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创作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4:44:06

建筑创作

建筑创作范文篇1

一、引言

建筑创作思维是指贯穿于建筑师建筑创作全过程的一种大脑活动,也可以说是设计中的思考。建筑创作就是把设计者头脑中存在的大量资料和信息,通过思维活动来完成,有时是随机的,有时是缓慢的,有时是跳跃的,有时是突发的。建筑师是把自己的思维具体化,通过某种草图和模型,凝聚了对时空的巧妙构想,反映出其哲学思想和对建筑有关问题的正确分析。创作之前,建筑师往往要把客观条件加以罗列、分类,观察其对创作的制约关系,通过艰苦的思维活动。提出优秀的方案。因此设计作品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设计思维的深入程度决定的。

中国建筑教育的基础训练是传统的美术训练。由此,美术思维方式(西方古典审美价值系统)和美术设计训练(平面与立体构成),成为建筑教育的一部分。美术的主要功能在于表现,那么,以美术训练为基础的建筑学同样强调表现,就是将建筑师工作的侧重定在表达与交流,而不是建筑本身的研究。这种本末倒置带来的结果是画面的质量与建筑的质量相混淆,甚至有时画面的质量凌驾于建筑的质量之上,同时,它把四维的建筑经验降为二维。这就造成建筑师更关注甚至只关注建筑的外部形象,淡化了建筑空间的艺术性质,抹杀了建筑与美术,特别是与雕塑之间这一关键的差别。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在于重新确定建筑学的基础。建筑学的基础应为基本建筑创作思维活动,即:确定材料、结构、建造及形式(包括界面的和空间的形式)的关系;确定房屋与基地(包括地形、环境、城市)的关系;确定使用的方式(包括人的时空经验与文化经验)的关系等。设计教学宜侧重设计信息的读解、设计思维的构成和设计语言的表达,本文从设计徒手草图、构筑建筑模型与建筑理论思考三个方面探讨培养建筑创作思维的有效途径。三者相辅相成,可有效地提高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质量。

二、设计徒手草图

设计徒手草图实际上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是提高和开拓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在一个设计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最初的设计意象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而设计的过程亦是对设计条件的不断“协调”,图示思维的方式即把设计过程中的有机的、偶发的灵感及对设计条件的“协调”过程,通过可视的图形将设计思考和思维意象记录下来。“这样一些绘画式的再现,是抽象思维活动的适宜的工具,因而能把它们代表的那些思维活动的某些方面展示出来”(鲁道夫?阿恩海姆语)。而作为电脑,其保持精确数据概念的特点——点、线、面、形体在屏幕上的明确和肯定的显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设计思考过程“幻想”的翅膀,扼杀了方案构思设计阶段设计思维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也扼杀了方案构思过程中的转眼即逝的设计灵感,亦不符合设计初始阶段的设计思维方式及其设计的表达。

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和协调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内容十分重要。一是发现问题、解析问题;另一是对所解决的问题答案进行评价。前一个内容是后一个内容的基础和做好一个设计的前提,亦是目前设计教学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于学生缺乏想象构思和创造的能力,利用设计徒手草图的训练——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将有效地提高和开拓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证明,国内外的许多优秀设计师和设计大师均精于此道,出色的图示思维亦是他们的成功之道。

思维方式的根本点是形象化的思想和分析,设计者把大脑中的思维活动延伸到外部来,通过图形使之外向化、具体化,在思维过程中需要脑一眼一手一图形四位一体。著名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中阐述道:“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艺术乃是一种视觉形式,而视觉形式又是创造思维的主要媒介”。视觉的思维性功能帮助我们通过图示进行思维、进行创造。

在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里的思维通过手的勾勒,使图形跃然纸上,而所勾勒的形象通过眼睛的观察又被反馈到大脑,刺激大脑作进一步的思考、判断和综合,如此循环往复,最初的设计构思也随之愈发深入、完善。可见,徒手设计草图这种形象化的思考方式,是对视觉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绘画表达能力三者的综合。在这个过程,不在乎于画面效果,而在乎于观察、发现、思索,强调脑、眼、手、图形的互动。徒手设计草图的训练,无疑是培养学生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及方案评价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三、建筑工作模型

国际建协第20届大会上,弗兰普顿在主旨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早就敏感地提出来了,“建筑包涵着如此多的元素、如此多的技术以及如此不同的问题,以至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必要的知识。”“我们必须承认建筑实践主要是一种技艺。技艺是建筑的开始,从很多方面来看也是终点。”同济大学建筑教育体系中,强调的构筑训练就是动手营造、制造,强调物质和形态的操作训练。通过动手做模型、通过三维构件进行空间构图训练,人的脑、手和塑造的形体间的互动和统一,使学生体会由脑产生的形体,如何通过手的制造而产生;而产生的形式又如何进一步促进脑的思考,完善这一形体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形体。

模型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是建筑工作和理解能力中伴随草图不可或缺的工具,能满足草图的变动和多样性的需求,可以进行建筑空间和功能的推敲和尝试。工作模型以建构的元素——体量、片板、支柱将空间想象呈现第一次的具体转化。在工作模型中,可以研究细节不同的设计图之间空间造型的关系,并且解决与设计相关的建筑元素的结构和组织问题,但不需做关于正在成型的最终陈述。在工作模型中我们可以推敲建筑和周围环境、地段的关系,获得比较清晰的空间造型,它们的内部和外部以及之间的关联性都能在工作模型中臻于理想状态。

建筑设计中方案的雏形、比较、选择是通过建筑设计师不断的创造性思维而逐渐发展、完善和最后形成的。建筑模型是建筑设计的三维空间的艺术再现,它直观地反应出建筑物和周围地形的联系,建筑物全方位、多角度的形体特点和视觉效果,这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这对于设计方案的产生、选择、完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你切实感到物质世界通过心的感应和手的操作可以表达得如此丰富,如此触动心灵。

四、建筑理论思考

建筑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接近社会科学。理论上的思考,可以使建筑师保持风格的延续,做出积极的探讨,而不是随波逐流。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是历史的载体之一。我们现在参观各处名胜古迹,所以常常感慨的原因是,其中的建筑,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建筑的魅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于它较为久远的穿梭了时间的隧道,而成为后世景仰的对象。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圣母院,都是建筑的无穷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的建筑设计,只是在某个时期提供一个栖身之所,而后被推倒,那么建筑的意义丧失了很大一部分。之所以北京的四合院,以及上海的里弄的价值会很高,因为,四合院上体现的是中国封建时代家及住的观念,而上海的里弄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化,商品化的一种密集的居住方式,它是旧有的家族观念的解体,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典型实例。

建筑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反映。因此建筑应该反映人的意识,建筑的主体也是人。可是人的意识非常的复杂,而且深深的烙上时代的印迹。因此建筑,也应该关注社会。故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建筑是一定时候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听国外的建筑大师的报告,他们会很注重于对时代特征的分析,如日本的黑川纪章,他的共生理论,以及较早时期的新陈代谢理论,都是基于对时代的思考而贯穿于建筑思想。

因此,加强建筑历史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学会如何思考。一旦设计时,平时的关注在大脑里早已进行了分解、整合、重组,成为了一种潜意识,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厚积薄发,成为了属于设计师自己的宝贵财富。

“我强调的是因时、因地、因事而设计的分析型手法,时地、事都是可变因素。我的分析手法要求我对三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和目标全方位了解,并找到其中的平衡。设计思维应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使之成为建筑作品的决定性力量。”——贝聿铭。

