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8:15:55

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范文篇1

一、科学规划网点分布

科学规划网点分布包括两层内容,一是统筹规划网点的地理分布,解决网点服务区域重叠的现状;二是合理确定网点的功能分布,改变网点服务功能重叠的情况。通过改变区域重叠和功能重叠的现状,充分利用有限的网点资源,扩大服务能力,从而提高服务效率。

统筹规划市区银行网点的地理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市区银行的数量众多,在半径500米的商业区内,同一家银行的分支网点可能多达4-5家,银行网点服务区域重叠。形成商业区网点服务区域重叠现象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由于这些重复分布的网点历史帐户数量基数大,资金自然增长,而银行内部考核一般以开户网点为基准,因此,这些网点的帐面指标较为理想,进而影响了银行对网点地理分布调整的决策。银行应站在整个城市的角度上,统筹规划,对网点地理分布进行调整,确定每个网点的服务目标区域和市场定位,对服务目标区域重复的网点进行必要的撤并,优化网点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能力。

合理确定网点的功能分布。随着银行扁平化管理改革,市区大批分理处、储蓄所升格为支行,新支行与原有管辖支行由协作关系变为竞争关系。在考核利益分配机制的驱导下,这些新支行,无论是否具备条件,都向上级部门申请各项业务权限,朝全功能网点的目标发展,形成“家家办国业,个个办信贷”的局面。受到市场容量和人力资源的限制,分行在批准支行新办业务的同时,不会给这些支行必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升格后支行往往具有某项业务的开办权,但由于缺乏专业人员为客户提供高质服务,又因害怕互挖墙角而不愿意将客户介绍给较大支行,造成潜在客户群体的大量流失。因此,银行应该注意建立片区支行联动机制,防止内部过渡竞争和潜在客户资源浪费,将五个指头的力量集中成一个拳头,在形成合力争夺市场的同时,可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效率。

二、科学规划柜面业务

合理规划网点后,提高服务效能的第二步是科学规划柜面业务范围,充分利用现有柜台的服务能力。经过十年以来的建设,银行科技运用水平越来越高,电子渠道越来越广泛,自助存取款机、帐单宝、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产品已经深入百姓生活,但银行柜台排队现象却越来越严重。不可否认,经济水平提高,银行交易量呈几何级增长是柜台排队的主要起因。笔者认为,银行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办法,发挥柜台的最大服务能力,给客户提供快捷的、专业的服务。

加强引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减少柜面的传统业务工作量。我们经常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一边是银行柜台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一边是银行自助设备旁客户寥寥无几。调查发现,排队的客户办理的业务主要是存取款、一卡通代扣业务、转帐和速汇通业务;这些业务都可以在自助设备上办理。客户不使用自助设备的主要是对自助设备的功能了解不够,对自助设备存款的使用缺乏经验、安全感和认同感,。因此,提高银行服务能力的第一个途径是加强引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在完善自助设备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自助设备使用的引导。例如,大堂经理和网点经济保安主动向客户介绍自助设备功能,辅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分流排队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在营业大厅设立“业务指南牌”等,提示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办理存取款、一卡通代扣业务、转帐和速汇通业务等;通过社区宣传、海报等媒介宣传渠道,提升居民对自助设备功能的认知程度,培养客户使用自助设备的意识,建立自助设备业务品牌形象。

加强网上银行等产品的营销,将服务渠道延伸到客户门口。增设网点和窗口的方法,不仅受到成本的限制,而且始终无法满足客户对银行成倍增长的服务需求。而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催生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无所不在,随时为客户提供高效的、贴身的在线服务。因此,提高银行服务能力的第二个途径是加强网上银行等产品的营销。如何缩短客户对网上银行的认知过程,如何消除客户对网上银行的不安全感,是网上银行的营销关键。例如,银行可以在人流量较集中的网点,设立网上银行试用点,由大堂经理辅导客户试用网上银行各项功能;银行可以联系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举行专场推介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全员营销,所有银行人员都知道、使用、体会、宣传和介绍网上银行。

加强柜台业务规划,提高业务处理能力。银行必须加强柜台业务的规划,有效利用稀缺的、昂贵的柜台资源。首先,银行可通过收取服务费等合理方式,对柜台业务的客户群体进行筛选,给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客户提供幽雅的环境、卓越的服务。第二,根据客户群体的数量和业务种类的特性,动态调整每个柜台的服务范围。对于业务处理较为烦琐、业务技能要求较高,或者新开办、临时性的业务品种设置专门的柜台,配备高素质的业务人员,集约化操作,提高服务效率。对于VIP客户、大宗业务客户等特殊客户群体提供专门的柜台,分流其他柜台压力。第三,柜台业务流程再造,减少中间环节。在业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把握风险原则,适度突破限制,适当放权网点,减少层层审批的中间环节,缩短业务流程。第四,配置专业的、稳定的柜员。每个网点的柜员应相对稳定,至少每个网点的业务骨干相对稳定;柜员的培训一定要到位,具有全面的业务知识、熟练的操作技巧,银行才能在熟悉客户的基础上服务客户。

三、科学规划业务系统

银行提供服务必须依托是银行业务系统。科学规划的业务系统,犹如给柜面服务人员提供一套实用、高效的工具。因此,在规划业务系统时,必须以用户为导向。第一,系统设计应遵循稳定的原则。系统的重大改造应慎重,不宜频繁;系统改造时应充分考虑原有业务系统的模式和前台人员的业务习惯,使其操作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缩短前台人员的适应过渡期;尽量通过优化后台处理模式的途径进行系统改造。第二,系统设计应遵循便捷原则。单位和个人客户群体的服务要求不同,管理政策差异,因此,系统设计不能过分强调交易整合,交易应尽可能细分,单位和个人的交易应区别对待,常用交易界面应尽可能简单。过渡的交易整合,可能会导致交易处理复杂化,既不容易技术维护,也不方便业务操作,进而影响柜面服务效率。第三,系统设计应遵循服务原则。客户亲自动手操作的系统(例如:网上银行)必须尊重客户已养成的习惯,按照不熟悉银行业务的角度设计功能,不能按照银行专业人员的思维设计实现方式。柜员使用的系统(例如:柜面系统)应按照一线柜员的业务处理思维进行设计,不能为了技术实现方便、或者实现某些管理需要而牺牲柜台服务效率。例如:系统要实现“以客户为中心”,需要收集客户信息资料。按照服务原则,“收集客户信息”的功能只能定位是柜面系统的附加功能,在不影响柜面服务的前提下,附带收集一些基本信息,对于其他信息由业务系统提供专门交易进行处理。

科学规划范文篇2

一、科学规划网点分布

科学规划网点分布包括两层内容,一是统筹规划网点的地理分布,解决网点服务区域重叠的现状;二是合理确定网点的功能分布,改变网点服务功能重叠的情况。通过改变区域重叠和功能重叠的现状,充分利用有限的网点资源,扩大服务能力,从而提高服务效率。

统筹规划市区银行网点的地理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市区银行的数量众多,在半径500米的商业区内,同一家银行的分支网点可能多达4-5家,银行网点服务区域重叠。形成商业区网点服务区域重叠现象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由于这些重复分布的网点历史帐户数量基数大,资金自然增长,而银行内部考核一般以开户网点为基准,因此,这些网点的帐面指标较为理想,进而影响了银行对网点地理分布调整的决策。银行应站在整个城市的角度上,统筹规划,对网点地理分布进行调整,确定每个网点的服务目标区域和市场定位,对服务目标区域重复的网点进行必要的撤并,优化网点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能力。

合理确定网点的功能分布。随着银行扁平化管理改革,市区大批分理处、储蓄所升格为支行,新支行与原有管辖支行由协作关系变为竞争关系。在考核利益分配机制的驱导下,这些新支行,无论是否具备条件,都向上级部门申请各项业务权限,朝全功能网点的目标发展,形成“家家办国业,个个办信贷”的局面。受到市场容量和人力资源的限制,分行在批准支行新办业务的同时,不会给这些支行必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升格后支行往往具有某项业务的开办权,但由于缺乏专业人员为客户提供高质服务,又因害怕互挖墙角而不愿意将客户介绍给较大支行,造成潜在客户群体的大量流失。因此,银行应该注意建立片区支行联动机制,防止内部过渡竞争和潜在客户资源浪费,将五个指头的力量集中成一个拳头,在形成合力争夺市场的同时,可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效率。

二、科学规划柜面业务

合理规划网点后,提高服务效能的第二步是科学规划柜面业务范围,充分利用现有柜台的服务能力。经过十年以来的建设,银行科技运用水平越来越高,电子渠道越来越广泛,自助存取款机、帐单宝、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产品已经深入百姓生活,但银行柜台排队现象却越来越严重。不可否认,经济水平提高,银行交易量呈几何级增长是柜台排队的主要起因。笔者认为,银行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办法,发挥柜台的最大服务能力,给客户提供快捷的、专业的服务。

加强引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减少柜面的传统业务工作量。我们经常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一边是银行柜台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一边是银行自助设备旁客户寥寥无几。调查发现,排队的客户办理的业务主要是存取款、一卡通代扣业务、转帐和速汇通业务;这些业务都可以在自助设备上办理。客户不使用自助设备的主要是对自助设备的功能了解不够,对自助设备存款的使用缺乏经验、安全感和认同感,。因此,提高银行服务能力的第一个途径是加强引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在完善自助设备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自助设备使用的引导。例如,大堂经理和网点经济保安主动向客户介绍自助设备功能,辅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分流排队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在营业大厅设立“业务指南牌”等,提示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办理存取款、一卡通代扣业务、转帐和速汇通业务等;通过社区宣传、海报等媒介宣传渠道,提升居民对自助设备功能的认知程度,培养客户使用自助设备的意识,建立自助设备业务品牌形象。

加强网上银行等产品的营销,将服务渠道延伸到客户门口。增设网点和窗口的方法,不仅受到成本的限制,而且始终无法满足客户对银行成倍增长的服务需求。而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催生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无所不在,随时为客户提供高效的、贴身的在线服务。因此,提高银行服务能力的第二个途径是加强网上银行等产品的营销。如何缩短客户对网上银行的认知过程,如何消除客户对网上银行的不安全感,是网上银行的营销关键。例如,银行可以在人流量较集中的网点,设立网上银行试用点,由大堂经理辅导客户试用网上银行各项功能;银行可以联系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举行专场推介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全员营销,所有银行人员都知道、使用、体会、宣传和介绍网上银行。

加强柜台业务规划,提高业务处理能力。银行必须加强柜台业务的规划,有效利用稀缺的、昂贵的柜台资源。首先,银行可通过收取服务费等合理方式,对柜台业务的客户群体进行筛选,给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客户提供幽雅的环境、卓越的服务。第二,根据客户群体的数量和业务种类的特性,动态调整每个柜台的服务范围。对于业务处理较为烦琐、业务技能要求较高,或者新开办、临时性的业务品种设置专门的柜台,配备高素质的业务人员,集约化操作,提高服务效率。对于VIP客户、大宗业务客户等特殊客户群体提供专门的柜台,分流其他柜台压力。第三,柜台业务流程再造,减少中间环节。在业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把握风险原则,适度突破限制,适当放权网点,减少层层审批的中间环节,缩短业务流程。第四,配置专业的、稳定的柜员。每个网点的柜员应相对稳定,至少每个网点的业务骨干相对稳定;柜员的培训一定要到位,具有全面的业务知识、熟练的操作技巧,银行才能在熟悉客户的基础上服务客户。

三、科学规划业务系统

银行提供服务必须依托是银行业务系统。科学规划的业务系统,犹如给柜面服务人员提供一套实用、高效的工具。因此,在规划业务系统时,必须以用户为导向。第一,系统设计应遵循稳定的原则。系统的重大改造应慎重,不宜频繁;系统改造时应充分考虑原有业务系统的模式和前台人员的业务习惯,使其操作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缩短前台人员的适应过渡期;尽量通过优化后台处理模式的途径进行系统改造。第二,系统设计应遵循便捷原则。单位和个人客户群体的服务要求不同,管理政策差异,因此,系统设计不能过分强调交易整合,交易应尽可能细分,单位和个人的交易应区别对待,常用交易界面应尽可能简单。过渡的交易整合,可能会导致交易处理复杂化,既不容易技术维护,也不方便业务操作,进而影响柜面服务效率。第三,系统设计应遵循服务原则。客户亲自动手操作的系统(例如:网上银行)必须尊重客户已养成的习惯,按照不熟悉银行业务的角度设计功能,不能按照银行专业人员的思维设计实现方式。柜员使用的系统(例如:柜面系统)应按照一线柜员的业务处理思维进行设计,不能为了技术实现方便、或者实现某些管理需要而牺牲柜台服务效率。例如:系统要实现“以客户为中心”,需要收集客户信息资料。按照服务原则,“收集客户信息”的功能只能定位是柜面系统的附加功能,在不影响柜面服务的前提下,附带收集一些基本信息,对于其他信息由业务系统提供专门交易进行处理。

四、科学规划业务产品

科学规划范文篇3

科学规划网点分布包括两层内容,一是统筹规划网点的地理分布,解决网点服务区域重叠的现状;二是合理确定网点的功能分布,改变网点服务功能重叠的情况。通过改变区域重叠和功能重叠的现状,充分利用有限的网点资源,扩大服务能力,从而提高服务效率。

