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节约用地建议十篇

时间:2023-12-20 17:56:11

集约节约用地建议

集约节约用地建议篇1

【关键词】集约用地;城镇建设用地;调控

1.引言

党的十报告多次提及土地,指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更好地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要求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城镇建设用地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今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更是把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定义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土资源工作保障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

2.当前我国城镇土地利用现状

2.1建设用地集约化管理不完善

首先,没有很好的指标体系来规范建设用地。虽然当前已经颁布了很多相关行业的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但时代在进步,经济条件在改善,还需要更深层次的完善。其次,土地利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国土部门往往会在土地利用方面只重事前审批,却忽视了批后监管,没有有效监督那些不按用地批文和使用合同开发的建设行为,最终引起土地资源无法做到优化配置,浪费了很多土地。

2.2存在建设用地闲置现象

很多城镇居民点的规划建设并不科学,布局显得比较零乱,其中很多城镇居民点并没有进行统一布局,城镇居民擅自零乱的建房现象严重,甚至一些村民闲置自己的旧宅基地,却占用村中的自留地建新房,最终引起村中出现很多边角地,浪费了土地资源。在一些乡镇中,由于只注重前期的招商引资,而对于后期的监督管理则没有很好的做到位,就使得企业中存在着征而不用、征多用少的现象,使得土地闲置。此外,虽经过挖潜利用,对部分闲置土地进行了盘活,但是仍然有大量的建设用地有着很大的可调整利用的潜力。

2.3集约节约用地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就很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采用集约节约用地模式时往往只重视建设而不重视理念,在处理建设用地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上没有摆正两者的位置。相关的节约集约用地的机制目前还不够合理,需要不断的改进。相关的地单位和个人的自觉性不高,没有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使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的观念不强。

2.4集体土地利用粗放

由于一些城镇在进行建设的工程中,由于缺乏规划,土地管理方面的措施不到位,使得居民点用地出现“建新不拆旧、村庄外延、一户多宅、内空外撑”以及出现布局混乱、超占、松散等粗放的利用现象。在农村中,对于建设用地出现失控、耕地浪费的现象。此外,在农村居民点中,大多是以外延扩张为主,从而忽视了对于其内涵的挖掘,使得新居民点不断扩大,而旧的居民点却荒废。

3城镇化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控思路

3.1应对现存的限制土地进行全面系统的清查

城镇中的闲置用地较多,只要新建项目可以用到闲置用地的,就坚决不用其他土地。对于那些不利于城市规划和开发的闲置土地,可以通过收回或者土地托管的方式来处理,并将他们都归到政府土地的储备库中。并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强舆论宣传,积极引导各级树立起集约用地的新理念,使人们充分认清面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收紧地根、严格用地计划管理的新形势,要发展,就必须坚持内涵挖潜,实行资源的集约利用,以极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3.2强化城乡规划对城镇集约化建设用地的指导

要强化城镇区域的科学规划,以城镇体系与区域的科学规划,来合理布局产业,实现城镇跟城镇之间、城镇跟农村相互间的产业、用地更好对接,最大程度的降低基础设施的配套土地。必须依法做好城镇建设土地的总体规划,衔接农村与城镇规划的工作,并在近期综合协调好建设规划,确保近期的建设规划与本地区未来五年内的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相符合,并保证房地产业和住房建设的长期有效结合,科学安规划时期内城镇建设用地的总量、空间布局及实施顺序,合理确定各类用地布局和比例,实现集约利用土地的目标。

3.3健全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的考核体系与考评制度

健全并完善土地利用监督机制,从事土地管理的部门,需要充分使用好权利,对土地使用中的违法行为按照法律的要求给与必要的处罚,对土地闲置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或直接回收。做到政务公开化,加强行政权利行使的透明性与公开性。确定好基础地价和公布工作,全面扩大对低价监管的监测范围,进一步增加对土地使用的监测点与监测数量。加大对土地地价情况变化进行监督,对重要市场信息加大分析的力度,判断并把握好土地市场运作情况,探讨土地分析的供需矛盾,预测土地开发的基本要求。

4解决节约集约用地与加强城镇建设用地的措施

4.1挖掘存量土地潜力,盘活存量用地

充分发挥土地政策的调控作用,按照“用好已批的、清理未用的、盘活闲置的、开发后备的”思路,加大土地整合,通过调剂使用闲置土地、对往年批准的建设用地进行位置调整、收回闲置土地重新挂牌出让和督促限时整改等方式,有效盘活城市存量土地,提高存量土地利用率,解决重点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同时按照“政府监管、村为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我县将商贸服务业项目、公租房建设、市场建设等与棚户区改造有机结合,盘活存量土地,经营土地资产,改善人居环境,积极探索“腾地”途径。

4.2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

积极的参与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控制建设用地数量,调整经济结构,合理布局建设产业用地布局。不能一味的追求建设发展,盲目的扩大建设用地的规模,而应该依据国家土地政策在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同时合理的分配土地资源,限制建设用地的规模,不为违规的建设项目提供建设用地。

4.3推进墙体材料革新

就我国房屋建设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70%的房屋建设所使用的墙体材料为粘土砖,而制造粘土砖对于土地资源的消耗极大,每年要耗用粘土资源达10多亿立方米,这相当于毁损了50万亩田地。为了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进程就需要逐步的推进墙体材料革新,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技术改革,逐步禁止生产,减少因制造实粘土砖而导致的土地消耗,采用环保、节能的材料作为建设材料。

4.4推进土地市场建设

节约集约用地的内在动力是市场机制,它可以有效的推动节约用地的进程。所以,需要逐步的推进土地市场化建设,深化土地使用的制度革新,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范围和比例,尤其是对于一些经营性基础设施要施行有偿土地使用机制。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建设用地管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耕地保护,有利于节省城市建设用地,有利于加强土地管理,有利于经济建设与土地功能的有机结合。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本身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繁重,要节约集约用地,通过合理规划城镇建设,来实现节约集约用地,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集约节约用地建议篇2

这期关于节约集约用地问题的市长研讨班,马上就要结束了。研讨班开始时,孙文盛部长作了十分重要的讲话。李元副部长对厅局长座谈会作了总结。研讨班上,代表们实地考察参观了无锡市节约集约用地的现场,无锡等9个地方的政府领导介绍了节约集约用地的经验,几位专家对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专题讲座,大家分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如何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刚才,几位市长代表本组发了言,讲得都很好。可以说,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期市长研讨班取得了圆满成功。

受孙文盛部长委托,下面,我对这次研讨班简要作个总结。

一、主要特点和收获

这期研讨班时间不长,但主题重要,内容丰富。市长们普遍感到收获很大。大家认为,研讨班有以下特点:

一是主题选得好,意义重大。节约集约用地,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事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如孙文盛部长在讲话中所说,节约集约用地是正事、是大事,是我们按照中央要求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缓解土地供求矛盾的必然选择,是促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二是时机选得好,针对性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很快,用地需求量很大,人地矛盾突出和土地粗放利用并存。在此背景下,专题研究节约集约用地,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三是地点选得好,指导性强。无锡市人多地少,经济发达,土地供求矛盾更为突出。他们通过节约集约用地,缓解了矛盾,既保障了发展,又保护了耕地,实现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研讨班选在无锡举办,带有现场会的性质,不仅学到了好的做法,也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进而增强了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四是经验选得好,操作性强。研讨班上介绍的一批典型经验、书面交流的典型以及节约集约用地100例,都非常有代表性和示范意义,各具特色,易学能做,便于推广。

讨论交流中,代表们普遍感到,参加这次研讨班,收获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大家感到,通过参加研讨班,对节约集约用地的形势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提高了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大家对中央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国土资源部门的工作加深了理解。普遍认识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各级政府的重大责任。

二是学习了经验,开阔了思路。通过交流和实地考察,大家学到了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节约集约用地的成功经验,极大地活跃了思维,开阔了思路。普遍感到,节约集约用地形式多样,具体可行,大有可为。节约集约用地不仅能保障发展,而且能保护耕地;不仅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能产生社会效益。做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不仅是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而且是执政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

三是研究了政策,明确了方向。研讨班上,大家还对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特别是对新形势下加强规划计划管理、推进土地市场建设、内涵挖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建设用地管理等方面的政策进行了认真研究,了解和掌握了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方向。大家表示,研讨班后,要进一步学习消化,结合本地实际和外地经验,加强领导,扎实开展节约集约用地工作。

二、抓住关键环节,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不仅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还要有正确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学习孙文盛部长讲话、各地经验、专家讲座,认为顺利开展这项工作,应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一)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是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思想保障。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要从国情看省情、看市情、看县情。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严重稀缺,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国家安危,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国家不可能将过多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分到市、县的农地转用指标也是有限的。发展经济只能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以今年为例,虽然国家下达的农用地转用指标比前几年要大,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用地需求,所以,必须从现在开始,进一步转变用地观念。在思想认识上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要通过宣传汇报,使各级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充分认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要转变传统用地观念,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新理念。三是要宣传全社会,树立珍惜每一寸土地的好思想和好风气,鼓励各行各业坚持和落实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有效保障节约集约用地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政府领导、部门配合,是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组织保障。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不是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能够完成的。凡是这项工作搞得好、成效大的地方,都是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亲自抓,各相关部门通力配合的结果。无锡市推进农村“三个集中”和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如果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组织实施,是难以开展的。福州市搞“飞地工业”,如果不是福州市委、市政府直接抓,财政、税务、干部考核等部门予以大力配合,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可以这样讲,在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过程中,没有当地党委、政府直接领导,各相关部门的配合,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就不可能有大的成效。

(三)规划协调、标准控制,是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和技术保障。各类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协调,既是节约用地的源头,也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其他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旧城改造、迁村并点、工业布局调整、土地置换等,都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协调的前提下进行的。通过规划协调,不仅能节约用地,而且能增加建设用地。福州市通过土地、水利、交通和城市建设等规划的协调,不仅能修一条路、筑一条坝,还能形成9*亩建设用地。对具体项目用地实行标准控制,是节约集约用地的源头。各地为提高项目用地的集约用地水平,设计了一定的控制标准,如容积率、建筑密度、投资强度、绿化率等。通过这些控制标准,要求建设向上、向下发展,节省用地。杭州市通过对7600亩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进行调整,就可增加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强度。

(四)市场运作、经济鼓励,是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机制保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根本途径。各地开展节约集约用地的重点是工业用地、农民集体建设用地。无锡市、昆山市、临沂市尝试对工业用地挂牌出让,其目的是要通过市场化配置,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对集约的用地者给予鼓励,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一条基本经验。各地通过减免新增容积率部分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配套设施费,允许标准厂房分割发证、出租、转让、抵押等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用地者集约用地的积极性。绍兴县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建成标准厂房60万平方米,120家中小企业落户其中。

(五)统筹安排、兼顾各方,是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社会保障。节约集约用地从本质上讲,是土地利用时间和空间、布局和结构的调整,是科学发展观在土地利用上的具体体现,涉及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所以,推进这项工作必须统筹安排,兼顾各方;否则,不仅工作难以开展,而且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唐山市通过“房改地改一起改”,有效解决了“二手房”上市的土地产权问题,既活跃了房地产二级市场,又节约了新建住宅用地;既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又促进了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临沂市在大力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有效解决了迁移农民的住房、养老保险、就业等长远生计问题。不仅盘活了各类建设用地,节约了耕地,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群众生活,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常德市通过整理护城河两厢50米之内的棚屋区,不仅整理出土地1100多亩,还改善了居住环境。

(六)多方参与、加大投入,是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资金保障。节约集约用地可以说是多方筹资和有效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不仅政府要加大投入,而且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天津市塘沽区为治理碱渣山,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投资,累计投入35亿元,整理出3450亩土地。珠海市改造23个城中村,投入资金总额达51亿元。大庆市为吸纳居住区向主城区集中,10年累计投资270亿元,改善主城区环境。

三、迅速行动起来,掀起节约集约用地的高潮

文盛部长恳切提出,这次会议不能白开,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要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为此,希望各地迅速行动起来,掀起节约集约用地的高潮。会后,应尽快研究部署,抓好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要学习宣传和汇报好这次无锡会议精神,特别是要汇报和宣传好文盛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解决好以下三方面的基本观点和要求。

一是要明确节约集约用地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党中央、国务院依据我国国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保障用地;要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保护耕地。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协调好保障发展用地与保护耕地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决定了节约集约用地,是全国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和长期需要解决好的重大战略任务。

二是要明确节约集约用地不仅是发达地区面临的紧要任务,也是欠发达地区面临的紧要任务。欠发达地区也一定要增强节约集约用地的紧迫感,通过节约集约用地,为更快更好的发展留有充足的空间,为促进本地现代化建设创造工作的主动权。

三是要明确节约集约用地是严格土地管理,是科学规范用地,是更好地保障发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严格土地管理不是不顾发展限制用地,而是要规范用地、科学用地、节约集约用地。只有严格保护和管理好土地,才能为搞好节约集约用地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秩序;也只有节约集约用地,才能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用地需求。节约集约用地是科学发展观在土地保护、利用和管理中的集中体现。

另一方面,贯彻好这次会议精神,掀起节约集约用地的高潮,建议大家在实际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住机遇,摆上议事日程。根据中央要求,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土地资源的现状,这项工作已经到了非抓不可、刻不容缓的时候。当前,推进节约集约用地,面临大好机遇,条件十分有利。做好这项工作,地方政府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大有可为,是真正造福一方的千秋大业。所以,希望进议程,建制度,作部署,有进度。在座的市长们都是这项工作的主管领导,尤其希望带头抓好这项工作。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做好具体相关工作。要按照文盛部长讲话中提出的要求,不等不靠,积极工作,抓落实,见实效。

