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5:36:17

科技意识

科技意识范文篇1

关键词:科技图书;编辑;营销意识;构建

1.科技图书编辑的营销意识

营销意识作为一种经营的思维模式,对图书的经营管理有着引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变成一种被人普遍认可的意识,即营销意识。故而,无论哪一种营销意识,其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都是一定市场环境、历史时期的产物。科技图书的管理经营离不开营销意识的存在,因此对科技图书营销意识的构建有利于编辑从高层面来分析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营销工作应该贯穿科技策划编辑工作的全程。电子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图书市场产生低迷现象,同样,科技图书的销售也碰到了难题。要想使得编辑成功构建科技图书营销意识,则需要编辑在当前严峻的营销形势下,将营销意识与观念带入到编辑工作中,使选题与营销合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增强编辑的市场意识观念,在以读者需求为首要前提下,将营销意识穿插于出版的各个环节中,构建科技图书营销意识,是编辑工作的重点。

2.选题策划与图书营销

选题策划决定图书营销走势。市场需求是图书选题策划的首要导向,换言之,就是对读者的需求进行了解,并将其作为选题策划的出发点。为此,选题策划应建立在市场调查基础上,并能够认识到市场调查对选题策划的重要性,使其能够成为确定目标的主要方法。市场调查主要考验编辑的信息收集能力,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信息进行收集,再通过综合分析,把握住市场当前科技图书的主要趋势,为编辑策划提供主要方向,为目标市场的确定提供科学的支撑,使选题符合市场需要。在进行策划选题的过程中,编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营销意识。首先,编辑在选题策划过程中要明确读者的需求。在深入了解读者的具体情况后,分析研究及决定图书的内容、风格、定价、发行时间等。就图书风格来说,除了要考虑风格的独特性以外,还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并且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使得图书更符合市场。其次,就图书价格来说,更多的是分析图书的读者定位,倘若定位在学生或收入较低的人群,则图书定价不能太高;相反,图书定价可以适当提高。再次,在选题策划时,编辑还应优化作者资源。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发掘作者、挑选作者以及最后争取作者,这是编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编辑不仅应该积极主动去争取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已经或即将开始创作的优质稿件,还应该主动向专家学者等进行约稿。最后,在选题策划过程中,编辑要做好市场调研。编辑通过对图书市场其他出版社同类产品的调研,得以对自身产品的优劣做出评价。倘若同类科技图书在市场上趋于饱和,则不可以列选;倘若可列选,就必须使选题在同类图书中,拥有好质量以及特色,只有扬长避短,才可以策划出使读者舒心与满意的图书。

3.整体设计与图书营销

整体设计决定图书营销品质。编辑的工作内容复杂且繁多,除选题策划非常重要外,图书整体设计也是决定图书能否获得读者青睐的关键。整体设计对图书质量也起着关键性作用,尤其在图书后期走势上效果非常明显。为此,编辑在进行图书整体设计时,同样应将营销意识带入其中,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选题策划为定位的标准所在。在书稿的加工生产阶段,编辑所体现的营销意识为通读全稿。通过对全稿的通读,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选题策划。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与作者进行沟通,并对书稿加以修改,这不仅能够准确把握该书的卖点,也便于后续营销的顺利进行。其次,对图书的装帧进一步注重。作为编辑,应该对图书封面、风格、纸张材料等内容持有个人观点,与此同时,还应该不断加强与封面设计师等人的深入沟通与交流,从而表明自身的营销意图。在对装帧设计的精心制作上,达到受到读者青睐的效果。

4.图书销售与图书营销

图书销售决定图书营销成效。在图书选题策划和书稿加工工作完成以后,图书已基本成型,既可面市发行,也就到了最关键的销售阶段。此时,编辑的营销意识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体现。首先,必须确定图书的出版上市时间。由于图书出版重复现象的产生,往往造成分销商眼花缭乱,因此,作为编辑则必须选择好图书的出版时间,这需要敏锐的洞察力,除此以外也可以进行宣传推广,进一步促进图书销售。其次,图书发行人员应该与编辑共同致力于拓宽图书的销售渠道。在营销工作方面,编辑具有自身所在的优势,根据其所了解的信息和销售通道,主动积极地与发行人员一起开拓市场促进销售;另一方面,也能够让作者开拓市场,发现新的销售通道,这也可以促进图书营销的发展,以便达到想要的营销效果。最后,重视编辑与发行互动环节。在进行销售宣传推广的同时,编辑还应该与图书发行部门不断进行沟通与交流,以便及时掌握出版信息。编辑不仅要注意避免图书宣传推广的滞后,图书已经发行还无人知晓;也要防止推广超前,图书还没有发行宣传已经超过力度。在宣传推广时要做到适时适事,这样才能够起到很好的营销宣传效果。

综上所述,科技图书想要在图书市场中占据先锋引领作用,就必须构建编辑在工作过程中的营销意识,通过营销意识的构建,不断加强编辑的营销意识。在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推进科技图书在市场中的发展,通过编辑营销意识的全面构建,实现科技图书的优良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科技图书编辑做好营销工作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4(09):46-48.

科技意识范文篇2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

(2)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科技意识范文篇3

纵观中国科技发现史,人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有着四大发明等光辉科技成就的国度,却没有出现近代科学。原因究竟在哪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发现,科技意识的淡薄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典型的伦理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道轻器”。“重道”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着眼于协调人伦和人际关系,强调个人人格的自我完善,对自然的探索没有放到应有的地位,而隋唐以后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制的确立,愈加迫使人们把精力放在道德的完善和仕途的发迹上,学而优则仕成为求知的唯一目标,少有人去钻研科学技术。这就形成了一套远离外部客观世界的文化体系和思想渊源,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道”容易导致政治功利主义,认为凡是与军国政务没有直接关系的学问,都是没有用的。绝对的以“国家实用”为主,这就使科学技术长期无法从伦理道德和政治生活中分离出来,自由、独立地发展。功利主义必然导致求实用重经验倾向的出现和发展,天文历法用来为皇朝的“承天授命”作论证,指南针的技术用于察看风水,以求得上天的神助,炼丹家终其一生都想炼出长生不死的灵丹妙药,以保佑“明君”万岁、万岁、万万岁,火药用来制造烟花爆竹,以求装点和粉饰太平。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局限人们思维的升华,而重经验则使得中国科技更多的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缺少科学理论的探讨,难以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重道”和“轻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轻器”是指轻视科学理论和生产工艺,把不能直接有助于“治国之道”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艺统统斥之为“雕虫小技”、“奇器淫巧”,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探讨的人,尤其是直接从事生产技艺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敬和重视,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他们有的只得依附于封建官吏,而大部分人,终其一生只能落得个“不与士齿”的结局。在这样的社会里,有多少人会专心于科技的研究、发明和创造呢?类似中国古代社会的这种现象,在欧洲中世纪也曾经出现过。在基督教会的长期严格控制的禁锢之下,欧洲的科学技术暗淡无光。僧侣们大肆推行蒙昧主义,教皇格里哥里就曾露骨地说:“不学无术是真正虔诚的母亲。”因此,一切科学文化活动都要以天主教条、教义为准则,为神学服务,否则就会被当作“异端”而受到残酷迫害。恩格斯指出,那时“科学只是教会的恭顺的婢女,它不得超越宗教信仰所规定的界线,因此根本就不是科学”。这一“漫长黑夜”一直持续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出现转机,科学才“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对科学的解放,在于它从意识形态上向封建统治发出了尖锐的挑战,打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解放了思想,确立了科学应有的地位,西方近代文明由此开始。在中国,“重道轻器”的儒学传统也受到了五四先驱们的猛烈抨击。然而,由于我国有着漫长而沉重的封建专制的历史,传统是顽固的,它在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上留下的烙印是非常深刻的。这种历史与传统和“左”的思想结合在一起,造成的遗毒更是难以在短时期内通过一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便彻底肃清。以官本位和金钱标准来衡量知识价值的大小,封建迷信的沉渣泛起,愚昧与教条的普遍存在和长期盛行,伪科学的不断出现,等等,这些现象说明,扫除传统文化中的不利影响,任重道远。回顾中外科技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科技意识是与宗教和迷信、愚昧和教条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科技意识是宗教和迷信的天敌,是愚昧和教条的克星。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中外文化的比较,摈弃宗教和迷信的思想,扫除愚昧和教条的阴霾,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树立正确的科技观,让科学的阳光普照神州大地,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尊重科学的良好风气,这是时代赋予的新任务,历史教学应该而且能够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认识科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促进作用进一步确立和巩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人类社会正经历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二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直接引起了产业大变革和人类社会的深刻变化。发端于英国的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真正确立起来,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以电力运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迅速向垄断阶段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以原子能和计算机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其规模、深度和影响都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进入原子能和信息化的时代。对科技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评价。他们认为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是“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伟大杠杆”,对当时方兴未艾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将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而且“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了解科技进步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巨大促进作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念的理解,从而使这一观念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历史教学在这一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别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

学习古今中外科学家坚毅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进一步确立和巩固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观念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项科技发明和科技创造,科技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科学家的智慧和心血,都与科学家坚毅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分不开。明朝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穷尽毕生精力,披阅800余家著作,详细评注医书270余部、药书40余部,积累了上千万字的笔记资料,并到北京、河南、江西、南京等地实地考察,访问了成千上万的群众,遍采各种草药,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动员全家老小,花了3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书中共收药物1892种,附处方11096则,插图1000多幅,书中对每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并订正了历史相沿的许多错误。如此复杂艰巨的工作,李时珍所付出的心血可以想见。据史书记载,当李时珍写完书准备把它献给朝廷时,突然去世。李时珍是为完成《本草纲目》这一药物学发展史上的鸿篇巨制而累死的。意大利杰出的天文学家布鲁诺,继承并捍卫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遭到教会的残酷迫害,被迫流亡国外15年,回国之后又被捕入狱,在宗教法庭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之下,他坚贞不屈,公然揭露教皇和经院哲学家的罪恶与伪善,经过7年囚禁,布鲁诺被判处以“不流血的任何处理”,最后被活活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宣判死刑时,他怒斥法官,“你对我宣读判词,比我听到判词还要感到恐惧”,临刑时,他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纪会知道我的价值。未来的世纪知道我的价值,这价值不仅体现在他的科学成就上,更体现在他为科学真理而斗争和献身的精神上。这种精神是激励后来的人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强劲动力。

了解中国科技和世界科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一步确立和巩固振兴科技的民族自信心、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科技意识范文篇4

