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方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1:33:23

科学方式

科学方式范文篇1

方法,是人们为人处世,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种种矛盾和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式。世上所有的个人、团体、政党和国家机关等,总是要借助、依靠、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做好想要做的事情,达到预想的目的。有了正确的方法,可以纵横捭阖,挥洒自如,举重若轻,事半功倍,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若是没有科学的方法,或者方法失当,则往往会陷入困境,一筹莫展,一事无成,甚至一败涂地。领导方法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对策、举措和手段,是领导者解决工作实践中种种矛盾和难题的基本程式与做法,是领导者的思想观点、思维方式、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风在领导工作中的具体体现。领导方法有科学与非科学、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区别。领导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程度,直接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效率、效能和事业的兴衰成败。

我们党一向重视领导方式与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始终强调在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运用科学的、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领导方式方法。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卓有成效地进行了领导方式与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突出强调增强领导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指导性。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领导作风的同时,强调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实现领导方式与方法的创新。他们在许多著作和文章中,对改进领导方式与方法,提高领导水平都有精辟的论述。党的十六大以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同志强调,“各级党委和全党同志都要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正是由于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一代接一代地重视研究解决领导方式与方法问题,引导全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与任务,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与方法,转变领导作风,才极大地提高了党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取得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巨大成功,开创了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是很适时、很中肯、很有远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格局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形势任务和新的客观实际,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方式与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综观全国各级各行各业领导干部工作方式与方法的现状,既有适应的方面,也有不适应的方面。应当说,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大多数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领导方法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改进,创造积累了许多富有生机活力的新的领导方式与方法。但是,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思想观念陈旧,领导方式与方法落后于形势任务的需要。有些同志无视领导环境、对象、内容的变化,还在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工作方式与方法管理市场经济,管理社会事务,仍然习惯于用行政手段随意干预企业运营,用“一刀切”的办法指挥农民种这种那,用“拍脑袋”的办法进行决策,甚至用简单粗暴、强迫命令的办法对待群众,以致造成妨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严重脱离群众的不良后果。有些同志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领导工作,感到茫然,苦于无方,感叹“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能用”。一些刚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则存在着实践经验不足,领导方法欠缺,遇到复杂的矛盾和工作难点不知如何应对的问题。可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领导方式与方法,学习掌握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是各级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工作在一线的领导同志的当务之急。

自2002年10月开始,我和部分热心于领导科学研究的同志,就新时期领导方法这个课题,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探索与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接触过不少在一线工作的干部,发现有些同志工作热情不可谓不高,责任心不可谓不强,也不可谓不辛苦,一心一意想把工作做好,为老百姓多办些实事、好事,可是,往往心也操了,劲也费了,累也受了,结果却并不理想甚至事与愿违。原因何在?领导方式与方法不对头是很重要的原因。这些同志平时不大注意研究形势任务的变化对领导方式与方法提出的新要求,对学习和掌握科学领导方法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自觉性,习惯于“用老方子治新病”,凭老经验办新事,往往是“过河不搭桥”,“跟着感觉走”,得过且过,甚至盲目蛮干,这怎么能产生好的效果呢?有些同志深有感触地说:“领导工作千难万难,方法对头就不难领导工作再忙再乱,方法对头就能举一反三;领导工作容易陷入被动,方法对头就能赢得主动。”可见,把改进和创新领导方式与方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改革深化、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特别是做好一线领导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实在必要必需必行。

新时期领导方法课题研究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学习领会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领导方法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立足于新的形势任务和客观实际,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总结概括新的领导工作经验,注重研究、探讨、回答新时期各级领导、尤其是一线领导工作的方式与方法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和课题组的同志们经过反复商讨、比较,把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为18篇,即观念篇、发展篇、决策篇、调研篇、创新篇、信息篇、用人篇、基层篇、群工篇、矛盾篇、务实篇、示范篇、法制篇、团结篇、公仆篇、廉洁篇、学习篇和班长篇。领导方式方法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

科学方式范文篇2

近几年科学方法是教育的重要取向,会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的一门应用学科,在课程标准改革和会计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科学方法的显化教育。尤其是在20世纪后期的中国,科学技术高速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会计科学方法就是人们对经济管理认识方法,有些学生认为会计“难学”,并不是先天不足。教师在教学中将会计学科的知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相结合,向学生讲述会计发展的趋势和形成的研究法,与所积累的会计知识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调整好学习心态,加强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改变学生会计难学的思想,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期为科学方法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会计学教育与科学方法显化教育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的一门应用学科,作为管理科学性质的基础学科,进行理论学习,以科学方法为中心研究。会计学是一门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研究如何对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1]活动进行计量、记录和预测;在取得以财务信息(指标)为主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的一门经济管理类学科。会计要领与科学方法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会计学的管理科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在科学理性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1.教师在进行科学方法教授时,联系会计教学中的多方面知识,如会计学的性质、职能、任务、程序等多方面的背后知识与科学进行挖掘,让学生通过科学方法,进行了解和获取更多知识。以会计需求为导向、实现科学方法的教学体系,学习目的与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会计科学方式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针对会计科学方法教育的必要性出发,使学生通过科学方法的妙处,体现出科学方法对会计规律和会计知识的实际用途,使学生真正能学会会计,对知识形成新的理解,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2.会计科学方法显化教育的作用会计科学知识的内容,是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有许多会计量都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科学方法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核心,通过科学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会计基[2]础知识规律的探索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科学素质。使学生产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学生经过学习逐步地掌握了会计科学方法,进而形成自己的会计科学方法,就会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更好的提高科学思想。正确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在人的认识途径上,让学生掌握了方法取得了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

