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2:42:50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范文篇1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混合式教学;超星平台;教学设计

一、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面向所有高职机械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机械工程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和相当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学时总量64课时,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内容较枯燥,并且以往该课程采用的是灌输型知识传授的方法,即老师在讲台上讲述知识点,学生在课堂上接收。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果不佳。现通过教学改革,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超星平台对教学资源进行丰富,对教学过程进行改变,采用混合式教学设计,从而改变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现状[1-5]。

二、机械设计基础线上课程的设计

如今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并提高了我们的办事质量、学习效率。线上教学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将教育和多媒体结合起来的教育方法,利用线上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也让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利用线上课程可以方便保存、修改、更新教学内容,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的网上答疑、在线辅导、章节题目、课后作业等功能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利用线上资源实现合理的预习、学习和复习。教师也可以在平时无需印刷卷子进行课上测验,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因此,机械设计基础线上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意义非常重大。机械设计基础线上课程采用超星学习通+微信群+腾讯会议的组合形式进行了教学。主要是在超星学习通上开设相应的线上课程,其中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程、教学课件、习题库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其中题库按章节设置,方便进行章节测验抽题。同时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中布置章节测验、作业、进行课上或课下的讨论。设置超星平台中课程视频文档观看、章节测验、作业、模拟考试的权重,其中课程视频、文档观看占40%,章节测验和作业各占20%,模拟考试占20%,此权重设置侧重于学生平时成绩的考察。课程任务点类型分布见图1,其中文档为教学课件、视频,是针对每一章节的PPT、录播讲课过程;章节测验为每一章节后的练习习题,其中章节测验中的习题主要是选择题和判断题,系统可以自动批改作业,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在课上内容讲解完之后,为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需进行课上测验,测验卷子则是抽取线上课程对应章节题库中的内容。客观题目可以线上自动批阅,教师只需要批阅主观题目即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综合作业、章节测验、视频观看时长和次数、课上答题情况,由平台统计出该课程所有学生的综合成绩。图2为该学期的综合学习成绩分布,其中60~80分的学生占到了约32%,而40~60分的学生占比较高约为62%,40分以下的学生占6%,从而可以得出40~60分学生占据比例较高,学生自主利用平台的积极性并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因此,可以得出单纯使用线上教学,在学生自主能力不高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懒散、应付。因此教师在利用超星平台的共享性和方便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实效性。所以可以同时引入腾讯会议直播和微信群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腾讯会议平台作为视频直播的平台,利用其在教学上的优点:老师作为主讲人,可以利用屏幕共享对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另外也可以组织线上研讨,实时性高。但是由于学生网络水平不一样,利用腾讯视频会议教学时,在上课过程中偶尔有学生掉线,但马上恢复进入课堂,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有些学生可能会在没有交流任务时偷懒、开小差,真实性不强,其效果不如在课堂授课。但是老师可以利用直播提问、点名、讨论等方式加强互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微信作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软件,其所提供的免费聊天环境和实时留言、消息推送等功能可以实现老师与同学间的一对一的提出问题和答疑解惑,以教学班为单位建立微信群,在课上、课下及时解决学生问题,并且可以分享一些教学资料,在教与学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深受学生欢迎。

三、线上课程的教学反思

目前高校教师有着丰富的线下教学经验,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里将对机械设计基础线上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4-5]。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实践兼具理论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在进行线上课程时应注意提高实际案例的讲解,更加形象和生动的教学案例,将生活中关于机械机构的例子呈现在课件中会提高学生在线上平台自主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力。2.采用直播和录播相结合的方式,在直播时应与学校课堂授课一样,有前期内容回顾、提问和课堂总结等内容。而在录制授课视频时,可以像在课堂上一样,将课件页面当作黑板,可以随时在上面涂鸦解释,引导学生随着教师授课思路进行学习。3.调整好超星平台、腾讯会议直播的时间比例。进行多样化授课,防止单调的授课方式引起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4.定期做好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学生对线上课程的意见和要求,并做出反馈和更改,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混合式教学实践

机械设计基础将继续利用线上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而在某些教学环节中使用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例如,平面四杆机构教学过程具体实施过程是:提前布置任务自学线上课程的平面四杆机构课件和视频。平面机构的教学视频非常多,在课上的前60分钟通过学生观看、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一组派出一名代表讲解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形式和运动特性,并举例说明。在课堂的后30分钟,老师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复结、布置作业等。

五、结语

面临现代信息发展迅速的现象,线上教学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点的局限性,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充分进行学习,其优点不容忽视,但是不能很好地实时监控学生,对自制力不高的学生无法进行全面监管。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完善课程授课方式,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思索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彭宇璇.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及发展方向[J].试题与研究,2021(1):134-135.

[2]于亚萍.新形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现代农村科技,2020(10):98.

[3]邬大光,李文.我国高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阶段性特征:基于对学生、教师、教务人员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7):1-30.

