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5:31:05

机械制造类

机械制造类范文篇1

20*年底,*市委八届五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整合我市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资源,突出办学特色,力争把我市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这一战略设想,顺应时代的要求,站位高远,不仅对发展我市经济,提升城市整体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我市人力资源品质,在华北地区树立*优势品牌,也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一、建设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重要性

知识就是力量,技能创造财富,技能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靠职业培训。所谓技能人才,是指那些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能够解决技术难题的人员,是把科学设计转变为实用产品的能工巧匠。技能人才的数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市是一个老重工业城市,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是我市职工队伍的主要构成。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产品类别和质量都有了很大变化,对职工队伍的素质和技术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出现供不应求甚至断档的局面。而目前我市的技能人才现状并不乐观,在技术工人队伍中主要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初级工多,高级工人少;掌握单一技能的人多,复合性技术人少;掌握传统技能的人多,掌握现代高技能人少;有高级工证书的年龄偏大的多,30岁左右青年技术工人少。这种情况造成一是招不到急需的有技能的人员,二是关键岗位上的工人技能水平不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三是缺少高技能的带头人,并且人才流失和年龄老化现象严重。

以上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影响着我市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也制约着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靠引进大批技能人才解决上述问题是根本办不到的,只有就地取材,从建设职业培训基地入手,通过狠抓职业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带动整个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此,下大力量把我市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培训基地,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为实现“工业立市”,提供大批合格的技能人才,促进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有利于提升我市的整体经济实力。把我市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培训基地,就会从整体上提高我市劳动力资源的品质,不断提供大批合格的机械制造类技能人才,参与到我市经济建设中去,使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有所提高,在产品交流中,提高身价,增强竞争力。从而提升我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二是有利于扭转我市劳动力输出人员技术结构。劳动力输出是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但目前看我市劳动力输出人员大多数是从事简单的服务行业和体力劳动,存在着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等现象。把我市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培训基地,就会以此为契机,大力提升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层次和质量,使我市劳务输出人员逐步从体力型转变为智力型,从而在劳动力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走出去,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外出一个人,致富一家人”的农村小康目标。

三是有利于在华北地区提升我市整体形象,树立技能人才培训品牌。技能培训是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做好这项工作涉及到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部署、涉及到培训基地的整体实力,也涉及到政府部门对技能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从中反映出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和用人环境。因此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不仅是将职业培训工作的声势做大,更重要的是通过利用我们现有的优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当地和华北地区输送出大批的合格技能人才,使我市成为技能人才的培训地和集散地,全面提升我市城市形象,形成以职业培训带动经济发展的独特品牌。

二、建设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可行性

一是*是老工业城市,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具有创建培训基地的物质基础。*市曾经是老工业基地,我市的机械制造业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煤机、探机、通用、拖车、宣工等许多大中型企业,其机械设备规模也曾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也拥有一大批具有顶尖技能的技术工人队伍。如今我们的许多优势虽已不复存在,但当年的工业基础、数量众多的机械加工设备以及大批老技术工人仍是实现这一设想的重要基础。

二是我市拥有一批办学条件好、质量优的技工学校。中、高等职业学校是开展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目前,我市拥有*职业技术学院、国土资源部*高级技校(加挂技师学院)、*市技工学校(机械工业学校)、*煤机技校、*职教中心、第一职业学校等一大批专门培养机械制造业类技能类人才的职业培训学校(学院)。特别是我市11所各技工类学校,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强化技能培训为重点”的特色办学之路。在实习条件、师资力量、适应市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所拥有的大量生产实习设备如:车、钳、铣、磨、刨电工、电焊机和特种焊接设备,以及各类电工、电子试验设备、数控机床设备等都具有先进水平,在技工教育实力方面,我们在全省名列前茅。

附:我市部分技校近几年基本情况表:

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我市的技工学校主要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以*市技工学校(市机械工业学校)为例,该校是一所培养中、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部级重点技工学校,4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10000多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现已成为我市集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介绍、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次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该校的“电工、电子、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以及“焊接技术”专业,是该校的强项和非常有特色的拳头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分布在京津地区,供不应求,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

另外,国土资源部*高级技工学校(加挂技师学院校牌)、*煤机技校分别是两所部委所属的部级重点技工学校,多年来在为我市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国土资源部*高级技工学校是全省第一家通过ISO9000认证的技校,是我市唯一具有培养技师资格的学校,其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三是我市企业开展培训的积极性正在形成。企业是开展职业培训的主战场。多年来我市的一些企业,比如宣化工程、*煤机厂、宣钢公司等,一直开展着职业培训工作,对提高工人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大多数企业的人才观有了改变,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积极性正在形成。

四是“阳光培训工程”、“双万人培训工程”的开展,为全面启动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术水平带来了机遇。“阳光培训工程”、“双万人培训工程(每年培训1万名技工能手、1万名科技致富能手)”的重点在农村,大批准备外出打工的农民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将有利于*市农村劳动力输出逐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为造就大批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他们人数多、在生产一线工作时间长、具有极大的技术潜能,只要培训单位按照政府提出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设备投入,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肯定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人才,成为我市劳动力输出类型实现本质转变的新形象。

五是劳动力市场正在形成,外出就业网络不断扩大,为就业者到周边城市乃至华北地区就业提供了信息支持。近几年,我市劳动力市场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已有市场功能的各类职业介绍服务机构277家,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服务网络,每年通过职业介绍所实现就业2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实现了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一条龙服务。特别是市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已和各县区建立计算机网络联系,现正在积极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数据库。这些信息库的建成,将对我市人力资源有序流动,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

综上所述,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统筹全市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资源,进一步突出各类职业学校、技校特色,在企业的参与下,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面启动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在我市尽快建立起“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的战略设想是完全可行的。

三、建设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建设机械制造类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将近期设想、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的战略规划结合起来,主动融入京、津、冀,晋、冀、蒙经济圈,努力打造我们的城市品牌,提升*市的知名度,这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实践。因此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

(一)发展思路。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我们必须明确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即以适应我市经济建设对技术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全市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为核心,充分依靠各行业、企业和重点技工(职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力量,选定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立足*并逐步扩散到华北地区,加快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培养和选拔,逐步改善技术工人机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力争到2010年,各主要培训基地均与华北地区主要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订单培训计划,培养、输出的技能人才普遍达到中级以上技能水平,使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类培训基地雏形初步形成。

(二)近期工作目标。按照以上工作思路,在今后五年内,我们应重点落实“四个一万”的具体工作目标。

1、抓好常规的技工学制教育。技工学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渠道,2010年前要重点发展扶持部级、省级技工学校,并使技工学校数量有所增加,届时技工学校在校生总数将达到10000人。

2、启动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要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每年培训10000人。5年内将我市技术工人比例从目前的30%增加至50%,高级工以上比例达到30%,整体提高我市工人队伍的技术水平。

3、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在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双万人培训工程”中,要处理好扩大数量和提高质量的关系,每年培训10000名具有初中级技能水平的农民工。

4、立足华北,输出合格技能人才。经过努力,到2010年力争为华北地区提供10000名机械加工类持有中级以上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

(三)具体工作措施。为实现以上目标,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一是以职教中心为基础,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广泛开展以服务类为主的技能培训,同时引导各县区职教中心逐步向机械技能类培训过渡。二是以市技校为市属技校龙头,选择若干大中型企业、院校、国家、省级重点技校、职业学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方位开展各种机械类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使之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性基地。三是积极发挥省、部署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在我市职业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全市职业教育范畴,统一协调、指导。四是通过对各类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的不断整合,充分利用现有实习设备、场地,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专业均衡、层次互补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格局。

