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零部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0:29:16

机械零部件

机械零部件范文篇1

传统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带来了运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零部件容易腐蚀损坏;零部件容易疲劳损坏,断裂、表面剥落等;零部件容易摩擦损坏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机械零部件传统的设计局限性所产生的。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传统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的特点是以长期经验积累为基础,通过力学、数学建模及试验等所形成的经验公式、图表、标准及规范作为依据,运用条件性计算或类比等方法进行设计。传统设计在长期运用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有效的设计方法,但是它有很多局限:在方案设计时凭借设计者有限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通过计算、类比分析等,以收敛思维方式,过早地确定方案。这种方案设计既不充分又不系统,不强调创新,因此很难得到最优方案;在机械零部件设计中,仅对重要的零部件根据简化的力学模型或经验公式进行静态的或近似的设计计算,其他零部件只作类比设计,与实际工况有时相差较远,难免造成失误;传统设计偏重于考虑产品自身的功能的实现,忽略人―机―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传统设计采用手工计算、绘图,设计的准确性差、工作周期长、效率低。

二、创新思维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思想

机械零部件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和革新。现代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强调创新设计,要求在设计中更充分地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在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设计出更具有生命力的产品。

(一)运用创造思维

设计者的创造力是多种能力、个性和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它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自控能力、文化修养、理想信念、意志性格、兴趣爱好等因素。其中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将观察、记忆所得信息有控制地进行加工变换,创造表达出新成果的整个创造活动的中心。创造力的开发可以从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素质、加强创新实践等方面着手。设计者不是把设计工作当成例行公事,而是时刻保持强烈的创新愿望和冲动,掌握必要创新方法,加强学习和锻炼,自觉开发创造力,成为一个符合现代设计需要的创新人才。

(二)运用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等。它是以欲解决的问题为中心,思维者打破常规,从不同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求出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例如,若提出“将两零部件联结在一起”的问题,常规的办法有螺纹联结、焊接、胶接、铆接等,但运用发散思维思考,可以得到利用电磁力、摩擦力、压差或真空、绑缚、冷冻等方法。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技术创新和方案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运用创新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是建立在各类常规思维基础上的。人脑在外界信息激励下,将各种信息重新综合集成,产生新的结果的思维活动过程就是创新思维。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设计者应打破常规思维的惯例,追求新的功能原理、新方案、新结构、新造型、新材料、新工艺等,在求异和突破中体现创新。

三、科学的进行机械零部件设计

(一)把握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主要内容

机械零部件设计是机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运动方案中的机构和构件只有通过零部件设计才能得到用于加工的零部件工作图和部件装配图,同时它也是机械总体设计的基础。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运动方案设计和总体设计的要求,明确零部件的工作要求、性能、参数等,选择零部件的结构构形、材料、精度等,进行失效分析和工作能力计算,画出零部件图和部件装配图。机械产品整机应满足的要求是由零部件设计所决定的,机械零部件设计应满足的要求为:在工作能力上要求具体有强度、刚度、寿命、耐磨性、耐热性、振动稳定性及精度等;在工艺性上要求加工、装配具有良好的工艺性及维修方便;在经济性上的要求主要指生产成本要低。此外,还要满足噪声控制、防腐性能、不污染环境等环境保护要求和安全要求等。这些要求往往互相牵制,需全面综合考虑。

(二)严格计算机械零部件的失效形式

机械零部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工作而失效,其失效形式很多,主要有断裂、表面压碎、表面点蚀、塑性变形、过度弹性变形、共振、过热及过度磨损等。为了保证零部件能正常工作,在设计零部件时应首先进行零部件的失效分析,预估失效的可能性,采取相应措施,其中包括理论计算,计算所依据的条件称为计算准则,常用的计算准则有:一是强度准则。强度是机械零部件抵抗断裂、表面疲劳破坏或过大塑性变形等失效的能力。强度要求是保证机械零部件能正常工作的基本要求。二是刚度准则。刚度是指零部件在载荷(下转第57页)(上接第58页)的作用下,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刚度准则要求零部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变形在许用的极限值之内。三是振动稳定性准则。对于高速运动或刚度较小的机械,在工作时应避免发生共振。振动稳定性准则要求所设计的零部件的固有频率与其工作时所受激振源的频率错开。四是耐热性准则。机械零部件在高温工作条件下,由于过度受热,会引起润滑油失效、氧化、胶合、热变形、硬度降低等问题,使零部件失效或机械精度降低。因此,为了保证零部件在高温下正常工作,应合理设计其结构及合理选择材料,必要时须采用水冷或气冷等降温措施。五是耐磨性准则。耐磨性是指相互接触并运动零部件的工作表面抵抗磨损的能力。当零部件过度磨损后,将改变其结构形状和尺寸,削弱其强度,降低机械精度和效率,以致零部件失效报废。因此,机械设计时应采取措施,力求提高零部件的耐磨性。

(三)正确选择机械零部件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是反映零部件表面微观几何形状误差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是检验零部件表面质量的主要依据;它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使用寿命和生产成本。机械零部件表面粗糙度的选择方法有3种,即计算法、试验法和类比法。在机械零部件设计工作中,应用最普通的是类比法,此法简便、迅速、有效。应用类比法需要有充足的参考资料,现有的各种机械设计手册中都提供了较全面的资料和文献。最常用的是与公差等级相适应的表面粗糙度。在通常情况下,机械零部件尺寸公差要求越小,机械零部件的表面粗糙度值也越小,但是它们之间又不存在固定的函数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机器,其零部件在相同尺寸公差的条件下,对表面粗糙度的要求是有差别的。这就是配合的稳定性问题。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机器,其零部件的配合稳定性和互换性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设计工作中,表面粗糙度的选择归根到底还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衡量零部件的表面功能和工艺经济性,才能作出合理的选择。

(四)全面优化机械零部件设计方法

要充分运用机械学理论和方法,包括机构学、机械动力学、摩擦学、机械结构强度学、传动机械学等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不断发展,对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能作出很好的处理,一系列新型的设计准则和方法正在形成。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把计算机技术引入设计过程,利用计算机完成选型、计算、绘图及其他作业的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促成机械零部件设计发生巨大的变化,并成为现代机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CAD技术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CAD;CAD系统集成化,CAD与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的集成系统(CAD/CAM);动态三维造型技术;基于并行工程,面向制造的设计技术(DFM);分布式网络CAD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启,等.常用机械零部件可靠性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2]隋明阳.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赵冬梅.机械设计基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4]郭仁生.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许尚贤.机械零部件现代设计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机械零部件范文篇2

【关键词】机械制造;零部件设计;现代思想;科学发展

一、机械零部件传统的设计局限

传统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带来了运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零部件容易腐蚀损坏;零部件容易疲劳损坏,断裂、表面剥落等;零部件容易摩擦损坏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机械零部件传统的设计局限性所产生的。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传统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的特点是以长期经验积累为基础,通过力学、数学建模及试验等所形成的经验公式、图表、标准及规范作为依据,运用条件性计算或类比等方法进行设计。传统设计在长期运用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有效的设计方法,但是它有很多局限:在方案设计时凭借设计者有限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通过计算、类比分析等,以收敛思维方式,过早地确定方案。这种方案设计既不充分又不系统,不强调创新,因此很难得到最优方案;在机械零部件设计中,仅对重要的零部件根据简化的力学模型或经验公式进行静态的或近似的设计计算,其他零部件只作类比设计,与实际工况有时相差较远,难免造成失误;传统设计偏重于考虑产品自身的功能的实现,忽略人―机―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传统设计采用手工计算、绘图,设计的准确性差、工作周期长、效率低。