[4]薛成龙,郭瀛霞.高校线上教学改革转向及应对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7):65-74.

机械设计基础范文篇2

关键词:教具;组合;传动;机构

在机械类专业当中,机械设计基础是其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属于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经常所使用的机构和零件的理论知识,锻炼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分析能力,从中获取基本技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工作素质。此课程包括的机械结构有许多种,如果仅依靠老套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系统的理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研究出一套专门用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创新组合传动机构教具,下面对此教具进行详细的分析。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研究内容及作用

1.1内容。1)讲授主要机构的工作机理,运动分析和设计形式;2)讲授主要零部件的工作机理,运动分析和设计形式;3)讲授机械系统的设计形式。1.2作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提高学生正确采用全新的设计方式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这样一来就能够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掌握设计方案的能力。在教学形式上,是以设计为主要方式,并以符合工程设计需要为主要目标,以此来提高实践水平,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学生对机械设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以提高学生零部件设计水平为前提,来加强他们的创新以及实践设计的水平[1]。

2结构

该组合传动机构包括带轮机构、齿轮传动机构等。而且,组合教具主要是通过主动轮,然后利用同步带的传动效果来对被动轮进行驱动。在同步带传动过程中,传动比非常的精确,不会对轴产生太大的作用力,并且结构完善,具有很强的耐磨性以及耐老化能力。而若想获取合理的传动速度,最好能够在组合教具中使用大小带轮组合传动,这样就能够让电机得到合理的转速。而同步带的带轮之间的中心距非常的关键,如果中心距太小,那么张紧力就不会很足,摩擦力也会显得不够,这样一来就极有可能导致打滑现象的出现,进而给同步带造成很大程度的磨损,让其承载水平下降,更为严重的话还会导致不再能够进行传动;而如果中心距太大,那么就会造成同步带所承载的张力加大,从而导致变形情况的出现,并同时会减低同步带的使用寿命[2]。所以,需要给带传动正确设立中心距,现在广泛应用张紧轮来调试中心距。而教具通常为了能够让机构简单化,一般不会采用张紧轮,主要是利用点座机来完成对中心距的调试。在带动传动和齿轮传动当中,前者的被动轮以及后者的主动轮都属于同轴齿轮,其中带动传动的被动轮能够转换成齿轮传动机构的运动。而齿轮传动比较的稳定,而且准确度高,结构完整,效率不错,同时使用期限较长。在教具的设计中通常采用的齿轮传动机构包括直齿啮合传动、斜齿啮合传动和锥齿啮合传动等[3]。如果能够将它们进行合理的使用,就能够很好地降低机械干涉的程度,从而得以顺利完成机构的组合传动。行星轮系统仅具备一个自由度轮系,一个原动件都可以控制好执行件的运行,其属于全新的齿轮传动机构,不但结构完善、体积不大,而且传递功率大、运转噪声小等优势[4]。曲柄滑块机主要是利用曲柄以及滑块来完成转动以及移动相互转化的平面连杆机构,也被叫做曲柄连杆机构,其普遍的被使用在往复活塞式发动机、压缩机当中[5]。

3控制系统

在此教具里,对组合机构的以及教具的掌控,都是使用24V直流电机,直流电机的正反转主要是受三态开关所掌控,而想要具有最好的演示,那么还要准确的给电机转速进行调整,所以,最好为电机安装调速系统。通过估算得到,电机的最大负载是T=3.5kg•cm,安全系数是K=1.5。通过运算后得到的电机转速是n=150r/min。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此组合传动机构创新教具把过去零散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具结合到一块,其中主要包括带轮机构、行星轮系等,它们的系统化更完善,功能也十分强大,完全符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以及实践学习需要,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机械结构设计的热情,加强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娄秀华,杜为民,姚海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改革和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21):29-31.

[2]吴军,王涛,唐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44):167-169.

[3]刘磊,刘爱辉.浅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8,5(39):222-223+235.

[4]龚辉,郑晓峰.用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组合传动创新教具设计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7,15(6):139-141.

