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代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8:13:44

开放时代

开放时代范文篇1

2.传统舞蹈语言的解构与新舞蹈语言的建构由于中国是个舞蹈传统非常深厚的国家,因此,当新时代需要新的舞蹈语言体系时,怎样改造原有的语言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一方面,浓郁的风格性舞蹈语言给作品带来绚丽的色彩和很强的异域风情,仍旧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精华所在。另一方面,鲜明的舞蹈人物个性也很容易消失在强大的风格魅力之中。所以,20世纪晚期中国舞蹈转变之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表现,就是民族舞蹈创作的编导们已经把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其他类的象征性形象的塑造当作头等大事。首当其冲的变化,自然发生在舞蹈语言的领地里。

超越简单的舞蹈动作的模仿或是风格性的展览,让舞蹈结合起心灵的真实呼唤,这就是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最重要的大趋势。

传统舞蹈语言的变革,是从1980年开始的。

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开始时,由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创作、刘文刚表演的男子独舞《海浪》,在比赛中只得了创作三等奖。但是,这个作品在十五年里常演不衰,不但成为各个舞蹈团体的保留节目,而且还被作为"中国舞桃李杯比赛"的法定剧目。

该作品以演员表演动作的双重性、作品形象的双重性而著名。开始时演员的臂膀模仿海燕的翅膀,像是低掠过大海的浪峰。俄倾,同一臂膀的海燕形象又在模仿翻卷的、滚动的、柔软的浪花。"海燕"的双臂一忽儿柔若春柳,一忽儿又棱角分明;"海浪"的身躯时而冲天而起,时而落地有声。他把蒙族民间舞蹈的手臂动作加以改造和变化,创造出海燕动作的独特形态。特别是动作中的"闪势",扑簌迷离,奥妙无穷。贾作光还借鉴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手法,将海燕与海浪交替地展现在舞台上,他在作品里创造性地采用了"连续前桥软翻"、"头肩着地后抢脸"等技巧动作,把高难度技巧和舞蹈形象的深刻内涵有机地化在了一起。在《海浪》里,人们已经看不到归属性很强的舞蹈动作了,即已经看不到属于特定民族或是特定舞种的动作了。人们能够感受到的,就是新的舞蹈语汇所特有的新鲜感和冲击力。

舞蹈语言的革新成为时代风气。从《丝路花雨》中的"S"型体态以及《文成公主》中藏族舞蹈与汉族戏曲舞蹈风格的结合起,就已经开了新一类动作风气之先。《刑场上的婚礼》、《黄河》等作品融合了多种民间舞素材,不再做纯粹风格化动作的展览,而是以舞蹈形象的创造为艺术的最高任务。

由蒋华喧编导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将多种汉族民间舞蹈的传统动作切分、打碎、割裂,然后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而自由地组合起来,完成"希望"之"田野"的形象。这一70年代末出现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简单地说,焦点就是传统舞蹈语言的风格性是否可以被打破,原有的语言体系是否可以被"解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述作品的艺术实践,向人们证实了舞蹈语言可以而且完全应该根据编导的需要而被分解使用。

但是,"解构"尚不是艺术创作的唯一目的。舞蹈语言终究是支撑作品的主干。打碎了旧有的艺术表现方式,最终目的还在于创造新的。一些作品在这方面做得富有成效。

《割不断的琴弦》是根据""结束时披露出来的女英雄张志新的事迹创作而成。作品虽然立意塑造反""的英雄,但却没有简单地、肤浅地照搬生活实际,而是从烈士女儿的深切思念入手,让作品的结构环绕人的幻觉心理展开,描述了烈士惨遭毒打、被割断喉管而仍坚信真理、英勇不屈的侠胆人格。为了符合人物的心理实际,舞蹈从戏曲、武术、体操等艺术边缘形态中借鉴了许多动作方法,并大胆地吸取了西方现代舞蹈的表现手段,运用了一些地面动作,翻滚、抖动、伸展、蜷缩……作品一经演出,反响极为热烈,但对作品敢于突破传统创作模式并借用西方现代舞蹈的地面动作则褒贬不一。

《再见吧妈妈》把西方意识流手法第一次运用到小型舞蹈作品中,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中根据特定人物性格而创建的舞蹈语言,如儿子对妈妈的"耳语",既有生活,又有舞蹈美感。

独舞《残春》也是这一语言建构的带有突破性的作品。

《残春》在一声沉重的锣响里拉开大幕。从黑暗的深处,高踏步走来一个男子。当远处传来回想青春的歌唱时,他一下子扑倒在地,青春永远流失而去的痛苦和难以自制的遗憾,猛地翻滚在心间。他伸出自己的手,像是要抓住飞走的时光,但是,青春永不回头……

《残春》的舞蹈语言已经不再是原有风格化的体系,它在保持某种精神联系的同时,大胆地重新组合了那些动作。

《残春》是如此地动人,是如此地光彩,它深深触动了每一颗经历沧桑的心。它的演出,不仅使朝鲜族的人们落泪,还使得许多普通观众爱上了舞蹈。因为它讲述的绝不只仅仅是鲜族人的情感故事,它更引起了众多人心灵的震撼。从此,人们明白,一个短小的舞蹈作品,是可以有巨大感染力的,舞蹈动作的民族风格是可以加以大胆变革的。

50年代里就参与创作《鱼美人》的房进激,和他的同样富有创造灵感的夫人黄少淑,在《小溪、江河、大海》里运用中国古典舞中最动人的韵律,在水与人的交替形象里,追寻到了最妙的意境。

范东凯、张建民创作的大型群舞《长城》,同样运用古典舞的身韵动律,却将圆、拧、倾、闪、转、冲、靠等一系列动律打破重组,在多重的空间里,把长城的建筑和中国历史的铸造结合在数层形象中,凝重而古朴。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另一个大型群舞《黄河》。张羽军和张建民的合作,令参加表演的演员们激动,因为,舞蹈动作的冲击力,在作品中终于化作了民族感情的冲荡之力,化作了民族人物的内心呼喊。

《好大的风》是张继刚在东北秧歌基础上编创的舞蹈语言极具个性的作品:青梅竹马的恋人被拆散了,木呆呆的富家子弟得到了婚姻的名分,却得不到爱的情感;真正的恋人为爱而自杀身亡,在阴间紧紧拥抱;也已经同入地府的傻子,再次颓然"倒地",木呆,又痴呆!作品里还有寓意深刻的群舞,他们在风声骤起时,是寒风扫过的森林;在成婚仪式上,他们是浑然无觉的看客;在恋人身亡时,他们是致人死地的"井";当故事以悲剧结尾时,他们是冰冷的"石碑";然而,当青春的女儿挣扎着想去伸手抓住那已经破碎的情梦时,他们却叉开了腿,听凭女人从密林一样的胯下爬过,自己如同森严的黑幕……

在许多以民族舞蹈素材为基础的舞蹈和舞剧中,舞蹈语言风格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奔腾》是中央民族学院教授马跃的惊世之作。蒙古族舞蹈历来不缺少对于马步、跑马、摔跤、角力等自然生活形态的模仿。但是,到了马跃手里,蒙族舞蹈更贴近了人的情感,更富有人的性格,更多了人的骄傲和潇洒。

在藏族舞剧《卓瓦桑姆》中,著名演员张平扮演美丽的花仙。大约自古红颜多薄命吧,她把尝受到的无尽的苦楚,一股脑地倾泄在前所未见的仰身快速旋转中。藏舞的厚重圆转之意全数含括在内,呈现出全新的语言形象。

由曹晓宁、林树森编导,刘群等主演的蒙族舞剧《东归的大雁》,刻意求新,主张民族舞蹈的风格主要不应该依靠动作的外在形式,而应该贯注民族的精神气质。他们把一个民族回归祖国的过程演绎得如歌如诉,让人回肠荡气。

同样来自内蒙古的诗化舞剧《蒙古源流》,是蒙族著名舞蹈家查干朝鲁和季兰音的多年构思之作,整个演出没有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蒙族舞蹈动作的节奏和力度变化多端,其结构跟随着蒙古族发展的历史大线索推进。其中有:大河流来,晨起牧歌;烈马飞驰,落日浑圆;将士捐躯,母亲折箭;部落盟誓,民族不灭。

岳世果、刘世英合作的《悲鸣三部曲》,不但舞蹈结构新颖,人物的心理语言更令人欣慰。结构是对女性心理的揭示,语言则是对三组女性的着意刻写。这一作品的问世,开了中国当代女性专题舞蹈创作的先河。

从东北的黑土地上走来的王举,为新的舞蹈艺术大潮提供了他自己的解释,那就是《高粱魂》。他一直追求把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与新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于是就有了对电影《红高粱》彻底舞蹈化的演示。电影人物的外在动作和可能被舞蹈演绎的精神,都被王举夸张、变形、浓重、凝练地表现出来。这不仅是一次艺术作品之间的改编,更重要的是一次舞蹈艺术语言的大胆创造。

当然,与舞蹈编导们一起进行艺术探索的还有许多人。

进入90年代以后,整个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社会转型期里的社会舞蹈即原来人们所说的群众舞蹈活动,蓬勃兴旺地发展起来。著名大企业纷纷成立起自己的歌舞团或艺术团,他们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将企业文化送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下,传统民间艺术之薪火在许多地方重新点燃。中国明、清两代非常盛行的"花会"及其舞蹈,又在年关的农村乡镇上见到了它们多彩的身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普及千家万户。众说纷纭的电视舞蹈,大型晚会上的歌伴舞,风风火火地演出着,也受到了相当多的批评。

旅游文化的兴盛,造成了民间大型广场舞蹈的繁荣。

中外舞蹈文化的交流迈开了巨大的步伐。从80年代就开始了的舞蹈交流,速度、幅度都在不断加大和提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国家、地方和集体等多种渠道的演出公司的支持下,大量优秀的外国舞团来华演出,中国人可以不出国门就欣赏到大量优秀剧目。另一方面,中国舞团和演员也在国际上频频亮相和获奖,其中芭蕾舞演员已经成为世界芭蕾舞比赛中令对手们不能小看的佼佼者。

