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方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1:42:29

控制方式

控制方式范文篇1

国家对全部社会资本的控制,目前一般采取绝对控股与相对控股两种方式。所谓绝对控股,是指国家资本(股本)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所占比例大于50%;所谓相对控股,是指国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虽未大于50%,但仍相对大于企业中的其他经济成份所占比例。

本项研究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的普查数据(普查时点为2001年12月31日),来分析国有经济控制方式转变的现状,并试图运用基本的生产函数测算国有经济控制方式转变所带来的各种效应,以便比较国有资产不同的控制方式,为改进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经营提供若干意见。

这次普查共包括了510.7万个法人单位,其中有302.26万个企业法人单位,覆盖了中国所有产业,详细地记载了截止2001年底中国经济中国有资产的控制状况。通过对普查数据的初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有资产的控制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归纳起来,有以下七个特征:

(一)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中,国家绝对控股的企业已经不到15%,公有制在企业数目的层面上已经不占优势

从调查情况看,在全国302万个企业法人单位中,国家控股占50%以上的企业法人单位数只有42.78万家,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数的15%左右。当然,国家绝对控股的企业法人单位达42万家之多,这仍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若与1980年代初相比,则2001年国有绝对控股的企业法人单位数相当于1980年的全国工业中国营与集体企业总数。这说明,国家绝对控股企业数比例的下降只是从动态的、相对的意义上说的,是由于新进入的非国有企业的急剧增加才出现的现象。若从国有独资或国家绝对控股本身的绝对数说,国有主导的企业数在世纪之交仍然不低。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国家绝对控股的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企业法人数的比例超过20%的省份,几乎全是西部省份与东北国有经济集中的省份。其中,西藏最高,达54%;超过29%的省份有青海、贵州与湖北。这说明,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或外资进入不多的地区,国有控制方式的转换也就越慢。相反,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民营资本或外资进入较快,国有绝对控股企业法人占全部企业法人的比例已迅速下降,该比例在10%或10%以下的省份依次是:浙江(6%)、江苏(8.68%)、上海(9.7%)、北京(10.11%)与广东(10.4%)。像上海与北京这样的原来国有经济绝对占优势的地区,会迅速转换国有经济的调控方式,说明国有经济原有的基础并不是决定国有经济调控方式变换的主要原因,而迅速对国内民营资本与外资开放,才是变换国有经济调控方式的根本楔机。

(二)目前,国有资本的控制方式仍是以绝对控股方式为主

从国家绝对控股的企业法人单位与国家相对控股的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企业法人的比例来看,到2001年底,国家相对控股的企业法人单位共达31125个,与国家绝对控股的单位数(42万多个)相比,前者只及后者的7.26%左右。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中,国家间接控股的企业法人单位,平均说来,只占1%。值得注意的是,民营资本与外资进入较快的省份如浙江、江苏与广东,国家间接控股的企业法人单位在全部企业法人中所占比例都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1/5到2/3,说明改制较快的省份并不主要通过国家间接控股的方式来实现转换。相反,像甘肃、西藏、新疆、贵州那些边远省份,国家间接控股的企业法人数的相对比例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比例。国家间接控股的企业法人量小,说明间接控股在目前仍然不是国有资本调控的主要方式,绝对控股才是国有资本调控的主要方式。这一特征,在下面分析资本结构时仍会凸现。

(三)在企业实收资本的构成中,公有(国家+集体)资本仍占绝对优势

调查显示了全国企业实收资本的构成现状。在2001年底这一时点上,全部企业的实收资本中,平均说来,国家资本仍占44.29%,集体资本占8.77%。二者相加,公有资本占企业全部实收资本的比重仍达53.06%。这表明,就资产控制权来说,到目前为止,公有资本仍把握着绝对的控制权。

当然,若分地区来看,国有资产在资产中的控制权的程度存着相当大的差异。国有资产比重最高的五个省区仍然在西部与东北,它们依次是青海(达71%)、西藏(达67.5%)、新疆(达66.2%)、贵州(达65%)与黑龙江(达62.68%)。而国有资本占资本比例最低的五个省份则都分布在沿海,由低到高依次为福建(26.44%)、浙江(26.82%)、广东(28.82%)、江苏(30.61%)与上海(35.78%)。至于集体资本,由于在市场转型中集体资本发生了分化,所以目前从全国来看,集体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已经低于个人资本/实收资本的比率。从调查分析,集体资本/实收资本平均为8.77%,而个人资本/实收资本的比率已达12.77%。

集体资本/实收资本比例较高的省份依次为:山东13%、河南12.95%、江苏12.87%、四川11.54%,山西11.14%。但就是在这5个集体资本/实收资本比率较高的省份里,个人资本在企业实收资本中的比率也全部高于集体资本所占的比率。

其实,如果仅看国家资本/实收资本这一比率,国有资产占全部资本的比率已经达到44.29%。集体资本对于保持公用经济的调控地位的作用已经远逊于上世纪80年代了。把集体经济放入公有经济的范围,以此来度量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这种范式在20年以前是对的。但现在,集体经济的作用已经淡出,更广泛的合作经济应是指国有资本参与的、与私人资本、外资的合作经济。因此,现在我们更应强调的,是国有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地位与控制权。这是这次普查数据向我们提供的又一启示。

(四)国家资本通过企业法人资本对全部资本的调控作用不可小视

调查显示,在企业全部实收资本里,企业法人资本的所占比例,全国平均20.84%。一般说来,由于“企业法人资本”是指“其他企业法人单位投入本企业的资本”,又由于国有资本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实收资本平均达44%,所以,粗略地推算可知(如果这一理由成立的话),国有资本通过“企业法人资本”这一中间环节实质上还占有大约9.16%的全部资本。这样,绝对控股的国家资本,相对控股的国家资本,再加上国家通过“企业法人资本”而更间接掌握的资本这三项合计起来,国家资本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资本中占有比例高达53.45%以上。这一事实,同样说明国有资本对当今中国经济的控制权是稳固的。

(五)在全体企业实收资本中,国家绝对控股的企业与相对控股的企业的资本之和,仍达56.27%

上面所述的第三、第四个特征是就实收资本的来源而言的,而如果我们把全部企业法人单位分为三个子集——(a)国家绝对控股的企业法人,(b)国家间接控股的企业法人,(c)国家没有控股的企业法人——并且将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实收资本也按这一规则划分为三个子集,则在资本结构中,a/(a+b+c)的比率达52.8%,b/(a+b+c)的比率达3.46%,(a+b)/(a+b+c)的比率达56.27%,这如表1所示。

应当指出的是,几乎每个省、市、区,国家绝对控股的企业的资本对全部资本的比率,都是高于“国家资本/实收资本”的比率的,这意味着,如果考虑到国家通过绝对控股,将其他经济成份的资本置于自己的调控之下,这会增强国有资本对全社会资本的调控能力。就全国来说,这种放大幅度为8%左右。

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上海的“国家资本/实收资本”比率只有35.78%,但国家绝对控股企业资本对全部企业法人的实收资本之比率却为51.4%。这表明,运用控股这一杠杆,国家资本仍可以用不占优势的资本在全社会资本中占到50%的控制权。同时,这一事实也显示,上海在国有资本转变控制方式的过程中,是比较好地运用了国家控股这一杠杆的。

(六)国有资本已经显著地进行了战略调整与转移

截止2001年底,按产业划分,国家资本在企业法人实收资本中的比率是差异很大的。在垄断性强的产业,国家资本仍占有绝对的优势。其中,在地质勘查与水利管理业,国家资本/实收资本的比率达78%之上,其次为金融保险业,这一比率达74.85%,以下依次为交通运输、仓储与电信业(达70.9%)、采掘业(70.58%)、卫生、体育与社会福利业(达64.45%)、教育、文化及广电业(59.93%)、电力、煤气及水业(达57.08%)。显而易见,在这些非竞争性的产业或自然垄断产业里,国家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率仍在60%至70%左右。

然而,在非垄断的竞争性产业,我们可以看到,国家资本/实收资本的比率已经在1/3左右了。其中,房地产业中国家资本的比率最低,为20.87%;其次低的是制造业,国家资本的比率在28.28%;下面依次为社会服务业(31.32%),批发与零售贸易、餐饮业(32.93%)、建筑业(36.74%),农、林、牧、渔业(37.08%)、科技服务业(40.85%)。

这倒不是说,国有经济的战略转移与调整已经完成。而只是说,到目前为止,国家资本在非垄断的产业已经不占优势,大量的非国有资本已经进入且成了主要成份。随着电力改革、电信改革与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改革走向深入,以及金融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与科技体制的改革取得进展,这些相关产业中国有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率还会下降。

(七)国有控股企业的资本在大部分产业中仍保持着控制力

我们将各个产业中的全部资本分为三个子类:(a)国家直接控股企业的资本;(b)国家间接控股企业的资本;(c)其它企业的资本。表四给出了分地区的a/(a+b+c)、b/(a+b+c)与(a+b)/(a+b+c)三个比率的现状描述。我们发现,在所有产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家直接控股企业的资本占到52.8%,国家间接控股的企业的资本只占3.46%,两者相加,国家控股企业的资本占全部产业资本的平均比率达56.27%。

分部门来看,在地质、水利业中,国有控股企业的资本占该行业总资本的比率高达91.75%,依次为金融保险业85.89%、电力与公用事业81.74%。即使是在制造业与社会服务业这一类竞争性行业中,国家通过控股方式,使控股企业的资本占本行业总资本的比率也都超过了40%。这又一次说明,通过控股方式,可以提高国家资本对社会总资本的控制力。此外,可以看出,控股方式会使国有资本对总资本的控制力上升12个百分点(拿表一中“国家资本/实收资本”列与表二中的最后一列相比)。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电力、煤气及水”这个城市公用事业行业。表1显示,该行业的“国家资本/实收资本”比率为57%。而表2说明,通过国家控股方式,使国家控股公司的资本占该行业全部资本的比率上升到81.74%。这里的背景是,城市公用事业已经引入了国有控股的企业法人资产构架,而控股使国家资本的调控力间接地上升了24个百分点。它意味着,即使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国家资本占全部实收资本的比率下降了,只要国家资本仍在水电气这个公用事业产业保持绝对或相对控股方式,国家资本仍可能保持其对资产的调控力。

表1分行业的资本构成

附图

表2分行业的国有控股概况

附图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全国第二次基本单位的普查让我们看清了处于转变调控方式过程之中的国有经济的资产家底。这就是:(1)尽管在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绝对控股(包括国有独资)与相对控股的企业法人量只在15%左右,但在全社会总资产中,国家资产仍达44%以上;(2)公有资本(国家与集体资产)仍占全部企业实收资本的53.06%;(3)尽管1980年代蓬勃发展的集体经济已呈相对下降趋势,但国家通过新的合作经济方式,在私人资本与外资参与的公司型企业中通过控股,仍然控制了全社会实收资本的56%以上;(4)国家资本在房地产业、制造业、服务业、商业与餐饮业等竞争性产业中已经逐渐退出,其占上述产业的资本比率已降为30%上下,而在垄断性产业与公用事业和金融行业中,国家资产仍占70%左右;(5)通过国家控股方式,可以使国家资本对全社会资本的调控力间接增加8—12个百分点。

因此,通过转换国有资本的调控方式,中国仍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性质由2001年底这次普查得到了完全的证实,我们知道,所有制结构其实就是产权结构,而在全部实收资产中,目前的公有资产仍达53%以上,在半数左右的行业大类中,国有资产的比重仍达60%—70%。这就说明,对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在产权结构上是勿庸置疑的。需要研究的倒应该是,我们的国有资产还应怎样进一步转换调控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更好地造福最广大的劳动者?

