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9:54:59

集约范文篇1

在现代化进程中,土地问题始终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我区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稀缺,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两轮驱动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时期,由于长期形成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障碍依然存在,土地作为紧缺战略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已越来越明显。当前,我区土地资源矛盾突出,今后压力更大。一方面,我区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另一方面,我区土地利用上还存在粗放浪费情况,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节约集约用地潜力巨大。这一切决定了我们必须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坚持走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区实际情况的土地利用新路子。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就要健全完善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机制,加强土地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密切配合。采用多种经济手段,加强和改善土地利用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管理,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要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从严从紧、有保有压”,严把土地“闸门”。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用地,从严控制工业用地,保障民生用地供应。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就要落实保护耕地的共同责任。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等四项指标。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年度用地要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就要开源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建立完善以规划和标准控制为前提、以政策约束激励为导向、以监管考核为保障、以有偿使用和市场配置为基础的资源节约集约制度。挖潜开源,鼓励优先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空闲和低效用地、地上地下空间,拓展城乡建设用地新空间。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就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切实加强土地执法监管。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严格实行问责制。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紧密衔接、覆盖土地审批、供应、使用、补充和开发全过程、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土地监督管理制度。切实加大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遏制土地违法势头。

集约范文篇2

1.管理模式不科学、不成体系目前电力企业在物资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在物资集中采购和使用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在集约化中管理人员往往会因为出现问题相互指责,推卸责任。2.物资采购方法欠缺多样性目前电力物资采购虽然集中采购但是方式比较单一,一般是人为进行长时间采购,没有应用到高科技或者发挥网络通信的作用,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浪费了人力资源。与此同时,通过人为采购,无法把握好市场资源,也没法对企业的需求做出精准预测,导致采购的物资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进而影响电力企业的正常发展。3. 高层领导未能充分重视集约化管理的创新、突破物资集约化管理模式主要是由电力企业高层领导推动实施的,管理层在夯实物资集约化体系建设,完善采购管理运作机制、供应商管理运作机制、质量管理运作机制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如何在物资集约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上有创新、有突破,鼓励基层单位在实践工作中勇于创新,并对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典型经验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使物资集约化管理工作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4.管理中未重视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应用电力企业的物资资料登记都是由相关人员手工抄写,没有利用计算机等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因此,应在物资系统内部建立统一的物资合同台账,统一的月度物资供应计划,统一的库存管理体系,实现库存一本帐管理。这样既能够节省人力、时间,又能够提高效率,促进电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提高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水平的对策

1.对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实施物资计划招标环节的质量监控,就要对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进行仔细的检查、验证;对招标文件内容进行审查,确保物资的型号、数量等与企业需求相一致;要加强监造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监造规范进行操作,推动企业标准化的管理;认真选择监理公司,使其能够真正发挥监理作用,对物资质量和供应商的资质进行监督检查;不定期开展产品质量抽查,抽取一定比例的样本,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物流服务中心、各项目单位严格按照《2012年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方案》要求,遵守物资签约及收货程序;将监督责任落实到各个主体部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能力,对物资的安装、运行环节做好监督工作,确保物资及时为电力企业发挥作用。2.深化履约管理,确保物资及时供应要确保采购计划的准确性,提前与各专业部门联系,确保开始环节就按计划运行,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提前确定采购物资的到货时间,来保障项目的按时进展;在物资合同的签署与履行阶段,要对合同签订进行管理,按照统一合同文本进行采购,在中标结果后15日内完成合同签约,签约之后严格按照合同执行,使物资的数量和质量、交货日期都与项目的进展相挂钩;物资到货后,公司要组织人员对到货物资进行质量验收,防止出现质量问题,经检查后办理《物资配送验收单》,在合同交货期满10日内办理ERP入库手续,这是对具备接收条件的公司而言,对于一些无法做到现场接收的物资公司,可以按照规定办理异地存储,要做好实施监督。对供应商的责任要进行监督,当出现违约时,要对违约事项进行核实,然后按照合同的违约规定进行相应的赔偿申请,此申请需要得到物资部的审批,且要将有关资料上报。3.发挥各部门的协调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1)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在提出“质量履约年”主题活动后,就取得了与电力研究院、第三方检测机构、监理公司、项目单位的联系,让他们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使各个部门对相应的专业部门进行质量监督,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了保证物资的质量,应对供应商进行监督,可以对供应商建立质量履约档案库,实时对质量履约进行监控,还可以对其质量履约状态进行定期评价,促使供应商重视质量,按合同履约。(2)在电力企业中,应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物资集约化管理中,比如应用计算机管理,将一些物资的登记、管理等进行电子操作,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第一时间掌握市场上的最新信息,在企业需要采购时第一时间提供准确信息。要充分发挥电子网络信息功能,可以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等,方便对一些质量履约信息进行反馈,这样可以将信息透明化,保证质量在阳光下受到监督。4.对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各单位人员要认真学习公司2012年“两会”精神,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认真分析总结2011年物资工作,认真查找在质量监督合同履约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结合“质量履约年”主题活动进行广泛动员,使活动能够在整个公司内部顺利进行。5.改革业务流程,创新集约化管理电力企业需要按照相应的业务流程来运行,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因此,在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中,应以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为基础,仔细分析市场的物资信息,将两者结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与此同时,精简业务流程,把一些不必要的流程删掉或者进行必要的合并,减少业务流程的繁琐、复杂性,降低过多的成本投入。电力企业集约化物资管理需要具备较高管理水平的人员来进行相应的指导,使整个管理具有科学性,防止因不懂管理而盲目进行的现象发生。6.重新整合各个部门,优化组合提高效率将物资采购部门、物资安装部门、物资使用部门等进行优化组合,把整个企业的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首先,可以进行集中管理,对企业总的经营要素进行统一的安排,发挥集体资源的优势;其次,要统一按照“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来统一企业标准,使效益高的物资流入企业,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初衷;最后,企业领导要提高重视程度,做好资源配置的宏观计划,发挥电力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的作用,避免不利因素的发生。

集约范文篇3

【位置面积】

*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由众多岛屿和礁石组成。岛屿及周围海域处于北纬2515’-2545’,东经11932’-12010’之间。东濒台湾海峡,所属牛山岛与台湾新竹港相距126公里(68海里);西与长乐、福清、莆田三地隔海为邻,与福清小山东相隔3.5公里(1.89海里),即将有大桥相连;南接兴化水道,与南日群岛对峙,北靠长乐海域,与白犬列岛相望。全县陆地面积约371.09平方公里(含滩涂面积62.9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164平方公里。主岛海坛岛为福建省第一大岛,全国第五大岛。

【地质构造】

*县域大地构造属于闽东火山断拗带的闽东南沿海变质带。县内岩石均为中生代侵入岩、火山岩和变质岩。第四系海相沉积广泛分布在各海湾低地和平原。在平地和许多台地、低丘上,广泛覆盖着第四纪的风成砂。

【地形地势】

*地形属木兰溪与龙江丘陵台地平原岛屿区。侏罗纪后斯的燕山运动,大规模的岩浆喷发和岩浆侵入伴随着强裂的断裂运动,明显地控制着县域地貌和海岸带的发育。在各种内外营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岛礁、港湾、丘陵与平原相间排列等多种类型地貌,而海岸带地貌的发育明显受北北东——北东走向的断裂控制,港湾众多,海岸曲折,港湾、半岛、岛屿的形态多具规则的定向排列特征。东海岸多港湾、暗礁;西海带多泥沙、海涂。

