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4:19:28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范文篇1

1编辑工匠精神的意义与内涵

1.1正确认识践行编辑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现代精准制导、航空航天、通信探测、生物技术等不同行业,以及从宏观到微观领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均依赖于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科技成果的编辑出版交流,离不开编辑、尤其是科技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培养新时期编辑的工匠精神是时代对编辑工作者从业的要求,也是编辑工作者“与时俱进”的自身需求。

1.2正确理解编辑应具备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灵魂是匠人专注、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质,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行业精品,编辑的工匠精神是编辑对期刊、论文、网站等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其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7]。中国古代师傅带徒弟成就了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造就了中国古代文明;近代德国在高端制造业追求卓越成为他们在国际竞争协作体系中的最佳落脚点[1]。编辑工匠精神包括编辑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实质内涵就是的质量,包括学术质量与编排印刷质量。现代工业、农业、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均进入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精准成为科技工作者与科研产品的最基本要求。科技期刊供科技成果交流与发表,科技期刊及其编辑则成为科研人员、科研活动、产业、产品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桥梁与纽带。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精准、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将品质努力提高到99.99%236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www.cjstp.cn乃至更高。在追求完美品质的道路上要不惜时间和精力,保证态度严肃谨慎,工作细致周全,注重细节,确保每篇论文、每期刊物的质量;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耐心、专注、持之以恒,坚决保证对品质高标准、严要求[7]。

1.3编辑工匠精神的内涵应因人而异

编辑的工作就是服务,为作者、读者及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服务。对于工匠精神,不同的编辑人员应有所区别。所有编辑需尽快完成当代编辑角色的科学定位与转换,要从日常化、程序化、简单化向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转换。新入职编辑要求具有编辑的基本素质,包括精神伦理与编辑实务技能,即应加强培养工匠精神和职业伦理,学习先进技术,掌握过硬技能,开拓理论视野,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编辑[10]。编辑的基本素质是要在忠实于原文、原作者的基础上规范论文,但这并不表明编辑对投稿论文学术质量无所作为。期刊征稿简则上往往会注明编辑有权对论文进行必要的修改。编辑要对论文的政治性、学术性、规范性等把关,所以不要把编辑工作看作为认识字、坐得住、对对红的简单工作。一个好的编辑应该首先努力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成长为一名专家型的编辑,以便真正做好编务、办好期刊。对于老编辑而言,其业务熟练、动作规范,但倘若就此满足,工作中老一套地看稿、改稿、编排、审定、付印,久而久之会感觉迟钝,思维衰退。编辑手法一旦成了“一定之规”,编辑就会变为“编辑匠”。瓦匠、木匠、铁匠之所以称为匠,是基于他们所掌握手艺的熟练程度而言,是尊重的称谓;可是“编辑匠”一词却略有贬意。顾名思义,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就是“编”和“辑”,是各类文稿的“加工者”和“把关人”[11]。我国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差不多”的思维要不得,同样,编辑工作需要投入编辑的智力劳动,来不得半点得过且过。科技期刊发表报道的是最新科研成果,一般与纯文字、文学类论文差异明显,高新是论文的特点,快速、及时、精准是发表的基本要求,科技期刊是学术交流的载体,编辑则是桥梁。科技期刊编辑除应该具备一般编辑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该怀有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新老编辑,都需要重新认识新时期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编辑实务中踏实践行工匠精神,办好期刊,努力为读者与作者提供优质服务。

2科技期刊编辑工匠精神的培养

2.1职业精神的培养

2.1.1基本工匠素质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还是一种精神品质[9],新时期需要构建良好的编辑职业精神[12]。德国制造质量的蜕变是基于“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日本制造打开欧美和全球市场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实施的“质量救国”战略[9],均以工匠精神为主旨。新时期编辑首先应该具有工匠精神,同时具有工匠技能。培养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培养与社会生存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才能力与品质的需要[8]。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编辑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审查论文,就是鉴别作者实验研究、思维成果以及科研价值,对审稿通过的论文给予进一步加工,使其更完善。促使这些成果实现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编辑的自身价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定的每年72学时业务学习就是非常必要的业务培训,值得坚持并强制要求,基层单位则要从编辑参加学习的时间、经费等方面予以全面支持与保障。

2.1.2编辑观念

老编辑虽然编辑业务熟练,但往往会有经验主义、见怪不怪等马虎思想;新入职的年轻编辑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但往往需要培养耐心与细心;而近年来有许多从科研教学岗位转入编辑岗位的人员,他们具有科研教学的经验,有写作、的体验,多数遇到过退稿、退改,或曾收到审稿专家与编辑的大段意见与建议,或曾数次投稿,数次退稿或退改,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有利于做好编辑工作。无论哪一类编辑人员,都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为学术发展服务的思想。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编辑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文字处理软件、计算机自动校对系统、文字复制率检测系统、参考文献编校系统等极大地便利了编辑工作,然而编辑才是主体。针对近年来的学风浮躁,在倡导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基础上,需重视并强化编辑的主观因素,充分调动与发挥编辑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匠精神,对投稿论文精益求精,对有创新的论文成果予以呵护并加快发表,而对粗制滥造的论文果断说不,叫停快餐式论文,维护学术发表的科学准确与公平公正。现代通信技术发达,编辑人员都能够较熟练地应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与资源,编辑学会、协会、各编辑部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问题讨论,引导编辑树立正确的观念,弘扬正能量。

2.1.3奉献精神

新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搞教学科研的不如搞房地产的”“做编辑的不如搞科研的”现象,编辑实际收入与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置身于如此商品化的社会环境中,除加强编辑培训、管理与考核以外,有关部门宜适当考虑采取措施调动编辑积极性,让编辑生活得体面、有尊严,让编辑有健康的竞争环境,有相对平等的权利获得奖励、职称晋升的机会,把科技期刊编辑归类为科研教学队伍的一部分[5],鼓励编辑开展编辑业务学术研究与交流,不定期为编辑提供参加国内外学术合作研究与交流的机会。让面对“白卷青灯”的编辑不再有为他人作嫁衣、社会地位低人一等的感觉,以使编辑积极主动地学习业务,踏实工作,践行工匠精神。应倡导编辑向先进人物学习,保持高风亮节,不受“拜金主义”的影响,不为名利所动,应正确对待并处理好地位与待遇偏低等问题,不断增强工作责任心,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办好期刊,发扬敬业精神及无私奉献精神,为教学科研、作者及广大读者服务[13]。

2.2职业技能的培养

2.2.1策划能力

编辑传统的“编”与“辑”的功能已经远远不够,信息化时代要求编辑转变职能。新时代编辑应首先做个优秀“策划人”,策划深化报道主题,强化舆论导向。不仅要具备传统的质量意识、读者意识和服务意识,还要具备并确立策划意识、导向意识、创新意识、超前意识、时效意识、价值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及品牌意识等现代意识。编辑现代意识的核心是策划意识、超前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包括掌握现代化的传媒技术,努力放大“原创”元素[11]。编辑应该是一个出版潮人,不仅要运用传统纸质出版,还要结合多媒体、微传播,提供出版“后服务”,如知识板块凝练、专业目标精华推送。可在纸质出版物基础上,建设维护好网站。网站除设立作者注册、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办公等模块,目前多数期刊网站还提供在线发表、优先线上发表、过刊论文开放获取等,但还需要编辑对已模块化、对某专业领域论文成果集成,接受或邀请业内专家综合述评,提供板块式推介服务;建立专业领域作者、学者数据库,有选择、有目标地开展微网推送等创新性服务。这样,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可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需要编辑了解国际科技前沿,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外文文献阅读能力,随时了解所在学科领域的学术动态与进展,一方面提高自身栏目编辑的理解与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必要时将最新进展推送给作者群,策划栏目或主题,以便于把刊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以,新时代呼唤编辑准确定位,转换角色,尽快成为具备策划力和工匠精神的现代编辑。

2.2.2前瞻能力

近些年来,人们追求“短平快”的即时利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往往就是缺乏工匠精神。科技期刊编辑不仅仅要熟悉编辑业务,还应该是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13-14],以适应策划选题及审稿编辑之需。新进编辑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老编辑要努力学习,争取机会进修。撰写与配发论文编者按语、论文导读或本期导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有利于推介论文,发挥期刊的导向作用,也是对编辑的组织与综合能力的考验,更是提高编辑学科专业水平及写作能力的良策[15]。科技论文质量差常因为缺乏有效实验重复,实验仅做一次或一个周期就撰文投稿。科研论文坚持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作者从实验设计到论文投稿,均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人们常说科技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即通过优秀的实验设计及精密的实验,最终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规律与问题,从而形成论文。编辑在策划、组稿、初审程序中,应当按照工匠精神的精髓要求,为作者的科研选题、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撰写与投稿等开展全程服务指导。近年来,在《西北林学院学报》编辑过程中,先后发生多起论文终审通过,安排刊期后,发现主要内容已经发表或发表前作者撤稿的现象。究其原因,多是由于个别学生作者担心退稿或投稿命中率低,不从论文质量源头完善,而是一稿多投,或等不及审稿而转投较低影响因子的期刊。如果编辑不具备工匠精神,类似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将会造成重复发表,后果难以弥补。可见,科技期刊编辑过程一方面要加强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另一方面要广泛培养编辑发现问题的前瞻力,防患于未然。鉴于此,《西北林学院学报》编辑部针对大学生、研究生开展科技论文写作系列讲座或报告,如论文的规范性投稿、优秀论文述评、论文编校案例分析、实验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学术不端行为案例分析,受到了有关师生好评,同时发挥了编辑的特长,促进了编校工作。因此,编辑部或期刊社可以单独或与研究生院、教务处、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合作举办“学生与工匠精神”的征文比赛或演讲活动,或在学报网站编读园地举办“作者与工匠精神”类似的征文或讨论,以提高作者、特别是学生作者的品质意识。编辑可以将本刊或国际顶级行业刊物的优秀论文作为样板,解剖分析,或开展本刊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与奖励,以身边的优秀作者、优秀论文为示范,塑造作者及编辑的工匠精神。

2.2.3求实能力

编辑实务包括策划、组稿、初审、外审、退修、终审、编辑排版、校对、发表等环节。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编辑努力践行工匠精神。编辑过程中,不但要按照期刊格式规范论文,增补缺项,如参考文献缺项(缺卷、缺期、页码不全),还要纠正论文中的学术概念、计算数据的表达分析、语言等问题。《西北林学院学报》编辑过程及对林学类期刊审稿中经常发现,存在作者学术概念不清楚问题。如不定芽与腋芽、消毒与灭菌等概念混淆,多样本比较分析不用多重比较,而用t测验两两比较等方法学问题;有些作者写作语言欠规范,如:两个地区某实验结果分析,作者表述为“某地与某地差异显著”,实际应该为“某地与某地的某种实验结果差异显著”;“将直径小于2~5mm的根定义为细根”应表述为“将直径小于2mm的根定义为细根”,“截至目前为止”宜简化为“截至目前”,将“类型划分时遵循如下几个原则。”宜简化为“类型划分原则:”,“播种前用蒸馏水浸种24h,浸种结束后开始播种”宜简化为“用蒸馏水浸种24h后播种”。可见,编辑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论文格式规范化,也需要编辑补正学术问题、简化语言表达。可以通过行业学会的学术交流,编辑部内部的交流,编辑个人在编辑实践中的总结积累等方式,提高编辑在论文编辑过程中的业务能力。