从效率的角度看,国有资产对资产总体的控制权,也是有益的。计量结果表明,提高国有资产与集体资产对全社会实收资本的比重,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但是,国有资产的调控目前仍主要以绝对控制的方式实现,而绝对控股的国有资产一般只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运作,不利于利用递增的规模报酬。国有绝对控制在人均产出这一透视角度下,更多地倒是对经济效率起负面作用;若进一步考虑人均产出的离差,则国有资本的绝对控股的负面作用便更为显著。因此,在肯定国有资本对全社会的调控地位的同时,政府,尤其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应当讲究国有资产的调控方式的选择,进一步降低国有绝对控股的比例,利用国内私人资本与外资,扩大相对控股的范围与比率,使国家相对控股资本对人均产出的正向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Davis,DonaldRandDavidE.Weinstein,2003:“Marketaccess.economicgeographyandcomparativeadvantages:anempirical

test”,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59(2003):1-23.

Han,Gaofeng,KaliappaKalirajan,NirvikarSingh,2002:“ProductivityandeconomicgrowthinEastAsia:innovation,efficiencyandaccumulation”,JapanandWorldEconomy,14(2002):401-424.

Ping,Xin-Qiao,2000:“TheevolutionofChinesefiscaldecentralizationandtheimpactsoftaxreform

in1994”,HitotsubashiJournalofEconomics,41(2):179-191.

控制方式范文篇2

江汉油田自2002年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来,一直探索对油田矿区内的定点医疗机构实行科学的付费方式。建立初期,油田一直采用行业内最传统且使用最广泛的服务项目付费方式,这种方式操作简单,患者医疗需求可以得到全面满足,患者满意度高,同时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各类项目挂钩,容易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由于这种付费方式属于后付制类型,社保部门难以在事前对医疗机构监管,医疗机构利益驱动的导向往往通过增加服务项目,延长住院时间,过度使用高新技术等办法增加医院收入,导致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造成医疗基金紧张甚至赤字,从而影响全体参保人员的医保权益。2008年,油田社保中心根据当时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不足现状,引入了按病种付费的结算方式,设置了300多个病种,每个病种设定定额,按照定额进行结算。单纯的单病种付费方式在一定时间内促使医院降低成本,缩短住院时间,以期以低于定额的价格提供医疗服务。但患者普遍反映医疗服务减少、医疗机构为争取定额差将门诊疾病纳入住院治疗,同时实际操作中单一病种少,复合病种多,操作难度很大,医疗基金增长过快势头并没有有效缓解。2011年医保基金增长率达17.7%。2012年初,油田社保面对医疗费增长居高不下、职工基本医保基金赤字加剧的现状,开始探索实行总额控制付费方式,首先对油田总医院进行试点,2014年又进一步完善总额控制办法,实现以总额控制为主,辅以病种付费、项目付费相结合的复合式结算方式,通过组合拳的办法将住院费用的增长控制在合理范围,对医保基金过快增长起到了较好的遏制作用。

2江汉油田医疗保险总额控制的具体做法

2.1主要做法

2012年油田医保主要采用总额控制下以项目付费为主的支付制度,即年初通过计算公式确定医疗机构全年住院医疗费用总额度,并实行超额度不付,节余奖励的政策。当年控制总额度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以油田总医院为例,油田总医院医疗费用支付总额度以上一年度该院住院费用实际支出额为基数,参考前五年住院费用支出平均增长率,确定合理的费用增长比例10%。超过10%部分不予支付,8%以内费用节余额全部奖励医院。

2.2利弊分析

付费方式改革的当年,由于医疗机构对全年额度有清晰的认识,主观上积极配合社保进行费用控制,促使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增长大幅下降,2012年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出增长率为11.9%。油田总医院广华院区住院基金支出同比增长1%,五七院区住院基金支出同比增长1.4%。由于医院控制费用的积极性较高,当年医院加强自身管理,药品费用增长首次实现零增长,临床滥施检查、高价昂贵药品滥用的现状有所好转,患者人均住院费用有较大幅度下降,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根据结算政策,当年奖励油田总医院200万元,是油田社保机构对医疗机构首次奖励。由于上年度控费力度大、服务合理化水平较高,导致“结余留用”额度奖励越高,随后年度要获得“结余留用”的难度也就更大,“棘轮效应”导致医疗机构控费积极性下降,同时超出总额部分没有分担机制,医疗机构控费动力持续时间并不长,2013年医疗机构控制额度用完后,通过减少医疗服务,推诿病人等手段控制费用支出,从而造成病人投诉率大幅提高。2013年油田医保统筹基金增长率大幅反弹,达到18.7%,其中油田总医院住院费用增长14.4%,同时大量转诊患者造成局外住院费用大幅上升,转诊率近14%,远高于往年水平,转诊住院费用增幅高达35%。

2.3改进方法

针对上述弊端,2014年油田社保部门又一次改进了总额控制付费办法,采取总额控制下,按项目付费与单病种限价相结合的复合式结算方式。具体采取总量控制、定额结算、节余留用、超支分担的结算办法。改进后付费方式具有两大亮点,一是总额的计算指标和确定办法更加科学合理,不是简单的费用支出增长比,而是按实际治疗人数,将一般疾病和重大疾病控制指标分设,分为特殊费用和一般费用分别计算。住院均次费用5倍以上的费用称为特殊住院费用,特殊住院费用及血液透析病人费用采用按项目结算方式。一般住院费用则根据实际住院人数、均次费用等指标进行测算,为防止分解住院现象,同时引入人次人头比、人次人头比增长率指标。二是实行“奖惩并重”的分担机制:当年医疗费支出额低于控制总额的,差额部分由医疗机构全部分享;高于控制总额的,超过部分由医疗机构和社保部门五五分担。这大大激发了医疗机构主动参与管理、主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积极性。

3主要成效及下一步建议

经过1年的实践,油田医保付费制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2014年全年医疗统筹基金增长率仅为7%,增长率下降160%,费用控制为历史最好水平。转诊率重新回到10%,局外住院费用增长率为4%。职工基本医保基金在大幅提高最高支付限额的情况下收支基本持平。医疗机构减少医疗服务,推诿重症病人的现象较往年大幅好转。由此可见,医疗保险付费方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基金的合理规范使用,关系到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权益和待遇。社保部门在医疗保险付费方式道路上的探索永无止境。考虑到总控运行的长期性,笔者对未来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一是针对医疗机构放宽住院标准,将能在门诊治疗的病人收治住院从而获取更多控制指标的现状,可以探索总额中剔除过低费用,清除非正常费用影响。同时推行单病种付费,合理确定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单病种付费标准,病种优先选择临床路径明确、并发症与合并症少、诊疗技术成熟、质量可控且费用稳定的常见病、多发病,如阑尾炎、痔疮、胆结石、冠心病(介入治疗)等。二是探索将普通门诊、慢性病门诊纳入总额控制的范围,采用人头付费的结算方式。用门诊就诊人数、次均门诊费用、人次人头比指标计算门诊的总额指标,并实行节余自留、超支分担的机制。三是完善配套考核指标,除均次费用、转诊费、药品占比指标外,将患者的服务满意度、投诉率、个人自费率等纳入对医疗机构的考核指标体系,促进医疗机构强化服务,合理用药诊疗,减轻患者负担。同时加大日常监察力度,将大病患者的用药和诊疗纳入重点监察范围,积极实行事中监察,对重点科室和重点医生的用药和诊疗行为要实行实时监控。四是以全面的基金分析预测医保基金运行情况和运行风险。重点加强对基金的跟踪分析,建立健全基金运行风险预警监控机制,整体提高基金管理水平和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每年对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及时发现基金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研究采取应对措施。

4结束语

控制方式范文篇3

Abstract:Themodernenterpriseisbecominganimportantnewforceof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process.However,withtheexpansionofinvestmentscalesofmodernenterprisesandgrowingextensionofinvestmentlevels,theModernenterprise’sfinancialcontrolisbecomingincreasinglyurgent.Thiscommonplightiscommonlyfoundinthestate-ownedandprivateenterprises.Currently,themodernenterpriseisgraduallybecomingthedominantforceofChina’senterprisesintheinternationalcompetition.Inamarketeconomy,whethermodernenterprisesgainsuccesslargelydependsonthegroup’sfinancialmanagement,andfinancialcontrolisacenterlinkofmodernenterprises’financialmanagement.ManymodernenterprisesenableincreasingefficiencybystrengtheningfinancialcontrolsoftheGroup,evensomemodernenterprisesatlossmakeenterprisesrealizinggainment.Bystrengtheningfinancialcontrols.Inthispaper,onthebasisofexpoundingthemainissuesofChina’smodernenterprisefinancialcontrol,summaryarecarriedonthechoiceoffinancialcontrolstyle,contextsofthefinancialcontrolisanalysed,andfinallythemainfactorsofchoiceofmodernfinancialenterprisesareillustratedwhichprovidesacertainextentmeaningfulviewsforimprovementofmodernfinancialenterprises’control.