主岛海坛岛南北长29公里,东西宽19公里,面积267.13平方公里,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其北部呈现南北走向的三条丘陵带,并间以松散的堆积平原。全县最高峰——君山,海拔434.6米。并列有200米以上丘陵7座和芦洋埔、至凤洋等平原。芦洋埔为县内最大的沙积平原,面积30.23平方公里。君山东有王爷山(196.3米)、大澳埔,西有龙头山(181.1米)和上攀洋、酒店洋。

海坛岛中部多有滨海平原,由风沙堆积物发育形成,有燕下埔、龙凤头埔、七里埔等。

海坛岛南部多低丘。海拔在100~250米之间的低丘有13座,为东北——西南走向和东西走向,间有远中洋埔和苍霞洋、东昆洋等海积平原。较高的山丘牛寨山海拔234.6米。

除海坛岛外,尚有125个岛屿和702个礁石,分布在海坛岛四周,较大的岛屿有屿头、大练、小练、东庠、草屿和塘屿等。

【地貌】

*地貌类型主要有丘陵、台地、滨海平原、湖泊、滩涂和海岸。

丘陵总面积159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42%,台地面积16.9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4.54%,滨海平原总面积132.3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35.5%。湖泊主要有海坛岛南部的泻湖——三十六脚湖,面积约1.9平方公里。此外,还有面积不大的已湖(大厝基村)、大湖(朴秀村)、剑湖(上攀村)、昆湖(昆湖村)等。滩涂面积62.92平方公里。海岸线蜿蜒曲折,岸线长达448公里,具有基岩、沙质、泥质等多种类型。港湾、澳口284个,其中渔港22个,已建港口7处,可建港口10处。

【用地类型】

全县土地总面积371.077平方公里,包括农用地199.020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52.62平方公里和其它用地119.4473平方公里。农用地中,耕地是88.0009平方公里、园地是1.3883平方公里、林地是78.333平方公里,其它农用地31.298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中,城乡住宅用地是36.4265平方公里、交通水利用地是9.4384平方公里、其它建设用地是6.7551平方公里。

【气候】

县域地处亚热带,在大气环流和海洋的作用下,形成半湿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9.5℃,≤3℃的低温全年平均0.5天,≥30℃的高温全年平均为20.9~68.4天,年降水1196.2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雪罕见,日照充分。由于受台湾海峡狭管效应,加上地形走向影响,东北风影响强劲,台风频繁,年均风速6.3米/秒,属中国强风区之一。

【土壤植被】

*土壤为六大类:赤红壤、滨海风沙土、盐土、水稻土、红壤土、潮土。共同特点是植被稀疏,土层薄弱,养分含量少。

*森林植被种类少,结构单纯,多为逆行演替的人工植被。共有190种,隶属67科。农作物主要有甘薯、大小麦、豆类、花生、西瓜、蔬菜、花卉等。近年来,引进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花卉。在滩涂和岩礁上,生长着海带、鹅掌菜、海苔等153种海藻。牧草以旱生草本为主。

【矿产】

全县砂地面积82.3平方公里,已探明石英砂储约16亿吨。分布在芦洋埔、流水——龙凤头和七里埔——洋中澳。

花岗岩资源类型少,总量大。岩石资源分布面积142.67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约7.7亿立方米。

*四面环海,滩涂广阔,少雨多风,盐田多,产量足,质量佳。现有盐田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

二、*县土地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县在开发利用土地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和不合理因素,主要有:

(一)利用率低。①从农业和农田来看,我县存在规模小、级别低,缺乏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田利用率低。②从住宅楼来看,由于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我县住宅楼普遍都是低层和小高层,高层建筑极少,土地利用率低。③从住宅使用率来看,存在大量废弃房,特别是农村地区,甚至出现无人村(如北厝大墓村),土地浪费惊人。④从工业用地看,我县工业少,由于长期受交通制约,工业难以发展,上楼工业区发展不理想,空置厂房多。⑤从旅游业及其它服务业来看,因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较弱,旅游景区土地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二)布局不合理。由于缺乏超前的规划意识,存在短期行为和利益统筹问题,我县土地利用的功能布局存在很多问题。①公路网设置、道路级别问题。*很多路是断头路,且路面不够宽,引发交通问题。②旅游用地变住宅用地。该是用来搞旅游的演变成住宅地。③公共建设不够,如公园、体育场、广场、博物馆等缺乏,或数量不够,翠园虽位置中心,但进出口不够多,而且太小,发挥不了功能。④居民自建房问题。*到处都是居民自建房,因缺乏规划,缺乏统筹,缺乏超前意识,缺乏管理,存在楼间距太小、下水道缺失、无区域绿化、小区内道路不畅等严重问题。⑤养殖、区域规划不良。如水资源严重污染的竹屿口还在进行水产养殖。

(三)历史遗留问题多。①无证问题。现有一万多套套房未办理“两权证”,许多建设项目未批先建,至今没有审批手续。②“插花地”审批问题。③土地权属纠纷,许多时间跨度长、情况复杂,难以处理。④拆迁补偿问题。这是每个地区都存在的老大难问题。

三、*县土地集约利用的工作思路

(一)更新和完善信息库为重任。

土地资源的信息更新较快,必须及时掌握,建立图、文、表各种形式,以利大开发之用。

(二)县域产业发展定位为重点。

当今世界,区域分工成为全球化的趋势之一,而自身产业定位成为重中之重,“入错行”将成千古恨,故*县域产业发展定位成为土地规划的重点。

(三)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不能忘。

在开发利用土地时,始终把握“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方向,并且不断调整和完善规划方案,做到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实用性。

(四)土地行政管理改革为突破点。

要想充分、合理、优化地利用土地,必须改革和完善土地,建立部门的行政管理,推动部门干部管理作风,理顺管理制度,依法行政。这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工作的突破点。

四、*土地集约利用措施和对策

根据*县土地资源使用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现提出以下具体措施和对策:

(一)土地普查。组织人员,对*全县土地资源状况作统计和清查,包括土地种类、使用权归属、面积、使用率等,掌握土地管理的准确、全面和最新信息。

(二)功能区划。按照“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分功能区进行开发。

如可分两岸产业合作启动区、港口物流区、两岸农业合作区、商品房地产开发区、旅游景区等。如可在海坛岛西南部盐场区域,办成“两个市场”,即台湾商品展览中心和大陆名特优产品展览中心,还可创办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基地、办公基地和产区,另外,还可创办两岸合作的教育产业。

(三)交通配套。土地开发利用应与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密切配合,总体部署,*现公路总里程522.9公里,201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水泥路,陆岛码头1座,海上客运航线12条。今后,应加快发展交通基础建设,制定“两个规划”、“六个项目”。“两个规划”即:*县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和*县港口总体规划。“六个重点项目”即:1、长乐古槐至*高速公路。2、*环岛公路。3、*至台湾海上直航。4、加快建设*海峡大桥步伐。5、新建草屿海西补给基地。6、新建流水东庠大型深水码头。

(四)填海造地。世界上的沿海和岛屿地区在开发的过程中,有大量填海造地的现象,香港、浦东就是很好的例子。*西部从六十年代开始就有填海造地的先例。目前,在*部分浅海区域,必要的情况下可进行填海造地。