三、会计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途径

知识讲授主要有概念、规律以及会计学史等等。在会计教学中,有步骤和目的地传授会计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科学方法教育要显性化,良好的思维方法源于科学的态度,通过专题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并采用科学方法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促进知识学习和培养创新精神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在教学中加强科学理性教育、显化科学理性。因此,将科学方法教育于会计知识教学融为一体,加强学生会计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防止学生失去学习会计的兴趣。

四、改进会计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情境中体验科学方法教育,展科学性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与实验,重视并加强心理上和思想上以及知识上的培养,从而真正达到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对部分[3]学生和教师进行访问,了解他们对科学方法显化教育的体验与感受,进行总结和分析,指出问题并改正问题,达到最好的会计科学方法显化教育,增强实践能力和知识能力。我们要充分理解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必须要把科学方法的本质显化出来,从而使学生使用科学方法,加强概念或规律的推导训练,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使学生领会会计学科学基本任务和基本研究方法;让学生逐步领会出会计规律的基本方法;会计方法的实质和会计研究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把科学方法的本质显化出来,使学生获得更多方面的会计学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感觉到通过会计科学方法教育的掌握知识,提高会计课堂教学,以理性的思维角度看待科学。

科学方式范文篇3

1.适时讲解,重点突出在引入的形式上应切合中医内容适时讲解。在中医内科单个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各个部分中医内容讲解结束,可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进行进一步阐述,也可以在具体中医内容讲解过程中实时分析中西医认识的异同点,尤其当某个疾病的中医和现代医学描述或名词相同,但是内涵不同或有差异时,更要加以分析和讲解。例如,在教授胃痛时,重点分析疼痛的时间和性质与中医辨证分型密切相关,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及现代医学不同胃肠道疾病中疼痛的性质和特点的差异,提示学生胃痛中医辨证分型与常见胃肠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的联系和区别。在淋证的中医治疗中,清热利湿是重要的治疗法则,也是重点讲解内容,此时可以适度将淋证的发病与尿路感染,清热利湿方药与抗菌抑菌作用之间的联系加以讲解,加深学生对淋证中医诊治手段的理解。

2.引入内容需适度中医内科学的授课往往开设于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课程之后,西医内科学课程之前,学生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尚不深入,对现代医学知识的掌握也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引入相对易于理解的现代医学内容进行讲解,不宜过多过深地系统讲解现代医学对于相应疾病的认识,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具体治疗方法和药物不宜在中医内科教学中讲解,以免喧宾夺主。例如,消渴大多属于糖尿病范畴,讲课中可以提及“三多一少”症状是高血糖所致,但不宜分析高血糖的产生机制。中医与现代医学在癌症的治疗手段上差别较大,可以简单提及手术、化疗和放疗,但不做深入讲解。

3.“有则引之,无则略之”的原则在引入现代医学知识分析中医内容时,还应注意“有则引之,无则略之”的原则,即引入现代医学明确又切合中医内容的知识点,对于中医内容无明确对应现代医学知识的章节不宜生搬硬套式地分析,对于现代医学尚不确定的内容应避免引用,以免冲淡和曲解中医的内容和特色。例如,肺痨病中医认为感受瘵虫是主要病因,这与现代医学感染结核杆菌已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课中可以加以明确说明;而饮食不节和房劳过度导致水肿的发生和加剧,缺乏明确和单一的现代医学认识,教学中可以只从中医理论阐述。

4.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直观的疾病信息过去中医内科学教学沿袭传统中医教材,多以文字描述为主,缺乏直观的图像信息,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而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一些临床征象,与现代医学典型的体征描述相一致,应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已有的疾病直观图像,向学生形象化地展示,弥补中医教学中的不足。有报道显示,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1]。例如,在讲授黄疸一节时,选用急性黄疸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图片,可以直观地区分阴黄和阳黄的不同疸色。痹证中,久痹所致的关节僵硬变形可以借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关节肿胀畸形加以展示,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

二、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现代医学知识的意义

1.有助于对中医疾病的理解和掌握中医内科疾病从理论到临床的论述有时比较抽象和模糊,借助现代医学的具体化和客观化的描述,可以减少学生对中医内科学内容的枯燥感,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融会和区分中西医概念的内涵和差异。例如,现代药理学对中医内科一些疾病的治疗方药往往有一些治疗机制的研究,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使得学生对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现代机制有一定理解,从多角度掌握中药的作用机制。对于借助现代医学技术方法开展的中医理论、疾病证型本质以及中医诊断指标客观化的研究成果,适度的引入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并提高中医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2.有助于临床能力的培养目前中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必然涉及到现代医学知识的运用,并且要求他们做出中西医的双重诊断以及必要的西医治疗干预措施。但是中医院校的中医内科和西医内科的教学多是分别进行的,两者的内容往往被割裂,与临床实际不相符合。且西医内科学教师往往缺乏中医背景,授课内容大多不涉及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所以,在中医内科疾病的教学过程中,适度引入相应的现代医学内容,可以促进学生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认识某个疾病的诊治过程并正确地处理。例如,中医内科疾病包含诸多现代医学的独立疾病,有着不同的疾病分期、诊断手段、诊断标准和预后,而中医内科学中相关内容模糊不清或未涉及,借助现代医学的认识,可以拓展和丰富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同时培养学生从中西医不同角度对疾病现象的思辨能力。再如,现代医学把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作为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中医内科相应的消渴病治疗对于两者均未重点提及,这时合理引入现代医学的认识,既符合临床实际也可提高临床疗效。有一些中医院校将通过教学改革,在突出中西医特色,取长补短的基础上,进行中西医临床科目并轨教学,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科学方式范文篇4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科学化

