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0:34:00

集群化范文篇1

动漫原创产品开发

作为一个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动漫的生命力是与原创息息相关的,离开了原创,动漫产业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加强动漫原创产品的开发,才能使动漫产业有着源源不断的发展源动力,才能不断的开拓市场和发展疆域,原创是动漫的灵魂。要想推进动漫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必须为动漫原创产品的开发为基点。

(一)动漫企业要加强原创开发投入

作为动漫产业,要对原创引起充分的重视,在原创产品的开发方面投入足够的资金,以支持原创动漫产品的制作和开发。没有好的动漫产品,就不能吸引消费者,以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后续的一系列的下游产业的发展和衍生品的开发也将失去支撑。动漫产品的原创是我国的一大弱项,是发展中的软肋。其实不是不重视,也不是没有原创,只是原创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差,空有量,而没有质的提高,而且模仿的意味较强,真正的创作稀缺,难以给人们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多是昙花一现。没有鲜明的特征,没有文化背景依托的动漫原创是不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的,我国动漫产品的一味模仿,使其不具有区别性。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浩渺的历史文化,在文化中有不少的寓言、经典故事,可以作为动漫原创的题材,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和人物,不仅能缩短消费者接受的时间,让其第一时间牢牢抓住消费者的心,而且也能继续发扬我国的悠久文化。总之,一定要充分利用我国的文化资源,创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的产品。这就要求创作者要本着传播我国悠久文化的思想,结合我国的民族特色,不仅要学习国外的先进制度和技术,以及对情节和角色方面的处理,更要发挥我国传统文化优势和旅游资源丰富优势,在场景布局背景设计等领域结合我国民族特色风景,创作有民族特色的动漫画作品。

(二)提高动漫创作者的素质

要创作出真正的精品动画,就要求创作者本人有着极高的综合素质。动漫产品是一种文化消费品,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另外要去掉浮躁和功利心理,要求创作者有一颗相对纯粹和丰富的心灵。动漫创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基于文化同时也可以一种文化的,应该有一个缓慢的沉淀过程。应该精益求精,对品质严格把关,不断追求卓越的质量,孜孜不倦地探索,以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另外,动漫的创作是一个集体协作的过程,要创新创作模式,依靠创造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发挥各自的才智,在多元化思想的碰撞下产生火花,不断创作出新的形象,同时初创作阶段要给创作者充分体验生活,了解消费者需要和偏好的过程,这样才能保证创作出来的产品不是漂浮着的,是可以与市场需求完美对接的。

(三)政府要给予充分的指导和支持

动漫产业集群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动漫产品的开发创作也需要政府给予充分的资源和政策、制度支持。首先要积极鼓励动漫产品的原创。形成全国性质或者区域性的动漫原创产品评选和奖励机制,并加强宣传,让更多的动漫企业加入进来,发掘更多的原创人才,调动动漫产业主体的积极性。我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文化底蕴厚重,这样将有助于动漫产品开发本土原创品牌,创造原创作品及动漫形象,同时要调动政府的力量,支持一批有潜力的动漫企业发展,培养出有影响力的动漫品牌,既要抓自主创新,又要抓品牌培育,只有创造出自有品牌,才能更好地扩大影响,推广衍生产品,扩大知名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宣传,更好地推广动漫产品,要加强动漫产品的会展产业建设,将动漫产业发展与其它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将展会发展作为辅助措施。另外,还应该支持和鼓励企业在动漫原创产品推出成功后在最短时间内开发出衍生产品,完善下游的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的合作,使产业链条间的交易成本降低。要想整个产业链条运营更加通畅,就必须促进形成从研发开始到制作、运营、传播、销售以及衍生品拓展的一系列的价值链条连接在一起,带动整个动漫产业的发展,整合整个动漫产业的资源,是集群化发展更加便利。依托于原创,引导动漫开发的商业企业与服装、玩具、餐饮、文具等相关企业加强合作和对接的方式,引导其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衍生产品,打造有区域特色的动漫产业链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集群化发展的背景下,不同的地域应当有不同的分工,比如动漫人才丰富的地区可以从事动漫创作、演艺和动漫出版等;周边地区可以以动漫游戏开发和推广,以及动漫产品在服装、玩具、文具等产品中的渗透和衍生品的开发为主,教育发达的地区可以以动漫人才的教育为主,这样可以形成一条动漫原创、动漫产品制造、动漫游戏产品消费、传播的完整动漫产业链。同时为集群区域内外各方搭建动漫产业链交易平台,促进多方深度交流与合作,引导动漫产业更加健康、持续和蓬勃的发展。创意是动漫产业的核心,也是其灵魂。所以必须充分肯定创意的价值,鼓励并保护原创精神。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不得不面临的自身的软肋:动漫产品的复制成本极低,盗版和侵权成本极低,这也是制约很多动漫原创产品开发的原因所在:因为动漫企业担心前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进行原创动漫产品的开发,但未等到其经济效应完全显现出来,企业还没有完全从其原创产品和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中受益,其研发成果却早已被其它侵权企业滥用。这对于动漫企业是个难以克服的瓶颈,完全依靠市场力量是无法解决的,所以作为政府,必须为动漫产业的集群化的发展提供好的法律环境和发展平台,必须充分保护原创的知识产权,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增加其侵权潜在的风险及成本,不然将出现经济学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导致在动漫市场上侵权企业肆意妄为,从受害企业的智慧成果中非法获益,并形成恶性循环,使动漫产业最终走向消亡。

集群化范文篇2

关键词:保定市;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对策

河北省保定市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中再一次的强调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现旅游跨越发展”的口号。保定市以旅游业为基础,以此来带动旅游交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完善各项基础服务设施等,以此来带动保定市经济建设获得全面性的突破发展。

一、保定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河北省保定市具有“首都南大门”、“京畿重地”等称呼,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古城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保定市拥有2处世界地质公园、3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8处4A级国家旅游景区以及14处3A级国家旅游景区。同时,保定市还具有历史悠久的革命历史,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市内还开办了3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从旅游商品角度来看,保定市的旅游商品样式齐全、种类繁多。例如,白沟箱包、曲阳定瓷、安国中药以及顺阳桃木剑等等,都包含了丰富的地区特色,成为保定市旅游行业的重要经济支柱。

二、保定市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化的优势

(一)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资源是保定市进行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主要优势,也是发展旅游业的核心和基础。保定市所具备的文化资源不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还能够将所具备的历史文化价值转变为文化资本,增加旅游产品的开发价值。其中,在文物资源方面,保定市具有24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40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8万多件馆藏文物等等,其中的曲阳定窑遗址也已经成功的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在自然资源方面,保定市具有2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8处4A级国家旅游景区以及14处3A级国家旅游景区,其中白洋淀等地也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二)市场的需求量大。旅游业是否能够做大做强较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市场的需求,保定市进行的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各方面需求,在进行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的发展现状,不断的进行考察和调研,从而充分的掌握旅游市场的定位以及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信息,对市场的拓展条件以及发展状况进行掌握和了解。现如今,保定市的旅游产业的辐射力度已经达到京津地区,甚至对于附近地区甚至是全国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京津翼中的3000万人口都将成为保定市旅游业发展的市场资源,并且环渤海处的经济圈将对保定市的旅游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使保定市的旅游业发展得到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在2016年的“五一”期间,仅仅三坡景区三天内接待了32万人次,门票收入670万元,与上一年比较增长了30%以上。(三)政府的大力支持。保定市政府对于保定市的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在“硬件”设施方面给予较大的支持,在“软件”方面更是发展了较大的作用。在保定市旅游业发展期间,政府积极制定出相应的产业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指导,为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较大的政策支持。同时,政府将保定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放在首位,将其当做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为保定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保定涞水、易县等地区加强与北京房山区的合作,共同制定出《北京•保定旅游发展战略区域合作规划》,以此来打造出京南旅游度假区,为游人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

三、保定市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保定市虽然属于历史文化古城,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以及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虽然保定市的旅游资源众多,但却不是旅游强市。近年来,保定市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旅游环境的建设,使得保定市旅游产业的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在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具有的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还不能够完全匹配。(一)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保定市利率资源开发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旅游产品的整体性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保定市开展的旅游产业中过分的侧重于旅游景点的开发,而对相应的旅游住宿、餐饮等旅游配套产品的重视程度较低,使得旅游者在进行旅游结束后没有良好的食宿地进行休息。虽然餐饮业也是保定市发展的重要产业,但是在一些县内的景点附近,饭店、住宿等设施严重缺乏,有的虽然具备这些但是环境较差,档次较低,不能够满足各个阶层旅游人的需求。由于保定市的旅游产业没有实现将吃、住、玩等产品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保定市的旅游资源得不到良好的发挥。(二)在旅游资源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保定市内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商品资源,但是在实际发展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较低,没有充分实现对于自然生态以及历史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例如,在保定市中具有带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以及名人传说,而在旅游市场中仅仅只是依靠传统的旅游商品来占领市场,并没有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发掘,使新型的旅游产品来给市场带来生机和活力。

四、保定市建立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对策

根据保定市的旅游产业数据分析以及保定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来看,保定市的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十分可行。要想实现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则必须以政府为核心,与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协调和利用,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旅游企业的集聚。其中,进行保定市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优化旅游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针对我国保定市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旅游产品整体性较差的问题,应加强对保定市的旅游景区进行吃、住、游、娱中各个环节的优化,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重点培育薄弱环节。首先在“吃”的方面,保定市具有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其中“直隶官府菜”以及“美食文化节”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品尝,对此保定市应加强对地方菜色资源的挖掘,在景区周边构建饮食网络,从而优化旅游产业中的饮食产业链。在悠闲娱乐方面,可以在传统节日时将地方的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古典与现代融合而成的新型娱乐项目。在购物方面,保定市旅游商品的单一化较强,旅游产品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差异性、主题性以及互动性。而在保定市旅游景区中呈现给游人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同时替代品众多,并且大多属于一次性消费的产品,不能够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也无法形成行业间的竞争。例如,在保定市的古莲池、大慈阁以及冉庄地道战遗址中大多数都是观光型的静态旅游产品,由导游进行简单的介绍,与旅游者的互动性较差。因此,保定市应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使旅游商品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并且还应提高其附加价值,使其能够充分的突出地方特色。(二)加强旅游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配合。保定市旅游产业在对产业链进行合理优化的基础上,还应加强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联系和配合。由于保定市目前旅游产业中各个主管部门的匹配程度不高,加之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强度大,在此种背景下结合起来的产业链将会十分脆弱。因此,在对各个环节进行优化之后,需要进行联系和整合。保定市可以通过建立行业协会的方式实现各个环节的配合,例如,建立餐饮协会、旅游商品协会以及宾馆饭店协会等等,以此来加强各环节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从而构建成一条完整坚实的旅游产业链。(三)树立保定旅游产业集群品牌。保定市旅游产业的宣传和推广可以通过树立保定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方式来进行,这个过程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对保定市旅游产业进行包装、策划和推广,使其能够成为全国知名的集群品牌,可以采用广告宣传的方式,在河北省的繁华地区打造巨型的广告牌以及利用新媒体等渠道进行广告宣传,或者与旅游线路中经过的各个企业开展联合营销活动等方式,从而促进保定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

五、结束语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保定市应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进行旅游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面对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保定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转变旅游发展理念,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充分的满足当代旅游者的需求,给游人最佳的旅游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保定市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佟新阳 刘文超 王印华 申鹏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风霞.保定市建立大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战略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3):168.