五、结论

建筑创作范文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作;地域建筑文化;传承

中国地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是各民族几千年不断积累和传承的结果。建筑作为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本身就是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的物质外化的一种手段,它所展现的建筑形态及其文化表征极其丰富,各民族所创造的地域性传统建筑在其所处的独特地域环境背景下更是多姿多彩,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人民精神的家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实施“三淮一体”战略之后,淮安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粗制滥造,城市面貌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地域建筑文化存在逐渐消失的危险。作为扎根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师,面对当今建筑设计界浮躁的现状,必须静下心来,从淮安地域建筑文化研究入手,吸取和传承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并运用于建筑设计创作中,创造有地域文化特色内涵的新建筑,弘扬淮安的城市地域特色文化。

一、淮安地域建筑文化

1.地域建筑文化内涵。所谓地域建筑文化是指具体的空间地域和文化在建筑中的反映,包括生活方式、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等长期作用形成的生活模式与建筑形成的特定关系,它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对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主要是以文化研究为切入点,分析建筑文化的历史成因及地域传统建筑要素的内涵,包括聚落形式、建筑形制及细部形态等方面的要素。2.淮安地域建筑文化。淮安位于江苏中部、黄淮平原之间,具有3000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是运河沿线一颗璀璨的明珠,曾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有“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成为运河经济时代都市繁华的典范。早在1986年,淮安就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境内地域建筑文化遗产众多,主要有以下几类。(1)以府衙、河漕总督府署、榷关等为代表的官式建筑。淮安地处黄淮与江淮平原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处于我国南北交界线上,是我国古代南船北马的交会点,重要的军事重镇;因此,决定了淮安在我国古代重要的行政地位。目前,淮安有我国仅存的保护较好的府衙建筑之一的淮安府衙,因运河重要地位而设立的漕运总督公署、河道总督署遗址,淮安榷关、钞关遗址,因漕运需要设立的清江漕船厂,清江浦丰济仓遗址等等;这些地域传统建筑的规格很高,也从侧面说明淮安古代在全国的行政地位,故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美誉,俨如省会城市。(2)以运河沿线的聚落、古镇为主的民居建筑。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南北方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对我国古代南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淮安是大运河的关键地段,明清两朝,淮安城市发展也逐步达于鼎盛,从末口到清口,夹岸50余里,有淮城、河下、板闸、钵池、清江浦、王家营、西坝、韩城、杨庄、码头、清口等十余个城镇,夹岸数十里,街市栉比,形成以运河为纽带的城镇链[1]1。清代淮安的经济发展达到了顶峰,在乾隆时期人口已有54万,胜于苏州[2]48。淮安传统名居建筑主要散落于大运河两岸的古城、古镇之中,现存比较完整的河下、码头及下关等地,以河下民居聚落保存最完整;大量名人故居隐现其中,有刘鹗故居、吴承恩故居、沈坤的状元府、谈荔孙故居等等,还有一些私宅园林建筑;现存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少量是民国建筑,不少现在尚有人居住。(3)此外,还有一些庙宇建筑、运河景观等。庙宇建筑有慈云寺、清江浦清真寺、惠济祠、观音庵、安淮寺、陈潘二公祠、河神庙等多处。运河景观包括运河水利设施、河岸景观等,如大运河、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清口水利枢纽、淮阴船闸、武墩渡口、龟山御码头等。3.淮安地域建筑艺术特征。淮安的地域建筑文化主要建立自大运河贯通之后,是淮安人民在几千年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特殊的地理优势,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在建筑上也有明显的反映。特别是明清运河地位的提高,淮安逐渐成为运河沿岸重要的商埠,南来北往的大批商人定居于淮安,给淮安带来全国各地不同的建筑文化,并渐融于地域建筑文化之中。总体而言,淮安传统建筑以明清建筑居多,建筑风格既有北方建筑的典雅,也有南方徽派建筑的精秀;建筑多木结构框架,外墙三面砌筑青砖,正面木雕花窗门,屋顶灰瓦,室内青砖铺地,风格较古雅。沿街的民居则以“上宅下铺”“、前店后坊”的面貌出现,结构上以二层小楼为主,街面上用条石铺路,条石下面为下水道,街两头往往竖有牌坊,街中有的还建有过街楼,形成淮安独有的街市场景[3]177。

二、淮安地域建筑文化传承中的问题

淮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着众多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与艺术价值,但却并没有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在城市早期的开发建设中,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即传统的街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给城市带来无可弥补的损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在这里生活、学习、工作了近30年,对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以下是淮安地域建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早期城市建设中忽视了地域建筑文化。城市早期开发建设是以大量居住建筑和商业建筑为主的,而这些建筑的销售是以现代化、国际化为卖点的,并且这些现代明亮的建筑与城市原有陈旧简陋的老城区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强烈的对比,使得政府、开发商、市民及建筑师们失去了对城市原有地域建筑文化价值的思考。结果导致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缺少地域文化特征的、夸张的建筑造型的出现,城市建筑文化也失去了地域特色,陷入“千城一面”的境地。2.政府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不可否认,近年来政府及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对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发掘;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问题。政府从财政投入、引入社会力量、成立专门的部门等方面,做了很大工作;项目也进行了论证,大量的专家也请了,很多房子、街区也改造了,结果并没有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文化、经济价值,老百姓心里也不认可。这都说明政府的相关管理、立法工作及运营、操作流程等还存在很多问题,部门之间职责、权利不明,很多工作流于表面,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3.对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和投入不够。地域建筑文化有着特定的文化语境,这给建筑创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城市的管理者及公众缺乏必要的地域文化知识,特别是城市中从事建筑创作工作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们,都是接受的现代建筑教育,脑子里并不缺少现代建筑造型、现代建筑技术,但是对于地域建筑文化的了解远远不足;导致在面对传承和发展地域建筑文化的实践时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由此看来,政府应该加大对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投入,培养一批本土的建筑师队伍和深入了解地域建筑文化的本地专家学者,使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得以可持续发展。

三、淮安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策略

近几十年,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建筑业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同时,全球化也导致了建筑业面临地域建筑文化逐渐衰落的危机。吴良镛先生对此忧虑地指出:“繁荣的建筑市场中的设计竞赛,广义地看,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实力的竞争,也是地域文化的竞争。……有人说21世纪竞争将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对建筑来说,颇为确切。中国建筑师理应熟悉本土文化,才能赢得这方面的竞争……”[4]1建筑师在进行地域建筑创作时,必须充分认清地方建筑文化,深入研究地域传统建筑,才可能更好地在建筑创作实践中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应对策略。1.挖掘地域建筑文化内涵。淮安地域建筑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要深入研究其地域文化的精髓,提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元素,创新地运用于新的建筑设计中。2.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在一些特殊的历史地段、街区及聚落进行建筑设计创作时,必须要使新建筑延续传统地域建筑文化,注意保存新老建筑的风格的统一,延续传统地域建筑风貌。3.对地域建筑符号的抽象变异。建筑是一种由各种不同意义的符号构成的物质形态,它通过历史积淀形成的形式向人们传达建筑的精神内涵,反映出一定社会形态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影响[5]135。在建筑创作时对传统地域建筑元素加以抽象与变异,运用现代技术与材料,并合理地融入新的建筑中,从而使新建筑具有传统文化的内涵。

总之,一座具有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的城市,是这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地域建筑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样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不断更新;建筑师在设计创作时必须深入挖掘传统建筑的价值,并将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融入其中,才能真正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建筑文化。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6]161地域建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对于城市特色文化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筑师在现代建筑设计创作时必须要立足于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真正地深入研究地域传统文化,总结地域建筑经验,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为国家大文化的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丁晓红 胡海洪 单位: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倩.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地位解读[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2).