民生科技是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强调的就是以“民”为本,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就业、环境等关系最为密切的科学与技术。相对于产业科技而言,民生科技与之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跟人们的生活基本需求密切联系,直接服务民生,造福百姓。民生科技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民生科技的这些特点,进一步增强了科技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媒体要对科技报道进行重新审视,根据科学技术民生化的发展趋势和读者欣赏习惯的不断提高,打打加强民生科技的宣传报道,适应新形势,找准突破口,在百姓和科技之间架起桥梁,发挥纽带作用,吸引更多读者。

二、把握报道的重点领域

民生新闻的特点之一,就是新闻内容上与百姓的接近性,所以,科技报道中突出民生思想,要选择跟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科学技术领域。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科技报道要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才能有效提高科技新闻可读性:一是提高大众的健康水平。包含医疗健康科技的发展,重点疾病防治技术的突破,现代医学、药物创新技术发展,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医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生物技术;二是如何促进公共安全。包括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生产安全能力和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三是提升生存环境质量。包括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清洁能源、资源高效勘探与开发利用等。四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包括针对突发性灾害天气、农林病虫害、突发重大事故和灾难等开发的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技术和应急救灾重要设备等。

三、通过“深加工”增值

有读者对当前的科技新闻报道做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昨天煮了一锅白面条,今天煮了一大锅白面条——为什么老是煮白面条呢?为什么不把它加工成炸酱面、兰州牛肉拉面?如何使本来就枯燥的科技报道有滋有味有营养,使之像社会新闻那样,成为读者日常生活必须的一道快餐,像重要的时政新闻那样引起读者的重视,就需要对科技新闻进行深加工使其变得鲜活、有趣。当前,读者对新闻的需求,除茶余饭后的纯欣赏需求外,主要目的是实用性,对生产、生活有帮助、有启发。所以,科技新闻报道在内容上要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增强针对性、指导性。如2007年“嫦娥一号”满载着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绕月飞行,“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人类太空探测活动再掀热潮。其实,这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空间地球科学,很多研究成果已在气象预报、资源调查、海洋和环境灾害监测等领域普遍应用,已经跟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但是,读者并不知道。对此,读者既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又很难弄的懂。如果仅凭一条几百字的新闻,读者会感到距离自己的生活很远,甚至与己无关,如果把“嫦娥一号”绕月飞行成功作为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从科学普及的角度,对这一重大科技成果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解释,把“嫦娥一号”从太空拉回到地球,拉回到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事情中,这种报道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气候变暖、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生物技术、医疗保健、能源与资源等领域,把这些高科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新颖的字句,多形式、多侧面地展示给读者,让读者从身边事、最关心的事中认识科技的作用,拉近读者与科技的距离,教育意义就会更加明显。

四、要借事写理

新闻以传播信息为己任,说理不是强项。但是,如果能在传播科技新闻信息的同时,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达到更新观念的目的,其价值绝非一条新闻所能比拟,其可读性自然也就强了。记得前几年《光明日报》一版刊登的《代铜材料为何七年徘徊》的报道,就是一篇叙事写理的报道。说的是科技人员施乐纯辞去公职后到浙江省丽水市灯塔村办厂,发明了一项可以代替金属铜的新材料科研成果,共获得国际奖三项,国家奖五项,与赵章光的101毛发再生精、来辉武的505神功元气袋同时得奖。由于村干部的小生产意识,这项成果一直未能进行产业化开发,形不成生产力。作者历数了这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开发过程的艰难,由此反映了小生产意识的多么顽固、危害多么严重。同时,科技新闻借事说理的功能还表现在对伪科学、反科学的批驳性。有的科技报道单纯追求所谓的“卖点”和新闻市场,热衷于耸人听闻、低级趣味的科技新闻,有意无意的宣扬了封建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的东西,表现出一种不良的思想倾向,误导读者。所以,科技新闻应该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普及和宣传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对一些人搞的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对少数欺世盗名的人宣扬的歪理邪说,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和驳斥。让读者通过科技新闻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无神论和有神论、科学和迷信的界限,树立科学世界观。着力塑造科技人员的新形象。科技人员是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科技新闻报道中,鲜活的科技人员形象,是科技报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人们的传统的印象中,科技人员的形象摆脱不了固有的模式,白大褂、戴眼镜、实验室、图书馆,不出深宅大院,不食人间烟火。其实,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科技人员的形象已经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以一介书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开始学习“游泳”,甚至从小作坊的生产模式开始搞企业、办公司,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迅速而巨大的变化,不断塑造和完善着新的时代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变了,其人生也就变了。在这个变化中,科技人员的喜怒哀乐、荣辱进退,内心世界势必不断地进行革命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会就他们最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生动、丰富的素材。写人生的波折转折,让科技人员以崭新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读者定会耳目一新。如这几年对水稻专家袁隆平的宣传报道,就是很成功得例子。首先是没有想到他的“超级水稻”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其次是没有想到如此著名的科学家,看上去就像个老农;第三,他的名字上了股市,且身价不菲。成功塑造科技人员的新形象,形成尊重科技人员、尊重科技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务实创业的实干作风,是新闻宣传的职责所在,也是科技新闻民生意识的重要方面。

科技意识范文篇5

一、科技期刊编辑社会效益意识的辩证

广义层面来说,科技期刊是传播媒介的一种,同时也隶属于文化商品。作为传播媒介,其在科学成果传播及现代化文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文化商品,科技期刊与其他文化产品又不存在有本质区别。从历史层面来说,科技期刊的科学价值是影响其生存意义的关键,特别是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期刊价值场域的稳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编辑社会效益意识的养成与强化是满足其职能需求的重要内容。[1]

二、科技期刊社会效益的内涵

就内容生产而言,科技期刊编辑既需要仔细甄别,又需要不断挖掘提炼,既要详细加工,也要有所创造。可以说,编辑是科学文本内容的主要决策者。结合上述辩证,科技期刊绝不是世俗社会的产物,不能仅以经济效益对其编辑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基于科技期刊对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道德观——服务于社会生产力的创新

现阶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社会共识。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成果、普及科技知识的重要媒介,应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发展的原则,致力于为科技生产力创新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每一项先进的科技成果,都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周期的实践和应用,才能真正为社会生产做出贡献。其中,作为科学文本内容的最终缔造者,编辑需要仔细斟酌,给予大众正确的思想引导、价值引导,切忌夸大其词或使用模糊词语误导读者。

(二)内容观——是对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传播

科技期刊编辑的服务对象是相对固定的,其社会效益意识的服务对象也同样如此。因此,在期刊内容选择与创造方面,并不能将大众文化需求作为主要的考量指标,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大幅提升,科技期刊内容更要确保真实性与准确性。[2]

(三)政治观——具备高度的意识形态敏锐性

提到科学,很多人会将其与理性联系在一起,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以理论为主的科技期刊也逐渐成为意识形态的另一种体现,一些国家开始借助科技期刊进行政治攻击,也有部分国家将科技期刊当作政治诱导的工具。比如,德国科学期刊中《有机化学何去何从》一文,部分内容就涉及攻击他国政治。反观我国,意识形态斗争与民族问题、主权问题等息息相关。作为期刊编辑,只有具备正确的政治观念,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问题,在第一时间对敏感的政治问题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才能够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三、科技期刊编辑社会效益意识养成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科技出版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关于不利于学术期刊持续发展的因素,国家有关部门也进行了阐述,其中,特别对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这一问题进行了强调,再次对科技期刊社会效益的重要地位进行了说明。[3]

(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出版工作相关要求的需要

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于科技期刊出版十分重视。不论是领域内的专家座谈会,还是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思想工作会议,均要求将社会效益居于首位,同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将建设一流科技期刊和学术平台作为主要目标导向,产出更加优质的科技期刊。

(三)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科学交流基本功能的需要

科技期刊最早于17世纪诞生于欧洲。一直以来,其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促进科研交流,实现科学研发的良性循环,构建科学共同体。大科学时代的来临使科技期刊独立性更强,几乎与科学共同体成为两个独立的单元,科学期刊在社会建制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也愈发显现。但促进科学交流仍然是科技期刊创建的主要目标,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依然需要通过科技期刊传播。因此,同样需要对科技期刊的社会效益进行重点思考,从而更好地通过科学交流基本功能的展现为科学共同体的构建服务。

四、科技期刊编辑社会效益意识的养成与强化的路径

(一)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强化职业道德修养

前文提到,在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科技期刊具有了一定的行政色彩。为确保科研成果及科学知识向生产力的顺利转化,强化对科技期刊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在编辑时能立足国情。从这一方面来说,编辑所产生的工作效益并不仅仅集中于某一期刊,影响力也并不只是某一机构,更多的是面向全社会。例如,医学类期刊侧重于向医疗机构输送最新研究成果,材料类期刊重点向相关企业传递最前沿知识等。基于此,编辑应具备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重要输出,重视个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一方面,编辑的爱岗敬业精神会直接关系到期刊的质量,同时,也会对投放到市场后所产生的舆论导向及价值主导产生影响。只有编辑具有了较高的责任心,在选稿、约稿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传播正确信息。另一方面,编辑本身的职业道德也与该期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部分编辑可能会在利益的诱导下偏离道德底线,从而为期刊机构等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舆论。当然,除编辑自身工作态度及准则的转变以外,为了更好地对编辑的思想及行为进行约束,相关管理机构也可以出台相关管理条例。[4]

(二)严格管理学术不端等不良现象,彰显科技期刊权威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内容的传播速度大大提升。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科技期刊内容的准确性及真实性十分重要。事实上,编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以内容筛选与提纯为主,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将期刊商品化的行为。即将不同版本或不同质量的文章进行拼接从而形成新的期刊文章,或者部分期刊的创作者并非是为了传播科技信息,而希望通过期刊发表达到职称评选等学术目标。通过对近几年国内科技期刊市场的观察可以发现,期刊市场中学术次品的数量在不断上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甚至部分单位或机构为追求政绩或期刊发表数量,出现规模化创作或其他学术不端的行为。编辑是维护期刊权威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管理前文提到的学术不端现象,坚决遵守相关管理制度,强化对论文重复率及其他质量指标的审查。一旦发现存在任何不良行为,不仅要将稿件原路退回,还要给予警告,或建立机构内容的黑名单,对存在不良行为的作者进行管理。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区分“学术不端”行为,一些由于格式、文章结构等导致文章审核不通过的情况并不属于上述范畴。此时,就需要具备一定科学知识储备与文化修养的期刊编辑进行二次创作。

