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平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7:59:02

科技平台

科技平台范文篇1

1.1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研究现状

由于国家的政策性扶持及引导,我国科技信息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发展迅速,并逐渐渗透到科研活动中。从全国来看,当前绝大部分省份已建设并使用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江苏、福建、广东三省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整合的范围不断扩大,已扩展到应用程序与服务等方面,同时,也开始逐步注重人们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并通过各种信息资源联合体、互助协作等形式,统一购买电子文献资源,促进了研究所、图书馆的发展。但资源重复建设严重、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数字图书馆标准不一、合作建设少等问题也越发突出,急需一个共建共享平台来解决目前的困境。

1.2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1.2.1区域发展不同,导致其建设的不均衡经济发达的地区或省份,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利用其底子厚、起步早、发展快、技术手段先进等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科技文献平台建设工作。比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清华大学等,对全国性的文献平台进行了研究和开发。加之这些平台的后期建设有资金支持,技术装备先进,服务条件好,他们的科技文献平台建设和服务走在全国前列。其他地区的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无法与其相比,其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无论是建设情况还是使用情况,都有待提高。

1.2.2共建共享协调机制不完善共享平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处于各自为战状态,或者是非常松散的简单合作,仅仅靠一个合作协议和理事会章程等自我约束,没有强制性的义务也没有法理层的权利,导致科技信息资源的收藏分散、重复,难以形成服务的整体优势。

1.2.3平台标准化水平、服务层次有待提高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就是平台标准化。但就目前的现状来说,标准化程度相当低,规范标准不一致,各平台从总体设计框架到具体实现的底层技术手段大相径庭,自建数据库五花八门,不具备和其他平台数据库互联的功能,制约了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

2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2.1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2.1.1科技信息资源的高速增长目前每个资源中心的数据库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个。随着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信息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资源中心需要向人们提供更多、更专业的学术资源信息。一些专业的资源商也开始提供一些更细致的学术信息,比如经济类、法律类、标准类、教育类、医药类等资源。越来越多的科技信息资源在检索利用过程中必然带来学术资源利用率低、检索效率低下等问题,这无论对于科技信息资源来讲还是资源中心情报服务来说都是一种效益浪费。受采集资源的专业局限性影响,无论是以上哪一类信息,没有一家资源商能够囊括它所关注的那一类资源的所有学术信息。因此,资源中心为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需要购买多家数据库提供商的资源。而信资源中心向人们展示这些资源的时候,因商家不同,其使用界面和检索方式均不相同,登录认证方式也不一样,所以不得不向人们分别提供这些信息,常见的方式就是在一个或多个页面里列出各个资源的链接和登录信息。人们在复杂繁多的科技资源中徘徊,要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资源往往需要熟悉各个不同的科技信息资源的检索方式、文献分类方式、检索结果设置等,要耗费精力时间却往往检索结果不尽如人意。

2.1.2检索期望的日益提高现在的学术研究需要的不再是庞杂的文献的堆砌,而是精确的数据、事实的支持佐证。所以科研工作者在浩瀚的学术海洋里面寻找符合自己需求的文献资源越来越难。各资源中心所提供的科技信息资源之间互相独立,列表显示,需要人们分别登录访问,并在访问这些资源的时候,不得不点开一个个资源链接,登录,输入关键词后进行搜索,由于各资源系统界面不一样,搜索方式不一样,搜索的效率很低。另外,数据量快速膨胀,逐步由找不到内容变成找到的太多太杂,耗费几倍的时间用于查找。因此,人们对数据检索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在最快的时间内以最简单的检索方式找到自己的目标知识。随着学科交叉渗透的不断发展,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简单的检索文献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学习与科研要求,人们需要从繁多的学术文献中找到关联,如何利用简单快捷的检索挖掘发现深层次的知识、整合文献内容从而爆发新的知识点才是未来学术发展的热点。

2.1.3图书馆角色的升级与转变全新网络时代的来临使资源中心的服务理念、管理理念及相应的用户体验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在信息与知识日益丰富的今天,这种变化已在迅速影响着图书馆,不断推动图书馆向网络虚拟型图书馆方向发展,逐步实现了无缝的用户体验,允许人们互动参与、以论坛社区为基础的形式来设计程序、开源软件的应用等。

2.2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研究意义

资源中心可以通过各种信息资源联合体、互助协作等形式,统一购买电子文献资源,促进各资源中心的协调发展。但资源重复建设严重、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数字图书馆标准不一、合作建设少等问题也越发突出,急需一个共建共享平台来解决目前的困境。共享平台的建设以CAILS的设计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基础,构建辐射的共建共享运行机制和模式,全面提升各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整体发展质量和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覆盖各学科的科技信息资源保障网络,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实现共同参与、按比例投入、共同建设、共同受益、共同管理的建设目标。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资源中心在信息时代满足学术需求、体现“让大众公平自由地获取知识信息”这一理念的必由之路。此平台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有助于提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等,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资源中心构建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可以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的助推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3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

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总体架构可分为门户层、管理层、数据层、硬件层四个部分。各个成员单位的系统相对独立,由共享平台的各个子系统,如统一认证系统、联合编目系统、统一检索系统等组成,并建立了统一的综合服务门户,将每个系统、服务和资源整合起来。各层面说明如下:

3.1硬件层面

包括网络平台、服务器和大容量存储设备等,是共建共享平台的硬件设施,是赖以提供服务的硬件基础。

3.2数据层面

包括馆藏资源(图书、期刊等)、数字资源(数字期刊、数据库等)、各种自建和引进的特色数据库、共建资源库(如联合目录等)、统一认证中心数据库等,是实现共享的内容基础。

3.3服务层面

服务各个层次,是共享体系的组织保证,是共享平台特殊服务层。包括元数据的加工与管理、数字对象的加工与管理、联机编目、用户权限管理和服务评估等,分别服务于数据层、技术层、服务层等,通过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保证共享体系的实施。该层通过跨越分在不同地点的所有数字资源,提供分布式数据访问、资源聚合和过滤、数据挖掘等。

3.4应用标准与协议层面

应用标准与协议层是共建共享平台面向用户的统一服务的窗口,是共享平台最重要的一层,为共享平台服务提供了方便的接口。通过信息集成和服务集成,综合门户平台整合了各类文献服务和专业信息服务;通过统一认证,支持成员单位用户的访问控制和个性化定制,从而为各服务节点和用户提供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

4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整合内容

4.1规范化建设研究

各资源中心的采购、编目、查询和提供信息服务等必须采取统一的模式进行。这一点几乎不可能实现,只有从不同的信息系统平台中提取标准化的信息数据,建立合作的馆藏资源,统一科技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协调,有选择、有重点地建设科技信息资源,才能为整个共享网络提供信息服务,发挥群体效益。在数字资源整合方面,采取的措施有2种:一种是研究各个资源中心的管理系统、数字资源的底层设计,抽取关键字段,进行标准化处理,由平台开发人员整合各个成员单位的馆藏数据,形成统一馆藏资源,可以实时进行更新数据,但比较费时麻烦,甚至需要各个软件的开发部门的配合才能得以完成。另一种就是利用CALIS整合文献资源的模式,由成员单位定期上传或提交数据,实时整合资源,这样更新速度慢,简单方便,但需要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容易实现。在实际操作中,2种方法的结合,达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为了强调数字资源的标准化,馆藏图书目录方面,我们采用第二种方法———CALIS整合文献资源模式,要求成员单位及时提供标准的MARC编目数据,定期上传,建立和完善书目数据库,形成联合目录以实现数据库的转换、交换、兼容和不同系统资源的共享;并由专门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实现起来比较容易。对于非标准化的数字资源,针对各种资源的特点,采用同构跨库检索技术基本能实现非标准化数据的检索问题。这一技术的应用将在下面的技术层面进行详解。

4.2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研究

通过信息规划、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管理、信息、信息服务、用户权限、信息传输交换,实现了各种文献资源采集、整合、加工处理、管理、和对外开展文献资源检索服务、原文传递服务的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同构跨库检索是资源整合系统的新理念与发展趋势。单纯的跨库检索与数字资源整合,不能体现学术文献间的互相联系。在Lib2.0环境下,基于发现与传递服务的一站式同构跨库检索系统,则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给资源整合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利用同构跨库检索技术使用先进的数据萃取技术,可以把多种标准、多种格式或非标准自建的数据库,比如常见的中外文数据库,如书生、超星、方正、同方、维普、万方、SpringLink、AIAA、Proquest、Open-Access等,以及资源中心的自建数据库、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等在内的分布、异构和多样化的数字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同构跨库检索技术无视源数据库使用何种标准、何种格式,只要能够以网页的形式展现给人们,就可以获得技术支持。同时,也支持各种外部系统的沟通协议,支持标准或非标准的数据交换格式,包括ISO2709(例如MARC21、UNIMARC、CMARC等)、NISO?ANSIZ39.85(DublinCore)、XML等;支持标准检索协议规范包括Z39.50、HTTP、Z39.88等。资源门户支持开放的体系结构,遵循信息描述、组织和资源互操作的国际标准,甚至支持以非标准协议进行的整合检索。因此,根据各个资源中心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各种独有的自建数据库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拥有的数据库资源,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4.3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整合研究

将平台各联合体的数据库资源在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上实现整合,包括书目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电子出版物和自建特色数据库等,整合为统一的检索平台。