统筹规划市区银行网点的地理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市区银行的数量众多,在半径500米的商业区内,同一家银行的分支网点可能多达4-5家,银行网点服务区域重叠。形成商业区网点服务区域重叠现象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由于这些重复分布的网点历史帐户数量基数大,资金自然增长,而银行内部考核一般以开户网点为基准,因此,这些网点的帐面指标较为理想,进而影响了银行对网点地理分布调整的决策。银行应站在整个城市的角度上,统筹规划,对网点地理分布进行调整,确定每个网点的服务目标区域和市场定位,对服务目标区域重复的网点进行必要的撤并,优化网点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能力。

合理确定网点的功能分布。随着银行扁平化治理改革,市区大批分理处、储蓄所升格为支行,新支行与原有管辖支行由协作关系变为竞争关系。在考核利益分配机制的驱导下,这些新支行,无论是否具备条件,都向上级部门申请各项业务权限,朝全功能网点的目标发展,形成“家家办国业,个个办信贷”的局面。受到市场容量和人力资源的限制,分行在批准支行新办业务的同时,不会给这些支行必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升格后支行往往具有某项业务的开办权,但由于缺乏专业人员为客户提供高质服务,又因害怕互挖墙角而不愿意将客户介绍给较大支行,造成潜在客户群体的大量流失。因此,银行应该注重建立片区支行联动机制,防止内部过渡竞争和潜在客户资源浪费,将五个指头的力量集中成一个拳头,在形成合力争夺市场的同时,可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效率。

二、科学规划柜面业务

合理规划网点后,提高服务效能的第二步是科学规划柜面业务范围,充分利用现有柜台的服务能力。经过十年以来的建设,银行科技运用水平越来越高,电子渠道越来越广泛,自助存取款机、帐单宝、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产品已经深入百姓生活,但银行柜台排队现象却越来越严重。不可否认,经济水平提高,银行交易量呈几何级增长是柜台排队的主要起因。笔者认为,银行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办法,发挥柜台的最大服务能力,给客户提供快捷的、专业的服务。

加强引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减少柜面的传统业务工作量。我们经常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一边是银行柜台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一边是银行自助设备旁客户寥寥无几。调查发现,排队的客户办理的业务主要是存取款、一卡通代扣业务、转帐和速汇通业务;这些业务都可以在自助设备上办理。客户不使用自助设备的主要是对自助设备的功能了解不够,对自助设备存款的使用缺乏经验、安全感和认同感,。因此,提高银行服务能力的第一个途径是加强引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在完善自助设备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自助设备使用的引导。例如,大堂经理和网点经济保安主动向客户介绍自助设备功能,辅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分流排队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在营业大厅设立“业务指南牌”等,提示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办理存取款、一卡通代扣业务、转帐和速汇通业务等;通过社区宣传、海等媒介宣传渠道,提升居民对自助设备功能的认知程度,培养客户使用自助设备的意识,建立自助设备业务品牌形象。

加强网上银行等产品的营销,将服务渠道延伸到客户门口。增设网点和窗口的方法,不仅受到成本的限制,而且始终无法满足客户对银行成倍增长的服务需求。而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催生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产品。这些产品可以无所不在,随时为客户提供高效的、贴身的服务。因此,提高银行服务能力的第二个途径是加强网上银行等产品的营销。如何缩短客户对网上银行的认知过程,如何消除客户对网上银行的不安全感,是网上银行的营销关键。例如,银行可以在人流量较集中的网点,设立网上银行试用点,由大堂经理辅导客户试用网上银行各项功能;银行可以联系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举行专场推介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全员营销,所有银行人员都知道、使用、体会、宣传和介绍网上银行。

加强柜台业务规划,提高业务处理能力。银行必须加强柜台业务的规划,有效利用稀缺的、昂贵的柜台资源。首先,银行可通过收取服务费等合理方式,对柜台业务的客户群体进行筛选,给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客户提供幽雅的环境、卓越的服务。第二,根据客户群体的数量和业务种类的特性,动态调整每个柜台的服务范围。对于业务处理较为烦琐、业务技能要求较高,或者新开办、临时性的业务品种设置专门的柜台,配备高素质的业务人员,集约化操作,提高服务效率。对于VIP客户、大宗业务客户等非凡客户群体提供专门的柜台,分流其他柜台压力。第三,柜台业务流程再造,减少中间环节。在业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把握风险原则,适度突破限制,适当放权网点,减少层层审批的中间环节,缩短业务流程。第四,配置专业的、稳定的柜员。每个网点的柜员应相对稳定,至少每个网点的业务骨干相对稳定;柜员的培训一定要到位,具有全面的业务知识、熟练的操作技巧,银行才能在熟悉客户的基础上服务客户。

三、科学规划

业务系统

银行提供服务必须依托是银行业务系统。科学规划的业务系统,如同给柜面服务人员提供一套实用、高效的工具。因此,在规划业务系统时,必须以用户为导向。第一,系统设计应遵循稳定的原则。系统的重大改造应慎重,不宜频繁;系统改造时应充分考虑原有业务系统的模式和前台人员的业务习惯,使其操作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缩短前台人员的适应过渡期;尽量通过优化后台处理模式的途径进行系统改造。第二,系统设计应遵循便捷原则。单位和个人客户群体的服务要求不同,治理政策差异,因此,系统设计不能过分强调交易整合,交易应尽可能细分,单位和个人的交易应区别对待,常用交易界面应尽可能简单。过渡的交易整合,可能会导致交易处理复杂化,既不轻易技术维护,也不方便业务操作,进而影响柜面服务效率。第三,系统设计应遵循服务原则。客户亲自动手操作的系统必须尊重客户已养成的习惯,按照不熟悉银行业务的角度设计功能,不能按照银行专业人员的思维设计实现方式。柜员使用的系统应按照一线柜员的业务处理思维进行设计,不能为了技术实现方便、或者实现某些治理需要而牺牲柜台服务效率。例如:系统要实现“以客户为中心”,需要收集客户信息资料。按照服务原则,“收集客户信息”的功能只能定位是柜面系统的附加功能,在不影响柜面服务的前提下,附带收集一些基本信息,对于其他信息由业务系统提供专门交易进行处理。

科学规划范文篇4

一、**时期科技发展状况

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的科技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科技工作和科技兴新开创了崭新局面。**时期,成为**发展科技并发挥其社会功能的最好时期。**时期,**的科技工作确立了服务于优势资源转换、服务于大规模开发建设、服务于生态改善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方向,以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为核心任务,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实行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以“创新、结合、普及”为重点开展的各项科技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这一时期,全区科技队伍得到较快成长,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建立起基本适应需要、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开发、推广、服务体系,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性研究这三个层次上形成纵深配置,各族科技工作者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技兴新。大力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得到解决,科技兴行业、科技兴地县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有效地发挥了科学技术在优化决策、支撑产业、先行导向、强化基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到**末,**有县以上部门属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10个(包括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和实现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72个,高等学校属研究与发展机构19个,民营科技企业1459家,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全区拥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41.69万人,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研究开发、推广服务、管理经营能力和创新奉献精神的多民族科技队伍。科技基础数据、技术标准、资源标本、科研仪器、实验动物、化学试剂、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有长足进步。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部级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建有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高新技术工业园4个、大学科技园3个、农业科技产业园1个;有高新技术企业118家。**年,全区高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09亿元;部级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总收入180亿元,工业总产值43.2亿元。

——科技成果与专利大量涌现,技术市场活跃。**时期,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167项,其中**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25项;专利申请7143件(其中**年专利申请1851件),获得授权3847件(其中**年获得授权921件)。**年共登记技术合同2001项,技术合同交易额80029.26万元。

——全社会对科技的资金投入稳步增长。全区已初步形成包括政府拨款、银行贷款、企事业自筹、民间集资、国际资助等渠道在内的多元化科技资金投入格局。**年,全社会科技经费筹集额达27.95亿元,比2000年的14.94亿元增长87.08%;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6.58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18%)。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批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实现企业化转制,成为活跃的技术创新主体;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为全社会提供服务的职责进一步明确;科技服务体系较快发展、逐步完善并日益社会化;农业类科研机构的改革也取得进展。科技运行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面向经济社会服务的动力与能力明显增强,改革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科技合作与交流广泛展开。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同中亚五国的科技合作为重点,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建立同东部十省市科技合作机制和举办“科洽会”(中国科学院—**科技合作洽谈会)为标志,向着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向发展,在技术与智力引进、合作研究开发、人才交流与培养、信息交换等方面日益活跃,通过引进技术、智力、人才、资金,推动了本区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

——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宣传与培训和科技法制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科技兴新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蔚为政风,社会及企业对科技的需求日益旺盛,各族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养逐步提高,关心、支持、参与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时期,**科技虽取得很大进步,但其综合能力和总体水平在全国尚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科技需求增长同科技创新与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工作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和困难:一是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中高级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尚未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二是多数科研机构底子薄、装备水平差,研究开发能力弱;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不高。三是对科技的资金投入不足,未能实现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多元投入体系和稳定增长机制尚不健全。四是向社会开放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尚未形成,分散在各机构的大中型仪器设备、信息等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五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滞后,科技资源尚待有效整合,产、学、研之间的结合需进一步加强。

二、**时期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国家发展全局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制定**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求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中央把**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作出了在**加快经济发展和确保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央指出,**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区域的功能定位,开拓具有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多方面的重大贡献。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支撑**的优势资源转换,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与矿产资源战略接替基地、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电与煤化工基地、优质商品棉基地、优质商品粮基地、特色林果基地和畜产品基地,为加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出贡献。

——依托**西向开放的地缘优势和沿边沿桥开放的格局,拓展国内外的科技合作,扩大技术、人才和项目、资金的引进,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促进沿海内地企业向**集聚,建成国家西向开放的重要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商贸中心,形成畅通的大流量商贸通道、双向开放的陆桥经济合作走廊、产业集群型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带、特色鲜明的内陆旅游线路,促进我国沿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发展。

——加强中亚成矿域的资源研究与勘查利用技术开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科技经济合作的着力点放在利用周边资源上,开辟我国战略资源的陆上安全通道,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设我国资源安全体系。

(二)**区域发展的要求

《**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5%。自治区还明确了以下的宏伟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半,力争基本实现工业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走适合区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农业大区、资源大区向工业强区转变,必须做大做强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中的特色支柱产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关键在于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新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和环境,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区域发展提供多方面的科技支持、高水平的科技供给和系列化的科技服务。

——依托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和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和特色林果产品生产基地,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需要用一流的技术和装备,高起点、高水平、大规模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制造业支柱产业,加快石油—石化工业群、煤电—煤化工业群、矿产—材料工业群和特色轻工—纺织—制药工业群的成长,把**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冶炼—加工基地和高载能产业聚集区,需要大力引进和开发重大关键技术,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

——区域经济与社会的长足发展需要开发和应用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合作的要求,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需要加强信息化工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需要生物产业面向农业、环保、能源、材料、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开发的新突破。

——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依靠科技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和环境;需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的科学规划和可行性研究;需要掌握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为生态恢复重建和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手段,为荒漠生态产业(生态草畜业、生态林果业、生态药材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需要在疾病防治、新药研制、城乡卫生保健、食品和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加强研究与开发。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强化实施科技兴新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今后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针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

**年6月的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适应强化实施科技兴新的需要,坚持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坚持实行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坚持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统筹发展的科技支持;进一步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以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大开发和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在**时期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要把握以下基本点:

——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使广大群众分享现代科技文明的福祉和新的发展机会。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发现、培养、凝聚和用好各类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把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和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作为科技管理的根本任务,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任用和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保障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围绕科技兴新进入强化实施的需要,继续推进和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同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解决全区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效率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问题,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建立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要求、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坚持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强化优势自然资源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科技创新,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战略影响力的科技优势,提升科技供给能力,促进优势资源产业发展并带动其他领域科技进步。要把更多的科技资源集中到同优势自然资源密切相关的学科和领域,选择区域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深入开展定向性应用基础研究;围绕优势资源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大力组织协作攻关并争取突破。

——坚持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先进技术,开发关键与共性技术,实现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加快培育产业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产业技术基础。要以重大战略产品为导向,实现关键技术和工艺的突破、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和集成创新。要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扶持新兴产业的成长。要把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作为技术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对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二次开发和组装配套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并以此获得后发优势和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加强对统筹发展的科技支持。一是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把更多的科技资源导入农村,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领域,为农民增收寻求新来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二是大力开展区域科技经济合作,加强科技扶贫工作,对贫困地区给予更多的科技支持;三是加强对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科技支持,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加强关系人民生活和健康的医药卫生、计划生育、生产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四是加强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的科技工作,特别是生态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生态、环境相适应和协调;五是拓展国内、国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扩大开放和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切实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依托**西向开放的地缘优势和沿边沿桥开放的格局,发挥**在东西双向科技经济交流中的通道和载体作用,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国内外的科技力量参与**大开发;加快建设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础条件平台,营造良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环境,完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实务规范,使**成为学术交流的桥梁、技术转移的渠道、科技合作的基地。

(二)主要发展目标

到2010年,**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科技兴新逐步进入强化实施阶段,重点资源产业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上取得较好效果,科技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

——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多民族的科技队伍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资源得到初步的系统优化和有效利用。

——产业总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主要行业技术与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优势企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形成解决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和防治地方病、特高发疾病的研发能力,为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各族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与服务。

——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的比重均达到5%以上。

——逐年提高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1%~2%和5%以上。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基本形成共享机制和相应的服务系统。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业科技发展要以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及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以新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技术、疫病控制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开发为重点,农业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着力解决促进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质商品棉基地、优质商品粮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特色林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引导和支撑。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着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农业科技服务向多元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培育一批优良品种,**时期使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强主要农作物栽培模式研究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应用推广;加大对先进农业装备的引进与开发力度,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开发;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的绿色食品新品牌。