Keywords:modernenterprise;Financialcontrol;;Factors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控制;问题;因素

前言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企业集团必须在世界舞台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竞争。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还不如人意,虽然有国家政策和体制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其财务管理尤其是财务控制不完善造成的。长期以来,我国企业集团凝聚力不强,集团内各子公司各自为阵,无法发挥整体优势;重复建设、盲目引进屡见不鲜,投资小型化、分散化问题突出:资金管理混乱,造成频繁失控,资金浪费现象严重;财务控制形同虚设,财务管理漏洞百出。近几年来,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问题己经得到了我国财务界的关注。总之,此问题的探索在我国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显然,我国现代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解决财务控制方式问题的基础,财务控制方式的选择是关键,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内容是内涵,而财务控制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最终归属点,本文按此思路对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方式进行了分析。

1.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概述

财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重要环节,它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概念按照传统的定义,财务控制是指“财务人员(部门)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财务计划目标等对资金运动(或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确保财务计划(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财务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或基本职能,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与评价一起成为财务管理的系统或全部职能。

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是在出资人所有权及企业法人财产权基础上产生的,围绕集团发展的总体目标,利用各种财务手段,对各成员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引导、控制和监督,使其经营管理活动符合集团发展的总体目标,维护集团的整体利益。财务控制是一种权力控制,一方对一方进行控制,必然基于一种或几种权力。财务控制实质上是对企业中利益相关的组织、人员行为的控制,即通过控制财务活动中的资产、人员行为,来协调各方的目标,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包括两个方面:出资所有者的财务控制和企业管理者的财务控制。从出资者角度看,现代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出资者的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出资者将其资本投入到企业以后,其资本就与债权资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企业的资本,形成企业的法人财产,出资者这时失去了对法人财产的直接控制权,出资者为了实现其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就只能通过控制其资本的方式操纵法人财产,以实现出资者资本价值的最大化。而控制资本既是产权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财务控制的前提与基础。从企业内部管理角度看,其财务控制的对象就是其运营的法人财产。

2.现代企业财务的控制方式

现代企业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从总体上要解决的问题是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因此,财务控制模式的焦点也是如何处理财务控制权的集中与分散问题。

2.1财务权利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现代企业管理与单体企业管理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产权为基础的管理,主要反映在重大项目的投资决策权、重大资金的筹资决策权、资产收益分配权和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等等上面。可以看出,这些权利都是和财务领域密不可分的。在经济学当中,一切权利都是围绕配置与利用资源的目标而产生的。具体到财务领域,财务目标决定了财务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资源配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当前和未来经济利益。围绕财务目标产生的不同层次和角度,财务权利大致可以分为:财务决策权、财务资源调配权、财务资源使用权和财务监控权。

财务决策权是宏观上经营者财务权利的最高层次,它内在包括其他财务权利,还可以分解为财务战略决策权和财务运作决策权。财务资源调配权是根据具体项目和生产情况调动财务资源的权利,是财务决策权分化出来的权利。这种权利在分布上依据生产特点和项目性质而异,在分配上依据职务等级而异。如预算审批权、流动资金调配权等。财务资源使用权是最低一级的财务权利,是财务资源调配权行使后的体现,也是财务资源真正发挥作用这一层次上的权利。财务监控权是对其他几个层次的财务权利的分配过程和行使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权利。在低层面上,财务监控权是财务决策权派生出来的监督财务资源调配和使用情况的权利,在更高的层次上,它是企业所有者用于监督企业经营者的财务权利。

2.2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

根据财务控制权限集中程度的不同,现代企业财务控制可分为集权模式和分权模式两种。

(1)集权模式

在集权模式下,现代企业的各种财务决策权均集中于集团母公司,集团母公司集中控制和管理集团内部的经营和财务,并作出相应的财务决策,所有子公司必须严格执行集团母公司的决策,按集团的决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各子公司只有日常业务决策权限和具体的执行权,负责短期财务规划和日常经营管理。母公司财务部门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的总管,不但参与决策和执行决策,在特定情况下还直接参与子公司决策的执行过程,子公司在财务上被设定为母公司的二级法人。

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为:一是有利于保证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目标的一致性。由于不同层次上的管理者对企业财务目标的理解和认识可能存在差距,加之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总会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各自实际追求的财务目标产生偏差。财务控制的集中化可以大大减少集团内部各有关单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从而有助于确保集团内部各层次、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所追求的财务目标及与之相适应的重大财务决策同集团总体财务目标保持协调一致。二是有利于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集团的整体利益与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的局部利益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是难免的。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集权化更加有助于实现现代企业的整体利益。三是有利于有效地进行投资方向的战略调整。当现代企业需要作出战略调整时,它就必须集中一定的资源,这必然要求现代企业具有相应可供调控的财力。只有在集权式财务控制模式下,才更易于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现代企业顺利实现战略调整。四是有利于迅速果断地作出决策,财务控制效率较高,能全方位地控制子公司的财务行为。五是企业的信息在纵向能够得到较充分的沟通,便于实现资源共享,现代企业较易调动内部财务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六是通过集团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集权的缺点在于:(a)压抑了下级的积极主动性;(b)企业信息在横向不利于沟通;(c)管理权限集中在最高层,管理者距离生产和经营的最前沿较远,不熟悉情况,容易做出武断的决策。

(2)分权模式

在分权模式下,母公司将日常财务事项的决策权与管理权下放到子公司,只保留少数关系全局利益和发展的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或审批权,而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财务控制的分权模式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a)分权管理的重心在于强化对结果的评价。在分权制下,母公司或管理总部对子公司的管理主要通过对结果的评价来进行。(b)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重大财务事项决策权。分权制并不等于对子公司的所有权利都下放。(c)子公司财务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分权制下,母公司财务部门负责集团整体的财务战略与预算管理,负责对各子公司的业绩评价与考核。

分权模式的主要优点有两个:一是有利于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财务分权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各成员单位在拥有一定的理财自主权后,其理财积极性和创造性必然较高;二是财务决策周期短,决策针对性强,应付市场变化能力较强。成员单位在授权范围内可以直接作出决策,不需要事事进行“上”与“下”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决策程序减少,效率提高。

但分权模式也有其明显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目标的不协调。第二,各成员单位资源调动受到一定限制。由于各成员单位有较大的经济自主权,现代企业财务权利的行使将受到一定影响,对不同单位之间的资源调动将受到各成员单位财务自主权的制约,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过度分权增加了现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协调性,影响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导致内部资源配置上的重复浪费,造成现代企业整体实力及市场竞争力下降。第四,分权控制很容易形成随意挪用资金和私设小金库等行为。3.我国现代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现代企业正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主导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团的财务管理,而财务控制又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我国现代企业财务控制仍处于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阶段,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1财务控制集分权模式两极化,效率低下

在财务控制的集分权模式上,我国的现代企业两极分化严重。现行的集团财务控制要么过度集权,把成员企业当作没有法人地位的附属工厂或车间,整个集团被看作一个大企业管理,领导财务权利绝对化;要么过度分权,大量的财务控制权下放到子公司,任其自由发展。

另外,现代企业财务控制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财务控制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没有有机统一。如果下属企业中拥有很少的财务决策权,那么对临时发生的财务问题总要层层上报到集团总部,再由总部层层决策下来实行,这样就很容易错过市场商机。反之,当子公司财务决策权过大,又容易造成财务决策盲目而失误,不仅对集团参与市场竞争起不到决策参谋作用,而且还会成为向市场竞争对手提供竞争信息的工具,有碍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2财务控制缺乏一体性

财务控制按照所有者意图,根据有关法规、制度和标准,通过一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促使与财务活动有关的各方面按照财务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主要集中于事后控制,往往缺乏至关重要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许多现代企业在事前决策形成之后,对于进一步的财务控制工作往往注重于年度利润规划,满足于制定出全年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目标利润等几个总括性目标,而没有进一步将决策具体化,编制出据以进行控制管理的月份、季度、年度财务预算。因此,期中预算与经营业绩比较也就难以进行,事中控制流于空谈。至于事后控制,虽基于年终考核之需而能得到一定的重视,尚可在年度利润规划的基础上辅之以相关会计资料勉强为之,但有效性亦颇受影响。既然事前控制未必有效,于是下属企业对决策的整个执行过程基本上超出了核心企业的财务控制范围,游离于核心企业的财务控制之外。

现代企业自身没有建立起贯通母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机制,财务控制各自为政,母公司不能从现代企业战略高度来统一安排投资、融资活动,整个集团盲目扩大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欠佳,对外举债失控,财务结构极为虚弱,一旦经济不景气或产品销路不畅,资金流动出现障碍,集团就会陷入困境难以自拔。内部财务考核指标过于单一,不能全面考查子公司业绩。相当多的现代企业的内部考核指标仅有合同额和利润额两项。

3.3财务与会计职能不分,机构设置不规范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与会计机构通常是合二为一的,这种机构设置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尚能满足管理的需要,但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比,其弊端暴露无遗。表现在:(1)财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所有者,它具体运作和操纵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的事务,而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利害关系人,其提供的公开化会计信息必须体现“真实公允”的原则。将服务对象和灵活程度不同的两项工作合并一处,必然导致财务的灵活性干扰会计的公允性。(2)财务部门承担着资金筹划、财务管理的艰巨任务,但是其工作任务弹性较强、程序和时间要求比较灵活,而会计承担的是信息收集、处理、报告等核算工作,其工作任务弹性较弱,程序与时间要求比较严格和规范。如果企业尤其是现代企业把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混杂在一起,很容易造成较为“刚性”的会计核算工作挤兑较为“弹性”的财务管理工作,难以摆脱长期以来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局面。

3.4现代企业资金运作不规范

目前,现代企业的资金运作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现代企业资金条块分割严重。一些现代企业仍未超出以某种契约关系为联系纽带而进行资本营运,其实质仍是行政命令虚拟的企业联合形式,集团内部各成员仍严格划分势力范围,较难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配,难于发挥大集团大资金的作用。二是现代企业存量资金盘活效果差。由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重产值、轻效益、重外延、轻内涵、重投入、轻产出”的惯性作用,使得企业内部可供盘活的资金账面金额大,但实际盘活余地少,从而影响到存量资金效果。三是现代企业内部聚积大量的沉淀资金。

3.5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目前企业财务监控中内部审计工作成为流于形式的过程。一是审计管理形式化。现代公司每年都要组织不同形式的审计,己经成为一种固定的程序,然而由于内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处于同一层次,因而对公司财务中存在的问题不可能深究,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走过场。这种审计不仅起不到监督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纵容了企业少数人员违法违纪行为。二是审计责任虚无化。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是审计人员受集团委托对成员企业财务进行检查监督的过程,因而审计人员都负有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但在现实中审计工作成为一种形式,审计人员无论认真与否,均无需承担责任,因而使得审计监管乏力。三是审计结果虚假化。审计结果应当真实可*,但在现实中不同的审计机构对同一企业同一时期的情况审计,结果往往不尽相同,且相差甚远,这些都是审计结果虚假不真实的表现。

4.选择财务控制模式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一般而言,现代企业选择财务控制模式时主要应考虑这些因素:股权集中度、子公司对母公司财务战略的影响程度、组织结构、发展战略、集团规模等。

从集团层次上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要严于对关联公司的控制,对全资子公司的控制要严于对相对控股子公司的控制,因此,母公司对全资控股子公司和优势控股子公司采用集权控制,对质量参股子公司和任意参股子公司采用分权制。为维护和增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不同重要程度的子公司应采取不同的控制模式。对具有重要影响的子公司,母公司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控制权与管理权,即使是部分分权也必须局限于集权的框架内;对与集团发展战略、核心能力、核心业务以及可预见的未来发展关系一般、影响不大的子公司,从提高管理效率、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以及增强市场竞争的应变能力角度,采用分权型的管理体制较合适。

从组织结构上看,U型结构是一种典型的集权化结构,相应地,其财务控制模式也应是集权式的。H型是一种有机的组织结构,各部门之间联系较松散,部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这一组织结构下,采用分权式的财务控制模式较为合适,而M型结构属于相融式组织结构,因此其财务控制既可采用集权模式也可采用分权模式。

从经营特点上看,现代企业的经营特点不同,选择的财务控制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在单一化和一体化经营的情况下,集团内部各单位在业务上有着较大的联系,财务控制自然地要求集权化程度高一些。企业采取多角化经营时,由于各子公司所在行业的不同,各子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比较少,现代企业难以实施统一的集权化控制,因此对各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应给予适当授权。