集群化范文篇3

大庆位于黑龙江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是闻名遐迩的石油城市,因此整体经济水平和居民人均收入较高。相关部门对于体育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并将其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来看待。大庆具有种类多样的旅游资源,如土地草原、冰雪旅游、湿地湖泊旅游等。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认识,大庆体育旅游产业得到了发展,开发了石油文化,滑冰、滑雪、冰雕雪塑,湿地游览,赛马、冬泳等。目前,大庆市体育旅游市场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空间较大、市场前景喜人。

2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辅助设施的建设相对不足。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是需要很多基础和辅助设施,因为它们为集群化的发展和提高奠定了物质基础。例如:交通、体育活动场所(馆)、宾馆、餐厅、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及销售等,这些设施共同组合才能形成集群化,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基础环节设施的建设不足、落后均有可能影响声誉。但是,目前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中的基础设施、辅助设施的建设相对不足或落后,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像大庆文化体育旅游集团这样能够将各个方面集中在一起组建的大集团,涉及到文化、体育、旅游等为一体的非常少。

(2)关键要素的开发不平衡,并缺乏紧密性。目前,大庆市的旅游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全市的旅游景区大部分只注重门票收入,对于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中关键要素的开发不平衡、不深入,进而忽略了关键要素开发所产生的效益。从横向发展的角度看,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关键要素之间缺乏紧密性。如虽然大庆市冬季的冰雪文化旅游开发的比较好,带动了相关的项目如滑雪、滑冰、冰球以及一些东北传统的冰雪民间小运动等不断地发展。但仍局限于冬季运动或休闲项目的开发,夏季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还先相对较少。集群化中的关键要素如体育项目、体育及旅游服务、餐饮、住宿等缺乏整体的开发或者整体开发比较单一,有的项目未涉足;同一要素之间、城乡之间、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体育旅游业的开发以及发展不平衡,相互之间缺乏紧密性。

(3)尚未形成专业的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结构。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蕴含着很多方面,常见的有旅行社、体育活动场所(馆)、旅游景点、酒店、交通等。各个方面在一颗主线上有机地联系,相互间具有横向、纵向、交叉的产业联系,形成了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结构。但是目前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中各个方面或企业间只是简单的堆积,内部各个方面的一体化程度很低,分工尚未精细化,经常发生部门分割、利益冲突的现象;很多体育旅游单位在产业链上只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市场开发整体上表现出较为零散。如开展较好的冰雪项目的各种器械的设计、开发、生产等均来自于外地,同类企业之间普遍存在严重的初级竞争的关系,距离高级的合作关系还有很大的距离;集群化中生产性的企业较多,辅助性服务的单位(咨询企业、研发机构等);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人为障碍较多,严重割裂了集群化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援助的局面尚未展开,影响和制约着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有序发展。

(4)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目前大庆市的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中各个企业缺乏有效地宣传和推广。其中,旅游单位宣传的手段或方式相对来讲较好。而体育旅游产业集群中其他企业的宣传或推广较弱。主要是因为产业集群企业对于产业的策略方法、重要性等缺乏相应的了解和认识,因此缺乏有效地宣传和推广。个别企业通过电视、广播、广告等宣传,但是缺少将体育旅游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宣传和推广的。

(5)政府部门缺乏及时、全面的支持。政府对于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如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支持以及相应的研究机构、大学院校为之提供智力支持等。但目前大庆市政府部门对集群化缺乏及时、全面支持。缺少相应的资金、政策法规、技术支持、人才智力及业务培训等方面的各种信息和支持,缺乏对项目的开发、规划和发展等等,这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

3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策略

(1)整合已有资源,加大基础设施、辅助设施的建设。旅游产业的开发依赖于聚集和多种功能环境,所以,产业集群发展首要的问题是整合已有资源。因此,要依据地域接近的原则,将体育旅游资源与已有的体育场所(馆)资源有机地结合,打造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圈,注重从生态自然、经济发展、文化底蕴、交通便利等角度出发,整合已有的各种资源,使得各种资源相互补充,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修身养性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活动,可以发挥高出自身价值多倍的价值和各种效益,为体育旅游集群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加大基础设施、辅助部分的建设,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和辅助设施器械等的建设,这方面可以借鉴北京、上海以及国外先进的成功经验,从基础的方面为集群化的发展提供保障。

(2)注重集群化内关键要素的平衡发展,提高其紧密性。随着大庆市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市政府、体育局、旅游局以及相关的旅游企业应该依据市场的需求以及特色资源开发出了一系列的相关体育旅游形式。更要注重不同季节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体育及旅游服务、餐饮、住宿、交通等整体性发展,例如四季型滑雪场的建设、冬季雪地的足球,加强城乡、民族间的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及各个要素的平衡发展,应该做到从“玩、吃、住、行、游、娱”等诸要素体系内部进行整体协调。

(3)有效地联合其他行业,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体育旅游集群的开发需要多个行业的参与,如体育业、旅游业、餐饮业、住宿业、交通业、通讯业等等,它们通过核心的吸引物有机地结合,才能建立完善的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这样才能真正利于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在多个旅游企业联合的基础上,吸引其他行业集群,形成专业的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使整个产业向各个方向发展、延伸,以便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旅游为目的的集聚地。

(4)扩大宣传和推广的途径。目前,广大群众对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了解还是存在表面层次上、不够深入,对于体育旅游的意识还没有普及。原本单一的宣传和推广途径与现在的生活方式和节奏脱节,也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体育旅游的需求。因此,要扩大对此宣传和推广的途径。先明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采取符合自身情况、时代特点,符合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心理的宣传和推广的途径。而且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扩大宣传和推广的途径。如利用网络、电视、手机、广告等大力宣传和推广,而且要注重从集群化整体的角度进行宣传,加深民众对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认识,让民众感受到体育旅游一体化的魅力,以便促进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

(5)政府应加大主导作用,并提供更多的支持。大庆市政府应注重协调各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企业之间的战略规划和结构调整,注重招商引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支持、、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提供市场导向的即时信息、专业化的咨询建议等等,以其促进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还要管理创新机制、加大多样化和多元化产品的研发,要科学利用资源,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统筹协调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4小结

(1)目前,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基础设施、辅助设施的建设相对不足;关键要素的开发不平衡,并缺乏紧密性;尚未形成专业的产业链和系统的框架结构;缺乏有效地宣传和推广和政府部门缺乏及时、全面的相关支持。

集群化范文篇4

1.面向精细化管理——如何协调复杂的局面?在当今新型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建设过去重效率而轻品质、重“增量”而轻“存量”的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精明利用“增量”空间,有效盘活“存量”空间,改变粗放式发展所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局面,营造可持续、高品质城市空间,是当前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改善局面需要精细化的管理:从城市的物质环境来看,城市设计面对的是公共空间、建筑组群、绿化景观、公共设施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环境,需要对各要素的关系进行协调;从社会经济环境来看,城市空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理想的城市空间,既要有清晰易辨的城市空间结构、便捷的交通系统、完整而高效率的公共服务设施,也要有反映经济价值的城市活力、蕴涵地方历史的文化意义和体现公共利益的社会意识。而中国当前规划设计的运作模式由旧的计划体制发展而来,一方面,制作编制规划的设计团队专业背景相对单一;另一方面,各相关专业的管理职能部门均为纵向的行政体系,分庭而治。这就导致在面对城市复杂局面时,规划设计难以适应对城市建设进行精细化管理的需求,这是当今城市设计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2.涉及多参与主体——如何平衡多元的利益?由于思想与制度上的“惯性”,中国当前的规划设计运作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将规划设计的过程视为一个技术性的过程,导致了规划设计过程表现出“封闭性”的特征。这种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某种程度上虽然适应了城市快速发展的对“效率”的需要,却往往只考虑了政府的发展意愿,无法及时获取开发机构的开发意愿,更难以反映公众的真实需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规划设计由原来仅仅对政府负责变为要对政府、开发机构和公众负责。这就意味着当前的规划设计运作过程需要由“封闭”走向“开放”,各相关利益群体均需要了解设计过程中的有效信息,从自身需求出发对设计的决策提出要求,参与到规划设计的决策过程中来。如何使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透明化、公开化,使相关决策能够获得更广泛的支持,是当今城市设计面临的第二个挑战。3.应对动态的过程——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投资只占城市开发的一小部分,多数投资来自于市场,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集体、个体、外资和合资等多渠道资金投入的状况,同时,政策环境、社会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城市建设的环境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中,面对政府、开发商、公众等多元的参与主体与不确定的投资环境及项目完成期限,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在政治和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城市建设机制表现为一种供给导向型的模式不同,仅仅依靠美好的蓝图已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如何有效贯彻、落实目标,保证城市设计实施的合理性与灵活性是城市设计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在“不确定”的建设环境下,城市设计需要利用灵活的作用手段,制定弹性的城市设计实施框架,才能有效发挥作用。然而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体系仍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整过程之中,计划经济的思想与做法仍存在并影响着城市建设,城市设计在中国虽然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获得发展,却同样不能独善其身,体现在规划管理部门在推进城市设计实施的过程中,未能及时反映市场与社会的需求,缺乏主动有效的运作手段。这是当今城市设计面临的又一挑战。

二、城市设计运作的“集群化”倾向

在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城市发展的各种要素流动与组合机制的改变,营造了激烈竞争与充满不确定的环境,单一作战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集群化”的协作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当代城市设计根植于市场经济的特性使其先天具备了“集群化”的倾向,并具体体现在“倡导多学科协作”“兼顾多主体利益”和“注重全过程协调”三个方面。1.倡导多学科协作城市设计师面对的是城市物质空间环境这个极为复杂的研究对象,这也就意味着城市设计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应对问题和挑战。首先,与城市空间设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城市设计师的专业基础和看家本领;其次,良好城市空间的形成仅仅依靠设计本身显然不够,城市设计师还需要了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交通规划、市政规划等相关知识并与城市设计建立起联系;第三,城市设计的实施要求城市设计师必须了解城市的政策背景和管理机制,善于利用或创造方针、政策来保证城市设计实施的实效性;第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离不开开发机构的支持,这就要求城市设计师要了解城市开发的市场需求和机制,并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来引导城市建设;最后,城市设计往往是围绕城市发展和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的,涉及到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诸多方面,还须借助其他自然学科、人文学科领域的方法理论来加强对城市设计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科能完全掌握上述所有这些知识与技能,可见,单凭城市设计师的个体力量是不可能完成城市设计工作的,必须依靠城市设计集群化的团队。尤其在复杂的城市设计工程中,城市设计师必须与来自不同知识背景的专家组合作,[2]以形成综合的解决方案,更有效地发挥城市设计的作用。这决定了城市设计团队是多专业的集群,除了城市设计师,还应该包括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建筑师、市政工程师、交通工程师等,他们有不同的专业背景,通过密切的协作共同为设计目标的实现做着自己的努力。2.兼顾多主体利益城市设计运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城市开发活动的公共干预来获得高品质的城市空间,而城市开发的目的总是为了一定的利益,这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其中,政府部门是整个运作过程的管理者。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出发,政府部门对城市建设进行设计导控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保障城市环境品质,维护社会公平与公正;另一方面则为了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开发机构是城市设计的导控对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机构以保障或增进自身利益作为最高目标,追求利润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专业人员是城市设计的编制者。集中了专业智慧的专业人员,通过问题分析、提出设计概念与方案并转化为导控规则,为运作过程提供基本的依据。公众是城市空间的最终使用者。作为城市设计最终的服务对象,公众是运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方,关注的是设计方案、项目开发对其自身生活环境的改善。各参与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在城市设计运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相互交织,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在全局的观念下,城市设计运作就必须从整体、个体多角度来思考公共、团体及私人等多种利益的平衡,通过协调来保证公共和私人的利益,使各利益主体认识到城市设计所带来的益处,积极参与并通过公开公正的沟通与协调争取自身的利益,将各种意见融合到一起,形成各方认可的共识,才能使城市空间的建设获得更好的品质。3.注重全过程协调当今的城市设计已经不再是仅仅提供美好的蓝图,而是提出实现蓝图的一系列的行动计划,这些行动是在城市设计目标的指引下的一种手段选择,是在城市设计目标和行动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的过程。因此,这一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设计的过程,而是一个“设计”加“管理”的过程,包括计划制定、设计与表达、成果转化、成果审批、成果实施、监督检查、管理维护、评估反馈八个阶段,各个阶段在不同层次上是循环往复的,并由此构成了城市设计的“全过程”。在城市设计全过程中,涉及专业设计、管理操作、公众参与、市场运作的各个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开发机构、专业人员、公众等各方的积极参与,各方的参与不应该是片面性、阶段性的,而是整体的、全过程的。一方面,城市设计面对的是公共空间、建筑组群、绿化景观、公共设施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环境,其运作需要在多专业协作中通过协调来获得理想的城市空间;另一方面,在空间形态的背后是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政府、开发集团和其他利益群体,为了自身的政治或经济目的,围绕着利益分配这一主题展开博弈。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设计目的的实现,不仅需要通过经济手段提供足够的激励,使各参与方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能够满足政府部门所希望实现的社会效益,也需要加以一定的限制,利用行政、法律的手段来保障公共利益不受损害。在这一意义上,当代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不是政府部门之间的片断、封闭的过程,而是注重全过程的、开放的协作过程。