舞蹈创作和表演中的个性化趋向十分明显。舞蹈编导和演员分家的现象正在改观,青年艺术家们越来越多地自己创作自己演出,直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人们评判舞蹈作品的标准也趋向于多样化,舞蹈观念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港台流行歌曲的表演形式"歌伴舞"的出现,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市场,得到了一些人的喜欢,但也受到了许多人的激烈批评。随着各种电视晚会、庆典晚会、主题晚会、大型商贸集团开业仪式的广泛举行以及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大型歌舞晚会中的舞蹈艺术大幅度地进入了普通中国人的眼帘。舞蹈普及面较从前有了飞速扩大。

开始了新时期舞蹈艺术的80年代,常常被称作是"艺术自觉"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对于舞蹈的理性思考较以往来得更加充分,思考范围更加广泛,更有深度和力度。这种舞蹈意识的自觉,大体上表现在"舞蹈艺术特征大讨论"(约1978-1985)、"舞蹈审美本质和审美意境大讨论"(约1985-1989)、"舞蹈观念更新论说"(约1986-1988)、"关于舞蹈文学性的争论"(约1987-1989)等。这些大规模的研讨,促进了舞蹈艺术理性思维的活动,在后来的舞蹈创作实践中也促进了深刻变革。

开放时代范文篇2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模式;体系构建;开放平台

高等院校实验室不仅是大量仪器设备、工具材料集中的地方,而且是师生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技术开发的摇篮,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施全面综合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随着实验室硬件条件不断改善和软件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实验室开放的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等院校管理部门对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探究与实践,但能够把实验室开放理念有效组织实施、管理运行起来的并不多[1-3]。特别是新时代要求新理性、新理念、新行动、新发展,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因此,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开放体系,促进实验室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4]。目前,中国高校实验室开放主要采用的途径为申报方式[5],流程烦琐,导致实验室开放的目的不明确,开放内容不具体,开放项目少,实验室开放率低,设备使用率不高,教师、学生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研究如何构建完善的实验室开放体系,以全面开放为目的,并进行信息化管理。丰富实验室开放内涵,促进实验室有秩序、高效率开放使用,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提高开放实验室管理水平。

1新时代实验室开放理念

近年来,针对中国高等院校实验室开放的特点及现状,人们在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做出了许多方面的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成果丰硕。进入新时代必须树立“以生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实验室的开放应包括时间开放、空间开放、设备开放以及管理开放、实验内容开放等[6],同时还包含实验技术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及现实环境的制约,教辅人员缺乏认同感,处于被忽视的境况,导致学校发展不平衡、实验室管理滞后甚至阻碍学校教学的正常进行[7],新时代对实验室技术队伍管理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充分调动实验室技术队伍的积极性[8]。要求他们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自身素质,推动实验室发展、保障实验教学进行。进入新时代,要构建学生使用方便、操作简便,任课教师指导便利、效果显著,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便捷、维护迅速的实验管理开放体系,形成学生、任课教师、技术人员一体化的开放管理模式。

2新时代实验室开放管理体系的构建

从自身实验条件出发,建立健全实验管理制度,实行“楼层—房间—桌面”的三级细化管理模式,结合开放对象的特点,设计并开发适合各类人群的开放管理系统。一般的综合性学校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园林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场地安排错综复杂,没有秩序可言,所以楼层管理至关重要。在传统的实验室管理中,实验室处于封闭或者半封闭状态,学生需要申请才能使用,导致利用率低。学生做完实验并收拾整理后,实验技术人员定期去检查、维修设备并补充实验耗材,费时费力,甚至可能会影响、阻碍正常教学的运行。因此,新时代实验室开放管理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及专业性质对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改变传统的多、乱、杂等现象。实行实验室房间全开放,进行“无门”管理,即在系统上预约审批后通过人脸识别、指纹开锁等进出实验室,方便快捷。需要进行实验桌的管理,即做完实验后系统会提示学生收拾整理桌面,并打扫卫生,然后将设备损坏情况、耗材不足情况发送短信给实验室技术人员,快速维修、补充耗材。2.1开放管理系统的构建。根据上述“楼层—房间—桌面”三级细化管理模式,针对性研发一套以全面开放为目的开放管理系统。首先,学生登录教务系统,选择实验室管理系统查看实验项目、实验内容、仪器的使用、预约情况及安排并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预约;管理者及教师在平台上根据学生申请的合理性进行审批,学生可在我的预约中查看审核状态,如果审核通过,学生即可根据预约进行实验,如果审核不通过,管理员会将理由反馈给学生让其修改后再次预约;其次,实验结束后系统会提醒学生收拾整理桌面并打扫卫生;若有试验设备仪器损坏或者耗材不足的情况,平台会将信息反馈到管理员处并短信通知管理员;最后,实验完成,数据存储记录。这样保证了实验室使用的正确性、合理性和高效性。实验室开放系统主要由系统管理、信息管理、数据资源、我的服务四大块内容构成。实验室系统如图1所示。2.2功能模块介绍。预约平台主要有四大块内容,即实验设备查询、实验项目查询、实验室预约、实验室管理。预约平台使用如图2所示。2.2.1实验设备查询。使用者能查询所有设备的信息、功能项目、操作说明书、可借可用状态、所在实验室、设备实物照片、管理员信息以及备注。使用者可以根据设备情况选择拟预约,同时可以在“备注”中留言咨询对设备存在的疑问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拟需要但本实验室或者平台没有的设备。管理者也可以在“备注”中设备的状态信息以及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这一模块中,还可以统计使用者希望购买的设备,为日后实验室的建设、完善,设备采购提供参考。2.2.2实验项目查询。使用者能查询所有实验室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理论结果展示、对应的实验设备、实验室及备注。通过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设备等。通过实验操作步骤可以让使用者提前熟知实验操作流程。通过实验理论结果可以让使用者对照、参考,并判断自己的实验结果是否合理。2.2.3实验室预约。使用者需要系统学习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并通过考试才能预约。在相应窗口中,使用者能够直观了解到与预约实验室相关的全部内容,并通过点击相应的按键展开具体操作。使用者在平台上申请预约实验室,通过审批后平台会将“楼层—房间—桌面”以及路线图等信息发给使用者。当路线不对时平台会发出语音提示,比如预约的实验室在3楼,不小心走到了4楼,那么平台就会提示你并重新规划路线。通过人脸识别或者指纹解锁的方式进出实验室;当走错实验室时平台同样会发出语音提示。到达实验桌并在平台上点击确认“预约成功”按钮并刷一卡通即可开始实验。实验中出现操作不当时,平台会发出警告。对于一些复杂程度高、难度大的实验或者专用设备,在实验开始前要求观看演示视频结束才能进行操作。实验完成后,平台会提示收拾整理实验桌面,并打扫实验室卫生;当有仪器损坏或者耗材不足时,使用者在平台上备注说明,并点击“实验完成”按钮方可离开实验室。2.2.4实验室管理。学生预约课程实验时,由任课教师审批,审批流程如上所述。任课教师能通过平台来查看实验室信息与仪表参数,同时平台会记录信息,避免传统上课点名,缺席情况一目了然,节省时间,为管理提供便利。学生完成实验时,平台记录的数据与理论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给出实验成绩,这样节省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让其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实验,但教师要对实验进行点评并反馈给学生,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预约非课程实验时,则由管理者审批,并通过平台监测学生的使用情况,提升实验技术队伍的管理能力。2.3开放系统的管理运行。要想将开放式预约平台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对日常的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以此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9]。发现学生失信预约记录3次或者出现实验进行一半就走人以及实验完成后桌面未整理收拾、卫生未打扫等行为,需要重新学习实验室规则和平台预约规则,并通过考试后方能预约。平常任课教师由于工作忙或者忘记审批,超出学生预约申请半天,平台会短信通知任课教师进行审批,若提醒后仍未审批,平台会自动转为管理者审批并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事故记录。另外,实验室管理员收到平台和短信提示后未及时进行设备维修或者耗材补充,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系统会自动将消息反馈给实验室主任并记录教学事故。

3实验室开放的成效及面临问题

实验室开放机制及体系的改革创新,需要以全面开放为目的[10]。构建实验室开放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验室传统管理模式中,由于信息不对等、难协调、多部门沟通等困难造成的实验室开放程度不高、利用率差,仪表难以维护、丢失等问题[9]。同时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强化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的优势,提高仪器设备的共享率和使用率,使实验室的管理更规范、更有序、更高效。此外,随着实验室开放程度的提升,也可能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学生没有按规章制度执行、失信预约、安全责任意识不强、教室及管理者思想观念难以转变等。

4结束语

高校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果,实验室开放体系的构建能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实验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它能有效提高实验资源利用率,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师生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本文从系统构建、功能模块介绍以及管理运行等方面入手,合理设计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模型,加强预约平台的灵活性、可行性、联动性,提高实验室开放程度。特别是当前肺炎病毒肆虐全球的形势下,实验室开放体系的构建可以严格有序监控使用者,合理安排使用者人数,避免聚集扎堆,实现联防联控,是学校疫情防控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李春琳,侯非凡,郝燕燕.开放、共享、参与的实验室管理新模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7,15(3):155-157.

[2]李彭,刘琴,方勇,等.创新创业潮流下的高校实验室开放式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7(4):43-45.

[3]魏文华,赵小菁,蒋锦琴.高校实验室开放模式的探索[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27(8):1199-1201.

[4]刁叔钧.基于资源共享的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网络化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54-156.

[5]刘洋,艾婷,张朝鹏.科研实验室大型精密仪器开放预约平台建设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9,17(5):143-147.

[6]张天菊.高校实验室全面开放的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7-73.

[7]王梦,曹淑源,周靖平,等.高等院校实验型教辅队伍的培养与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9,17(2):152-155.

[8]张孝芳,王荣明.高校实验室技术队伍的建设及管理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20,18(2):149-152.

[9]洪文昕,陆婷,夏春琴,等.“新工科”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20,18(4):153-156.