文物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民族文化弥足珍贵的见证,是承载历史与当下的重要媒介。文物通过具有历史背景的文化表现形式让当下的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历史的魅力,感受凝结在文物中的古人智慧。做好文物保护的工作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结合现阶段文物保护的现状,博物馆对于文物保护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文物保护过程中也有保护不当、保护过度等影响文物质量的现象。

1博物馆文物保护科学化的原则

1.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物保护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博物馆在文物展示上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一方面要保护文物不受到任何有害光源、湿度影响等,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观众的体验感。针对博物馆照明的问题,以往的博物馆是暗色的环境,照明灯光比较昏暗,体验感不好,有的观众觉得气氛压抑而不愿进入博物馆进行参观。新的历史阶段,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管理也不再是陈旧的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①很多博物馆在关注到照明问题之后及时进行转型升级,在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更加关注观众的需求和参观体验,营造一个舒适静谧的参观环境。相比人工光源,自然光源才是人容易接受的光感,博物馆应该通过物理结构的转变和设计来实现更多自然光源的利用,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再考虑人工光源。

1.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文物种类很多,不同的文物需要的环境也有所不同,如字画的收藏与展示条件和纺织类文物就不相同。这就需要博物馆能够全面统筹,分类处理,保证每一门类的文物都能得到妥善的保护。目前有一些博物馆属于综合类博物馆,大多按照地区或时间阶段建立的,这就意味着一个博物馆内有许多不同门类的文物。博物馆要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将文物进行分类展示,将可以在同一个环境下展示的文物整合在一个展厅内,将特殊性质的文物或展示条件极端的文物单独展示。

1.3坚持“科学为本”的原则

文物是历史的印证,是整个人类的共有财富。文物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论是在发掘、保存还是展示过程中都需要十分严谨。博物馆是文物展示的主要场地,在文物保护和展示上需要坚持科学化的原则,不论是场地的硬件设置,还是文物保护和修缮的软件设置,都需要全方位考虑。科学性包含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和人性化,既要考虑文物的科学保护和展示,也要综合考虑观众参观的体验感。博物馆文物保护需要秉承“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科学为本”三个基本原则,并在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博物馆的具体情况进行文物科学化保护。

2提升博物馆文物保护科学化的具体方式

2.1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

我国有针对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即《文物保护法》,其中对于文物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界定。博物馆文物保护应该将《文物保护法》作为重要的依据,坚持在文物保护过程中关注文物的自身特征和其不可再生性。随着文物保护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应该不断优化《文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各地政府也需要在制度上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扶持,制定相应的文物保护法规和政策,为博物馆文物科学化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2.2提升博物馆信息化管理水平

博物馆信息化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文物存档,另一个是文物展示。建立全面的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的科技建立文物保护和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平台;实现实体文物与电子文物的一对一管理,为每一个文物进行馆内建档,其中包括文物的历史背景、残损程度、保护要求、借展情况等重要信息。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对博物馆文物进行管理,也可以进行更加科学的分类。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就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现实体博物馆与线上博物馆的融合,人们也可以在线上查询文物信息,还可以自由地发表个人意见,实现了文物与观众的良性沟通,打破了文物鉴赏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博物馆在进行实体文物展示的同时,也应该建立互联网博物馆平台。建立博物馆的网站,博物馆的展览信息和各类通知,并专设文物展示的模块,将博物馆内的文物进行展示;可采用3D成像技术,分别对每个文物进行采样,并配合完整的文物信息介绍,还设置检索界面,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自行检索查找。①目前,很多博物馆的官方网站都对文物采用3D展示,观众选择感兴趣的文物,通过裸眼3D进行全方位观察和研究,文物细节展示十分清晰和到位。

2.3重视提升人员专业素养

博物馆对文物不仅要保护管理,还要对文物进行修缮。文物的保护和修缮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真正实现科学化的文物保护,需要组建一支具有高水平文物修缮和保护资质的专业团队。博物馆的文物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应该对文物、历史有深刻的认同,思想积极向上,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技术上,不可单一化,文物本身种类繁多,每一类型的文物保护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博物馆应该组建文物保护的团队,在团队中配置不同种类的专业文物保护人员,定期进行人员的培训和提升,组织人员去国际上比较完善的大型的博物馆进修,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目前的文物修缮和保护还需要先进技术的参与,这就需要聘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参与到文物保护的工作中。

