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5:56:07

课程培训

课程培训范文篇1

内容提要:

一、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校本培训的必要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培训观念,转变培训思想积极加强校本培训是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

二、转变培训模式,扎实做好校本培训

一是将校本培训确立为教师教育创新培训的主要内容。

二是形成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校本培训的开展。

三是建立与校本培训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切实将校本培训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注重培训质量和实效,推进课程改革。

正文:

***小学是一所村办小学,是一所处级规范化学校。在工作中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积极探索创新之路,加快了学校发展的步伐。坚持“课改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加强教师校本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推进了课程改革全面落实新一轮课程标准。现将我们加强校本培训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校本培训的必要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更新培训观念,转变培训思想,积极加强校本培训是推动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先导。

课改成败,系于教师。此次新课程实验不仅仅是验证课程标准和教材,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锻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一名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才会有新的创造,因而加强教师培训是新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目前,我们的教师普遍感到缺乏专业指导,随着试验范围的扩大,教师培训量大面广,而且后续培训更为关键,任务更加突出,仅靠专家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送教师外出学习,人力、财力都有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积极创新教师培训的方法和途径,大力实施了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工程”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二、转变培训模式,扎扎实实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培训观念的转变为教师培训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如何进行培训,建立什么样的培训模式才是校本培训的关键所在,围绕这一要求我们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将校本培训确立为教师教育创新培训的主要内容。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是专家、理论工作者教研员等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所实施的培训,这培训方式是今后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为确立校本培训的主要地位,我们提出了以“学校为中心,教室为基地,教师为主体”的培训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发挥了教师们的集体智慧,实现了培训资源共享,同时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形成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

二是形成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校本培训的开展。传统式的教师培训一般都是从上到下的讲座辅导,内容基本上从理论到理论,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受条件限制参训人数较少;二是不利于“教师”与“学员”之间的沟通,如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只能是把表层的土刨了一下,下面的土还坚硬,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打破,是要下番功夫的,要把新的理论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积极探索“参与、分享”式等双方积极互动的培训模式,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全程培训,是我们实施校本培训的主要任务,我们在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我们的校本培训模式----“参与互动式”,这种模式体现了教师培训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如在开展课堂教学培训时,将培训地点就设在课堂,一边教学,一边研讨,培训者先亲自上课,然后结合实践讲理论,一会儿给教师讲,一会儿给学生讲,把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课堂直观的表现出来;有时也采用教师先讲,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培训者走上讲台,组织教学,进行即席指导,引导教师讨论,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学习交流的场所。在这里,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员”,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把自己当作被动的受训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研讨。讲座学习不再单纯讲理论,而是分析案例。在案例中,让教师潜移默化的接受理论。“参与互动式”这种全新的校本培训模式,构建了一种新的学校文化,为教育管理者与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是教师们受到空间的锻炼和提高。

三是建立与校本培训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切实将校本培训和各项要求落到实处,首先,建立了理论学习制度,周五下午为集中学习时间,学习期间制定了严格考勤制度,保证了学习的实效性。其次,建立了对话交流制度,每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一次对话交流活动。第三,建立课题研讨制度。第四,积极开展一系列校本培训活动。如专题研讨、教学开放日、教学观摩课、评课说课活动教学反思与交流活动。第五,采取“请进来”的方法加强培训。

课程培训范文篇2

在探讨培训课程设计之前,先对什么是真正的培训需求问题作一下分析:作为开发某一岗位(专业)培训的组织者即培训项目主持人,要想成功地开设一个培训班,他的首要工作应该从确定培训需求分析开始。我们在以往的办班过程中常听到学员说一些:“这个教师讲的内容我不感兴趣”“这次所学的知识对我回岗位后用途不大”“这次来学习是在浪费我的时间”等等,部分学员产生满腹牢骚的现象很可能就象“由于燃料油的原因而引起的火灾,这时你去用貌似灭火的材料‘水’去扑灭火,而不分析灭这火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开展岗位安全培训工作,就要了解受训人员的真正需求,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培训立项,进行培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要使受训人员的培训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培训项目主持人就要深入到用人单位,深入生产、工作实际,采取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与各单位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职工一起扎扎实实地搞好调研,依据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界定适应岗位的必备知识和能力,预测组织、个人未来发展的需求,分析具体情况,从一些表面的现象中摸准受培训者的真正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和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训的实效性。

从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出发,明确了将要开展的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在此前提下,进行培训课程的设计。企业内开展的岗位安全培训课程的设计,在课程要素的界定与选择上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要素有所不同,突出不同的要素主要有三个。

一、教师

一般课程设计的要素中并不包括教师,因为它认为教师只不过是课程的执行者,于是不可能在设计中考虑教师的因素。而在岗位安全培训课程设计中,教师是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提出标准进行选择。因此,对所选定教师的能力要求是广域的。能者为师,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但是,这里的“能者”,并不一定是课程内容的专家学者,是有能力去驾驭课程的人,去引导学习者达到课程目标的人,他更应象是一位“导演”。当然,如果二者的能力都具备,则是最理想的。正是由于这种选人标准,培训项目的主持人就要打破传统的一个教师上一门课的概念,从课程执行者(教师)的可选人群范围内,挑选在课程内容的各个侧面有不同优势者来组成课程组,执行“上课”的职能。同时课程组的成员应清楚:我们面对的学员不是孩童,成人有区别于未成年人的认知心理,要认识这些区别,要按照成人的认知规律去授课。成人学员多年来己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不同学员具有不同的学习模式。要提高学习效率,最好的方法是尊重各位的习惯,允许他们按自己习惯的模式去学,才能提高安全培训质量,达到培训效果。