——加强以“良种、良养、良料”为中心的养殖技术开发,使良种率达到80%以上。加快畜禽、水产、饲草料新品种的引进、培育、推广和饲料、饵料加工、调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大农区畜禽集约化养殖技术、草地植被恢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重点推广奶牛、肉牛、细毛羊、毛肉兼用羊的优良品种快速繁育技术和科学饲养技术。加强以重大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为主的畜禽疫病的研究与防治技术开发,完善畜禽疫病防治技术体系。

——加强山地天然林和荒漠林恢复保护的研究。加大对“三北”防护林和防风治沙工程的技术支持。加强提高速生丰产林质量的技术开发。为特色林果基地建设选择和提供良种、壮苗及丰产栽培技术。完善病、虫、鼠害的预报和防治技术体系。

——完善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相结合,公益性和赢利性相结合,科技人才和乡土人才相结合,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其它服务体系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面向农业产业化,形式多元化,能力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组织覆盖网络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以现代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等为重点建立区域或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培训基地。着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科技工作,促进矿业快速发展

建立先进的勘查与开发技术体系、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发现和评价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为把**建成我国21世纪最重要的油气、煤炭、有色金属和盐化工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和资源保障。

——加强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技术创新。重点在物探、超深井钻井、油气测试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同时,要大力开展碳酸盐岩油气田、致密砂岩油气田、深层油气酸化压裂、稠油开采等油气开发技术创新,提高油气采收率。加强煤炭资源的勘查、评价和开采技术开发,提高回采率;引进与开发煤层气利用技术,强化煤炭安全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保障安全生产,减少环境污染。

——开发新技术和新装备,优选找矿靶区,加快铁、铜、镍、铅、锌、铬、金等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重点开发低品位难选冶矿产利用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尾矿利用技术和新设备。发展矿产品深加工技术。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高新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加大钾盐、膨润土、蛭石、花岗岩、皂石、石棉、云母等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开发力度,在非金属的提纯、超细、改性、复合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加强环境保护,开发矿山环境评价技术、废料资源化技术、矿山损毁土地复垦和治理技术等。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制造业科技发展要以技术和装备现代化为方向,以新产品开发为重点,以节能降耗和提高效益为目标,研究、开发、引进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以及高效节能、清洁生产等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围绕制造工艺与装备的现代化,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开发,提高机电产品开发与制造能力,为行业经济发展提供先进装备。培育一批名牌产品,重点优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出口创汇能力有明显提高。

——以科技为先导、资源为基础,做大做强化学工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与设备,促进石油、天然气化工下游产品开发。在能源与资源化工、新合成化工、新材料化工、新催化技术等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开发中有重大突破。加强煤化工新产品的开发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促进煤炭资源的转化。

——加快轻工业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利用我区多种纺织原料,开发纺织和服装产品新花色、新品种。利用特色农业提供的原料,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和绿色食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出口能力。培育若干国内知名品牌和国际品牌。

——有色金属材料和电子工业新材料的重点新产品开发,要由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转变。钢铁工业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成本,重点开发特种钢材,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材工业的新产品开发,要以提高质量、节能、节地、节水、利废和环保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

(四)加快高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产业化

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重点,加快高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功能,推动高新技术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信息技术。围绕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引进与开发企业信息化、数字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的共性技术和软件产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化,促进高效公用信息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标准,研究开发多语种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和软件产品。开发面向中亚、西亚的特色软件产品。发挥遥感技术在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农作物估产、灾害预报、地图测绘等方面的应用。

——生物技术。开发具有特殊性质(抗旱、耐盐、耐寒、早熟等)的生物种质资源,利用基因构建、分子标记、基因转导、分子克隆、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开发用于农产品加工、高效饲料生产等方面的发酵技术和酶制剂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生物信息技术,研制生物诊断芯片、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建立生物药品研发基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药。

——新能源技术。重点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领域的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产业化。

——新材料技术。重点开发以有色金属、稀有金属为原料的特种型材及电子工业专用材料生产技术,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聚乙烯、聚丙烯系列新型材料生产技术。继续开发敏感功能材料及传感器技术,加速石油化工新材料、稀有有色金属新材料、纺织新材料、新型节能建材等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的建设。

(五)加快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

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工作,要围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自身素质、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改善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社会事业及相关产业的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以科技为先导,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水土光热资源以及极端条件下的生物资源。加强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开展生态环境的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开发生态恢复重建、环境保护治理的新技术。积极开发和推广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标准支持技术、工业生产污染防治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和净化技术、污水和城市垃圾处理技术。

——人口与健康。加强地方病、高发病和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以中药、少数民族药的开发和现代化为重点,开展药用植物和特色药材的研究,研制创新药物,完善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加强计划生育与出生缺陷防治的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

——防灾减灾。针对多发、突发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煤田火灾、农作物病虫害、草原蝗灾鼠害等,开展成灾条件、机理、规律的研究和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减灾救灾的技术开发。

——社会安全。加强重大疫病的研究和监测、评估、防治技术开发,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构建快速应急反应系统提供科技服务。开展同食品安全相关的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开发。

——其他领域。在交通运输、通信、金融、科技中介等服务业的相关领域,加强研究与开发工作,推进高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服务业的技术水平。科学规划旅游业的发展,开发各类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产品、旅游区生态环境与古迹文物保护技术。

(六)加强基础性研究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在同**优势自然资源和特殊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和领域开展定向性应用基础研究。

——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深化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的研究,重点研究绿洲生态系统安全及其动力学机制。从生态系统同水资源转化和水盐运移的角度,深化对荒漠化、盐渍化的认识,为水资源的开发、流域治理、生态改善、环境保护和绿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矿产资源的成矿、成藏机理研究。研究我区及邻区矿产资源的成矿条件、机理和规律,研究油气资源形成、运移和储存的地质条件及分布规律,发展大陆地质科学,为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和油气田提供理论指导和预测手段。

——特殊环境的生物资源研究。围绕本区特有野生植物、野生动物和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这些资源的种群、存量、生物功效成分及其基因结构,建立特殊环境下生物基因库,探讨野生生物(特别是药用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

——地区性特高发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探明地方病、特高发疾病的流行现状、环境影响因素及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其作用的机制。研究其民族易感性的遗传学机制、环境因素对基因变异的影响及致病机理。开展特有中药、少数民族药功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中药、少数民族药基础理论与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以及维吾尔医学、哈萨克医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集成,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坚持平台的“硬件”建设同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平台的重点建设同科技发展需求相结合、政府宏观调控同市场机制相结合、平台建设计划同科技项目计划相结合、自主发展同与区外合作相结合、公共财政重点支持同社会共同支持相结合的原则,整合与集成现有资源,用增量投入激活存量,优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布局和配置,建立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提高利用效率,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作、内外衔接、共建共享的格局。

——研究开发平台建设。加强现有1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增强其科技创新能力;在石油化工、生态环境、医药卫生、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新建若干重点实验室,争取1~2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强现有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和孵化功能,在电子信息、环境工程、建筑材料等领域新建若干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条件的要争取发展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对大型仪器设备实行协作共用。增加投入,解决仪器设备数量少、档次低、设备不配套的问题。

——科学数据与实验材料共享平台建设。对有区域特色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遗传、生物标本、矿石化石标本、活体实验材料等资源进行搜集、保藏、保护、数字化加工和共享。重点整合和完善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立实验动物集中生产供应基地和实验动物标准化引种、饲养、供应、质检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建立分级分类的科学数据库和科技文献、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开发科学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分发的技术,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和信息共享。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对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行有效整合和资源共享,加强科技成果、人才、科技信息、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有特色的产业及领域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重点在种植业、养殖业、特色林果业、节水灌溉设备研制、清洁能源利用、煤炭转化、有色及稀有金属材料开发、新型建材、新药与少数民族药等领域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培训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发建设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研究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发展新模式,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电子政务系统;建立科技生产力促进网络系统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促进重点领域科技企业的孵化发展。

五、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

在统筹安排主要任务的基础上,对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进行规划和布局,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一)农业科技领域

1.新品种选育及繁育

品种引进和自主培育相结合,应用系统选育、杂交改良、辐射育种、太空育种、细胞融合、基因转导和分子标记等手段,培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畜禽鱼、林果等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60~80个,并获得新品种保护权30个以上。开发主要农作物的定向杂交育种技术、规模化制种及繁育技术和种子综合加工技术。

——选育优质、抗病虫、抗寒、耐盐碱、高产的水稻、玉米、小麦(包括专用小麦)、豆类新品种。

——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的陆地棉、长绒棉、彩色棉新品种;选育高产、抗病、含糖量16%~18%的甜菜常规种、杂交种、遗传单粒种;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的油菜、红花、亚麻、胡麻等新品种。

——选育优质、抗病、耐贮运的葡萄、甜瓜、西瓜、苹果、香梨、红枣、核桃、杏、石榴等瓜果新品种。选育早中晚熟配套的加工番茄新品种。

——培育具有速生丰产、抗旱、耐盐碱、抗风沙等性能的用材林、防护林和园林绿化的乔灌木新品种。选育蛋白质含量在20%以上的高产优质饲草以及适于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坪草新品种。

——选育超细型细毛羊、绒山羊及肉牛、肉羊、禽类新品种。对优良地方畜禽良种进行提纯复壮。

——通过优良鱼种的引进和驯化,筛选出适合**生态条件的优质鱼类新品种。

2.设施农业技术开发

对设施建造、品种选择、栽培管理,以及无公害、绿色生产的相关技术进行集成,建立健全蔬菜、瓜、果、花卉等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规范,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3.优质畜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

利用胚胎移植、冻精配种等技术,加速地方品种的改良,提高良种质量,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强草料的生产、调制及饲养技术开发与示范,建立健全科学饲养技术体系,促进我区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肉、乳、毛、绒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和开发加工新技术、新装备,创建新品牌,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畜产品。

4.特色林果业关键技术开发

葡萄、苹果、香梨、红枣、杏、核桃、无花果、巴旦木、石榴等特色林果品的品种引进、筛选和苗木快速繁育技术开发;建立健全适应不同生态区、不同类型林果业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绿色果品生产关键技术体系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林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发和研制林果产品保鲜、贮运和加工新技术、新设备。

5.农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发

绿洲生态区农作物重大有害生物、病虫害成灾机理研究及可持续控制、防治技术开发;特色林果业病虫害控制技术开发;草场主要病虫鼠害预警及生态控制技术和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控制技术开发。建立绿洲农田有害生物、病虫害调控和绿色果品生产技术体系。

6.畜禽疾病预防与控制技术开发

开发动物疫病及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学预警监测、检疫诊断、免疫防治、区域净化与根除技术。开发禽流感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快速诊断技术。开展禽流感流行病分子生物学调查、疫情监测及疫苗研制。开发牛羊口蹄疫病预防与控制技术,奶牛常见病、多发病(乳房炎、产科疾病、结核病等)综合防治技术。开展布鲁氏菌病多价保护性抗原基因苗的研制,防治乳房炎的多价或多联疫苗、奶牛结核病PCR检测试剂盒研制。

7.水产养殖技术开发

以适合**水体环境的优良鱼品种为对象,开发优良鱼类健康养殖技术、节水型养殖技术、病害防治技术,开发适合不同鱼类的饵料新品种及生产技术;开发水域生态修复及鱼类保护技术;建立放流鱼种生物学跟踪监测、渔业水质监测技术体系与信息网络;开发水产品加工技术和鲜活水产品贮运技术。

8.农业节水技术开发与设备研制

研发合理开采、利用和调配水资源新技术,开发农艺节水、输水节水、灌溉节水和相关配套的信息化管理新技术、新装备,研制高效抗旱剂、保水肥料,逐步建立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保障体系,并在南北疆分别设立农业节水试验示范区。

9.食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开发

以葡萄、西瓜、甜瓜、香梨、杏和蔬菜、大米、面粉、畜、禽、水产品等区域特色农产品为主,开发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制定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在南北疆设立2~4个试验示范区,集成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检测技术,建立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平台。申报并获得一批绿色食品标志,使绿色食品产品达30%以上。

10.农业生态治理技术开发

在中低产田综合治理、盐碱地改良、农林生态系统构建、林草生态系统综合调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休牧还草)与植被恢复、高效荒漠生态草业和畜牧业及高寒草原生态治理与改良等方面,部署相应的研究开发工作;加强环保型肥料、专用复(混)型缓释控释肥料及施肥技术开发与示范,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促进干旱荒漠绿洲生态农业区可持续发展。

(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科技领域

11.老矿区和危机矿山的深部及找矿预测研究

对阿舍勒铜矿、阿希金矿、哈图金矿、金窝子金矿、喀拉通克铜镍矿、黄山铜镍矿、可可塔勒铅锌矿、康古尔金矿、雅满苏铁矿等老矿区开展中—大比例尺成矿定位预测,提出可能赋矿空间及工程验证方案。

12.低品位金属矿、贵金属矿及尾矿砂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

对已开发的金、铜、镍、铅、锌及稀有金属矿山进行低品位金属矿综合利用和尾矿砂选矿试验,提供选矿工艺流程和选矿指标。

13.矿产地质补点调查与新一代基础地质图件编制

进行**与周边地区地质矿产补点调查与对比研究,建立**及邻区地质矿产数据库,编制**及其周边地区矿产分布图。编制新一代1∶100万**及邻区地质图、区域成矿图、环境地质图、39种元素的1∶100万地球化学图、综合地球化学块体图、1∶100万**重力图、航磁图、**深部构造地质推断图等。

