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采访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22:19:19

拒绝采访

拒绝采访范文篇1

关键词:拒绝采访、平等、自愿、公共利益、司法公正

当记者的,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的记者只好无可奈何;有的记者就软磨硬泡;有的记者就采用偷拍偷录的手段;还有的记者就强行采访,有时惹急了被采访对象,还会遭遇暴力威胁……,足可见记者这个行业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其实,记者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满足公民的知情权。那么,面对被采访对象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面对频率不断升高的拒绝采访问题,作为新闻记者应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做一些探讨。

首先,我们要搞清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

由于我国媒介体制的特殊性,使得很多记者有着先天的优越感,“无冕之王”是对记者的美誉,这意味着:记者既可以采访“高级官员”,又可以采访“社会名流”;还可以采访“平民百姓”……,记者的能量很大,空间也很广泛。这样的一种状况,给了很多记者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记者采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任何人都应该无条件地接受采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媒介进入了市场,观众、听众、读者成为了目标受众时,媒介与受众之间那种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利益关系才被人们真正地意识到,这时,再来反观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你会发现: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首先,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开始注重受众调查,受众细分、频道专业化,有了以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收视率或发行量的上升为目的栏目改革和媒介经营意识。从原来的“我做什么节目,你就看什么节目”的“靶子论”,到现在的“你想看什么节目,我就做什么节目给你看”的“受众中心论”。遵循传播规律,尊重受众需求,科学地安排节目已经成为各媒介研究的首要课题。其次,被采访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惟命是从了,在接受采访时,有的满口外交辞令;有的避重就轻;有的躲躲闪闪;有的干脆拒绝接受采访……分析其中原因,有敷衍搪塞的官本位思想;有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的原因;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还有触及到疼处害怕曝光的心理恐惧……出现拒绝采访的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它有着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原因,这就更加大的采访的难度。

但这种变化表明:媒介与受众之间、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是一种平等、自愿、公平的民事关系,而不是行政隶属的上下级指令关系。新闻机构并无法律赋予的行政权力,所以对被采访对象不存在支配关系。①采访是一种权利,而非权力。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改变工作作风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尊重被参访对象的正当要求和严正声明,新闻记者才能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被采访对象拒绝采访的情形是正常的

在搞清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后,我们才能更好地来探讨拒绝采访问题。原则上说,被采访者可以拒绝采访。因为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是平等、自愿的关系。无论对谁,如果其认为记者所提的问题触及到自己的个人隐私,都可以拒绝回答。如:在一次广播热线直播节目中,主持人问一名演艺圈的明星:“你还记得你的初恋情人是谁吗?”这位明星当时就表示拒绝回答,因为这是一个隐私问题,尤其是对那位人们未知的曾经与这位明星初恋过的人来说,这段经历如果无意中被披露出去,会给其现在的家庭生活和工作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主持人本来就不应该提问这样的问题。即使问了,作为嘉宾也可以拒绝回答或者迂回回答,这完全取决于被采访对象当时的主观意愿,但也折射出主持人隐私意识的欠缺。

当然,隐私涉及的范围很宽泛,包括公民个人的个人信息(姓名、肖像、经济收入、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生理缺陷等);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夫妻的性生活、私人日记、身份关系等);个人私事(恋爱、婚姻、生育、避孕、堕胎、收养子女)等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其他个人事务。在这个问题上,新闻采访要有一个“度”的把握。恩格斯曾提出一个处理个人隐私与新闻报道相互关系的原则,即个人隐私一般应受到保护,但当个人私事甚至阴私与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发生联系的时候,个人的私事就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私事,而属于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受隐私权的保护应成为历史记载和新闻报道不可回避的内容。这一论述,说明了个人隐私和新闻采访的一般关系。

第三,区分不同的拒绝采访情形予以不同处理

在被采访对象中,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其分为:官员、明星、法官、社会组织和百姓。

(一)针对官员拒绝采访的情形

官员主要指在政府各职能部门(工商、公安、交警、税官、环卫、绿化等)的工作人员。一般来说,政府官员在上班时间、在其工作状态下,针对其职务范围内的采访,其一般不应该拒绝采访,应该如实回答记者所提出的有关其工作职权范围内的问题。因为此时他所代表的不是他个人而是政府相关部门。政府部门作为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有政务公开的义务。即有将除国家机密以外的信息公之于众的法定义务。而记者采访政府官员时,所代表的也不仅仅是媒体,而是媒体背后的公众需求。

2003年,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这个意见确定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为深圳市党政机关,同时特别强调:公务活动除涉及国家安全、机要和保密工作外,有关单位必须主动接受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的采访和调查,如实介绍情况。各级领导干部应以积极和理性的态度对待来自新闻媒体的批评和监督,配合新闻媒体把真实的情况传达给公众。②

美国在其《信息自由法案》和《阳光普照法案》中,都规定公务人员必须保证对社会媒体的“普惠”原则,也就是说拥有公众权利和资源的人,必须要保证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其法律规定,国家公务员在其执行公务的过程中,除非有上级部门明确规定不能透露某些重要情况,否则,如果没有及时向大众公布应知信息,便犯有渎职罪。③

如果政府官员针对其职务范围内的问题拒绝接受记者的采访,媒体就可以如实地报道其拒绝采访的情形。但其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其拒绝采访可能要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巨大的社会舆论的压力。因此,政府官员要审慎地选择拒绝采访。但是,如果新闻记者采访的是与政府官员职权范围无关的个人私事,采访的地点是在其私人空间里,采访的时间是八小时以外的非上班时间,采访的手段是隐蔽的,那么,记者的这种采访行为是应当受到质疑的。某电视台记者到一名官员的家中进行采访,使用隐蔽采访的手段,偷拍了某官员失态的表情和言不由衷的话语,使这名官员的社会评价降低,进而影响了官员的整体形象,记者这样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如果有证据证明政府官员正在接受当事人的贿赂、宴请,记者可以发挥职业敏感的优势,与有关纪检、监察、纠风部门协同行动,这样做比较有说服力。因为记者毕竟不是警察,没有取证的义务,但作为普通公民有举报的权利。

(二)针对明星拒绝采访的情形

明星是指因特殊才能、成就、经历或其他特殊原因,在社会某个领域中做出突出成绩而为大家所普遍知晓的人物,包括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影视明星、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这些人所从事的活动,一般都与社会公共生活有关,并且构成了社会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公众对于明星会产生一种心理上关注、了解、知情的愿望,即公众兴趣。新闻媒体也可以适度地报道明星的公共生活。明星们应该认识到,其所获得的名利与他的公共身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媒体长期以来的报道已经大大提高了其商业价值,按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某些属于自己个人的信息内容也应该向公众适当地公开。因为明星的事业不仅是他们自己的,也是社会的、公众的,公众有权了解他们的事业及与他们的事业有关的个人情况,只要他们离开自己的生活圈子,进入公众生活领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都可以成为新闻媒体追踪报道的对象。社会的关注是它命有了一大的名气,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利益,从公平的角度说,适当地缩小其隐私权的范围是他们对公众兴趣的一种回报。但他们完全私下的与社会并不发生直接联系的个人私生活则不应受到侵扰。低级、下流的公众兴趣不应该得到满足,大众传媒不应宣传名人的隐私,以一些低级趣味的花边新闻、明星轶事来取悦公众,以提高媒体的发行量或收视率。

当然,明星应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和楷模。对于明星的偷税漏税问题,表面上看是涉及明星个人经济收入的隐私问题,实际上是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其偷税漏税给国家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较坏的社会影响是远远大于其个人经济收入的隐私的,因此,这时的收入隐私应该让位于公众和媒体对其的监督。媒体披露明星偷税漏税的隐私是正当的,是社会对明星个人行为的监督和鞭策。

但明星与社会不发生直接联系的个人信息、私人领域和家庭活动除非本人同意,媒体不得随意公诸于众,否则就可能构成对其隐私或尊严的侵犯。香港某报社记者,骗取了某影星家小保姆的信任,进入其家中,将其卧具、橱具、洁具的品牌和家庭的摆设布置等实景拍摄下来,在香港的报纸上刊登,记者这样的做法是违法的,是对人的不尊重。隐私权实际上是人权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拥有这个权利,承认、尊重、保护隐私权很必要,它实际上是承认、尊重人的价值,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三)针对法官拒绝采访的情形