(五)旧城、旧村改造。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必要保留部分有价值的古迹,凝固城市历史,如潭城镇五福庙、南街、詹功显故居、城关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但有些旧城,因保留价值不大,在阻碍现代交通和区域发展规划的情况下,应有计划地进行拆迁改造。

(六)土地整理。据调查,目前*大量农田开发层次低,长期以来属家庭联产承包制,所以没有形成大片高质量的农田,出现很多高低错落,道路、水利设施不畅,荒废地多的特点。所以,必须进行土地整理。这几年也取得一定成效。如在中楼、芦洋、流水、平原、潭城、岚城实施土地整理项目9个,面积约19000亩,其中新增耕地约1350亩,今后还要继续整理。

(七)开发无居民小岛。*目前有无居民小岛117个,可分批开发,先开发一些面积较大、拥有淡水资源和森林植被等自然资源相对较好的小岛,如大嵩岛、东甲岛、大屿岛等。

(八)林网改造。林网植被对土地利用意义极大,但目前我县林网植被分布存在不合理因素,具体原因和改造措施如下:

1、非海岸大片林区可改造成50m50m林网,既起到防风固沙作用,又可充分利用中间地块发展蔬果。

2、在风沙影响大的平原镇、中楼乡部分农田林网太疏,有的距离二、三百米,抗风能力差,所以应植树造林,加密林网,才能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产品。

3、在海岸地带,增造改造防护林,使其既防风固沙,又美化环境。

4、为弱化坟墓的视觉冲击,应有意识地植树造林,采取“障眼法”。

(九)政策调整

1、调整耕地保护区域。建议基本农田保护数量由全省消化,*是岛屿,土地宝贵。耕地保护的红线将使土地无法价值最大化。

2、调整林地占补平衡区域。建议由省里统一消化平衡,否则难以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3、调整建筑容积率。新区建筑应采层密度小、容积率大、层数高的原则,才可节约土地和提高品位。但海岸建筑万万不可高层,否则将挡观海视线。

4、土地出让要坚持熟地出让,不要搞生地出让,避免出现土地纠纷、闲置和无法交地的问题。

5、防止利用项目名义圈地。

6、努力解决土地热难点问题。如城关“插花地”审批问题、农村集体土地和城区土地权属纠纷问题、隐形房地产分户发证问题以及闲置土地处置问题。

(十)土地流转。

目前,农民家庭联产承包的土地,面积小,使用权分散,而且荒废严重,不适应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和长线投入,必须进行土地合理流转,既使土地资源利益最大化又保障和增加农户的收益。但目前我县土地流转存在认识不清、规模太小、管理不良、效果不佳等问题。所以要规范运作,加强管理。建议由县统一组织机构,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整理出成片土地,挂牌招商。

(十一)矿产利用

多年来,我县矿产资源(如花岗岩和海砂)的利用开发,出现如下问题:

1、政府对矿产资源的普查、了解不够,对信息量的掌握不够。多数是开发商发现资源,向政府索要开发权,而不是政府主动掌握资源进行招标。

2、矿产招标有先天弱点,故不够公开、公正、公平,影响政府收入,也不利于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机制。

3、开发后恢复和保护不够,出现开发等于造就荒山的结果。

4、保护区和开发区区分不够明确。目前出现保护区多、无开发区现象,而石料和海砂又是现实需要,所以在利益的驱地劝下,偷采石、偷运砂成为屡禁不止的社会现象,也增加了执法难度。

所以应建立主动开发、规范招标、环境保护、保护和开发同时进行的矿产利用措施。

(十二)行政改革。推行土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软环境”建设。

集约范文篇4

1.1集约化养殖与个体养殖区别。集约化养殖是指通过搭建以家畜为生物主体的人工环境,将各种畜牧业资源高度集中的利用,并且按照固定生产周期,均衡地、批量的进行规格化或标准化生产[1]。其区别于传统养殖的最大特点是其能够将各种畜牧资源高度集中的利用,并能够进行稳定生产。完全解决了传统个体养殖模式中由于管理差、规模小、条件落后等问题而导致的生产效率低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一轮的产业升级,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必然会取代传统个体养殖模式,成为畜牧业生产的主流,尤其是在生猪、禽类和奶牛的养殖模式中。1.2集约化养殖系统中家畜群发病的分类。在生产中,根据家畜群发病本身病原特征可将其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可细分为细菌类、病毒类以及寄生虫类。非传染性疾病也可细分为营养代谢性、中毒性和应激性。传染性疾病由于其病原本身具有传染性特征,疾病的发生通常较为迅速,一旦发生后均会造成较大的危害。因此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应尤其注意对传染性群发病的防控。而非传染性疾病中应激性和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会严重降低养殖效益,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家畜群发病的发生

集约化养殖系统通常根据其生物主体和产品种类可分为集约化养猪养殖系统、集约化奶牛养殖系统和集约化家禽养殖系统。不同系统的发病特点由于系统生物主体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又由于其系统结构特征相似而有所联系。2.1传染性疾病的发生。2.1.1集约化生猪养殖系统。目前我国集约化养猪规模跨度较大,一般育肥猪数量达500头以上时可看作一个小规模猪场,而规模较大猪场育肥猪数量可达10000头以上[2]。无论是在大规模还是小规模猪场中,其使用的均是专门化杂交繁育体系,如长白、大白、杜洛克等。在养殖过程中常发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有口蹄疫、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瘟、猪流感传染性胃炎等。特别是口蹄疫,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主要疾病。2.1.2集约化奶牛养殖系统。集约化奶牛养殖系统主要存在于我国北方,以奶牛小区模式较为常见。2.1.3集约化家禽养殖系统。家禽由于其个体小,生长周期短等优势非常适合于集约化养殖。但是每年在集约化养殖过程中由于传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家禽死亡数量占总体数量的15%以上[3]。常见疾病包括:新城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以及绦虫和球虫的寄生等。2.2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营养代谢性、中毒性和应激性疾病。其中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家禽和奶牛养殖过程中;特别是在奶牛繁殖和生产压力过大以及家禽的生长压力过大时。而中毒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饲料和饲喂原因,如反刍动物的瘤胃酸中毒和食用变质青贮饲料后引发的肠炎。2.3各类生态因子的作用。(1)光照:在一般天气条件下,光照对促进家畜血液循环、调节钙和磷的代谢具有积极作用。光照对宿舍环境的改善也具有积极作用。在畜禽生产中,足够的光照对维持家禽的生长和产蛋性能至关重要,光照不足则会引起家禽的啄癖。与此同时有研究表明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光照强度能够增强猪的免疫能力[4]。(2)空气:在集约化养殖系统中,畜舍的空气质量对畜禽健康有直接而明显的作用。畜舍的空气环境不佳会引起家畜生产机能下降,有研究表明以PRRSV为代表的大量病原体是靠依附在细小的灰尘颗粒上在空气中传播的。(3)气候:气候条件中如温度对家畜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不仅表现在直接影响家畜机体上,过高和过低的气温都会引起家畜的应激反应,降低家畜生产性能。(4)水: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中,畜禽饮水具有统一来源。水质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家畜的健康,如水中金属离子的超标、农药的残留以及是否含有寄生虫卵。2.4家畜、人、环境互作原理。在集约化养殖中,家畜处在完全人工环境中,因此从生态学防疫角度可以将集约化畜牧场看成一个由家畜、人、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家畜和人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同时也会互相影响;而环境也会反作用与家畜和人。由于存在这种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并存的关系,养殖过程中更应该重视饲养人员对家畜健康的影响,制定统一操作章程,规范管理。