开放时代范文篇3

(一)开放发展理念是对改革开放的继承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有过不少教训也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经验有利于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有必要在当下和未来的实践中继续坚持并不断发展完善。[1]首先,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促使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保证开放发展的正确方向。其次,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促使我们党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践行理论,借鉴国内外改革的成功经验,吸取错误和失败的教训,大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以开放促进改革。再次,开放发展理念遵循了以人为本,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为保障人民的权利依靠群众力量,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向“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目标而奋斗,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开创伟大的发展之路。最后,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促使我国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权力缺乏制衡问题以及行政权力对于市场和社会的过度干预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政府部门深化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了政府职能,规范了市场秩序,完善了财税体制,全面提高了对外改革开放的程度。(二)开放发展理念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要有利于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实现全民的共同富裕;要有利于快速凝聚力量并有效应对发展道路上的困难与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方面的体制改革,我国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的生活得以改善,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①当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现阶段依然面临各种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保障公平竞争与促进共同富裕,优化公共服务与提供民生保障。可见,坚持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可以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三)开放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出现的新问题,面对新时期我国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以新发展理念科学的回答了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什么样的理念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新时期我国进一步开放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指引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虽然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但是受国际环境制约,个别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地缘政治关系的紧张等现象都制约了我国开放发展的水平。新时期开放发展理念的提出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立足于本国国情和国际环境的背景下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我国的经济发展融入世界发展之中,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注重发展的渐进性以及整体性,促进内外联动,共同发展。

二、新时代开放发展理念的思想内涵

(一)坚持主动开放,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所谓主动开放,就是要把开放的理念作为发展的内在动力。开放发展最主要的就在于在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的关系,并在其基础上践行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理念,顺应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固化、僵化到改革、创新、开放的历史过程。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②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不断融合,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越来越举足轻重。在新形势下主动开放就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2018年博鳌论坛上说:“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新时期,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开放的范围,拓展开放的深度,遵守开放的原则,提升开放的动力,更加主动融入开放发展浪潮中,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质量。[3](二)坚持公平开放,健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于我国把握经济关键期,营造公平开放的经济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经济管理的新体制机制,开放的发展理念需要以新体制机制为依托,这就需要政府营造公平的营商环境。为此,要降低投资准入门槛,保持稳定、透明的外资政策,政府部门要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市场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三)坚持全面开放,努力优化开放布局。当前,我国在开放发展中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指出:“面对时代命题,中国坚定不移坚持对外开放。面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中国坚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③为优化开放布局,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发挥积极作用。为开放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开放发展中,要坚持优化东西并举、海陆并举和内外联动的开放布局。在东西并举中,要构建更加完备的经济格局,缩小东西发展差距,根据东部与西部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根据其自身特点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使两大区域共同开放发展。在海陆并举中,使沿边和内陆地区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并促进其与“一带一路”建设相融合,使沿边和内陆地区扩大与周边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规模,为沿海内陆地区以及沿线国家创造更多的贸易市场,加深开放程度,加快构建区域开放布局。在报告中提出:“要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④因此,我们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促进内外联动,共同发展。(四)坚持共赢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将我国的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的发展之中,让世界各国结成经济共同体,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具有重要作用。[4]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要不断丰富伙伴关系内涵,实现互利共赢。我们同世界各国是彼此息息相关,命运相连的。”当前,我们应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就“共赢”来看,我们应继续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多边和双边的合作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有机结合与发展。就“开放”来看,我们在推动合作共赢发展战略时,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注重发展的渐进性以及整体性,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五)坚持双向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需要不断的消除贸易保护的壁垒,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同等重视扩大内需与外需,有效防范风险。从“引进来”方面看,针对当前企业竞争所面临的问题,推动企业整合全球优势,提高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的竞争能力。不断扩大双向互动的内容,不断推进我国在金融、网络、教育等行业的开放,拉动国内投资与扩大出口,搭建双向互动平台,为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提供载体,如自贸区,亚投行的建设等。从“走出去”方面看,要不断利用外资提高我国经济的开放发展,不仅要注重引进外资的数量,同时也应该更加强调引进外资的质量,用我国的市场来吸引国外的优势企业、资源、技术与人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对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政策进行评估和制定,需要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三、新时代开放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一)开放发展理念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需要明确治理目标,优化治理手段,改进治理方式,调试治理过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在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国内外的经济环境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但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开放发展新理念也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就不可避免的要求其符合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因此,现阶段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时,要不断构建新制度,深化法治中国建设,使我国的制度更加完善,从而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之下,开放发展理念为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满足国内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以及推进治理能力的学习和改进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5](二)开放发展理念体现了以人为主体,实现民族复兴的期盼。人民至上是党执政的根本基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纵观我们党数十载的发展历程,以人民为主体的理念是各时代领导集体执政的指南针,必须坚持这一基本主旨,开放发展理念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标正是人民主体性的体现。人民主体性这一基本主旨必须坚持和贯穿于改革事业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在开放发展中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人民始终是我党执政力量的源泉和根本动力的坚实依靠,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将人民所关心的问题作为开放发展的导向和突破口,才能克服艰难险阻,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贯彻开放发展理念,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创造出新的奇迹和辉煌。开放发展理念把人民群众的期待化为了发展动力,把人民群众的希望力求变为现实生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三)开放发展理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开放发展既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须要遵循的理念,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对内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继续深化改革,对外进一步拓展开放的广度与深度,这是治国理政思想的一部分。把拓展全球视野与主动开放相结合,把时代性与创造性相结合,这对于我国新时代的对外开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新时代我国的开放发展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积极主动、成熟自信、深度开放,积极迎接发展道路上遇到的挫折与挑战。在开放发展中更加重视创新开放,因此要求在开放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开放方式、创新开放内容,这就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一些国家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离不开我国经济发展的理念,他们已经认识到我国发展的经验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四)开放发展理念有利于推动国际发展合作,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从开放发展的理念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是只追求自身的发展,而是希望世界经济的复苏能够凭借中国强大的经济力量作为支撑。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国的开放发展理念也为推动国际发展合作贡献了自身的力量。这种经济利益共同体既有助于加强我国其他领域同世界各国的紧密交融,也有利于更进一步地推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要把握对外发展的机遇,加快推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2018年出席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以及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都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开放发展的自信与决心。我国积极打造的21世纪“一带一路”建设,印证了我国谋求共赢合作发展的理念,突出表现了我国推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决心。另一方面,我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在谋求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同时,也在积极的维护世界和平,为全球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四、新时代落实开放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一)缩小内陆沿边区域发展差距,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渐进式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对外发展的特点,这一点同样表现在区域开放发展方面。从区域发展推进的方式来看,受地理位置、资源环境以及政策等影响,我国的对外开放以沿海地区为起点,由东向西,并向内陆阶梯式推进,我国的发展具有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特征,东部地区较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而言欠发达,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成为我国开放发展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不利于推动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指出:“过去我们的开放主要基于沿海地区,面向海洋、面向发达国家,今后这个方向的工作还要继续做。同时要更多地考虑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①因此,中西部地区应积极创新开放发展新思路,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打造区域性的交通网络和国际交流平台,力求缩小内陆沿边区域的发展差距,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二)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大力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指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②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是为了贯彻开放理念,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所做的重要的战略实践,这更加有利于利用创新来驱动发展;有利于资金、人才、商业贸易在更高领域的自由流通;有利于为地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有利于通过时间加以检验从而形成经验。自2013年9月在中国上海建立首个自贸试验区后,2014年底我国相继增设了广东、天津等三个自贸试验区;2017年批准辽宁、河南、重庆等7个省市建立自贸区;2018年批准海南建设自贸试验区。自此,我国已经建立了1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③这表明我国通过自贸区的建设扩大我国开放范围,不断探索开放发展新模式。(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筑多元开放的对外格局。2013年9月和10月,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以来,到现在我们已经同6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了合作协议。④指出:“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一带一路’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这标志着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开放发展理念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它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给周边国家提供了一个实现合作与对话的平台,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展。2018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了5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超过1000多家企业参展,成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又一个重要支撑。“一带一路”的建设有利于让沿线国家都能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有利于加快“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步伐;有利于践行合作共赢的开放原则。[6]开放发展理念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并指明了方向,“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投资与贸易的高效化、便利化与国际化,深化了多元的贸易交流,多元的区域投资,有助于构筑多元开放的对外格局。[7](四)营造公平开放的营商环境,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要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为开放发展构建一个公平、高效、国际化的市场环境。[8]当今,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逐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新的体制机制与国际规则相接轨,与国际准则相对接,促使我国市场规则国际化、便利化,同时也注重同等对待国内外企业促进我国经济的深度发展。一方面,体制机制适应了市场化的需要,政府内部简政放权,扫除了一切阻碍开放发展的障碍,创新营商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另一方面政府缩小了管控范围,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使市场经济能够灵活发展。“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①而要想吸引外资,最重要的是我国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2017年2月22日,我国已加入的WTO《贸易便利化协定》正式生效,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开放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方面,我们不断打造一个开放的市场准入环境,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吸引金融、外企的投资;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强化产权保护,鼓励企业竞争,遏制垄断,全面落实开放发展理念。(五)扩大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推进区域经济积极发展。新形势下审视周边环境,要求我们更进一步地加大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交往,经济交流,切实推动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长久之计。在实体经济上,我国加大了与周边国家在海路、铁路上的道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区域经济合作与交往。在金融经济方面,我们积极筹建亚投行、金砖国家银行及丝路基金等与世界各国共建融资的桥梁。同时,我们为周边国家提供了优惠的政策,对周边不发达国家实行贸易零关税,帮助他们提升发展能力,扩大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六)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高我国全球治理话语权。一方面,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我国与其他国家一起加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与世贸组织的内部配合,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参与能力。并努力掌握经济制度性话语权,积极为应对全球问题建言献策,努力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另一方面,我国明确了全球经济治理的目标,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为我国开放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实力,提高我国全球治理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郭敬生.全面开放观及其实践价值[J].学习与实践,2018(6):5-11.

[2]郭建宁.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

[3]戴翔,张二震,王原雪.开放发展思想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4):12-22.

