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行政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4:24:33

科学行政

科学行政范文篇1

一、古代“人性论”思想———为现代行政监察思想注入新鲜活力

从古至今,监察制度就与国家政治发展的跌宕起伏息息相关,而行政监察的第一属性就是政治性;行政监察追其本源就是一种对权力的制约。“政治制度的设计和构建离不开对人性的本源分析,没有对人性的一种前提假设,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君王的思想就等同于国家的政治意志,监察思想更是无法逃离此种限制。孟子认为,人的善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恶是因为环境造成的,并非他的本性;他主张借教化以维持统治秩序,相信道德可以约束人的行为。而荀子却有相反的主张;他认为,人性本是“恶”的,只有通过教育、指导才有可能向“善”发展。同样认为人性本恶的学者韩非子却认为:只有法律的约束才能制约人性。有学者认为,腐败是权力滋生的“毒物”。但是,笔者认为,导致腐败的真正因素是“人”,是人性的自私与贪婪。政治统治需要一种制度来维持稳固,监察就应运而生。人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研究人性的善与恶,可能解决不了现有的政治制度中的恶性问题,但是,各种学科的飞速发展,已经给予了我们全新的启示:我们要将心理学与社会学应用于“人性论”思想的研究,为当代的监察思想注入新鲜活力。针对“人性论”的研究,我们发现,道德约束更能与人性发展完美契合。我们推崇“人权”“、民主”,我们就应该积极发挥人自身拥有的主观能动性来完成社会中的各种管理活动。市场经济的出现,使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离,私人领域不再受到公共的干预,公共领域也相对独立;使得公共领域能够为私人领域提供公正,并且保障和维护公共利益,避免其与私人利益产生冲突。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实践中公共领域基本被政治领域所占据,所谓的公共管理已经打上了政治化的烙印。因此,有学者提出:我国的行政管理是,认为腐败是一元化的领导引发的。然而,笔者并不同意此类观点。众所周知,政治化的进程直接拒绝了道德的生存,法治与道德的彻底分离并不能避免腐败的发生。所有的行政监察活动都是由一个个的“个人”来完成的,个人的“自由心政”在整个活动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我们总在强调要提高行政监察工作人员的素质,其实这就是在强调道德制约的重要性。因此,在中国特殊的“人情社会”文化传统下,我们应该适当的引入道德制约,提高道德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为道德的发挥创造条件与环境,使道德因素在行政监察领域内发挥所长。

二、监察权的独立———成为现代行政监察思想的核心

首先,中国古代的监察官的任免都是由君主一人决定,不能独立开展工作,监察事务受到了君主的严格限制。其次,如有“谏官”敢于直言君主的过错,就需“冒死直谏”,而听不听“谏言”完全取决于君主的意愿。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未能完全独立。而在当代,根据《行政监察法》第3条的规定,监察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监察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监察权是国家监察机关为保证行政职能的有效行使,实现国家的目的和任务,对有关行政机关、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权力,是行政监察机关最主要的职权。因此,独立行使职权主要就是指独立行使监察权。然而,在我国仍然存在行政监察机关与党纪检查,以及和其他检察机关监督职责界限模糊不清的尴尬局面,很显然,这就是监察权力不够独立的重要体现。由于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所以,在我国的行政系统中,违反法纪的行为同时会导致违纪。因此,行政监察与党纪检查,行政监督与党风纠错就出现了交叉重叠的情况。另一方面,针对国家行政机关公职人员的违法行为的监察也陷入了困境。权力界限的模糊不清,成为了行政监察工作面临的重要考验。在行政监察机构拥有检查处理权的同时,检察机关也拥有着相同的权力。实践中,纪检监察机关特别强调打击政府工作人员的经济违法犯罪活动———利用职权贪赃枉法、索贿受贿、贪污公款等等,这与司法检察机关的职权界限交叉重叠,造成了实际中的纪检监察机关逾越了自身的权限,取代了司法检察机关的职权,凌驾于司法之上的局面。

科学行政范文篇2

关键词:中国行政法,21世纪发展,发展趋势分析

人类社会刚刚跨入21世纪。世纪之初,在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我国行政法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前景进行分析预测,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因应对策,这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指导意义。因此,本文采用综合研究与重点分析相结合、系统性与框架性相结合的方式,从环境因素、一般论、主体论、行为论、救济论和部门论等六个方面对中国行政法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试作分析探讨,旨在为人们前瞻性地思考和解决与此有关问题提供参考。需要说明的是:为着文字表述上的便宜,本文未采用中国行政法(学)的提法,行文中所称中国行政法,如果未作说明或另作表述,则既包括中国行政法制又包括中国行政法学这样多重含义。

一、21世纪中国行政法的环境因素之发展及其影响

行政法生存发展于社会环境之中,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要探讨中国行政法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首先需要认识其环境因素即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等要素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其影响。这里所谓环境因素,从空间范围来看,不仅包括国内因素,也包括国外因素或者说全球因素这样更大系统的因素。

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和调整,这是将长期延续下去的发展变化进程,对法制建设包括行政法制建设将带来广泛、深刻和持久的影响。从世界范围看,已经出现并继续演进且将长期存在和发生影响的重大发展变化包括:新技术革命的广泛深入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化和虚拟世界的形成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模式多样化,建立资源环境保护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不断努力,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和逐步得到改善并逐步发展与接受新的人权理念[1],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权利(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及其矛盾冲突之平衡协调机制的相应发展,国际冲突频发及其经济因素成分加重趋势和有关协调机制的探索(如确立WTO的原则和规则等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全球努力),全球范围民主化潮流的出现和深入发展,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调整和转变,建立突发灾难(自然灾害、全球重大经济危机、核战争等)防御机制的不断努力,建立传统和新类型重大社会问题(贫困、粮食、、癌症、爱滋病、民族矛盾、宗教冲突、人口老龄化、教育终身化、现代科技对传统伦理的挑战、婚姻家庭观念的新旧冲突和多样化宽容化等)解决机制的各国各界共同努力,政治意识形态矛盾冲突的变形及其矛盾冲突重心逐渐转向经济利益矛盾冲突的进程,文化的交流、作用、冲突和协调的范围和力度加强,传统文艺形式的扬弃与新型教化和娱乐形式的出现并存发展等等。这些发展变化对于法制建设包括行政法制建设的影响是极为广泛和深刻的。

例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从古到今大致经历了以劳力投入为主的经济时代,以资本投入为主的经济时代,以技术投入为主的经济时代,现在正走入以知识、技术和信息综合投入为主的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时代,目前技术创新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60—80%,技术创新已被公认为20世纪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2]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发展的进程,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越来越多,并出现了许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带;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和区域往往是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增长点、增长带和增长区),且其相互联系和影响非同以往(例如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因此知识产权的形成、归属、收益、转让和保护等方面问题和矛盾相对而言也比较集中和突出。这就特别要求依法加强专门保护,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机制(当然还需要与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机制相互配合发挥作用)。

再如,在讨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时,近年来许多国外学者提出中国已进入第二代改革。他们认为:第一代改革是从20多年前开始的,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鼓励竞争,依靠政策调动人们争取先富起来的积极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第二代改革难度更大,其主要内容是健全法制,依法保护产权并强调正当竞争,为此需要重新思考政府和国家在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3]现代市场经济史已充分说明,经济发展完全由政府包办或政府严重缺失都会导致失败,必须重新思考和调整政府与企业、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正如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D·沃尔芬森所指出的:经济发展不仅仅是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投入,它还与基本的制度环境(即决定如何使用那些投入的规则和习惯)有关;而有效政府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制定、确认并维护这些规则和习惯;故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则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4]而所谓有效政府,现在较新的认识和正在进行的实践就是要使政府行为方式进一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5];同时,应在自由市场的“小政府”与激进主义(集权主义)的“大政府”之间建立某种形式的妥协,也就是建立规模适中的政府即“中政府”,而这些都需要体现民主法治精神的现代行政法制加以规范和保障。[6]可见,在转型发展中的我国,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调整和转变,这一因素对于健全现代市场经济法制包括行政法制,增强政府依法行政和宏观调控的能力,最终实现行政法治目标,显然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济和法制是对行政法的发展具有广泛深刻影响的两个特别重要的环境因素(这里所说的法制是指包括各个法律部门在内的整个法制系统,它也构成行政法的周围环境,而行政法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而中国的经济与法制在21世纪的发展,可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10年前后(可简称21世纪前期)。这是新世纪中国经济与法制发展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将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2010年远景目标将得到实现;同时立法工作将取得全面突破性成就,较完整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然,如果受到一些现在尚难预料到的重大因素影响,这个阶段也有可能延续至2020年前后,即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2021年)之际。

第二阶段:2011(或2021)—2050年前后(可简称21世纪中期)。到新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2049年)的时候,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总量上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从人均水平来衡量也许还不能算是第一流经济强国);同时,包括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在内的法律的实施将大大改善,公务员队伍及整个干部队伍的法律素质显著提高,在法文化革新的基础上开始推出一些重大的

法制变革举措(如违宪司法审查制度的探索),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行收到一系列重大实效。[7]

第三阶段:21世纪后半(可简称21世纪后期)。在这一阶段,注重加大质量效益型发展力度并获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高科技支持下的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人均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形成在高水平上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同时,完成一系列重大的法制变革,在深入进行法文化革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和富有成效的法制监督体系,大致形成符合现代民主法治精神的新型法文化,初步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宪政理想,基本建成现代法治国家。

二、21世纪中国行政法的一般论之发展趋势分析

有学者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与社会结构变化、法治模式转换、思维方式从理性到实证、法哲学从机械到现实、议会从神圣到世俗等过程同步,行政法文化在20世纪发生了并将在21世纪继续发生深刻变革,即从理念原则到制度规范进行全面持久的改革和发展,包括行政立法、执法、守法、司法、法制监督的一系列观念变革与制度创新,以适应其环境因素即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等要素的发展变化所提出的客观要求。这是多元民主、行为科学、公共选择、专家行政、政治分层、利益集团等理论的某种自然延伸。[8]