3防控措施

3.1合理规划畜牧场建设。畜牧场的不同分区布局一定要合理,如图1.所示,不同组分在畜牧场中运输价值成本差异巨大。而对于畜牧场的生态环境建设,应该从建设初期就考虑到其功能重要性,要对草地绿化以及隔离林带的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只有通过对畜牧场的科学建设,使家畜患群发病的风险降到最低,才能不断提高养殖效益。3.2建立健全疾病发生监测系统。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和媒介分布都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因此可以对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建立一套疾病预防措施。现阶段GIS(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系统已经在外国普及开来,该系统具有处理空间数据、空间分析、显示和模拟的功能,可以应用于疫病的防控,将疫病分布可视化以及对疫病分布模式进行探索和动态模拟。3.3改良综合管理措施。集约化养殖通常采用专业饲养人员进行饲喂,相比于传统个体养殖在规范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目前畜牧行业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且不同畜牧场规章制度也各不相同。精细化饲养这一已经被提出,其核心是细分动物生长阶段,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饲养管理和适宜的环境,如此才能够避免家畜群发病的发生,最大化发挥动物的生产能力使得生产效益最大化。3.4改良系统环境,切断病原传播。传染性疾病病原的传播通常需要媒介,大多数病原所依靠的媒介是细小颗粒、灰尘或老鼠等。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应尽量保持畜舍环境的干净整洁卫生。在畜舍科学规划建设的前提下要做到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全自动化养殖要注意畜舍的通风和照明设施、清粪设施以及其他自动化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

4展望

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是因为畜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缺乏系统理论支持,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问题。因我国目前正处在畜牧行业产业升级过程当中,笔者想要通过生态学角度对集约化养殖中家畜群发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控措施的讨论;呼吁人们在进行畜牧集约化养殖过程中要注意遵循生态学原理,重视生态防疫,避免因家畜群发病的发生而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生态污染。笔者也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中国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一定会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廖新俤,陈玉林.家畜生态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沈银书,吴敬学.我国生猪规模养殖的发展趋势与动因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1,47(22):49-52.

[3]杨玉石.家禽传染病的特点与控制原则[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2,(12):38-39.

[4]田卫华,乔瑞敏,吕刚,等.光照对猪生长发育、繁殖性能及免疫力的影响[J].家畜生态学报,2016,37(11):87-90.

集约范文篇5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31号)精神,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规划建设管理

要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布局、产业布局以及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等,科学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按照控制增量、挖掘存量、合理布局、集约利用、保护耕地的原则,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村居民点向小城镇集中。进一步完善各类规划的编制审查程序,搞好规划之间的衔接。

城镇村建设要适度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上及地下空间。城市、集镇和村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新开工建设的城市主干道路用地红线宽度(包括绿化带)和游憩集会广场面积,小城市和建制镇不超过40米和1公顷,中等城市不超过55米和2公顷,大城市不超过70米和3公顷;2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游憩集会广场面积不超过5公顷,主干道路确需超过70米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应有专项说明。各类开发区要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大规模商业零售等项目用地,凡新开发的建设区域,除道路等基础设施外,其工业用地比例不得低于70%。交通、水利、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充分论证,优化设计,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

二、严把土地供应环节

(一)认真做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建设项目可研审批和核准前的用地预审工作。没有预审意见或预审未通过的,发展改革等部门不得核准或批准建设项目。

(二)严格执行土地供应政策。新增建设用地,要优先安排用于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的招商引资项目,合理安排公益性项目。严格执行国家限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工业用地必须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国家公布的最低价标准。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迁址,确需迁址的,国土资源部门应及时将原有土地全部收回并重新处置。

(三)严格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指标管理。严格执行国土资源部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凡新建和改建、扩建的工业项目,不符合控制指标要求的,不予供地或对项目用地规模予以核减。实行开发区投资强度最低标准,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部级开发区一般不低于150万元,省辖市的省级开发区一般不低于100万元,其他省级开发区一般不低于80万元。省辖市投资规模小于500万元的工业建设项目,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可以通过租用标准厂房解决生产经营用地。对生产工艺无特殊要求的项目,不得建造单层厂房。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不得低于30%,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禁止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写字楼、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设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集约用地原则,调整有关厂区绿化率的规定,不得圈占土地搞“花园式工厂”。交通、电力、能源、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的用地面积,不得超出国家规定的控制指标。

(四)认真做好建设用地供应管理。对各市已按批次批准农用地转用、征收的建设用地,实行土地供应年度检查考核制度,当年土地供应率未达到50%、2年累计土地供应率未达到70%的,省国土资源厅暂停办理其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批手续,并按未供应土地面积相应核减该市下一年度的用地计划指标。各地在供应新增建设用地后,应及时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未备案的,视为未供土地。

(五)加强建设用地供后管理。建设项目竣工后,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规划等部门应根据项目批复、规划、用地批复或土地出让合同等,联合对项目的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对未按有关批准文件或合同要求执行的,按规定追究土地使用者的责任,依法收回全部或部分土地使用权并收取违约金。

三、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一)鼓励利用存量土地。新上建设项目首先要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对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再收取或调整土地有偿使用费。

(二)科学整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新建住宅向规划的农村居民点集中,对废弃的“空心村”和闲置的宅基地等进行整理、复垦。加大对“城中村”的改造力度,鼓励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民集中兴建住宅小区。腾出的土地除用于现有村民安置外,其余可用于城市建设用地。

(三)积极消化闲置土地。对出让合同生效或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布后满1年未动工建设的,或已开发建设面积不足总面积1/3的,或已投资不足总投资额25%且未经批准终止开发的建设用地,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并责令其限期开发建设。对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已闲置2年以上的,要依法予以收回。对停产2年以上,难以继续生产或转产企业的用地,要按照出让合同的约定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安排使用。

集约范文篇6

1.各功能模块设计

1.1业务资料维护模块。因为当前有这样的情况存在,那么就是同一个人可能会有多个险种,但是这不同的险种可能并不是归属于一个单位进行管理,所以将企业的信息管理归纳进入业务信息维护模块。1.2人员基本资料维护模块。人员的基本信息维护模块是基本不会发生变化的,它不像其他内容会跟着随着社会保险的险种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所以说人员基本信息维护模块是最基础性的一个共享模块。人员的基本信息通过每个基层的单位施行维护,该单位的领导层或者管理层部门对这些信息进行审核。人员基本信息的增减一般会通过增员和减员的业务申报以及汇总来完成。1.3业务信息数据库内容是比较广泛的,这其中有增减员的申报数据库,还有系统内的职工变化数据库、缴纳费用的申请报告的数据库等等相关内容。业务信息库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数据信息库。每个职工的个人相关信息,不仅是基本的个人信息还是基本的养老保险业务所发生的明细情况。1.4增减员申报。所谓增员,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业进入新的职工。每当单位进入新的职工,单位相关人员就应该对新员工的信息进行登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看清保险的类型,还应该标注清楚增加员工的原因以及日期。1.5个人账户补缴,很多单位的退休职工对于退休的时间的确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职工的个人账户里会有缴费偏差的现象,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缴费的情况进行整改。1.6缴费申报。这个申报主要是指依照每个企业的职工单位缴纳费用基数和个人的缴纳费用技术来计算这个月份应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每个单位都应该在计算完毕,经过本人签字之后进行上报。