[2]孙云锦.光绪淮安府志(卷二)[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3]李诚.江苏淮安古民居保护探索[J].文物建筑,2010(00).

[4]吴良镛《.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总序(一)[J].华中建筑,2002(6).

建筑创作范文篇3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设计事业的发展,建筑的类别越来越多,而小品建筑正是在这样一种多学科交织的状态下逐步凸现的。一提到小品建筑,大家都很熟悉,因为在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当中,接触的最多的就是小品建筑。

笔者将小品和建筑结合起来,作为独立的一门建筑类型,是以区别于一般的纯观赏性、没有功能意义的构筑物和雕塑。本文所指的小品建筑是指那些体量小、功能简单的“小建筑”,强调其在所处环境中的装饰性。小品建筑的定义涉及范围广泛,从一片墙到一座小型建筑均可归为小品建筑。

二、小品建筑的创作意义

2.1人们审美情趣的要求

小品建筑分布广泛,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与周围不同的景物和人群发生关系,因而必须具有灵活多变的体态、气质和表情。要做到这些,要求我们重视小品建筑的创作。

2.2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

首先建筑无论大小,他们都是我们所创造的共享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部分环境中的标志性小品建筑,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对小品建筑的设计手法和艺匠经营决不可等闲视之。此外,同时处于总体环境中的小品建筑家族中的成员,如车库、锅炉房、配电房、变电所、水泵房等,处理好了它们可以起到点缀环境和美化的作用。而处理不当,它们会破坏甚至会毁掉整个环境。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小品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与群体建筑协调,并尽可能的带有“环境建筑”的意味。

三、小品建筑的构思技巧

与普通民用建筑其他建筑创作不同之处在于,小品建筑的构思出发点较多。由于功能上限制较小,有的几乎没有功能要求,因而在造型立意、材质色彩运用上都更加灵活和自由。但从众多设计实例方案中,分析归纳出以下两种构思技巧和思维方式。

3.1原型思维法

众所周知,创作性的构思,常常来自于瞬间的灵感的产生,而灵感的产生又是因为某种现象或事物的刺激。这些激发构思灵感的事物或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原型”。正是由于原型的出现,使得创作有了一个独特的构思和立意。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关键在于原型与所构思创作的问题之间有“某些或显或隐的共同点或相似点”。设计者在高速的创作思维运转中,看到或联想到某个原型,而得到一些对构思有用的特性,而出现了“启发”。

古今中外,无论大小的成功建筑都受到了“原型”的影响和启发。如柯不西埃设计的朗香教堂,就受到了岸边海螺造型的启示;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构思的关键就是来自于中国古老格言“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启发。

原型思维法从思维方式来看,是属于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结合。对于小品建筑而言,是具象思维(具体事物和实在形象)和抽象思维(话语或现象的感知)转化为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在通过创造性思维,在发散性和收敛性思维的作用下,导致不同方案的产生。在这过程中,原型始终是占据创作思维的核心地位。

3.2环境启迪法

在小品建筑创作中,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建筑本身的体态和表情,从环境艺术设计及艺术原理来看,小品建筑所处的环境是千差万别的,作为环境艺术这个大系统下的“建筑”,它的体态和表情自然要与特定的环境发生关系。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它们之间去发现具有审美意义的内在联系,并将这种内在联系转化为小品建筑的体系或表情的外

显艺术特征。

因而环境启迪就是将基地环境的特征加以归纳总结,加以形象思维处理,形成创作启发,从而通过创造性思维发散,而创造出与环境相协调共生的小品建筑。

四、设计手法探讨及实例分析

在以上一种或两种构思技巧和思维方式的共同引导下,运用不同设计手法,对同一主题的诠释是不同的。笔者具体的结合实际工程和设计方案共同探讨小品建筑的设计手法。

4.1雕塑化处理

这种手法是借鉴雕塑专业的设计方法,其设计出发点是将建筑视为一件雕塑品来处理,具有合适的尺度和部分使用上的要求,力争做到建筑雕塑一体化。这是原型思维的一种表现。

在某景区山门及公共厕所设计中,作者根据当地出产红色岩石的特点(环境启迪),以雕塑化手法设计,模仿山石的自然组合形态,形成古朴自然的独特建筑形象。在彭一刚先生的作品中这类手法也较常见,如甲午海战馆入口大门和鱼美人音乐宫入口处理等。

4.2植物化生态处理

手法的目的是为达到与自然相融合,使小品建筑有“溶入自然的体态和表情”。具体做法是在造型处理中,引入植物种植,如攀援植物、覆土植物等。通过构架和构造上的处理,在小品建筑覆盖上或点缀上绿色植物。从而达到构筑物藏而不露,适用于要求与自然相协调的环境。

如在某景区另一公共厕所的设计中,采用了这一手法,创造出生态厕所的品位。又如布正伟先生在其著作中的“苏州未来农业大世界”小陈列馆,展出主题为澳洲美利奴羊,由于甲方要求在建筑物上耸立一座雕塑,因而从构思一开始,就有意将该陈列馆想象成为一个长满青草的绿色土丘,这样,通过这一手法的运用,不仅与总体大环境相协调,而且这种陈列馆更具吸引力。

4.3仿生学手法

运用仿生,即是在设计中模仿自然界的生物造型(原型),包括动物、植物的形态。达到“虽为人工,宛若天成”的境界。

在石梅湾旅游度假村起步区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布置一些生趣盎然的仿生建筑,注意将其造型特点与建筑功能相结合。并考虑到将摹拟生物的生活习性结合地形布置(环境启迪),如珊瑚(海洋音乐舞厅)、鹦鹉螺(多功能厅)、展凤螺(海洋艺术展览中心)等布置在人造岛的水边,海贝结合海岸的礁石群布置,菠萝(风味食街)则如自然生长于士中,使之栩栩如生,自然成趣。

4.4虚实倒置法

通过对常用形式的研究和观察(原型思维),进而在环境的启发下运用之,以收到出人意料之外的强烈对比效果。

吉林闾山风景区山门设计,用四片镂空的石墙,表现出古代建筑庑殿的剪影形象,十分贴切的表现出风景区的性质和特点,又给人以新颖和强烈对比的作用。贝聿铭在巴黎卢浮宫扩建部分的地下入口,采用一简洁的玻璃金字塔,与卢浮宫的石砌埃及式建筑的厚重风格形成强烈虚实对比,而取得统一协调。

4.5延伸寓意法

建筑创作范文篇4

关键词:自然形态;螺旋基因;博物馆

Abstract:Thistextinquiriedintohowtoacquiretheinspirationoftheartisticfromthenature.Exploredtheidealpaththatabuildingandnaturalorganismjointogether.Putforwardthestrategyofthebuilding.Finally,taketheprojectdesignofthemunicipalnaturemuseumasanexample.