从发展阶段来看,现代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为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也会采取不同的财务控制模式。通常来说,公司在发展的初期规模较小,业务比较单一,采用集权化财务控制模式,可以较好地发挥同样决策和资源整合的优势,在行业中形成管理上的规模效益。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领域的不断开拓,集权型的财务控制模式就不能满足公司在财务控制和经营方式上多样化的需要了,这时候,就需要对子公司在各方面进行更多的授权,从而使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模式逐步向分权化发展。

另外,财务控制模式应服从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思想。公司的发展战略可以分为稳定型战略、扩张型战略、紧缩型战略和混合型战略。企业在某一阶段不同的战略选择需要依*不同的财务控制模式。通常实施稳定型战略的公司内部可以集权化程度高一些;实行扩张型战略的公司则倾向于比较灵活的分权型控制模式,以适应其开拓市场的需要;实施紧缩型战略的公司对企业的各项重大财务活动都要严格控制,因此强调集权;对于实行混合型战略的公司,则应根据子公司经营的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控制方式。

参考文献:

[1]韩伟模.财务与会计监管热点问题述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林钟高.财务治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M],2005

[3]李晏野.徐星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理论述评及启示,经济学动态[J],2006

[4]吕杰.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改进和管理,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J],2007

[5]陈潮鹏.完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措施,商业会计[J],2007

控制方式范文篇4

1.凭证编号

凭证编号是企业常用的控制方法。它可以控制企业签发的凭证数量,以及相应的交易涉及的其他文件,如支票、发票、定单、存货收发证明的使用情况,便于查询,避免重复、遗漏;更重要的是,编号的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人员舞弊的可能性(如截取银行收款凭证、贪污等)。

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能够将企业已有的经济业务相互联系地、全面地记入有关账户,使各账户完整地、系统地反映各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动情况和结果。通过借贷平行可以确定会计账面记录无误,从而提供了保证会计信息正确的可能性。

3.统一会计科目表

在实行国家统—一级会计科目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统一设定明细科目,特别是集体性公司更有必要统一下级公司的会计明细科目,以便于统一口径、统一核算、有效分析。企业可以列一张有全部会计科目(包括资产、负债、收益、收入、费用)的清单,并附有每个账户的内容说明。一般包括科目编号、名称、级别、类别等几个方面。

4.会计政策

对于主要的会计政策,国家也有统一规定,但这些规定往往带有选择性,如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比例、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等等。从内部控制及管理要求出发,企业必须具有统一的会计政策,尤其是整个集团(包括各子公司)统一某些会计政策,以便于汇总管理和考核。

5、结账程序

结账是一项将账簿记录定期结算或结转的账务工作,包括收入、费用的结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转。企业可运用网络图来设计结账的工作步骤、内容、完工时间、有关责任人,以保证结账工作顺利进行。控制结账程序能够保证企业会计处理的及时完成,并且能及时发现错误加以改正。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一些企业将某一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动态地反映在局域网上,实时监控结账的进度。

五、实物保护控制

内部控制的各种方式都具有保护资产安全的作用,这里所述实物保护是指对实物资产的安全保护,其主要内容有;

(-)限制接近

限制接近主要指严格限制无关人反对资产的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够接触资产。限制接近包括限制对资产本身的直接接触和通过文件批准的方式对资产使用或分配的间接接触。

1.限制接近现全

现金收支的管理应该局限于特定的出纳员。这些出纳员要与控制现金余额的会计记录人员和登记应收账数的人员相分离。可以设立单独封闭的出纳室或带领抽屉的收银机来保护现金的安全。零五现金的支出可以通过由指定人员管理小组备用金的方法加以控制。

2.限制接近其他易变现资产

其他易变现资产,如应收票据和有价证券,一般应采用确保两个人同时接近资产的方式加以控制,例如由银行等第三方保管易变现资产。在处理保管的易变现资产时,要求由两名管理人负共同签名等等。

3.限制接近存货

在制造业和批发企业中,存货的实物保护可由专职的仓库保管员控制,设置分离、封闭的仓库区域,以及工作时间之内和工作时间之后控制进入厂区等方式实现。在零售企业中,存货的实物保护可以通过在营业时间中和营业时间后控制接近库房的方式(如使用夜盗警铃、发放有限的钥匙)来实现。另外,对贵重商品使用带销的营业柜,以及聘用专人日常巡视和采用某些监控设备等也是实物保护控制的措施之一。

(二)定期金点

定期盘点指对资产进行定期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

1.定期与记果核对

实物资产盘点并与会计记录核对一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资产的安全,虽然我们并不排除实物资产和会计记录存在相同错误的可能。为保证盘点时资产的安全,通常可以先盘点实物,再核对账册,以防止金盘资产的流失。2.差异调查

实物盘点结果与有关会计记录之间的差异应由独立于保管和记录职务的人员进行调查。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如果不一致,可能说明资产管理上出现错误、浪费、损失或其他不正常现象。为防止差异再次发生,应通过详细调查查明原因、查明责任,并根据资产性质、现行的制度以及差异数额、原因采取诸如加强保护控制、惩罚不称职员工等改进措施。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可以根据资产性质来确定盘点频率,显然,动产权之不动产,可林带品较之不可携带品,消费品收之生产用品,货币性资产较之非货币性资产的盘点频率要高得多。

(三)记录保护

会计应妥善保管各种文件资料(尤其是资产、财务、会计等资料)。首先,应该严格限制接近会计记录的人员,以保持保管、批准和记录职务分离的有效性。其次,会计记录应妥善保存,尽可能减少记录受损、被盗或被毁的机会。再次,某些重要资料(如定期的财务报告)应留有后备记录,以便在遭受意外损失或毁坏时重新恢复,这一点在当前计算机处理的条件下,尤为重要。

(四)财产保险

通过资产投保(如火灾险、盗窃险、责任险或一切险)来增加实物资产受损后补偿的程度或机会,从而保护企业的实物安全。

(五)财产记录监控

建立资产个体档案,对资产的增减变动仪及时、全面地记录,同时加强对财产的所有权证的管理。企业可考虑改进低值易耗品全额推销方式,保留部分价值于账面(如1元),使其价值纳入财务报表体系内,以确保账实一致。

六、职工素质控制

内部控制的成效关键在于职工素质的合格程序,职工素质控制的目的在于保证职工忠诚、正立、勤奋、有效的工作能力,从而保证其他内部控制有效实施。职工素质控制的要点有:

(-)招聘程序

严格的招聘程序是保证职工应有素质的重要环节。人事部门须对应聘人员进行细致的调查,通过审阅应聘人员的教育和工作经历、与以前受聘单位的联系、面试等方法评估应聘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所掌握的技能情况,调查其以往有无不诚实行为和公职情况的发生。

(二)作业标准

建立完善的作业标准,使每个职工都知道应遵循的行为要求,用作考核评价职工行为的依据。建立作业标准有利于企业处理业务规范化、标准化,有助于揭露不正常的经济活动。

(三)培训计划

制定职工培训计划,按职工的工作岗位说明和程序手册进行定期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素质,保证各级人员更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

(四)考核奖惩

企业应定期对职工业绩进行考核。对工作勤奋、业绩突出的职工予以表彰和晋升;对能力不足的职工应及时调整其工作岗位;对玩忽职守,甚至造成企业损失的职工应予以批评、降级甚至解聘。

(五)信用保险

企业可以建立职业信用保险机制,如与重要岗位的员工(如销售、采购、出纳等)鉴定信用承诺书;重要岗位员工可采取推荐人制度;甚至可以办理商业信用保险。实施了信用保险制度后,不仅能在遭受财产损失时取得赔偿,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制止犯罪的威慑作用。

控制方式范文篇5

关键词:控制室;采暖;地暖

1.前言

目前,电厂控制室内主要采暖方式大多采用气暖、空调或电暖器等方式,且采暖效果甚微。经向有关建筑设计单位咨询,发现近年来家庭装修中,采暖方式采用地暖方式较多,且技术成熟,优点突出。经过电厂相关人员对方案的充分论证,决定对电气值班员工作区采用地暖方式进行采暖方式改造。通过近两年冬季供暖期间地暖的运行情况来看,该方式在遵循国家对控制室采暖方式要求的前提下,解决了电气控制室的采暖问题,改善了值班人员的工作环境,探索出了电气控制室采暖方式的新方法。

2.方案设计的前提

传统采热方式下,由于热空气往上升,房间内天花板处的温度偏高,地板附近温度偏低,这种上高下低的温度分配正好与我们体感舒适的要求相反,造成头部燥热,腿部和脚却仍旧寒冷的不舒服感觉。而地暖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温度做适当调节,控温方便。

2.1采用地暖的优点

2.1.1地暖高效率节省能源。由于地暖的辐射面大,相对要求供水温度低,只需50℃-60℃,如果选用16℃参数设计,可达到20℃的采暖效果,是一种高效节能的采暖系统。此外,地板加热系统可以改善一般安放在窗户下的传统采暖片,因窗户密封不良,散失部分热量所影响之采暖效果。相对于使用电采暖,使用地暖更加经济节能。

2.1.2地暖减少噪音。地暖系统使用过程中寂静无声,相对与使用空调和气暖能提供更加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

2.1.3地暖使用寿命长。PE-X(a)型过氧化物交联聚乙烯管或PB聚丁烯管材是世界公认的可连续使用50年以上的材料(与建筑物同步)。地暖将上述管材埋入地板以下的模块或混凝土层中,如无人为破坏,使用寿命在50年以上,不腐蚀、不结垢,大大减少了暖气片跑、冒、滴、漏水和维修给电气控制室带来的安全隐患,可节约维修费用。

2.1.4地暖同时把管道周围的物体充足热量,热稳定性好,所以供热停止后,热量维持时间长,温度变化缓慢。

2.1.5地暖要求水温较低(水温50°C-60°C,地表温度24°C-28°C为宜),热量的对流速度较缓慢,空气中灰尘的流动减少,有益于身体健康,还可以降低引出入出时造成的热量损失。

2.2采用地暖的基本原理

将热源敷设在地板之下,通过地板向上辐射热能达到室内采暖的目的。它与空调、气暖等通过送热风来供暖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制造“风”,克服了传统散热器供暖方式造成的室内燥热、有异味、皮肤失水、口干舌燥等不适,从而形成真正符合人体散热要求的热环境。

3.方案设计

3.1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原理

将原有电气控制室内的采暖系统拆除,值班员在控制室内日常工作区域(控制盘周围200mm不允许敷设)利用原设计采暖设施的供水管,采用地暖方式对控制室采暖系统进行改造。

地暖的原理:通过地面下管道里50°C-60°C热水的不断循环,提高室内温度,温度的提高主要靠热辐射。

3.2设计要求

1)系统热源有电厂厂区热网提供,热媒供、回水温度为60℃-50℃,供、回水温差为10℃,设计平均水温为55℃。

2)地板表面设计温度为24℃-26℃;加热盘管内热媒流速0.32m/S;单回路设计水流量为250kg/h;截止到分(集)水器前阀门处供、回水压差小于30kPa。

4.方案实施

4.1加热盘管每个环路为一根管,中间不允许有接头;加热盘管已塑料卡固定于铺设有铝箔面层的聚苯乙烯保温板绝缘层上,每个弯曲部位设两个固定管卡,其他直管段每0.6m设一个固定管卡;加热盘管弯曲半径不应小于6d。

4.2地暖绝热层施工时要求:采用20mm厚聚苯乙烯保温板要求衔接严密,上铺铝箔面层并用胶带粘接严密。

4.3地暖管道施工要求:

4.3.1地板采暖区域整体施工面积超过30平方米或长边超过6m时,混凝土填充层应设置间距小于6m,宽度等于10mm的伸缩缝,缝中填充厚度为10mm聚苯乙烯膨胀伸缩板条。

4.3.2在混凝土浇捣前首先需设置伸缩缝位置,地暖施工人员需在加热管穿越伸缩缝处及过门口处加装长度为300mm的Φ25波纹伸缩套管。

4.3.3于加热管道上方铺设钢丝网,要求铺设平整、搭接紧密。分(集)水器部位管道及管道间距<100mm部位需加装Φ25波纹隔热保护套管。

4.4室内地暖管道系统试压.