法官是受过法律专业训练的特殊群体,其职能是依照法律来解决纠纷,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以维护法律的公正。法官是社会正义的象征,司法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运作过程,它要求司法人员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专业的职业理念。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根本,因此,司法审判活动需要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环境,一切与社会保持适度的隔离,相对隔绝各种公共权力、社会势力、舆论情绪对法官的指令、干扰和影响,使法官毋需掌声、不惧骂名真正地依据法律和事实审判。针对法官拒绝接受记者采访的情形,记者应该充分地尊重。因为法官拒绝接受采访是为了避免针对某一案件发表过多的言论,通过媒体的放大传播,影响社会舆论,从而危及到案件的公正处理和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因此,记者应该审慎地处理媒体与司法的关系,尊重法官保持缄默的选择,这也是对司法保持必要敬畏。对于媒体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媒体与公民之间发生的新闻官司是通过法官来审判的,法官有自由裁量权,保持对司法的尊重对媒体而言是有益的。另外,新闻记者应该学习必要的法律常识,了解诉讼程序和基本的法律术语,有利于写好法制新闻。

(四)针对社会组织拒绝采访的情形

近期,出现一些社会组织拒绝接受记者采访的情形,这是社会组织的权利,无可厚非。如足协,但其不能代替足球俱乐部或者球员拒绝接受记者的采访。换一句话说,记者可以通过采访俱乐部的负责人或者球迷喜爱的球员来获得相关的信息。对于足协来说,应该意识到,在足球日益走向产业化的今天,正是媒体的炒作、球迷的关注,才使得足球产业产生了“注意力经济”。如果有一天,媒体不转播、报道比赛实况,那对于足球产业的发展将是大大地不利。而对于记者来说,在采访报道中要注意尊重被采访对象的正当要求和严正声明,注意维护双方的关系。

(五)针对百姓拒绝采访的情形

采访,实质上是一种沟通的艺术,需要记者下功夫去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积累采访形形色色人的经验。作为一名记者,不光要有采访的经验,还要有人格的魅力和说服别人的技巧。如果没有与人心灵上的沟通,只满足于你问他答,这样的采访是肯定不成功的。新闻媒介对一般民众拒绝采访的心态,应该给予最大限度地体谅和尊重。因为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了解媒体的威力,她们对各种利害关系估计不足,他们的个人行为社会属性不高,所以对他们权利的保护范围应该大于政府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政府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在社会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他们受到委屈有机会利用媒体或其他途径为自己申辩,而一般民众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因此,新闻媒介对一般民众拒绝采访的情形也要视情况而定。

原则上,第一,对于一般民众的采访主要限于其公开的事项和场合,如果涉及私生活事项和场合,应征得当事人的同意;第二,媒体的采访报道应该只是对其客观行为的叙述,如果涉及当事人的主观意见并且尚未公示,不管来源于对象自述还是他人转述,都应该征得同意。第三,媒体对一般民众的报道应该只限于社会公益目的,如果具有营利目的,例如在广告中使用他人肖像、姓名或者涉及其他个人资讯,必须与之订立书面协议。第四,媒介报道一般民众必须真实并出于善意,不得虚假或歪曲失实,不得贬低人格,否则就违反了记者的职业道德,还容易引起新闻官司。当然,如果个人行为违反了法律、社会公德、劳动纪律,对公共利益构成威胁或造成损害,或者由于特殊事件引起公众的关注,其行为就不光是个人的行为,这时的个人就已经转变为非自愿的公众人物,新闻媒介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就可以对其进行采访。像前文所提到的采访恶性交通事故的肇事者并曝光其违章行为和损害后果以警示社会,这样的采访就是因肇事者的违章行为而使其成为了临时性的公众人物,公众对其有知情了解的兴趣,新闻记者报道这样的行为,是为了使更多的违章司机受到警示和教育。

拒绝采访范文篇2

关键词:拒绝采访、平等、自愿、公共利益、司法公正

当记者的,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的记者只好无可奈何;有的记者就软磨硬泡;有的记者就采用偷拍偷录的手段;还有的记者就强行采访,有时惹急了被采访对象,还会遭遇暴力威胁……,足可见记者这个行业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其实,记者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满足公民的知情权。那么,面对被采访对象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面对频率不断升高的拒绝采访问题,作为新闻记者应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本文试图做一些探讨。

首先,我们要搞清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

由于我国媒介体制的特殊性,使得很多记者有着先天的优越感,“无冕之王”是对记者的美誉,这意味着:记者既可以采访“高级官员”,又可以采访“社会名流”;还可以采访“平民百姓”……,记者的能量很大,空间也很广泛。这样的一种状况,给了很多记者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记者采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任何人都应该无条件地接受采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采访者与被采访者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媒介进入了市场,观众、听众、读者成为了目标受众时,媒介与受众之间那种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利益关系才被人们真正地意识到,这时,再来反观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你会发现: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首先,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开始注重受众调查,受众细分、频道专业化,有了以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收视率或发行量的上升为目的栏目改革和媒介经营意识。从原来的“我做什么节目,你就看什么节目”的“靶子论”,到现在的“你想看什么节目,我就做什么节目给你看”的“受众中心论”。遵循传播规律,尊重受众需求,科学地安排节目已经成为各媒介研究的首要课题。其次,被采访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惟命是从了,在接受采访时,有的满口外交辞令;有的避重就轻;有的躲躲闪闪;有的干脆拒绝接受采访……分析其中原因,有敷衍搪塞的官本位思想;有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的原因;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还有触及到疼处害怕曝光的心理恐惧……出现拒绝采访的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它有着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原因,这就更加大的采访的难度。

但这种变化表明:媒介与受众之间、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是一种平等、自愿、公平的民事关系,而不是行政隶属的上下级指令关系。新闻机构并无法律赋予的行政权力,所以对被采访对象不存在支配关系。①采访是一种权利,而非权力。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改变工作作风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尊重被参访对象的正当要求和严正声明,新闻记者才能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被采访对象拒绝采访的情形是正常的

在搞清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后,我们才能更好地来探讨拒绝采访问题。原则上说,被采访者可以拒绝采访。因为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是平等、自愿的关系。无论对谁,如果其认为记者所提的问题触及到自己的个人隐私,都可以拒绝回答。如:在一次广播热线直播节目中,主持人问一名演艺圈的明星:“你还记得你的初恋情人是谁吗?”这位明星当时就表示拒绝回答,因为这是一个隐私问题,尤其是对那位人们未知的曾经与这位明星初恋过的人来说,这段经历如果无意中被披露出去,会给其现在的家庭生活和工作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主持人本来就不应该提问这样的问题。即使问了,作为嘉宾也可以拒绝回答或者迂回回答,这完全取决于被采访对象当时的主观意愿,但也折射出主持人隐私意识的欠缺。

当然,隐私涉及的范围很宽泛,包括公民个人的个人信息(姓名、肖像、经济收入、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生理缺陷等);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夫妻的性生活、私人日记、身份关系等);个人私事(恋爱、婚姻、生育、避孕、堕胎、收养子女)等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其他个人事务。在这个问题上,新闻采访要有一个“度”的把握。恩格斯曾提出一个处理个人隐私与新闻报道相互关系的原则,即个人隐私一般应受到保护,但当个人私事甚至阴私与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发生联系的时候,个人的私事就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私事,而属于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受隐私权的保护应成为历史记载和新闻报道不可回避的内容。这一论述,说明了个人隐私和新闻采访的一般关系。

第三,区分不同的拒绝采访情形予以不同处理

在被采访对象中,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其分为:官员、明星、法官、社会组织和百姓。

(一)针对官员拒绝采访的情形

官员主要指在政府各职能部门(工商、公安、交警、税官、环卫、绿化等)的工作人员。一般来说,政府官员在上班时间、在其工作状态下,针对其职务范围内的采访,其一般不应该拒绝采访,应该如实回答记者所提出的有关其工作职权范围内的问题。因为此时他所代表的不是他个人而是政府相关部门。政府部门作为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有政务公开的义务。即有将除国家机密以外的信息公之于众的法定义务。而记者采访政府官员时,所代表的也不仅仅是媒体,而是媒体背后的公众需求。

