和语言风格。简要复述适用于具有完整结构的课文,这种复述可让学生借助于编写提纲、概括段意、列小标题等来理线索、抓重点、略次要,运用原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复述。创造性复述是增添内容的叙述,有变换人称、变换体裁、变换结构等复述。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开展思维活动,以取得运用知识、发展智力的效果。

(四)看图说话。在说话前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并展开想象,完整地表达。材料可选自课内或课外读物中的插图,最好选那些场面较大、人物较多、寓意较深的画面。也可结合课文,让学生将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中的主要故事情节,绘成几幅图画,学生再根据图画来复述课文。这样既训练了说话能力,又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课前三分钟演讲。可以不定专题,不限范围,采用自由命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余准备好内容,每堂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作三分钟的演讲。材料可选自各种报刊杂志、课外阅读材料、电视广播、文学作品,或将一些课文改编成讲演稿,或几个同学联合演出根据课文自己改编的小话剧,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真人真事,等等。这样的演讲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不但使学生得到锻炼口才的机会,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吸取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一举多得。

(六)口头作文。教师可选择学生特别熟悉、容易思考和组织的题材,让学生先思考几分钟,列出提纲,打好腹稿,然后当众口头作文,接着大家评议,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这是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即席说话能力的好办法,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七)组织各种比赛。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影评、书评、辨论会等。要求学生感情充沛,吐字清楚,语音、语调、语气、语速要有起伏,抑扬顿挫,表情、手势也要恰当配合,以增强说话感染力。

在进行这些训练方式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创造良好的语境,以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灵活机动地设置最佳“语境”,创设一种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的气氛。教师要始终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口头范文篇9

的确,语、文是两件仅仅质地不同(一件用声音作材料,一件用文字作材料)的“艺术品”。换句话说,除了质地不同之外,语、文其实是同一件“艺术品”,语就是文,文就是语,拥有语素(也叫词素)、词、短语、句、章、篇等六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单位构成的一个单位序列整体。其任一层次级别的单位语文都是包含着思想内容及其规则、物质外形及其法则以及起能源动力作用将二者融合起来的思维逻辑及其法式等三个因素。

思想内容指外界客观存在的人、事、景、物及其一个或数个综合起来构成的有机整体的形以及其中蕴含的理、情的神等二者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其规则是通过观察、阅读、听闻、借助其他媒介来占有、积累后,梳理存储在头脑里面,在某个因素的刺激下,或由形到神,或由神到形,产生灵感火花,联想、想象到一系列相关、相类的形、神,从中抽取出某一个符合特定时代价值取向或事物发展趋势的道理或情感作为统率之神,并对联想、想象到的形进行取舍增删,使之能鲜明、突出地表现所选定的理或情的神。

物质外形就是装载思想内容的外壳,含框架形体(即结构)与之上的花纹修饰两个方面。其框架形体法则由语素到句部分在20世纪的语法学家那里已经讲得非常清楚,篇这一部分也在20世纪的文章学里有所阐述,关键是章这一级单位,我们一直无视作为语文老祖宗的刘勰“夫人之立言,因字(古代使用单音词,字其实就是词——引者注)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的论断,至今连单位都还缺失,更不要说单位内部法则了。但只要结合文章学有关内容,张志公、姚德垚的《段落教学》,以及1984年拟定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的句群,就会发现其无非就是由起始、展开、收束三个部分变化而成的综合式、申说式、按断式、特殊式四种类型。且通过它,检视低层次的句级以下单位与高层次的篇级单位,可以看出,这些法则是贯穿于整个语文单位序列每一级别单位的,就像数学中个位向十位、十位向百位……进位一样。因其决定着思想内容表述的先后顺序,故名之为序。

框架形体之上的花纹装饰也叫做文采修饰,主要是增加单位语文的美感,其法则有形式修饰与内容修饰两种。前者有通过声音的音韵处理、词句格式的运用与文字的书写、排布等来显示出美感的音乐美手法和图画美手法;后者有只着眼于所装载的思想内容的原始状态,给人以朴素、本质美感的质朴美手法和通过想象、联想对所装载的思想内容的原始状态进行再度加工,并采用取代、连结、嵌入等方式,给人形象、生动之意象美感的意象美手法。它们好比是给器物上油彩添花纹,故简称之为纹。