机械设计基础范文篇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落实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提供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保障。高等学校作为工程教育的高地,在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在面临工程实际问题的时候,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目前高教界正在积极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主要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组成。以我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理论教学依然以教师多媒体讲授为主,主要原因:①多媒体图文并茂,动画、视频丰富;②教师备课相对容易,但这也忽视了多媒体重难点不突出的弊端,学生短时无法接受大量的信息。在教学方法上忽视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等方式的运用,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以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设计为任务,其设计对象仍为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概因减速器设计理论成熟,可以做到有章可循,而且减速器中齿轮、轴、轴承等零件的设计恰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从课程设计教学效果看,还存在以下不足:①学生缺乏工程实践,对减速器认识也仅是“听说”,特别是结构设计时完全依靠指导书中例图,没有自己设计思路;②学生对力学、图学等先修课程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较差,特别是绘图质量不高;③教学模式单一,设计任务相同仅设计数据不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缺少交流与协作,个别学生抄袭别人资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3.1融合实验实践内容于理论教学、引入工程实例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①研究常用机构的机构组成、运动特点、设计方法等;②研究一般条件下通用零部件的类型、作用、设计计算方法。实际教学中对第一部分内容注重于机构结构分析内容、图解法内容和单个机构而不是机械系统的介绍;对第二部分内容仍将机械零件分成:常用传动(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机械连接(螺纹连接、键连接、销连接)、机械支承(轴、轴承)、其它零部件(机座、箱体)几部分,部分和部分之间缺少一定的联系,知识点比较零散。为此,应融合实验、实践内容于理论教学,在课程教学之初就提出机械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设计机械”,以两种典型的机器——四冲程内燃机和机械传动装置——减速器为例,介绍内燃机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运动特点,从而提出内燃机的机构组成包括三大机构: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它们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重点内容;从机械制造的角度介绍减速器的零件组成:齿轮、轴、轴承、螺栓、箱体等,从而引出课程的另一部分重要内容——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对教材的内容根据授课专业的不同进行适当取舍,由于我校的一些近机类专业如材料、安全工程等专业力学、金工实习等先修课程开设的不足,在带传动设计、齿轮传动设计中若一味地讲解受力分析,学生势必难以接受,应抛开推导过程而重点强调应用。将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素材,把学生引到工程问题的现场,借助于多媒体的情景再现,首先让学生用工程语言描述工作过程,其次让学生提出工程问题并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知识应用的成就感。

3.2重点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基于减速器应用的广泛性、教学示范效果的典型性、设计方法的成熟性,减速器设计仍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运用熟练程度的最好的载体。但应该改变以往在给学生布置设计任务时就给出设计方案的作法,而是仅给出工作机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参数,对原动机、传动装置由学生自己选定。由于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知识十分缺乏,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更不会应用于工程实际,因此将减速器拆装测绘综合实验安排在课程设计任务下达之后进行。通过实验让学生对减速的功用、结构组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有直接的帮助。实验结束之后,在组织学生讨论之前提出的几种不同设计方案,比较各方案中各传动装置的形式及布置的先后顺序并确定出最优方案。这样每一位同学都有提出自己设计思路的机会,通过交流发言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计之初就积极参与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在以往指导教师分配给学生的数据不同,可以避免学生抄袭。但由于现代信息的发达,网络上只要提供数据就可以提供设计过程,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的“信手拈来”。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数量将其分成5~6个设计小组,每个小组一组数据所算得的传动装置运动和动力参数应该是一致的,而在传动比分配时各级传动比又可以是不同的。学生一边计算一边交流,不仅了解了其他人的设计思路,发现自身问题也可随时解决。

3.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学生最关心的必然是课程考核成绩,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与探索必须得到学生的配合与支持。如果课程考核方式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将受挫。随着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提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广泛性、能力要求的全面性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就日渐显现出来,一方面教师教学中要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全面性;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时又感到时间紧、任务重,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价方法与机械类卓越工程师能力要求已不相适应。在我校,机械设计基础的总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其中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和课堂表现、作业、实验)占30%。近年来针对课程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但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的比重仍较小,且平时成绩的组成仍比较简单,缺少行之有效的评价内容体系。应以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为依据,适当增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并寻求可以定量化考核的评价内容。因此可以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到40%,增加课堂讨论发言、创新机构设计、大作业等环节,其占总成绩比例为10%,通过这种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设计能力,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4结束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机械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逐步提高,各高校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相继进行了改革,但无论如何都是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对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设计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些措施的实施收到了大量有益的效果。将继续按照制定的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完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体系。

作者:陈国辉 杨松华 宋胜伟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曾敏.基于项目驱动法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5(1):20-22+42.

机械设计基础范文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项目驱动;机械设计基础

1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从专业基础课到实践性课程转化的重要节点。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教材在结构和知识点上比较多且分散,教学模式与实践结合得也很少,因此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分散,与实践相结合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化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整体性出发,以项目为任务驱动,以学生的自学和动手为主,以教师的教学为辅,引导学生学习。

2项目驱动教学研究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具有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的需求,能够查找并使用机械设计手册[1]。项目化教学通过项目来整理应用专业基础知识,使得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师辅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同时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制定方案、设计思路、查找文献、完成项目等过程,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使得通识教育能力有很好的提高[2]。项目的设计是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工作。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结合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知识的整合应用要以实践应用为主[3]。目前项目化教学方法在大部分高校应用较少,还处于研究阶段。大部分高校缺乏学生的主体角色,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上能够达到以学生为主,实践应用为主。但是大部分本科生还是不能够很好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针对应用型大学教育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工程师不是操作工,他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针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项目化教学的研究和实施非常有必要,尤其是这样一门专业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看似一门复杂的课程,但其也有内在规律,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常识性知识并应用很重要,这也需要长期的思维方式的培养。现在中小学的教学方式也在改革,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项目驱动是非常适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通识教育能力。