Keywords:natureappearance;spiralgene;museum

建筑师们一直都在探询一种方法:如果说自然界是一个既有逻辑性又有天然性的有机整体,每个局部都能为整体服务,那么通过效法自然也一定能帮助我们找到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的理想途径,这也就是基于自然形态的建筑创作根源。然而面对极为复杂和无穷多样的自然形态时,如何与建筑结合成为了最大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市自然博物馆设计为例,对基于自然形态的建筑创作进行了初探。

1理论探讨——基于自然形态创作的设计策略

自然存储了物质构成的规律和生物进化的法则,是功能与形式高度的统一,是材料与结构的和谐,是形态对物理法则的描述。因此深入到具体的设计策略时,我们能够通过从对具体形态的模仿到对要素的抽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法。

1.1对自然形态的直接模仿

外部环境是建筑存在的背景,一开始就决定了建筑的一部分天然属性,而自然形态建筑最有益的一面就是将环境的因素考虑到设计中。(图1)

1.1.1从地形构思

自然形态建筑创作强调了建筑形态与自然形态的相似性,并对原有的地形地貌持一种谦恭的态度,让建筑顺应地形。它包括基地的原始地貌,周边的自然景观,以及气候条件和城市文脉等等,这些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于建筑,对建筑产生综合的影响,同时,建筑也是对环境缺憾的一次补偿。例如,如果开始是晴天到场地勘查,那么也应该在雨天去看看,确认场地的排水和环境变化,还应留意场地周边有什么样的鲜花盛开以及树木生长,这些都可以为方案提供构思的起点。

1.1.2从物体的形态构思

自古以来,人们很自然地就会将熟知的物体形态运用于建筑当中,变为令人愉悦的装饰或是构件。古希腊柱式中的草叶装饰柱头,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兽头排水口等也都是典型的例子。建筑对物体形态的模仿可以带来最直观的语意,不需要额外的说明便能一目了然地领会建筑师的用意。

1.1.3用自然空间构思

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天然的空间形式,它们有着强烈的不规则的、含混的、有机体形态的特征,如海绵的内部、人体的血管、动物的腔室等等,我们可以从这些天然的空间中得到启发,把它们应用到建筑的设计中,想象一下将人们放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感知的,然而又是与我们如此接近的空间里,又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1.1.4用天然材料构思

充分表现材料的内在特性和外部形态也是自然形态建筑创作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材料来源于自然,它包括竹、木等常用的建筑材料,由于原生材料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需要我们对材料更为深入地认识,并在创作中加以表现。如竹材体形细长,自重较轻,富有弹性,利于做成网状或曲面的有机形态。

1.2对自然形态的抽象与隐喻

从抽象的思维构思,仍然来源于对自然的再认识。抽象是经过思维提炼、组合,并将“印象”转化为“语言”,抽象的过程包括了两部分,一是提炼出自然形态最重要的特征作为表现的依据;二是找到某范围内自然形态的一般特征,并以建筑的方式再现。抽象并不强调建筑形体与模仿对象的形似,甚至根本没有固定的模仿对象,形体只是多种自然形态体验的综合,因此要求设计者既要对自然形态有深入地了解,又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让思维不再受惯性的束缚,自由地组合脑中的形体。(图2)

1.2.1从自然循环构思

建筑以日照、通风、采光、土和植物等能量循环作为构思起点。例如:雨水落在建筑物的绿化屋顶上后,通过雨水收集,储存起来,再用于花园内植物的浇灌,让雨水取得了循环;又如,从表面上看,城市形态似乎杂乱无序,如果反过来想,这不就是“使用舒适”优先产生出来的景观吗。看起来不规则的形态,却“有山有谷”,满足日照和通风,而接近于自然,因此“从自然循环构思”不是从视觉上“整理”自然,而是以更深层次的方式去适应自然的光、温度、湿度等等,塑造新景观。

1.2.2用生命的形态构思

起伏的波纹、大地的褶皱、常年被风雨侵蚀的岩石、螺旋的藤蔓……,经过时间和岁月的洗礼,呈现出“生命”的痕迹。生命形态虽然有着无穷多样的表现形式,但形式的构成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在基本规律的引导下,通过变异可以衍生出更加丰富并且符合建造技术的建筑形体,就可以不局限于对具体形态的模仿。例如:高迪的建筑中,从屋顶到楼板,从立柱到墙体,从门窗到扶手,都栩栩如生地表现着生命的形态。

1.2.3用仿生结构构思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天然的优美结构形式,它们几乎代表了最佳的受力模式和最为节约的材料投入,这些为我们的设计构思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建筑形态和空间形式。这是对框架、剪力墙、桁架等常规结构的变异或是组合上的创新,并不改变结构的受力原理,从而获得新的建筑形式或是空间效果。

2实践探索——重庆市自然博物馆设计

重庆市自然博物馆选址于北碚新城,北倚缙云山,南临缙云大道,风景优美,交通便利。对场地分析之后,我们确立了对自然博物馆规划设计的目标:寻求人工与自然,文化与技术,现实与发展和谐并存,既充满诗意又充分考虑实用性。

2.1模仿地层的大地景观

景观主体是由三个连续模仿“地层”的大地景观组成,它们如同起伏的“波”,映衬到远方的山脉之中,让人分不清是此山还是彼山……。同时,“地层”起伏的幅度逐渐减小,渐渐地隐没在地平线上,就好像一串渐远的音符,寄托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好奇。(图3)

每个地层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大地景观:入口广场中五种不同颜色、形态活泼的草坡,暗示宇宙形成之初由五种主要的元素构成;入口广场北侧的下沉鹅卵石铺地象征地球初期没有生命的海洋沉积;紧接其后,“地层”逐步抬高,暗示大陆隆起,山脉形成,河流奔腾,最终,视线落在水边巨大的螺旋形DNA形体上,暗示着生命的诞生,一切在此嘎然而止。(图4)

同时,不同时期的地层展示有代表性的生物化石,从三叶虫到恐龙,从苔藓到乔木,物种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暗示了地球与生命一同进化的历程。这些景观被置于城市肌理中,与周边的环境发生关系,因此它不只停留在对原有城市环境的附和,而是积极地探索新的可能,试图将活力引入所在的地区。

2.2螺旋体·源于生命形态的抽象与隐喻

建筑形态的构思来源于“DNA”和“水”的抽象,两者代表了生命的核心和生命的载体,是对自然的重新认识与组合,是对自然的理解与尊重。

2.2.1螺旋形DNA隐喻生命起源

我们知道生命是自然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生命的形态和演变又与基因密不可分,设计受到了“基因”(DNA)的启发,将两组对称的螺旋形基因组合,并截取出其中的一个片断,构成了设计的原型——双螺旋形体。同时将螺旋形屋顶的直径分别设计为80m、60m、45m,使屋顶边缘形成变化的柔和曲线,应和着周围起伏波动的自然景观。(图5)

在此,建筑已经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屋顶沿地势向水平和垂直方向展开,在高大树林的影映下,时隐时现,为原生态的景色更增添了几分浪漫的美感。由基因抽象出来的建筑形体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自然奥秘探索的勇敢之心,将建筑体量整体抬升置于岩石基座上,以现代的手法演绎传统光与影的变化,实现人与建筑的对话。(图6)

2.2.2“流动”的表皮

液体的形状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可以将液体的性质应用在建筑上。博物馆的表皮,通过真实或者视觉上水的特色,使表皮如同流动的水面,并与博物馆周围的水融为一体(图7)。同时,“流动”的表皮包裹着“螺旋形的基因”,暗示着生命的诞生和演变离不开“水”,这种流动的感觉通过坡道贯穿于各展馆中,使建筑最终成为环境的延伸。(图8)

2.2.3“可呼吸的屋顶”

重庆地区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如何使建筑适应当地的气候成为本项目所要面对的又一难题,方案通过交叉的板形成“可呼吸的屋顶”,当百叶展开时,屋顶便充满了无数的空隙,多余的热量通过空隙排出,同时充足的阳光节约了电能;当调节百叶闭合角度时,便使得室内光线适合展示的需要,同时也利于保温。(图9)

设计中建筑材料的考虑上优先选择了当地的石材与木材,在降低造价的同时也更好地体现了本土文化的内涵。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利用遮阳、雨水回用等技术,既表现了重庆的地域文化特征,又使其融于动态的和谐中,降低了维护和日常营运费用。

3结语

重庆市自然博物馆的方案设计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并为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回归,将先进的发展理念与自然结合在一起,营造出生态和谐、功能舒适、绿色技术的自然形态建筑。基于自然形态的建筑创作是人们对自然、城市、建筑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回归于对自然的尊重和敬仰,是对人类技术与艺术的不断反思与创造。

参考文献:

[1]【英】达西·汤普森著.袁丽琴译.生长和形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英】JoMo安德森著.环境生态学——生物圈生态系统和人.辽宁大学出版.