2、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工作。要高度重视企业的职业培训工作,要把职工培训目标纳入企业经营者任期责任制,认真考核,应将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内容纳入劳动合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较为完善的职工终身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培训,不断提高我市企业职工的技术、技能水平。

3、通过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促进职业培训。就业准入制度是职业培训的直接推动力。通过就业准入制度的深入执行,进一步落实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推动培训工作的开展。实现“培训是基础、鉴定是手段、就业是方向,提高就业者素质是根本目的”总方针。

4、以“阳光培训”为基础,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要按规定的职业标准重点强化实用技能培训,使我市劳务输出人员逐渐从劳力型向技能型转移,使“阳光培训”真正成为农民工提高技能的主要渠道。

5、扶持民办职业学校的发展。民办职业学校是职业培训的重要补充力量。担负着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的任务。

四、几点建议

1、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把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充分发挥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形成以技工学校培养为基础,以企业培训为核心、以基地培训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同时要大力宣传,政策引导,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广泛倡导新的职业观,树立普通劳动者也能成才,技能劳动者也是人才的观念,形成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能人才的社会风尚。

2、应加大对技工学校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增加培训经费,落实对技校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着眼华北,面向市场,统筹规划,强化质量、提高层次的要求,加快建成一批质量高,品牌优的重点技工学校,使之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为把我市早日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3、重视我市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强化培训工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强化培训计划,同时加快在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也可和我市技工学校联合协作,利用技工学校的实习师资、设备,实现优势互补。

4、市政府应抓紧制定并组织落实《*高技能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使技能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逐步制度化、科学化,结合我市情况尽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以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和技师考评为人才评选方式,兼顾品德、知识,能力等综合要素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5、政府有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定期开展技术交流,组织技艺展示、技术攻关、先进操作方法演示、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项目推广等活动,为优秀技术工人的脱颖而出,搭建展示平台。

机械制造类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发展对策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转型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制造业机械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未来的产业竞争也更多地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完善自身的生产性实训,对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积极影响。

一、目前我国机械制造类专业生产性实训的发展现状

机械行业涉及较广,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和民生。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完善各环节教学供学生实践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机械专业高技术人才。其中,生产性实训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综合设计制造练习的生产技术工作实践,增进学生实践工作能力,提高岗位操作水平。如企业订单的零件加工,提供产品设计、检测服务等。生产性实训通过生产或服务促进学校和企业的联系,缩短距离感,既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同时又为企业创造价值,一举两得。然而,机械制造类专业生产性实训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在实际的生产性实训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来约束,学生行为懒散,缺乏实训的认真态度,造成实训材料的浪费以及机械设备的毁坏;或者是学习的知识理论不能灵活地运用到实际训练中,操作不规范,不能认识到机械制造类专业生产性实训的重要性。另外,部分学校没有充分重视机械专业的生产实训环节,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接受书本上理论知识的普及,而机械制造类专业生产性实训环节成了摆设,过程也过于形式化,学生们对于产品的加工和生产还停留在认知的阶段上,不能有效地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同时生产性实训的时间不充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严重制约了机械制造类专业生产性实训的完善和发展。

二、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生产性实训的发展对策

(一)提供全方位的实训指导。首先,在机械制造专业生产性实训中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解,虽然,学生在实训以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定的机械制图知识,但是还是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应预先讲解形位公差、尺寸等问题,以及机床操作的工艺过程和注意事宜。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和研究各类加工工艺的方法和精度要求,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际训练。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出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正确的指导或示范。(二)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能力。生产性实训中,教师布置真实的任务,并选择企业的真实产品进行带料加工。例如,选择微电机轴的加工;多刀工艺下铸铁端盖的粗、精加工;机床附件的粗、精加工;偏心螺杆、螺母的粗、精加工。让学生真实体会生产任务的严肃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并养成节约实训材料成本的良好职业习惯。(三)零件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能力。教师布置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任务,由学生编排不同的加工方案,再由教师进行点评,选择最佳的。或按照教师的指导方案,学生自己准备刀具、量具上机床加工。通过实训促使学生了解各类零件的实际用途及各类机床的生产作用。此外,还需解决生产组织能力与产品质量控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机械制造工作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提高职业的荣誉感。(四)重视加工的成本核算环节。在机械制造类生产实训中,增加和重视其过程的成本核算环节,并向学生渗透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制造出符合要求的产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社会输送先进的技术型人才做铺垫。

总之,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期,企业专业性人才的综合能力十分重要,因此,作为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摇篮,高职院校要格外重视教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在对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科学地利用专业化的生产性实训教学环节,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完善学生的专业化操作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和竞争能力。

作者:龚煌辉 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龙根,陈惠,蓝苏江.引企入校实施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5(11).

机械制造类范文篇3

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类专业与中专、本科院校的机械制造类专业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既能在机械行业从事生产、服务等岗位需要的技术人才,也能在经过继续培养之后从事设计、管理工作的工程专门人才。它的教学必须从生产实际入手,紧跟行业发展脚步,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各国制造业都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新技术新发明的在行业的使用等大的国际背景下,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级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对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了解,我们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处在两个极端,一个是课程内容单一、知识面窄、课程体系残缺、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的方法落后;另一个就是课程内容繁杂、知识面太广、无法成体系。为了改变现状,培养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素质全面的机械工程人才,为适应行业发展,我系课程体系作了相应的调整,将现有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2建设机械制造类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内涵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机械类学生应是能从事机械工程专业领域内的制造、销售等方面的高级专门型技术人才,也能在经过更高一级教育之后从事设计、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人才。它要求学生毕业后既是能很快适应生产岗位进行制造和销售,也能有能力接受更高级教育。因此,高职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动手能力。为了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以重基础、宽口径、强应用为原则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基础课不能放,高数、英语和计算机文化基础能基础课是学生继续深造和知识更新的保障;知识量要跟上,现代制造行业所呈现出对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交叉性要求课程开设要齐全,比如制造过程中用到的设备大多就涉及到机和电的相互结合,也涉及到机械和计算机的相互结合,学科交叉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决定因素。动手能力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所在,要求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在生产岗位。

3如何构建机械制造类专业新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应根据机械制造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专业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对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进行设置。

3.1基础课

基础课程的设置是针对相关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将来参加更高一级的继续学习打基础,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如高数、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等。

3.2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应以坚持适度、适量,既不能只追求学科知识的广搏,也不能只追求单一职业技能的精深,应尽力在有限的教育教学时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工电子等课程,要求在设置的时候根据各专业的侧重点不同适当开设或剔除某些课程,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增加或减少教学时间。

3.3专业课

专业课分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课内实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培训、集中实践、毕业设计与实训等。在专业课的设置上我们注重模块化、系统化等特点。以我系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通过与专业基础课的结合,我们将所有专业理论课的设置分为四个模块,如下图:(1)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模块(2)机电结合模块(3)数控加工模块(4)计算机技术使用模块另外,在这些模块之外我们还设置了一些供学生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进行的选修课程,如先进制造技术,专业英语,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等。