[4]王中汝.关于开放发展的进一步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8):10-15.

[5]王维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3.

[6]李红松.五大发展理念之“开放”发展理念探析[J].系统科学学报,2017(5):97-101.

[7]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97.

开放时代范文篇4

一、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时期

民主革命时期是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思想既论述了革命根据地的对外开放,也对未来的新中国如何对外开放作了设想,在他的许多论著中,对革命根据地或新中国的对外开放都作了精辟的论述,表明的对外开放思想已初步形成。

的对外开放思想首先体现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上。他认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首先应立足于自我,同时也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利用本国和外国资本发展经济。他在《论政策》一文中指出:“应该积极发展工业农业和商品的流通。应该吸引愿来的外地资本家到我抗日根据地开办实业。应该奖励民营企业,而把政府经营的国营企业只当作整个企业的一部分……。应该避免对任何有益企业的破坏。”(注:《选集》,2版,第2卷,7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指出: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的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等。1946年6月3日经审阅同意的中共中央《关于解放区外交方针的指示》曾明确指出:允许外国人来经商、开矿及建立工厂,发展交通或与中国人合作经营工矿。(注:引自王占阳《的建设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416、414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的这些论述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对外开放思想。既论述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又论述了开放的形式。两次提到“苏维埃政府欢迎外国资本家的投资”,到根据地兴办“实业”,即允许外国资本家到根据地投资,还论述了“实业”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办工厂、开矿山、发展交通等。在投资方式上,可以是外国人独资,也可以与中国人合作经营(合资)。从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的对外开放思想的雏形已经形成。

在民主革命时期,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开放也作了大胆的设想。抗战胜利前夕,提出了对美国开放的主张。1944年在延安同斯诺、谢伟思、福尔曼等外国及人谈话中多次谈到:中国战后的最大需要就是发展经济,但中国缺乏独立完成这一任务的必要的资本主义基础,希望美国能和中国共产党进行经济合作。中国必须工业化。在中国工业化只能通过自由企业和外国资本帮助之下才能做到,中国和美国的利益是互相关联的。(注:《党史通讯》,1983(20)。)而且他进一步指出美国在中国投资,会使双方在经济上“取长补短”,将给中美双方带来经济利益。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关于同外国人做生意,那是没有问题的,有生意就得做,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做,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正在互相竞争。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注:《选集》,2版,第4卷,14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从的这些论述中不难发现:(1)对外开放,应该是全面的,不仅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而且也应该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2)对外开放可以“取长补短”,表明了想利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本,发展我国经济的愿望。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这一时期论述的保持党在思想上的纯洁性与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关系,对于当前我们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明确指出:“严肃地坚决地保持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的纯洁性,和保护社会经济中的有益的资本主义成分,并使其有一个适当的发展,是我们在抗日和建设民主共和国时期不可缺一的任务。在这个时期内一部分共产党员被资产阶级所腐化,在党员中发生资本主义的思想,是可能的,我们必须和这种党内的腐化思想作斗争;但是不要把反对党内资本主义思想的斗争,错误地移到社会经济方面,去反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我们必须明确地分清这种界限。”(注:《选集》,2版,第3卷,7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重新认识这一思想显得非常重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外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与保持党在思想上的纯洁性并不相悖,而是相得益彰。在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某些消极因素和腐朽思想必然会对我们产生某些影响,但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因此就关起门来。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外来的腐朽思想予以坚决抵制,消极因素就伤害不了我们,腐败现象就影响不了我们。

二、对外开放思想的成熟时期

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这是对外开放思想的成熟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对未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多次提到了如何利用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本,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思想。1956年4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不管美国人的也好,英国人的也好,日本人的也好,我们用得着的我们就得跟着学。”1956年12月在对派人士谈话时曾经说过:只要社会有需要,可以允许资本家开私营大厂,华侨投资一百年不没收,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一点资本主义。的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他希望通过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的文化成果(不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要有用,都要学)发展本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思想。

1956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表明了对外开放思想已经走向成熟。

在这篇著作中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至少阐明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思想。第一,强调了要向外国学,“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注:《著作选读》,下册,7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不仅经济落后时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一定还要坚持革命立场,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人家学习,不要把尾巴翘起来。不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向人家学习,就是在几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当向人家学习”(注:《著作选读》,下册,7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二,阐述了向人家学什么的思想。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注:《著作选读》,下册,7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特别强调要学习外国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优秀成果,指出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注:《著作选读》,下册,7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注:《著作选读》,下册,7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三,论述了如何向外国学习的问题。指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注:《著作选读》,下册,7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同时指出:“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注:《著作选读》,下册,7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因此在对待如何学这一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对外国的东西一切照搬照抄;另一种是对外国的东西一概排斥。这两种倾向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第四,还强调了向外国学习优秀的文化成果的同时,“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注:《著作选读》,下册,7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在《论十大关系》中关于向外国人学习的论述,对于我们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对外开放思想已经成熟。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思想由于受到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和封锁政策的影响,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上,带有“一边倒”的倾向,把对外开放的重点主要放在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方面。

三、晚年的对外开放思想

晚年的对外开放思想是鉴于对资本主义重新认识的基础上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比较重视对资本主义的研究,然而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开始特别警惕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的危险性,特别是在“”期间,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就更加彻底。结果在一段时间内关上了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的大门。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的僵化,中苏两国由兄弟关系走向敌对关系,苏联在中国的投资、贷款,在中国的专家、学者全部撤回,援助中国的项目被迫下马,甚至在边界发生了局部冲突,在这种国际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又一扇大门也被迫关上了。对外开放的活动越来越少了,在这种不利的国际环境下,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为了打开中国的外交局面,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摆脱中国在国际上的窘境,在这期间着重注意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如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柬埔寨和非洲的一些小国家,援助这些国家发展经济。与此同时审时度势,改善了同日本和美国的关系,使中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这是在外交上的巨大成功,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我国向日本和美国引进了成套的设备和大型的科技项目,总共达22项。

开放时代范文篇5

1936年初冬,在保安与斯诺谈论中国革命与世界事务时说:当中国真正获得独立时,那么外国正当贸易利益就可享有比以前更多的机会。四亿五千万人民生产和消费的力量不是一件能完全由中国人来管的事情,而必须要许多国家来参加。我们巨大的潜在生产力用在各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上,能够帮助改善全世界经济和提高全世界的文化的水准。这段话已经闪烁着对外开放的思想,由于受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对外开放的思想又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作粗浅的探索。

一、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时期

民主革命时期是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思想既论述了革命根据地的对外开放,也对未来的新中国如何对外开放作了设想,在他的许多论著中,对革命根据地或新中国的对外开放都作了精辟的论述,表明的对外开放思想已初步形成。

的对外开放思想首先体现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上。他认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首先应立足于自我,同时也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利用本国和外国资本发展经济。他在《论政策》一文中指出:“应该积极发展工业农业和商品的流通。应该吸引愿来的外地资本家到我抗日根据地开办实业。应该奖励民营企业,而把政府经营的国营企业只当作整个企业的一部分……。应该避免对任何有益企业的破坏。”(注:《选集》,2版,第2卷,7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指出: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的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等。1946年6月3日经审阅同意的中共中央《关于解放区外交方针的指示》曾明确指出:允许外国人来经商、开矿及建立工厂,发展交通或与中国人合作经营工矿。(注:引自王占阳《的建设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416、414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的这些论述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对外开放思想。既论述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又论述了开放的形式。两次提到“苏维埃政府欢迎外国资本家的投资”,到根据地兴办“实业”,即允许外国资本家到根据地投资,还论述了“实业”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办工厂、开矿山、发展交通等。在投资方式上,可以是外国人独资,也可以与中国人合作经营(合资)。从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的对外开放思想的雏形已经形成。

在民主革命时期,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开放也作了大胆的设想。抗战胜利前夕,提出了对美国开放的主张。1944年在延安同斯诺、谢伟思、福尔曼等外国及人谈话中多次谈到:中国战后的最大需要就是发展经济,但中国缺乏独立完成这一任务的必要的资本主义基础,希望美国能和中国共产党进行经济合作。中国必须工业化。在中国工业化只能通过自由企业和外国资本帮助之下才能做到,中国和美国的利益是互相关联的。(注:《党史通讯》,1983(20)。)而且他进一步指出美国在中国投资,会使双方在经济上“取长补短”,将给中美双方带来经济利益。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关于同外国人做生意,那是没有问题的,有生意就得做,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做,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正在互相竞争。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注:《选集》,2版,第4卷,14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从的这些论述中不难发现:(1)对外开放,应该是全面的,不仅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而且也应该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2)对外开放可以“取长补短”,表明了想利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本,发展我国经济的愿望。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这一时期论述的保持党在思想上的纯洁性与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关系,对于当前我们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明确指出:“严肃地坚决地保持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的纯洁性,和保护社会经济中的有益的资本主义成分,并使其有一个适当的发展,是我们在抗日和建设民主共和国时期不可缺一的任务。在这个时期内一部分共产党员被资产阶级所腐化,在党员中发生资本主义的思想,是可能的,我们必须和这种党内的腐化思想作斗争;但是不要把反对党内资本主义思想的斗争,错误地移到社会经济方面,去反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我们必须明确地分清这种界限。”(注:《选集》,2版,第3卷,7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重新认识这一思想显得非常重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外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与保持党在思想上的纯洁性并不相悖,而是相得益彰。在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某些消极因素和腐朽思想必然会对我们产生某些影响,但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因此就关起门来。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外来的腐朽思想予以坚决抵制,消极因素就伤害不了我们,腐败现象就影响不了我们。

二、对外开放思想的成熟时期

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这是对外开放思想的成熟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对未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多次提到了如何利用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本,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思想。1956年4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不管美国人的也好,英国人的也好,日本人的也好,我们用得着的我们就得跟着学。”1956年12月在对派人士谈话时曾经说过:只要社会有需要,可以允许资本家开私营大厂,华侨投资一百年不没收,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一点资本主义。的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他希望通过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的文化成果(不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要有用,都要学)发展本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思想。