还有学者对世纪之交的行政法发展走向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指出,受20世纪后期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和民主化等世界潮流的影响,各国行政法发生了并将在21世纪继续深入发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曰行政疆域的变迁,即从全能政府(所谓行政国家)变为有限政府;二曰行政权行使主体变迁,即从责任政府发展到参与民主;三曰行政法原则的变迁,即从形式法治演进到实质法治;四曰行政目标和手段的变迁,即从管理、指挥、强制发展到服务、指导、合作;五曰行政控权机制的变迁,即从偏重司法审查变为司法审查与行政程序并重。[9]

笔者认为,从世界主要的法治国家的情况看,21世纪行政法发展的总趋势是:因政府将承担更多的职能,故依法赋予行政机关更多的职权、职责特别是行政指导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因世界性民主化潮流的深刻持续的影响,而赋予行政相对人更多的主动参与行政过程的选择机会;同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特别是多渠道监督和程序约束)增强对行政的监督效果和追究责任效果以及对行政相对人的救济效果和信赖保护效果,逐步建立起民主法治政府,具体表现为有限政府、服务政府、阳光政府和责任政府(包括相应的行政法治理念和制度),即体现出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的现代行政法治系统,从而实现广义的行政法文化革新。

关于中国行政法的发展趋势,有学者研究后认为,新中国5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行政法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规范和控制行政权;二是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这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现代行政法的基本精神和核心。[10]

还有学者撰文指出: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程并展望21世纪初期的发展趋势,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建设,法治理念的确立,信息化、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行政法学理论研究的深化,简言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现代行政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呈现出八大发展趋势:一曰行政法制观念进一步更新;二曰行政价值取向更加合理;三曰行政法权利(力)结构趋向平衡;四曰行政管理方式趋向多样化;五曰对行政程序价值日趋重视;六曰行政法机制日趋完善;七曰权利救济方式趋于多样与实效性;八曰行政法制方法更加丰富。只有把握好上述发展趋势,才能更加自觉地推动我国行政法在21世纪健康发展。[11]

笔者认为,对于我国行政法而言,行政法文化革新的主要内涵就是上述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的实现,这三种精神追求的具体表现,也就是21世纪中国行政法发展中的如下三个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进程:

1.行政法的科学化进程。例如,在行政法制实践中更加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和行政管理理念与方法创新,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全面推行和电子政府的稳步建立,更加注重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规范与效果、成本与效益的协调和平衡,行政法制模式更符合我国实际。

2.行政法的民主化进程。例如,行政主体和行政权力的多元化社会化发展,行政相对人更广泛和主动地参与行政过程,在行政相对人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受到更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其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将受到更多关注,更加注重依法保障公民参与、行政公开、非强制性行政方式的采用等各项行政民主制度的逐步扩大与有效实施。

3.行政法的法治化进程。例如,行政机关的行为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具有更强的预期性,具有“双刃剑”特性的行政权力将更严格地纳入行政法的原则和规则的约束下运作,人权保障更加受到关注和依法推进,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救济更加充分,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也将更有效地受到行政法原则和规则的约束。

因此,已进入21世纪的中国行政法学界应当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知识经济和新技术革命(网络化)对我国行政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WTO)对我国行政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我国行政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政府与企业、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调整变化对我国行政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政府信息公开、公民参与行政、行政主体多元化、行政权力社会化等行政民主化进程对我国行政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管理虚拟世界(网络社会)与建设电子政府等公共行政理念和方法技术创新对我国行政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中国行政法才有美好的前景。

在21世纪前期,我国如下重要行政法律和相关法律将陆续制定或修订出台:行政编制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行政(信息)公开法,政府采购法,行政计划法,行政合同法,行政指导法,统一行政程序法,监督法,人大监督委员会法,等等。

在21世纪中期或后期,由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立法技术发展的推动,以及出于对统一法典的功用与价值追求及其他主客观条件渐趋成熟,不仅世界上将会有个别国家尝试制定实体性或实体为主或兼顾实体与程序的统一行政法典,而且我国也将会有个别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尝试制定统一法典式地方行政法规或规章总编,也不排除在此基础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尝试制定我国统一行政法典的可能。

一国多法域(内地、港、澳、台)所带来的行政法制运作中的矛盾冲突及其协调的问题,从21世纪前期开始将日渐显露出来,及早研究和妥善解决好这方面问题,与解决好一国多法域带来的宪政课题相配合,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行政法的理论基础研究在21世纪前、中期将继续受到关注,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形成更多的共识。但总的来看,关于行政法理论基础研究的各种学说观点(例如平衡论、控权论、公共权力论等等)将长期并存发展,共同推动行政法的发展,不大可能形成大一统的局面。

交流对话口径不一是许多人文社

会科学门类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常见病”,应予重视解决。中国行政法长期存在的用语不够规范统一(如“规范性文件”、“非规范性文件”、“其他规范性文件”、“行政规范性文件”等等)和使用者对某些重要概念(如“双方行政行为”、“行政司法行为”等等)缺乏共识甚至缺乏认同的问题在21世纪前期会形成更多共识,到21世纪中期将基本得到解决,这将大大有利于行政法领域的法律规范适用和学术交流对话。

从法律部门和学科体系的角度来看,除本文后面将要提出来进行分别讨论的以外,21世纪中国行政法将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在行政法制实践中的方法手段日趋多样化的同时,行政法学研究方法在21世纪将有越来越多的重要改进,此系中国行政法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定量分析、案例分析、比较研究、交叉研究、边缘研究、社会调查、试点方法、网络技术等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将受到更多关注和配合采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程度将显著提高。例如,行政法政治分析、行政法经济分析、行政法社会学、行政法文化学、行政法心理学等边缘交叉研究将有较大发展。

同时,与判例在行政法实务中的作用逐渐加大相适应,典型案例将更多地进入教科书基本内容中去,案例研讨成为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之一,而不仅仅是一种点缀和“佐餐”。同时,在行政法教学领域中,更加实用化的诊所法律教育(或称法律诊所教育)的教学方式也将结合国情地获得令人瞩目的发展。

总体而言,从基本理念、指导原则、基本内容、方法技术、教学研究方式等各方面来分析,我国行政法学在21世纪将进一步从机械法学向能动法学、从静态法学向动态法学、从单一工具法学向综合功能法学演进,这一变迁过程将对整个法制建设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重大和深刻的影响。

三、21世纪中国行政法的主体论之发展趋势分析

在行政法的一般论、行为论和救济论继续深入发展的同时,主体论在行政法学体系框架中的分量和地位并不会“日趋缩减和边缘化次要化”,行政法的主体问题研究在21世纪将受到更多重视,主体理论将重新获得较快较大的发展。其中,行政组织法和人员法在21世纪前期和中期将有很大发展,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划分等方面将获得较大的进步,并形成科学有效的行政权限争议(冲突)解决机制,以及对行政组织和人员的监督机制和法律责任追究机制;特别是行政编制法将受到高度重视并获得长足发展,其权威性将在逐渐严格的编制执法过程和公务员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得到增强,以利于克服行政机关职能混乱、职责不清的现实弊端。行政法的主体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完善,与行政法的行为法律制度和监督救济法律制度的发展相协调,这是增强我国行政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重要努力之一。

20世纪后期出现的行政主体多元化现象,在21世纪将会进一步发展。这一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一是行政机关的类型将进一步增多,在越来越多的高技术、高成本和复杂巨系统的新公共管理领域(如科技发展新领域管理、灾害危机管理、虚拟世界监管等等)会增设或强化行政管理机关;[12]二是被授权组织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会有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授权行政机关以外的组织(如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依法独立行使某一方面的行政管理权;三是被委托组织的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为了行政的效率化、便宜化和民主化,会有越来越多的行政机关将某些单项行政事务委托给其他组织承担。[13]行政主体多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行政权力的社会化,即行政权力由过去单一地为行政机关专有行使,逐步扩展为有更多的社会组织选择性参与行使;其根本原因在于二战后以及20世纪后期一再持续出现的世界民主化潮流引起的行政民主化进程对行政权力的分配与行使所带来的持续深刻影响,它使得人们对于行政法治的价值和行政权力的行使具有更大更多的认同程度、选择余地和参与机会。[14]随着行政民主化的历史进程,行政权力社会化这一趋势在21世纪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地方制度为:一般地方+民族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陆续出现许多在政策条件乃至立法权限等方面有别于传统体制的各类特殊区域,尤其是城市的变化发展更为显著和深刻,如经济特区、出口保税区、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较大的市”、市地合并后的市等等;而且我国地方制度今后肯定还会有更加多样和深刻的发展[15].伴随地方制度的多样化和地方自治成分的增加,关于分类型、分层次的有限地方自治制度的探讨和实践将进一步受到重视并有较大发展,因此地方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问题也将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故将促进地方行政组织法的有关部分从21世纪中期开始出现令人嘱目的发展。[16]

关于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行政主体(如公法人、公务法人等被授权组织)的研究将有较大发展,那种混合组成、“官民”结合、地位独立的行政委员会一类的机构(类似美国的独立管制委员会)在21世纪将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在未来行政组织体系中占不可忽视的地位,与此相关的立法和行政立法以及理论研究也将有新的发展。

在21世纪前、中期,公务员制度在规范化运作方面将有较大进步,公务员队伍的总体法律素质在健全的行政组织法推动下将有更显著的提高,基本形成科学化高效化法治化的我国公务员制度。

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权利,特别是监督行政、行政参与、权力救济等问题,将进一步受到重视和解决,关于行政相对人的理论研究和立法保护在21世纪将会有较大发展,这是行政民主化的必然要求。