4总结

机械制造类范文篇4

关键词:课程群;实践环节;教材;综合考核

1引言

从2017年开始,为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国家提出“新工科”概念。“新工科”的研究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传统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而这种影响程度基于不同类型的院校存在一定差异,应该通过不同的教改方案,来体现新工科的要求,实现新工科的发展目标。蚌埠学院作为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定位、教学方式等方面特色鲜明,为推进“新工科”背景下的育人实践,必须契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要求,探索区别化、针对性的教改路径。为此,本文拟以蚌埠学院机械制造类课程群建设为例,对其科学构建与运行实施进行整体化探析。

2机械制造类课程群的构建和现存问题

2.1组成构建

以蚌埠学院为例,制造类课程群主体主要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等课程。

2.2存在问题

2.2.1课程之间缺乏前后联系,并有部分内容重复5个制造类课程基本上都开设在大三和大四学年,均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讲授,对于课程之间的联系没有做过多的考虑。在时间安排上,作为研究传统加工工艺的机械制造技术设置在大四上学期,但实际上传统工艺应该是新工艺、新方法、新应用的基础理论,在安排设置上,其应该作为先进制造技术、逆向工程等课程的前导课程进行学习。在内容上,5门制造类课程教材中存在重复的现象,比如在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中介绍的新工艺在先进制造技术中也有所提及,先进制造技术中介绍的一些精密加工工艺则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也有部分内容相同。不同的任课教师在教授本门课程的时候,有可能会忽视这个问题,而导致对学生的重复讲解,也导致课程重点不够突出。2.2.2部分课程缺少相应的前导课程以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为例,其主要内容是介绍先进的设计理论与制造工艺,同时对相关领域的知识点也进行了介绍,如仓储物流、生产管理、生产模式,但这一部分内容缺乏相应的前导课程,特别是生产管理部分,学生掌握领会较为困难。2.2.3实践环节滞后于工程需要制造类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群,所以学校也安排了大量的实训、课程设计等环节进行学习效果的加强和检验。但是这种实践环节与工程需要之间是脱节的,两者没有紧密结合,往往实践教学环节滞后,学生达不到能够熟练应用的技能要求。2.2.4缺少集成化的综合实践环节课程群内课程自成一体,但这些制造类课程在实践中的运用中相互关联,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进行方案的深入研究与对比,才能选择最优的工艺方案,所以集成化的综合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快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3基于课程群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

通过上述对课程设置和机械制造类课程群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要想实现新工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仅仅针对一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不够的,必须基于课程群整体进行教学改革。

3.1配套教材的完善

目前教材的选用基本上都是由任课教师自己选定,上报院系,教材的选用具有较强的随意性。部分课程教材的选用直接采用经典教材,没有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在经典教材中,就用部分篇幅介绍了曲面的建立,而这一部分内容,需要较强的数学基础的支撑才能较好理解。自编教材能更好地适应本院学生发展需求,但是如果盲目为了追求教材的自编率或者职称晋升,往往会在内容和体系上缺少独特学术见解。而这种重复劳动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达不到自编教材原本目的。自编教材必须经过闭环反馈才可以满足使用要求,如图1所示。图1教材编制闭环图教材需要经过规划——论证——实施——反馈——修改——再实施——修订这样的循环过程,并且在教材编写的前期建设环节,就需要让企业参与,渗透企业急需的人才,实现单元互选与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同时为了确保教材建设的规范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中应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

3.2开设专业拓展平台

机械制造类课程的特点是更新快,往往出现很多新知识点在教材中来不急更新。专业拓展平台,则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与课程相关的最新知识。虽然有些网络制造平台也具有这种作用,但就实际使用来看,这些平台大多针对性较弱。而构建专业拓展平台,由专人负责,对相关资源进行筛选,让学生能高效地获得最新信息。与此同时,可考虑在专业拓展平台上进一步构建立体化教材,就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资源集合。包括试题库、教师课件、网络课程等[1]。

3.3课程群的完整性

针对课程群内课程内容重复,或者缺少前导课程两个问题,制定解决方案。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教材的优化来实现,第二个问题则需要重新优化整个课程设置,适时添加相应课程,或者在课前通过讲座或者线上培训等形式提前做好知识储备。

3.4开展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

实践导向课程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集理论教学、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产学研相结合”为指导思想,按照实践活动的要求来设计课程并组织教学[2]。在课程群中,《数控技术》与《模具设计与制造》都有后期的实训环节,这两门课程可以集中授课,分别在较短的时间段完成理论课程的讲授,讲授内容和后期将开展的实训内容挂钩,让学生能高效率地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上掌握,实践上能动手的目标。3.5与毕业设计相联系,进行项目式小组教学充分利用毕业设计环节,进行项目式小组教学。对制造工艺类感兴趣的同学,在大三就可以双向选择,进入毕业设计预小组,对这一部分同学提前下发制造类毕业设计任务书,确定每位同学的项目,后期可进行项目式小组教学。以毕业设计课题为中心,重点强调毕业设计相关知识点,提前安排所需要的实践活动,为后期的毕业设计环节打下基础。

4综合实践

因为机械制造类课程之间在知识体系上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需要安排综合实践环节,把不同课程内容相结合,针对复杂零件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综合实践教学。

4.1强调企业参与

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让综合实践不流于形式。综合实践的题目可以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一起进行编制,如对具体零件的制造、修复或者功能优化,这样既能让学生提前接触到生产实际,又能为后期的实习与就业打好基础。指导期间,企业工作人员与学校指导老师共同合作。

4.2考核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

综合实践题目不能局限在企业与院校共同出题这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产学研项目,对实践的考核形式则可以多样化。学生自己发表相关论文或利用现有设备进行教具的制作[3],参与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获奖等都可以作为考核的形式,这些形式与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现从实用性人才到创新性人才的转变。

5结束语

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合格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要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从课程群理论课程设置、实验课程设置、综合实践课程设置、教材规划等方面对机械制造课程群进行教学改革并逐渐实施,为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打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曹海平.实验课程群的立体化教材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5):104-106,145.

[2]陈志强,邢龙,杨燕.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特色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内燃机与配件,2020(7):287-288.

机械制造类范文篇5

1.质量第一

在设计零件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零件的材料、加工流程的要求要保证零件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盘类零件在实际使用中正常运转,发挥作用。所以,在盘类零件加工前,需要掌握零件的使用原理,作用机制以及加工过程的要求等。同时,在盘类零件加工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图纸要求进行加工,确保尺寸、大小的精确,这是盘类零件能够使用的前提。如果加工出来的盘类零件不能够与其他零件相匹配,那么,这个零件就属于废品。

2.操作性要强

由于不同的盘类零件对加工的工艺与流程有不同的要求,有些零件的精密度高或零件结构本身比较复杂,这就对操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零件的加工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加工工艺、机床以及加工者素质等,选择最合适的操作方式进行加工,从而保证设计的合理性,质量的达标。

3.安装便捷

盘类零件加工制作出后,需要与其他机械安装在一起,从而使整个机械能够运转,所以在设计盘类零件时,安装的方便、快捷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但由于有些盘类零件结构复杂,安装的技巧与时间等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另行考虑。

二、工艺因素

在加工盘类零件的过程中,工艺因素是需要首先考虑的。因为盘类零件的加工时一个整体,每一步骤都是在前一步骤完成后才能继续的。因此,在加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步骤,遵守操作章程。

1.毛坯的选择

在盘类零件加工初始,根据盘类零件的性能要求来选择相应的毛坯,并且在粗加工阶段,根据后续程序,合理使用毛坯并有一定的结余。同时,按照确定好的工序对毛坯进行加工,环环相扣,在每一阶段,根据不同的要求,对毛坯的加工程度也会不同。在精细加工阶段,就要按照标准参数,对毛坯进行精准测量、切割、打磨等,使盘类零件的数据符合参数。

