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方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7:28:40

解题方法

解题方法范文篇1

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应对公务员考试绝大多数逻辑题是没有问题了。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考试时会出到一些非典型性的题目。对于这些题,我们以前没有见过,我们一下子可能也看不出它是属于哪一部分的题目,当然也就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应对了,然后就开始乱推起来,或者把四个选项一一代入,或者用假设法把每种情况都假设一遍。当然,对于公务员考试的逻辑题,我们采用代入法和假设法,完全可以解决出很多题目,但这种方法很浪费时间,往往不是我们最佳的选择。其实即使我们大家遇到一些非典型的题目,也不能够盲目地对待它。命题人出题是不会那么盲目的,他们出题的本意肯定也不是为了让我们采用代入法或者假设法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什么呢?我们就需要去观察这个题,观察题目的特点。好像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我们就要看这个人的特点一样,有的人的特点是眼睛大,有的人的特点就是身材高,有的人的特点就是性格开朗。我们看一道陌生的题也要去找它区别于其他题的特点,这个特点往往就是我们做这道题的突破口。找到了突破口,接下面的推理就是顺理成章,没有什么难度了。所以对于做这种非典型的题目,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找这个题的特点和突破口。

怎么去找特点呢?这个其实不难,只要我们有心。比如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找出他不同常人的地方其实是一目了然的,关键是要有这个意识。例如这个题:

*、*、*三人大学毕业后,一个当上了公务员,一个当上了空姐,另一个当上了司机。他们各自作了如下陈述:

*:*当上了公务员,李盈当上了空姐;

李盈:*当上了空姐,杜葭当上了公务员;

杜葭:*当上了司机,李盈当上了公务员;

结果证实,*、李盈、杜葭的陈述都只对了一半。由此可见()

A、*当上了空姐B、李盈当上了公务员

C、杜葭当上了空姐D、*当上了司机

对于那种四个人说话,只有一个人的话为真,我们都很清楚那种题型该用矛盾法。可这道题是每个人的话都只有一半是真一半是假,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呢?好多人一看这个题,自己以前没见过,便无从下手了,根本没有思路,只能采用代入法或者假设法。这样肯定就比较耗费时间了。我们应该去找这个题的特点。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去观察这个题,我们其实是不难发现特点的。我们仔细去看这三个人的话,最直观的就能发现,前面三句话都是讲的“*”。这不就是特点吗?这不就是突破口吗?前三句话都是“*”,那么前三句话必有一真两假,那后三句话必有两真一假,而后三句话两个“李盈”里面必有一假,那么“杜葭当上了公务员”这句话就必为真了,那“李盈当上了公务员”就为假,“李盈当上了空姐”就为真。后三句话是真真假,前三句话就是假假真。这样结果就都出来了。我这样写出来还是有点复杂,其实如果在考场上自己去做这个题,这个题我们是无需半分钟就能解决的。

通过这个题我们就可以看出,找到一个题的特点,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找到了突破口,题就变得很简单。而去找到一个题的特点其实也并不是难事,只要我们有这个意识,自己去问自己,这个题有什么特点。再比如:

某珠宝店失窃,五个职员涉嫌被拘审。假设这五个职员中,参与作案的人说的都是假话,无辜者说的都是真话。这五个职员分别有以下供述:

张说:“王是作案者。王说过他作的案。”

王说:“李是作案者。”

李说:“是赵作的案。”

赵说:“是孙作的案。”

孙没有说一句话。

依据以上的叙述,能推断出以下哪项结论?

A.张作案,王没有作案,李作案,赵没作案,孙作案。

B.张没作案,王作案,李没作案,赵作案,孙没作案。

C.五个职员都参与作案。

D.五个职员都没有作案。

解题方法范文篇2

一、看标题标题不可忽视,有些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有些诗歌题目暗示了诗歌所属类型,通过看标题可大体理解诗歌类型、作者基本情感。如朱庆馀的《近试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一般考生会误认为这是一首描绘新婚夫妇洞房私语的诗作,但稍加审题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首巧妙的临考时的试探诗。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张水部),以公婆比考官,表现自己考前期待与不安的心情,征询张籍的意见(文章如何),以帮助自己度过主考官这一关。如此一分析,我们便容易去解答有关的题目了。