(三)关注社会时事热点,坚守意识形态底线

科学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而科技期刊是为社会群众获取科学服务的重要渠道,因此,关注并掌握更多的社会热点,将编辑的工作与大众需求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社会环境愈发复杂的现在,编辑们可通过科学原理对大众的意识形态进行积极引导,同时期刊也是政府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欧美一些国家找到中国的攻击点,试图将疫情问题演变成为政治问题,个别国家不惜编造证据进行攻击。基于此,编辑在选稿过程中应选取更具说服力,且针对性更强的论题,如将新冠肺炎公共防疫的重要性、隔离措施的实施等作为入手点进行阐述,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同时,也强化中国人民的抗疫信心,减少不良信息对其心理及理性认知产生的影响。

(四)搭建新平台,营造学术百家争鸣新局面

科学的产生大多依附于人才的智慧与先进思想。现阶段,生活环境的多样式的文化生态也得到了拓展,不同领域或不同身份的个体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往往会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反映到科技期刊上就会造成巨大的知识争议。因此,作为编辑,自身应保持理性态度,不能受到任何非权威信息的影响,认可科学的探索价值及创新性,在对科技期刊进行编辑时正确引导。从内容层面来说,科技期刊编辑社会效益意识的养成与强化应重点关注产出。而从时间层面来说,社会效益的提升需要编辑善于使用各种融媒体平台,促推科技成果传播速度。基于此,科技期刊应加快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步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了新冠肺炎出版数据库,及时更新全球各地关于新冠肺炎的研究发现。我国也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中设立了战“疫”专题,专门用来讲述一线科学家的抗疫故事。目前仅微信端的阅读量就已经达到了50万次。为了解公众对科技研究成果的看法,可鼓励社会群众通过微博等平台对医学、生物学等的科研成果进行讨论,从而增加社会群众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参与感,营造百家争鸣的科学研究局面,引进更多创新性更强的文章。

(五)提高产出质量,夯实效益基础

首先,科学期刊的产出是激发社会效益的前提条件。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推动下,期刊质量得到了提升。也正是基于这一计划的实施,国内科技研究者及科技期刊编辑等针对期刊编辑所应该具备的社会效益意识进行了探讨。多数学者认为,高质量稿源是社会效益提升的根本。基于此,编辑应逐渐摆脱科技评价中“唯论文”的种种限制,积极向更高级刊物推荐作品,或者通过绿色通道的构建,将高质量稿件推荐给更高级别刊物,从而激发论文创作者的创作兴趣,促进稿件质量的不断提升。其次,产出功能的实现需要强大的组织保障。结合钱德勒的结构跟随战略理论,科技出版方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再次调整,从而为科技期刊的发表争取更多的资源,同时确保期刊投放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减少理想效果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在此过程中,编辑需要选择最高效的方式录用最高质量的稿件。还是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期刊选稿为例,部分机构的编辑创建了投稿的绿色通道,仅通过同行评议就能够完成高质量科技期刊认定,从而快速研究成果。这一做法吸引了诸多优秀创作者的加入。此外,疫情状态下快速应急机制的建立,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辑组倡导构建学术委员会,对不同稿件内容质量进行科学分类也引发了其他期刊编辑关于如何高效获得优质稿件的思考。与此同时,以国家学术交流平台等为主的组织结构优势也得以显现。

五、结语

科技意识范文篇6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科技意识;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普及到了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对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中融入科学技术,让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科学技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掌握一些体育相关的科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1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中学生由于长期以来过重的学习压力,使得他们在身心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身体素质较差,开展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1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体育教育,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帮助学生的身体得到更好的发育和成长,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塑形。此外,中学阶段的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养成坚持不懈的意志,拼搏向上、敢于挑战的精神,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的意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帮助。1.2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中学体育课程的开设还可以调节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能够让学生做到劳逸结合,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通过体育运动进行身心的放松,调节学生的身体机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思维的活跃,更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2]。

2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现状

体育事业的振兴需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科技兴体”战略目标的提出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中学体育的教育过程中,也要融入科学技术,提高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3]。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青少年在体育锻炼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根据有关中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调查显示,有将近30%的学生是为了锻炼身体,在被调查学生总数中所占比例较大,有17%的学生是为了学习基础的体育知识,而其中有15%的中学生是为了升学需要而进行的体育课程学习,还有25%的学生则是由于学校安排,仅仅有13%的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是为了放松身心,由于中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动机各不相同,就使得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科技意识的培养更加无从谈起,并且,根据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表显示(见表1),我国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较低,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很多“文明病”都开始呈现出小龄化的趋势,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容易下降,这就使得中学生的科技体育运动势在必行。因此,在中学阶段加强学生的科技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开展科技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向学生灌输一些简单的科技知识,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科技知识运用到体育运动项目中,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和发明一些体育运动器具,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

3中学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的策略

3.1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用的体育设施方面入手,以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技术水平,现代体育设施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科技含量也在逐渐提高,通过改变体育设施的客观条件来提高体育教育的水平,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4]。在体育运动发展的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逐渐将体育运动场地、运动的设备和器械等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使其能够逐渐向着高技术、高质量的标准发展。在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学生同样能够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高端体育运动装备或者器械,例如,学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所要穿的运动服装,现在很多运动服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都在逐渐向高科技技术水平靠拢,服装采用的材料质地比较轻盈,具有较强的透气性,保温能力较强,这种类型的运动服慢慢地将传统厚重、笨拙、功能性差的服装取而代之。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绳类运动所用到的跳绳,将跳绳的制作材料从传统的橡胶绳改进为在橡胶绳内贯穿钢丝的形式,使得跳绳不容易出现打绞的现象,让学生能够在进行跳绳练习的时候更加轻松,进而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些体育科学技术都是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感受到的,通过体验科技体育的优质感受,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以此培养学生的体育科技意识。3.2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灌输体育科技知识。在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上课时间向学生灌输一些有关于体育运动的科技知识,或者向学生宣讲一些优秀运动员利用高科技技术提高运动技能而最终在大型竞技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故事等,利用这些故事或者研究报告等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体育运动的作用,以便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科技的学习兴趣,可以组织开展科技体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能够明白科技体育的真正内涵。科技体育就是指一些在体育运动项目中科学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运动,例如跳伞、滑翔机、航天航空模型、飞艇、轻型飞机、运动伞等竞技项目,这类运动项目具有一定的竞技性、观赏性,要求参赛者不仅仅要有好的体能,还要掌握充足的科学技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或许目前中学生还不具备参与这些比赛项目的条件,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讲解每一种运动的详细情况,让学生能够了解运动项目中需要掌握哪些科学知识,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他们感兴趣的体育科技进行研究和思考,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体育相关的科技知识,激发出学生们对体育科技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5]。3.3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和思考,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集思广益,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其中所蕴含的科技知识,并掌握科技知识[6]。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来自己亲手制作简单实用的运动器械,先让学生对该种器械的制作原理以及其中的科技知识进行研究与探讨,然后再开始动手制作,真正体会该器械中的科技知识。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心球,先给学生讲解实心球的结构特征,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时候,学生就会发现,他们做出来的实心球不规则,投掷会出现散落的情况,实心球的体积和重量都存在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来进行引导,为学生的作品提一些改进的建议,让他们再次进行思考,查找资料进行探究,使他们自己的制作具有科学价值,最终做出合格的实心球。在这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能够体会到制作体育器材的乐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了解到体育教育教学中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科技意识。3.4学校加强对体育科技的宣传工作。想要在中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不仅仅要在体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还要在学校为学生营造出“科技体育”的氛围,学校要大力宣传“科技体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营造出一种有利于进行科技体育教育活动的教学氛围,便于开展素质教育,要制定周密、详细的宣传计划,借助校园文化中的传播媒介,如黑板报、学校广播站、公示栏等对科技体育运动进行宣传,使全校师生都能够意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中学科技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达到培养中学生科技体育意识的目的。

4结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都不能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样,体育事业的发展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指导和帮助,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在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发展,体育竞技水平的高低和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中融入科学技术,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提高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能力和体育科技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中学体育教学作用分析[J].大东方,2016(4):183.

[2]管玉法.浅谈新课改下中学体育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4):322.

[3]邱花芳.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6):116.

[4]陈建芳.科学技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4(17):51.

[5]王岳飞.中学体育教育与体育科技的结合实践[J].快乐阅读旬刊,2012(7):25.

科技意识范文篇7

一、基本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 ,落实主体责任

按照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局党组对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局成立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党组成员副局长是第一责任人,任组长。各股室、所负责人为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部门的意识形态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评,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局党组认真安排意识形态的专题学习,认真落实党支部书记意识形态工作述职制度,多次召开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参加意识形态领域分析会议,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目标管理,并将班子成员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作为党建工作述职考评的重要内容,确保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落实。

(二)强化理论武装,提高思想认识

组织全局人员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学原文、读原理,并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指示精神。一是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社会主旋律。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学习制度建设。今年以来局党组全年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2次,支部党员大会专题学习1次,在每月的“党员活动日”中4次将意识形态工作与党建工作相结合。二是坚持学习制度,围绕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精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主题,切实抓好理论学习,制定了《县科学技术局2020年干部理论学习计划》。集中学习4次,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员身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管好“阵地”建设,传递社会正能量

一是管好宣传阵地。坚持党性原则,建立健全新闻、新闻发言人、新闻管理各项制度,着力加强对新闻报道和信息宣传的管控。由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统一管理新闻信息推送后台,对所有干部职工撰写的各类新闻稿件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凡在省市科技网站、各类媒体发表的新闻报道进行逐一登记,建立台账,未经审核的稿件一律不得对外。实时掌控意识形态动向,确保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并加强对干部职工尤其是宣传员的保密意识培训。

二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了“帮扶困难群众,慰问退休老干部”春节期间系列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用真情传承文明。春节期间,1月25日,到新城社区进行慰问,走访慰问了辖区内的王某等4个困难群众,送去慰问金共计2000元,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上门看望慰问退休老干部,带去了慰问品和慰问金。到蔡店村开展春节前走访慰问活动,慰问了16户贫困户,每户送去200元慰问金。2月13至15日,帮扶联系人在正月上门走访慰问中,给每户送上2筒奶粉。科技局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这个主阵地,建立“青少年校外教育辅导站”,从主题宣讲到实践体验,从娱乐互动到科技科普,让青少年在活动中收获快乐,收获知识。今年9月14日,科技局以“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为契机,积极宣传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宗教界人士,牢牢把握宗教工作正确方向,引导宗教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相适应。