2.4先进设备的引进和使用

文物保护中会遇到很多极端的情况,需要进行抢救性的开发,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和专业的设备支持。目前国内最大的“文物医院”就是故宫“文物医院”,拥有先进的文物修缮设备,其中包括文物检测、文物修复、文物保存等。先进的设备可以充当人眼的有效补充,再有经验的文物专家也只能通过肉眼的观察进行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先进的设备就犹如透视的加持,可以让文物专家更好地了解文物的内部结构,这对文物的保护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种类型的“文物医院”不应该只存在于故宫,应该普及到各个博物馆之中,因为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应该贯穿文物的整个生命过程之中,挖掘期间需要保护,博物馆文物展示期间也需要修缮和保护。一旦在展览的过程中出现文物的损害,需要大量时间转运到大型的文物医院修缮可能会造成文物更深程度的损坏,甚至达到不可修缮的程度。博物馆文物医院覆盖的前提就是先进文物修缮保护设备的引进和使用。

3博物馆文物保护科学化的前景展望

3.1数字化博物馆文物管理的兴起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高新技术将更多地融入管理中。博物馆文物保护过程中也可以更加体现数字化,主要表现在文物数字建档、数字追逐、数字展示等。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就是进行数字化博物馆管理的排头兵和典范,自2019年开始中国国家博物馆就引进数字化的文物管理系统,对在馆的文物进行编码入档,对展览情况进行电子留痕记录。地方各级博物馆也应该借鉴积极经验,引进数字化管理的软件和硬件,提升博物馆文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3.2科学制定博物馆文物管理的战略

每一个博物馆的展品和地域不同,会导致博物馆发展战略规划的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根据博物馆运行的客观情况和未来预期的发展目标来制定博物馆文物管理的战略。首先,要对博物馆的内部和外部条件进行提升,内部需要专业的文物管理和文物修缮专员,外部需要提供更适合文物展示的博物馆环境;其次,结合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前景,及时对文物进行更新和调整,可以进行文物的分类展示,设定不同的展览主题,将符合主题元素的文物集中展示,这样既可以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也可以更好地体现文物展览的历史深度;最后,培养专业的网络文物管理团队,与实体博物馆管理团队双规管理,分工明确的状态下可以更好地提升博物馆文物管理的科学性。②

3.3集中社会合力,保障经费稳定

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历史和文化,并不是资本利益化的。收益的相对少,就会凸显投资的相对大。我国的博物馆大多由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拨款兴办,博物馆后续经营需要大量的稳定资金供应,单纯政府的拨款就显得杯水车薪,这是导致我国博物馆管理水平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上海博物馆在新展馆规划时进行创新,采用集中社会合力的方式进行博物馆的建设,在政府补助和减税的基础上积极筹集社会资本,其中主要包括相关文化企业投资和海外投资。资金的稳定供应就可以更好地提升博物馆管理的科学性。

3.4尊重知识,重视人才

博物馆文化保护科学化的有力保障在于人才。博物馆可以根据展示文物的具体类型和种类引进专项的人才,可以考虑进行“产学结合”和社会择优,招收高校从事文物研究的研究生,也可以结合高校的研究室进行文物的修缮和管理。对于社会优秀的文物管理人才也可以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除此之外,还应该关注文物陈列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观众对于参观体验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增高,在展示文物历史内涵的同时,也应该兼顾展馆展示的科学性和陈列展品的美观性。目前,我国比较缺乏专业的博物馆文物展示陈列人才,大多是艺术专业的人才兼职进行。为了满足市场对该种类型人才的需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近两年开设了文物陈列教学和专业,这将为博物馆文物保护提供更加专业的优质人才。

4结语

科学方式范文篇5

【关键词】传统管理;弊端;科学;管理方式;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贯穿于各个行业和领域,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性、经营性企业和高等院校、大型文化娱乐场馆等人员聚集场所的安全管理问题,无论从其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影响力而言都尤其显得重要。如果做不好,势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我国每年安全事故很多,特别是近年来在采矿、交通企业多次造成特大的安全事故,实在令人痛心。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形势下,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现在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推动和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科学管理方式的必要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安全管理,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为实现安全生产,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的科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科学化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势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管理虽然是极其艰巨的一项工作,但是,只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安全管理的规律,就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科学是安全之母,愚昧无知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许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们缺乏必要的教育训练和科学知识造成的。科学管理是安全之母,如触电、煤气中毒等事故,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电、煤气性能的了解,盲目蛮干造成的。“科盲”是事故的“隐患”,许多事故往往是由于缺乏普通的科学常识所致。面对着不断更新的技术装备,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别说驾驭它,使用它,就是完好的装备,也可能损坏。人要是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就会聪明起来,减少盲目性,再复杂的武器装备也能掌握。有的同志在多年从事危险的工作当中始终都安全无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安全管理的巨大力量,知识可以增加安全系数,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传统安全管理方式的弊端

(一)宣传教育不到位。以往的传统教育对宣传教育没有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只是注重抓经济效益,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观念上就没有加以重视。因而,基本上没有作宣传教育工作,即使有也是肤浅地谈谈,走过场,普通员工也只是听听而已,根本没有深入人心,也没有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造成员工的意识当中根本没有安全的概念。

(二)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一般在出现安全事故后,领导干部必须处理,然后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大有“亡羊补牢”的感觉,这样就容易埋下隐患,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引起员工的注意,但事情过去后,依然故我,领导也不强调安全问题,安全管理工作基本上没有人抓,所以产生下一次安全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三)不能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制定安全规章制度,领导讲一讲,然后挂在墙上。安全问题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广大员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领导的分内之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从思想意识上人们就没把安全问题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配合领导,形成领导干部孤立地实行安全管理,收效很小。