四、21世纪中国行政法的行为论之发展趋势分析

首先是依法行政的基本理论、依法行政的制约因素、宪政与依法行政的关系、依法行政与行政救济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将进一步受到重视,依法行政的理论和实践在21世纪前期能够获得更快更大的发展。[17]

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乃是建设为人民服务的国家和走向合理的福利国家(所谓合理的界限是福利政策不至于压抑发展的活力),所以给付行政、保育行政和服务行政等方面的行为在21世纪将大量增加,相应的行政作用立法也将有更大发展。

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针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纠错机制,切实规范抽象行政行为,特别是重新定位和严格约束行政规章以下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这对于21世纪我国行政法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经过坚持采取完善立法、强化监督的一系列措施(例如在行政处罚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行政收费法、公益捐助法等等),过去长期和普遍存在、人民群众反映极为强烈的“三乱”(即乱处罚、乱收费、乱摊派)这一严重社会问题,可望在21世纪前期基本纳入法治轨道,得到比较妥善的解决。

根据加入WTO的承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将通过一系列行为法律制度创新,为更好地与WTO接轨和推进西部大开发提供更适用配套的行政法律制度。

现代行政法在强调依法行政的同时也注重行政的民主性、效率性、灵活性和积极能动性,所以行政机关的非正式行为、非权力行为、非

强制行为等等(如指导性行政计划、行政契约行为、行政指导行为、行政信息行为)在21世纪将进一步受到重视和稳健发展,并基本走上法治轨道,表现为比较适度、规范和可救济。

行政专门裁决、行政复议等行政司法行为在21世纪将呈多样化发展,并通过专门立法加以规范化,其对于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调整作用将进一步发挥出来。

行政程序法与行政实体法相辅相成,具有规制行政主体行为的积极作用。在行政民主化和行政法治化的双重进程的强有力推动下,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在21世纪前、中期将有较大发展,其中与行政公开制度有关部分的发展将尤为迅速和突出,例如重要行政立法草案公布出来听取民众意见的草案公告制度将更加规范化便民化(公众评论期间必须尽可能延长),行政立法审议会制度将会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行政执行过程中的听证程序制度的完善化。[18]而且,涵盖面广、包容性强、适应性好的我国统一行政程序法典可望在21世纪前期制定出来,单行法中的行政程序立法也会不断加强和完善以与之配套;但行政程序制度的有效运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尚需更长时期的行政程序法的执法实践来整合。

如何完善行政程序制度,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21世纪我国行政法制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21世纪将会受到行政法学界和行政法制实务界进一步的关注,获得长足的发展。不久前有学者提出,在进行现代行政程序制度设计时,应将情报公开、告知、听闻、职能分离、不单方接触、回避、记录和决定、说明理由、时效、救济等十项行政程序制度列为优先考虑的范围,此意见值得重视。[19]

还应指出,由于行政程序制度一方面具有规制行政权力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难免存在一定的刻板性、高成本性等缺点,且在发展成熟并超过一定限度后会进一步凸显出这方面的缺点,所以辩证地长远地看,我国行政程序制度发展的目标应定位于适度发展,而不是程序设置得越多越好;因为一般说来行政程序虽与行政的规范和公正有关,但也存在成本和效率方面的问题,对此应有辩证认识和理性的行政程序立法政策取向。

五、21世纪中国行政法的救济论之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行政法的监督与救济环节中许多曾长期争论的内容,以及新的监督与救济制度,在21世纪将陆续形成共识和得到确立。例如,关于怨情申诉的法律制度将建立健全,新闻舆论对行政的监督将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和规范,将有更多的行政机关的外部行为(包括行政契约行为、行政指导行为、非正式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等等)纳入行政复议和司法审查的范围,涉及和影响到公民权益的行政内部行为也将逐步纳入行政复议和司法审查的范围,新的复议、诉讼类型将得以确立(如公益性行政诉讼、集团行政诉讼等等)。[20]简言之,监督行政法律制度中的司法化因素将逐步增大(但也不是无限度地增大),直至达到对行政的必要监督力度后与其他监督行政方式的处于动态平衡和协调状态。同时,公开的典型行政判例在司法审查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将进一步加大。

应当指出,我国行政法的监督与救济环节中,人大监督的牵头作用在21世纪将会越来越充分地发挥出来,特别是人大对政府的“人事监督”和“钱包监督”这两大权力将会更强有力地行使(例如审计监督也有可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直接领导或指导)。而且,我国的人大监督专员制度可望在21世纪的前、中期正式建立起来。

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的理由在于:监督专员制度(Ombudsman)是当今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监督体制中一个重要和有实际效果的组成部分,其运作经验值得刚走上市场经济轨道的我国借鉴;在探索新监督体制的过程中,作为完善现行监督体制的特别措施之一,应以大胆改革、积极探索的精神,尽快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以拓展监督方式和救济渠道。在具体操作上,可先搞若干试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有选择地向部分行政区域和特殊地区派出监督专员(不是按行政区划逐一派出,而是跨区域派出),由其对相应区域的行政权力(也可包括其他的国家权力)行使过程实行一种比较及时、直接和有超越性、权威性的特别监督制约。因人大监督专员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派出的独立性强、级别高的特别监督机关,拥有强有力的调查公布权以及关于人事处分、权利救济等多方面的建议权及临时处置权,故设立人大监督专员有助于避免地方(部门)保护主义和“说情风”对监督工作的干扰,能较好地满足某些特殊条件下加强执法监督的客观需要。这种人大监督专员制度的建立,是对常规监督体制的一种必要补充,应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并逐步扩大适用范围。

在各种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获得发展的同时,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也将在21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受案范围将大大扩展和证据制度将更加完善。[21]不久前有学者提出,预测我国行政诉讼法学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其研究重点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如何完善行政诉讼制度的研究;二是对行政管理活动中一些新的现象予以诉讼解决的研究;三是对诉讼法学本身的研究;四是对行政救济的研究。[22]此意见对思考21世纪我国行政法的监督与救济制度建设的有关问题不无参考意义。

同时,“行政三偿”制度(行政赔偿、行政补偿、行政追偿)也将在21世纪前、中期获得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救济将更加便利、充分和可靠,同时对有严重过错的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追究也将更有力、更规范。

六、21世纪中国行政法的部门论之发展趋势分析

部门行政法也称分论行政法,或称行政法分论,一般认为其包括维护政治秩序、实施经济政策、保障生活条件等三大类部门。尽管以往行政法学界(包括一些国外行政法学者)对于部门行政法没有太大的研究兴趣,有的学者甚至认为部门行政法应当取消或预言其将会消失,但多数学者认为部门行政法有其特殊的作用,不能否定其存在价值,而且部门行政法的实际发展和在实践中的作用也与上述判断不相符合。从历史经验来看,随着现代行政范围的不断扩大和行政方式的不断变化,我国行政法学研究今后应摆脱单一的总论研究模式,谋求研究对象的多样化,尽可能研究行政领域涉及的各种法律问题,运用实证方式揭示和解决各部门行政法领域的具体行政问题,如改善金融行政监管方式和手段等金融行政法领域的问题,以及公安、工商、土地、税务行政等领域的行政法制改革等等。[23]总的来说,由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特别是国家职能和政府角色的变化走向,21世纪我国的部门行政法将通过努力获得与总论行政法(常称为行政法总论)大致相应的发展,其中主要是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给付性、服务性和保护性领域发展较快。具体而言,预料如下五个方面的部门行政法制和专题研究在21世纪将受到更多重视,获得较快发展:

1.关于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秩序维护(包括金融秩序监管)、资(能)源利用与保护、环境(生态)改造与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行政法;

2.关于教育、科技(含知识产权和新科技领域)、文化、卫生保健、体育

运动方面的行政法;

3.关于人权、安全、政治发展、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方面的行政法;

4.关于网络领域管理和服务(包括电子商务、电子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方面的行政法;

5.关于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涉外因素(国际间、区际间事务)方面的行政法。

21世纪中国行政法将出现的上述发展变化不会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交叉复合进程,它们与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以及其他法治领域都将有强烈深刻持久的交互影响;故须从观念上、体制上、规范上和具体制度及方法技术上进行深入思考,把握发展趋势,作出正确选择,积极推进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努力推动中国行政法的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在21世纪获得更大的发展,从而促进依法治国方略和行政法治原则的完整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对促进人权问题给予较多关注,发展较快。1998年10月5日我国政府已正式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此乃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表明了我国在促进人权方面的真诚意愿和新的进步,惜公众知晓度还不高。故仅仅从人权理论和实践方面来看,也“要求我国的法治必须适应时代精神与世界潮流,否则也难以立足于当今及未来的法治世界。”此引语出自郭道晖:《人权理论的困惑与质疑》,载《岳麓法学评论》第二卷。

[2]参见刘茂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法律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30—33页。

[3]参见陈蓬:《斯蒂格利茨谈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光明日报》1998年8月14日,第6版。

[4]参见世界银行编写组编著:《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蔡秋生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8月版,前言部分第3页。

[5]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在政府行为方式适应市场化程度的发展方面即政企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方面尚有较大空间,换言之,政府行为方式对市场机制的适应程度还不高。参见周冰、文广:《中国政府行为方式适应市场化程度测度》,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第40页。

[6]参见[美]托尼·于特:《第三条道路不是通往天堂之路》,载《参考消息》1998年10月12日,第3版;拙文:《中政府:我国城市政府组织法制的理性选择》,载《现代法学》1995年第2期。

[7]参见:《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4—5页。

[8]参见周汉华:《行政立法与当代行政法-中国行政法的发展方向》,载《法学研究》1997年第3期,第33页。

[9]参见姜明安:《新世纪行政法发展的走向》,中国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2001年年会交流论文。

[10]参见胡锦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转型与我国行政法的发展》,载《法学家》2001年第4期。