(四)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始终坚持做好网上舆论管理,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做到主要负责人亲自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单位新技术和新媒体已应用到位,由支部宣传委员担任网络评论员,明确网评员基本条件、主要任务、按照网信办的任务及时跟帖、评论和转发。并且局规定职工在使用局办公QQ群、工作微信群时,只能用于日常工作和传递正能量,不能聊天或作其他用途。

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快速度”的原则,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全面排查网络安全隐患,强化科技局信息网站维护,及时做好重要节点和敏感时期的舆论监管,平时注重掌握了解各级新闻媒体的舆情动态,健全重大决策及项目的舆情风险评估制度、政务舆情回应制度、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制度等工作机制,及时搜集、研判、处置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动荡的言论,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五)强化督导检查,加大问责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科技部门及县政府关于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科技局门户网站已并入县政府门户网站。同时,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计算机用户档案,为每台计算机都安装了杀毒软件及防火墙,形成人人有责,层层负责的信息系统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加强了网络运行与信息安全的防范,保障了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对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可是相应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宣传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二是抓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欠缺。存在工作表面形式化,对于综合的分析、研判、检查工作的能力不强;干部宣传写作素质有待提高,稿件数量不多,宣传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等。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统一思想和行动。通过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学深学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重要指示,坚定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科技意识范文篇8

民族主义和全球化是矛盾的统一,既共存又竞争。本文旨在讨论两个主题。第一,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形塑中国媒介的生态、话语、市场和意识形态?第二,在「国家利益」的口号下,中国社会各股力量或竞争或联盟,以争取社会优势,媒介如何展现这个过程?具体说,我想把这两个主题贯穿於以下六个子题:(1)中国媒介如何发动反美的浪潮,展现强烈的民族自豪和国家认同,以赢得媒介的市场利润?(2)经济改革使中国的阶级结构发生巨变,社会集团的利益差别加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民和工人必将首当其冲,承担剧痛,媒介话语如何关注他们的困境?(3)政府所推动的媒介集团化能否与跨国资本竞争?(4)中国媒介和电信市场迄未开放给外国和私人资本,入世对国际资本佔领中国市场有何影响?(5)中国媒介和记者在意识形态上如何应对政经现状?信息科技的发展对媒介的结构和意识形态有何影响?(6)各知识阵营(自由派、老左派、新左派,加上马克思主义的改革派)在媒介上激辩,他们如何定位中国在世界与民族之间的主轴?

一、民族骄傲和全球政治

中国没有共产主义,只有共产党。这个党失去了革命理想,却垄断着巨大的权力和资源。中国人厌倦了宣传,对党八股漠不关心,或半带嘲讽,或阳奉阴违。只有国家主权受到外来威胁时,官民才会合流,形成侵略性很强的「爱国民族主义」,以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模糊2.官方宣导的民族主义和民间涌现的民族主义在媒介上面汇合,处处充满了集体牺牲的历史回忆,仇外又自怜,彷彿中国正再度被潜在的敌人重重包围。难怪在一连串危机事件中(包括美国轰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双方在人权、经济和台湾问题的歧见,中国间谍涉嫌偷窃美国核武机密案,以及中美海南撞机事件),中国媒介总是认定美国为真假敌人。同时,与民族情绪相对的(其实也是合拍的)则是中国渴望提昇其国际地位,这从媒介拚命宣传「申奥入世」成功可见一斑。

兜售民族主义

聚焦「他者」能够转移注意力,淡化内部不满的情绪。民族主义多半由国家政权所界定,以致「我们」和「他们」壁垒分明,一方面强化恐外仇外的情绪,一方面压制民族内部(如西藏和台湾)或泛民族(如泛中亚)追求不同的身份认同。唯因民间的民族主义是自发性的,太亢奋时难以收拾,甚至鞑伐官方的外交政策太过委曲求全,所以官方企图把它限制在既定的轨道上,以免脱韁而威胁其他的政策利益。这种民族情绪还可能掉转枪口,对内瞄准政权的腐败。在民间的网络聊天室里,有许多人骂总理朱鎔基是「卖国贼」,对美国「太软弱」。在国家政权内部,宣传部门和军队对美国的态度强硬,但外交和外贸机构则主张修好。历史上,仇外情绪总是和内政虚弱有关,目前中国民众大量失业和官僚腐败横行,如果处理不当,难保不会触发政权危机。

中国,甚至全世界,对美国的态度一直爱恨交加。美国内部可能民主进步,对外却傲慢自大,我行我素,甚至是横行霸道的。为甚么中国从80年代的「崇美」转向90年代的「反美」?我认为,冷战结束和置中美关系於冲突的境地,中国成为美国领导新世界秩序的绊脚石,中国的人权问题也成为美国政治和大众媒介的焦点。北大学者戴锦华形喻中国在80年代渴望美国的爱,到了90年代因为失宠而转为哀怨3.如果把她的比拟伸展一下,可以说80年代中国只是美国追求的对象之一,但中国似乎把美国当成唯一的恋人,一旦失恋痛苦更巨,美国从天使骤变成魔鬼。这两种内外因的解释可说相反相成。

90年代期间,媒介为香港回归制造民族主义的奇观,并因此获得巨大的市场利润。媒介一再宣传香港回归是民族主义的胜利,不但象徵中国共产党击败西方帝国主义,也标志台湾将在邓小平的「一国两制」下回归祖国怀抱。这种化约和本质化的叙述,显然忘却了在50年代为了反抗西方封锁而刻意留下香港这块殖民地,甚至不惜和二战以后民族自决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社会主义祖国高唱民族独立,却在家门口姑息腐败的资本主义殖民地,70年代初中苏交恶时曾因此遭莫斯科奚落。中国媒介从不承认英国在香港的治绩,更不回答港台对一国两制的疑虑4.[page_break]

在中美撞机事件后,连官方的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都想打政策的「擦边球」,利用民族情绪获取商业利益。但民族主义的调子不仅仅是党的意识形态工具在唱,更重要的是国家民族主义随着戏剧化的事件渗入了大众意识。中国愈富裕,愈自我中心,对政治愈冷感,也更易於受狭隘民族主义和反美话语所左右。兜售民粹式民族主义既安全又赚钱,受市场驱动的媒介和小报自然冲到最前面,制造耸人听闻的民族主义话语。从90年代中期起,出现了像《中国可以说不》和《妖魔化中国的背后》这些歇斯底里的畅销书,而且傚者风起。它们反自由,反民主,心态狭隘又傲慢,斩钉截铁地反西方,理性分析不足,感情用事有余5.

每一个与外来势力(特别是美国和台湾)的对抗、冲突和危机,都会被中国媒介用来趁机制作民族情绪的商品。试想如果《人民日报》的头条报导海峡两岸紧张,再带上一张煽动的人民解放军登陆作战照片,当在国际上引发何等外交交涉和军事动作?幸而这种新闻手法并非出於《人民日报》,而是1999年6月登在它的报;当时李登辉宣称中国和台湾是「国与国的关系」,《环球时报》为了迁就市场,似乎觉得有权耸人听闻,不必顾政治后果。中国科学院出版的周报《科学时报》也不甘示弱,发表了一篇题为〈解放军的新型定向导弹能够直捣李登辉的办公桌!〉的文章。

民族的面子:奥林匹克运动会

当中国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而入世,人们只觉解脱而不狂喜。2001年7月13日宣布中国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国家主席主持电视现场直播,反而举国欣喜若狂。入世对中国政经的改变必然深刻,奥运与一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无关痛痒,媒介把这两件事渲染为中国在世界舞台崛起的象徵。奥运让中国「走出去」,让世界把「中国带进来」。中国花了2,500万美元僱用国际公关公司包装申请材料,预料将再花250亿美元筹备2008年的奥运。城市富裕阶层(特别是北京)在「国家利益」的名义下,将从奥运会中获利匪浅。美国并不像1993年那样反对中国的申请,理由是它想要以奥运推动中国的民主改革。美国的一位评论员嘲讽道:「如果你让流氓参加绅士的游戏,他也会学点文明的礼仪。」

正如达扬(DanielDayan)和卡茨(ElihuKatz)所说,体育是「媒介事件」,是一种仪式性的政治,「表达了对团结一致和民族融合的向往」6.在中国,奥运提高当权者的地位,整合社会团体,因为所有的眼睛都「聚焦在仪式的中心」7.奥运会其实是「行事历新闻」(calendarjournalism),老早计划在前,培养宴乐的氛围,以吸引众多观众,但调子定於一尊,压制非主流对历史和现实的阐释。可以想像,中国希望利用这次电视奇观,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进步」,争取中国在世界「应有的位置」,於是个别运动员的竞技场变成各国的特展会。中国必将不惜代价,培养一支进军世界的参赛强队。

作为奥运会的暖身,中国国家足球队首次进入2002年世界杯决赛圈。这个消息挤掉美国对阿富汗宣战的新闻,成为各报的头版头条,与入世、申奥同列三大盛事。正如波伦鲍姆(JudyPolumbaum)所说的,奥运会从准备、上演到余波,都包含「全球化」的元素。奥运会是个集中的舞台,通过先进的电子科技,让不同地区和国家交流人力、物力、资源、形象和信息。在地方的意义上,北京从上海抢回优势;在国家的意义上,中国增强自我认知,提高它投射到世界的身份;在国际的意义上,则象徵了中国在全球权力关系中往上爬。波伦鲍姆认为,北京当局会利用新闻媒介宣扬,由於奥运会必须注入大量金融和科技,故将促进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当然,它也会粉饰太平,避而不谈中国社会日趋严重的不平等和阶级分化。此外,还会希望奥运会为中国拓展国际贸易、旅游、劳力输出和资本流动,但这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中国融入世界体系,也要求它遵守全球经济的游戏规则。[page_break]

二、进入世贸组织:赢家与输家

全球化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诺贝尔经济学的得主森(AmartyaSen)说:「如果它是公平的,那它就是好的。」8他认为,全球化是「无法逃避,也没有理由逃避」的进程;连反全球化的声音也是全球化的一部分,但他们的疑虑必须受到重视。全球化是不均衡、有选择性的发展。一些国家受益,另一些则未必。布迪厄(PierreBourdieu)反对「普适化的帝国主义」(imperialismoftheuniversal),也就是把一个特殊(指美国)经验扩张成全球的标准模式,主流国家转化不平等的国际权力关系为游戏规则,自己受益,贻害别人9.阿姆斯登(AliceAmsden)说,世贸组织虽说应该公平竞争,但少数富国控制国际组织和全球市场,利用漏洞设置贸易障碍,将不肯变通的规则强加到穷国头上,阻挡它们进入世界贸易体系发展10.