二、创新思维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思想

机械零部件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和革新。现代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强调创新设计,要求在设计中更充分地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在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设计出更具有生命力的产品。

(一)运用创造思维

设计者的创造力是多种能力、个性和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它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自控能力、文化修养、理想信念、意志性格、兴趣爱好等因素。其中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将观察、记忆所得信息有控制地进行加工变换,创造表达出新成果的整个创造活动的中心。创造力的开发可以从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素质、加强创新实践等方面着手。设计者不是把设计工作当成例行公事,而是时刻保持强烈的创新愿望和冲动,掌握必要创新方法,加强学习和锻炼,自觉开发创造力,成为一个符合现代设计需要的创新人才。

(二)运用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等。它是以欲解决的问题为中心,思维者打破常规,从不同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求出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例如,若提出“将两零部件联结在一起”的问题,常规的办法有螺纹联结、焊接、胶接、铆接等,但运用发散思维思考,可以得到利用电磁力、摩擦力、压差或真空、绑缚、冷冻等方法。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技术创新和方案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运用创新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是建立在各类常规思维基础上的。人脑在外界信息激励下,将各种信息重新综合集成,产生新的结果的思维活动过程就是创新思维。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设计者应打破常规思维的惯例,追求新的功能原理、新方案、新结构、新造型、新材料、新工艺等,在求异和突破中体现创新。

三、科学的进行机械零部件设计

(一)把握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主要内容

机械零部件设计是机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运动方案中的机构和构件只有通过零部件设计才能得到用于加工的零部件工作图和部件装配图,同时它也是机械总体设计的基础。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运动方案设计和总体设计的要求,明确零部件的工作要求、性能、参数等,选择零部件的结构构形、材料、精度等,进行失效分析和工作能力计算,画出零部件图和部件装配图。机械产品整机应满足的要求是由零部件设计所决定的,机械零部件设计应满足的要求为:在工作能力上要求具体有强度、刚度、寿命、耐磨性、耐热性、振动稳定性及精度等;在工艺性上要求加工、装配具有良好的工艺性及维修方便;在经济性上的要求主要指生产成本要低。此外,还要满足噪声控制、防腐性能、不污染环境等环境保护要求和安全要求等。这些要求往往互相牵制,需全面综合考虑。

(二)严格计算机械零部件的失效形式

机械零部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工作而失效,其失效形式很多,主要有断裂、表面压碎、表面点蚀、塑性变形、过度弹性变形、共振、过热及过度磨损等。为了保证零部件能正常工作,在设计零部件时应首先进行零部件的失效分析,预估失效的可能性,采取相应措施,其中包括理论计算,计算所依据的条件称为计算准则,常用的计算准则有:一是强度准则。强度是机械零部件抵抗断裂、表面疲劳破坏或过大塑性变形等失效的能力。强度要求是保证机械零部件能正常工作的基本要求。二是刚度准则。刚度是指零部件在载荷(下转第57页)(上接第58页)的作用下,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刚度准则要求零部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变形在许用的极限值之内。三是振动稳定性准则。对于高速运动或刚度较小的机械,在工作时应避免发生共振。振动稳定性准则要求所设计的零部件的固有频率与其工作时所受激振源的频率错开。四是耐热性准则。机械零部件在高温工作条件下,由于过度受热,会引起润滑油失效、氧化、胶合、热变形、硬度降低等问题,使零部件失效或机械精度降低。因此,为了保证零部件在高温下正常工作,应合理设计其结构及合理选择材料,必要时须采用水冷或气冷等降温措施。五是耐磨性准则。耐磨性是指相互接触并运动零部件的工作表面抵抗磨损的能力。当零部件过度磨损后,将改变其结构形状和尺寸,削弱其强度,降低机械精度和效率,以致零部件失效报废。因此,机械设计时应采取措施,力求提高零部件的耐磨性。

(三)正确选择机械零部件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是反映零部件表面微观几何形状误差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是检验零部件表面质量的主要依据;它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使用寿命和生产成本。机械零部件表面粗糙度的选择方法有3种,即计算法、试验法和类比法。在机械零部件设计工作中,应用最普通的是类比法,此法简便、迅速、有效。应用类比法需要有充足的参考资料,现有的各种机械设计手册中都提供了较全面的资料和文献。最常用的是与公差等级相适应的表面粗糙度。在通常情况下,机械零部件尺寸公差要求越小,机械零部件的表面粗糙度值也越小,但是它们之间又不存在固定的函数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机器,其零部件在相同尺寸公差的条件下,对表面粗糙度的要求是有差别的。这就是配合的稳定性问题。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机器,其零部件的配合稳定性和互换性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设计工作中,表面粗糙度的选择归根到底还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衡量零部件的表面功能和工艺经济性,才能作出合理的选择。

(四)全面优化机械零部件设计方法

要充分运用机械学理论和方法,包括机构学、机械动力学、摩擦学、机械结构强度学、传动机械学等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不断发展,对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能作出很好的处理,一系列新型的设计准则和方法正在形成。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把计算机技术引入设计过程,利用计算机完成选型、计算、绘图及其他作业的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促成机械零部件设计发生巨大的变化,并成为现代机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CAD技术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CAD;CAD系统集成化,CAD与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的集成系统(CAD/CAM);动态三维造型技术;基于并行工程,面向制造的设计技术(DFM);分布式网络CAD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启,等.常用机械零部件可靠性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2]隋明阳.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赵冬梅.机械设计基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机械零部件范文篇3

关键词:机械零部件;加工精度;提高方法

1机械零部件加工精度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所提及的机械零部件加工过程中精度是指在对机械零部件加工完成之后各项实际尺寸和几何参数跟图纸之中标注出来尺寸的符合度,在对机械零件进行加工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主要是由于符合度出现偏离而造成的[1]。基于这种情况需要在对机械零部件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对机械零部件的加工精度进行提高,并且通过这样来降低机械零部件加工误差发生的可能性,由此对于提高机械设备制造精度以及后期的使用寿命也有着极大的裨益。

