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策略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22:34:57

控制策略

控制策略范文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财政改革越来越深入,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力度也越来越强,为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与此同时和企业相比较,事业单位在财务会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事业单位的资金安全、资金利用率造成了一定影响,对此,事业单位必须结合实际,制定健全、完善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策略,从而保证自身稳定发展。

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对事业单位而言,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主要是对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管理、控制,对与事业单位内部相关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约束。在事业单位中,财务会计工作包含资金状况、资金账目等各个方面,而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如政策下达、项目管理等都需要资金支持,只有做好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如果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存在漏洞,就有可能引起财务账目虚假,账面上的资金与单位实际资金不符,最终造成事业单位各项目管理问题,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可见加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薄弱。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时,还存在内部控制环境十分薄弱的情况,具体表现为:(1)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在会计信息化下,管理层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开展内部控制活动,忽视了会计信息化带来的新变化,如在会计信息化下单位的财务信息控制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但是实际中,事业单位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做到位。(2)事业单位其他部门人员将内部控制看做是审计人员的工作,在单位内部控制活动中,其他部门工作人员表现不积极,只是简单的配合财务部门提供财务信息,不愿意承担相关内部控制责任,降低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质量。2.内部控制活动实施不规范。内部控制措施是事业单位实现发展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就目前而言,在事业单位中,开展实施内部控制活动时,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首先是在职责分工上,很不明确,很多员工对岗位的具体职责不清楚,只是单纯的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其次在事业单位中,没有建立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一方面需要负责出纳工作,另一方面需要负责财务核算工作,为会计舞弊提供了一定漏洞。3.风险控制不足。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中承担的风险也不断加强,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事业单位对风险控制显得并不是很重视,单位还没有成立专门的风险管控岗位,也没有对引起市场风险的因素进行评估,在风险管理体系上,有很多缺陷,使得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风险,造成损失。

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1.构建良好内部控制环境。在实际中,为了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管理层首先应该积极的打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单位应该从实际出发,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组织结构,明确各岗位权责,各个岗位相互控制。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事业单位需要特别注重网络安全管理,优化当前单位的网络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管控,避免计算机故障引起事业单位核心机密丢失,从而对单位带来损失;另一方面,要注重先进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提高计算机系统的病毒查杀能力。2.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管体系。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管体系能有效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管理效率,因此,在实际中,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管体系,从而全面促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首先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规范内部控制流程,在内部控制过程中,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实际采用合理的处理措施。此外,要借鉴其他事业单位的成功经验,对自身内部控制活动进行优化处理。最后,要充分利用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审查,督促单位管理层及全体人员严格的按照内部控制要求进行相关操作,从而促进单位的良好发展。3.加强风险管理。在实际中,事业单位应该结合实际,加强对风险的管理控制力度,保证事业单位的安全发展。首先要注重对现金流量的控制,事业单位在发展中,每天账务来往十分频繁,为了防止现金流断裂,必须注重对现金流的管控。单位要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防止出现小金库的现象,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事业单位的资金往来也呈现网络化趋势,因此,还需要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网络安全管理。其次,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管理、预测、防范岗位,深入市场,对单位当前生产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方位分析、评估,并制定相对应的风险防范评估体系,严格落实在实际中,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此外,事业单位还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应急方案,在出现风险后,及时、有效的进行风险处理,控制风险扩散,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尽可能的保证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下,加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中,事业单位必须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分析当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中的不足,并制定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全面提升自身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效果,促使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安全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任禾.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19):311.

[2]宋丽娟,李晓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12.

[3]周晓华.基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9):171.

[4]苏丽华.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策略研究[J].财会学习,2015(18):13.

控制策略范文篇2

关键词:新医院财务制度;医院;成本控制

一、新医院财务制度下医院成本控制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在医院发展和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管理活动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新时期在新的财务管理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控制也应该更加注重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如果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或者专业素养欠缺,直接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利于新制度下的财务成本的控制与管理,不仅将会增加成本管理的难度,同时也会影响到成本管理的质量,不利于医院财务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不利于医院的整体发展。(二)管理体制相对缺失。医院的成本控制将贯穿于医院管理的始终,贯穿于医院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但是当前医院成本管理,在新财务制度下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不利于成本控制工作的协调性和全面性开展。同时在成本控制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各部门之间不够协调和全面沟通,直接影响着成本控制的效率。另外一些部门实行单独管理的形式和方法,使得部门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资源共享以及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欠缺,增加了成本管理上的难度,不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和优化利用,不利于医院成本的控制。(三)成本管理形式和措施不合理。影响医院成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如果想更好地对这些可控因素进行成本控制,就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形式和科学的成本控制管理措施,这方面也是目前很多医院所欠缺的和需要完善的。在实际的成本管理可控制的过程中,一些医院经常会忽视一些固定资产的管理,对于资源的应用分配存在着缺失,在管理形式上很少对成本的控制进行限额管理,另外由于对成本管理的缺失和监督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一线的工作人员也缺少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意识,使得很多措施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基本的要求。

二、新医院财务制度性医院成本控制策略分析

(一)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新世纪新制度下的医院财务成本控制,必须要从内部入手,加强内部的控制与管理,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体系,进而更好的监督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和成本的控制。新会计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工作体系,促进医院成本控制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一是要不断地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健全和完善,通过更加完善严格的审计制度来规范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医院内部成本的控制与管理,防止更多成本浪费行为的发生。二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的管理与财务的控制,将内部管理与成本控制紧密结合,重视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并贯彻落实于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之中,更加准确的将管理与成本核算紧密联系。(二)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一方面,医院的管理层对于成本控制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成本控制措施的落实和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加强医院管理层成本意识的改善和提升,重视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将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推上日程,并实行分级化的管理形式,更加准确地对财务管理和财务人员进行控制,在决策和意识上支持医院的成本管理,通过对各方面制度和人员加强管理,来促进医院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要加强一线财务管理人员和成本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加强对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促进各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利于财务管理人员开展成本控制工作。在实际的工作开展中,财务管理人员要积极学习业务知识,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以适应新时期医院成本控制的新要求。(三)科学采用成本控制措施。医院成本控制措施应当建立在合理规划与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成本控制措施,有效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能够对于具体项目实行分解控制法,需要医院不同部门进行分级控制,能够保障在人员合理参与下,对成本进行科学预算与实施。成本控制策略有多种控制方法,医院主要采用价值工程法,能够组织医院全体员工对于医疗器械与医疗卫生服务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应选用最佳的策略,制定适当的成本控制策略,以此来提高医疗器械与医疗服务的价值,有效地降低医院支出费用。

三、结语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随着新医院财务制度的颁布和落实,对医院的成本控制提出更多的要求,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新时期的医院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更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具体来说,一是要建立健全医院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监督和会计审核。促进内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装饰财务监督和成本的控制,更好的从内部去重视成本管理控制工作。二是要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人员的综合素养。通过加强人员的管理,进而更好地促进医院效益的提升。三是要更好地创新核算方式,创新成本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艺凝.新医院财务制度下医院成本控制策略探究[J].时代经贸,2018(26).

[2]洪仲.新医院财务制度下医院成本控制策略探究[J].财会学习,2018(19).

[3]马勤.新医院财务制度下医院成本控制策略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4).

控制策略范文篇3

关键词:财务成本;控制策略;建设管理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大大增加了基础设施需求,而基础建设也成为企业长久发展的关键点,各大企业加大了对基建项目的重视程度,并从施工、管理、运营等方面加以控制。财务成本控制是企业基建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成效直接关系到企业基建项目的综合效益,有利于企业基本建设管理水平的提升。对此,企业要关注基建项目财务成本管理工作,加大基建项目的财务控制力度,在保证基建项目综合质量的基础上,深化基建项目实施中的投资控制,节约建设资金和投入成本,让有限资金实现最大效益,进而达到企业基建项目财务成本控制的最佳效果,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企业基建项目财务成本控制策略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企业基建项目财务成本控制策略

通过对企业管理工作状况的分析,基建项目作为周期长、投资大的综合型经济活动,基建建模的财务管理始终贯穿在项目活动之中。通过企业基建项目的分析,需要将会计核算作为重点,通过财务预测、财务运算、财务控制等对企业中的项目活动进行准确分析,对基建工程项目的审核工作进行整合,实现对项目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确定,展现财务会计工作核算的整体价值,实现财务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而且,在财务数据分析、统计以及汇总中,需要将财务工作的整合作为重点,有效降低基建成本、节约资金,加强企业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通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对企业基建项目财务成本的监管,避免国有资源的流失,实现企业经济运行的稳定性[1]。