(四)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难以落实。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形式化,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与生产实践一样是有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的。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只是单个的制度,没有系统科学的标准,所以难以落实,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

三、我国应采用的科学管理方式

(一)形式多样,注重效果,全面宣讲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认为安全管理增加了不必要的投入,这完全是错误的。现代安全管理要求的基础就是合理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日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厂报、有线电视、黑板报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跃,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安全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民财产生命安全,就从企业的最终目标—追求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就可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政府对发生重特大事故的企业采取降低资质等处罚,企业招投标受影响;2.一旦发生事故,牌子被砸,形象受损,市场减少;3.发生事故导致的经济赔偿、设备损伤。因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从博奕论来看,安全管理与企业效益和理想状态是“双赢”,即随着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效益显著增长。

(二)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在现代管理哲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的改善和提高。

推行科学民主化的管理方式,人是最根本的,需要重视人、激励人,就要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民主化。虽然一般的管理侧重点不同,但在管理中必须兼顾所有人的利益,一项决策做出之前,应把方案拿出来,由企业法人组织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组织一线施工人员逐层进行讨论,做出反馈意见,必要时可以跨级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决策正确和实施的顺利。

(三)重视激励作用

伟大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追求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入理解职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文化现代化所要求的重要方向。

目前,多数企业安全管理采取的是负激励即违章罚款,虽然有激励效用,但不免单一,且容易使人感觉安全生产很“冷”。因此,企业要注意多运用正激励,一方面可以在各层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完成情况好的集体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数额必须大;另一方面,可以评选安全标兵,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要有代表,满足个人的荣誉感。

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很多人也对激励手段的作用和做法作了探讨,并提出了“形象激励”、“内在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和方法,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酌情选择。

(四)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中,影响着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等多方面。在企业内部,每一名职工都拥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只有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职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很注重,常常采取“感情投资”的方法,解决职工的住房、子女入托以及汽车问题。我们也可以在节日和员工的生日时致以祝贺,亲自送礼品等,要“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样才能感化人心,以便和谐一致,团结协作,促进安全管理,消除管理中的抵触情绪。

企业搞安全管理,不能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必须从根本出发,根据单位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自己的安全管理文化,增强全体职工的凝聚力,使其劲往一处使,在和睦的氛围中实现安全生产,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现代安全管理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应当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这就要从某一组织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实行全员安全宣传教育,使组织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五)把全员吸纳入安全管理

要保障安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形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切实做到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骨干作用的同时,吸引全体员工参加安全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安全工作责任制为全员参加安全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还应当实行动员和组织广大员工参加安全管理的新形式,如安全目标管理等。

(六)把安全管理贯穿到始终

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是,从一个新系统的规划、设计阶段起,就要开始安全工作,并且要一直贯穿于整个系统寿命期间内,直到报废为止。在特定组织实施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安全管理,检查、监测、识别、评价并控制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七)实行全方位安全管理

任何有人的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不安全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危险性。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同时,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专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从而确保安全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定量,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各种安全监控,安全防范技术设备的使用成为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可以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称之为安全目标管理。它是特定组织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分解展开、落实措施、严格考核,通过组织内部自我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它以特定组织总的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各方面关系协调、融洽,把全体成员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特定组织的安全目标。

制定安全管理目标要有广大员工参与,领导与群众共同商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安全目标要具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置若干个,例如事故发生率指标,伤害严重度指标,事故损失指标或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完成率等。但是,目标不宜太多,以免力量过于分散。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分成等级或序列。各项目标应能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公务员之家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可以促进组织内成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组织自身的长远发展

(八)安全管理需要有完整的管理体系,因此要形成从厂、分场到班组的三级安全网络。运用好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录入,信息的存贮,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输出(含信息的反馈)5种功能。它把现代化信息工具—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及技术引进管理部门,通过通信网络把不同地域的信息处理中心联结起来,共享网络中的硬件、软件、数据和通信设备等资源,加速信息的周转,为管理者的决策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在实际生产中,每天获取的事故信息量非常大,这些信息都是需要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判断,靠人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的,这就需要应用计算机建立管理系统。因此,我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用一句话表述,就是通过建立以安技部门为信息处理中心(中央处理机),各危险岗位和各专业部门为终端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从而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监控,形成闭环管理。此系统解决了目前企业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安全信息缺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危险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因而,对企业向本质安全管理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企业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单凭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一方面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增强职工执行安全规章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到,才有可能真正使安全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金科,张连生《运用科学管理手段不断夯实安全基础》;《铁道运输与经济》;2001年第10期

2、崔政斌《提高企业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途径》;《化工劳动保护》;2000年第21卷第4期

3、《严格执法强化安全管理》;《建筑安全》;总第121期

4、赫天虹王剑《企业安全管理如何与国际接轨初探》;《化工施工技术》;1998年第20卷第4期

科学方式范文篇6

化学史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史也是实施化学科学教育的好史料。通过化学史的教学,学生不但能了解到化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而且从中也学到了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同时也体验到了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科书化学中(九年级上、下册)的有关内容:(1)道尔顿和阿佛加德罗等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有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2)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律指导下,利用元素之间的一些规律性知识来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3)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通过研究,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4)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他主持测定的铟、銥、锑、铕、铈、铒、锗、锌等几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5)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成功的摸索和改进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学生从化学史的学习中也能感知到:离开了实验就没有发现,细致的观察是成功的基础,从而加深了对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认识。通过化学史教育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科学的整体认识。