2.设计目标和整体规划

企业社会保险经济业务集约化管控系统建设的设计目标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最为基础的目标,那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完成对社会保险各个职能业务的工作需求。第二部分是不同级别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每一级单位都有不同的授权,上级单位和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连接,更大程度地实现业务指导与信息的互换。第三部分是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网络分布式的技术应用于最基层的单位以及职工的信息管理。第四部分是对当前最新政策法律法规的目标设定,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信息实现共通共享,可以使得不同级别的领导或者是职工更好更便捷的理解社会保险的现实情况和最新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政策。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经济业务集约化管控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模块。第一部分是模块设计部分。其中这个模块设计包括基本信息模块,业务信息模块还有业务流程模块。基本信息模块是最基础性的模块,它是其他各业务模块实现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基本包括姓名和性别等其他个人相关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数据库的设计。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经济业务集约化管控系统的数据库包含内容信息比较广泛。不仅包括单位数据库,职工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的信息量比较大,为五险数据信息库,还有就是单位人员增减变化数据库。第三部分就是权限的设置。权限设置就是指集合领导层以及领导部门能够对这一系列的流程和数据进行观察,每个业务的组织都可以根据不一样的分工来进行不一样的业务办理过程,针对相关的业务信息库加以观看修正。每个基层单位以及部门都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业务权限的业务过程,对所有涉及的信息内容进行查阅修正。

集约范文篇7

对公路客运行业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公路通达的深度和广度显著提高,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加快导致客流快速增加,以及旅游客运市场的持续升温,使公路客运需求快速扩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加快建设并逐步成网,公路旅客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划为提高公路旅客运输能力与运输效率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也为公路客运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关于运输市场对内、对外开放,消除行政壁垒的政策也为公路客运企业营造了良性的发展环境;道路客运企业等级评定和质量信誉考核政策,也进一步促进了公路客运行业的结构调整,有力的推动了公路客运企业规模化、集约化进程,公路旅客运输行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下持续保持了较快发展。公路客运行业成为一个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的行业,行业内企业间的并购与重组将频繁发生,公路客运行业进入了集约化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对经营诸要素(营运线路、营运客车、客运站)重组,公路客运企业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从过去一贯性以“外延扩大”和“争地盘,壮块头”为主的经营思路转向以“强化内涵”和“练内功”为主的经营思路上来,资产质量、经营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上档次、上台阶。改变“各行其是各自为战”局面;以提高效益为最终目标,坚决杜绝“高成本、低效率”和“少、慢、差、费”状况,转向“低投入、高产出”和“多、快、好、省”经营目标。

一是全国各省会城市基本上都拥有一至两家大型公路客运企业,如XX省交通运输集团,XX市公路客运公司等;这些大型客运企业有着自身所属的车队、车站、修理厂和相当数量的挂靠营运客车,以及客车零配件供应、石油销售等三产业,属于大而全的经营模式。此类企业以国有资产为主,虽然不乏一些区域性的优势企业,但并没有出现全国性的大公司,大多只是一方诸侯,割地称雄。

二是地方保护注意严重。根据道路客运企业等级评定为一级经营资质的客运企业,可以开展异地公路客运业务。然而到目前为止全国也仅有为数不多的具有一级经营资质的公路客运企业开展了相关联业务。2005年9月,江西长运公司与马鞍山市长途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设立了马鞍山长运客运有限责任公司,马鞍山长运公司的成立,实现了同行业跨省购并的第一次有益尝试。当前我国公路客运行业经营单位众多、运输服务结构雷同,难以有效形成差异化服务。而且在行政分割的条件下,公路客运行业区域壁垒严重,难以形成全国性市场,不利于优势企业通过竞争拓展市场空间。

三是客运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企业盈利水平低下。公路客运作为一项特殊经济商品,其利润来源受限于运管部门线路牌(即同线路营运车辆数)多少的审批,由此引起的客车实载率的多少;以及各项相关政策出台的影响。一家公路客运企业开发培育成熟一条客运线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此条线路的经营权并不属于该企业。因此其线路上后期进入的其他客运公司就坐享其成;而且此线路经营客车多少的审批权也掌握在两地交通主管部门手中。这种情况下如果该企业坚持自己独家经营,交通主管部门会以不得垄断经营为由,同意其他营运客车进入。在同一条线路上出行旅客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营运客车越多,其实载率就越低,盈利水平也就越低下。同时普通客运业务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且处于无序经营状态。

四是部分公路客运企业不切合实际的扩张,盲目贪大求洋,走集约化发展之路过快过急,导致企业难以承受经营压力。据报载,某客运公司组建之初,在经营线路不多的情况下,欲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之路,大量购买豪华客车发班。在同一营运线路上加大发班密度,扩大市场份额,虽然提高了该线路客运市场占有率,但是由于内耗严重;该集团一旦减少班次,其竞争对手又会乘虚而入。因此在挤垮竞争对手的同时,自身的赢利水平反而呈现下降趋势,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结果班次发得越多,亏损愈厉害,最后导致大量客车闲置,占压资金,陷入亏损境地。

高效率、低成本的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如美国的UPS和灰狗客运等公司。未来我国客运市场必然将打破经营分散、条块分割的现状,发达国家公路运输已实现网络化、集约化。少数大型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加快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步伐。

达到高产出的目的必须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集约化经营的优势之一是规模效益。换言之,公路客运企业集约化经营是生产经营社会化的必然要求。要实现高效率运作高品质服务。适当的规模是集约化经营的基本要求之一。

公路客运企业集约化发展,一是需要打破地区行政壁垒,破除僵化的市场运行规则,公路客运企业间有效整合客运资源,开展行业并购,通过市场化竞争优化客运站场资源,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拓展客运营运区域和营运网络,实现纵向(省会城市向省内地市州县二级、乡镇三级客运市场)发展和横向(省际与省际地域城市)联合一体化战略,提高客运市场份额,提升客运增值能力。

二是公路客运企业需要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时机并购同线路营运客车,减少同线路营运单位,组建联合体,形成利益同盟,提高车辆的运转效率;推进客运集约化改制,组建线路股份公司,实行统一购车、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按股分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三是公路客运企业需要在选购运营客车类型时,优化车辆技术结构,集中选购适用车辆类型及档次,集中采购车辆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一类的客车,购买1台、10台和100台的价格会有相当大的价格差距,并且在维护修理方面也会减少零件库存。

集约范文篇8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

(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年度用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

(二)切实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科学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经济可行、控制时序的原则,统筹协调各类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

(三)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城市规划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功能目标和发展规模,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加快城市规划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尽快出台新修订的人均用地、用地结构等城市规划控制标准,合理确定各项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严禁规划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

(四)严格土地使用标准。要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抓紧编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标准。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重新审改现有各类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凡与土地使用标准不一致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要及时修订。要采取先进节地技术、降低路基高度、提高桥隧比例等措施,降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工程用地和取弃土用地标准。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建设用地审批必须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对超标准用地的,要核减用地面积。今后,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开展涉及用地标准并有悖于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的达标评比活动,已经部署开展的相关活动要坚决停下来。