二、学员

在培训活动中,学员是岗位安全培训课程活动的主体,是带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成人。他们在整个培训活动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资源的摄取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携带者,是学习资源的贡献者,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源。开发学员的资源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通过参与,合理开发学员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资源。如:围绕培训目标,确定讨论主题,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进行专题讨论,在讨论中思想撞击、见仁见智、各受启发,开发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资源;创设情境,运用角色扮演,学员们通过观看扮演者的表现,参与演出后的讨论、点评,学到其他学员处理问题的方法,开发学员处理问题的经验资源等。二是注重培训资源市场化,开发学员单位的现场资源。学员单位的现场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员单位的硬件教学资源。培训所涉及的各种先进设施和设备等教学资源,对培训单位来说很难完全自有,那么培训活动就会受到很多制约,很难向培训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运行。而进行现场教学,请培训学员联系现场教学场地,并且担当讲解员,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让他围绕培训目标,结合授课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场地,进行现场讲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培训效果。另一方面是学员单位的软件教学资源。软件资源包括信息、资料、制度、工艺操作程序和现场管理方法等内容。培训学员将获取到的软件资源,可以带回本单位参考使用。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挖掘学员中蕴藏的案例资源。如:布置学前作业,积累学员带来的教学案例;培训课堂上启发学员,讲述案例;批改作业,评审论文(学习心得),收集学员写出的案例;跟踪调查,收集和完善案例。

三、培训教材

岗位安全培训课程设计中的教材,必须是事先精心准备的,是切合学习者实际需要的,是足够能反映该领域内最新信息的材料。要以形成能力为中心,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由选定的教师进行自编或对市面上现有的材料进行加工与处理,形成一套符合本次培训的教材。培训的目标是对着岗位,直接目的是为了形成上岗的必备能力。那么,在岗位安全培训活动中,所教理论并不是越多越好,知识体系也并不是越完整、越深奥越好。为了本次培训要形成的几项能力,必须具备的知识一定要教,而且要教会。以够用为度,决不要为了学科的系统性而斗进升出。那种“不给学员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将来怎么能有大的发展”的说法,在岗位安全培训活动中是不适用的,也与岗位安全培训的特点是不相符合的。

课程培训范文篇3

在探讨培训课程设计之前,先对什么是真正的培训需求问题作一下分析:作为开发某一岗位(专业)培训的组织者即培训项目主持人,要想成功地开设一个培训班,他的首要工作应该从确定培训需求分析开始。我们在以往的办班过程中常听到学员说一些:“这个教师讲的内容我不感兴趣”“这次所学的知识对我回岗位后用途不大”“这次来学习是在浪费我的时间”等等,部分学员产生满腹牢骚的现象很可能就象“由于燃料油的原因而引起的火灾,这时你去用貌似灭火的材料‘水’去扑灭火,而不分析灭这火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开展岗位安全培训工作,就要了解受训人员的真正需求,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培训立项,进行培训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要使受训人员的培训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培训项目主持人就要深入到用人单位,深入生产、工作实际,采取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与各单位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职工一起扎扎实实地搞好调研,依据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界定适应岗位的必备知识和能力,预测组织、个人未来发展的需求,分析具体情况,从一些表面的现象中摸准受培训者的真正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和进行培训课程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训的实效性。

从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出发,明确了将要开展的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在此前提下,进行培训课程的设计。企业内开展的岗位安全培训课程的设计,在课程要素的界定与选择上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要素有所不同,突出不同的要素主要有三个。

一、教师

一般课程设计的要素中并不包括教师,因为它认为教师只不过是课程的执行者,于是不可能在设计中考虑教师的因素。而在岗位安全培训课程设计中,教师是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要求提出标准进行选择。因此,对所选定教师的能力要求是广域的。能者为师,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但是,这里的“能者”,并不一定是课程内容的专家学者,是有能力去驾驭课程的人,去引导学习者达到课程目标的人,他更应象是一位“导演”。当然,如果二者的能力都具备,则是最理想的。正是由于这种选人标准,培训项目的主持人就要打破传统的一个教师上一门课的概念,从课程执行者(教师)的可选人群范围内,挑选在课程内容的各个侧面有不同优势者来组成课程组,执行“上课”的职能。同时课程组的成员应清楚:我们面对的学员不是孩童,成人有区别于未成年人的认知心理,要认识这些区别,要按照成人的认知规律去授课。成人学员多年来己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不同学员具有不同的学习模式。要提高学习效率,最好的方法是尊重各位的习惯,允许他们按自己习惯的模式去学,才能提高安全培训质量,达到培训效果。

二、学员

在培训活动中,学员是岗位安全培训课程活动的主体,是带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成人。他们在整个培训活动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资源的摄取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携带者,是学习资源的贡献者,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源。开发学员的资源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通过参与,合理开发学员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资源。如:围绕培训目标,确定讨论主题,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进行专题讨论,在讨论中思想撞击、见仁见智、各受启发,开发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资源;创设情境,运用角色扮演,学员们通过观看扮演者的表现,参与演出后的讨论、点评,学到其他学员处理问题的方法,开发学员处理问题的经验资源等。二是注重培训资源市场化,开发学员单位的现场资源。学员单位的现场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员单位的硬件教学资源。培训所涉及的各种先进设施和设备等教学资源,对培训单位来说很难完全自有,那么培训活动就会受到很多制约,很难向培训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运行。而进行现场教学,请培训学员联系现场教学场地,并且担当讲解员,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让他围绕培训目标,结合授课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场地,进行现场讲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培训效果。另一方面是学员单位的软件教学资源。软件资源包括信息、资料、制度、工艺操作程序和现场管理方法等内容。培训学员将获取到的软件资源,可以带回本单位参考使用。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挖掘学员中蕴藏的案例资源。如:布置学前作业,积累学员带来的教学案例;培训课堂上启发学员,讲述案例;批改作业,评审论文(学习心得),收集学员写出的案例;跟踪调查,收集和完善案例。

三、培训教材

岗位安全培训课程设计中的教材,必须是事先精心准备的,是切合学习者实际需要的,是足够能反映该领域内最新信息的材料。要以形成能力为中心,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由选定的教师进行自编或对市面上现有的材料进行加工与处理,形成一套符合本次培训的教材。培训的目标是对着岗位,直接目的是为了形成上岗的必备能力。那么,在岗位安全培训活动中,所教理论并不是越多越好,知识体系也并不是越完整、越深奥越好。为了本次培训要形成的几项能力,必须具备的知识一定要教,而且要教会。以够用为度,决不要为了学科的系统性而斗进升出。那种“不给学员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将来怎么能有大的发展”的说法,在岗位安全培训活动中是不适用的,也与岗位安全培训的特点是不相符合的。