2.工艺的要求

由于盘类零件的功能不同,加工的方式、标准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根据零件的结构来确定。在以端面为主的盘类零件,它的基准通常为平面;在设计以内孔为主的零件时,就需要按照孔来做为基准;还有一种情况较少就是以外圆为主,它的定位基准则要与内孔相同,并且辅助于端面。由于盘类零件的特殊性,所以它的加工步骤都有严格具体的工艺要求。包括毛坯的选择,这不仅需要考虑盘类零件的功能要求,也要符合加工要求。根据零件生产的数量,可以选择不同的加工方式。对于批量生产的零件,通常采用冷挤压等工艺方法,先对毛坯进行粗加工,用这种工艺方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零件的数量要求。在完成盘类零件的结构加工后,就需要开始盘类零件的表面加工,这同样也是盘类零件加工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样有很高的工艺要求。加工表面尽可能的在同一方向上分布,次要表面尽量与主要表面在同一方向上分布,这样可以在对主要表面的加工中连同次要表面一起加工出来。除此以外,我们在加工零件时,在考虑工艺要求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人力、物力的合理利用,使效益达到最大化,符合经济效益。

三、技术因素

盘类零件的加工属于技术性很强的工种,技术要求是我们必须考虑影响高效加工的因素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盘类零件的加工技术也日新月异,因此,在加工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使用最新的技术,不仅盘类零件的参数精确化,而且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我们的盘类零件加工也信息化,加工系统软件的应用,对加工盘类零件的方式、方法越来越精准的控制,计算机的使用可以同时操作不同的加工部分,协同操作,大大提高了盘类零件的加工位置的准确性与速度控制的灵活性。同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盘类零件加工可以靠机器辅助来完成,甚至有机器来代替人工进行加工,只需远程调控加工过程,对加工程序,以及对零件的加工过程的调整更容易、更方便,并在不断实现无人加工,释放了人工束缚,技术的变革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在生产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技术对机械制造业中盘类零件的加工高效的发展进步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带动了机械加工制造业向前发展了一大步,极大地提高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因此,技术的发展,对机械制造业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及时更新在盘类零件加工过程中的技术,保证使用最新的生产技术,那么,盘类零件的加工将会更加准确,加工的数量。质量等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并且,使用最新的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人力、物力,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更高的效益。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人类、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意义。因此,技术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保持开放,努力吸收别国的技术经验,来不断革新我国的技术经验,促进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四、结语

机械制造类范文篇6

20*年底,*市委八届五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整合我市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资源,突出办学特色,力争把我市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这一战略设想,顺应时代的要求,站位高远,不仅对发展我市经济,提升城市整体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我市人力资源品质,在华北地区树立*优势品牌,也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一、建设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重要性

知识就是力量,技能创造财富,技能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靠职业培训。所谓技能人才,是指那些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能够解决技术难题的人员,是把科学设计转变为实用产品的能工巧匠。技能人才的数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市是一个老重工业城市,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是我市职工队伍的主要构成。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产品类别和质量都有了很大变化,对职工队伍的素质和技术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出现供不应求甚至断档的局面。而目前我市的技能人才现状并不乐观,在技术工人队伍中主要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初级工多,高级工人少;掌握单一技能的人多,复合性技术人少;掌握传统技能的人多,掌握现代高技能人少;有高级工证书的年龄偏大的多,30岁左右青年技术工人少。这种情况造成一是招不到急需的有技能的人员,二是关键岗位上的工人技能水平不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三是缺少高技能的带头人,并且人才流失和年龄老化现象严重。

以上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影响着我市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也制约着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靠引进大批技能人才解决上述问题是根本办不到的,只有就地取材,从建设职业培训基地入手,通过狠抓职业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带动整个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此,下大力量把我市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培训基地,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为实现“工业立市”,提供大批合格的技能人才,促进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有利于提升我市的整体经济实力。把我市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培训基地,就会从整体上提高我市劳动力资源的品质,不断提供大批合格的机械制造类技能人才,参与到我市经济建设中去,使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有所提高,在产品交流中,提高身价,增强竞争力。从而提升我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二是有利于扭转我市劳动力输出人员技术结构。劳动力输出是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但目前看我市劳动力输出人员大多数是从事简单的服务行业和体力劳动,存在着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等现象。把我市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培训基地,就会以此为契机,大力提升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层次和质量,使我市劳务输出人员逐步从体力型转变为智力型,从而在劳动力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走出去,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外出一个人,致富一家人”的农村小康目标。

三是有利于在华北地区提升我市整体形象,树立技能人才培训品牌。技能培训是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做好这项工作涉及到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部署、涉及到培训基地的整体实力,也涉及到政府部门对技能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从中反映出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和用人环境。因此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不仅是将职业培训工作的声势做大,更重要的是通过利用我们现有的优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当地和华北地区输送出大批的合格技能人才,使我市成为技能人才的培训地和集散地,全面提升我市城市形象,形成以职业培训带动经济发展的独特品牌。

二、建设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可行性

一是*是老工业城市,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具有创建培训基地的物质基础。*市曾经是老工业基地,我市的机械制造业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煤机、探机、通用、拖车、宣工等许多大中型企业,其机械设备规模也曾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也拥有一大批具有顶尖技能的技术工人队伍。如今我们的许多优势虽已不复存在,但当年的工业基础、数量众多的机械加工设备以及大批老技术工人仍是实现这一设想的重要基础。

二是我市拥有一批办学条件好、质量优的技工学校。中、高等职业学校是开展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目前,我市拥有*职业技术学院、国土资源部*高级技校(加挂技师学院)、*市技工学校(机械工业学校)、*煤机技校、*职教中心、第一职业学校等一大批专门培养机械制造业类技能类人才的职业培训学校(学院)。特别是我市11所各技工类学校,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强化技能培训为重点”的特色办学之路。在实习条件、师资力量、适应市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所拥有的大量生产实习设备如:车、钳、铣、磨、刨电工、电焊机和特种焊接设备,以及各类电工、电子试验设备、数控机床设备等都具有先进水平,在技工教育实力方面,我们在全省名列前茅。

附:我市部分技校近几年基本情况表:

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我市的技工学校主要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以*市技工学校(市机械工业学校)为例,该校是一所培养中、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部级重点技工学校,4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10000多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现已成为我市集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介绍、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次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该校的“电工、电子、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以及“焊接技术”专业,是该校的强项和非常有特色的拳头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分布在京津地区,供不应求,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

另外,国土资源部*高级技工学校(加挂技师学院校牌)、*煤机技校分别是两所部委所属的部级重点技工学校,多年来在为我市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国土资源部*高级技工学校是全省第一家通过ISO9000认证的技校,是我市唯一具有培养技师资格的学校,其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三是我市企业开展培训的积极性正在形成。企业是开展职业培训的主战场。多年来我市的一些企业,比如宣化工程、*煤机厂、宣钢公司等,一直开展着职业培训工作,对提高工人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大多数企业的人才观有了改变,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积极性正在形成。

