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6:37:23

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范文篇1

【关键词】适时吸痰;吸痰法

一、吸痰的指征和时机

适时吸痰能减少吸痰次数,降低对气管粘膜的机械刺激。临床上常用吸痰指征为;呼吸机管道内压力升高,患者呼吸时与呼吸机有对抗,听诊有痰鸣音,痰液堵塞SPO2下降。吸痰前要注意观察肺部体征和临床症状,不应以痰的性质、量、来片面评价吸痰效果,决定吸痰时间。有研究将吸痰指征分为客观情况、患者、护士3方面。客观情况包括气道压力报警,SPO2下降等出现高压报警。出现高压报警时,多为痰液堵塞气道使管腔变窄,致气道压力升高,但也不精确。气道压力的变化直接反映呼吸道阻力和肺顺应性的变化,在排除患者咳嗽、管道扭曲、人机对抗等原因后,可判断为痰液阻塞,作为吸痰指征。还有造成SPO2下降的原因很复杂,可能由于呼吸机管路意外断开,打折,呼吸机模式、参数不能适应病情,也可能是病情变化导致,而痰阻气道只是众多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护士能够分析和排除可能导致SPO2下降的因素,正确判断吸痰时机。患者方面包括患者主动要求,如患者主动要求吸痰时,此时痰液已经很多了,此时并不是最佳吸痰时机。护士应该更早观察,发现患者的吸痰指征。对于神志清楚咳嗽反射好的患者可适当刺激患者自行将气道深部的痰液咳到人工气道,再进行吸痰,避免深部吸痰导致的不适。护士方面包括无理由、觉得应该吸了、遵医嘱、按时间。还要根据疾病的特征确定吸痰时机,如ARDS患者一般予PEEP5-15CMH2O以维持良好氧合,负压吸引时使肺容积下降、肺泡内压下降、复张的肺泡迅速塌陷、反复吸引组织经常处于缺氧状态,ARDS患者应在低氧状态纠正理想时进行吸痰,而颅高压患者应在颅内压得到控制时进行吸痰。

二、吸痰前协助排痰

可采用深呼吸、有效咳嗽、叩击、振动、体位引流和机械吸引等物理手段,促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来,机械通气患者1-2小时翻身一次,可以仰卧位、左侧卧位45°,仰卧位、右侧卧位45°,交替翻身,同时用手掌掌面叩拍患者两肺部,自下而上,振动排痰机促使深部小支气管部位痰液的排出,减少罗音,缩短脱机时间更好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

三、吸痰法

(1)吸痰管的选择。一般选用长度为40-50CM、直径为导管内经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并有侧孔硬度适中的吸痰管。气道内吸痰管和口腔内吸痰管应分别选择圆头单孔和圆头多孔吸痰管。还可根据痰液的性状选择吸痰管,对稀释痰液用较细多孔的硅胶软管并低负压吸引,黏稠痰液选择较粗硅胶软管。

(2)吸痰管插入深度。有研究认为,对于机械通气初期,分泌物较多的呼吸衰竭患者宜深部吸痰,即插入深度比气管插管和气管套管深3-5CM,刺激隆突易引起患者刺激性呛咳利于深部分泌物排除,但是深部吸引易引起组织损伤及炎性反应、肉芽组织增生而致气管狭窄、肺气肿、肺不张。有研究提出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长度再延长1CM为宜。还要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如遇阻力分析原因,不可粗暴盲插。

(3)吸痰压力及时间。压力一般成人40.0-53.3KPA(300-400MMHG),儿童小于40.0KPA,避免压力过大引起支气管痉挛,气管黏膜损伤,进吸痰管是不可给予负压,以免损伤气道。时间成人每次不超过15秒,儿童每次不超过10秒,连续吸痰不超过3次,时间过长引起气管粘膜水肿。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吸痰一次更换吸痰管,动作要轻柔,准确,快速,痰液粘稠时配合叩击、蒸汽吸入、雾化吸入,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心率、血压、呼吸、SPO2的明显改变时,立即停止吸痰,接呼吸机通气并给予纯氧吸入。

在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中,吸痰的过程要求护士要有专业的观察能力,系统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只有能够正确选择吸痰时机才能做到适时吸痰。

参考文献:

[1]李莉,王欣然.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机的选择.中国实用护理学,2007.9

机械通气范文篇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7例脱机困难的患者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4.6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性脑病、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1例,重症胰腺炎、药物中毒各2例,脑血管意外、一侧肺切除术后各1例。上机时间为48h~44天。

1.2方法(1)脱机指标[1]:①引起上机的原因已去除,无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②感染基本控制,体温低于37℃;③血Hb大于100g/L;④FiO2小于0.40,血PaO2大于9.3kPa,SpO2大于95%,自主呼吸频率低于30次/min。(2)撤机成功标准:在停机24~48h,患者主观上无不适,无窘迫呼吸,循环稳定,血气分析检查无酸中毒加重和低氧血症的发生。(3)撤离呼吸机方法选择:①持续正压通气(CPAP);②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③压力支持通气(PSV);④SIMV+PSV;⑤直接撤机(多用于麻醉恢复期)。

2结果

17例MV患者中,其中最后脱机成功15例,其中,合并呼吸机并发症9例,上机时间较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患者时间明显延长;合并低蛋白血症,营养状态差3例,心理因素导致撤机困难2例;因医源性撤机时机把握不佳导致上机时间延长1例。而17例患者中有2例因严重的并发症死亡。

3讨论

MV患者因疾病本身因素及长期的机械通气治疗,多有出现撤机困难的可能性。对于本组17例患者,虽多采用目前较为公认的SIMV+PSV两种撤机模式,但仍有大部分患者出现撤机困难,其中慢阻肺患者占大多数(本组占47.1%),因多合并呼吸道及肺部的感染,呼吸道相关性肺炎的产生使呼吸机上机时间延长,且该组患者初期多采用CV模式,患者的自主呼吸受到限制,呼吸肌废用,同时患者内环境的不稳定,全身的营养状态差;后期患者对撤机的恐惧心理等均为撤机的不利因素。