采用浇捣混凝土填充层之间和混凝土填充层养护期满后,应分别进行两次系统水压试验。系统水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且不应小于0.6MPa。

2)水压试验之前,对试压管道和构件应采取安全有效的固定和保护措施。

3)水压试验的步骤:

a、经分水器缓慢注水,同时将管道内气体排除。

b、充满水后进行水密性试验。

c、采用手动试压泵缓慢加压,升压时间不得小于15分钟。

d、升压至规定试验压力后,停止加压,稳压1h,观察压力降不大于0.05MPa,且连接部位不渗、不漏为合格;并要求在保持该压力的情况下浇捣混凝土。

4.5采暖系统试压

采暖系统安装完毕,管道保温前应进行水压试验,其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试验压力应为系统顶点工作压力加0.2MPa,且系统顶点试验压力不小于0.4MPa。

2)升压至规定试验压力值后,停止加压稳压1h,压力降不大于0.05MPa,然后降至工作压力的1.15倍,稳压2h,压力降不大于0.03MPa,且连接部位不渗、不漏为合格。

4.6施工材料

1)加热盘管管材为:20*19交联聚乙烯(PE-Xa)管;

2)分(集)水器采用的规格为:当回路数<6时,采用FSQ-DN25-φ20;

3)保温层隔热材料为:厚度20mm;容重≥20kg/m聚苯乙烯保温板;

4)沿墙保温带采用厚度为20mm聚苯乙烯保温板条;

5)混凝土伸缩缝采用厚度为10mm聚苯乙烯膨胀伸缩板条;

6)钢丝网采用双向间距为200mmφ2.5低碳钢丝网。

5.效益分析

5.1环境效益

5.1.1电气控制室采暖方式采用地暖后,相对于空调在室内造成的空气对流,安装地暖的室内风速小于0.15米/秒,减少了室内空气对流的污染;更由于地面热容量大,热稳定性好,可以适当开窗,有助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清洁卫生,不会导致室内空气对流所产生的尘埃飞扬及积尘,有效地保护了呼吸器官,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大大改善了电气值班人员的工作环境。

5.1.2避免了采用暖气片取暖时暖气片上方的墙上布满灰尘的斑迹,减少了电气值班人员保持控制室内卫生动态达标的难度。

5.2经济效益

5.2.1有效地节约能源。采用地暖方式采暖比传统的采暖方式要节约能源20%-30%,具有可观的节能效益。地板采暖只需要较低的系统水温和室内温度。按照室温16℃的设计可达到20℃的效果(室温每降低1℃可以减少10%的能耗)。同时较低的系统温度可减少热水在输送中的热损失。

5.2.2热量由下而上辐射,有效集中在人体活动区域,热损失小。辐射供暖环境中,人体实感温度比实际温度高约2°С-3°С,节省能源,降低了供暖系统的运行费用。

5.2.3采用密闭的PE-X(a)型过氧化物交联聚乙烯管,且分(集)水器在控制室出口处,大大减少了暖气片跑、冒、滴、漏水和维修给电气控制室带来的安全隐患,可节约维修费用。

控制方式范文篇6

严格控制审计程序,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工作的先后次序,也就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达到审计目标采取的所有工作步骤的总和。审计程序既是保证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也是审计成本的直接决定因素。审计程序越繁琐,审计成本就越高,可能导致的审计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就越严重。所以,要降低审计成本,必须严格控制审计程序。

根据审计机关工作的性质,审计程序可分为审计管理程序和审计执法程序。审计管理程序是对审计管理工作中事务处理流程的描述与规定,是处理审计日常事务的例行办法。审计执法程序是指审计机关对审计事项进行审计的全过程,也称项目审计程序。在实践中,由于审计资源的限制,审计机关必须在保证最佳资源配置的前提下,慎重选择最恰当的审计程序。为实现有效的程序控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从审计工作整体发展要求出发去分析和设计审计程序,避免重复交叉。审计行政管理工作往往会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工作岗位、主管与专业人员,以及各类管理活动,如调研、计划、审核等;还会涉及到各种各类的具体审计业务,因此,应将审计程序作为一个系统,将各种程序的重复、交叉与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二是要保证审计程序的计划性,促进程序的有效运行。从本质上讲,程序也是一种计划,进行程序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其必要性、可否收到预期效果以及是否有助于实现计划等问题。同时还要促进程序的运行,如汇编有关程序的规定,培训、指导员工进行正确的程序操作,确保员工可以及时、正确地接受新的程序,并按照预期要求工作。三是要评估程序运行所需费用,简化审计程序。

优化审计组织,整合审计资源审计资源的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审计成本的高低,所以,加强审计的组织与管理,促进现有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也是审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审计计划管理工作中,优化审计项目组织工作、促进审计资源整合的手段主要有:一是计划安排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根据审计工作发展目标和有效实施审计监督的需要,在计划安排上要突出重点,明确年度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和各项目审计目标;在保持各专业审计优势的基础上,科学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合理调配审计力量,加强审计署各专业司与派出机构及下级审计机关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优势。

二是加强对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管理,全面深入把握被审计对象或事项的情况。对某些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项目或资金组织全行业、全系统或全国范围内的分层次审计,是整合审计资源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有利于从全局上系统地掌握情况,反映普遍性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审计报告的全面性和针对性,给政府决策提供大量的、全面的、系统的材料。这样,在无需增加审计资源和力量的情况下,也能从更高层次上、更加深入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三是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注重发挥延伸审计或调查的作用。同审计相比,审计调查具有形式多样、程序灵活、花费精力和时间少、掌握情况多等特点,但审计调查也存在着深度不够、不处理处罚影响监督力度等缺点。在当前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在计划安排上加大审计调查力度,对于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项目审计过程中,对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对其他一些问题和单位进行延伸审计或调查,也可以在不影响审计质量的前提下,起到节约审计力量的作用。

四是在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项目安排要尽可能就地就近。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署对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的审计项目安排,多采用异地交叉方式。异地交叉审计大大增加了审计外勤费用,而且由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人员来说都是全新的部门,有很多不熟悉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去了解,客观上也增加了审计成本。所以,在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安排就地就近审计。

五是灵活采用就地审计与送达审计方式。就地审计与送达审计是两种不同的审计方式。与就地审计相比,送达审计可以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和各种潜在的审计信息资源得到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所以,在审计计划安排时,科学分析项目特点,灵活采用送达审计方式,对降低审计成本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开发利用审计成果,合理转嫁成本

从费用效益的角度分析,审计成本还可以通过审计成果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加强审计成本控制,还可以采用合理转嫁成本的方式,促进审计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是要注重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首先,审计成果集中体现在审计报告上,要提升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就必须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第二,要强化审计信息工作,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第三,要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对所有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实现审计信息(成果)的社会共享和利用的最大化。

二是建立审计结果跟踪落实制度。审计不仅要查出问题,还要促进问题的解决落实。所以,加强审计成本控制,还要强化对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做到查出一个问题,就处理解决一个问题。

控制方式范文篇7

1对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1)设计阶段在整个项目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分析,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占70%以上,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建设费用的多少和建设工期的长短,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的5%~10%。在现阶段,设计存在着只对自己的设计负责,考虑较多的是房屋的牢固、安全、美观的问题,而对房屋的工程造价考虑的甚少,再就是设计费往往是与房屋的造价挂钩,所以重技术轻经济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我校一栋框架结构的学生公寓,防震要求达到抗震七级,设计单位设计出的钢筋达到了52kg/m2,这么高的钢筋量,房屋固然是很坚固,但实则也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最后经有关专家审核,钢筋减少到41kg/m2就能达到七级的防震要求。对于这种情况,采取限额设计和图纸会审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限额设计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对不合理的变更严格控制,保证不突破总投资。采取图纸会审制度,就是邀请一些专业人员参加会议,利用以往的一些案例和经济数据发现问题而做出及时的修改。

(2)加强对工程量清单的控制。现在招、投标中采用的是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由招标单位提供工程量,投标单位依据市场行情报一个综合单价,再加上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和税金所组成的报价。但由于工程量的漏算、错算、分部分项清单项目特征描述不清、暂估项目的增多等情况造成的造价增多常有发生(见表1)。在这段对预制钢筋混凝土桩的描述中,就忽略了两个特征:一是桩的长度设定欠妥,根据地质勘测报告,桩的长度几乎都会超过8m。根据清单,超过8m的部分就要因为材料和人工的上涨而重新计算价格。二是对桩尖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正是忽略了这两个重要的特征,导致最后结算时甲方只能按乙方提出的要求进行结算:一是超过8m的桩长因材料和人工涨价而重新计算价格;二是桩尖部分为甲方新增工程内容,按实结算。这就是由于甲方没有仔细审查工程量清单而造成的损失,把项目特征改为如表2所示内容,就不会让施工单位钻空子,无端提高造价。

2对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1)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在全过程跟踪审计中,有两个环节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比较大。第一是加强对基础等隐蔽工程的控制。对基础等隐蔽工程一定要在隐蔽之前多亲临现场,对现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多拍照片,留下影像资料。比如基础的毛石混凝土基础,定额上面混合砂浆M5和毛石的比例大概是4∶10,但是实际施工时施工单位往往达不到这个比例,毛石多,混合砂浆少,而且毛石的体积往往都偏大。如果审计人员能够多亲临现场,及时了解第一手资料,在最后结算的时候就能取得主动权,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第二是加强对材料的跟踪审计,工程造价是由材料、人工、机械三部分组成,如何控制材料的价格:一是我们可以对主材例如钢筋、水泥、铝合金等列出几个品牌由乙方自主选择;二是对量大的装修材料采取跟踪采购制度,以此来有效控制材料价格。