四是“阳光培训工程”、“双万人培训工程”的开展,为全面启动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术水平带来了机遇。“阳光培训工程”、“双万人培训工程(每年培训1万名技工能手、1万名科技致富能手)”的重点在农村,大批准备外出打工的农民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将有利于*市农村劳动力输出逐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为造就大批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他们人数多、在生产一线工作时间长、具有极大的技术潜能,只要培训单位按照政府提出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设备投入,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肯定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人才,成为我市劳动力输出类型实现本质转变的新形象。

五是劳动力市场正在形成,外出就业网络不断扩大,为就业者到周边城市乃至华北地区就业提供了信息支持。近几年,我市劳动力市场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已有市场功能的各类职业介绍服务机构277家,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服务网络,每年通过职业介绍所实现就业2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实现了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一条龙服务。特别是市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已和各县区建立计算机网络联系,现正在积极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数据库。这些信息库的建成,将对我市人力资源有序流动,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

综上所述,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统筹全市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资源,进一步突出各类职业学校、技校特色,在企业的参与下,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面启动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在我市尽快建立起“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的战略设想是完全可行的。

三、建设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建设机械制造类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将近期设想、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的战略规划结合起来,主动融入京、津、冀,晋、冀、蒙经济圈,努力打造我们的城市品牌,提升*市的知名度,这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实践。因此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

(一)发展思路。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我们必须明确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即以适应我市经济建设对技术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全市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为核心,充分依靠各行业、企业和重点技工(职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力量,选定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立足*并逐步扩散到华北地区,加快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培养和选拔,逐步改善技术工人机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力争到2010年,各主要培训基地均与华北地区主要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订单培训计划,培养、输出的技能人才普遍达到中级以上技能水平,使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类培训基地雏形初步形成。

(二)近期工作目标。按照以上工作思路,在今后五年内,我们应重点落实“四个一万”的具体工作目标。

1、抓好常规的技工学制教育。技工学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渠道,2010年前要重点发展扶持部级、省级技工学校,并使技工学校数量有所增加,届时技工学校在校生总数将达到10000人。

2、启动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要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每年培训10000人。5年内将我市技术工人比例从目前的30%增加至50%,高级工以上比例达到30%,整体提高我市工人队伍的技术水平。

3、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在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双万人培训工程”中,要处理好扩大数量和提高质量的关系,每年培训10000名具有初中级技能水平的农民工。

4、立足华北,输出合格技能人才。经过努力,到2010年力争为华北地区提供10000名机械加工类持有中级以上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

(三)具体工作措施。为实现以上目标,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一是以职教中心为基础,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广泛开展以服务类为主的技能培训,同时引导各县区职教中心逐步向机械技能类培训过渡。二是以市技校为市属技校龙头,选择若干大中型企业、院校、国家、省级重点技校、职业学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方位开展各种机械类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使之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性基地。三是积极发挥省、部署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在我市职业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全市职业教育范畴,统一协调、指导。四是通过对各类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的不断整合,充分利用现有实习设备、场地,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专业均衡、层次互补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格局。

2、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工作。要高度重视企业的职业培训工作,要把职工培训目标纳入企业经营者任期责任制,认真考核,应将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内容纳入劳动合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较为完善的职工终身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培训,不断提高我市企业职工的技术、技能水平。

3、通过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促进职业培训。就业准入制度是职业培训的直接推动力。通过就业准入制度的深入执行,进一步落实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推动培训工作的开展。实现“培训是基础、鉴定是手段、就业是方向,提高就业者素质是根本目的”总方针。

4、以“阳光培训”为基础,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要按规定的职业标准重点强化实用技能培训,使我市劳务输出人员逐渐从劳力型向技能型转移,使“阳光培训”真正成为农民工提高技能的主要渠道。

5、扶持民办职业学校的发展。民办职业学校是职业培训的重要补充力量。担负着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的任务。

四、几点建议

1、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把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充分发挥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形成以技工学校培养为基础,以企业培训为核心、以基地培训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同时要大力宣传,政策引导,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广泛倡导新的职业观,树立普通劳动者也能成才,技能劳动者也是人才的观念,形成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能人才的社会风尚。

2、应加大对技工学校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增加培训经费,落实对技校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着眼华北,面向市场,统筹规划,强化质量、提高层次的要求,加快建成一批质量高,品牌优的重点技工学校,使之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为把我市早日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3、重视我市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强化培训工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强化培训计划,同时加快在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也可和我市技工学校联合协作,利用技工学校的实习师资、设备,实现优势互补。

4、市政府应抓紧制定并组织落实《*高技能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使技能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逐步制度化、科学化,结合我市情况尽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以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和技师考评为人才评选方式,兼顾品德、知识,能力等综合要素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5、政府有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定期开展技术交流,组织技艺展示、技术攻关、先进操作方法演示、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项目推广等活动,为优秀技术工人的脱颖而出,搭建展示平台。

机械制造类范文篇7

知识就是力量,技能创造财富,技能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靠职业培训。所谓技能人才,是指那些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能够解决技术难题的人员,是把科学设计转变为实用产品的能工巧匠。技能人才的数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市是一个老重工业城市,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是我市职工队伍的主要构成。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产品类别和质量都有了很大变化,对职工队伍的素质和技术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出现供不应求甚至断档的局面。而目前我市的技能人才现状并不乐观,在技术工人队伍中主要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初级工多,高级工人少;掌握单一技能的人多,复合性技术人少;掌握传统技能的人多,掌握现代高技能人少;有高级工证书的年龄偏大的多,30岁左右青年技术工人少。这种情况造成一是招不到急需的有技能的人员,二是关键岗位上的工人技能水平不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三是缺少高技能的带头人,并且人才流失和年龄老化现象严重。

以上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影响着我市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也制约着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靠引进大批技能人才解决上述问题是根本办不到的,只有就地取材,从建设职业培训基地入手,通过狠抓职业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带动整个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此,下大力量把我市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培训基地,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为实现“工业立市”,提供大批合格的技能人才,促进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有利于提升我市的整体经济实力。把我市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培训基地,就会从整体上提高我市劳动力资源的品质,不断提供大批合格的机械制造类技能人才,参与到我市经济建设中去,使企业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有所提高,在产品交流中,提高身价,增强竞争力。从而提升我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二是有利于扭转我市劳动力输出人员技术结构。劳动力输出是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但目前看我市劳动力输出人员大多数是从事简单的服务行业和体力劳动,存在着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等现象。把我市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培训基地,就会以此为契机,大力提升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层次和质量,使我市劳务输出人员逐步从体力型转变为智力型,从而在劳动力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走出去,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外出一个人,致富一家人”的农村小康目标。

三是有利于在华北地区提升我市整体形象,树立技能人才培训品牌。技能培训是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做好这项工作涉及到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部署、涉及到培训基地的整体实力,也涉及到政府部门对技能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从中反映出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和用人环境。因此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不仅是将职业培训工作的声势做大,更重要的是通过利用我们现有的优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当地和华北地区输送出大批的合格技能人才,使我市成为技能人才的培训地和集散地,全面提升我市城市形象,形成以职业培训带动经济发展的独特品牌。

二、建设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可行性

一是*是老工业城市,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具有创建培训基地的物质基础。*市曾经是老工业基地,我市的机械制造业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煤机、探机、通用、拖车、宣工等许多大中型企业,其机械设备规模也曾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也拥有一大批具有顶尖技能的技术工人队伍。如今我们的许多优势虽已不复存在,但当年的工业基础、数量众多的机械加工设备以及大批老技术工人仍是实现这一设想的重要基础。