2.2.4校对能力

看起来校对似乎与编辑的工匠精神关系并不大,其实,对校对工作马马虎虎也是编辑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会导致出版质量问题。现在许多学报无专职校对人员,责任编辑亦是责任校对。科技论文常有复杂的公式图表、较多的数据,在编排过程中难免出现错排漏排[16]。因此,必须培养编辑一丝不苟、认真严肃地做好校对工作的能力,把纵然微小的错误消灭在校对过程之中。校对工作无小事,再细致也不过分,要把工匠精神体现在校对中。《西北林学院学报》为了强化编辑校对,同时采取请作者对编修稿word文档与清样pdf稿两次校对,即使无修改,也要求作者回复编辑部,这样,常会发现编辑或作者自己不能够发现的学术或表达问题,从而尽早完善或改正,也给编辑和作者一些警示。

2.2.5疑难问题处理能力

1)“人情稿”处理能力每一名编辑都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领导、老师、同学、同事、学生及朋友,因为毕业、职称评审、项目验收、年度考核等需要,少不了托人情、找关系[14]。编辑必须坚持“在质量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视同仁地处理名家约稿或自然来稿,正确处理“人情稿”“关系稿”,对达不到学术标准的坚决退稿,对学术质量好但写作欠规范、表达分析不到位的坚决退修,直至达到发表要求。若依人情发表质量不尽如人意的来稿就是编辑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是对作者的不负责任,同时损害了读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刊物与编辑自己的信誉。2)编辑情绪控制力编辑在初审与编修校对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耐心。对于投稿论文的学术质量把关应以审稿专家意见为主,对与自己学术观点有异的稿件,应注重听取审稿专家的意见并咨询作者;对于语言表达与写作格式欠规范的论文,要耐心向作者指出。鉴于期刊范围、版面数等局限,大多数期刊只能发表优秀投稿,有许多稿件未能采用,而这些作者心态往往不同。一些熟人可能由于稿件或推荐的稿件未被采用,对编辑产生不满;有些年轻作者投稿的劣质论文一旦被拒稿,往往产生偏激情绪,甚至过激言语相向。《西北林学院学报》曾有论文退修总次数超过10次的例子,有时候极个别作者的写作水平有限、态度不认真,个别学生作者不通过导师与其他署名作者的审阅修改草率提交系统,编排定稿付印前作者撤稿,刚提交印刷作者来电请求修改,面对此类情况,编辑的情绪控制力则尤为重要。多次退修,还达不到发表要求的必须再次退修。编辑要努力做到客观公正、严谨求实,对作者的不理解大可不必解释,时间会证明编辑人员是为了保障与期刊的质量,也是为了爱护与保护作者及读者。因此,必须培养与树立科技期刊编辑宽广的胸怀,提高编辑的情绪控制力。《西北林学院学报》编审中,采用初审退修、专家审稿后退修、作者修改稿退修、后退修等环节,多次退修只为保障的质量。

3结语

科技期刊范文篇2

1内容拓展的途径

1.1善用媒体工具,扩大内容传播

在传统的期刊内容传播模式下,作为内容受众的读者,对于内容信息的接受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期刊提供什么样的内容,读者便被动接受什么样的内容,即使这些内容并不符合读者自身的阅读需求。这种单方面授予的模式,难以形成期刊与读者之前的良性互动,大大限制了内容传播的广度[3]。新媒体技术在给读者阅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这种变化体现在:1)阅读习惯的变化———读者对内容信息由过去的单一纸质媒介依赖变成现在的对多种媒介的依赖;2)读者阅读的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读者对期刊内容不再是一股脑儿地全盘接收,而是希望期刊提供的内容更具自主“选择性”。科技期刊要应对读者日益“挑剔”的阅读口味,有效扩大内容传播范围,就必须改变原来内容传播方式的单一媒介性,采用现代媒体技术,将期刊的内容资源与技术“联手”,从而增强内容信息传播的实效性、互动性和直观性,节约信息传播成本,扩大信息传播广度。利用新媒体技术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迅速、互动性强的优点,科技期刊可从以下几方面扩大内容传播[4]:1)采用刊网互动形式,将期刊在内容资源方面的优势与网络快速传播的优势相结合,对一些热点研究领域的文章,做到用稿即见刊,通过网络数据库的优先发表功能,将热点论文第一时间呈现给读者;2)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点对点的内容订阅和推送,满足读者的个性化和实时化阅读需求[5];3)研发期刊自身的App,让读者自我掌控阅读内容和频次,并实现在线付费阅读、在线付费下载等功能,在扩大内容传播的同时实现效益的同步增长[6];4)撰写期刊最新内容或重点专题的导读,并通过微信、微博、博客等新媒体平台加以推介,引起读者的阅读和购买兴趣,并进而引导读者对新兴学科或研究热点进行讨论,扩大内容传播的力度和广度。新媒体的使用,使科技期刊内容的传播手段更多样,呈现形式更丰富,在给读者展示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1.2打造内容产品,延伸内容服务

目前科技期刊所提供的内容信息具有体量庞大、内容全面的特点,读者若想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内容,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满足受众阅读日益个性化和非同质化的要求,并实现期刊内容的价值提升,科技期刊的内容服务不应满足于常见的内容推送,而是应该在对所占有的优势内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加工和整合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媒体强大的信息储存和检索能力,打造多形态、多角度的内容产品[7],并将其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让受众自由浏览、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和关注的内容,从而有效延伸期刊的内容服务。科技期刊内容产品的打造,可围绕“提供科技信息”这一宗旨来进行。在这方面,科技期刊可以做以下工作:1)通过论坛、博客、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读者互动,发掘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加以分析和归纳后,围绕相关热点向特定读者群体提供其研究领域的一系列文献,通过这种专题文献服务打造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的内容产品;2)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后台数据,追踪读者的阅读轨迹、点击行为和停留时间等,统计分析读者的兴趣点,再利用主题相关性分析,获取出版内容中符合读者兴趣的信息,将相关论文的题名、摘要、主要创新点进行定向推送,打造个性化、定制式的内容产品;3)在进行期刊内容的新媒体传播时,利用超文本链接这一功能,将与原始内容相关联的该刊已及其作者信息、研究背景、主要成果等进行超链接,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围绕某一主题的内容信息,打造具有核心主题的、系统性的内容产品。在这方面,笔者所在编辑部已形成了对已刊发论文摘要点击率、全文下载率、栏目浏览量定期追踪和综合分析的机制,通过挖掘平台数据,获知特定读者群和特定内容信息之间的关联,将一定时间内刊发的论文细化、重组为不同专题的内容产品,提供给与之关联的读者群。该项服务一出,便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新媒体技术有助于科技期刊获得有关读者需求的第一手资讯,打造被读者接受的新的内容产品[8],扩大内容服务的外延。通过这种扩展式的、有针对性的内容服务,可以吸引有深层次阅读需求的读者,提高期刊在专业领域的美誉度,也为期刊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

1.3进行专题策划,挖掘内容深度

内容是科技期刊的立刊之本,而内容的深度是期刊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的法宝。期刊内容的深度体现在其所刊发论文的专业性、指导性和前瞻性上。要挖掘期刊的内容深度,就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通过筛选、分类和整理,进行专题策划,强化内容的专业性和先进性[9],满足相对高层次的读者的需要,实现受众的精英化和内容的深度化、精细化。科技期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挖掘内容深度:1)借助多媒体平台,发挥编辑个体主观能动性,对期刊所刊发内容的后续研究进展进行持续追踪,全面掌握关于该研究的最新、最全面的资讯,据此进行选题策划和组稿。2)根据所掌握的作者信息,建立网络数据库,对有相似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的人员进行归类,跟踪某一特定群体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优势学科及顶尖团队,要持续跟踪其团队研究进展,从而贴近学术前沿和热点,围绕某个研究专题组织高水平的稿件。3)构建作者、读者、编辑多方参与的多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讨论氛围,鼓励读者和作者参与互动交流,编辑作为中间协调人参与其中,从中准确捕捉学科热点和研究空白,据此实时调整自己的策划和组稿重点,打造具有权威性和前瞻性的内容产品[10]。4)实时跟踪期刊内容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关注度高的话题,或通过新媒体平台的高频词分析,捕捉某行业领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或热点话题,再利用所掌握的作者信息来组织稿件展开讨论。笔者所在编辑部根据编辑个人的学科背景以及所负责的栏目,采取分类包干、责任到人的方式,利用多媒体平台对本校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和重要团队的科研成果进行持续跟踪,并通过关联性搜索将跟踪范围扩大至国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从而充分掌握有关学科的热点话题和研究进展,组织到大量高水平的稿件。近年来,一批有关光电材料及器件、智能装备等的优质稿件在本刊发表,便得益于这一举措。好的选题策划,不仅能够提升期刊品牌美誉度,而且有助于推动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专题策划过程中,可抓住某一学科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也可就某一科技领域存在的突出技术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其目的都是提供具有影响力的内容信息,打造具有内容深度的期刊产品。

2内容拓展的注意事项

2.1准确定位读者和期刊内容

新媒体环境中的期刊内容拓展,不仅仅是内容信息体量的扩大和内容推送数量的增长。新媒体环境中期刊内容的碎片化阅读,要求科技期刊对读者的定位比以前更加细分,通过精细化分类发现并满足每一群体对期刊内容的阅读需求;同时,科技期刊应该密切关注行业市场的变化,主动、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和各类人群的阅读需求,及时、审慎地调整期刊的读者定位。在做好读者定位的同时,还应对期刊内容进行准确定位。缺乏准确定位的内容,非但吸引不到读者,还会降低期刊的专业性和影响力。在采用新媒体工具进行内容拓展之前,需要了解读者的准确的、具普遍性的需求,突出报道重点,要有主打内容和主推栏目,有主有次,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迎合读者而全面开花。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忠实的、具有专业认同度的读者群,扩大期刊内容的影响力[11]。

2.2坚持内容为主、技术为辅的原则

内容是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刊物的灵魂[2]。科技期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内容的竞争。新媒体作为一类技术手段,是科技期刊内容的传输渠道和新载体。科技期刊在进行新媒体内容拓展时,必须坚持内容为主、技术为辅的原则,没有优质的、能够吸引读者的内容,一切采用新媒体的内容推广都只能流于形式。科技期刊应努力发掘自身的内容优势,重视“深度”“专业”,致力于从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等方面打造具有高水平和吸引力的内容信息,以内容赢得更多读者,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和作者的需求,从而树立自身的品牌,提高刊物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科技期刊范文篇3