4.3.1平台建设目标要求(1)完成各种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检索数字资源按照资源类别分: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视频、报纸、标准等,人们可以在所有这些自然分类中同时进行搜索,也可以选择在某个分类中进行搜索,无论使用哪种搜索方式,能更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至关重要。使用跨库检索技术检索资源,被访问资源正文仍然在各个资源库,同构跨库检索同各个资源数据库做了相应接口。人们访问资源正文的时候无需再单独登录,即一站式登录,登录同构跨库检索系统,既是登录了以往的各个数据库。人们只需在检索口输入目标检索词,例如主题、关键词、全文、题名、摘要、作者、文献来源、时间、刊号、刊名等,就可以同时在不同类型文献资源中快速检索目标文献,不会受限于某个数据库的网络链接状况。一站式检索平台使人们的检索更加快捷、高效和全面。(2)实现不同信息资源检索智能跳转为方便人们访问各个数据库,不需要在各个数据库间不断重复输入关键词、不断地打开、关闭数字资源等操作,实现了不同信息资源检索的智能跳转。人们只需要输入一次关键词,点击自己关心的不同资源类型,目标检索词就能够在多类型文献资源中跳转检索,快速定位检索目标,而且提供中文语义化搜索西文功能,智能分析与拆分检索句段。(3)高级检索方式同构跨库检索支持二次检索与高级检索,可以限定检索词出现的位置,如题名、作者、简介、ISBN、ISSN、DOI等;可以限定资源的年代,以实现更精确地检索,为专业的资源中心专家、科研人员提供深层次的学术检索服务。(4)检索结果自动去重融合传统的学术文献的检索是以不同资源商提供的系统为基础的,人们根据各个数据库固有的检索方式与功能检索文献,检索结果可能会有很多重复的结果,由于系统间没有关联,常常需要靠人工的方法去重,这种检索模式割裂了不同类型资源相关学科、主题的学术关联,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学术浪费,降低了学术研究的互补性与全面性。共享平台把各种资源做了技术性的融合和去重,不是简单的资源罗列,比如同一个资源的元数据,可以把多家资源商提供的元数据互补得到一个更全面的描述,检索出来的结果是自动去重后的结果,大大提高了检索的效率,并能为人们提供全面的学术文献。(5)语义化中文直接检索西文大部分中国人习惯使用中文进行搜索,利用同构跨库检索技术可以让人们使用中文关键词搜索到相应的外文期刊或者外文论文,并能做更进一步的智能优化处理。比如搜索“美国”可以搜索到含有“America”、“USA”、“National”等外文关键词的文献,搜索“高速公路”可以搜索到含有“Highway”、“Freeway”、“Superhighway”、“Motorway”等外文关键词的文献。(6)检索结果优化聚类利用同构跨库检索技术为人们提供精确全面的检索结果优化处理。比如:系统根据文献出版时间、所属学科、相关度、文献检索字段、文献来源等对检索结果提供精确的聚类导航分析,进一步缩小和精确检索结果;系统还可以针对每一种文献资源的属性设置相匹配的检索字段检索,对中文资源系统支持基于中图分类的四级类别的学科分类;人们可以逐步缩小检索的范围以实现更精确地筛选检索,协助用户挖掘信息,从而做出更深入的专题研究。

4.3.2共享平台建设整合方法采用同构跨库检索模式,通过对本地各类镜像数据库、馆藏印刷型资源、远程数据库建立超级统一索引,可以使人们根据检索需要进行检索,进行一站式发现与传递,为人们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简化了从资源发现到获取的检索过程,使人们能够快速找到和获得准确、高质量的信息。同构跨库检索技术的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这样通过数据融合,可以得到一个元数据信息最丰富最全面的页面,包括题名、作者、分类、时间、摘要、参考文献、关键词、主题词等。可以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界面设置,提供多字段匹配,并且检索结果匹配率高、全面,能合并95%以上的重复文献。能够将前端人们服务和后端各类图书馆的资源管理连成一体,能够为图书馆向新的信息系统架构转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资源整合的过程是自动化的,对各种页面类型内容智能识别和抽取结构数据。没有开放接口的数据库能像具有openurl的系统一样互联互通,为同构跨库检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实现了资源的统一共享。

4.4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研究

对于每个成员单位购买的科技信息资源的全文可以直接下载阅读,也可以跳转到原数据库的详细页面。成员单位全文链接提供两种解决方式:一种方式为服务器获取方式,成员单位内安装服务器和相应的全文系统,当人们点击获取正文请求时,直接由全文系统处理返回全文的下载或者阅读页面。另一种方式为客户端控件获取方式,通过文献元数据页面内嵌的一个控件,模拟人们登录原文数据库和搜索原文的过程,返回文献正文的链接地址。这两种方式完成的目标是一样的,区别在于任务是由服务器端来处理还是由客户端来处理。非自己购买的科技信息资源为避免版权问题,可以采用各种文献资源的搜索服务和元数据同构展示,需要全文服务的,利用自动文献传递的方式获得,以避免版权纠纷,保证人们的利益最大化。

5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建议

将平台各联合体的数据库资源在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上实现整合,发挥各协作馆印刷性文献、电子型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势,加强交流和合作,按统一的标准加以整合,建立起互惠互利的信息资源共享关系,构建印刷型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并存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通过1年的建设,基本建成覆盖科技信息资源领域的、较完整的、适应科技创新要求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5.1建立共享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对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协作机制的建设,建立分布式数字资源加工、集中元数据存储检索服务、分布式全文提供和原文传递的共建共享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会,共同组织实施。

5.2建立分类科学、配置合理的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整合全省各种来源、各种媒体、各种类型的科技信息资源,建立与各资源中心发展相适应的、各学科文献资源相对齐全、文献类型覆盖期刊、图书、专利、标准、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检索数据库等的共享的、分布式的大型科技信息数据库群,建立分类科学、配置合理、共建共享、服务于科技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5.3建立共建共享的科技信息服务技术支撑平台

建立软件技术支撑平台,实现各科技资源成员单位的本地数据标引、加工与全文电子资源制作;完成集中元数据管理、资源整合与统一服务;实现元数据、全文信息的无障碍传递;形成统一的、安全的资源管理、整合和信息服务平台。

5.4建立完善的平台标准规范体系

(1)规范平台的建设标准制定合理的平台总体框架、技术标准规范、平台扩展规范、数据库接口规范等,规范跨平台的数据共享。(2)对平台的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制定平台元数据标准,以便建立相应的基本元数据规范,包括格式定义、语义定义、开放标记规范、扩展规则等。(3)规范平台的服务标准制定平台的应用服务规范、检索服务规范等,规范平台提供的查新、检索以及科技咨询等服务,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科技平台范文篇2

随着各种类型卫生科技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关问题也随之而来,各科研管理环节信息管理分别独立设置,没有优化整合;卫生科技项目信息难以进行快速的查询和统计;对科研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缺乏严谨周密的信息化动态管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科技奖励等信息传递不畅;科技人才信息交流较难实现沟通和共享等等。实现卫生科技管理的“资源共享、优化整合”,需建立一个全面、系统、实效、能够贯通整个卫生科技项目周期的信息管理平台,是解决当前现状的一个有效的办法。

2影响卫生科技信息化行业发展的因素

影响卫生科技信息化行业发展的因素:(1)医学自身的复杂性导致了信息技术和医学的结合极其困难。由于相对专业,业务流程十分繁琐,医疗信息化本身的复杂程度非一般的其他行业所能比拟。(2)投资不足。信息化需求的动因少来自于单位自身。医疗行业信息化推进最早的动因就是政府政策拉动,在目前,医疗卫生单位虽然是非赢利性机构,但在当前的体制下都有赢利的压力,更加愿意把资金投入到购买新设备、修大楼等改善硬件环境上去,没有一定的投资和利润保障很难促进。(3)技术水平不高。绝大部分软件开发方法和项目实施方法无法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需求,会造成项目实施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4)恶性市场竞争。因为应用简单、技术水平低等造成行业壁垒低,行业进入和退出成本低,行业从业数量众多且良莠不齐,造成恶性竞争,影响行业发展。

3卫生科技管理信息服务平台设计

3.1设计思路

卫生科技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使卫生科技工作得到高效运行,资源合理配置,科技成果迅速产出,成果的运用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平台立足于科研课题卫生类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的特征为切入点,项目生命周期指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范围,项目管理处于受控状态,则能保持科研项目管理处于高效状态。作为卫生科技管理机构可以在科研筛选与评价、科研研发过程监管、科研验收鉴定、科研转化应用推广等具体的实施环节为出发点,实现卫生科技项目的变更、质量、进度、成本、风险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移植性,可以适应各级地方、单位使用,并且易于其它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相互配合使用。

3.2卫生科技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开发环境

卫生科技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基于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网络结构模式,WEB浏览器是卫生科研管理者、科研工作者主要的应用软件,浏览器通过WebServer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用户只需在计算机上安装一个浏览器(Browser),即可实现对平台服务信息服务项目的使用。平台功能实现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由WEB服务器完成。数据库服务器安装SQLServer。B/S结构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所有的客户端只是浏览器,不需要做任何的维护。无论用户的规模有多大,有多少分支机构都不会增加任何维护升级的工作量,所有的操作只需要针对服务器进行。这种模式最大程度上为卫生科技信息管理提供了灵活性、扩展性等实现低成本技术支持。

4卫生科技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

卫生科技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以“资源共享、优化整合”为目标,将卫生科研管理各环节的辅助系统,进行优化整合,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内设多个子系统辅助的模式统一对卫生科技进行综合管理。平台内子系统共享同一个数据库资源,依照项目周期性特点设计数据库数据模型,根据各个环节的不同需求,不断筛选、优化数据库的数据。平台作为基本框架具备良好的功能扩展性,可以下设以下几个子系统,同样也可根据发展需求,增设修改其他的子系统。

4.1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申报子系统

立项是项目研究的基础,立项质量的高低影响到项目的完成质量。立项是否公平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声誉。该子系统为终端用户提供科研项目上报窗口,系统集成涵盖了项目申报过程的各主要流程环节,包括卫生科技计划项目网上申报、管理单位网上审核、项目专家网上评审、项目立项等。

4.2卫生科技计划项目动态管理子系统

卫生科研项目进度管理,因项目数量庞大、研发人员众多、项目来源广泛、项目研发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等原因,一直是卫生科技管理中较有难度的工作。动态管理子系统将科研项目运用数据库多字段、多表查询方案对项目进行系统分类,设立于项目承担单位、主研人信息交互功能,对其研究过程实时动态的督导,当超过研究规定期限项目,自动弹出,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采取适当的措施。

4.3成果与专利管理子系统

及时已完成和通过鉴定以及获奖的科研项目和卫生科技专利,包括项目基本信息及开发情况和开发前景。该子系统支持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面对面交流,实现卫生科技成果信息检索,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提高投入产出效能,为科技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形成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切入点。

4.4人力资源子系统

建立一个动态的专家数据库,按专家的专业、职称分组管理,随时更新。每个授权用户可以通过查询功能查阅有关专家资料,以便选择适合自己科研合作需要的专家,并通过网络联系,洽谈相关问题。科研人员和专家可以通过终端窗口上传自己的相关资料,经过网络管理员认可后存入专家数据库。

4.5科技信息交互子系统

设立一个动态的空间,科研人员和专家可以自由方便地发表意见和建议,讨论与科技项目有关的问题,提出科研攻关建议和设想。通过这个子系统各医疗卫生机构的科研人员和专家可以方便地互相交流与学习,并能够整合大家的意见,以便提出联合科研攻关项目。

4.6设备资源子系统

主要对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验室设备进行统计,建立设备档案。主要包括设备名称、产地、性能、所在科室以及共享收费等信息,实现系统实验设计设备资源共享。

5卫生科技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应用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5.1信息安全