1956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表明了对外开放思想已经走向成熟。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在这篇著作中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至少阐明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思想。第一,强调了要向外国学,“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注:《著作选读》,下册,7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不仅经济落后时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一定还要坚持革命立场,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人家学习,不要把尾巴翘起来。不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向人家学习,就是在几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当向人家学习”(注:《著作选读》,下册,7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二,阐述了向人家学什么的思想。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注:《著作选读》,下册,7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特别强调要学习外国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优秀成果,指出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注:《著作选读》,下册,7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注:《著作选读》,下册,7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三,论述了如何向外国学习的问题。指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注:《著作选读》,下册,7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同时指出:“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注:《著作选读》,下册,7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因此在对待如何学这一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对外国的东西一切照搬照抄;另一种是对外国的东西一概排斥。这两种倾向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第四,还强调了向外国学习优秀的文化成果的同时,“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注:《著作选读》,下册,7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在《论十大关系》中关于向外国人学习的论述,对于我们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对外开放思想已经成熟。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思想由于受到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和封锁政策的影响,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上,带有“一边倒”的倾向,把对外开放的重点主要放在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方面。

三、晚年的对外开放思想

晚年的对外开放思想是鉴于对资本主义重新认识的基础上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比较重视对资本主义的研究,然而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开始特别警惕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的危险性,特别是在“”期间,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就更加彻底。结果在一段时间内关上了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的大门。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的僵化,中苏两国由兄弟关系走向敌对关系,苏联在中国的投资、贷款,在中国的专家、学者全部撤回,援助中国的项目被迫下马,甚至在边界发生了局部冲突,在这种国际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又一扇大门也被迫关上了。对外开放的活动越来越少了,在这种不利的国际环境下,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为了打开中国的外交局面,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摆脱中国在国际上的窘境,在这期间着重注意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如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柬埔寨和非洲的一些小国家,援助这些国家发展经济。与此同时审时度势,改善了同日本和美国的关系,使中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这是在外交上的巨大成功,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我国向日本和美国引进了成套的设备和大型的科技项目,总共达22项。

开放时代范文篇6

最后统稿才发现,本期重勘的三部小说《美食家》《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妻妾成群》都首发在《收获》杂志,分别发表于1983年第1期、1985年第5期和1989年第6期,且均为《收获》当期中篇小说头题。从时间分布上看,也正好是20世纪八十年代的前中后期。如果我们做一个更大范围的期刊调查,不只是本期几部小说,《收获》可能为整个改革开放时代提供了最多的现象级文本。其他的,像《十月》《当代》《人民文学》《钟山》《花城》《北京文学》也是现象级文本的重要来源刊物,这和刊物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地区位优势密切相关,也和刊物的定位、传统甚而某一个阶段某个主编或者编辑的文学趣味也有着千丝万缕的牵系。说到《收获》和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文学,大众传媒关注得最多的是它和先锋文学之间的渊源,其实它对思想文化和文学边界的拓殖,是有着一以贯之的刊物传统——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收获》,不仅仅发明汉语文学可能,也引领思想文化前锋,现实地参与到国民精神和审美建构,这是现象级文本植根的土壤。故而,《收获》和其他几家刊物出产最多的现象级文本不是偶然的。期刊以怎样的洞见去发现和编辑文本,在更辽阔的想象中把文本编织到文学脉络和社会结构,需要以期刊和编辑为中心进行专门的研究。还可以观察到的是,不少现象级文本可能会突破各种各样的禁忌,禁忌不完全等于社会热点和公共议题,政治法律、道德伦理、国民心理、文化传统、人性底线和审美惯例等都可以是某个方面的禁忌,有人有边界有秩序就会有禁忌,有禁忌就会有突破禁忌的冲动和快感。

期刊的编辑者需要对挑战禁忌的文本可能产生的“破坏性”后果有预先的研判。不过,即便有研判,有的现象级文本最后的命运和走向不是期刊编辑者或者出版人所能掌控的。禁忌性文本容易出圈,一旦出圈成为社会性公共事件,审美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权重就会变得减弱,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可以举出不少。应该意识到禁忌虽然具有破坏性,但往往又是被赋予了创造力,审美领域尤其如此,正是对某些既有禁忌和规则的不断挑战和突破,才可能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或者文学本份的审美开疆拓土。从这种意义上,对某些现象级文本和它嵌入的时代之关系研究,揭示出文学的现象级文本也是整个时代风向的症候性文本,比如《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1985年,《废都》《白鹿原》在1993年,都是值得深究的。关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2006年,时任《收获》副主编的程永新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过:80年代,张贤亮写了一部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和李小林等人一起去北京组稿,大家看了这个小说以后都觉得不错,认为张贤亮写出了人性,有一些真实的体验在里面。之后,我们把它作为一部重要作品,由李小林编发了。北京的一些女作家对此很有意见,说张贤亮的作品体现大男子主义。因为小说里面有一些性描写,主人公章永嶙在与一个女人同甘共苦的生活中恢复了性功能,这种描写在西方文学中很常见,现在回头看也不算什么。但是,当时的文坛对此还是很难接受。老作家冰心也对此提了一些意见,打电话对巴金说,你要管管《收获》了。一开始别人说的时候,巴金没太在意,他还是比较相信我们的判断。但是,冰心给他打电话说这件事,他开始重视起来。他和冰心以姐弟相称。步入高龄的老巴金看完小说之后对我们说,小说没有什么问题。正是因为如此,每一部现象级文本都有一部公开的或者易于发现的发表、阐释和接受史,还有一部文学内外权力斡旋“看不见”的隐秘史。本期张学昕教授论文重勘苏童《妻妾成群》于一个长时段和同时代的审美路线图。如论文指出的,普通读者召唤出来的确实可能是苏童说过的,小说触发来源之一是西安诗人丁当的那几句诗“男人都有一个隐秘的梦想,嫔妃三千,妻妾成群”。“隐秘的梦想”如果是原型性、集体性的国民心理,或者白日梦式的意淫,甚至恶趣味和劣根性等等,在商业时代都可以换算成注意力以及资本变现。这一点在传统通俗文艺和近些年的像网络文学这样的大众新文娱样式都可以获得有力的佐证。现象级文本在今天可以是资本市场趋之若鹜的大“IP”。这种大“IP”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市场意识初萌并没有今天的圈钱能力,像本期重勘的《美食家》早已经是苏州的文化符号,《美食家》在很多人的理解里就是苏州美食地图和饮食文化简写本,但小说家陆文夫个人从中获得的也只是“陆苏州”这个“虚名”。

再说《妻妾成群》,可以想见,有多少人是冲着“妻妾成群”,包括后来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来阅读苏童并定义苏童。确实,如张学昕教授所言,《妻妾成群》“苏童的写作,完成了一次历史性、根本性的转变”,是苏童最初对“旧”世界的想象和书写冲动,或者“对旧时代一种古怪的激情”。这是小说家苏童和作为代表的批评家张学昕的审美密约。我也相信,普通读者中会有一部分能够加入到这个小说家和批评家的审美共同体,体悟到《妻妾成群》的“人性漩涡中徒然的挣扎”(程光炜)。读者构成的复杂性,包括具体到专业读者构成的复杂性,顾奕俊博士论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关注到同时代批评家之间的冲撞和对话。现在可以看到,一本收入四十余篇评论的《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在小说发表不到两年就正式出版,且首印一万册。这不仅能够看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文学圈的反响,也能部分反映文学批评在1980年代在向圈外溢出的影响力。同时,顾奕俊还注意到“性”之于张贤亮的写作策略。揣度禁忌的社会容忍度,冒犯之。但事实上,当普通读者讲小说的某些片段当着“小黄书”阅读时,“性”与附着于“性”的幻术,只是张贤亮极其有限的、解决相应叙事问题的途径方式。《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如此,贾平凹的《废都》又予以升级。1990年代一直到新世纪初,很多审美终端不在“性”的小说都以“性”作为营销的卖点,比如《白鹿原》《上海宝贝》等,且无需像八十年代《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那样遮遮掩掩。作为现象级文本的《妻妾成群》(也包括《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美食家》)肯定激活并吸附了有着“非文学性”(比如性幻想和吃货梦)“隐秘的梦想”的潜在读者,他们是《妻妾成群》也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美食家》庞大的读者俱乐部的一员。事实上,还可以进一步思考的有两点:第一,苏童《妻妾成群》发表的1980年代,一方面“妻妾成群”已然是一个吐弃的旧社会关系方式,但作为文化心理是国民的残梦,文化心理和社会关系方式存续的不对等,助长了意淫的“隐秘的梦想”在幽暗处生长;另一方面,更开放的“性”欲望化时代还没有降临。《妻妾成群》在相对匮乏的时代,满足了一部分读者“隐秘的梦想”。缘此,扩大了《妻妾成群》读者的基本盘面。第二,我们承认和强调小说家和专业读者的“深读”,同时那些把《妻妾成群》就读成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宅斗的“浅读”是不是也有其合理性和合法性?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也可以作如是观。不只是“色”,《美食家》的食,对应的也是吃饱到吃好到吃得艺术化的匮乏恢复到“丰盈”的过渡时代。一定意义上,《美食家》的前文本(潜文本)是物质匮乏的饥饿记忆及其书写,在“吃”的文学表达上,《美食家》和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具有互文性。这提醒我们注意,欲望的文学表达得以葳蕤滋生的时代恰恰对应着压抑和匮乏。文学表达成为现实生活解放和补偿的替代品。值得一提的,压抑和匮乏并无终结之处,解放和补偿只是阶段性的,所谓欲壑难填。

就像李徽昭教授论文所认为的:“《美食家》既有当代中国的政治反思,也有对饮食等日常生活与城市文化的深度介入,形成了欲望消费与城市及时代的间性思考。在历史政治与日常生活的张力之间,《美食家》建构了欲望与消费的新观念,解放了曾受革命禁锢的欲望与消费,从而成为时代变革的内在动力。”在李徽昭教授的描述中,可作多义性解读的文学文本成为现象级文本是一个不断溢出,不断破壁、跨越圈层的过程。本期设计里还可以有八十年代之后的《白鹿原》《我爱美元》《废都》《上海宝贝》等涉欲望表达的文本。预想中,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欲望样本的扩容,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学欲望表达,流与变渐次展开。本栏目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文学经验和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19ZDA277)阶段性成果。