[3]【西】夏威尔·古埃尔著.曹新然译.安东尼·高迪.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日】宫宇地一彦著.马俊里妍译.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王受之著.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

建筑创作范文篇5

关键词:建筑绘图;建筑师;建筑设计;非物质

设计建筑师(Designingthearchitect)

建筑师,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物的构想者,作为监督建设情况的客户代表,被赋予多样化的身份。有时其社会地位高,但更多的时候地位比较低。中世纪期间,绘画、雕塑和建筑是受到手工劳作局限的三种视觉艺术,同时受制于工匠行会。在这些行会中,画家和负责制造颜料的药剂师、雕塑家和金匠、建筑师和石匠、木匠相互联系(Kristeller,1990,p.176)。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由于掌握和控制了绘图(而非建造),建筑师获得了社会地位较高的新身份。15世纪之前,图被理解成仅仅是一个两维的平面,其中的图形仅仅是表示三维物体的记号。虽然在中世纪晚期图纸逐渐被频繁运用,但有证据表明其仍然是建筑物构筑活动中的次要部分。很多训练用的图是被画在一些易于擦写的媒介上,只有那些最重要的图纸才被永久保留(Robbins,1997,pp.16-17)。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对于图纸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重要变革。绘图被当做是三维世界真实可信的描述,同时图纸被认为是通向三维世界的窗口。由于纸张造价低廉,图纸成为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视觉媒介和新再现方式。通过这种再现方式,图纸上的线条和实际物体之间建立了有比例和有尺寸的直接联系。免费毕业论文网

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建筑绘图产生并且成为建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建筑师成为精通视觉艺术、独立于建造行业的独特身份;建筑设计和体力劳动脱离而成为一种脑力劳动。我们现在所说的建筑师也基本上是那个时代的产物[4].建筑师和建筑绘图是同时降生、相互依赖的双生子。建筑不是源于无名工匠们知识的积累,而是以图纸为媒介的、建筑师的个体艺术创造。建筑师和建筑绘图的产生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虽然建筑师试图否认绘图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建筑绘图仍是设计实践的基础。

建筑师、建筑绘图和建筑设计这三者的历史发展和状态是相互交织的。设计(design)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语“disegno”,原意画图。从文艺复兴意大利盛行的新柏拉图主义理论来看,disegno暗示了在观念(idea)和事物(thing)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如福罗瑟(Vil巑Flusser)所言,“disegno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ignum,意为符号(sign),它们之间有共同的根源”(Flusser,1999,p.17)。16世纪的画家和建筑师瓦萨利(GiorgioVasari)在这个转变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提到:“设计可以被总结成思维概念和头脑中想像的视觉表达和阐释”(Vasari,1960,p.205)。因此,思想不是永恒不变和先验的,它可以由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来引发(Panofsky,1968,p.62)。帕诺夫斯基(ErwinPanofsky)指出,观念(idea)这个词不仅仅指艺术想像的内容,也指艺术想像的能力。这在16世纪中期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概念(idea)接近于想像(immaginazione)(Panofsky,1968,p.62)。

在15世纪的托斯卡纳(Tuscany),每个艺术家都可以设计建筑的这种推论是很容易被理解的,因为建筑设计中最关键的是作品的概念,而不是建造(Wilkinson,1977,p.134)。瓦萨利提倡雕塑和建筑都属于设计艺术,画家和雕塑家也可以被任命为建筑师。凯瑟琳·维尔金森(CatherineWilkinson)提到:由于瓦萨利将设计提升成为一种艺术创造的理论,设计成为了艺术实践自由独立状态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将无法区分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手工工艺(例如银器加工和家具制造),也无法区分艺术家和工匠(Wilkinson,1977,p.134)。瓦萨利于1550年发表了有巨大影响的著作《杰出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一生》(以下简称《一生》)[5].通过对于一些真实事件和关于他自己想法的描述,瓦萨利将艺术家描写成英雄式的人物,并且为18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狂热崇拜艺术天才的情绪作了铺垫。作为第一部重要的艺术史,这本著作标志着艺术史这个学科的产生。1563年,瓦萨利创立了第一个培养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艺术学院:佛洛伦萨的设计艺术学院。这种影响了后来意大利和一些其他地方的学院模式使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从手工业行会中脱离出来,并且用各种科目的教学模式(例如几何学)替代了作坊式的教学模式。同时,瓦萨利建立了第一个珍贵艺术品和图纸的收藏,其中,建筑图纸和艺术品原作同样受到重视。

瓦萨利推进了“艺术家建筑师通过绘图而得到训练”这一观念。但是在他的《一生》所提到的一百多位艺术家当中,只有七名是建筑师,更多被归类为雕塑家或者画家,而不是纯粹的建筑师。相比起画家和雕塑家,这种分类法暗示了建筑师身份的模糊。威格利(MarkWigley)在讨论瓦萨利收藏的建筑图纸的时候指出了建筑图纸的模糊地位。他提到:瓦萨利……在他的每幅画上都画了一个框。通过将画面的边界遮盖起来,图像从物质世界中解放出来而被提升为独特的艺术品。但收藏中的建筑绘图都没有边框(有一个例外,帕拉第奥的设计图被装上了非常不显眼的边框)。这样做可能是为了避免框和框内建筑的构筑之间可能产生的误解和矛盾,其结果是图纸的边界是完全暴露了。建筑绘图从来没有从物质世界中完全解放出来(Wigley,1999,p.21)。

从某种意义来讲,建筑绘图的模糊状态是因为它和艺术品的功能不同。罗宾·伊万斯(RobinEvans)写道:“建筑绘图是一种投射,有规律的假想直线穿过图面和图面所表现的相应物体联系起来”(Evans,1989,p.19)。无论是透视图,还是详图中的文字说明,都指向图纸外的事物,其描绘建筑的首要目的高于其作为图画本身的价值。同时,一张建筑图纸通常需要和其他图纸相互参考着看,与此不同,艺术品是可以被独立审视的,不一定非要指向外部物体。因此绘画进一步的从物质世界里脱离出来,而更接近观念。

虽然,目前建筑绘图的地位似乎没有画家和雕塑家的作品那么高,设计(disegno)仍然使这三种视觉艺术成为和思想观念相关的自由艺术。著名的建筑师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建筑而成名,而不是他们的图,但是图是了解一个建筑师的钥匙。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建筑成为商业协会扩张状态的一种贴切表达,资助者和建筑师通过相互支持而获得名望。图的展示便成了各种和建筑相关的聚会当中的新成规,它使得建筑师可以以一个有教养的、平等的身份和资助者进行对话。