二、读作者大凡有名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苏轼的豪迈雄健、李商隐的委婉含蓄、李清照的婉约缠绵。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比如鉴赏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其中有一题目是这样的:“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其后半句分析较正确,前半句“直抒胸臆”是错误的。作为“婉约派”的正宗词人,李清照词的风格是“明白如话,却又含蓄无穷”,考生如果熟悉这一点,解答题目就更快捷了。

三、析正文此处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利用诗歌正文中相关的词语句字理解诗词大意,争取读懂诗歌基本内容;而是根据语句特殊标志,找到写景句和抒情句,尤其是写景句。首先利用诗歌词语句子理解诗词大意要求能够品味局部语言,抓住了相关语言我们能够正确理解诗词大意,作者的情感也能把握准确,问题的解答也就能够得心应手了。如对《丹阳送韦参军》一诗的鉴赏,从整体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诗人无限的思念之情。在这首诗中,“秋”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表达的却是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愁别绪。

解题方法范文篇3

1.高中生物理基础知识不够牢固老师们在平时的授课以及作业的批改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感受:那些基础性比较差的学生对于解题不规范的程度就越高。

如果一个学生连最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常识都不懂,这样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在规范程度上面就会出现很大的差距。物理基础如果不够好,那么让学生去分析物理现象和一些缜密的问题时候,就会出现对这个不明白、那个不明白,导致最后很多事情都不会,不从基础上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更谈不上解题的规范。

2.教材上的范例解答不够详细高中物理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物理教材当中对于例题的讲解不详细,就会出现学生们对自己的解题不够严谨。

比如:粤版教材在关于“示波器的奥秘”这一节课时,这一节讲述的是带点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和偏转,但是整节没有出现例题;此外一些教材当中的例题不但量少,而且题目也过于简单,高中物理教材的这种编排降低了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得学生的解题规范性不是很高[1]。

二、高中物理解题方法策略

1.等效替代的方法在物理当中的运用

在高中物理的题目当中有很多的概念,对于概念的理解有很多的方法,高中物理本来就是一门比较抽象和极具丰富性的科目,在高中物理的解题过程中又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理解,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就会得到不一样的解题效果,解题所花的时间也是比较少。物理在高考中也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对于物理能够在高考中取得的高分,不仅需要适合方法,而且还有可能节省更多的时间,而等效替代这种方法对于解题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2.采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物理的问题

数学是一切其他学科的基础与工具,数学知识中的平面和解析几何、三角函数、直线斜率等知识在高中物理知识分析的时候经常适用。在高中阶段遇到许多的物理知识,许多是数学的思想和物理内容相结合起来的,这就要求我们高中生在求解物理题目的时候用数学思想和方法,高中物理解题过程中经常碰到的数学思想有:函数思想、数形相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高中物理学习中经常碰到的数学方法有:数字比值、三角函数、图像求解等方法。高中生们在学好物理的解题时,一定好学会将数学与物理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可以将两者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之处。

3.微元法在高中物理解题当中的应用

解题方法范文篇4

我们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一般遵循以下流程:概念学习、规律学习、实验学习、问题解决以及思维分析,这样的学习流程是同学们对物理知识不断深入了解与探究的过程,只要每一个环节都踏实的落实,同学们便能够在掌握基础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得到能力的提升。1.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是同学们刚开始接触新物理知识的最初状态,必须要认真对待,虽然不需要将物理概念全数背出,但是理解概念是非常关键的,当自己发现其中某些概念的理解出现困难时一定要及时解决,否则会对后期的物理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概念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性的记忆,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加深印象,最好能够烂熟于胸,因为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这些概念将会是解题的基础。2.规律学习。物理中的各个规律定律都是物理知识中的精华,是科学家们经过千百次的实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我们在学习以及测试过程中,教师们都会把物理规律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首先我们要重视规律学习,规律本身的理解比较简单,但是同学们还需要主动根据规律寻找相关的习题进行巩固,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3.实验学习。实验是物理的来源也是物理的知识产生价值的过程,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实验是重要组成部份之一,教师们根据课程的进度为我们安排相关实验课程,虽然实验课程比较轻松,但是同学们仍然不能放松警惕,实验课程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正式某些物理定律,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物理学知识,梳理物理知识点的思路,明确物理概念及公式的根本来源,当解题时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回想实验的流程及细节来帮助梳理题意,解决问题。4.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过程是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物理知识检测的时候也是围绕着同学们物理解决的能力展开的,因此问题解决直接决定着物理学科成绩的高低,这也是同学们最困扰的一步。很多同学在物理知识理解的过程中没有遇到很大的问题,但是在解题时却常常觉得非常困难,当解题遇到困难且没有思路时应该主动回忆相关的物理知识,明确该题型考察的是哪一块知识点,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二、高中物理解题策略的具体分析