一、当前科技期刊的形势及现状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科技期刊面临着不仅国内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际的竞争。低水平重复现象将失去竞争力。我国科技期刊的实力和编辑人才素质与国际先进期刊存在明显差距,一些世界名刊之所以成为名刊,与其拥有一流的编辑人才和雄厚的智力资源有极大关系。《自然》杂志编辑部共有编辑80多人,都是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的有专业背景的人员[1],其人才实力显而易见。而在我国的科技期刊界,特别是高校的学报编辑人员,一部分办刊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或科研上,高职称人员也把精力投入到带研究生或课题上,很少把精力投入到编辑学研究上来,致使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严重不足,稿件低水平重复,再加上一校一刊,出版周期长,被引频次低等,是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现状。就我们高校学报为例,某些高校领导的心目中,教学和科研是第一位的,加强有关建设,进行有关投入,特别是一些硬件建设可以说是不遗余力,而对一些软环境建设,如学报功能作用的认识,则明显不足[2],还没有将学报当作高校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形象工程”和“支持工程”来认识和运作,更谈不上对学报编辑能力的培养。难怪有人把学报比做大学传达室后面的那一间房子。正是由于此,期刊编辑人员少,高素质的复合型编辑人才更是风毛麟角,策划能力差,外语与计算机水平低,经营意识差等现象普遍存在。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科技期刊正从象牙塔走向风雨的市场,科技期刊编辑也有单纯编辑走向编辑、经营的双重使命。而对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的挑战,科技期刊急需高素质的编辑人才,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二、科技期刊编辑能力的要求

1.较强的论文审读能力科技期刊编辑要对论文进行筛选和创造性的发现,就必须有深刻的洞察力。即能见微知著,思想上需要高度的条理化、深邃化。重点审查论文选题的意义与价值,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实验结果是否可靠,数据处理是否正确,实验分析与讨论是否合乎逻辑。只有具备敏锐的眼光,才能发现优秀的论文,挖掘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才能充分实践主体意识在编辑过程中的作用[3]。

2.高水平的策划能力编辑策划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的集中体现,编辑人员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断推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体现鲜明个性特色的科技期刊,使科技期刊在社会上展现良好的形象,赢得广大读者的信任,以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所谓策划,就是编辑出版工作者为使出版物达到预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编辑、出版、发行等全过程的智力行为,面对市场化滚滚而来的信息浪潮和愈演愈烈的“信息爆炸”,对信息过滤是编辑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对这些繁杂的信息,编辑要善于组合、取舍、缓解无限丰富的信息,这就是编辑的策划能力。目前,多数期刊编辑并没有系统掌握策划理论,更缺乏对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自觉进行策划的意识淡薄,从而导致期刊界无论是在策划理论的研究上,还是在策划实践的探索上,都远远落后于期刊发展的潮流。

3.锐意进取的创新能力科技编辑是对科技创新信息的记载和传递,编辑过程确实也是对成果作品的再创造,编辑的创新意识对科技期刊质量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包括观念的创新和质量的创新。观念的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是在思想深处摒弃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观念创新依赖于对创新的准确理解和对学术期刊历史使命的准确把握,体现在办刊理念中。质量创新是创新科技的根本,学术质量的创新要求编辑做到要了解国内外的重大科研发展方向,密切跟踪重大科研课题的进展,抢先发表原创性强的重大科研成果。在论文格式、期刊封面、版面等要进行创新。刊发论文的题材不拘一格,论文的信息质量和期刊的总信息量不断提高。

4.专博结合与雄厚的专业基础能力编辑不仅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还要一专多能,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科技期刊编辑应力求学者化,把握当今世界社会科技的发展趋势,起码要对学科前沿领域有所了解。编辑不仅要努力学习,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更应该力争成为博学多识、知识面广的杂家。真正做到“一专多能”,“专”与“博”的有效结合。

5.熟练掌握外语与计算机操作能力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国际科技交流日趋频繁,我们需要了解国外的最新科技动态,同时也要把我们的最新成果推出国门,所以,提高编辑的英文水平变得十分重要,但目前期刊编辑熟悉外语的人少,期刊多以汉语为主,附以相应的英文摘要,有的连英文摘要也没有。由于国外相关人员对汉语多不精通,高水平的文章也常常被忽略。我们的科技期刊之所以难以在国际上引起关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语言障碍。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编辑出版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网络时代,编辑人员不仅可以利用计算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先进设备来对稿件进行加工,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组稿、送审、返修、讨论、排版等,因此,科技期刊的编辑,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6.广泛的社交与协调能力期刊部门虽小,却也五脏俱全,搞好内外协调,使期刊正常出版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选题设计、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到校对、版面印刷、发行等各个环节,不仅关系到编者、作者、读者,还需要印刷厂、邮政部门的配合。这些都需要编辑与之相互协调。对作者,应广泛接触,增进理解,重点培养,建立一支比较稳定、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对读者,要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多听读者意见,解答作者疑问,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为期刊能更贴近读者提供参考;对协作部门,要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建立诚信的协作关系,为期刊顺利出版、发行铺设畅顺之路。期刊之间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坐等好的稿子、好作者自己上门的日子已经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一去不复返了,这就需要编辑不能守株待兔,应当主动走出门去,与作者交朋友,利用杂志的品牌,约请知名作者把好的稿子投到自己的刊物上来,以扩大杂志的影响,提高知名度,这就需要编辑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关能力,这是时代的需要。

科技期刊范文篇4

西部地区科技期刊办刊存在的问题

西部地区科技期刊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短板,受到约稿难、关注度小等问题的困扰.西部地区科技期刊的发展离不开期刊主管部门的支持,新疆师范类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也是刚刚起步,高校教师大多以学校科研激励为目标,对西部地区科技期刊投稿热情不大,针对全国科技知名专家的约稿更是困难,而自然科学论文科研时间长,编辑约稿往往需要更长时间[11~13].西部地区大部分科技期刊办刊思路就是简单地编辑加工稿件[14~15],等稿发表.科技期刊栏目设置以高校学科为基础,来稿以本校教师为主,编辑人员主动约稿意识不够.随着西部地区高校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科技期刊应转变办刊理念,借鉴内地高校科技期刊成功办刊经验,主动策划,科学设置栏目,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与专家学者交往,通过他们约高质量高水平的稿件.高校科技期刊的栏目设置多以高校自然科学学科为基础设置,如新疆师范大学科技期刊(自然科学版学报)系综合性刊物,自然科学学科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生物、化学、地理、旅游、环境、体育等学科,发展不平衡,科技期刊刊发文章反映出学校优势学科为数学、地理、体育三个学科,但其他学科稿件少.科技期刊应该立足学校优势学科设立重点栏目,打造品牌栏目[16].西部地区高校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较少,如新疆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学院等院校的科技期刊专职编辑较少,且编辑人员岗位流动性大,而科技期刊编辑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尤其是科技期刊编辑大多需要5年左右的工作经验才能较好地胜任工作.因此,科技期刊需要不断培训工作人员,为科技期刊提高质量奠定基础.科技期刊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影响因子,办刊通过特色栏目来提高知名度,通过栏目主持人扩大约稿范围.西部地区科技期刊应注重与各大期刊数据库保持联系,加强西部地区科技期刊的推荐,使内地学者了解我们西部地区科技期刊的办刊思路,栏目特色,逐步提高科技期刊的知名度[17].

西部地区科技期刊办刊策略

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依据《新疆师范大学2011~2015年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18],栏目设置要服务于新疆师范大学“十二五”战略重点,主要刊发新能源新材料研究、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网络信息安全与信息技术应用等方向的学术论文;另外,还要大力支持干旱区湖泊环境演变实验室、新疆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学实验室、新疆多民族体质健康与评价实验室等的发展.西部地区科技期刊调整自身办刊定位,转变编辑办刊理念,向内地科技期刊学习,发动本校各学科知名专家加强对西部科技期刊的支持,与他们多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向他们多约稿,通过学校专家向外辐射,将约稿范围扩大到疆内外其他高校,争取更多的优质稿件能在西部科技期刊上发表.对重点栏目实行约稿,力争每期都有1~2篇约稿,稿件要结合新疆自治区党委提出的现代文化引领,科技、教育支撑,工业现代化、城镇现代化、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战略,解决新疆大发展理论及实践问题.根据“十二五”战略重点、重点实验室和优先发展学科的具体研究成果不定期组成专题研究,如:环境与资源研究、新疆多民族体质健康研究和理论物理研究等栏目.及时报道相关重点实验室和优先发展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动态,其他学科根据每期栏目稿件具体数量,对不同栏目进行一定的调整或合并[19].加强西部地区科技期刊管理,规范稿件审稿制度,实行匿名审稿,严把稿件质量关.如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每年出版四期,每期约25篇论文,论文约稿和基金稿件数量占40%以上,刊物页码压缩至108页,封面重新设计,内页重新设计要美观大方,保证刊物出版质量,切实作好编辑各项工作.积极发挥编委会力量,通过编委与校内知名专家多联系,通过校内专家向校外辐射约稿范围,加强与内地科技期刊的联系,促进期刊影响因子的提高,切实提高办刊质量.西部地区科技期刊还应多借鉴内地高校的办刊经验,积极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与专家学者交往,通过他们约高质量的稿件.

本文作者:刘会强周春丽工作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科技期刊范文篇5

“共同体”一词较早用于政治和经济领域,科学界使用共同体一词,最早源于20世纪40年代。1942年,英国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波兰尼(M.Polanyi)较早提出并探讨了科学共同体的概念[1-6]。伯纳德•巴伯在《科学与社会秩序》一书与1952年在美国出版[7-9]。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篇幅是对于科学共同体和科学团体的论述。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十分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用,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获取可靠的知识,科学共同体的任务则是建立和发展科学家之间那种为获得可靠知识而必须的最佳关系。他提出科学共同体的准则即规范是:普遍性、公有性、大公无私和有根据的怀疑态度。对“科学共同体”进行深入分析的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学家——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他从科学哲学的范畴进行了深入的论述。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出版,提供了科学共同体形成、发展和转变的认识论基础[10-11],科学共同体更加引起科学社会学界的广泛重视。科学共同体的概念出现之前,英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贝尔纳(J.D.Bernal)就提出了科学传播(ScienceCommunication)概念[12-17],1939年在出版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中ScienceCommunication的中文译法为“科学交流”或“科普”,目前更倾向于翻译为“科学传播”。中国长期使用“科学交流”或“科普”这两个术语,把科学界和大众理解科学截然分隔开来。特别是在中国,很多的科学家一度认为,科学家主要是从事科技研发工作,科学传播主要由科普工作者来完成,甚至长期以来认为科普工作是低端的工作,同时也混淆了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的概念。科学传播是个更为宽更广的概念,不是居高临下和传播基础学科知识的科学普及那么简单,科学传播不仅仅是向公众传播,更重要的是向专业人士及相关学科的学者传播最新的科技重大进展,涵盖了学术期刊、科普读物、科学报告会、学术研讨交流会、科技橱窗、科技馆、博物馆、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新闻和网络新媒体的科技报道等等。显然,科学传播对于整个社会的覆盖面要比科技创新广得多,而且科学传播的范围和维度又会影响到科技创新的发展,另外也直接影响到科学素质的教育;有必要从科学传播的角度出发,倡导和推广科学传播共同体的概念,让科学传播成为时尚和独有的社会生态。如前所述,科学传播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很广泛,而在科学传播领域与科技发展脉搏互动最为密切、科学传播范围最广的当属科技期刊。因此,本文重点从科技期刊作为切入点来探讨科学传播并进一步分析科学传播共同体的构建,以增强科学界对于科技期刊乃至大传播、大科普的意识,扩大科学传播的范围和范畴,进而促进科学共同体建设,让科学传播成为助推科技创新的一股强劲的力量,并成为播撒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利器和突破口。