思维逻辑即是客观外界人、事、景、物、理、情及其与物质外形之间联系、沟通的事理逻辑。其法式主要是演绎、归纳、类比三法以及综合运用此三法的联想、想象。

任何一个级别上的单位语文都是人们视交际目的的需要,运用思维及其法式,按照思想内容规则或由形到神或由神到形地从客观外界获取思想内容,并一面遵循外形之序的法则构筑框架形体,一面遵循外形之纹的法则进行文采修饰而构造出来的。只是因为思维仿佛光合作用中既为动力能源又以热量形式蕴含于植物体内的光一样,在单位语文中并无独立的表现形式,因而这个过程可简述为形—神—序—纹。

一般说来,人们构造单位语文总是由简单的低层次单位的词语、句子级单位开始,到达复杂的章、篇级单位的,且在这种构造过程中,随着构造次数的增多,熟练程度越来越高,最后思想内容演变成为文心,物质外形演变成为语感,思维逻辑演变成为文思,能够随心所欲地构成满足任何交际需要的任意级别的单位语文,达到语文素养的高境界,直至最高境界。

这就是人们运用说、写方式对语文(或说对应语,写对应文)的使用,但人们的语文使用是有说、写、听、读四种方式的。那么,听、读呢?听、读就是对业已构成好的单位语文进行解读,就是将成品的单位语文,根据自己的需要解读成或形或神或序或纹或某种思维法式。这应该不是大问题——自己都会构造了,别人也是用同样方式构造的,还会解读不出来?

这样看来,我们现如今用以指导语文教学的以语文课程标准为集中体现的语文理论,实在是个缺胳膊少腿,大脑只有半边的高度残废!从单位序列上说,一是缺失了章级单位,二是将缺失之外的句级以下单位列入语言学,篇级单位放在文章学,在语文单位序列中间硬生生隔上一个太平洋,叫它们如何贯通气脉?从各个级别单位语文构成要素与法则上看,本来是思想内容、物质外形、思维逻辑三要素共同作用,且各自内部各有规则(法则、法式),而我们却砍掉了思维逻辑,片面化、零碎化了物质外形,空缺了思想内容规则,这样的语文理论支撑下的语文教学大厦岂能不摇摇欲坠?

口头范文篇10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这是长期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有没有一条“便捷”的道路,回答是否定的。然而人们仍苦苦地思索着。但当我们回首重新审视作文训练方式时,就会发现我们自觉和不自觉地放弃了作文训练的另一种形式一—口头作文训练。在我们沉下心来作一番深入的思考后,便会有所感悟。

一、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令人堪忧的,突出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效率低;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与他们应具有的写作能力不相称。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相当数量的学生还不能写通文章。用词不当,句子表达不清.段茸呈次模糊,思路不顺,这些都是普遍性的问题。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立足点不明确对学兰写作的实际水平、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和研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出理了单一高标准的写作要求和过于理论化的指导方法,这样势必陷入了“高要求,低效率’的困境。

从教育研究部门来说,遗憾的是至今仍无正式的作文教学大纲,以致造成了目前教学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

导致目前作文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还与作文训练方式有关:采用单一的书面作文的训练方式,忽视口头作文的训练。在处理两者关系上,未曾“先着眼于口头作文”。①更有的错误地认为口头作文是简单的形式,只是小学阶段书面作文的一种辅助形式,中学阶段已没有必要再经过这一环节。其实,我们“用现代汉语写文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口头表达的训练也就是书面表达的训练”。②再说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显然要比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容易,因而轻视口头作文训练是片面的。同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区别实际上不在简单与复杂。如果只要求说几句话自然是简单的,假如要求有一定的中心内容。有一定的说理层次,这恐怕是复杂的,有的甚至要比写一篇文章更难。因为口头作文除了朗诵、态度、表情方面要求外,还特别要求思维的严密和敏捷。再有中学的口头作文和小学的口头作文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当我们拿着语句不通的书面作文,让学生通过“讲”、“读”凭“语感”修改时.,就有一种走回头路的味道。因此,丢弃不该丢弃的提高写作水平的“阶梯”——口头作文的做法是不对的。

二、口头作文的理论界定

目前,大家对口头作文理论上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实践中也仅停留在形式上。

对口头作文的定义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从语言的表达方式角度下定义,认为口头作文是作文训练方式之一,属语言的口头形式的训练;二是从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关系的角度下定义,认为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两种方式,它与书面作文相对,但又与书面作文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笔者认为口头作文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凡运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均可看作口头作文训练。狭义的是,具有指向规范口头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训练方式。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应放在狭义的口头作文上,因为这与作文教学实际相关,它能较快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能力。