二是我市拥有一批办学条件好、质量优的技工学校。中、高等职业学校是开展技能培训的重要基地。目前,我市拥有*职业技术学院、国土资源部*高级技校(加挂技师学院)、*市技工学校(机械工业学校)、*煤机技校、*职教中心、第一职业学校等一大批专门培养机械制造业类技能类人才的职业培训学校(学院)。特别是我市11所各技工类学校,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强化技能培训为重点”的特色办学之路。在实习条件、师资力量、适应市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所拥有的大量生产实习设备如:车、钳、铣、磨、刨电工、电焊机和特种焊接设备,以及各类电工、电子试验设备、数控机床设备等都具有先进水平,在技工教育实力方面,我们在全省名列前茅。

附:我市部分技校近几年基本情况表:

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我市的技工学校主要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的。以*市技工学校(市机械工业学校)为例,该校是一所培养中、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部级重点技工学校,4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10000多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现已成为我市集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介绍、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学校培养的学生,多次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奖。该校的“电工、电子、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以及“焊接技术”专业,是该校的强项和非常有特色的拳头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分布在京津地区,供不应求,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

另外,国土资源部*高级技工学校(加挂技师学院校牌)、*煤机技校分别是两所部委所属的部级重点技工学校,多年来在为我市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国土资源部*高级技工学校是全省第一家通过ISO9000认证的技校,是我市唯一具有培养技师资格的学校,其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

三是我市企业开展培训的积极性正在形成。企业是开展职业培训的主战场。多年来我市的一些企业,比如宣化工程、*煤机厂、宣钢公司等,一直开展着职业培训工作,对提高工人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大多数企业的人才观有了改变,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积极性正在形成。

四是“阳光培训工程”、“双万人培训工程”的开展,为全面启动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技术水平带来了机遇。“阳光培训工程”、“双万人培训工程(每年培训1万名技工能手、1万名科技致富能手)”的重点在农村,大批准备外出打工的农民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将有利于*市农村劳动力输出逐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为造就大批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他们人数多、在生产一线工作时间长、具有极大的技术潜能,只要培训单位按照政府提出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设备投入,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肯定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人才,成为我市劳动力输出类型实现本质转变的新形象。

五是劳动力市场正在形成,外出就业网络不断扩大,为就业者到周边城市乃至华北地区就业提供了信息支持。近几年,我市劳动力市场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已有市场功能的各类职业介绍服务机构277家,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服务网络,每年通过职业介绍所实现就业2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实现了职业培训、职业介绍一条龙服务。特别是市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已和各县区建立计算机网络联系,现正在积极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数据库。这些信息库的建成,将对我市人力资源有序流动,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

综上所述,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统筹全市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资源,进一步突出各类职业学校、技校特色,在企业的参与下,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面启动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在我市尽快建立起“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的战略设想是完全可行的。

三、建设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建设机械制造类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将近期设想、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的战略规划结合起来,主动融入京、津、冀,晋、冀、蒙经济圈,努力打造我们的城市品牌,提升*市的知名度,这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实践。因此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

(一)发展思路。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我们必须明确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即以适应我市经济建设对技术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全市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为核心,充分依靠各行业、企业和重点技工(职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力量,选定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立足*并逐步扩散到华北地区,加快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培养和选拔,逐步改善技术工人机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力争到2010年,各主要培训基地均与华北地区主要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订单培训计划,培养、输出的技能人才普遍达到中级以上技能水平,使华北地区机械制造类技能类培训基地雏形初步形成。

(二)近期工作目标。按照以上工作思路,在今后五年内,我们应重点落实“四个一万”的具体工作目标。

1、抓好常规的技工学制教育。技工学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渠道,2010年前要重点发展扶持部级、省级技工学校,并使技工学校数量有所增加,届时技工学校在校生总数将达到10000人。

2、启动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要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每年培训10000人。5年内将我市技术工人比例从目前的30%增加至50%,高级工以上比例达到30%,整体提高我市工人队伍的技术水平。

3、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在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双万人培训工程”中,要处理好扩大数量和提高质量的关系,每年培训10000名具有初中级技能水平的农民工。

4、立足华北,输出合格技能人才。经过努力,到2010年力争为华北地区提供10000名机械加工类持有中级以上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

(三)具体工作措施。为实现以上目标,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一是以职教中心为基础,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广泛开展以服务类为主的技能培训,同时引导各县区职教中心逐步向机械技能类培训过渡。二是以市技校为市属技校龙头,选择若干大中型企业、院校、国家、省级重点技校、职业学校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方位开展各种机械类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使之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性基地。三是积极发挥省、部署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在我市职业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全市职业教育范畴,统一协调、指导。四是通过对各类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的不断整合,充分利用现有实习设备、场地,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专业均衡、层次互补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格局。

2、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工作。要高度重视企业的职业培训工作,要把职工培训目标纳入企业经营者任期责任制,认真考核,应将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内容纳入劳动合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较为完善的职工终身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培训,不断提高我市企业职工的技术、技能水平。

3、通过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促进职业培训。就业准入制度是职业培训的直接推动力。通过就业准入制度的深入执行,进一步落实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推动培训工作的开展。实现“培训是基础、鉴定是手段、就业是方向,提高就业者素质是根本目的”总方针。

4、以“阳光培训”为基础,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要按规定的职业标准重点强化实用技能培训,使我市劳务输出人员逐渐从劳力型向技能型转移,使“阳光培训”真正成为农民工提高技能的主要渠道。

5、扶持民办职业学校的发展。民办职业学校是职业培训的重要补充力量。担负着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的任务。

四、几点建议

1、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把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充分发挥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形成以技工学校培养为基础,以企业培训为核心、以基地培训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同时要大力宣传,政策引导,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广泛倡导新的职业观,树立普通劳动者也能成才,技能劳动者也是人才的观念,形成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能人才的社会风尚。

2、应加大对技工学校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增加培训经费,落实对技校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着眼华北,面向市场,统筹规划,强化质量、提高层次的要求,加快建成一批质量高,品牌优的重点技工学校,使之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为把我市早日建成“华北地区机械加工制造类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3、重视我市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强化培训工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强化培训计划,同时加快在高职院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也可和我市技工学校联合协作,利用技工学校的实习师资、设备,实现优势互补。

4、市政府应抓紧制定并组织落实《*高技能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使技能人才的培养、管理和使用逐步制度化、科学化,结合我市情况尽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以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和技师考评为人才评选方式,兼顾品德、知识,能力等综合要素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5、政府有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定期开展技术交流,组织技艺展示、技术攻关、先进操作方法演示、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项目推广等活动,为优秀技术工人的脱颖而出,搭建展示平台。

机械制造类范文篇8

关键词:机械制造专业人才队伍;继续教育;探讨研究

近十几年,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总量快速增长,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我国现已是世界第一机械制造大国,但距世界机械制造强国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要加速完成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持续深入开展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继续教育。

1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我国机械制造业已发展为一项重要的产业,一定程度的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提升,部分产业的发展达到甚至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水平。1980年,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总额百分之一点四,2000年,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总额百分之五点九,位居世界第四。由此可见,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已从夕阳产业发展为朝阳产业。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仍有百分之八十的电子设备需进口,光纤等设备基本上全部为进口,虽为制造大国,却生产不出高端产品,达不到制造强国地位。眼下,我国应该不断提高尖端产品的制造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总体水平,向制造强国迈进。