2企业基建项目财务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建设管理资金不规范。结合当前企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着相关人员对资金管理不重视的问题,无法全面掌握财务管理制度内容,在财务管理中为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将专项资金挪为他用,影响企业基建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而且,对于一些财务管理者,在工作中只掌握了单纯的会计工作,对于一些基建项目没有进行前期准备,在工作中缺少对财务工作的关注,导致财务成本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为企业基建项目的建立带来限制,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2.2基建项目管理不科学。通过对企业基建项目管理状况的分析,在财务成本控制中存在着项目管理不科学的问题。首先,一些企业为了争取财政项目以及资金,在编制可行性报告以及支出预算中存在着与实际不统一的问题,影响项目审批的有效性,导致企业中的财务成本无预算、无审批以及超标准的问题。其次,在基建报表设计中,存在着基建投资完成不真实的问题,一些单位为了完整基建项目额度,存在着支出数据挂账处理的问题,影响基建报表设计的有效性,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限制。2.3会计核算缺少统一。在当前企业发展中,一些会计人员很少接触到基建项目内容,对于基建内容了解较少,在日常核算中会出现一些限制性问题。首先,在基建项目财务成本管理中,存在着账套建立不规范的问题,导致企业中的基建项目没有单独就建立基建账目。其次,会计科目不准确。对于企业在核算管理中缺少清晰核算,影响财务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最后,在建设单位管理中存在着基建支出不规范的问题,导致企业单位管理工作不合理,无法实现基建工作确定的科学性、有效性。

3企业基建项目财务成本控制策略

3.1决策阶段。企业基建项目决策阶段主要是工程项目投资行为方案的选择过程,分析基建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比不同的建设方案,而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乎到基建项目的经济效益。在决策阶段,相关工作人员要考虑项目区位、建设场地、建设方案、项目定位等方面的选择,还要明确项目建设标准,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提供依据,制定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策划,为规划设计单位提供指导;在项目建设工艺流程方面,事前确定生产工艺流程,明确建设阶段的建设工艺;在设备选择方案,要考虑项目设备使用性能和经济性能,不能过于考虑设备购置率最低化和设备性能先进性,在保证项目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了解设备寿命周期成本,考虑项目设备的运费、交货期限、售后服务以及付款方式等因素,选择经济性最佳的项目设备。除此之外,要结合宏观建设环境和国家政策,合理选择企业基建项目的建设时机,发挥出经营战略与资源储备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技术、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因素,明确投入成本与未来收入的最佳建设时机[2]。3.2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中,实行限额设计,根据设计计划与投资估算进行初步设计控制,按照设计总概算进行施工图设计,保证各个专业的使用功能,按照分配好的投资限额进行设计控制,减少设计施工中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额不变。为了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限额设计必须保证建设项目中技术和经济的统一,处理好建设成本和使用功能之间的关系,增加比值,让设计和概算相互统一和辅助,避免设计脱节的情况。同时,要对设计费用计算与审核方式进行创新,制定激励机制,在原有设计计费的前提下,对设计节约投资部分给予奖励,而对于设计增加部分则扣除相应的水费用,采取优质优价的计费方式,鼓励设计人员树立经济意识,将成本控制融入到各项设计中,达到精益求精的设计效果。3.3投资决策中的财务管理。根据我国《招标法》的规定,明确指出企业属于公用企业,其新建、扩建或是改造等大中型工程必须公开招标,这就明确了招投标阶段财务成本控制的重要性。第一,财务评价中,应该结合国家现行的税务制度以及评估方法,进行可行性审查工作的构建,规定评价指标,确定可行性的财务管理规定。例如,通过对投资回收期、资本利润率以及内部收益率等内容的分析,进行财务评价,避免财务管理中局限因素的发生。第二,在财务评估中,应该加强财务项目筹资的风险控制。实现企业筹资结构的合理安排,对财务工作作出客观性、可行性的规划,充分保证投资决策中财务管理工作构建的有效性[3]。3.4基建项目的财务成本控制。在基建项目设计中,要以质量、工期和成本为核心控制要素,明确成本目标、质量目标和工期目标,通过技术措施、合同措施、组织措施以及经济措施实现“三大目标”。第一,保证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合理选择和使用施工材料,做到物尽其用,以达到质量目标,但这就会增加采购成本,为了得到优质适宜的材料,必须货比三家,但这会延长选购时间,甚至出现停工待料的情况。第二,根据基建项目机械要求,陈旧设备要更新,以保证使用性能,或是使用具有先进技术的设备,资金投入较大,为了保证施工质量,要制定可行性高的施工方案,运用相应的技术措施,这就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实现。对此,在明确目标值的过程中,在无法实现三个目标最优的情况下,必须要综合考虑各种目标,分析比较后,保证“三大目标”和质量、工期、成本的相对统一,以达到目标最优化的目的。第三,在财务成本审查中,应该确定审查项目编制的合法性,通过项目编制定额以及指标的综合分析,研究审查建设项目的投资是否符合投资规模以及生产能力的需求,充分展现财务成本控制工作规划的合理性。3.5项目竣工决算审查。在竣工阶段,为了控制财务成本,要根据企业基建项目情况,分析工程综合评价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包括基本建设收入、投资包干结余、结余资金上缴分配等经济技术指标,制定竣工财务决算表,明确基建项目资产明细。首先,在决算审查中,可以通过合同管理台账设备以及材料管理数据库等,进行投资项目的决算,将财务资料作为核心以及,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审查以及决算工作的构建。财务管理中,应该将材料用量以及价格审查等作为重点,提高财务成本控制的整体质量。其次,在内部审计制度完善中,应该将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作为重点,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以及内部审计工作的构建,使财务管理工作处于独立地位,节约工程项目的投资,实现基建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查的最终目的[4]。

4企业基建项目的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般情况下,企业基建项目财务风险主要包括项目建成后企业形势变化导致发展变化利率、汇率浮动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导致工程成本上涨或政策法规的变化导致担保、保险、税费等额外费用的增加政府实行银根紧缩,贷款不能及时到位,建设资金不足而造成的损失。4.1财务策略。财务策略有两种:一是风险财务转移,利用购买保险得方式,投保人把因他人过失所承担的责任和本人过失承担的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以规避风险,或者是利用合同的方式将财务风险转移给承包商,进而规避风险;二是风险准备金,基于财务角度进行风险准备,在投资计划中增加一部分费用用以承担风险的一种管理决策方式。4.2非财务策略。非财务策略的财务风险控制方式有三种:一是风险化解,基于风险事件产生根源进行风险事件的控制,包括多方主体的利益冲突,选择多方沟通的方式消除矛盾,化解风险;二是风险消减,应对无预警信息风险事件,包括撤换承包商或是发生施工事故后的紧急救助等,起到减少风险的作用;三是风险遏制,加强消防措施,及时应对火灾,或是针对财务状况恶化问题,制定注入新资金措施[5]。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基建项目开展中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阶段,渗透财务成本控制理念,制定有效的财务成本控制措施,并采取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对策,减少投入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于海霞.财务控制在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应用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11).

[2]王彬,刘璐璐.探析财务在工程成本控制中的作用[J].财经界,2016(15).

[3]刘文闽.企业加强财务成本管理分析——以地质地勘单位为例[J].现代商业,2018(13).

[4]余慧芳.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实施要点[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3).

控制策略范文篇4

关键词:会计管理;质量控制;策略;经济效益

对于企业来说,提高会计管理的质量不仅仅能够提升企业管理的时效性,同时也是保障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这是因为会计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等,会计管理如果出现偏差,那么很可能导致企业的资金链受到阻碍。党的对会计管理工作的要求作了进一步规范,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有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出现了各种问题。

一、当前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

从现今的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来看,大部分会计管理人士对会计管理工作的认知并不到位,没有真正理解到会计管理的重要性。对于企业而言,会计管理工作对企业的资金和产品流动有着直接的影响。企业通过会计管理能够控制住内部的产品生产及外部运营,从而在市场中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然而部分企业没有真正落实好会计管理工作,过多的将注意力放在了生产工作上,使得会计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职业素质和管理规范,会计管理的质量日益下降,难以发挥调控作用。与此同时,企业的成本控制及核算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会计管理的支撑,会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受到不约而同的影响。除了对会计管理工作的认识不清外,部分管理者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也是造成相关人士追名逐利而忽视法律法规的重要问题。如果企业及会计管理人员不对这些问题加以认识和处理,那么势必对整个行业和市场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影响它们的协调发展。另外,会计管理质量的下降最大原因是监管制度的缺乏。现今很多企业虽然在内部设置了监管机构,却常常出现监管不严,财务报表造假的情况,这些都是因为会计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严密地监控,使得这一系列严重问题发生。