2机械零部件加工中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

2.1机械零部件加工中误差的种类

2.2.1理论误。在对机械零部件进行加工期间因为应用近似方法而使机械零部件加工发生误差。2.1.2装夹误差。在对机械零部件加工期间需要采取装夹定位,在进行装夹的环节之中因为装夹不到位而造成的机械零部件加工过程发生误差。2.1.3机床误差。机床是机械零部件加工期间最为重要的设备,由此机床本身的加工精度必然会对机械零部件的加工质量造成影响。而如果机床本身存有一些误差的话又会使机械零部件加工期间的精度受到影响,机床自身所具有的误差大都是因为导轨误差、机床的主轴误差以及导轨定位精度方面的误差等[2]。2.1.4加工刀具造成的误差刀具属于机械零部件加工期间一个重要的工具,刀具自身具有的制造精度与装夹精确度以及使用过程中发生磨损的程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机械零部件加工过程中的精度造成影响。2.1.5加工工艺不当造成的加工误差。上文之中我们提到的机床、加工刀具、零部件夹具以及需要进行加工的工件在加工机械零部件过程中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统一性特点的体系,我们一般情况下将这个体系称为工艺体系,在力与热等因素作用于工艺体系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影响到机械零部件的加工,并且在最终导致机械零部件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如果有这种形变出现则极有可能影响到机械零部件的加工精度。2.1.6工件残余应力造成的机械零部件加工误差。机械零部件加工过程中如果机械零部件受到了工具与工件之间的作用而使加工完成之后的机械零部件之中存有一定的残余应力,这一残余应力会使加工完成后的机械零部件发生变形,对于一些机械加工期间受到较大机械力作用的机械零部件加工以及薄壁类部件而言,这种残余应力所造成的形变则更为明显。2.1.7测量误差。机械零部件加工过程中发生精度误差的测量误差发生原因主要是因为测量方法不当或者是量具本身造成的。2.1.8操作不当导致的加工误差。对机械零部件进行加工期间需要对刀具以及用刀期间的误差进行一定的控制,如果因为基础操作人员经验不足或者一些其它类型的原因发生便极有可能造成机械加工期间发生误差。这些加工误差的出现极有可能使机械零部件的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就需要我们对于这些加工误差发生的原因进行总结与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来对这些误差进行控制,以此为基础可以使机械零部件加工过程中的精度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3]。

2.2加工机械零部件过程中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

2.1加工原理误差。1)机械零部件加工期间应用较为广泛的是近似的加工方法,而在这一加工过程中使用一些轮廓较为相似的刀具轮廓或者加工方法相似的工艺都有可能造成误差问题的发生。一般情况下如果想使加工期间工件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可以适当的在刀具和工件之间搭建起一定的联系,而建立联系就需要将准确的运动联系作为基础和前提,而这一前提又极有可能造成机械零部件加工过程中有误差发生。2)加工期间对夹具的使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夹具加工期间积累误差之后更有可能发生一些加工的原理误差。3)在对机械进行加工期间为了使所得的轮廓与理论曲线相符一般会在应用刀具处理复杂曲面的过程中采用直线或者圆弧等较为简单和相似的线性来对相应的理论曲线进行替代,而这种替代也极有可能造成一些加工原理误差出现。2.2机械零部件加工中工艺系统变形造成的加工误差。在机械零部件加工与装夹过程中一些外界的切割力、机械零部件重力以及夹紧力等多种力都极有可能对机械零部件造成影响,这些力的存在便极有可能使加工期间的机械零部件受到影响,并且零部件会在这些力的影响之下发生变形。另外,对机械零部件加工期间工件与刀具之间切削过程所出现的切削力也有可能造成零部件产生热变形。并且诸如上文我们提到的测量误差以及残余应力等都可能影响到机械零部件加工期间的精度。

2.3机械零部件加工精度提高方法。

2.3.1对机械零部件加工期间原始误差进行减小上文之中我们已经简单的介绍了机床误差,基于这种情况为了使机床对机械零部件加工精度造成的影响得到降低就需要对机械的几何精度与工件的量具与夹具的精度进行提高,减少在对机械零部件进行加工过程中额外附加力、内应力以及一些其它磨损变形所造成的原始误差[4]。并且需要将机床的日常检修与保养工作做好,应用检验棒与角尺等设备对于机床的各项指标与精度加以检测,一旦发现机床之中某一个位置存有故障就需要予以解决,对于机床的几何精度、机械精度以及几何刚度加以提高,保证机械加工期间所选的措施具有交强合理性,通过对这些合理的措施进行利用来使机械零部件加工期间的热变形得到有效的控制,针对于那些成形表面机械零部件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则需要以降低成型刀具和成型刀由于安装不当而产生的机械零部件加工误差发生的可能性。2.3.2应用误差补偿与转移方法。误差补偿法属于人为有意造成的一种原始误差,通过对这一原始误差进行利用能够使原有工艺系统下的零部件加工所造成的固有误差得到一定的补偿与抵消,应用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提高机械零部件加工期间的精度。另外,我们除了可以采用提高机械零部件毛坯件加工精度的方法以及提高上道工序加工精度等方法之外,还可以依照机械零部件毛坯件的实际的尺寸误差大小来对其加以分组,应用这种方法我们能够将即将加工的机械零部件误差降低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我们还可以结合各组的平均尺寸适当的调整刀具与夹具精度,由此以此也能有效降低零部件毛坯尺寸误差的分散范围。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零部件对于机械设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零部件加工的精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机械设备制造的总体质量,基于此就需要寻求有效措施来对机械零部件加工期间可能出现的误差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秦伟.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因素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8(4):3-4.

[2]杨磊.机械零部件加工中振动产生原因分析及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1):54-55.

[3]胡纯.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策略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51):197-198.

机械零部件范文篇4

摘要:文章针对传统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局限性,提出了现代设计思想和方法。

一、机械零部件传统的设计局限

传统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带来了运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零部件容易腐蚀损坏;零部件容易疲劳损坏,断裂、表面剥落等;零部件容易摩擦损坏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机械零部件传统的设计局限性所产生的。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预期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传统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的特点是以长期经验积累为基础,通过力学、数学建模及试验等所形成的经验公式、图表、标准及规范作为依据,运用条件性计算或类比等方法进行设计。传统设计在长期运用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有效的设计方法,但是它有很多局限:在方案设计时凭借设计者有限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通过计算、类比分析等,以收敛思维方式,过早地确定方案。这种方案设计既不充分又不系统,不强调创新,因此很难得到最优方案;在机械零部件设计中,仅对重要的零部件根据简化的力学模型或经验公式进行静态的或近似的设计计算,其他零部件只作类比设计,与实际工况有时相差较远,难免造成失误;传统设计偏重于考虑产品自身的功能的实现,忽略人―机―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传统设计采用手工计算、绘图,设计的准确性差、工作周期长、效率低。

二、创新思维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思想

机械零部件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和革新。现代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强调创新设计,要求在设计中更充分地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在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设计出更具有生命力的产品。

(一)运用创造思维

设计者的创造力是多种能力、个性和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它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自控能力、文化修养、理想信念、意志性格、兴趣爱好等因素。其中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将观察、记忆所得信息有控制地进行加工变换,创造表达出新成果的整个创造活动的中心。创造力的开发可以从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素质、加强创新实践等方面着手。设计者不是把设计工作当成例行公事,而是时刻保持强烈的创新愿望和冲动,掌握必要创新方法,加强学习和锻炼,自觉开发创造力,成为一个符合现代设计需要的创新人才。

(二)运用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等。它是以欲解决的问题为中心,思维者打破常规,从不同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求出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例如,若提出“将两零部件联结在一起”的问题,常规的办法有螺纹联结、焊接、胶接、铆接等,但运用发散思维思考,可以得到利用电磁力、摩擦力、压差或真空、绑缚、冷冻等方法。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技术创新和方案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运用创新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是建立在各类常规思维基础上的。人脑在外界信息激励下,将各种信息重新综合集成,产生新的结果的思维活动过程就是创新思维。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设计者应打破常规思维的惯例,追求新的功能原理、新方案、新结构、新造型、新材料、新工艺等,在求异和突破中体现创新。