(二)因地制宜,努力开拓创新。这期市长研讨班,是一次交流和研讨节约集约用地的难得机会。希望各位市长回去后,能把这期班上的收获,转化为进一步推进工作的动力。一方面,对已有的政策要认真用足用好,确保贯彻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出发,从地方财力和群众承受能力出发,借鉴其他地方经验,抓紧研究出台盘活存量、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办法和措施,认真开展试点,不断探索创新。同时,希望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监管和考核,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拓宽发展空间,提高发展水平。研讨班后,国土资源部将根据大家讨论建议的情况,修改完善文件,上报国务院。

各位市长都主管国土资源工作。借此机会,我想就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尽量避免群死群伤事故发生,再强调几句。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主汛期。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湖南、重庆、四川、贵州等地出现强对流天气,强降雨引发了大量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今年汛期,我国将出现南北两支多雨带。全国地质灾害预测会商结果也表明,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川东鄂西湘西、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等区域,仍将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降雨诱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在一些山区城市、重大工程建设区、矿山开采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开挖、推土(弃渣)、抽取地下水、水库蓄水等人为活动,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也将呈高发趋势。

针对上述情况,各地要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重点地区汛期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关键要抓好三项任务的落实。

一是要加强排查研究分析,查明隐患点,制定具体的应急处置和搬迁避让措施,做好应急转移疏散的准备工作。

二是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切实把防灾责任、监测任务和措施落实到主管部门、责任人和千家万户,努力把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密切配合气象部门,做好汛期地质灾害的气象预报预警。特别是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的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汛期值班制度,保证人不离岗位和通讯设备畅通。出现险情和灾情,做到及时处置,快速上报。要重视并认真搞好各个层次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在险情、灾情处置中,真正做到“临灾有预案,避灾有路线,抢险有办法,灾后能重建。”

集约节约用地建议篇3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提出,是基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于人多地少的国情。目前,我国耕地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为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南通市人口773.79万人,现有耕地691.4万亩,人均耕地0.89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保护和用地需求的双重矛盾都十分明显。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提出,是基于粗放利用的现状。用地粗放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地方实际看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尚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江苏省规定,苏中地区省级开发区投资强度为120万元/亩。据江苏某县调查,近两年,全县新上项目合同约定的平均投资强度每亩为150万~180万元,而实际的平均投资强度为每亩90万~110万元。因为低地价,项目落地后,投资主体对土地宽打宽用,非生产类用地占用比例很大。调查发现,近三年工业用地中非生产类的用地量达到660公顷,占比高于10%。二是生活用地超出国家规定标准要求。目前我国村镇生活用地达16.4万平方公里,这一用地总量是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4.6倍,接近于河南省的行政区划总和。再以南通农民宅基地用地为例。2004年该市农民宅基地人均用地面积186.48平方米,高于国家规定的人均村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的标准,按此计算农民宅基地多占用地达22447公顷。据该市国土部门提供的数据,2001~2004年,全市农民建房用地达2184公顷,占全市用地量的近23%。三是部分城市建设在某些方面超标用地。城市建设总体用地情况相对较好,但也存在用地超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地方,主要是不适当地超标建设宽马路,大广场。少数地方道路建设标准过高,大大高于《国家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的大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宽度标准;各类园区企业之间通道过宽,占地过多;广场建设也突破了城市市级广场每处宜4~10万平方米,区级广场每处宜为1~3万平方米的标准。

用地粗放,是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过程,有其客观的因素:一是工业用地上,特定发展阶段迁就投资者是主要的外因。由于发展资本的稀缺性,投资者选择的余地大,要地多,开价低,投资者的这种选择,往往使过分强调投资强度、强调产业对口的地方招不到项目,逼得一些地方为了提高对资本和项目的吸引力,迁就投资者“以资源换资本,以土地换项目”,降低工业用地价格来招商,降低项目进入门槛来引资。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压力很大,对项目的需求十分迫切,但由于发展环境不如外地发达地区,把项目搞到手先发展起来,这是他们首先考虑的问题,只得迁就投资者,新上项目土地投资强度往往低于规定标准。二是农房用地上,主要是农民传统生产生活习惯造成的。以南通为例,解放初期,因地处平原河网地区,有家族性团状村落式布局;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末,因推进水利化、公路网化工程建设,有沿河而居、沿路而居的线型、非字型布局;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96年,因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为了就近种田,以方便生产生活为选择宅基地的主要准则,有“田中建房”点状布局;从1997年以来,推进农房集居,有区域集中型布局。由于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农民住房点多面散用地过多,目前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54平方米,大大超过规定标准。三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城市化的理解出现偏差,正确的政绩观没有树立,认为大马路、宽广场就代表了大城市。

二、一些地方市场作用缺失、市长作用缺位的问题

粗放用地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有其客观因素,从深层次看,主要是一些地方市场作用缺失、市长作用缺位的问题。

市场作用缺失,主要反映在土地资源配置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而市场作用的发挥与土地市场化进程又密切相关。从目前我国土地市场化进程看,结合南通地方实际,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一是1987年以前为完全行政配置阶段,用地以完全无偿、无限期行政配置为主,土地使用没有得到制约。二是1987~1994年为有偿出让初始阶段,这一阶段土地一级市场初步形成,农民宅基地有偿使用全面推开,行政划拨开始向国有土地有偿划拨和协议出让迈进,但国有土地有偿出让占比较小,约为20%左右,土地宽打宽用现象较为普遍,土地缺少经济手段的约束。三是1995~2000年为房地产用地初步市场化阶段,房地产用地出现招标、拍卖,但土地资产管理方式落后,土地资产经营能力不够,土地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四是2000年至今为经营性用地充分市场化,土地开始实施严格化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经营性用地、其他竞争性用地全部实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但工业用地仍以协议出让为主。2005年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土地开始实施严格化管理,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用地管理的政策措施,用地开始向集约、节约方向转变。这一阶段出现“两个并存”,出让与划拨并存,出让中招标、拍卖与协议出让并存。2003~2005年在全市划拨与出让的建设用地总量中,有83%的国有土地是以出让方式供应的;83%的出让土地中,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的占出让面积的24%(比2001-2003年比例提高15%),协议出让的比例76%;76%协议出让中,供地量比重最大的是工业用地,占土地供应总量的比例在61%左右。

客观上看,社会事业用地主要还是国有划拨的行政配置,但工业用地主要采取协议方式出让;另外,高速公路、铁路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这样土地价格没有真正体现土地价值。研究表明,招标地价一般高于协议地价3~5倍,拍卖地价一般高于协议地价4~10倍,这种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使得市场手段和价格杠杆对多用地显得制约不够,而低地价传递的土地资源稀缺信号不强烈,更容易产生土地替代资本的效应,直接导致粗放用地。从根本上看,这反映了市场机制内在的集约用地约束机制的缺失。由于市场机制没有到位,对农民的补偿没有在价值上体现到位,这“两个不到位”,利益博弈不平等,投资者获得土地相对容易,降低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这也是工业用地方式转变难的深层原因。因此,在加强土地管理的同时,强化“市场”这一只手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而强化“市场”这一只手的作用,工业用地市场杠杆如何用好仍需要破题。