课程培训范文篇4

一、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基础

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基础是作为公共部门管理及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公共管理学及公共行政学。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个研究领域的视野、范围、理论和方法论不断地发生改变,出现不同的研究“范式”,特别是当代(70年代以后)的公共管理学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已大异其趣。

西方公共行政学的渊源来自于政治学、法学和财政学等学科,其思想基础则是由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和马克斯·韦伯(MaxWeber)等人所奠定的。威尔逊在1887年所发表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是西方公共行政学诞生的象征性标志。这篇文章对公共行政学的对象、性质、方法以及发展方向等问题作出规定,是该学科的纲领性文献。马克斯·韦伯(MaxWeber)在1911年所写的论官僚机构或科层制(即建立在文官制度基础上的政府体制)的论文则对后来公共行政学研究以正式的政府体制为焦点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共行政学的形成也受到了(工商)管理学的强烈影响,即受到本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科学管理学派的示范性影响。早期的公共行政学者将泰勒(FredricW.Talor)的科学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应用于公共部门,并利用和发挥了法约尔(M.Fayol)等人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的思想。

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由于政府改革、科学管理运动和政治学中的新学科方向的推动,公共行政学作为政治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开始出现。其典型的标志是1926年同时出版的两本教科书:一是怀特(LeonardD.White)的《行政学研究导论》和威洛比(WilliamF.Willoughby)的《公共行政学原理》。与此同时,公共行政学的制度化建设尤其是研究生教育逐步发展,从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第一批公共行政学的研究生教育项目以及公共行政学院。

二战后,随着政治学领域中所谓的“行为主义革命”的兴起,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公共行政学传统因其内在的缺陷而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例如,罗伯特·达尔(RobertA.Dahl)在“公共行政学中的三个问题”(1947)一文中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忽视规范价值等方面的批评;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在《行政行为》一书中对传统行政学所提出的行政(管理)原则所作的批评。尽管这样,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支配地位一直持续到60年代末期。

60年代末、70年代初,伴随着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衰落以及“后行为主义”的“新革命”的出现,公共部门或政府管理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范式”——政策科学(政策分析)以及“新公共行政学”,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主导地位终结。“新公共行政学”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青年行政学者对传统行政学提出挑战而形成的“新”理论。它强调公共行政学以公平与民主作为目的及理论基础,主张政治与行政、事实与价值关联;重视人性和行政伦理研究,倡导民主主义的行政模式以及灵活多样的行政体制研究。然而,由于“新公共行政学”缺乏概念和理论上的连贯性,并未最终生根立足,未能最终立足而取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范式”。

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而成为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研究领域新范式的是政策科学。政策科学力图克服传统行政学的一系列弊端,要求将科学知识、方法与公共决策过程密切联系起来,提倡一种以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以端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改善公共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为目标的公共部门或政府研究领域的新“范式”。政策科学提倡跨学科、未来研究,提倡以问题为焦点而不是以学科为焦点的知识产生方式,并以行动取向,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的高度统一。这种新范式吸引了大批的研究者,在70~80年代极为盛行,导致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院的衰落,许多著名大学将原来的公共行政学研究所或学院改名为公共政策研究所或学院,或新开办公共政策研究所或学院(研究生院);即使保留公共行政学名称的研究所或学院也大量增设公共政策方面的课程或在公共行政学课程中大量增加公共政策方面的内容。

80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公共管理实践以及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的推动下,公共部门及政府部门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突破,即(“新”)公共管理学“范式”开始出现。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理论,而且也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更广泛和综合的知识框架,公共管理学突破了传统行政学的学科界限,把当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分析、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融合到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研究之中。例如,它从现代经济学中吸取“经济人”假设、市场竞争、成本—效益分析、交易成本等当作自己的理论和方法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利用了当代(工商)管理学的成就,将绩效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顾客至上、合同雇佣制、绩效工资制等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之中;它把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对于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和过程的研究成果以及政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溶合于公共管理的理论之中。

由此可见,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经历了三次“范式”的变化——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政策科学再到公共管理学的三次突破。应该说,这一领域的名称并不是统一的,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如“公共行政学”(PublicAdministration)、“公共事务(学)”(PublicAffairs)、“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PolicySciences,PublicPolicy)、“公共管理学”(PublicManagement)等等。但在不同时期常用的名称有所不同:60年代以前一般称为“公共行政学”,七八十年代流行“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80年代中期以后又出现“公共管理学”这一名称[70年代以后“公共事务(学)”也使用得相当普遍]。

二、国外MPA的培养方案

MPA学位是建立在公共管理及政府研究领域(学科)基础上的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它的英语名称是“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MasterofPublicAffairs”以及“MasterofPublicPolicy”(MPP)等。MPA项目专门为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机构培养公共服务的高级人才,与MBA(工商管理硕士)为私人部门尤其是公司企业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相对应。下面,我们以美国为例,介绍国外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1.培养目标

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

种通才教育(generalisteducation),它的目标是培养在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机构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或公共服务的管理者、领导者和政策分析人才以及(高级)职员。MPA研究生教育项目要为学生提供这一项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公共事务与国际事务学院MPA项目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通才——那些能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处理复杂公共问题的高级人才。锡拉丘兹大学(SyracuseUniversity)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MPA项目的培养方案是这样规定的:MPA学位是公共管理领域的职业(Professional)学位,它主要(而非绝对)是为那些打算去各级政府机构和相关的非营利组织中的公共服务就职者而准备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现在的口号是“为21世纪准备领导人”,它的MPP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公共部门的政策分析者和领导者;通过一个严格的二年制训练计划,为未来的公共部门和非营利部门的管理者准备其职业所必需的广泛技巧和概念框架。密歇根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现已更名为学院)MPP项目的培养方案规定:“MPP的目标是为有效的公共政策实践建立起智力框架并提供分析工具,它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治鑫侍夂陀行Ы饩鑫侍獾哪芰Α薄?/P>

