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1:40:32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范文篇1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如此众多的课程资源,我们或按一定的根据把某些资源归属到一起,或按不同的特点,把某些资源区分开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资源的分类。比如根据资源的来源,把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的物性特征,把其分为人力资源(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和物力资源;根据资源的性质,把其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的呈现方式,把其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等。[1]

二、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特性

化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由于教材(课程资源的一种)内容有其时间、地域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与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前沿也有一定的时间差,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结合教学实际,使其具有如下特性:1.广阔性,即化学课程资源应包容比化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材料更为广泛的客观外界资源;2.综合性,即课程资源要注意反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3.可探究性,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能够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应当有利于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地解决问题;4.亲和性,即课程资源内容的选取和表达形式应能使学生感兴趣,有需要,能唤起思维的积极活动;5.开放性,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内容具有以化学为中心,向社会、生活、化学科研前沿的开放性,二是资源的信息渠道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活动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通过以上对学生资源内涵的分析,我们在具体开发化学课程资源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实践证明,在化学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的实验、动手制作的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得更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比如一些实验的设计、药品的选择、仪器的安装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仪器代用品(如用废弃的饮料瓶或小药瓶作为反应容器)、自选低成本药品(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降低课程资源成本,培养学生的节约与环保意识。

2.善于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调查家庭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回收利用金属废弃物的价值和可能性,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等。

3.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

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比如化学计算、物质鉴别、物质合成等大都存在着一题多解的情况,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和捷径,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环境,使敢想、敢说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上也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努力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上,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和教师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在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教师应从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记忆的“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非结构化”“开放式”“非权力型”。

2.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发挥群体合力。因为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2]

3.重视对学生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学生兴趣类型、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调查分析,教师可以用多姿多彩的赏识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化学知识并取得良好学绩的信心;可以归纳出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和问题方案等;可以科学地布置作业,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多种要素,使学生优质高效地完成课程目标。

通过对学生情况的调查,还可以清楚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能够在材料准备、方案的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具有针对性。比如,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活动方案供能力与水平相当的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去完成。化学知识与实验技能的练习,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不同梯度的编排,指导学生选择使用,既可避免某些学生因练习过于简单而降低了对问题的敏感性,也可避免另外部分学生因过大的问题梯度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探究兴趣。4.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学习中的差错及原因分析的反馈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的难点所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利于学生突破难点。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常见错误收集、整理、设计成各种特定知识点和技能方面的考查表,进行适时的反馈性考查,以利于学生下一步的学习。

5.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化学知识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从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了解比较多,可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则主要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寻找和推介,所以教师还应注意发掘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避免学生因“学而无用”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或因学习内容远离生活实际而导致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使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

6.重视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虽然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有其固定性,但化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新技能、新方法、新策略和新理念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学习,教学中的不当或有待改进之处要通过反思加以完善。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的方式有多种,如教学日记、录音带、录像带以及个人教学心得等。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这些方式给自己的教学实况留下记录,也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发展路径做长期的跟踪,对自己的进步做长期的分析,进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的环节。另外,同事观摩与教学评议、教学经验交流会、化学教学专业网络活动等也是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研究动态,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

(三)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科普资料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等;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特别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座谈讨论、文艺演出、化学晚会、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也最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现代教育理念,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四)重视利用校外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化学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校外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科普教育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化学科研院所、各种社区的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所在地区高校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等;有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间接社会资源,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农场、农业科技示范田等;有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素材,如在教师指导下,测定工业废水的污染情况,设计防治对策;等等。另外,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和心理上的变化,以便在因人施教时作为参考。此外,学生家长的接触面广,社会知识丰富并各具特点,因而也就有其各自的教育优势,是一种很好的具有多向性的教育资源。

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校外资源,教师应当做好调查,建立资源档案,与之建立稳定的联系,并积极开展利用这些资源的各种探究活动,如课内或课外作业、探究性的课题等。

(五)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这种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教育管理者、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这种相互合作与情感交流可以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上情”才能够更好地“下达”,使教师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教育教学动态,同时“下情”也才能顺利“上传”,使领导者及时了解教学的实际,为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研氛围中,教学研究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每位教师所拥有的各种资料才能够广泛地交流,优秀教师的教育资源才可以实现共享,才能够带动新一批教师尽快地成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才能与学生一起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对化学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只有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之间才能够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因此,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也是影响新课程实施的一种因素,也是需要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化学理论课的学习中,对于微观的或抽象的知识,如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电子云的意义、原电池的形成等内容。这些内容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但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化学C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化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

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对于特殊或特定的实验,如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普通方法不易操作或难以实现的实验、需要让学生反复观察的实验、难以实现或重现的实验、误操作结果的展示等也可以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把实验过程的全部或部分制成课件进行实验教学。

(七)关注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

信息意识和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化学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平台,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大大扩展,形成了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系列课程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强大的交互性以及丰富的内容,因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的检索、收集、筛选、分析、处理等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内的信息资源建设更多的是关注给学生提供信息的渠道和信息本身,因此依托校园网的学校化学教育信息应以其内涵建设为中心:1.建立教师备课系统,提供教师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教师间的交互;2.建立学生的网上学习系统,提供网上探究的主题,引导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互;3.建设信息资源库,开发和筛选引进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网络课件、各种学习资料,推介各种网站资源信息,收集学生的优秀作业和探究论文等。

总之,化学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只要以现代教育理念去辩证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化学人才。

参考文献:

课程资源范文篇2

一、当前高职院校《金融学》课程资源建设的弊端

1.建设成本较高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独立开发《金融学》课程资源往往耗时费力,成本较高。开发该资源的单位成本之所以较高,是因为没有专业化的分工,没有团队成员形成的合力,没有较多的受众。碎片化的资源建设难以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要,也难以降低资源的制作成本。2.利用效率较低很多高职院校《金融学》课程资源仅应用在授课的班级,而没有在全校和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使用。如果没有一个系统化且各具特色的资源菜单,如果没有风格各异的创作教师队伍,就难以吸引学生持续性学习,难以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实际上,学习该资源的范围越广,越有利于学员之间的交流,越有利于形成有价值的修改意见。3.重复建设较多不同高职院校及其教研室之间缺乏深入的合作与交流,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发挥很好的组织作用以合理分配资源。这样,不同的高职院校各自为政,缺乏长期规划,各自就《金融学》相同或者不同的主题进行立项、建设资源,这就难免重复建设,浪费了宝贵的教科研资源。重复建设较多,就没有足够的人力与物力去争创特色,也就没有多样化资源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4.特色与创新较少有些高职院校教师虽然建设了一些《金融学》课程资源,但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或科研部门的任务,而没有持续的动力机制,这些资源往往缺乏鲜明特色,缺乏新颖性。比如有的微课仅仅是微小而已,没有在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呈现方式上开拓创新;有的精品课程虽然电子版内容齐全,但多是教材搬家,没有结合金融行业的最新进展而展开教学。整体上,传统资源较多,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没有优势教师资源的通力合作,以及在学校对当前的评价标准中新颖性所占的权重很低。

二、高职院校共建共享《金融学》课程资源的目标

1.种类多样为了满足多所高职院校师生教与学的需要,金融学课程资源应当种类多样,既要有理论的系统精讲,也要有金融实训的方法展示;既有内容丰富深入的专题性系列讲座,也有短小精悍且别致的微课。有的资源适合在教室中展示、学习、讨论或训练,有的适合线上学习、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学习。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多元化菜单,方便学生各取所需,也有助于培养其学习兴趣,增进其学习的深度。2.特色鲜明金融学课程资源要结合教师特长,结合专题特点,结合金融行业的动态变化,结合移动学习方式而呈现出鲜明的特色。特色可以体现在教学理念、内容、手段和呈现方式等方面。只有特色鲜明才有吸引力,才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使用,才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相反,没有特色的资源将难以被学生青睐,难以产生社会效益。3.兼顾理论与实践金融学既有很完善的理论体系,也对应了一系列金融技能,这就要求课程资源要兼顾理论与实践,既要有理论的知识串讲、案例汇编等,也要有金融实训的多个模块。比如,关于证券投资,除相关理论与知识的培训视频外,还应有仿真模拟买卖及竞赛活动的相关指引以满足提升投资技能的需要。正如国外AnneKhaled,JudithGulikers,HarmBiemans等(2014)研究认为,仿真模拟训练要关注真实性和学生的选择权以促进职业特色课程的创新。当学生选择了、参与了实训活动,他的相关技能必然渐趋熟练,对其发展兴趣和未来就业大有帮助。4.满足混合学习模式的需要为了适应时展,金融学资源建设应满足混合学习模式的需要。混合式学习是各主体将学习的方法、策略、平台、环境、媒介和传递方式进行适当的组合,包括正规与非正规、自主与协作、线上与线下、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等方面的混合以实现泛在学习及其效率的最大化。如果能将这些方式灵活组合,将大大促进学生学习金融学的个性化、弹性化和多元化,满足他们更新金融知识、提升金融技能的持续性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在共建金融学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学习方式、平台与环境的差异化特征,以实现顺利共享、快捷共享。

三、高职院校共建共享金融学课程资源的策略

课程资源范文篇3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根据课程资源的不同作用形式,我们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多种类型。按照课程资源的内容,可以划分为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制度资源、时空资源等;按照课程资源的来源,可以划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表现形态,可以划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的是显性课程资源,比如,实验室、电教室、科技馆、图书馆、科研所、博物馆、教材、教辅等,因为这些更加丰富多彩、生动直观。而那些更具人文性的如学生、教师、师生的情感和学习的兴趣等隐性课程资源则多被忽视或轻视,抹杀了它们“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本文拟对“学生”这一特殊的课程资源进行解析。

一、学生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其利用现状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目标实现水平的关键性因素。现在,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都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是生命个体和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直接决定课程实施水平的关键性因素。而我们在现实中往往不重视学生特性,没能很好地挖掘利用学生自身的特点这一隐性课程资源。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学生课程资源的内涵

“学生是有学习需要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人,是教学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即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课堂教学中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因为他们是有生命的活的个体,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课程资源,他们有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有自己的人生经历,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有自己的认知水平等。“作为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进行的方式、效率和结果。而教学活动又不断地建构着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完善和提升。也就是说,学生的发展变化是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形式。因此,在课堂上合理利用学生课程资源,将会使课堂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擘生课程资源利用现状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专家学者们把课程资源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但是关注的对象大多是社会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乡土课程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等课程资源,而对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学生,却很少被作为课程资源来进行研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程资源认识偏颇

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一直被视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甚至有的人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课程资源即教材”的观念深入人心。的确,到目前为止,教材仍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新课改的实施倡导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其中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除此之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校外课程资源都是物质化的资源形态,这些都把人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固定到了物质形态上来,而对活生生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学生这一特殊的课程资源则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人们对课程资源认识偏颇。