[11]参见罗豪才:《现代行政法制的发展趋势》,《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2]有的学者认为,从权力来源看,现在的行政机关已包括两类,即法定行政机关和《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增加规定的“被决定行政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这就是受到人们较多关注和争议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它针对我国行政处罚实践中的突出矛盾,通过立法调整和扩展了行政处罚执法主体的范围,在行政法的主体理论与制度创新方面具有特殊意义。此处所谓“一个行政机关”,可称之为“国务院决定或其授权省级政府决定的执法主体”,或简称“被决定行政机关”,它在权力来源等方面与“法定行政机关”似乎有所不同。因此,从行政处罚制度的角度看,现在直接面对行政相对人的具体执法主体实际上有4类,即法定行政机关、被决定行政机关、被授权组织、被委托组织(其执法后果归属于委托行政机关)。

[13]尽管被委托组织是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行使某一方面的行政管理权,其公务行为后果归属于委托机关,但直接面对千百万行政相对人(行政相对人是该公务行为的管理和服务对象)的毕竟是该被委托组织。

[14]参见(美)艾伦·S.科恩(EilenS.Cohn)、苏珊·O.怀特(SusanO.White):《法制社会化对民主化的效应》,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8年第2期。

[15]例如未来的三峡库区,也有可能成立类似美国的独立管制委员会那样在特殊地域或领域发挥作用的三峡库区发展管理局,以适应其经济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上的特殊需要。又例如我国台湾地区,在“一国两制”的框架内,今后有可能发展成为地方自治成分较之港澳地区更大的我国“特别行政省”或“特别自治省”或“特别自治区”。

[16]关于地方自治问题,学界历来有不同见解。一般认为,现实生活中已很难找到一种完全不带有自治成分的地方制度,我国的地方制度实质上也是一种地方自治制度,但在习惯上不这样提,而统称之为民主集中制。今后我国有限地方自治制度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乃是地方自治成分在现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增大。参见许崇德主编:《中国宪法(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244—245页。

[17]参见杨寅、冯慧:《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1年年会综述》,载《法学》2001年第12期。

[18]有学者将此类现象称为参与主义的行政立法、行政执行。参见关保英:《行政法模式转换研究》,法律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157-211页。

[19]参见姜明安:《行政的现代化与行政程序制度》,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第2期,第12—19页。

[20]这里提及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类型已在许多国家实行。例如在美国,非正式行政行为、某些行政内部行为等都根据“造成损害且引起可由司法裁决的争议”这一理由纳入了司法审查的范围。参见伯纳德·施瓦茨著、徐炳译:《行政法》,群众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488—491页提及的案例。

[21]笔者认为,随着诉讼实践的发展和法制资源的增多,作为一种目标模式,今后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宜按“两要素说”加以确定,即:只要具有“损害事实”和“联系因素”,就可纳入司法审查范围。这样,关于行政指导行为、抽象行政行为等等的可诉性争议,就不成为问题了。

[22]参见林莉红:《我国行政诉讼法学的研究状况及其发展趋势》,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3期,18—19页。

科学行政范文篇3

一、目前大学行政管理存在问题

大学行政管理是实现教学、科研的关键条件,是保障学校功能实现的基础。它应有一套完整的规章体制来约束,通过提高行政人员的综合能力来强化学校的管理水平,使学校更加高效、科学的执行任务完成目标。近些年,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创新对大学管理从办学宗旨、教学方式、管理水平上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大学行政管理为迎合这种需求不断的提高管理水平,在此过程中,涌现出各种以下几种主要问题。

(一)管理理念陈腐、组织混乱现阶段大学行政管理仍然运用以往的理念、办法进行管理,但是此陈腐的理念对管理无任何帮助可言。

(二)行政队伍素质低下大学行政管理工作因具有着行政管理的一般属性,又具有着其特殊性,故要求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素质,这样才能担得起这个职位要求的重担。

(三)评估体系不完善评估体系对大学行政管理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大学行政管理评估标准存在许多漏洞,比如工作人员的客观评价化低,大多是主观评价,引起了考核结果不符合现实情况,存在较大的出入。“好先生”现象,就是说行政人员不想得罪别人,书面绩效比实际绩效大的情况。

二、行政管理改革措施

大学行政管理是组成学校管理的基础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与科研成果的基本保障。它应有一套丰富的管理体制支持,有高素质的人员保证,在此基础补充细节上的缺漏,使得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能更科学、标准、高效的执行下去。这也是现在大学行政管理方面的主要待解决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针对上述分析,列举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对老式的制度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为延续老制度仍存在的优势,又为制定合适现阶段环境的新制度实现创造条件。在选拔岗位制度方面,运用竞争机制,经过考核选择合适的工作人员。在分配制度方面,以人为本,坚持公平、公正、高效原则,按劳分配方式,加强岗位职能的实现,淡化官本位的思想,激发人员积极性,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发掘个人价值,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率。在规章制定方面,要创建完整的、科学的、高效兼顾公平的的规章,做到能够将其贯彻到实践中去,将想什么要什么扼杀在摇篮中。

(二)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行政人员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影响了整个学校的管理,所以加强行政人员的素质应受到重视。一方面,奉献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要求每个行政管理人员必需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在选拔人员时,要重质量轻关系,将选拔制度的严格性实践到现实中来。

(三)目标分解目标分解主要是对绩效目标而言的,完成绩效目标是大学行政管理工作执行的方向,是衡量成果的中心标准。绩效目标通过对总目标的分解,是每一级工作的基础。

科学行政范文篇4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陕政办发〔2009〕126号),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建立规范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督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立规范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规范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依法治教、建设和谐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基础教育科学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我省《实施意见》都明确提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

近年来,我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办学条件大为改善,中小学管理逐步加强,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在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但总体上看,一些地方和学校还存在着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违规补课等办学行为不规范的现象,不同程度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因此,全市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一定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建立规范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举报、督查、监测、报告制度,不断促进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

二、主要内容

(一)课程管理。全面实施国家课程计划和标准,严格按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规定课程,不得擅自调整国家或省定课程计划,随意增加课程难度、增减课程和课时、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切实保障体育、音乐、美术、小学科学、小学英语和综合类、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切实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时间。

(二)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执行中小学生在校上课和课外自习时间的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含课间休息、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小学生不宜超过6小时,初中生不宜超过7小时,高中生不宜超过8小时。住校生每天晚自习时间不得超过2课时,走读生原则上不安排晚自习。严禁学校利用晚自习补习文化课,或组织学科教学活动。

(三)作业量。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学生(以中等水平学生完成作业时间计算)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学生平均水平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不得超过2小时。布置作业必须坚持“精选、先做、全批、讲评”原则,坚决杜绝给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难度过大的作业。学生和家长有权拒绝完成超过规定时间以上的作业量,不允许学校和教师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四)补课。严禁利用寒暑假、公休日、课余时间组织或者变相组织非毕业年级学生大面积补课。不得举办各类学科竞赛辅导班,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对社会上非法举办的各类“奥数班”等培训机构进行集中整治,公办中小学在职教师一律不得组织或者参与学生的有偿家教、有偿补课活动,不得在“奥数班”等校外社会办学机构兼职、兼课。

(五)考试管理。严禁随意组织学校参加各种统考、联考,严禁随意增加考试频度和考试次数。小学只在每学期末进行一次全校或全年级性记录成绩的学科考试,初中每学期只进行期中、期末两次全校或全年级性记录成绩的学科考试。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成绩,不得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对学校、班级、教师和学生进行排名。

(六)休息和锻炼时间。科学安排学生在校作息时间,严格执行学生在校时间的规定,严格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集体体育锻炼制度,确保学生在校园内每天至少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切实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日有9小时以上睡眠时间。

(七)招生秩序。坚决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法律规定。要按照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科学划定学校服务范围,公平分配优质教育资源。招生期间必须公布招生范围、招生时间、招生计划、招生程序等重要信息。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考试、测试;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和各类考级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依据;不得通过“奥数班”等校外培训机构招收学生;不得跨学区招生。

普通高中招生坚持全面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坚持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逐步实行将省级标准化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政策。招收择校生严格执行“三限”政策。严禁高中段任何学校招收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入学。

(八)教材和教辅材料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选用中小学教材,严禁选用省上颁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之外的教材。严格按照要求从省教辅材料评议公告中,择优向学生推荐教辅材料供学生选用,严禁公告外的其他教辅材料进入中小学校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或学生购买任何教辅材料,不得进入学校宣传、推荐和推销任何教辅材料;若学生自愿购买本地区推荐的教辅材料并申请学校代购,学校可以统一代购,做好服务,不得从中牟利。

三、组织实施

规范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举报、督查、监测和报告工作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协调、组织实施。

(一)举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和信箱,指定专门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受理、查处群众对于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方面的投诉和举报。对群众咨询情况的,要做好政策解释和宣传工作;对实名举报的,要做到凡报必查,有错必究,严肃处理。

(二)监测。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工作责任,扎实做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工作,监测结果要逐级上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监测中发现的倾向性问题,组织力量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地方和学校进行专项督查。

(三)督查。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把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列为督导检查工作重点内容,积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随机检查督导。督促全市各县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履行管理职责,督促中小学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教育法规,落实中小学规范办学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各项要求。

(四)报告。每次组织的专项督查、集中监测,其结果要及时向社会通报,并向当地政府、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作为各级政府表彰奖励、行风评议、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发现的倾向性问题和典型案例,要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四、有关要求

(一)落实管理责任。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管理工作的统筹领导。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坚决纠正截留、挤占、挪用教育经费和学校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坚持以科学的标准和机制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发展,严禁向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严禁单纯用升学率指标评价教育工作,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负起指导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要责任。认真分析辖区中小学办学行为、学生课业负担及体质健康状况,强化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机制;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经常性开展辖区中小学管理督导检查。