(2)按图纸施工,严格控制设计变更。由于建筑工程的复杂性特别是基础工程的复杂性会出现施工图会审或在施工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按程序严格把关。对必须变更的工程须经设计人员和甲方人员现场勘测后,计算出工程量并做出造价的分析,经甲方同意后才可出具设计变更通知实施变更,不能出现先做后变的情况。如果碰到金额较大的设计,还必须报原审核部门进行逐层审批后才能进行。

3对竣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1)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有效控制建筑工程中的竣工阶段的工程造价对整个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收集有效的资料。包括:合同、竣工图纸、现场签证单、设计变更通知书等。竣工图纸必须是设计部门出具的,并且加盖设计部门印章的图纸。现场签证单必须是有监理人员、甲方人员等签字的原件,有了这些有效的资料,再对工程量、套价、取费等进行逐一核对。遇到双方分歧比较大的问题,可以采取会议形式,把需要讨论的问题列出来以后,请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对问题逐一集体讨论解决,形成会议记录,放入竣工结算资料当中。

控制方式范文篇8

关键词:公共财政/经济宪法/监督与控制

引言:公共财政的宪法学视角

2008年底,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纷纷抛出“救市方案”。美国政府前任总统布什及现任总统奥巴马也分别提出“救市方案”。奥巴马总统8000亿救市方案,经由美国众参两院的激烈争论获得议会批准。(注释1: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7870亿美元刺激经济方案.2009-02-14来源:新华网。新华网华盛顿2月13日电(记者胡芳刘洪)美国国会参议院13日晚在最终投票表决中,以60票对38票的结果,批准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该计划将送交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生效。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项经济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在议会中受到激烈的争论。美国消费电子协会主席加里·夏皮罗发表声明,批评国会这一做法,指出这一条款将发出一个信号,即美国正在回到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的不健康的老路上去。夏皮罗警告,这一条款将冲淡经济刺激计划的作用,并引发其他国家对美国产品采取报复性措施,反而会损害美国经济。)作为国家重要经济政策的出台,背后复杂的利益博弈与争夺是可想而知。本文无意论述公共财政政策的政治过程有关问题,而是旨在从宪法学的角度来探讨公共财政政策形成的制度安排,考察公共财政政策出台的国家权力的配置,并对宪法制度安排及其正当性作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析。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公共财政政策如何被合法批准、执行和监控,以及政策方案如何提出,须经什么具体程序,由谁来审议批准,由谁来监控等问题。

从宪法学上来分析公共财政政策的制度问题,应当属于宪法经济学的范畴。詹姆斯·布坎南等人曾将“宪法经济学”定位为: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约束人类经济和政治选择的宪法规则和制度。认为在市场上自利的“经济人”在转变为政治过程中的投票人或官员时,其自利的品格不会发生根本变化,掌权者滥用权力具有不可避免性。因此,约束政府权力,防止掌权者权力是宪法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这与古典宪法学方法论并无本质差别,仅是研究领域的拓展。我国早期的经济宪法学研究者认为,经济宪法学是以征税权为逻辑起点,以财政权为核心内容,建构以货币发行权为主要手段的国家经济权力体系。近年来,我国宪法学界从宪政制度上探讨财政的形成与控制已引起关注(注释2:参见周刚志.论公共财政与宪政国家——作为财政宪法学的一种理论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吴越.经济宪法学导论——转型中国经济权利与权力之博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等。),然而总体来看,大多成果仍然无法摆脱财税法、经济法学等学科影响。如果对我国的国家财政的运作制度作深入分析,这无疑是我国宪法学切入社会实践的一个新角度,也有助于完善我国公共财政监督制度。

一、宪法的设计:议会财政功能

从议会发展史来看,议会制度从产生就是与国家财政紧密相关。素有“宪政之母”之称的英国议会,从诞生到成长壮大,都是与争夺控制财政权分不开的,甚至于从中世纪开始,议会便与国王展开了激烈而持久的斗争,而议会控制了财政大权,是其至尊地位确立的重要标志。伴随近代民主宪政理论的发展,议会确立了在国家财政中的特定地位,议会作为国民代议机关在国家财政政策形成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一)为财政政策提供合法性

国家财政政策应有政治上、制度上的合法性。根据现代民主制度的安排,议会由公民选举产生从而获得政治上的合法性地位。因此由议会组成政府或者批准政府政策过程中,同时将这种合法性再次传输至整个国家体制之中,使政府及其政策具有合法性基础。作为财政政策的决策过程,无疑也是议会的一项最为重要的职能。

各国宪法规定将财政审议作为议会的主要职权之一,国家财政的收支安排均由议会来审议或通过相关法案安排。美国《宪法》第1条第7款规定,所有征税议案应首先在众议院提出;英国1911年《议会法》规定,议会对政府财政的监控完全转移到了下院,上院无权通过和否决财政议案,只能对下院的决定表示同意;法国1958《宪法》第39条规定了国民议会在财政立法方面的优先权,第47条又规定国民议会在审议时限内国民议会未能对其进行一读裁决,政府方可将其送至参议院审议;德国在19世纪早期的德意志邦联时期的议会便引进了预算监督。需进一步指出的是,在两院制的议会中,财政的审议权也倾向于由下院(众议院或称平民院)审议,这是现行宪制发展之趋势。由民众选举代表组成的下院,被视为民主代议职能的主要机构,由它们审议表决,更能体现财政政策民意的要求。

(二)掌握财政议会控制政府的方式

国家财政是国家为了维持其存在和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保障,国家凭借政权的力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活动。国家财政收支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议会对政府进行控制最原始、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财政,即所谓的“不出代议士不纳税”,后来被称为议会“掌握钱袋的权力”,在日本也称为“财政议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国家为了保证社会公平,保持并促进经济结构的繁荣,必须对社会和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福利、社会民生等经济政策频繁出台,国家在财政经济领域的功能日益强化,政府角色由“守夜人”转变为一个强化国家职能的政府,特别是在经济方面的职能日益强化。最为显著的结果是国家行政权的疆域得到大大地扩展,国家和政府无所不能,从而赋予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干预社会甚至干预人们私生活的种种职能,使人们“从摇篮到坟墓”都依赖国家和政府,国家和政府逐步演变成“行政国家”、“全能政府”。与此同时,以议会为中心的国家权力运作模式在效率方面的缺陷也暴露无遗,迫使议会不得不将大量国家权力转移至行政机构,由其来直接行使。议会通过控制财政来控制政府,已经成为为数不多的有效途径。

(三)议会决策的民主价值

代议民主制度体现了国家财政政策政治上、制度上的合法性。但审议民主理论的倡导者威廉·葛德文指出,代议制政治有着无法避免的缺陷:“多数必须压服少数,而少数在提出反对意见和表示异议之后,实际上竟然屈从于自己表示过异议的意见。”进而认为审议民主更为重要。威廉·葛德文还认为,合法政权应该是以共同审议为真实基础的政权。因为政权是为人类的幸福所必要的,政权结构最重要的原则应该是:“政权是以全体人民的名义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对它采取的措施参加意见。”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也认为,协商可以纠正错误的判断,从而减少认知错误的产生。

据此,可以进一步看出由议会审议财政的另外一种民主价值。在审议民主中,开放、自由的辩论过程和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有利于传递政治信息,表达和回应各种利益诉求,从而促进公民之间、政府和公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与合作,最终能够及时化解社会冲突,增进社会和谐,有助于促进公共决策的合法性。

当然,无论是代议制民主还是审议民主,在实现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实质隐含了功利的目的,即试图通过大家投票(直接或间接)或其他表达的方式来反映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因为国家如何来合理分配财政,关乎每个民众的利益,“孔多塞定理”再次论证了这种代议制作为一种工具主义统治模式的可能性、正当性。当然,跳出这一窠臼,议会在审议财政方面的决策,体现了民主的内在价值。民主内在价值本身关涉非工具意义上的价值目标,即通过民主可以使参与人自己满足,有助于个人自由、平等诸多目标的实现。

二、现实的反思:议会控制抑或政府控制

如前所述,议会最初的功能主要是对政府财政权或征税权的掌控,由代议机关来掌握政府财政预算大权似乎已成为现代宪政最为重要的制度设计。但在现实生活中,它却并非能取得如设计预期般效果,议会受到政府的威胁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使得议会对财政大权的控制成为理论上的假说,回到现实生活中却是另一番景象:政府代替议会控制财政大权。其情形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预算案提起主体为政府。预算案的提出与一般法案不同。一般法案可由议员、政府、其他提案主体提出,提出预算案的权力,通常属于政府。美国的预算案原规定由国会提出,1921年的《预算及会计法》颁布以后,将编制预算的权力改归总统。实行议会内阁制度的国家,由内阁向立法机关提出预算案;实行总统制度的国家,预算案的提案权由总统行使。将财政法案的提案权限归于政府,针对政府提出的财政法案,再由议会来实施审查控制,议会在这个阶段的审查,往往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

二是议会审议预算案的限制。议员审议预算案,能否随意增减预算案或是否有其他权力,各国宪法、法律规定不尽一致。据对82个国家统计,议员审议预算案时,规定议员有权增减财政收支的国家有32个;规定议员有权减少得不得增加财政支出的国家有17个;规定议员有权减少财政支出,但增加财政支出须得到政府同意的国家有4个;规定议员有权增减财政支出,但只能择其一而用之的国家有13个;未对议员审议预算案权利作出专门详细规定的国家有15个;无此方面的规定的国家只有1个。

事实上,议会权力对政府提出的财政审查时,议会受到的压力,在现实中时常可见。从经验来看,即便规定议会有权增减财政方案,但这种增减不可能是随意的,增减权往往也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议会审议过后作出增减的情形可谓少之又少。1997年,美国第105届国会因没有按政府要求的时间通过政府预算,政府竟以“关门”相胁。法国第五共和国的实践中,议会两院从没有逾期未完成对财政法案的审议的例子[9]。英国议会形成以来就一直担任着政府的出纳员角色,政府实际上控制了财政大权,只要政府想花钱,议会就得打开钱袋。在财政问题上,是国王要钱,议会给钱。国王的行政权由内阁制取代后,分享财政权的模式也被承袭下来,任何财政议案由政府提出,下院方予受理。

我国1954年《宪法》第2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决定国民经济计划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决算;现行《宪法》第6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我国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现行《宪法》条文规定全国人大的职权是“审查及批准”,而不限于“批准”权限,这与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相符。但从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中央政府预算、决算方案的审议报告来分析,(注释3:以下关于第一届至第九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通过的预算决算文件集,来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预决算审查室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全国人大对政府的审查一般也只是形式上的审查。具体特点包括:一是由人大预算委员会或者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先作初步审查意见;二是由人大全体会议根据初步审查意见,进行形式审查。可见,人大预算委员会或者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对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审查起到关键作用;三是审查内容方面,一般仅是作财政收支平衡审查,并提出行政管理应倡导厉行节约原则等等无实质性或具体性的审查意见,从未对政府方案作出过否决;四是全国人大对中央政府提案改动非常谨慎。当然全国人大作为作为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偶尔会行使政府提案的改动权。(注释4:改动的情形包括: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提出对增加收入及增加支出,全国人大修正批准1957国家预算;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原则通过,便因形势需要,作出调整于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家财政收支报告;对于1996年“赤字”等问题,1月30日依据人大议事规则和预算法汇报后,财经委提出意见,预收入偏少,赤字压缩小,国务院作了修改,第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同意财经委的报告,审查批准国务院报告;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1998预算执行情况,1999预算情况,人大常委会批准1998年中央决算,但鉴于审计署审核出现较多问题,提出国务院应责成严肃处理,6个月内将处理结果报告人大常委会。)