三、城市设计运作的集群化协作策略

从城市设计的集群化倾向可以看出,城市设计运作的成功与否与城市设计集群的有效协作息息相关。面对当代城市设计的挑战,封闭、单一的城市设计运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发挥城市设计的各参与主体的作用需要在平台建设、组织机构、技术手段、参与环境等各个方面采用相应的协作策略。1.建立切实有效的协作平台机制的建立首先应保证协作的有效性,成功的协作取决于:①根植于地方背景;②各参与者在一开始就明确自身的角色、权力与职责;③如有需要,整个过程应该对所有相关利益者开放;④加强信息的管理与流动使其有效为各参与者服务;⑤参与者能够获得相应的技能和专业的意见。[3]在中国的实践中,面对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效的协作应该在开发过程的早期就将各参与者组织起来,各方的协作应和整个开发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做有利于及早发现可能导致冲突、造成延迟的障碍并做出应对的措施,而非在变化发生之后再做出反应。作为城市设计的组织者,政府部门在整个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积极为各方创造参与的条件。政府部门需要对过程中涉及到的利害关系进行分析,收集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和意见并对其中的共同利益进行识别,通过规划组织、提供信息与交流、积极调动广大的民众,监察与反馈等具体环节来达成共识,将一些必须遵守或有益的建议体现到城市设计的导控规则中,或强制执行,或进行引导,从而保证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能得到各方的支持与理解。另一促进协作有效性的方式是政府部门建立或委托一个专职的规划设计顾问机构,由于规划管理部门未必有精力、有相应的技能来管理整个运作过程,因此,一个专职的顾问机构能够为参与各方提供相应的信息,有效地协调各方的意见从而促进城市设计的运作。2.改善职能部门的协作效能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集群化协作对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并不仅仅是规划管理部门的事,政府其他职能部门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城市设计运作具有直接影响的部门主要指计划部门、土地部门、财政部门,有间接影响的部门则包括环保、消防、卫生、市政、园林、建委、房产等。各职能部门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都代表着城市政府的立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发挥城市设计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各相关部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建立有效协调机制的关键在于:①将需要共同执行的重要的城市设计成果上升为公共政策,给予一定的法律地位,一旦城市设计导控规则获得法律地位,也就意味着城市设计成果将成为各部门共同遵守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文件,运用到未来的城市管理中去,从而促进了城市政府不同部门、机构之间以及政府和开发机构、市民之间行动的相互协同;②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部门间的冲突常常表现在一些责、权、利模糊的“边界”上,在城市设计的执行过程与工程项目建设中,由于相关的法规政策对各部门的具体管理形式缺乏明文规定,不但开发机构需要在各职能部门之间疲于奔命,规划部门也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管理成本来进行综合协调,大大降低了城市建设的效率;③建立共享的信息平台,信息是各部门进行决策的依据,一个共享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够促进信息在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有效传递,减小规划管理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并为城市设计的运作建立一个协商的基础。3.提供整合集群的技术支持在当前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多学科的协作在技术上往往表现为规划设计、市政、交通等不同专业繁复多样的设计类型和设计成果,成果之间存在重叠甚至矛盾的现象,这显然不利于城市设计多专业协作有效发挥作用。为了避免“规划打架”,应对城市空间的综合发展和多元的专业学科作用,城市设计的集群化协作在技术层面上需要以具有“综合性”的成果作为载体,为各专业的设计人员提供一个参与城市设计的技术平台。首先,除了功能组织、公共空间、建筑形态和交通组织等常规的城市设计内容,还应加强与规划、建筑、市政、交通等各专业之间的协作,对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开发、公共空间的整体性构建、立体慢行系统的连续性组织、市政交通设施的一体化衔接等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城市设计目标的达到需要可付诸实践的具体行动,而行动应该能够使片断式开发所产生的效益与城市设计的整体目标相一致,并由小到大产生连锁效应,这些实施城市设计的行动与策略应该在设计阶段就有所考虑并体现在技术成果中,其中既包括对城市设计运作过程中开发时序、重点项目、近期建设等的统筹安排,还包括对城市设计运作在公共投资、经济导控手段方面的市场策略和对工作组织、公众参与的意见和建议。4.营造多方参与的良好环境城市设计作用的发挥与一个支持城市设计的良好社会氛围相关,其有效实施离不开城市设计各参与群体的理解与支持。“在任何领域,我们都必须为更高质量的城市设计赢得言论上的胜利”。[4]城市设计参与各方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影响着其对城市设计的支持程度。各参与方对城市设计的关注程度与其切身利益有关,关键在于让其认识到城市设计与自身的利益关系密切,好的城市设计能够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为开发机构带来更多的利润,为政府带来城市管理上的成功,进而改变各方对城市设计的看法,鼓励其关心、支持甚至积极投入到城市设计的实践活动中。城市设计运作过程中推动好的设计的程度取决于技能、知识和参与者的态度。[5]也就是说,在专业知识技能之外,城市设计各参与者素质的提高对于促进城市设计的实践意义重大。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来自于政府的引导,通过关于好的城市设计的大众教育、对好的城市设计进行鼓励、积极提倡公众参与等方式来营造一个有利于城市设计运作的氛围。同时,良好参与环境的营造也离不开开放的信息平台建设。城市设计的相关成果作为一种公共信息,应及时为各参与方所了解,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各方对城市设计的认知和参与,也能够增加规划过程的透明性和公正性,防止决策过程中腐败行为的产生。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的表达对信息能否被有效地共享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安妮•贝尔(AnneR.Beer)认为,设计决策制定过程中主要参与者之间的交流通常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同的参与者经常使用不同的语言,各个专业拥有自己的“行话”,而这些“行话”对于大部分参与到决策过程中的普通民众而言都是难以理解的。[6]鉴于此,信息要为各方所共享就应该尽可能地消除这种人为导致的“隔阂”。因此,城市设计过程中相关信息应针对不同的受众调整表达方式,使更多的人能够真正参与、融入到城市设计的运作过程中来。

集群化范文篇5

区位商也称专门化率,最早是由哈盖特(P.Haggett)提出并应用于区位分析中的。区位商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判断一个产业部门是否专业化以及专业化程度,以及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等方面,区位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也是识别产业集群的主要方法之一。区位商是指一个特定区域的特定部门(产业)占区域总产值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比重之间的比值。通过计算,区位商如果小于或等于1,可以认为该产业是自给性部门,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区位商如果大于1,则认为该产业是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区位商越大,专业化水平越即集群程度越高。区位商法从点到面、从中观到宏观体现了本土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例,既提供了产业集群存在于特定区域的迹象,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产业区域集群的联系。本文选择区位商系数模型来测度长株潭旅游产业集群,地区以及产业领域都已确定,即公式中的字母所代表数值确定。公式中的LQij是长株潭地区(i)旅游产业(j)的区位商;Eij是长株潭地区(i)旅游产业(j)的总产值,Ei是长株潭地区(i)的总产值;Ekj是全国旅游产业(j)的总产值,Ek是全国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

二、长株潭旅游产业集群的判定分析

长株潭地区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主要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之间的距离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其中还包括12个县市和177个建制镇,面积2.8×104km2,人口超过1300万。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有专家提出将长株潭三市建成“城”的构想后,到2005年长株潭一体化被正式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长株潭三地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据来自三市统计年鉴显示,2006年三市以占全省13.3%的面积、19.2%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37.6%的GDP,GDP增幅为14.1%,人均GDP达到21750元。之后的每一年,长株潭地区的经济一直呈现着快速增长的趋势,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2004年到2013年这十年时间内,长株潭地区的生产总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同比增长速度非常快。湖南省是我国的旅游大省,长株潭这个“金三角”是湖南省经济发达、历史积淀深厚、人文景点最多的区域。在《湖南百科全书》中记载的全省30个著名遗址、7个著名城址中,分别有22个遗址5个城址分布在该区域。其中马王堆汉墓、岳麓书院、炎帝陵、著名历史人物故居、红色旅游景区等都是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从旅游产业来看,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发展势头强劲、具有潜力的朝阳产业,已经显示了它的产业优势。而长株潭地区随着产业一体化及构建“两型社会”战略决策的出台,又凭借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使旅游产业成为湖南旅游产业的中心和重轴,地区旅游产业国内总产值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所占比例大大增加。总体来说,2004年到2013年期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第三产业更是蒸蒸日上。长株潭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旅游产业生产总值都紧随着全国GDP的增长速度,在逐年快速增长。从表中可以看出,2004年到2014年这十年之间,长株潭地区的总体区位商分别为2.9378、3.4817、3.4869、3.3241、3.0950、2.8845、2.9978、2.3895、2.5623和2.7782,各地区区位商值均大于1,大部分区位商值大于2。这些数据表明,长株潭地区旅游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相对专业化程度比较高,旅游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并且集群化程度较高。