各中小学要把规范办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贯彻于每项工作环节中。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不断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促进学校按照教育规律科学发展;要按照“减负增效”的要求,深化校本教研,改进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明确处罚措施。对违反规定的县区政府,市政府将予以通报批评;对违反规定的教育行政部门,由同级政府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通报批评,年度工作考核中不得评为优秀等次;对违反规定的学校,根据情节轻重,由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分别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责令整改、撤销先进称号、取消评优资格、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等处罚;对于多次出现违规办学行为的县区,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已经颁发的各种荣誉称号。在对违规办学行为进行查处时,还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科学行政范文篇5

一、周密部署,扎实推进高中课改各项工作

(一)建立工作机制

我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行在市政府统筹领导下,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是课程改革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承担起课改的第一责任。为切实加强对高中课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专业引领,市上成立了*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落实了课改专项经费。市教育局在推进课程改革工作过程中,由我负责总协调,具体工作由周泉副局长为主负责。

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普通高中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对课改工作进行领导、组织、实施、协调等。各地、各校要以省、市的“意见”和“方案”及其配套文件为指导,结合实际,研究制订本地、本校高中课改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经费,提出工作要求,制定时间步骤,对课改工作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要作出具体安排,确保课改工作有章可循,责任到位,有序开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意识,亲自抓好高中课改工作,要及时向当地政府领导汇报课程改革情况,争取政府领导更加关心、支持课程改革。要加大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虚心听取各部门的意见建议,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要通过多种方式,包括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管理人员和高中校长外出考察、参加培训,互相交流,增强对课改的认识。各普通高中学校是课程改革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要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课改领导机构,统筹校内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破解各项难题,保证新课程实施按正确的轨道和要求进行。

(二)搞好全员培训工作

培训工作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各地要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基本原则和省教育厅将下发的《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方案》的要求,制定师资培训工作方案,整体设计培训工作,确保全员培训。加入课程改革的所有教师、教育科教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都必经接受新课程培训。

要建立分级培训的机制。培训分部级培训、省级培训、市州培训、校本培训四级。通过四级培训实现对课改所涉及人员的“全覆盖”。部级培训主要通过网络培训进行。省级负责骨干培训。市州负责组织教师参加部级、省级培训,做好本地区课改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学校要做好校本培训工作,针对学校实际培训新课程的操作方法,积极构建“研训一体”的工作机制。我市高中课改师资培训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力量,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途径,加大培训力度,促使各方面齐心协力抓好高中课改培训。要充分发挥现有教师培训机构的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努力做好高中课改师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努力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三)认真实施课程方案

各地、各校要严格按照部、省课程设置方案,根据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开设好必修和选修课程,不允许随意删减。各普通高中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有特色的课程计划,在保证开齐必修课程和最低限额选修课程的同时,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和年度开设计划,逐步提高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因地制宜开设好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有普通高中都必须开齐全部必修课程;省级以上示范高中应努力开齐全部选修课程,其他普通高中在两、三年内逐步达到开齐所有选修课程的要求。

要针对把课程模块作为课程结构的基本形式、以及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的新情况,及时改革、重建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高中学校要加强学习研究,建立健全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学生选课指导、学分管理、学生评价、班级管理、校本研究、教学监控、教师考核等管理制度,创建学校新的课程文化,确保课改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形成常规,有序运行。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着力转变不适应的传统教学方式,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四)优化课程资源

选用高中课改新教材是实施新课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市教育局将根据教育部和省教厅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我市高中课改教材的选用和管理工作。教材将按照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有利于教学研究指导、有利于高考命题的原则,选用适合我市实际,难度中等偏上的教材,一门学科的必修模块和选修Ⅰ模选块全省统一使用一个版本的教材。各地、各校一定要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做好教材的选用工作。

各地、各校要根据课改的需要,对师资、场地、设备、资金等资源进行统筹优化,大力开发多样性的课程资源,建立校际之间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积极搭建学校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平台,广泛利用多种社会资源有效充实到学校课程资源中来。

各地要大力支持广大农村和城市一般薄弱高中以及民族地区高中课程资源建设,要在师资、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予扶持,要动员课程资源较为充足的地方和学校展开对口帮扶,确保薄弱高中学校的课改工作落实到位。

(五)推进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

要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估制度。各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个体差异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实践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充分关注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公益活动及日常表现等真实、典型的内容,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如实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高考升学率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建立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学校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普通高中学校评估机制,使普通高中评估成为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估体系,形成课程不断更新的机制。

(六)构建课改专业指导体系

市上要成立课程改革工作课题研究组和学科专家组。将充分发挥课程改革工作课题研究组和学科专家组的理论支撑、实践指导作用,对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开展专题研究,为我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政策依据和指导服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十分重视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积极为高中课改服务的、有活力的专兼职教研队伍,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和教研员的教学研究、指导、服务职能。各高中学校要全面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立足教学实践,围绕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用任务驱动课程改革研究,用项目研究支持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成果要能够预见、分析、解决课程改革实践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各样本校是课程改革工作的先驱者,要敢下深水,先行先试,多出经验,积极承担引领课程改革、课题攻关和探索研究等任务,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课程改革模式,供其他学校借鉴,为课程改革在全市稳步推进作出努力和贡献。

(七)开展课改督促检查

要建立对高中课改工作的评估监控机制和专项督查制度。省教育厅将研究制订“高中课改工作评估标准及评估方案”,市、县教育督导机构要将高中课改工作纳入对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内容。省教厅和市教育局拟于2010年秋季开学前后,对全市高中课改前期准备工作和启动工作进行一次专项督导检查,重点就高中课改组织领导、师资培训、经费保障、课程资源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等情况进行督查,推动全市高中课改顺利推进。

二、突出重点,抓好落实,切实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今年,教育部、省政府以及省教育厅相继制定下发了有关文件。应该说,当前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都已经十分明确。现在,关键的问题就是需要我们把思想行动迅速统一到国家和省上的文件精神上来,按要求抓好落实工作。

(一)明确工作思路和要求

按照教育部和省教厅的要求,当前我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要坚持“政府主导、教育部门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省级统筹,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强化督查,严格问责”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社会反响强烈的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点、难点问题,争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认真治理办学不规范行为,务求使中小学不规范办学行为明显减少,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明显下降,教育科学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规范办学行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广大中小学校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认真落实。在此基础上,着力构建和完善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

(二)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当前,我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规范评价行为。要从规范评价行为入手,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营造宽松的环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正确的教育发展观、质量观,当好政府的参谋,使各地政府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评价地区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今后,各地教育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个人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考试成绩等为标准对学校、教师进行排名并考核奖惩;不得统计公布辖区内学校、班级和考生的高(中)考成绩、升学率等情况;不得炒作高(中)考“状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研究制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标准,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积极探索建立以学业水平测试和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二是规范教学行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按标准配备好中小学各科教师,督促辖区内所有中小学严格实施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教学时间。坚决纠正随意增减课程课时、赶超进度、加深难度的做法,确保学生得到完整合格的教育。各学校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时间和家庭作业总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确保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8小时,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严禁组织学生在节假日(含双休日和寒暑假)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严禁中小学为社会各类补习班、培训班提供办学设施或场地。

三是规范招生行为。义务教育学校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合理确定学校招生范围,学校不得违规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普通高中要严格执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并在规定区域招生,严格执行择校生“三限”政策,严禁学校挖取被它校录取的学生。省级以上示范高中不得举办复读班和招收复读插班生,严禁以非正当手段招揽生源。继续扩大省级以上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2010年指标到校生比例要达到50%。严禁中小学校违规提前招生,高中阶段学校不得在每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结束前进行招生,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要求,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严禁将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三学生提前送到高一级学校就读。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学籍管理,逐步建立全市、全省统一的学籍电子化网络管理平台,对学生动向进行动态监测。

四是规范考试行为。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考试科目。小学每学期可进行一次期末文化课考试,初中每学期文化课考试不超过两次,普通高中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考试内容不超出课程标准要求。要严格规范竞赛活动,未经省上同意,不得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考级活动。市教育局将对现行中考加分项目及分值进行认真清理,加以规范,从严控制加分项目和分值,避免加分过多过滥,造成社会不良影响。

五是规范教师行为。各地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中小学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切实关心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严禁在职教师对学生实行有偿家教、有偿补课、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类收费培训和补习班。提倡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免费为学生补差补缺。

(三)履行职责,强化行政执行力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必须要抓好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一件难事。要破解这道难题,既需要争取政府的领导,强化政府行为,更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执行力。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克服畏难、松懈情绪,齐心协力,真抓严管,旗帜鲜明的纠正应试教育倾向和不规范办学行为,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减下来,确保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1、落实工作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规范办学行为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教育局长、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分管局长和分管校长是第二责任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市上的统一部署,研究提出本地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认真排查并切实解决突出问题,维护区域内中小学校的正常办学秩序。各中小学校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范学校内部管理,自觉纠正违规办学行为,形成依法办学、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真正把规范办学行为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设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举报电话、电子信箱等,对举报的违规情况进行逐一查处。

2、强化督导检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督导检查制度,认真开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专项督导和随机检查,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存在的问题。要把规范办学行为的情况作为表彰奖励、行风评议、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出现的重大问题要严格问责,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对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纠正辖区内违规办学问题的,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予以诫勉谈话或通报批评,限期改正并通报当地政府;情节严重的按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市上将在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中小学校风示范校”等评估表彰中,对违规办学问题严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一票否决”。近期,全省教育系统将开展一次自下而上的专项督导检查。各地各校要对照文件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和集中整治。在各地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市上将通过召开座谈会、明查暗访、设立举报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等形式,抽查各地规范办学行为的效果。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科学行政范文篇6

1.加强省级统筹,整体提升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管理水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学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提出整体推进的政策措施。

——制定和完善本地区中小学校管理基本规范,组织排查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

——加强对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大力倡导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政绩观,建立健全学业水平考试和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坚决禁止下达升学指标和简单用升学率奖惩教育工作的做法,形成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机制。

——加强教育经费统筹,切实保障区域内基础教育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为实施规范化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组织开展全省(区、市)范围内的中小学管理随机督导检查,督促地(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履行管理职责,落实规范办学的各项要求。