埃德里安·佛蒂(AdrianForty)写道:“设计的普及和它所带来的两极化是密切相关的:”设计‘促成了建造(building)和建筑(architecture)之间的对立,一边是建造和它包含的所有内容,另一边是非物质性的建筑。换句话来说,设计所关心的是建造之外“(Forty,2000,p.137)。15和16世纪新的劳动力分配当中,设计开始远离建造和工地,建筑师的工作是脑力劳动相关的,而不是体力劳动相关。在建造之前,对图的重视提升了设计阶段的价值,也加深了设计的深度。图为建筑探索提供了新空间,一个无须依赖于建造的新空间。除了传统的建造实践技能以外,建筑师掌握了两种新的实践技能:画和写,这两者和建造同样重要[6].为了巩固自身脑力艺术创造代言人的身份,建筑师开始不断地用图和文字将建筑理论化。这类著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建筑师的知识和身份,但是不仅限于建筑师自身这个圈子。意大利文艺复兴第一个将建筑师作为艺术和脑力劳动的职业进行彻底探讨的是阿尔伯蒂(LeonBattistaAlberti)的《建筑十书》(TenBooksonArchitecture),出版于1450年左右。这本书主要是写给资助者看的,而不是建筑师们。不到15年后,费拉莱特(AntoniodePieroAverlinoFilarete)写了《论建筑》(TreatiseonArchitecture)。如佛蒂所言,费拉莱特之前的很多文艺复兴论述都非常强调图的重要性,认为绘图是每个有志于成为建筑师的人必须掌握的首要技能。16世纪最为畅销的建筑类书籍塞里欧(SebastianoSerlio)的《论建筑》(Tuttel’opered‘architetturaeprospectiva)中,这一观念表现得非常明确(Forty,2000,p.30)。

由于有些建筑物没机会被建成,有时建筑物也不是讨论建筑创意的最好手段,在“建”的同时,建筑师,尤其是著名建筑师也倾向于“说”、“写”和“画”建筑。阿尔伯蒂和帕拉第奥是这一传统的代表者。柯布西耶和最近的库哈斯是新时代的例子。如果,如塔夫里所主张,现代性的开端是15世纪而不是20世纪(Tafuri,1980,p.16),那么对大众媒介的控制则是现代建筑师一个本质特点,无论是阿尔伯蒂还是库哈斯。设计越来越多的意味着一种独特和自主的活动。佛蒂写道,设计从建筑学内一个分支转向一种独立自治的行为这一过程得到了哲学家思辨的充分支持。例如,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使文艺复兴的建筑师将物体(object)和物体的设计(design)区分开来,康德哲学鼓励人们将设计理解为一种自治的纯粹特性(Forty,2000,p.138)。因为建筑师们“画”建筑而不是真正的去建造,建筑师的工作始终和真正的建造是分离的。在20世纪,如同大多数职业教育一样,建筑师培训从事务所转向学院,这两者之间的隔阂加深了。建筑师的教育培训不再是通过实际建筑物的设计和监督来完成,而是转向基于空间和形式的设计训练,佛蒂认为这是三个最为重要的现代建筑语汇之一(Forty,2000,p.136)。建筑师学徒们一般在事务所当中像小字辈一样工作,以此获得经验;而学建筑的学生们是设计的单独创造者,充满希望和雄心的进行工作。建筑师培训的学院化这一转折使过去潜在的设计和建造之间的分界更加明显,这种分界使建筑师的工作中“文字和图像的生产”变得格外重要。建筑师身份是艺术化的、智力型的和学术化的。作为这种身份的体现,建筑绘图的角色比以前显得更重要。

思想,非物质(Ideanomatter)

设计(disegno)包含了三个相互关联的观念,这些观念强调了艺术的状态,因此也就和建筑师、建筑设计和建筑学的状态相关。第一个观念是思想高于物质,第二个是艺术的自治,第三个是艺术品的审视[7].

思想高于物质,从而脑力劳动优于体力劳动。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这一观念发展的重要人物。他声称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感知是建立在永恒、非物质和理想的“形式”(form)上的。福罗瑟提到:柏拉图质疑艺术和科学技术,认为它们将思想转化到物质世界的时候,扭曲和背叛了理论上明晰的形式(form)(Flusser,1999,pp.17-18)。对于柏拉图来说,艺术家和科学家是思想的背叛者和骗子,因为他们狡猾地引诱人们去接受那些扭曲的思想(Flusser,1999,pp.17-18)。为了维护艺术的地位,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家接受了思想高于物质的观念,但是颠覆了柏拉图“艺术家对于思想的表现总是要比他要表现的思想低级”的观念。相反,他们认为艺术化的思想是可以在脑中明晰,也可能用视觉的方式直接表达出来,而且艺术具有可能其他方法不具备的讲述思想的能力(Forty,2000,p.31)。阿尔伯蒂提道:“从头脑中直接产生形式,而不借助于物质是非常可能的”(Alberti,1988,p.7)。但是,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创造性被认为是有限度的。柏拉图相信神圣的力量给那些无形的物质赋予了形式,从而创造了世界,而基督教神学认为上帝从无到有创造了世界。具有创造力就是具有神性,文艺复兴艺术家很少被形容为具有创造力,直到18世纪,这个词才经常被用来形容艺术家,也同时被用来形容上帝(Kristeller,1990,p.250)。

虽然思想高于物质这个观念被普遍接受,很少受到质疑,但柏拉图的另一个命题却被遗忘了,即使没有被遗忘也变得孱弱:思想等同于非物质的几何“形”。在建筑话语中,“形”有两个主要的含义。佛蒂提到一方面它指形状,另一方面它有思想或者本质的含义,这两层含义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模糊性。一层含义表述了物体展现至我们知觉的特性,另一个是它展现至我们思维的特性(Forty,2000,p.149)。作为形状的“形”使我们关注建筑物的表皮而不是体量,似乎更加接近于非物质。但是作为思想的“形”比作为形状的“形”高一层次,也更加多的被用在建筑论述中。为了解决这个两难,这两个层次的“形”有时会融合(或者混淆)在一起,形式纯粹有时和思维纯粹相联系。举个例子,柯布西耶在20世纪早期在纯粹主义艺术和建筑上的实验就是一个代表,另外,还有他新柏拉图式的论述:建筑设计是光的形式的游戏和表演(LeCorbusier,1927,p.202)。

自治的产生(Producingautonomy)

在《先锋理论》(TheoryoftheAvant-Garde)中,彼得?伯格(PeterB焤ger)描述了艺术从宗教的神圣,贵族的威严到小资产阶级的平庸转变(B焤ger,1985,p.48)。在宗教神圣的艺术中,比如说中世纪盛期的艺术,艺术产生是集体工艺的结晶,理解和接受也是集体的和神圣的。艺术品是宗教狂热崇拜的对象。在贵族威严的艺术当中,比如说路易十五的宫廷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个人行为,而理解接受是集体的和社会的,艺术品是一种再现性的。在小资产阶级的艺术当中,艺术品是由某个人创造,而被另一个无关的人理解和欣赏,因为艺术的目的是描述小资产阶级的自我理解(B焤ger,1985,p.48)。根据伯格所言,小资产阶级社会开始于18世纪并且延续至今。

这三种艺术时期之间的过渡既不是平缓的也不是突然的。例如,宗教神圣艺术和贵族庄严艺术在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是共存的,艺术品创造是个人行为,而接受是集体的,但是艺术品是宗教狂热崇拜的对象,同时也是一个具象性的再现(B焤ger,1985,p.41)。意大利文艺复兴是艺术自治的第一个阶段,直至18世纪艺术自治的观念已经达到了成熟。艺术自治于小资产阶级社会,这里“自治”限定了艺术作为一个社会分支系统的地位:社会的需求促使了艺术的相对独立(B焤ger,1985,p.24)。