3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

3.1改革措施。目前,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在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上,突然以学生为主,老师应该考虑教学方法的设计,学生也需要适应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随着社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上知识的传播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而演化为应用型、创造型知识方面。选择比赛项目或者实际生产项目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完成任务。3.2改革形式。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的改革方式还包括项目情景化教学,为了使学生对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的知识进行应用。针对课程在其培养中的作用,课程选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设计题目为课程项目,使学生将操作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以“小型辅助人工采摘机械装置”为界定内容之一,因此本课程以“小型辅助人工采摘机械装置”的设计为例,理论结合实际,将以往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应用到水果采摘机械的设计过程中。3.3改革过程。课程改革实施过程,结合企业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制订课程改革计划,完善网络课程建设,实施翻转课堂,以项目情景化教学为任务驱动。3.4取得成效(1)网络资源课程建立辅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2)结合课程目标,理实一体,项目情景化教学,应用模块化教学法,结合机械学科中“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设定任务,驱动学生朝着这个目标去消化并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

4总结

本文基于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特点和培养人才目标,结合国家大学生机械创新比赛平台项目,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理论结合实际进行项目的设计。这个设计吸引了学生,但是随着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学生学业的任务加重,一部分学生只是从形式上完成了项目情景化教学任务。未来要更加注意学生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万志坚.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32):23~26.

[2]龚厚仙.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7):31~33.

机械设计基础范文篇5

一、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优质微课的特征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但它与单纯的影视视频有本质的区别。微课的任务是使观看者(即学习者)看后理解、掌握其中的知识,达到学会的目标。因此,微课具备如下特征。(一)系列性。本文以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载体,结合高职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对“机械设计基础”这一特定课程进行研究。各微课视频是以“机械设计基础”为系列关联知识点的视频,其知识点是有联系的,各个微课视频具有系列性。(二)实用性。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优质微课必须符合高职学生学习需求,即在最短的时间(5~10分钟)内向学生传授最有价值的知识点。是针对高职学生开发的、高度浓缩的精品课程,必须能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它与广告和视频节目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三)易懂性。“95”后高职学生的特点是逻辑思维相对较弱,基础薄弱,因此,微课必须采用形象、直观、生动的表达方式来呈现内容,使学生以最省力、最有趣和最易理解的方式来学会知识。(四)启迪性。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优质微课不仅传输机械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机械热情和学习动力,引导学习者深度思考,从而启发学生探索机械中的奥秘。通过系列微课的学习要能引导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进行螺旋上升式的启迪和思考。(五)分享性。高职学生学习微课最方便的工具是智能手机。因此,微课视频必须制作成占内存小、播放流畅的格式,易于网络传输分享,实现师生顺畅交流。微课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要有交互功能,达到师生通过手机随时探讨研究,以实现更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构建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优质微课评价指标体系

不同的评价体系对于微课作品的评价结果也不同。虽然目前还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但基本的原则已达成共识,即优秀的微课应是内外兼修,内容与形式契合,兼教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本文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基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建立评价体系。开发微课涉及两大方面,即微课的设计和制作。(一)关于微课设计的评价指标。微课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变死板学习为动态化学习,更能贴近现在的高职学生,但不能替代课堂教学,只能嵌入课堂教学中。借助微课这一载体,实现课堂教学的立体化,推进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使“95后”的高职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更喜闻、易懂,实现快乐学习。微课设计的评价指标有实用性、系列性、易懂性、启迪性。实用性涉及四项二级指标。微课选题要有价值,即对学生课上课下学习都有帮助;每节微课结构完整,对知识点阐述清楚,且有启迪性;所选题材要从高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使学生学以致用;资源要贴近学生生活,不要好高骛远,更要区别广告,牢记其教育性。系列性涉及二项二级指标,即关联性和嵌入性。所有微课视频都涉及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并具有知识的关联性,每节微课都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这点有别于大赛的微课作品。同时,要考虑到“95后”高职学生的特点,设计微课要道理浅显易懂、语言简洁规范、动画形象直观、色彩与图文协调,使学生视觉舒服。(二)关于微课制作的评价指标。微课与普通课本质区别是制作成视频,而能否把设计好的微课呈现在学生面前,关键取决于制作技术。微课的分享性是对制作技术的检验。微课的兼容性和播放的流畅性,直接影响微课嵌入教学模式效果。具体指标内容如表1所示。

三、微课评价指标体系实施时注意事项

(一)内外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是指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群体所进行的评价。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从学习内容、效果和教学中感受进行评价,学生对使用微课的感受与评价是最真实可靠的。外部评价是指课堂活动以外人员的评价,包括同行、督导、外部专家等。在实施嵌入微课教学模式教学时,对微课的评价既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又要兼听外部专家的建议,并适时加以调整与改进。(二)定量定性相结合。对微课评价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分定量化,就会导致一些无法量化,如对学生“三观”的培养、习惯的培养等被排除在外,从而会影响到微课评价效果。(三)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教学本身就是动态过程,录制的微课是一静态作品。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不断完善微课作品,实现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形成对微课多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化评价。