卫生科技网络平台在应用过程中,各子系统的使用、各种数据、信息的公开等大部分要面对社会各种人群,为让平台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保证平台可连续的正常运行,在通过应用对数据库访问身份验证,用户分级授权,数据加密等措施的同时,还需要着手建立一套卫生科技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管理规范,通过日常规范化管理,从而来保障平台不受到破坏,避免系统数据的恶意更改、泄露,系统的正常、连续运行,服务的不间断性。

5.2提高管理人员的电脑操作水平

在开发运用初期,将计算机操作与科研管理工作者、科研人员结合起来是具有一定的熟悉过程。熟练掌握运用后,将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成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因此,通过教育和培训使相关人员进行正确、熟练地掌握、规范地运用计算机,是平台开发、运用、管理的重要一环。

6结语

科技平台范文篇3

我市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技术依托、以市场需求为纽带、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搭建开放共享的合作平台。从年开始,在原有创建企业与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区创中心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要求,有计划地启动了公共创新平台、区域创新平台、行业创新平台三类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前,我市已建设的覆盖区域广、真正具备较强服务功能的三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分别是:研究院、中科院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这三大平台已在技术研发、成果转移、人才引进、信息咨询等方面对我市的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

1、研究院

大学研究院自年成立以来,已组建汽摩配研究所(玉环)、机电研究所(路桥)、光电与信息研究所(水晶光电)、工业设计研究所、电气与控制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等6个研究所。研究院紧密结合产业的实际,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为主线,以科研项目为抓手,以高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为载体,积极整合各种资源,服务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继《汽车零部件多功能模块式力学试验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立项后,年研究院又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重点科技中介机构。这标志着研究院的科技服务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研究院、浙大研究生院分院两院基建项目先期建设的研究院科研实验2#楼建筑总面积约为15816平方米,投资总额达到3766万元。目前已完成桩基工程,现在正在进行工程招标。

目前研究院承担建设4个平台:国家商务部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分中心,省缝制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省农业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其中研究院为主承担建设的2个平台(省缝制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省农业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已于年12月通过省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立项。年,研究院积极与学院、浙大亚太休闲中心合作申报省休闲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同时联合缝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省缝制设备产业联盟,并与创新平台形成良性互动。

2、中科院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

中心成立于年月,是市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的区域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目的是通过共建平台、项目合作等,使得中科院的科技成果更加高效地与企业协调对接,提升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今年3月,总投资5000万元,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的中科院中心大楼奠基。

二年多来的运行,中心正逐步形成中心本部的组织、联系、协调机构和各独立运行的专业中心的运行机制。已经建成并运行三个专业中心:中科志联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中科院计算所中心)、市中科同创手性技术工程中心(中科院成都有机公司中心)、中科科源数字化设备研发有限公司(中科院合肥物质院先进制造所中心),六个企业联合实验室或研发公司:中科飞跃数控系统有限公司(计算所与飞跃集团合作成立)、成都有机公司华海药业联合实验室、成都有机公司海翔药业联合实验室、微生物所银象公司联合实验室、微生物所海正集团联合实验室、上海硅酸盐所定向反光材料公司联合实验室,一个股份公司: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心参与玉环县联合研究院建设、在该院设立了办事处,计算所中心也在该院设有工作站。中科改性工程塑料技术有限公司(中科院理化所中心)已通过市工商局名称核准,成都有机公司与学院的联合实验室已开始建设。

3、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

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根据省教育厅与市政府于年月签订的全面合作协议而成立。中心代表所有省属高校,目前的主要职能是为省属高校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牵线搭桥:一是收集整理省属高校科研成果向企业推介,促进成果的产业化;二是收集整理企业的技术难题,向高校,寻找专家解决,促成项目合作和科研平台建设;三是组织科技对接活动,促进省属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年月,省教育厅选派4名工作人员入驻中心(3名博士和1名硕士),分别来自工业大学、科技学院、中国计量学院和宁波大学。中心现设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办公面积约80平方米。到目前为止,省属高校与地区企业延续和新签的项目共有121个,合作经费达1523.75万元,在谈转让和合作的专利已达20项,其中已落实的有10项,经费达160多万元。

中心积极开展各种科技对接活动,参与筹划和组织玉环县“博士/教授玉环服务季”、玉环县科技活动周等活动;组织了浙工大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团来开展双服务活动并创建路桥创新创业园,目前已有22家企业入选为首批创新创业园实践基地,第一批13名优秀本科生已进入园区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今年7月份组织了市经济开发区企业与省高校产学研对接会,开发区共60多家企业参会。共有15家企业与11所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30个项目合作协议。

二、主要做法

我们在公共平台建设中采用了依据财力、突出重点、稳步发展、务求实效的平台建设思路,尽管困难多一点、起步慢一点,但在各方面及平台自身的努力下,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是整合科技资源创建平台,促进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益的提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均提出了“当前科技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搭建若干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和支撑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这一要求,市区(县)两级积极发挥政府在公共科技资源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坚持“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基本思路,有效整合资金、人才、设备、信息等科技资源。充分调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科技中介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提升平台建设水平。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把节约和整合资源放到重要位置,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把集约建设、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贯穿到平台建设的始终,避免铺摊子、搭架子。二是坚持相对集中、分级建设的原则,整合全市的力量建设覆盖全市、惠及全市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盘活存量资源,统筹新增资源,推进科技资源的共享服务。现在研究院的汽摩配研究所、机电研究所就分别设在玉环、路桥,光电信息研究所是与水晶光电有限公司共同设立。

二是围绕特色产业搭建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针对县市区的区域性技术需求和跨地区的产业集群的技术需求,围绕汽摩配、医药化工、塑料模具、服装机械、船舶制造等区域特色产业,我们着力建设区域创新平台和行业创新平台。将区域内现有平台的优势资源串接起来,形成跨地方的创新支撑平台,服务于整个区域。目前,已建有椒江和临海船舶制造创新平台、临海眼镜创新平台、温岭泵与电机创新平台、温岭皮革制鞋创新平台、仙居热带水果加工创新平台等各类大小规模区域创新平台42个(含省市区创中心);建立了省缝制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省农业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省温岭泵及电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3个省级创新服务平台及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分平台,实施了一批产业共性技术重大科技项目,对产业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三是坚持项目推动,技术引领,全面推进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高度重视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趋势,大力提升产业和产品的技术水平。各平台在汽摩部件、光电、医药化工等领域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了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如研究院和企业合作的汽车高效轻量化等速万向节传动轴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机器人焊接集控流水线、高效节能环保非晶合金变压器研发及产业化等获得省重大科技专项和优先主题项目。研究院光电与信息研究所关于微投影光机模组及其核心光学元件PBS的新技术研发已进入产品工程样机阶段,水晶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已为此组建新子公司,完成新产品的产业化准备,预计投产后将带来巨额的经济效益。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和海正集团合作进行聚乳酸规模产业化项目,列入中科院和地方合作的重大创新项目(全省仅2项)。飞跃中科计划五年内,研发投产50种以上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服装机械控制系统,建设成为国家服装机械控制系统工程实验室。中科同创与海翔药业共同开展的阿利克仑的创新合成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与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的阿托伐他汀及罗素伐他汀的创新共法不对称合成及工业制备技术开发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是强化人才支撑,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创新平台建设中,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智力是第一驱动力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和人才本土化战略。坚持引进、培养、使用并重,加强平台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使平台建设与科技人才培养、发挥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为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源动力。研究院3年共录取31名“大学研究院定向脱产全日制研究生”。目前研究院共有在院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近40名,分布在各研究所,形成较强的研发力量,为地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专业人才储备。研究院于年底设立“大学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3名博士后工作人员已经进站开展工作,这也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探索了一条新路径。理工船舶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华东船舶设计院)与武汉理工大学、杭州交通职业教育学院合作,共同开办了船舶工程专业专升本教学班,本地船舶从业人员40人报名进修。

五是创新平台建设运行机制,促进创新平台的全面发展。各平台实行“政府主导、院校支撑、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发挥政府在公共科技资源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将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作为今后公共财政科技投入的重要方向,制订促进平台建设的配套政策,把有限的人力、财力和设备集中用于重点行业、专业领域的科技攻关和服务,最大程度地发挥现有创新要素的作用。近几年,市科技局改变以往经费安排方式,加大产学研合作的经费投入,市科技经费除了上级项目经费配套以外,重点用于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坚持创新、合作、发展的方向,把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技术依托、以市场需求为纽带、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搭建开放共享的合作平台,注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平台建设。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自负盈亏的运营机制,培育自我造血功能,促进平台良性发展。如理工船舶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中科科源数字化设备研发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分公司实现了公司化动作,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三、主要成效

一是平台数量不断增加,机构不断扩大。目前,全市公共创新平台的数量由无到有,增加到3家,区域创新平台和行业创新平台每年都新增2-3家,稳步发展。今年申报了二家省级科技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省原料药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省休闲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组织省长三角军民两用技术推广转化研究院、玉环县绿之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2家单位申报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海洋药物与海洋渔业”区创服务平台正在筹备中。

已建平台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吸收各方的参与,整合科技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一支集创新和服务于一体的重要科技力量。研究院共建立了6个研究所及若干个专业实验室,与企业共建创新载体5家,各类员工总数近100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4名,博士后3名,博士6名,硕士生9名,高工13名。另聘大学教授、副教授等技术专家20余人。中科院中心已经建成并运行三个专业中心,与企业共建创新新载体7家,中心现有人员45人,其中本部5人,专业中心40人;研究生19人,正高16人,副高8人。理工船舶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目前拥有固定员工45人,流动员工15余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高级工程师4人,有博士学位者9人。

二是科技服务不断强化,功能不断拓展。已建设的平台的科技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并十分注重与企业的结合,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提供技术开发、成果转移、信息咨询等相关服务。目前,研究院已申报发明专利技术12项,拥有或即将拥有专利7项;“高性能微型投影设备”、“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数控设备”、“长寿命电动车窗控制系统”等5个自主开发的项目已完成核心技术攻关进入样品试制阶段,初步具备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条件。