2大环境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

处于新世纪、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应对新考验、新挑战,我国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如何较好地履行职责,出色的完成好各项任务,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问题。当今时代,现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机械制造专业人才标准随着科技进步赋予了新的内容。不同的时代需要具有不同素质的人才,人才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要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要培养一批能适应新形势下机械制造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性人才,才能使人才得以长期充分的使用,同样也能让机械制造业人才发挥自身更大的价值。(1)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政治立场,做到爱国、敬业、诚信。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2)较强的遵章守纪意识。作为一名机械专业技术人员,肩负着对国家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任,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也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法规意识,严格按照守则来统一标准、规范行为、开展工作。要坚决克服单凭经验搞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要培养事事按规定、人人守法规的良好习惯,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变。(3)优秀的身心素质。要不断拓展兴趣爱好,养成健身的良好习惯,使自身拥有旺盛的精力和强健的体魄来完成工作。要具备判断、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懂得关心他人和社会;具有创新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以及一定深度广度、逻辑性和独立性的思维。(4)全面过硬的工作能力。要善于运用工程图表达设计思想,利用计算机、外语、文件资料等多种工具获取新的知识、收集处理信息,具有创新的能力和一定的管理水平。

3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继续教育提出的建议

当前,受各种客观、自然条件的限制,部分企业机械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依然明显,这与我国加速完成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不适应。为此,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制定了《机械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划》,希望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机械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能力素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学习经验,谈谈对开展继续教育的想法和建议:

(1)合理设置继续教育科目。新时期继续教育科目设置,必须要结合当前国情,满足人才知识储备和人员流动、重组趋势的需要,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可针对不同岗位、年龄专业技术人员对知识的更新需求,把继续教育的科目设置为“基础科目、基本科目和扩展提高科目”三类。基础科目为必修科目,适用于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基本科目为新一代机械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适应于近几年该专业本科大学毕业生,以及对继续教育兴趣浓厚的老、新专业技术员;扩展提高科目即在学习掌握基础、基本科目可以的前提下,深入系统的进行专业学习,用以拓展优化知识结构,全面提高综合业务能力的科目,适于对继续教育兴趣浓厚以及有需求的老、新专业技术员。内容要涵盖制造战略、创新哲学、制造技术与方法、科技发展与可持续性、材料技术、产品与过程设计技术、供应保障工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方面。

(2)组织在职人员积极参加“回炉”教育。不少专业技术人员反映,在企业工作几年后,受工作层面和接触范围的限制,在院校学过的部分理论知识就会开始出现遗忘,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类知识更新换代很快,以前院校学过的部分知识已经过时,导致理论和现实的脱节,许多专业技术人员迫切希望能够重返学校进行“回炉”教育,补充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综合业务素质。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3至4个月后,基本上都可以处理简单的工作,但精通本职业务工作,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建议让工作2年至3年的部分优秀专业技术人员重返学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系统培训,对提高业务技能、优化知识结构将会大有益处。

(3)把参加培训活动作为一种激励措施。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组织培训活动一般不会安排全员参加,基本上是从各企业选派部分人员进行培训。据了解,目前各企业在确定参训人员时大部分采取了平均方式,大家轮流“坐庄”,每人都有机会。这种做法不仅不科学、不合理,而且严重地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选派人员参加培训是让他作为本单位传道授业者,最大范围地共享学习教育资源,建议各单位选派人员还是从整体建设出发,多选派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习培训活动,同时,选择优秀人员参加培训活动本身就是对他的一种肯定和激励,对其他人员更能起到示范效应。

(4)加强业务骨干培训。提高机械制造类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首先要提高技术骨干的素质。一方面骨干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对一个企业的建设和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是骨干为企业核心人才的后备力量,必须立足于早发现,早培养,防止技术断层、脱节。通过培训骨干,为每个企业培养出2-3名“业务通”、“问不倒”,再由点到面的辐射,带动整体素质的提高。俗话讲“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如果组织培训活动时,能够安排机械工程协会的领导和骨干参加,并由他们负责具体的传、帮、带工作,将会极大的扩大培训活动产生的学习效果。

(5)组织竞赛,激发自主式学习热情。采取竞赛、考核方式检验培训活动的效果,往往更能引起参训人员的重视,也容易激发参训人员自觉学习的动力。考核不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唯一方式,但却是最有效的试金石。如果组织较长时间的学习培训活动,竞赛、考核可以分阶段进行,参训人员要想在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不下一番工夫是做不到的,这是一种激发自主式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

(6)交叉学习,拓宽各种培训渠道。除相关部门统一组织的交流学习外,有协同工作关系的单位间也可以多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如企业和企业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相互选派人员进行学习交流,相互了解彼此间的工作特点、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及协同工作的默契程度,为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帮助。(7)继续教育要瞄准薄弱环节。每个地区、每个企业都存在业务技能相对较低的部门和人员,如果继续教育工作一味倾向于领导层面、优秀人员,不仅不利于整体提高,还容易引发安全隐患。“木桶理论”说明,决定一个桶装水的多少,不是那块最长的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板。因此,一个企业能否高标准地完成任务,不仅取决于优秀人员,而且“后进”份子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只有他们也能胜任本职工作,顺利完成各项工作,才能真正的提高工作效益。不少企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往往疏忽了这个问题,造成薄弱环节的瓶颈作用越来越明显。建议开展继续教育时应该针对“短板”多想办法,积极提高“后进”份子的学习动力,缩小各方面差距,才能保证继续教育工作全面发展、整体提高的目的。

作者:刘燕 唐永刚 单位:宿州学院煤矿机械与电子工程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德章.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及其人才需求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32(3):323-325.

[2]李宏伟,张志远等.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型机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机械管理开发,2010.25(3):149-150.

[3]教育部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机械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1):9-12.

[4]冯忠绪.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M].长安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95-96.

[5]周刚毅,李国平.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机电模具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105-106.

[6]邱自学,姚兴田,王君泽.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群建设[J].机电工程,2005.22(12):60-63.

机械制造类范文篇9

关键词:工坊;校企合作;社会服务;高职院校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社会服务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责[1-4]。2019年2月国务院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要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5]。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出,应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6]。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根植国防科技工业六十载,2019年成功入选部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紧紧围绕设计、制造、控制、检测、物流等智能制造产业关键技术链,不断探索面向区域智能制造行业培训、校企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和拔尖人才培养等社会服务工作,助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7-10]。

1实施措施

1.1打造智造特色工坊,加大区域紧缺人才培养力度

在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建的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主导下,发挥专业群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教育、教学、科研资源优势,建立面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产业技术链上的特色工坊。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军工领域特殊专业技能人才和企业等校外能工巧匠,优化工坊师资队伍结构,对入坊学生实施“1+1”校企双导师制,由企业确定具体培养任务、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时间和考核标准,校企共同探索“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教育模式,形成校企参与的特色工坊实施运作方式,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课程,建立学习者个人档案学分信息库,构建入坊学生自由选课和弹性学习制,培养区域紧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1.2树立职教贯通理念,拓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广度

牢固树立中职和高职层次的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理念,以教学名师、技术技能大师为核心,组建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中高职师资培训团队,面向区域中高职院校开展智能控制、智能制造、数字加工、工业机器人、工业网络等教学能力的师资培训。校企联合开发职业教育体系贯通师资队伍培养项目,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贯通的培训课程的精致化、培训队伍的专家化、培训服务的人性化、职教研究的常态化等四方面的建设工作。通过实施中高职教师贯通培训项目,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培训范围,注重培训实效,以培训促进师资团队高质量发展,助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为区域高端紧缺技能人才成长保驾护航。