(2)传统的师生观根深蒂固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知识是外在的东西,主要是前人遗产的精华部分,而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他们还不能系统掌握那些传统知识的精华部分,必须依靠教师的系统讲授。因此,在传统教学观里,教师被置于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当新课改的观念深入人心之时,课程资源中人的因素被渐渐重视起来,理所当然,教师首先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被认为是“教学系统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即。这当然无可厚非,可在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之时,也抹杀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主体特性。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和课程实施者并没有摆脱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视学生为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观念下,学生依然被笼罩在传统师生观的阴影之中,没有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

既然明白了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就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它,首先应该分析这一课程资源的特点,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二、学生课程资源的特点

1.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都是学生主体性的本质表现。具体表现在新课改中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等得到发挥,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使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发展,最终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2.个体差异性

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是不同的,因此其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尤其是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身心发展都会呈现出不同于别人之处,比如年龄、身高、体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智力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待人接物的态度、价值观等。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上,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学生身上也会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顺序性和阶段性

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一定的顺序,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学生身体发展都是从头部、躯干向四肢,从中心部位向身体的边缘发展的;记忆的发展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情感的发展是先有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而后出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同时,学生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阶段性,这主要表现为由于学生年龄的不同,身心发展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人在童年期思维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情感特征是不稳定且形于外;而在少年期,其抽象思维已有较大发展,对情感的体验开始向深与细的方向发展,等等……。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教师以及课程实施者在教学活动中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4.发展性

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不成熟的个体,不仅他们的身心要得到发展,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都亟待发展。这表现在以下方面,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同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因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是一个不成熟的、正在成长的人,因此,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都与学校和教师有极大的关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施者要充分顾及学生发展性这一特点,以促进学生发展。

三、学生课程资源的利用

1.课程设计时充分顾及学生课程资源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潜在价值的主体性因素,具有主体性、个体差异性、顺序性和阶段性以及发展性等特点。如果不充分顾及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活力,失去了意义。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他们的认识是一条用感性认识做铺垫,然后通往理性认识的路,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时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顾及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爱好等特性。

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这表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此,教师应该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进行课程设计。同时,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并能获得成功的,因而应该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信心。另外,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也就是说,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还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成熟,乃至发展起来。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务必要考虑学生在认知和情感等各方面的需求。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意思是指,学生是完整的人,他们并不单纯是抽象的学习者,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不仅具有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具有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时,他们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的需求。

再次,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这集中体现在,学生是独立的人,不依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学生不是由别人随意支配或任意捏塑的,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否则不但不能产生很好的结果,反而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营养物质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课程设计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特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使学生成为真正发展的人。

2.课程实施时合理利用学生课程资源

课程实施是课程设计的中介目标,既然在设计时顾及到了学生课程资源的特性,那么在实施中就要合理利用它。

首先,课程实施时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对学生因材施教。同时,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有时甚至还可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时,就需要教师对他们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功,并力图使不想学者想学,想学者学得更好。

其次,课程实施时要利用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不仅是一个完整的人,更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人,这表现在,由于家庭、经历、社会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一刀切”,而应充分考察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采用适合他们的方式方法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具有差异性的人才。

课程资源范文篇4

关键词:社会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突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关系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和课程质量高低的问题。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开放的、多样的,其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了较详细的规定。因此在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必须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和课程资源观,懂得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能正确使用教科书并恰当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一、对社会课程资源的理解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显着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新的课程资源的出现,往往带来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的变革,对以前习惯性的课堂教学,即将课程资源限制在教师、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以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料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的信息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由于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不同,因此目前已经出现多种对课程资源划分的方式。通过实践来看,我们倾向于接受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因为这样便于我们接受和理解。

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和来源。比如,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的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表现,各种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等,都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但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比如,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

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者并没有截然的界线。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资源就是如此。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

如果按照课程资源对人类的关系来看,可以把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非生命载体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学习辅导材料和练习册等纸质印刷品和电子音像制品。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主要是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另外,能够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生命载体。他们不但是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而且构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力量。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即它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教学资源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各种层次的教育研究人员,乃至学生和社会人士等作为这种具有内生性的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源泉。

二、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原则

不管哪一种资源都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生活,这样的品德学习才真正体现出“体验课程”的特性。为此,在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从教科书出发走出教科书

虽然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囿于教科书,不能“教”教科书;社会课程要求教师应当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自己设计教学活动,但是首要的教学资源还是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教科书提供的主题活动图,教师指导用书提出的学期目标、内容重点、结构、思路、活动建议、指导和评价的要点、活动案例和其他文字资料、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等等,是应当首先利用的资源,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依据和起点,在此基础上,才能自由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变更和增删教科书上的主题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这毕竟是少数情形。

(二)手段服从目标,形式服从内容

无论什么课程资源,它都只是形成课程的要素和实施课程的条件,是属于工具性、手段性、外在形式性的东西。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应当主要考虑利用什么样的资源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主题目标,而不能首先追求课程资源形式的新奇。

(三)从班级、学校和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全国范围来看,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穷地区,物质条件、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状况等方面差距较大,即各地的课程资源状况不可能相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由于缺少某种资源而造成同一教育目标在有的地方可以实现,而在其他地方就不可能实现。因为教师可以而且应当根据当地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而设计能实现同一目标的其他活动形式,或者选择其他可代替的资源开展同一活动。如,农村没有城市大街上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因为农村学生上学路上还有其他交通安全问题,教师应当设计诸如过水沟等活动进行相应的教育。城市学生看不到农田庄稼丰收的实际情景,教师可以在国庆期间让学生随家长去秋游,并尽可能地带回图片在教学活动中展示。

(四)适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特点

在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时,必须考虑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选择他们接触过的或能理解的资源形式,必须考虑他们年龄、体力弱小的特点,他们不可能搬动、拿取重物,不能使用某些工具,不能远距离行走等实际情况,同时,无论利用什么资源,都应当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