此外,相较于议会内阁制国家,总统制国家的行政权在财政控制方面显得更为强势。议会内阁制国家,议会具有至高的地位,对于内阁的方案,议会有全面审查及决定权。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对国务院的财政方案有全面审查及批准权。而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议会仅是立法机关,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总统在财政方面有更强的控制能力。美国总统不仅有权提出财政决策方案,且议会批准的财政方案还须总统签署才能生效,其事实上行使着议会审查批准后方案的事后监督作用。又如,俄罗斯联邦议会已不再是苏联解体前的最高权力机关,议会已经失去了国家决策权,实际上听从于执行权力机关,在国家内,主要由总统对国家事务的安排。所以联邦议会下院国家杜马与总统,往往在有关经济改革问题的一些法律草案、联邦预算方案上矛盾重重,甚至有时剑拔驽张。但是,由于国家杜马对总统缺乏相应的制约力,而大多数议员又不愿意国家杜马被解散,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批准总统的决策。

不容忽视的是,政党在议会与政府的财政政策的控制过程中影响至深。从某种意义上讲,议会俨然就是政党的“代言人”。政党或者利益集团可以促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分化或集中,并成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往往政党在议会或政府提出或者批准方案过程中进行“幕后操纵”,最终整合的结果,不仅使多数成为政策的得益者,也可以使少数看到自己的要求已经在国家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得到了反映。

三、职能转型:控制抑或监督

议会最初的功能主要是对政府财政权或征税权的控制,其对王权和行政权进行限制的要求是出于对封建君主和独裁的恐惧。但是,由于议会的控制权的力度不够,议会对财政的职能已经由实质上的控制转向了对政府财政权的监督。

(一)议会监督理论

其一,从历史角度看,政府对财政大权一直起到主导作用。1706年,英国议会下院还通过决议规定:不经国王提议,下院对有关国家事务的任何金额的请愿不予受理,对要求从国家收入中动用款项的任何动议不予审议。如前文所述,议会一直以来就担任着政府(国王)的出纳员角色,政府(国王)真正控制了财政大权,只要政府(国王)想花钱,议会就得打开钱袋。国王的行政权由内阁制取代后,分享财政权的模式也被承袭下来。现代国家议会虽然作为代议机构,对政府提出的公共财政方案、政策,仍倾向于监督而非完全、事实上的控制。现实的状况与议会形成的历史惯例不可能是毫无关联的。

其二,法治要求议会不能独揽财政权。“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民主制议会的基本原则是多数决是而不是通过分权制衡来制约权力的腐败,议会民主因而也被不少人讽刺其虚伪性的一面,指出其易于为专制者和独裁者操纵,容易滋生权力的腐败。因而,议会的民主权力并不能绝对崇拜,也必须依靠法治来加以约束受到普遍认同。这在西方,民主与法治的结合体制,也称之为“自由民主制”。体现在财政政策的制定上,议会绝对控制财政并不会受到欢迎,相反议会通过民主来监督政府财政权,在现实中倒成为制度的常态。

其三,保障公共财政决策的高效率及科学性。政府作为行政部门,在民主合法性上自然无法与议会相媲美,但其决策的高效率、科学性上可能存在优势。考虑到这一点,无论是议会内阁制国家还是总统制国家都给予政府在财政政策上的决策权、提案权充分的尊重,议会的职能转向对政府财政决策的审查监督。这一点,从英国对议会内阁制的“良苦用心”解释中,更能体现所蕴含的意义。英国议会将财政提议权授予政府认为是与英国宪政制度的特点密切相关,即责任内阁制要求内阁拥有决策权,而财政决策是各种国事决策中首要的决策。责任内阁制就决定了必须由政府掌握财政决策权,而议会应该维护政府的财政决策权。如果议会自行提出征税、拨款方案,或者对政府提出的征税和开支项目以及金额任意增减,势必会打乱政府的财政决策,进而会影响政府决策效率和执政能力。

其四,基于功能分权的再反思。有学者指出,随着社会的变迁,权力分立原则理论有新发展,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分割权力。防止滥用权和保障权利的目的虽仍然坚持,但在方式上已从组织型权力分立转向了功能型分立要求。新的功能性要求权力分立在目的上,不仅一方面要节制政府权力以保障人民权利;另一方面更期待适当地分权与制衡,促使政府部门能顺利有效地达成自身之任务。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1984年德国“飞弹部署”判决中再次提出,根据功能最适观点,重要事项不必然归立法者决定,也有归行政决定的可能。究竟是归于立法或行政,取决于该事项由行政决定或立法决定较能达到尽可能正确的境地决定。根据功能分权的反思,我们认为,由行政权提出财政政策,再由议会审查监督,较符合现代国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功能要求。

(二)体现监督职能

从各国议会对财政监督的立法相关规定来看,监督内容、监督方式有以下特征。

监督财政的对象主要是两方面,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法国财政法还规定了监督国家收支的性质、数额及用途。韩国国会监督政府的财政方面包括多个方面:国债同意权,对预算外的、可能成为国家负担的契约缔结的同意权,对有财政负责的条约缔结的同意权,预备费支出的承认权,紧急财政、经济处分的承认权。

监督方式包括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方式。事前监督即通过审议、表决,并最终转化为立法,财政方案方能生效;事后监督主要是指议会仍对财政法案在通过后的运作过程行使监督权。法国财政的立法程序有3个主要特点:严格的审议顺序、表决的单元性、对不可接受性的特别规定;英国议会在监控财政的主要方式则主要为3个方面:一是辩论;二是质询;三是立法;德国联邦议会的监督权特点表现为对联邦政府行为的经常性控制,“监督”不等于马上采取行动,而是对政府的活动进行经常性的牵制,监督的形式包括:预算权、决议权、质询权、调查权、专门委员会的监督、弹劾和诉讼权等。无疑,议会如何有效的完成对政府的财政监督职能,有赖于一系列现实条件的保障。这些保障包括:议会的召开时间、议会的辅助机构及独立于议会的调查或审查机构。

(三)公共财政的司法审查

必须注意,国家权力中另外一种重要权力——司法权,相较于议会的监督权及行政内部监督强化的趋势,司法权在财政政策方面的监督功能却日渐式微。即使自称最为严格的“三权分立”制度的美国,同样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主张司法权对议会的财政政策过多介入。美国宪法将开支权与联邦征税权视为一对孪生权力,包含在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之中。国会有权力为了公共福利进行开支,国会被宪法授予基于公共福利进行征税及分配财政的权力。在UnitedStatesV.Butler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对联邦经费开销权力采取了非常宽松的解释。该案多数观点认为,国会为了公共目的而作的公共经费的开销并不受到宪法明示的立法权的范围局限。在1937年,联邦最高法院拒绝适用宪法第十修正案来限制国会财政开支权力。自1937年后,法院更是倾向于给立法者极大的发挥空间,完全持“最小限度合理性”的理念,作为纠问政府的政策的惟一问题。在Buckleyv.Valeo案中,法院认为不应事后来批评(揣测)国会在设立总统候选人资金是否有助于公共或普遍的利益,该项公共资金的设立并不违反联邦权力分权原则,因而肯定了国会建立总统选举资金的做法。此外,与此相关的宪法问题是,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围绕着经济权利、福利国家政策问题能否落实,法院多大程度上负责监督既定的关于分配福利救助金决定的“公共目的”之立法判断展开激烈争论。南非宪法法院在Grootboomp案中,法院还承认,宪法义务能够在地方上得到充分贯彻,而且迈特罗角(CapeMetro)政府也已经制定了自己的土地工程来专门解决那些人的燃眉之急。但该工程并没有得到实施,主要是因为它未能得到中央政府足够的财政支持。“如果意识到全国住房工程所存在的这种需求”,中央政府就应该“制订计划,作出预算,监督解决燃眉之急并处理各种危机。这样肯定能保证许多急需住房的人能得到救济,尽管这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立刻获得救济”。法院为了既尊重民主特权又顾及有限的预算,法院回避了对民主的审查,而是审查政府是否制定合理计划的行政行为。在笔者看来,南非法院的确是以一个崭新、独特以及很有前途的方法来处理民主宪法的社会经济权利与国家财政分配问题,因为从各国财政方案的形成过程分析来看,这样做确实是抓住了问题核心。

结语:经济宪法的道路选择

随着近代自由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获得了全面干预经济的正当性,规范和限制国家经济权力的经济宪法应运而生。宪法学关注公共财政问题,这是传统宪法学作为公法学由注重公民个体权利向重视防范国家财政权力滥用的转型。正如德国经济法学学者指出,经济宪法是指“国家为了确定经济自由的范围,施行监督或经济统制,所为依据的基本法律原则与宪法规定”。

通过对议会在国家财政形成中理论与实践问题梳理,对当前世界各国在国家财政权力运作能让我们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在笔者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在议会与政府的博弈过程中,充斥着议会民主与行政效率之间的平衡,而议会法治成为了弥补议会民主的一种良好的选择道路。这些认识有助于我国宪法学者反思并完善中国的财政制度。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功能、监督功能尚待完善的情况下,似乎更应从制度方面来加以完善财政制度。而且,在主张发挥民主代议功能之时,也要警惕泛民主化的倾向,特别是在宪政因素尚不充足的条件下,法治是我们更加必要的道路选择,况且法治本身就是民主的制度化、程序化。惟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再论如何完善公民或者社会组织参与监督国家公共财政开支之途径。

注释:

[1]RichardB.Mckenize.ConstitutionEconomics.Lexington,1984:Preface.

[2]赵世义.经济宪法学基本问题[J].法学研究,2001,(4):33-41.

[3]刘建飞,刘启云,朱艳圣.英国议会[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2:76.

[4]A.J.P.Taylor.EnglishHistory1914—1945.Oxford:ClarendorPress,1965:1.

[5]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10.

[6]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下卷)[M].何慕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94.

[7]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M].王英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

[8]吴大英,任允正,李林.比较立法制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291;292.

[9]许振州.法国议会[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2:193.

[10]刘建飞,刘启云,朱艳圣.英国议会[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2:77.

[11]刑广程,潘德礼,李雅君.俄罗斯议会[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2:94-96.

[12]朱应平.宪法中非权利条款人权保障功能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2009:98-109.

[13]许宗力.法与国家权力(二)[M].台北:元照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302-310.

[14]许振州.法国议会[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2:194.

[15]韩大元.韩国议会[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2:110.