2科学传播的主体地位和科学传播共同体

2.1科学传播蓬勃发展,但主体地位有待树立。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研发和科学传播之间处于分离的状态。科学家大多不从事传播工作,并把科学传播工作看做是科普工作,同时很多人还认为科普工作需要行业顶尖科学家才能胜任,这无形中导致科普这种居高临下的工作只有很少数量的人才能完成。有成就的科学家没有时间,有时间的普通科学家不权威,这样的悖论潜在地制约了科普甚至是科学传播的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陆续出现“科学传播”的提法,但是少有专门的研究。1995年开始,由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论断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1995年10月9日至12日由清华大学科技传播研究中心等5所高校在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科技传播研讨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科技传播”的概念才逐渐受到重视,清华大学刘建明、孙宝寅等相继发表文章论述了“科技传播”的重要作用[18-22]。此后相关文章开始逐年增加。而“科学传播”这一概念在国内在大量使用,时间节点是2001年,此后10年相关论文由每年几十篇上升到上百篇,目前已经达到200篇以上;两个概念叠加起来每年可以达到400篇左右,且总体上处于上升势头。由此,可以看出,“科学传播”和“科技传播”的概念和理念开始受到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力度和群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1世纪以来,中国对于科学传播的研究,大多都是在科学共同体的构架或视域内开展的。换言之,科学传播依附于科技创新,是为科技创新服务的,科学传播一直没有取得主体地位。实际上,虽然科学传播和科技传播的概念开始为科学界和大众所接受,但是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科普理念,从骨子里仍然认为科学传播就是把科技成果为大众所知晓,对科技创新并没有太大的助推作用。正因如此,科学传播的发展路径受到了或多或少的限制,从业人员的地位和科普工作人员地位基本相当。2016年,科技三会上,把科普工作提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科学传播的春天也从此到来。如何顺应这一趋势,提升科学传播的主体地位仍然亟待解决,否则,从属于科技创新的属性仍然使得科学传播不能剥茧化蝶,难以实现真正的腾飞。2.2科学传播共同体是时代和科学发展新阶段的自然需求。随着科学传播逐步受到重视,经过近20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科学传播逐渐脱离传统科普的思路,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门类。近10年来,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成立科学传播中心,显示出业界专家学者的开阔视野,有识之士开始对科学传播进行实质性探索和强有力的推动。在2008年2月23日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在京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提出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界和新闻界的互动与合作问题,打造科技传播共同体;科学时报专门发文进行了报道[23]。2008年9月在河南郑州召开的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上,新华社李斌再次提出了“科技传播共同体”的概念[24]。2012年,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确定了加大科学传播共同体影响的宗旨,但是更多地倾向于使公众分享科学。2016年1月,果壳网主办的“科技点亮生活——2016科学之声”活动,进一步落到实处,致力于联合多家科学传播机构及媒体,组建科学传播共同体[25]。2018年9月20日,由科技日报社发起在珠海成立“国际科技传播联盟”(IUSTC),7家首批会员单位共同签署《IUSTC稿件互换协议》,其表述的科技传播联合体就是强调科学传播的主体性[26],也是科学传播组织的壮大和延伸。2.3倡导科学传播共同体研究,助力创新发展腾飞。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虽然近年来对于科学传播主体地位的需求已经在学术界和社会开始出现声音,科技传播共同体或科学传播共同体的提法也在不同场合有提及。但是也应当看到,从理论学术层面还没有对此开展更多的研究,公开发表的论文还非常有限,“科学传播共同体”的理论架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学术界还有待对此给予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倡导“科学传播共同体”有助于突出科学传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仅仅把科学传播作为科学共同体上的一个链条。科学传播实际上可以和科技创新并驾齐驱,甚或也可以说科学传播是科技创新的轴心,对于科技创新有着极强的推动力[27]。从这个角度上看,“科学传播共同体”是链接甚至是几乎是可以包含科技创新的科学联盟,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科学氛围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倡导“科学传播共同体”对于开启全民智慧、掀起万众创新的浪潮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尽管“科学传播共同体”“科技传播共同体”的概念已经在不同场合出现,但是相关文献很少,与“科学共同体”的研究程度有巨大的差距。因此,需要深入分析科学传播和科技传播的从业者、参与者、受众等方面问题,逐步完善科学传播共同体的概念和架构,形成相应的理论知识体系。事实上,对于科学传播而言,长期以来在中国对科学界和社会产生持续和深远影响的是科技期刊,而且仍然在发挥着重大作用。尽管中国的科技期刊晚于西方国家,但是也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目前数量5000余种科技期刊,涵盖了各个学科和各行各业,从科技期刊入手分析“科学传播共同体”将对现有科学传播从业者和未来科学传播工作的拓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启示。

3科技期刊在科学传播共同体架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3.1科技期刊在科学传播共同体中的地位。科技期刊作为科技重大成果展示的载体和科技交流的平台,历来最为科学界所重视,如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Science》的主编多是由美国著名大学的校长、美国科学院重量级院士、国际知名的大学者来担任,而且不是挂名,全都是期刊事务的实际操作者。其原因正是由于科技期刊的独特学术地位及其在科技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所决定的。事实上,在科学共同体中,尽管也有提到科技期刊和编辑的作用,但是并未把科技期刊和编辑作为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科技期刊的地位和作用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国内所理解的科学共同体,主要侧重于科学家和科学团队,局限于科技研发人员和力量,把传播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排斥在外,事实上仍然把科技期刊和编辑当作附属部分来看待。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差,除了科学精神的土壤尚不肥沃以外,还由于中国的科技期刊编辑大多都是专职,国外多数著名的学术期刊的编辑是由科学家来兼职,国外研究与编辑之间天然的不可分割性、国内事实上的研究与编辑分离,必然导致对科学共同体产生理解上的错位。正因如此,本文倡导科学传播共同体的概念,力图推动科学界强化以科学传播为导向的科学传播共同体作用。3.2基于科技期刊的科学传播共同体构成。科技期刊作为科学传播共同体的重要分支,承担着重要的科学传播重任。以科技期刊为纽带,科技论文的作者,论文的审稿人、专家学者、期刊编委、期刊编辑、读者等等,构成了这一独特的科学传播体系,他们之间彼此交流、沟通甚至讨论争论,转发分享、宣传等等,促使科学传播共同体始终处于勃勃生机的状态。如果进一步拓展,部分科技成果通过科技新闻媒体或社交媒体、自媒体等进行传播,则能实现报纸、电视、网络、移动端等全媒体科学传播,科学传播共同体的外延就大大拓展,当然这属于少数情况。科技期刊和社会科学类期刊有所不同,特别是和人文类期刊差别很大,科技期刊刊发的论文绝大多数都是与本专业学科有关,专业性很强,非专业人士很难很好地理解论文的内容,纯粹的文字编辑难以驾驭和完成论文编辑工作。换句话说,专业语言甚至比外语还难懂,这就对编辑的选择和要求提出了挑战。实际上,很多科技期刊的编辑都是本专业学科的毕业生或者有从事科研或技术工作经历,科学编辑和学术编辑占据了很高的比例,科技期刊的编辑事实上在科学创新和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编委、专家学者和审稿人在科技期刊的科学传播工作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在当今科技信息爆炸的时代,同行评议尽管受到质疑,但是仍然是保证科技论文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主要途径。如果科技期刊的论文出现大面积的学术不端、科学严谨性丧失、创新性不在,那就难以对科技创新产生推动,科技期刊原本是科学传播的平台就必将成为伪科学泛滥的渠道。因此,同行专家、审稿人和编委的把关对于保证科技论文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公正性有重要作用,这也对保证科学的权威性和持续性有重要意义。否则,现在很多社交媒体在没有考证和审核的情况下,随意所谓的科学知识和新闻,内容粗制滥造,漏洞百出,对科学的权威性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伪科学和假科学的泛滥是对科学的极大伤害。长期以来,科技期刊受到国内科技评价体系的影响,导致很多期刊追逐影响力和影响因子,反而会弱化或忽视对传播力的关注。对于基础学科而言,这类问题并不显著,但是,对于小众的产业部门的期刊,则影响极大,因为很多读者并不发表文章,不能给期刊影响因子做出贡献,因而其阅读感受和需求经常不能受到关注。实际上科学传播需要面向对象,科技期刊更是这样,科技期刊和科技论文如果不被读者接受,如果忽视读者的阅读感受,最终只能是鸡肋,在市场的淘洗下必然最终被淘汰[28]。因此,科技期刊需要分析研究本学科和本行业的读者群落,细分群落,以读者需求为导向[29]。特别是网络时代和移动互联网繁盛的未来,不关注读者需求和阅读视听习惯,必将会被新媒体所蚕食。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网络平台、移动端、传统发行传播平台等多种媒体渠道的发展,科技期刊的形式不再限于传统的纸质期刊。期刊的概念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电子期刊、微信公众号、百家号、企鹅号等等都可以和传统的期刊对接,更主要的是开始大规模的延伸原有传统期刊的功能,纯粹的纸质期刊作为传播媒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和读者的需要,电子期刊、HTML等多种方式多种格式的电子论文,大大方便了读者,与数据库的对接,极大地提升了学术搜索的效率。电子期刊把科技论文和实验数据、实验室及作者对接,使科研过程的追根溯源变得可信可视化,同时透明的科研过程为学术道德的评估变得容易,压缩了学术造假的空间。而且技术的更新十分快速,未来围绕科技期刊和科技论文将会有更多的传播技术面世,科技期刊的构成也将随之丰富,其读者群落也会随之技术更新和层出不穷构成全新的科学传播网。