2003年,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这个意见确定舆论监督的主要对象为深圳市党政机关,同时特别强调:公务活动除涉及国家安全、机要和保密工作外,有关单位必须主动接受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的采访和调查,如实介绍情况。各级领导干部应以积极和理性的态度对待来自新闻媒体的批评和监督,配合新闻媒体把真实的情况传达给公众。②

美国在其《信息自由法案》和《阳光普照法案》中,都规定公务人员必须保证对社会媒体的“普惠”原则,也就是说拥有公众权利和资源的人,必须要保证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其法律规定,国家公务员在其执行公务的过程中,除非有上级部门明确规定不能透露某些重要情况,否则,如果没有及时向大众公布应知信息,便犯有渎职罪。③

如果政府官员针对其职务范围内的问题拒绝接受记者的采访,媒体就可以如实地报道其拒绝采访的情形。但其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其拒绝采访可能要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巨大的社会舆论的压力。因此,政府官员要审慎地选择拒绝采访。

但是,如果新闻记者采访的是与政府官员职权范围无关的个人私事,采访的地点是在其私人空间里,采访的时间是八小时以外的非上班时间,采访的手段是隐蔽的,那么,记者的这种采访行为是应当受到质疑的。某电视台记者到一名官员的家中进行采访,使用隐蔽采访的手段,偷拍了某官员失态的表情和言不由衷的话语,使这名官员的社会评价降低,进而影响了官员的整体形象,记者这样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如果有证据证明政府官员正在接受当事人的贿赂、宴请,记者可以发挥职业敏感的优势,与有关纪检、监察、纠风部门协同行动,这样做比较有说服力。因为记者毕竟不是警察,没有取证的义务,但作为普通公民有举报的权利。

(二)针对明星拒绝采访的情形

明星是指因特殊才能、成就、经历或其他特殊原因,在社会某个领域中做出突出成绩而为大家所普遍知晓的人物,包括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影视明星、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这些人所从事的活动,一般都与社会公共生活有关,并且构成了社会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公众对于明星会产生一种心理上关注、了解、知情的愿望,即公众兴趣。新闻媒体也可以适度地报道明星的公共生活。明星们应该认识到,其所获得的名利与他的公共身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媒体长期以来的报道已经大大提高了其商业价值,按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某些属于自己个人的信息内容也应该向公众适当地公开。因为明星的事业不仅是他们自己的,也是社会的、公众的,公众有权了解他们的事业及与他们的事业有关的个人情况,只要他们离开自己的生活圈子,进入公众生活领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都可以成为新闻媒体追踪报道的对象。社会的关注是它命有了一大的名气,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利益,从公平的角度说,适当地缩小其隐私权的范围是他们对公众兴趣的一种回报。但他们完全私下的与社会并不发生直接联系的个人私生活则不应受到侵扰。低级、下流的公众兴趣不应该得到满足,大众传媒不应宣传名人的隐私,以一些低级趣味的花边新闻、明星轶事来取悦公众,以提高媒体的发行量或收视率。

[page_break]

当然,明星应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和楷模。对于明星的偷税漏税问题,表面上看是涉及明星个人经济收入的隐私问题,实际上是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其偷税漏税给国家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较坏的社会影响是远远大于其个人经济收入的隐私的,因此,这时的收入隐私应该让位于公众和媒体对其的监督。媒体披露明星偷税漏税的隐私是正当的,是社会对明星个人行为的监督和鞭策。

但明星与社会不发生直接联系的个人信息、私人领域和家庭活动除非本人同意,媒体不得随意公诸于众,否则就可能构成对其隐私或尊严的侵犯。香港某报社记者,骗取了某影星家小保姆的信任,进入其家中,将其卧具、橱具、洁具的品牌和家庭的摆设布置等实景拍摄下来,在香港的报纸上刊登,记者这样的做法是违法的,是对人的不尊重。隐私权实际上是人权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拥有这个权利,承认、尊重、保护隐私权很必要,它实际上是承认、尊重人的价值,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三)针对法官拒绝采访的情形

法官是受过法律专业训练的特殊群体,其职能是依照法律来解决纠纷,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以维护法律的公正。法官是社会正义的象征,司法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运作过程,它要求司法人员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专业的职业理念。司法独立是司法公正的根本,因此,司法审判活动需要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环境,一切与社会保持适度的隔离,相对隔绝各种公共权力、社会势力、舆论情绪对法官的指令、干扰和影响,使法官毋需掌声、不惧骂名真正地依据法律和事实审判。针对法官拒绝接受记者采访的情形,记者应该充分地尊重。因为法官拒绝接受采访是为了避免针对某一案件发表过多的言论,通过媒体的放大传播,影响社会舆论,从而危及到案件的公正处理和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因此,记者应该审慎地处理媒体与司法的关系,尊重法官保持缄默的选择,这也是对司法保持必要敬畏。对于媒体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媒体与公民之间发生的新闻官司是通过法官来审判的,法官有自由裁量权,保持对司法的尊重对媒体而言是有益的。另外,新闻记者应该学习必要的法律常识,了解诉讼程序和基本的法律术语,有利于写好法制新闻。

(四)针对社会组织拒绝采访的情形

近期,出现一些社会组织拒绝接受记者采访的情形,这是社会组织的权利,无可厚非。如足协,但其不能代替足球俱乐部或者球员拒绝接受记者的采访。换一句话说,记者可以通过采访俱乐部的负责人或者球迷喜爱的球员来获得相关的信息。对于足协来说,应该意识到,在足球日益走向产业化的今天,正是媒体的炒作、球迷的关注,才使得足球产业产生了“注意力经济”。如果有一天,媒体不转播、报道比赛实况,那对于足球产业的发展将是大大地不利。而对于记者来说,在采访报道中要注意尊重被采访对象的正当要求和严正声明,注意维护双方的关系。

(五)针对百姓拒绝采访的情形

采访,实质上是一种沟通的艺术,需要记者下功夫去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积累采访形形色色人的经验。作为一名记者,不光要有采访的经验,还要有人格的魅力和说服别人的技巧。如果没有与人心灵上的沟通,只满足于你问他答,这样的采访是肯定不成功的。新闻媒介对一般民众拒绝采访的心态,应该给予最大限度地体谅和尊重。因为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了解媒体的威力,她们对各种利害关系估计不足,他们的个人行为社会属性不高,所以对他们权利的保护范围应该大于政府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政府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在社会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他们受到委屈有机会利用媒体或其他途径为自己申辩,而一般民众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因此,新闻媒介对一般民众拒绝采访的情形也要视情况而定。

原则上,第一,对于一般民众的采访主要限于其公开的事项和场合,如果涉及私生活事项和场合,应征得当事人的同意;第二,媒体的采访报道应该只是对其客观行为的叙述,如果涉及当事人的主观意见并且尚未公示,不管来源于对象自述还是他人转述,都应该征得同意。第三,媒体对一般民众的报道应该只限于社会公益目的,如果具有营利目的,例如在广告中使用他人肖像、姓名或者涉及其他个人资讯,必须与之订立书面协议。第四,媒介报道一般民众必须真实并出于善意,不得虚假或歪曲失实,不得贬低人格,否则就违反了记者的职业道德,还容易引起新闻官司。

当然,如果个人行为违反了法律、社会公德、劳动纪律,对公共利益构成威胁或造成损害,或者由于特殊事件引起公众的关注,其行为就不光是个人的行为,这时的个人就已经转变为非自愿的公众人物,新闻媒介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就可以对其进行采访。像前文所提到的采访恶性交通事故的肇事者并曝光其违章行为和损害后果以警示社会,这样的采访就是因肇事者的违章行为而使其成为了临时性的公众人物,公众对其有知情了解的兴趣,新闻记者报道这样的行为,是为了使更多的违章司机受到警示和教育。

但如果记者要采访报道福利特等奖获得者,首先要征得对方的同意,因为获得巨额的奖金是个隐私问题,但隐私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是:隐私是可以放弃的。如果获奖者愿意放弃隐私,披露买奖票的经验、获奖的感受、奖金的用途等,哪就另当别论。如果获奖者拒绝接受采访,新闻记者就应该尊重其选择,保护其隐私。