中国官方对世贸组织格外热情。以前关心全球化的公平性,关心世贸组织对於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如今这些彷彿都不是问题了。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地球上约有20亿人(包括非洲和穆斯林国家)愈来愈不全球化,另外30亿人(包括中国、阿根廷、巴西、印度和菲律宾)属於《经济学人》(TheEconomist)所称的「低收入的全球化国家」11.对中国而言,入世和主办奥运会的意义远在经济得失之上,而关乎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誉。在入世的过程中,中国媒介顺着官方的调子,反覆宣传入世会给中国带来一大筐的好处,而困境则是短暂和可以克服的,甚至可以化困境为机会。媒介把中国描绘为全球化进程中的胜利者,入世是「双赢」,却始终不曾解释中国为甚么要割断社会主义的过去,要拥抱全球资本主义。政府压制反对入世的声音,并用传媒喉舌为政策唱颂歌。中国表面上沾沾自喜,其实底子里紧张,这在朱鎔基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上表露无遗。中国入世成为定局以后,媒介开始分析机会与挑战,但基调仍强调利大於弊。

即使中国能从世贸组织获得应得的利益,但国内哪些团体、行业和阶层是赢家,而哪些将付出代价?媒介在描述全球格局中的中国,总是使用高度化约和抽象的话语。国内的发展其实相当失衡,入世的受益者主要是正在抬头的消费市场、城市中产阶级、服务业和外资企业,而将农民和工人排除在外,但媒介却构筑了一个如同赵月枝所谓的全民「消费者天堂」的海市蜃楼。中国现在的「劫贫济富」,与的「劫富济贫」恰恰相反,致使中国社会和经济发生巨变,阶级对立加剧。市场松绑,政府推卸责任,不再为穷人和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教育和医疗保险的安全网。如果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就只认得「适者生存」中的适者。

在这个半资本主义的里,中共背弃了传统支持者(即城市工人和农民),迳向日据优势的城市工商和专业阶层靠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工人和农民已经跌落到新阶级结构的最底层12.中国农民约佔全国人口的70%和劳动力的50%,他们的收入从1997年开始急降。更糟的还在后头:官方估计,入世后七年内,会有1,000万农民失业。工人方面,1996到2001年,国有企业裁员3,500万人,政府控制的集体企业「下岗」1,600万人,入世后另有3,000万工人也将失业。知识份子和学生一向最不满意政府,现在工人和农民则犹有过之,每年都有成千次的抗议、罢工和抗争,原因从单位或政府不支付津贴、官僚腐败,以至於工作危险都有。

在「国家利益」的帽子下,入世好像变成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过程,各地方、行业和阶层都无由置喙。马克思主义说,统治阶级通过霸权的意理工具将特殊阶级的利益概括为普遍的利益。连《工人日报》和《农民日报》都一味听命於党,而不是为工农利益说话。在电视屏幕上,工农的身影愈来愈少,声音愈来愈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气象播报员去年秋天播送天气预报时顺口加了一句:「现在正是农民播种和秋收的繁忙时刻,我想说,你们辛苦了。」没想到随后几天,收到上千个电话和感谢信,农民们说太久没有听到这样的关怀了。中国知识份子和记者一向怀着精英情结,不信任老百姓的政治能力,甚至敌视工人和农民。不论党的机关报还是市场取向的报纸,它们责备和压制弱者殊无二致,竟然要求工农擦乾无用的眼泪,充实技能,接受入世的挑战。它们对於在西雅图的反世贸抗议示威都只淡化处理。[page_break]

三、国内媒介集团vs.国际资本?

冷战后,强国解除经济管制,资本主义飞跃发展,媒介集团跟着全球化。这些国际传媒集团早就看中了中国市场,企望抓住世贸组织的契机,纳中国於全球资本主义的轨道,把它「融入文明的世界」。这些媒介帝国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兼并,囊括了所有的媒介形式,从电影、广播、电视、有线电视、运动节目,音乐、家庭影院、出版、杂志,一直到多媒介13.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媒介市场,大体瓜分成三块:最大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AOLTimeWarner)、迪斯尼(Disney)和Viacom佔三分之一;四个名义上「外国」集团,包括Vivendi-Universal、贝塔斯曼(Bertelsmann),新闻集团(NewsCorporation)和索尼(Sony),佔三分之一;剩下的美国媒介加在一起佔40%14.这些媒介巨霸把新闻看作另一种工业产品,而且新闻的利润远不及娱乐节目。严肃的新闻节目愈来愈麦当劳化和琐碎化、信息娱乐化,小道消息和丑闻充斥,一味满足消费者瞬间的感官快感。媒介集团既竞争也合作,合开子公司,共享利润,共同制作产品,并交换地方媒介的产权,不一而足。

媒介全球化说穿了就是媒介美国化。美国是唯一真正跨媒介的全球出口商,英国仅在新闻领域有全球性的影响,其他西欧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更不必说了15.美国电影协会组织了中国贸易关系委员会,用媒介巨头游说国会,要求通过对华贸易法案,绝非偶然。90年代期间媒介集团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运用政治手腕,拚命想打通中国市场,但它们却对外国(包括中国)的新闻愈来愈没有兴趣。麦克切斯尼(RobertMcChesney)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富裕的媒介,贫瘠的民主》(RichMedia,PoorDemocracy)16.最近全球媒介集团的股票大跌,可能会减缓但不会阻止它们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

中国最近允许香港的华娱电视进入广东省,提供普通话节目给有线电视台。为了回报,华娱电视的母公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答应在其所属的纽约、休斯顿和洛杉矶有线台播出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英语节目。旗下的CNN为了打入中国市场,正在香港筹备制作中心。迪斯尼也在香港建造主题公园,作为通向中国市场的大门。贝塔斯曼在上海扩大读者俱乐部。默多克(RupertMurdoch)讨好中国当局已有时日,他的香港凤凰卫视(与中资合作)1998年已覆盖中国4,400万的电视家庭,约佔16%,并吸引可口可乐和摩托罗拉等大广告商。此外,中国批准三十个外国电视频道进入广东,广东成了全国的试验场。外国频道都将集中到一颗中国卫星来转播,它们不能提供性和暴力的内容──当然也没有新闻。有人一厢情愿认为跨国传媒公司会在中国传播民主的价值。非也。跨国公司在中国为了减少成本,往往限制劳工权益,传媒公司预计也会「政治正确」,不会捋虎鬚17.它们讲的语言不是民主,而是资本主义。

中国的对策是「以毒攻毒」,傚仿国外的媒介巨霸,组织由国家主导的传媒集团,来应付全球化的挑战。90年代中期,中国批准成立第一个《广州日报》集团,当时因为政府停止津贴媒介,所以把收入好的党报当成海绵,吸收那些不赚钱的、混乱的、经常违命的「小报」和杂志。前此,中国一直批判西方媒介给资产阶级的集团统治所操纵。现在的新说词是要以媒介集团扩大规模经济,以便在入世后和外资一较长短。目前中国有26个报业集团,八个广播电视集团,六个出版集团,四个发行集团和三个电影集团。将来,政策上还会不断走向媒介合并的道路。2000年成立中国广播电视电影集团,把国家资源并在一起,涵盖了电影、广播、有线电视到互联网,应有尽有。

中国媒介的暴利靠国家特权的保护,而非靠自由市场的竞争。如果说要靠规模经济才能与国际资本竞争,那么问题是,舢舨能否编成航空母舰。中国最大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比起外资还是小巫见大巫。更糟的,中国媒介集团都是行政指令和长官意志下的产物,造成浪费,低效率,工作重叠,高成本。它们在非媒介领域(如房地产或超市)的投资更杂乱无章。中国广播电视电影集团看似庞大,其实内部倾轧,官僚内耗。官方只是搬动机构,并未改变控制的机制。[page_break]

四、「中国,我来了!」:国际传媒资本抢滩

入世对中国传媒的影响可分三环。首先,电信、金融和保险将首当其冲18.它们长期受惠於国家的垄断政策,服务低质,却坐收暴利。90年代,电信产业的利润每年达33%,而第三产业平均利润只有24.6%.其次受影响的是广告、电影、出版、旅游业和信息服务,这些行业市场潜力大,利润较低(8-19%)。第三环是传媒和电视市场,仍将门扉紧闭。

为了入世,中国部分让步,承诺逐步开放媒介和通信市场。中国必须制订与世贸组织条款接轨的具体法规,届时将产生很多争议。中国入世最初五年内如何应对外来的挑战,必将影响长期的政策。官方希望利用新媒介科技来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和维系意识形态。官方把媒介分成硬件和软件。在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条款和科技知识上,欢迎外国投资。那些看似「非意识形态」的内容也可以商量:迪斯尼的ESPN和Viacom的MTV已打进内陆的有线台,中央电视台的体育频道把麦克乔丹(MichaelJordan)捧为最有名的美国人。外资可能於媒介广告和管理。但中国无论如何不会放弃编辑权。

新闻和电视是党国的宣传喉舌,也是赚取暴利的最后堡垒,将可免於外国竞争。90年代期间,新闻媒介的广告收入增长200%,平均每年35%,2001年总额达10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估计,投资中国媒介约需八年就可以回本──比医药、能源、银行和建筑的回报快得多19.尽管跨国媒介巨霸虎视眈眈,等待攫取中国的电视市场,党国却抓牢不放。中央电视台仍将保持领先地位,在2008年奥运会挖一个广告的大金库。喻国明预测,中国媒介广告收入仍有生长空间,但不同集团的竞争会抬高成本,使增长率由每年的35%降到10-15%20.

中国的电影产业将成为全球化自由竞争的牺牲品。官方在1995年答应每年进口十部好莱坞大片,当时制片业和电影创作人员都寄望大片带来更开放的创作氛围。但好莱坞电影的到来恰与中国电影的迅速衰落同时发生2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口好莱坞电影将由每年十部加到二十部,最后达五十部。外资也获许在中国建造和拥有电影院。好莱坞估计,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五年,电影票房将达10到50亿美元,其后每年会增长15%22.进口电影的数量其实不重要,因为大部分中国人不会到影院里看好莱坞大片,只会买盗版的VCD和DVD──这些大片刚刚在美国放映,中国的大街小巷里就有人廉价兜售了。短期看,盗版损害好莱坞片商的利益,但戴锦华认为,从长远看,盗版喂养了好几代中国观众的文化品味23.