(三)制造业科技领域

14.农牧机械新产品开发

进一步开发新型采棉机、玉米收获机、谷类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收获机械,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研制开发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的整地、播种、灌溉、施肥、植保、残膜回收等农业生产新型机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和保护性耕作机具;研制自走式、悬挂式、牵引式新的青贮收获机和牧草收割压扁机;开发新型节能剪毛机、挤奶机等牧业生产机械。

15.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工艺设备的开发

研究开发精炼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等生产新工艺和新设备,实现规模化生产;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番茄红素、枸杞多糖、辣椒红素、葡萄醇脂等提取新工艺和新设备;开发林果蔬菜加工、贮运、保鲜工艺和设备,特色果品、畜禽肉、奶制品等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研究石榴、葡萄、胡萝卜等果蔬加工新工艺,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研究薰衣草、百里香、薄荷、玫瑰花等香料植物的加工技术和工艺,开发香料精油、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改变传统干果加工工艺,引导其向安全、绿色方向发展。

16.石油天然气化工新工艺开发

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与设备,促进大乙烯、大芳烃、大甲醇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和下游产品开发。在能源与资源化工、新合成化工、新材料化工、新催化等领域的新工艺开发中取得重大突破。

17.工业节能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

重点开发冶金、钢铁、有色金属等高载能产业的节电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和应用智能化锅炉自动控制系统,提高锅炉燃烧效率;研究开发交通运输设备节油新技术和新装置,推广应用节能农业机械。

18.高效节能石油机械设备研制

研制在沙漠戈壁等恶劣自然环境下自动采集数据、实现数据实时交换与最佳控制、提高油藏采收率5%~8%的智能型节能抽油机新产品;开发新型抽油机机械系统和电控系统,提高抽油机的效率;研制数字化钻机新产品;开发石油开采和管道运输节能新技术及自动录井、管道检测、智能调节等新产品。

19.纺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重点开发先进的纺纱、织造、染整等加工工艺;生态纺织品和环保加工技术;纺织信息化和快速反应技术;纺织新材料和先进加工技术;开发高性能、多功能、环保型、高附加值的纱、布、面料、成衣等纺织新产品。

20.新型建材产品开发

开发的主要产品是:高标号水泥和低碱、抗硫、油井用特种水泥;浮法玻璃及中空玻璃、低辐射玻璃等深加工产品;红柱石砖、直接结合镁铬砖、优质镁砖、镁铝砖和浇注料等耐火材料;加气混凝土条板、煤矸石砖、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砖、复合墙板、石膏制品及非黏土制品等新型墙体材料;耐候性好、轻质、高强等多功能复合和建筑用保温绝热制品;玻璃钢建筑制品、SMC模压制品、风机叶片及无碱玻璃纤维等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石材、膨润土、蛭石、云母、石棉、菱镁矿等深加工产品及非金属矿提纯、超细、改性制品;高性能建筑塑料、建筑涂料、混凝土外加剂、建筑粘接剂等化学建材。开发和推广利用工业废渣、建筑垃圾、城市垃圾生产建材产品及建材工业清洁生产技术。

21.重点产业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开发煤—电—铝、煤—电—铜、煤—电石—聚氯乙烯、煤—焦炭—冶金等领域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并在自治区重点企业进行应用示范;开发加工番茄—番茄酱—番茄制品、葡萄—葡萄酒—保健品等综合利用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

(四)高技术领域

22.维、哈、柯等多语种软件开发及应用示范

重点开发和完善我区信息化迫切需要的维、哈、柯等多语种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办公平台与校对系统、辅助翻译与电子词典软件、文字扫描系统、电子邮件系统、远程教育系统、多媒体教学课件系统、新闻采编系统、语音识别与合成系统、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区域开展应用示范,不断扩大应用范围。

23.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开发

重点开发:风能资源评估、风电场优化设计、管理和运行监控软件;交通运输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城市交通智能管理系统、水资源调度和综合利用系统;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天然气管道安全监测系统;企业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系统;重点行业电子政务系统。做好应用软件的示范推广。

24.数字农业技术开发与示范

应用卫星定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农业管理决策支持和控制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建立定量决策、智能控制、变量实施的数字农业精准生产综合集成应用软件平台,包括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主要农作物栽培的专家系统、节水灌溉控制软件系统、农田土壤养分管理与推荐施肥系统软件、病虫害监测信息处理软件、棉花遥感监测信息处理系统的引进与本地化。建立精准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并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

25.家畜繁育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通过家畜精子分离鉴定、单精注射及早期胚胎性别鉴定和染色体移位或缺失及活体采卵、体外受精、体外培养、玻璃化冷冻等的优化研究,建立家畜高效育种和繁殖技术体系,提高胚胎工程效率。使胚胎移植成功率提高10%~15%,降低成本20%以上,性别控制准确率达90%以上。

26.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的开发

研究交流、直流输变电新技术,开发超导、超高压、大容量、智能化输变电设备新产品;研究开发短电弧等新型电火花加工技术和设备,实现规模化生产;引进激光切割、等离子焊接、五轴以上加工中心等先进装备,提高我区精密机械加工水平。

27.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和产品开发

以农作物及其秸秆、城乡垃圾为主要原料来源,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和物理气化技术,将生物质能转化为可燃的气体、液体或耐燃高密度固体燃料。采用生物质热裂解技术和设备,将生物质能转化为技术经济性能较高的液体燃料。

28.新材料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开发从盐湖提取钾、镁、锂盐后的母液中提取铷铯的新技术,制取初级铷铯盐(硝酸铷和硫酸铯),并研究开发高纯铷铯金属、高效油气钻井剂甲酸铯、单晶和5N碘化铯等系列产品;开发氧化铍、铍铜合金、微晶玻璃等生产新工艺,提高矿产品附加值。开发高压箔环保型腐蚀工艺;改进铸造工艺,开发密度均匀的高纯铝硅合金;研制高线性铝延伸产品的新品种。

开发纳米材料的低热固相制备技术;开发光致变色功能材料的合成工艺、技术,生产新型光致变功能材料产品;研究磁载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开发无机、有机复合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工艺和新产品;开发高纯蒙皂石和药用蒙皂石新产品。开发新一代改性沥青、道路重胶沥青、阳离子沥青防塌剂乳胶等产品。

(五)社会发展领域

29.重大疾病、高发病、地方病的研究与防治技术开发

开发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病等重大及高发疾病,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鼠疫、布氏杆菌病、包虫病、禽流感等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强对城市、农村等不同社区、不同模式疾病综合防治技术和老年性疾病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0.新药研制

以**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为原料,开发新药。建立和完善**大宗中药材生产体系、药物研究开发体系。开发生物工程药物、医药制剂和创新仿制药物。加强现有药品的二次开发。提高传统少数民族医药理论。

31.生态恢复与生态产业技术开发

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绿洲发展的关系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绿洲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合理利用的对策和措施;针对绿洲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建设绿洲及确保绿洲生态安全的途径,研究制订生态建设区划,建立多种类型的生态产业综合实验示范区。以“两河两湖”(塔里木河、伊犁河、博斯腾湖、艾比湖)流域、绿洲边缘、公路铁路沿线和大中城市为重点,加强流域治理、生态恢复、环境保护的研究与开发,为保护和利用具有**特色的生态资源提供科技支撑。开展技术示范,建成高效生态草业、药业、林果业、旅游业试验示范区各1个。

32.城市与工业污染防治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开发

开展大气污染物来源、污染机理及治理研究与技术开发,建立环境质量标准和技术支持体系,开发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及设备;开发工业与城市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新技术、安全饮用水供给技术、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等;提高大宗污染治理关键技术与设备的工程化、成套化能力。

33.食品安全技术及检测技术系统开发

开发二恶英、多氯联苯和氯丙醇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建立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伏马菌素及中毒控制中常见毒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并形成完整的检测方法。开发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和控制技术。重点开发农药、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多残留检测与快速检测关键技术,提供农药、兽药残留量的快速筛选检测方法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试剂盒。建立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和控制技术共享平台。

34.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系统的技术开发

研究鼠疫、包虫病、出血热、森林脑炎、莱姆病、黑热病等主要自然疫源性传染疾病的分布、疫源地结构和活动规律,研究人类感染的危险程度和感染方式,提出重大传染病监测、预报、预防、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方案。开发职业性危害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综合防治技术。为构建和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应急反应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35.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的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

开发人工增雨、增雪、防冰雹等新技术,研制新装备,积极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增加水资源量,减少自然灾害给农牧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六)基础性研究领域

36.绿洲生态系统演化机制与生态安全的研究

以绿洲为核心,研究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化与动力机制,分析绿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探索绿洲生态与水资源配置的关系,建立预防生态环境恶化及绿洲生态系统管理的生态学基础。

37.**特有生物资源功能成分与功效机理研究

研究**特殊环境下生物资源的功效成分及其基因结构,提取**有毒植物、药用植物、药用昆虫等生物资源的有效成分,研究特殊物种的繁殖特性与生态适应性,评价特殊物种的应用价值和产业化前景。

38.**矿产资源的成矿理论研究

揭示重要矿藏类型大规模成矿的机理,研究中亚大规模成矿的地质环境、形成机理和大型矿床分布规律,完善中亚型造山—成矿理论体系,提供在我国西部寻找超大型紧缺矿产的科学理论与预测手段,发展我国的大陆地质科学理论。

39.新型材料及其应用机理的研究

研究纳米陶瓷材料和高补偿硅材料,并为其器件制作提供理论依据;探索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的途径,研究太阳能电池的新型材料及其应用的机理。

40.特殊环境下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研究特殊环境下生物抗逆性产生的内在关系和极端环境下耐辐射微生物筛选及其耐辐射机理。对主要抗逆性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建立基因库。研究有效抗逆基因的克隆、分离和表达验证,构建功能明确和有应用前景的抗逆基因。利用这些抗逆基因开展生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聚合育种的研究,以期转化形成抗性植物;以**珍稀哺乳动物及特有土著经济鱼类为对象,建立体细胞库和基因组文库,进行野生动物遗传性状的生理生化分析,从分子水平揭示其可利用的遗传资源优势。

六、重大专项

在重点领域中确定一批优先主题的基础上,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科技工程作为重大专项,根据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逐项论证启动。同时根据自治区战略需求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对重大专项进行动态调整,分步实施。通过资源集成和核心技术突破,努力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1.主要农作物、家畜家禽新品种选育

应用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培育优质、高产、专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

——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抗寒、耐盐碱的水稻、玉米、小麦(包括专用小麦)等粮食作物新品种5~10个;

——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害、适合机采的陆地棉、长绒棉、彩色棉新品种8~10个;选育高产、抗病、含糖量16%~18%的甜菜常规种、杂交种、遗传单粒种3~5个;

——选育超细型细毛羊、绒山羊及奶牛、肉牛、肉羊、禽类新品种5~8个。对地方畜禽良种进行提纯复壮。

2.棉花生产关键技术开发、集成与示范

围绕自治区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以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棉田水肥高效调控利用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开发为重点,加强集成创新和示范,为我区棉花生产和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3.奶产业技术开发与集成示范

通过奶牛群体生产性能(DHI)测定、性别控制、良种登记、全混合日粮(TMR)饲养、牧区半舍饲、疾病防治等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在天山北麓、伊犁河谷、塔额盆地、焉耆盆地等区域建立奶产业示范基地。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开发功能性液态奶、牛初乳制品、干酪、干酪素等新产品。

4.**肉用牛羊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建立

利用草原肉牛(包括**褐牛)、**巴什拜羊等地方优良种群资源,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建立育种及快速扩繁体系、科学饲养技术体系、肉制品加工与产业化生产体系。

5.环塔里木盆地特色林果业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

研究制定环塔里木盆地主要特色林果科学种植区划、基地建设规划和品种区域化布局。以品种引进、筛选、苗木繁育和灌溉施肥、营养调控、病虫害防治技术开发为重点,建立适应环塔里木盆地不同生态区、不同类型林果优质高效可持续生产技术体系、绿色果品生产技术体系和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林果业科技示范基地。

6.膜下滴灌节水技术与新产品开发

开发田间膜下滴灌新技术、膜下滴灌农田盐分控制技术、果园微灌技术、闸管交替灌溉技术、农艺节水配套技术,开发价格更低、性能更好、规格齐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次性滴灌带、过滤器、压力调节器和电磁阀等新产品。制定膜下滴灌条件下的作物栽培模式和技术规范,建立膜下滴灌试验示范区。

7.荒漠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技术开发与示范

以生态脆弱地区为重点,开展盐渍化治理、污染土壤修复等荒漠化防治、生态恢复的技术开发;开展流域整治技术示范。开发集成生态产业建设关键技术,建立生态改善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促进生态林果业、草畜业、药业、旅游业等荒漠生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8.干旱区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

收集整理**乃至亚洲中部干旱区的特有植物种质资源,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中亚植物活体汇集圃、资源库。对汇集的种质资源从野外生态学、迁地保护生物学、回归引种生物学、抗逆性基因标记等方面开展基础与技术创新研究。建立中亚特殊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平台,开发中亚特殊生物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

9.石油天然气化工下游新产品开发

开发用尿素法合成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清洁生产工艺,实现MDI的规模化生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铁钼法甲醛生产技术、炔醛法合成(1,4)—丁二醇技术,实现(1,4)—丁二醇的产业化;开发聚甲醛、甲乙酮、己二酸等下游产品和工艺;引进开发有机硅生产技术,开发硅橡胶、硅油、硅丙乳液等有机硅新产品。