1.临界值法。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常常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抽象思维,比如说在研究物理的抛物线运动时需要学生将整个过程进行分解,要求学生将连贯的运动分为竖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两个不同的运动,水平方向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前提下作为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则看做自由落体运动,其中最高点的状态非常关键,在最高点时竖直方向的速度为零,只有水平方向的速度,这就要求学生对于物体运动的临界状态进行想象和分析,这种将临界状态进行分解分析的方法即为临界值法,是物理解题中的重要方法之一。2.假设法。物理分析过程中一个最终结果可能是由不同的因素导致的,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变量,要寻找造成结果的直接因素时需要进行假设,电路图分析中的假设法是较为经典的,下面我们就以电路图分析对假设法进行解释。图1图1为物理中常见的闭合电路,L1.L2为两个小灯泡,R为滑动变阻器,a、b、c、d分别为电路导线上的四个点,该电路在开关闭合时L1.L2均不亮。在上述条件下,题中还给出了相关条件,要求学生根据题中的条件分析导致L1.L2不亮的原因。利用假设法进行分析,首先假设L1短路,结合题中的相关条件判断L1短路是否成立,进而假设L2短路,假设R短路,最终得出有效结论。假设法看似繁复,但是与其他解题方法相比,用假设法对这题进行判断思路非常清晰。

三、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需要积极主动地解决难题,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合理方法和思路,上述三种解题技巧是冰山一角,同学们需要结合自身的物理能力和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自己总结归纳,对于不够熟练的解题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长此以往必然能够找到适合自身且高效的解题方法。课本知识本身是固定的,将要将课本知识直接套用到解题过程中显然是不足以应对各种题型的,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才是学习高中物理的关键所在,同时还应该加强同学间的物理解题方法交流,取长补短,进行有效的物理解题训练,以提高自身的物理解题能力。

作者:王一丁 单位:山东省泰安市第一中学2015级4班

解题方法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图形结合;解题;方法

在初中阶段,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怎样来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呢?就是从学生在练习题上收获答案,当学生明白了概念和规律后,面对的各种习题,他们都能够用自己拥有的知识解答出来,但这需要一定的技巧,需要教师教给他们一定的解题技巧,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利用题中告诉的已知条件绘出图形,然后找出解题思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比学生在头脑中思考,整理头绪要强很多,答案得出的时间也快很多。当然图形结合的解题技巧需要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这种技巧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培养。

1物理图形结合法审题的思想渊源

我们都知道如果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较形象的事物,学生看到这些事物后进行计算就容易很多,教师就要利用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这一特点,在教学物理定律、概念时,就与图形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定时,使他们只要一想到那个概念,头脑中自然就会出现与之相匹配的图形。“数形结合”主要指的是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实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2物理图形结合法审题的意识培养