3.1原发病未完全控制,并发症的多发导致撤机困难在患者原发疾病未得到完全控制,如肺部感染未完全控制,心功能未完全纠正,或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未完全治愈等情况下,患者撤机时均可发生撤机困难。而MV并发症的产生,特别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作为MV最常见、且死亡率最高的并发症[2],可造成发热、氧耗增加及通气负荷增加,尤其对于那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感染的加重使病程进一步延长,导致机械通气时间的相对增加,通气时间大于72h称为呼吸机依赖,此后撤机失败率很高[3]。且初期机械通气次数较高,使呼吸肌长期处于静止状态,营养不良、用力呼吸、呼吸做功增加均易引起呼吸肌疲劳和衰弱,导致呼吸机撤离困难。可见原发疾病的治疗,并发症的控制,特别是避免VAP的发生,是避免撤机困难的首要前提。首先,医务工作者需较好掌握撤离呼吸机的指征和标准:当病人一般状态较好、感染得到控制、循环血压平稳、内环境稳定、肌力良好、血气分析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同时呼吸功能明显改善,自主呼吸增强,吸痰等暂时分开呼吸机时无呼吸困难时方可考虑撤机。其次,加强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做好呼吸道的雾化、湿化,护理工作强调无菌操作,减少VAP的发生几率;控制感染,多结合痰培养结果合理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避免无病原学诊断的经验性用药,更忌滥用[4]。再次,对于那些长期MV患者,应加强呼吸肌的锻炼,可鼓励患者行深呼吸,可在PSV进行过渡时增加呼吸肌锻炼的次数,防止呼吸肌的废用。对于医务工作者,及时合理调整呼吸机模式及参数设定,在撤机阶段,可每日逐步减少潮气量、呼吸频率、PSV等的设定值,待患者耐受后可进一步调整,最终完全脱机。

3.2MV患者全身营养状态差应用呼吸机病人以老年人多见,营养情况均较差,多合并有低蛋白血症、贫血等,机械通气时机体又处于高代谢状态,当营养不足时,机体此时靠分解蛋白来提供能量,引起呼吸肌肌力和功能下降,呼吸做功的能力减退,导致呼吸肌无力,患者自主呼吸弱,增加了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性,故临床上有些患者虽呼吸功能已得到极大改善,但仍不能脱机,或出现脱机后因患者呼吸肌无力需要反复重新上机的情况,延长了带机时间。另一方面,患者的营养状态差,机体抵抗力弱,易合并感染,加重病情。故此时治疗重点应积极采用合理的营养配给方案,对长期应用呼吸机患者可采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营养物质的配比多推荐每日供给热量50%~60%为碳水化合物,20%为蛋白质,30%为脂肪[5],但需尽量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因高碳水化合物摄入会增加二氧化碳的产生,加重呼吸负荷和氧耗。同时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及水、电解质的入量与出量的平衡。并积极预防静脉营养液、鼻胃管等管路的细菌污染,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呼吸肌的能量匮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自主呼吸有力,脱机后能维持正常肺通气。国外已开始应用rhGH(重组人类生长激素)来治疗此类患者,rhGH能维持和再补足机体肌肉群中的氮储备,以改善呼吸肌功能,从而有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并顺利撤机[6]。3.3心理障碍对于意识清楚病人,心理因素是导致撤机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患者,特别是那些长期上机、反复应用呼吸机的病人,随着疗程延长,患者对自主呼吸的能力产生怀疑,对呼吸机依赖性较大,在已符合机械通气的撤机标准时,撤机时出现撤机恐慌,撤机后自诉“不会呼吸”,“不能呼吸”,“憋闷”,呼吸窘迫,严重的可出现进而血流动力学变化。所以在撤机前,医生应向患者交待长期机械通气的弊端,让患者了解撤机计划,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心理,争取患者主动配合,医务工作者可在撤机时守护在患者病床前,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鼓励患者平稳的自主呼吸。本组患者中,有2例撤机时因心理障碍导致撤机困难,其中1例经上述措施最后成功脱机,有1例撤机时无明显作用,故笔者采取在患者“不知情”情况下撤机,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及血氧指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最终该患者成功脱机(此时呼吸机参数已调整至低限值,呼吸机此时做功多用于克服呼吸机管路阻力)。

可见,因MV患者多存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参与,如营养不良、全身衰弱、呼吸功能不全、通气泵衰竭和心理因素等,增加了脱机的难度,进而出现撤机困难,或长期撤机失败加重患者的心理及经济上的负担,故医疗工作者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制定合理方案,做到MV患者能脱机、早脱机、易脱机。

【参考文献】

1SapijaszkoMJA,BrantR,SandharnD,etal.Nonrespiratorypredictorofmechanicalventilationdependencyinintensivecareunitpatients.CritCareMed,1996,24:601.

2左建云,尹立云,穆信利.呼吸机常用脱机方法及其临床应用.实用医学杂志,2003,10(5):482-483.

3GriffinJJ,MeduriGU.Newapproachesinthediagnosisofnosocomialpneumonia.MedClinNorthAm,1994,78:1091-1122.

4陶一江,何礼贤.机械通气并发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6,6(4):193.

机械通气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37例重症监护治疗患者,均符合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标准,男23例,女性14例,年龄43~87岁,平均年龄(63.59±10.oo)岁。原发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l1例,冠心病13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6例),风湿性心瓣膜病6例,扩张性心肌病4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肾功能不全尿毒症2例。诱发因素:呼吸道感染、自行停药、劳累、情绪激动等。同时选取本院2005年1月~2008年4月的34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作为历史对照,对比两组病人的住院死亡率。

1.2急性左心衰竭诊断依据

①急剧出现呼吸困难。②紫绀、端坐呼吸,双肺可闻及散在分布的哮鸣音;双侧肺底可闻及大中水泡音,双侧对称性分布;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③床边胸片示双肺透亮度降低,双下肺纹理明显增多、增粗,双侧肋膈角外缘可见Kilay-A线、B线,肺门影增浓,出现蝶影。④排除肺源性及神经源性呼吸困难。

1.3治疗方法

1.3.1所有患者人院后立即予利尿、强心、扩血管及无创机械通气治疗。

1.3.2患者病情加重出现以下情况进行气管插管:①患者出现意识障碍。②呼吸肌疲劳、呼吸不规则。③治疗后PCO上升。④治疗后SaOz、PO2仍明显降低。

1.3.3呼吸机模式CPAP+PSV、SIMV+PsV、PEEP:5~16mmHg;FiO2起始时100%,之后依据血气分析结果逐渐调整至4O左右,以保证患者血氧分压在60mmHg以上。

1.3.4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常规给予镇静及镇痛治疗(异丙酚、咪达唑仑、吗啡、芬太尼等),并实施每日唤醒。

1.4撤机指征

无创机械通气患者病情稳定后,直接撤机。气管插管患者拔管指征[2]:①神志清楚。②咳嗽反射增强,排痰有力。③血气分析指标正常。④双肺哆音基本消失。⑤循环功能稳定。拔管后有7例患者给予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治疗。

1.5观察指标

①临床表现:发绀情况及肺部哕音。②患者机械通气前及通气后1、6、12、48小时血气分析、平均动脉压、心率、自主呼吸频率。③患者住院7日病死率。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检验水准:口=0.05。