三、长株潭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长株潭地区从2004年到2013年这10年以来的区位商都大于2。这些数据充分说明,长株潭地区的旅游产业呈现高水平的专业化,集群化显著。如下图所示的长株潭地区区位商变化,2004年到2005年是上升趋势,从2006年开始,长株潭地区总体区位商开始呈现缓慢下滑的趋势。从这单一数据来看,这似乎说明2006年开始长株潭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化开始降低,但实际上从上文中的表中可以看出,从2006年开始长株潭地区的各个产业的都高速发展,这是由于2005年省部编制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一五”规划》2006年长株潭又被国家列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点发展城市群,使得长株潭地区产值不断增加,GDP基数变大,其中旅游产业也在不断发展,但单一产业的增长明显低于所有产值的增长,使得旅游产业区位商出现缓慢下降趋势。2011年,总体区位商呈现出低谷,长株潭各个地区的区位商也显示下滑状态,这是由于2011年是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后的经济回暖,也是长株潭的“十二五”计划的第一年,经济发展更为迅速,总生产总值增大。但从长株潭的总体区位商的变化趋势来看,区位商值几乎都在2.5以上,显示出高集群化现象。长沙作为长株潭地区的领航者,是湖南省省会,也是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地区生产总值比株洲和湘潭要高出3倍多,旅游业生产总值比株洲和湘潭要高出将近5倍,其区位商值基本引领长株潭地区区位商值走向,与总体区位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主要是由于长沙是省级经济、科技、金融和信息中心,经济发展迅速,地区生产总值占长株潭地区的60%以上;而且长沙还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发源地,又称“楚汉名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出土的马王堆文物、走马楼简牍文物、岳麓书院等等,都是长沙重要的旅游景点,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其总产值占长株潭地区旅游业总产值的70%以上。所以,长沙的旅游产业集群显著,区位商值基本都大于3,高于株洲和湘潭地区。从株洲来看,地区生产总值明显低于长沙,但高于湘潭,这主要得益于其工业发展。株洲是我国的老工业城市,也是现在的新兴工业城市,具有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电动汽车研制基地,其中有100多个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产生于株洲。株洲还创造了动力火车的第一速,“火车头精神”是株洲无可争议的城市特色。从旅游产业来看,株洲旅游产业集群程度较于长沙和株洲是不显著的,其区位商明显低于长沙和湘潭地区。株洲是一座自然风光名城,炎帝陵、桃源洞、酒埠江、神农城、方特欢乐世界与梦幻王国等,都是株洲的旅游观光佳境。且因为长株潭一体化政策的出台,株洲的发展明显加快,相继被评为“国家围上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产业随之迅速发展。湘潭作为故乡、伟人故里,也是、陈赓、谭政、齐白石、贺国强、马英九等著名人物的故乡,同时也作为湖湘学派及湘军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是红色旅游的重要景区。自从2005年长株潭一体化被写入”十一五规划“,2006年开始实施之后,湘潭地区的生产总值逐年快速增加,平均增长速度高于长沙和株洲,其旅游产业集群显著性增加,其区位商都大于2,高于株洲地区,且逐渐接近长沙地区。

四、结论讨论及启示

集群化范文篇6

一、荆州区工业集群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在市场高度开放和多种经济成分充分发展的互动作用下,经过工业的结构调整和重组,形成了一批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一些产业的资源要素向园区集中,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特色明显、产业链体系完整、中小企业集聚效应显著、经济体制活力充沛的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带动了荆州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1、“工业兴区”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近几年,荆州区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区”战略,扎实开展了服务型政府建设年、作风建设年、项目建设年、工业突破年活动,广大干部群众现已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强化了“抓工业就是抓发展、抓工业就是抓民生、抓工业就是抓和谐”的意识,形成了集中力量抓好工业、全民服务工业的良好氛围。

2、工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已经形成。荆州区三次产业比由2000年的28.9:27.3:43.8调整为2005年的25.6:40.2:34.2,工业经济比重比2000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在GDP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工业企业已成为税收主体,实现税收达2000万元的工业企业有1家,过1000万元的有4家,近20家过100万元,工业企业税收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企业税收已占财政收入比重的70%以上,工业经济对税收的贡献越来越大。

3、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已经形成。荆州区形成了石油机械、轻工纺织、造纸包装、食品加工、医药化工五大支柱产业。其中石油机械产业有企业23家,产值13亿元;轻工纺织产业有企业31家,产值10亿元;造纸包装有企业20家,产值近10亿元;食品加工产业有企业28家,产值7亿元;医药化工产业有企业11家,产值5亿元。石油机械、轻工纺织、造纸包装形成了布局集中、分工协作、层次较多的产业链条,三个产业分别集中布局在四机石油机械工业园、城南纺织工业园、拍马纸品工业园,集群式发展模式已初现雏形。

4、高新产业的发展基础已经形成。荆州区具有科教优势,境内科技力量雄厚,辖区内有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职工医学院合并而成的长江大学,另外有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荆州医药高专等高等院校。石油化工中南地区的研究中心在荆州,辖区内有各类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近2000人,科技力量居荆州市前列。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均与华中科技大学、长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校企联姻十分紧密,其中部分企业就是高校的科技人员领办。全区有高新技术企业7家,多家企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建立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四机厂和赛瓦公司有科研人员200多人,分别建立起了规模大、层次高、实力强的部级研发中心。这些都为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区内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技术支撑。

二、荆州区工业集群化发展的目标和原则

今后一个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集约化水平为目标,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延伸产业链和实现循环经济为手段,以工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为载体,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块状经济,力争2010年石油机械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造纸包装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轻工纺织产业达到20亿元以上,食品加工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新型建材20亿元以上,医药化工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建立起1~2个国家名牌产品系列,10~20个省级名牌产值系列,努力建立起门类齐全、层次较多、竞争力较强、产值规模5个过20亿元的工业集群,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使工业产业集群成为引领荆州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在推进荆州工业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遵循好以下基本原则:

1、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并轨。对工业产业进行有效整合、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制定产业整合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产业科技创新、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深化国企改革等方面,政府要担负重要职能。因此,切实发挥政府作用是保证产业集群顺利实施的关键。另一方面,发展产业集群要遵循市场经济准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促进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2、制度创新与科技进步并重。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规范的市场主体,增强产业内在活力,并以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体化来推动产业一体化。同时,加快荆州区工业科技进步,使之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瞄准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动向,增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部分产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以科技进步来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3、优势融合与开放带动并进。充分发挥荆州区在产业基础、专业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所拥有的比较优势,既分工又协作,推动有限的资源向具有一定优势或潜在优势的产业和企业配置,促进强强联合,增强聚合效应,实现优势融合和互补,推动荆州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行业成长,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集团),形成特色显著、协调发展的工业集群的布局。同时,还应高起点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进口关键设备,利用后发优势,实现重点产业和产品的跨越式发展。围绕支柱产业上下游产品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开拓国际市场,逐步扩大境外投资,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对外开放拓展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提高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4、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实现荆州区工业产业集群,必须以一定的发展速度为前提。但在强调产业集群速度的同时,也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在保证总体效益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争取高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效益的提高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速度和效益的协调与统一。

三、荆州区工业集群化发展的重点领域

加快荆州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要坚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工业集约式发展基础,大力构筑产业集群。

1、石油机械产业。依托四机石油机械工业园区,以四机厂、赛瓦公司为龙头,在建好四机特车、江汉建机、江汉佳业等企业的基础上,引资和鼓励地方民营投资创办配套企业,抓好石油钻修井、固井压裂、高压流体控制和高压管压件、柱塞泵与转盘、抽油机、建工机械等6大系列主导产品的开发,力争石油机械主辅企业达到30家以上,其中产值过15亿元的企业有1家,过4亿元的有3家。研究开发管理信息、操作控制等石油机械软件系统,形成自主研发、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石油机械关联产业集群。

2、造纸包装产业。依托拍马纸品工业园,以拍马集团为龙头,整合全区造纸资源,提高装备水平,改进生产工艺,延长产业链条,加强环保治理。重点发展多型号的低定量胶印新闻纸、高档轻型书刊纸、涂布白卡等高档包装用纸及板纸等产品。重点扶持好拍马纸业10万吨白卡纸和8万吨轻型书刊纸项目,力争园区在5年内产能达30万吨以上。加快10万吨林纸一体化、万砘金卡银卡深加工、高档包装印刷项目的建设,引进和发展纸品深加工技术,提高纸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建立高档制浆、造纸、深加工、包装彩印的一体化格局。同时还要大力扶持利用生活垃圾和秸秆发电等项目,实行热电联供,为造纸业提供配套。

3、轻工纺织产业。依托城南纺织工业园,以江棉纺织、荣海纺织、友亮纺织、金鹏纺织等优势企业为核心,整合资源,高位嫁接,扶持建设好2~3个各达10万锭的纺织企业集团,力争在5年左右,纺纱达40万锭以上,织布达3万台以上,使荆州进入纺织大区。重点发展高支别棉纱、高档涤纶仿真面料、高档天然纤维抗皱免熨面料、高档针织服装面料、轻薄型毛纺面料,并加快引进印染、服装项目,促进制衣产品上档次、上规模、创品牌,逐步形成以棉纺织、印染、服装于一体的轻工纺织产业链。

4、食品加工产业。抓住国家对粮食主产区重点扶持和加大农副产品深加工投入的机遇,依托粮食工业城,以粮食工业为载体,发展生物和绿色食品。重点扶持果糖厂等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好10万吨果葡糖浆项目;以好好吃米业、正康饲料、汇海饲料等企业为龙头,推进米、面、饲料常规加工企业的发展;扶持中科农业淡水鱼糜制品及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解决传统特色食品的流水线生产和保鲜问题,推进水产品的深度加工;建设好李埠放心菜蔬菜基地建设,支持荆绿公司、康洁公司蔬菜深加工项目建设,创出1~2个知名的绿色品牌。经过3~5年的努力,形成粮食、畜禽、蔬菜、水产品等深加工的食品工业产业集群。

5、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科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石油开采、新材料和信息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抓好华孚软件、埃科科技等企业的发展,加快培育以石油开采为核心的新技术产业;加快津海特钢项目建设,培育好澳柏建材等新型材料骨干企业,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促进全区冶金建材产业发展;加快生物乙醇、生物柴油项目等建设,积极运用世界和国内新技术,大力培植和壮大新能源产业;加快中国中药材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建立起产学研一体化的中药材产业;扶持节水节能项目开发,支持玉龙科技、秸秆发电项目建设,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工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原则,大力发展信息化产业,加快建立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社会发展信息化、电子政务信息化等四大信息平台,建设数字荆州,努力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品制造业项目,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形成规模,形成产业集群。

四、荆州区工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1、在加快骨干企业发展中建设产业集群。深入推进“212”工程建设,力争用2年时间,将四机厂、拍马纸业集团发展成为产值达10亿元的企业集团;将四机赛瓦、四机特车等10家企业发展成为产值达亿元的企业;将中远纺织、金鹏织布等20家企业发展成为产值达5000万元的企业。帮助骨干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引导企业做好市场开拓,打开产品销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企业竞争力。抓好各类信息采集和综合分析工作,加强对市场形势和变化趋势的研究,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走势,引导企业生产经营。妥善解决企业扩规用地、劳务用工、水电通讯等方面的问题,促进骨干企业裂变式发展。

2、在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发展中建设产业集群。坚持按照“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元投资、滚动建设”的思路,继续举全区之力,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继续抓好石油机械、造纸包装和轻工纺织工业园三个园区和工业新区的道路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力争较快建成专业化程度较高、具有地方特色精品工业园区。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服务向产业集群集中,结合荆州区的产业特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科学含量高、投资规模大、能源消耗少、没有污染的大企业入园。完善园区企业税收分成的财政结算体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各地各部门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引企入园,实行园区共建、项目共引、服务共抓、税收共享。切实抓好入园项目跟踪服务,落实专班,安排专人跟踪服务企业,促进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开工项目尽快建成、建成项目尽快投产,不断提高项目的开工率、建成率、投产率。

集群化范文篇7

一、我市四大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一)太阳能产业。

我市的太阳能产业萌芽于10年前,近些年不断发展壮大,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形成了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真空集热管、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照明系统、太阳能交通灯、温屏节能玻璃、太阳能一体化建筑等综合开发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产业主要分布在德城区和开发区,现拥有太阳能及相关企业几十家,规模以上企业10家,总资产12亿元;年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能力280万平方米,2006年产量210万平方米,完成销售收入15.6亿元,实现利润0.78亿元,税金0.73亿元;预计2007年完成销售收入21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税金0.86亿元。作为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皇明集团承担和参与4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双高一优”项目,拥有专利400多项,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于一身;亿家能集团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太博太阳能公司光电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2005年9月16日,*被授牌“中国太阳城”。