(五)注重利用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

提到课程资源,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是有形资源和物质条件,而忽视了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因而会觉得“资源短缺”,会觉得活动难以开展,甚至会出现“讲教科书”的情形。在社会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好地利用无形资源,尤其是要“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这是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借助其他学科、其他班级或学校开展的活动,利用社区活动或节假日活动,也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必重复开展活动。利用好与工厂、农村、社区、部队、展览馆等单位的“关系”这种无形资源,开展活动时可以省去许多事情。同时,社会课的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实施中的人力资源。首先应当发挥好自己的资源作用,并争取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利用儿童同伴之间的关系,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增强与儿童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访问与儿童生活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参观他们的职业活动,请他们参与教育活动等等。

(六)儿童参与选择课程资源

正如为了确保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当让儿童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一样,在活动资源的选择上,也应当让儿童参与进来。一方面是因为儿童知道的许多事物、玩具、游戏,教师不一定知道,儿童参与资源的选取可以丰富活动资源;另一方面,儿童参与选取,会更适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会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社会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明确了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之后,我们有必要思考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问题了。一般来说,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研究青少年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既有利于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赏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成绩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的宝库,从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的有益的参考资料。

(二)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品德与社会的选材都应当取舍得当,为此,不但需要了解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素质,而且还应该兼顾他们的差异,设计大量方案,组织多种活动,准备丰富的材料。因此,掌握学生现有素质的水平以利于因材施教,收集适应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各种活动和材料,是品德与社会课选材的必要依据。

(三)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向学生指出行为中的差错并分析原因的反馈资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改变自己的行为。教师甚至可以自己尝试收集学生各种行为的资料,设计和整理成各种特定的核查表,从而及时提供反馈资料。

(四)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安排课外实践活动应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从各种渠道了解的情况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一般说来,教师对校内及所在社区学生的实践活动都有所了解。至于学生平时的课外活动内容,则要靠学生自己介绍,这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上了解的内容转化为实践能力。

(五)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课程资源范文篇5

【关键词】汽车营销;实务;共享资源;课程建设

本文将对汽车营销实务资源共享这一课程的建设实践进行简单的概述,同时将资源共享这一课程建设实践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介绍,同时提出自己的有效建议和恰当的方案。

一、简述《汽车营销实务》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实践的重要意义

《汽车营销实务》是汽车技术服务和营销专业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主要面向将来从事汽车营销行业的专业学生们,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不断提高,社会各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们专业基础知识过硬,还对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为了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教学教师也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希望研究出培养全能型人才更好的方法,经过实践,资源共享课程这一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不仅能够巩固学生们的专业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资源共享课程值得在教学活动中推广和实践。《汽车营销实务》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面向汽车销售、维修、售后服务等工作,实质作用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汽车行业工作者必备的技能,了解有关汽车各方面的工作,掌握专业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赢得主动,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汽车营销实务》这个课程设计不仅创新增强了实践性的训练,而且传承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对基础知识的重视,既有特色,又有传承,符合国家号召的素质教育,培养可以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全方位人才,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教学的需求,而且实践课程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能有效满足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初衷。

二、简述资源共享课程的可实践性

资源共享是基于网络的资源分享,是众多的网络爱好者不求利益,把自己收集的一些资源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分享给大家。将资源共享应用到教学模式上,在资源共享这种大的环境中,学生们能够通过老师的教学更好的了解到整个汽车营销行业的变化,能够吸取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资源和知识,掌握不同方向的技能和本领,老师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到汽车营销行业对于人力资源的需要和能力侧重点,根据社会需求变化来改变教学策略和模式,无疑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创新,更是一项改革。信息化社会就要将信息化融入到各个行业、社会的角角落落,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还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适应汽车营销这个行业。资源共享课程有别于传统课程,也区别于精品课程,不仅改变了传统课程的枯燥性和单一性,还具有很大强度的共享性,它不拘泥时间,你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分享和接收资源;它也不拘泥地点,学生们既可以在课堂上互相分享资源,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把自己更好的资源分享出去,然后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同行业者的经验;它还不限制共享的对象,不局限于师生之间,你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来自社会上的有经验的工作者进行交流和学习;而且资源共享的平台也不受限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软件映入眼帘,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且也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像是百度云盘,360网盘等等,你可以随时随地在有网络的地方进行资源备份,这样即使手机不慎丢失也可以保留住手机里的资源,还可以节省手机内存。资源共享平台既可以网上浏览,也可以缓存,还可以网上交流讨论,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完全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简述资源共享课程的不足之处

每一项突破和创新都伴随着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资源共享课程因为刚刚开始实践,还需要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它现在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每一项智力成果和项目设计都属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还包括商标、商号、著作权、专利权、发明权、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等等,在资源共享的平台上,大家对于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有很大的纠纷。在共享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成果被剽窃、版权纠纷等问题,这都是因为法律意识不强烈、授权机制相对缺乏造成的,使用者往往不会考虑资源的出处和所属者,更不会意识到自己无心的一个借鉴就有可能造成侵权。而且由于资源共享课程属于刚刚起步的状态,资源的可用度其实并不是很高,甚至还出现了重复建设的情况,导致资源共享课程质量迟迟得不到提高。

四、如何提高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我看来,资源共享课程对教师的质量也有很高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这难免会打击到老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所以需要老师能够及时的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且能够起到监督学生的作用,保障资源共享课程的有效进行。资源共享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首先学生要非常自觉,化被动为主动,增强法律意识,既是保护自己不侵权也是维护自己自身的利益,改变以往填鸭式学习方式的心理状态,实现资源共享与自我建设相统一的目的,积极地投入到全新的学习模式中去,积极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自我,改变自我。