2结果

2.1入选病人37例,入院后全部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其中3例在入院后2小时内死亡。5例患者在入院时即有气管插管指征,即刻行气管插管;11例患者在人院后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病情加重,行气管插管。经机械通气治疗2小时后,多数患者肺部哕音明显减少,生命体征、血气分析指标明显改善。

,2.2与34例既往入住本院的急性左心衰竭未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作对照(与机械通气组在年龄、性别、入院时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血气分析、A—PACHEⅢ评分无差异),机械通气治疗组患者住院死亡率明显下降,见表2。

3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原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急性左心衰竭时,心输出量减少或舒张功能下降,致心室舒张末压增高,肺静脉血回流障碍,肺毛细血管内压力过高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液体外渗至肺组织间质和肺泡内,形成肺水肿,导致气体弥散功能障碍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低氧血症和(或)二氧化碳潴留,而此时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迅速缓解,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全身器官的不可逆损害。有研究表明[5],机械通气不仅可以改善气体交换,而且还可以直接改善心功能,产生有益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能够迅速改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心肺功能和临床症状。主要是因为正压通气增加肺泡内压,减少肺水肿时液体外渗,改善氧弥散:另外,机械通气时形成胸腔内正压,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前负荷降低从而也减少肺淤血。机械通气开始时,呼吸机参数设置应遵循高吸氧浓度、低潮气量、高呼吸频率原则,然后根据监测情况进行调整,尤其是吸氧浓度应尽早、尽量控制在6O9/6以下,以免引起氧中毒。目前国内临床较多使用容量控制模式为主。近年来,不少学者推荐应用定压型通气,认为该模式可增加入机协调性,有利于气体在肺内更合理的分布,并降低气道峰压和平台压,有利于防止气压一容量伤。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增加平均气道压(Paw)和胸膜腔内压,导致回心血量的减少,减小前负荷,改善心功能[7]。而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PEEP调整过程中,应特别关注血流动力学变化兼顾肺参数的变化,并结合药物干预,正确解决氧合问题(最佳通气/血流比例),准确使用PEEP,仔细调整呼吸机参数以避免气体钳夹(PEEPi),选择适当容量,采用压力及自主通气模式,恰当地解决左,右心室相互作用,提高机械通气抢救成功率引。PEEP过高可能造成静脉回心血量过度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肺气压伤的危险性增大。无创机械通气操作简单、快捷,避免了气管插管的风险,无需镇痛、镇静治疗,对循环的影响小,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对于无创机械通气仍不能缓解者要及时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气压伤,而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气压伤,原因主要有两点:①选择压力控制模式,使气道峰压及平台压得到良好控制。②通过与无创机械通气患者的有效沟通及对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实施良好的镇静、镇痛治疗,使人机对抗明显减少,气道压力降低。由于实施每日唤醒,提高了撤机成功率,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有所减少,住院期间仅1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本组病例病死率199/6,与本院ICU成立前未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死亡率35明显降低。因此,机械通气在抢救急性左心衰竭时疗效是肯定的,合理选择通气方式、合理调节呼吸机参数,能有效改善低氧血症、改善心功能。

机械通气范文篇4

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多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呼吸衰竭是AOPP的主要死亡原因,而机械通气则是抢救AOPP所致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我院ICU2001年5月~2004年12月采用机械通气抢救AOPP并发呼吸衰竭患者37例,除2例因服毒量大、中毒时间长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之外,余均脱机成功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7例中男8例,女29例,年龄16~69岁,平均37岁,全部为发生纠纷服毒。其中乐果9例,敌敌畏25例,甲基10653例,服毒量30~300ml,就诊时间为服毒后20min~5h。按《职业性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诊断及处理原则》[1]分级,所有病例均为急性重度中毒,全血胆碱酯酶活力(试纸法测定)均<30%,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2]。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急诊科经洗胃处理,转入ICU后以微量泵持续泵入阿托品,速度据患者达到阿托品化为准。出现呼吸衰竭立即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时间26~141h。平均机械通气时间42h。

1.3结果37例病人除2例因服毒量大,中毒时间长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外,余均成功脱机痊愈出院。

2护理

2.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

2.2重视心理护理主动关心病人,了解他们的心态。37例病人中31例为意识清楚的病人,护理人员细致的解释和安慰性语言可以起到增强病人自信心和通气治疗的作用。应向病人说明机械通气的目的及需要配合的方法等。服务态度要和蔼,操作要轻柔,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也可让有书写能力的病人把自己的感觉写出来,必要时请家属和病人交流,有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3加强口腔护理因病人大多经口气管插管,禁食,加之大量阿托品的应用,抑制了涎腺及气管黏液腺的分泌,出现口腔及上呼吸道干燥症状,使口腔及上呼吸道环境发生改变,易于细菌生长繁殖。曾有报道AOPP病人医院感染腮腺炎的病例。

2.4加强气道管理

2.4.1严格无菌操作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正常呼吸的生理性保护功能,加之危重病人抵抗力下降,无疑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因此我们在工作中更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认真执行“六步洗手法”,戴口罩,一次性吸痰管要每次更换,吸盘每日更换2次,防止医源性肺部感染。

2.4.2气管插管保持固定昏迷程度轻或意识清楚的病人,因经口气管插管的耐受性差,经常会竭力将导管吐出。若导管固定不好,既会因导管的上下移动而滑出,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也会因导管的活动导致与气管黏膜的摩擦增加而损伤黏膜。我们在固定导管时除常规用胶布交叉固定外,还加用寸带固定,寸带松紧度以容一指即可。如病人的耐受性极差,可遵医嘱应用镇静剂,并适当约束病人。

2.4.3气道湿化充分进行气道湿化是气道护理中的重要环节。因阿托品的应用抑制了气管、支气管黏膜腺体的分泌,以及气管插管(切开)后吸入的气体失去了呼吸道的加湿作用,均导致了呼吸道的干燥而有利于痰痂的形成。湿化液选用蒸馏水或灭菌注射用水,方法为1~2mlq30s缓慢注入气管插管内,而不能用生理盐水或加入药物。因生理盐水作为湿化液不仅不能稀释痰液,而且还会造成细支气管阻塞和感染[3]。

2.4.4体位引流根据病情每2h翻身、叩背1次。目的是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氧合功能,同时也可以改善皮肤血运,防止褥疮发生。

2.4.5适时吸痰适时吸痰是完成气道湿化的最终目的促进痰液排出。过频吸痰易造成病人不耐受和对抗,损伤气道黏膜,而当病人出现气道压升高或咳嗽时,痰液往往已积蓄较多,影响了通气弥散功能。