二、会计管理质量的控制策略

(一)不断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及规范。明确会计管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是实现企业进行会计管理工作转型的重要前提。企业要想提高内部的会计管理质量,首先就要确保本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制度和规范得到明确的规定和解释,这样才能增大企业与会计管理工作的弹性,以便会计管理与企业生产更快速地结合起来。另外,企业管理人员要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扩大信息量,增加会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对于财务报表,要求透明、完整、真实可靠,要能够显示出与企业财务及其他非财务信息,比如企业内部管理层对会计管理人员的调动及职业培训、企业外部的经营业绩、企业的发展背景等。不管是企业管理层还是会计管理工作人员都要提高对会计管理工作的认知,认识到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者要强化对会计管理人员的职业训练,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会计管理的质量。专业人士还要加强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在合理合法的条件下进行会计管理工作,这样才能让企业更快地走向市场、走向国际。(二)建立明确的监督系统及产权制度。企业应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管理监督系统,这是保证产权,提高会计管理质量的关键。企业管理者要明确自身与市场的经济关系,积极鼓励会计管理人员实现创新管理,自主选择统筹方式和规范组合形式,让会计管理工作在受到国家约束的情况下,使资源配置和管理效率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根本上提高会计管理的质量。企业要通过产权制度的规范作用来规避徇私舞弊的行为发生,以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企业要引入考核竞争机制,通过业绩考核来约束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使他们能够自觉维护企业利益,自觉承担起职责,以保证会计管理的真实性。(三)加强会计管理队伍的建设。要想提高会计管理的质量,那么就必须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首先,企业要定期给管理人员开展培训会,更多地学习现代会计管理理论和方法,提高会计管理的工作效率。其次,会计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对优惠政策的认识和利用。最后,企业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加强宣传教育,杜绝违法乱纪的问题出现,这样才能让会计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提高会计管理质量的控制效率,就要切实落实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进度,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企业管理层和会计管理人员要提高对会计管理质量的认知,在内部建立合法的监管体系,开设会计管理的培训大会,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让企业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扩大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珍珍.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2):110-111.

[2]张碧琳.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中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8):396-397.

控制策略范文篇5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界定

科学地界定职务犯罪的概念,是研究职务犯罪及其控制方略的前提和基础。对此,诸多领域的学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作出了阐释。例如,有人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职务犯罪是运用公共权力来实现私人目标的行为;[1]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职务犯罪是公职人员违背公认规范,背离既定的管理目标的行为;[2]还有人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职务犯罪是社会道德尤其是公务人员道德的堕落,[3]等等。这些从不同角度所下的定义,对拓宽研究思路、深化关于职务犯罪现象的认识十分有益。在职务犯罪的研究方面,刑事法学科(包括刑法学、犯罪学等)一直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尤其是近年来研究气氛相当活跃,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然而在何谓职务犯罪这一最基本的问题上,还存在不少争议。下面举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稍作分析:

1.职务犯罪是指具备一定职务身份的人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与其职务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触犯刑律应受刑罚惩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4]

2.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或视同公职人员的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滥用职权,不尽职责,破坏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并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5]

3.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职权或者放弃职责、玩忽职守而危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及其公正、廉洁、高效的信誉致使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6]

以上几种定义,均有可取之处,但也都存在一定不足。三种定义在客观方面的表述基本是一致的,都强调了职务犯罪的职务关联性特点,它们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犯罪主体的界定上。第一种定义将主体表述为“具有一定职务身份的人”,外延显得过大,可能会不适当地扩大职务犯罪的主体范围。因为“职务”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工作中规定担任的事情”,照此理解其范围是相当宽泛的,一个车间的班组长、一个学校的班主任,等等,都可以说担负着一定职务,但刑法意义上“职务犯罪”一词所指的“职务”,理解为公职即公共职务更为妥当。所谓公职,是指行为人依法或受委托代表国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资格和权限。刑法意义上的职务犯罪,实际上称为“公务犯罪”更严谨一些,“公务犯罪”也就是基于公共职务而实施的犯罪。当然,考虑到职务犯罪一词已约定俗成,为人们广泛接受,继续沿用未尝不可,但在理论上明确其特定含义是非常必要的,否则概念的泛化势必削弱其理论价值。

笔者赞同第三种定义对职务犯罪主体的界定。“国家公职人员”一词内涵相对明确,而且是多数国家通用的一个称谓。至于第二种定义,将职务犯罪主体表述为“国家公职人员或视同国家公职人员的人”,也是值得推敲的。这里的“视同国家公职人员的人”,实际上相当于刑法第93条第2款所指的“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人员。”理论上也可称之为“准国家工作人员”。我们认为“国家公职人员”一词,在外延上足以涵盖刑法第93条所指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准国家工作人员,因而在职务犯罪的主体表述上没有必要再加一个“视同公职人员的人”。

上述第三种定义虽然较为准确地界定了职务犯罪的主体范围,但它将犯罪客观方面限定为“致使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却是值得商榷的。刑法上的重大损失都是针对犯罪行为已经造成的实际后果而言的,而现行刑法并未将造成实际严重后果规定为所有职务犯罪的共同要件。有的职务犯罪如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确实要求造成一定的严重后果为构成条件,但也有的职务犯罪,如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等,只要行为人实施特定行为即可构成犯罪。因此,以造成“重大损失”来描述职务犯罪的客观方面有以偏概全之嫌,尤其不利于惩治职务犯罪的行为犯及未遂犯。

在对以上各种定义比较和鉴别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定义,供学界同仁指正:所谓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不履行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或者利用职权谋取不法利益,妨害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损害公众对于政府的信赖感,依法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的总称。从这一定义出发,可以看出职务犯罪在构成上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主体的特定性。即职务犯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公职人员。关于公职人员的范围,刑法第93条有专门界定,但由于该条第2款有一个弹性规定,即“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这就引发了许多学理上的论争和实践中的困惑。例如,公务是否存在国家公务和集体公务之分,村委会、居委会干部是否属于“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等等。对于那些同法律的具体适用密切相关的问题而言,理论上的争议最终需要立法来平息。

(二)行为的渎职性。职务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行为都违背了一定的职责要求。根据渎职行为的具体特点,可将职务犯罪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贪利性职务犯罪。即行为人利用职权牟取不法经济利益的犯罪,如贪污罪、受贿罪等。二是擅权性职务犯罪。即行为人滥用权力,侵犯公民权利,危害国家机关正常管理职能的犯罪,如报复陷害罪、刑讯逼供罪等。三是失职性职务犯罪。即行为人在职务活动中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损失的犯罪,如玩忽职守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等。

二、职务犯罪的原因探析

我国学者一直在积极探求职务犯罪泛滥的原因。在80年代初期,人们较多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加以考虑,如把腐败归因于阶级斗争的存在、剥削阶级思想的腐蚀等。直到80年代中期,还有人曾就“糖衣炮弹”源于何方、“不正之风”风源何在等问题展开过激烈争论[7].80年代末期,随着国外有关理论的引入,人们的研究视野日渐开阔起来,例如有人借助于西方学者提出的“寻租”理论探讨腐败的根源,还有人从权力异化、文化冲突等等不同的视角展开研究。“多元化”可谓这一时期职务犯罪研究的特色。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犯罪原因系统论在犯罪学中的崛起,人们逐步改变了以往那种只注意罗列致罪因素,不分主次、不分析各因素之间关系的粗浅的研究方法,开始把职务犯罪原因看成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可以说,近20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职务犯罪原因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再到系统化的过程。这表明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朝着理性化、纵深化的方向发展。

在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职务犯罪的原因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人性的局限性与权力的二重性:职务犯罪的深层原因

职务犯罪并非今日中国特有的现象。纵观古今中外,任何国家都不能根除这一顽疾,只不过表现形式、严重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即便是号称“民主法治典范”的某些西方国家,也难以摆脱这一“全球性灰色瘟疫”的侵袭。可以说,职务犯罪是与公共权力相生相伴的一种现象。虽然各个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腐败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但作为公共权力诞生以来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必然有其共同性、根本性的原因。我们认为,人性的局限性与权力的二重性正是职务犯罪的本源所在。

人类社会普遍地存在着公共权力,这是维系社会有序运转的基础。但迄今为止,公共权力实际上只能由社会成员中的少数人来掌握和行使,这样就使公共权力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矛盾性,它一方面同社会整体利益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同掌权者的个体利益相联系,这两种联系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而人性天生是存在弱点的,尽管人性善恶的命题几千年来争论不清,但“人无完人”的道理不容否认。公共权力内在的矛盾性加之人性的局限性,决定了权力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权力具有造福社会的趋向;另一方面,权力本身潜藏着一定的侵犯性和腐蚀性。当权力的扩张逾越一定的界限,即背离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时,就产生了所谓的“权力异化”现象,职务犯罪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权力的异化。尽管人类设立了各种制度来防止权力异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只要社会存在公共权力并且这种权力掌握在个人手中,权力腐败与职务犯罪现象就不可能绝迹。

(二)体制转轨与社会失范:职务犯罪的宏观原因

权力及人性的本性决定了职务犯罪的普遍存在性。但是为什么在20世纪末的中国会出现空前的腐败高潮,而建国后的前30年腐败行为相对较少呢?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比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腐败问题还要严重?为什么政府为严惩腐败作出了艰苦不懈的努力,至今仍未能扭转职务犯罪蔓延扩散的势头?