1.3搭建军民融合平台,提升军工企业员工技能水平

联合区域航天、航空、兵器等大中型军工骨干企事业单位,搭建以兵器工匠学院为基础的军民融合平台。依托平台,校企以“双方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存”为原则,构建产教融合下面对特色军工产业链的“技术技能传承、技术技能互补、技术技能融合”校企融合技能提升新体系。对接区域军工产业链,结合军工企业人才智能制造技术技能提升需求,基于岗位特点开发新形态教材及资源,面向特定岗位定向开展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协同区域军工企业共同制定“1+X”职业技术技能认定标准,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材与题库开发,并积极承办国防科技工业职工技能赛项,丰富完善军工企业技能提升途径。

1.4共建产学研用基地,延展校企技术联合攻关深度

瞄准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应用高点,建设引领西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技术服务的高水平产学研用基地。以项目为导向,组建校企协同技术技能融合型科研创新技术服务团队,以制约区域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难题为牵引,建立立体交叉的多层次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按照“谁投入谁受益、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完善校企合作研发激励机制、资源共享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和成果转化推广机制,保障校企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有序运行。以基地为基础,围绕区域铝箔加工设备企业技术需求,协同共建工程技术中心,校企联合科技研发与项目攻关,帮助企业实现产品及技术升级,赋予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开辟校企协同创新的新途径。

2应用及效果

2.1依托特色智造工坊,军工学子屡获佳绩

根据区域省级智能制造示范性企业对紧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岗位的要求,建成高端智造、西门子智控和英示智检等特色智造工坊8个,实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内专业的全覆盖。近年来,18名企业技能大师、大国工匠进入工坊对学生进行技能提升指导。入坊学生在全国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荣誉10余项,在双创大赛中获得部级铜奖2项、省级奖励12项,学生申请授权专利3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智造工坊为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防与航天科技工业的“高精尖”紧缺岗位群培养了一批创新型、复合型、具有军工特质的技术技能拔尖人才。

2.2基于职教贯通理念,师资培训成果显著

充分发挥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在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及优化中的重要作用,组建职业院校教师智能制造领域校企创新培训团队6个,编写《数控加工技术》等定制化中高职贯通师资培训教材8门,开发《切削加工智能制造单元操作培训》等智能制造类培训项目32项。学校与渭滨职教中心等10余所中职院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实现中高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兴平职教中心、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和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20余所院校的教师参加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等多个国培班,促进了中高职教师在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核心技能的大幅提升,培训了一批新时代高水平“双师型”骨干教师。

2.3狠抓军民融合落实,军工技能明显提升

联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等区域军工企业成立军民融合平台。聚焦智能控制、工业机器人、工业网络与通信、智能制造、数字化制造、逆向工程、智能检测等智能制造技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行业培训,面向区域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公司等军工企业开展“数字化精密机加复合型技能人才”等专项技能培训百余次。承办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技能大赛“机械产品检验工”等职工技能比赛多次,并为军工企业开发军工种培训教材3部,军企校共同开发“1+X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材与题库”。

2.4发挥基地引领作用,技术成果转化提速

高水平专业群与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汇博机器人、西门子等行业龙头企业,多方共建FANUC产业学院高水平产学研用技术攻关基地。以基地为基础,组建铝箔加工设备工程技术中心。其中,“流体机械设计及优化”科研创新技术团队主持完成的校企“高效节能铝箔剪切设备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喜获2021年度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获批“铝箔涂层线水冷辊结构优化设计及温度场影响参数分析”等陕西省科技厅课题6项,完成“动载作用下特殊螺纹接头密封面能量耗散机理与密封性研究”等横向课题研究20余项,累计到款60余万元,3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为区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3总结

机械制造类范文篇10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采用了“行动导向”的“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在教学过程中,遵照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和工作过程顺序进行设计。学生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思和批判性检查,验证、丰富和更新自己的行动模式和认知结构,达到提升行动能力、解决职业活动中的问题的目的。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帮助的情况下围绕已经明确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起咨询和辅导的作用。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

2根据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规划教学内容

可将教学资料内容规划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方案、工作任务单、课程引导文、引导性教学PPT、学习参考资料清单。

2.1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职学生已经学过了独立的和分散的专业课程。如何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衔接,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是目前高职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以下的能力:能够完成中等复杂零件图的制作和输出,手工编制较简单的CNC程序,操作数控铣、数控车床,应用一种CAD/CAM软件完成零件的三维建模,手动检测零件的尺寸精度,编写数控加工工艺文件,使用专业术语交流,借助技术手册阅读图纸的相关技术要求。

2.2教学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课题名称:低碳环保风力装置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教学时间安排:10课时。学习/工作任务描述:学生根据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的部分图纸,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区内,以低碳环保的设计和制造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调试工作,并及时记录和总结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该项任务,需要进行必要的分工和合作,最终实现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每组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与设备管理员、工具管理员做好交流沟通,安排好加工时间段。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学生要明确低碳环保设计理念,注意使用现有设备、工装夹具、刀具和量具完成加工制造任务,注意设计的零件与现有零部件的配合关系,在几何精度方面查阅相关技术手册。该任务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安全准则,规范设计制图和设备操作。在任务结束时要归纳整个设计和加工过程,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自觉保持安全作业,遵守“5S”的工作要求。教学/学习目标:学生以小组的团队形式,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低碳环保产品设计理念和思路以及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机床设备使用安全准则,提出对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的产品设计方案,并能够在小组内进行比较和评价,得到最佳实施方案。学生要能够对比和评价产品的数控加工工艺方案,最终确定最佳的解决方案,并实施加工。根据产品的装配和调试的相关技术标准,学生要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评价和汇报。学习完本项目后,学生应能够完成低碳环保小型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包括设计原理分析、机械零件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数控加工工艺方案的优化与制订、数控程序的编制与调试、中等复杂零部件的数控车与数控铣配合的操作加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学生更加关注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其相关的环保意识也有所增强。教学对象:高职教育制造类专业的第五学期学生(制造类专业,例如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教学内容:根据低碳环保的理念,某企业设计出了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现给定一风能,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创新设计与制造一风能驱动叶轮转动,进而带动传动机构和驱动机构,实现物料传送的机械装置。物料尺寸Φ25mm×10mm,物料材质为塑料或尼龙;顶杆作直线往复运动,行程范围为30~50mm。教学过程:仅提供该装置部分工程图和部分零部件,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产品工程图(部分),分析、讨论该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理念和使用场合,编写产品设计说明书。在掌握新产品的整体结构后,完成缺少的零部件设计,遵照国家标准完成工程图的制作;完成该产品的三维实体图的绘制,实现虚拟样机的装配;对设计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工艺方案,按照工艺文件完成零件的数控加工制造;最终将产品所有零部件装配,进行装置调试。教师需要参与学生的设计方案和工艺方案的讨论过程,指出关键问题所在,如对于CAD/CAM软件使用能力、标准件的选用方法、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思路、数控加工操作尤其是数控车/数控铣的组合加工、装配调试的注意事项等。

2.3教学环境设计与资源配置

教学车间,学习讨论区与加工区以玻璃幕墙隔开,一是避免噪声,二是保护学习讨论区设备。中间区域为小组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场所,需要配备电脑和电源插座。该设计模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实施,学生可以在加工现场旁进行讨论和学习,这很好地解决了实践与理论分离的问题,有利于综合性教学课程的开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