一些地方政府缺位,首先体现在这些地方领导指导思想上缺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意识,对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紧迫性认识不够、重视不够,一些地区往往只从本地来看发展的用地问题,没有从国家全局的整体来看问题。其次体现在政府规划、管理、考核等四个方面:一是各类规划的衔接不够。在规划编制调整范围不统一,编制时间不一致,从全国情况看,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生态建设规划等,许多专项规划基本上脱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背离土地资源的供给能力,无形中扩大了用地规模。二是土地管理制度的系统性不够。例如土地的产权制度和税收制度不够完善有缺失。现有的产权制度中只规定农民一户一宅基地,而城市居民买房是没有数量约束的,这直接导致城市土地难以按合理的需求方式达到节约使用;土地的税收制度是调控土地利用现状的重要经济杠杆,它关系到土地能否节约使用,而土地财产保有税、撂荒税、闲置税没有开征,税收制度的缺失同样给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带来不利影响。三是衡量集约节约用地的指标体系准确、全面不够。从认识论的另一侧面来看,一个能够科学、准确反映用地集约、节约程度的指标体系十分重要。而这个指标体系设计要求有系统性,因为土地不只是一个“土”,它是自然、经济、社会的统一体,要对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要求有地域的差异性,土地指标受到发展程度的限制,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不可能也不能相同;要求有发展的阶段性,因为我们不可能超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做与此不相适应的事。对照这样的要求,可以发现,一些地方集约节约用地的指标设计上,经济效益指标考虑得多,社会、生态指标考虑得少;上级要求的共性指标考虑得多,从自身实际所处区域、阶段考虑得少。四是一些地方在政府规则和用地监管制度上不够严密。特别是在如何保证科学、公正、公平和阳光操作上,还缺乏严密的管理办法。

三、转变用地方式需要市场、市长良性互动,形成合力

(一)转变用地方式,需要市场机制进位,凡是能够市场化的都要市场化,让市场“无形的手”最大程度配置好土地资源。市场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1)通过市场竞争,土地产权人取得土地后,会最大程度地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从而使土地资产实现价值最大化,而这正是促进主体节约集约用地的内在机制;(2)通过市场配置,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利用,土地利用的强度、密度与综合度得到最优的开发;(3)通过市场选优,在土地利用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建设者面临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使考虑土地资源配置的环境生态效应、人文效应,从而达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最佳状态;(4)通过市场价格,调节土地市场供求均衡,引导市场供应的时机和数量。推进土地市场化,一是要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积极探索和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利用,研究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地价形成机制,充分运用地价杠杆作用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比如,制定有利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地价政策,根据供求关系来决定地价,并借此探索建立城市土地供应计划制度,合理确定城市土地的供应总量、结构和进度,充分发挥地价调节土地供求,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作用。比如,对工业项目用地,制定地价与土地集约度的调节系数;对利用率较低的项目用地适当提高供地价格,对投资强度较高的项目用地适当给予价格优惠;对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用等可以由政府实行差别征收办法,鼓励建多层建筑,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要加快工业用地市场化进程。与宏观调控加强土地管理措施相配套,建议适时将工业用地协议出让转向招标、拍卖出让,让用地出让完全市场化,提高土地的征地成本,促进投资者真正集约、节约使用。同时与此相配套,建议按地区建立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统一公布制度,规范工业用地出让管理。三是要按土地市场价值规律,建立长期土地收益制度。对新增建设用地,应按市场的办法计算收益,在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的安排下,集体土地变为建设用地,其价格应由市场决定,理应从供求中定价位,政府通过对集体土地收益征税方式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对国有土地的地租实现方式,可以推行年租制,更有利于政府对土地收益长期化。

(二)转变用地方式,需要市长对市场进行补位,对市场做不到、做不好的,“有形的手”要抓得到、抓得好。首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端正用地指导思想。对东部沿海地区来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特别重要,要坚定不移地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化程度,坚定不移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同时要完善对政府工作的考核,强化对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产出和投入代价、成本的考核。在此基础上,发挥好政府在集约节约用地中的调控、引导、管理的职能作用。我们知道,市场由于存在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产品等缺陷因素,在配置资源时容易产生失灵,很难达到“帕累托”最优。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利用政府的优势克服市场缺陷。一是政府要抓规划,提高约束力。土地利用状态的实质是各种要素资源集聚与配置的空间表现,运用发展规划来协调土地利用十分重要。要把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和用地规划紧密结合,把集约、节约用地从规划这个源头上有效控制和落实,并为长远利用、未来使用留下空间,保证可持续发展。要以总规为龙头,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整合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强化区域、产业、基础设施等建设的土地利用空间控制作用。现在各地“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已经编制,要抓紧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修编,适时调整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确保发展规划与村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协调。要通过规划,以集中促进集约。以南通市为例,该市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规划,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新上500万元以上项目全部集中在市级以上工业集中区,省级以上开发区投资强度由2000年的50万/亩提高到现在的160万/亩;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全市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已通过省级验收,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如实施到位,可节约农村建设用地近30万亩;积极引导农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高效农业面积由原来占农田面积的20%,提高到40%,同样的用地,但产出扩大了一倍多,这就相当节约了一半的土地。二是政府要抓引导,完善政策,提高控制力。南通市提出“配套用地要有限度,地上建筑要有高度,土地开发要有进度,村庄整理要有深度,盘活存量要有力度”,制定了工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体系,下发了加强工业建设项目集约用地管理的意见,通过容积率、投资强度、建筑密度、配套设施用地比率等四大指标对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控制,鼓励节约集约用地。通过提高建筑容积率,仅市区城市建设经营性用地就节约14674亩;通过建设标准厂房节约土地近3000亩;通过盘活存量增加12000亩;通过实施土地复耕开发,增加国有土地15659亩,该市已连续十四年保持耕地占补动态平衡。该市认真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政策,严格、科学、高效管地用地,节约化、集约化用地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以占全国万分之八的土地,实现了占全国千分之九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市平均土地综合产出率15.32万元/公顷(以单位面积实现GDP表示),为全国平均的10.8倍。这表明,政府这只手在促进集约用地上是可以十分有为的。三是政府要抓宏观管理,提高管理力。要加强建设用地指标管理。按照建立集约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制定符合国情、省情、市情的建设用地指标和面积定额;要建立符合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土地资源利用和评价的考核标准,通过正确的指引促进城乡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重点建立地价调节制度、土地利用检查制度和集约评价考核机制,从土地供应率、项目用地开工率、土地利用率、土地闲置率、项目到位率等指标上,对各地特别是各类开发区进行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综合评价。当然,这要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各产业发展进程的差异,要根据经营类别、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等因素,制定适合不同区域的建设用地标准,分地区区别对待,并加强对项目建设后期的跟踪管理,提高建设项目用地标准的约束力。从管理职责看,省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可更多从政策、法规、导向、考核等宏观层面加强对一个地区整体集约节约用地情况的管理,真正管到面;地方政府可更多从项目投资强度、产业布点、用地计划额度等操作层面加强对单体项目的用地管理,力求管到点,共同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水平提高。四是政府要抓耕地保有,提高平衡力。如何确保实现建设占用与补充耕地的动态平衡?在具体耕地保护率的确定上,不宜一刀切,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集聚情况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不同,要从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和目前该地区发展实际出发,制定分地区土地管理政策,确定合理的耕地保护率指标。对用地指标,要严格执行指标约束从紧的原则,但同时也要根据各地经济增长、投资情况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综合平衡确定比较合理的用地指标。对产业向开发区集聚要积极鼓励,根据开发区投资强度、产业集聚程度、承载能力和产出来合理确定开发区是否扩容,让更多的产业投资集中到开发区,减少项目投资乱布点占地。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不仅要在用地指标上给予保证,还要在法规层面对原有规定根据目前农村的实际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作适时修正,以利促进农民集中居住,节约更多土地。