三、科学的进行机械零部件设计

(一)把握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主要内容

机械零部件设计是机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运动方案中的机构和构件只有通过零部件设计才能得到用于加工的零部件工作图和部件装配图,同时它也是机械总体设计的基础。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运动方案设计和总体设计的要求,明确零部件的工作要求、性能、参数等,选择零部件的结构构形、材料、精度等,进行失效分析和工作能力计算,画出零部件图和部件装配图。机械产品整机应满足的要求是由零部件设计所决定的,机械零部件设计应满足的要求为:在工作能力上要求具体有强度、刚度、寿命、耐磨性、耐热性、振动稳定性及精度等;在工艺性上要求加工、装配具有良好的工艺性及维修方便;在经济性上的要求主要指生产成本要低。此外,还要满足噪声控制、防腐性能、不污染环境等环境保护要求和安全要求等。这些要求往往互相牵制,需全面综合考虑。

(二)严格计算机械零部件的失效形式

机械零部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工作而失效,其失效形式很多,主要有断裂、表面压碎、表面点蚀、塑性变形、过度弹性变形、共振、过热及过度磨损等。为了保证零部件能正常工作,在设计零部件时应首先进行零部件的失效分析,预估失效的可能性,采取相应措施,其中包括理论计算,计算所依据的条件称为计算准则,常用的计算准则有:一是强度准则。强度是机械零部件抵抗断裂、表面疲劳破坏或过大塑性变形等失效的能力。强度要求是保证机械零部件能正常工作的基本要求。二是刚度准则。刚度是指零部件在载荷(下转第57页)(上接第58页)的作用下,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刚度准则要求零部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变形在许用的极限值之内。三是振动稳定性准则。对于高速运动或刚度较小的机械,在工作时应避免发生共振。振动稳定性准则要求所设计的零部件的固有频率与其工作时所受激振源的频率错开。四是耐热性准则。机械零部件在高温工作条件下,由于过度受热,会引起润滑油失效、氧化、胶合、热变形、硬度降低等问题,使零部件失效或机械精度降低。因此,为了保证零部件在高温下正常工作,应合理设计其结构及合理选择材料,必要时须采用水冷或气冷等降温措施。五是耐磨性准则。耐磨性是指相互接触并运动零部件的工作表面抵抗磨损的能力。当零部件过度磨损后,将改变其结构形状和尺寸,削弱其强度,降低机械精度和效率,以致零部件失效报废。因此,机械设计时应采取措施,力求提高零部件的耐磨性。

(三)正确选择机械零部件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是反映零部件表面微观几何形状误差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是检验零部件表面质量的主要依据;它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使用寿命和生产成本。机械零部件表面粗糙度的选择方法有3种,即计算法、试验法和类比法。在机械零部件设计工作中,应用最普通的是类比法,此法简便、迅速、有效。应用类比法需要有充足的参考资料,现有的各种机械设计手册中都提供了较全面的资料和文献。最常用的是与公差等级相适应的表面粗糙度。在通常情况下,机械零部件尺寸公差要求越小,机械零部件的表面粗糙度值也越小,但是它们之间又不存在固定的函数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机器,其零部件在相同尺寸公差的条件下,对表面粗糙度的要求是有差别的。这就是配合的稳定性问题。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机器,其零部件的配合稳定性和互换性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设计工作中,表面粗糙度的选择归根到底还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衡量零部件的表面功能和工艺经济性,才能作出合理的选择。公务员之家

(四)全面优化机械零部件设计方法

要充分运用机械学理论和方法,包括机构学、机械动力学、摩擦学、机械结构强度学、传动机械学等及计算机辅助分析的不断发展,对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能作出很好的处理,一系列新型的设计准则和方法正在形成。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是把计算机技术引入设计过程,利用计算机完成选型、计算、绘图及其他作业的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促成机械零部件设计发生巨大的变化,并成为现代机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CAD技术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CAD;CAD系统集成化,CAD与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的集成系统(CAD/CAM);动态三维造型技术;基于并行工程,面向制造的设计技术(DFM);分布式网络CAD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启,等.常用机械零部件可靠性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2]隋明阳.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赵冬梅.机械设计基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机械零部件范文篇5

关键词:机械加工;加工工艺;工艺规程机

械加工工艺一直以来是机械运作和机械生产的重要环节。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则是机械加工工艺的重要内容,是机械加工工艺操作中所要遵循的一些规定、准则、原则等。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对于机械加工工艺的开展和发展有着标准化引导和规范作用。下面将从机械加工工艺及其规程的概念出发,分析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应用和步骤。

1机械加工工艺及其规程概述

1.1机械加工工艺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工序。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操作者在某一特定机床或者特定工作单元中对某特定机械零部件进行加工的连续过程。即某一特定地点、特定加工对象、特定操作者三者连续组合才能构成工序,三要素任何一个发生了变化将不会构成工序;第二,工步。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对某一工序中某一个步骤或者某一类工作中的某一特定工艺。在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如,某一机械零部件的切削、磨光、打蜡等就属于不同的工步;第三,走刀。在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对机械零部件表面进行切削的过程,每切削一次即走刀一次;第四,安装。在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每一个工序都会涉及到机械零部件的安装试用,一个工序中可能有多个,也可能有一个安装过程;第五,工位。在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机械零部件在机床加工中所占据的位置即为工位。工位可能是一个,也可能由数个工位组成,具体情况应根据零部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和加工需要等综合考虑。

1.2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主要是指机械零部件加工工艺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一些标准、规定、原则等文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对于机械加工工艺的开展和发展有着标准化引导和规范作用。即在具体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其加工生产的工艺及操作方法都必须根据规定的形式或者规定进行操作,而且按照相应的技术标准文件规定做指导进行加工生产。具体地来讲,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即为生产过程中的指导性文件,是生产工作过程的重要依据,是机械加工工艺技术的重要标准和技术规范化依据。

2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2.1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原则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第一,按图纸加工生产的原则。在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过程中,为了确保机械零部件加工的质量,其必须根据设计图纸进行规程编制,必须根据图纸的要求进行规程的制定,这是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的首要原则;第二,经济效益原则。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必须依据生产效率最优化和生产加工成本最低化的原则,以实现整个加工工艺过程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第三,均衡生产的原则。在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过程中,应该确保整个工艺过程实现均衡生产,各工序、工步之间均衡发展、同步发展;第四,安全生产的原则。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必须遵守安全生产的原则,使得整个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人员的安全,尽可能地采取自动化操作技术或机械化操作措施,从而减少操作者的劳动量,降低人员的操作风险;第五,适用标准原则。在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中应该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其他相关的技术文件等展开。如,工艺装备中刀具、夹具等都必须结合零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加工需要、相应标准要求等进行选择或设计。

2.2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依据的原始资料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依据的原始资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机械零部件设计图纸;第二,机械零部件产品的质量标准;第三,机械零部件加工过程中同行业的标准;第四,毛坯资料;第五,技术性手册、资料;第六,生产条件材料或数据;第七,工艺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或研究现状。

2.3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的步骤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的步骤如下:第一,研究和确定机械零部件的生产类型和生产纲领;第二,研究机械零部件设计图纸,对零部件工艺过程进行分析,设计机械零部件加工工艺规程的提纲或者思路;对零部件的工艺性质、特征、技术要求、功效等进行总体把握;明确工艺的关键点和技术难点,制定或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法;第三,制定毛坯的制造措施,对毛坯的制造方法、结构形状以及类型进行详细的确定;第四,确定加工工艺思路和路线,具体有确定定位基准、明确加工方法、细分加工阶段等;第五,选择加工工艺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用具、装备,如,量具、刀具、夹具等;第六,对工序中的尺寸以及公差进行计算,明确加工工艺过程中各工序的加工余量,加工精度等级;第七,对加工工艺过程中各工序所涉及的工序切削量及相应个工时定额进行计算;第八,对加工工艺过程中各工序所涉及的工序技术要求进行检验的措施或方法,并对工艺方法进行明确;第九,对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事件和安全隐患进行分析、预测和判断,采取可靠的措施,防止异常事件、安全事件(事故)的发生;第十,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文件。