2狠抓“双基”,提高运用能力

基础知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它包括课本中的概念、定律、现象、计算公式、性质、化学用语等。基本技能就是应用化学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基础知识。通过深入学习后应达到: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注重应用范围及条件、熟练应用。如:学习了酸碱盐这部分知识后,学生在书写有关酸碱盐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乱写一气,首先要让学生熟记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其次要明确:金属和盐、盐和盐、碱和盐间的反应必须使反应物中的盐和碱都溶于水,如果是复分解反应的还要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即生成物中有气体、沉淀或水),否则反应不能发生。因此,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实施化学科学教育的基础和载体。在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化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教学,最终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另一方面更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煮熟的鸡蛋为什么不能孵化出小鸡(蛋白质受热后变性)用醋拌凉菜不宜用鋁制容器,为什么(鋁易与酸反应,腐蚀鋁制容器)草木灰为什么可以除异味(木炭有吸附性)如何识别化学纤维和纯毛毛线。学生从中领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宗旨,可以把死的化学知识变成活的运用,从而凸现了化学知识的价值性。

3“化学是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通过正确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

化学科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化学科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利用化学科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科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科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的更加美好。但是,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已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伤害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提倡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以降低污染和危害。确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同等重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思想。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到化学科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还要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给人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要让学生知道化学科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正在做什么,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方向,给学生指明化学科学创新、研究、探索之路。通过以上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科学是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滥用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观。

4运用教科书中化学、技术、社会的资料为载体,拓宽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视野

科学方式范文篇7

要实现从片面思维向全面思维的转变。片面思维是顾此失彼的畸形发展思维,而全面思维则是强调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思维。毋庸讳言,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发展思维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片面发展思维,比如,把发展简单等同于GDP的增长,在实践中就采用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结果使得资源加速枯竭,环境急剧恶化,各种社会问题大量出现。运用全面思维,就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体现以人为本,尤其是要处理好全局发展与局部发展的关系。

要实现从孤立思维向联系思维的转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发展作为一种客观事物当然也不例外,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更多地是运用孤立思维来看待问题,比如城乡关系,我们就用一种户籍制度把城乡分割开来,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人为地造成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新时期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就是运用联系思维来看待和处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关系的产物。

要实现从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的转变。不能否认,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会产生一些问题,但对于这些问题只能用动态的发展的思维,绝不能用静态思维来看待。用静态思维来看待发展中的问题,似乎就只有用否认发展、停止发展的办法才能解决,这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只有实现从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的转变,我们才会认识到: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要实现从非矛盾思维向矛盾思维的转变。实践证明,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如城乡矛盾、区域矛盾、收入矛盾、能源矛盾、就业矛盾等等。对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我们必须运用矛盾思维,既不能否认它,也不能忽视它,更不能当“睁眼瞎”,而是要承认它、解决它。一些非矛盾思维者则不同,他们一方面不承认矛盾的存在,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出现的矛盾往往大惊小怪,惊慌失措,好像出现了矛盾就是不正常的。这种否认矛盾、忽视矛盾的非矛盾思维的认识和做法,显然是幼稚可笑的,也是错误的。

科学方式范文篇8

一、创新思维:打破“因循守旧”的禁锢

人们的创新思维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思想动因。以火车为例,从最初的蒸汽机车发展到内燃机车,再到电气火车,每一步都是一种更新、一个飞跃;而磁悬浮列车的发明,更是突破了以轮子为交通工具之本的传统思维模式,无疑是人类思维上的更大飞跃。

在中国,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似乎特别顽固,中国人过分地重视“古制”、“祖传”、“常规”、“惯例”,家有家规,族有族规,并且素以“礼仪之邦”为自豪。礼仪,作为一种长期的文化积累,它凝聚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理念和思维定式,即是那么文质彬彬、温情脉脉,又是那么酷烈无情、摧残人性。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又形成了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学说。封建礼教有力地维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同时也无情地扼杀了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们,集中火力向吃人的封建礼教开炮,确实是抓住了一个要害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的半个多世纪的征途上,一系列创新的思维赢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其突出的事例,一是在战争年代,没有因循共产国际“城市中心”的既定理论,而是创造性地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式的道路,取得革命成功;二是在建设年代,邓小平没有因循“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思维定式,走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道路,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成功。这都是在指导方向问题上的创新思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普及创新思维的任务既紧迫又艰巨。因为创新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在高科技时代,更是如此。如果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长期停留在“制造业加工厂”的阶段,长期停留在“以廉价劳动力充当世界蓝领”的地位,那就会陷入受制于人的境地,那就永远难圆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我们必须走向高科技,必须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信息时代,我们虽然慢了一步,但跟得很紧,中国网民人数已超过一亿,仅次于美国。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瞄准下一个目标、占领下一个高坡、搏击下一个浪潮——生物经济时代。

二、民本思维:摒弃“官本主义”的积习

我们党尽管执了政,但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千年积习的影响。长期执政的考验之一,就是容易产生领导体制的僵化和等级观念的强化。官越来越多,机构越来越臃肿,级别越来越森严。你看:不仅企业有级别,学校也有部级、局级、处级之分,甚至和尚也有官衔相伴。传统的力量是如此地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总是在不经意中陷入官本位的思维。大学里教授、副教授、讲师常常为“相当于干部的哪一级”而发生麻烦和争论。最近,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痛斥了科研人员热衷于做官的现象。这些问题都与官本位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有关。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继承了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传统,处处体现了亲民爱民的宗旨和传统,处处体现了亲民爱民的领导品格。他强调指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力为民所谋。”“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三、开放思维:改换“井蛙观天”的眼界