——积极营造尊重教师、尊重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依法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2.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切实把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一所学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作为“以县为主”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工作机制,依法实施管理。

——具体分析当地中小学办学行为、学生课业负担及体质健康状况,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管理办法,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及时纠正行政区域内各种不规范办学行为,切实维护区域内中小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办学秩序。

——加强教育质量管理,指导和保障学校科学安排课程,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切实加强学校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组织落实对校长、教师的培训。

——均衡配置县域内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进一步缩小校际之间差距。指导中小学校合理编制经费预算。规范学校收费,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坚决抵制截留、挤占、挪用教育经费和学校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完善和强化乡镇中心学校的管理功能,健全覆盖所有学校和教学点的管理体系。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维护校园及周边秩序,做好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确保师生安全。

3.坚持依法治校,科学规范学校内部管理。中小学校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形成依法办学、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

——依法落实校长负责制,健全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校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不随意提高教学难度,不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违教育规律的竞赛和不当竞争,不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或集体补课。坚持健康第一,注重创新精神培养,不挤占体育课、艺术课、综合社会实践等教学时间。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

——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职责和岗位要求。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保障教师身心健康。

——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科学编制学校预算,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坚持收支公开,主动接受审计,坚决杜绝学校设立小金库和帐外帐,规范各种收费。

二、抓住重点,认真解决好当前一些违背教育规律、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突出问题

当前要集中力量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社会反响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

1.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照不同学段和年级、走读生和寄宿生的实际需要,对学生休息时间、在校学习(包括自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在校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等方面作出科学合理安排和严格规定,并组织全面检查。坚决纠正各种随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的做法,正确引导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切实把课内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依法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利。

2.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地(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全面督促落实本地区课程实施计划,并坚决纠正任何违背教育规律、随意加深课程难度、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的现象。坚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保障学校开展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间。鼓励和表彰在规定教学时间内、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育质量的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大力倡导和推广一些地方和学校减负增效的成功做法。

3.严格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逐步完善教育评价办法。各地要对小学、初中、高中的考试科目和考试次数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加以科学规范。坚决制止随意组织学校参加各种统考、联考或其他竞赛、考级等现象。学校考试命题要科学合理,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不得随意提升考试难度,增加考试次数。积极探索以完成本学段国家规定教育目标为基本标准、以学业水平测试和学生综合素质等为主要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不以升学率对学校排队,不以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加强高考信息管理,制止对高考成绩的各种炒作。

4.加强招生管理,严格规范招生秩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不得违规提前招生和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制止各种学科竞赛、特长评级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录取相挂钩。要及时根据生源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学校招生范围,每学年向社会公布行政区域内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范围、招生时间、招生计划及有关要求。普通高中招生要坚持全面评价、择优录取原则,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积极倡导和逐步推行将示范性高中大部分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严格执行高中“三限”政策。

5.合理规划学校布局,避免简单撤点并校。各地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要求,统筹城乡学校建设和改造规划。在优先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下,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因地制宜地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撤点并校要十分慎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防止“一刀切”和“一哄而起”。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城镇化以及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大班额现象和农村校舍闲置等问题。

6.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争取和落实相关编制,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促进寄宿制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特别要加强学生宿舍、食堂、厕所和校园周边安全管理,重视食品和饮水卫生,防止传染病流行;改善寄宿制学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丰富寄宿制学生业余生活,重视寄宿制学生的身心健康。

7.重视学校安全管理,确保师生安全。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实施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立健全校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切实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报告和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8.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化解择校现象。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公平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并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适度倾斜。切实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实施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推动校长和教师的交流,加强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对口支援。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研究提出本地区治理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现象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步骤。

三、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工作机制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1.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确定本行政区域内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工作重点,提出明确要求,做出专门工作部署,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落实力度,并把落实情况上报教育部。

2.各地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督导检查,将其作为新时期教育综合督导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工作和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作为表彰奖励、行风评议、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强化监管,建立全方位、经常化的督导检查机制。

科学行政范文篇7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深化素质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基础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少数学校不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作业考试偏多、违规招生、违规补课、违规收费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了教育和教师的良好形象。下大力气规范办学行为,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依法治教、建设教育强市目标的迫切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自觉规范办学行为,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1、执行课程计划。中小学要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全开足课程,坚持按标准课时开课,不随意增加课程和课时;坚持按课程标准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坚持按教学计划教学,不随意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挤占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时。普通高中必须确保学生完成所有必修课程和共同选修课程的学习,不得提前进行文理分科。

2、规范教学时间。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校历,不得随意推迟放假和提前开学。科学安排学生在校作息时间,不得强制学生到校早读。

3、规范考试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符合课程改革的考试评价办法,不得随意增加考试难度;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严禁以学生考试成绩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排队,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奖惩学校和教师的标准,严禁对高考、中考成绩进行炒作。

4、执行招生计划。中小学招生计划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生源分布状况和学校办学条件制定,任何学校不得擅自增减招生计划,未经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中小学不得跨区域招生。

5、实行规定班额。参照湘政办发[]13号文件精神,实行规定班额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班不超过50人,高中阶段学校每班不超过55人。

6、规范招生方式。小学分学区划片招生、免试入学,一律不准与“入园”、“入学前班”挂钩。初中严格按照“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进行招生。保障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残疾及感染艾滋病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高中新生录取必须以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为依据,任何学校不准组织或与民办机构联合组织文化考试或变相的文化考试。高中择校生严格执行“三限”政策,即“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严禁初中学生不参加毕业会考考试进入各类学校学习;严禁以减免学杂费、提供奖学金、组织学生旅游、夏令营、办重点班和实验班、与家长签订入学协议等不正当手段进行招生;严禁变相利用民办培训机构进行招生,严禁委托他人和中介机构组织生源;生源学校和教师不得隐瞒招生信息,限制、诱导、许诺、强迫、更改学生填报志愿。

7、规范招生宣传。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招生学校不得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招生广告、简章,不得在招生宣传中诋毁其他学校和夸大事实宣传本校。严禁提前启动招生宣传,提前发放录取通知和收取预录金等行为。

8、严禁违规补课。高三年级为适应高考提前要求,寒、暑假补课不超过一个月;其他各年级一律不得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成建制补课或上新课;不得暗示家长或以家长委员会等形式收取补课费,组织补课;不得假借民办培训机构的名义进行变相收费补课。学校因设置成考、自考、中考、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考点和抽调教师担任监考人员等耽误的课时可以在双休日或假期内(寒假、暑假)如实补足,但必须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且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9、规范教学行为。严禁教师随意调课、占课;严禁教师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在职教师对本校学生进行有偿家教、家养或补课;严禁在职教师到民办培训机构兼职兼课;严禁在职教师替民办培训机构进行招生宣传和组织生源,或者向招生学校和机构提供学生信息收取“中介费”、“信息费”、“组织费”。

10、规范学生用书。按照省教育厅每年颁布的中小学教科书用书目录,由市县两级基础教育管理部门统筹决定征订使用教科书;教科书一经使用,在一个周期之内未经省级基础教育管理部门批准不得随意更换版本,不得在用书目录外编写、组织学生统一购买教学用书。严禁任何部门、学校和教师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资料;严禁教师向学生推荐或变相推荐教辅资料、利用教辅资料布置作业;严禁教师通过征订教辅资料谋取利益。

11、严禁公办学校举办复读班。所有全日制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复读学校、复读班,不得招收往届插班复读生。不得将校内教学资源出租或出借给民办机构办班补课。

12、整顿、规范学科培训与竞赛。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教研机构、教育学会以及所属专业委员会、学校等不得擅自举办或协办以及组织学生参与包括“奥数”在内的所有学科培训和竞赛;严禁以任何形式将“奥数”等学科竞赛或培训成绩与“小升初”挂钩。

13、清理规范民办培训机构。严格民办培训机构准入制度,重点审查民办培训机构的培训场地、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及培训收费等。民办培训机构只能在登记注册地按照批准的项目办班,未经批准,不得设分支机构和教学点,不得聘请没有教师资格的人员任教,不得将培训与全日制学校招生挂钩,不得向全日制招生学校提供学生信息和考试成绩,不得与公办学校联合组织学生成建制补课或上新课。

14、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严格按照收费文件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所有收费项目必须公示,并出具正式票据;学校的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必须坚持学生自愿、非盈利的原则,不得搭车收费。

三、强化监督,建立规范办学行为的责任追究制

15、建立规范办学行为督查巡视制度。市教育局成立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督查巡视组,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中小学办学行为进行明察暗访,并将督查结果与学校督导评估挂钩,与评优评先和年终绩效考核等挂钩。

16、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学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

17、县(市)区所属公、民办学校出现严重违规行为的,追究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任,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停拨奖励经费、通报批评、绩效考核工作目标降等等处理。

18、公办学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分别对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给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个人年终考核降等直至追究其他行政责任;对学校分别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资格、年终绩效考核降等等处理;

(1)不均衡编班,变相办重点班、实验班;

(2)节假日组织学生成建制补课、上新课;

(3)小学入学与“入园”、“入托”挂钩,初中招生举行考试,高中招生在初中毕业会考以外另行组织考试;

(4)违反省市物价部门规定提高标准或自立名目收费;

(5)强迫学生参与或统一为学生代购保险;

(6)将校内教学资源出租或出借给民办学校进行办班补课;

19、民办学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限期整改、黄牌警告、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并向媒体公示三年内不得重新申办等处理。

(1)未经批准,擅自设立分支机构和教学点;

(2)未经批准,擅自增加或更改培训项目;

(3)聘请没有教师资格的人员任教;

(4)将培训与全日制学校招生挂钩,进行虚假宣传,向招生学校提供学生信息和考试成绩;

(5)与公办学校联合组织学生成建制补课或上新课;

(6)违规举行招生考试。

20、教师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扣发绩效工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取消晋职晋级资格、缓聘、解聘直至追究其它行政责任。