2.4.6定时放松气囊注意气囊充气要合适,一般充气量4~5ml,过多可引起气道损伤,过少则易引起误吸。气囊应每隔6~8h放气5~10min,以解除局部黏膜压力,避免气管黏膜长时间受压引起溃疡或坏死。

2.5清洁头发皮肤因在口服农药过程中,头发、皮肤常会不同程度地被农药污染。为防止毒物经头发、皮肤吸收,应尽早撤去衣物,反复用温水洗发、擦身。如水过冷,易受凉或清洁不彻底;过热,则促进汗腺、血管扩张而加速毒物吸收。

2.6遵医嘱合理应用复能剂及阿托品因中毒后2h是AchE重活化的“黄金时间”[4],故合理有序地安排并尽早足量应用复能剂,既减少了阿托品的用量,也就避免了阿托品中毒,同时也可迅速使病人达到阿托品化。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以微量泵持续泵入阿托品,速率据病人是否达到阿托品化为准,既保证了有效的血药浓度,又减少了护理工作量。

2.7加强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是避免呼吸机依赖和撤机困难的能量保障。我们一般于机械通气当天或第二天给予静脉营养支持,胃肠道持续负压吸引2~3天后增加胃肠内营养支持。如果进食过早体内毒物以及肝脏氧化代谢产物排泄不完全,食物刺激胆囊收缩后随胆汁一起进入肠道被再次吸收而引起病情反跳[5]。胃肠内营养第1天以水、米汤、面汤为主,刺激肠蠕动,恢复肠功能,抑制肠道菌群移位。第2天开始增加:有条件者选用能全素等,无条件者可给牛奶、肉、米汤等流质食物。总之营养液要选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

2.8脱机时的护理

2.8.1心理护理由于病人依靠呼吸机呼吸,减轻了自身负担,特别是带机时间长的病人,一旦脱机,会有呼吸乏力、恐惧、疲劳感。因此需要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使其认识到脱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病人的良好表现予以鼓励以增强自信心。同时,脱机时护理人员应守护在床旁,教导病人正确的呼吸方法。如病人呼吸浅而促时,可指导病人抬起胸廓进行深而慢的呼吸运动;如由于心理因素而不敢呼吸时,可打开呼吸机模拟肺,呼吸机的声音能使大部分病人症状缓解。

2.8.2脱机方法上机时间短者可根据病情直接脱机,时间长者可先逐步改变呼吸模式(A/CSIMVCPAP),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白天脱机,晚上带机让病人休息,逐渐延长停机时间和增加撤机次数。最后才考虑夜间脱机。

2.8.3脱机后的临床观察

2.8.3.1呼吸监测脱机时吸氧2~5L/min,如病人安静,末梢红润,肢体温暖,无汗,胸廓起伏状态良好,呼吸平稳,可继续停机。否则,应重新带机,以避免呼吸肌群过度疲劳导致呼吸衰竭。

>2.8.3.2血流动力学监测连续监测BP、SpO2,若BP升高及呼吸加快可提示PCO2增高,若SpO2<90%时,应立即行动脉血气分析,一旦血气分析示PO2<60mmHg,PCO2>50mmHg可复带机。

【参考文献】

1丁钺,倪为民.职业病、中毒、物理损伤诊断手册.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441-443.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2.

3耿文利,郝玉凤.ICU护士为机械通气患者安全吸痰的临床观察.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15.

机械通气范文篇5

[关键词]机械通气;患儿;护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送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救治的危重患儿人数不断上升,ICU一直是医院内感染高发区。占院内感染的21.00%-22.89%,而在院内感染中呼吸道感染居第1位,其中大部分为机械通气患者,有研究表明,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使患者住ICU的时间增加了6.1d,住院时间增加了10.5d。由于患儿年龄小,体质弱,病情变化较成人迅速,对于外界抵抗力较成人差,院内感染的易感性较成人高,对于实施机械通气的患儿,吸痰是有效维持人工气道通畅的关键措施,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环节,但作为一项侵入性操作。执行的规范程度不高,也是引起院内感染高发生的主要途径。因此本研究调查ICU内机械通气患儿的气道护理现状,了解临床护士执行气道护理规范的依从性,分析其原因,对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制订相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07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在上海市2家医院儿科ICU内行机械通气患儿40例,甲医院加例,患儿均为经口插管,乙医院15例患儿(75%)为经口插管,5例患儿(25%)为经鼻插管。另选择为患儿实施气道护理操作的护理人员40例。甲医院的护士平均年龄29.8岁,平均ICU工作时间4.55年,平均工龄9.80年,其中护师占45%,护士占55%;乙医院的护士平均年龄30.3岁,平均ICU工作时间5.10年,平均工龄10.05年,其中主管护师占5%,护师占55%,护士占40%。

2.方法。采用方便抽样观察气道护理操作加例。研究前获得医院科室医生、护士及患儿家属的准许。研究设计“儿科ICU置管患儿气道护理观察记录表”,并经3位临床儿科护理专家评价并修改,其观察内容完整,全面涵盖气道护理所要求的项目,研究者本人手持该观察记录表跟随ICU护士,观察记录护士执行气道护理操作过程,记录每例患儿气道护理前一后监测数据j气道护理操作的依从性,参照标准为医院自行制订的气道护理标准。

3.数据处理。全部数据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配对样本检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气道护理前后患儿监测数据的改变,反映临床气道护理有效程度,气道护理频率、护理时间选择、吸痰持续时间、抽吸次数、吸痰管插入机械通气的深度、吸引负压等气道护理数据采用统计描述方法,并且使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2家医院气道护理情况的比较,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护理操作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予整理归纳。

二、结果

1.护理人员根据医嘱执行气道护理情况。甲医院执行气道护理为100%遵行医嘱,乙医院执行情况为85%。

2.气道护理基本情况。

3.气道护理评估情况。在检查气管插管位置和听诊患儿双侧肺呼吸音方面,乙医院护士在气道护理前和气道护理后进行插管位置检查的情况为40070和55%,气道护理进行昕诊双侧肺的工作所占比例为65%。

4.患儿气道护理前后情况见表2。进行非参数检验方法中的两配对样本检验,置管患儿气道护理前后的sa02、心率及气道压力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