封闭性,是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漫长、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特别顽固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十分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关节点,他在1853年所写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指出:“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这种封闭性,弥漫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成为一个难以解脱的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怪圈”。山坡上,放养娃在玩耍,羊群在悠闲地吃草。有人问:“放羊干啥?”“卖钱。”“有钱干啥?”“盖房”。“盖房干啥?”“娶媳妇。”“娶媳妇干啥?”“生娃。”“生娃干啥?”“放羊”。这“羊的怪圈”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生动写照。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循而往复,无休无止地在这怪圈中周转,终于造成近代一个落后的中国。

今天,开放之门已经打开,开放之路正在延伸。中国在共产党带领之下,无所畏惧地走向世界,开放思维正在深入人心,不可逆转地为人们所接受。虽然开放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惟有开放,才有可能改变封闭状态,找到出路,赶上时代的步伐。开放思维,是摆脱井底之蛙的封闭和狭隘、突破“羊的怪圈”、走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之必需,是赢得宽阔的眼界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之必需,也是在搏击风浪中实现复兴和腾飞之必需。这正是新时期中国所迫切需要的思维品格。

四、辩证思维:告别“非此即彼”的误区

“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不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因为客观事物是十分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社资、好坏、是非、黑白之两极。我们经常碰到的是良莠不齐,是好坏参半,是利弊相当,是是非混杂。尤其是在当今飞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要学会辩证地思索,全面地认识,思维方式千万不可绝对化、极端化。

比如看形势。有人把情况看得太悲观,认为一片黑暗,没有光明,到处矛盾,一触即发;有人把情况看得过于乐观,认为现在歌舞升平,空前盛事,可以高枕无忧,不必韬光养晦。其实这两种看法都走向了极端,存在着片面性。

五、理性思维:摆脱“激越狂热”的心态

“激越狂热”的思维,就是人们处在剧烈的情绪化状态中的思维,这种思维,与人的心理状况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不同的是心理状况是多变的,短暂的,而作为思维,则是已经形成定势的相当顽固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如果任其发展,往往会酿成极端性和破坏性的后果。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工作狂、偏执狂、嗜赌狂、虐待狂等,而其中一部分人可能发展成为宗教狂热者、政治极端分子甚至恐怖主义分子。

科学方式范文篇9

关键词:水资源配置;农业;工业;生态

米兰河流域位于新疆南部的巴州若羌县境内,地处塔里木盆地东缘,南靠阿尔金山,北临罗布泊洼地,是典型的干旱区流域,流域总面积5791km2,其中山区集水面积为4108km2,占71%,平原面积为1683km2,占29%。米兰河流域内现有灌溉面积1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3万亩,林地面积6.7万亩,流域内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

近几年,随着罗布泊地区钾盐矿的开发及其对米兰河流域水资源的用水需求,将改变流域现状用水中98%以上为农业灌溉的现状,促使流域水资源重新进行分配,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流域生态环境。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水资源现状

米兰河为独立水系,河流全长167km,出山口以上河长137km,出山口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31亿m3,可利用量1.18亿m3。径流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平稳,最大年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为2.74;年内分配不匀,5~8月径流量占到年径流量的45.9%左右,水量最大的7月份占到年径流量的21.8%左右,而最小3个月(11、12、1月)径流量只占全年径流量的18.6%。米兰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年总补给量约0.64亿m3。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流域内的骨干水利工程主要有一座引水渠首、一条引水总干渠,两座结合灌溉的引水式小电站。另有机井39眼,基本用水农业灌溉。流域内无调蓄工程。

米兰河流域现状年地表水资源利用量约8100万m3,占流域地表水资源量的62%,占可利用量的69%,其中农业灌溉用水约6900万m3,下游天然生态林补水约1200万m3;地下水开发利用量1100万m3,约占现状可开采量的1/4,除生活、牲畜等用水约100万m3外,其余全部用于农业灌溉。据分析,流域内农业灌溉用水比例占到总用水的98%以上。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利用结构单一,水资源利用效益低

米兰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生活、牲畜及工业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不到2%。农业灌溉是流域地表水的唯一用户,地下水也基本用于农业灌溉,水资源利用结构较为单一,而农业供水效益的低下使得流域内整体供水效益十分低,水资源利用效益得不到有效的体现。

2、水资源调控能力差

米兰河地表水是流域内灌区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但由于目前无任何径流调蓄工程,洪水期洪水以及冬季闲水不能加以调控,灌溉用水高峰期还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

3、农业灌溉用水管理粗放,水资源利用率低

米兰河灌区作为独立封闭的灌区,水资源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长期以来,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讲求效益的用水观念,灌溉方式仍以常规地面灌为主,地表水供水采用开闸放水、不计水量、按亩收费的粗放状态,常规地面灌农业毛灌溉定额达到846m3/亩,而灌溉用水高峰期还出现缺水,现状灌溉水利用率较低,水资源节约利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3.4下游河道断流,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米兰河流域属典型的内陆干旱区,气候干燥,绿洲外部的环境十分恶劣,是新疆干旱和风沙危害最严重地区,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沙漠化始终威胁着绿洲的生存。由于近几年流域内灌溉面积的快速增加,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大,以及灌溉期按能引多少引多少,使得引水渠首断面以下的河道在灌溉期基本处于断流状态,下游河道无生长植被,并使得下游灌区荒漠林草植被衰败,沙漠化趋势明显,生态环境呈现恶化趋势。