2.1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解题的习惯。人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路是学生在考试中能够获得高分,取得好成绩的一条必由之路。当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后,他们的内心会非常的高兴,从而升腾起一种自豪感,这种情感会让学生更加的习惯研究物理知识,这种相互影响的力量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更长。然而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师生在学习中共同努力,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让学生不再受到题海战术的困扰,不再有知道物理定律,但是不会做题的尴尬,要培养学生养成利用图解物理习题的习惯,让学生掌握这种做题技巧后,学生有了解题思路后,一些难题才会在学生中得到解答,在做题中物理定律的到进一步的印证。例如:B物体上放着A物体,然后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物体受到的重力与B物体对A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B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B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A物体对B的压力与B物体对A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B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B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从试题内容看这是一个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相同点是力的大小相等、力的方向相反和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不同点是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而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但是学生对试题中的各物体具体受到的重力、支持力和压力单凭从文字上理解很难清晰。如果学生在解题时,迅速画出A、B、C、D四个答案中力的示意图,并结合对应的知识便会立刻得出答案是A。虽然只是一道选择题,但是习题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确实不容忽视的,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填空题都是印证物理知识的最好时刻,教师在练习题的讲解时,要在黑板上一点点的利用图解法显示出来,使学生不但知道习题的答案,还要知道利用什么物理概念,从而习题与知识点相互影响,巩固物理知识。2.2结合其他方法运用图形结合法。许多的难题都是要用到多个物理定律,当习题中的已知条件不能相互联系起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反推法,这是许多的理科习题经常用到的方法,从提出的问题着手,寻找需要印证的必须条件,然后把一个个已知条件利用起来,找到解题的思路。运用反推法帮助学生理清解题,则是学生解题时巧用物理图形结合法辅助审题后又一个完美的结合。反推法是一种从结论入手的整体方法。虽然学生一开始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经过物理教师在讲解时不断的引导,只要学会了这种解题思路,他们将一生受益。例如:(2017贵阳)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为6V,定值电阻R=20Ω,闭合开关后,求:(1)当电压表示数为3V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是多少Ω?(2)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10Ω时,R消耗的功率是多少W?解题过程:图形结合法审题:(1)根据第一问的要求,画出电路图相应的等效电路图主要部分,标明已知量和未知量,以及单位统一。2.3反推法理清解题思路。1)根据电路图相应的等效电路图主要部分:已知U2=3V,要求解R2=?。根据欧姆定律变形R2=U2/I2,先求解I2。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I2=I1,求解I1等于多少,可根据欧姆定律:I1=U1/R1,已知R1=20Ω,先求解U1,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U=U1+U2,已知U总=6v,U1=U-U2。这样在理清解题思路后,再将推导过程倒过来按照逻辑顺序一步步解答。2)同样方法根据第二问的电路图相应的等效电路图主要部分分析解答第二问。总之,利用图像结合法解物理题的途径还非常多,这里不再枚举。学习物理,不止是学习到一些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这一学科的思维方式。在物理解题思路中,利用图解的方法把物理条件在一个图画中集中体现后,便于理清思路,找出突破口,寻求到解题的技巧。作者简介:汪松,1983年生,男,中一,本科,研究方向:物理教育。

参考文献

[1]杜世舰,刁莲娜.大学生人际交往辅导教案设计与干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4)210-211.

解题方法范文篇6

定义判断题型介绍和解题方法

1、定义判断的题型介绍

先给应试者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再给出一组事件或行为的例子,要求应试者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定义,从备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为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典型事物或行为。做这类题目时,应试者应从定义本身入手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做好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紧扣题目中给出的定义,尤其是定义中那些含有重要内涵的关键词。作为一个概念的定义,一般都是相当严密的,对于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成立的必要条件、最终的落脚点即中心语,都会给出明确的界定。

2、定义判断的解题方法

(1)题干给出的这个定义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不要钻牛角尖。

解题方法范文篇7

一、读题目,明内容

诗歌的题目就像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内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如2008年天津卷所考王维的《山居即事》题目就交代了事件:在山中居住发生的事。从题目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诗人以山中那幽静的环境表达悠然闲适的心情。又如,海安县2009届期中考试卷《宿云梦馆》题目传达了诗人寄居在外,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名诗《钱塘湖春行》题目传达出全诗的内容信息,即诗人抓住西湖早春的特点选取了水面、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等景物细细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不胜收的早春景色的无比喜爱之情。

二、读作者,论时世

通过了解诗人,可以知道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流派,从而确定作者的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聪慧温婉的李清照则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追求隐逸,诗中有画,孟浩然追求入世,语淡而意长。熟练掌握诗人可以充分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诗人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所考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其中一问:“请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通过对李白的了解,李白是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同时也是一位对国家充满热爱的诗人,可以初步判断答案可能与他豪放洒脱的形象有关,从描述金陵的变化可知,此诗写的是李白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解题方法范文篇8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习题