总之,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记者有必要尊重被采访对象“拒绝采访”的选择,因为被采访对象如同新闻界的衣食父母,是新闻行业最宝贵的资源。新闻记者对被报道对象的充分尊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全面、平衡,是保持新闻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如果我们承认新闻事业在实现“喉舌”功能的同时,也要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做到可持续发展,就有必要理性地涵养我们的资源,如同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从而日益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一样。因为任何对资源的过度掠取都将付出代价,新闻界也不会例外。”④

参考文章:

①魏永征“大众传播媒介与自然人的法律关系”,“老魏说法”专栏

②2003年,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

拒绝采访范文篇3

连日来,从巴黎、莫斯科,到伦敦、华盛顿,从亚洲的蒙古、印度、巴基斯坦,到拉美的智利、委内瑞拉,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到非洲的塞内加尔,一个共同的主题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共十七大。

■新闻的盛宴,让记者措手不及

10月17日,十七大开幕以来的第三天,在大会新闻中心所在地梅地亚中心,从上午9时一直到晚饭时分,工作时间内几乎每一个小时就有一位担任重要金融部门职务的十七大代表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这一天被中外记者笑称为“金融采访日”。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人保集团董事长吴焰、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面对中国金融界的重量级人物,中外媒体的记者把采访室挤得水泄不通。一个接一个问题,即使预定结束时间已到,记者们仍然紧追不舍。

“今天的采访活动极富新闻价值。”一位路透社记者说。

“中国经济实力在世界上举足轻重,金融市场空前繁荣,这是吸引中外记者关注的直接原因。”美国彭博新闻社记者张鼎民说。

英国《每日电讯报》说,中国五年一次的大会将对西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据了解,大会新闻中心仅在17日安排的集体采访和专访就达数十场。新闻中心的采访室不够用,连餐厅都被临时借用了。如此密集的安排,堪称新闻记者的“盛宴”,在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还是第一次,使得一些境外媒体措手不及。

英国《金融时报》递交了多份采访申请。他们马上发现4个记者不够用了,“没想到采访申请这么快、这么多得到满足了。”

■高效的服务,让记者感受开放与透明

大会新闻中心高效、方便的服务,中外记者们印象最深刻。

大会开幕以来,新闻中心先后安排了作为党代表的部分地方党政负责人、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中央企业有关负责人和来自基层一线的党代表们接受集体采访。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代表说,15日晚上他接到采访申请,17日就来到新闻中心接受采访。面对记者,李长江侃侃而谈,讲成绩,也不回避问题。一批新闻,被记者们抢发出去。

自十五大以来连续三次担任内蒙古代表团新闻联络官的纪强说,十七大是他经历过的党的会议中开放团组数量最多、开放程度最高、开放领域最宽的一次,这体现了中国与国际接轨,特别是与2008年奥运会新闻采访的国际惯例接轨。

“大会明确要求,我们新闻联络官不可以用‘无可奉告’或者不礼貌的口气拒绝新闻记者的采访要求。”纪强说。

大会新闻中心副主任祝寿臣说,本次大会对记者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提高,记者申请采访也更方便。十六大时对记者开放的团组有15个,这次有34个;十六大时,记者申请采访要到新闻中心来填写申请表,这次新闻中心开设了专门的网站,在网上就可以申请;一旦确定了代表的采访时间和地点,第一时间在网上发通告;首次利用手机群发短信,通知记者重要的采访活动。

每天,境外记者们不断转战各个采访室之间,有的在这里一呆就是一整天。新闻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每天长时间在新闻中心采访、捕捉新闻的境外记者有200—300人。

■坦诚自然的代表,透露亲切和自信

17日,中组部副部长欧阳淞代表就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党内民主等一系列问题一一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法国《观点》周刊记者蒲皓琳问:“中国中央政府任命了两位党外人士担任部长职务。现在中国老百姓对政治也越来越有兴趣,是不是说在中国参与政治还是需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参政有没有好处?”

欧阳淞首先介绍了中国的宪法中的有关规定。他说,中国人民都是中国的主人,都有权利管理国家,并不是说一定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才有权利管理国家。比如说我们刚才说到的万钢和陈竺两位同志,他们就不是共产党员。各省、地市、县还有数以万计的党外人士在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呢?这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他们通过多年来的历史观察,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人民发展中国,所以他们充满着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欧阳淞说。

“我挺满意他的回答。”蒲皓琳在记者招待会后表示。

17日,十七大代表王楠、张怡宁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她俩坐在沙发上,浅笑着,从容地注视着记者们,面前的茶几上摆放着几十支话筒和录音笔。

“北京奥运会你们会被外国选手击败吗?”有记者问。

“我们主要是战胜自己,当然外国选手的实力也很强。”

“中国运动员怎样帮助其他国家选手提高乒乓球水平?”

“很多运动员教练员都在国外打球工作了。”

“你们俩私人关系好吗?”

“我们关系很好。”

“你们分别是什么时间入的党?”

“1998年和2003年。”王楠、张怡宁分别回答。

30多分钟里,她们回答了近20个问题。坦诚自然的回答,透露出亲切和自信。法新社记者韦仑对刚刚结束的对两位运动员的集体采访很满意,认为回答涵盖了他希望得到的信息。

■巨人的发展,给世界带来机会和期待

国际媒体对中国的强烈关注,源自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上升,源自中国与世界的日益交融。正如15日出版的俄罗斯《独立报》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把十七大变成了具有国际意义的事件。

“中国经济飞速增长,民族品牌开始‘走出去’,自然会吸引外国企业和媒体的注意。”十七大代表、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耀说。

十七大代表、安徽省巢湖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赵玉中这样描述他接受外国记者采访的印象:境外记者问的问题也是党代表们讨论最多的问题。“中国当前的热点问题他们几乎都问到了。”

连日来,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共同社、德新社等西方主要通讯社以及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越南、印度、埃及、摩洛哥、智利、委内瑞拉等世界众多国家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中共十七大有关消息,并发表评论。

新加坡《联合早报》16日用两版的篇幅报道了所作报告的内容。该报当天发表社论指出,过去5年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执政中,突出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治国思想,使人们对十七大之后的中国抱着更大期待。

拒绝采访范文篇4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我觉得我收获很大,我在这次任务中担任记录员,虽然任务算是最轻的,重要是对各个来访对象作简要的文字记录。但我感觉还是很累,主要是由于交通不方便走了很多路,我想这这可能也是制约鲁班湖旅游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其次,这次调查,使我们更早地接触了社会,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在我们这次采访中,有积极配合我们采访的,也有态度比较恶劣的。比如说县旅游局就很配合我们采访,而镇政府渔场负责人则完全不配合,多次责怪我们来得不是时候,并且拒绝采访和提供资料,当时真的觉得很恼火。不过仔细想一想这其实是一个素质问题,镇政府渔场各个办公室里全部摆设的都是麻将,不干实事,这可能也是制约鲁班湖旅游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这次活动还使我学会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上,学会了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使我初步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为我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提前打下了基础。

这次活动使我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提高,特在些感谢学校给予了我们这次机会,增强了我们的能力。也感谢在调查中给予支持的每一上人和小组的其它成员。

拒绝采访范文篇5

林秀贞对几个孤寡老人照顾体贴入微,一顿饭做三次,“不光要让老人吃饱穿暖,还得让他心里高兴!”为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人,林秀贞夫妇搬去同住,端屎端尿,尽心侍候;她外出,把照顾老人的喂水、喂药、解大小便的时间,写在一个本子上交给家里人;逢年过节,家家团聚,林秀贞和爱人带着白面、肉、菜,到老人家里打扫卫生;资助贫困学生绝对保密,她怕他们感到自卑,怕他们担着报恩的心理压力……心细如丝,丝丝牵爱意。

大爱细无声,爱在灵魂深处,送出悄无声息,只求默默奉献,不图名图利。“从1976年到1998年这22年内,林大姐一直拒绝接受采访。为这事我绞尽了脑汁,任何办法都不能撬开她那张嘴。”王常乡秘书兼宣传干事杨光最早关注林秀贞,他最佩服林大姐的人品。“宣传出去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奉献者的行列”,这样的说服,才让她同意宣传自己的事迹。从拒绝采访到配合采访,依然是无声的爱,是爱的升华。