4在科学传播共同体架构下办刊是未来发展趋势

传统上,科技期刊出版社或编辑部由于人手不足、受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原因,办刊思路多数是坐等来稿,与科技界和学术圈的联系不够紧密,很多编委会也是走过场为多,与审稿专家多数停留在送审稿层面,与作者的联系也是发论文期间进行沟通,过后就很少联系,而对于读者群落的分析和研究则更为有限。尽管在形式上各个链条都有存在,但是由于彼此的联系非常松散,没有构成一个脉络紧密的科学传播网络系统,更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科学传播共同体。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期刊的重视程度提高,科技期刊开始逐渐加强与学术圈的联系,应用网络新媒体等多种途径来扩大影响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仍然看到,这些期刊的做法大多还是扩大影响力的角度出发,甚至是为了提升影响因子,而忽视了传播力。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科学氛围还不够浓厚、需要借助于科学传播来提升科技创新力的国家来说,传播力的意义要大于影响力。如果科技期刊和科技论文只是停留在本学科甚至本研究方向上很小众的圈子里传播,不利于学科交叉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成果的弘扬和推广,实际上也就减少了很多创新的产生,也弱化了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最终就削弱了科技对经济的引领和拉动作用。因此,有必要在科学传播共同体的架构下,进行办刊思路的调整。科学传播共同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该体系的每一个成员要素和环节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不能互相割裂,是六位一体的关系。科技期刊在办刊过程中,要始终把握科学传播共同体的理念,加强与学术圈的联系和沟通,扩大读者群落,形成各个环节的反馈机制,保持科学传播共同体的活力,才能形成持续强大的学术影响力和科学传播力。科技期刊是科学传播共同体的纽带,把传统的以作者为中心来提高影响因子的做法,转变为以读者为出发点的面向对象的科学传播理念非常重要。期刊是为读者服务的,深入研究国家产业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读者和受众的需求,开发读者的潜在意愿,对于不同的读者群落进行细分,有意识地提升服务质量,这样就能够逐渐在选题方向、稿件选择、传播方式方面进行不断优化,传播效果就会逐渐显现。作为科学传播的纽带,当然不能忽视和科技界和学术圈的联系。期刊的编委、同行评议的审稿人、优秀作者,绝大多数都在学术圈,也就是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科学传播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实际上,他们绝大多数人就是传统上的读者群,以各级学会为主办单位的期刊,充分利用学会的分支机构和学术网络非常重要,和学会联合举办学术会议,以网络新媒体手段和学会会员建立持续长久的紧密联系非常关键。此外,积极面对面,与同行业本学科的专业委员会紧密合作,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并深入研究机构,使上会、下所成为主流,这样才能真切感受到科技研发的脉络和动态,才能敏锐地抓住科技前沿的最新突破和趋势,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科不同研究领域和方向新成果的意义和前景,才能够准确判断优秀稿件源泉之所在,为组稿约稿打下基础。在科学传播共同体架构下办刊,不仅仅是名词和概念的变更,更主要的是办刊理念的变化,也是迎接新时代新技术不断创新的前提。中国科技期刊有100年的历史,世界知名的《Nature》有150年的历史,传统的纸质媒体传播思维根植于人们的头脑和思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繁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但是很多科技期刊仍然被动地守护纸质媒体或纸质传媒的思路,本质上就是把科技期刊按照科学共同体的一部分来理解期刊,仍然觉得是服务角色,只是辅助作用,不能喧宾夺主等等,而不是积极迎接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大变革进行加速转型。事实上,近年来,科学传播的技术、方式及平台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科研的方法技术的更新速度。也就是说,科学传播已经开始深刻影响甚至颠覆科学创新途径的作用。纸质期刊时代,科技论文的检索难度很大,摘要和关键词的作用很大,而且由于资金的原因,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数量受到限制,此后直接影响到创新性成果的发表速度和数量,而且很多有价值的超前性强的论文往往被淹没在库房,需要非常繁琐、费时费力的检索查阅才能找到。在当今网络发达、搜索手段日益更新、科技期刊和科技论文逐渐走向开放获取的时代,科学传播体系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科学传播作为群体性的行为,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与日俱增,科学家的智慧碰撞概率已经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交叉创新的时代已经悄然兴起[30],科学传播共同体的形成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作为最古老的科学传播载体的科技期刊,显然在这个新旧时代更迭的过程中不能缺位,哪个期刊不转换思维和传播理念,哪个期刊就会成为时代的鸡肋。

5结束语

科技期刊范文篇6

1.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

经过对120种科技期刊的调查了解,发现有些美术编辑为了强化科技期刊的吸引力,肆意夸张,不按规范要求设计封面,如有的期刊封面采用与主题无关的图画;有的封面上写有刊物名字的英文缩写过于醒目;有的刊名中正刊名小于副刊名,或者与副刊名字号相同;刊名的汉语拼音没有按照国家规定以词为书写单位;有的刊名仍用繁体字。高尔基说过:“美是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象。这些完美的形象都是理性和知觉、思想和情感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科技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期刊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书脊)不仅可以保护期刊,还可以反映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刊物内文。封面不仅具有标识期刊作用,而且能形象地体现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和风格特色。科技期刊的封面应大方、美观,封面图案要端庄、明快,着重突出期刊的内容特色,美术编辑在设计中应把握好三个关键要素,即色彩、封面图片和封面文字。色彩的选择和搭配对封面具有重要意义。色彩是视觉传达力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中的重要元素。色彩的象征性、传达力都能影响到期刊的最终传达效果。因此,色彩的应用既要能美化期刊的封面,还要不失严谨,并要考虑期刊内容的需要,用不同色彩对比的效果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思想。在对比中保持协调,在统一中求发展。科技期刊的封面,不应有过于夸张的色彩,而应当体现学术的严肃性,符合学术界读者的审美情趣。整个设计要显得文雅,体现出书卷气,营造一种特有的学术氛围。此外,科技刊物封面的整体色调要沉稳但不等于暗(灰),封面的整体风格要与一年内其它期形成系列感。1.2.2封面图片封面图片具有直观、明确、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成为设计要素中的重要部分。封面的核心是创造一个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平面构图。图片有写实图形和写意图形。主图(照片)要切合主题,画面抓人眼球,尺幅安排适中。尽量用简洁、明快、意义丰富的画面凸显主题,表达出学术期刊的外部艺术形象。封面应使用规范文字与符号。常用于刊名的字体分为三大类,有书法体、美术体和印刷体。书法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多出于名人之手,具有名人效应。例如《论证与研究》的刊名就是由刘华清题写。美术体是刊名设计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字体,它可以分为规则美术体和不规则美术体两种。印刷体沿用了规则美术体的特点,借助电脑使印刷处理方法上既便捷又丰富。故印刷体刊名的使用在学术期刊中出现很普遍。总之,刊名字体一定要突出、色彩明快与底色反差大(能跳得出来),在主图与刊名字体之间可采用动静结合,即图活字稳(大黑体、粗宋体等)、图静字活(隶书体、魏碑体)的组合方式。科技期刊封面的主要功能是在读者和期刊之间构建信息传达的视觉桥梁,文字的视觉艺术首先是一种艺术造型的元素,不同的字体具有不同的独立性,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以刊名为核心,包括出现在封面上的其他固定设计,是该刊物区别于其他刊物的识别要素,是期刊品牌的视觉表现,是刊物整体视觉识别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封面要目(有的杂志不用)要做得出彩,标题在整个版面中负责“抓人眼球”,制作好标题也是提升科技期刊可读性的重要手段。由于读者第一眼看到的是标题,再决定是否阅读这篇文章,因此标题能否突出并起到新闻眼作用是很重要的。所以标题宜多做引人入胜的事实题、耐人寻味的悬念题、给人启迪的哲理题。期刊封面设计要简洁、美观、大方,既可表现得抽象,也可表现得具体。构图视觉元素包括刊名、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卷期号等文字和数字、构成封面背景的点、线、面图案和图片及其他装饰符号等。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中的配图比较少,一般选用与期刊内容密切相关的图片参与构图,并把它固定在封面的构图中。另外高科技与现代感是分不开的,所以可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和手段,如在底图加入现代感的图案,用photoshop工具处理一下刊名字、底图、色彩等,但要运用得当,否则适得其反。《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GB/T9999-2001)明确规定,期刊封面上应标明以下项目:第一,刊名。包括可能出现的并列刊名和副刊名。第二,出版年月、卷期号。第三,责任人(包括主办者或编辑者或主编)。第四,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条码。第五,期刊的单本或合订本超过一定厚度应在书籍上印载刊名、卷号、期号和出版年月。第六,封面上的数码应采用阿拉伯数字。中文书刊名称拼写基本上以词语为书写单位。每个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因设计需要,也可以全用大写。期刊的刊名应尽量简短、明了,必须符合该刊所涉及的特定学科与知识领域。使用缩写刊名时,应以直观和不引起误解为原则。不论刊名出现在期刊的任何位置上,都应使用统一名称。封面应准确标注期刊信息。期刊的封面(包括封二)上应标示刊名(包括副刊名)、卷次、期次和年份,必要时可标示编辑者。凡数字一律用阿拉拍数字表示。厚度超过6毫米的期刊,应在书脊上重复标示上述项目。期刊的封面设计形式应力求稳定,在封面上不宜刊登广告。刊名应置于封面的显要位置上,并用一般读者容易辨认的字体标示。附有索引的期刊应在封面上标明。封面(包括封二)不编入期刊的连续页码。关于中国标准刊号的印刷位置,国标规定:对于期刊,除应印在版权标志位置处外,还应将国际标准刊号(ISSN)部分印在封面的右上角,国内统一刊号部分印在封四下方。科技期刊封面设计要努力提升符合期刊内容的美学价值,从版面的空白预留、分割背景、构图形式、色彩搭配、布局安排等方面,设计出符合期刊特质并富有鲜明个性的艺术风格。风格即个性。科技期刊的封面是与期刊品牌紧密相关的具有独特视觉效果的形象。期刊封面应能显示该期刊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内涵,艺术风格明显,并能反映刊物内容的学科专业范围,具有标志性意义。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动力。期刊要成为名牌,必须全面追求创新,从出版内容、出版方式,到期刊封面都需要创新。期刊封面设计中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视线。封面的特色首先反映在色彩和图片上,能让读者在众多刊物中一眼就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刊物。这样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方法和设计理念才能更加具有新意。