四、结语

嵌入微课的教学模式,能实现课堂立体化教学,实现高职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更喜闻、更乐见、更易懂的快乐学习。在此过程中,在开发系列微课的同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动态完善,从而达到为高职学生开发出优质微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敦陆.高职优质微课特征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职教通讯,2015,5:73~75

机械设计基础范文篇6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有的仍保留着传统机械类课程的学科,《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讲解需要有《高等数学》、《工程制图》、《金属工艺学》、《几何量公差与检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先修课程的知识作为基础,但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较少,采用传统单一内容的学科型体系教材,上述先修课程安排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之前开设,为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1.2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有的虽将传统的机械类课程进行了综合.内容多.涉及面广.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材在内容上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授学时存在随意压缩.教学内容随意增减教学内容取舍不当。《机械设计基础》包含《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部分的内容.教材配套不到位.未达到课程综合的真正目的。

1.3工程性和实践性不够突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讲解时以工程应用为背景.通过理论讲解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灵活运用各章节所学的知识.消除由于章节多而带来的“繁杂”感:保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指导机械设计.提高设计能力.培养创造精神。目前在理论教学与工程性和实践性方面有严重脱节现象。

1.4课程未能弓I入“现代机械学”的教学内容及设计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机械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大多数《机械设计基础》教材没有“现代机械学”这方面的内容,若适当增加这方面的相关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机械的发展及整个机械大系统的理解。

1.5教学方法不够多样.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或者受到教学设施的限制,目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缺乏实践训练教材.尽管大部分学校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效果却不明显。

1.6教学手段落后。总之这门课程的教学''''由于无明确的课程开设目的定位、导致了教材无一套与所给教学时数相适应的系列教材,也无与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内容。从而达不到教学目的:由于无开设这门课程的统一教学要求.导致了各学校、各专业开设该课程的差异性、随意性很大从而其重要性也受到了严重忽视。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迫切性和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2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2.1先修课程不足的问题,为保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连续性对学好该课程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经过充分的讨论如果实在没办法开足先修课程.也要留一定的学时供任课教师在讲解时补上先修课欠缺的内容.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连续性。

2.2将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按高校教育的要求进行综合,制定出新的、与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标准,编写出具有特色的新系列教材。

2.3工程性和实践性不够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或者教师未能深刻认识到实践教学对本课程的重要性。学校要为本课程的工程实践和实验创造必要的条件.保证实践和实验的顺利进行。通过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和习题,增加应用性的设计方法、经验数据和公式、图表,增加零、部件结构设计方面的方案比较与优化等内容.将学生引向实际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

机械设计基础范文篇7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研究;教学方法;近机类专业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近机类专业工业工程、工业设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机械机构的分析与设计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课程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后续课程衔接紧密,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以及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可增加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使其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选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因其具有分散性、综合性及实践性和公式多、概念多及图表多等特点,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因此怎样充分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本课程教学中研究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了。