中国的战场前沿在互联网和电信市场上。虽然媒介由控制,电信领域主要是由经济和金融部门管理。电信比传媒多元化、市场化和全球化。中国后来居上,可以直接跳越过时的科技。美国商业部视中国为世界上第二大电信市场,未来几年可能超越美国成为第一24.资料显示,1991年到1999年,中国邮政服务增长375%,1999年达24亿美元,同时期电信业更增长2,050%.1999年中国电信达376亿美元。90年代,政府积极鼓励外资投资於电信设备,输入科技,却垄断了高利润的电信服务。电信和互联网市场都有长足的增长,外国竞争者将与政府的垄断斗争。

中国市场潜力很大,电信基础设施仍然落后。2000年,全国仅1.4%的家庭能接上互联网,北京、上海、广州和青岛就囊括一半25.中国想以调整、控制国内竞争来加强竞争力。仅2000年就了七个关於互联网的条规,重申政府的权威,一再警告互联网不能传播非法(即批评政府)的信息或连接到外国网站。政府和企业网页故意侵佔和瓜分网络的空间,截至1999年底,约有1,000家报纸和200家广播电视开设网站,但只有中央、省级和部级的媒介可以在网上新闻26.上网报纸与印刷版本无异,在严格控制下,真正的公共话语的空间微乎其微。

跨国媒介集团尝试与中国地方上的电信网络公司合资,或签订商业合同,但步伐未必随着入世而加快。政府规定只许有一定资金和专业人员的公司营业,营业者多半党政关系良好,自然支持严格的政策。新政策将如何依照世贸协议,规范电信领域的外国投资、合资和股票,目前尚未可知。科技发展将继续向中国加压,总的会走向市场开放和价格改革。[page_break]

五、话语、科技和意识形态

中国当局坚拒外资和私资控制传媒。但媒介管理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尤其互联网和卫星势将削弱官方控制信息流通的权力。目前报纸不准跨省发行,当局很难把新媒介限制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中国加入世贸后,媒介在国家和市场之间、国家和全球之间角色愈来愈重要。麦考密克(BarrettMcCormick)和刘擎问:科技和全球化给中国媒介的意识形态和商业文化带来甚么影响?他们认为,互联网为媒介创造自由的空间,所传递的一些内容对官方意识有潜在的颠覆性,进口的商业文化也可能推动个体和企业的自主意识。在此,容我再补充几点。首先,官方热衷把新科技应用於商业上,却又想控制科技的政治影响;全球传媒巨霸想在中国赚钱,不可能违背官方的意旨,因此不应高估它们在推动民主化方面的作用。第二,中国的网络传播和电信发展会继续加大社经差距,我们不应高估新媒介的颠覆性,但城市精英的确更容易获得商业和学术信息。第三,电信促进了商业文化,但它如何与当局合作又作对,值得密切注意。第四,知识份子电子报(包括网络杂志、BBS论坛、数字化的学术资料档案)既非官方的,也不商业取向,它们是自由派、老左派和新左派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场域。旧的网站被关闭,新的网站又出现。因为没有盈利机会,国际资本不会投资於此,政府迄无明确的规范。

新科技和全球化对中国新闻工作者和公众有甚么影响?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也少有结论性的实证研究。汤普森(JohnB.Thompson)提出媒介产品的「全球化的扩散传播」(globalizeddiffusion)和「地方化的吸收」(localizedappropriation)」的辩证双重关系,说明全球政经和文化中介的複杂互动27.如果只用政治经济学看主流文化的生产过程和分配结构,而未能留心各阐述群体的话语意义,其结果可能夸大「文化帝国主义」的论断。反之,如果只在微观上看受众如何解释进口的媒介文本,而漠视全球控制和依附的宏观结构,也很可能武断地抹煞意识形态的涵义。问题不在於是否有文化帝国主义,而在於这种帝国主义产生甚么霸权效果。宏观历史和具体社会语境必须兼顾,展开辩证的讨论28.

市场化给中国媒介带来了混合的意识形态,充满了矛盾的身份、认同、形象和主体性。媒介已成为意识形态竞争和意义重建的场域,既有共产主义的革命话语,也有市场化的实用话语。用威廉斯(RaymondWilliams)的语言来说,这就是主流意识结构(dominantstructure,即共产主义强调革命先锋队的宣传)、剩余意识结构(residualstructure,即传统儒家强调士大夫的道德责任)以及新兴的意识结构(emergingstructure,即符合市场逻辑的媒介专业主义)的斗争与调和29.

潘忠党和陆晔借法国社会学家塞尔托(MicheldeCerteau)的概念认为,中国记者在日常新闻实践中,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的话语资源和技巧,以规避、吸纳和抵制官方的权力控制,正是以不同的「对策」来对付上面的「政策」。记者用官方辞令来正当化自己想做的事,例如(1)用党八股来论证媒介上马的项目;(2)赋予过时的宣传路线(群众路线)以新意,并融入市场和专业主义的逻辑中获利(如市场调查),以及(3)顺着政治气氛讲话。他们除了消极地阳奉阴违,也积极地从党国义理中寻找市场根据。然而这些策略看情况应变,很不稳定,是「弱者的武器」,使他们与权势对抗时赢得一些小胜利。必须指出,游击战和灵活策略确能赢得小胜利,但这些策略能否制度化,以抗衡统治意识?我觉得,它们多半会被主流结构吸收、削弱、以至击败,因此夸大受众的主体性而忽视结构的控制恐怕只见树不见林;那些小胜利流於短暂、自恋和逃避,并不能改变、抵抗或颠覆深层的支配。80年代,改革派希望重新阐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的「自由面」,一旦在权力斗争中失势后,一切付之东流30.莱瑟姆(KevinLatham)认为,到了世俗化的90年代,多元的意识形态凸显出官方意识形态愈来愈脆弱和分裂31.其实党国结构仍然牢固,媒介只拍苍蝇不打老虎,也不像80年代那样倡导政治改革。即使在美国,民粹式的文化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也遭到批评,吉特林(ToddGitlin)说这些人用幻想的文化政治代替制度性强有力的社会运动,不啻掩饰自己的政治无能32.[page_break]

何舟在一篇论文中说,中国媒介已从洗脑的国家工具转型为「党的公关公司」,任务是宣扬党国的正面形象33,中国媒介已经戴着社会主义的面具,装着资本主义的身体。我知道很多中国记者认为这个描述中肯。何舟描述,在全球化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冲突中,媒介用五种策略来减少意识形态的不和谐,包括:(1)重新调音;(2)意识形态分割;(3)淡化不协调音;(4)契约性的合谐;(5)寻求国家保护。下一步,我们应该问:媒介组织和记者如何在「市场化的权威媒介体制」生存、妥协和争取空间?经济自由化、市场竞争和全球渗透如何形塑媒介生态环境、话语和意识形态?葛兰西(AntonioGramsci)的分析角度,即解释霸权和反霸权的动态斗争过程,会为福柯式的话语分析提供更辩证的一面34.

六、中国在国家─全球的纽带中何去何从?

中国知识份子在媒介辩论中国何去何从。老左派、自由派和新左派(外加80年代的改革派)构成当前中国意识形态的光谱。这些辩论几乎完全与社会运动脱节,但还是可以澄清一些政策取向的问题。

老左派承袭的教条,以胡乔木和邓力群为首。他们在80年代末清算党内改革派,但未料随即在90年代失势。这一派攻击世贸组织为美国霸权和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复辟,把俄国、东欧、巴西和非洲的动荡归咎於西方宰制的全球化35.老左派常向提万言书,尖锐质疑现行政策偏离路线。他们不相信中国除了加入世贸别无出路,不相信中国加入世贸利大於弊。老左派在互联网缅怀时期的无产阶级风尚:平等(虽然是「均贫」)、民族独立、反抗西方。在2001年7月1日建党八十周年纪念时宣布资本家可以入党,以前的「剥削者」变成了「联合力量」。老左派立刻展开新一轮的攻击,骂江背叛马克思主义,出卖共产党。《真理的追求》更谴责等为「党内的走资派」,江下令关闭《真理的追求》和《中流》──这两本杂志的刊名就是对现政权的公然蔑视。如果贫富差距继续扩大,老左派可能借屍还魂,得到广大支持。

自由多元主义在中国多灾多难。自由主义思潮一直遭禁,后来在90年代死灰复燃。它们反对威权统治,支持自由市场,但在中国入世这个问题上,却成了当局的同盟。刘军宁认为全球化是「民主的同义词」36,是普世价值的坐标,能够避免战争和避免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所说的「文明的冲突」。自由派认为全球化会给中国带来民主和富强,柏林墙和前苏联就是在全球化的力量下倒塌的。他们相信世贸和全球化能够为中国引入法律机制,提高管理的透明度,扩张经济改革。此说与美国对华政策不谋而合。他们极力反对民族主义,认为它为政治独裁准备了道德和文化基础37.在反驳老左派和新左派的攻击时,自由派声称,中国腐败的真正原因是威权主义,不是市场化和全球化38.朱学勤指出,中国的情况是「看得见的脚(政府权力)」经常践踏「看不见的手(市场)」,而国际资本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并不重要39.刘军宁认为新闻自由是以经济自由和私有财产为前提的40.

自由派阵营里有一类是不再迷信极端主义的老激进份子(如李慎之),另一类是相信西方民主的改革派知识份子。奇怪的是,自由派对公平和市场支配这类话题大致缄默,对农民和工人的惨状很少发言。他们认为自由高於平等,机会平等高於结果平等。他们相信全球化带来民主潜力,但不知他们如何解释新加坡的反例(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专制统治,正是中国当局所羨慕的)和阿根廷的崩溃。国际工业资本在中国的纪录也未必太民主。徐友渔强调,中国要在全球化环境中成功,完全「事在人为」41.这未免忽略了全球化限制性的一面。

8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改革派随着改革官僚体制浮沉,当时他们多在党国的宣传和意识形态部门中位居要津。对的反思,使他们致力於重新解释马列主义和思想,再发现它们的「自由面」,倡导政治改革和新闻自由。他们支持和的政治改革,直到中被清算为止。改革派的言论包括苏绍智的社会主义民主论,王若水的马克思主义异化论,以及胡绩伟的党报「人民性高於党性」的论述42.孙旭培提出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报纸体系」,唱的合谐曲既包括党国媒介的主旋律,也包括非盈利民办报纸的音符43.1989年以后改革派要么被驱逐,要么被边缘化;1992年以后商业文化席卷中国,拥抱全球资本主义,他们已经退出这场辩论。在尚存的声音中,孙旭培更接近自由派了44.[page_break]

90年代,国家引导的市场经济带来的残酷后果渐渐浮现,新左派对此提出了及时的激评。他们攻击80年代的改革派和90年代的自由派有精英贵族情结,过於保守。新左派(他们自称「自由左派」)既不用国家与人民的对立来归纳中国的症结,也不认为压制性政体是中国的首敌。不少新左派成员在海外大学任教,或在国内担任文化职位。他们攻击全球资本主义在中国蔓延,制造消费文化和市场狂热,与草根民主格格不入。甘阳谴责自由派讚颂的「自由」只给富人、强人和能人特享45.新左派的观点把自由与平等对立,其实真正的自由主义总是有意识地调和这两个基本价值。自由派鼓吹「有限的政府」,以减少滥权;新左派则要建立强大的「民主政府」来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以后为然──好是好,怎么做?