三、讨论

1.临床气道护理现状。

(1)正确把握吸痰次数。本次调查的临床气道护理全部是开放式吸痰方式。临床气道护理实际操作中护士对于吸痰次数的把握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机械通气常常给患儿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适。2家医院的气道护理频率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患儿的治疗影响方面并未发现有很大的区别,唯一的不同在于对患儿的侵入性操作的减少,可帮助减轻患儿气道护理带来的疼痛和不舒适。合理适当的吸痰次数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的痛苦和不适。有研究ls报道,吸痰间隔时间应视病情而定,如患者出现咳嗽有痰,痰鸣音,气道压力上升,气道压力报警,血氧饱和度下降,或患者要求吸痰等情况再行吸痰。气道护理的频率应结合患儿的病情,最合理的气道护理频率应是必要时进行气道护理,按需吸痰,不提倡定时吸痰。1次气道护理时间不仅与患儿的实际病情相关,也与护士的气道护理操作水平相联系。其中对于进入气道吸痰时间是有标准的,吸痰不宜超过10-15次,2家医院在进入气道吸痰时间方面的平均值都在标准范围内。

(2)吸痰管插入深度缺乏标准。在观察吸痰管插入深度的研究时发现,由于患儿的情况有所不同,缺少统一的标准,所以临床的很多护士只是凭自身的经验和手感去体会吸痰管的插入深度,当感到遭遇阻力时则开始向上吸引,而此时患儿往往会出现刺激性呛咳。吸痰管插入深度是气道护理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这对于护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吸痰管插入深度应尽量符合呼吸道生理及解剖,希望在标准中能有指南。

(3)在反复抽吸次数方面,平均值要高于标准值。2家医院护士均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进行,标准内有2—3次,但显然不能满足患儿需求,建议写成根据SaO2、心率和患儿气道分泌物量的实际情况而定。

2.患儿对于气道护理的反应情况。调查显示,大部分患儿在给予气道护理之后,其SaO2在短时间内并未有所升高好转,反而下降了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回升。吸痰操作并不能使患儿的SaO:立刻提高,SaO:气道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O:是评判气道护理效果的—个较好的指标。气道护理前后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置管患儿气道护理后心率大部分置管患儿的心率都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所以护士在操作时应注意操作的手法及控制力度。在气道护理前后应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的心率情况。气道护理对于患儿呼吸方面的影响不大。但是在气道护理中还是应该注意患儿的呼吸,结合患儿的SaO:情况判断患儿的病情,及时给予吸氧。

气道压力在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气道护理对于患儿气道压力的改变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气道压力的改变可以作为气道护理效果的客观评价指标。

3.气道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加强气道护理主动性。本调查显示,临床护士对于气道护理的医嘱执行情况是十分理想的,而且有部分护士能够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患儿的实际需要给予气道护理,但在本调查中所占比例只有15%。询问原因,有些是做了没写,有些则单纯的停留在遵医嘱进行气道护理层面上,在自身主观能动性方面还不够。由于医嘱的制订并不能时刻与患儿的实际情况相对应,气道护理时要使用吸痰管等一次性物品,收费要求有医嘱,为了避免因这些预算之外的医疗费用而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才会发生以上情景。所以建议根据气道护理的实际操作次数进行护理记录,医嘱根据实际书写,这样既符合患儿气道的真实需求,同时对护士的判断和评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做好护理评估工作。调查显示,乙医院护士在气道护理前后进行气管插管位置检查,分别为40%和55%,进行双侧肺部听诊为65%,而甲医院的护士则在操作前后对于患儿无任何检查工作,显然乙医院在气道护理评估这方面做得比较全面和完整。公务员之家

对于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医院管理制度方法和对于护理人员培训的角度不同而导致的,乙医院配备呼吸理疗师做肺部护理,理疗师不仅自己对重危患儿做胸部理疗,全面掌握患儿的病情,还对ICU护士定期培训,使护士重视对于患儿的评估t作,才会有近半数的护士在操作前后做护理评估。而甲医院培训重点是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知识和操作培训相对较少。(3)加强无菌操作观念培训。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操作后洗手率为95%,明显优于操作前5%的洗手率,调查显示操作中未戴口罩5例占12.5%;有2例占5%用戴无菌手套的手捏加压皮囊(非无菌)给氧后,又去持吸痰管(要求无菌)吸痰,护理工作繁忙,人力不够充足是原因之一。虽然目前在设备方面有了很大改进,临床上很多物品都改为一次性物品,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帮助护士减轻了物品消毒方面的工作量,方便护理人员进行无菌操作。但发生这些现状是部分护士无菌操作观念不强所致,侵入性操作如果用物带菌则会大幅增加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因此加强ICU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的培训,注重每个细节,培养良好的无菌操作习惯,对获得气道护理的良好结果和高品质护理质量都十分有益。

四、小结

本次对ICU内机械通气患儿气道护理的调查显示,护理人员根据患儿需要时进行气道护理,主动性较好,乙医院护士经过理念和操作的严格培训后能有50%以上人员做到操作前后评估插管位置和肺部情况,配备呼吸理疗师进行胸部理疗及指导,监测指标中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气道压力与吸痰的效果密切相关,大部分护理人员遵守操作规程。甲医院护士在吸痰操作前后未做评估,对护理安全和效果存在很大隐患。

合理的气道护理频率应是必要时进行,医嘱为按需吸痰,建议标准里写进根据SaOz、心率和患儿气道分泌物量的实际情况决定吸痰次数,护理记录按实际次数,补充制订吸痰管插入深度标准。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主动性、护理评估、无菌操作观念的培训,提高吸痰时洗手、戴口罩、戴无菌手套等规则的依从性,杜绝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降低院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兵,许玲。ICU医院内感染分析。淮海医药,2005,23(5):355·356.

[2]张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医学文选,2005。24(3):323.324.

[3]SehlederBonnieJ.Takingchargeofhospital-acquiredpneumonia.TheNursePractitioner。2004,29(3):50—53.

机械通气范文篇6

1临床资料

总结2005年10月~2008年5月78例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其中气管插管35例,气管切开53例,包括气管插管后改行气管切开10例。

2术前准备

2.1环境管理病室内应光线充足、安静,经过有效的空气消毒,室内湿度要求18℃~22℃,相对湿度60%~70%。床边备有抢救包、气管切开包、氧气、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盐水、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纱布、抢救车及急救药品等。

2.2病人准备按常规和医嘱做术前准备工作。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在术前2~3min进行简要的讲解,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目的和必要性,让病人了解建立人工气道的基本知识,帮助病人建立一个清晰、能实现的目的体系,让病人树立高度的信念,避免有害意念和防止意外拔管。

2.3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严格掌握气管切开的适应证,操作步骤,掌握各种抢救设备的使用方法,各参考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故障的排查及各种应急处理工作,严格无菌操作,选派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护士做责任护士。及时掌握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督促检查护理目标的实现情况,不断调整护理计划,准确记录生命体征变化,保证各项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有效进行。