我们认为,我国当前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这是形成腐败高峰期的宏观原因。我国在90年代初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市场开始启动,而计划尚有余威,从而形成了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的局面,这也在客观上给权力腐败带来空前的“机遇”。正如有人所言,现在许多腐败分子是在“用计划经济的权力发市场经济的洋财”。[8]另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是加剧腐败问题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权力系统朝着“放权、松绑、给好处”的方向改革,以往那种权力高度集中的局面被逐步打破,这对于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由于相应的配套措施如规范体系、监督机制等没有跟上,结果造成权力运行中自上而下的约束管制减弱,权力的横向制约与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又不到位,从而为腐败的滋生留下了大量的空隙和漏洞。此外,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原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受到严重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尚未被普遍接受或正在形成之中,社会整合力降低,出现了社会学家所称的“社会失范状态”,腐败泛滥正是社会失范状态的一种表征。

(三)监督乏力与法网疏漏:职务犯罪的中观原因

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支配他人的力量,它内含着无限扩张的倾向,因而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至关重要。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建立起一套健全而有效的权力制衡体系,导致权力失控的现象严重。尽管我国设置了诸多的权力监督机构,如人大的监督、政协的监督、执政党内的纪检监督、政府内部的监察部门的监督以及专门的检察机关的监督等,监督机构之多,在世界上都是鲜见的,但是由于体制没有理顺,致使监督机制不畅、监督效能不高,某些地方的监督机构甚至形同虚设。监督不力的另一种体现是舆论监督的能量远没有释放出来。舆论监督包括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是社会中最具活力也是运行成本最低的监督形式,国外许多腐败丑闻就是由媒体和公众参与揭露出来的,如日本的“里库路特丑闻”、美国的“伊朗门事件”等等。在我国,群众当中流传着一句话,称腐败官员“不怕内部通报,就怕公开见报”,这充分说明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一个缺乏舆论监督的社会是很危险的,正如有人指出,“这样的社会无疑是一种缺乏‘体内自动平衡机制’的有重大缺陷的社会,是一个失去自我警报系统的社会。”[9]

法网疏漏也是职务犯罪猖獗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廉政法制不够完善。例如,号称“阳光法案”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千呼万唤而尚未出台,目前只有一个缺乏权威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性文件,致使财产申报这一重要制度至今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其他如《行政程序法》、《政务公开法》、《举报人保护法》等,在我国廉政法制体系中均付阙如。与此同时,已有的法律中,立法粗疏、概念模糊、可操作性差的问题大量存在,立法质量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反腐实践。

二是执法不严问题相当严重。职务犯罪的实施者都是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人,此类案件的查处难度往往比较大。然而在我国现行体制之下,司法机关的独立性、权威性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加上部分司法人员素质低下,致使相当一批犯罪分子没有受到应有的制裁。另外,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存在的糊涂认识,诸如“腐败有利经济发展论”、“腐败无碍大局论”、“反腐败影响政治稳定论”等,也是导致对职务犯罪惩治不力的重要原因。

(四)价值错位与心理失衡:职务犯罪的微观原因

职务犯罪的产生既有社会外界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也同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和心态有关。为什么处在大体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有的人能恪守节操,有的人却变节沉沦?这正是微观原因所要揭示的内容。

从思想根源来看,职务犯罪的滋生源于行为人价值观念的错位。受封建社会“官本位”思想及西方社会“个人至上”、“拜金主义”等观念的影响,同时由于放松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行为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了个人与社会的错位,他们把自我当成社会的中心,把公共权力视为私人特权,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在面临外界的各种诱惑之下,价值错位必然导致行为人的贪欲膨胀和心理失衡。心理失衡的具体表现有:

1.吃亏补偿心理。一些公职人员看到别人发财,就觉得自己吃亏,“我辛辛苦苦几十年还不如人家搞一年”,从而产生了以权谋私,趁势“捞一把”的心理。

2.投资回报心理。有人把权力看成“一本万利”的致富工具,通过跑官、买官谋到一定职位后,便迫不及待地把权力作为资本投入不正当交易,以获取巨额回报。

3.人之常情心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主义、“面子文化”根深蒂固,而人情化和关系网很容易使人丧失原则,不少公职人员正是在“人之常情”、“情面难却”等心理驱动下而丧失心理防线的。

4.为公无过心理。一些人头脑中存在“只要为公,自然无过”的认识,“我不是为了自己”成为理直气壮的辩解。在这种心理支配之下,他们滥用权力谋取地方利益和单位利益,置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顾。

5.法不责众心理。“法不责众”意识在传统法文化中由来已久,它在某种程度上为腐败分子提供了一个心理保护层,同时在客观上也成为反腐败的心理障碍。目前,“集体腐败”成为职务犯罪的一种新动向,其实质就是行为人期望通过集体决策分散责任以逃避惩罚。

6.侥幸过关心理。这是腐败分子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特征,其实质是一种心里自慰。正如有人指出,如果行为的后果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要大大高于受惩罚的恶果时,如果在他之前的类似行为在逃避处罚方面都获得成功时,就会促使犯罪分子实施某种行为。[10]在职务犯罪中,行为人的职权身份、靠山与关系以及作案手段的隐蔽性等,更是强化了其侥幸心理。

三、职务犯罪的控制方略

通过以上对职务犯罪原因的剖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作为设计职务犯罪控制方略的前提:

1.职务犯罪的深层原因决定了其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欲将职务犯罪彻底消灭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理性的目标应当是将其控制在社会可以容忍的程度和范围之内。

2.职务犯罪既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因而职务犯罪的控制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各种手段综合治理,方可取得最佳的控制效果。

还需说明,职务犯罪只是一系列犯罪的总称,它本身包含多种不同的犯罪类型,对不同类型的职务犯罪应根据其具体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策略。例如对贪污贿赂罪的控制方法就应当同玩忽职守罪有所区别。这里我们是在总体上探讨各种职务犯罪的共同对策。

(一)职务犯罪的道德控制

道德控制,是指通过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其抵御外界各种致罪因素的免疫力,以达到所谓的使人“不想犯”的境界,这是预防职务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建国之初的50、60年代,我国职务犯罪发案率很低,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致使传统的道德控制有所削弱,出现了所谓的“道德滑坡”现象。与此同时,反腐败斗争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即过分推崇法制的作用,以为只要订立了完备的法律和制度就能根治腐败,而忽视道德教化的作用,认为道德是软弱无力的。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相对于法制背后的国家强制力而言,道德固然是一种“软约束”,但是道德规范一旦内化为人的信念,其作用是不容忽视也不可替代的。另一方面,任何法律和制度都是靠具体的人去操作的,如果人的道德素质低下,再好的法律也可能变成一纸空文,再严的制度也会被钻空子。从国外来看,反腐工作搞得好的国家莫不重视对公职人员的道德教育,有的国家在大学乃至中学就开设有关从政道德的课程,还有的国家将从政道德法制化,如美国在1978年通过的《从政道德法》、韩国在1993年颁布的《公务员道德法》等。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德治”是极为重视的,这在今天仍是有借鉴价值的。我们认为,预防职务犯罪的最佳对策应是“软硬兼施”,即把道德的“软约束”同法制的“硬约束”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功能互补,而不是厚此薄彼。

(二)职务犯罪的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就是“把社会生产和生活组织到尽可能高的有序状态,”“控制犯罪的最优方案就是控制社会。”[11]对于职务犯罪的社会控制而言,核心是制度建设,即以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来约束权力的运行,这是遏制职务犯罪的根本途径。如果把道德控制称为“严教”,把司法控制称为“严惩”,那么,社会控制可以称为“严管”。严教、严管、严惩三者各有侧重,不可或缺,但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严管,严管的目标是使人“不能犯”,这是治本之策,前些年我国的反腐斗争侧重于“严惩”,但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人们逐步接受了“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略,治理腐败的重心开始向社会控制倾斜,这无疑是明智之举。社会控制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其中最关键的有三点:

一是深化体制改革。当前腐败现象大面积蔓延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转轨带来的社会控制弱化,因此,抑制腐败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加速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前几年,“价值双轨制”取消后,猖獗一时的“官倒”现象近乎销声匿迹,这说明深化改革对于遏制腐败有着巨大作用。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加速政治体制改革,否则会影响整个改革大业的进程。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一个“有限政府”,避免政府权力的过度扩张,从而为市场和社会留一个适度的独立空间。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直接干预的减少,必然会带来权力滥用机会的减少。

二是强化权力监督。首先,要健全权力的内部制衡机制,即以权力制约权力,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理顺各权力监督机构的组织和运作体制,以实现最佳的监督效益;其次,要完善权力的外部监督体系,即以权利制约权力,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大力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纳税人意识和参政议政督政意识,同时制定法律保障新闻自由,强化媒体对政府的监督;最后,要实现权力监督的全程、动态运作,即从权力的授予、权力的运行到权力滥用的责任追究一系列过程,都纳入权力监督网络之中,尤其要严格监控权力授予环节,避免权力落入腐败分子手中。

三是完善廉政法制。要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加紧制订和完善有关立法,以弥补廉法制的空白;同时要特别注重立法质量,我们不仅要实现廉政建设法制化,而且要使廉政法制走向科学化。

(三)职务犯罪的司法控制

司法控制,是指国家刑事司法系统通过惩罚犯罪与改造罪犯对犯罪实行控制。司法控制是控制职务犯罪的最后屏障,其目标是借助于刑罚的强大威慑力,达到使潜在犯罪人“不敢犯”的效果。相对于道德控制和社会控制而言,司法控制比较容易操作,见效也比较快,因此,在实践中倍受青睐,实际上居于犯罪控制系统的中心。但司法控制毕竟是一种治标之策,它本身存在着被动性(因属事后控制)及运行成本高等缺陷,因而不能对司法控制的期望值过高。在缺乏道德及社会控制有力配合的情况下,司法控制所取得的成效很难维持长久。多年来,我国刑事司法系统所发动的多次“严打”斗争并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的效果,以至于形成了实践中犯罪量与刑罚量交替上升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但是,不能因为“严打”的作用有限而完全否定“严打”方针。在当前职务犯罪形势依然严峻的状况下,继续贯彻“严打”方针以保持对犯罪的高压态势仍是必要的。不过,应当重新认识、全面把握“严打”方针的确切含义,不能把“严打”简单理解为多判、重判甚至多杀、快杀。我们认为,严打的准确内涵应包括这样几层含义:

一是严密立法。我国于1997年修订了刑法典,有关职务犯罪的规定有很大完善,但法网粗疏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就总体而言,我国刑法具有“厉而不严”(刑罚苛厉而法网不严密)的特点,而国外立法多采取“严而不厉”的模式。仅以贪污贿赂罪为例,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死刑,而国外除泰国、韩国等极个别国家外,一般没有判处死刑的规定,甚至很少有判处无期徒刑的,通常是判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如德国对贿赂罪的最高刑为10年,日本为7年。另一方面,从贪污贿赂罪的构成条件来看,我国刑法却显得过于宽松,例如贿赂范围仅限于财物,贪污、受贿罪的起刑线同盗窃罪相比悬殊过大,而且刑种单调,缺乏罚金刑、资格刑这样针对性强的惩罚措施。反观国外立法,大都对贪污贿赂罪的构成标准规定得极为严格。如德国刑法中的受贿罪,贿赂范围不限于财物,而包括一切不法利益,无论是既得利益,还是约定取得的利益;无论是利用现在的职务,还是将来的职务,都可以构成犯罪,实践证明,适度扩大犯罪圈比单纯加重刑罚量更能取得遏制犯罪的功效,因此,“严而不厉”应是我国刑法今后改革的方向。

二是严格司法。这主要体现在提高定罪概率上,近代刑法学之父贝卡里亚曾指出:“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12]先哲在18世纪提出的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长期以来,犯罪黑数高、定罪概率偏低是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据有人测算,我国的总体定罪概率低于5%[13],而职务犯罪由于隐蔽性强等原因,实际定罪率还远低于这个数字,正是由于因犯罪所获取的利益同受惩处的风险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促使许多公职人员陷入犯罪的泥潭,严厉刑罚的震慑力往往被法网疏漏所导致的侥幸心理而抵销。为了有效控制职务犯罪,必须提高刑事司法的效能,“严打”的“严”字,应着重体现在强化刑罚的确定性和及时性上来。为此应当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促使司法人员秉公执法,加强刑事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坚决制止“以风挡罪”、“以官抵刑”等不良现象;二是要努力提高破案率,鉴于职务犯罪案件侦查难度大的特点,应专门立法,对此类案件的查处程序、侦查措施、证据规则及举报制度等作出特别规定,还可考虑在刑法上设立知情不举罪等,以促成职务犯罪案件的侦破。

三是严惩有方。首先要实现“严打”的法制化,使“严打”从实体到程序,都不能逾越法律的界线,尤其要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法基本原则;其次要注意“严打”的策略化,“严打”也要遵循“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做到宽严相济,不能因为“严打”而水涨船高,不适当地加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最后要强调“严打”的持久化,不应把“严打”仅当作一种应急措施,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才“集中精力抓一批大案要案”,一旦初见成效,便有所松懈,致使犯罪又迅速“反弹”。应当把“严打”活动常抓不懈,避免“运动化”倾向。

「参考文献」

[1][2][7]童星。世纪末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10]李建化,周小毛。腐败论[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

[4]张穹。职务犯罪概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

[5]樊凤林,宋涛。职务犯罪法律对策及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

[6]王昌学。职务犯罪特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8]马郑刚。反腐败:跨世纪的对策[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

[9]萧功秦。监督的缺位[A].中国国情国力杂志社。中国热点[C].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11]储槐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控制策略范文篇6

关键词:机械设计;液压机械;传动控制;无级变速器

相比于全液压传动,液压机械传动具有更高效率,运用扭矩独立传动,可以减少消耗。在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中,保持了液压传动系统的特点同时继承了机械传动的优势,可以实现更高的功率和效率,实现了无级变速传动功能,逐渐广泛应用到了机械制造工作中。

1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执行机构、电源部件、辅助部件是液压机械控制系统的3种原件。其中,执行机构具有将压力转换为相应能量的作用,液压泵是其最为重要的部件,可以有效缩短相应能力由压力进行转换的时间,实现更高效率的转换过程。同时,执行器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控制液体流速的作用,可以满足系统所有要求。另外,电源部件的功能则是将足够电源提供给系统,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在系统中关键部件为齿轮泵,这种泵借助于齿轮变换对液体进行输送。最后,辅助部件是指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管道,通过管道可以对执行机构和动力部件进行连接,通过这一部件可以有效保证系统的平稳运行[1]。

2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的使用

数控车床运行是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的主要应用方向,借助于拉杆,楔形机构将液压系统的轴向推拉力向动力卡盘进行传递,将其向工件夹紧力进行转化,借助控制系统对其自动进行调理。在套筒中,通过液压缸的移动、锁紧、转动等实现活动定对工件进行的轴向紧固。选用液压自定心架作为数控车床的支撑工件,通过提升对细长轴的刚度来解决表面出现曲折问题[2]。在锻压机上,也是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的主要应用方向,在应用过程中,克服机械传动锻压机所变现的冲击大、气动锻压机稳定性差等缺点,并且具有明显优势,比如系统稳定性高、输出压力较高、智能化控制等。在应用于锻压机主传动系统的同时,在液压送料、定位、液压锯机提高、液压主动送料机、锻压毛胚转运车、其他各项辅助设备等方面也可以应用,选用液压锻压机静压方式可以减少噪音,可以控制2mm以内的锻造高度和尺度,从而实现少切开、不切开。同时,在塑料包装注塑机上,也是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的主要应用方向。在《中国制造2025》中,五大重点项目之一就包括了“绿色制造”。在机械制造中,强调绿色制造工艺、清洁生产工艺、节能性等。在塑料生产的打针成型环节,“薄壁”包装产品更加节省资源,应进行开发,并淘汰大流量油泵,利用蓄能器进行取代,有效降低系统消耗,实现更高的打针效率。

3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应用控制策略

在机械制造行业中,为了实现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应用和控制水平的提升,有关管理部门重视应对顶层设计,充分考虑液压传动行业发展市场环境,提升和完善液压传动控制系统技术标准。进行检测平台的建设,消除规范工艺产品、市场环境大量污染、实现提升建设水平和质量等建设目标,有效解决企业生产建设中同质化、产能过剩等问题。另外,应加大财税方面对系统应用控制器提升支持力度,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传动件、发动机核心液压件、密封件、智能控制系统等产品的生产工作。