大爱细无声,心中有正道。林秀贞始终记着母亲的话:人生三条道:偏道、正道、歪道,咱得走光明正道!一辈子做好人、做善事。她心怀正道走,传承子女,惠及乡邻。心中无正道,便无大爱,即使有爱,也不私即偏。这个正道不是别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电影《孔繁森》插曲唱得好:“为人民服务是真诚付出,为人民服务是忘我的投入。为人民服务是用生命注解的书,为人民服务是用心灵开拓的路……”所以,诚其心,正其意,做人做事才一生无偏,一生无憾,把一生的美好留给人间。

拒绝采访范文篇6

一、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条新闻的信息主要包括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城市建设、民生等领域适宜且需要统一、及时向社会的重要信息;市内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及处置情况;澄清涉及有关工作的误解和疑虑,批驳谣言,消除不实或歪曲报道的影响;其他需向社会公布的信息。

二、新闻的形式

第二条新闻可采取新闻会、记者招待会、新闻通报、答记者问、新闻吹风会、接受媒体的采访等形式进行。市委、市政府每半年召开1次新闻会,主要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因突发公共事件或其他需要可随时举行。

三、新闻的组织实施

第三条市委、市政府新闻会由市委宣传部(市外宣办、市网宣办)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包括确定新闻媒体并通知到会,协调安排记者现场或会后采访,跟踪新闻媒体报道情况和社会舆论反应等。

四、新闻的管理与审批

第四条全市新闻工作由市委宣传部(市外宣办)统一归口管理、指导和协调。各级各部门未经授权不得擅自有关信息,需的信息资源应及时报市委宣传部(市外宣办)统一安排新闻。

第五条综合性新闻稿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会同市委宣传部(市外宣办)起草;专题新闻稿由牵头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以乡镇(街道)、部门为主的新闻稿,由涉及单位和部门起草。新闻稿由相关新闻发言人负责呈有关领导审核把关。

第六条市委、市政府新闻会一般由市委宣传部(市外宣办)于前5天提出意见,内容涉及某一方面重要问题时,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批准;内容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时,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准。特殊情况随时急事急办。

第七条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新闻发言人及联络员

第九条新闻发言人的设立。市委、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分别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负责人担任。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都要按要求设立新闻发言人及联络员,报市委宣传部(市外宣办)备案,接受业务培训,并且新闻发言人必须由领导班子成员担任。新闻发言人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熟悉和了解本地、本部门工作,具有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并有一定的新闻宣传工作经验并熟悉网络知识。

第十条新闻发言人的职责。统筹并具体承办本级、本部门新闻工作,根据授权新闻;研究分析涉及本地、本部门的社会舆情和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回应;开展涉及本地、本部门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及时准确地对外权威信息;积极关注网络舆情,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加强与媒体的联系和沟通,接受记者采访、问询等。

六、新闻纪律

第十一条新闻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所的内容必须按照确定的统一口径对外;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对内容涉密或涉及国家安全但又必须对外的,须经保密部门、国家安全部门审核同意。

第十二条新闻应严格按照批准的时间、地点、内容进行,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变更,应重新报批。

第十三条被邀请的新闻记者应遵守新闻会的纪律和要求,服从组织者的安排。记者提问应按会内容、在相应范围进行。对超越新闻会内容或与新闻会无关的提问,新闻发言人有权拒绝回答。

第十四条在新闻工作中有下列六种情况之一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上级机关、监察机关或其他权力机关追究有关单位或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1、未按照有关规定履行保密审查程序,致使国家秘密泄露或公开了不应公开的党委、政府信息的;

2、应新闻而不,或未及时新闻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后果的;

3、无故拒绝、阻挠新闻媒体记者的合法采访,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后果的;

4、对于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灾难、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不及时新闻,或故意虚假新闻,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后果的;

5、违反程序规定,擅自新闻,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后果的;

拒绝采访范文篇7

关键词:法拉奇采访新闻明星

欧里亚娜·法拉奇(OrianaFallaci),1930年6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的

佛罗伦萨,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优秀的女性之一、最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之一、最优秀的小

说家之一。一个人跻身于其中任何一个,都会被视为了不起的成就,何况得到这么多领域的

认同?她在新闻界取得的成就被视为一个奇迹,作家圣·阿里科说她取得了一般的闻工作者用150年的时间也不能完成的新闻业绩。

她既是新闻工作者又是小说家。从小她便博览群书,埋头苦学,梦想当一名世界闻名的作家。现实迫使她选择了做记者。不过,她却是隐身于新闻工作者队伍中的小说家。不说她的《印沙安拉》被誉为20世纪的《伊利亚特》,单从她的新闻报道方面来看,《风云人物采访记》,可以说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关系风云录。法拉奇本人就是一本书,她的妹妹宝拉评价说:“我姐姐是一本敞开的书。这书是用中文和梵文写成的。”j对西方人来说,中文和梵文意味着神秘。本文就是要试着揭开法拉奇神秘的面纱,主要从她时刻将自己置于舞台中心和独特的采写风格两个方面来浅析她成功的原因。

一、舞台中心的主角

法拉奇从一开始就找到了一种适合表现自己的方式:新新闻主义写作。后来她不断地对之加以锤炼、改进。新新闻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闻学流派之一,熔新闻与小说于一炉。倡导新闻必须提供比事实更重要的东西,即写作的风格与质量,使受众在阅读新闻时不仅获得事实,更重要的是获得阅读时的审美愉悦。从法拉奇的新闻实践看,她是一位新新闻主义理论的实践者,用文学手段代替传统的报道是法拉奇的长处所在。她强调新闻不仅要有引人注目的重大的、吸引人的、具有刺激性的事件,同时,更要有作家自己的思想,特别是要使文章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气息。法拉奇说:“我是一名演员,一个自我中心者。只有把我放人报道中时,该报道才是最好的。”k法拉奇把写文章当作了供自己表演的舞台。她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的观点、见解、感情和倾向融人报道中,对所写人物自由地进行道德判断。她极少借助纯粹的记录性陈述,而是始终在叙述中掺杂着个人的感受。她不承认新闻报道中存在着公正与客观,觉得所谓的客观性是虚伪的或假想出来的:“记者写报道的时候只能凭自己的良心。”l

她运用文学化的新闻工作表达自己,并把她本人的一切突显在作品的内容中。我们在她的作品中与她共同经历冒险事件,共同体验爱情滋味,共同分担哲学与政治上的焦虑。正如圣·阿里科所说:“法拉奇把自己造就成了明星,她是现代神话创作过程中的典型代表。”m犹如当年的格瓦拉、海明威,她是一个魅力四射的人物。

法拉奇作为一名记者介入新闻报道使文章自始至终都令人激动。在报道为采访玛丽莲.梦露所做的种种努力中,她将自己寻找梦露的过程活灵活现、生动细致的描绘出来,让读者与她一起体验寻“梦”的激动。她采用第一人称的报道方式,让整个世界都把她为一睹女星风采而进行的艰辛历程当作中心话题来谈论,展示出她自己的个性。梦露没有见到,但人们却认识了一个明星般的女记者。意大利读者为法拉奇疯狂,而不是为梦露。美国最大的城市关注着法拉奇的努力,记者们都想报道她,四处追随着她。她把自己的声音、把悬念融入叙述,让读者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在文章结尾邀请梦露方便时到她家做客更使报道充满了喜剧化的色彩。

法拉奇总是以第一人称的亲历式报道完成作品,她将个人经历的点滴细节插入作品,通过个人的感受和判断,以真实感获得读者的信任。在许多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法拉奇本人既是事件的亲历者同时也是讲述者,其作品就是亲历者与读者“面对面”的讲述和聆听。但没有牺牲过准确性的原则。

1968年9月,第19届奥运会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举行,此举招来的是大规模的学生反政府运动。她在报道中让事实说话,但却依然牢牢占据着戏剧舞台的中心。在参加一次遭军方野蛮镇压德学生示威活动中,法拉奇身受重伤,《奥丽亚娜·法拉奇报道:血洗之夜我不幸受伤》讲诉她的历险经历:“子弹在我们头上呼啸。我听到人们在呼喊。……我左边那个人受了伤。……一颗子弹打穿了水管,水向我们喷射过来,我们……浸泡在被血染红的水里。”n作品具有类似历险小说的特征,率直有力,引人人胜。附带的照片有力的补充和说明了她的个人形象。作者在这里巩固了她女英雄的形象:面对专制主义,一位追求自由与公正的女记者挺起了胸膛。