二、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五)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各地要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做出评估,并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处理好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各项建设要优先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六)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对闲置土地特别是闲置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订具体办法。20**年6月底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将闲置土地清理处置情况向国务院做出专题报告。

(七)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适宜开发的未利用地做出规划,引导和鼓励将适宜建设的未利用地开发成建设用地。积极复垦利用废弃地,对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以及经核准报废的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使用的原划拨土地,应依法及时收回,重新安排使用;除可以继续划拨使用的以外,经依法批准由原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的,按市场价补缴土地价款。今后,要严格落实被损毁土地的复垦责任,在批准建设用地或发放采矿权许可证时,责任单位应依法及时足额缴纳土地复垦费。

(八)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财政、税务部门要严格落实和完善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的税收政策。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抓紧研究制订土地空间权利设定和登记的具体办法。

(九)鼓励开发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国土资源部要研究建立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土地管理绩效等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工作。凡土地利用评估达到要求并通过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确需扩区的,可以申请整合依法依规设立的开发区,或者利用符合规划的现有建设用地扩区。对符合“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要求的部级开发区,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

(十)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国土资源部要严格限定划拨用地范围,及时调整划拨用地目录。今后除军事、社会保障性住房和特殊用地等可以继续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外,对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要积极探索实行有偿使用,对其中的经营性用地先行实行有偿使用。其他建设用地应严格实行市场配置,有偿使用。要加强建设用地税收征管,抓紧研究各类建设用地的财税政策。

(十一)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储备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计划,并将现有未利用的建设用地优先纳入储备。储备土地出让前,应当处理好土地的产权、安置补偿等法律经济关系,完成必要的前期开发,缩短开发周期,防止形成新的闲置土地。土地前期开发要引入市场机制,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实施单位。经过前期开发的土地,依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统一组织出让。

(十二)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土地出让前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供应方案,明确容积率、绿地率和建筑密度等规划条件。规划条件一经确定,不得擅自调整。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督促及时开发利用,形成有效供给,确保节约集约利用每宗土地。未按合同约定缴清全部土地价款的,不得发放土地证书,也不得按土地价款缴纳比例分割发放土地证书。

(十三)严格落实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工业用地和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包括配套的办公、科研、培训等用地),以及同一宗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都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出让。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城市规划、建设、水利、环保等部门制订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计划,拟定出让地块的产业类型、项目建议、规划条件、环保要求等内容,作为工业用地出让的前置条件。工业和经营性用地出让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严禁用地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签订协议圈占土地,通过补办用地手续规避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十四)强化用地合同管理。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要严格约定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对非经营性用地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应当约定或明确政府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依法出让。

(十五)优化住宅用地结构。合理安排住宅用地,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供应住宅用地要将最低容积率限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写入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确保不低于70%的住宅用地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建设,防止大套型商品房多占土地。

四、强化农村土地管理,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十六)高度重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指导、督促编制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划定村镇发展和撤并复垦范围。利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建设,必须符合规划,纳入年度计划,并依法审批。严格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禁止“以租”将农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

(十七)鼓励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要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下,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按规划稳妥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住宅建设要符合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住宅建设用地要先行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对村民自愿腾退宅基地或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购买空闲住宅的,当地政府可给予奖励或补助。

(十八)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完善人均住宅面积等相关标准,控制农民超用地标准建房,逐步清理历史遗留的一户多宅问题,坚决防止产生超面积占用宅基地和新的一户多宅现象。

五、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十九)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要对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执行实施全程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供地计划、结果及实际开发利用情况等动态信息。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分析,研究完善加强土地调控、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

(二十)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要将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没有国土资源部门的检查核验意见,或者检查核验不合格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二十一)加强各类土地变化状况的监测。运用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做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全面掌握各类土地变化状况。国家每年选择若干个省级行政区,进行全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监测。重点监测各地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减少和违法用地等情况,监测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二十二)加强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监管。国土资源部要会同监察部等有关部门持续开展用地情况的执法检查,重点查处严重破坏、浪费、闲置土地资源的违法违规案件,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将企业违法用地、闲置土地等信息纳入有关部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金融机构对房地产项目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完成土地开发面积不足1/3或投资不足1/4的企业,应审慎贷款和核准融资,从严控制展期贷款或滚动授信;对违法用地项目不得提供贷款和上市融资,违规提供贷款和核准融资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集约范文篇9

今年的“6﹒25”是第15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根据省厅纪念全国“土地日”活动计划,将组织一次“集约用地”采访活动,请你们做好采访活动的接待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单位:邀请浙江日报、浙江电台、浙江电视台、解放日报记者参加。人数约为5-6人,省厅科教处派人陪同。

二、采访时间:6月15日——22日

三、采访主题:全省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所采取的好的措施、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好的成果。

四、采访的具体内容:

1、杭州市桐庐县清理工业用地。

2、宁波市鄞州区四举措力破土地资源瓶颈。

3、温州市瑞安经济开发区走上集约化用地之路。

五、采访日程:

6月15日上午出发到温州瑞安,下午采访。

6月16日全天继续采访。

6月17日上午到宁波,下午采访。

6月18日全天继续采访。

6月19日上午返杭。

6月21日下午到桐庐县采访。

6月22日返杭。

六、要求:

1、请桐庐县、鄞州区、瑞安市国土资源局认真做好准备工作,组织好有关材料,落实好有关人员。并提供好后勤保障。

集约范文篇10

关键词:耕地集约利用;粮食主销区;浙江

1问题的提出

中央政府要求主销区也要确立粮食面积底线、保证一定的口粮自给率,这一要求强化了主销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责任。浙江是仅次于广东的我国第二大粮食主销区,目前的粮食自给率不足40%。随着中央强化对地方粮食安全责任的考核,如何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是浙江面临的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的粮食总产量呈现快速下降的态势,2016年,浙江粮食总产量已不足20年前的一半,耕地利用模式变化是粮食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稳定粮食生产,浙江耕地利用模式唯有向集约用地方向转变。目的不同,对耕地集约利用的理解、评价和测度存在差异[1],地方政府基于分担国家粮食安全的视角,耕地集约利用的关注重点将会投向耕地利用效率特别是耕地的粮食生产效率,因而更多地从耕地的利用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来评价耕地集约利用;然而,耕地利用在微观尺度上是一种农户行为[2],按照舒尔茨[3](2006)农民理性经济人假设,农户收入最大化的个体追求,会使得众多农户增加对收益更高经济作物的投入或将向二、三产业转移,降低粮食生产投入,从而导致粮食产出下降。上述现象体现了耕地利用目标上政府和农户两者之间的冲突。本文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统计数据,从耕地复种指数、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分析入手,从省级和市级两个尺度,分析浙江耕地利用集约度与粮食生产效率的变化,在揭示进入新世纪后浙江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并基于粮食主销区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视角,阐述相关政策启示,协调政府与农户在耕地利用目标上的冲突。