10.煤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开发

开发与应用电石乙炔法制聚氯乙烯(PVC)清洁生产技术;引进与开发煤炭直接和间接液化制合成油技术;开发与应用煤制甲醇燃料;开发与应用清洁炼焦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洁净煤生产技术和煤炭清洁燃烧技术。

11.大型金属矿床、矿集区定位预测与靶区优选评价

引进和推广适合**自然和地质条件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航天航空遥感勘查新技术,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技术系统和知识系统。对西天山莱历斯高尔—达巴特铜钼矿带、东天山土屋—白山铜钼矿带等已知矿带进行斑岩型铜金、铜钼矿成矿规律研究与靶区预测;对阿尔泰南缘阿舍勒—科克塔勒铜铅锌矿带等已知矿带进行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富铁和块状硫化物矿成矿规律研究与靶区预测。

12.硅、铝等新材料开发及产业化示范

引进、开发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并实现千吨级的产业化示范;研究高压电子铝箔环保型腐蚀工艺,降低生产高压电子铝箔的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开发电子铝箔新产品;开发特殊形貌纳米材料的低热固相制备技术,开发高纯蒙皂石和药用蒙皂石新产品。

13.清洁能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

开发和引进直径200毫米(8英寸)以上的太阳能电池晶体硅片的生产技术,改进直拉法和减压拉晶工艺,采用多线切割技术加工太阳能电池晶体硅片,形成年产100兆瓦太阳能晶体硅片的规模。利用现有的风电机组设计软件、通用工程分析软件平台,完成1.5~2.5兆瓦变速恒频永磁直接驱动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和规模化生产。

14.先进制造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在主要制造行业引进、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在相关企业中开展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以及激光切割、等离子焊接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示范;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开发新型特高压、大容量、智能化输变电设备,研制数字化的石油钻采和农牧机械新产品。

15.面向中亚、西亚的出口软件开发

以国产优势中文软件为基础,运用多语种信息处理技术,开发面向中亚、西亚国家的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工具软件(办公套件、电子词典软件、杀毒软件)、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电子出版系统、远程教育系统、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等,以软件开发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的加工和出口。

16.**少数民族医药现代化

建立**规范化的药材种植体系、新药研发体系和药品生产体系,对**少数民族医药理论进行整理提高,研究少数民族药的有效成分,研发创新药物;加强**地区性、民族性、特高发重大疑难疾病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发病机理研究,以及重大疫情的预防与控制。

17.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建立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抓好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18.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强化培训工程

实施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强化培训工程,加强区域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能源技术、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现代管理等领域,加快培养和努力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提高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的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少数民族科技骨干人才、科技型中小企业中高级人才和有关方面的特需人才(软件工程、俄语和阿拉伯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高级人才以及科技特派员等)。

七、主要保障措施

(一)推动科技兴新强化实施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的大开发中推进科技兴新逐步进入强化实施阶段。重点推进“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兴贸”、“以科技为先导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工作。积极组织实施“产品名牌创建工程”、“科技兴新标志性工程”、“区域支柱产业培育工程”、“科技兴新素质工程”。深化地县和行业的科技进步考核,推行地、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县市科技工作年”计划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切实推进科技兴地县、科技兴行业工作。广泛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技培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科技知识水平和运用科技从事生产及管理的能力。坚持科学普及与技术培训并重,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科学素质,强化科技兴新的社会基础。逐步建立和强化科技兴新所需要的人才、资金、政策法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撑体系。

(二)大幅度增加科技的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科技经费稳定增长和有效投入的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支持力度。**时期,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并逐年提高科技拨款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创新投入机制。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公共科技活动。深化科技计划改革,加强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科学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资金进入科技进步与创新领域,促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原则,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从投资主体、投资对象、退出机制、中介服务、金融监管等方面,依法有序地推进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

(三)建设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切实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的选拔机制、竞争机制、培训机制、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建设一支多民族、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加大吸引归国留学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发展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加强高级技工和农牧区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舆论环境和文化环境。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增强全民创新意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努力改善科技创新的设施条件,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制定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扩大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从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大力扶持各类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创新基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调动科技人员和各族劳动者投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以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发挥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战略产品必须由企业提出并作为主要的执行单位,以企业为主体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开展联合攻关。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坚持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的方向,深化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推进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科技资源和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建立健全科技决策机制、科技宏观协调机制,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建立适应不同性质科技工作的人才评价体系。

(六)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提高各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组织管理,健全科普工作协调制度,并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逐步建立提高农牧民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加强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繁荣科普创作,合理布局并加强科普场馆建设,提高科普场馆运营质量。

(七)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

发展同兄弟省区市特别是东部省市在科技方面的长期合作与交流,同内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联合实施研究与开发、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培养,使**成为我国对中亚国家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开展信息收集与分析的窗口、学术交流的桥梁、技术转移的渠道、科技合作的基地。以合理利用周边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开展同中亚五国和俄罗斯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开拓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外科技资源,进一步扩大技术、智力、项目、资金的引进。

科学规划范文篇5

在新世纪,中国高校学生面对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各国确立道德教育目标的共同特点是:追随时代,适应信息社会。各国都把爱国主义教育,合格公民教育,个性品德教育作为最基本的目标。

美国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能为国家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合格公民。1994年12月,为了实现《美国年教育目标法》中规定的8条教育目标,美国又制定了《美国联邦教育部战略规划》,确定了四项实施重点,其中两个重点之一是:帮助所有学生达到具有挑战性的学业标准,以使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公民,并为继续学习和到生产部门就业做好准备。

日本则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心为目标,培养发展民主社会和国家,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贡献的日本人。1996年7月16日,日本第十五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公布第一次咨询报告《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报告》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什么生存能力呢《报告》中说:"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孩子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做出判断和行动,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善于为他人着想,感情丰富和充满人性。同时,健康身体也是不可缺少的。"

法国的道德教育目标是教育学生成为有目标,有理想,有责任感的国家公民。法国学校道德教育采取以下公民道德课为主,以其他各科为辅的方式进行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人权教育。人权教育在法国公民道德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如在小学阶段要求使儿童懂得做个新的公民,必须尊重人身安全,尊重人类尊严及自由表达的权利,同时还应承认人一人之间存在差别;(2)民主生活。通过建立民主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关于民主的良好体验,进而形成民主作风,这也是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3)国家政体。公民道德教育还包括在学生中系统地传授有关国家政治制度及其合理性的知识;(4)爱国主义教育。各年级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5)伦理道德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爱,勇敢,荣誉,正直,正义,宽容,仁慈,善良的品德。

英国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反映在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道德教育教材中。这类教材与宗教有联系,但又与宗教有本质的不同,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使学生掌握各种生活技能,编制新颖,生动活泼。其道德教育内容包括10个方面:(1)有关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及个人义务责任;(2)有关个人与他人的关系;(3)有关就业中的工作制度,雇主关系;(4)有关商品社会中的消费问题;(5)有关婚姻爱情及家庭问题;(6)有关学习名人英雄的情操;(7)有关各行业的职业及职业道德;(8)学习文化传统和各国优秀文化;(9)参与社会事务及福利事业;(10)有关暴力,吸毒,酗酒,凶杀,死刑,性解放,核战争等问题。

德国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有:(1)个人行为的道德教育,包括礼貌,诚实,正直,纪律,劳动习惯等;(2)人际关系的道德教育,如群体观念,助人为乐,尊重他人的劳动,协作精神等;(3)社会和职业的道德教育,包括社会公德,爱护公物等。在学校教育中,这些道德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宗教教育和公民课实施的。同时,性教育也是德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道德教育内容方面:世界各国都根据信息时代特点,把培养学生民族意识,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品德能力等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在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方面:各国都已改变了道德教育靠专设课程传授的片面做法,发展到各学科教育,校内外活动教育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道德教育模式。

中国在道德教育观念上,从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对现代道德教育性质与功能问题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道德教育是"阶级斗争工具"转向道德教育是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的教育,把人的德性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中国部分高校在确立道德教育目标时,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逐渐将传统性目标与时代性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改变了重传统道德教育而缺乏时代感的倾向。

中国在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由以前的"政治挂帅",跟政治风向转,逐渐把系统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能力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改变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的倾向。

中国在选择教育途径和方法时,亦由以前的形式主义,课堂灌输,逐步将系统教育与分层次教育;专门课程教育与学科渗透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口授教育与活动教育结合起来。改变重说教,轻活动;重理性,轻实践;重校内教育,轻社会教育;重当前,轻未来和教育形式单调枯燥,脱离实际,一刀切等传统的陈旧做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鉴于目前已经发生变化了的社会大环境,与时俱进研究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对高校来说,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怎样更新道德教育内容,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和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特征,正确认识全人类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关系,是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对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情况比较熟悉,本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与高校学生接触密切。并在有关刊物多篇,具备了较好的研究基础。由于在同一单位,很方便对课题的问题进行及时研究,研究内容与承担的专业技术职务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鉴于本课题的跨学科性,课题组人员既熟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又熟悉现代信息技术,有两位课题组人员曾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课题组负责人即图书馆负责人,图书馆馆刊辟有"教育"专栏,每期刊有道德教育的有关信息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平台,图书馆信息资料部有专人收集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有关信息,掌握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研究前沿动态,充分和翔实的课题研究资料,为课题的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正义与非正义,道德是指人们关于善与恶。公正和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等观念,以及同这些观念相适应的由社会舆论和人们信念来实现的行为规则体系。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具有教化力,环境力,觉悟力,从教育入手,全社会形成共同的荣辱与是非观念,从而达到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效果。道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世风,为国家,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理想和道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学生有了自己的理想,才会自觉运用道德和法律来约束自己,理想的破灭常常也伴随着道德的沦丧。理想,道德教育就是价值观念,伦理关系的教育,塑造什么样的人,用什么价值改造社会方面起着最为直接,最为根本的作用。通俗地说,道德就是行为规范,包涵在目前大力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以德治国之中。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本课题将以以马列主义,同志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规律,借鉴国外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探索一条信息时代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成功之路。

不仅对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探索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成功之路。而且,还可以为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将当代国外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比较和借鉴,引入,消化和应用,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我国的道德教育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历史变迁

(1)建国初期高校学生道德教育(1949—1965)

(2)""期间高校学生道德教育(1966—1976)

(3)改革开放期间高校学生道德教育(1977—)

2,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特征(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1)道德教育内容逐渐更新

(2)不同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并存

(3)国际合作精神教育

(4)传统文化道德教育

3,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难题

(1)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

(2)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

(3)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的冲突

4,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1)尊重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2)将中国道德教育与世界接轨

(3)将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接轨

(4)将道德理论教育与现实接轨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案例调查—理论探索—对策研究"的思路进行。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道德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的研究文献资料。

2,通过座谈,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道德教育研究专家的意见。

3,对高校学生道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运用逻辑推理,理论诠释和联络推导,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进行专题研究。

4,将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在有关教育刊物发表,并将有关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五,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罗军强(主持人)男,高级政工师湖南省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负责课题设计,资料收集,撰写《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特征》,《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新思路》和课题最后的统稿。

成员:石银燕女副教授湖南省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负责课题资料收集,整理和调查,撰写《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历史变迁》。

成员:陈放明男政工师湖南省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信息部主任。负责课题资料收集,整理和调查,撰写《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难点》(包括案例分析)。

六,课题成果及完成人

(一)最终研究成果

《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研究性论文,6万字)罗军强负责,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

(二)阶段性成果

1,论文

(1)《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历史变迁》(1。5万字)。主要撰稿人:石银燕

(2)《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特征》(1。5万字)。主要撰稿人:罗军强

(3)《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难点》(1。5万字)。主要撰稿人:陈放明

(4)《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新思路》(1。5万字)。主要撰稿人:罗军强

(5)其他论文待定。

七,课题研究步骤及内容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年3月----年11月)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理论文献和有关资料。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年11月----年6月)

1,继续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2,调查了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含考察学习),补充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的有关数据,了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规律及特点;探索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3,采取座谈会,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研究专家和专业人员的意见。

4,逐步完成相关论文并公开发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年7月----年12月)

1,完成《信息时代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课题

2,完成阶段性研究论文。

3,成果提交鉴定,验收。

八,经费管理

资料费(购买与收集相关的资料)500元。

调研差旅费(赴外地考察)1000元。

小型会议费(进行方案论证,专家座谈等)1500元。

学习培训费1000元。

开题,结题鉴定论证费1000元。

以上5个科目经费预算合计为5000元。由于该项目属非资助项目,故经费来源主要靠学院科研经费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新华出版社。1984。3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美】e。拉兹洛著《决定命运的选择》三联书店。1997。6

沉壮海《有效德育过程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4

张瑜《努力探索网络德育的有效途径》中国高等教育(18)

程建平《发掘有效载体讲求德育实效》安徽教育(4)

马超《20世纪90年代我国德育理论研究新进展》上海师大学报(哲社教育版)(1)

潘玉腾《现代思想道德教育要发展人的主体性》福建师大学报(哲社版)(1)

檀传宝《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年第2期

10)程胜《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探微》江西教育科研(4)

11)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教育研究(5)