五、总结

通过资源共享课程的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上的认识和感悟,在本文中我将《汽车营销实务》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和总结,而且将《汽车营销实务》中的理论应用到了资源共享课程中,真正的做到理论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本文还提出了资源共享课程现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我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本文对《汽车营销实务》有更深刻的见解和认识,并且能够通过本文更好的提升自己,了解自身所需要改变完善的地方,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的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价值,更好地从事于自己喜爱的职业,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李梦寅 单位: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探究——以高职“报关实务”课程开发实践为例[C].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2]黄爱华,知识经济运行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挑战及对策[C].首届泛珠三角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八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专辑,2004

课程资源范文篇6

【关键词】高中音乐;钢琴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钢琴课程是一门艺术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深入挖掘钢琴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引导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陶冶学生的学习情操,为学生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掌握钢琴的演奏技巧,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养,只有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技巧,才能够在钢琴课堂中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钢琴演奏的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对钢琴学习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完善学生的钢琴演奏思维。

一、高中钢琴课教学现状

根据当前高中音乐钢琴教学中的发展情况,能够看出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教育薄弱,缺乏钢琴学习兴趣,主要原因在于教师难以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无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有效引导,难以开发出符合学生多元认知规律的钢琴课程资源。(一)学生音乐学习基础教育薄弱。对于初学钢琴的学生而言,由于学生大约在18岁左右骨骼基本定型,手指灵活度不够完善,在学习钢琴时不能很好地调节协调性,所以不利于钢琴的演奏和学习。再加之高中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欲望不够完善,需要面临着高考学习压力较大,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钢琴演奏技巧。但是整体的学生对于钢琴认识不够完善,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且在学习中会感受到过于枯燥乏味,从而产生放弃的心理,不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拓展,所以当前教学效率得不到提高和完善。(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热烈。大部分高中学生的生活水平一般,由于钢琴是属于贵重的乐器,很多家庭难以有经济条件为学生购买钢琴,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于钢琴比较陌生。再加之钢琴是属于长期练习的乐器,应该每天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练习,由于高中学生在学习时压力较大,难以保证每天都进行钢琴练习,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钢琴,所以对于钢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之钢琴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耐心的,由于高中学生处在叛逆时期,不具备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所以在学习中很容易出现厌学心理,从而对钢琴学习失去热情,无法提高钢琴教学的质量。

二、高中音乐教学中钢琴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在新时期开展高中钢琴音乐教学,教师必须有效挖掘钢琴课程资源,通过创新课程教学模式重视趋势教学,指导学生对于钢琴曲式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积极踊跃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同时应当有效应用钢琴教学中的和声,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正确认识音乐和声。在钢琴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音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钢琴音乐学习能力。(一)在钢琴课程教学中注重曲式教学。在高中钢琴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搜集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学资源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开发和利用,有效拓展学生的乐理知识,帮助学生了解钢琴学习的魅力,从而深化学生的音乐学习素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也要注重曲式教学的研究,将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究。通过对作品的主题以及主题材料和规律探索,借助钢琴伴奏引导学生对曲式全面了解,使学生能够通过曲式了解钢琴的学习。教师在曲式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思想,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概念,对于乐曲进行学习和思考,并且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借助教学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乐句的概念。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要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对大量的乐曲进行全面的学习和认知,有助于完善学生的音乐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乐曲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故乡的云》这首音乐时,教师可以利用钢琴演奏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曲式深入剖析和思考,并且根据钢琴演奏体会这首音乐的魅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宽学生的阅历知识,引导学生在演奏中完善自身的钢琴思维。(二)在钢琴课程教学中和声的应用。在钢琴学习中由于和声范围较广,我们可以在演唱会中了解到合生的应用,还可以在诸多乐器的演奏中了解和声的应用。教师在钢琴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和声的认知和应用,使学生能够对音乐基础知识有一个全新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和声把握技巧。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利用实践,引导学生对合声学习和控制,使学生能够通过和声来提高音乐的层次感。教师在授课时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在钢琴中应用和声,通过合音和弦等节奏,培养学生对和声的正确认知,引导学生在钢琴演奏中运用和声。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合声时,要考虑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并且根据不同的作者以及民族特点和文化背景选取不同的和声,提高作品的内涵和素养。教师在钢琴教学资源中选择合适的合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对于钢琴学习有一个全面认知,增强学生的钢琴学习热情。(三)在钢琴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感。由于音感是一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综合素养,所以教师在钢琴演奏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感,使学生对于钢琴演奏有基础性的认知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对于音色的感性认知,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各类音色,提高学生的钢琴学习热情。教师在钢琴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对各个音域的音色特点,开展深入思考和探究。并且在钢琴学习中要利用钢琴的音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体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该提高学生对钢琴的把握能力,增强钢琴教学的高效性。

三、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我们可以认识到在钢琴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要想有效扭转这一教学弊端,教师要注重拓展学生的钢琴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乐理学习知识,使学生对钢琴学习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增强学生的钢琴学习主动性。教师也要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对于和声开展深入的讲解,拓展教学课程,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学会对音色进行分辨,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素养,为学生以后的钢琴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静.浅谈高中音乐教学生钢琴课程资源开发[J].艺术教育,2017(7):86-86.

[2]李飞宇.民族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音乐时空,2018(16):142.

[3]郑毅峰.探索中国钢琴作品在高中钢琴教学中的意义[J].音乐时空,2016(6):102-103.