3.1液压传动无级变速器

在液压机械控制管理工作全面开展工作中,需要考虑实际工作要求,并对实际参照物落实相应管理方案进行分析,将无级变速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通常情况下,在无级变速系统中,变量泵结构、发动机结构是主要构成,实现控制效用的提升,并以此为基础,借助于控制活动实现管理效果的提升。以车辆中对液压传动系统的应用为例,最高的纯液压传动效率为80%~85%,主要应用于重型车辆,可以维持大功率液压元件的工作,从而控制液压传动车辆的生产成本[3]。首先,要重视车辆离合器运行,开展管理工作,以此保证应用控制体系各方面效果,并维持设计要点的各方面效果。需要保证技术应用要点、应用规律,从而实现实际控制效果的有效提升,完善机械管理合理性。另外,在综合监督过程中要将液压机械控制系统运行效率结合进去,保证动力汇总分析工作的完成,在管理发动机运行过程中,需要将闭合处理模式的作用发挥出来,以此实现更高的控制效率和运行速度。

3.2纯水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的应用

在当前机械制造行业发展中,并没有广泛地应用纯水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但在其长远发展过程中具有明确的应用优势。在纯水液压机械传动控制技术中,对能量的转换,主要依靠纯水这一介质来实现,从而实现控制、传动等功能。在纯水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运行过程中,在系统中,相比于传统使用的液压油介质,纯水介质的价格更便宜,并且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制备简单、来源广泛等等,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和成本控制工作。在传统传动控制系统中,将液压油作为介质,泄露问题较为常见,容易引发火灾,存在明显安全隐患,难以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而且在液压油泄漏之后还会对环境、土壤及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与当前提倡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求不相符合[4]。

4结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机械制造行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在机械设计制造工作中,传统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在当前机械设计制造中,逐渐应用了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并且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

参考文献:

[1]张炳辉.机械设计制造中液压机械控制系统的运用[J].湖北农机化,2019(24):83.

[2]付生辉.机械设计制造中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分析[J].质量与市场,2020(7):40-42.

[3]杨柳.机械设计制造中液压机械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20(3):126-127.

控制策略范文篇7

关键词:电力工程;创优管理;控制策略

电力工程是我国社会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我国社会发展离不开电力工程,它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复杂的经济市场给电力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电力工程管理必须要实现创优发展,突破当前存在的问题,寻找电力工程管理创优的控制策略,并加以优化完善。

1电力工程管理的主要特点分析

1.1电力工程管理具有较强的复杂性。电力工程管理的复杂性是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因为它所包含的管理内容非常繁杂、管理范围十分广泛。在管理内容中主要有工程人员、工程施工工序、施工技术、施工材料、材料成本控制、工程质量、工程安全等方面,而管理范围是从电力工程项目的主体到各个部门都要进行管理,需要整体统筹每个部门,管理每个工程环节,由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其他环节,进而导致整个工程项目难以顺利开展。这也对电力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应对随时出现的复杂问题和困难。1.2电力工程管理技术水平要求高,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电力工程关乎国民生存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在质量和安全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而要达到这些要求需要依靠高水平的工程项目管理。高水平的电力工程管理需要很强的创造性,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导向,收集和利用科技信息,解决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复杂问题。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工程项目的规模和数量也在扩大,在管理控制上面的难度也相应提高,电力工程管理更要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有效管理[1]。1.3电力工程管理具有可预知性。电力工程建设是由很多个工程项目构成的,而每一个电力工程项目都有相应的寿命周期,但是由于每个工程项目的性质不同、施工内容不同、项目作用也有差异,因此在使用期限方面也具有较大的差异。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项目的不同之处,对每个项目的不同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科学划分,明确规定每个项目从开始准备到中期施工再到后期的使用和维护所需要的时间周期,同时,还需要对项目工程的成本和施工过程中的突发状况进行提前预估,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和项目损失。1.4电力工程管理需要具备严谨性,因此集权性质高。电力工程建设具有很强的风险性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电力工程项目在进行工程造价评估、施工材料的选择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方面都需要较强的严谨性,作决策之前需要特别谨慎,而这些方面的决策下级人员不能够做主,也不能承担后果,必须依靠领导的敏锐洞察力和丰富的经验,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在电力工程管理决策上面明确体现了高度的领导集权性质[2]。

2影响电力工程管理创优的因素分析

2.1人力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人力因素。在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中,人力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了电力工程的质量和水平。如果不同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同一个工程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电力工程具有复杂性、风险性,在工程执行和工程管理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非常高,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要求工作人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因此,要加强对人力因素的控制,减少其对电力工程项目造成的不必要影响,减少人为损失,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保证工程达到理想的质量要求。2.2环境因素的影响。前文提到电力工程项目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主要的就是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环境因素又可以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对于内部环境而言,是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出现的一些能够通过人为控制解决的因素,比如气象状况、地质条件、道路交通情况等,这些因素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进行解决。对于外部环境而言,主要是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社会环境因素。由于电力工程建设涉及的点多、范围广、建设路线长,会对周围的居民、商铺、交通运输等造成一定的污染和影响,同时,由于电力工程的类型有多种,包括风力、水力、火力、发电等,所需要的技术手段和技术人员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利用的复杂性和能源消耗问题。因此,加强对环境因素的控制非常必要[3]。2.3管理制度因素的影响。电力工程技术水平要求高,管理工作复杂困难,因此必须要有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制度来进行管理控制。电力工程管理制度包含了三方面,主要是电力企业管理制度、电力工程项目运行机制以及工作人员的奖惩机制。电力工程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决定了电力工程项目的完成质量。所以电力企业需要加强制度方面的优化,为电力工程项目的开展提供专业化管理。

3电力工程管理创优中的控制策略

电力工程本身就是一项充满风险性和不确定因素的项目,如果管理中控制策略不当,将会影响电力工程整个建设项目的安全和质量,甚至影响电力企业的发展。因此电力企业有必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控制策略,以实现电力工程管理创新优化。3.1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企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的整体发展。电力工程是一个技术密集、技术要求高的领域,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非常高,电力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首先,电力企业要严格规范聘任流程,根据电力工程的工作任务和任职标准来选用专业人才,确保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匹配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其次,电力企业需要定期对项目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展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基于电力工程管理具有创造性,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必须与时俱进,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整个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实现质的飞跃;第三点是要提升工作人员的道德水平,电力工程是一项严谨复杂的工作,工作人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工作中互帮互助,团结一心,加强交流与沟通,才能避免风险的发生,推动工程项目的顺利施行[4]。3.2健全和完善相关监管制度。电力企业要健全和完善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制度。要完善工程项目管理的监督机制,加强整个项目工程的监督力度。设立专门的监管人员,严格监管电力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和每一个施工步骤,用监管机制严格约束施工人员的行为,使他们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坚守本分,避免发生偷工减料、推卸责任的情况。还要严格审核施工材料,在质量和数量上要保证合格,符合电力工程施工的标准要求。在工程项目竣工后,通过邀请相关电力工程专家,规范开展工程项目的审核和验收工作,必须保证质量符合规定标准和要求。完善相关奖惩机制,对不负责任、推脱责任、偷工减料的工作人员实行相关惩罚措施,避免不良风气盛行,对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予以奖金或其他鼓励,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3.3为电力工程项目创造有利的内外部环境。内外部环境是影响电力工程项目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找到有效的控制措施来解决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电力工程项目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应该加大电力工程的宣传力度,争取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合法合理解决施工过程遇到的问题。电力企业工程项目的进行必须取得官方的支持,加强与政府、交通运输部门等的沟通,使工程项目通过合法审批程序。工程实施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地质和路况勘探、气象信息搜集,做好自然灾害的预案措施等,尽量避免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对工程项目造成影响。

4结束语

电力工程管理创优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短期内还不能有效实现。但当前,相关企业需要进行积极探索,需要充分结合电力工程管理自身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从实际问题出发,针对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不断加强管理控制策略的探究,逐步达到电力工程管理的创优目的,实现电力企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亮.试论电力工程管理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创优中的控制策略[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08):34-35.

[2]刘晨.电力工程管理创优中的控制策略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8,35(11):225-226.

[3]王振中,南玉刚.电力工程管理创优中的控制策略分析[J].化工管理,2018(09):148.