2.科技期刊的版式设计

版式设计讲究感情丰富,即通过版式语言将感情表达丰富,版式语言是由画面构成,一是编排手段,包括字、图、题、线条、色彩;二是版式空间,包括栏、区、空白,只有让这些“器官”都动起来,才能组成丰富的表情,以传达、表现出情感,产生特有的渲染力。版式是刊物整体合成的最终体现,是办刊思想的具体落实,是赢得读者的包装手段,是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体现。科技期刊内容是其精髓,版式风格则是其衣裳,内容精心打造,版式尽心勾画,才能表里如一、锦上添花。版式设计包括文字与图片的配置、栏目的划分、标题的形式、字号的大小和字体,以及其他版面上的因素。学术期刊的版面,主要由正文、标题、作者姓名、图表、页码和眉注等组成。此外,空白部分也是版面的组成要素之一。期刊的版式设计是期刊装帧设计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同期刊的封面设计一样,需要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手段使稿件的内容以最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科技期刊因其学术性需要,在字体选择上不能像通俗类或文艺类期刊那样活泼,在版式设计上也不能如它们一样灵活多变,因此,更需要美术编辑运用美学原理进行版式设计上的巧妙构思与安排,增加读者阅读时的愉快与轻松。科技期刊因其自身性质要求,正文部分内容、字体的设计一般选用字体端正大方、风格刚柔相济、浓淡适中的宋体。依据《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已制定的排印规范,对文稿(英文、俄文)中的书眉、题名、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插图表格、公式等逐一标注清楚。通常科技期刊文章篇幅均比较长,安排不当就会给读者带来疲劳感,如可以在长文章中穿插图(照片);适当分段,增加小标题;在整期文章安排上,可长短搭配,短文也可采用变化字体(如楷体),文章标题排列也可多样化,如横题、竖题、双行题、窝心题等。还可根据正文的内容、标题字数的多少来选择字体、排单栏还是双栏等。至于标题所占版面面积,要与正文内容所占的面积比例适当,若前者过大,后者过小,就会产生头重脚轻的失衡感;反之,则会造成脚大头小的压迫感。有的科技期刊不配插图,更由于其所刊登的稿件内容一般都比较长,所以在版式设计中尤其要注意印字部分与空白部分的处理。从美学角度来看,空白与文字、图表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版面形式美不可分割的部分。如果所有的版面都被填得满满当当,就会令人觉得透不过气来,从而产生厌读心理。所以有经验的科技期刊的美术编辑在版式设计中尤其注意这一点,将文字构成的块面尽量往版面的中、下部推移(特别是每篇稿件的起始页),天头和订口、翻口要留出适当空白,行距也要宽窄适宜,这样,不仅能增加版式的美观和读者阅读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喜爱动笔的读者有地方落笔,写下批注。如果做到这些,版面便会形成密中有疏、疏中有密、“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使版面显得干净清晰、美观协调,从而收到古人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效果。当然,如果设计不当,空白过长使空间分散断裂,版面则会显得空旷、松散,不仅无美感,还浪费了版面。文中的照片好比在平面的版面上开设的窗户,能显示出立体感和纵深感。在被称作“读图时代”的今天,摄影作品从过去单纯美化版面发展到如今越来越成为独立的图解文章、强化主题的元素。另外,插图还起到一个平衡版面的作用,可与标题搭配,也可穿插文中,或与标题上下呼应,尺幅上最好有横有竖,有大有小变化,安排得体,才会给人以有节奏的愉悦感。所以,掌握好插图的缩放比例,合理安排插图位置,是版式设计中的重要部分。缩图原则为:内容简单的缩去比例大些,内容复杂的缩去比例小些。由于版面限制,一般情况是将图缩小,有个别图须经放大处理后再缩小。缩放比例把握得准确,可恰到好处地展示图的内容,避免发生复杂图缩去比例大,简单图缩去比例小;应该缩成半栏图的图被缩成通栏图,该缩成通栏图的图被缩成半栏图等问题。其次要合理安排图的位置,使其与文字协调一致。对于图幅高、幅宽尺寸相近的半栏图可并列通排;图幅宽小于9cm的半栏图串文排;超过9cm以上的图通栏排。若在一个版面内有大小不一的2幅半栏图,不管其在单、双页,一幅排在切口,另一幅排在订口;若有3幅图,则按切口、订口、切口的顺序排。这仅指一般排图规律而言,实际编辑排版时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2.5公式的转排科技期刊公式很多,使其按规则合理转排,对提高版式质量十分重要。数理公式有时要多次转行,而转行不是随心所欲,必须按其规则进行:优先在“=”“≥”“≤”“>”“<”号处转行,其次可在“×”“÷”“+”“-”符号处转行,这些符号留在行末[1],不得已时可考虑在“∑”“∩”“∫”等运算符号和“lim”“exp”等缩写字之前转行。如果“∫”“∑”运算符号后面的式子一行仍无法排守,则可在其中的“+”“-”号或适当的相乘因子处转行。对于独立排的公式,只要按照规则去做,可较好地控制版式。比较麻烦的是在行文过程中出现的公式。因其外文符号与汉字所占空距宽窄不一,很容易导致运算符号留在行首或将公式中的数值分成上下两行。这时须对文字进行增减处理或强行外文符号与运算符号撑满一行,使运算符号移至行末或外文符号同运算符号一起移至行首,数值完整地排在一行。

科技期刊范文篇7

科技期刊在学术建设、推动科技发展、激发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甘肃省社科期刊品牌建设已初见成效,《读者》已成为甘肃的一张名片。甘肃省现有科技期刊73种,虽然甘肃科技期刊界有建国之初就创立的期刊,也有诸如《高原气象》、《冰川冻土》、《草业学报》这样有特色的期刊,但迄今为止还没名刊,绝大多数刊物属于跟风克隆,个性特色不鲜明,创新能力不足[1]。当下,品牌意识仍然没有成为许多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共识。科技期刊编辑部相对封闭,与市场联系少,很少参与市场竞争,多数科技期刊仍然属于事业费拨款型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单位领导重视不够,长期形成的僵化、落后的思想,严重阻碍着科技期刊品牌的建设。没有个性特色的科技期刊,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要办出特色、关键就在于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个性策划,着力打造品牌期刊[2]。

2创建品牌科技期刊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措施

甘肃省在创建品牌科技期刊的实践中,应紧紧围绕品牌科技期刊的战略目标,准确把握品牌科技期刊的内涵、功能和地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创建品牌科技期刊的现状、困难及其影响因素,结合数字出版技术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期刊带来的新需求和新挑战,确定甘肃省科技期刊的品牌定位和发展目标,系统分析创建品牌科技期刊的主要路径和重要措施。2.1深入调研。甘肃省科技期刊大多数为地方性科技期刊,科技期刊分散办刊、各自为阵的局面再继续维持一段时间甚至长期维持也是合乎情理的,虽然总体水平不高,但有特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期刊编辑部应多组织人员到办刊发达地区进行调研、取经,这对期刊编辑部品牌建设工作的促进具有很大意义,在深入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办刊发达地区的大思路、大手笔、大视野、大胸襟的办刊模式[3],了解国内外知名科技期刊的新思路、新经验、新做法,共同交流科技期刊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品牌建设和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学习调研,要使办刊思想发生大的转变,创新地方科技期刊的出版体制机制,将品牌建设意识贯穿于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2.2探索期刊定位。科技期刊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办刊定位,地方科技期刊的应该是发表真实的研究发现、本地实用的技术以及有利于提高本地生产生活水平的科学知识等。地方科技期刊不要承担职称评定、晋升以及学位授予等服务的职能。历史原因造成期刊出版单位过于分散、规模小,一些管理制度、思想观念等阻碍推进改革的步伐,现行科研评价机制导致期刊分类管理、分层定位难以落实,期刊主办者、出版者、编辑者(包括编委会和编辑部)责任不明确,编辑出版流程远没达到最优状态,期刊编辑出版技术和标准已经落后,高水平期刊和论文平台受制于人,编辑出版队伍建设和管理方式不适应当前改革和今后发展之需,一些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质量滑坡或出现严重问题。面对发行和广告逐年下降的严峻形势,必须寻找新的市场定位,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期刊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2.3加大宣传面和覆盖面。目前,甘肃省科技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牌和知名度不高,名声不响,这些与期刊的刊名、地域有部分关系,导致发展受到限制。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科技期刊的宣传力度,组织人员通过多种宣传手段进行广泛宣传,可优先选取几家基础好、有特色的期刊作为精品期刊推介出去,一点带面,逐步扩大甘肃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比如推介《草业学报》时,可以介绍该刊的创立结束了我国没有草业科学高级学术刊物的历史,在广大读者、作者的精心呵护下,已形成了兼容并蓄、博采百家之长、鼓励创新,引领学术潮流的办刊风格。推介《中国兽医科学》时,重点介绍这是一家全国百余种畜牧兽医类期刊中唯一获得国家期刊奖的期刊。《中国兽医科学》拥有一支专家型的编辑团队,通过准确定位,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对促进我国兽医科学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2.4对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学术质量要加强监控。要加强编辑出版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期刊编辑出版质量。质量是科技期刊永恒的生命,许多编辑同仁在这方面均有论述,如明确办刊宗旨、提高编辑队伍素质、提高论文水平、建立并依靠强大的编委会等。因此,要加强对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质量、学术质量的监控力度,定期对期刊进行审读,建立长效激励机制。2.5技术创新是科技期刊不断发展的重要推手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和国内许多科技期刊逐步实现了从印刷出版到数字出版的转型。如今的科技期刊除了印刷形式外,还有在线可链接的参考文献、数据库。论文有了“数字对象标识符(DOI)”[4];动态采编、协同采编、智能采编、作者管理、读者管理等相关技术以及三维动画、影像、声音等富媒体内容呈现及交互技术;关注人机交互及智能应答技术,及相关系统和平台建设。科技期刊出版通过技术创新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科技期刊范文篇8

1理性、秩序:科技期刊对理性主义版式

设计定位的恰当选择理性、秩序的设计定位不仅是理性主义内在思想本质的客观反映,也是科技期刊设计定位的重要核心,同时也是以传播科技思想为办刊宗旨的科技期刊的恰当选择。科技期刊是以传播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为宗旨的严肃刊物,其学术伦理要求期刊必须遵循理性主义思想内在的科学规律,通过理性、秩序的设计手法呈现出富有节奏感的视觉审美形式。在此,理性是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数列计算为手段,将开本、比例、图式、文本按一定比例合理、有序地规划于版面中,以表达版式秩序的级数美。秩序则以确切的基本元素参数为版式构成物,借助相应的数学计算,使版权、目次、文本、图片、表格、符号等构成要素依序、合理地配置在页面中,以此形成版式组合成分之间的和谐级差比[7]。理性与秩序互为关联,相得益彰,从而形成理性主义设计特有的审美逻辑,其内涵与理性主义思想所倡导的科学观如出一辙。1.1传统理性主义思想与科技期刊设计观念的高度一致性自文艺复兴后,欧洲社会对科技的崇拜与迷恋已近狂热,理性主义思想与科学创造逐渐演变成为新的精神崇拜。对于狂热者来说:“即使科学也基于一种信仰,根本没有所谓‘无前提的科学’,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8]。在理性主义思想灯塔的指引下,科技发明与科学创造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为工业生产与商品贸易服务的设计业也进入空前繁荣时期。批量化、模块化、规模化生产是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其设计思维与理性主义思想意识完全一致,反映出西方理性主义精神的历史同一性。与之并立共生,服务于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书籍、期刊、报纸、产品包装等平面设计实务,其设计理念与工业化生产思维模式一脉相通,形成统一完善的有机整体。由此可见,科技期刊选择理性主义设计定位,其实质是理性主义思想对期刊功能、审美取向的影响和渗透的现实反映。1.2秉持理性主义思想是现代科技期刊设计的基本特征风格主义运动是把理性主义思想具体应用于设计实践,并对期刊设计起直接指导作用的典型范例。早在现代主义诞生之初,荷兰哲学家逊马克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曾对《风格》(DeStijl)的设计产生过决定性影响。逊马克认为物质世界由纵、横两种结构组成,他认为世界上的三种颜色是红色、黄色和蓝色。蒙德里安受其影响,转向完全纵横直线结构的完全抽象绘画,色彩也逐步转向单纯的黑色线条结构、白色底以及红色、黄色和蓝色的三原色计划,走向高度理性化方向[9]。《风格》以此为基础,选择基于数学计算的版式设计方法,首先采用纵横线条为中心线,把平面空间划分为简单的几个功能区域;其次以简单方格组成方格网底,把每个方格作为基本模数单位;最后采用数学比例和几何比例进行版面编排,设计上强调排列和顺序,把平衡、对称、比例、对比互补关系等视觉内容以高度理性的方法融为一体,达到完美的地步。这种方法大约可发展出一种大部分建立在数学思维基础上的艺术[9]。虽然《风格》创办于20世纪初叶,但其影响力早已超出所属时代的传播范畴,并为之后属于理性主义设计范畴的国际化风格的诞生奠定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可见,坚持理性主义思想是现代科技期刊设计的根本追求。1.3国际主义版式设计风格现代设计史上,20世纪前30年间产生的网格设计的迅速发展,使国际主义设计风格与理性主义设计内涵一脉相承[10]。国际主义风格力图通过简单的风格结构和近乎标准化的版面公式达到设计上的统一性。具体来讲,这种风格往往采用方形网格为设计基础,各种平面因素的排版方式基本采用非对称式,字体、插图、照片、标志等都规范地安排在此框架内,排版往往呈现简单的纵横结构,字体也采用简单明确的无饰线体,由此设计的版面往往具有公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效果,具有简明而准确的视觉特点[11]。系统、秩序的科技期刊版式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理性的模数原理使复杂的版面组织要素得到合理配置,采取国际主义表现形式则是体现这一思路的准确选择。换言之,把国际主义设计方法实际运用于现实科技期刊的版式设计是理性主义设计思想的现实反映。爱因斯坦曾指出:“正是由于这么一个比例尺度,它使人做好容易而做坏难”[12]。可见,理性与秩序既是理性主义设计的核心,也是科技期刊办刊设计定位的支撑点。科技期刊立足于理性主义设计定位,不仅是理性主义思想科学性的正确反映,也是对科技期刊内容的准确体现,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所具备的认识能力(其中也包括艺术创造能力)寻求的是秩序。科学的使命是在多样化现象中提炼出有规则的秩序,而艺术的使命则是运用形象去显示这种多样化的现象中所存在的秩序”[13]。