真正使她赢得巨大荣誉的是对越战的采访。她以《欧洲人》周刊记者的身份来到越南采访越战,在战争中数次被弹片击伤,幸好及时被送到医院救治。她开始了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及时而又切中时弊文章被世界各国的报刊广泛刊载或转载。丰厚的文学底蕴为她的文章拓展了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文学的视点使其新闻作品更具穿透力,更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和剥离事物,展现出了许多记者“看不到”的东西。她用虚构的手法撰写非虚构作品并在文章中将自己塑造成东南亚的明星。

她正在成为一个锋芒毕露、渴望控制他人的那位“法拉奇”,在几乎每一部作品中都不断重塑和强化着自己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已然是一位冉冉升起的明星。不过,使这颗明星光芒四射是在她采访英吉拉·甘地、瓦文萨、基辛格等政治巨头的时刻。

二、政客头疼的记者

法拉奇早年的闻名为她能够有机会采访到各国的政治巨头奠定了基础。她采访过邓小平、基辛格、甘地、瓦文萨、阿拉法特、霍梅尼、卡扎菲等非凡人物和政治巨头。面对这些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她始终摆出一种咄咄逼人的姿态,并让全世界为之叫好,让那些大人物感到害怕。她的采访方式,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更像吵架——与各国重要的政治领导人吵架。法拉奇拥有桀骜不驯、藐视权贵的个性和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她在每次采访前都做认真、细致、严谨的准备工作,因此能够面对众多世界政治风云人物,不卑不亢,主动进击,写出一篇篇独树一帜的政治访问记。

成功的谈话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她善于提出一些让人无法拒绝的出其不意的问题,让对方不知不觉的掉进圈套。

她向往绝对自由,极端痛恨权力,认为暴君或总统,刽子手或将军或受人热爱的领袖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不人道的和可憎的。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当她采访这些人物时,总乐于提出刻薄、刁钻、尖锐甚至尖酸的问题,令对方头疼不已。而她正是以提问尖锐、言辞雄辩、透视独特、资料新颖的新闻个性而影响日增的。她在采访中常常与采访对象争论起来,把提问变成正面攻击。许多叱咤风云的政坛要人都在她炮火般的问话中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正好是她想要的。

法拉奇看基辛格是个:“粗壮的矮个子,顶着一个羝羊般的大脑袋”。在采访他的时候,她问道:“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把手枪对准您的太阳穴,命令您在阮文绍和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人共进晚餐……那您选择谁?”o这种问题大概只有法拉奇式的才能问得出。在法拉奇的旁敲侧击下,基辛格发表了他著名的牛仔言论。就因为这个言论,基辛格饱受新闻界的批评,他在接受其他记者采访时声称接见法拉奇是自己“生平最愚蠢的一件事”。

在采访南越总理阮文绍时,她想获得他对外界评论他是“南越最腐败的人”的意见,当直接问他时,阮文绍矢口否认了这种传言。法拉奇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她先问:“您出身十分贫穷,对吗?”阮文绍听后,动情地描述了小时候他家庭的艰难处境。得到了上述问题的肯定答案后,法拉奇接着问:“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和澳大利亚有应行存款和住房,对吗?”p阮文绍虽然否认了,但为了澄清这一“传言”,他不得不详细地道出他的“少许家产”。如此一来,阮文绍是否真的如传言中的那么腐败,还是如他所言并不富裕,已呈现大家面前,读者大可根据他所列的财产清单中得出自己的判断。

在采访邓小平的时候,她同样借问天安门城楼上的像是否会永远悬挂着来了解邓小平对的评价。

总之,冒险、冲突、历史事件和个人风格使法拉奇的采访记精彩纷呈。法拉奇力图使自己的采访记具有文学美,将文学性融入报道中,认真精确记录每一句话,按事先构想好的方式撰写采访。这些采访记不仅体现了法拉奇的新闻采访技巧和专业训练素质,而且放射出一种罕见的精神力量:挑战权力,拒绝谄媚。《风云人物采访记》被《华盛顿邮报》誉为“采访艺术的辉煌样板。”《滚石》杂志则称其为“当代最伟大的政治采访文集。”连《花花公子》杂志也忍不住评论说,“如果你不明白这世界为什么这么乱,法拉奇的采访中有答案:那些自吹自擂的家伙们在左右着世界。”q就凭这本书,法拉奇确立了她的“国际政治采访之母”的地位。

在采访世界风云人物的过程中,法拉奇本人同时成了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也成了被新闻界追逐的风云人物。她的一次次采访是制造神话的过程,是某种仪式,这种仪式使得她一个一个地遭遇巨人哥利亚,并且一个接一个地战胜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她的经历近乎神话,而她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在不断地重塑和强化着这个神话,凸现着一个为追求真理与自由而不惧死亡、正直无私的新闻工作者形象。

当然,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是由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既要有自身的主观努力,也要有客观的条件机遇。法拉奇的人生经历本就是常人无法企及的。她亲历二战,1950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1967年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采访过越南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两次获得圣·文森特新闻奖,一次获得班卡瑞拉畅销书作者奖。她还获得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名誉文学博士学位。这些丰富的经历与她的成功相互交织,塑造出了明星般的奥里亚娜·法拉奇。不管法拉奇用的是什么方法,她取得了惊人的成功是不争的事实。分析她的成功之路对后来者不无裨益,这也是本文的目的之所在了。

注释:

j刘宇晖、刘宇新编著,《世界第一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370页

klmn(美)圣·阿里科(Santo·L·Arico)著,李青藜译,《女人与神话:奥丽亚娜·法拉奇传》,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82页,第76页,第3页,第136页

op(意)奥里亚娜·法拉奇(OrianaFallaci)著,嵇书佩、乐华、杨顺祥译,《风云人物采访记》(全译本),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15页,第55页

q《我们也可以说不》,2002年6月19日,218.65.112.180

参考文献:

刘宇晖、刘宇新编著,《世界第一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美)圣·阿里科(Santo·L·Arico)著,李青藜译,《女人与神话:奥丽亚娜·法拉奇传》,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版

(意)奥里亚娜·法拉奇(OrianaFallaci)著,嵇书佩、乐华、杨顺祥译,《风云人物采访记》(全译本),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1版

(意)奥里亚娜·法拉奇(OrianaFallaci)著,毛喻原、王大迟译,《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海南出版社2002年第1版

拒绝采访范文篇8

关键词:法拉奇采访新闻明星

欧里亚娜·法拉奇(OrianaFallaci),1930年6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的

佛罗伦萨,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优秀的女性之一、最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之一、最优秀的小

说家之一。一个人跻身于其中任何一个,都会被视为了不起的成就,何况得到这么多领域的

认同?她在新闻界取得的成就被视为一个奇迹,作家圣·阿里科说她取得了一般的闻工作者用150年的时间也不能完成的新闻业绩。

她既是新闻工作者又是小说家。从小她便博览群书,埋头苦学,梦想当一名世界闻名的作家。现实迫使她选择了做记者。不过,她却是隐身于新闻工作者队伍中的小说家。不说她的《印沙安拉》被誉为20世纪的《伊利亚特》,单从她的新闻报道方面来看,《风云人物采访记》,可以说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关系风云录。法拉奇本人就是一本书,她的妹妹宝拉评价说:“我姐姐是一本敞开的书。这书是用中文和梵文写成的。”j对西方人来说,中文和梵文意味着神秘。本文就是要试着揭开法拉奇神秘的面纱,主要从她时刻将自己置于舞台中心和独特的采写风格两个方面来浅析她成功的原因。

一、舞台中心的主角

法拉奇从一开始就找到了一种适合表现自己的方式:新新闻主义写作。后来她不断地对之加以锤炼、改进。新新闻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闻学流派之一,熔新闻与小说于一炉。倡导新闻必须提供比事实更重要的东西,即写作的风格与质量,使受众在阅读新闻时不仅获得事实,更重要的是获得阅读时的审美愉悦。从法拉奇的新闻实践看,她是一位新新闻主义理论的实践者,用文学手段代替传统的报道是法拉奇的长处所在。她强调新闻不仅要有引人注目的重大的、吸引人的、具有刺激性的事件,同时,更要有作家自己的思想,特别是要使文章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气息。法拉奇说:“我是一名演员,一个自我中心者。只有把我放人报道中时,该报道才是最好的。”k法拉奇把写文章当作了供自己表演的舞台。她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的观点、见解、感情和倾向融人报道中,对所写人物自由地进行道德判断。她极少借助纯粹的记录性陈述,而是始终在叙述中掺杂着个人的感受。她不承认新闻报道中存在着公正与客观,觉得所谓的客观性是虚伪的或假想出来的:“记者写报道的时候只能凭自己的良心。”l