(二)中央空调产业。

我市中央空调制造业是在玻璃钢产业的基础上,经过技术开发、技术引进而形成的一大特色产业,现有相关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14家,其中主机生产企业6家,带动空调安装、个体加工业户1200余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中央空调主机、中央空调末端产品和中央空调零配件生产的链式产业。2006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实现利税12.3亿元,利润11亿元,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中央空调产量达到4.56万台套,国内市场占有率约10%。预计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利润14亿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代表企业有亚太、中大贝莱特、格瑞德、奇威特、金光、中南、贝州等,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市经济开发区、德城区、武城县三大区域。亚太、中大贝莱特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格瑞德的玻璃钢缠绕管道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中南集团于2006年5月在新加坡上市。中国制冷工业协会2006年5月正式命名*市为“中国中央空调城”。

(三)功能糖产业。

我市1992年建成首家低聚糖工业化生产企业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禹城保龄宝、福田、龙力、绿健、百龙创园五家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群体,已聚集功能糖生产企业10家,其中有8家在禹城,另两家分别在乐陵和临邑。规模以上的功能糖企业9家,现有3家产值过5亿元。产品涉及低聚异麦芽糖(醇)、低聚木糖、赤藓糖醇、结晶葡萄糖、果葡糖浆、无糖糖浆、木糖(醇)、结晶麦芽糖醇8大系列60多个品种,2006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万吨,占全国产能70%,年总产值37亿元。禹城保龄宝、福田、龙力3家功能糖企业被认定为部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绿健等5家企业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40多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等多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保龄宝公司发酵法生产谷氨酰胺属国内首创,国内首家实现赤藓糖醇工业化生产,绿健公司结晶麦芽糖醇技术属世界首创。“保龄宝”低聚糖、“福甜”木糖醇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保龄宝”、“龙力”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禹城已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牌知名度最好的功能糖制造基地,被授予“中国功能糖城”称号。

(四)汽车零配件产业。

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分布主要在武城、乐陵、宁津等县市区。全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及相关企业75家,资产53亿元,从业人员2.3万人,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41亿元,利润25亿元,税金3.4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6家,税金过千万元企业11家,年创汇7900万美元。预计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88亿元,利润33亿元,税金5.2亿元,出口创汇1.6亿美元。全市汽车零部件行业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家,其中金麒麟集团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分别是金麒麟集团、武城县北方玻璃钢工程有限公司、三阳汽车配件(禹城)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金麒麟刹车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武城县是汽车零部件企业集聚的县市之一,规模以上企业达43家,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古贝虎、漳南、龙祥、武岩等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2005年该县被命名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县”。

二、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1、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大,发展前景广阔。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制订了《2010~2020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太阳能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推动;禹城功能糖产业被山东省政府列入“十一五”规划重点扶持的十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属国家生物产业规划重点发展的六大领域之一,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比较优势,是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随着“中央空调*造”城市品牌建设的深入开展,空调产业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空调制造业加工、销售基地;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市场年增长率将会达到35%,前景十分广阔。

2、四大产业形成了产业规模和推广利用规模。全市太阳能热水器累计产量达到1400多万平方米,占全省的60%、全国的16%,市区住宅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70%以上,我市已被国家财政部、建设部列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中央空调国内市场占有率约10%,建立了全国性的销售、市场信息网络;功能糖企业与可口可乐、雀巢、伊利、娃哈哈、乐百氏等多家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品销往美国、日本、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市场达8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汽车零部件产品覆盖了全国60%的汽车生产厂家,橡塑零部件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玻璃钢零部件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3、龙头企业技术水平高、名牌带动作用大。太阳能产业的皇明集团掌控世界级的太阳能光热利用干涉镀膜核心技术,是中国太阳能第一品牌,行业的龙头老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主要提案人,最先推出机械化模具化生产线,最先推出三高系列真空管,最先建立太阳能技术检测中心;中央空调产业的亚太、中大贝莱特、格瑞德、金光、中南等企业在全国巨大的产业聚集优势;禹城保龄宝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功能性糖源生产厂家,福田药业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功能性糖醇生产基地,龙力公司在国内独家实现低聚木糖工业化生产;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水星集团2005年跻身中国机械500强和化工500强,中南集团、新明公司、龙祥公司跨入“全国100家最具成长性汽车零部件企业”行列,金麒麟集团生产的陶瓷刹车片代表世界摩擦材料最高水平,并列入省政府重点扶持的8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4、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今年以来,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举全市之力把四大新兴产业作为优势产业重点培植,出台了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有效措施,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和考核奖惩办法,真正把工作重点和工作中心集中到扶持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上来,为四大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1、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政策不足,企业发展资金存在一定的困难。政府支持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也是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目前我市对四大产业尚需完善税收减免、金融支持、贷款担保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政府投入力度不够,企业融资难度较大,长远规划缺少资金支持是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而且产业内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可抵押性资产少,较难得到银行的支持,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膨胀。

2、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条较短、生产成本偏高的问题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我市太阳能产品仍主要是热水器,市内从事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主要是皇明集团一家,产品有待向深层次产业链迈进,尤其是光伏电池等关键原器件,大部分依靠进口,造成太阳能产品成本高,群众购买力有限,阻碍了产品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我市中央空调企业以生产末端产品为主,技术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缺乏核心技术,主机主要依靠进口,这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型或材料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行业进入门槛低,易受到市场冲击。

3、缺乏行业协调组织,集群内部协作水平不高。由于新兴产业国家标准相对滞后,集群内企业鱼龙混杂,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较低,产业内易形成恶性竞争。目前,产业集群缺乏行业的协调组织,来协调企业间资源共享,产品、技术、生产合作以及市场拓展,避免无序竞争。在战略发展上,还缺乏统一的全国战略布局,仅是个别企业在谋划自己的发展。

4、产业集群部分龙头企业发展需政府协调的具体问题。如皇明集团太阳谷建设的土地及规划问题,皇明集团上市及遗留问题,太阳能热发电项目问题,建设太阳能利用示范点问题。

三、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一)太阳能产业。

以建设“中国太阳城”为契机,依托皇明集团和亿家能集团,充分发挥名牌带动效应,集聚太阳能产业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主要生产企业,在扩大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规模的同时,积极开发光电产品、温屏玻璃、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新产品。重点抓好皇明太阳谷建设,构建集科研、孵化、生产、示范一体的产业格局。将*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太阳城,无论产业规模、自由技术、品牌影响力,热水器普及程度、示范和文化等都为世界之首。将2010年世界太阳城大会开成可再生能源世博会,形成100个以上市政代表团、2000多名外国专家和外宾、2万名内宾的规模。建*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事业的五大中心,即制造物流中心,世界级科研中心,检测中心,科普教育中心,观光旅游中心。到2011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其中家用热水器超过30个亿,单位用热水器超过30个亿,灯具、节能玻璃、光伏产品超过30个亿,实现利税12亿元。

(二)中央空调产业。

以中大、亚太、格瑞德、奇威特、金光、贝州、中南等企业为龙头,带动一批专业化协作企业快速发展,加快扩大中央空调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大力拓展产品市场领域。以招商引资求得关键件生产突破,集中力量解决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问题,筹备建设*中央空调研发中心、中央空调检测中心,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好核心部件、主机及上下游产品的生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专业化配套企业快速集聚发展。2011年,中央空调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5%以上。争取“金光”、“格瑞德”、“中南”09年前进入“中国驰名商标”行列;3年内有4-5家龙头骨干企业的主导产品力争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其他相关企业要逐渐形成与中央空调配套的拳头产品,尽快创出品牌。

(三)功能糖产业。

以培育功能糖城市品牌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营造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产业水平,把禹城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功能糖产业基地。到“十一五”末,力争功能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5家,年销售收入过30亿元、利税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产业化品种达到180种以上,产业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利税30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重点培植保龄宝公司、龙力公司、福田公司、绿健、百龙创园五大骨干企业集团,到2011年保龄宝公司进入全国制造业100强,龙力公司、福田公司进入全国制造业200强。

2011年五家企业主要指标一览表

企业名称资金累计投入

(亿元)年生产能力

(万吨)年销售收入

(亿元)年利税

(亿元)

保龄宝12.1604510.8

龙力10.6640408.8

福田12605010

绿健48172.1

百龙创园5.515306

合计47.213514428

(四)汽车零配件产业。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汽车装配、汽车维修两个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强化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培植,突出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优势,加快形成全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并以此为支撑,加快发展环保、节能、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实现汽车整车生产、汽车零部件生产整体互动,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使汽车工业成为我市未来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努力做到:强化一批优势产品,即玻璃钢、橡塑、刹车片产品;培植一批潜力产品,主要包括方向机、轮毂及轮胎类产品、汽车玻璃、消声器、汽车空调;开发引进一批高端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切入汽车电子产业,形成我市汽配产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汽车整车生产,重点支持中南集团利用齐鲁客车厂,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和资本,加快开发新车型,尽快形成经济规模,做强齐鲁客车品牌。到2011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具备国内外知名品牌2家,2015年前力争形成一家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具备经济规模的整车生产企业。

四、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优惠政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把壮大四大产业集群作为实施工业强战略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尽快调整确定各产业推进委员会领导及成员,靠上工作,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有关减免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相结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各部门积极主动地按照各自的职责,切实搞好服务,安排长期工作计划,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二)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努力争取政策资金。充分利用上级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筛选提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项目盘子。二是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对有条件上市的企业,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设立发行上市的“绿色通道”。支持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三是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四是大力启动民间资本。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三)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技术创新。引导和鼓励企业特别是产业龙头企业建立部级、省级技术中心以及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服务中心,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支持产业化为手段,推动产业形成消化创新与自主创新并重、多层次的技术开发体系,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四)扩大交流,开展国际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国际合作,争取更多的国外资金和设备用于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当今国际有利形势,建立信息化平台,主动出击,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加强联合,促进国内外社团、企业家和个人投资,壮大本土企业实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五)继续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集中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和要素向名牌企业倾斜,扶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做大作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六)规范产品市场,加强产业内部协作。加快有关产品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加强业内合作,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通过利益引导等方式,促使龙头企业重点研发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一般产品和配件尽可能产业集群内协作生产,中小加工企业积极向龙头骨干企业靠拢,逐步形成相对稳定、配套协作的专业化生产集群。

集群化范文篇8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它们以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补性相互联结。产业集群的崛起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而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是指现代服务业企业、支撑机构及政府等参与者在地理上围绕某些产业而集中形成一个网络,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商业关系支持各参与方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其内容包括供求关系、共性技术、共同市场导向、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和地方性文化等。

现代服务业是连接、融合城市经济的基础产业。世界上重要的国际城市都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可以为建设现代城市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现代服务业促进城市要素、产品和信息的流动,成为各产业关系的重要“润滑剂”。全球最著名的两个国际化大都市——纽约和伦敦——都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集群,推动着城市功能的升级和城市经济的繁荣。由于城市定位和发展模式的不同,纽约、伦敦两个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形成的途径与机制各不相同,发展类型和结构特征也存在差异。

本文主要探讨国际化大都市(纽约、伦敦)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并从微观视角探讨国际大都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在研究国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促进中国大都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二、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兴起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1980-200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6%升至63%。其中,主要发达国家达71%,中等收入国家达61%,低收人国家达43%。服务业吸收就业的比重也呈不断增长趋势,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70%左右,少数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在服务业内部,生产性服务比重在加大,主要工业国均达50%以上。随着城市的发展,各种经济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的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在于城市具有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特性,能带来较高的要素收益。城市产业集聚的形成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持,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强有力支持,它的完善和发达程度对城市集聚效应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大都市通常被作为大多数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的首选地,这不仅是因为大城市具有资本丰富、人才集聚、市场完善的优势,而且完善和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方面。