课程资源范文篇7

这些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是最鲜活的品德教育素材,是塑造学生良好品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最好的心灵鸡汤。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品社《我们的学校》之《多彩的学校生活》时,可结合以上相关活动进行教学。

二、彰显办学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

德育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本校特色和师生实际情况而开发编写的课程。这些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良好的补充素材。(一)《腰鼓表演德育校本课程》腰鼓表演项目是我校的特色艺术传统项目,学校组织人员编写《腰鼓表演》德育地方校本课程进行教学。腰鼓表演的形式除了常规的踩街表演外,还有多种形式的舞台表演、迎宾队列和广场表演。通过对腰鼓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腰鼓队员排练的《喜庆鼓声传四方》《欢乐鼓娃》《廉政颂》《鼓舞飞扬》等节目参加各级比赛多次获奖,同时这些节目参加市电视台、区级文艺调演、漳州市小学特色学生社团建设成果展示活动,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些成绩和荣誉激发了全校师生以校为荣的自豪感。(二)《花样足球德育校本课程》我校是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学校组织体育组教师编写了《花样足球校本课程》。足球队员以漳州女排为榜样,常年坚持训练,付出了不懈努力,多次参加各级比赛,获得了许多荣誉,为学校争了光。他们是全体学生学习的好榜样。他们顽强拼搏、不怕吃苦、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学校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三)《闽南童玩德育校本课程》为发扬和保护闽南传统儿童游戏项目,学校组织人员编写《闽南童玩》德育校本课程,用于开展“闽南童玩进校园”大课间活动。闽南童玩活动项目设有跳绳、踢毽子、跳房子、闯关、滚铁环、跳橡皮筋、拾布仔等二十余种闽南传统儿童游戏。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和体能特点,把闽南传统儿童游戏活动项目和简单的体育游戏项目进行合理搭配,巧妙组合,为孩子们量身订制了一道道可口的体育锻炼“营养大餐”,既锻炼了学生的体质,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又让学生了解、喜欢、传承家乡的特色艺术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思想感情。(四)《经典诵读德育校本课程》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学校组织老师编写了以“祖国在我心中”“孝道文化”“廉洁文化”“三字经”“弟子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美丽的芗城”“漳州历史文化名人”“漳州五种精神”(红军革命精神、谷文昌创业精神、龙江风格的大局精神、漳州女排拼博精神、漳州110服务精神)等内容为主题的《经典诵读德育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引导孩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崇尚廉洁,学会做人做事。以上这些德育校本课程,是品德教学过程中的有益补充。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品社《浓浓乡土情》时,可引导学生从校本课程《腰鼓表演》和《闽南童玩》中去了解、认识具有家乡特色的地域文化艺术,感受家乡的可爱,激发热爱家乡之情;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品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时也可引导孩子从校本课程中“漳州历史文化名人”“漳州五种精神”中去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故事和家乡人民留下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品社《我们的学校》之《我们的校园文化》《我为学校骄傲》时,可结合以上校本课程取得的成绩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怀,产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三、灵活多样的党建活动

课程资源范文篇8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分别简称为新课标、新教材)都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开发利用的广阔途径。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现在看来,这种观念不能适应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对语文学习广泛丽丰富多样的需要。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发利用语文课内课外课程资源,必将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举措。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的课程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教师,这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作好观念、心理的调适和素质、能力的准备。

当然,语文课程资源并非可以直接成为语文教育课程,它还只能是备选材料,因为只有在经过教育学加工并付诸有效实施时才能成为课程。从课程理论上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一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体现社会发展需要。就语文学科而言,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容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三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课程中,鉴别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的标准,是国家教育目标、个人发展需要、教师教育水平三者的有机统一

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要搞好课内课外结合,使语文课内课程资源得以增殖,使课外学习资源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要使二者互补共效,相得益彰。新课标和新教材关注并重视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非由此而轻视课堂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的教育价值。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们在性质上不是有所区别的。就其义务教育阶段来说,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导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起到一种辅助作用。课堂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主阵地的地位不能动摇,只是以往我们忽视了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在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但决不意味着在整个基础教育范围内从根本上改变了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略.以新课改理念为基础,逐步建立形式灵活多变、追求教育实质的立足校内、放眼校外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不断配置和发掘配置教育资源,这是新课改教育意识提升的需要;而通过这种资源配置和发掘得以提升的教育意识,又会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在新课改背景下,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校园内外的教育资源,我觉得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很大。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一些想法。

一、关于广播资源的利用

目前,很多学校在校园、教室安装了有线广播设施,这为广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条件。开发利用校园广播资源,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进行语文美读训练

现阶段,学生语文朗读能力整体下降,导致语感水平差,学习兴趣降低。利用早读进行美读欣赏训练,很有必要很有意义。每个语文早读可分年级利用10分钟有组织进行课内外名篇的朗读欣赏;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开发校本语文朗读教程资源,分年级按进度编排,兼顾课内外,配发相应的欣赏索引或读本,保证语文美读训练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2.注重校园广播节目的互动性与参与性

目前,大多数校园广播节目,只是固定的有限的几个学生在组织参与,形式单调,内容贫乏,学生参与少,缺乏互动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我们可以开设广播演讲、采访对话、心理讲座、学法指导交流等栏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节目中来,让有专长有魅力的教师参与到节目中来,让校园广播成为学生展示能力的一方天地,成为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关于电视资源的利用

电视是现代社会集资讯、教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大众化传媒。电视节目里有着丰富的人文和科技教育资源。但由于电视节目的瞬时性,目前校园内电视资源的利用率十分低,很多学校也仅仅是利用电视每天让学生看一段新闻,甚至有的根本就不利用。