2省级尺度上耕地集约利用度的变化

2.1复种指数变化。复种指数是耕作制度研究中衡量耕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的基础性指标[4],庞大人口的粮食需求以及有限的耕地资源约束,我国长期以来采用多熟种植模式,通过提高耕地利用率,来增加单位面积的农作物产出。本文以耕地面积数据和作物播种面积数据,分别计算了2005~2014年间我国以及浙江省的耕地复种指数。由于2009年全国耕地面积数据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做出了重大修正,致使该年耕地复种指数出现异常大幅下降,为了便于比较,将研究区间划分为两个时间段,其中,2005~2008年,我国复种指数从127%增加到128%,2009~2014年,从117%上升至123%,年均增长1%。上述两个时段数据存在统计口径的差异,但计算结果均显示,我国耕地复种指数总体呈稳定上升态势,也反映了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稳定提高态势。与全国总体上升态势截然不同的是,浙江的耕地复种指数快速下降,从2005年的146%下降到2014年的122%。耕地复种指数是反映耕地利用强度的指标,耕地复种指数下降,意味着单位耕地面积上投入资金、劳动力的下降,也意味着耕地对农户提供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保障效用减少[5],农户将更多的资金与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转移配置到收益更高的非农行业,复种指数降低是农户追求资本生产率以及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浙江耕地复种指数的下降,反映了浙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降低的态势。非农就业机会增加,耕地经营比较收益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无疑是耕地复种指数下降的主因。浙江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是传统的水稻一年两熟地区,1978年,浙江省双季稻与单季稻面积比例高达18.98∶1,到了2014年,上述比例只有0.40∶1,浙江水稻生产已变为单季稻种植为主。除此之外,耕地结构急剧变化、耕地整体质量下降也是这一时期耕地复种指数下降的原因。本世纪初,“土地折抵指标”等土地利用体制改革措施的实施,浙江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大量优质耕地变为建设用地,而“上山下海”式的耕地补充方式导致的耕地质量整体下降以及新垦耕地基础设施的不完善[6],造成了耕地抛荒尤其是季节性抛荒现象的增多。调研显示,在抛荒的耕地中,立地条件差、肥力低、坡度高、蓄水弱且水利道路等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备的新垦耕地比例最高。2.2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在浙江耕地利用集约总体水平不断下降的背景下,考察其粮食播种面积变化,是为了分析粮食生产在耕地投入中的变化状况,了解农户的投入偏好,厘清粮食生产中政府目标与农户目标间冲突的原因。2005~2014年全国和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总体状况,与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增长趋势不同,在农作物播种面积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浙江粮食播种面积也持续下降,表明了浙江农户对包括粮食种植在内的耕地投入意愿持续降低。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粮食播种面积的降幅比农作物播种面积的降幅更大,前者为14.94%,而后者为18.93%,这反映了农户耕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即投入粮食生产的耕地比重在下降,而投入非粮生产的耕地相应增加。调查发现,即便在划定的粮食功能生产区,浙江耕地非粮化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浙江省对于功能区耕地的种植结构有具体规定,但由于和经济作物相比,粮食种植收益低,上述规定难以得到严格执行。浙江粮食播种面积下降最快的时期是在2005~2007年,而2007年后的播种面积的变化幅度要小得多,这可能和浙江的“土地折抵指标”等土地利用措施在2007年被中央政府实质叫停有关。“土地折抵指标”政策使得新垦耕地快速增加,相应更多的优质“熟地”被转为建设用地,新垦耕地无论是地力条件还是基础设施条件都不如被占用的“熟地”,农户在这类地块进行粮食生产,比较收益更低,这会降低农户对粮食生产的耕地投入,导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进而影响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直接结果是浙江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在“土地折抵指标”政策实施期间,2001~2007年,浙江粮食总产量下降了32.1%,和同期粮食播种面积的降幅基本持平。2.3粮食单产变化。粮食单产反映了单位播种面积上土地、资金和劳动力投入状况,通过考察粮食单产变化,可以从产出视角分析耕地集约利用状况以及粮食生产效率变化。结合浙江实际,粮食单产分析还可以考察在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背景下,农户在粮食生产上的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变化,并进一步揭示个体利益追求下的农户耕地利用行为如何影响耕地的集约利用状况。2005~2011年,浙江的粮食单产总体是增长的,并在2011年达到了历史最高,此后,粮食单产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2015年继续下降为5887kg/hm2,离历史最高位已越来越远了,也即从粮食单产看,2011年前,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上升态势,而此后的趋势是下降的。粮食单产是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投入状况的综合反应,土地主要是指土地质量的变化,多项研究表明,浙江的耕地质量总体是下降的[6,7],考虑到资本和劳动力对耕地质量存在替代作用,因而,2011年前浙江粮食单产增长是源于单位耕地面积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量的提高,而耕地质量对浙江粮食单产呈现的是负向影响。由于农业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缺乏,近年来,浙江水稻生产“轻简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水稻生产“轻简化”主要是指以撒播为主的直播比例快速上升,直播稻用工少、劳动强度低,是一种劳动力替代技术,但直播稻是相对粗放化的耕地经营方式,影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水稻生产劳动力投入降低而带来的“轻简化”和“粗放化”可能是2011年后浙江粮食单产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3市级尺度上耕地集约利用度的变化