科学规划范文篇6

关键词:科学文化科学文化的特性科学文化的未来

一、科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像“科学精神”(spiritofscience,科学之精神;scientificspirit,科学的精神)一样,“科学文化”(cultureofscience,科学之文化;scientificculture,科学的文化)这个术语的两种写法也难以截然分清。“科学之文化”中的“ofscience”有“属于科学的”、“与科学有关的”、“具有科学性质和内容的”含义,似乎指称科学自身内在的、固有的文化属性。“科学的文化”中的“scientific”是一个限制性的和修饰性的定语。作为带有限制性定语的词组,它似乎与“科学之文化”同义;作为带有修饰性定语的词组,它也许还包括具有某些科学成分或特征的少数非科学文化。由于“科学之文化”和“科学的文化”第一义几乎没有什么差异,第二义亦有重叠之出,并且在国内外文献中混用,因此如无特殊说明,我们一般对二者不加区分,统称“科学文化”。

从以上词义分析可知,科学文化不是吸纳了科学的某些要素和气质的其他亚文化,更不是科学诞生和发展的文化氛围诸文化或与境文化,如古希腊的文化遗产、英格兰清教主义文化、欧洲资本主义文化等。我以为,科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和重要构成要素,是人类的诸多亚文化之一。科学文化是科学人(manofscience)在科学活动中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态度,或者是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遵循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态度。科学文化以科学为载体,蕴涵着科学的禀赋和禀性,体现了科学以及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是科学的文化标格和标志。与艺术、宗教等亚文化相比,科学文化的历史要短得多,但是它在数百年间的影响却如日中天。科学文化深刻地内蕴于科学,并若隐若现地外显于世人。因此,它的一些组分已经潜移默化地浸淫了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塑造了时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乃至成为人性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还有一些组分比较隐秘,需要研究者加以发掘和阐释,才能被人们在理智上领悟,在行动中效法,从而进一步彰扬科学的文化意蕴和智慧魅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

正如皮克林所说,科学文化不是统一的、整体的东西,事实上是多个不同的、甚至异质要素的集合体。从结构来看,科学文化也像人类的其他文化一样,分为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次。科学文化的器物部分是支撑科学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其中的实验设备、观察和测量器具直接与科学活动密切相关。科学文化的制度部分包括科学活动的各种建制,主要有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出版部门、法规章程等等。科学文化的观念层次——这是科学文化的内核——还可以细分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其中包括认知、语言和心理诸因素。科学共同体创造、丰富、共有和共享科学文化;以科学研究为生活形式的科学家也或多或少打上了科学文化的烙印;而且,每一个社会成员只要接受足够长的科学训练和培养,也能够在科学文化的王国里漫游和观光,濡染一些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内涵丰赡、深邃,外延阔大、模糊,确实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不过,还是有不少学者力图定义它,至少是界定它的内涵和外延。希尔尽管承认,要对科学和技术文化(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culture)下定义,往往表达重叠和多义、实践交织、中介交叉,但是他还是表明,它指称在各种社会领域传播的有意义的实践和伴随它们的表现的系列,是知识、技艺和态度的组合。从1970年代以来,科学和技术文化的提法逐渐代替科学普及(scientificpopularization),到1990年代已经占支配地位。莫尔指出,科学文化在主要欧洲国家有教养的人中被认为是独立于科学的应用的,因为它奉献给关于自然、人和人类的知识——为知识而知识所需要的知识——以及基于那种知识之上的世界观。这实际上是说,科学文化不是技术文化,是形而上的东西。哈贝马斯揭示了科学文化的深层底蕴:

科学文化最终不是由理论的信息内涵创造的,而是由理论家中那种审慎的和具有启蒙性的素质的形成创造的。欧洲精神的发展过程似乎是以这种文化的形成为目标的。

马尔凯指出:“科学文化被认为是一套标准的社会规范形式和不受环境约束的知识形式。这些规范典型地被认为是一套明确地限定特定类型的社会行为的规则。在政治学研究领域,它们被解释为要求科学家采用一种无私的、政治上中立的态度对待客观事实资料。”至于我,虽然没有对科学文化径直下一个严格的定义,但是我在上面对科学文化概念的分析、理解和诠释,已经和盘托出了科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可以算作是一个准定义吧。

在这里,我想顺便阐述一下我对一些观点的看法和理由。

我不赞同希尔把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合在一起说成“科学和技术文化”,更反对“科技文化”(scientific-technologicalculture)的提法。这是因为,科学和技术虽然关系密切,但毕竟是两个判若云泥的概念。于是,由二者孕育、派生的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有泾渭之分,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从下面的几个驳论以及本书的有关各章,读者不难明白这一点。

我不赞成卡拉汉把科学文化等同于科学主义(scientism)。从外延上讲,科学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包揽的范围较广;科学主义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争,也仅仅是科学文化论争的议题之一。从内涵上看,科学主义有中性的表述(科学家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的看法和态度,或外界认为科学家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的看法和态度)和贬义的表述(相当于科学方法万能论和科学万能论),这与科学文化的内涵虽然有少许重叠和交叉,但是二者毕竟不是一码事。此外,科学文化的构成要素也许有高下之别、虚实之分,可是贬义的科学文化却叫人不知所云。

我不赞许西方学者提出的“科学文化效率观”——中心思想是建立在投入与产出分析基础上的权力分散机制和时间观念。效率概念源于物理学,是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值。效率概念被移植到经济学,其核心意思是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或投入与产出的比率,主要包括交换效率、生产效率、最高水平效率。在生产和工程中,追求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在技术以及某些应用科学研究中,讲求效率也是必要的。但是,在学术科学即基础研究中,强调效率不见得都是好事。试问,爱因斯坦各花费了10年时间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他的效率是高还是低?爱因斯坦在一生的最后40年致力于建构统一场论,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结果,他的效率就是零吗?难道我们非得要求数学家提高效率,在数月或数年之内对费马大定理做出证明吗?理论物理学家用大脑和纸笔引发了科学革命,其效率又该如何计算?更重要的是,效率主要涉及物与物的关系,而纯粹科学研究主要是人的事业,强调效率难免有见物不见人之嫌。可见,科学文化效率观中的权力分散机制和时间观念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不宜在科学中过分看重和追求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尤其是在学术科学中。

我也不赞扬我所尊敬的同行林德宏教授的观点:“科学文化本质是关于物的文化,其主要任务是提高技术物的功能,更好地发挥物(物质资源和技术物)。人文文化本质上是关于人的文化,其主要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的协调程度。科学文化的最大优点是物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物质文明的创新之源。”我认为,科学虽然主要是研究自然或物(也在某些方面也研究社会和人本身)的,但是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则是人为的和为人的,是形而上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精神的创造和高扬。科学的这些精神价值和无形的文化力量直接使整个社会和人类受惠无穷。因此,“科学文化本质是关于物的文化”之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况且,也不能把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截然对立起来,因为科学文化也包含诸多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并且成为人文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乃至人性的组分。此外,物化为生产力也不是、起码不完全是科学研究的本意,科学以技术为中介转化为生产力,只不过是科学的副产品或衍生物而已。在这里,林教授恐怕把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混为一谈了,果不其然,他在紧接着的语句中就有“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提法。

二、科学文化的特性

科学文化是人类文化之一,不用说具有人类文化的共性。我们前面论述的文化的一般特征,或多或少都能在科学文化中窥见。科学文化又不同于人类的其他文化,诸如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等等,当然具有自己独有的个性,或具有与其他文化相较显得特别突出的性质。例如,在胡适看来,以科学文化为主导的西方近世文化有三大特色。一是理智化,即一切信仰须要经得起理智的评判,需要有充分的证据——“拿证据来”。凡没有充分证据的,只可存疑,不足信仰。二是人化,即智识的发达提高了人的能力,扩大了人的眼界,使他胸襟阔大,想象力高远,同情心浓挚。三是社会化的道德,即不局限于个人的拯救和个人的修养。我们知道,近世西方文化的特质和头筹是科学文化,近世西方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即是科学文化,因此胡适列举的三大特色,也可以说是科学文化的特色。

一般而言,科学文化的主体是认知文化和理性文化,它与作为信仰文化的宗教,与作为感性文化的艺术有较大的差异。科学主要是对世界的认知探索和对真理的理性揭示,而非价值判断和感性欣赏——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科学中的价值和审美因素。于是,科学文化自然而然地拥有一些其他文化不具备的独特的性质。下面,我们拟尽可能全面地归纳、概括一下科学文化的特性。

(一)科学文化的对象和内容是实在的而非虚幻的。

科学文化面对的对象是自然界(以及社会和人的某些方面),它们都是现实存在的即实在的,不管这样的实在是实体还是关系。科学文化的内容尽管有某种约定的、甚至虚构的成分,但是由于其外部实在的强制,以及客观而严格的方法的约束,加之公开的批评和多元竞争的格局,所以科学知识不可能天马行空,基于其上的思想、精神、心态当然也不会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因此,与宗教和文学艺术不同,在科学文化中,没有子乌虚有的人格化的上帝,没有虚幻的美妙天堂和阴森地狱;也没有天方夜谭式的神话,或者变幻无穷、魔法无边的孙大圣。诚如拉兹洛所说:科学-技术文化用看不见的力和实体充实这个世界,这些力和实体是实在的:不是超自然的神灵,而是物质世界的元素和特征。

(二)科学文化是最有效的研究真实世界的途径和知识生产的理想形态,是富有启发性的文化。

在人类所有文化的知识体系中,无论就其系统性和严密性而言,还是就其量的多少和质的精粹而言,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大概都是独占鳌头的。科学文化仅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但是它所生产的知识总和却是其他文化难以匹敌的,这主要是因为科学文化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精湛的研究方法、公正的争论场所和客观的评价机制。科学文化不愧是孕育和生长新知识和新思想的沃土和园地。再者,科学文化一经确立,它的启发功能即脱颖而出:不仅具有自我繁殖的能力(知识可以产生知识,思想可以产生思想),而且对其他知识体系,对社会乃至人生,都会产生大大小小的影响。齐曼说得不错:“学术科学不只是一种碰巧在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公共活动,它是我们‘认识制度’的标准范例。同时,学术研究不只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它是我们‘知识生产模式’的理想形态。”威尔逊也深有同感:科学文化是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文化,这种在历史进程中偶然发现的文化,找到了最有效的研究真实世界的途径。他进而评论说:

今天人类中的区别不是种族的区别,也不是宗教上的区别,也不是像人们普遍相信的那样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没有科学研究的工具和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积累,人类就会陷入认识上的藩篱。他们就像一条聪明的鱼降生在深不见光线的池塘里。

(三)独创性是科学文化的独特要求和鲜明标识。

齐曼说:“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这就是说,科学研究成果总应该是新颖的。一项研究没有给充分了解和理解东西增添新内容,则无所贡献于科学。”独创性使科学文化区别于重复的物质生产文化,也区别于有价值的和可复制的精神生产文化,它是科学文化的重要标志。在科学文化中,只有世界冠军或世界第一,没有世界亚军和世界第二,更没有所谓进入半决赛或前十名的个人或团队的地位,而非冠军名次在体育和艺术文化中都是难能可贵的,甚至是很了不起的。科学文化所要求的独创性也隐含着,剽窃抄袭和重复发表不仅在道德上应该受到谴责和批评,而且这样做对科学的进步毫无积极意义。

(四)科学文化是尤为强烈的理性的和实证的文化。

史前时期和前科学时期的各种文化也具有某些理性的和经验的特征,但却显得特别薄弱或不甚突出。在科学文化出现之后,同时代的其他文化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是与科学文化相比,其理性和实证的成分显然要逊色得多。科学强烈地受到理性和经验的制约;科学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是以经验实证为根基,以纯粹理性为先导,理性和实证成为科学文化的鲜明标识。李克特说,一个文化的知识体系并不是各种命题的随意集合,它们往往是受约束的或模式化的。他进而指出:

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约束:理性的约束,是关于体系内部组织的(就是体系的系统的特征;另一种是经验的约束,是关于体系和观察事实之间的联系的(就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所具有的特征)。理性的约束倾向于推进和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即体系中命题之间的逻辑一致性和相互强化作用。经验的约束倾向于推荐和保持事实上的合理性,即与已经被接受的“事实”相协调,而且能够满意地解释那些已经被接受并期望体系能予以解释的事实。

理性的约束包括体系的内部变化,也包括把一个体系分化为相抗衡的不同体系。经验的约束包括改变一个体系以使它与观察到的事实一致,或者重新解释事实使之适合于体系。这两种约束可以通过较长的文化进化过程“自然地”形成,也可以通过特殊的个人的有意构造“人为地”形成。在这里,我想强调:尽管理性的和经验的约束存在于所有文化,但是毫无疑问,它们在科学文化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最为强劲,以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科学文化就是理性的和实证的文化。

考尔迪恩对科学文化的这一特色做了更为详尽的分析和阐述,进一步佐证了我们的看法,加深了我们的印象。他说,科学是一种理性生活形式,它采纳了所有理性生活的某些共同原则。科学生活是理性生活的一种形式,是按正确的理由而生活的生活形式。它要求感觉经验、仔细的观察和谨慎的证实,通过经验了解自然。它要求理智的探求,用理性解释经验,把秩序引入感觉资料;要求严格的逻辑、有控制的想像、理智的洞察、明确的分析和广泛的综合,以及精神对新奇事物的警觉。它是以经验和理性的连续作用为特征的,科学生活要求思想和行动的理性统一。它是一个发展中的惯例:其核心准则既不会一成不变,也不会变幻无常,科学信念需要定期检查和不断调整。科学生活要求自由:思想自由、讨论自由、出版自由、研究自由。科学工作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事业,他们都受惠于前人的遗产;因此,科学实践要求个人的正直和对同行的尊重,对他人观点和决定的宽容,在鉴赏和批评之间保持平衡。总而言之,科学生活是理性生活的缩影,科学实践是理性生活的学校。