中科飞跃数控系统有限公司先后研制出电机控制系统、人机交互系统、智能绣花打版软件、智能控制板、FY100电脑绣花机控制系统、FY3000电脑绣花机控制系统等控制系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申请专利数达到6项,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8项,实现了飞跃集团等企业在控制系统领域从无到有的重大转变。去年,该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公司还与更多的企业在人机交互(智能终端)、动力控制、工控平台、传感器应用技术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市中科同创手性技术工程中心成立至今已完成项目15项,取得专利20余项,全部进行了转移实施,实施状况良好,项目总经费750万元;与知名的医药化工企业,包括华海药业、海翔药业、新东港药业等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和产业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了从药(产)品的选择、设计、合成、申报、中试、生产及规范的全流程服务,共确定了25个研发项目;中科同创手性技术工程中心组织申报了4项省公益性项目;今年4月,中心组织申报了2项中科院院地合作项目。中科科源数字化设备研发有限公司和企业签订了4个“自动上下料”技术服务合同,总金额85万元。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分公司是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占地21.78亩。实验室面积约8300多平方米,主要设备70余台(套),其设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试验能力满足国内外相应的标准和技术要求。理工船舶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与40余家本地船厂建立了直接业务联系,为它们提供了船舶技术设计、船舶施工设计、船厂规划论证等服务,并将业务扩展到省内外周边地区,年3月公司获得省船舶设计单位基本情况评估甲级证书。江苏科技大学船舶研究院落户临海后,也积极向及周边地区企业提供船舶设计、船舶修造技术咨询、船舶专业知识培训等服务。

三是集聚效应不断显现,成效不断体现。通过平台建设,集聚了政府、高校院所、企业等多方面的科技资源,使每一项创新活动在人、财、物上都得到了有力的资源保障。研究院组织申报市校科技合作项目共计80多项,涉及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农业等各支柱产业,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年,研究院新承担科技部项目1项、省级平台2个,争取省级以上经费1070万元;承担县市计划等纵向项目9项,企业横向合作项目9项。近二年,中科院中心组织了200多名院专家,在举办了12场各类行业对接会、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已有12个中科院的院所与26家企业延续和新增项目合作70个,项目合作经费达1.06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乳酸链球菌素、高折率玻璃微珠、聚乳酸产业化、阿佛菌素生物代谢工程等11个院地主要合作项目,年销售收入达到6亿元、实现利税6168万元。去年,中科院中心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科院材料基地设立精细化学品专题(医化基地)经费,第一期为2900万元,支持中科院各院所与医化企业合作的3个项目6个课题数十个产品品种。年有6项获批院地合作储备项目,中科院支持经费210万元。

理工船舶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年以来,先后有20余位正副教授、30余位博士硕士来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工作。并从武汉、九江、杭州等地引入了相当数量的船舶专业应届生到实习工作;在年金融危机时,开发出一系列甲板运输船;一年内,有百余艘该系列船型投入建造,直接创造工业产值六亿元。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玉环县组建的高校(院所)玉环联合研究院,目前已有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院所)入驻,成立至今的一年半时间里共实施科技合作项目56项,合同金额达8400多万元。军民两用临海市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中心已有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01所等7家军工企业与院所入驻设立技术转移窗口,促成10多个军民合作项目签约,在谈项目20多项。

四、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科技创新平台目前还正处在建设初期,尽管成效比较明显,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够,投入不足。部分地区对科技创新平台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基础性作用认识不够、理解不深。目前市本级财政投入三个平台的经费较少,这二年每年安排大约六、七百万左右,对平台建设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尤其是在上级部门的科研经费比较充裕以及周边地区(省外如江苏、省内如嘉兴、宁波)都在投入巨资吸引大院名所,争夺高端研发资源的大背景下(如宁波引进中科院,在宁波建立一个材料研究所,投入就达几个亿)。投入的不足,导致高端研发资源对的关注度不够,严重制约了平台的发展。另外,我市企业对创新平台建设的参与热情不高,社会风险投资尚未涉足,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大。

科技平台范文篇4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知识革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着重大的转型,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创造和利用方式的优劣,日益成为决定区域科技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各地区也在把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共享当作实现科技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抓紧实施。

区域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区域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的重组和优化系统,以促进地区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平台”一词所表达的含义有三个方面:①它是一种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体系。②它不仅包括硬件,而且包括软件,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集成。③它具有公共和共用的服务性质。由此引伸,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由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及基地、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网络科技环境等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以及相关的共享制度和专业化队伍组成的,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性支撑体系。

**市的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存在差距,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目前**市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慢,整体上缺乏科技含量高的前沿科技产品,有的企业产品由于没有及时换代,已经落后市场需求。还没有形成完善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加工型企业占有很大比重,缺少高附加值的产品。广大农民面对种养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迫切需要各种种养业的信息、技术。但是目前**市现有的科技服务机构,由于数量少,服务人员和经费不足等原因,满足不了广大中小企业和农业对人才、技术和信息的需求,科技基础条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科技发展与创新服务活动的需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整合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构建一个开放共享和水平较高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已成为科技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

加快科技平台建设,是关系到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对于**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市科技平台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科技局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市、工业立市战略方针,加强了市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力度,突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建设及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实施,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建设,目前**市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群体,以科技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群体的体系。

1.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市”战略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技术创新工程,高新技术产品不断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等为主的高新产业群体。全市有各级高新技术企业58家,其中部级9家,省级22家。全市各级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57家。

2.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近年来,**市政府积极帮助和扶持企业创造条件建设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目前已有16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其中浙江新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双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巨石集团有限公司、嘉兴市雀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已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双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合作,在**建立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双箭分所,总投资300万元,实现了在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方面零的突破。

3.为加快市纤维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集聚产业优势,提高竞争能力,**市建立了新型纤维产业基地,并被科技部批准为部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基地内有浙江桐昆集团、浙江新凤鸣化纤有限公司、**市凤鸣合纤有限公司、巨石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新澳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基地骨干企业,主要纤维生产企业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00多万吨,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涤纶长丝和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并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一流的纤维材料产业基地。

4.以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为主体的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激活科技资源,高效地转变为社会生产力,为**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市在深入调研,精心策划的基础上,成立了**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入孵项目范围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等,符合环保要求,具有较强开发创新能力和良好的项目产业化前景。入驻企业将获得税收、房租、孵化种子资金支持等各类优惠条件。目前科技孵化大楼已经开业一周年,拥有15家高新企业,2个产品列入**市级重点新产品计划。已组建4家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分别为**羊毛(绒)制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蚕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鞋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皮毛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蔬菜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5.成立了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分市场。作为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广大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今年以来,**市网上技术市场牢牢把握以科技需求带动供给,切实解决企业技术需求为工作切入点,着重在提高网上技术交易成功率上下功夫,**年全年上网企业已达580多家,累计技术难题120多项,成功促成签约项目31个,完成技术交易额2500多万元。网上促成高新技术产品交易13件,合同金额达5000多万元。

6.着力体现特色,重视农业与社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了市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力度,在全市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星火特色产业基地,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培育了羊毛衫后整理,杭白菊产品研发,养鳖示范协会等2个中介服务组织和1个专业示范协会,并积极申报省级、部级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建设,目前**市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1)全市整体科技基础条件及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弱,不同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公共实验室建设及其应用研究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行机构有待完善;实验室对外开放程度与自我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管理制度等政策方面需要完善。(2)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中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至今没有建立全市性的风险投资基金,无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市外基金或民间资本投向创业企业;各大商业银行,对孵化企业、创业企业贷款额度较少,政策体系不完善。由于没有形成应有的风险投资市场和氛围,市外投资机构投向创业企业的资金十分有限,制约了创业企业的快速发展。(3)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由于起步晚,还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灵活等问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亟待改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科技网络平台建设中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及资金配备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整合各类部门业务数据库资源;加快建设网上政务服务和与民间互动平台和系统。

三、**市科技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一)**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根据科技部《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以全面提高**市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利用国际、国内尤其是长三角地区资源优势,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有效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

将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作为**市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部分,与生产力服务体系的建设结合起来,对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做出整体规划。通过科技平台建设,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硬件”基础和良好的“软件”环境。通过加强信息的沟通宣传,倡导共享的精神风气,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类资源信息进行整合,构建各领域科技资源的信息平台,使科技条件资源的各类使用者能够充分获知资源的相关信息。通过政策法规的实施推进科技条件共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按照地区产业发展,统筹规划,以重点科技条件的成功整合推进全市科技平台建设工作的进展。同时与国家科技平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配合国家进行研发基础平台建设的同时,重点进行技术转移平台如生产力促进体系、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基本目标

到2010年,要建成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下的,与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形成一支从事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的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基本建成完整的全市科技基础条件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及其运行和共享机制;实现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基本满足**市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点内容与建议

**年,科技部启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研究,至今,财政部已拨专款6亿元,推进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从国家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来看,国家侧重于科研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建设,**市在配合国家进行研发基础平台建设的同时,重点进行技术转移平台建设,主要依靠政策法规、共享机制打造全市优良的科技发展环境。完善科技项目从引进到孵化、从开发到中试、从转化到产业化的系列服务体系,铸就环环相扣的科技发展链条,增强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把**市建设成为适宜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人才创业的科技“孵化器”。为此,在**期间,应重点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具体包括以下五平台建设工作。

1.建设好以信息化为主体技术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首先要把现行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各个环节的信息通过科技平台集中到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把信息传递到用户中,为用户提供咨询、决策服务。如何将已有的科技成果推介给企业和有关需求方或者根据**产业发展及企业发展等要求引入现有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信息快速通道建设是关键。**市目前拥有市科技信息网、网上技术市场两大网络系统,可以利用现有的工作体系与相关技术的网络平台条件,将其建成**市最权威的科技成果信息及转化平台。当前成果转化的“瓶颈”之一在于成果转化链中的信息不对称性,成果信息的真实性、转化方的资金能力、市场能力等都存在着善意或恶意的信息壁垒和风险。这就要求政府、中介组织、企业三方加强协作,在现行的成果转化服务链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信用作用,根据现有的市场信息和企业信息,政府应该成为成果源头的审核人、企业需求信息的审核人、成果和企业对接过程中的推动者。平台的功能应重点在这些方面有所体现。以信息化为主体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信息认证、信用认证等方面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相对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把信息风险降到最低,降低企业成果转化的交易成本,提高成果的转化率。为更好完成平台建设任务,需要专门组建了“技术转移中心”,保证信息平台有序、有效运转。在转移中心下设若干小组,分别承担信息平台、信息资源、特色网站和成果交易等多项工作。

2.建设好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科技孵化平台。**期间**市应以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为目的,发挥后发优势,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大力推进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积极转化长三角等地区科技成果,培育和催化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孵化。鼓励各镇乡街道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建设特色、专业的创业服务中心,出台配套优惠政策,扶持和规范创业服务中心发展,优化创业服务环境。