MPA及MPP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与各校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及去向相符。这些MPA学位获得者的就业背景十分广阔,主要是在公共组织或公共部门从事公共服务工作,也有少数在私人部门(公司、企业)的行政部门就业。地方、州、联邦政府机构,非营利的公共组织(各种协会、基金会、工会等),思想库或咨询公司,公司企业的人事、行政部门是MPA毕业生就业的四个主要机构。

2.学制、培养方式与学位要求

课程培训范文篇5

第一天的拓展训练,让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团队需要核心和灵魂。几个集体项目如果没有人指挥,没有谋划,没有人付出和奉献,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完成任务,在训练中,我们面对最后一个项目是在规定时间内,团队里七十多个人个人,要翻越4.2米高的“毕业墙”。一个人的力量是无论怎样也翻不过去,我们相互帮助,最后在8分多钟内成功将其翻越(比我们设定的目标值15分钟,提前6分多钟完成任务),“团结就是力量,众力断金”。一盘散沙的团队,将会一事无成,而一个亲密无间的团队将会是无坚不摧的。在团队中既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与智慧,同时也要懂得服从与付出,如果团队中每个人都去做领导管理者,那么还会有执行与服从者吗?目标已经确定,就需要一些人充当管理者,只需要一种声音在团对中,制订出可行的方法,从而实现目标。

相互信任是团队建设的基石,离开信任的团队是松散的团队,是毫无战斗力的团队,在“信任背摔”项目中,最能证明这一点,每个人站在高台上,身体直直的向后倒下,仅靠后面的同事双手拖住,需要很大的勇气与信任,而事实证明,只要我们信任我们的团队,朝向我们的目标努力迈进,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战胜自己。

语言的沟通胜过任何肢体的表达。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沟通和理解,也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只有形成力量的整合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孤岛求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工作中,我们面对各种问题与事情时,若能及时沟通,减少隔阂,减少矛盾,多些理解,多些支持,成功将会一蹴而就。

小组组建时,我们就设定了小组的组长、秘书、吉祥物、队旗、队歌、口号等,落实分工确立了明确的职责,大家各司其职,在做集体拓展项目时,每个人开始都能听着队长安排,仅说些意见,时间稍长,便按耐不住,跳将出来,指挥一下,影响了其他同事的才智发挥,也造成了局面的混乱。这点也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的重要性。

知识和技能只是有形的,意志和精神则是无形。拓展训练更多的是对人心理的挑战而不是体能的挑战,它让每个人在心灵和精神上都有一个新的超越。在训练中我们营造了团队氛围,培养了团队意识,同时挑战了自己。这次拓展训练让我时刻提醒自己,时时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工作中,要把拓展训练中的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用激情和意志重新面对每一天的工作。

为期四天的封闭式培训,让我在思想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坚定了完成好每一项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四天的培训,收获了讲师的专业知识,参与了伙伴们的探究,感觉自己所获颇丰。

《压力及情绪管理》《喜悦人生》让我们明白如何与压力进行战争,如何正确的认识和面对压力,怎样找寻真我,对我而言,自信、静心和冥想是给我最大的启发,结合自己日常的工作,静心是确保工作全面清晰的基石,只有闹中取静,忙而不慌中才能确保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生活也是如此。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冥想这一放松方式,自从学习接触后,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努力锻炼尝试这一技巧,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放松。就目前感觉看来,效果还不错。

人力资源范总的《绩效管理》《导师制》是不同于之前在公司经历的《绩效管理》《导师制》培训,相对之前的两次培训(操作型培训),这次的培训,更注重的是丰富化、理念化,使我们对人力资源的理念和专业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一事业部马总的《职业心态》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从来没有一堂课听过那么多的故事,而且故事个个都是那么精彩,故事的寓意又那么深刻。为自己而工作还是为老板而工作,我想这个答案在我脑海里有了新的诠释和答案。

《系统性思维》这个课程的培训,公司是聘请了时代资讯公司的专业教练给我们上课,这种对抗式的课程,是我生平第一次经历,触动也是比较深刻,个人觉得这种方式的授课,能偶尔接触一下,对自我的平衡和激化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至少现在为止,我对这次授课的内容还记忆犹新,系统的特点、目的性、子系统、系统思维的过程,增强-平衡-延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努力走出自己的心智模式,理智的全面看待解决问题。

课程培训范文篇6

通过新课程远程培训班的学习,通过观看专家远程视频教学以及网上远程交流学习,我受益匪浅。以下浅谈我对于这次远程培训的一点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专家的讲座,我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不只是社会发展对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客观的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内在的要求,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就如学生做练习一样,没有练习过程,就是理论学得再好,也许不能解决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这就是所谓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另一方面,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本身也是在学习,本身也是在发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就会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同时也学会了探究、学会了操作、学会了实践,学会运用工具和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为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初中的教学内容是比高中要简单很多,但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英语的初中版也涵盖了很多的知识点,词汇量也大,有些单词连目前的高中生也无法认知,所以,教师的备课量和难度都增加了不少。而且,初中生的求知欲非常强烈,对新鲜事物的联想力也很丰富,很多课本中出现的生活性词汇在短时间内便能掌握,所以老师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付学生们提出的各种课本外的问题。另外,课本的另一特点便是内容贴近生活,所以老师在课堂中如果能够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些实际情况予以结合,那么更加能够产生吸引力,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现在,我们也鼓励学生们多阅读课外比较浅显的英语读物,推荐订阅英语报,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加词汇量,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做准备。

在课堂上课时,初中学生是喜欢有趣味的活动,长篇大论是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的,因此,老师除了知识点的准备之外,认真考虑设计课堂活动也是很必要的。预备和初一的教材内容本身就比较生动活泼,所以上课时要多鼓励他们举手发言,进行学生间的配对对话练习,结合课本内容组织一些小范围的调查、猜谜,或者短小的英语小品表演,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初二开始,课本课文的形式渐渐与高中模式接轨,但如果上课时也像高中一样重点强调语法知识,那么学生很容易变得思想分散,而且根据初中生的英语基础,无法接受较为系统的语法知识,只有把语法点结合到令他们感兴趣的操练中,经过多次的重复练习,才能在学生的脑中形成概念。所以,初中的课堂一定要组织的活跃一点,从而让学生能在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公务员之家:

在初中上课还有一个关键点便是如何把握课堂的纪律问题。如同前面提到的,初中的课堂不能过分沉闷,初中学生还未脱离儿童的特性,枯燥单调的讲解一定会使他们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这样必然导致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但是45分钟的课堂时间也不能完全用于游戏活动,过多的活动也会使他们过度兴奋,从而使课堂纪律产生混乱。所以,我们应当把握好尺度,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课程培训范文篇7

[关键词]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

一、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流程与依据

(一)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流程。首先,由国家及负责承担培训部门制定培训课程的目标,尽量将目标细化与明确。一方面,让培训部门有“的”可循,以达到的培训目的为标准,为培训部门提供宏观方向。另一方面,使受训的教师能在主观意识上深刻理解培训的目的,切实提高培训效果。其次,明确培训课程的具体目标后,精选适合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课程内容。一是参考2012年教育部发行的“国培计划”课程标准来选取骨干教师的培训课程内容。二是由专家自带特色课或由培训承办方选取课程内容。再次,确定培训课程内容后,针对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特点开展培训,关注教师动态与学习意向,保证课程实施。最后,检验课程实施效果,做好课程评价。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利于课程的更新与改进。(二)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依据。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依据:一是以“国培计划”的相关要素为依据。首先,关注农村骨干教师的特点。农村骨干教师对农村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多年的农村从教经历让他们更清楚自身需要的培训课程。其次,紧密结合“国培计划”课程。只有将课程设置与受训教师的独特性有机结合才能揭示出课程设计的可信依据。因此,在借鉴国培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考虑农村骨干教师的具体特点尤为重要。二是关注培训课程的价值取向。所谓价值取向即课程设置的价值是什么,通过培训能够得到什么。比如,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课程设计更强调知识、技能以及各种学科价值,更多考虑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少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人文主义取向,课程设计更关注学生的内在心理感受,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人的成长;社会改造主义取向,课程更重视学习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课程体系的制定与更新都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农村骨干教师“国培计划”的课程价值定位,应做到将农村骨干教师的个体感受性与培训课程的系统性按照恰当的比例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农村骨干教师的主观诉求下的人本主义取向与学术理性取向有效结合的课程价值定位,才是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课程最终追求的价值定位。

二、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宏观策略

课程培训范文篇8

现阶段,我国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为国家、省、市、县、乡共五级,各级监管机构协调联动,共同负责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而在各级监管机构中,进行一线检查执法的基层监管人员是我们监管工作的核心力量。近几年,基层监管人员数量激增,但其监管技能高低不一,食药监管相关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势必要对基层监管人员进行有效的教育培训。传统的食药监管教育培训采用面授的形式,受到培训资源、地域和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无法满足现阶段基层监管人员迫切的学习需求,而网络教育的兴起,为基层监管人员教育培训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学习渠道。网络教育培训突破了传统面授教育培训的局限,可共享培训资源,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限人数,只要接入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很好地满足了基层监管人员对培训的时效性要求。同时,网络培训这一模式也解决了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实现全员大培训目标的难题。与此同时,随着基层监管人员对于网络教育培训的使用逐渐加深,他们希望能有更加丰富的课程表现方式来展现培训内容,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快速掌握监管执法技能。因此研究基层监管人员网络教育培训课程表现模式,明确不同网络课程模式的优缺点,希望可以根据基层监管课程的教学内容,匹配适合的课程表现形式,提升网络教育的培训效果,并为今后开发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网络教育培训课程的表现形式提供建设方向。

二、现阶段网络培训课程主要表现模式

通过对食品药品相关培训学习平台进行研究,总结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几种网络课程形式,包括普通视频课程、三分屏视频课程和微视频课程。(一)普通视频课程。普通的视频课程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网络课程形式,通常就是教师讲授课程的实录,经过剪辑制作上线到网络教育培训平台,供学习者使用。这类网络课程制作最为简单,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的编辑,快速上线到网络学习平台,供学习者使用学习。因此,此类网络课程可以极大地帮助资源的传播,是现在应用广泛的一种网络课程形式。但是,这类形式的课程只是单纯教师的讲授,没有课堂讲义等辅助性资源,教学效果往往会受到影响。目前,在基层食品药品监管类网络课程中,这种形式的课程多数为公共知识类课程,作为监管实务等专业性强的课程的补充学习资源。(二)三分屏课程。三分屏课程指的是视频课程的课件为三分屏形式。三分屏课件是利用专业录制工具将教师的讲授过程进行录制,制作出来的课件包含三个部分:教师讲课录制视频、课程的PPT和课程的纲要目录,生成的课件可在浏览器上播放。这样的课件因为同时配备教师的讲授视频与课堂PPT,所以课程效果是十分接近现场授课的效果,易于被学习者接受。目前,三分屏课件因为其包含的信息量多、教学要点清晰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网络课程中。但是,其同样存在缺点,三分屏课件虽然有课程PPT和课程大纲等辅助性的教学资源,但是教学仍旧是单向性的灌输方式,没有利用网络与学习者产生互动,教学效果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三)微视频课程。当前,由于学习媒体、资源等的多元化,学习者在学习时的注意力、稳定性在变弱,需要一种占时短的学习形式来适应快速发展的新环境。微视频课程正式作为碎片化学习时展下的新课程形式出现。相比于前面两种课程形式,微视频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学视频时长短,通常为3-15分钟,教学的主题突出,主要是解决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在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的培训过程中,微视频课程是对目前培训内容进行精细化和便捷化处理的一种方式。在解决专业性强、内容难度较大的课程时,可以将内容进行分解,对重点难点内容利用微视频进行讲解,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这种形式现在受到越来越多学习者的喜爱。虽然微视频课程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微视频课程仍存在广度、深度、复杂度不足的问题。因为微视频课程的各个片段之间缺乏有效的组织与串联,从而无法给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创设学习情境或下达任务,致使学习效果欠佳。