(五)怀疑和批判是科学文化的生命,也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宗教叫人信仰,法律使人服从,科学则公开让人怀疑和批判。科学文化内部的怀疑和批判对于科学发展和进步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在这一点,科学与哲学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是有人说,哲学家是靠别人的污垢生活吗?)。毫无疑问,怀疑和批判是摧毁旧科学观念的破坏性力量,比如马赫对经典力学的怀疑和批判,沉重打击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机械自然观,成为物理学革命行将到来的先声。值得注意的是,怀疑和批判也是建设性的力量,比如马赫对牛顿旋转水桶的质疑和批判性分析(马赫原理),对爱因斯坦建构广义相对论有直接的启示。不难看出,怀疑是迷信的清洗剂,批判是教条的解毒药。难怪英国哲人科学家皮尔逊这样写道:

在像当代这样的本质上是科学探索的时代,怀疑和批判的盛行不应该被视为绝望和颓废的征兆。它是进步的保护措施之一,我们必须再次重申:批判是科学的生命。科学的最不幸的(并非不可能如此)前途也许是科学统治集团的成规,该集团把对它的结论的一切怀疑、把对它的结果的一切批判都打上异端的烙印。

此外,在科学文化中,作为怀疑和批判主体的科学家不光是怀疑和批判他人的或共同体的已有观念,也自我怀疑和自我批判——这是抑制草率的或有缺陷的科学产物出笼的有效工具,对于科学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要知道,在许多情况下,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并不是自以为是,而是自以为非。诚如法拉第所言:“世上不知有多少思想和理论在科学研究者的心智中通过,但却被他自己的严厉批判和敌对审查在缄默和秘密状态中压碎了;在最成功的情况下,没有十分之一的建议、希望、意愿、最初的结论被实现。”这实际上是怀疑和批判的双重功能的体现:剔除错误的思想,完善不成熟的理论,履行科学的清道夫和守门人之责。也许正是因此之故,在科学文化圈子内,假冒伪劣、逢场作戏、捕风捉影、恣意炒作的事情并不很多。而且,即使对于自己比较自信的发现,科学家往往也出言谨慎,不敢乱夸海口,否则便会贻笑大方,失去宝贵的信誉和脸面。正像齐曼所说:“非正式的概率观念是科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像“有可能是……”、“证据驳斥了……”、“结果意味着……”这样的说法,在研究报告、评论文章和其他公开的科学话语中比比皆是。

(六)科学文化具有普遍性、公有性和共享性。

各种宗教、民俗和艺术门类(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等)的人文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从实质内容到表现形式,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科学文化尽管在创造过程中及初级阶段多少带有一些地方特点和个人色彩,但是经过科学共同体的充分交流和再加工,这种差异在成熟的理论中便大为减少,从而具有其他文化所不具有的普遍性。也就是说,科学文化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是共同的,能为每一个乐于分享它的个人和群体所共享。默顿早就揭示出这个特点。斯诺也认为:“我们需要有一种共有文化,科学属于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分。”他进而指出:“科学文化确实是一种文化,不仅是智力意义上的文化,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科学界的成员彼此之间常常并不完全了解,他们的出身、阶级、宗教信仰和政治态度也大相径庭,但是“他们却有共同的态度、共同的行为标准和模式、共同的方法和设想”,其相似程度远远大于其他文化群体的成员。

(七)科学文化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非历史性。

温格在接受科学是文化的一部分的同时,也确立了科学文化具有独特的自主性,不大受文化变迁的影响,而西方历史的其他产物似乎不是如此非历史的(ahistorical)。这表明,科学与其他文化是高度非对称的,科学这种主动的文化组分似乎总是影响其他本质上是被动的文化。科学文化之所以自主性强,是因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结果较少受文化与境的影响,也是因为科学强固的内在逻辑引导科学自主发展。这种自主性决定了科学文化的主动性:对其他文化影响较大,而本身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则相对较小。这样一来,历史中的科学的某种非历史性,显然是由科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引起的,当然也与经验事实的稳定性有关。科学的某种非历史性俯拾即是:牛顿时代的许多文化风尚已经过时了、消失了,可是牛顿力学依然如故,基于其上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完全丧失生命力。

(八)科学文化是见解和诠释多元化的竞技场,是争论和辩驳制度化的语境。

马尔凯(M.Mulkay)认为,科学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化偶然性的产物。他把科学文化描述为被分享的诠释见解的多元化竞技场,该竞技场基于灵活的符号资源。齐曼提出,科学文化是争论的制度化语境。科学共同体是一个好争论的领域,研究者围绕彼此结论的意义进行唇枪舌剑的争论。科学知识正如观察和用脑思考一样,同样是争论的产物。科学争论使用的语言是在正式科学交流中的有节制的、没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许多传统的驳斥模式——诸如对个人的恶毒攻击、谴责卑鄙的动机、诉诸权威、演戏般的讲演等——现在极少公开使用。否则,它们会被认为是病态的,而且几乎肯定不会产生预期效果。然而,这种礼貌性的争论的言辞并不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但明显有利于开放的批评。公开争论是对教条主义的健康警告,并经常把注意力引向未被觉察的危险。

在科学文化共同体内之所以存在见解和诠释的多元化和争论的竞技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科学的基本观念,也即科学的逻辑前提或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或基本公理——以及对其的评价,都具有约定的特征。法国哲人科学家彭加勒早就注意到这一点。今人巴恩斯和埃奇也指出,科学知识或广而言之科学文化带有约定的特征。他说,通常把字面上的科学文化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事实和理论。但是,经过重新审查二者之间的关系,却发现它们并无根本的区别。因为我们关于事物的概念和图式、关于理论和实验符合的评价等等,都显示出约定的特征。一种文化的知识总是具有约定的成分,科学文化也不例外。科学文化只需要把约定作为起点,即作为逻辑推理的前提或公理,这样科学的精致结构或形式系统就产生了。按照这种观点,科学家被社会化到恰当的约定或前提中,然后本身依然作为一个理性的个人从事科学。再者,科学也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系统,而语言使用模式在深刻的意义上都具有约定的特征。于是,我们对科学文化的这一特性获得了如下的新认识:

科学发展伴随着科学观念的局部调整,科学革命是科学观念急剧而根本的改造。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派拥有各自的科学观念(也可以广而言之称其为范式),即不同的本体实在和认识框架等,见解和诠释的多元化盖源于此。对于科学理论的评价和取舍既有外部的确认(理论的命题与经验事实符合),又有内在的完备(理论的基本观念或逻辑前提的简单性),但前者更为根本。尽管人们对经验事实的理解和诠释可能会有分歧,但是事实毕竟是事实,它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涵义是无法人为地歪曲的。这就决定了科学的争论武断不得,只能靠证据道理说服,不能靠权势暴力压服,也不能靠巧舌如簧骗服。从而不会像政治争论那样或相互攻讦,或玩弄权术,或投其所好,不会像教会那样制裁和杀戮异端,也不会像经商那样靠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讨生计。同时,这也决定了科学争论比较容易取得共识,不会像哲学争论那样永永无穷。这样一来,科学文化自然就成为见解和诠释多元化的竞技场和争论制度化的语境。

(九)可靠性(即可信性)的声誉在科学文化中是首要的个人资产,同行评议是科学文化的关键制度。

齐曼揭示出,学术科学是这样一种文化,可靠性(即可信性)的声誉在其中是首要的个人资产。这份资产作为长期的物质资助和社会尊重的来源如此宝贵,以致于他不会冒险求取短期收益。在科学家的教育以及他们从事研究的学徒生涯中,这是被大力强调的,并且被诸如同行评议之类的许多社会实践所强化。他还特别指出,同行评议是科学文化的关键制度。身处科学文化氛围中的科学家,相当多的人并不把权力和金钱放在第一位,也不投机取巧以获取立竿见影之效,而是看重自己的学术声誉和道德声誉,追求长远的、意义比较重大的科学目标。求实的和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也使科学共同体的成员较少仰赖长官和权威,而把个人信誉看得得比什么都重要。

(十)科学文化具有某些伦理道德的蕴涵,尤其是诚实第一。

科学文化主要是知识体系及其伴随物和衍生物,并不是伦理道德体系,但是它也蕴涵某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科学文化和更广泛的文化是反映和指导科学家行为的价值之源泉”,其中最重要的是诚实。鲍尔登注意到,科学文化的重要伦理原则是诚实第一,即绝对不能说假话。如果他在做实验和写论文时弄虚作假或抄袭剽窃,他就会被从科学界清除出去。这个原则在民间文化中偶尔有之,在官僚政治文化中很少见到,而在科学文化中则是最主要的。与诚实原则相关的还有另一个原则,就是不要把威胁作为迫使别人改变观点的手段。要别人改变观点应该凭证据,靠说理,这是科学界不同于其他集团,特别是政界和宗教团体的地方。但是,如果游戏规则不合理,或者当事人的态度不够端正,诚实第一原则也有被异化的危险。齐曼揭橥了这一点:在许多国家,作为正式申请的项目课题陈述已经成为学术科学的标准特色。忙碌的研究者把它们当作一种浪费的行政杂务,尤其是当他们中很高比例的人竞投资助失败时。可是他们知道,他们的科学生涯同取决于做出令人信服的科学发现一样取决于写这些花言巧语的项目申请。事实上,项目申请是现代科学文化中个人、物质、社会和认识诸多维度交叉的节点。

(十一)科学文化在更大的程度上是有机有机的、生物的现象。

马赫早就认为,科学无论就其起源、目的而言还是就其行为、进化而言都是一种类似生物的、有机的现象。他说:“我们的整个科学生活在我们看来好像只不过是我们有机体发展的一个方面”,“我们在科学领域中的行为一般而言只不过是我们在有机体生活中的行为的副本”,“科学显然是从生物的和文化的发展中成长起来的”。辛普森沿着这条思想进路进一步强调:科学中的所有系统具有类似生物的组分。文化本来就是生物现象,科学作为文化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生物现象。

(十二)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张力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

我在1980年代中期曾经论述过,科学是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张力中成长起来的。后来,我又提出哲人科学家的哲学是多元张力哲学的观念。现在看来,科学文化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在多元张力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李克特是这样评论科学文化发展中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张力的:在科学文化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尽管彼此不同,但是它们是相容的、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因为,二者都是知识的习得和确证的途径;能为那些在价值和文化的其他方面有差异的人们提供理解和达成一致的基础,逻辑的合理性的“工具”和观察的经验的“工具”是类似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彼此相似,都具有强烈的激进主义涵义,即必须遵循某些固定的原则。其次,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科学研究的结果必须与经验事实符合或对应,这就决定了科学的客观性——冲淡为“主体间性”的客观性也是客观性一种形式——是不可抹杀的。但是,科学概念又是思维的自由创造和理智的自由发明,科学的基础也具有某种虚构的特征。这就形成了科学文化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张力,关键是如何在二者之间维持正确的比例和微妙的平衡。再者,科学文化既要有“为知识而知识”或“为科学而科学”的理想追求,以利于科学自身的健康发展;又要实实在在地造福人类,以赢得社会和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这就必须在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培根当年就是这样考虑问题的。海森伯进而表明,源于西方文化的科学文化把理性基础的知识与实用活动联系起来,使提出原理性问题的方式和我们的行动密切联系。这是文化的全部力量之所在,由此产生出我们的一切进步。

毋庸讳言,若要进一步搜索的话,还可以列举出科学文化的一些特性。比如,科学文化像其他文化一样,也具有自己局限性。马斯洛(A.H.Maslow)提到:科学亚文化强大有力而包容甚广,足以解决许多以往不得不放弃的认知问题,但却无法解决个人的问题,以及价值、个性、意识、美、超验和伦理问题。不过,话说回来,哪一种文化又没有自己的局限性呢?鉴于科学文化的主要特性基本上已经涉及到了,我们还是就此打住为佳。

三、科学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进路

关于科学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进路,我们不是预言家——恐怕预言家也难以做出准确的预言——不可率尔操觚、妄加置喙。不过,列举一下各家的看法,略谈自己的一孔之见,总是可以的吧。

希尔评论道:今天,科学和技术几乎变得使人着迷,它们渗透在当代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于是,科学和技术文化(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culture)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和争论核心。1989年法国《世界报》在一篇社评中这样写道:

21世纪活跃的公民,必须能够以充分的事实知识干预社会正在如此造成的伦理的、战略的、生态的和技术的选择,坚持我们个人的基本自由,在面对来自非理性的和科学主义的压力时保持批判的心智,保证经济的未来和我们社会的健康,维护民主本身,都取决于这个社会在它的中途发展真正的科学和技术文化的能力,而科学和技术文化不会被局限于技巧和技术文化,不会被限制在幸运的少数人手中。

在这一争论中,至少有四个关注项目生死攸关。在当代,所有各部分人口共享的科学和技术文化的发展,似乎是使个人能够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结合起来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之一。不断变革人与世界和他人的关系的科学及其成就,要求每一个人能够参与关于我们社会未来的争论,或者至少理解它的含义,以便被看作是一个羽翼丰满的公民。生死攸关的是民主的责任。在当代,科学和技术文化的传播和共享是改善竞争、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条件之一,为的是迅速适应科学的、技术的和工业的变化,这种变化增加了竞争的关键,我们必须发展基于理解和控制科学基本原理和技术之上的新技艺。生死攸关的是经济的竞争。在当代,由于科学创造的纪念碑被认为是人类心智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因此科学和技术文化占据的地位仅次于像音乐、文学或美术之类的其他文化领域。生死攸关的是对科学和技术的智力成就的感谢。最后,在当代,理性的当代表达通过吸收内在于科学和技术文化的推理过程而发生了,委任授权首要地落在学校系统上。我们期望,学校将传递我们社会赖以建立的价值和技艺。生死攸关的是构成现在和未来的决定性的质与集体和个人选择的质。