3.建设好以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为主体的技术服务平台。在现有的**羊毛(绒)制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蚕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鞋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皮毛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蔬菜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以桐昆为主体的化纤公共实验室和以巨石为主体的玻纤公共实验室建设力度,使**市玻纤、化纤等龙头企业能始终站在同行业的科技前沿,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势的竞争力;积极引进大院名校、跨国公司创办科技创新载体,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企业技术创新层次的跃升,对已引进的上海橡胶研究所双箭分所、德瑞皮革化工中国技术中心要加强服务,加快发展,使其成为所在行业的科研服务中心,加强与高校的科研合作和技术难题攻关,针对**产业特色,建立高校专家与企业双向互动的专家组,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率,配合国家火炬计划新型纤维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探索与高等院校合作实现柔性人才流动的新机制,抓紧筹备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引进高层次、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科技平台范文篇5

关键词:生物经济;金融服务平台;融资

一、引言

生物科技是目前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发展前景广阔。河北省在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和生物农业等领域基础良好。但近年来,河北省传统的竞争优势正在消失。为促进河北省生物经济发展,本文建议设立河北生物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助力在生物技术企业和金融机构、政府之间搭建专业化的信息共享与对接桥梁,以提高金融支持的精准性和融资对接成功率。

二、建立河北生物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河北省生物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增强

河北省生物产业起步较早,且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但在近些年的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浪潮中竞争力却逐年减弱。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2008-2019年河北省医药制造业企业从175家增加到282家,在全国的占比也从2.7%上升至3.8%。但河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多而不强”的特征,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偏低。2008年河北省医药制造业企业累计净利润38.4亿元,占全国医药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的6.0%,到2019年河北省医药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至116.2亿元,但在全国的占比却下滑至3.3%,与医药制造业大省江苏、山东、浙江、广东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二)金融支持不充分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河北省金融创新相对不足,仍以传统抵押贷款为主,信用贷款占比过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较为受限。而河北省内大量中小微生物技术企业普遍缺少抵押物和征信记录,且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商业银行往往不愿向其提供贷款。由于此类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得到风投基金的大力支持,而社会投资公司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参与投资的积极性也较低。河北省有大量中小微生物技术企业的资金需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河北省生物产业的发展。河北省虽已出台包括《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内的系列措施,但所提及的金融支持政策却较为有限,且主要集中在创业投资基金方面,并未涉及科技金融这一创新手段。生物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建立可以利用大数据优势将金融资源与生物技术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匹配,从而有力地助推河北省生物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河北省现有金融服务平台未能有效改善生物技术企业的融资困局

河北省已建立了部分省、市、县级金融服务平台,如河北省金融服务平台、石家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现有的平台在促进银企对接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金融资源汇聚能力较弱,覆盖企业范围有限,平台的影响力和利用率不高。二是仅将企业的融资需求信息在平台上进行,而未采取进一步的撮合措施,许多企业的融资困局未得到有效改善。三是平台多属于政府主导下的公益性基础设施,运转依赖于财政资金,运营效率偏低。此外,河北省现有金融服务平台多数面向所有行业或科技型企业,尚无针对生物技术企业的专业化金融服务平台。然而生物产业作为河北省重点培育的产业之一,其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生物技术企业的金融需求存在显著差异,现有金融服务平台难以精准解决各个生物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问题。因此,河北省有必要尽快设立覆盖省内所有生物技术企业的河北生物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和专业化的管理服务来弥补现有平台的缺陷,确保金融支持的精准性,切实提高融资对接成功率。

三、建立河北生物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议

为推进河北省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建议河北省有关部门牵头设立河北生物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省内生物技术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综合性、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在生物技术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搭建信息共享、有效对接的桥梁。为确保平台建设的有效性,本文在充分总结省内现有金融服务平台问题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内其他平台的成功经验,就河北生物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机制、模式层面的关键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合理确定平台参与主体和业务范围,增强资源汇聚能力

河北生物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应包括生物技术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大类参与主体。平台是面向省内所有生物技术企业的专业化金融服务平台,所入驻的金融机构应覆盖银行、保险、证券、小贷、担保、私募股权和融资租赁等多种类型,能够为生物技术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所需的各类金融服务,并不断增强汇聚金融资源的能力。政府可利用平台政策或进行宣讲,为企业更好地掌握国家政策和更高效地利用平台资源提供便利。

(二)建立平台信用信息系统,减少信息不对称

平台应将生物技术企业在人民银行的征信记录与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信用信息有机整合,打破“数据孤岛”瓶颈,并实时跟踪企业在平台上的信用活动记录,形成平台自身的信用信息系统,对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以降低金融机构获取企业信息的难度和成本,有效解决小微生物技术企业因缺少抵押物和征信记录而陷入的融资困局。

(三)建立有效的撮合机制,提高融资对接成功率

平台应建立一套精准高效的撮合机制,在初次对接失败后进行二次撮合。金融机构可以在平台上产品信息供企业选择,企业也可将自身的需求信息在平台上供金融机构选择。初次对接失败后平台应主动采取进一步的撮合措施,除了提示企业补充资料外,还要根据各个部门的信用信息对企业信用进行初步评级,并将资料推送给数个业务相关且风险偏好程度相近的金融机构,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融资对接的成功率和速度。

(四)引入招投标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除撮合机制外,河北生物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也可引入招投标制。平台可初步筛选出部分资信较好的优质生物技术企业,对其融资需求进行分类汇总,并将各类需求项目在平台上进行招标,组织相关金融机构竞标,最终确定融资方案和投资方,通过市场化竞争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五)建立省市母子平台架构,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河北生物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可参照江苏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母子平台体系,建立一套省、市两级有效衔接的平台架构。其中,市级平台负责所在地区生物技术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具体项目对接,并实现当地已有金融服务平台相关数据资源的导入;省级平台负责管理信用信息系统,并监管市级平台的运行。两级平台各司其职,协调运转,全面提高平台运营管理效率。

(六)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便利

平台应以线上为主,开辟网页版、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线上渠道,精心做好页面设计,提高系统访问速度。同时,在各市设立线下网点,用于平台日常工作和项目磋商等事宜;在河北省主要生物产业集群地带设立金融超市,方便生物技术企业进行咨询和办理业务。此外,平台也应在线下组建一个可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专业团队,全面提升平台的金融服务能力。

(七)实行市场化管理的经营方式,增强可持续性

河北生物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可借鉴烟台金融服务中心的成功经验,实行保本微利的可持续经营模式。该模式能减少平台对财政资金的依赖,且通常比公益性平台运营效率高。建议设立河北生物科技金融服务公司来负责平台的市场化运营,同时实行会员制并定期向会员单位收取管理费,平台自身团队向企业提供的服务则可按照市场标准进行收费。通过市场化管理方式和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调动平台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平台运营效率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吴国平.加强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经济导刊,2005(11):46-49.

[2]贺正楚,王姣,潘红玉.生物医药产业不同融资方式的融资效率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0(1):48-54.

[3]吕建黎.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J].市场周刊,2020(33):46-47.

[4]贺兰雪.基于生物医药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20(28):107-108.

[5]张洁贞.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探索[J].中国产经,2020(16):33-34.

科技平台范文篇6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科技管理;创新;平台构建

以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爆发之后,物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依据,社会也逐渐发展到一个最新的阶段和最新的模式。因此,社会中存在的所有“物体”在大数据背景下都会成为数据的重要来源。在面对较为庞大的数据时,其整合方式成为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云计算的出现为改善这种情况提供了合理的条件。随着我国新技术和新模式的不断出现和使用,人们能够获取的数据逐渐呈现出爆炸式的增加情况,人们的生活进入了大数据的阶段,数据所呈现出的特点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对大数据下科技管理创新平台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数据背景下科技管理的新特点

现阶段,对于大数据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标准的定义,但却有很多不同的表述。其中,最普遍的一种观点就是“大数据”的概念和“海量数据”与“大规模数据”的概念有着相同之处,但是“大数据”方面其数据的复杂性和出现的速度却远远超出其他两个概念,并且现有的技术处理能力也和其他两个概念不相同。而科学技术管理指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且其中还包括对科学研究整个过程的管理以及对科研人员的管理等。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之下,科学技术的管理也出现了如下新特点。

1.1科技实验的数据量大、复杂性高

与传统的数据情况相比,随着各种各样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物体都能够成为大数据情况下数据的主要来源,并且对于科学实验来讲,这种情况会产生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数据,而不是抽样的数据。“大数据”作为科学实验中最真实的数据保证,能够有效促进科学实验的快速发展,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却对很多非结构化的数据提出了最新的科学性分析要求,并且提出了很多的挑战。“大数据”时代所呈现出的体量非常大,同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实验数据所呈现出的最新的特点[1]。

1.2科技设备需求量增加、成本高

随着我国“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抽样时间逐渐被“大数据”时代的分析情况所取代,同时针对科学技术中相关研究人员来说,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也会更加追求数据所呈现出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得到越来越多的“大数据”,还需要在数据采集设备以及一些非结构化的数据采集设备中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需求,这一点也会从根本上增加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本。因此,科研人员在研发新技术的过程中,很容易由于经费不足出现研发障碍。

1.3科技管理多样化

在“大数据”的发展过程中,科技资源和科研人员会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并且科研技术的设备、科研软件的开发以及科学数据的使用等,也能够很好地保证科学技术设备的快速发展,并且会提高科技管理的多样化。此外,“大数据”环境的出现及产生,会对所出现的最新科技研发以及科技发展中主动参与的人员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针对同一种类型的数据所产生的或者对这种应用感兴趣的不同类型的人群都能够对最新的数据产生一定的联系。

1.4个性化研究需求量加大

在“大数据”时代下,科研主体所呈现出的多样化也会导致数据个性化科研需求的出现。现阶段,很多科技工作者都会在科技的全过程不断地进行研发。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很多研究人员出于自身的爱好和兴趣,逐渐开始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这些人员关注的仅仅是科技研发中的某一个环节,或者是数据的采集、数据分析,还有设备的制造等,这种情况也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研究者的热情,同时促进科技创新的产生,因此,个性化需求在科技管理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2大数据背景下科技管理创新平台的构建

在大数据阶段,为了能够更好地收集、分析和整理数据的内容,还需要在“大数据”和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终端的基础之上,构建出一个比较完善的科学技术管理的创新平台。同时,在平台的创新过程中,需要把多元化的原则贯穿在始终。因此,还需要从四个维度出发,分别为科学技术战略、科学技术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的转化和研发等,在这四项内容中,最为关注的就是科学技术的研发平台。因此,在平台的搭建过程中,还需要借助大数据中“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的技术,要保证构建完整体系之后,科学技术管理平台能够实现自主选择的目标。同时,随着“大数据”的到来数据来源会逐渐变得广泛,并且数据也会逐渐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之下,科学技术管理呈现出很多更新的特点,但也给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想要构建最新的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平台,还需要有效地降低科研成本,这样也能够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3结束语

根据上述内容能够看出,纵观我国历史的发展,近现代社会中所出现的每一次重要变革都与科学技术的革新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科技是实现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动机,科学技术管理效果已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的重要指引。社会中的变革是没有止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因此,科学技术的管理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变革才能够跟得上时展的脚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的“大数据”时代到来,科学技术管理的数据来源不断变得深入、复杂和广泛,也逐渐呈现出科学技术资源需求的增加,因此,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特点也呈现出来。要构建多元化的科学技术管理平台,还需要不断对“大数据”时代的科学技术进行改变,这也是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于振新 单位:阜新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单凤儒.论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者社会资本培育机制创新———以生活为媒介的“双网”渗透培育机制探究[J].中国软科学,2014,6:81-97.