3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设专人护理,保持室内温度、湿度的相对恒定,室内定期紫外线照射消毒,地面用500mg/L“84”消毒液拖地,每4h一次。严格控制探视制度,医务人员应加强无菌观念,操作前后洗手,进入病室内应穿工作衣,戴帽子、口罩,更换拖鞋,以减少感染机会。

3.2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如发现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应立即检查气管及呼吸道有无梗阻、有无套管自气管脱出或压迫气管,注意创缘及套管内有无出血,如有出血情况应警惕窒息,必须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3.3切口处理切口常规换药,2次/d。遇有污染应随时更换。套管固定带系牢,松紧度以能容一指为度,注意观察系带松紧度并及时调整防止脱管。观察有无感染和皮下气肿发生,发现异常及时做细菌培养。

3.4气管内套管的护理保持内套管通畅是术后护理关键,套管口覆盖1~2层无菌湿纱布,纱布干后要及时更换。内套管也是细菌寄生的重要部位,每天取出清洗、消毒2次,痰多时每4~6h清洗消毒一次[1]。我们采用煮沸消毒法。吸痰后将内套管取出煮沸15min,彻底清洗后再煮沸15min即可。

4呼吸道管理

正常人上呼吸道有滤过、调节湿度及混合空气作用,机械通气期间人工气管的建立使吸入气体绕过上呼吸道,因此必须湿化气道。

4.1气道湿化我们采用持续湿化法:将湿化液以静脉输液的方法排气后,剪掉针头将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导管内5cm,以0.2~0.4ml/min的速度滴入,注入量应在200~250ml/d[2]。湿化液一般选用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16万u+α-糜蛋白酶4000u。痰液黏稠者可用生理盐水100ml+沐舒坦30mg+庆大霉素8万u。持续滴入湿化液更接近气道的生理湿化状态,并且滴入速度缓慢均匀(<10ml/h),对气管刺激性小,减少了刺激性咳嗽,患者感觉舒服,呼吸道感染也明显减少。

4.2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危重患者不能有效及时排痰,护理人员应定时翻身、胸部叩击,适时有效吸痰。

4.2.1吸痰指征包括以下指征:(1)床旁听到痰鸣音;(2)患者咳嗽或有呼吸窘迫症;(3)气管压力增加有警报;(4)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有以上情况之一者应立即吸痰。

4.2.2吸痰方法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各给予高浓度吸氧2min,以提高氧储备和防止缺氧及窒息。先吸气管内的分泌物后吸咽部再吸鼻咽部分泌物,以防把细菌带入气管内。吸痰时插入动作要轻柔、迅速,严禁导管在气管上下提插,每次吸痰不宜超过15s,连续吸痰最多不超过3次,以免引起剧烈呛咳加重病情。

机械通气范文篇7

〔关键词〕护理管理;机械通气;危重;护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至2017年3月我院机械通气危重患者200例,患者基础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左心衰竭、高血压、肺源性心脏病等。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男47例,女53例;平均年龄(43.69±12.47)岁。对照组男41例,女59例;平均年龄(44.72±13.14)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1)入院后采取半卧位,吸氧,根据医嘱予以强心、利尿、镇静、抗感染措施。(2)动态监测血压、心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3)设置合理呼吸机参数、保证气道湿化。(4)定期对气道进行吸痰,减少堵管的发生。观察组接受护理管理干预,主要措施如下。(1)成立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设定组长1名,组员由5名护士担当,护士文化程度均在大专以上,工作年限>5年,接受过省及省级专科机械通气培训。(2)制定机械通气护理流程。管理小组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书籍制定呼吸机操作流程,如基础护理、气道湿化、吸痰及呼吸机用具消毒、管路清洗等。(3)技能培训。请呼吸机厂家代表讲解呼吸机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适应证与禁忌证、参数设置、通气模式选择、管路清洗要点、并发症及防治等。请外院经验丰富的专家对我科护士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为每周五下午13:00~14:00,共进行40个课时,讲课形式为多媒体教学和现场示教。(4)技能考核。护士学习结束后进行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内容有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流程、口腔护理、约束与固定、消毒。考试分为笔试和操作考试,每项100分。(5)具体护理方法。a.吸痰操作。吸痰前严格按照5步洗手法进行洗手、戴口罩,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反复、多次吸痰,要根据患者肺部湿性啰音、喉部痰鸣音进行吸痰,负压不宜太大,时间控制在10s。b.落实消毒制度。定期开窗通风,加强物品清洁消毒。呼吸机管路、雾化器每周更换1次,做好消毒工作。严格控制探视人员,探视人员进出做到换鞋、戴口罩、帽子。c.口腔护理。湿润棉球擦拭口腔,减少口腔内细菌的定植;采取聚维酮碘对口腔四壁黏膜、牙齿进行震荡冲洗,减少牙齿黏附处病原微生物的繁殖。d.心理护理。对有脱机指征的患者,护士在脱机当日与患者耐心沟通,减少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撤除呼吸机的成功率,在撤除呼吸机后,护士要每日与患者进行病情交流,做好心理指导工作。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护士技能考试成绩。

1.4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2.2两组护士技能考试成绩比较观察组护士技能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

3讨论

机械通气对护士的护理专业性操作要求较高,呼吸机日常的监测、气道管理、消毒保养均需要护士独立承担,这些都要求对护士进行必要的培养及管理。目前各大医院对机械通气知识和技能的管理质量良莠不齐,甚至部分护士的呼吸机相关护理管理能力是自学获得。本研究中所选择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可以反映护士在护理中是否发生相关护理差错及差错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并发症越低提示护理质量越高。此外护士技能考试成绩反映护士的综合护理能力,成绩越高提示护士护理能力越强,越能够独立处理患者的病情。本研究中对观察组采取护理管理干预,通过规范化培训和指导,提高护士的呼吸机管理相关技能,让护士通过系统化学习,掌握呼吸机的监测、气道管理、管路清洁、消毒、维护等操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技能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有学者指出,通过良好的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机械通气患者护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综上所述,通过护理管理干预,可以减少机械通气危重患者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士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蒋玉兰,禹斌,代友华,等.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阶段性康复护理程序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7,32(21):97-98.

[2]饶巧莹,尹志勤,胡海红,等.常规护理联合早期活动对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应用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9):1609-1611.

[3]冯秋女,胡涛,罗锋.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7,17(1):141-142.

[4]陈敬霞.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对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影响的前瞻性研究[J].河北医药,2017,39(15):2381-2384.

[5]曾莉,守丹.集束化护理干预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4):23-26.

[6]冯洁惠,徐建宁.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在42例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7,16(7):734-736.

[7]周静,肖娜.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干预提高COPD呼吸衰竭患者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7,32(13):9-11.