(1)公办学校教师替民办学校进行招生、补课宣传,替民办学校代收学生费用;

(2)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培训机构兼职兼课;

(3)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补课、搭餐或者校内托管;

科学行政范文篇8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深化素质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基础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少数学校不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作业考试偏多、违规招生、违规补课、违规收费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了教育和教师的良好形象。下大力气规范办学行为,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依法治教、建设教育强市目标的迫切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自觉规范办学行为,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1、执行课程计划。中小学要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全开足课程,坚持按标准课时开课,不随意增加课程和课时;坚持按课程标准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坚持按教学计划教学,不随意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挤占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时。普通高中必须确保学生完成所有必修课程和共同选修课程的学习,不得提前进行文理分科。

2、规范教学时间。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校历,不得随意推迟放假和提前开学。科学安排学生在校作息时间,不得强制学生到校早读。

3、规范考试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符合课程改革的考试评价办法,不得随意增加考试难度;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严禁以学生考试成绩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排队,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奖惩学校和教师的标准,严禁对高考、中考成绩进行炒作。

4、执行招生计划。中小学招生计划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生源分布状况和学校办学条件制定,任何学校不得擅自增减招生计划,未经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中小学不得跨区域招生。

5、实行规定班额。参照湘政办发[]13号文件精神,实行规定班额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班不超过50人,高中阶段学校每班不超过55人。

6、规范招生方式。小学分学区划片招生、免试入学,一律不准与“入园”、“入学前班”挂钩。初中严格按照“相对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进行招生。保障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残疾及感染艾滋病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高中新生录取必须以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为依据,任何学校不准组织或与民办机构联合组织文化考试或变相的文化考试。高中择校生严格执行“三限”政策,即“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严禁初中学生不参加毕业会考考试进入各类学校学习;严禁以减免学杂费、提供奖学金、组织学生旅游、夏令营、办重点班和实验班、与家长签订入学协议等不正当手段进行招生;严禁变相利用民办培训机构进行招生,严禁委托他人和中介机构组织生源;生源学校和教师不得隐瞒招生信息,限制、诱导、许诺、强迫、更改学生填报志愿。

7、规范招生宣传。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招生学校不得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招生广告、简章,不得在招生宣传中诋毁其他学校和夸大事实宣传本校。严禁提前启动招生宣传,提前发放录取通知和收取预录金等行为。

8、严禁违规补课。高三年级为适应高考提前要求,寒、暑假补课不超过一个月;其他各年级一律不得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成建制补课或上新课;不得暗示家长或以家长委员会等形式收取补课费,组织补课;不得假借民办培训机构的名义进行变相收费补课。学校因设置成考、自考、中考、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考点和抽调教师担任监考人员等耽误的课时可以在双休日或假期内(寒假、暑假)如实补足,但必须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且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9、规范教学行为。严禁教师随意调课、占课;严禁教师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在职教师对本校学生进行有偿家教、家养或补课;严禁在职教师到民办培训机构兼职兼课;严禁在职教师替民办培训机构进行招生宣传和组织生源,或者向招生学校和机构提供学生信息收取“中介费”、“信息费”、“组织费”。

10、规范学生用书。按照省教育厅每年颁布的中小学教科书用书目录,由市县两级基础教育管理部门统筹决定征订使用教科书;教科书一经使用,在一个周期之内未经省级基础教育管理部门批准不得随意更换版本,不得在用书目录外编写、组织学生统一购买教学用书。严禁任何部门、学校和教师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资料;严禁教师向学生推荐或变相推荐教辅资料、利用教辅资料布置作业;严禁教师通过征订教辅资料谋取利益。

11、严禁公办学校举办复读班。所有全日制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复读学校、复读班,不得招收往届插班复读生。不得将校内教学资源出租或出借给民办机构办班补课。

12、整顿、规范学科培训与竞赛。未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教研机构、教育学会以及所属专业委员会、学校等不得擅自举办或协办以及组织学生参与包括“奥数”在内的所有学科培训和竞赛;严禁以任何形式将“奥数”等学科竞赛或培训成绩与“小升初”挂钩。

13、清理规范民办培训机构。严格民办培训机构准入制度,重点审查民办培训机构的培训场地、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及培训收费等。民办培训机构只能在登记注册地按照批准的项目办班,未经批准,不得设分支机构和教学点,不得聘请没有教师资格的人员任教,不得将培训与全日制学校招生挂钩,不得向全日制招生学校提供学生信息和考试成绩,不得与公办学校联合组织学生成建制补课或上新课。

14、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严格按照收费文件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所有收费项目必须公示,并出具正式票据;学校的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必须坚持学生自愿、非盈利的原则,不得搭车收费。

三、强化监督,建立规范办学行为的责任追究制

15、建立规范办学行为督查巡视制度。市教育局成立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督查巡视组,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中小学办学行为进行明察暗访,并将督查结果与学校督导评估挂钩,与评优评先和年终绩效考核等挂钩。

16、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学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

17、县(市)区所属公、民办学校出现严重违规行为的,追究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任,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停拨奖励经费、通报批评、绩效考核工作目标降等等处理。

18、公办学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分别对学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给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个人年终考核降等直至追究其他行政责任;对学校分别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资格、年终绩效考核降等等处理;

(1)不均衡编班,变相办重点班、实验班;

(2)节假日组织学生成建制补课、上新课;

(3)小学入学与“入园”、“入托”挂钩,初中招生举行考试,高中招生在初中毕业会考以外另行组织考试;

(4)违反省市物价部门规定提高标准或自立名目收费;

(5)强迫学生参与或统一为学生代购保险;

(6)将校内教学资源出租或出借给民办学校进行办班补课;

19、民办学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限期整改、黄牌警告、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并向媒体公示三年内不得重新申办等处理。

(1)未经批准,擅自设立分支机构和教学点;

(2)未经批准,擅自增加或更改培训项目;

(3)聘请没有教师资格的人员任教;

(4)将培训与全日制学校招生挂钩,进行虚假宣传,向招生学校提供学生信息和考试成绩;

(5)与公办学校联合组织学生成建制补课或上新课;

(6)违规举行招生考试。

20、教师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扣发绩效工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取消晋职晋级资格、缓聘、解聘直至追究其它行政责任。

(1)公办学校教师替民办学校进行招生、补课宣传,替民办学校代收学生费用;

(2)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培训机构兼职兼课;

(3)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补课、搭餐或者校内托管;

科学行政范文篇9

一、周密部署。

一建立工作机制

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行在市政府统筹领导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是课程改革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部门牵头。要承担起课改的第一责任。为切实加强对高中课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专业引领,市上成立了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落实了课改专项经费。市教育局在推进课程改革工作过程中,由我负责总协调,具体工作由周泉副局长为主负责。

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普通高中课改领导小组。结合实际,负责对课改工作进行领导、组织、实施、协调等。各地、各校要以省、市的意见”和“方案”及其配套文件为指导。研究制订本地、本校高中课改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经费,提出工作要求,制定时间步骤,对课改工作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要作出具体安排,确保课改工作有章可循,责任到位,有序开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意识,亲自抓好高中课改工作,要及时向当地政府领导汇报课程改革情况,争取政府领导更加关心、支持课程改革。要加大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虚心听取各部门的意见建议,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要通过多种方式,包括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管理人员和高中校长外出考察、参加培训,互相交流,增强对课改的认识。各普通高中学校是课程改革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要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课改领导机构,统筹校内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破解各项难题,保证新课程实施按正确的轨道和要求进行。

二搞好全员培训工作

培训工作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后上岗,直接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各地要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先培训。不培训,不上岗”基本原则和省教育厅将下发的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方案》要求,制定师资培训工作方案,整体设计培训工作,确保全员培训。加入课程改革的所有教师、教育科教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都必经接受新课程培训。

要建立分级培训的机制。培训分部级培训、省级培训、市州培训、校本培训四级。通过四级培训实现对课改所涉及人员的全覆盖”部级培训主要通过网络培训进行。省级负责骨干培训。市州负责组织教师参加部级、省级培训。针对学校实际培训新课程的操作方法,做好本地区课改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学校要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积极构建“研训一体”工作机制。市高中课改师资培训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力量,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途径,加大培训力度,促使各方面齐心协力抓好高中课改培训。要充分发挥现有教师培训机构的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努力做好高中课改师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努力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三认真实施课程方案

各地、各校要严格按照部、省课程设置方案。不允许随意删减。各普通高中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有特色的课程计划,根据规定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要求开设好必修和选修课程。保证开齐必修课程和最低限额选修课程的同时,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和年度开设计划,逐步提高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因地制宜开设好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有普通高中都必须开齐全部必修课程;省级以上示范高中应努力开齐全部选修课程,其他普通高中在两、三年内逐步达到开齐所有选修课程的要求。

要针对把课程模块作为课程结构的基本形式、以及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的新情况。建立健全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学生选课指导、学分管理、学生评价、班级管理、校本研究、教学监控、教师考核等管理制度,及时改革、重建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高中学校要加强学习研究。创建学校新的课程文化,确保课改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形成常规,有序运行。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着力转变不适应的传统教学方式,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四优化课程资源

选用高中课改新教材是实施新课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市教育局将根据教育部和省教厅的要求。选用适合我市实际,进一步规范我市高中课改教材的选用和管理工作。教材将按照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有利于教学研究指导、有利于高考命题的原则。难度中等偏上的教材,一门学科的必修模块和选修Ⅰ模选块全省统一使用一个版本的教材。各地、各校一定要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做好教材的选用工作。

各地、各校要根据课改的需要。大力开发多样性的课程资源,对师资、场地、设备、资金等资源进行统筹优化。建立校际之间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积极搭建学校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平台,广泛利用多种社会资源有效充实到学校课程资源中来。

各地要大力支持广大农村和城市一般薄弱高中以及民族地区高中课程资源建设。要动员课程资源较为充足的地方和学校展开对口帮扶,要在师资、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予扶持。确保薄弱高中学校的课改工作落实到位。