她运用文学化的新闻工作表达自己,并把她本人的一切突显在作品的内容中。我们在她的作品中与她共同经历冒险事件,共同体验爱情滋味,共同分担哲学与政治上的焦虑。正如圣·阿里科所说:“法拉奇把自己造就成了明星,她是现代神话创作过程中的典型代表。”m犹如当年的格瓦拉、海明威,她是一个魅力四射的人物。

法拉奇作为一名记者介入新闻报道使文章自始至终都令人激动。在报道为采访玛丽莲.梦露所做的种种努力中,她将自己寻找梦露的过程活灵活现、生动细致的描绘出来,让读者与她一起体验寻“梦”的激动。她采用第一人称的报道方式,让整个世界都把她为一睹女星风采而进行的艰辛历程当作中心话题来谈论,展示出她自己的个性。梦露没有见到,但人们却认识了一个明星般的女记者。意大利读者为法拉奇疯狂,而不是为梦露。美国最大的城市关注着法拉奇的努力,记者们都想报道她,四处追随着她。她把自己的声音、把悬念融入叙述,让读者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在文章结尾邀请梦露方便时到她家做客更使报道充满了喜剧化的色彩。

法拉奇总是以第一人称的亲历式报道完成作品,她将个人经历的点滴细节插入作品,通过个人的感受和判断,以真实感获得读者的信任。在许多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法拉奇本人既是事件的亲历者同时也是讲述者,其作品就是亲历者与读者“面对面”的讲述和聆听。但没有牺牲过准确性的原则。

1968年9月,第19届奥运会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举行,此举招来的是大规模的学生反政府运动。她在报道中让事实说话,但却依然牢牢占据着戏剧舞台的中心。在参加一次遭军方野蛮镇压德学生示威活动中,法拉奇身受重伤,《奥丽亚娜·法拉奇报道:血洗之夜我不幸受伤》讲诉她的历险经历:“子弹在我们头上呼啸。我听到人们在呼喊。……我左边那个人受了伤。……一颗子弹打穿了水管,水向我们喷射过来,我们……浸泡在被血染红的水里。”n作品具有类似历险小说的特征,率直有力,引人人胜。附带的照片有力的补充和说明了她的个人形象。作者在这里巩固了她女英雄的形象:面对专制主义,一位追求自由与公正的女记者挺起了胸膛。

真正使她赢得巨大荣誉的是对越战的采访。她以《欧洲人》周刊记者的身份来到越南采访越战,在战争中数次被弹片击伤,幸好及时被送到医院救治。她开始了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及时而又切中时弊文章被世界各国的报刊广泛刊载或转载。丰厚的文学底蕴为她的文章拓展了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文学的视点使其新闻作品更具穿透力,更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和剥离事物,展现出了许多记者“看不到”的东西。她用虚构的手法撰写非虚构作品并在文章中将自己塑造成东南亚的明星。

她正在成为一个锋芒毕露、渴望控制他人的那位“法拉奇”,在几乎每一部作品中都不断重塑和强化着自己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已然是一位冉冉升起的明星。不过,使这颗明星光芒四射是在她采访英吉拉·甘地、瓦文萨、基辛格等政治巨头的时刻。

二、政客头疼的记者

法拉奇早年的闻名为她能够有机会采访到各国的政治巨头奠定了基础。她采访过邓小平、基辛格、甘地、瓦文萨、阿拉法特、霍梅尼、卡扎菲等非凡人物和政治巨头。面对这些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她始终摆出一种咄咄逼人的姿态,并让全世界为之叫好,让那些大人物感到害怕。她的采访方式,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更像吵架——与各国重要的政治领导人吵架。法拉奇拥有桀骜不驯、藐视权贵的个性和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她在每次采访前都做认真、细致、严谨的准备工作,因此能够面对众多世界政治风云人物,不卑不亢,主动进击,写出一篇篇独树一帜的政治访问记。

成功的谈话方式也是十分重要的,她善于提出一些让人无法拒绝的出其不意的问题,让对方不知不觉的掉进圈套。

她向往绝对自由,极端痛恨权力,认为暴君或总统,刽子手或将军或受人热爱的领袖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不人道的和可憎的。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当她采访这些人物时,总乐于提出刻薄、刁钻、尖锐甚至尖酸的问题,令对方头疼不已。而她正是以提问尖锐、言辞雄辩、透视独特、资料新颖的新闻个性而影响日增的。她在采访中常常与采访对象争论起来,把提问变成正面攻击。许多叱咤风云的政坛要人都在她炮火般的问话中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正好是她想要的。

法拉奇看基辛格是个:“粗壮的矮个子,顶着一个羝羊般的大脑袋”。在采访他的时候,她问道:“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把手枪对准您的太阳穴,命令您在阮文绍和黎德寿之间选择一人共进晚餐……那您选择谁?”o这种问题大概只有法拉奇式的才能问得出。在法拉奇的旁敲侧击下,基辛格发表了他著名的牛仔言论。就因为这个言论,基辛格饱受新闻界的批评,他在接受其他记者采访时声称接见法拉奇是自己“生平最愚蠢的一件事”。

在采访南越总理阮文绍时,她想获得他对外界评论他是“南越最腐败的人”的意见,当直接问他时,阮文绍矢口否认了这种传言。法拉奇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她先问:“您出身十分贫穷,对吗?”阮文绍听后,动情地描述了小时候他家庭的艰难处境。得到了上述问题的肯定答案后,法拉奇接着问:“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和澳大利亚有应行存款和住房,对吗?”p阮文绍虽然否认了,但为了澄清这一“传言”,他不得不详细地道出他的“少许家产”。如此一来,阮文绍是否真的如传言中的那么腐败,还是如他所言并不富裕,已呈现大家面前,读者大可根据他所列的财产清单中得出自己的判断。

在采访邓小平的时候,她同样借问天安门城楼上的像是否会永远悬挂着来了解邓小平对的评价。

总之,冒险、冲突、历史事件和个人风格使法拉奇的采访记精彩纷呈。法拉奇力图使自己的采访记具有文学美,将文学性融入报道中,认真精确记录每一句话,按事先构想好的方式撰写采访。这些采访记不仅体现了法拉奇的新闻采访技巧和专业训练素质,而且放射出一种罕见的精神力量:挑战权力,拒绝谄媚。《风云人物采访记》被《华盛顿邮报》誉为“采访艺术的辉煌样板。”《滚石》杂志则称其为“当代最伟大的政治采访文集。”连《花花公子》杂志也忍不住评论说,“如果你不明白这世界为什么这么乱,法拉奇的采访中有答案:那些自吹自擂的家伙们在左右着世界。”q就凭这本书,法拉奇确立了她的“国际政治采访之母”的地位。

在采访世界风云人物的过程中,法拉奇本人同时成了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也成了被新闻界追逐的风云人物。她的一次次采访是制造神话的过程,是某种仪式,这种仪式使得她一个一个地遭遇巨人哥利亚,并且一个接一个地战胜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她的经历近乎神话,而她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在不断地重塑和强化着这个神话,凸现着一个为追求真理与自由而不惧死亡、正直无私的新闻工作者形象。

当然,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是由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既要有自身的主观努力,也要有客观的条件机遇。法拉奇的人生经历本就是常人无法企及的。她亲历二战,1950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1967年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采访过越南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两次获得圣·文森特新闻奖,一次获得班卡瑞拉畅销书作者奖。她还获得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名誉文学博士学位。这些丰富的经历与她的成功相互交织,塑造出了明星般的奥里亚娜·法拉奇。不管法拉奇用的是什么方法,她取得了惊人的成功是不争的事实。分析她的成功之路对后来者不无裨益,这也是本文的目的之所在了。