机械通气范文篇8

总结2005年10月~2008年5月78例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其中气管插管35例,气管切开53例,包括气管插管后改行气管切开10例。

2术前准备

2.1环境管理病室内应光线充足、安静,经过有效的空气消毒,室内湿度要求18℃~22℃,相对湿度60%~70%。床边备有抢救包、气管切开包、氧气、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盐水、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纱布、抢救车及急救药品等。

2.2病人准备按常规和医嘱做术前准备工作。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在术前2~3min进行简要的讲解,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目的和必要性,让病人了解建立人工气道的基本知识,帮助病人建立一个清晰、能实现的目的体系,让病人树立高度的信念,避免有害意念和防止意外拔管。

2.3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严格掌握气管切开的适应证,操作步骤,掌握各种抢救设备的使用方法,各参考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故障的排查及各种应急处理工作,严格无菌操作,选派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护士做责任护士。及时掌握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督促检查护理目标的实现情况,不断调整护理计划,准确记录生命体征变化,保证各项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有效进行。

3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设专人护理,保持室内温度、湿度的相对恒定,室内定期紫外线照射消毒,地面用500mg/L“84”消毒液拖地,每4h一次。严格控制探视制度,医务人员应加强无菌观念,操作前后洗手,进入病室内应穿工作衣,戴帽子、口罩,更换拖鞋,以减少感染机会。

3.2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如发现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应立即检查气管及呼吸道有无梗阻、有无套管自气管脱出或压迫气管,注意创缘及套管内有无出血,如有出血情况应警惕窒息,必须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3.3切口处理切口常规换药,2次/d。遇有污染应随时更换。套管固定带系牢,松紧度以能容一指为度,注意观察系带松紧度并及时调整防止脱管。观察有无感染和皮下气肿发生,发现异常及时做细菌培养。

3.4气管内套管的护理保持内套管通畅是术后护理关键,套管口覆盖1~2层无菌湿纱布,纱布干后要及时更换。内套管也是细菌寄生的重要部位,每天取出清洗、消毒2次,痰多时每4~6h清洗消毒一次[1]。我们采用煮沸消毒法。吸痰后将内套管取出煮沸15min,彻底清洗后再煮沸15min即可。

4呼吸道管理

正常人上呼吸道有滤过、调节湿度及混合空气作用,机械通气期间人工气管的建立使吸入气体绕过上呼吸道,因此必须湿化气道。

4.1气道湿化我们采用持续湿化法:将湿化液以静脉输液的方法排气后,剪掉针头将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导管内5cm,以0.2~0.4ml/min的速度滴入,注入量应在200~250ml/d[2]。湿化液一般选用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16万u+α-糜蛋白酶4000u。痰液黏稠者可用生理盐水100ml+沐舒坦30mg+庆大霉素8万u。持续滴入湿化液更接近气道的生理湿化状态,并且滴入速度缓慢均匀(<10ml/h),对气管刺激性小,减少了刺激性咳嗽,患者感觉舒服,呼吸道感染也明显减少。

4.2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危重患者不能有效及时排痰,护理人员应定时翻身、胸部叩击,适时有效吸痰。

4.2.1吸痰指征包括以下指征:(1)床旁听到痰鸣音;(2)患者咳嗽或有呼吸窘迫症;(3)气管压力增加有警报;(4)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有以上情况之一者应立即吸痰。

4.2.2吸痰方法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各给予高浓度吸氧2min,以提高氧储备和防止缺氧及窒息。先吸气管内的分泌物后吸咽部再吸鼻咽部分泌物,以防把细菌带入气管内。吸痰时插入动作要轻柔、迅速,严禁导管在气管上下提插,每次吸痰不宜超过15s,连续吸痰最多不超过3次,以免引起剧烈呛咳加重病情。

5小结

在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管理中,除术前准备、医护人员培训外。合理有效的气道湿化、准确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保证氧疗有效进行的有力措施,气道湿化以持续气道湿化效果好,供给患者的空气和氧气必须加温加湿,护士要掌握吸痰的指征和方法[2]。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准确记录,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及时判断各种意外的发生。加强心理护理,争取早日拔管、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机械通气范文篇9

本组患者共87例,男39例,女48例,年龄3~63岁,平均21.5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8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9例。行单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2例,单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同期手术2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于体外循环下缝扎8例,于常温下结扎14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双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术13例,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术后痊愈70例,死亡2例。

2护理

2.1气管插管的正确位置患者返回ICU后与麻醉医生共同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听诊肺部,判断气管插管是否在气道内,警惕发生气管插管过深或过浅。测量气管插管距门齿及鼻尖的距离,并做记录,便于每班护士交班时能及时发现气管插管是否脱位。我们常规通知放射科拍床旁X线胸片,确切了解气管插管的位置。用寸带适度固定好气管插管,用束带约束患者四肢,防止患者因躁动将气管插管拔出。摆好患者体位后,连接呼吸机并警惕因呼吸机连接的牵拉造成气管插管脱出、扭曲或打折。

2.2保持呼吸道通畅心脏手术后患者多数循环、呼吸状态不稳定,尤其体外循环后肺部分泌物增多,又因人工呼吸机可能导致肺部感染,患者的痰量会大大增加[2]。所以,呼吸道及时清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改善肺部通气,维护心脏功能的重要措施。在患者机械通气期间,吸痰操作是最基本的一项护理技术,吸痰不及时或吸痰操作不当会造成诸多并发症,影响术后疗效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频繁或定时吸痰可导致不必要的气管黏膜损伤,造成患者不耐受和对抗,往往痰液较少,效果不明显及带来不必要的刺激。因此,机械通气期间护士应按时听诊患者双肺呼吸音,每30min1次。听诊发现痰鸣音可以及时发现气道内的痰液蓄积,及时清理效果良好,可以作为最佳的吸痰指征[3]。吸痰前后充分的给纯氧1~2min是非常重要的程序,吸痰时间要短,控制在10~15s,连续多次吸痰之间要充分地给纯氧吸入以增加氧的储备。吸痰前要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吸痰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及口唇颜色,出现血压下降,SaO2<95%,心率增加、心律失常时,应立即停止吸痰,接通呼吸机并给予高浓度氧,并注意观察痰液的性质、颜色和量。2.3气道湿化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要防止分泌物黏稠及形成痰痂。吸入温热的气体可以减轻气道黏膜的刺激,减少支气管痉挛或哮喘。加强气道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以防止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出障碍,湿度98%~99%,温度31℃~33℃[4]。对于痰液黏稠者可持续湿化,间断雾化吸入,稀释分泌物,利于痰液排出。