三、网络课程新兴表现模式

上述几种网络教育培训课程形式已基本成熟,广泛应用在网络培训中。但随着智能手机以及直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网络课程形式也如雨后春笋;虽还未大规模应用,但特色鲜明,为网络培训课程表现模式的开发打开了想象的空间。(一)微信课程。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交工具。作为一种专注移动端功能的软件,微信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应用创新空间。通过微信开展的课程主要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来进行传播。微信公众号以权威信息和相关业务资讯为主。扩展出微信群,可进行语音直播,可分享语音、图片、视频等,学习者可进行实时的谈论,交互性强。传统的讲授式课程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的形式。微信的实时通信和良好的使用体验使学习者具有较高的使用率和黏着度,多种互动模式使信息交互更加灵活多样,新型的平台支持使移动学习应用开发更加便捷高效,有着传统网络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正因为形式的转变,微信课程更适合于小范围的教育培训;在基层监管人员的培训上,更适合对某类特定监管事项的专项培训。它目前受到的限制较多,仍处于起步阶段。(二)在线直播课程。随着近年在线直播的异军突起,在线直播课程也应运而生,并且发展迅速。在线直播课程就是利用现有的直播平台,教师实时对学习者进行讲授,将传统的面授课堂转移到互联网上。与传统的网络录播课程相比,直播课程的突出特点是互动性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通过文字等方式与教师交流,学习者的学习参与度明显提高。这种形式的课程既有面授课程可以实时交互的优势,又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利用手机等多种设备实现直播课程的信息获取,学习效果更接近面授课堂。因此,在线直播课程在网络教育培训中发展迅速。(三)多媒体课程。多媒体课程是教师利用多种类型的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其交互性与趣味性均远高于其他类网络课程。这类课程中,现阶段应用较多的是动画课程,课程内容以动画或者小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习者通过与课程的交互来掌握课程内容。这种形式是对传统视频课程方式的一种颠覆性创新,改变了传统的线性或者循环的叙事方式,让学习者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多媒体课程中还有重要一部分是3D模型课程。这类课程可以通过建模技术,将流程工艺、器械构造等内容用3D模型的形式展现出来,学习者对课程内容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对内容的理解程度更加深刻。多媒体课程中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VR课程。VR课程即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课程。在模型生成的虚拟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利用传感设备进行交互,使学习者置身于虚拟环境中就像在真实的客观世界中一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沉浸式学习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知识接受度。虽然多媒体课程优势突出,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它制作成本高,对于课程制作人员也要求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以致这类课程还未大规模地在网络教育中应用。但是,随着课件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未来不可预期。

四、现阶段基层监管人员培训课程分析

依据《2016-2020年全国食品药品监管人员教育培训大纲》及《全国食品药品基层监管人员培训试用教材》,并结合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学习需求,课程设计人员研究设计了基层监管人员网络教育培训课程。(课程情况详见附录《基层监管网络培训课程表》)现阶段的基层监管培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食品监管、药品监管与医疗器械监管。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可以大致将课程分成法律法规类、基础知识类、专业知识类和技能操作类。法律法规类课程主要是为基层监管人员解读食药安全监管常用法律法规,为依法履职奠定基础。学习者对于此类课程的表现形式,互动性要求不高,便于学习即可。考虑到此类课程学习者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逐项掌握,主题明确,内容清晰,因此建议此类课程表现形式采用微视频的形式。基础知识类课程主要是为基层监管人员介绍掌握常用国家食药标准,提升监管水平。这类课程涉及到的课程内容可以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形式展示,此类课程表现形式可以采用普通视频或微视频形式,对课程中各项指标及意义分别讲解,让学习者对课程内容有更明确的把握。也可采用微信课程形式,增加互动性,让学习者更快速地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类课程主要是让基层监管人员掌握食药监管的基本要求,可以从事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此类课程专业性较强,内容前后关联性大,学习者需要清晰地了解教学要点,或与教师进行沟通,以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因此,建议此种类型课程采用三分屏或在线直播形式。技能操作类课程主要是让基层监管人员熟悉执法检查程序中的要点,了解可能导致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关键环节,掌握稽查基本技能,从容胜任日常稽查工作,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对基层监管人员来说,此类课程要求较高,需要与讲授者进行交互,在学习过程中答疑解惑,以便更快速地掌握监管技能。因此,这类课程建议匹配有较好交互性的课程表现形式。根据以上分析,基层监管网络培训课程与其表现形式的匹配建议表如下:虽然网络课程与传统的面授课程相比,特点突出,优势明显,但是各种网络培训课程表现形式均有利有弊,很难界定哪种表现模式在基层监管教育培训课程中最为适用。因此,我们要根据各种网络课程表现模型的优势及制作要求、成本,结合现阶段的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的网络培训课程内容,灵活选择。

五、基层监管人员培训课程及表现模式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培训课程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基层监管人员网络课程势必将朝着满足监管人员培训需求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为使基层监管人员可以快速掌握监管要求,从事日常监管工作,基层监管人员网络课程需在监管案例分析方面有所加重。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采取情景式表现,利用技术手段展现监管案例发生的背景、过程与应对措施等,将学习者带入监管案例中,再结合理论讲解,让监管人员对监管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快速地掌握监管技能。这种情景化表现方式让课程更贴近监管工作实际,监管人员可以通过学习快速掌握监管要点。这势必是今后基层监管人员网络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网络教育培训课程将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现有的培训模式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监管业务领域等实际情况。如果能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培训,这将极大地提高培训实效。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挖掘技术在教育培训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课程制作人员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等方法,从监管人员工作信息中挖掘出他们专业知识水平、监管业务领域等与培训相关的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出适合学习者自身学习情况的网络培训课程,使培训目标更明确。伴随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后基层监管人员网络课程必定会更加个性化、精细化。

参考文献:

[1]王薇.网络课程搭建的结构与表现形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6,(49).

[2]金冉,于岩.党政类网络课程形式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04).