注释:

j刘宇晖、刘宇新编著,《世界第一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370页

klmn(美)圣·阿里科(Santo·L·Arico)著,李青藜译,《女人与神话:奥丽亚娜·法拉奇传》,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82页,第76页,第3页,第136页

op(意)奥里亚娜·法拉奇(OrianaFallaci)著,嵇书佩、乐华、杨顺祥译,《风云人物采访记》(全译本),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15页,第55页

q《我们也可以说不》,2002年6月19日

参考文献:

刘宇晖、刘宇新编著,《世界第一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美)圣·阿里科(Santo·L·Arico)著,李青藜译,《女人与神话:奥丽亚娜·法拉奇传》,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版

(意)奥里亚娜·法拉奇(OrianaFallaci)著,嵇书佩、乐华、杨顺祥译,《风云人物采访记》(全译本),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1版

(意)奥里亚娜·法拉奇(OrianaFallaci)著,毛喻原、王大迟译,《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海南出版社2002年第1版

拒绝采访范文篇9

×××同志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两个务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政治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工作中敬岗爱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格遵守宣传纪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他凭着对党的新闻事业无比挚爱的情感和娴熟的业务技能,独立完成和积极参与了全市、全县许多重大活动的采访报道工作,几年来,他共在省市县电台、电视台播发稿件近条,有力地宣传了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提升了×××县的对外形象。同时,他本人连年被授予全县“优秀团干部”,并当选市团代表,被授予全县“十杰青年”称号,连年被评为省市县新闻宣传先进工作者,连年获得向省市台供稿一等奖的表彰,作品也多次获得省新闻学会、市广电学会一等奖、二等奖,其中,作品《汪子岛上“六一”节》受到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新闻学会联合表彰,获得全省第七届“山东青年新闻奖”。在每年全市人代会召开期间,作为代表团的随团记者,他积极协调市级新闻单位,使×××代表团成为受媒体关注最多的代表团。

一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新闻采访,没有特定的环境,没有特定的采访对象,也没有特定时间,无论昼夜,无论气候状况,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选择,新闻价值就是他们的第一工作信号。做好新闻工作,必须具有忠诚于岗位、忠诚于事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同志始终坚持以工作需要为标准,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事事以工作大局为重。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是一项集前期采访、策划、拍摄,后期撰稿、制作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加班加点对于他来讲是家常便饭,即使是深夜,也常常可以见到他全身心于工作的身影。在××年那场“非典”战役中,他几次深夜赴冀鲁交界非典监测站进行采访,并参加了我县唯一一次抗非典实战演练。当了解到县里准备组建抗非典宣传梯队时,他不顾当时随时存在的非典传播的危险,积极向局党组报名请战。在我县沿海遭受风跑潮侵袭的当天下午,他与同事及时到达现场,真实记录了党委政府救助受困群众的的感人场面。

二严格纪律正确导向

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十分重视思想宣传战线的舆论导向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十六大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准则之一,而严格新闻采访报道纪律是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础。

在工作中,×××同志认真学习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并坚持做到以准则为“高压线”,准则禁止的一律不做,以此来确保新闻报道的正确性和导向性。在一次与县生猪定点屠宰办公室执法采访中,违法经营业主担心被曝光而以屠宰刀相威逼,他毫无惧色的凌言拒绝,并及时向社会进行了披露。县内一经营商家找到他,提出以元的好处费,要求以新闻形式做变相广告,他婉言拒绝了。

为使自己的每一篇报道都具有最大信息量,给群众最正确的信号,他密切关注国家和省市县的中心工作。不论是一般的会议报道,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典型报道,他总是认真对待,动脑筋仔细钻研推敲,做好结合文章,使每一篇报道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针对性。××年月是中央扶持三农政策一号文件出台近一周年的时期。这时,他紧紧围绕中央扶持三农的中心工作,深入基层采编了一系列的反映农民群众种粮积极性提高的的新闻,及时进行了报道,并被省市电视新闻采用。

拒绝采访范文篇10

彼时正值地区(包括所辖县市即京山、钟祥和沙洋)遭受自年以来的第一次强大洪涝灾害,很多地方的农业、畜牧业和水产大量减产甚至绝收,人民生活陷入困难境地。接到的第一项采访任务,就是跟随记者下乡了解民生民情,为党的社会事业作好舆论宣传工作。

我们的首站是遭洪涝灾害严重的镇。七月十三日,镇陡降暴雨,降雨时间持续十二个多小时,雨量达三百二十六毫米,是湖北京山县有资料记载以来最高值,为近五十年来最大一次强降雨,导致该镇二十个村、部分厂矿企业及集镇受灾严重。由于至京山路途遥远且多为山路、坑洼不平之路,经过两三个小时的车程,颠簸到目的地的时候,几位文字和摄影记者已经头昏眼花,恶心呕吐了,但是责任在身,良知在心。面对人民的财产甚至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几位记者没有丝毫犹豫和懈怠,拿起他们手中的笔和照相机,开始了积极的采访和拍照。

作为一名文字记者,就要做到眼疾手快,精确、深入而生动的了解情况,及时报道。我们先后走访了几个居民区、养鸡场和灾民集中安置点,了解基本的受灾情况和生产自救情况。由于第一次进行单独采访,我在对一养鸡农户进行受灾情况采访时,漏掉了很多细节,例如何时开始养殖、每年收入多少、今年的损失多少、如何进行生产自救等,虽然很多细节在新闻稿中并不会用到,但由此可以认识到,记者这种职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强大的责任心和悲悯众生的慈悲胸怀,更要细致入微,做到严谨和敬业。

在单独做一则深度报道的题材时,遇到的困难前所未料。首先是选题和切入的问题,针对全国范围内的物价上涨情况和全国、省的“菜篮子”工作会议的召开,凭两年的专业学习和一个月的全面实习所培养的新闻敏感,我觉察到关于“菜篮子”价格上涨的问题,必定会在继洪涝灾害后,在引起新一轮的议题。于是我把肉类、蔬菜类的上涨作为切入点,集中调查市的具体情况和面对物价上涨,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这个题材得到了主任的肯定,并鼓励我进行积极的专业探索。

在列好大致的提纲后,我开始了采访,大量搜集材料和数据的工作。八月的,刚刚告别梅雨季节,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开始进入炎热的夏季,这对于出门跑新闻,着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烈日当头,在相继走访几个大型菜场和超市之后,我已经汗流浃背双腿酸软。当时就想放弃采访任务,直接回到报社胡编乱造几个实例,再根据市里的文件,改写得成一则深度报道。但是想到当时选择新闻专业时的坚决和将来工作的道路,强大的心理动力要求我,一定要坚持下来,不论有多远有多苦。

在采访超市负责人的时候,遇到了闭门羹。由于超市新入驻肉类品牌如双汇、雨润等,可以有效调节市的肉源紧张情况,抑制肉类的物价过高上涨,所以采访任务格外重要。当时所有的超市人员都在开会,门卫要求我等待,并向我索要记者证。但由于所在的日报并没有给我办理临时记者证,我便掏出学生证证明身份,当场遭到拒绝,并抛出冷言说学生哪有资格采访。当时就知道等待采访是不可能了,得想点办法,死磨硬缠随机应变。于是在等待的空隙,开始跟门卫聊天,从工作聊到生活,他问及我的大学生涯,于是我趁机把采访的要求用婉转的方式提出来,他终于答应将超市相关负责人以及双汇的经理介绍给我,但同时需要我对重要信息保密。事实证明,当时的坚持是正确的,在后来的采访过程中,我获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得到了报社主任的充分肯定。后来对物价、工商等单位的采访还算顺利,第一轮采访圆满结束。

信息基本把握,但是要组稿,要结合材料分析,形成一篇完满的深度报道并非易事。在组稿之前,我找到一位记者,希望她能够给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她告诉我说,要列好提纲,认真分析材料和采访得到的信息,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特别强调广度和深度。结合她给出的建议,我花了半天的时间将报道成稿,并交给主任帮忙修改。本以为可以得到肯定,为我的速度和激情。但是在改稿的过程中,发现不仅存在结构的混乱、内容的缺失、报道的深度等问题,更有很多句子和语言的基本性错误。

主任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再加上这次的选题经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记者,在面对众多的困难时,不能轻言放弃,要随机应变应对各种突发性的事件和情况。仅有一番的激情是完全不够的,要做到沉着冷静,虚心请教,争取每天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