发挥好政府在集约节约用地中的调控、引导、管理的职能作用,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机制约束不可或缺,这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对政府用地决策权的约束。二是用地的利益约束,这包括土地税制问题,通过提高土地保有环节的税负,对单位和个人占用和浪费大量土地资源进行经济制约;土地收益基金制度问题,通过控制各级政府使用土地收益的规模,国有土地收益不得在当期全额支出,从而控制基本建设规模;土地产权制度问题,按照“归属清晰”的要求,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通过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和所有权实现,尽快完善土地确权登记制度,将国家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归属落到实处。三是用地的外部约束,如何加强各级地方人大对政府用地的审查,提高参与程度。四是保证用地利益均衡的制度安排。对农地的非农化的收益分配,如何提高农民集体和农户的收益比重值得探讨。

集约节约用地建议篇4

省国土资源厅:

    按照省厅关于推荐省级高新产业开发区的有关要求,现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汇报如下:

一、集聚区概况

济源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市区东南,于2002年7月成立,总规划面积约3.9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东起东环路以东500米,南至轵城镇政府南侧路,西临沁园南路,北至开南路,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现入驻企业34家,从业人员4290余人,主要涉及矿用机电、电子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初步形成矿山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集聚区建成至今,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产出      万元,实现利税     万元。其中:今年1-9月份,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8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0.8平方公里。2006年,高新区成功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5个,填补了济源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空白;2007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济源矿用机电产业基地”;2008年,被河南省政府确认为全省第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树立节约集约用地意识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观念,集聚区利用印制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宣传品、召开座谈会、举办培训班、签订入驻协议书等方式,广泛宣传节约集约利用政策,践行土地节约集约规定,坚定不移地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营造出科学发展与科学用地的和谐局面。

(二)加强项目审核,严把建设项目用地入口关。

近年来,高新区把招商引资的重点定位到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产品附加值大的项目上来。制定了《入驻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项目标准》,对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设发展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的项目和列入国家《限制供地目录》、《禁止供地目录》的项目,不心疼、不手软,严格限制土地供应。对于新入驻项目,高新区分三个层次进行审核:首先,从产业定位、容积率、投资强度、产出率等方面对新项目进行审核把关,符合条件方可签订入驻协议;其次,工信局、大项目办、发改委、国土局等单位,对项目再次进行筛选、比对,一致同意后,项目提交市企业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联席会议集体研究确定。多方审核,严格把关,为科学合理使用土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年拟投资     项目,因选址不符合建设发展规划,被亮出“红牌”。

(三)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确保土地高效利用。

2010年,高新区制定了《关于加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施意见》(济高新文(2010)   号),要求工业建设用地综合建筑容积率大于1,单位土地面积平均投资强度达到280万元/亩以上,平均产出达到350万元以上;除生产工艺有特殊要求外,标准化厂房的层数要求在3层或3层以上,容积率要大于1.3。今年以来,该区入驻的品一溅射靶材、中昊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济水工业园等项目均严格按照市政府及集聚区出台的相关政策进行严格把关。例如:济水工业园,占地180亩,总投资8亿元,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容积率1.63,规划设计厂房17栋,要求按照三层、五层、八层标准建设。中昊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占地56亩,总投资4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容积率4.1,投资强度达到628万元/亩。

(四)强化用地批后监管,严格考核验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今年,我局和发改委牵头,拟定并出台了《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批后监管的意见》(济政〔2011〕25号),高新区严格市政府文件规定,入驻该区的项目建成后,首先由集聚区组成的项目建设审核领导小组,从产业政策执行情况、投资情况(包括项目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单位面积投资额等)、土地产出率、环境保护政策落实以及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项目,提交由市发改委牵头,工信局、监察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住建局、商务局、审计局、统计局、规划局等部门组成的市级考核领导小组,考核结果报市政府。对于评价考核不合格的,由市发改委出具限期整改处理意见,并按照合同规定追究违约责任,限期整改达标后重新申请评价考核。

对超标准用地的,要严格核减用地面积。我局在签订用地出让合同(补充协议)时,将项目用地的各项指标要求及完成时间做为条件予以约定,以备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新上项目评价考核通过之前,我局在为其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书时,注明不得用于抵押、转让等条件限制。直至其通过评价考核后,方可持考核部门出具的评价考核书面意见,申请解除在《国有土地使用证》书上的有关条件限制。

(五)实行旧村改造,清理盘活闲置土地,注重集约挖潜

2011年,济源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仅1536亩,用地压力极大,针对用地需求量大,指标少的现状,高新区积极开展闲置土地清查工作,对破产停产的企业用地,批而未征、征而未用、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等闲置低效利用的土地,投资强度未达到相关要求的用地进行摸底登记,制定存量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在确切查清存量土地的位置、数量、利用结构的前提下,预测存量土地的供求状况,盘活存量土地,以行政手段去引导,经济手段来实现。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依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合理的安排好建设用地。一是完善工业项目土地出让合同条款;二是严格控制工业用地改变土地用途;三是积极探索和建立工业用地的退出机制;四是引导和规范标准化厂房建设。

(二)继续做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主要做好两点,一是规范项目准入具体条件,二是积极创新供地机制。在全面摸清项目用地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强化用地预审工作,严控项目类别、用地规模、集约用地标准,把好准入关。

(三)继续加大土地清查力度,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再进行一次存量闲置土地大调查,并登记造册,以便日后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全面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二日

集约节约用地建议篇5

这次会议是市政府研究确定召开的,主要是总结前阶段节约集约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研究部署下步工作任务。刚才,我们参观了高新区节约集约用地现场;彦普同志通报了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情况,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建议;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负责同志汇报了工作情况。下面,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快推进这两项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节约集约和增减挂钩是破解用地矛盾的根本出路,必须高度重视,强力推进