在削减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差别上,20世纪初期先锋艺术无意间助长了那些被归结为艺术行为的对象和实践的数量、类型、区域和价值的增长。像其他的产业一样,艺术开始越来越取决于市场。和娱乐业和广告业互惠,艺术很少对日常的生活有什么威慑,而经常是娱乐性的消遣罢了。无论怎样(Benjamin,1969,p.221),艺术和艺术家的光环仍然维持了大众对艺术的关注,确保了艺术的状态和市场价格。艺术品应当由一个个体创作,并且被另一个个体审视和思考,这种假设现在已经被广泛接受,并且被美术馆视为圭臬。但是艺术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治仅仅在某些方面,高尚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双重条件在艺术和建筑当中是一样明显的。

思考思想(Contemplatingideas)

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艺术、建筑设计和手工劳作混为一谈,艺术家和建筑师从那以后试图将他们的工作定义为脑力劳动。相比起画家和雕塑家,建筑师的实践或许涉及比较少的手工劳作成分。但是相比起建筑,艺术品经常被认为是一种脑力劳动的产物,因为它解答了这样一个矛盾,为了和思想世界相联系,物体必须被当做非物质的。艺术品或许和建筑一样都是物质的,但是他们经常会被理解成为非物质的,一种思想和一种脑力劳动的成果。这主要是有两个原因:创作方式和体验方式。

脑力劳动和个体创造相关。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的创意和思想经常会被定义为艺术,而艺术品的制作可能在其他地方由其他人进行。艺术创作可能需要大量的合作,但是建筑设计和建造中的合作本质是更加明显和可见的。在艺术创作中,从思想到物质的过渡可以是直接的,智力的,个人的,即使是幻想,但是在建筑设计和建造当中存在着更多的中介,这些中介延展和模糊了思想和物质、作者和作品之间的联系。建筑物的建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涉及了一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施工单位,质量监督,客户和其他负责和各种机构协商的部门。但是,如果这个建筑有相当好的质量,往往它会被当做是某个建筑师的作品,通常是建筑事务所的主要主持人,即使大量的建筑师参与了这项工程。这种单一作者的错觉对建筑师很重要,因为长久以来艺术都被认为是个体创造的产物。

虽然艺术品和建筑都是物质的,但是它们的体验方式却不同。美术馆里的艺术品往往是在一种沉思的状态下被体验,这种状态激发了观者和被观的艺术品之间的移情。本杰明(WalterBenjamin)认为注意力集中是沉思的一种品质:“艺术要求观者的注意力集中……一个被艺术品所吸引的人的状态jamin,1969,p.239)。这种对于作品的凝视根本上是一种一对一的视觉意识,一个观者对一个作品。声音、味道和触摸尽可能被排除在外。艺术品往往是被维护和保存起来,从而与世隔绝。艺术品是被观看的而不是被使用。与此相反,建筑物是每天被使用的,这给建筑带来了一种物质性。建筑物被触摸、标记和磨损,艺术品则不是。美术馆确保艺术品以视觉的方式被体验,而不是被触摸,因为触摸可能会降低它作为思想的地位,将其联系到物质世界。日常我们对建筑物的触摸式体验和思想优于物质这一观念是矛盾的,并且限制了建筑的艺术地位。虽然,某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像体验艺术品一样体验建筑,例如面对一个著名纪念碑的时候,但是凝视和沉思仍然不是最常见和最积极的体验建筑的方式,因为它忽视了使用者随意性的创造。但是,为了确定建筑师的艺术家身份和建筑的艺术身份,建筑的体验经常会被等同于美术馆里艺术品的体验。

建筑师很少有机会去参观他们敬仰的建筑。在他们有机会亲身体验这些建筑之前,他们几乎总是先体验这些建筑的某种再现:图纸或者是照片。一旦有机会亲自造访了这些重要建筑,建筑师可能感到欣喜,或者失望,但是沉思凝视的概念还是继续在建筑师体验中起作用。基于艺术史,建筑历史经常将建筑物作为一种沉思凝视的对象来讨论,并且沉思凝视则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体验建筑的方式(Venturi,1966;Jencks,1977;RoweandKoetter,1979;Curtis,1982)。图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中介作用,鼓励读者去从创造的角度去看,将图的体验和建筑的体验等同起来。建筑讨论的对象往往是图纸或者是照片,因为他们不是建筑,更加容易满足建筑师和历史学家将其作为艺术而进行审视的欲望和期待。建筑绘图之所以能够将建筑设计和建筑学等同于脑力劳动、个体创造和艺术观赏是因为建筑绘图的几个特点:有限的物质性,和思想世界相联系的抽象再现符号,和美术馆博物馆式的展览方式。

抽象的建筑师(Architectsofabstraction)

伯格声称艺术神话般的自治最终根本上适应了资本主义,因为它非生产性的知识思索在社会的其他领域是被排斥的。这种知识思索后来被应用在艺术之外的领域,并且用来获取利润。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TheProductionofSpace)一书中提到:建筑师的实践仅仅是空间抽象化的一个部分,这种抽象化被分解成独立和狭隘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人士(Lefebvre,1991,p.89)。列斐伏尔认为建筑师操作的空间是以建造为主导模式的,因而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空间(Lefebvre,1991,p.360)。佛蒂评论道,列斐伏尔的资本主义的空间主导是资本主义最具革新性的创举之一,这种主导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将功能类别强加给空间,同时将抽象图示强加给头脑的空间感知(Forty,1998,p.9)。

列斐伏尔总结:使用者是这种空间抽象的首要受害者,因为在建筑设计和建造中他们只是被抽象地识别。伊姆利(RobImrie)声称建筑师经常将使用者在头脑里抽象化,忽略他们活生生的多样性,因为他们把身体想像成了机器,因而也就是被动的。他提到这种观念不仅仅针对建筑师,同样也在西方科学和医药学中。例如,这些身体的概念根植于后伽利略的观念,将物质身体当做机器,受机械论法则的主导。身体在这种视野下仅仅被视为固定的,可测量的部分。中性的,没有个性色彩的,无性别、种族和身体上的区别。身体是附属于头脑的剩余部分。身体不是自我、思想和理智,而这些都是存在的特征(Imrie,2001,p.3)。

建筑师有很多方法去抽象地思考空间和使用者,首要的就是绘图。列斐伏尔写道:在现代社会的空间实践中,建筑师安居在自己的空间中。他运用空间的再现,这些再现将图像元素局限于纸上:平面,立面,立面透视图,模块等等。图纸的使用者认为这种想像的空间是真实的,而不管事实上这个空间是几何的。或许正因为它是几何的,使用者就更认为它是正确的。这种空间既是物体的媒介,而自身也是一个物体,同时又是设计方案物化的核心。其起源是文艺复兴期间的线性透视:固定的观察者,不变的感知域和稳定的视觉世界(Lefebvre,1991,p.361)。

从伊万斯的观点来看,建筑绘图在建筑实践中的霸权从来没有被真正挑战过,有时甚至没有被意识到(Evans,1997,p.156)。建筑绘图提供了有限的理解,其首要的目的是描述物体,同时图也只揭示物理世界的某些方面。图倾向于将建筑师设计的物体和空间限制在某些类型中。