控制策略范文篇8

李普曼将现实分为“客观现实”、“媒介现实”与“主观现实”三种,客观现实是指某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实在,常被人视为“现实”并借助常识来判断。媒介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的符号化再现,主观现实则是以上两者相叠加在个人头脑中形成的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即个人意识。在现代社会,在个人内心与客观现实之间,已经不可避免地插入了一个媒介现实,它不断地影响、限定和修改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由于网络新闻传播的信息流程采用的是“传播者,受众——网络媒介——受众,传播者”模式,信息流向由传统的线性变成环状,使得网民既是受众。同时也是传递者,而且,网民所具有的这种双重角色在互动传播的过程中还不断的相互转化,这就造成了网络空间里“把关人”角色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使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有所缺失,给新闻传播造成各种负面影响。

第一,容易使舆论偏离正确的导向,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第二,扭曲事件真相,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

第三,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形成,导致价值的沦丧;

第四,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引起社会的恐慌。

二、复杂网络的概念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数据处理合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发现现实中的大部分网络既不是规则网络(RegularNetwork),也不是完全随机的网络(RandomNetwork),而是具有与前两者截然不同的统计特征的网络,科学家们把这些网络称为复杂网络(complexNetwork)。复杂网络理论将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系统抽象为网络,研究其结构特性和动态行为等,其复杂性体现在了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节点复杂性

在现实的复杂系统中,组成网络的个体的数目相当大。实际中,具有成千上万个节点(Vertex)的网络并不罕见。同时,每个个体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即个体能独立地演化,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在某些复杂网络中,网络中的节点还可能具有分岔和混沌等复杂非线性行为。

第二,结构复杂性

本来相对孤立节点通过它们之间的连边(Edge)来组织在一起。网络中的节点连接结构错综复杂,看上去极其混乱,同时网络连接结构还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例如,万维网上每天都有新的页面产生和删除,新连接关系的建立和取消。在某些网络中,节点间的连边还可能具有方向性和权重之分。节点间通过它们的连边相互影响,更加剧了系统的复杂性。

显然,基于网络的新闻传播行为,完全具有复杂网络的特点,其节点由各类网络媒介组成(网站、博客、帖吧、论坛等),各节点通过友情链接等形式组织在一起,形成了新闻传播的网络基础。将复杂网络概念引入新闻传播控制领域,有助于我们从网络传播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并仿真新闻传播过程,为制定更加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三、构建新闻传播领域的复杂网络模型

网络传播行为的研究最初目的是为了了解疾病的传播机制。就一般而言,舆论在新闻网络上的传播方式与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方式十分相似,因此,本文将新闻传播中需要控制的不良信息看作疾病,则可按照已有的疾病传播模型构建新闻传播领域的复杂网络模型。一般用节点表示网络媒介,如果两个媒介之间可以存在直接的链接途径,就认为这两个个体之间存在连接,这样就得到了新闻传播网络的拓扑结构,进而可以建立相关模型来研究这种传播行为。显然,网络传播模型研究的关键是传播规则的制定和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

仿照经典的疾病传播模型,我们可以构建新闻传播的SIS(Susceptive—Infected—Susceptive)模型和SIR(Susceptive—Infected—RecoveredorRemoved)模型,它们都将新闻传播网络拓扑结构简单的假定为规则网络或者充分混合均匀网络,区别在于传播规则的不同。这里,s、I、R所对应的概念分别是:

s态:尚未上传不良信息的网络媒介(健康节点);

I态:已上传不良信息的网络媒介(染病节点);

R态:已上传不良信息,但失去传播能力的网络媒介(免疫节点)。

我们以SIS模型为例介绍不良信息的传播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随机选择网络中一个或若干网站,将某色情信息到这些网站上,则这些网站(节点)成为染病节点,其余网站为健康节点;当一个网站浏览者阅读到该色情信息时,他就有兴趣把这个信息传播出去,在传播过程中,他将随机进入一个与染病节点有直接链接的邻居网站中,并将色情信息复制到新的网站上,从而使该节点以概率α变成染病节点,α称为传染率;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管理人员的清理,色情信息被及时清除,每个染病节点都依某个事先设定的痊愈率β变成健康节点,上述演化规则在整个新闻传播网络中被同时执行。显然,传染率越大,痊愈率越小,不良信息就越有可能散布到更多的网络媒介,一般定义传染率和痊愈率的比值为传染强度λ。研究表明,经典SIS模型存在一个传染强度阈值λ≥λc,如果λ≥λc,不良信息的传播将一直持续下去达到一个稳定的范围,此时称染病节点数占总节点数的比例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范围;相反,如果λ≥λc,不良信息持续传播一段时间后最终将全部被清理。因此,一旦不良信息的传染强度较大时就必须高度重视其危害,对其的控制措施不能完全依赖于网络管理人员的清理,而需要采取隔离保护某些重要网络节点、强行切断相关网络链接进而中断传播途径的方法来改变传播网络的拓扑结构。

四、复杂网络下新闻传播的控制策略

研究复杂网络上的新闻传播行为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目前,通常采取的控制力‘法是网络监管,通过网络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管辖范围内的不良信息并予以清除,从而使其他网民无法复制并传播。但在现实中,网民数量庞大无比,网络媒介也极其繁多,信息的上传下载十分便利。使得有限的网络管理人员往往疲于应付。为此,控制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控制效果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将基于复杂网络的新闻传播控制策略分为三种:随机控制策略、目标控制策略、基于链接层次的局部控制策略。

1随机控制策略

随机控制策略完全随机地选择网络中的部分节点进行控制,而没有考虑网络中节点之间的任何差异,完全平等地对待网络中链接多的节点和链接少的节点。对于新闻传播网络而言,其传播临界值随着网络规模的无限增长而趋向于0时,控制临界值趋向于1。这意味着,如果对新闻传播网络采取随机控制策略,需要对网络中几乎所有节点都实施控制才能保证最终消灭不良信息的传播。这对以Internet为基础的新闻传播网络来讲,几乎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事情。

2目标控制策略

新闻传播网络中存在有少量信息交流巨大的关键媒介节点,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门户网站、热门博客等,这些媒介链接数目多,访问量大,一旦上传不良信息。极其容易在网络中散布,成为重要的不良信息传染源。因此,如果能及时、有效地控制新闻传播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对不良信息传播将起到极大的抑制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目标控制策略,即选取网络中那些信息交流巨大的关键节点重点监控,及时清除不良信息,这意味着这些节点与其他网络媒介的直接链接都可以从网络中去除,从而使得不良信息传播的途径大大减少。因此,对新闻传播网络,特别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目的地选择信息量大的节点进行目标控制,其控制效果要大大优于随机控制策略。事实上,目标控制策略利用了新闻传播网络信息流量分布不均匀的特点,越不均匀的网络,对其采取目标控制策略的效果越明显,反映了网络拓扑结构对不良信息传播和控制的影响。

3基于链接层次的局部控制策略

尽管目标控制策略的效果非常好,但这需要对新闻传播网络整体拓扑结构有充分的了解,这仍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基于链接层次的局部控制策略在网络全局信息未知的情况下,利用被感染节点周围的局部信息,控制被感染节点周围的部分节点,从而达到控制不良信息在整个网络大规模传播的目的。它不需要考虑节点的信息流量,仅考虑感染节点周围一定链接层次内的所有节点,因此只需要知道部分节点之间的链接关系。从被感染节点出发,用d表征链接层次,比如d=1,表示控制范围为被感染节点及其周围的邻居节点;d=2表示控制范围为被感染节点、及其周围的邻居以及邻居的邻居,依此类推。进行局部控制后,在距离感染节点控制范围d内的节点都受到良好保护,具体表现为被感染节点d层链接范围内的所有节点被感染的概率大大降低。复杂网络研究者在不同网络拓扑结构下研究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链接层次d=3的局部控制策略已能将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彻底清除。

在实践中,网络新闻传播控制体现了上述各种策略的有机结合:

第一,对所有网络媒介实行域名申请、备案,建立以站长、版主为主的管理责任体系,就是随机控制策略的运用;

第二,加强新浪、搜狐、网易、天涯等大型门户网站的信息监督和管理,就是目标控制策略的运用;

第三。成立网络执法专业队伍,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不良信息进行搜索、跟踪和清除,就是局部控制策略的运用。

五、结束语

控制策略范文篇9

关键词:地铁工程;施工风险;安全控制;质量控制

1地铁常见施工方法分析

现代城市交通发展中,地下空间的利用规模越来越大,地铁工程凭借着方便、舒适、快捷等优势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大重点。由于地下工程的隐蔽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使得地铁也成为了一个投资与风险巨大的工程项目。根据我国地铁工程实践,其施工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明(盖)挖法、盾构法以及浅埋暗挖法3种。在地铁施工中,需充分考虑地质情况、隧道埋深、施工条件、进度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本文着重围绕暗挖地铁施工展开分析,其主要沿用了新奥法原理,相关技术体系发展较为成熟,为保证地铁项目顺利实施,加强施工风险分析、落实安全质量控制策略十分关键。