3.1复种指数变化。为了考察浙江省各地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差异,本文依据统计数据中农作物播种面积和耕地面积,计算出浙江省各地2005年、2009年和2014年耕地复种指数。前文分析表明,浙江耕地复种指数总体呈现下降态势,但2009年前后的下降幅度呈现出阶段性差异,2009年后降幅明显收窄,浙江耕地复种指数在2009年前后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区差异性。其中,2005~2009年期间,浙江耕地复种指数变化呈现比较明显的东西差异,浙西南地区的下降幅度远大于浙东北地区。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二、三产业就业机会多,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会较低,农户为追求资本和劳动力效益的最大化,倾向于转向效益更高的第二、三产业[4],而这一时期的浙江,呈现出来的现象刚好相反,相对欠发达的浙西南地区复种指数下降幅度大大高于浙东北地区,造成这一“反常”现象的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浙东北地区的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是传统的农业高产地区,土地耕作条件优于浙西南地区,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种植的劳动生产率更高,相同的农业要素投入,能够获得比浙西南地区更高的经济收益;二是浙东北地区农民在本地获得二、三产业的兼业机会多,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则可以在本地获得非农就业机会,而浙西南农户更多的是跨地区向非农产业转移,兼业成本高,农户转向非农就业的比例反而更高。当然,浙东北和浙西南的内部各地区也存在差异,浙西南的温州经济发达程度和非农就业机会均不输于浙东北地区,复种指数下降幅度高于浙东北地区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生产率低;而浙东北的舟山,属海岛地区,户均耕地少,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总体收益低,较多倾向于转向渔业和二、三产业寻求就业机会,耕地复种指数下降幅度大。2009~2014年,浙江省各地耕地复种指数变化幅度均比2005~2009年的变化要小得多,从分地区变化看,浙东北下降幅度最大的依然是杭州和舟山,浙西南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也依然是丽水和台州,在指数逆势上涨的三个地区中,最为显著的是浙西南地区的衢州,指数提高了7%,2014年耕地复种指数为167%,仅次于杭州,略高于绍兴,其它较高的地区依次为杭嘉湖平原的嘉兴、湖州以及宁绍平原的宁波。由此可以看出,耕地复种指数高、下降幅度低的地区都位于浙东平原以及浙西耕地资源禀赋最好的衢州。上述不同地区复种指数的变化状况表明,耕地自然本底条件、耕地质量是影响浙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基本因素。但总览2005~2014年,浙江11地区的复种指数都是下降的,表明农业比较收益下降、农户更多向二、三产业转移是浙江省级复种指数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这和前文省级尺度的变化是一致的。3.2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由于浙江省级耕地复种指数在2009年前后变化的不同特征,为了分析浙江不同地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变化下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特征,本文根据统计数据分别计算了各地区2005~2009年以及2009~2014年两个区间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2005~2009年,浙东北和浙西南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的差异反映在耕地播种面积上,又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浙西南各地区在复种指数快速下降的同时,粮食播种指数也出现不同程度地下幅下降;而浙东北各地区在复种指数下幅下降的同时,粮食播种面积却普遍提高,增长最大的两个地区是绍兴和嘉兴,分别增长了16.46%和10.17%。浙东北地区复种指数下降而粮食播种面积提高表明该地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下降,但投入粮食种植的耕地面积却在增加,耕地复种指数下降可解读成农户追求劳动力效益最大化的结果[4],在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而非农就业相对缺乏的地区,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下降,农户为了追求耕地经济最大化通常会将更多的劳动力投入经济作物种植,从而使得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但在经济发达、户均耕地面积少的浙东北地区,相对省工的粮食种植是农业劳动力缺乏下农户的理性选择,而将劳动力投入收益更高的二、三产业以追求劳动力效益的最大化。水稻直播、农业机械化等省工技术为延缓浙东北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下降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中,浙北杭嘉湖平原稻区几乎全为直播稻[8]。浙西南地区这一时期的耕地复种指数也是下降的,且下降幅度比浙东北更大,表明浙西南地区农户也处于追求劳动力效益最大化的阶段,但由于耕地结构等有别于浙东北地区,直播栽培等省工技术并未在这一地区获得推广,加上农民兼业成本高,因而投入粮食和经济作物的耕地面积同时下降。2009年以后,浙江全省各地耕地复种指数下降的同时,粮食播种面积均出现较大幅度地下降,表明拥有耕地自主经营权的农民在成本约束下,为追求劳动力效益的最大化,逐步将更多的劳动力配置于非农产业,这给浙江稳定粮食生产与口粮自给率带来极大挑战。3.3粮食单产变化。粮食单产反映了单位耕地面积上劳动力、资本等的投入状况,基于统计数据整理、计算出2005~2009年以及2009~2014年浙江省各地粮食单产变化情况。在2005~2014年浙江粮食单产总体增长的背景下,在两个时间段,仍呈现出不同的地区特征。2005~2009年,尽管浙东北地区总体增长比浙西南地区的缓慢,但浙江各地区的粮食单产均呈现增长态势,表明单位播种面积上的资本与劳动力总投入在增加,由于科技替代劳力比较普遍,因而总投入的增加实际上是科技和资本投入的增加,直播等种植技术的推广,单位耕地面积劳动力投入其实是下降的。考虑到浙东北2005~2009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也是增加的,表明这一时期浙东北各地区投入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本和劳动力(科技替代)实现了同步增长,这是农户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到了2009~2014年,浙东北地区已有两个市的粮食单产出现了负增长,结合浙东北这一时期粮食播种面积的大幅下降,表明即便有水稻直播等省工技术的广泛采用,由于粮食生产效率提高空间收窄,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也停止增长了。有别于浙东北地区,2009~2014年,浙西南地区各市的粮食单产出现了较快增长,表明单位耕地面积资本、劳动力的总投入在较快增长,由于浙西南这一时期粮食播种面积是下降的,粮食生产中耕地投入和资本、劳动力投入变化出现了不同步现象,2009~2014年,浙西南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了27.98%,粮食单产增长了9.71%。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一是种植结构的变化,这一地区山地资源多,一些粮食生产效率低的耕地不再种植粮食了,被用于经济作物种植或干脆抛荒、季节性抛荒,2005~2014年,浙西南耕地面积从66.29万hm2增长到96.49万hm2,增长了45.56%,但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却从123.65万hm2下降到117.12万hm2,下降了5.28%,这也是该地区耕地复种指数下降速度快的原因;二是浙西南劳动力不能完全转移到比较效益更高的二、三产业,一部分滞留在农村;三是土地流转加快,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会选择承包一些优质耕地,单位播种面积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加,粮食单产也大幅度提高了。综上所述,除舟山外,浙江东北部各地区在粮食播种面积大幅下降的背景下,粮食单产的增长也趋于停滞,宁波、嘉兴等地已开始负增长;浙江西南部各地区粮食单产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但单产增长也是建立在播种面积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增长后,浙西南地区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已接近浙东北部地区,持续增长的难度加大。

4结论与政策启示

4.1研究结论。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其一,浙江耕地集约利用度和粮食生产效率总体处于下降状态,在2011年前,尽管粮食生产的耕地投入一直是下降的,但单位耕地面积粮食生产投入的资本与劳动力(含技术替代)是总体增长的,但此后,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本与劳动力投入均处于下降状态,导致耕地的粮食生产效率的下降。其二,区域尺度上,浙东北地区的耕地集约利用度下降幅度总体要小于浙西南地区;就粮食生产而言,浙东北地区与浙西南地区的投入结构存在差异,浙东北地区耕地投入的下降速度小于浙西南地区,但单位耕地面积的资本、劳动力投入已趋于停滞状态,而浙西南地区单位面积的资本、劳动力投入总体仍处于上升状态。4.2政策启示。其一,政府通过引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与农民粮食生产收益。耕地自然本底条件、耕地质量是影响浙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基本因素,而农业比较收益低是浙江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因而,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需要提高农民耕地集约利用激励。按照舒尔茨的观点,传统农业原有生产要素的投资收益很低,提高农业生产率,关键是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3],除了土地之外,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还包括农业科技以及运用现代生产要素的人等。政府可以通过耕地保护补偿引入现代生产要素:通过改良土壤等提升耕地地力水平;通过提高农田灌溉与机械化作业水平等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以及农民自身科技文化水平等,以提高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粮食生产效率与农民粮食生产收益。其二,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生产规模效应,降低粮食生产劳动力的投入强度。建立从育秧、耕种、日常管理、收割以及运输等农业生产环节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适应农村劳动力缺乏以及农民兼业耕地经营的要求。在经济发达、户均耕地面积少的浙江,相对省工的粮食种植是农业劳动力缺乏下农户的理性选择,通过提高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水平,适应农户追求劳动力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以协调政府“要粮”与农户“要钱”二者之间的矛盾。其三,提高省级财政对粮食功能区建设的支持力度。粮食播种面积持续下降是浙江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与口粮自给率的最大障碍,2010年,为了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浙江提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计划通过8~10年努力,建成53.3万hm2粮食生产功能区。在目前的粮食功能区建设中,省级财政投入只占小部分,大多数投入需要市、县、乡三级财政解决,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资金配套困难,应适度提高省级财政对粮食功能区建设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李秀彬,朱会义,谈明洪,等.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6):12-17.

[2]吴郁玲,顾湘,周勇.农户视角下湖北省耕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50-55.

[3]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朱会义,李秀彬,辛良杰.现阶段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907-915.

[5]辛良杰,李秀彬,谈明洪,等.近年来我国普通劳动者工资变化及其对农地利用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1(8):1391-1400.

[6]姜和忠,徐卫星.土地利用困境的制度驱动与体制创新———以浙江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2(3):23-27.

[7]赵哲远,马奇,华元春,等.浙江省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9(1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