一、教学现状分析

1.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开始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以前极少关注机械的结构,对机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或对机械的整体认识是模糊的。2.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内容较广且相对独立,其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图表多,内容比较枯燥和单调,所学知识在学生以前的学习中很少接触,初学时往往会感到吃力[1]。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师过于注重单个机械零部件的讲解,而对实际工程的机械设计方法介绍不多,忽略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使学生容易出现厌学、惧学、弃学的情绪,或为取得好成绩而“死记硬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图示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进行教学。(1)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是乌克兰教育家沙塔洛夫经过30多年的潜心试验与研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核心是“纲要网络”图表,此图表是一种由文字、图形、公式、方框、流程线和表格等组成的教学辅助工具[2]。在讲解各章内容时,利用图表将各个概念、知识点、公式有机串联起来,使其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按内容和应用可将图表分为“讲授型”和“概括总结型”。例如,在讲授“带传动和链传动”的知识时,当讲解到离心拉力Fc,可列举如图1所示的“讲授型”图表,并加以解释,如“当带作圆周运动时,带本身的质量将在圆周方向产生离心力Fc,而Fc将作用在带的全长上,因此在带各处的横截面上均产生离心拉应力σc;σc过大,将带来不良后果:①降低带的寿命;②带与带轮表面的正压力下降,导致最大摩擦力下降,从而降低带的传动能力。因此应限制带的速度。”在对带传动进行小结时,可采用如图2所示的“概括总结型”图表,由图表可知带是处于变应力状态下工作的,带中产生的瞬时最大应力发生在带的紧边开始绕向小带轮处。通过图表可将相关内容有机串联起来,让学生从烦琐的笔记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特点是“学中用,用中学,以用促学”[3],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工作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3]。如在讲授“平面连杆机构”一章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平面连杆机构相关的问题,然后为学生设计了一项任务为“休闲娱乐机械和家庭用机械的设计”,设计的机械必须包含平面连杆机构,并对设计任务进行了一定的解释与提示,如休闲娱乐机械可以是小区活动场所的健身器材;家庭用机械可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用机电产品,包括窗户的开启机构、折叠桌椅、家用折叠梯子、雨伞等。此外,还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应用本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造型设计,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应用本专业知识进行产品进行成本核算,等等。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企业产品设计模式进行,由学生根据自身专长和兴趣爱好组队,每组3~5名学生,选出1名组长,领导本小组成员进行产品设计。鼓励小组成员进行实地调研,且每位成员均须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由组长组织小组展开讨论,选择最佳设计方案。例如,有小组学生通过调研设计了一款新型家用折叠人字梯,如图3所示,应用了平行四边形机构使踏板同时展开或收起。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成就感,可培养学生对机械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为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团队合作奠定基础。2.完善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与实物模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声光色结合的立体效果,能扩宽学生的眼界,便于理解,实物模型的示教能起到直观形象的作用。同时,在讲解重点内容时辅以传统的板书,使重点突出、要领清楚,达到教与学的互动效果。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将雷达天线、缝纫机踏板、汽车前窗刮雨器、搅拌机、飞机起落架、牛头刨床等机构以动画形式显示,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4]。让一些难以想象的机构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2)引入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的积极性普遍比较高,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将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凸轮机构时,可演示如何应用ADAMS软件解决问题;在讲解轴系零部件时,可采用Pro/Engineer建立虚拟的减速器装配体,并将其演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萌发急于寻求答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开设了多项关于相关软件应用的开放性实验。3.丰富考核方式。为了增强学生对机械的总体认识,在开学之初便将机械发展史作为一项大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计入总评成绩。让学生自行学习查找相关资料,写出相关机械的发展历史,如中国机械发展史、世界机械发展史、汽车发展史、飞机发展史、机器人发展史等,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对机械及其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5]。同时,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设计任务,将根据学生完成的作品质量计算平时成绩并计入总评。

三、精练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建设

1.精练教学内容,挖掘教学素材。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可以拉近学生与机械之间的距离。机械与生活紧密相连,挖掘生活中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素材,可以使枯燥的机械生动化,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列举生活经历或新闻报道中引人入胜、趣味性强的案例,并编拟贴近实际且内容新鲜的应用问题,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有用、有趣[6]。例如,应用折叠雨伞、折叠桌椅、窗户开启机构讲解平面连杆机构;应用机械锁、开关等讲解凸轮机构;应用机械钟表、玩具等讲解齿轮机构。2.建设课程教材。因材施教,积极进行教材建设。课程组在老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虚心向兄弟院校取经学习,以极大的热情教书育人和潜心进行教学研究,应用图示教学法进行了教学实践,将积累的经验和教学成果固化进教材,正式出版了《机械设计基础》教材,并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四、加强实践教学

1.引导学生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实践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进行学习与研究,使得学有所需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各种资源,得到有益的锻炼和提高。工业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先后开展了“基于人因工程学的超市货架设计”、“节•阅———公共绿色照明阅读桌创新设计”、“模块化组合式家具设计”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的捷能车队更是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收获了多项成果,该团队设计的节能车多次获得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最佳技术奖、最佳设计奖、最吸引眼球奖等。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让学生真刀实枪的去干,利用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品尝创新的滋味。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设计的“家用多功能折叠购物车”、“防反光可调节黑板”等作品先后获得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奖项。“农用翻土机设计”、“自动选种机”、“按摩椅设计”等作品获得了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的奖项。3.设置开放性实验。为了使课程实践环节得到进一步充实,增加实验学时,课程组开发了多项开放性实验,如“典型机构运动仿真分析与验证”、“典型机械拆装测绘与结构分析实验”、“小型机器人创意设计与制作实验”、“机械方案创新创意设计模拟实施与分析改进”、“常见机械传动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实验”等,完成实验的学生可以获得创新学分,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

五、结论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近机类专业工业工程、工业设计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了锻炼。课程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作者:黄小龙 杨 洋 刘相权 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相权“.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120-121.

[2]滕启.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3]刘相权.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24):177.

[4]李国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32(8),增刊:197-198.

机械设计基础范文篇8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微课;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是近机类各专业中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具有从理论性课程过渡到结合工程实际的设计性课程,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专业课程的桥梁作用。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被动学习,导致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是否能通过考试上;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不一,不能保证学生很好地掌握课堂学习内容;长学时的课堂,使部分学生有掉队的危险;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单独对掌握得好的学生进行更深程度的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其基本原则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权。在多学时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如何使学生在收获满意的成绩之外获取更多能力,如何实现差异化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是本课程改革的初衷。

一、课程改革思路

目前,网络教育已在我们身边迅速普及,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非常便捷有效的途径[1]。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开展课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微课作为一种在线课程,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2-4]。在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同时,如何普遍提高长学时课程的学习成绩?教师可以采用微课和增加考核节点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多点分时段考核,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满意的成绩。对于机械设计课程,最重要的是基本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如何开展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预留不同层次的课外实践作业,给予不同基础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空间。