《读书》主编汪晖是新左派最雄辩的作者之一,他攻击西方现代性中的非理性成分46.在一篇分析中国现状的长文中,他声称「六四运动」不仅是一场自由派学生和知识份子要求政治改革、新闻自由和宪法权利的运动,也是广大城市劳工要求社会公平的抗议运动47.在建立新左派为「六四」的继承者之余,他进一步抨击新自由派是在过去二十年推动「激进私有化」的既得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正通过世贸组织,在结合国家资本与跨国资本,重塑中国的社会和市场的版图。自由派回击新左派不愿批评专制政体。汪晖的论述颇有见地,但一竿子打倒「政治自由主义者」(一直受当局压迫)和「经济自由主义者」(当局的政策顾问),不免有打倒稻草人的味道。

张旭东呼籲要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民主,比资产阶级的制度更民主、更自由、更平等,照顾全民的利益48.他要重燃乌托邦的想像,建构一个新的论述,也就是「在尚存的社会主义框架里,为政治参与和人民民主创造新的可能性」49.据说这个新模式比自由主义的民主(liberaldemocracy)或社会民主(socialdemocracy)更民主。同样,崔之元建议从和的政治试验中,片面挑出一些东西来开展中国的制度创新50.思想到底是权威主义的本源,还是一个「新型的民主」?新左派似乎把抽象的毛主义剥离,罔顾那些实际的、具体的恐怖、飢饿和流血等活生生的历史经验(livedexperience),然后想像出一个激进浪漫但缺乏实践意义的政治制度。正如韦伯(MaxWeber)在一篇名着所言,政治伦理不仅仅关乎意图,而应对行动的实际后果负责51.通往地狱的路可能铺满了高贵的意图。魔鬼总是存於细节:除非新左派提出具体方案,否则他们顶多是乌托邦的想像。

在引进西方激进马克思主义时,新左派似乎犯了怀海德(AlfredNorthWhitehead)所说的「具体情境错置的谬误」。全球资本如何宰制中国经济?加入世贸后中国如何嵌入全球资本主义结构?全球化与地方性(包括国家和统治阶级)如何互动?这些複杂的课题亟待批判评估,不是简单的哲学冥想可以解答。新左派似乎把「全球─国家」的天平倾斜到全球化的一端,忽略了国家的一端;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比反对专制主义更热衷。他们自称是的继承者,可是毛在革命年代提出要反帝国主义也要反封建主义。在几个国际冲突事件中,新左派几乎倒向国家民族主义,联手反对西方。赵月枝既批判党国的控制,也批判市场的异化52,值得讚扬。

老左派靠边站了,马克思主义改革派早就边缘化了,剩下的自由派和新左派多少有基本教义的倾向。他们把西方理论普遍化,运用到中国这个具体的、複杂的、矛盾的环境中。自由派接受海耶克(FriedrichA.vonHayek)古典自由主义的视野,例如刘军宁甚至排斥实用主义(如杜威[JohnDewey])或社会民主(如拉斯基[HaroldLaski])的修正53.而新左派拘泥於反帝国主义的论述,竟而抹煞自由精神在中国的意义(比如认为新闻自由是资产阶级自由),同时将解放的理想寄託於西方后马克思主义或毛主义的乌托邦。全球化是一个悖论──普世化与地方化并存,同质化与异质化并存,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共存54.按此,自由派未能关注全球媒介集团主宰市场的负面,而新左派不愿承认建立国际规范、加强法治对中国有种种好处。两个阵营都是以简化、夸张和非黑即白的方式来论述全球化。新左派不同意「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民主」的论断55,而自由派拒绝接受「政府是公平再分配的主体」的主张。总之,我们需要重构新的论述,以期「在全球化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声音」56,不脱离地方性而能超越它,带来启蒙而立足於本土。我们必须承认「消极自由」的益处57,也必须调和全球普遍论述以及区域性、国家性和地方性的具体论述58.要做的事多得很。[page_break]

七、结语

这篇文章是我编的将要出版的新书《中国媒介,全球脉络》(ChineseMedia,GlobalContexts)的导论,此书是早前出版的三本书的续曲59.本文提及的作者如无特别注明,都见本书的篇章。在编这四本书时,我的目标可说是一以贯之:(1)兼顾理论与实证,(2)为媒介研究和中国研究两个领域架桥,(3)为中国媒介研究和更广的人文社科研究建立生动的对话。美国主流媒介研究视野偏窄,中国媒介研究只能位处边缘,而中国研究又认为媒介可有可无。但学界的中心与边缘本是社会建构,并非必然,也只有处於边缘的人才能会通不同的知识体系60.我很清楚媒介研究(理论发展)和中国研究(动态追踪)之间有若干紧张关系。我宁可保持对位的张力,而不肤浅地消解它。

这本书横跨好几个学科的观点,并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合谐的。我把冲突的观点放在一起,是希望让对话能够继续。我们包括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各类主题,但终极关怀是媒介和民主的关系,既有中国的具体历史情境,也有全球的比较视野。让我再重述本书论题:

*外国媒介在电信科技的投资对中国民主的影响不可估计过高。中国将依照世贸条款,允许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电信基础设施和媒介管理,但绝不会放弃党国对媒介的拥有权和编辑控制。全球性媒介集团也不太可能挑战中国政府的意识形态。最近美国电脑网络业泡沫化,传播科技业萎缩,可能影响全球性传媒集团对外扩张的步伐。

*中国以组建国家主导的媒介集团,与全球和跨国媒介竞争,但不太可能成功。

*中国媒介制造反美、反西方的民族主义话语。在这个意义上,「民族的」就是「反全球化的」。另一方面,它极力渲染中国加入世贸和申奥成功是了不起的「民族成就」。在这个意义上,「全球的」是「民族的」,「民族的」是「全球的」。

*在处理中美关系的过程中,媒介在制造形象、话语和意识形态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媒介既反映也加剧中国不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牺牲共产党的传统支持者(农民和城市工人),看顾新兴城市知识份子、专业人士和经理阶级。这样,「国家的」压制了「地方的」。这一趋势随着中国融入全球资本主义会愈演愈烈。社会经济差距是社会不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已引起知识份子和媒介的激烈争论。

*新媒介科技将挑战官方对传媒的控制。新媒介科技对新兴商业文化和公共空间也会有影响,但究竟性质是甚么,变化的过程如何,尚待继续研究。

*从意识形态上讲,中国媒介及其工作者正在变动中。在政经变革的背景下,他们正在清理相互竞争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儒家思想和市场逻辑的专业主义。

*大众文化避免与国家意识形态直接冲突。民族主义的包装保证市场的成功。

*评价全球媒介巨霸在中国投资的影响,需要有历史的关照,来解释全球和国家的互动。

本书关注民族性和全球化的互动关系,却忽略了中国地方性的发展。我们要用理论的视野和恰当的方法来研究媒介的内容,以及人们如何吸收和解释它。末了,我在最近一个关於中国和全球化的国际会议上听到两个有趣的说法:首先,有人说学界流行研究中国的经贸巨变,忽视糟糕的人权状态。其次,华裔以前比外国学者对中国的未来感到更悲观,现在却感到更乐观。第一个说法显然与本书不符。至於第二个说法,就请你自己评价了。

註释

1李金铨:〈建制内的多元主义:美国精英媒介对华政策的论述〉,《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2年2月号,页71-82.2MariaHsiaChang,ReturnoftheDragon:China’sWoundedNationalism(Boulder,Colo.:Westview,2001),182.3JinhuaDai,"BeyondGlobalSpectacleandNationalImageMaking",Positions9,no.1(2001):161-86.4Chin-ChuanLee,JosephManChan,ZhongdangPan,andClementY.K.So,GlobalMediaSpectacle:NewsWaroverHongKong(Albany,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2002)。[page_break]

39同註38朱学勤。

40;53JunningLiu,"ClassicalLiber-alismCatchesoninChina",JournalofDemocracy11,no.3(2000):48-57.41同註38徐友渔。

42进一步的分析和评论,请参阅註30Chin-ChuanLee.43XupeiSun,AnOrchestraofVoices:MakingtheArgumentforGreaterSpeechandPressFreedomintheRepublicofChina,ed.ElizabethC.Michel(Westport,Conn.:Praeger,2001),xxv,31,37.45甘阳:〈自由主义:贵族的,还是平民的?〉,载註38《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页1.46HuiWang,"ContemporaryChineseThoughtandtheQuestionofModernity",SocialText,no.55(1998):9-44.47汪晖:〈新自由主义的历史根源及其批判〉,《台湾社会研究季刊》,43期(2001),页1-65.48;49XudongZhang,"Nationalism,MassCulture,andIntellectualStrategiesinPost-TiananmenChina",SocialText,no.55(1998):135;130.50崔之元:〈制度创新与第二次思想解放〉,《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4年8月号,页5-16.51MaxWeber,"PoliticsasaVocation",inWeber:SelectionsinTranslation,trans.EricMatthews,ed.W.G.Runciman(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8),212-25.52YuezhiZhao,Media,Market,andDemocracyinChina:BetweenthePartyLineandtheBottomLine(Urbana,Ill.: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98)。

54MikeFeatherstone,UndoingCulture(London:Sage,1995);JohnTomlinson,GlobalizationandCulture(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9)。

科技意识范文篇9

本文作者:陆薇工作单位:兰州实脸小学

《现代科技》课是一门新的实验课。这门课担负着向小学生传授现代科技知识,进行环境意识培养的任务,是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利用《现代科技》课对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和重要的途径。