控制方式范文篇9

【摘要】要想协调企业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最大化,需要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投资资金管理和投资指标的合理设定三方面着手,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行为的管理控制。

【关键词】母公司;子公司;投资行为;控制管理;投资指标

当前,随着我国股份制的推进发展,以资产为纽带建立的企业集团公司越来越多。在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作为子公司的出资者,必然关注子公司的投资行为,而子公司由于“内部人利益”的存在,其投资可能偏离企业集团的整体目标,甚至严重侵害集团利益。为解决母子公司之间的矛盾,实现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必须理清母公司投资控制的原因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从法人治理结构、投资资金管理和投资指标的设定三方面优化投资控制管理对策。

一、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行为控制管理的原因和目标

(一)原因

在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为子公司的出资者,为确保自己的资产用于有效而正确的项目上,母公司必须对子公司投资行为进行控制,以保障企业集团的利益。

1.作为子公司的出资人,母公司需要对其投资行为进行控制

从法律意义上讲,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子公司均是独立的法人,它们不仅拥有独立的经营自主权,而且还拥有独立的理财自主权,而从产权关系上讲,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是出资人,子公司是被投资方。正是这种特殊关系,决定了子公司不能脱离母公司的核心领导去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投资活动,而是需要遵循企业集团总部(母公司)统一的财务战略安排。母公司为了充分发挥资本杠杆效应和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势必会以最大股东的身份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统一管理,投资活动的管理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2.“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存在,要求母公司监控子公司的投资行为

在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下,集团总部难以对众多的子公司实施有效的监督,而且这些子公司经营情况的反馈和财务信息传递渠道长、传递速度慢,使集团难以及时准确地把握集团内外的环境变化,导致信息失真,由此造成决策不当,集团内部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配置,致使公司蒙受损失。另一方面,多级法人治理结构还会导致“内部人利益”强化效应。由于子公司的法人地位,其局部利益往往与子公司员工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因而子公司的管理层会过分关注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当与母公司的利益取向相悖时,不惜以损害企业集团的利益为代价。为追求子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子公司管理层甚至通过高负债的财务杠杆进行高速扩张,高负债意味着高风险,若子公司无力偿还负债,母公司的财务危机一触即发。因此,母公司必须对子公司的投资行为加以控制监管。

3.子公司过多设立孙公司累积投资风险,需要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投资行为

母公司大量设立子公司需要巨额资本金,为达到少出资而控股的目的,企业集团一般由子公司出资设立孙公司。这样,母子公司链条就会延伸更深,更长,有可能达到十几甚至二十级次。如此一来,一个规模稍大、实力稍强的子公司就又成了其属下众多子孙公司的股东了。由于正反馈效应——集团可控制的子公司数量与集团可控制的金融资源成正比,集团的财务杠杆系数就会随着子公司数目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增大,企业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也会随之迅速攀升,经营风险急速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此类子公司经营不善发生亏损,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使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链断裂,陷入财务困境。由此可知,由于子公司过多设立子孙公司,而使得子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向母公司转移,且增加集团总部的财务风险。因此,母公司有必要对子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控制。

(二)目标

母公司通过对子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控制,能够规范企业集团内部各个成员单位的投资行为,处理好集团利益与各个成员单位利益之间的矛盾,使各个成员单位的投资行为符合企业集团的整体目标,为集团赢取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通过控制,降低投资风险,实现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二、母公司应如何有效地控制、管理子公司的投资行为

母公司要加强对子公司投资行为的控制管理,可以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投资资金管理和投资指标的合理设定这三方面着手。

(一)立足于根本,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集团公司的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不仅弱化了企业集团总部对各子公司的控制力,降低内部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还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内部人利益”强化等不利于企业集团发展的局面。所以,企业集团总部(母公司)要对子公司的投资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善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结构,为有效的管理提供坚实基础。

1.建立母公司级次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集团公司母子公司体系中,母公司是最高级次的法人,只有从母公司级次建立与完善法人治理,才能真正做到权力制衡,实现集团的正确决策,为提高集团集中配置资源效率和投资管理奠定制度基础。

2.弱化子公司级次的法人治理结构

在母公司级次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与完善的同时,还需逐步弱化子公司级次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因为,子公司级次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作用越大,就越不利于集中配置母子公司体系中的资源。产权多元化的子公司是一级独立法人,存在自己的独立利益或是内部人利益,它们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与企业集团利益相一致。因此,在建立母公司级次的法人治理结构后,就需要通过尽可能减少子公司级次或关闭重组一些子公司来进行子公司股权结构的调整,实现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绝对控制。

(二)立足于财务,全方位控制子公司投资资金管理

1.建立健全预算控制体制

全面预算是现代公司的基本制度,通过预算可以将企业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方式加以量化,是财务控制的有效手段。实行全面预算,有助于明确目标,使下属各成员企业清楚地了解各自的任务,从而更好地指导和控制业务的执行。预算的编制、执行、报告,能够解决集团总部与子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预算的考核与奖惩,能够解决集团总部和子公司之间效用不一致的问题。

2.建立统一的财务结算中心

财务结算中心是实现集中配置资源、控制财务风险、强化成本管理的载体,它能集中集团总部和各成员的资金,统一调拨和结算,实现内部资金的调剂,有助于企业集团总部对集团内部各成员公司的投资活动从资金运用上进行监控,对防范投资风险、规范投资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集团总部建立统一的财务结算中心,由中心进行全面的资金筹措和分配,有利于降低集团总体的投资风险和运作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立足于投资项目,建立一套投资管理指标

在母子公司体系下,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活动需要进行评价,这时候,就需要借助相关的投资财务标准。投资财务标准是管理总部基于谋求市场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资本保值目标而对投资回报所确立的必要基准指标,是从价值角度决定投资项目可行与否的基本标准。集团和各分公司根据财务标准就能做出是否投资的选择,这样,保证了各分公司投资项目的质量,也保障了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同时,企业集团总部也可以利用这些财务指标,评价各分公司已发生的投资项目质量,质量越高,该分公司以后可获得的投资额度就越高,以此来控制和促进各成员公司投资活动的水平。

母公司在制定投资财务标准时,必须同时关注收益的数量和质量,具体可订立如下的投资收益数量标准和投资收益质量标准。

1.投资收益数量标准

(1)经营性资产销售率

经营性资产销售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经营性资产。此比率代表着公司市场竞争能力,反映出其营运能力,包括营运规模与营运效率的总体水平,以及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状态,是投资收益目标实现的基础。

(2)经营性资产收益率

经营性资产收益率=息税前营业利润/平均经营性资产。此比率从息税前利润角度揭示了与公司核心能力相关的各项投资活动对价值增值的贡献能力,通过与市场或行业平均水平比较,可以看出其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3)主导业务经营性资产收益率

主导业务经营性资产收益率=主导业务息税前经营利润/主导业务平均经营性资产。此比率从公司主导业务的角度,对其获利能力进行判断。

(4)主导业务净资产收益率

主导业务净资产收益率=主导业务的税后利润/平均净资产总额。此比率反映公司的核心主导业务对资本保值增值目标的贡献能力,它与主导业务经营性资产收益指标一起构成了投资收益目标实现的核心基础。

(5)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平均净资产总额。此比率反映了公司投资活动的终极结果,是股东或母公司最为关注的一项指标。

上述指标分别从营运能力与总体地位、优势保障与贡献基础等方面反映了子公司的投资业绩水平。总部管理层必须结合竞争强制与股东期望的考虑,遵循平均先进原则,分别厘定出不同投资收益率指标的必要值,作为规范与指导集团各层成员(子公司)进行投资活动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凡达不到上述要求的投资项目,均不予考虑。

2.投资收益质量标准

分析投资收益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收益来源的稳定可靠性;收益时间的分布;收益的现金支持能力。

(1)收益来源的稳定可靠性

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此比率反映了子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利润在整体利润来源结构中的地位。该比率越高,证明公司利润来源的基础越是稳固,收益的质量也就越高。

核心主导利润占商品经营利润的比重=核心主导业务利润/利润总额。此比率反映的是公司收益基础的稳定性与可靠程度,因为核心主导业务获利能力的强弱对于整个企业集团市场竞争能力和未来发展前途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此比率越高,证明核心主导利润占利润总额越多,企业的收益基础有更好的保证。

(2)收益时间的分布

收益期限结构=不同时间段的收益额/相关分析期内收益总额。此比率揭示了公司实现收益的时间分布,通过与预计损益表比较,可以发现实际收益的时间分布偏离预算的程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收益期限系数比率=∑(不同时段收益额×折现系数或期限系数)/分析期收益总额。此比率即为不同时间段收益对期初的折现系数。

(3)收益的现金支持能力

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率=营业现金流入量/销售收入净额。此比率主要用于衡量公司销售收入与营业现金流入量的对称关系,一般来说,该比率越高,表明公司有效现金流入量的转化能力越强,从而收入的质量越高;反之,则说明公司收入存在着质量问题。

应收账款收现率=应收账款平均收现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此比率反映了公司应收账款管理水平的高低。

赊销收现折现系数比率=∑(各时间段应收账款收现额×折现系数或期间系数)/期间应收账款累计发生净额。此比率是从时间价值角度去评价赊销收入或应收账款的收现质量,该比率对于提高公司相关责任人在赊销管理活动中的风险意识,增强时间价值观念,加快应收账款的收现速度,提高应收账款投资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净营业利润现金比率=营业现金净流量/税后营业利润。此比率是从经营活动的结果/目标上对公司收益的现金保障水平进行评价。该比率越高,证明公司实现的税后利润的有效性越大,公司经营管理状态良好;反之,则说明需要对当前的经营管理作出调整改进。

投资收益数量标准和投资收益质量标准的厘定,要求企业各成员的各项投资活动的实际收益水平决不能低于市场或行业的平均值,否则意味着投资活动的结果是入不敷出。根据财务标准,企业集团总部应该要求子公司将那些没有盈利价值的项目剔除在有效的投资范畴之外。

控制方式范文篇10

关键词:针对性健康教育肺结核作用

肺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健康教育是护理和督导肺结核患者的有效手段,治疗原则以采取早期、联合、规则、适量及全程用药为主,健康教育为辅。我院通过对112例肺结核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健康知识指导,提高了肺结核治愈率和好转率,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12例肺结核病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0月住院病人,其中2009年1月-2009年5月56例为对照组,2009年6月-2009年10月56例为实验组。实验组: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17-56岁,平均年龄32岁。对照组:56例,男33例,女23例,年龄15-60岁,平均年龄32岁。两组基本情况差异无显著意义。

1.2健康教育方法

对照组采取普通的入院定量教育及发放健康教育知识的小册子等方法,实验组根据个人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或个人需要采取一对一与病人及家属交谈、沟通,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指导。

2结果

结核病患者在健康教育前后对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结果。

3体会

整体护理工作中,健康教育贯穿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各个阶段,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及方法。规律、全程用药是肺结核化疗成功的重要保证,而不规律用药及过早停药为肺结核复发的重要因素。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对结核病知识和治疗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该教育手段在促进患者对结核病知识的了解方面起了肯定作用。

通过4个月的随访,实验组患者规律、全程化疗的完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印证了针对性健康教育对肺结核病人在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