在全球范围内,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中心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地,以金融和商务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形态构成了城市中心的核心产业。以伦敦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后,伦敦Canary商务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闻名的银行总部以及金融和商务产业的集聚地,该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9000个增加到2001年的57000个,其中金融和商务服务业对就业岗位的增加量贡献最大。在纽约曼哈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一直占纽约该类就业总数的80%以上。至2001年,曼哈顿集中了纽约金融保险业就业岗位的91%,证券和商品合同就业总量的98%,以及专业和技术服务就业的89%。目前,现代服务业集群主导着国际大都市中央商务区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及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

一个城市融入全球经济或者说融人全球城市网络绝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它往往会具化到某一个或某几个特殊的空间,比如纽约与全球金融产业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曼哈顿(华尔街)来进行的;伦敦与全球金融产业的联系也是通过金融城来展开的。因此,全球城市在全球经济和地方经济之间所发挥的“界面”功能,其具体的承担者往往是一个或几个特定空间内高度集聚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与趋势。

三、国际化大都市与现代服务业集聚

(一)纽约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国际中心城市战略地位的提高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美国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而且大都集中在大都市(见表1)。

20世纪50年代,纽约市政府为了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计划,鼓励服务业的发展,催生了以金融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纽约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引导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一方面,纽约依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另一方面,在大力发展电子、通信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发展金融、商务服务、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行业,使产业呈现多样化发展和融合性发展态势。

纽约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中于曼哈顿。曼哈顿是纽约市的中心区,总面积57.91平方公里,占纽约市总面积的7%。目前曼哈顿的经济增长量占纽约市总经济增长量的82%,其地产估价约占纽约地产估价总额的53%。曼哈顿中央商务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达到鼎盛,主要分布在曼哈顿岛上的老城(Downtown)、中城(Mid-town)。老城的华尔街CBD金融区集中了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中城是豪华居住区,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著名建筑都坐落于此,许多非营利的办公机构(如研究部门、专业团体、政府机构等)都集中在中城。相关的专职事务所(如房地产、广告业等)和商业服务业也迅速聚集发展起来。

纽约属于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纽约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也刺激了面向全球的市场需求,从而诱导了曼哈顿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从空间布局看,以华尔街为中心的金融贸易集群是大银行、金融、保险、贸易公司的云集之地。金融服务业在曼哈顿聚集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巨额的公共和私人投资不仅投放于曼哈顿的街道和码头等基础设施,而且投放于高级住宅区和办公大楼,这使得曼哈顿一直保持先进和现代的设施,为现代服务业集群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曼哈顿存在大量提供金融服务和消费金融服务的人群。在曼哈顿的居民中,大多为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他们成为金融服务供求的主要客体。曼哈顿的就业人口又向一些部门集中,以2001年为例,金融保险业就业占了17.27%,信息服务业占了8.35%,零售业占了6.76%,房地产租赁业占3.95%,教育服务业占4%,专业技术服务业占14.37%(见图1)。就业人口向金融服务业及相关产业集中,反过来又推动着金融服务业不断发展,从而吸引了更多的金融服务消费企业在曼哈顿集聚。

(二)伦敦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

金融业的发展对大伦敦地区和英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支撑伦敦成为全球国际金融中心。伦敦大都市区分为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地区,伦敦商务区主要集中在伦敦城外和内伦敦西区的西敏寺两个相对独立的中心节点区。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在模式上与纽约存在很大的差异,形成了城市中心、内城区、郊外新兴商务区的多点发展模式,而且伦敦金融区发展不仅突出了现代中心城市对管理决策、金融控制和要素集聚的要求,更强调产业集群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即强调综合功能和生态功能。

1.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良好的外部条件。伦敦是金融服务业非常发达的城市。一些金融服务供求的原则被提出,而且金融业和国际商务活动的活跃最终使伦敦率先成为欧洲的国际金融中心,1870-1914年,伦敦金融中心达到鼎盛,这使伦敦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英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分布的调整给伦敦金融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在英国共有金融服务企业12228家(1997年),其中大伦敦金融区就有5430家,占总数的44.4%。1989年伦敦市总产值中,生产服务业产值比重为40.8%,而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品生产与运输部门(包括部分物流业)的产值比重只有23%,

2.伦敦城市规划引导金融服务业集群的多点式发展。在伦敦城市规划中,突出了金融中心的特点,致力于建设能够集中商贸活动的特别分区。进入20世纪后,制造业的就业与居住人口逐渐外流,伦敦的国际商务机构大量增加,向原有的住宅区方向逐渐扩展,并在西敏寺城区形成了与伦敦城金融中心相对应的以公司总部和专业服务业为主体的商务活动集中区。为了在保护中心区历史风貌的同时进一步适应商务办公区的膨胀需求,20世纪70-80年代,伦敦形成了以泰晤士河码头区为代表的新城市化中心区,并逐渐成为伦敦第二个中央商务区。这是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不同于纽约的显著区别,出现城市中心、内城区、郊外新兴商务区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多点发展的新模式。

3.金融创新成为推动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发展的不竭动力。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的规模是非常大的,500多家银行中(至1991年),外国银行有470家,拥有的资本总额达1000多亿英镑;800多家保险公司,其中170多家是外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保险中心;每年外汇成交总额约3万亿英镑,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伦敦主要是靠金融创新和保险技术创新,以及与金融相关产业的全球标准来维持金融中心的前卫性。在国际金融体系一体化的发展下,金融服务业的功能被日益扩展,金融业作为工业的金融服务者和信贷提供者的传统角色,已经被扩展到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被市场上的现货贸易或期货贸易所替代了。为此,金融创新的发展非常迅猛,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技术不断出现。在金融服务工具和技术不断创新的情况下,金融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加强。

(三)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比较

通过对纽约、伦敦两个国际大都市中央商务区内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发达国家这些著名的服务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特征。另外,纽约和伦敦这两个服务业集群在规模、专业化、国际化等方面还有很多类似之处。

1.业务规模很大。纽约曼哈顿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华尔街金融服务业集群,是全球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2005年,纽约三大产业产值构成比为0.2:11.4:88.4,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88.4%。同年,纽约第三产业就业构成中服务业就业比重为89.3%。可见,纽约已呈现明显的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结构。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也有很大的规模,伦敦金融区的GDP占伦敦GDP的14%,占整个英国GDP的2%,其中伦敦金融和商业服务部门的产出占总产出的40%。

2.具有专业化特色,即服务业集群以某一服务种类为主。如纽约华尔街的金融服务业集群、伦敦城市中心的金融服务业集群等。现代服务业专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纽约等国际大都市都注重加大对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以满足服务经济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3.具有国际化特色。不论是纽约还是伦敦,其服务业集群都是高度国际化的,集群中有大量的国外公司人驻。大量国际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总部的集聚发展,使得总部通过一张由现代电子通信技术和空间旅行路线交织而成的巨大活动网络,能够对全球生产进行控制管理,强烈的市场需求诱发有关服务性企业的崛起和发展,从而促使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

4.逐步向多点式方向发展。发达国家服务业集群的布局,最初主要是集聚在城市的中央商务区,之后逐步向中央商务区之外的其他区域发展,形成多点式甚至是网络式的区位发展模式。

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生产性服务业不同于其他非服务类产业的特点在于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同时性、开放性、易逝性和异质性。服务的这些特征,显示出服务过程对服务产业水平的重要性。服务的生产和消费都体现在服务过程之中。因此,服务的质量和差异化更多取决于无形服务过程所蕴含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对生产性服务业来说是最为重要的知识资源,其获取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二是企业与外部的知识共享,包括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或其他企业甚至其他国家间的知识共享。大量研究表明,知识(包括隐性知识)的价值在于共享,如果不同的部门相互共享各自的经验和知识,将会产生巨大的效益。由于知识累加的速度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拥有有限资源的企业要提高知识资本化的速度和效率,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已经无法满足知识创新的要求。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许多大公司,其中包括GM,IBM和3M等,它们在新产品开发时都以自我研发为自豪,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现代科学技术开始朝着不断综合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大多数企业再也无法从其内部创造出它所需要的所有知识。为适应技术变化的要求,企业间建立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联系网络成为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已经变成了一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活动。这是因为,企业通过与外部环境的广泛合作,不仅可以获得企业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更主要的是新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

如果一个组织网络能够实现团结协作和友好合作,知识资本的存量就会不断增加,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这样的组织必须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本,如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生产的专业化和交易效率的提高,良好的创新氛围等。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之间透过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以加强三者的资源分享与信息沟通,提高知识资源的运用效率与效能。对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来说,由于其隐性知识在整个知识资本中的重要性,以及隐性知识转化对于各主体间地理接近性的要求,这种“新的合作机构”就会显示出其中各知识主体间地理上相互靠近的特点。而从内部组织结构和主体关系来看,不同知识主体之间的协同变得非常重要,学术界的研究知识与产业部门的战略融合在一起相互协调发展,整个组织网络显示出显著的“生态模式”和“网络关系”。因此,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出于其内在的服务业基本特征和知识共享要求产生了所谓的“新的合作机构”,这就是“现代服务业集群”。国际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形成都是基于对获取隐性知识的需要,并且期望这种隐性知识最终能够转化成企业的持久竞争力。

隐性知识的学习和传播具有相当的难度,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常常依赖于在特定情境条件下人们之间近距离、面对面地交流。产业集群这种区域企业结构方式为这种隐性知识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且,由于服务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使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不仅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内企业间发生,而且也发生在企业员工与客户之间。由于集聚效应会吸引大量的消费者,与这些顾客的紧密接触中所进行的知识交流又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来源。反过来,隐性知识的交流又可以成为集群创新机制形成的推动力,集群内企业通过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改进服务质量,创新服务种类,从而带来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

集群内的知识资本化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创新行为的发生和知识具有密切的关系。当代的创新活动是由厂家和用户在交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过程中相互作用所推动的。根据知识螺旋模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本身就存在内在的互动机制,而这种互动的规模,随着本体层次的上升而扩大(见图2)。在国际都市中,无论是金融业集群还是商务业集群,集群内部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互相演化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进化,并促进整个服务业集群的创新机制,激发新的创新产品和思想,形成不断循环的自激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能力逐渐成为现代服务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的源泉。

五、结论及启示

集群化是国际大都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它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功能,成为支撑国际大都市发展和创新的核心要素。本文通过对纽约和伦敦两个国际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考察,发现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高度依赖于城市经济发展所创造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积聚等基础条件,而且现代服务业集群对外部知识、信息等要素的使用更多,对全球市场的依赖更大。同时,本文还从微观视角考察了国际大都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探讨了以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合作研究机构对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形成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集群内部创新系统知识流动与转化机制。

本文的研究对中国国际大都市(如上海、北京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1)全面推进服务业模式创新与服务产品创新。国内大都市在促进高技术型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人才优势,针对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关键技术及关键领域,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运用高科技手段,创新经营方式,不断开拓新型服务市场。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相关政策,加快企业研发中心的设立,提高研发水平,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2)积极规划和适时调控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国内大都市应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设好诸如总部经济区、金融区、会展区、旅游基地、物流基地等重点集群,充分发挥服务业的产业聚集效应。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外商管理部门、代表处、技术支持与服务部门、销售与采购部门及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等,努力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为服务业集聚创造外部条件。(3)促进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国内大都市应通过增强城市副中心的功能来提升中心城的整体实力,进而避免由于城市核心区负荷太大而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对服务业中的不同行业进行合理空间布局,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4)吸引与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业从业人才。国内大都市要从战略高度,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快营造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鼓励各种智力要素、技术要素参与利益与股权分配。在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人才。(5)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融人全球产业价值链。服务业集群的发展也必须与全球产业链或全球市场的大背景相结合,只有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区域产业集群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M.E.Porter.Clustersand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11)

[2]MEswaran,A.Kotwal.TheRoleofServiceSectorintheProcessofIndustrialization[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2,(68).