目前伦理学应承担的任务

①如果说道德产生于人们解决冲突、追求和谐与完善的努力,那么伦理学则要对道德现象本身寻根究底,启迪人们要在理性自觉中把握自己及其创造物,掌握和遵循那些得以把人确立为人,并引导人去发展自身高级属性的生活原则。在这个意义上不妨说,伦理学承担着为人们应对生活挑战提供理性启迪的任务。

②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我国现阶段,人们不仅开始面临一些发达国家工业文明时期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还经历着转型期的阵痛带来的特殊问题。现今在尚未规范化的市场经济刺激下爆发而出的“原欲”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剧烈的震荡。而这些年出现的把市场观念套用于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倾向又使崇拜实用性,贬低精神道德因素的实利主义到处称漫。由此造成的社会氛围诱使越来越多的人以全部生命力扑向外在之物。人们在忙于实利,忙于物质追求时,往往逃避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③然而目前我国伦理学未能基于生活实践,基于人变化着的生存发展需要承担起探寻新的真实有效的道德尺度的任务。当此转型之际,面对万花筒般瞬息变化、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和令人应接不暇的时潮,一些伦理学研究着缺乏准备但又不甘寂寞,急急忙忙为一个个常常相互冲突的现象或时潮作合理化甚至道德化的论证。例如,经济活动中的腐败现象曾被解释为经济发展的必要代价;又如,把色与钱的交易吹捧成契约精神的表现。这对于瓦解人的基本价值,模糊道德的普遍法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④要走出国境,伦理学首先得回到人这个基点上,只有通过对人及其需要的深入研究才能获得可靠出发点;只有贴近生活才能获得关于人的生存状态和道德状态的真切认识,从而为人们在生活洪流中接受挑战提供有益的理性启示。其次,伦理学要维护人类通过千百年探寻而确立起来的道德公理。因为,诸如“不把人当手段”,“于已有利必须于人无害”以及“共同体的任何人都不应对其它成员的命运漠不关心”这样一些道德公理乃是人类生活规律的体现,它们提供给了人观察世界、评判行为的普遍有效的尺度,为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文明交往奠定了基础。

⑤总之,目前伦理学应当在深入认识社会道德现象的基础上,探索新的道德尺度,并区分既有道德的合理因素与不合理因索,有普遍恒久价值的内容和因时因地而变化的相对性因素,提供有说服力的论证,把公理的严肃性和不可违背性重新摆在人们面前,克服偏离公理立场而导致道德判断上的倒退。

(摘自1997年4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选出本文结构图示正确的一项

附图{图}

2.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4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的“理性启迪”是指(用本段中原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下文看,第二段中的“原欲”是指(选出正确的一项):

A.崇拜实用性。

B·贬低精神道德因素的实利主义。

C.以全部生命力扑向外在之物。

D.逃避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5.联系全文看,与最后一段中“有普遍恒久价值的内容”和“因时因地而变化的相对性因索”这两个概念意思一致的判断分别有(选出正确的一项):

A.新的真实有效的道德尺度;经济活动中的腐败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代价。

B.既有道德的合理因素;又有道德的不合理因素。

C.传统的道德公理;新的真实有效的道德尺度。

D.传统道德的合理因素;传统道德中需要改造提升的因索。

二、解题思路及答案

1.第1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能力。把握文章结构有三种方法:①理清思路法。如果文章是分析一个事物几个方面的性质,其结构形式往往表现为并列式,如《义理、考据和辞章》的主体部分;如果文章是为了把两种事物加以对比或以其中一种事物烘托另一种事物,那么其结构形式往往表现为对照式,如《纳谏与止谤》;如果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其结构形式往往表现为层进式。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如果文章是先总说后分说,或先分说后总说,或先总说再分说最后总说,那么文章就是总分式。阅读时理清了思路,文章结构也就好把握了。②归并同类法。即把两段或两段以上的段意接近的段落合并为一层,有助于理清全文脉络。③研究过渡法。过渡词句是文章思路的外在标志,研究过渡词句也有助于理清全文脉络。

本文共5段。第1段说的是伦理学应承担的任务;第2、3段说的是目前的社会问题以及伦理学未能承担应尽的职责,这两段意思紧密相连,第3段开头有关联词语“然而”表转折,两段呈递进关系,根据“合并同类法”与“研究过渡法”应划为一层;第4、5段意思相近,都是讲的目前伦理学应承担的任务,根据“合并同类法”应归为一层。全文三大部分的思路呈递进关系,因此,根据图示,应选D项。