口头作文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口语本身的特点。它使用得较多的是人们生活中的词汇,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短句多,省略句多,自然句中易位现象多。

(二)口语表达的特点。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和确定的对象。可以借助声音的变化表情达意,可以借助“人体语言”(bodyLanguage)——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动作或笑、哭、叹气等“副语言”(ParaLanguage)表情达意。表达的过程短促、直接,具有不定型性,一瞬即逝。

由此可知,口头作文具有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和表达手段的多样性的特点,其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又具有使用上的重要性特点。

三、口头作文是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的重要途径

随着形势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渐改变,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作为“现代化社会人”应具有那些素质呢?专家认为必须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工作、建设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应变能力”,它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克服自卑能力”,“取得成果的坚持力、自信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初高中学生来说,更应该把培养应变能力作为“涵养、锻炼”自己的目标之一。如何“涵养、锻炼”呢?口头作文不能不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口头作文需敏捷灵活的思维,这对于将来走上社会与人交流思想、处理事务和生活无疑是有益的。口头作文还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它往往设定不同的语境,并给学生以“成功”和“改造”的机遇,因而对培养他们“克服自卑能力’,树立“自信力”都会有积极影响。同时,“自信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坚持力”的增强。

突飞猛进的现代化建设,对“现代化社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青少年正面临着现代化传声技术的“挑战”。世界正进入“人”“机”对话时代,从而对人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高效率’的要求,说话要求准确、清晰、严密。同时“口头语言发展必将日趋规范”,⑧不具备相应的语言修养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口头作文正是顺应了时代要求,因此,我们应该从现代化的高度认识口头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还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化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具备的语言修养和相应的口头表达能力,决不是仅针对优秀学生,而是全体学生,如果轻视它,其带来的痛苦,将是很大的。因为从社会运用语言的前景来看,在许多场合下口语比书面语更加重要,而精密的传声设备,使得口语得以随时随地记录、传播和保存。由于口语表达速度快于书面表达(据统计,一般人口述速度每分钟在150字以上,而书写则大约只30字左右),因此,那种靠书面语交往的场合将会减少。简洁的交谈、电传的口授和人机之间的对话,都要求人们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口头表达能力。否则就会对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影响。所以,教师在口头作文训练中,必须充分强调其重要意义,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高整体的口头作文水平。

未来社会还对人的智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对人的情感和意志品质也提出了相应的标准。人的智力发展离不开外界条件,口头作文对人的智力发展的作用在于其特有的“智力杂交”和“智慧交锋”效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人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口头作文训练中,每个人在听讲交流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触.因为任何一位“听讲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发挥接受主体的创造才智”。口头作文正是在通过不断的“智力杂交”和“智慧交锋”中拓展了学生的横向和纵向的思维力,想象力、感知力,因面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口头作文对意志品质的培养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的养成。受口头作文语盲氛围的影响,可以减少学生意志品质的独断性(即“固执己见”),减少语言使用的盲目性,长期坚持则会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口头作文表述、修改都需要直接、迅速,有利于意志品质果断性的培养。不断的口头作文锻炼,会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约束”自己不规范语言的使用,从而提高了意志品质的自制性。而这些都是“现代化社会人”所要具备的品质。

四、口头作文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中的作用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写作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分析事物能力,立意、选材,构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核对能力,书写能力。以上所列各项除书写能力与口头作文无关外,其余各项能力的形成与口头作文都有关系。

(一)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学生平时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片段的、零星的、不连续的.所见所闻的事物也往往是一些理象.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口头作文耐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影响。可从教师和同学蔑察,分析事物的不同角度上受到启发,有助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二)立意、构思、选材能力的提高。这方面口头作文具有无与伦比的优点。口头作文具有迅速和可变性的特点,学生完成立意、构思、选材后,可以随时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启发、点拨,不断地得以领会题意,确立主题,明晰思路,把握材料,决定取舍修订,并可随意变更,随便设计,直至满意。这完成的过程,也是这些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上,好多学生都感到头痛,程度差的学生无从下笔,就是程度较好的学生往往也不敢贸然下笔。口头作文则可打消学生的这种顾虑,因为可以随时修正。这样,大胆作文,不断训练,语言的表达能力就会逐渐得以提高。