[2]李莉,顾春霞,杨雅楠.大数据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基于消除“隐性壁垒”问题的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4,8:63-69.

[3]蔡宁,王节祥,杨大鹏.产业融合背景下平台包络战略选择与竞争优势构建———基于浙报传媒的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5:96-109.

科技平台范文篇7

一、发挥原始创新优势,加快建立开放、流动、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中央、省驻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优势和人才培育优势,促进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形成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充分借助省政府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的合作平台,继续加强与北大、清华、山大、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医学科学院等院校的合作,重点面向针对*市优势产业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研究。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重点扶持建设一批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形成一批一流的科技团队和学科带头人。加快大学城建设,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使之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创新人才积聚地和高技术研发基地。

培育壮大一批服务于创新的科研机构。结合区域优势和特色,整合科研资源,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充分把握国家(部)、省属科研机构转制机遇,强化支持服务,吸引其参与地方经济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省、市重点实验室,高起点引进3—5家国内顶尖的权威科研机构或一流的国际研发机构。以项目、科技经费投入、政策支持等多种形式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及民间人士创办科技类非企业研究开发机构。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有效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面向*市发展需要,开展以应用开发为主的科技研究,按照*主导产业人才需求调整设置专业学科。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联盟,消化吸收再创新重大技术项目,搭建重大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的转化渠道。加强市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以及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资源共享合作研发,组建开放型或实体型的创新研究机构和联合开发机构,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进行高层学术交流,开展原始创新以及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的联合攻关。

二、以产业技术创新为主线,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为指导,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结合六大产业集群的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选择对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共性、关键性技术,加强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组织重点开发,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等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鼓励企业承担科技计划项目,健全技术咨询、服务机构以及专家库系统,为企业提供技术援助机制,培育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科技企业。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技术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加大政策导向作用,通过财政引导、税收优惠和产权激励等政策,推动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鼓励企业加大投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标准;鼓励中小企业型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在税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型科技企业给予同等待遇;限制在重点产业领域重复引进技术和装备,限制产业关联度小、能耗高、污染大,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弱的项目发展。

调动创新者的积极性。承认和保护创新者的技术创新产权,补助和奖励专利发明人,兑现职务发明专利发明人、设计人的奖酬;允许创新人员凭借其创新产权在企业占有股份,分得利润;允许创新者收益高于企业员工平均收入水平;通过补贴、奖金以及工资福利等多种措施实现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切实保障创新人员成为创新的主要收益者,形成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

三、以创新中介机构为主体,完善社会化、网络化创新服务体系

构建政府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公共服务平台的评价方式和运行机制,提高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效益和服务质量。建设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科技信息所、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等为载体,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网络资源、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整合与建设。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专项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服务系统、专利技术交易系统和知识产权专家咨询系统。

完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按照发展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服务网络化的总体要求,培育一批专业性、综合性孵化器。提升创业服务中心服务支撑功能,保证科技创业成功率,实现孵化功能和服务效能的新突破。支持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其他投资主体创办多元化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创办针对不同对象和不同行业的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各类孵化器之间的互动式发展。

科技平台范文篇8

1.微信平台的拓展服务功能

1.1采编平台的延伸

据了解,当前我国各期刊编辑部已经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起各自的采编平台以及官方网站等,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期刊编辑以及读者的使用,但是由于采编平台以及官方网站在使用上都需要通过电脑完成相关的操作,便捷度不高。[1]因此,微信平台作为采编平台的有效延伸,通过在微信平台中加入投稿、审稿等功能,帮助作者、评审专家以及编辑部等相关人员能够非常迅速地接收到稿件相关的状态信息,并从中获取稿件的实施进度,可以大大提高期刊稿件的便捷性。

1.2为期刊稿件选题提供数据信息

微信平台中的统计功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主要分为用户分析、图文分析、消息分析以及网页分析等项目。在科技期刊编辑的日常工作中,通过微信平台中的统计功能,对相关的科技类稿件进行阅读、分享、转发以及收藏等,通过对原文中的内容、阅读趋势以及阅读次数等进行十分详细的分析,从中发现读者真正的需求,从而为科技期刊的选题策划、内容设计等提供相应的帮助。

1.3为互动服务提供帮助

在科技期刊的微信平台建设上,应当建立起相应的投票功能,通过社会大众的投票,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能够从中获取更多关于读者的实际需求,并且较传统的纸质期刊来说,通过投票这一方式,编辑人员能够更加迅速简单地了解情况,从而帮助相关人员完成科技期刊的排版、策划以及安排。[2]通过对实际情况的了解,获取更多的意见,利用低成本获取最多的创意、想法。与此同时,还能够从中有效解决编辑思维固化等严重问题,大大提升科技期刊的趣味性以及互动性,拉近期刊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1.4留言与回复

通过微信平台,读者、作者以及编辑可以形成三方交流的有效渠道。通过留言与回复,读者、作者以及编辑三方之间可以进行十分有趣且有意义的回答与讨论,使得科技期刊中的行业专家与读者之间距离更近。与此同时,在三方密切的交流过程中,科技期刊编辑部能够更加了解读者的需求,从而不断对自身的运营方针进行及时、有效的修正,不断拓展思路,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

2.科技期刊建设微信平台的必要性

2.1大数据时代要求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科技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在传播方式上也更加的便捷、多样,绝大多数科技期刊所采用的纸质媒介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读者的阅读体验。再加上计算机、互联网等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创新,科技期刊已经对传统的出版模式进行实际的优化与改变,出版模式愈加朝着大数据平台、全媒体模式而转型。在此背景下,准确掌握数据已经成为提升科技期刊行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此,在科技期刊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科技期刊微信平台,从中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数据库,最终实现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2.2微信平台自身优势

根据相关数据信息得知,微信平台是由腾讯所提供,该平台开发成本较低、信息非常及时,再加上微信平台具有多媒体融合、互动性强等优势,使用起来非常的便捷。[3]科技期刊在微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微信平台的建设,只需要通过在线账号的申请,再利用各功能板块的作用进行自我个性化建设。另外,微信平台在信息传播速度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科技期刊通过微信平台能够将相关信息非常及时地传送到读者阅读终端。最后,在科技期刊的微信平台中,读者与作者之间可以利用文字、图片以及语音等方式实现全方位的互动与交流,大大提升用户读者的体验感。

2.3科技期刊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根据腾讯官方所提供的相关数据,2018年我国微信每月活跃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0亿,数量非常的庞大。另外,在微信公众号的注册数量上,总量已经超过20000万,活跃的公众号数量已经高达350万,通过这一庞大数据可以明确得知,微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影响力、传播力最大的互联网产品。[4]短短几年时间内,微信平台的用户数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的扩大,目前已经成为消息推送、品牌传播的最佳工具之一。正是因为微信平台,使得科技期刊完成数字化发展,大大提高科技期刊的传播效率以及在行业中的学术影响力。

3.科技期刊微信公众传播存在的问题

3.1新媒体意识薄弱,平台定位不清晰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进步,微信平台建设已经成为提升科技期刊传播效率以及品牌影响力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由于仍有一部分科技期刊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并不高,部分科技期刊人员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微信平台这一新媒体的重要性,没有建设自身的微信公众平台,即便是已经开通相应的微信平台,也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进行微信平台的运营。笔者通过对大量科技期刊微信平台进行详细分析后得知,当前有部分科技期刊存在微信平台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在日常的推送内容上过于单一,微信平台仅仅作为纸质期刊的附属品,部分科技期刊也只是将这一操作作为跟风行为,微信平台真正的作用并没有有效地发挥出来。

3.2宣传推广不足,服务模式单一

据了解,当前有很大一部分科技期刊并没有十分重视微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进而并没有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科技期刊的宣传与推广,社会影响力并没有得到非常明显的提升。然而,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微信平台的宣传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微信平台的订阅数量以及阅读数量。就此,科技期刊应当在微信平台中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在信息推送上需要具备一定的时效性以及可读性,从而大大提高用户的黏性,增加读者数量。除此之外,部分科技期刊的微信平台在服务模式上过于单一,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较少,再加上平台信息的推送与纸质期刊雷同,并没有切实考虑到期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需求,导致期刊内容缺乏原创性以及可读性,服务功能比较低下,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3.3交流互动性较差

模块有投稿、专家评审、内容阅读等,这些模块最终都是面向编辑部的单向固定程序,既不设置服务对象的反馈模块,又将每个服务对象限制在自己的模块内,使得服务对象之间缺乏互动和实际的交流。这不仅没有使科技期刊的微信平台足够活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期刊的实际发展与相应的信息交流。同时,这也是导致科技期刊微信平台关注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3.4人员分配不足

在科技期刊微信平台的管理人员上,科技期刊需要指定一位专业的人员作为微信平台的运营人员,该人员需要完成微信平台的日常管理工作。在人员的选择上可以指定一位编辑人员承担微信平台运营的兼职工作,又或者是专门设立相应的微信平台运营人员,但是由于部分科技期刊人员较少,在人员的分配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另外,由于人员缺乏微信平台运营管理的实际能力,经验不足,在平台建设上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建设出的微信平台对用户不具备有效且显著的吸引力。

4.科技期刊微信平台发展策略

4.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社会情况下,新媒体发展非常迅速,正是在这一社会环境中,微信平台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中关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保证微信平台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科技期刊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基金的支持,因此在微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科技期刊应当设立专门的微信平台运营管理人员,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是否需要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微信平台建设运营的顾问,帮助科技期刊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定期组织科技期刊内部人员专业培训,提高人员对微信平台的使用率,有效指导微信平台日常的运营工作,帮助科技期刊内部人员在短时间内掌握微信平台运营的技能,从而帮助科技期刊微信平台步入正轨,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对于自身本就亏损的科技期刊,由于资金的限制,导致科技期刊微信平台不能聘请专业顾问进行平台的运营与管理,在这一情况下科技期刊仍需要全力建设起微信平台,可以选择一到两名期刊内部人员参与到微信平台运营管理的专业培训,大大提高期刊内部人员的运维能力。同时,管理人员还可以与同行相关人员进行密切沟通,从中获取新思想,为科技期刊的微信平台建设、维护提供新的活力。