2.第2题考查把握文章观点的能力。把握文章观点也有三种方法:①分析题目法。有的题目直接表现观点,那么观点即中心论点;有的题目只显示论述范围,如《勤奋与成才》,则需要根据文意将观点概括为“只有勤奋,才能成才”;有的题目是问句,则需要在文中找答案,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有的题目是修饰句,则需要揭示修饰句的本义,如《滴水穿石赞》;根据文意可揭示其观点为“对待事业要专心,有恒心,有毅力”。②找中心句法。这里的中心句指文章的中心句。一般来说,中心句不在开头,就在结尾,在中间的比较少见。③归纳综合法。有的文章的中心观点并不明显,需要根据文意归纳综合。

结合文意来看,本文题目已显示论述范围;从文章思路来看,最后一段已揭示中心论点的一部分,即“目前伦理学……道德尺度”;“并区分……倒退”也应是论述的中心内容,但太繁杂,根据上段相关内容“维护人类通过千百年探寻而确立起来的道德公理”,可以归纳为“维护传统的道德公理”。因此,本文的中心论点应概括为:“目前伦理学应承担的任务是探索新的道德尺度,维护传统的道德公理。”

3.第3题考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也有三种方法:①语法分析法。即分析该词语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以及整个句子结构的分析。②同义换言法。对那些比较生僻或不太好理解的词语,可以换一个自己好懂而意思又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来理解。③语境分析法。即联系前后文中与该词语内容相关的信息来理解。

运用语法分析,第一段中“理性启迪”充当“提供”的宾语,那就是说,“理性启迪”是伦理学为人们提供的内容,而上一句说,“伦理学”“启迪人们要在理性自觉中把握自己及其创造物,掌握和遵循那些……生活原则”,可见伦理学启迪的内容是从“要在理性自觉”起至“生活原则”止。另外,还可以联系前后文理解。第4段中有“从而为人们在生活洪流中提供有益的理性启示”一句话,采用同义换言法,把“理性启迪”换为“理性启示”,就更好理解了。因此,“理性启迪”一词指代的内容,用本段中的原话回答应为:“要在理性自觉中……生活原则。”

4.第4题也是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通过语法分析可知,A项与B项都是“而”字所领起的一句中的兼语,该句中的“而”字和“又”字表明“崇拜实用性,贬低精神道德因素的实利主义”都不是“原欲”的内容;而D项“逃避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则是人们在忙于物质追求时产生的消极后果。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而且,“原欲”的字面意义也可理解为“原始的欲望”,即人的本能欲求,与C项的意思也相近。

解题方法范文篇9

存在他因的削弱方式,就是指出还存在有别的因素影响推理。具体说如果题干是以一个事实、研究、发现或一系列的数据为前提推出一个解释上述事实或数据的结论,要削弱这个结论,就可以指出可以由其他可能来解释原文事实,即存在别的因素影响推论。

例:最近公布的一项国家特别咨询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声明:在选择了大量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实验后,发现在名人家族中才能出众者是普通人家族中才能出众者人数的23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可信度很高的结论,人的素质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A.美国心理学界普遍有这样的认识: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B.“家无三代兴”,才能再出众也避免不了兴衰轮回的历史规律

C.普通人家族中才能出众的表现方式与名人家族中不同,需要另外的衡量规则

D.一个人的才能培养、后天接受教育的程度,与他的成长环境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分析:此题选D。选项D给出了名人家族比例高的“遗传”以外的其他原因,那就是名人家族中的人后天接受教育和才能培养的环境要比普通人好的多,所以容易成为名人,而不是遗传,这就有力的削弱了题干的结论。

以上是常见的削弱方式,此外还有因果差异、间接因果、反对前提、反对结论等方式。因此,京家专家提醒考生备考时应注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果倒置

如果有两类因素A和B紧密相关,题干就指出A是造成B的原因,那么要削弱它,就可以说明并非A造成B,而是B才是造成A的原因,这就是所谓的“因果倒置”。

例:某保险公司近来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在舒适工作环境里工作的人比在不舒适工作环境里工作的人的生产效率要高25%。这表明,日益改善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率。