[3]崔燕.浅谈微课与多媒体课件[J].现代交际,2016,(17).

[4]刘晴,范耘.微信课程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实践与探讨———以无锡电大“微信课堂”为例[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01).

[5]李志民.直播课变革传统教学方式[J].中国教育网络,2017,(5).

[6]杜丽,林筑英,尹兵.网络课程教学游戏开发中的VR技术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1,(07).

[7]阿合买提,阿同白克.多媒体网络课件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与信息化,2017,(11).

课程培训范文篇9

这次新课改的培训对象大都是在职教师,他们已经用经验的双脚走出了一段路,有些教师还收获了丰硕成果。半路折回,重头再来无疑是痛苦的,他们需要放弃,需要重建,更需要整合。因此培训工作要扎深根,这个根,一是课堂深处,二是教师心灵深处。扎根课堂就是贴近课堂教学的实际,用理念灌注课堂;扎根教师心灵,就是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使教师积极主动地进修学习。

一、理论学习与观念转变,是走进新课程的必然起点

理论学习与扎根课堂并不矛盾。有不少教师认为,新课程理念高高在上,距离课堂实际太遥远,对课堂教学起不到具体的指导作用,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一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往往受他的意识理念所支配。新课程理念,相对一线教师是陌生的,实施新课程,必须进行理念翻新,并且入心研究,深刻领会其内涵精要。观念不变,理念不明,根本无法走进新课程。没有教育观念上的彻底转变,即使用上新教材新教法,新理念也只是停留在表层,甚至发生曲解,如果遭遇坎坷,还会拿出老一套来拯救。所以有效地搞好理论学习,是进入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研究新课标与新教材必须和比照旧大纲旧教材同时进行,这样才能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地方是更新的,哪些地方是保留的,哪些地方是舍弃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实施方向。我个人观点是:在聆听专家进行新课程新教材的解析之后,组织教师将本学科新旧课标与教材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列出,进行比较研究。查阅网络、杂志等有关资料,吸收其他实验区新旧教材探索的成果,和本校的研究结果汇总一起,形成文字,记录下最初始的探索,为今后的正式实施准备宝贵的参照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教师的研究视野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

三、研讨课例与回读理念,将理论落实到课堂细微处

从新理念到课堂的实际操作,是一个艰难的转化过程,老师们普遍感到,前期的理论、课标以及教材的学习比较明白,理念已经深入内心,模拟实验也做了充分准备,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又困惑重重。要么是各种新招一齐上,一节课成了耍花枪;要么无法调控学生发言,老师无所作为;要么仍然迫不及待地把结论和盘托出……这些情况的发生在意料之中,但是应该尽量减少走弯路,尽快使实验成熟起来,那么研讨课例是最现实的做法。解读教材,设计授课思路是关键的第一步,我们采用个体设计与集体修......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二篇: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参加这次重庆市普高新课程试验通识培训,最开始的我其实有些不适应,因为我才比较系统的对现有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就要面临课程改革,然而细下心来一想,这不是我一人面临的问题,其实这对我们广大教育战线的同志们来说,既是一场挑战,但同时也是一次机遇。经过这段时间的培训,我才感觉到我的知识还是很肤浅,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课改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对这次课改的理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这里我将个人对此次课改的一些学习体会阐述如下:

新课程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改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求。国家实行的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育的进步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新课程通识培训的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高中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它所带来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程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求。新课程使普通高中课程充满活力,使学校办学更具特色,新课程能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新课程能促进普通高中教师素质的整体优化,进而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使我们重庆教育基本实现。

一、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

是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必由阶段。因此,新课程体现了:

1、课程目标的变化。“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打破了精英教育的狭窄课程定位,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素质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等重要品质。

2、课程结构的变化。“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由8个学习领域、12或13个科目、每个科目由多个模块构成的三个层次构成。这样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指导教师教学,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休习计划,形成一个有利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广阔空间。

3、课程内容的变化。“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使课程更具有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特点。

4、课程实施的变化。“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程评价的变化。“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三篇:小学老师新课程培训体会

所遇到每一个老师都流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培训过程当中。认为,保持这种心态对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将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对今后工作的态度。积极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来不断的充实自己,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实践。这中间有欣慰、也有惭愧。下面就以我一学期的培训和半年的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加强学习,不断培训,自觉走进新课程

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多年来,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这已经成为固定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能焕发学生的潜能,与此同时,通过培训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通过培训我认识到: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老师要自觉地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对于一个农村教师的我,根本不知道如何上网,更不用说如何运用网络资源了。但是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懂得了网络的重要性;让我懂得了如何运用网络资源。使我学会了制作教学用的课件。学会了设计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依据教育教学原理、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探索教和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然后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具体计划。而现在的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通过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积极地承担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通过培训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通过培训我认识到: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老师要自觉地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立足课堂,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价值

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我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本学期,我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生物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同时作为班主任的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都会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四篇:青年教师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学校组织的新课程培训,让我受宜非浅,感触很深;其中在新课程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课后反思,二次备课。

现就课后反思,二次备课心得总结如下:传统的备课,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激发情感;强调解题技巧,忽视生活运用;强调学科本位,忽视课程整合。许多教师只重视课前的备课,而不善于课后的反思,这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教学问题。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众所周知,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他们正在不断更新知识。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也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判断的。虽然在课堂上也不乏急中生智,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的先例,但更多的随机应变却留下了败笔。不论教师有无经验,处理起这类问题都会很棘手,在上课时难免总会留下诸多遗憾。课后的教学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会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弥补这个遗憾。教学反思是教师总结经验、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诸如教学内容的补充是否合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否突出,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是否统一,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能力。总之是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可以对本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可以找到反馈的信息,思考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使下一步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更积极、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可以把理性教学思考和感性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不但能够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缩小学生在课堂上实际获取知识间的差......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五篇:数学新课程培训体会

这次参加新一轮高中数学课改培训,听了有关的专家、学者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新教材的详细说明,使得自己对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使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更加走近了新课程。下面是我参加培训的一些体会:

一、对新课程的认识

1、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并不是孤立于书本之上的,它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数学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因此,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更多的采用了生活化与情景化的场景,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并能投入其中。2、更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3、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4、数学教学活动更加丰富随着教育改革......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六篇:初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持续十天的初中新课程教师研修培训即将结束,通过这次培训,我真是受益匪浅,下面就本次参加远程教育培训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我曾在网络上读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被一个社会所淘汰了,那么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失去了再学习的能力。不错,只有学习再学习才能保持与时俱进!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对一个一线教师来说,就更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富有时代气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新思想和新主张,会思考,会用自己的双眼看世界。我们教师如果僵化了自己的思想,就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又怎能为人师表呢?正如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来的,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让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日俱进地得到调整和改善。当今社会,各种知识更新换代较快,旧知识迅速的老化,新知识飞速的生成。如果我们教师仍然死守着自己的传统教学方法、理念,不愿意学习新知识,那么势必跟不上时展。所以,教师的假期再教育再学习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了。

远程教育培训是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它不同于以往我们所接受的传统的教育培训,它是应用网络平台,搭建了一个的教育空间,在这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中,参加培训的学员不需要统一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随时进行学习。这种全新的教育培训方式给我们充分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习。

远程教育培训大大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它把教育培训从实际课堂搬到的网络虚拟空间里,通过网络平台上的多媒体课件,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我们通过看专家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资料外,还可以观看一些名师授课的视频,观摩各种类型的优质示范课录像资料,另外,还可以通过论坛跟自己同专业的教师学员交流学习体会,共同学习,加强学员之间的联络和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远程教育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了我们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不断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不断摆脱原有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使学习者不仅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还着眼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体其两面性,虽然远程教育培训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上带来了不少的方便,但同时它也有很多弊端。例如,我们在上网学习时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去注意其他跟学习无关的信息;在没有老师指导学习时可能我们会抓不住重点,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结果还没有多大......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七篇: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对这次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深刻的答案。同时也“被迫”对自己的心态和角色进行了调整——原先想既然是远程培训,也不会很紧张,可是从培训的第一天起,就体会到了——放松一下的想法都让这每天的听、想、写等无形的压力赶的无影无踪。培训真的是既太紧张太辛苦!

在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和视频学习中: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让我对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可以说,在研修学习的这些日子。每一天对于我来说都有触动,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

经过这一个阶段的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课改必须更新教师观念。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2.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大致内容。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化学新课程......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八篇: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参加了县里组织为期两天的骨干教师培训活动,聆听了讲师的讲座,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讲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这里,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获的。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学益习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课程培训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具有港航服务业特色的中央商务中心区”建设的人才发展战略构想,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和公共管理能力、外语沟通能力,适应国际化、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我区经济、政治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培训对象

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处级(含正处)以下职务国家公务员,包括党的机关工作者和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工作人员(以下统称“公务员”),鼓励其他人员自愿参加。

三、培训内容

(一)公共管理课程(MPA)培训

公共管理课程(MPA)培训分为核心课和培养方向自选课,其中核心课共3门,即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和公共经济;培养方向自选课分为5个方向11门课程,5个培养方向分别为公共财政、城市管理、公共政策、劳动保障与社会事务、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11门课程分别为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税收理论与实务、城市经济学、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政府与规制、社会保障政策与管理、公共服务与社区建设、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行政法。按照各自的培养方向,三年内每人须学完3门核心课和3门自选课,其中每人每年学课不少于1门、自选课不少于1门。每门核心课、自选课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少于40学时和24学时。学习以集中面授、教材文献阅读、在线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公共管理课程培训一般为业余时间学习,为确保学习质量,每门课程利用周五、周六各半天在区委党校进行面授,每门课程结束时统一组织考试。

根据大连市人事局统一安排,我区公务员的公共管理课程培训由东北大学负责。

此外,学习完并考试合格人员拟参加MPA学位学习的,若在四年内申报东北大学MPA硕士学位可免修免试所学的六门课程,并累计学分。

(二)外语培训

一是对45周岁以下公务员的英语、日语(笔试)水平进行摸底测试,分出等次。英语考试分为7个等次,最低为1级C,依次升级为1级B、1级、2级、3级、4级、5级,其标准与国家公共等级英语考试的5个等级基本接近。

二是根据摸底测试成绩设计培训方案。英语培训方案对应考试的7个等次,本着因人施教、按需施教的原则设置课程并展开培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人员的需求。

三是培训后再进行考试,检查提高程度。英语培训基本要求:经过3年培训,涉外部门涉外岗位的公务员应达到5级水平,涉外部门的其他岗位及其他部门的公务员应提高1-2个等次。

参训学员可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和要求,每年申报1次考试,考试申报时间为每年的5月份和10月份,考试时间为2005年11月、2006年6月和11月、2007年6月和11月。

日语、俄语语种的培训考试的标准参照英语执行。

四、培训登记与考试发证

考试合格者,其所学课程分别由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和区人事局登记。学完公共管理6门课并经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和东北大学颁发公共管理课程结业证书。学完外(英)语规定课程并经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事局、市教育局颁发大连市公务员外(英)语等级证书。

五、培训经费

按市里统一要求,MPA每年1门核心课和1门自选课,培训考试费合计为570元/人/年;外语培训费包括一次摸底考试费和每年培训考试费,分别为30元/人和180元/人/年。为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学习,区决定培训经费由区逐年统一拨付;对于MPA课程考试不合格或者外语水平最终没能达到规定等次者,其学费将从本人收入中扣除。

六、组织实施

区人事局具体负责组织实施MPA和外语培训工作。各单位负责组织好本单位参训人员的学习。

1、本次培训是在大连市建设学习型城市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要求、统一目标而进行的。各单位要把培训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妥善解决好工学矛盾。指定一名领导负责,做到有组织、有目标、有落实、有成效,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将列入单位年度目标考评。

2、本次培训工作由区人事局统一协调。人事局要了解和掌握每个阶段的进展情况,及时做好情况反馈工作,严格按照培训指标进行考核验收和工作总结。培训中要注重质量,注重公务员实际素质的提高,积极配合教学单位严格管理,防止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