2偶发、随机:科技期刊对非理性主义版式

设计形式的选择性吸收设计犹如一面时代的镜子,在镜像的世界里,时刻会映现出科技的真实身影。因此,不同的历史阶段,设计必然反映时代的科技华彩。处在高速发展的数字出版年代,科技期刊选择理性主义设计定位,是顺应科技潮流的正确选择,体现出刊物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珠联璧合。然而,尽管理性主义设计拥有无与伦比的科学性、功能性,但也并非完美无缺。若要保持科技期刊经久不衰,设计本身必须与时俱进,以真诚开明的态度接受、设计新生事物,突出鲜明的前卫性与时代感,应对流行于设计界的偶发、随机、混乱等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形式采取开放姿态,选择性地汲取其中的积极要素。纸媒体科技期刊若想采用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形式,唯有以数字科技作为技术保障才能够实现。而在此之前的传统科技时期,即便有此想法,但囿于科技发展水平,版式编排存在难以跨越的排版技术障碍,最终难以实施非理性主义的设计手法。在此,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如果没有进入数字出版时代,或设计师还未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技术,将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形式成功应用于纸媒体出版物中只会成为空谈。可见,只有将数字科技与纸媒体结合,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形式才能顺利应用于具体实践。2.1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对非理性主义设计形式选择性吸收的理论探索当代,许多学者采用理性主义版式设计手法对非理性主义设计形式选择性吸收的理论进行探索。余秉楠[10]认为期刊版式所采用的网格设计重视比例感、秩序感、连续感、清晰感、时代感和正确性,以理性为基础,与以感性为基础的美国自由版面设计的自由配置形成鲜明对比。但海伦反对网格编排法,主张自由设计编排,认为网格体系死板拘束,但他也承认编排内容必须以一定的秩序为准则[14]。尽管其观点十分矛盾,不过也确切地表明,以理性主义观念为主体的版式设计,离不开非理性主义自由版式设计的介入和修正。书籍设计师吕敬人[15]曾引用杉浦康平“艺术×工学=设计2”的设计观念,同样认为艺术思维活动离不开感性创造过程,艺术感觉是灵感萌发的温床,是创作活动必不可少的一步。显而易见,“感性创造”和“艺术感觉”等概念指的就是非理性主义艺术设计。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所撰写的《秩序感》长期以来颇受学界推崇。他曾对图形编排结构中存在的“秩序”与“混乱”现象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指出“不管我们如何分析规则结构与不规则结构之间的差异,最终我们必须能够说明审美经验方面的一个最基本事实,即审美快感来自于对某种介于乏味和杂乱之间图案的观赏”[16]。在此,图案特指视觉要素形态;乏味则是指如果设计要素排列过于秩序、规则,将会出现僵化、呆板之感;杂乱则表示编排结构的混乱与不规则。视觉要素编排只有介于二者之间,处于中和状态才具有审美价值。当然,双方的比例并非等量等形,中和也不等于平均,唯有秩序处于绝对主导状态,形成理性主义设计对非理性设计要素的吸纳、兼并之势,排列结构及其审美性才得以成立。一言以蔽之,贡布里希等学者的理论是一个二律背反命题,现实中的设计实务一旦遇到此类现象,采用“中和”方法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科技期刊的设计定位来说尤其如此。具体原因和解决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1突破网格的必要性尽管理性主义从人的主体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去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反映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当人依照客观规律对具体事物进行支配,并视其为全部生命意义时,客观上人便失去自我,成为从属于“物”的奴仆。科技期刊选择属于理性主义范畴的数列网格设计,最棘手的问题就在于容易造成设计者把网格变为僵滞的固定围栏,生搬硬套地将图文嵌入其中,即网格给人以规矩和约束,这是其优点,同时也正是其缺点。如果不能灵活与创造性地应用网格,则易使版面显得单调和枯燥。有时为了打破版面过于单调的格局,可采用局部突破网格规矩的方法[10]。为了消除这一弊端,有必要针对版面某些局部,采用偶发、随机、混乱等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随机机制,以去除呆板、僵化的机械性。图1所示为《新克兰布鲁克设计论述》[17]的版式设计,内文编排以网格结构为主体,局部则采用自由版式设计手法,对略显呆板的文本成功实施了破网处理,凸显理性、秩序、自由、轻松之感。2.1.2减少消极的冷漠感理性主义设计作为超越国界、民族、地域特点的国际主义设计方法,采用模块化、网格化等标准设计模式,其审美评价体系以规范、秩序等相关参数为衡量的基本尺度,必然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以冷漠感。一方面,理性主义版式设计能够体现出自身的优点;另一方面,则又表现为淡漠、缺少激情。难怪其常被图1《新克兰布鲁克设计论述》内文版式设计人指责为“具有刻板、缺乏人情味的视觉特点,流于程序化”[18]。为了弥补理性主义版式设计的缺陷,科技期刊在把理性主义设计作为主体定位的同时,适当引入非理性主义版式艺术随机机制,将偶发、混沌等艺术表现方法融入到刊物设计中,以消减冷漠,增加期刊设计的情感审美意蕴,这非但不会影响理性主义的办刊设计思路,反而以开放的办刊意识增强了期刊的生命力。一旦采纳这一设计理念,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将唤醒潜藏在理性思维下真正支配人的意愿和行为的无意识领域[19],而这正是设计艺术所需要的。2.1.3消除设计的同质化艺术与科学的本质区别在于,艺术讲究个体之间的差异与变化,强调不同的个性,把独创奉为圭臬,而科学则看重逻辑、共性与普遍化。这本来无可厚非,但若不加筛选地把共性与普遍化等科学规律套用于所有艺术设计对象,设计便会出现千物一面的同质感。理性主义设计,尤其是网格设计,将数理观念引入设计中,竭力主张理性、秩序、趋同与普遍等设计观念。科技期刊一旦选择理性主义设计作为设计定位,必然出现设计同质化现象。这就是理性主义设计本身不可避免的悖论,其内在规定性要求自身必须以整齐划一的纪律性对事物进行约束,排斥以宣扬自我感知、直觉等为主张的非理性因素介入,这必然会引起其与非理性主义设计之间的冲突。与此相反,虽然非理性主义设计在思想上与理性主义背道而驰,如把“否定理性思维能力,宣扬意志、直觉、盲目力量”等作为对理性主义的批判,但并不意味着对理性主义的全然否定与抛弃。非理性主义所要反对的只是理性主义思想及其设计中存在的模式化、同质化弊端而已,这就为消除理性主义设计中存在的同质化现象,有选择性地引入偶发、随机机制寻到正确的路径。2.1.4选择吸收的甄别性科技期刊应加以甄别地引进偶发、随机等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要素,有选择性地吸收具有积极因素的设计形式。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流派纷繁、鱼龙混杂,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因此,并非所有非理性主义设计形式都适用于消解理性主义设计的不足。只有那些不影响文本信息传达功能的积极形式才具有可吸收的实用价值,同时还必须保证工艺制作上的可行性。现有数字化出版科技不仅解决了快速、高效的印前制版技术难题,还为各种非理性主义设计形式的诞生提供试验场,使得科技期刊对纷纭、驳杂的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形式的选择性吸收成为可能。简言之,科技期刊为消释理性主义版式设计的不足,必须以开放的策略输入新理念、新形式,以兼收并蓄的态度选择性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非理性主义设计要素,把先锋观念艺术中常用的偶发、随机、混沌等表现形式用于具体的设计实践。如此定位必然促使科技期刊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富含独有的美学意蕴。2.2选择性吸收的成功范例科技期刊以理性主义设计为主体对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形式的选择性吸收,其成功范例不胜枚举。例如,Nature创刊于1869年,一向以严谨、规范、理性、秩序著称,是理性主义设计的代表,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便是顶级科学刊物,其设计也并非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不断选择性吸收非理性主义设计养分,以弥补理性主义设计的不足。图2所示的Nature封面设计以网格框架为基础,文字模块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局部设计则运用平衡手法,将模糊、重叠等非理性主义艺术表现手法融入到设计中,用以对“Gendergap”等局部图形化字体进行艺术处理,以增加“性别差异”模糊化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使形式与内容两相烘托,相辅相成。该封面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对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形式的选择性吸取。图3是由美国设计师戴维•卡森设计的《海滩文化》内文版式。虽然此期刊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物,但其成功的设计手法值得借鉴:版式采用大、小网格编排,双栏错位结构,显得理性、秩序;形式上,运用错位、叠合、重组等创作手法,使版面生成新的机遇模式[20]。再如,始创于1899年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是以理性主义作为版式设计定位的科技期刊,从版式结构来看,成套印刷文字由看不见的复合隐形网格控制,字体相互穿插、错落有致。其内页版式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的网格程序编排图文;而期刊封面则经常采用富于艺术想象力的随机、混沌表现方法来传达期刊的学术核心理念,以此增强期刊超然的学术张力。该内文版式呈现出理性、秩序与自由、洒脱并存的视觉感受。图4是该期刊封面设计的典范,其表现手法为平涂漫画人物与手绘英文相协调,图文互为借力,达到字图一体的和谐境界。科技期刊把理性主义作为存在与发展的办刊设计定位,尽管存在着机械、呆板等方面的不足,但只要本着开放的设计思路,不断吸收偶发、随机之类的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表现形式,某些不足可全然得以消弭。