[3]江静,刘志彪.世界工厂的定位能促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吗[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3).

[4]杨亚琴,王丹.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1).

[5]唐珏岚,国际化大都市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1).

[6]韩景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8,(7).

[7]E.Helpman,MarcJ.Melitz,R.Yeaple.ExportVersusFDIwithHeterogeneousFirm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4,94(1).

[8]P.Guerrieri,V.Meliciani.Technologyand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TheInterdependencebetweenManufacturingandProducerServices[J].StructuralChangeandEconomicDynamics,2005,(16).

集群化范文篇9

一、我市四大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一)太阳能产业。

我市的太阳能产业萌芽于10年前,近些年不断发展壮大,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形成了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真空集热管、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照明系统、太阳能交通灯、温屏节能玻璃、太阳能一体化建筑等综合开发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产业主要分布在德城区和开发区,现拥有太阳能及相关企业几十家,规模以上企业10家,总资产12亿元;年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能力280万平方米,2006年产量210万平方米,完成销售收入15.6亿元,实现利润0.78亿元,税金0.73亿元;预计2007年完成销售收入21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税金0.86亿元。作为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皇明集团承担和参与4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双高一优”项目,拥有专利400多项,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于一身;亿家能集团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太博太阳能公司光电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2005年9月16日,*被授牌“中国太阳城”。

(二)中央空调产业。

我市中央空调制造业是在玻璃钢产业的基础上,经过技术开发、技术引进而形成的一大特色产业,现有相关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14家,其中主机生产企业6家,带动空调安装、个体加工业户1200余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中央空调主机、中央空调末端产品和中央空调零配件生产的链式产业。2006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实现利税12.3亿元,利润11亿元,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中央空调产量达到4.56万台套,国内市场占有率约10%。预计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利润14亿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代表企业有亚太、中大贝莱特、格瑞德、奇威特、金光、中南、贝州等,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市经济开发区、德城区、武城县三大区域。亚太、中大贝莱特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格瑞德的玻璃钢缠绕管道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中南集团于2006年5月在新加坡上市。中国制冷工业协会2006年5月正式命名*市为“中国中央空调城”。

(三)功能糖产业。

我市1992年建成首家低聚糖工业化生产企业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禹城保龄宝、福田、龙力、绿健、百龙创园五家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群体,已聚集功能糖生产企业10家,其中有8家在禹城,另两家分别在乐陵和临邑。规模以上的功能糖企业9家,现有3家产值过5亿元。产品涉及低聚异麦芽糖(醇)、低聚木糖、赤藓糖醇、结晶葡萄糖、果葡糖浆、无糖糖浆、木糖(醇)、结晶麦芽糖醇8大系列60多个品种,2006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万吨,占全国产能70%,年总产值37亿元。禹城保龄宝、福田、龙力3家功能糖企业被认定为部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绿健等5家企业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40多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等多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保龄宝公司发酵法生产谷氨酰胺属国内首创,国内首家实现赤藓糖醇工业化生产,绿健公司结晶麦芽糖醇技术属世界首创。“保龄宝”低聚糖、“福甜”木糖醇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保龄宝”、“龙力”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禹城已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牌知名度最好的功能糖制造基地,被授予“中国功能糖城”称号。

(四)汽车零配件产业。

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分布主要在武城、乐陵、宁津等县市区。全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及相关企业75家,资产53亿元,从业人员2.3万人,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41亿元,利润25亿元,税金3.4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6家,税金过千万元企业11家,年创汇7900万美元。预计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88亿元,利润33亿元,税金5.2亿元,出口创汇1.6亿美元。全市汽车零部件行业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家,其中金麒麟集团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分别是金麒麟集团、武城县北方玻璃钢工程有限公司、三阳汽车配件(禹城)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金麒麟刹车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武城县是汽车零部件企业集聚的县市之一,规模以上企业达43家,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古贝虎、漳南、龙祥、武岩等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2005年该县被命名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县”。

二、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1、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大,发展前景广阔。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制订了《2010~2020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太阳能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推动;禹城功能糖产业被山东省政府列入“十一五”规划重点扶持的十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属国家生物产业规划重点发展的六大领域之一,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比较优势,是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随着“中央空调*造”城市品牌建设的深入开展,空调产业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空调制造业加工、销售基地;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市场年增长率将会达到35%,前景十分广阔。

2、四大产业形成了产业规模和推广利用规模。全市太阳能热水器累计产量达到1400多万平方米,占全省的60%、全国的16%,市区住宅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70%以上,我市已被国家财政部、建设部列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中央空调国内市场占有率约10%,建立了全国性的销售、市场信息网络;功能糖企业与可口可乐、雀巢、伊利、娃哈哈、乐百氏等多家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品销往美国、日本、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市场达8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汽车零部件产品覆盖了全国60%的汽车生产厂家,橡塑零部件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玻璃钢零部件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3、龙头企业技术水平高、名牌带动作用大。太阳能产业的皇明集团掌控世界级的太阳能光热利用干涉镀膜核心技术,是中国太阳能第一品牌,行业的龙头老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主要提案人,最先推出机械化模具化生产线,最先推出三高系列真空管,最先建立太阳能技术检测中心;中央空调产业的亚太、中大贝莱特、格瑞德、金光、中南等企业在全国巨大的产业聚集优势;禹城保龄宝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功能性糖源生产厂家,福田药业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功能性糖醇生产基地,龙力公司在国内独家实现低聚木糖工业化生产;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水星集团2005年跻身中国机械500强和化工500强,中南集团、新明公司、龙祥公司跨入“全国100家最具成长性汽车零部件企业”行列,金麒麟集团生产的陶瓷刹车片代表世界摩擦材料最高水平,并列入省政府重点扶持的8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4、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今年以来,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举全市之力把四大新兴产业作为优势产业重点培植,出台了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有效措施,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和考核奖惩办法,真正把工作重点和工作中心集中到扶持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上来,为四大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1、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政策不足,企业发展资金存在一定的困难。政府支持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也是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目前我市对四大产业尚需完善税收减免、金融支持、贷款担保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政府投入力度不够,企业融资难度较大,长远规划缺少资金支持是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而且产业内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可抵押性资产少,较难得到银行的支持,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膨胀。

2、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条较短、生产成本偏高的问题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我市太阳能产品仍主要是热水器,市内从事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主要是皇明集团一家,产品有待向深层次产业链迈进,尤其是光伏电池等关键原器件,大部分依靠进口,造成太阳能产品成本高,群众购买力有限,阻碍了产品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我市中央空调企业以生产末端产品为主,技术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缺乏核心技术,主机主要依靠进口,这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型或材料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行业进入门槛低,易受到市场冲击。

3、缺乏行业协调组织,集群内部协作水平不高。由于新兴产业国家标准相对滞后,集群内企业鱼龙混杂,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较低,产业内易形成恶性竞争。目前,产业集群缺乏行业的协调组织,来协调企业间资源共享,产品、技术、生产合作以及市场拓展,避免无序竞争。在战略发展上,还缺乏统一的全国战略布局,仅是个别企业在谋划自己的发展。

4、产业集群部分龙头企业发展需政府协调的具体问题。如皇明集团太阳谷建设的土地及规划问题,皇明集团上市及遗留问题,太阳能热发电项目问题,建设太阳能利用示范点问题。

三、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一)太阳能产业。

以建设“中国太阳城”为契机,依托皇明集团和亿家能集团,充分发挥名牌带动效应,集聚太阳能产业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主要生产企业,在扩大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规模的同时,积极开发光电产品、温屏玻璃、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新产品。重点抓好皇明太阳谷建设,构建集科研、孵化、生产、示范一体的产业格局。将*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太阳城,无论产业规模、自由技术、品牌影响力,热水器普及程度、示范和文化等都为世界之首。将2010年世界太阳城大会开成可再生能源世博会,形成100个以上市政代表团、2000多名外国专家和外宾、2万名内宾的规模。建*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事业的五大中心,即制造物流中心,世界级科研中心,检测中心,科普教育中心,观光旅游中心。到2011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其中家用热水器超过30个亿,单位用热水器超过30个亿,灯具、节能玻璃、光伏产品超过30个亿,实现利税12亿元。

(二)中央空调产业。

以中大、亚太、格瑞德、奇威特、金光、贝州、中南等企业为龙头,带动一批专业化协作企业快速发展,加快扩大中央空调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大力拓展产品市场领域。以招商引资求得关键件生产突破,集中力量解决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问题,筹备建设*中央空调研发中心、中央空调检测中心,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好核心部件、主机及上下游产品的生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专业化配套企业快速集聚发展。2011年,中央空调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5%以上。争取“金光”、“格瑞德”、“中南”09年前进入“中国驰名商标”行列;3年内有4-5家龙头骨干企业的主导产品力争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其他相关企业要逐渐形成与中央空调配套的拳头产品,尽快创出品牌。

(三)功能糖产业。

以培育功能糖城市品牌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营造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产业水平,把禹城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功能糖产业基地。到“十一五”末,力争功能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5家,年销售收入过30亿元、利税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产业化品种达到180种以上,产业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利税30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重点培植保龄宝公司、龙力公司、福田公司、绿健、百龙创园五大骨干企业集团,到2011年保龄宝公司进入全国制造业100强,龙力公司、福田公司进入全国制造业200强。

2011年五家企业主要指标一览表

企业名称资金累计投入

(亿元)年生产能力

(万吨)年销售收入

(亿元)年利税

(亿元)

保龄宝12.1604510.8

龙力10.6640408.8

福田12605010

绿健48172.1

百龙创园5.515306

合计47.213514428

(四)汽车零配件产业。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汽车装配、汽车维修两个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强化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培植,突出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优势,加快形成全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并以此为支撑,加快发展环保、节能、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实现汽车整车生产、汽车零部件生产整体互动,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使汽车工业成为我市未来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努力做到:强化一批优势产品,即玻璃钢、橡塑、刹车片产品;培植一批潜力产品,主要包括方向机、轮毂及轮胎类产品、汽车玻璃、消声器、汽车空调;开发引进一批高端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切入汽车电子产业,形成我市汽配产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汽车整车生产,重点支持中南集团利用齐鲁客车厂,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和资本,加快开发新车型,尽快形成经济规模,做强齐鲁客车品牌。到2011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具备国内外知名品牌2家,2015年前力争形成一家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具备经济规模的整车生产企业。

四、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优惠政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把壮大四大产业集群作为实施工业强战略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尽快调整确定各产业推进委员会领导及成员,靠上工作,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有关减免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相结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各部门积极主动地按照各自的职责,切实搞好服务,安排长期工作计划,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二)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努力争取政策资金。充分利用上级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筛选提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项目盘子。二是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对有条件上市的企业,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设立发行上市的“绿色通道”。支持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三是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四是大力启动民间资本。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三)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技术创新。引导和鼓励企业特别是产业龙头企业建立部级、省级技术中心以及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服务中心,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支持产业化为手段,推动产业形成消化创新与自主创新并重、多层次的技术开发体系,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四)扩大交流,开展国际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国际合作,争取更多的国外资金和设备用于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当今国际有利形势,建立信息化平台,主动出击,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加强联合,促进国内外社团、企业家和个人投资,壮大本土企业实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五)继续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集中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和要素向名牌企业倾斜,扶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做大作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六)规范产品市场,加强产业内部协作。加快有关产品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加强业内合作,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通过利益引导等方式,促使龙头企业重点研发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一般产品和配件尽可能产业集群内协作生产,中小加工企业积极向龙头骨干企业靠拢,逐步形成相对稳定、配套协作的专业化生产集群。