二、课程改革内容

课程改革主要研究如何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他们的综合学习、机械设计实践和创新设计能力。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微课教学、讨论式教学、增加课程考核节点、分层课外实践教学。首先,根据课程内容梳理教案,根据课程各章节知识点,选择重要的和难理解的内容录制微课视频;其次,利用学校的日新学堂平台,将录制的微课视频及课程课件及时上传到对应课堂;最后,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三维机械视频、优质的慕课资源也上传到日新学堂对应课程中,丰富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上网学习,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前几分钟多采用提问或讨论方式,使学生带着问题对上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巩固上次课程的内容。课堂讲授中,利用好三维教具和机械视频,注重引用教师科研课题或网络资源的工程案例,合理采用板书、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此外,还要重视平时的交流与辅导、课程内容的辅导和答疑。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将该门课成绩分为三部分,期中考试成绩占35分,期末成绩占50分,平时成绩占15分。期中考试的时间节点是课程内容中机械原理部分的结束,到了节点后立即进行考核,后续期末考试只考核机械设计部分。期中考试的题目难度适中,基本是课后所留作业的难度。考试成绩整体较好,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鼓励,坚定了他们学好该门课程的信心,也使他们对自己未来从事机械设计方面的工作有了信心。针对个别不及格的学生,教师要一一跟他们交流,希望他们重视后期的学习,不要掉队。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表现及课外实践作业成绩组成,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将课程内容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课外实践作业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面向所有学生,内容为选择日常生活、实习及网络中能见到或接触到的机械为对象,画出其结构图。第二层次,教师从与企业合作的部分科研课题中,提取机械装置设计部分,指定题目并要求学生开展机械装置设计。学生自愿成组,教师提供指导和答疑。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选取设计效果最好的作业,将其成绩评为最高。第三层次,主要以未来两年开展的首都高校和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主题,教师要及时将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并积极地给予指导。

三、课程改革解决的教学问题

课程改革主要解决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传统课堂学习效果问题。无论学生学习程度好坏,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微课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使学生随时随地去学习需要的知识。第二个是学生学习主动性问题。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讨论和提问式教学的内容,深化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改变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增加考核节点、增加实践环节、加强微课教学、加强平时的交流与沟通等措施,通过这些方式综合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和动力。第三个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问题。一方面,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工程实例进行教学,将科研实例和网络工程实例引入课堂;另一方面,要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课外实践作业,使其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四、课程改革的效果

课程改革带来的明显效果如下: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课程的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学生的团结协作、科技实践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目前该课程的改革已经开始实施和实践,从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及课外实践方面看,跟以往的课堂教学效果相比,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学习主动认真,愿意参与课堂讨论,并积极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微信找教师进行咨询和沟通,积极参与课外实践,主动组队参与科技创新大赛。整套教学模式已在北京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基础80学时的课堂中实践。学生可利用手机和电脑随时学习微课视频,期中考试成绩也比较理想,跟以往期末考试的不及格率相比,本次期末考试的不及格率大幅下降。通过课外实践作业,学生不仅学会了书本知识,更学会了向实践学习,并依靠网络资源学习更多机械知识。课程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认识和兴趣,而且丰富了课程的内涵。科技课题实践和科技竞赛项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机械设计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思考、设计创新和协作创新的能力。

五、结语

在互联网和网络教育普及的时代,本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采取了微课教学、重视工程案例教学、增加课程考核节点及分层实践教学等多种措施。该项改革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技实践能力及探索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丁菊霞.“互联网+”时代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4):5,65.

[2]李逢庆,韩晓玲.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08-113.

[3]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9):18-24.

机械设计基础范文篇9

关键词:课程改革;项目驱动;机械设计基础

1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从专业基础课到实践性课程转化的重要节点。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教材在结构和知识点上比较多且分散,教学模式与实践结合得也很少,因此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分散,与实践相结合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化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整体性出发,以项目为任务驱动,以学生的自学和动手为主,以教师的教学为辅,引导学生学习。

2项目驱动教学研究现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具有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的需求,能够查找并使用机械设计手册[1]。项目化教学通过项目来整理应用专业基础知识,使得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师辅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同时可以通过团队合作制定方案、设计思路、查找文献、完成项目等过程,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使得通识教育能力有很好的提高[2]。项目的设计是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工作。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结合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知识的整合应用要以实践应用为主[3]。目前项目化教学方法在大部分高校应用较少,还处于研究阶段。大部分高校缺乏学生的主体角色,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上能够达到以学生为主,实践应用为主。但是大部分本科生还是不能够很好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针对应用型大学教育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工程师不是操作工,他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针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项目化教学的研究和实施非常有必要,尤其是这样一门专业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看似一门复杂的课程,但其也有内在规律,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常识性知识并应用很重要,这也需要长期的思维方式的培养。现在中小学的教学方式也在改革,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项目驱动是非常适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通识教育能力。