2.4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文件格式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文件编制完成之后会以一定的规范格式呈现出来,其常用的格式主要有3种:第一,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其往往以工序为单位,对工艺过程按照工序进行细分,对机械零部件加工的各种工序进行简要列出,如,毛坯制造、加工、热处理等过程,对每个工序中所要注意的问题和规程信息进行列出,制成卡片。它是制订其他工艺文件的基础,也是生产准备、编排作业计划和组织生产的依据。在这种卡片中,由于各工序的说明不够具体,故一般不直接指导工人操作,而多作为生产管理方面使用。但在单件小批生产中。由于通常不编制其他较详细的工艺文件,而就以这种卡片指导生产;第二,机械加工工艺卡片。机械加工工艺卡片是在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一种详细解说工艺过程的规程文件,对各个工序中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各项内容进行详细的注释;第三,机械加工工序卡片。这种卡片是根据各特定的工序所设计的,对工序中的要求、标准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制,在这种卡片上要画工序简图,说明该工序每一工步的内容、工艺参数、操作要求以及所用的设备及工艺装备。一般用于大批大量生产的零件。

3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对于机械加工工艺的开展和发展有着标准化引导和规范作用。系统的工艺规程为安全生产、科学生产、高质量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是加工生产执行的重要依据、标准。因此,制定工艺规程文件对于机械加工工艺至关重要。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须在按图纸加工生产的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均衡生产的原则、安全生产的原则、行业标准原则等原则下按照科学的方法,特定的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方可保证我们的生产能安全、可靠和稳定。

作者:申云 单位:中核四川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机械加工工艺师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机械零部件范文篇6

关键词:机械零件;结构材料;温度条件

机械零件在设计、加工两个方面的工艺层次,是判断机械零件品质的关键依据。零件自身结构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关系着机械零件加工精度。现阶段,机械零件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加工工艺精炼的零部件,在生产程序中,能够显著增强机械加工整体效能,同时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展现出多重竞争优势。因此,针对机械零件,系统性研究其设计工艺、加工精密度两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机械零件设计工作分析

1.1机械零件设计原则

(1)功能性。在设计机械零部件结构时,以零部件功能为基础,有序完成设计工作,以此保障机械零部件的应用性能。例如,增稳云台机械零部件设计期间,其应用功能在于保障摄像头支撑的稳定性,保障摄像头应用的有效性。因此,在设计增稳云台机械零部件时,应加强方位对准设计。如若设计方案难以完成瞬间对准,将会削弱机械零部件的稳定性能力,使其失去应用价值。为此,设计人员在开展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工作时,应以其功能为视角,加强功能分解,提升设计的有效性。(2)成本最优性。以机械零部件设计为视角,加强设计成本控制。为此,机械设计应以成本最优为理念。在设计初期,应以宏观视角,完成设计方案对比,确定成本最优的设计方案。在成本最优方案中,同时保障机械零部件性能最优,以此达成双优设计效果。(3)模块独立性。模块独立性设计理念,同样作为设计人员的工作重点。模块设计思想,旨在提升机械零部件设计的系统性,有效提升机械零部件应用性能,使其发展应用价值。

1.2机械零件设计干扰条件

(1)结构材料。机械零部件所使用的结构材料,在化学、力学等条件作用下,将会产生差异性的反应。结合材料性能,完成生产工艺规划,甄选与机械零部件具有相似结构的材料,以此减少机械零件加工程序形成的干扰性条件。如果在加工期间,存在结构出入问题,应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保障零件加工品质。(2)毛坯成型技术。机械零件加工程序紧密性,将会受到毛坯成型工艺的干扰。各类结构形式的毛坯,含有多重成型工艺,对零件加工品质具备一定干扰能力。因此,在诊断毛坯成型技术期间,应依据工件设计需求综合确定,以期提升机械零件结构与加工程序的协同性,降低机械零件加工精度受干扰的可能性。

1.3机械零件设计的工作关键要领

(1)可靠性设计。针对机械零件开展的可靠性设计工作,设计项目分别包括零件结构、参数公差、零件结构规格、零件材料等。加强关键零件稳定性设计,提升关键零件的设计效果。相比传统机械设计方法,稳定性设计元素,以用户零件应用需求为基础,提升设计使用适用性,确定具有特征描述性的函数,提升平均值设计效果,尝试借助概率统计方式完成函数求解。与此同时,机械产品在设计其稳定性时,结构设计具有性能失效的潜在因素,以实际需求为基础完成可靠性设计,将会确定各设计参数各项不确定特征,以此保障可靠性设计的有效性。(2)安全性设计。安全性设计,建立在经验法设计方法基础上,具有机械零件设计的普遍性。此种设计,借助经验完成结构设计,在多重设计方案中予以分析,由此确定具有适应性的设计方案。此种设计方法,对设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能力。与此同时,在经验法设计基础上,加强安全设计公式验证,以此保障机械零件应用的安全性,避免机械零件在生产中,出现意外情况,改善生产效果。

2机械零件加工精度保障分析

2.1机械零件加工特点

(1)加工全面性。一般情况下,在开展机械零件加工程序期间,应科学制定全面性的数控加工流程,同时开展试验程序。继而结合零件实际存在的问题,加强数控加工流程优化。数控机床加工程序中,含有零件加工、刀具使用等。此类工艺参数设计,应符合零件机械加工的具体要求,以此提升零件加工方案的完整性。(2)加工严密性。针对机械零件开展的加工程序,其品质要求较高,比如,零件间黏合力、零件加工精度等。因此,针对零件加工的数控程序,应保持较高的严密性。加强零件加工严密性,提升数控加工模式的精确性,减少人为干预成分,科学控制人为失误问题,保障机械加工的规范性。此外,减少人为作业成分,能够有效提升机械化生产占比,提升人工劳动成本节约性,有助于提升企业经济发展能力。机械零件的严密性,有助于保障其使用性能,使其具备优异的生产能力。

2.2机械零件加工精度制约因素

(1)加工程序。在加工机械零件过程中,应以机械零件控制为侧重点,提升管控有效性。如若管控工作不到位,将会形成工作疏忽问题,危及机械零件加工精确性。机械零件在实际开展加工程序中,加工人员应提升加工设计的有效性,使其进度具有规范性。与此同时,在加工期间,应选择具有适应性的零件材料,保障加工工艺与机械零件功能的匹配性。通常情况下,机械零加工程序中,对零件各项参数具有一定精确度要求。在实际加工程序中,加强加工程序管控,以期获得较高的加工精度。加工程序管理工作,具体表现为:①加工人员应严格依据工艺、图纸的各项需求,完成零件加工操作。②针对加工设备有序落实维护工作,减少机械设备故障问题,保障零件加工精度。③加强加工人员确定,以期保障加工人员专业技能,顺应加工工艺的各项要求。④针对加工人员专业能力,采取定期考核形式,有效获取加工人员的专业特长。⑤针对加工设备,有序落实养护工作,为机械零件加工程序奠定基础条件。(2)温度条件。在机械零件加工程序中,加工温度作为影响加工品质的关键因素。机械零件在加工程序中,其温度条件设计的科学性,直接作用于加工精度控制效果。为此,在零件加工程序中,应科学完成温度控制工作,保障零件加工温度的标准性。在机械零件完成加工处理时,借助切削液,科学控制机械零件温度处理程序,以期提升机械零件加工密度控制效果。与此同时,在机械零件加工程序中,应适时采取冷却处理措施,提升刀具、车床等环节温度控制能力,以期减少温度条件产生的精度威胁。在实际加工程序中,用结合工件的实际情况,加强工件温度控制,有序完成机械车床温度控制工作,比如,冷却、加热等。