科技期刊范文篇9

影响力广、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国科技期刊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与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总体情况并不匹配。一本影响力较高的期刊必须具备三个特点:第一,该科技期刊发表的文章必须具有较高的传播质量,也就是要保证期刊的传播效果好;第二,该科技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内容质量必须足够高,这样才可以吸引大量读者阅读,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第三,该科技期刊发表的文章编校质量也必须够高,编校要比较细致,能够全面发现期刊及文章中存在的问题[1]。目前,许多科技期刊编辑部将所有重点都放在了期刊的发行量和传播质量上,对于期刊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不够重视,导致科技期刊的影响力逐渐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期刊未来的健康发展。学术专栏则可以对某专业领域的学术进展进行全面的展现。通常情况下,一本期刊的学术专栏的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传播质量等往往较高,并且专栏中的文章被引量和下载量较大,产生的影响力也较大,因此,学术专栏对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2]。为此,科技期刊要以出版学术专栏为主要抓手,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二、科技期刊影响力现状

科技期刊影响力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内容质量、社会关注度、发行量、文章引用量以及学科的社会活跃度等,这些因素会从不同侧面对科技期刊影响力大小产生影响[3]。科技期刊的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主要分布地是中国、欧美、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的国际影响力较大。然而,近年来,在科技期刊的运营过程中,许多期刊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了广告和发行量方面,降低了对期刊出版质量的要求,导致其影响力逐渐下降。许多科技期刊的被引文献量、总被引频次以及国际影响力正呈逐年下降趋势,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必定会影响到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所以,当前科技期刊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和策略提升其影响力。

三、以出版学术专栏为抓手的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策略

(一)出版学术专栏的重要性

学术专栏对于科技期刊来说意义重大。学术专栏涵盖了所有细分学科的学术热点,是展现学术全景的一种新的方式。学术专栏的许多编辑人员都是科技学术圈子成员,对于科技学术相关内容的编辑和撰写十分娴熟,能够通过合理策划将大部分科技学术热点转变为科技期刊的卖点[4]。此外,通过学术专栏,读者也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这为用户带来了良好的阅读感受。所以,学术专栏可以满足作者、读者之间共同的利益诉求,可以提升读者、作者的满意度,可以帮助科技期刊获得市场影响力,提升国际影响力[5]。学术专栏的热点集中性和拓展延伸性类似于学术专著。但众所周知,图书出版过程比较复杂,这也导致其所包含的学术知识老化速度较快。相比于图书而言,学术专栏则兼顾了期刊和图书的优点,内容简单而精练,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读者通过短时间阅读就可以掌握当前最新的学术知识。因此,在科技期刊中设置学术专栏并发表学术文章,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传播质量,从而提升其影响力。

(二)如何选择合适的学术专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学术专栏对于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科技期刊可以通过学术专栏的出版和发表,提升自身影响力[6]。但学术专栏与科技期刊的融合要合理,既要展现出学术专栏的优点,又要能体现出科技期刊的特色,因此,在学术专栏选题方面要体现出科技期刊的特色,要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和科技性,在编排过程中,必须重视专栏文章质量,为此,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第一,考虑当前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发展,科研经费总量大幅提高,助推着我国科研成果的涌现、科研水平的提升和科技人才的涌进。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成果在学术界的影响力相对更大、更持久,因此,在科技期刊出版范围之内,期刊编辑可以重点考虑当前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内容,策划与科研成果相关的学术专栏。第二,积极开展并参与学术会议。学术会议是编辑与业内科研人员交流,获取最新行业动态和研究热点的一个最直接的渠道。编辑可以在策划或参加学术会议的过程中寻找新的专栏选题,从而策划出时效性强、受关注度高的热点专栏。与此同时,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的大多是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这些人都是期刊的潜在读者和作者,编辑积极参与学术会议有利于增加期刊受众,扩大期刊作者群。科技期刊也可以通过组织或者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提高研究人员对期刊的认知度,从而提高科技期刊的知名度、曝光度及号召力,带动科技期刊的良性发展,实现科技期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介绍宣传的科技期刊的作用和目的,进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市场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第三,尽量迎合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了提高科技期刊的阅读量和引用量,学术专栏的选题必须考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对学术专栏进行选题时可以综合考虑第三方商业数据库中科技期刊读者的阅读记录数据,通过对这类数据的分析,选择出最受读者欢迎的期刊选题,从中提取出关键词作为学术专栏备选选题[7]。第四,提升编辑人员专业素养,严抓编校质量。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素养是编辑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编辑的职业素养关系到科技期刊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8]。在学术专栏的选择上,编辑人员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很大的发挥空间,而科学合理的专栏选择离不开编辑过硬的专业素养。因此,科技期刊编辑人员要勤学善思,不仅要加强业务学习,提升期刊的编校质量,还要关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关注学术前沿动态,积极组织或参与学术交流会议,培养自身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以发掘适宜的专栏。同时,还可以向一些优秀的期刊编辑部学习,从其他期刊的办刊方法及历史专栏中汲取灵感。第五,适当并有效地扩大科技期刊发行量。虽然期刊的发展不能一味追求发行量,但增加科技期刊发行量也是促进期刊与读者、作者之间沟通和联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适当增加科技期刊的发行量,才能推动科技期刊与市场的接轨,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读者的真正需求及阅读喜好。虽然目前大部分科技期刊发行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其影响力提升效果不够明显,这是因为部分科技期刊在提高期刊发行量的同时没有注重期刊质量,而科技期刊编辑质量较低,会逐渐降低期刊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不利于科技期刊的发展。因此,科技期刊在扩大发行量的同时要保证期刊的质量,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期刊影响力逐渐下降的问题。

科技期刊范文篇10

一、主编工作区的组成与科技期刊质量控制

在线采编系统内部办公系统的主编工作区为主编管理编辑流程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主编通过主编工作区不仅可实现传统的对稿件进行终审的职责,即定稿工作,还可实时对所有来稿进行总体分析及对责任编辑工作进行核查。主编工作区下的所有在处理稿件中可以显示科技期刊目前所有稿件的状态。主编可直观地观察到稿件所处阶段,如等待初审、等待外审、退改、等待责编处理、待排刊期、待发录用通知、已排刊期等,基本涵盖稿件在编辑流程中的所有状态。此外,主编工作区还有在审稿件、退改中稿件、待排刊期稿件、待发录用通知稿件、已排刊期稿件、稿件编修、所有超期稿件等子项目,此区显示出系统将各种稿件状态的归类情况,这是一种类似动态档案的信息分类汇集。科技期刊质量主要包括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和出版质量。从编辑流程的角度,将科技期刊的质量控制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主编通过主编工作区可实现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前馈控制和同期控制。通过主编工作区的期刊管理更接近于扁平化管理模式,主编可直接地观察稿件的来源、分布、质量等,并可了解责任编辑的时效及处理稿件的工作能力、审稿者的时效及审稿认真程度。这有利于主编管理稿源、编辑团队与审稿者群体,进而有利于科技期刊质量的前馈控制和同期控制。

二、审稿流程时效的控制

良好的审稿流程时效控制能缩短定稿时间,这有利于稿件的及时采用,避免稿源流失。稿件采编系统实现了作者、审稿者、编辑、主编之间的实时信息传递,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通过采编系统主编工作区有利于主编对编辑审稿环节时滞的把握,通过采编系统进行审稿流程控制与工作质量管理[3]。主编可通过主编工作区有效干预及管理初审、外审、返修、责编处理、安排刊期等编辑审稿环节,避免某一环节的主观与客观延误,并确保编辑审稿流程的优化及高效。主编可通过主编工作区与编辑审稿有关的操作、显示项目及其下的次显示项目,及时跟进编辑流程,了解与查看稿件的最新状态,从而对编辑审稿流程进行控制。如通过查看所有在处理稿件显示项目中的稿件标题、责编状态、投稿日期、操作等二级显示项目了解稿件审稿流程。根据责编状态查看稿件处理进展情况,根据投稿日期判别稿件是否得到及时的处理。主编工作区还设有强大的提醒功能,对未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编辑审稿任务的稿件自动显示“逾期未处理”,主编可发送催审信,避免编辑、审稿者的疏漏。采编系统的主编工作区,为实现主编的群体意识提供了便利的路径。另外,按照期刊总体的周期要求,主编通过对主编工作区的所有在处理稿件、在审稿件、退改中稿件、待排刊期稿件、待发录用通知稿件、已排刊期稿件、稿件编修、所有超期稿件等项目的观察,可实时了解期刊近几期的稿件情况。审稿流程时效的控制可避免审稿及退改逾期的情况,并能及时回复作者审稿情况,为作者提供优质的编辑出版服务。同时有利于优质稿件的快速定稿,实现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的前馈控制与同期控制。

三、对稿件学术质量的控制

稿件学术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科技期刊价值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科技期刊稿件学术质量控制是提高期刊价值的重要措施。首先,通过对主编工作区的管理,主编能及时发现优质稿件、基金资助稿件,并使其快速进入编辑审稿流程,优先定稿,这样可吸引一系列相关优质稿源。稿件处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可避免优质稿件流失,进而有利于学术质量的控制。根据在线采编系统主编工作区的诸多编辑审稿环节的状态显示,主编可提醒责任编辑关注优质稿件,并请责任编辑优先初审,并及时送外审及终审,最后尽快给作者发录用通知及与作者签订版权转让协议。科技期刊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审稿结果。审稿作为对来稿质量的评审环节,控制着期刊质量。合适的、公正的审稿者就成为决定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主编可通过主编工作区的审稿信息总汇功能,查阅所有审稿编辑环节(包括初审稿编辑和外审专家给出的审稿意见等),以公平、统一、更具科学性的纵向、横向标准比较,决定稿件的取舍。[3]主编在对审稿意见存有异议时,还可借助系统专家库内提供的外审专家名录进行精确匹配后确定更换审稿专家。通过主编工作区对审稿者审稿质量的检查,可发现优秀严谨的审稿者,有利于组建高效的审稿者团队,从而有助于科技期刊选用有价值的稿件,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同时,可使主编的职责贯穿于编辑审稿流程的全过程。另外,通过主编工作区可避免学术不端稿件。如通过观察作者留在采编系统的信息情况发现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比如采编系统中所留作者信息量少,采编系统中手机号码区段与作者单位所在地不符且不留固定电话等[4],均可引起主编注意。主编可随时通过主编工作区了解通过同行专家评议后责任编辑选用稿件情况,同时及时了解责任编辑是否遵守了期刊的理念,选用稿件是否符合期刊的内容质量要求。通过主编工作区,主编可根据进入终审稿件的内容、来稿时间、基金项目等情况初步确定每期期刊的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