3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

3.1改革措施。目前,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还在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上,突然以学生为主,老师应该考虑教学方法的设计,学生也需要适应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随着社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上知识的传播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而演化为应用型、创造型知识方面。选择比赛项目或者实际生产项目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完成任务。3.2改革形式。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的改革方式还包括项目情景化教学,为了使学生对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的知识进行应用。针对课程在其培养中的作用,课程选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设计题目为课程项目,使学生将操作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以“小型辅助人工采摘机械装置”为界定内容之一,因此本课程以“小型辅助人工采摘机械装置”的设计为例,理论结合实际,将以往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应用到水果采摘机械的设计过程中。3.3改革过程。课程改革实施过程,结合企业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制订课程改革计划,完善网络课程建设,实施翻转课堂,以项目情景化教学为任务驱动。3.4取得成效(1)网络资源课程建立辅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2)结合课程目标,理实一体,项目情景化教学,应用模块化教学法,结合机械学科中“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设定任务,驱动学生朝着这个目标去消化并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

4总结

本文基于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特点和培养人才目标,结合国家大学生机械创新比赛平台项目,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理论结合实际进行项目的设计。这个设计吸引了学生,但是随着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学生学业的任务加重,一部分学生只是从形式上完成了项目情景化教学任务。未来要更加注意学生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万志坚.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32):23~26.

[2]龚厚仙.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7):31~33.

机械设计基础范文篇10

1.讲好第一课.奠定良好基础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这门课程更是如此。第一堂课很重要.重要的原因在于第一堂课是树立学生对课程印象的最重要的一节课。“这门课是学什么的?”、“学了有什么用?”、“是不是容易学?”等等对于课程的第一印象都是在一堂课中树立的。这些印象的树立则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讲好第一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准备第一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实际机械和产品,进行一定的讲解。有一部分学者将这种方法称为教学“逆流法”。笔者认为学生兴趣的提高在于对于学生心理的良好把我.而这种“逆流式”的教学方法正好勾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使他们明白了课程学习对于现实的意义。其次,可以将课程与学生们未来的职业目标相联系,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专业工作的企业和工厂.并且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2.做好授课计划.提高授课质量

教学计划的最重要作用在于突出重点首先.要了解教材。教师要结合课程最终目标、教学大纲以及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对教材和课程内容进行深刻的剖析。要明确教材的各个章节、各个单元、各个部分的重点和次重点。其次.要明白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和体系。最后,还要熟悉学生学习的特点,并且要十分清楚学生日后专业工作中需要用到的主要知识技能通过以上所说的这些步骤.才可以将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专业职业生涯的特点相结合。由此制定的教学计划,包含教授的内容、教授的重点和次重点、教学的要求等内容才能够更为科学。第一.教学的内容应该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切合职场的需要。将教授的重点放在能够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重点内容和重点技能的章节上面突出重点是对有限时间的合理利用.是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最大教学收益的有效手段第二.教学的体系应该有利于教授和学生理解。体系是一们完整的学科所必须的条件,前后相继、由易至难、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的知识体系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第三,教学的要求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它一般通过考试、实验、设计等方式体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指导方式。对于教学要求的认真思考是制定教学计划的重中之重。

3.用好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

《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很难,老师讲解起来也困难.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较多,涉及内容比较复杂.在课堂上,往往是老师忙于做板书.学生忙于记笔记。一节课下来,双方都身心俱疲,却达不到预期效果,学生总是反应下课后脑袋一片空白。有部分学者提出了网络教学的想法.即课程预习、课程学习、课程复习和课程考核都在通过网络进行。这样一来,学生想要获得成绩.就必须按照网络系统涉及的内容和程序一步一步进行.缺一不可.最终达到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手段.通过动态的演示立体的进行教学。同时可以节省课堂上用于板书的时间,对于难点和重点可以反复演示,增加学生吸收知识的时间。当然,这些都是可行之策.要相互结合,灵活应用。

4.重视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的最重要环节。首先它是对原有课程学习的一种检测手段,是对前面理论学习成果最有效表现方式。其次,设计能力也是课程所要培养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课程设计的环节的设置和设计是对这一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课程设计安排一般要在理论教学完成设计的时间也可以具体而定.例如在每一个小的章节里面,做一些小的设计。最后再做一些总的设计.设计的时间为二周或者更长。需要老师值得注意的是,以前我们老师总是给予“保姆式”的辅导.对于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详细的指导。但是,这就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学生仅仅成为了实验书的辅导机器。因此.教师在要改变现状。对于设计指导书的编订.只提示关键步骤.关键环节.而对具体操作尽量少提或者不提。但是要在设计周前期给予指导.甚至可以为他们放映短片,让他们熟悉流程和步骤。最后,教师对于学生的设计结果一定要给予一个反馈这样才能让学生独立设计。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