作者:何平

开放时代范文篇7

1936年初冬,在保安与斯诺谈论中国革命与世界事务时说:当中国真正获得独立时,那么外国正当贸易利益就可享有比以前更多的机会。四亿五千万人民生产和消费的力量不是一件能完全由中国人来管的事情,而必须要许多国家来参加。我们巨大的潜在生产力用在各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上,能够帮助改善全世界经济和提高全世界的文化的水准。这段话已经闪烁着对外开放的思想,由于受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对外开放的思想又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作粗浅的探索。

一、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时期

民主革命时期是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思想既论述了革命根据地的对外开放,也对未来的新中国如何对外开放作了设想,在他的许多论著中,对革命根据地或新中国的对外开放都作了精辟的论述,表明的对外开放思想已初步形成。

的对外开放思想首先体现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上。他认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首先应立足于自我,同时也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利用本国和外国资本发展经济。他在《论政策》一文中指出:“应该积极发展工业农业和商品的流通。应该吸引愿来的外地资本家到我抗日根据地开办实业。应该奖励民营企业,而把政府经营的国营企业只当作整个企业的一部分……。应该避免对任何有益企业的破坏。”(注:《选集》,2版,第2卷,7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指出: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的原则下,允许任何外国人到边区游历,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等。1946年6月3日经审阅同意的中共中央《关于解放区外交方针的指示》曾明确指出:允许外国人来经商、开矿及建立工厂,发展交通或与中国人合作经营工矿。(注:引自王占阳《的建设方略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416、414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的这些论述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对外开放思想。既论述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又论述了开放的形式。两次提到“苏维埃政府欢迎外国资本家的投资”,到根据地兴办“实业”,即允许外国资本家到根据地投资,还论述了“实业”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办工厂、开矿山、发展交通等。在投资方式上,可以是外国人独资,也可以与中国人合作经营(合资)。从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的对外开放思想的雏形已经形成。

在民主革命时期,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开放也作了大胆的设想。抗战胜利前夕,提出了对美国开放的主张。1944年在延安同斯诺、谢伟思、福尔曼等外国及人谈话中多次谈到:中国战后的最大需要就是发展经济,但中国缺乏独立完成这一任务的必要的资本主义基础,希望美国能和中国共产党进行经济合作。中国必须工业化。在中国工业化只能通过自由企业和外国资本帮助之下才能做到,中国和美国的利益是互相关联的。(注:《党史通讯》,1983(20)。)而且他进一步指出美国在中国投资,会使双方在经济上“取长补短”,将给中美双方带来经济利益。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关于同外国人做生意,那是没有问题的,有生意就得做,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做,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正在互相竞争。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注:《选集》,2版,第4卷,14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从的这些论述中不难发现:(1)对外开放,应该是全面的,不仅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而且也应该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2)对外开放可以“取长补短”,表明了想利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本,发展我国经济的愿望。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这一时期论述的保持党在思想上的纯洁性与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关系,对于当前我们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明确指出:“严肃地坚决地保持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的纯洁性,和保护社会经济中的有益的资本主义成分,并使其有一个适当的发展,是我们在抗日和建设民主共和国时期不可缺一的任务。在这个时期内一部分共产党员被资产阶级所腐化,在党员中发生资本主义的思想,是可能的,我们必须和这种党内的腐化思想作斗争;但是不要把反对党内资本主义思想的斗争,错误地移到社会经济方面,去反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我们必须明确地分清这种界限。”(注:《选集》,2版,第3卷,7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重新认识这一思想显得非常重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外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与保持党在思想上的纯洁性并不相悖,而是相得益彰。在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过程中,资本主义的某些消极因素和腐朽思想必然会对我们产生某些影响,但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因此就关起门来。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外来的腐朽思想予以坚决抵制,消极因素就伤害不了我们,腐败现象就影响不了我们。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对外开放思想的成熟时期

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完成,这是对外开放思想的成熟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对未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多次提到了如何利用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本,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思想。1956年4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不管美国人的也好,英国人的也好,日本人的也好,我们用得着的我们就得跟着学。”1956年12月在对派人士谈话时曾经说过:只要社会有需要,可以允许资本家开私营大厂,华侨投资一百年不没收,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一点资本主义。的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他希望通过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的文化成果(不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要有用,都要学)发展本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思想。

1956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表明了对外开放思想已经走向成熟。

在这篇著作中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至少阐明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思想。第一,强调了要向外国学,“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注:《著作选读》,下册,7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不仅经济落后时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一定还要坚持革命立场,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人家学习,不要把尾巴翘起来。不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向人家学习,就是在几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当向人家学习”(注:《著作选读》,下册,7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二,阐述了向人家学什么的思想。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注:《著作选读》,下册,7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特别强调要学习外国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优秀成果,指出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注:《著作选读》,下册,7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注:《著作选读》,下册,7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三,论述了如何向外国学习的问题。指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注:《著作选读》,下册,7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同时指出:“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注:《著作选读》,下册,7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因此在对待如何学这一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对外国的东西一切照搬照抄;另一种是对外国的东西一概排斥。这两种倾向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第四,还强调了向外国学习优秀的文化成果的同时,“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注:《著作选读》,下册,7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在《论十大关系》中关于向外国人学习的论述,对于我们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对外开放思想已经成熟。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思想由于受到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和封锁政策的影响,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上,带有“一边倒”的倾向,把对外开放的重点主要放在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方面。

三、晚年的对外开放思想

晚年的对外开放思想是鉴于对资本主义重新认识的基础上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比较重视对资本主义的研究,然而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发生根本变化,开始特别警惕资本主义在中国复辟的危险性,特别是在“”期间,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就更加彻底。结果在一段时间内关上了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的大门。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的僵化,中苏两国由兄弟关系走向敌对关系,苏联在中国的投资、贷款,在中国的专家、学者全部撤回,援助中国的项目被迫下马,甚至在边界发生了局部冲突,在这种国际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又一扇大门也被迫关上了。对外开放的活动越来越少了,在这种不利的国际环境下,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为了打开中国的外交局面,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摆脱中国在国际上的窘境,在这期间着重注意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如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柬埔寨和非洲的一些小国家,援助这些国家发展经济。与此同时审时度势,改善了同日本和美国的关系,使中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这是在外交上的巨大成功,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我国向日本和美国引进了成套的设备和大型的科技项目,总共达22项。

开放时代范文篇8

2.传统舞蹈语言的解构与新舞蹈语言的建构由于中国是个舞蹈传统非常深厚的国家,因此,当新时代需要新的舞蹈语言体系时,怎样改造原有的语言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一方面,浓郁的风格性舞蹈语言给作品带来绚丽的色彩和很强的异域风情,仍旧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精华所在。另一方面,鲜明的舞蹈人物个性也很容易消失在强大的风格魅力之中。所以,20世纪晚期中国舞蹈转变之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表现,就是民族舞蹈创作的编导们已经把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其他类的象征性形象的塑造当作头等大事。首当其冲的变化,自然发生在舞蹈语言的领地里。

超越简单的舞蹈动作的模仿或是风格性的展览,让舞蹈结合起心灵的真实呼唤,这就是当代中国舞蹈创作的最重要的大趋势。

传统舞蹈语言的变革,是从1980年开始的。

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开始时,由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创作、刘文刚表演的男子独舞《海浪》,在比赛中只得了创作三等奖。但是,这个作品在十五年里常演不衰,不但成为各个舞蹈团体的保留节目,而且还被作为"中国舞桃李杯比赛"的法定剧目。

该作品以演员表演动作的双重性、作品形象的双重性而著名。开始时演员的臂膀模仿海燕的翅膀,像是低掠过大海的浪峰。俄倾,同一臂膀的海燕形象又在模仿翻卷的、滚动的、柔软的浪花。"海燕"的双臂一忽儿柔若春柳,一忽儿又棱角分明;"海浪"的身躯时而冲天而起,时而落地有声。他把蒙族民间舞蹈的手臂动作加以改造和变化,创造出海燕动作的独特形态。特别是动作中的"闪势",扑簌迷离,奥妙无穷。贾作光还借鉴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手法,将海燕与海浪交替地展现在舞台上,他在作品里创造性地采用了"连续前桥软翻"、"头肩着地后抢脸"等技巧动作,把高难度技巧和舞蹈形象的深刻内涵有机地化在了一起。在《海浪》里,人们已经看不到归属性很强的舞蹈动作了,即已经看不到属于特定民族或是特定舞种的动作了。人们能够感受到的,就是新的舞蹈语汇所特有的新鲜感和冲击力。

舞蹈语言的革新成为时代风气。从《丝路花雨》中的"S"型体态以及《文成公主》中藏族舞蹈与汉族戏曲舞蹈风格的结合起,就已经开了新一类动作风气之先。《刑场上的婚礼》、《黄河》等作品融合了多种民间舞素材,不再做纯粹风格化动作的展览,而是以舞蹈形象的创造为艺术的最高任务。

由蒋华喧编导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将多种汉族民间舞蹈的传统动作切分、打碎、割裂,然后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而自由地组合起来,完成"希望"之"田野"的形象。这一70年代末出现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简单地说,焦点就是传统舞蹈语言的风格性是否可以被打破,原有的语言体系是否可以被"解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述作品的艺术实践,向人们证实了舞蹈语言可以而且完全应该根据编导的需要而被分解使用。