4.2提升微信平台推广内容品质

在科技期刊微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内容是决定其运行的关键点之一。科技期刊在提升微信平台内容品质的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就此,笔者将提升科技期刊微信平台推广内容的几项措施进行以下分析。4.2.1提高平台内容专业性应当长期保证在科技期刊内容的专业性,这里所指的内容专业性并不是指专业化的学术论文,而是从广义上将某一专业研究领域中贯穿整个专业的内容。4.2.2与纸质期刊完成融合、互补科技期刊的用户之所以关注微信平台,其主要目的在于能够以更加快速、便捷的方式获取更多关于该领域内的知识信息。因此,科技期刊在微信平台内容的选择上应当整合整个纸质期刊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微信平台内容的相关特点,推出更加具备个性化的内容,满足科技期刊用户的实际需求。4.2.3内容多元化科技期刊微信平台内容的呈现方式应更加的多元化,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社会读者在阅读习惯上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其中还包括了内容呈现方式越来越多样性。就此,在科技期刊的微信平台内容呈现方式上应当使其更加的多元化。4.2.4全方位增值服务在科技期刊微信服务平台的用户服务上应当增加更加全方位的服务。在微信平台的内容推动上,不仅要将相关的学术研究信息、行业信息其中,同时还能够增加线上审稿、期刊优先出版以及在线查询稿件进度等功能。

4.3优化平台栏目设置

在科技期刊微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只有不断提升平台的互动性,才能够有效提高平台的活跃性,以此不断提高用户的关注度,促使用户自动成为科技期刊的传播推广人员。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科技期刊为了不断优化与提高微信平台的互动性,需要不断提高对平台服务性的重要程度,使得微信平台更加的人性化与个性化。在微信平台栏目的优化设置上,除了需要将一些常规栏目进行设置以外,还可以在其中设置出更加具有互动性的交流论坛栏目,比如:学术论文、资源互助等。各层次作者、读者以及科技期刊建立起非常密切的联系,使得科技期刊微信平台的关注度以及影响力获得非常迅速地提高,推动其健康发展。

4.4加强宣传推广,强化服务功能

科技期刊微信平台的宣传推广程度决定了用户的关注度。因此,科技期刊方面必须不断加强其微信平台的宣传与推广。笔者在对当前微信平台推广方式进行十分详细的分析后发现,当前关于科技期刊微信平台的推广方式有很多,如在每期刊物的封面或底部将科技期刊的二维码打印上,又或者在回复作者投稿和科技期刊的邮箱官网首页增加科技期刊官方账号等,通过该方式不断提升科技期刊的平台宣传与推广,强化科技期刊的社会服务功能。此外,科技期刊在活动和会议中,应当不断积极地推广关于科技期刊微信平台,将微信平台相关的内容以及服务全面介绍给相关的人员与用户。因此,科技期刊在微信平台的建设、运营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微信平台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首先要考虑加强与读者之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回答读者在平台上提出的问题。考虑到用户的阅读需求,推送的内容不应与纸质期刊相同,首先应多推送用户所需的科技信息、写作技巧等具体内容;其次,注重科技期刊的版面设计与上传内容的二次处理,利用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的可读性以及对读者的吸引力,提高科技期刊微信平台的影响力;最后,创新服务模式,提供移动支付订阅、优先等服务,完成科技期刊微信平台的功能强化。

科技平台范文篇9

一、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具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坚实基础,截止2014年底,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98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1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6家、大学科技园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11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49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32家。同时,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从观念上尚未建立“大平台”的概念;二是缺乏站在全省层面上的设计规划、系统布局和人才政策导向,资源短缺与资源闲置并存,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仍较严重;三是科技平台建设基础投入不足,科研软件与硬件难以满足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的需要,科技基础条件支撑尚很薄弱;四是管理体制与方式不适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单位各自为政,人才设备利用率低,缺乏共享的意识与机制;五是人才队伍不稳,专业素质下降。

二、建设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的目的和意义

(一)有利于减少重复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黑龙江省多年来的老工业基础,设备投入分散,资源的大量重复建设,缺乏共享机制等等状况,这不仅造成了政府投资的巨大浪费,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可以盘活科技资源存量,优化科技资源增量,使科技资源软硬件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有效的促进区域科技发展。 

(二)有利于降低创新成本,提供公共科技服务

建立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可以向广大企业、科研人员开放共享提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等基础科技条件,起到一个研究与试验发展基地的作用。通过一些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对于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研发和攻关。通过开展产品研发、检验检测、规范标准、知识产权等配套服务,形成“一站式”服务模式,让产学研更合理更有效的融合。

(三)有利于集聚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发展正在遭遇瓶颈,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资源比较分散,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困难。黑龙江省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要提供一个有效的、由上至下的全局性、制度性安排,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发挥创新资源的优势。

(四)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可以推动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科技管理部门从过去单纯的抓科研项目,转向与项目建设配套的公共服务平台,最终目标是向社会提供优秀的、可转化的科技成果。由抓源头向过程化、绩效化、成果化转变,在提升各区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促进区域综合竞争力等方面提供支撑。

(五)有利于促进新型工业化,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黑龙江省传统产业集聚,要有力的促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必须充分应用网络、信息、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对传统产业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进行系统优化和战略定位,有效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增加现代化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降低企业创新创业的成本与风险,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建设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的几点建议

(一)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平台建设管理

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和允许开展多形式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有效的组织模式,提高平台的创新和服务功能,形成共享开放、竞争激励有效结合的运行机制;会同有关部门从投入政策、共享政策和绩效政策等方面研究制定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建设的系列政策,并注重其与其他政策法规的配套与衔接。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对平台建设进行总体协调、统筹规划;组建专家支撑团队,在平台建设项目的论证、咨询及规章制定中全程参与;引入风险评估机构,加强对平台建设决策科学性的规范与监督;讨论制定管理办法和指标体系,实现专业指导、规范管理,营造平台健康运行和稳定发展的制度环境;做好绩效评估,建立以公共服务绩效为核心的评估指标体系。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多元化、开放式投资渠道。政府持续性和稳定性投入为主,引入投融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主体吸引多方投融资,让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自行吸引个人、国内外投资者、金融资本参与平台建设。

(二)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平台建设中的产学研合作有效模式,政府起主导作用,最终把企业打造成为平台建设的投入主体、应用主体和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面向省级以上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行业企业等,整合优势资源,构建科技研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企业发展等平台,支撑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壮大。此外,科技创新平台要想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有一支专业化、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团队,要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吸引和集聚专业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智库人才,并注重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三)整合创新资源,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配套能力为主要目的。要促进产学研三者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一方向另一方提供需求,另一方向其提供高层次人才、专业知识以及前沿成果的有效配置,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集成,整合、释放各部门资源,构建统一的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为黑龙江省科技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加强各地方在平台设计、建设、应用等方面的参与程度,明确责任与义务。积极配合国家创新战略的总体部署,加强与各部级平台的有效衔接,力争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创新平台,争取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在黑龙江的布点与规模。

(四)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对外合作交流

科技平台范文篇10

关键词:科技创新平台;投资效益;平台深化

1背景及相关文献回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创新资源品质、降低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成本,都纷纷采取措施强化科技公共服务的供给。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为科技人员、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提供了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发展。政府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为社会科技创新和创业服务的、公共的、开放的共享平台。平台的建设与运作无疑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平台的高效发展及其投资效益成为牵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之一。

区域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科技强有力的支撑,尤其要依靠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因此,针对政府科技创新平台之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选取福建省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简称6·18)发展以来的相关数据,对其发展进程中的平台投资效益及其之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效应等展开分析。

从2003年创办至今,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在紧紧围绕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国际交流平台和两岸合作平台,立足比较优势,促使一大批技术先进、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项目转化落地。6·18机制越来越完善,成效越来越显著,已成为福建省以科技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成为海峡两岸重要的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

目前,之于政府科技创新平台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台的特点、平台的组成与构建、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平台建设的原则和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桂萍(2008)[1]就以上几个方面给出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回顾。她指出,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的内涵应是一个创业者、创业资源与创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系统,具有一定规定与程序,拥有服务、营销、技术支持、教育培训等功能。提出科技创业平台应包括服务、信息平台、技术支持平台、制度平台。夏太寿等(2006)[2]则着重研究了平台所具有的非营利性、共享性、特色性、综合性等特点。黄继(2008)[3]指出构建科技创业平台,是提高高科技创业成功率的重要途径。在平台运行机理上,任志宏(2007)[4]强调层次关联原理、功能组合原理、创业支持原理。而要构建有效运作的创新平台,必须实行战略目标导向、创新能力核心、和谐有序聚合、科学运作管理、创新文化营造、持续改进发展策略(洪晓军,2008)[5]。任军、刘永泰(2009)[6]和邓坤烘(2010)[7]分别对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及其运作机理作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探究,而对于平台建设的自主创新机制以及成果转化的进一步探讨可见于文献[8]。然而,国内成熟的平台运行模式的贫乏(刘继云,2005)使得对平台投资效益的研究变成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见,已有的相关文献多偏重于从平台机理、建设、管理等角度予以定性的分析,对于平台投资效益的研究极为乏见。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构建相关模型给予福建省科技创新发展平台的建设及其效用作了较为细致、量化的实证分析,并提出了较为适宜的平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投资效益分析

2.1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现状

要想谋求发展,发挥后发优势,主要还得靠科技。6·18平台以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宗旨的平台品牌成为令人瞩目的新亮点。

由表1足见6·18平台产、学、研、用多位一体的攻关中集体智慧的开花结果及其吸引力和强劲的活力。这一是其知名度和美誉不断提升,从区域性平台走向全国性平台;二是6·18积极诚邀专家学者参会,主动引进一大批先进项目。

本文定义政府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指标(平台深化率,PD)如式(1),用于表示平台发展程度。其中PD(-1)表示上一届平台深化率,RT表示平台投资额增长率,RN表示平台对接成功项目增长率,RI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并设第一届PD值为100。(1)

数据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02-2010年卷及相关调研报告、专题网站和福建省发改委相关资料整理所得。其中,6·18平台发展指数PTZS=PTZS(-1)*(1+RT)*(1+RN)用以代表6·18平台的绝对量的增长情况,并做比较分析。