(四)修改、核对能力的提高。口头作文很大程度上受语感的支配,而语感具有理解功能、评判功能、情感功能,它们的增强,又会大大提高写作的修改和核对能力。修改和核对的“渠道’,既可通过自我感悟,亦可借助他人力量;既可要求自己,亦可监察他人。修改、核对的“形式”,既可讨论,也可辩论;既可肯定,也可否定(注意,应以肯定为主);既可集中进行,也可分散进行。同时在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不拘一格、快速、便利、高效的特点。

五、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的相互关系

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均是通过言语的表达而完成的。在要求上两者是相同的,都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力。

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也有不同的一面。口头语言借助于声音,书面语言借助于文字。口头语言更多的是带有“自然”的特征,书面语言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在生活中担有比“口语高级”的交际任务。从语言的的发展顺序看,口语领先,书面语居后。因此,可以说,“只有研究口语,才能把握住书面语。”④

同时,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的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口头作文可以较快地检查学生的思考结果,从而促使积极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有利于书面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书面作文写作和修改过程的思维凝重性的养成,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口头作文语言的准确、清晰、严密。

为此,在处理两者关系上,应注意两者“并举”,“以语言为门径,以文字为重点,达到语言和文字都提高的目的”。⑤在训练时间上,要坚持“先说后写”。在具体的处理上要注意科学合理安排,但不能颐此失彼。有人预言:“如果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说和写结合起来,先说后写,那么学生的表达能力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⑥对此,叶圣陶、张志公和其他一些专家学者都曾大声疾呼,但遗憾的是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六、口头作文是消除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好办法

制约中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心理因素很多,除了写作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度外,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年龄”的心理因素。到了中学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领域的扩大,情感也更加丰富起来。反映在语言使用的选择上,低年级较多使用表象语言,高年级逐渐爱用表意和表情语言,呈现出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特征。这种变换和发展通常表现出“心有余而言不足’的矛盾,于是出现了写作时难以表述较复杂的事物和抒写较复杂的情感,从而形成写作心理障碍,觉得很难下笔,下笔时又怕写不好。口头作文却是消除上述写作心理障碍的好办法,因为;

(一)口头作文以语音为表达形式,呈现的是“不定型性”。它的修正要比书面写作的修正容易得多,这正好打消了学生下笔难,或怕写不好的顾虑。

(二)口头作文的训练场所大多在课堂,有别于其他口头表达场所。它允许学生说错,允许相互纠正,自我更正,指导改正,随时修正,并且易见效。这样,学生心理负担相对就少了。

(三)有了口头作文阶段的整理加工,再作书面作文,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而且写出的作文质量也更好。这样,会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消除写作难的心理。

七、口头作文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就目荫口头作文教学实践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制订不同单位时间的口头作文计划,把多样性的训练方法体现到计划的系统性上来。

(二)要重视思维方式的指导,充分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定向速度,提高学生迅速构思的能力。

(三)因为口头作文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点,因此,可利用一切可能机会进行。在与书面作文教学结合时,时间安排在书面写作前及写作后的评议上为宜。

(四)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的中间过渡时机,应是在口头作文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然后实现由“口头”向“书面”的过渡,最终达到“写有内容,写有层次,文有中心,写有重点”。

(五)在训练中教师可进行“下水口头作文”给学生以示范,亦可以有意识地对部分学生先进行辅导,然后让学生口头作文,再集体讲评。要尽可能创设和谐、自然、开放的口头作文训练环境。

(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技巧方面的培养,包括训练时的语音、语调、语态等方面的指导。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其循序渐进。

口头作文训练方法可采用的也不少,以听引入的有:听了说,说了写,听了写,写了说;以读切入的有:读了说,说了写,读了写,写了说。听可以听老师的和同学的,还可以听自己的(录音)。读可以读写好的文章,也可以读写作提纲,包括自己的、别人的。无论怎样,其终极目标是通过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书面写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中学阶段我们绝不可轻视口头作文,在作文教学中把它放在“先导”、“基础”、“着眼点”来认识,把它作为“改进作文教学的切入口”来重视。

注:

①何深:《中学语文教学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0页。

②《写作与作文教学》,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31页。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缩印本)1989年版,第812页。

④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