但是,"解构"尚不是艺术创作的唯一目的。舞蹈语言终究是支撑作品的主干。打碎了旧有的艺术表现方式,最终目的还在于创造新的。一些作品在这方面做得富有成效。

《割不断的琴弦》是根据""结束时披露出来的女英雄张志新的事迹创作而成。作品虽然立意塑造反""的英雄,但却没有简单地、肤浅地照搬生活实际,而是从烈士女儿的深切思念入手,让作品的结构环绕人的幻觉心理展开,描述了烈士惨遭毒打、被割断喉管而仍坚信真理、英勇不屈的侠胆人格。为了符合人物的心理实际,舞蹈从戏曲、武术、体操等艺术边缘形态中借鉴了许多动作方法,并大胆地吸取了西方现代舞蹈的表现手段,运用了一些地面动作,翻滚、抖动、伸展、蜷缩……作品一经演出,反响极为热烈,但对作品敢于突破传统创作模式并借用西方现代舞蹈的地面动作则褒贬不一。

《再见吧妈妈》把西方意识流手法第一次运用到小型舞蹈作品中,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中根据特定人物性格而创建的舞蹈语言,如儿子对妈妈的"耳语",既有生活,又有舞蹈美感。

独舞《残春》也是这一语言建构的带有突破性的作品。

《残春》在一声沉重的锣响里拉开大幕。从黑暗的深处,高踏步走来一个男子。当远处传来回想青春的歌唱时,他一下子扑倒在地,青春永远流失而去的痛苦和难以自制的遗憾,猛地翻滚在心间。他伸出自己的手,像是要抓住飞走的时光,但是,青春永不回头……

《残春》的舞蹈语言已经不再是原有风格化的体系,它在保持某种精神联系的同时,大胆地重新组合了那些动作。

《残春》是如此地动人,是如此地光彩,它深深触动了每一颗经历沧桑的心。它的演出,不仅使朝鲜族的人们落泪,还使得许多普通观众爱上了舞蹈。因为它讲述的绝不只仅仅是鲜族人的情感故事,它更引起了众多人心灵的震撼。从此,人们明白,一个短小的舞蹈作品,是可以有巨大感染力的,舞蹈动作的民族风格是可以加以大胆变革的。

50年代里就参与创作《鱼美人》的房进激,和他的同样富有创造灵感的夫人黄少淑,在《小溪、江河、大海》里运用中国古典舞中最动人的韵律,在水与人的交替形象里,追寻到了最妙的意境。

范东凯、张建民创作的大型群舞《长城》,同样运用古典舞的身韵动律,却将圆、拧、倾、闪、转、冲、靠等一系列动律打破重组,在多重的空间里,把长城的建筑和中国历史的铸造结合在数层形象中,凝重而古朴。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另一个大型群舞《黄河》。张羽军和张建民的合作,令参加表演的演员们激动,因为,舞蹈动作的冲击力,在作品中终于化作了民族感情的冲荡之力,化作了民族人物的内心呼喊。

《好大的风》是张继刚在东北秧歌基础上编创的舞蹈语言极具个性的作品:青梅竹马的恋人被拆散了,木呆呆的富家子弟得到了婚姻的名分,却得不到爱的情感;真正的恋人为爱而自杀身亡,在阴间紧紧拥抱;也已经同入地府的傻子,再次颓然"倒地",木呆,又痴呆!作品里还有寓意深刻的群舞,他们在风声骤起时,是寒风扫过的森林;在成婚仪式上,他们是浑然无觉的看客;在恋人身亡时,他们是致人死地的"井";当故事以悲剧结尾时,他们是冰冷的"石碑";然而,当青春的女儿挣扎着想去伸手抓住那已经破碎的情梦时,他们却叉开了腿,听凭女人从密林一样的胯下爬过,自己如同森严的黑幕……

在许多以民族舞蹈素材为基础的舞蹈和舞剧中,舞蹈语言风格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奔腾》是中央民族学院教授马跃的惊世之作。蒙古族舞蹈历来不缺少对于马步、跑马、摔跤、角力等自然生活形态的模仿。但是,到了马跃手里,蒙族舞蹈更贴近了人的情感,更富有人的性格,更多了人的骄傲和潇洒。

在藏族舞剧《卓瓦桑姆》中,著名演员张平扮演美丽的花仙。大约自古红颜多薄命吧,她把尝受到的无尽的苦楚,一股脑地倾泄在前所未见的仰身快速旋转中。藏舞的厚重圆转之意全数含括在内,呈现出全新的语言形象。

由曹晓宁、林树森编导,刘群等主演的蒙族舞剧《东归的大雁》,刻意求新,主张民族舞蹈的风格主要不应该依靠动作的外在形式,而应该贯注民族的精神气质。他们把一个民族回归祖国的过程演绎得如歌如诉,让人回肠荡气。

同样来自内蒙古的诗化舞剧《蒙古源流》,是蒙族著名舞蹈家查干朝鲁和季兰音的多年构思之作,整个演出没有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蒙族舞蹈动作的节奏和力度变化多端,其结构跟随着蒙古族发展的历史大线索推进。其中有:大河流来,晨起牧歌;烈马飞驰,落日浑圆;将士捐躯,母亲折箭;部落盟誓,民族不灭。

岳世果、刘世英合作的《悲鸣三部曲》,不但舞蹈结构新颖,人物的心理语言更令人欣慰。结构是对女性心理的揭示,语言则是对三组女性的着意刻写。这一作品的问世,开了中国当代女性专题舞蹈创作的先河。

从东北的黑土地上走来的王举,为新的舞蹈艺术大潮提供了他自己的解释,那就是《高粱魂》。他一直追求把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与新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于是就有了对电影《红高粱》彻底舞蹈化的演示。电影人物的外在动作和可能被舞蹈演绎的精神,都被王举夸张、变形、浓重、凝练地表现出来。这不仅是一次艺术作品之间的改编,更重要的是一次舞蹈艺术语言的大胆创造。

当然,与舞蹈编导们一起进行艺术探索的还有许多人。

进入90年代以后,整个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社会转型期里的社会舞蹈即原来人们所说的群众舞蹈活动,蓬勃兴旺地发展起来。著名大企业纷纷成立起自己的歌舞团或艺术团,他们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将企业文化送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下,传统民间艺术之薪火在许多地方重新点燃。中国明、清两代非常盛行的"花会"及其舞蹈,又在年关的农村乡镇上见到了它们多彩的身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普及千家万户。众说纷纭的电视舞蹈,大型晚会上的歌伴舞,风风火火地演出着,也受到了相当多的批评。

旅游文化的兴盛,造成了民间大型广场舞蹈的繁荣。

中外舞蹈文化的交流迈开了巨大的步伐。从80年代就开始了的舞蹈交流,速度、幅度都在不断加大和提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国家、地方和集体等多种渠道的演出公司的支持下,大量优秀的外国舞团来华演出,中国人可以不出国门就欣赏到大量优秀剧目。另一方面,中国舞团和演员也在国际上频频亮相和获奖,其中芭蕾舞演员已经成为世界芭蕾舞比赛中令对手们不能小看的佼佼者。

舞蹈创作和表演中的个性化趋向十分明显。舞蹈编导和演员分家的现象正在改观,青年艺术家们越来越多地自己创作自己演出,直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人们评判舞蹈作品的标准也趋向于多样化,舞蹈观念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港台流行歌曲的表演形式"歌伴舞"的出现,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市场,得到了一些人的喜欢,但也受到了许多人的激烈批评。随着各种电视晚会、庆典晚会、主题晚会、大型商贸集团开业仪式的广泛举行以及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大型歌舞晚会中的舞蹈艺术大幅度地进入了普通中国人的眼帘。舞蹈普及面较从前有了飞速扩大。

开始了新时期舞蹈艺术的80年代,常常被称作是"艺术自觉"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对于舞蹈的理性思考较以往来得更加充分,思考范围更加广泛,更有深度和力度。这种舞蹈意识的自觉,大体上表现在"舞蹈艺术特征大讨论"(约1978-1985)、"舞蹈审美本质和审美意境大讨论"(约1985-1989)、"舞蹈观念更新论说"(约1986-1988)、"关于舞蹈文学性的争论"(约1987-1989)等。这些大规模的研讨,促进了舞蹈艺术理性思维的活动,在后来的舞蹈创作实践中也促进了深刻变革。

开放时代范文篇9

[关键词]大数据;开放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大数据与开放教育的结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各领域,并持续影响着每个企业的生存和核心竞争发展。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有别于传统的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是以远程教育方式实施专科和本科学历的一种教育。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核心阵地,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要使命。“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远程开放教育改革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可见,大力推进远程开放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契合了大数据时代的时代潮流和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会计教育是电大开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大数据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数据管理模式,随之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由传统单纯的核算型向复合的管理型转变。相应地,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这就对远程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远程开放教育正处于逐步改革中,但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如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人才培养规格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等问题和困境。为此,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积极探索电大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显得尤为必要。

1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大数据(BigData),通常是指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信息数据资产,也称巨量资料。与传统数据挖掘相比,大数据呈现出数据体量巨大、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数据类型繁多、实时性强等特征。大数据作为颠覆性的技术变革,数据库技术也相应地进入了“后关系数据库时代”。大数据时代中新兴技术不断兴起,导致全球的数据量更加迅速并且海量,即爆发式增长。在庞大的数据面前,高效处理数据则成为企业的生命线。例如,当前各种APP实时订购与反馈,企业在竞争中迫切要求对消费者需求进行整体掌握,需要大量非结构化经济数据,才能真正实现供给侧的产品和服务提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大数据为企业实现消费者需求的整体掌握提供了技术条件。综上,对于会计领域来说,大数据技术存在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2大数据时代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经济空前繁荣发展,已经颠覆了传统数据管理模式。随之,现如今企业对会计职能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相应地,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首先,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人员由传统核算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转变。在现如今的大数据时代,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共享服务中心和财税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实时、高效、海量的碎片化数据处理与管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财务的管理效率。可见,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发展促使了会计职能由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化。随之,大数据时代企业会计人员职业能力需求发生的改变。大数据时代之前,会计人员主要职责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现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企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和消费者需求,而企业力求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则需要及时掌握市场需求走向与趋势。这依赖于企业会计人员提取精准的经济数据分析、经营活动预测等,以便协助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因此,当前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由传统的核算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转变。其次,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人员由专业人员转向复合型人才。大数据时代下新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经营活动已实现了“人、财、物、信息”深度融合,这要求企业对数据有效筛选和管理,而传统的会计核算与电算化会计人员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同时,人工智能取代了大量重复简单的会计核算工作,从而使财务会计人员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财务管理,能够熟练的利用数据处理技术辅助财务分析与经营决策。可见,在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人员由传统的财务专业人员逐渐向懂核算、懂信息化、懂业务、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转化,才能更好地利用大数据为企业服务。