以下哪个假设是对以上因果联系最严重的挑战?()

A.平均来说,生产率低的员工每天在工作场所的时间比生产效率高的员工要少

B.舒适的环境比不舒适的环境更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C.舒适的工作环境通常是对生产率高的员工的酬劳

D.在拥挤、不舒适的环境中,同事的压力妨碍员工的工作

分析:此题选C。因果倒置的削弱。并非是因为工作环境舒适才造成生产效率高,而是员工的生产效率高了,才有了好的工作环境。

有因无果

有因无果的削弱方式为题干的逻辑推理为:“A→B”,则选项中存在“A→非B”的就是削弱性选项。有因无果的削弱方式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找出结论成立的反例。

例:“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搞财会工作的,都免不了有或多或少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商品经济大潮下,更是如此。

以下哪项,如果是真的,最有力的否定了上述断定?()

A.某投资信托公司的会计,经营财务三十年,拒收贿赂,一尘不染,多次受到表彰

B.随着法制的健全,经济犯罪必将受到严厉的打击

C.由于加快了两个文明建设,广大财会人员的思想觉悟有了明显的提高

D.以上断定,宣扬的是一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剥削阶级世界观

分析:此题选A。题干的推理是:搞财会工作→都会有经济问题。

A项是,某投资信托公司的会计搞财会工作→没有经济问题。对于“哪有不湿脚”这种对所有做财会工作的人的判断,关键是找反例。哪怕找一个都可以,选项A就是一个反例,有因(搞财会工作)却无果(没有经济问题),因此最能否定题干的断定。

无因有果

无因无果的削弱方式是题干逻辑推理为:“A→B”,则选项中存在”非A→B”的就是削弱性选项。

例:近来东南亚局势不稳定,是由于禽流感的影响。但假如没有经济形势的动荡不安,禽流感对局势的影响将不明显。因此,为了阻止局势不稳定必须稳定经济形势。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A.经济形势的动荡不安与禽流感没有关系

B.在禽流感之前,东南亚局势已经不稳定

C.东南亚没有尝试预防禽流感

D.在经济形势动荡之前,类似禽流感之类的疫情已多次造成东南亚的不稳定

分析:此题选D。题干的逻辑推理为“经济形式动荡不安(原因)→禽流感对局势影响大,造成局势不稳定(结果)”,而D项“经济形式没有动荡不安(没有原因)→禽流感对局势影响大,造成局势不稳定(仍有结果)”,典型的无因有果的削弱。

反对方法

有一类削弱题型中题干的推理为“为达到一个目的而提出的一个方法”,要削弱题干,就要找出使这个方法不可行的选项。

例:某乡间公路附近经常有鸡群聚集。这些鸡群对这条公路上高速行驰的汽车的安全造成了威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交通部门计划购入一群猎狗来驱赶鸡群。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对上述计划构成质疑?()

A.出没于公路边的成群猎狗会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

B.猎狗在驱赶鸡群时可能伤害鸡群

C.猎狗需要经过特殊训练才能够驱赶鸡群

D.猎狗可能会有疫病,有必要进行定期检疫

分析:反对方法的削弱就是指出“方法不可行”,即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就是个问题。

A项如果为真,说明用猎狗来驱赶鸡群,虽然可能减少鸡群对交通安全的威胁,但因此带来了猎狗对交通安全的威胁,这就构成了对题干计划的严重质疑。B项指出伤害鸡群虽然会带来损失,但是跟交通安全无关,排除;C项指出使用猎狗的计划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不可行,削弱力度不够,排除;D项指出猎狗计划需要其他手段支持,也不意味着一定不可行,削弱力度不足,排除。因此,此题选A。

否定假设

因为假设连接着前提和结论,如果否定了假设,就能动摇题干中的依据,从而说明题干推理是不可行的,起到削弱题干论证的作用。

例:一家飞机发动机制造商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发动机,安全性能要好于旧型发动机。在新旧两种型号的发动机同时被销售的第一年,旧型发动机的销量超过了新型发动机,该制造商于是得出结论认为安全性并非客户的首要考虑。

下面哪项如果正确,会最严重地削弱该制造商的结论?()