斯诺在列举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对立和走向融合的途径时预言:“第三种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新综合——将来临,文学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的交流困难将最终得到缓和,二者会和睦相处。布罗克曼借用了斯诺的名词,但是赋予其另外的意义:第三种文化是由下述处于经验世界的科学家和其他思想家构成,这些人通过他们的工作和阐述的著作,正在代替传统的知识分子,使我们生活的更深刻的意义变得明显,重新定义我们是谁和是什么。今天,第三种文化的思想家正在避开中间人,用能够达到理解力强的读者大众的方式,努力表达他们最深刻的思想,直接与公众交流,从而引入了知识分子话语的新模式,是行动中的知识分子新共同体的展示。第三种文化能够宽容观念的不一致。它不是好争吵的达官贵人的边缘争论,它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第三种文化的思想家不是没有生气的学术人,而是形成他们一代思想的人,是综合者、宣传者、交流者,是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新的公众知识分子(newpublicintellectuals)。

尤西姆兄弟(JohnandRuthHillUseem)认为,第三种文化是不同社会的科学家创造、共享和学习的那种文化式样,这些科学家致力于把他们的社会和地区相互联系起来。这样的式样是现代化的决定性力量。雷斯蒂沃就此议题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卷入科学的第三种文化的平凡活动激励正在出现的世界化意识,并构成对它的参与;这些活动通过创造不同国家科学家之间的强有力的、持久的和非私人的纽带,加强了主权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是发达东道国的访问者,他们的活动有助于他们祖国的发展;在科学的第三种文化中的活动把科学家整合到超国家的科学社会系统中。但是,他向第三种文化是正在出现的世界共同体的缩影的观点提出挑战。在他看来,世界化(Ecumene)——世界社会或世界共同体——的一个条件是适当培育作为人的创造性和批判性的理智之表达的科学,而科学能够被视为构成进步的基础过程。科学的第三种文化的概念是关键性的,因为它强调人的探究、合作和进步之间的联系。它能够被看作是科学在其中发展并在世界化过程中传播的系统。理想地,科学的第三种文化培养出这样的科学家,他们有广阔的视野,对期望完成的东西比较自信,拥有最新的知识、技术能力和革新的热情。但是,这不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跨文化活动的后果。职业化和官僚化对第三种文化的机能失调有影响。

科学规划范文篇7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服务科学发展能力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中央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促进统计工作科学发展,提升服务科学发展水平的一次难得机遇。按照州委的部署,我局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开展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学习调研,我局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辅导、集体研究、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专题资料,学习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引导党员、干部边学习边思考,查找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结合统计整体工作实际,搞好调研活动,确保调研成果,梳理出统计工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组织党员、干部围绕“提高统计质量、服务科学发展”展开大讨论,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分析检查阶段,我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相互谈心,沟通思想,增进理解和团结,撰写发言提纲,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紧扣党的以来本单位的工作实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充分发扬民主,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开展谈心活动、深入基层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对班子和党员的意见,通过“领导点、同志帮、自己找、群众提”,认真查摆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查摆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并结合所收集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分析、认真反思,提出整改措施,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撰写《州统计局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切实把思想统一到推动统计科学发展的要求上来,真正做到学习实践活动和统计业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体现到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上来,体现到提高统计服务科学发展水平上来。在州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办公室和第四指导检查组的有力指导下,紧密联系统计工作实际,以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为目标,坚持把深化学习贯穿始终,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把动员和依靠群众贯穿始终,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得卓有成效。

(二)深入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

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局内工作实际,积极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成立了以党组书记、主任为组长,党组成员、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统计局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实施细则》,及《统计局重点工作通报制度实施办法》、《统计局重要事项公示制度实施细则》、《统计局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实施办法》、《统计局政务信息查询制度实施细则》等,接受社会各界的全面监督。

(三)、认真搞好经济普查,确保普查数据质量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今年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各项工作,全面准确客观真实地掌握经济情况,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去年12月全面完成单位清查的基础上,今年元旦起,我州全面进入经济普查现场登记。各县经普办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带领普查员登门入户正式登记。1月1日,我局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各县督促检查,州经普办业务骨干深入现场跟踪指导,结合实际言教身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实帮助基层普查员提高填报技能,推动经普登记工作顺利进行。在普查表填报与收表阶段,指导、督促普查对象依法如实填报普查资料,严格审核普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注重强化对劳动者报酬、利润、税金、拆旧等构成经济总量要素指标的核实把关,做到“应统尽统,不重不漏”。

(四)、发挥统计咨询职能,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在进一步强化进度分析和监测预警能力的同时,我局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利用充分占有大量统计资料的优势,进行重点分析和专题研究,每月、每季及时向党政领导提供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完成进度和相关的统计分析。做好反映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各项措施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开展落实扩大投资情况的跟踪统计监测,提高进度经济形势分析的质量,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加强工业、能源、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市场的调研分析,进一步加强统计信息工作,积极向有关部门提供“短、新、快”的信息资料。半年来,我局已撰写了30多篇统计分析材料。做好经济指标的综合评估,有的放矢地写出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并在州委、州政府经济分析会上交流。开展快速专项调查,拓宽社情民意调查领域,改进统计年鉴编印内容,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绩效考评、两纲监测和房地产运行状况监测等工作。协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贸易餐饮业企业的申报工作,加强基本单位名录库的维护,更新和使用,为数据共享、服务社会打好基础。

科学规划范文篇8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部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教育科学规划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

科学规划范文篇9

一、抓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1、加大检查力度。学校制定了《阳光中心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成立了以教务主任为组长的常规工作检查督查组,每月开展一次检查,每周开展一次督查活动。在检查之前,教导处召集检查组成员,确定检查内容、形式以及具体要求,以表格形式将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培优转差情况、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课堂教学效果逐一检查评比,然后将检查结果以通报形式打印发至全校,让每位教师了解自己,对比他人,找差距、找不足,同时学校还针对每次教学常规检查和督查情况组织反馈交流会,使检查的效果真正落实到实处。

2、加强备课创新。备课以教材分析为主,做到备课、上课、练习、检测四统一,备课过程中做到“四个要”,即“钻研教材要深度、教学环节要清晰、作业练习要精选、单元检测要严格”。教务处坚持每学期进行一次校级备课评比展示活动,让教师相互促进提高,教务处、教研组长负责及时反馈信息,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完善和提高备课水平。

3、加强教学评价机制创新,重奖重罚。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坚持抓好“两个环节”的评价。一是在学校每月组织的各种常规检查中,必须进行量化评分,市教育局和办事处的检查评价结果得到肯定的双倍奖励,出现问题,上了通报的双倍处罚。二是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科教学质量进行横向+纵向对比评比,横向考评成绩以曙光小学为标准,优分率+及格率+均分=教学成绩,以百分点为单位,少一个单位扣1元,多一个单位奖3元;纵向考评以期中成绩为标准,每多一个单位奖3元,每少一个单位扣3元,六年级毕业考试按照科任教师与学校签订的质量结账方案进行结账,办事处奖励后学校再进行同等奖励,这一系列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了评价的导向作用,调动了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抓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近年来,我们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把精力集中放在抓课堂教学效果上,提出了符合校情的起点教学策略:“低起点,快反馈,细分析,必落实”,即:教学知识起点必须照顾到中差等生,每节课重点、难点必须当堂反馈,对存在的问题,学生没有弄懂的地方必须仔细分析,保证每节课教学内容必须落实。同时学校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加大推门听课的力度,随时检查教师教学内容是否和备课一致,现场出题检查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达标,知识点是否落实,并做好记录与科任教师及时沟通,及时总结,促进提高。

三、抓基础、促平衡,稳步提升教育质量

(1)六年级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没有1—5年级的基础,六年级再怎样拼搏也是束手无策,因此我们将1—5年级定位为“地基”,将六年级定位“大厦”,抓六年级的同时将1—5年级也纳入“三年规划”,即语、数主科科任教师必须做好三年教学循环,从一年级带至三年级一轮回,从四年级带至六年级再轮回,这样既保证了知识的连贯性,也保证了教师评价机制的合理性。这种模式在我校抓质量提升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始终持之以恒的抓牢学困生的补救工作,我们借鉴许多先进学校、优秀教师的转差经验,每位教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本科学困生补救计划,做到学科补救及时,辅导耐心细致,每学期只要能转差一名学生我们就会对这位教师进行肯定,并把转差成绩纳入教师考核内容,由于转差工作的有效落实,学校学生的及格率也有了稳步提升。

四、抓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素质。

近年来,我们把年青教师的培养作为提高教师群体素质和推动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手段。学校把“怎样提问”、“怎样布置、批改作业”、“怎样进行反思”、“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等浅显与课堂有关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分解到各年级各年青教师,大家围绕这些研究课题,开展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学校每周组织一节观摩课,课后教师围绕这四个问题进行探讨,通过三年的不断探索,我校承担的课题《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成功结题并得到专家的肯定,与之相应的我校青年教师王海燕、陈莉、宋海燕等人的优质课在市级比武中获奖,王玉娟、曹永平、肖艳丽、王华荣等教师的论文获部级奖。课题研究不仅促进了我校教师素质的提升,也带动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科学规划范文篇10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是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单位。其管理内容,站在不同的位置,或考虑问题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及不同的内容。

1.广义狭义的理解。

广义理解。按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内容应包含有8个方面:①组织;②课题类别和选题;③申报;④评审;⑤经费(管理);⑥课题管理;⑦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⑧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评奖。

狭义理解。仅指“⑥课题管理”这一部分。

2.工作性质的理解。从课题管理的分工工作性质看,既包含有行政性的管理,又包含业务性的管理。

3.课题级别的理解。从立项课题的级别来看,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以有5级。

部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审批的课题;

自治区级——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的,由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广西教育厅批准立项的课题;

地市级——由地市教科所教研室组织,地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或教育局批准的课题;

县(市区)级——县教研室组织,县(市区)教育局批准的课题;

校级——学校自己组织并批准立项的课题。

4.管理层次的理解。

宏观管理——课题的规划管理属于宏观层次的管理,意在引导科研方向,形成研究重点,调动、组织和协调研究力量,有助于教育科研工作整体目标的明确与教育研究资源的合理组织。如区教科规划办对全广西、各地市教科所教研室对本地市、各县教研室对本县区范围内课题的规划管理。

宏观管理较偏重于行政性的管理。

微观管理——以课题的研究进程为管理对象,以研究方法与技术为主要领域,以课题个体的成果效益最优化为管理目的,是落实课题规划,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关键。指课题自身独立的管理。

微观管理偏重于业务性管理。

中观管理——介于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之间。

5.工作过程的理解。从研究工作发展过程看,可分为规划管理、过程管理与成果推广应用管理三大板块管理。

总之,课题管理内容是相对而言的,站的位置(上、中、下)、角度的不同,所指的管理工作内容和要求也有所不同。有的时候是既有分别,又有互相包含,不是截然分开。

本讲座所讲的管理内容和要求,主要是确定在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自治区一级课题的管理问题来讲。

二是针对与大家关系比较密切,目前大家比较关注和急需了解的关于“课题的管理”、“课题的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两大问题来讲。

第二部分关于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管理

一、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分级管理。

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管理,主要遵循“上管下”、“自管自”和“委托管理”的办法进行。

1.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有管理职责,直接管理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指导委托课题管理单位进行课题的日常管理工作。

2.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含A类、B类的C类)的日常管理,委托地市和高校教育科研机构进行,具体为:

①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是地、市、柳铁管辖的,委托地、市教科所(教研室)、柳铁教委普教科进行管理。

②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是高等学校的,委托该校分管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的部门(如:科研处、教务处、高教室、教科所等。)进行管理。

其余(指上述提到的“地市或高校所管辖”以外的其他单位,如区直单位、区直中专、区直幼儿园、教育学会),由区教科规划办直接管理。

我们把以上①②所提到的地市教科所、教研室和高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部门称为:委托课题管理单位。

3.各立项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负责课题的自我管理、具体管理。

二、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对委托课题管理单位进行日常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1.地市教科所教研室及高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部门,负责对课题的日常管理。协助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管理所属范围的重点(A类、B类)课题,代为管理所属范围的一般课题(C类),做好有关工作。

2.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了解、检查立项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督促课题组按计划开展研究;对研究工作尽可能

题申请,均由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审批。

(二)组织鉴定单位。

1.通讯鉴定。所有课题(A类、B类、C类),由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

2.会议鉴定。将分不同情况安排:

(1)A类课题,由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

(2)B类课题,由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或者由广西教育科学规划办委托课题管理单位组织。

(3)C类课题,主要委托课题管理单位组织。具体为:

①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是地、市、柳铁管辖的,委托地、市教科所(教研室)组织。

②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是高等学校的,委托该校分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部门(科研处、教科所、高教室等)组织。

其余(如: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为区直中专、技校以及区直单位等等)仍然由区教科规划办组织。

凡委托地市教科所、教研室,或高校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部门组织会议鉴定的,由区教科规划办发给委托书。鉴定结束后,受委托鉴定单位将会议鉴定结果报给区教科规划办。

第四部分课题经费的管理、筹措和使用

一、课题研究经费

1.A类课题由区教育科学规划办资助部分经费;B类、C类课题研究经费由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及自筹。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所在单位应对课题研究给予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

2.课题资助经费使用范围。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