集群化范文篇10

一、我市四大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一)太阳能产业。

我市的太阳能产业萌芽于10年前,近些年不断发展壮大,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形成了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真空集热管、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照明系统、太阳能交通灯、温屏节能玻璃、太阳能一体化建筑等综合开发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产业主要分布在德城区和开发区,现拥有太阳能及相关企业几十家,规模以上企业10家,总资产12亿元;年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能力280万平方米,20*年产量210万平方米,完成销售收入15.6亿元,实现利润0.78亿元,税金0.73亿元;预计20*年完成销售收入21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税金0.86亿元。作为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的皇明集团承担和参与4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国家“双高一优”项目,拥有专利400多项,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于一身;亿家能集团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太博太阳能公司光电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20*年9月16日,*被授牌“中国太阳城”。

(二)中央空调产业。

我市中央空调制造业是在玻璃钢产业的基础上,经过技术开发、技术引进而形成的一大特色产业,现有相关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14家,其中主机生产企业6家,带动空调安装、个体加工业户1200余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目前已初步形成包括中央空调主机、中央空调末端产品和中央空调零配件生产的链式产业。20*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实现利税12.3亿元,利润11亿元,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中央空调产量达到4.56万台套,国内市场占有率约10%。预计20*年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实现利税20亿元,利润14亿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代表企业有亚太、中大贝莱特、格瑞德、奇威特、金光、中南、贝州等,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市经济开发区、德城区、武城县三大区域。亚太、中大贝莱特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格瑞德的玻璃钢缠绕管道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中南集团于20*年5月在新加坡上市。中国制冷工业协会20*年5月正式命名*市为“中国中央空调城”。

(三)功能糖产业。

我市1992年建成首家低聚糖工业化生产企业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禹城保龄宝、福田、龙力、绿健、百龙创园五家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群体,已聚集功能糖生产企业10家,其中有8家在禹城,另两家分别在乐陵和临邑。规模以上的功能糖企业9家,现有3家产值过5亿元。产品涉及低聚异麦芽糖(醇)、低聚木糖、赤藓糖醇、结晶葡萄糖、果葡糖浆、无糖糖浆、木糖(醇)、结晶麦芽糖醇8大系列60多个品种,20*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万吨,占全国产能70%,年总产值37亿元。禹城保龄宝、福田、龙力3家功能糖企业被认定为部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绿健等5家企业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40多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等多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保龄宝公司发酵法生产谷氨酰胺属国内首创,国内首家实现赤藓糖醇工业化生产,绿健公司结晶麦芽糖醇技术属世界首创。“保龄宝”低聚糖、“福甜”木糖醇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保龄宝”、“龙力”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禹城已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牌知名度最好的功能糖制造基地,被授予“中国功能糖城”称号。

(四)汽车零配件产业。

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分布主要在武城、乐陵、宁津等县市区。全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及相关企业75家,资产53亿元,从业人员2.3万人,20*年实现销售收入141亿元,利润25亿元,税金3.4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6家,税金过千万元企业11家,年创汇7900万美元。预计20*年实现销售收入188亿元,利润33亿元,税金5.2亿元,出口创汇1.6亿美元。全市汽车零部件行业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家,其中金麒麟集团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分别是金麒麟集团、武城县北方玻璃钢工程有限公司、三阳汽车配件(禹城)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金麒麟刹车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武城县是汽车零部件企业集聚的县市之一,规模以上企业达43家,年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古贝虎、漳南、龙祥、武岩等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20*年该县被命名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县”。

二、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1、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大,发展前景广阔。20*年国家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制订了《2010~2020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太阳能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推动;禹城功能糖产业被山东省政府列入“十一五”规划重点扶持的十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属国家生物产业规划重点发展的六大领域之一,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比较优势,是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随着“中央空调*造”城市品牌建设的深入开展,空调产业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空调制造业加工、销售基地;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汽车零部件市场年增长率将会达到35%,前景十分广阔。

2、四大产业形成了产业规模和推广利用规模。全市太阳能热水器累计产量达到1400多万平方米,占全省的60%、全国的16%,市区住宅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70%以上,我市已被国家财政部、建设部列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中央空调国内市场占有率约10%,建立了全国性的销售、市场信息网络;功能糖企业与可口可乐、雀巢、伊利、娃哈哈、乐百氏等多家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品销往美国、日本、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市场达8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汽车零部件产品覆盖了全国60%的汽车生产厂家,橡塑零部件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玻璃钢零部件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3、龙头企业技术水平高、名牌带动作用大。太阳能产业的皇明集团掌控世界级的太阳能光热利用干涉镀膜核心技术,是中国太阳能第一品牌,行业的龙头老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主要提案人,最先推出机械化模具化生产线,最先推出三高系列真空管,最先建立太阳能技术检测中心;中央空调产业的亚太、中大贝莱特、格瑞德、金光、中南等企业在全国巨大的产业聚集优势;禹城保龄宝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功能性糖源生产厂家,福田药业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功能性糖醇生产基地,龙力公司在国内独家实现低聚木糖工业化生产;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水星集团20*年跻身中国机械500强和化工500强,中南集团、新明公司、龙祥公司跨入“全国100家最具成长性汽车零部件企业”行列,金麒麟集团生产的陶瓷刹车片代表世界摩擦材料最高水平,并列入省政府重点扶持的8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4、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今年以来,我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举全市之力把四大新兴产业作为优势产业重点培植,出台了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有效措施,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和考核奖惩办法,真正把工作重点和工作中心集中到扶持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上来,为四大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1、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政策不足,企业发展资金存在一定的困难。政府支持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关键,也是产业发展的初始动力。目前我市对四大产业尚需完善税收减免、金融支持、贷款担保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政府投入力度不够,企业融资难度较大,长远规划缺少资金支持是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而且产业内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可抵押性资产少,较难得到银行的支持,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膨胀。

2、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条较短、生产成本偏高的问题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我市太阳能产品仍主要是热水器,市内从事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主要是皇明集团一家,产品有待向深层次产业链迈进,尤其是光伏电池等关键原器件,大部分依靠进口,造成太阳能产品成本高,群众购买力有限,阻碍了产品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我市中央空调企业以生产末端产品为主,技术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缺乏核心技术,主机主要依靠进口,这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集中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型或材料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行业进入门槛低,易受到市场冲击。

3、缺乏行业协调组织,集群内部协作水平不高。由于新兴产业国家标准相对滞后,集群内企业鱼龙混杂,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较低,产业内易形成恶性竞争。目前,产业集群缺乏行业的协调组织,来协调企业间资源共享,产品、技术、生产合作以及市场拓展,避免无序竞争。在战略发展上,还缺乏统一的全国战略布局,仅是个别企业在谋划自己的发展。

4、产业集群部分龙头企业发展需政府协调的具体问题。如皇明集团太阳谷建设的土地及规划问题,皇明集团上市及遗留问题,太阳能热发电项目问题,建设太阳能利用示范点问题。

三、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一)太阳能产业。

以建设“中国太阳城”为契机,依托皇明集团和亿家能集团,充分发挥名牌带动效应,集聚太阳能产业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主要生产企业,在扩大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规模的同时,积极开发光电产品、温屏玻璃、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新产品。重点抓好皇明太阳谷建设,构建集科研、孵化、生产、示范一体的产业格局。将*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太阳城,无论产业规模、自由技术、品牌影响力,热水器普及程度、示范和文化等都为世界之首。将2010年世界太阳城大会开成可再生能源世博会,形成100个以上市政代表团、2000多名外国专家和外宾、2万名内宾的规模。建*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事业的五大中心,即制造物流中心,世界级科研中心,检测中心,科普教育中心,观光旅游中心。到2011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其中家用热水器超过30个亿,单位用热水器超过30个亿,灯具、节能玻璃、光伏产品超过30个亿,实现利税12亿元。

(二)中央空调产业。

以中大、亚太、格瑞德、奇威特、金光、贝州、中南等企业为龙头,带动一批专业化协作企业快速发展,加快扩大中央空调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大力拓展产品市场领域。以招商引资求得关键件生产突破,集中力量解决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问题,筹备建设*中央空调研发中心、中央空调检测中心,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好核心部件、主机及上下游产品的生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带动专业化配套企业快速集聚发展。2011年,中央空调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5%以上。争取“金光”、“格瑞德”、“中南”09年前进入“中国驰名商标”行列;3年内有4-5家龙头骨干企业的主导产品力争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其他相关企业要逐渐形成与中央空调配套的拳头产品,尽快创出品牌。

(三)功能糖产业。

以培育功能糖城市品牌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为重点,营造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产业水平,把禹城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功能糖产业基地。到“十一五”末,力争功能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5家,年销售收入过30亿元、利税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产业化品种达到180种以上,产业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利税30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重点培植保龄宝公司、龙力公司、福田公司、绿健、百龙创园五大骨干企业集团,到2011年保龄宝公司进入全国制造业100强,龙力公司、福田公司进入全国制造业200强。

2011年五家企业主要指标一览表

企业名称资金累计投入

(亿元)年生产能力

(万吨)年销售收入

(亿元)年利税

(亿元)

保龄宝12.1604510.8

龙力10.6640408.8

福田12605010

绿健48172.1

百龙创园5.515306

合计47.213514428

(四)汽车零配件产业。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汽车装配、汽车维修两个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强化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培植,突出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优势,加快形成全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并以此为支撑,加快发展环保、节能、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实现汽车整车生产、汽车零部件生产整体互动,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使汽车工业成为我市未来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努力做到:强化一批优势产品,即玻璃钢、橡塑、刹车片产品;培植一批潜力产品,主要包括方向机、轮毂及轮胎类产品、汽车玻璃、消声器、汽车空调;开发引进一批高端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切入汽车电子产业,形成我市汽配产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汽车整车生产,重点支持中南集团利用齐鲁客车厂,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和资本,加快开发新车型,尽快形成经济规模,做强齐鲁客车品牌。到2011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具备国内外知名品牌2家,2015年前力争形成一家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具备经济规模的整车生产企业。

四、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优惠政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把壮大四大产业集群作为实施工业强战略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尽快调整确定各产业推进委员会领导及成员,靠上工作,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有关减免税收、价格补贴和奖励相结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各部门积极主动地按照各自的职责,切实搞好服务,安排长期工作计划,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二)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加大资金投入。一是努力争取政策资金。充分利用上级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筛选提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项目盘子。二是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对有条件上市的企业,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设立发行上市的“绿色通道”。支持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三是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四是大力启动民间资本。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三)加大研发投入,实现技术创新。引导和鼓励企业特别是产业龙头企业建立部级、省级技术中心以及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服务中心,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支持产业化为手段,推动产业形成消化创新与自主创新并重、多层次的技术开发体系,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四)扩大交流,开展国际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国际合作,争取更多的国外资金和设备用于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当今国际有利形势,建立信息化平台,主动出击,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加强联合,促进国内外社团、企业家和个人投资,壮大本土企业实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五)继续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集中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和要素向名牌企业倾斜,扶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做大作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六)规范产品市场,加强产业内部协作。加快有关产品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加强业内合作,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通过利益引导等方式,促使龙头企业重点研发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一般产品和配件尽可能产业集群内协作生产,中小加工企业积极向龙头骨干企业靠拢,逐步形成相对稳定、配套协作的专业化生产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