2暗挖地铁施工存在的各种安全质量风险分析

基于暗挖地铁施工本身的特殊性,其存在各种安全质量风险,以下就具体风险展开分析。2.1水文地质风险。由于地铁暗挖施工为地下作业,水文地质风险不可避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各种地层参数的影响:地层分布、围岩参数、不良地质情况等;2)地下水的影响:岩土含水率、地下水位及其补给来源;3)邻近建(构)筑物:建筑物基础、管线设施等;4)地质勘察的不确定性:受技术条件限制所致的勘察资料不精确等。2.2技术装备风险。此风险主要是由施工单位带来的,施工单位是否具备应有的施工水平,直接关系到地铁暗挖施工安全与质量[1],具体需关注以下问题:1)新技术、新方法是否能够成功应用;2)设备调试与使用是否规范、有序;3)施工技术与方案是否合理;4)施工进度是否被压缩;5)施工质量检测工作是否合理开展。2.3施工管理风险。此风险主要源于管理各方的管理水平与相互沟通情况,主要表现为施工现场风险、设备风险、材料风险、进度风险以及人员风险等,具体如表1所示。2.4社会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往往是不可抗力因素,如政治经济形势、法制健全情况、宗教信仰等问题。根据我国地铁工程实践情况来看,遭遇当地人员阻挠拆迁、施工等情况屡见不鲜,这些事件的发生必然会对工程建设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2]。2.5自然环境风险。地铁暗挖施工会受到区域自然灾害、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包括地震、暴雨等。对此,施工中必须关注天气预报,完善各种极端天气的应对预案,最大限度地减小其对地铁作业的安全、质量方面的影响。2.6周边环境风险。城市地铁作业往往需要穿越人流量大、建筑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域,暗挖施工中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建筑基础等,这些都给施工安全、质量控制带来巨大的难题,其主要风险体现在如下几点:1)地面建筑结构类型、基础形式等;2)邻近建筑物与新建地铁工程水平/纵向距离;3)是否存在邻近既有隧道、地下工程的情况;4)新建地铁工程周边道路、市政管线分布情况;5)新建地铁工程周边生态环境状况、社会群体状况。2.7作业空间风险。地铁暗挖施工存在作业空间有限的情况,相应的施工安全质量风险均较大,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风险:1)进入既有有限空间风险:基于地铁暗挖施工周边复杂的管线分布情况,落实相关调查工作十分重要,但是打开污水、天然气、电力等检查井存在一定的风险,相关中毒窒息事件较多。2)施工作业空间风险:地铁暗挖施工作业环境相对恶劣,施工作业空间基本属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类似通风不良容易出现中毒窒息,隧道施工不当导致污水、燃气等管道破裂等,直接威胁施工人员安全。在作业过程中,需完善相关施工规章制度,落实“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工作秩序,加强掌子面监测、安全培训、应急管理等工作,切实保证施工安全与质量。

3实例探析暗挖地铁施工中的安全质量控制策略

基于上述暗挖地铁施工中的安全质量风险分析情况,下文以某地铁工程项目为例具体分析相关控制策略。3.1工程概况。本项目为某城市地铁平交段暗挖工程,区间长86.35m,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环境复杂,埋深浅,施工难度大,必须施作超前支护方可开展开挖作业,落实全过程安全质量控制工作,确保作业项目顺利完成。3.2施工风险与重难点。1)本区间隧道覆土厚6.31~7.94m,截面尺寸15.6m×12.633m、13.3m×10.263m、11.7m×9.584m,暗挖施工自身风险大;2)本区间隧道周边管线分布复杂,环境风险较大;3)区间隧道拱部与中下部分别穿越粉土、粉质粘土与粉细砂层,富含层间水,支护不当极易出现坍塌事故;4)区间隧道浅埋、截面大,上方为主干道,分六步开挖施工,沉降控制为施工重难点。3.3安全质量控制策略。3.3.1控制原则。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原则,施工前落实地质勘察、空洞与地下管线调查等工作,落实相关加固与监测工作,切实保证开挖面稳定,将地面沉降控制在设计要求内。3.3.2控制策略。1)暗挖施工控制:超前支护,导洞内分台阶开挖,控制好导洞间错开距离(见表2);预埋初支背后回填注浆管,完成3~5m回填注浆,使洞内沉降变形在可控范围内。2)钢格栅施工控制:实施进场材料取样检查,严把质量关;钢格栅安装时,落实测量与拼装控制工作,注意精确定位,严禁出现“前倾后仰、左高右低、左前右后”偏差;严格控制连接板位置,做好钢筋帮条焊接,保证连接板质量达标;格栅钢架安装到位后打入锁脚锚管,确保其固定牢靠。3)背后回填注浆、深孔注浆控制:导洞初支闭合成环3m,初支背后压注水泥浆,严格控制水泥浆配比与压力,根据地段实际渗漏情况向更深层围岩注浆。4)开马头门控制:此项作业较为复杂,需严格控制工序衔接时间,确保上导洞马头门进洞与受力转换顺利。5)堵头施工控制:严格按设计施工,监控重点包括:小导管布设与全截面注浆质量;工字钢竖/纵向连接筋布设情况;堵头墙钢架、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地铁自身的特殊性,其在安全、质量方面的风险均显著高于其他工程项目,根据本文分析可得,地铁施工面临着水文地质、技术装备、施工管理、自然社会环境、周边环境以及作业空间等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各工序的施作,做好相关质量检查、安全防护等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帅建兵.暗挖地铁施工中的安全质量控制实践思考[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5):150-151+154.

控制策略范文篇10

关键词:机械制造;安全因素;解决方案;控制策略

1影响机械制造安全分析

1.1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的不同对于机械制造来说会被其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最基本的影响有照明因素、温度的高低还有湿度等方面。这几种环境都对机械制造造成了或大或小的影响。①工作人员在进行作业时,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实际操作。不好的环境既会给员工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而且还会降低员工对作业的积极心态,进而严重影响企业生产量与生产效率。②环境光线强弱与否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长时间黑暗的工作环境使员工的眼睛出现晕厥,刺眼的光照环境长期会使员工睁不开眼。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的发生。1.2人为因素的影响。工作人员在日常进行机械制造工作时,事故的发生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们本身操作失误而产生的。所以在分析机械制造安全事故的时候,一定不要忽略人为因素影响。一般来说,这种安全事故是由于员工操作失误而产生的情况并不多见,发生概率很小。因为专业的工作人员都是经过长期培训才可上一线进行生产作业。所以,企业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包括对员工的心理培训,让其能用一种正常的心态去工作,从而减少工作失误的产生。1.3机械运行带来的风险。在日常的工作当中,机械设备会产生一些危险的事故。而造成这种事故的发生的几种因素需要被企业所注意。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机械设备生产都会有几种危险因素,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这几种因素主要有设备的体积,设备的位置等。1.4操作的规程。在机械制造领域中,所有生产设备都具有标准规范的。所以,在进行生产时要求员工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由于机械生产设备多种多样,不同的设备有着不同的特点。并且每个企业都有着对各种设备的使用操作规范。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员工严守机械设备的操作规范,以免造成人身伤害及损毁机械设备。

2针对化工机械制造中面临安全因素的控制办法

2.1加强工人因素的控制。企业切勿不要只考虑生产量而忽略员工本身的影响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员工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巨大。因为员工是直接与设备接触。所以,企业若能有效控制员工因素就可减少其出现的失误。总而言之,对工人进行定期培训是企业首要问题,要尽快解决。只有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同时减少安全事故发生。2.2坚持安全生产的原则。安全生产原则对于企业正常运营来说是最重要的,需要员工们能切实以身作则时刻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切实做到生产第二、安全第一的观念。所以工人们在进行实际生产过程中,务必坚持这一原则。这不仅为企业负责同时也为我们的安全负责。此外,企业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加大对员工安全生产是否落实的力度,切实为工人提供保障。2.3注重机械制造中的环境因素。想彻底消除安全事故的产生很难,但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是有可能做到的。首先要明确知道安全事故产生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彻底优化。其中环境是主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生产环境对于工人们来说很重要。所以企业要时刻注意机械制造车间的温度与湿度变化。保证车间光线充分。良好的生产氛围对企业利益来说也是重要部分之一。好的氛围就会有好的心情,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3结束语

据上文分析研究可知。机械制造是否能够安全进展,完善、安全保障体系是重要的。所以,企业要尽快落实这点,此外也不要忘记对工人们的日常安全教育培训。运用以上方式为工人们建立好的安全保障系统。不仅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利润,还可营造好的生产环境。对企业提升安全生产,是个长远工程。需企业坚持与认真对待,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沈志鹏.机械制造中的安全因素与控制策略[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