3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3.1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待创新。作为以远程开放教育为特色的电大教育,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我国开放大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性的高等专门人才”。可见,准确定位开放教育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改革与创新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大数据时代的大环境下,尤其是新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缺乏互联网思维,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跟上大数据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也不能满足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3.2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不明确。随着大数据时代快速发展,行业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已经由传统的核算型人才向复合的管理型人才转变。相应地,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正在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就对远程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不明确,依旧仅仅强调学生传统的核算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财务管理和电算化业务能力培养稍微欠缺,尤其是对财务系统相关的人工智能的技能培训培养涉及甚少,导致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的学生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会计人员岗位职能的需求,与当今社会职业界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相差较远。3.3开放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根据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开放教育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目前我国以开放教育为特色的电大教育会计专业,仍普遍存在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层次性不分明、实践教学课程欠缺等问题或困境,导致培养的开放教育会计人才的大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应用能力缺乏,从而无法灵活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因此,创新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不断要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4大数据时代下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4.1强化大数据意识,明确开放教育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明确定位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是改革与创新远程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移动互联等新型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共享服务中心和财税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促使了会计职能由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化,同时对会计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开放教育为特色的电大教育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满足企业的需求,其首要任务为明确开放教育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首先,电大教育要依据大数据时展背景,根据企业对新时代会计人才的需求,在广泛社会调研、专家研讨的基础上,确定科学合理的电大开放教育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其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顺应大数据时展趋势的电大开放教育会计人才培养规格,强化会计专业人员的大数据意识、互联网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懂核算、懂信息化、懂业务、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转化,才能更好地利用大数据为企业服务。4.2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开放教育会计专业“1+2+X”人才培养模式。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围绕开放教育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电大开放教育会计专业“1+2+X”人才培养模式。“1”代表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强化大数据意识、互联网意识和开放意识,着重于培养开放教育会计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电大开放教育充分利用利用现代新型信息技术,构建网络精品资源库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共享优质的网络学习资源,营造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2”代表推行“双证书”实用型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即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加强开放教育会计专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核心竞争力。“X”代表培养开放教育学生多方面(即“X”)的职业核心能力。大数据时代下,电大开放教育会计教学中,需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即会计核算能力、税务实务和审计能力、财政管理以及信息整合、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等。4.3推行数字化管理,重构科学合理的开放教育会计课程体系。创新开放教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重要举措为重构课程体系。根据大数据时展和企业的需求,结合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重构开放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强调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大数据意识、互联网意识和开放意识的形成,为大数据时代培养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同时,开放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依据大数据新时代会计发展趋势,开设数据分析、信息检索、信息处理以及搜索引擎系统应用等课程,致力于丰富会计学生的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强化数字化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大实践教学课程开设力度,着重培养的开放教育会计人才的大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应用能力,以期灵活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适应大数据时代市场的人才需求,更好地促进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4.4转变思维方式,促进大数据特色的开放教育会计师资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开放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大数据时代,兼具精通会计基础知识、电子商务以及网络技术及等知识的复合型教师,在开放教育会计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作用重大。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力度。加大对大数据教学及运用的教师培养及经费支出,注重加强电大教师互联网、大数据知识与应用技术技能实践培训,增强电大教师的大数据意识和互联网意识以及开放意识,将互联网、大数据的新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全面推进教学理论的创新变革。落实教师的全员轮训制度、“访问工程师”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去企业进修学习,不断提高电大会计专业教师的大数据应用实践教学能力。其次,搭建多元平台,促进电大师资队伍健康可持续成长。如组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基地等项目,与企业合作构建“实体操作、校企合作和在线教育”三维一体的大数据创新发展平台,推进特色的开放教育会计的师资建设;搭建国际人才的交流与学习平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方式,学习先进经验与高新技术。

5结语

大数据时代中新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远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各行各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的革新,同时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开放教育务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企业的需求,注重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努力探寻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的人才培养路径,不断提高开放教育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9-04-03].

[2]文庭孝,姜坷炘,赵阳,等.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分析变革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5(05).

[3]王瑞玲.大数据时代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21).

[4]王小红,张丽丽,周明.大数据时代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

[5]辜明华.“互联网+”背景下有效开展开放教育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1).

[6]石文.大数据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商业会计,2018(19):

[7]田光大.大数据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北方经贸,2018(12).

开放时代范文篇10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深化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逐步深入推进。2018年,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又进一步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随着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以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快速发展;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对外开放的外部环境面临着重大变化。可以说,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构建,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加快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培养能够驾驭新时代复杂形势的高素质国际经贸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人才培养而言,涉及的环节很多,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学生知识技能获得、知识结构更新的基础,无疑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因此,进一步扩大开放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进一步扩大开放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需求转变

新时代的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着开放领域不断拓宽、开放内容与形式不断深化、开放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的多重挑战,也必然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1对外开放的战略面临着由出口贸易导向向进出口贸易平衡转变。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主要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对外贸易政策。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这种鼓励出口、替代进口的方式形成了越来越大的贸易顺差,也产生了较多的贸易矛盾。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逐步向进出口平衡转变,让国际市场更多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2007年,广交会的名字从“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变更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一个字的改变,体现出我国外贸格局从出口导向向注重贸易平衡的转变。2017年,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上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共吸引了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3600多家企业参展,80多万人进馆洽谈采购、参观体验,成交额达578亿美元。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意见》。这些措施的出台,是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下我国外贸思路转变的一种表现。1.2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面临着由商品贸易领域向服务领域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货物贸易发展迅速。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相较而言,服务贸易发展则相对滞后。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服务贸易占比为14.7%,低于全球23.1%的平均水平[1];服务贸易逆差约2582亿美元,与同期货物贸易约6100亿美元的顺差形成鲜明对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主动推进服务业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同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自主创新,减轻高端消费服务和高新技术服务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可以预见,由商品贸易领域向服务领域转变将是未来中国对外开放整体结构优化的一项重要内容。1.3对外开放的市场面临着由产品市场向金融与资本市场转变。2018年4月,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宣布,中国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确保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落地;同时要加大开放力度,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2019年6月,在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主席又进一步指出,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扩大对外资开放的领域。2019年7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推出了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放宽资本市场外资限制。这些措施都意味着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正面临着由传统的产品市场向金融与资本市场的转变。1.4对外开放的主体面临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早在1998年,党的“十五大”即提出了实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2007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有2.7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4.3万家,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位列全球第二位,存量位列全球第三位,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并购活跃,2018年,共实施完成并购433起,涉及63个国家(地区)[2]。可以说,“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趋势之一。1.5对外开放的经济形式面临着由传统贸易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变。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以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B2C)进出口202.8亿美元,同比增长52.3%。预计到2020年,全球电商(B2B)的跨境交易额将达到2.32万亿美元,而中国的交易额将达到1.2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一半[3]。201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让我国在区块链这个新兴领域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可以预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中国的对外开放将面临一个更加数字化的经济时代。1.6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面临着由自由贸易主流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转变。近年来,随着全球各国经济增速放缓,新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威胁论也甚嚣尘上。与此同时,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企业遭遇到的外部阻碍也日渐增加。2016—2017年,针对中国企业或可能对中国企业产生影响的贸易救济调查,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双反、反规避、保障措施超过215起;在知识产权领域,美国针对中国企业至少发起了23起337次调查[4]。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将面临更大的外部挑战和不确定性。

2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一些不足

从目前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总体仍是围绕着传统的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知识、实务能力培养展开,尚未充分体现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的变化。2.1缺乏阐释新时代对外开放国家战略的引导性课程。目前许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缺乏对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前沿、趋势进行深度解读的引导性课程。许多学生对进一步扩大开放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应用的认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相对模糊。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但基本上属于被动性、应付性地增加课程,缺乏课程之间整体性、系统性的考虑。2.2核心课程、基础课程设定需更新优化。根据最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称新《国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课的建议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则建议从“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对外贸易、经济法、国际商法、市场营销、消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物流学、服务贸易、期货市场学、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商务谈判”等课程中选择至少6门开设。总体而言,反映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时代需求的“新课”不多,而且与同一大类学科内的其他专业课程重复度较高[5]。2.3缺乏面向对外开放重点区域的特色课程。“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增长迅速,涉及领域广泛。2018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对“一带一路”沿线的63个国家设立境外企业超过1万家。但是,目前面向“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重点区域的特色课程却是相对缺乏的。一些学校开设的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地理等类课程,有的内容未有实质性更新,有的则缺乏针对性和深度,使得学生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一些重点区域的认知是模糊的、有限的。2.4跨国投资、国际金融、跨国经营管理类课程有待加强。目前,许多学校对国际贸易人才能力的培养仍停留在“贸易”或者说“商品交易”的层面。随着对外开放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由商品贸易领域向服务领域、产品市场向金融与资本市场转变,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在跨国投资、国际金融、跨国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人才缺口也越来越大。一些调研报告显示,近年来海外拓展业务的中国企业中,超过65%的企业面临国际投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中资企业内部国际化人才供需平衡的比例分别约为10%(管理序列)和20%(专业序列),远低于外资企业55%和71%的比例[6]。2.5贸易冲突应对、危机管理类课程不足。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加深,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多。从企业层面来看,越来越需要能够应对贸易冲突、进行危机管理的专业人才;从国家层面来看,也需要提高对外开放各类主体的国家经济安全意识,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目前课程设置看,这一方面的课程是相对薄弱的。一些学校尽管开始了世界贸易组织概论、国际商法等课程,但基本上是基础性的、理论性的内容,对一些重点贸易对手市场规则的解读以及实务层面如何具体操作的演练是比较弱的。

3进一步扩大开放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