2.3机械零件加工精度的质控措施

(1)确定加工程序。机械零件加工程序,具体设计为:粗加工、半精确加工、精确加工。采取三层加工模式,以此保障机械零件加工精度,提升机械零件加工程序的质控效果。(2)统筹规划各项工作。统筹规划各项工作:以机械零件功能、机械生产能力为出发点,加强零件加工工序的工艺适用性;分别从集中性、分散性两个视角,完成加工工序确定,以此提升零件加工生产能力,保障加工精密度。(3)加强工序规划。在机械零件加工期间,应细致规划工序次序,提升机械零件加工顺利性。通常情况下,应系统性完成基准面定位程序,在此基础上,有序落实各项加工程序。与此同时,加工程序应确定主次层次,保障粗加工优先落实,精密加工在后期完成,平面加工在前期加工程序予以完成,孔加工程序在后期加工程序中精密处理。系统性规划工序次序,有助于科学完成机械零件加工程序,减少机械零件质量问题发生,提升加工精密度。

3机械零件设计实例

(1)机械零件设计以二级减速器输入轴为例。(2)设计要求为:输入功率p1设为8kW;转速设为n1=500r,以分钟计量;齿轮齿宽b1设为70mm;齿数z1设计为28个;模数m1设计为2.5;压力角度a1设为20度;假设减速使用寿命为3000天。(3)输入轴设计的关键点在于:材料选取;热处理;受力分析;确定危险区域。(4)材料选择以45#钢为主,在处理完成时,其硬度HB应达到240。(5)此零件结构以阶梯式为主,7轴段设计方案。七个轴段的规格参数分别为:长度尺寸为30mm、6mm、103mm、6mm、27mm、60mm、78mm;直径尺寸为56mm、50mm、63mm、50mm、55mm、51mm、46mm。

4结语

综上所述,相比常规性设计,稳定与安全性设计法,充分结合了机械零件的应用需求,使其参数具有可控性,保障设计方案的客观性。为此,相关设计人员应加强干扰条件获取能力,持续增强机械零部件设计有效性。与此同时,在设计完成时,在零部件加工程序中,应融合精密度设计思想,加强零部件设计品质,提升机械零部件的应用效能,使其在各项生产程序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侯俊.机械类零件加工的工艺设计改进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20(04):103-104.

[2]陈德群.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原则分析[J].时代农机,2020,47(02):91-92.

机械零部件范文篇7

关键词:机械设计;加工;优化

随着机械设计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想要占据竞争有利位置,就需要在现有的设计基础上,站在专业的角度来分析机械设计加工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相对应的优化处理措施,利用合理的技术来改善设计加工,这样才能够利用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进而满足零件加工质量的要求。

1机械设计加工问题

1.1性价比低

随着各个领域对机械产品需求量的不断攀升,机械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而消费者在购买机械产品的时候,偏向于产品本身的性价比。但是在产品性能方面,因为设计加工损耗较多、设计加工质量差、加工工艺落后等原因,直接影响到机械设计产品的性能。在价格方面,因为加工方案不满足实际要求、加工存在误差,所以,也容易增加机械设计的加工成本。两个方面的原因叠加,就使得产品的性价比无法满足市场的发展要求[1]。

1.2质量不达标

机械设计加工质量决定了投入使用之后机械零部件的各方面性能,如果设计加工质量不满足要求,就会影响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与使用寿命。但是在实际的设计加工中,会有多种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导致加工零部件质量无法达标。主要是因为在设计加工中,需要一部分塑性和脆性材料,但是因为脆性材料本身缺少延展性,加工中容易出现零件碎块,对机械零部件的质量和光滑度产生影响。而塑性材料本身的稳定性和硬度偏差,所以,在加工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扭曲变形的问题,再加上刀具的作用,容易出现大范围的撕裂,降低零部件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1.3精度较低

机械设计加工精度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但是实际的设计加工中,因为对刀具、夹具等使用操作不够规范,会直接损坏机械零部件,产生较大的加工误差。另外,在加工的时候,机械零部件的温度较高,原材料因为受热会出现扭曲变形,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机械设计加工精度[2]。

2机械加工设计优化策略

2.1机械材料需满足性能要求

2.1.1材料选择的要求

第一,材料应该满足性能要求。在材料选择中,应该注意材料使用性能是否可以满足机械零件的加工要求,不同材料,其使用性能有所不同,如部分材料拥有压缩性能,部分材料有利于机械设计整体效果的提升,部分材料能够拥有较高的质量控制性能。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机械零件要求和设计方案来选择。第二,材料设计需要满足工艺性能要求。材料选择需要满足加工过程的要求,能够承受不同的加工工艺,包含切削加工工艺性能和热加工工艺性能。在设计零部件的时候,应该根据零部件的实际类型来选择相应的工序。第三,材料设计需要满足经济性能。材料在负荷工艺性能和使用要求满足的前提下,应该有效的控制成本,尽可能降低材料成本。在切削加工中,尽可能减少材料切削面的浪费,提升其利用率。保证选择材料方案后,零部件组合应该选择拥有良好磨损能力的材料,其余的部件则可以考虑摩擦性能一般的金属。

2.1.2材料选择的方法

材料选择会对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产生影响。在选择材料时,满足性能前提下,尽量选择价格低廉的材料,这样可以缩短产品的寿命周期。有些材料虽然成本高,但是其性能良好,可以满足机械产品质量以及延长产品寿命的要求,进而降低后期的维护费用,提高经济效益。所以,材料选择应该考虑性价比,同时综合的考虑维修、成本、市场等诸多因素。

2.2机加工表面物理力学性能因素需要合理统筹设计

2.2.1加工金属的表面金相组织变化

在机械零部件加工中会有切削热量和切削力产生,这样会对零件表面物理力学性能产生影响,这样会改变材料原本的基本性能。在零件加工中,因为摩擦生热,就会提高零件表层温度,当温度上升到材料的熔点上限之后,表层的金相组织会发生变化。在磨削过程中这种现象很明显。所以,最好选择软砂轮进行磨削。同时,通过流量增大、切削液加压等方式,避免出现切屑堵塞的现象。

2.2.2加工金属表面的冷作硬化

在机械加工中,因为刀具作用,零部件表面层金属会有晶体间滑移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晶粒产生变长、纤维化或者是破损的现象,导致材料强度与硬度增加。在零部件的塑性加工中,应该做好零部件表层金属的处理,尽量避免出现断裂、扭曲等问题。

2.2.3加工金属表面产生的残余应力

在进行机械零件的切削加工中,因为热态塑性变形、金相组织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机件表层金属和机体的衔接会有弹性应力的变化。在加工过程中,应该将机件表面的残余应力消除。