图1福建省6·18平台发展水平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我省经济增长呈现较快的稳步提升,就6·18发展进程而言,其平台深化率PD即平台发展水平也与福建省GDP呈现较大的相关性和变动一致性,可见政府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有较强的带动性和促进性。但从平台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而言,我们会发现自2006年以来一直是趋于下降的。与此同时,6·18平台的发展指数却是节节攀升,这说明:6·18平台的发展的绝对量有所增长,但是相对量并没有显著提升。

2.26·18平台深化与经济发展

本章将对2003-2010年间的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投资效益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为考察平台深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本节建立模型如下[9]:(2)

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过GDP平减指数化为实际值,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的《福建统计年鉴》。检验结果如下:(3)

R2=0.678,R2=0.576,F=14.579,DW=0.577

注:括号内为t值;本文中*、**、***、****分别表示在1%、5%、10%、15%水平上显著,下同。

可知,科技创新平台的深化对区域经济增长有较显著地促进作用。

本节同时建立如下模型考察平台发展水平对地区财政收入的影响:(4)

其中,CZSR表示年财政总收入。实证结果如下:(5)

R2=0.639,R2=0.544,F=15.831,DW=0.622

综上,政府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水平提升会增加当地财政收入。随着平台的发展,各县市平台项目的对接与投产在拉动社会投资、创造收益、增加税收的同时无疑对当地的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有显著正向作用。

2.36·18平台的投资效益分析

本节定义政府科技公共平台投资效益及平台扶持溢出效应为:

平台投资效益(PTXY)=平台产出率/TZBL,其中,投资比例(TZBL)为平台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平台产出率=(GDPt-GDPt-1)/PTIt。

政府扶持溢出效应(FCYC)=PD*(PTI/GDP),用以表示平台发展对企业投资的促进作用。其中,PD即6·18平台深化率,PTI指平台实际年投资额。由于政府资金扶持以及相关监督管理的促进作用,为企业进一步引资和吸引先进技术以及加大创新和高科技研发力度创造了条件,促进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数据来源:笔者计算整理所得。

图26·18平台投资效益

由图2可知,政府扶持溢出效应与平台深化率正相关。然而平台投资效益与平台发展程度却呈现背离现象。这是因为自2006年以来,随着平台建设及其机制不断完善,加之项目质量提升以及各县市、各监管部门加强监督、调研等,使得平台投资效益逐步提升。说明近年来参与对接项目和企业的质量更好、更精,项目的高科技含量和高资金利用率也带动了整个平台投资效益的提升。即:平台深化水平虽然在“量”上相对降低,但是在“质”上得到了稳步提升。为研究以上三者的关系,建立如下模型:(6)

实证结果如下:(7)

R2=0.999,R2=0.998,F=1223.023,DW=1.942

PTXY与FCYC均与平台深化率呈显著正相关,且平台溢出效应的提高对于平台发展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要优于平台效益的作用。可见,随着平台进一步发展,企业参与度、平台对企业投资的引导作用逐步增强,同时,企业投资的规模、效益扩大和社会投资的力度加强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平台发展。

前期是平台品牌效应占优,企业靠平台的品牌提升自我品牌效应;而随着平台逐步发展,参与企业、项目的质量逐步提升以及社会乃至全国各级部门参与度的提高,反过来逐步提升了6·18平台的品牌效应。综上,政府科技平台的发展路径选择应当是从“平台找项目”向“项目找平台”拓展;由“平台品牌效应”向“企业、项目品牌效应”延伸。

2.46·18发展进程中的投资替代分析

为研究科技平台发展水平对社会投资的产出效益的影响以及比较平台发展进程中的平台与其他社会资金的投资效率和平台内、外资的投资替代问题[10]。进一步建立如下模型:(8)(9)

其中,SHI代表除6·18平台投资外的其他社会投资,等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PTI的差额;β0和β1分别表示6·18平台投资和社会投资的投资产出弹性。结果如下:(10)

R2=0.998,R2=0.997,F=1072.9,DW=2.093(11)

R2=0.999,R2=0.998,F=883.02,DW=2.553

由平台投资产出弹性的大幅度显著提升再次验证了海西创新发展平台较高的投资效益和较好的运营成效。然而,平台深化率则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这或许是由于数据局限问题,但也侧面反映了6·18平台仍需进一步努力完善,提升创新机制,改进相关运营流程,进一步提高平台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等。假定平台投资替代率等于6·18平台投资弹性和社会资金投资弹性的比值,则6·18平台投资替代率由0.1109提高为1.3824,表明相对于社会投资而言,6·18平台发展水平的提高能更大程度地提升平台资金的投资效益。

综上,6·18平台投资既是对社会投资的互补,同时又对社会投资有替代效应,即存在挤入挤出效应。而这种挤入挤出关系的产生有赖于6·18平台投资自身的特质决定。以上结论也说明,6·18创新发展平台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增强平台投资对一地区社会投资的“挤出”效应。就6·18平台投资的角度而言,可以从其投资领域与社会投资的重叠以及其投资主体的变化找到原因。

然而,6·18这种创新发展平台的资金投资效益和效率是否要高于社会投资,这有赖于做进一步的细致研究,或许也可给出一定的阀值标准,以评判一地区此类创新发展平台的发展水平到了怎样的层次才算成熟、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增长、为民生服务。

2.56·18之于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效用分析

随着海西区建设不断推进,福建省第三产业呈现出产业升级与转型的较好态势,传统第一产业的份额将日趋弱化。因将有多个重化项目要相继投产或达产,因此,福建省“十二五”期间尽管服务业总量会有大的发展,但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只能是微弱上升,工业仍然要占主导地位。估计要到工业化中后期、福建省第二产业发展至峰值区后第三产业才能有较大上升空间。可见,对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促进作用的研究是必要的。

本节将进一步研究6·18对一地区产业优化升级的助推作用。本节建立如下模型:(12)

其中,Y代表产业年生产总值。模型的实证结果如下:

第一产业Y1:(13)

R2=0.604,R2=0.584,F=37.382,DW=0.671

第二产业Y2:(14)

R2=0.676,R2=0.572,F=44.546,DW=0.598

第三产业Y3:(15)

R2=0.565,R2=0.538,F=34.342,DW=0.592

可知,平台发展水平与各产业的产出值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相对第一产业而言,科技平台深化率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出效益的促进作用要好得多。我省应在加强第一产业扶持力度的同时,着力提高对第二三产业的投资扶持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同时,科技平台也应逐步推进对接项目的产业升级问题。

3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3.16·18平台深化之于金融生态环境的适应性

一个好的社会大金融生态环境造就一个好的企业融资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协调发展。为探讨福建省科技平台与经济大环境的协调促进作用,对福建省6·18发展进程中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必不可少。“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在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金融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11]。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促进资源的流动性,减少金融投资的交易成本,提高投资增长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回报率,进而提高生产率。为研究平台发展进程中,金融发展水平之于平台效益的影响,本文建立以下模型进行分析:

(16)(17)

其中,金融深化度(JRSH)等于年度银行贷款总余额与GDP的比值,用于表示金融生态环境指标,即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其中银行各项贷款余额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福建省统计年鉴》。实证结果如下:

(18)

R2=0.328,R2=0.175,F=11.476,DW=1.299(19)

R2=0.884,R2=0.831,F=68.749,DW=2.148

可见,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提高有利于企业融资效率的提升,进而也促进了平台投资效益,即二者有较好的适应性。考虑平台深化程度的影响,金融发展水平对平台投资效益有更强的显著促进作用。即,平台深化程度的发展对经济环境之于平台效益的影响有正向的显著作用。这是由于,平台的深化、政府的扶持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和信用,使得企业能更容易地取得信贷的授信,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和采用股权等融资手段,进而带动了企业的投资力度和科研力度,进一步促进了平台的投资激励(指平台发展对企业投资以及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投资效益。

按照一般的金融深化理论[12],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随着金融深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资本投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加之金融市场与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投资的效率也同样会提升。以上的研究也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

3.2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的可持续性分析

像福建省这种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的创造活力和可操作性以及未来的预期收效等,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话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3.2.1创业激励及提高项目和人才的可持续性

政府科技创新平台在增加项目对接的发展进程中,同时也激发和提升了其之于创业的促进作用,这将为平台的发展提供基础——项目。无独有偶,平台在提升自身品牌、偏倚高科技产业的同时也进而有效提升了对接项目的水准以及人才的水准,对高科技人才的导向作用明显。而这些都是平台的创造活力之源。

科技创新平台的推出从多方面为创业投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证。政府参与创业投资有利于引导这些企业走向正确的道路,推进创业投资的发展。政府通过设立引导资金金参与创业投资,为企业提供一些管理生产上的一些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实际运作过程中的一些难题,从而引导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作为项目、技术、资本、人才四大要素之间多方位、多层次的对接平台,既为企业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和广阔合作空间,又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带动了产业的优化升级。并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创业,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进一步鼓励更多有致于创业的人加入到创业的大军中来。

即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做好产业导向和人才导向两个任务,并推进创业激励。

3.2.2提高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

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支持是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平台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要件和不竭动力,它提供了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资本。

3.2.3提高平台机制创新的可持续性

科技平台的成功不光在于搭建了一个产学研对接的平台,还在于构建了一系列促进产学研对接的有效模式与长效机制。合理的平台机制能够起到激励以及风险控制的效用,从而促进平台项目扶持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综合利用,同时也使得平台机制运行达到长效防范、循环激励的效应。总之,机制的创新性、合理性、高效性既是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的魂魄,也是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4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福建省政府科技创新平台为例,从平台的发展水平分析出发,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实证分析了平台的投资效益。提出了政府科技创新平台深化与发展的指标以及平台投资效益与政府扶持溢出效应的概念。通过建立模型考察了地区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的关系,验证了平台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亦进一步探讨了平台发展进程中的投资替代与产业升级问题,并着重从金融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角度研究了平台的创造活力与发展的可持续等。本文的研究认为:

4.1科技创新平台应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产业结构升级服务。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平台定位和发展前景应当是做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领域。福建省应在降低第一产业扶持项目“量”的同时提高其“质”的水平,并着力提高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扶持力度,使第二产业的发展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竞争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同时平台也应逐步推进对接项目的产业升级问题,及由此延伸出平台对接项目的选择与淘汰问题。

4.2政府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路径选择,应当是从“平台找项目”向“项目找平台”拓展;由“平台品牌效应”向“企业、项目品牌效应”延伸。在平台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应当扮演不同的角色,随着平台的逐步成熟、完善、市场化,政府应当逐步跳出来。

4.3利导平台的创新特色、投入机制,推动平台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