近年来,面对经济加快发展,保发展、保红线双重压力日益增大的严峻形势,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中心,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和增减挂钩工作,有效缓解了建设用地压力,全市使用增减挂钩周转指标2.3万亩,存量土地占到了用地报批总量的一半以上。但是,全市用地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各地指标紧缺与土地利用粗放浪费的现象并存,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行为非常突出,大量土地闲置;增减挂钩推进迟缓,大量周转指标未得到有效利用,破解用地瓶颈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没有土地,发展就没有出路,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在约束中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节地型发展道路,全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和增减挂钩工作,为今后发展赢得空间。

第一,开展节约集约用地和增减挂钩,能够有效增加土地供给,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发展热情高,上马项目多,且临沂成为南方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带,招商引资大项目、好项目多,用地缺口较往年更大,大约在3万亩左右。破解当前局面的最有效途径:一个是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挖潜盘活存量,有效解决粗放用地、低效用地等问题;另一个就是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这是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牛鼻子”,是缓解用地压力、统筹城乡发展最重要的平台,各级各部门务必牢牢抓在手中,选准用力方向,找准工作抓手,重兵出击,一抓到底,力争有所突破。

第二,开展节约集约用地和增减挂钩,能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城镇化进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施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走节地型发展道路,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通过科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同时,通过实施增减挂钩,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利化、标准化水平,而且将推进小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开展节约集约用地和增减挂钩,我市具有良好的的平台和工作基础。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存量建设用地346.65万亩,其中国有建设用地66.48万亩,集体建设用地280.17万亩;共实施增减挂钩和农村综合整治项目164个,建新区指标88701亩,尚有6万多亩的指标未验收使用,节约集约用地和增减挂钩的潜力巨大。另外,作为全省唯一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城市,近几年我市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节地八法”等经验做法,开展增减挂钩的时间也比较早、规模面积位居全省前列,具有较好的工作基础,这些都为加快推进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到认识再提高、措施再细化、任务再落实,坚决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全力以赴,加快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和增减挂钩工作,努力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盘活存量、内涵挖潜,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取得更大成效

当前,推进节约集约用地,重点应放在严格管理、加强规划、总结经验、完善政策上,要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工作,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努力实现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强化规划计划管理,充分发挥调控作用。规划计划科学合理是最大的节约,规划效益就是最大的效益,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从规划计划抓起,切实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各类用地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不能突破,这是一条必须坚守的底线。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各县区要从严控制,精打细算,统筹安排,合理使用,确保“好钢用地刀刃”上,把有限的指标优先安排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等重点急需的建设项目上。同时,要创新思路,多想办法,精心筛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四新一海”产业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列入国家、省重点项目盘子,尽量不占或少占我市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二)强化建设用地审批,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建设用地审批是实施宏观调控的“总闸门”,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严格把关。一是严格用地预审。通过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从规划用途、计划指标、用地规模、供地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严格把关,未通过用地预审的,不得受理农用地转用和建设用地申请。要严格执行《山东省禁止、限制供地项目目录》,凡列入禁止的项目,一律不得受理项目用地申请,不得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凡列入限制的项目,要控制数量和用地规模,严格限制占用农用地。二是严格用地标准。今后 ,市本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不得低于150万元/亩,九县开发区不得低于100万元/亩。推进两层以上标准工业厂房建设,切实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投入产出水平,对投资额小于1000万元或者用地面积小于10亩的新建工业项目,不再单独供地。三是严格土地审批。要落实“六个不批”规定: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不批,没有农用地转用年度计划指标的不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建设项目用地面积超过行业用地定额标准的不批,未按规定进行预审或未通过预审的不批,征地补偿安置不落实的不批,没有做到耕地占补平衡的不批;实行“三个优先”政策:各类项目都有的,要以工业用地优先;内资外资项目都有的,要以外资项目用地优先;都是工业项目的,要以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用地优先。

(三)强化用地批后监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市累计批准征转用地10.48万亩(不含单独选址项目),通过变更调查并经部审查确认的批而未用建设用地面积达到2.32万亩。截至今年6月30日,完成供地手续的面积6.93万亩,批后供地率为66.13%,批而未供土地面积3.55万亩。各县区要在全面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尽快制定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的处理意见和整改方案,想方设法促进土地征收和及时供应、节约利用。要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采取批准延期建设、等价置换、安排其他项目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对闲置低效用地面积数量大的县区,市里将相应扣减下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并在全市范围内调剂使用。

(四)强化市场资源配置,完善土地储备机制。市场机制是节约集约用地的内在动力,粗放的用地模式源于低成本的土地占用。目前,工业用地利用比较粗放、四类经营性项目用地比较集约,主要也是因为供地机制不同引起的。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推进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要进一步加强划拨用地管理,认真研究改革土地供应的新政策,对于由政府投资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确需扶持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可以继续实行划拨供地;对经营性基础设施、民办教育、医疗、矿产开采等产业用地要逐步推行土地有偿使用,有条件的县区可以进行土地有偿使用单轨制试点。要通过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全面落实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强化对协议出让土地的监管,协议出让土地价格不得低于省政府规定的最低价标准。要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科学确定储备规模,防范储备风险。

三、开拓创新、迎难而上,推动增减挂钩工作实现重大突破

增减挂钩是实现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必须坚持原则、把握政策,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全力推进。近期,省国土资源厅正在研究增减挂钩的新政策,主要是探索建立指标储备库,经过风险评估后允许预支未验收项目区增减挂钩指标,允许节余指标跨市、县有偿调剂使用。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心着力:

(一)加强领导,消除畏难情绪。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增减挂钩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全市加快推进的会议也召开了多次,但目前仍有少数县区畏难发愁、动作迟缓、进展不理想。究其原因,客观上有个资金的问题,但最根本的还是个认识问题,没有把增减挂钩这笔帐算好、算透,没有列入各县区、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没有拿出精兵强将盯在项目上。各级一定要把增减挂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强力推进。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简化手续,优化服务,全力支持,努力形成工作推进的整体合力。

(二)多方融资,破解资金瓶颈。资金投入不足是当前增减挂钩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要继续向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争取资金扶持;探索农户贷款模式,主要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融资对象,农户联户担保或以自有房产为抵押进行贷款,集中用于增减挂钩项目区还建住房建设。要探索以一个或多个项目区为主体注册成立国有控股法人公司,按照企业融资的模式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引导企业向增减挂钩项目投资,节余挂钩指标由企业依法使用,实现合作双赢。市政府将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意见》,各县区要抓紧时间吃透政策,做好建立指标储备库、运作挂钩指标等政策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千方百计破解资金瓶颈制约。