2.3机械设计加工中有效的控制润滑剂

2.3.1润滑剂的作用

在进行切削加工的时候,因为机械部件的磨损,会对机械零件加工精准度产生影响。另外,在加工中,金属碎屑会附着在砂轮表面等加工工具上,这样会影响加工产品的质量,将使用期限缩短,降低加工精准度。因此,在加工设计中需要考虑到金属润滑剂的使用,从而减少磨损现象,降低摩擦,这样也可以做好金属屑和粉末的减少。另外,适当天津唉润滑剂,会有水质切削液的产生,驱散大量的热量,从而冷却机械加工件,增强表面的光洁性,减少工件和机床的腐蚀度。

2.3.2合理选择金属润滑剂

在机械加工设计中,选择润滑剂需要考虑到防锈仿佛是、清洗、冷却等功能。另外,还要注意到润滑剂的匹配度。在金属润滑剂选择中,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选择。在选择中,需要确定使用的润滑剂是水溶性还是纯油性,同时还需要根据机床生产厂家和机械加工工艺流程来进行综合化考虑。在具体的操作中,在高速钢刀的低速切削之中,推荐使用纯油性的润滑剂,在硬质何进刀具的高速切削中推荐使用水溶性润滑家。在确定了润滑剂的种类之后,还应该考虑到金属材料的类型,加工零部件的性能与加工精密度,从而进一步考虑选择哪一种品牌。

3结语

在进行机械加工设计中,应该考虑机械加工设计的效果,能够针对常见的问题,将加工优化的要点确定出来,这样才能够从多个方面入手,对加工流程以及加工材料的选择等多个方面进行合理的优化,从而将设计加工的规范性提高,确保零件加工质量不会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最终满足机械设计加工的整体质量要求。

作者:侯宪法 单位: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飞机分公司设备工程总厂

参考文献:

机械零部件范文篇8

关键词:机械维修;质量管理;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机械工程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对于机械设备进行维修是维护其正常运行的关键。但是,在维修管理中会存在诸多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机械设备维修的主要工作内容

在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的时候,主要是为了让机械设备恢复运行。由于机械设备持续工作,为了确保其工作质量,就要做好维护工作。所谓的“机械设备维修”,就是对机械设备进行修理和维护。现行的机械设备维修,在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的过程中,还要开展相关的技术性活动。比如,机械设备维修中需要对设备的各个零件都进行拆卸、安装,之后对机械设备的运行进行调试。在机械设备维修的过程中,还包括维修管理工作。设备在持续运行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就会出现磨损,逐渐地设备的功能就会有所降低,这就需要在机械设备维修中做好管理工作,以提高维修质量,确保机械设备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

2影响机械维修质量管理的因素

(1)机械设备质量管理没有制度化在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的时候,主要是分析机械设备在检查中所存在的问题,但是没有将完善的制度制定出来。虽然在近年来国家针对机械设备质量管理制定了管理制度,但是,多数机械检修管理相关的制度,虽然在机械设备运行中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依然会存在诸多的不足。特别是当机械设备运行中出现故障的时候,就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由于没有将机械设备质量管理制度化,导致机械维修质量管理没有按照程序进行,而且质量监督管理力度不够,使得机械设备运行受到影响。(2)机械设备维修中没有对零部件予以鉴定在维修机械设备的时候,需要对零部件予以鉴定,但是,在维修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机械零部件的鉴定环节,特别是机械设备经过长期运行之后,机械零部件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磨损。如果在维修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校正,并进行整修,就会导致机械设备在运行中磨损更为严重,导致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缩短。如果在对机械设备的零部件进行组装之后,没有对鉴定工作以高度重视,就会引发零部件安装操作失误,必然会给机械设备带来隐患。(3)机械设备的零部件维修中存在着不足机械设备的零部件维修中存在的不足是影响维修质量管理的关键,主要原因是在对零部件进行制作的时候,由于材料以及加工程序的问题,加之在零部件的制作上没有按照规定的标准执行,就会导致各种不合格的零部件生产出来,导致机械设备在运行中出现损坏。

3机械维修质量管理的解决对策

(1)机械维修人员要具有丰富的维修技术知识要确保企业的机械设备正常运行,机械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极为重要。如果维修工作人员具有丰富的维修经验,可以在机械设备运行的过程中出现故障时,及时的采取维修措施。所以,要保证机械设备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行,就需要维修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提高机械维修质量,确保机械设备高质量运行。(2)强化机械零部件的鉴定技术在安装机械设备之前,要对零部件予以鉴定,以保证机械设备运转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在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的时候,维修人员对机械零部件鉴定合格之后,才可以安装。零部件的鉴定,要采取持续的检验方式。对于维修中机械设备的零部件出现问题,就要做好零部件隔离工作,对其维修检测合格后安装,以避免由于零部件存在问题而影响机械设备的运行。(3)机械设备的零部件维修要完善对于已经破损的机械设备零部件进行修复的时候,要按照有关规定采取科学的修复方式。在加工制作的过程中要遵循规定的程序修复。只有在零部件维修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执行,才能够对其质量严格控制。对于零部件的规格、硬度要严格控制,对于其光洁度都要按照规定修复。在对零部件进行修复的时候,要对机械设备安装所需要的组合件进行检验合格之后才可以安装,以避免机械设备运行中由于维修质量问题而出现不良现象。(4)机械设备维修中要将规章制度建立起来机械设备维修中,要对维修质量予以高度重视。强化机械设备维修质量管理,将管理制度建立起来,可以使维修按照规范进行,以通过提高维修质量而使得机械设备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有所提高。企业机械设备的运行在规章制度下可以降低运行故障发生率,从而使机械设备的质量有所保证。

4结语

综上所述,要保证机械工程质量,就要注重机械维修,以保证机械设备在运行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面对目前机械维修质量管理中所存在的影响因素,需要予以分析并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以确保机械设备安全稳定地运行。

作者:李彬赫  张兵 单位: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分公司

参考文献:

机械零部件范文篇9

关键词:机械设计;加工技术;机械产品

随着我国工业化技术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机械化装备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现阶段,我国机械化的制造质量、制造标准、制造工艺日趋完善,新技术、新标准的涌现,为我国机械化制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机械设计加工是影响机械制造质量的主要因素,我们要深入研究机械设计加工的常见问题,以推动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从机械设计加工的概念出发,着重阐述了机械设计加工中的常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分析了解决机械设计加工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机械设计加工概念

机械设计加工是通过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加工、组合来实现机械的功能性,其设计原理、运行方式、机械结构都需要满足于机械设备的具体要求,并利用整体方案逐步细化的特点来设计和制作机械零件的整个过程。机械设计加工从设计理念出发,可分为新型设计、变型设计、继承设计,其不同的设计特点为现代机械制造行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机械设计加工中的常见问题

1.零件质量问题机械设计加工中,零部件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机械的寿命和性能。因此,在设计时要注意零部件的材质、特点、抗磨性、传感性等。同时,设计加工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塑性变形、切割面粗糙、干裂、不耐腐等现象。2.加工精度控制不良。机械设计加工要有效控制好产品的加工精度。然而,现阶段机械设计加工时仍存在很多难以掌握的精度问题,如磨具选择、刀具的老化、温湿度变化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机械加工的精度,进而也影响产品的质量。3.润滑剂问题。有些机械设计加工时会使用到润滑剂,主要是为了起到润滑和冷凝的作用。当机床在高速运转时,设备和零件会因摩擦产生热量,这就需要使用润滑来降低温度,以保证零件的质量。然而,现阶段很多生产单位都没有正确的使用润滑剂,造成零件成品质量下降。