要上好《现代科技》课,利用这门课培养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备好课是很关键的。在每一课的备课中,除了注重教材本身的内容外,要特别考虑如何利用城市孩子们的特点,活跃课堂气氛,自己动手动脑,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如在备《空气》这一课时,我考虑在上课时,首先让他们用手堵住鼻子和嘴,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特点,叫他们比一比,看谁堵的时间最长,通过比赛,使他们亲身体会到空气是人的第一需要,人一刻也离不开空气,接着提出如果呼吸了污染的空气你们有什么感觉,如妈妈炒辣椒时厨房里的空气;爸爸来了很多朋友抽过烟后客厅里的空气;尘土飞扬时马路上的空气;夏天垃圾台下瓜皮污水旁的空气等。通过讨论,使他们懂得,呼吸了污染的空气,就会生病,就会损害人体健康。然后利用孩子们的幻想性,让他们各述己见,谈一谈自己治理空气污染的设想以及现在应该如何去做。结果在课堂上有的说要将所有的空地都种满花草树木,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丽;有的说他长大了要制造出不冒黑烟没有噪声的汽车;还有的说他要发明一种方法把所有的空气都过滤干净,让人们呼吸最新鲜的空气。在谈到现在如何去做时,大家都说要爱护花木,爱护草坪;有的说要多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有的说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保持空气清洁;有的说要经常把教室打扫干净,不让起土等等。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愉快,气氛活跃,没有采用直接讲解大道理的方法,却达到了培养同学们环境意识的预期效果。

《现代科技》课本中,文字很少,大部分是彩色图画,这样的编排,就要求我们在上课中尽可能避免大段地说教,充分利用小学生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采用做演示、讲故事、小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要他们多动脑、多动手、多活动、多说、多讲、多讨论,在他们不知不觉中,在高高兴兴地游戏活动中,达到传授知识,培养环境意识,提高素质的目的。如我在上《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一课时,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充分发挥想象力,编创有关环境的各种人的生活表现,分别让他们上讲台表演,然后让台下的同学评判各种人物行为的好与坏,以增强同学们对生活中各种行为对错判断的能力。有的同学扮演爸爸和孩子走在路上,爸爸将吸完的烟头扔在马路上,孩子批评爸爸做得不对,爸爸接受批评,将烟头捡起来扔进垃圾箱;有的同学扮演女儿在公园里摘花朵,妈妈批评教育孩子;有的扮演一位汽车司机将喝完水的塑料瓶子扔在马路上,一位背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一声不响地将塑料瓶抢起来扔进垃圾箱;还有两位扮演在公园里游园的同学,将吃剩的果皮蛋壳装进各自的塑料袋,扔到公园的垃圾箱里。

通过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教学实践,同学们环境意识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刚人学时很多同学在教室里乱扔纸屑和吃剩的食品,现在这一现象没有了;原先去公园里乱扔垃圾,现在春游秋游去公园,各小组都用塑料袋将剩的杂物装好扔到指定的地方,这一点是最值得老师欣慰的。现在好多同学已能做到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注意教室卫生,主动关闭滴水的龙头,个别同学还做到了捡起别的同学丢弃的废弃物扔到垃圾箱里。

科技意识范文篇10

1常见数字差错

笔者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近20年,在长期的稿件编辑加工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数字问题。

1.1震级标度使用不规范

在地震学有关地震震级研究的相关文献中,涉及MW、ML、MS、mb、mB等多种震级标度[2]。每个地震只能有一个震级,但是为了研究的需要,可能会用不同的震级标度来表示同一个地震的大小,震级标度不同,对应的数值也不同,而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可能疏忽漏写震级标度。如:“同年8月15日11时58分,吉林松原再次发生4.5级地震”,而在下文的表格中,作者将该地震震级写为4.6,作者解释为地震的震级标度不同,但是又未给定其标度,致使一个地震出现了2个震级”。为避免歧义,本刊的意见是,在一篇论文中,如非必要,宜采用一个震级标度表示同一地震的大小,除非是研究震级标度的论文,对于同一地震,应在震级数字前加注震级标度,如ML4.5,MS6.2、MW7.8等。又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在国外文献中,一般写作MW7.9,国内作者一般以MS8.0表示,也就是社会公众说的8.0级地震(按震级国家标准规定

1.2历史地震震级大小精度有误

在数学关系中,1/2=0.5,1/4=0.25,3/4=0.75,等等。但是,在地震震级大小的表示中,不能将分数简单以小数代替,因为二者表示的震级精度是不同的。如:1920年海原M812地震,有作者对震级的使用不规范,写为M8.5,或者编辑改为M8.5,这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在1957年之前,各级地震的大小是根据各种考察资料认定的地震破坏程度估计的,震级大小是一个估值,精度不高。到1957年之后,震级大小才是根据地震仪器测定后的数据计算出来的,精度较高,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当然,据编辑的调查,现在很多期刊对于1957年之前历史地震的震级值使用仍是错误的。

1.3单位和量的使用或表述不规范

如果不理解物理量的含义,在写作论文时,单位和量的使用就会不准确,甚至出现差错。如:针对地震观测技术论文中的形变单位“10-3″”,一些作者在写作时经常用时间单位ms(毫秒)或毫角秒代替,影响了论文的精确性[3]。示例如下:垂直摆观测资料可清晰检测到半月波MF,幅值近17ms;水管仪EW分量出现加速西倾破年变变化,幅度达68ms;水平摆NS分量北倾加速,异常幅度为0.053ms[3]。这里存在以下误区:①将角度单位与时间单位混用,须知,(″)是角度单位,而s为时间单位,二者无法等同;②毫角秒是错误称谓,须知,毫是SI(国家单位制的简称)单位词头名称的中文形式,符号为m,不能用作角度单位词头[3]。科技期刊编辑在审读科技论文时,务必认真学习GB3100—1993《量和单位》的国家标准,并严格遵守,尤其要关注插图和表格中的单位和量,避免出现单位和量的误用现象,提升科技论文的严谨性、科学性、真实性及可靠性。

1.4数据计算错误

在研究过程中,统计数据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而因作者疏忽,可能导致简单的数据统计或计算出现差错。如:“2016年台站数增加,达50个,至2018年新增20个测震台站,新增占比50%”,而实际不是50%。这类差错往往由作者粗心所致,编辑应对简单的数据计算结果进行检查,尤其是此类简单的比例计算,出现的错误不经推敲,一目了然。

1.5数字前后矛盾

对于此类数字谬误,可通读上下文,由逻辑关系推断。如:作者原文写到“永安村7口井位于观测山洞正西方位(图),表中列出永安村8口井的基础数据”,编辑发现,作者给出的表中仅列出7口井的数据,笔者仔细核对插图,认为观测山洞约正西方位应看作标出了8口井,文中笔者给出图和表的合成图,见图1。也就是说,观测山洞三角形标志的顶角位置对应的井应为永安村的井,否则,该标志底边稍下方对应的井也不应算作该村的井,这样总井数少于7,可见图表和正文阐述存在不一致,不是作者误将8写为7,就是有一口井未计入统计列表。后经与作者联系,永安村实有8口井位于观测山洞正西方位,并补充了未计入统计的井的数据。又如:摘要中写“武汉及周边地区2008—2015年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而正文中描述为数据涉及2007—2016年,且主要分析2015年数据,摘要与正文中的时间段不一致。分析上下文,应为摘要写错了。对于此类数字错误,编辑应做到通读全文,注重逻辑性,要细致认真,有意识地核对数字,避免出现差错。

1.6笔误

数字的笔误现象在各个期刊可能出现较多,编辑应眼明心亮,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予以理顺。如前文写道:“观测山洞周边4km范围内抽水井”,结论中写作:“抽水井位于观测山洞周边1km范围内,距离最近的1.4km”。单从逻辑关系推断,1km也是不正常的,最近的距离1.4km不在1km范围内。对比前文,初步判断此为笔误,询问作者证实应为4km。又如“可共享信息有2种:供应商信息、物资基础信息和地震应急响应事件信息”。明明有3种信息,作者误写为2种。编辑对文章内容应具有合理注意义务,像此类简单的统计错误和书写错误,编辑在进行编辑加工时必须明察秋毫。

1.7数据有悖常理

某篇论文中,作者写“地震发生后2日内,应急救援队对灾区破坏程度展开调查,行程数十万千米”。而现实是,地震发生在道路崎岖的山区,交通工具竟无视道路阻碍,每日行程达上万千米,这明显不符合常理。针对此类问题,编辑应持有怀疑的态度,不要怕自己孤陋寡闻,务必要与作者进行沟通核实。

1.8科学计数问题

在作者的投稿中,经常在正文和图表中出现1.5e-8等形式的数字。如果此类数字出现在一篇论文列出的部分程序语言中,这种数字表现形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正文的数字计数或图表中,要用10的n次方(科学计数法)来表述,此处示例1.5e-8应以1.5×10-8表达。编辑在对文稿进行加工时,一定要注意科学计数法的合理使用,不能混用计算机语言的表述方式,不要因为用e的方式表述简单就直接使用。

1.9其他数字错误

稿件投稿日期在文中数据收集截止日期前,这类错误比较隐晦,也较少见。又如:幂指数平排,将1.5×10-8排为1.5×10-8、1.5×108排为1.5×108。再如:图序、表序等出错,中英文图题中涉及的数字不一致,图的经纬度数值排错,经纬度项弄反。此外还有:纯小数的小数点前省略0,如0.46写成.46;作者单位邮编数字不对,如100081误写为10081;参考文献所列与正文引用的出版时间不一致。这一类错误可通过软件平台统一校核,如可采用仁和校对系统(付费服务)进行校核。

2编辑应培养对数字的敏感性

综上可知,科技期刊论文中出现的数字差错主要涉及行业规范、国家标准规范和其他常见的逻辑错误、统计错误、输入差错等,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一定学术素养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编辑在对文稿进行编辑加工时,应把内容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放在首位[4],要养成对数字质疑的态度,增强对数字的把关意识。一个合格的地震期刊编辑,应做到:加强对地震学、地球物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面对有关震级大小问题时,务必关注震级标度和地震发生时间,避免一个地震出现多个数字而无相应震级标度,避免出现地震大小精度的问题,1957年之前发生的地震,不应以小数表示震级大小;要熟悉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以及GB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等国家标准和规范。地震学期刊编辑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养成对数字的敏感性,以保证论文的科学性、逻辑性和规范性,从而提高期刊的内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