我认为要利用电视资源,应该变被动收视为主动剪辑加工,像中央台的焦点访谈、读书时空、电视散文、科技博览等节目,我们都可以先将其下载下来,形成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给学生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关于网络资源的利用

互联网无疑是现代教育最丰富的资源库。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会利用网络资源的教师称不上一个现代教师,并必将落伍。

首先,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网上,教案、教例、理论、素材、课件应有尽有,丰富多彩,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资源。这一资源大大超越了一般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

其次,网络已成为新一代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在网上,有许多综合或专业的教育教学网站与论坛,其中有很多教育专家、特优名师、教研人员、及教育媒体的编辑记者,网上教育教学研讨的氛围、水平与视野远远超出一所学校的教研活动。借助网络成长,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成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有人把这一批教师称为"新生代"教师。目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电子备课室,但使用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在网上娱乐游戏的人多,学习教研的人少。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学校缺乏引导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如何引导,下面谈一谈我个人一点粗浅的看法:

1、鼓励教师,学电脑,用电脑,将使用电脑的能力纳入考核考评机制。

一部分教师只所以在网上只是浏览、娱乐、游戏,是因为他们使用电脑的水平过低。不会输入或输入速度过慢,不会检索,不知道有用的资源在何处,是常见的现象。

2、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论坛讨论,鼓励教师建立个人主页或专辑。

一旦加入了某个学科论坛或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就进入了一大很大教学研究的“场”,就会有一种来自网络氛围的感染,就会有一种动力促使你学习与成长。笔者自己也有此体会,刚上网的时候,多是随意浏览、聊天、娱乐、游戏,但加入了论坛建立了个人主页之后,开阔了视野,见识了大家,便有了一种竞争与成功的动力,有了一种压力与责任感。

3、学校建立自己的网站与论坛,倡导老师参与学习与教研,以发贴的数量与质量进行教学科研、业务进修方面的考核,便于考核便于管理,这必将调动更多教师学习与研讨的积极性,大幅度大面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与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加快学校改革进程。

课程资源范文篇9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课程资源;教育数据;教学决策

混合式教学模式综合了线上教学平台和线下教学的优点,近年来在高校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越来越得到普及,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混合式教学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上了日程[1-3],项目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剖析混合式教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资源,依托线上教学平台,采集分析教育数据,调整教师教学决策,开展了基于混合式教学的《C语言程序设计》资源优化及应用研究。

一、课程概况

《C语言程序设计》是信息学院各个专业开设的一门打通课,尽管信息工程学院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仍存在教学内容和应用两张皮、考核和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为了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开发能力,对课程资源进行了优化。

二、课程资源优化

(一)教学内容优化

1.选取步骤《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知识点繁多,有一定的难度,不易掌握。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认知规律为依据进行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主要以“满足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兼顾行业发展趋势”为出发点进行选取,具体课程内容的选取步骤如图1所示。依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成由简单到复杂的3个模块、7个项目,每个项目又根据知识点,将其融于10个学习情景中;实训学习领域划分成由简单到复杂的3个模块、3个项目,每个项目又根据知识点,将其融于16个学习情景中,教学采用“模块—项目—情景”来组织,随着对各情景的学习,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2.教学内容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分为基础、进阶、综合三个模块。其中,“基础模块”设置了6个学习情景,使学生掌握C语言课程的基本语法及其使用。“进阶模块”围绕数组、函数知识点设置了2个学习情景,使学生理解数组的组织形式、掌握数组的基本语法知识、学会使用数组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模块化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基本语法知识、学会使用函数处理模块化的问题。“综合模块”围绕结构体、指针知识点设置了两个学习情景,使学生理解结构体数据的组织形式,掌握结构体相关的语法知识、学会使用结构体处理复杂数据;掌握指针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指针构造复杂的数据类型。

(二)考核方式优化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优化。形成性考核:利用学习通平台APP提供的签到、测试、讨论答疑、作业等功能,学生通过完成课前预习检测,单元测试、现场编程、回答技术难点问题、现场解决调试出现的异常现象等任务来赚取经验值。课程结束后以经验值总值作为考核分值。学习通平台APP的参与,使得形成性考核做到了公平公正。应用能力考核:通过提交项目报告书、小组合作分析报告,现场项目演示运行以及个人开发项目答辩作为考核内容。考虑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置采分点有:软件开发报告是否规范,程序运行是否无误,数据处理是否合理等,实现了课程评价与技能评价相互融合。考核方式包括学生自测、双盲互测和教师评测三个环节,尽量避免教师给分的主观性。终结性考核:考核方式为上机考试,包括选择题、程序改错题、程序填空题和编程题。选择题由程序自动阅卷,其余流水阅卷。

(三)教学方法优化

结合《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及混合式教学的特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优化改进,具体流程如下:课前,教师准备教学视频并上传到学习通平台,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完成课前自主学习,包括:1.视频学习教学知识点。2.完成教师指定习题,检测学生预习效果。授课过程中,首先通过案例导入教学内容,进行情景描述,并演示案例运行效果,并指出该模块设计的学习目标,叙述要具体明确,有阶段性且可测试衡量。主要包括:1.案例运行结果。2.测量评价依据。3.知识模块学习目标。授课过程中,还会引入提问环节,根据学习通平台的预习结果,针对学生完成课前练习题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及知识点进行提问,加深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教师讲授结束后,进入小组讨论及实际上机操作环节,具体过程如下:1.结合案例分组讨论,设计解决方案(画流程图,写伪代码);2.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对探究结果做出总结、提炼;3.编码实现程序设计,注重实践性。要求学生根据所画的流程图编写代码,教师采用个别指导,对出错的点进行改正;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总结学习内容。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教学总结;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