2.4心理护理ICU病房患者往往由于环境陌生,且气管插管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和痛苦,患者不能说话而感到恐惧和孤独。因此常有着急、急躁或挫折等心理反应。此时要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如告诉患者拔管的时间,不能说话是暂时的、病情好转的结果等;及时捕捉交流的愿望与信息提示。机械通气患者常常感到口干口渴。护士应当主动倾听患者口干口渴所诉的痛苦,并及时采取措施。要留心观察与分析眼睛、面部表情、口形和手势所表达的信息,可制作一些图片、词板或会话卡,关心体贴患者,同患者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患者以鼓励、安慰,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机械通气的患者定时做血气分析,我们体会血气分析固然是一项重要的监测指标,但并非十分可靠全面,护士应全面观察临床动态变化,听诊双肺呼吸音,勤查X线胸片,并与前日做对照,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会同医生选择最佳拔管时机,既要把握早期撤离呼吸机的时机,又要保证安全。

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的患者往往病情较重,并且由于声门失去作用,不能形成咳嗽前的气道高压,因此不能达到有效咳嗽[2],分泌物易于蓄积而导致呼吸道不通畅,造成二氧化碳蓄积。此时呼吸道给予正确、合理地护理可改善心肺功能,达到促进治疗的目的,也是恢复治疗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郭加强,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7-100.

2张会芝.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时适时吸痰的探讨.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16.

3缪争.气管切开病人适时吸痰的临床体会.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37.

机械通气范文篇10

【关键词】脑干出血;机械通气;综合治疗;治疗效果;预后;痊愈

脑干出血属于危重症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者呼吸、循环等系统衰竭[1]。据统计数据显示脑干出血大于5mL的患者因呼吸衰竭造成的死亡率大于80%[2]。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在脑干出血早期采取机械通气来增强肺泡的血气交换,改善缺血缺氧状态,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3-6]。基于此,文章以医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早期机械通气及综合治疗配合针对性护理的实际应用效果。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文章选取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脑干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40例脑干出血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5例和15例,年龄47~80岁,平均年龄为(62.34±7.28)岁。从发病到住院时间长度为1~17h,平均时间为(6.85±2.68)h。包括8例患者中脑出血、20例患者脑桥出血、4例患者延髓出血、3例患者延髓和脑桥同时出血、5例患者全脑干出血并且破入脑室。1.2方法所有脑干出血患者均采用早期机械通气及综合治疗配合针对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早期机械通气及综合治疗。40例患者中在入院时有25例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呼吸抑制以及呼吸道不通畅等,急诊采用气管插管、吸痰以及吸氧等措施。患者在呼吸道通畅之后血氧浓度依然低于95%,由于脑干出血会抑制呼吸中枢,因此采取人工辅助呼吸。选择同步间歇性强制通气模式(SIMV+PSV),设置呼吸频率参数为12~18次/min,PSV压力参数为5~10cmH2O,潮气量参数为8~12mL/kg,FiO2参数为40%~70%,呼吸时间比参数为1.5~2。在开展人工辅助呼吸治疗的同时,采用人血白蛋白、复方甘露醇以及间隙性静脉推注速尿缓解患者脑干水肿,采用大剂量纳洛酮促使患者恢复意识,采用泮托拉唑防止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以及治疗水电解质紊乱,采用控温毯或者冰帽等对高热患者开展控温治疗等[7-8]。二是针对性护理措施。主要内容包括:1)环境护理,脑干出血患者通常伴有高热、躁动等高代谢状态,因此护理人员尽量将病房温度控制在20℃~22℃,从而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机体代谢率,降低脑耗氧量;同时将湿度调节到50%~60%,病房经常通风换气。2)体位护理,对于脑水肿、颅高压以及呼吸道感染的脑干出血患者,让患者取仰卧位,将床头和床尾分别抬高15°和10°,有助于患者静脉血液回流和护理,缓解脑水肿症状,同时有利于排痰,避免发生坠积性肺炎。同时应该对患者定期翻身,引导患者开展肢体功能锻炼,防止发生压疮。3)呼吸道护理,对于临床症状较轻的患者鼓励主动咳嗽排痰,对于临床症状较重的患者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措施,促进痰液黏蛋白分解,帮助患者咳出;同时在人工辅助呼吸过程中,每天要对接管进行消毒,防止发生肺部感染4)防止胃肠道应激性溃疡发生,护理人员可以采用泮托拉唑或奥美拉唑进行静脉注射进行预防,如果已经发生,护理人员可以在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前提下置入胃管,通过注入浓度为0.9%的冰氯化钠溶液以及去甲肾上腺素进行冲洗,直至出血停止。1.3观察指标选取患者的治疗结果作为观察指标,治疗结果包括痊愈、好转、无效以及死亡四种情况,痊愈是指患者疾病症状完全消失,身体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好转是指患者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是指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死亡是指患者病情恶化导致死亡。其中痊愈和好转均为治疗有效,无效和死亡均属治疗无效。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形式表示患者治疗效果。

2结果

统计这40例脑干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表1)。结果显示这40例脑干出血患者的治疗有效患者为16例(包括6例痊愈患者和10例病情好转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40.0%;死亡患者为11例,死亡率为27.5%。

3讨论

脑干出血是急重症的一种,死亡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大量出血后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直接威胁与影响,预后较为凶险。临床上主要通过控制血压、加强护理的方式对脑干出血患者进行治疗,预防脑干出血患者合并并发症。最重要的是,应根据脑干出血患者的症状选择治疗方式,例如,如患者在发病或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功能较差时,可及时利用上呼吸机辅助患者呼吸。一般而言,脑干出血患者会在治疗后并发以偏瘫、失语为代表的后遗症。实践证明,综合治疗方式以及早期机械通气是改善患者预后质量与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尽早介入护理与治疗,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可以改善患者全身缺氧状况,使患者以更加平稳的状态度过急性期,是增加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以本院收治的脑高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早期机械通气及综合治疗配合针对性护理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对高干出血患者采用期机械通气及综合治疗配合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提供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陈立华,徐如祥.高血压脑干出血的微创治疗[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6,2(4):252-254.

[2]许峰,陶英群,孙霄,等.ROSA辅助定向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干出血[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7,22(2):54-56.

[3]陆高峰,孙春意,许丹,等.自发性脑干出血12例治疗体会[J].大家健康(中旬刊),2016,10(9):72-73.

[4]尹小玲,王玉梅,谢平.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脑干出血合并呼吸衰竭48例[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22):77-78.

[5]朱刚.机械通气在脑干出血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4):2305-2306.

[6]贾小平,洪素妹.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干出血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23):2792-2793.

[7]何大伟,李占甫,姚土超,等.早期经皮气管切开治疗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效果[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7):332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