三、解决机械设计加工问题的有效对策

1.原材料的选择。原材料是机械设计加工质量的重要保障,设计和加工过程依靠对原材料的分析、处理、更换来实现零部件的制造。所以,在原材料的选择上要具有针对性,包括材料的大小、结构、质地、特性和价格等,不同的零部件所选择的原材料也不同,要正确分析和评价原材料。2.优化加工技术。机械设计加工由于材质的不同,加工时间的长短也存在不确定性,这在大规模的零部件生产中会影响产品的市场效益。因此,需要优化设计加工的设计时间、生产过程、加工技术,减少和压缩加工时间,以提高机械产品的生产效率。3.规范切削参数。机械零件生产过程中,切割技术是加工难点,切削的深度和速度会影响产品质量,所以要注重零部件的切削质量。在设计和加工时,要科学设置切削参数,不同材质的零部要选用不同的参数,这样才能够保证机械零部件的质量。4.加工工具的选择。机械设计加工时,加工工具也会影响机械产品的质量。因此,在机械零部件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要注重加工工具的选择,根据工具的特点和零部件材质的特点来选用适合的工具进行加工。另外,加工中要考虑不同刀具对不同材质零件硬度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不同零件的材质在大规模生产中对刀具损耗的影响。

作者:孟庆龙 单位:哈尔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方东.机械设计与加工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6(11).

机械零部件范文篇10

1林业机械产生故障的原因及特点

1.1产生机械故障的原因。所谓机械故障,是指机械设备因偏离其设计状态而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现象。机械故障产生的原因,林业机械在其使用及设备运行中,会受到周围因素(包括机械使用的外部环境、执行操作的工作人员、设备故障的维修人员)、机械内部结构能量、潜伏能量(铸件的内应力和装配内应力)等各种能量的作用和影响,当这些以热能、机械能、化学能形式而存在的能量达到一定数值时,将导致有害过程的出现,首先引起如摩擦引发损伤等的机械零部件初始性能和状态的变化,再次引起如尺寸公差等的机械零部件结构参数的改变,最终引起如速度变化等的机械结构参数的改变。机械故障有很多,比如松动、脱落等的松脱型故障;变质、疲劳、老化、异常磨损、剥落等的退化型故障;压痕、变形、拉伤、开裂、断裂、龟裂、烧蚀、腐蚀等的损坏型故障;堵塞、漏水、漏气、渗油等的堵塞与渗漏型故障;过热、性能衰退、功能失效等的性能衰退或功能失效型故障模式;间隙过大或过小、压力过高或过低、行程失调、干涩等失调型故障。1.2林业机械故障的特点。由于引发机械故障的原因不同,致使机械故障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故障类型又可同时作用于某一零部件,即同一零部件往往存在多种故障机理、产生多种故障模式。同时,由于这些故障机理的表现形式、存在程度各不相同,致使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机械产生故障等级又会相互转化、改变。故障的潜在性、分散性,当机械在使用中所出现的损伤发展到使零部件结构参数超出允许值,但机械功能输出参数未超出允许值时,即出现了潜在故障。机械故障的潜在性可通过清洁、润滑、紧固、调整等维修手段来减缓或消除损伤的发展。故障的渐发性、耗损性,林业机械的退化型故障或者功能失效型故障,其发展都是随着时间的增加,伴随着能量与质量的逐步变化而发生的,这些故障属于局部的、不完全的,且是缓慢变化的,虽然通过简单的维修即可使机器正常工作,但某些性能不可能恢复到使用前的状态,因此,应将某些零部件更新换代,并在以后的使用中注意机械的运作时间。林业机械无论是出现了潜在故障,还是功能故障,甚至是处于极限技术状态,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轻则减少机械的使用寿命,或者影响生产的成本(涉及维修费用)和质量;重则会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及时的检测与维修或者是更新。

2林业机械故障的维修与管理

2.1预防。1)减少有害物质的入侵。在林业机械使用过程中,要尽力减少有害因素的影响。一要减少如土壤、灰尘等非金属物质以及金属屑、磨损产物等的影响;二要避免如雨水、空气中的化学成分等通过机械零部件的缝隙、对外通道等进入机械内部而腐蚀零部件。2)定期做好机械的润滑。良好的润滑可降低零件的磨损速度,还能保持其适宜的工作温度和正常的工作间隙润滑剂的使用要科学、合理:一要根据季节和环境的不同,以及机械结构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别、不同牌号的润滑剂;二要注意润滑剂的质量和数量,使用效果不佳时一定要及时更换,润滑数量不足时要及时补充。3)保证正常的工作载荷。机械零部件的磨损程度随着时间、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一方面要保证机械的力所能及,避免在超过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下工作,并保证机械负荷的均匀增加;另一方面,要保证机械中各个零部件的温度在工作中处于各自正常的范围,防止高温下运转和低温下超负荷。2.2维修。1)故障分析。鉴于机械故障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在维修中要高度重视故障的分析工作,以便准确地确定故障的性质、产生的原因、机理的识别。首先要对机械使用的现场进行调查,收集如环境、时间、摄像、操作规范、以往维修报告等相关资料,以便对故障零件进行初步检查、鉴别;其次,通过对故障零部件或设备的各种试验检查及理论分析,确定故障所产生的原因及其机理;再次,将初步检查、试验检查、理论分析中所获得的全部资料。所得出的全部测试数据及调查记录,予以集中整理,进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结论。2)有效维修。维修是排除或消除故障隐患,恢复林业机械技术性能,延长机械使用寿命的有效手段。对于林业机械故障的处置,一要按照相关维修保养规程,并根据维修工作人员的多年实际经验,采用先进的仪器和科学的方法对机械故障进行合理的保养与维修;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修理方法,如零件修理法、零件换用或替代修理法,以及零件弃置法等,并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维修方法。3)定期检测。定期检测主要是针对预防故障发生、及时发现已有故障而做出的基本措施,所谓定期是具有长期性的,相关检测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林业机械点检、定检以及巡检的相关内容与知识,并能够将检测制度切实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其中,点检是指林业机械操作人员应该在林业机械操作前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在运行过程中时刻观察运行状态,对已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并配合维修人员共同解决问题;而定检是指专业技术人员与专业维修人员定期对林业机械进行全面检测,做到认真仔细,以便技术人员对设备的实际情况了解,包括性能状况等内容;还有巡检主要是指对技术人员与维修人员在工作中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监督,巡检人员要具备丰富的经验以及对林业机械的熟悉与了解等能力,能够对林业机械维修与操作提供合理意见,帮助他们更好的维护林业机械运行。

目前,林业机械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林业生产管理中应用较为频繁,由于环境因素、人为因素以及设备自身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林业机械故障发生几率逐渐增高,对林业生产管理非常不利。而针对如何解决林业机械故障问题,上文中已从故障形成的因素进入研究,并结合林业机械实际应用情况,做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预防与维修的管理能力,将制定的有效维修与预防方法落实到实际林业机械管理中,提高应用效率。

作者:刘月军 单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公路管理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