五推进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

要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估制度。各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个体差异的评价原则。充分关注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公益活动及日常表现等真实、典型的内容,综合运用实践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如实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高考升学率作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建立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学校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普通高中学校评估机制,使普通高中评估成为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估体系,形成课程不断更新的机制。

六构建课改专业指导体系

市上要成立课程改革工作课题研究组和学科专家组。将充分发挥课程改革工作课题研究组和学科专家组的理论支撑、实践指导作用。为我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政策依据和指导服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十分重视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的建设,对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开展专题研究。建立一支积极为高中课改服务的有活力的专兼职教研队伍,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和教研员的教学研究、指导、服务职能。各高中学校要全面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立足教学实践,围绕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用任务驱动课程改革研究,用项目研究支持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成果要能够预见、分析、解决课程改革实践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各样本校是课程改革工作的先驱者,要敢下深水,先行先试,多出经验,积极承担引领课程改革、课题攻关和探索研究等任务,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课程改革模式,供其他学校借鉴,为课程改革在全市稳步推进作出努力和贡献。

七开展课改督促检查

要建立对高中课改工作的评估监控机制和专项督查制度。省教育厅将研究制订“高中课改工作评估标准及评估方案”市、县教育督导机构要将高中课改工作纳入对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内容。省教厅和市教育局拟于2010年秋季开学前后。重点就高中课改组织领导、师资培训、经费保障、课程资源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等情况进行督查,对全市高中课改前期准备工作和启动工作进行一次专项督导检查。推动全市高中课改顺利推进。

二、突出重点。切实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教育部、省政府以及省教育厅相继制定下发了有关文件。应该说,今年。当前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都已经十分明确。现在关键的问题就是需要我把思想行动迅速统一到国家和省上的文件精神上来,按要求抓好落实工作。

一明确工作思路和要求

按照教育部和省教厅的要求。要坚持“政府主导、教育部门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省级统筹,当前我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强化督查,严格问责”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社会反响强烈的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点、难点问题,争取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认真治理办学不规范行为,务求使中小学不规范办学行为明显减少,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明显下降,教育科学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真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规范办学行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广大中小学校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认真落实。此基础上,着力构建和完善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

二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当前。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突出问题。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

一是规范评价行为。要从规范评价行为入手。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营造宽松的环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正确的教育发展观、质量观,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当好政府的参谋,使各地政府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评价地区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今后,各地教育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个人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考试成绩等为标准对学校、教师进行排名并考核奖惩;不得统计公布辖区内学校、班级和考生的高(中考成绩、升学率等情况;不得炒作高(中考“状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研究制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标准,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积极探索建立以学业水平测试和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二是规范教学行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按标准配备好中小学各科教师。开齐开足课程。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教学时间。坚决纠正随意增减课程课时、赶超进度、加深难度的做法,督促辖区内所有中小学严格实施国家课程计划。确保学生得到完整合格的教育。各学校要坚持“健康第一”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时间和家庭作业总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确保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8小时,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严禁组织学生在节假日(含双休日和寒暑假集体补课或上新课。严禁中小学为社会各类补习班、培训班提供办学设施或场地。

三是规范招生行为。义务教育学校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学校不得违规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合理确定学校招生范围。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普通高中要严格执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并在规定区域招生,严格执行择校生“三限”政策,严禁学校挖取被它校录取的学生。省级以上示范高中不得举办复读班和招收复读插班生,严禁以非正当手段招揽生源。继续扩大省级以上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2010年指标到校生比例要达到50%严禁中小学校违规提前招生,高中阶段学校不得在每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结束前进行招生,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要求,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严禁将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三学生提前送到高一级学校就读。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学籍管理,逐步建立全市、全省统一的学籍电子化网络管理平台,对学生动向进行动态监测。

四是规范考试行为。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考试科目。小学每学期可进行一次期末文化课考试。普通高中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考试内容不超出课程标准要求。要严格规范竞赛活动,初中每学期文化课考试不超过两次。未经省上同意,不得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考级活动。市教育局将对现行中考加分项目及分值进行认真清理,加以规范,从严控制加分项目和分值,避免加分过多过滥,造成社会不良影响。

五是规范教师行为。各地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爱岗敬业,引导中小学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切实关心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严禁在职教师对学生实行有偿家教、有偿补课、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类收费培训和补习班。提倡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免费为学生补差补缺。

三履行职责。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必须要抓好的一件大事。既需要争取政府的领导,同时也是一件难事。要破解这道难题。强化政府行为,更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执行力。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克服畏难、松懈情绪,齐心协力,真抓严管,旗帜鲜明的纠正应试教育倾向和不规范办学行为,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减下来,确保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

1落实工作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教育局长、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规范办学行为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分管局长和分管校长是第二责任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市上的统一部署,研究提出本地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认真排查并切实解决突出问题,维护区域内中小学校的正常办学秩序。各中小学校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范学校内部管理,自觉纠正违规办学行为,形成依法办学、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真正把规范办学行为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设立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举报电话、电子信箱等,对举报的违规情况进行逐一查处。

2强化督导检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督导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存在问题。要把规范办学行为的情况作为表彰奖励、行风评议、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认真开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专项督导和随机检查。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出现的重大问题要严格问责,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对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纠正辖区内违规办学问题的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予以诫勉谈话或通报批评,限期改正并通报当地政府;情节严重的按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市上将在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中小学校风示范校”等评估表彰中,对违规办学问题严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一票否决”近期,全省教育系统将开展一次自下而上的专项督导检查。各地各校要对照文件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和集中整治。各地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市上将通过召开座谈会、明查暗访、设立举报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等形式,抽查各地规范办学行为的效果。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科学行政范文篇10

关键词:校级领导;考评;意识;工作管理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管理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国家教育政策指导管理学校的蓝图。在小学教育系统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小学教育管理行政化的弊端

(一)行政教育管理机构“枝繁叶茂”

小学教育管理,给予政府权力实施行政指导,代表政府管理的学校教育、学校教学指导不偏离政府的教育政策,提倡大学的自主性,开展特殊教育。目前更多的机构行政机构,学校在公关部教学过程中,人们奔波在多层教学机构审批和业务状况。

(二)行政教育管理机构主控学校的经济来源

小学教育财政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教育管理机构资助。教育行政机构与学生的数量作为参考依据经批准的基金分配的值,通过学费没有尽头的学生数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校学生的正常损耗,从而导致金融建设办公室下,严重制约了学校队伍建设发展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和绩效评价。学校,一个重新受到政府的教育督导机构,定量评价区域监管办公室等单位,因为学校的教学行为评价方案和评价成为发展学校办学方向。

(三)官僚主义比较严重

在学校内部机构中,设置了各种层次职位,如:校长、秘书、副校长(现上校)副团长、中层干部,学校管理水平,行政权力是比教师的教学力量,学校领导的教学氛围,官场风气差。学校工作人员的权力几乎被削弱,甚至没有话语权,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情感和教学质量,学校工作人员没有教学、学习企业,盲目追求个人的信念和功利性,遵循趋势,追求绩效,学校教育的状态根本被忽视。

(四)小学教育行政管理权力过大

管理学院的领导、学校教务,也在行政管理领域,资源配置和研发人员的配置必须通过管理已经批准的决定,如:工作评价,教师就业,教师素质评价与教学。介绍一样是行政管理部门。因此再次,行政泛化造成的学校发展资金成本不到位,教学成绩没有进步,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小学领导行政管理的途径探析

(一)运用量化考评模式,对小学领导行政管理进行监督

小学道德建设的作用强调行政领导责任。在忧患意识和意识的统筹性,必须重视小学行政领导的道德建设,采用定量评价方法,绘制小学管理行政领导者的自律与他律、自我觉醒、自我与大气。定量评价规则统一的学校目标和个人目标,将控制责任制,小学行政领导道德建设体系。该系统的建设,首先要对其进行定量评价最终结果与利益评价。只有通过职务行为的行政领导的薪酬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约束,只有行政领导;领导层领导的行政职责、评估和选择与评价相结合的责任、行为激励行政领导。以科学为指针,以科学为系统概念。内容和价值评价细化明确,详细介绍了小学行政领导科学全面的量化评价标准评价。这样才能全面统筹,统一布局,用科学的考评理念引导学校行政领导师德建设,带领广大教职员工付出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推动学校的集体工作。

(二)加强日常行政管理,确保小学领导行政管理落实

对于小学行政领导的建设,除了整体意识和紧迫感外,还要注意对岗位的认识和意识的细节,使用日常行政管理手段的实施。促进学校管理和小学建设的实施,主要的日常工作,通过细化行政责任、周工作价值,提高小学生日常行为的行政能力。

(三)提升小学领导知识储备水平,增强岗位职责知情度

小学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终身学习理论知识。思维与行政指导学习,加强管理能力的优化管理策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发展发展民主管理和绩效驱动,它还要求每个学校提高行政领导责任的通知。学校规划中的开发项目在学校领导的指导良好的愿望和实际行动。通过结合自己的责任,强化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用不同的方法,实施协调发展,提高学校资源的使用价值。

(四)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首先,要了解教师参与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教师的责任,了解教师的重视教师参与管理,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教师是学生管理者,也是学校设备管理的,它直接与教学管理的联系,所以老师说,已经进行了管理,教育和教学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各种管理手段提高教师的意识,让老师知道,他也是一个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加强管理学生这一点,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加强教师管理。教师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教学是显性的,对教学质量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和教师是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教师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水平,这样才能继续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教育,学校应尽可能为教师提供条件,支持教师提高自己。其次,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教师评价是教师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评价,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加强形成性评价,使评价真正发挥发现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者:索雯 单位:南开大学

参考文献:

[1]刘芳赟.校长要做好和教师的情感沟通[J].教学与管理,2013(20)

[2]郭继东.学校管理的沟通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