A.新型发动机和旧型发动机没有特别大的价格差别

B.新型发动机可以被所有的使用旧型发动机的飞机使用

C.私人飞机主和航空公司都从这家飞机发动机制造商这里购买发动机

解题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组合式;选择题;解题方法

组合式选择题占整个论文的20%到30左右,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题型。多选题一般都设置在单项选择题之后,这个安排是为了使解题的难度由浅至深,也让我们学生在单选题的铺垫下可以提高组合选择题的解题正确率。我们可以深入探索排除法和求同存异这两种常见问题解决方法解决问题,再辅以其他方法,使解题正确率在班级的前列。

一、组合式选择题对于高中生历史理解的促进作用

因为组合式选择题的难度和考查内容明显大于多项选择和纯粹单选,已成为现如今试卷考核的大势所趋,它主要的突出特点是信息容量大、知识涵盖面广,呈现出的形式可以是异同分析,评价对比,知识总结等。历史的长河贯穿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时间作为历史这门学科的明线,对我们的学习掌握程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必须提高自身对待历史重大事件的认知水平,巩固分析问题、比较异同、概括结论的能力。首先选择题的出题形式通常是给出四个明确的答案供我们选择,相较于主观题和解答题已在无形中降低了些许难度;其次我们抱着猜测的心理忽视了选择题的重要性。运用组合式选择题的形式加入数字序号或者英文字母可以改善试卷的单一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试卷内容。不可置否,组合式选择题囊括的文字会比普通选择题多,需要我们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如果我们学生能把这种阅读方式持之以恒下去,审题能力自然会日复一日提高,也就同时考察了我们对近来所学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等综合能力。[1]

二、正确解决高中历史组合式选择题的措施

1、利用排除法,深入了解每道问题本质

组合式选择题是由多项选择题开发的,所以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应该大相径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倾向于排斥法,使用排斥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时间,为试卷后面的主观叙述题留出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回答时间,并且可以保证正确率。虽然排除法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高中历史常用的问题解决方法也不例外,都有利有弊。排除法的正确方法应该是逐一排除答案,然后逐步缩小范围的选择。如果你遇到困难的题目,我们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反复排除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例如:由德国人完成的发明有①飞机②发电机③汽车④电话⑤无线电报。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③D②③解这道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应是飞机是美国人首先发明的,由此即可排除A、C这两个选项。这道题的考察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重大科技发明,通常这类题目极易造成混淆,导致题目错误率上升。经反复推敲分析之后,正确答案应该是选择D,因为无线电报是由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创造的。在做题之后,为了弥补这一板块的记忆漏洞,我们应该记住德国人发明的技术有发电机和汽车等。在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之后,如果能够在每道题以后做下备注,便会为以后的学习减轻许多负担。[2]

2、利用求同存异法,寻找出问题的突破口

除了上述排除法之外,许多组合式选择题旨在教导我们区分同一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或者每一代帝国政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这类问题适合用求同存异的解题方法。例如:在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是①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②1649年共和国成立③1688年“光荣革命”④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③上述这四大关键转折点分别是如何发生,又有何联系与分别,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在我们自主思考的过程中也就掌握了求同存异的解题方法。经分析之后,根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基础知识可直接选A。总的来说,求同存异是一种严谨的解题方法,它全面地分析了题目中各个选项的异同,非常考验学生的解题耐心,也提升了审题能力。历史这门学科隐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高中三年的历史涉及程度远比初中、小学深得多,课本内容的难度是和学生的年龄及接受能力成正比的,因此我们不应抱怨组合式选择题的难度,而应该全盘接受这种出题方式,让历史课堂成为自己的一种学习习惯。[3]

三、结束语

总之,高中历史组合选择题的组合增加了一个美丽的风景。关于历史,我们不仅仅可以理解为一种学习的目的,更是表达自己真知灼见的一种渠道。历史是灵活的,深刻的,当老师将穿插在这些美好的内容在试卷中很容易唤起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了2-3个课程的课程,如果你不介绍多选题的组合,文章会出现太空的离散化,以满足高中历史的点睛之笔,模块化选择的选择是必要的。其实,历史与语文、思想政治等学科都是挂钩的,我们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绝不可停留在浅表性层面,否则会失去对文学的兴趣。

作者:林麟 单位:湖南麓山滨江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李然.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四川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