二、水资源配置

米兰河流域现状以农业灌溉用水为主,而随着罗布泊湖区钾盐资源的开发,米兰河流域用水结构将发生变化,工业供水将成为流域的重要用水户,因此流域水资源需重新进行合理配置,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流域生态环境。通过对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评价,综合分析流域内农业经济、罗布泊钾盐工业发展,以及维护流域内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要求,米兰河流域水资源的配置主要按以下3个方面考虑:

(一)农业灌溉充分节水

米兰河灌区现状农业灌溉以常规灌(地表水)为主,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74.2%,高新节水灌溉面积仅占15.8%,灌区综合毛需水定额为855m3/亩,常规灌毛需水定额达到1023m3/亩,在灌溉用水高峰期缺水的情况下,现状实际综合毛灌溉定额为718m3/亩,常规灌实际毛灌溉定额达到845m3/亩,可见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尚有很大的节水潜力。

(二)支持罗布泊钾盐工业发展,满足其合理用水要求

我国的钾资源严重匮乏,耕地普遍缺钾,钾肥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国产钾肥满足率仅占10%左右,每年进口钾肥均在400万吨以上,而且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我国钾肥消费量仍将保持较高的年增长率,钾肥的供需矛盾会进一步加剧。

罗布泊干盐湖位于米兰河流域东北约240km处的罗布泊湖区,该盐湖为含K+、Na+、Mg2+、Cl-、SO42-等多种盐类并存的大型盐湖,不仅储量丰富,且易于开采,其钾盐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缓解我国钾肥的供需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查明的周边供水水源中,从水量、水质的满足程度上分析,最近的供水水源只有米兰河流域水资源,因此在水源的选择上最终明确由米兰河流域向罗布泊钾盐开发提供水源。

(三)保证维持流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用水

目前米兰河引水渠首及总干渠引水口以下河道全年除1、2、12月及洪水期有水下泄外,灌溉期3~11月河道基本断流,河道两岸未见生长的植被。另流域下游约有20万亩的天然生态红柳林,原为自然生长状态,近几年米兰镇通过延伸灌溉渠系进入林区,将灌溉期引入的多余水量供给生态林补水,现状年补水量约1200万m3,此外米兰镇在生态林区还设置了围栏和观测站加以保护,因此生长状况相对较好。

由于米兰河流域生态环境完全依赖于流域内的水资源,因此流域水资源配置中考虑了维持流域现有生态环境的用水,使其不致继续恶化,其中河道生态环境用水按河道不断流,水量不小于其最小需水量;天然生态林按继续补水,多年平均补水量不少于现状补水量。通过水资源供需分析,流域水资源在满足各业用水后,多年平均留给生态环境的水量为河道断面平均来水的31.2%,其中下泄给河道生态环境的水量占断面来水的15.7%,大于最小需水量45.4%;留给天然生态林的补水量占断面来水的15.5%,补水量较现状年增加约57%。

(四)实现水资源配置的措施及对策

米兰河流域水资源的配置在配套相应调蓄水库、地下水水源地、供水工程及灌区节水工程等工程措施后,水资源配置的落实关键还在管理措施及对策:

1、统一调度、合理利用水资源

必须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即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前提,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进行协调管理和调度,实行以供定需的方针,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厉行节约用水,减少人为水资源浪费

水资源管理要采取强制措施,厉行节约用水,逐步推进用水管理,在节水中求发展。米兰河灌区农业用水的节水潜力很大,应对灌区全面实施节水改造,加强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和田间灌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杜绝大水漫灌的浪费现象,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公务员之家

科学方式范文篇10

制定职责、公开承诺,村级干部的工作任务更加明确

村级干部职责管理由明确职责、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编写职位说明书、签订责任书、公示并承诺等方面组成。乡镇党委根据实际,帮助指导各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每名村级干部的具体职责,对每名村干部完成分管工作的时限、进度、质量等提出具体要求,建立完成各项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职位说明书的内容包括:职位分工、具体职责要求、工作权限、年度重点工作、考核评价指标等项目;各村党支部、村委会与每位村干部签订职责管理责任书;村党支部将干部的工作分工、职责范围、年度重点工作、进度要求在村务公开栏内进行公开;乡镇党委统一印制《村级干部职责管理手册》,由村党支部对村干部的履职情况、述职和评议情况及时记录,同时将上述情况公开,主动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

逐级评议、党委审定,村级干部的绩效评价更加客观

对村级干部履行职责情况的考核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进行,主要包括民主评议、班子测评、党组织评价、乡镇党委审定、公开考核结果等程序。民主评议由村党支部主持,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镇包村干部进行现场指导,每半年一次,评议分数占考核总分的40%左右;由村党支部根据每名村干部的分工和岗位职责,对每名村干部完成重点工作任务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测评打分,占考核总分的30%左右;在民主评议、班子测评的基础上,由村党支部根据村干部岗位职责要求和工作实绩,对每名村干部做出公正评价;各村党支部要将党委审定的考核结果及时进行公开,接受广大群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