三、教育数据分析与应用

(一)混合式教学过程

在开设课程前,进行学习通自建课热身,首先教师手机安装学习通APP,登录注册,完成课程建班课;学生手机端下载学习通平台APP,使用手机号进行注册,加入对应班级,熟悉平台基本功能,具体教学过程如下:课前通过学习通资源,学生保质保量完成预习,一方面,熟悉即将讲解的内容,另一方面,督促学生预习相关知识,通过完成预习环节的测试题,明确自己的知识薄弱点。课中主要引入案例进行教学,将案例的实现以“情景描述、情景分析、情景实现、总结提高”四个步骤实现,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强化自己比较薄弱的知识点,提高知识模块的综合应用能力。课后,在学习通平台上完成相关测试题,还可以浏览课程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查看案例的设计和项目的实现代码,拓展知识面。课程的案例库选择了与职业资格考证知识、计算机等级考试和程序设计竞赛相关的案例,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相互融合的目标。在课程结束时,可以利用学习通中经验值的统计,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参考依据;还可以利用“测试统计”分析,查看学生易错知识点,为下一轮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教育数据应用

采集并分析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线上平台产生的教育数据,可应用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化[4-6]。例如,采集线上平台产生的测试成绩数据,进行学情分析,教师实时掌握学生比较薄弱的知识,从而优化调整教学决策[7-10]。接下来以具体知识模块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为例,展示教育数据的采集及应用过程。一维数组知识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对三组测试题目进行了答题,答题情况汇总如下,其中表1为答题情况统计表。1.学情分析(1)学习目标。通过一维数组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一维数组的基本语法;根据题目会灵活运用一维数组设计程序;掌握for循环;能看懂稍微复杂的程序。(2)重要知识点。一维数组知识模块的重要知识点包括:根据题目灵活运用一维数组设计程序;一维数组涉及的循环算法的设计思路及方法。2.学习效果分析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学习通中的资源,完成了自测题目,自测题目主要考核一维数组的定义、初始化、引用的形式等基础知识,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该部分知识掌握得比较好,达到了有效预习的效果。课中,首先讲解了一维数组的应用案例,前测题目并组织学生答题,前测题目主要围绕数组案例开展,答题情况不是很理想,学生一维数组的编程应用能力有待加强。围绕前测题目答题情况,教师重点讲解错误率较高的几个题目,并进一步讲解有关案例,并采用了小组讨论、实际上机操作等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参与度、启发学生思维,保证学生学习效果;最后,了一维数组后测题,这部分题目主要考核学生对于一维数组在复杂编程中的应用的掌握情况,答题情况较好,平均正确率为96.4%。最后,在课后答疑环节,重点讲解一维数组涉及的循环算法的设计思路及方法,结合例子进行巩固练习,以便后续内容的学习。

四、小结

本文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针对教学中存在教学资源不足、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等缺点,优化教学资源,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优化,注重实践技能考核。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的实时性,快捷性,采集分析教育数据,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师教学决策,保证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本文对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进行了积极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丹.基于云班课的混合式教学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2]于剑,韩雁,梁志星.中国民航大学多维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4(2):63-72,105-106.

[3]林旭阳.基于微课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4]张芬芬.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行为分析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21.

[5]柳明明.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6]于千程.基于超星平台在高职专业课《公司信贷》中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7]张秀芬,蔚刚,胡志勇,等.教师视角下的课程有效教学质量保障策略[J].图学学报,2020,41(1):158-163.

[8]万贝贝.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个人大数据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9]郭金玲,赵怡.基于教育大数据的混合式教学决策优化方法研究[J].计算机时代,2020(9):116-119.

课程资源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学习方式的转变文化传承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它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也是在实践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种课程形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意味着“课程领导”概念的转变和“课程开发方式”的转型。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这些规定都说明了我国课程实行三级课程体系、开设校本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我国很多省市教研室及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写促进了绘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所以。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成为绘画教学的重点。在绘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探索和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绘画课程资源不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绘画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终身学习教育思想的普及,以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和“美术”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扩展。绘画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它有很大的延伸空间,绘画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全国每个省市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地域、文化特点,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特点开发课程资源,有效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由于学习材料的缺乏,使得教学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把现有的教学资源闲置起来,是对资源的最大的浪费。所以,开发本地的教学资源用于绘画教学中去.成为学科的科研的课题,以此解决一些课程的资源匮乏的问题。

校内绘画教材的延伸,首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宝地”。在美术学科实施课堂教学中,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教材资源。就美术学科教材内容而言。具有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的特点。其中的绘画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创新以及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部分美术教师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过程中,过于注重完成绘画教材基本教学目标,而对教材内的教学资源的利用是不够重视,只是教教材.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另外,探索绘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可采取开发当地的生态经济资源的形式。由于一些农村学校根本没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所以开发课程资源可广泛利用当地生态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地区开办了很多企业,地方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这一特点,可利用当地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开发本地生态经济资源,成为绘画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挖掘身边资源.经过绘画课堂教学转化,美化生活,唤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欲望。课上,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启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好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在教学中得到认可,把绘画开发的课程资源带进课堂,带进师生活动过程中,通过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美术教师不能把课程资源带进课堂,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会造成了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最后,利用乡土地域特点开发绘画教学资源。绘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美术教师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的乡土地域特点。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乡土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成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地域素材.从乡土资源中挖掘出丰富的绘画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