(三)倒排工期,加快实施进度。刚才,彦普同志通报了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进展,沂水、沂南、平邑等县区进展较快,但一些县区进度较慢。各县区要倒排工期,量化目标,进一步加快拆旧复垦进度。我再次重申,的项目,原来规定今年上半年全部完成,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现在延长到12月31日。的项目必须年底前完成;第一批项目必须于20__年底完成,第二批项目今年必须完成一半。对6个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项目,要加快推进社区规划编制,以社区规划引领项目建设,力争今年完成安置社区三分之一的建设任务,确保20__年完成项目区农用地整治复垦任务,2014年完成社区建设,并配套大量的基础设施。

集约节约用地建议篇6

笔者认为,欲建节约型社会,首先应从建设节约型政府入手,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教育,积极倡导,不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民的共同责任,贫困山区基础条件差,资源短缺,发展滞后,更需要动员全民积极参与。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正确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努力营造浓厚的节约氛围。一是大力宣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必然性和重要意义。通过宣传教育,使全社会了解到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原创:环境承载力弱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的资源状况和供求矛盾的严峻形势,增强全民的资源危机意识,使其认识到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贫困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发展的客观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从而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二是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思想,宣传艰苦朴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好传统、好风气,树立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明,建立节约文化,加快推进形成节约的社会风尚。三是大力开展“节约行动在身边”活动,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倡导节约型生活方式,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使每个公民都积极自觉参与到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滴水、一粒米、一张纸、一度电做起,追寻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确立一条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道路。

二、发扬民主,科学决策,严防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克服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眼前利益,克服生产中的粗放经营、盲目发展,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力求做到科学决策。一是坚持民本位思想,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增强宗旨意识,淡薄名利思想,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决策的依据,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努力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坚持制度建设,规范决策程序,完善议事规则,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和水平。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执行好“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工作方法,在对事关全局的重点工程、重大事项和主要问题实施决策之前,必须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完善决策内容,预测决策效果,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不必要的人财物浪费。

集约节约用地建议篇7

创建节约型社会,×项目部从小事做起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创建节约型社会的今天,×高速公路×合同段从节约每度电、每滴水、每张纸做起,努力创建节约型项目部。 还是自然光好 人们似乎习惯了办公室、会议厅内灯光璀璨,对耗费的能源无动于衷,也忘记了窗户的通风采光功能。然而,在×高速公路×合同段,自从项目经理×用实际行动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后,这种现象就无影无踪了。那天下午,在会议室内召开全体技术人员交流会,看到室内照明灯连排,而窗户紧闭,窗幔垂挂,×经理走到窗前,拉开窗帘,打开窗户,关掉灯光,关闭空调,笑着说:“还是自然光好,这样通风也佳!”虽然缺少了灯光照明,2个多小时的会议却在自然光下“一气呵成”。会议结束时,×经理意味深长地说:“在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我们作为祖国的建设者更应当以身作则。” 26℃ 作为用电大户的空调,如何才能做到既节能又保障职工的正常工作、生活条件呢?通过大量的调查、实践,项目部制定出“26℃”规定,即:室温高于26℃可开空调,空调最低温度控制在26℃以上。为避免人走房空空调转,阳光灿烂灯光明,项目部保安小胡主动肩负起巡查监督的任务,关闭所有无人使用的空调、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电器的电源,减少待机消耗。这一系列小措施的出台,还真减缓了电表奔跑的速度,项目部用电量月月递减。 推行双面用纸,废纸变水果 走进办公室,你会发现室内整齐地码放着两摞打印纸,一摞是没用过的,一摞是用过一面的。项目部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出严格的办公用品使用计划,从制度上控制浪费现象。纸张都是双面使用,这样几乎节省一半纸张,用纸数量大大减少。对使用过的无法再利用的纸张,集中收集变卖,用以购买水果招待领导,不仅避免了环境污染,更为项目部节省了开支。 小事讲节约,大事更不放过。对于工程中用量最多,资金投入最大的材料,项目部更是集思广益,厉行节约。通过“合理计划、妥善保管、精心控制”在“省源节流”上下功夫。合理计划,即购买材料前,根据施工图及工程实际施工情况计算出材料精确用量,避免盲目采购造成浪费;妥善保管:材料进场后,对易受自然条件影响的材料,采取特殊的保管方式,以免因受潮、生锈等造成人为浪费;精心控制:项目部结合多年施工经验,总结出各种材料的施工损耗率,根据损耗情况控制材料支出,各工区领用材料超出正常损耗部分的费用由其自行承担,从而大大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浪费。 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树立节约意识,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风尚,使节约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项目部就是这样为创建节约型社会不懈努力着。

创建节约型社会,从小事做起

集约节约用地建议篇8

一是低效用地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项目规划审批时,投资额报得很高,动辄几千万甚至几个亿,项目实施后投资额大为缩水;有的进来时说是工业高科技项目,结果是简陋作坊低层次加工,甚至在那里养鸭养猪;有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想方设法变更规划,将工业用地转为经营性用地,待价而沽;有的将廉价拿到的土地,少部分用于生产,大部分则“退二进三”。目前工业园区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宽打宽用,一层厂房居多,项目配套面积较大,建筑容积率和投资强度都比较低。

二是闲置土地比较多。征而不用,开而不发,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少数投资商原本手里没有实实在在的项目,通过虚报和包装项目进行囤积土地,谋取暴利。国内有关专家分析指出,目前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一些投资商巧借各种名目,打入二三线城市展开新一轮“圈地运动”。

三是违法用地有禁难止。尽管相关法规对土地违法行为明确了处置办法,但由于可操作性不强,往往是“发现容易制止难,清理容易处置难”。在供地环节,虽然要审查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但企业取得土地后,达不到报批时的标准,国土、建设、规划等部门也无有效的制约措施,监管难以到位;在建设过程中,职能部门只能发《停工通知书》,常常有禁难止,甚至出现“停工通知书”下达后变成“催工通知书”,违法建筑一夜之间成为既成事实。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不仅人为加剧了供地紧张的矛盾,更为甚者,政府花血本建起的园区投资大、回报少,没有发挥其应有效益,长此以往,地方财力不堪重负。

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节约用地就是节约开发成本,节约用地就是节约地方财力,节约用地就是节约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切实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土地是财富之母,发展之基,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决土地闲置浪费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国家对土地的调控越来越严,2008年初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促进节约用地的通知》。要通过不断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国土资源管理的国策意识,“珍惜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形成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社会舆论氛围。要教育各级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土地法制意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节约集约用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经济发展新路子。

第二,严把立项规划管控关。切实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调控功能,主要用地指标及用地布局的安排,必须服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专项规划,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抵触的,都必须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和修订,防止各行其是、随意扩大用地规模的情况发生,确保用地合规、合法、合理。要着眼长远,从招商源头入手,变饥不择食的招商引资为资源节约型的招商选资,更多地引进占地少、污染小、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项目,以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

第三,严把投资强度关。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项目设计、施工和建设用地审批,应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出台的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依据规定的行业、产业用地控制标准及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项目供地数量。按我市目前规定,工业项目用地每亩投资强度不低于60万元,凡是没有达到投资强度的项目,不得超标准审批供地;项目实施没有达到合同约定的投资标准和容积率的,应追究相关违约责任。有关职能部门,应探索建立批前审查、批中会审、批后跟踪、建后验收的土地使用全程监管机制及批后土地使用评价机制。同时,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对列入供地的建设项目,通过逐步提高土地价款、增加投资强度,以及完善税收征管等措施,促进土地利用效益的提升。

集约节约用地建议篇9

创建节约型社会,×项目部从小事做起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创建节约型社会的今天,×高速公路×合同段从节约每度电、每滴水、每张纸做起,努力创建节约型项目部。 还是自然光好 人们似乎习惯了办公室、会议厅内灯光璀璨,对耗费的能源无动于衷,也忘记了窗户的通风采光功能。然而,在×高速公路×合同段,自从项目经理×用实际行动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后,这种现象就无影无踪了。那天下午,在会议室内召开全体技术人员交流会,看到室内照明灯连排,而窗户紧闭,窗幔垂挂,×经理走到窗前,拉开窗帘,打开窗户,关掉灯光,关闭空调,笑着说:“还是自然光好,这样通风也佳!”虽然缺少了灯光照明,2个多小时的会议却在自然光下“一气呵成”。会议结束时,×经理意味深长地说:“在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我们作为祖国的建设者更应当以身作则。” 26℃ 作为用电大户的空调,如何才能做到既节能又保障职工的正常工作、生活条件呢?通过大量的调查、实践,项目部制定出“26℃”规定,即:室温高于26℃可开空调,空调最低温度控制在26℃以上。为避免人走房空空调转,阳光灿烂灯光明,项目部保安小胡主动肩负起巡查监督的任务,关闭所有无人使用的空调、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电器的电源,减少待机消耗。这一系列小措施的出台,还真减缓了电表奔跑的速度,项目部用电量月月递减。 推行双面用纸,废纸变水果 走进办公室,你会发现室内整齐地码放着两摞打印纸,一摞是没用过的,一摞是用过一面的。项目部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出严格的办公用品使用计划,从制度上控制浪费现象。纸张都是双面使用,这样几乎节省一半纸张,用纸数量大大减少。对使用过的无法再利用的纸张,集中收集变卖,用以购买水果招待领导,不仅避免了环境污染,更为项目部节省了开支。 小事讲节约,大事更不放过。对于工程中用量最多,资金投入最大的材料,项目部更是集思广益,厉行节约。通过“合理计划、妥善保管、精心控制”在“省源节流”上下功夫。合理计划,即购买材料前,根据施工图及工程实际施工情况计算出材料精确用量,避免盲目采购造成浪费;妥善保管:材料进场后,对易受自然条件影响的材料,采取特殊的保管方式,以免因受潮、生锈等造成人为浪费;精心控制:项目部结合多年施工经验,总结出各种材料的施工损耗率,根据损耗情况控制材料支出,各工区领用材料超出正常损耗部分的费用由其自行承担,从而大大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浪费。 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树立节约意识,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风尚,使节约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项目部就是这样为创建节约型社会不懈努力着。

集约节约用地建议篇10

人多地少是我国城镇化的最大制约因素,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保障用地需求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集约用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发展到2011年的51.27%,年均增长1.01%;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245万人发展到2011年的69079万人,年均增长1571万人。未来20年,我国城镇化仍将处于较快发展阶段,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生产生活与生态等各方面的用地需求将更加旺盛,土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将倒逼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注重节约集约用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人多地少是我国城镇化的最大制约因素,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保障用地需求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集约用地,千方百计提高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发展理念。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精神,以节约集约用地为荣,以浪费和粗放用地为耻,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发展理念,大力宣传我国土地利用的国情、国策、国法,大力推广城镇化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为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加强用地的规划统筹与政府引导。要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统筹安排和指导城镇化建设各类专业规划用地,发挥各类专业规划控制城镇化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和土地供应总量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引导和调控作用,转变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方式,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城镇化建设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三是着力构建节约集约用地倒逼机制。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健全完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完善土地招拍挂制度,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取得成本和占用、使用成本,完善城镇化建设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土地价格和土地税费的调控作用,着力构建节约集约用地倒逼机制,提高城镇化建设土地利用效率。

四是推动存量建设用地开发提速提效。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加大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的清理力度,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加快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加强对低效利用土地的再开发,鼓励充分利用和立体开发存量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化建设存量建设用地加快开发速度、提高单位用地产出率,提升现有城镇化建设项目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水平。

五是充分挖掘农村节约集约用地潜力。要逐步调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粗放利用和浪费,引导农村住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住宅用地集约化,引导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实现农村非农建设用地集约化,挖掘农村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潜力,坚决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腾出更多的城镇化建设用地。

六是依法依规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监管。要依法依规加强对城镇化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的监督管理,通过正面典型引导和反面典型警示,把预防和查处结合起来,确保对各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把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典型的违法违规用地案件,要重拳打击,公开处理、公开曝光,做到查处一案、震慑一方、教育一片。

七是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体系。要把城镇化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成果运用。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程度高的地区,要在下年度城镇化建设用地计划安排上给予政策性倾斜;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程度低的地区,要核减下年度新增城镇化建设用地计划。

(原载于人民网理论频道,作者系民建海南省委会主委、海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2013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观点精粹

胡存智(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用节约集约的办法加强对城市土地过快扩张的管控

扭转土地城镇化速度过快,一个要加快人口城镇化,第二个是控制城镇用地速度的过快扩张。

加强对城市土地过快扩张的管控,从几个方面进行。第一个就是控制城镇用地的数量,通过集约的办法对人均用地进行适当的控制。第二个就是要实行土地差别化政策,来促进三横两纵城市化的行程,对于优化开发区要实施用土地的流量替代增量。第三设立一些边界和有条件的建设区,使城市布局有一个很好的引导和控制。第四个就是约束城乡建设用地的总量,防止人地分离,使地随人走,使城乡形成很好的互动。最后一个就是要建立集约用地的标准和评价制度,提升城市的集聚水平。

杨伟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今后土地城镇化应在存量上做文章,而非增量

在今后的推进城镇化过程当中,在土地城镇化方面,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在存量上做文章,不要再去做增量的文章,争取做到总量上建设空间的占补平衡。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空间利用效率不高,主体不清。657座城市,1.71万个县级镇都在分配给本地区的建设用地上热火朝天地搞开发建设,但是绝大多数,达不到入门产业的门槛,功能不完善,缺少人气。且这种过度分散的空间结构带来了新的占地压力。今后重点调整方向有两个,首先是扩大森林、湿地、湖泊面积,二是要减少工业用地和适度增加城市居住用地。今后对居住用地的需求还会延续较长时间,相当大的部分可以通过存量调整的方式,在不同类型之间、在空间实现总量平衡。

徐宪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城镇化要牢守十八亿亩耕地,不能以粮食安全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