列斐伏尔用两种方法描述使用者,消极的抽象和占用者,这个占用者威胁着功能主义的主导和空间实践的分解。在身体和物质世界的充满辩证的交织中,使用者是空间的产品、生产者和占用者。他们在和城市的相互作用中运动,并且将他们身体的运动反映给了城市。列斐伏尔写道,使用者的空间是活生生的,而不是被象征(抽象想像)的。和那些专家们(建筑师,城市设计师,规划师)所想的抽象空间相比,日常生活的空间是具体的,也可以说是主观的(Lefebvre,1991,p.362)。他声称建筑师的空间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活生生的。建筑师在活生生的空间中没有权威,在使用的形成(或者说挪用)过程中也没有起到作用。

重绘“图”(Redrawingdrawing)

建筑学、建筑设计和建筑绘图在很多方面受到谴责。绘图,和设计同义,在确定建筑师的艺术家地位和确定建筑学的艺术地位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建造、建筑的体验和建筑物的物质性却妨碍了这个过程。尽管如此,绘图限制了建筑的思索,适应了抽象属性的思索,却无法建立和使用者之间令人信服的对话。我接下来想要说的主要是这个命题所忽略的方面。

建筑绘图的讨论取决于两个相关而又相互矛盾的观念。一种观念认为它标志着建筑设计是和建筑物低下的物质性相区别的智力和艺术化的创造。另一种观念认为它又是建筑物真实的再现,体现了建筑师对于建造的控制。建筑师“建造”图、模型和文字。他们不建建筑。建筑绘图是一种投射,不可见的线连接了图纸上的元素和建筑物上的元素。建筑师试图否认建筑和再现之间的差距,因为这种差距削减了他们的权威性。尽管如此,从图纸到建筑的跨越并不是直接的。所有的再现包含了一些信息,但也失去了很多。文字、图纸、模型和照片都是片面的,提供了矛盾和晦涩的信息。

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绘图和建筑物一样真实,首先因为建筑师制图而不是建建筑,其次建筑师对图纸有更好的控制,第三绘图先于建造。图纸更接近于建筑师的创作过程。但当这些没有被充分认识到的时候,就可能出现问题。

过渡物是心理分析常用的词汇。对于儿童来讲,过渡物可能会是一个玩具熊。其作用是正面的,防止儿童和母亲分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过渡物在不再被需要的时候会被丢弃。如果一个儿童无法顺利过渡,根据伊丽莎白?赖特(ElizabethWright)的观点,持久的错觉会使过渡物成了永久的安全依靠或者是迷信偶像。从弗洛伊德的角度来看,过渡物掩饰了真正的需要;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过渡物成了满足人类需要的必需品(Wright,1984,p.93)。就像舍不得丢弃玩具熊的儿童一样,建筑师也选择了对建筑师空间和使用者空间之间的区别视而不见,对建筑和建筑再现的区别视而不见。同时,建筑师也没有认识到它们是怎样相似的。因此,建筑师无法形成成熟的自我意识。

和列斐伏尔相矛盾,如果充分认识并且有意地去运用上面所说的区别和相似,建筑绘图是有正面作用的。在没有机会被实现,或者是在实现之前,所有的实践都需要一种清晰的语言去发展复杂的概念和命题。图就是一种进行思想探索、理论建设和思考物质的方式,一个梦想和探索的空间。图提供了独立于建筑物所带来的局限和毋需向建筑物妥协的创造性机遇。对建筑绘图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这个探索由五部分组成。首先考虑建筑物和绘图的异同;第二,看看别的图,研究其他的领域,看看他们是怎样清晰地描述某些特性,尤其是可能和建筑相关的特性;第三,探索新的绘图法,以此来挖掘传统建筑绘图无法表现的建筑特质;第四,如果有些特质无法被画出来,则寻求其他方法描述和讨论;第五,专注于图当中的建筑特质。

传统上,建筑绘图是某个建筑的再现,同时也可能是建筑物的类同。它们之间有一些共性,但是不完全相同。在设计什么和怎么设计,设计意图和工作媒介,思维、行动和物体之间存在着对话。这些绘图媒介不仅仅是表现的手段,而且是设计的手段,表达设计了什么,反之亦然。如果一个建筑物是由人造光组成的,它可以首先用人造光来建模,并且画在感光材料上,这样建筑的材料同时也就是绘图的材料。同样,线图可以产生线性建筑,而不是体量建筑。

将绘图比作一种建筑物的类同,而不是再现,可以使绘图体验和建筑体验更为接近,从而也将使用者的创造性挪用和占用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建筑师对于空间的理解,和使用者对于空间的理解一样,可以将主观和客观、具体和概念融合在一起。列斐伏尔认为设计不能和使用结合在一起,相反,对于建筑师来说,理解使用者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策略。无论所居住的空间特点是什么,使用者可以是被动的,具有反作用的,或者是创造性的。空间和使用经常是相互渗透的。

建筑绘图的两种选择是画建筑,或者是建筑画,当两者重叠或者是相互激励时候,一种极大的愉悦和创造性的张力会极大刺激建筑设计。在实践中重新估价建筑绘图的关键作用,建筑师可以认识到画建筑和建筑画两者之间是相互兼容的,并且可以按顺序或者同时产生。

描绘非物质(Drawingtheimmaterial)

我们佯装美术馆的墙,绘画的纸,和纸面上的线是不存在的。我们佯装它们是非物质的。威格利(Wigley)写道:图纸占据了物质和非物质之间的临界空间。这使得它像一座桥,连接了传统介于物质和思维之间的鸿沟。绘图被认为是通向绘图者思想的惟一途径。事实上,它们被直接当做是思想。看上去媒介的物质性并没有被支撑其的准物质性所揭示,而是被其转化了。某种对图纸的观看,或者某种对其的视而不见都是非物质思想的状态通过可见的痕迹而显现出来(Wigley,1999,p.11)。

很多建筑发展的创新都不是诞生于关于建筑物的思考,而是诞生于将图纸的某些特征到建筑物的转译。图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和思维相联系,而不是物质,从而比建筑物缺少物质性。这一特点激励建筑师用同样非物质的方法去建造建筑,去试图使建筑非物质化[8].

空间的迷人之处,也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本质性特征,是哲学传统的再次重申,强调非物质高于物质。如同很多词一样,建筑话语当中很多被频繁使用的词有很多复杂的,有时又是相互矛盾的含义。例如,佛蒂提到,在20世纪20年代,在建筑师和评论家的言论当中,“空间”一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空间作为围合,空间作为连续体和空间作为身体的延伸(Forty,2000,pp.265-266)。20世纪早期现代主义者认为空间可以根据建筑师的意愿延展,却很少被认为是由体验创造和改造的实体,例如莫霍利-纳吉(L噑zl*Moholy-Nagy‘)在1929年出版的《新视野》(TheNewVision)在定义空间的产生的时候,非物质成为空间实践的焦点,建筑师认为其劳动是脑力的,而不是体力的。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里提到,建筑师,如果打算学习体力劳动的技巧,而没有学识的话,他永远无法得到和他所受的苦相称的权威。那些依靠理论和学识的人则明显的在追寻阴影,而不是实质(Vitruvius1960,p.5)。维特鲁威是正确的,的确有些建筑师追寻阴影,但不被理论所限制。追寻阴影,追寻非物质的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创造性的建筑学传统。建筑理论使这种传统生机勃勃。“思想高于物质”这种观念很有影响力,但仅仅是个偏见。我们面临的一种选择是拒绝这种观念,并且把其对于建筑学的影响当做纯粹的负面效应。这种观念排斥了建筑实实在在的物质性,鼓励建筑师去追逐艺术高度,这种高度永远也不会被完全的达到,或许也不需要去达到,或许需要质疑。但是将建筑非物质化的欲望不应该被轻易地否定,这种欲望或许含有多样的动机,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例如,当建筑被看作短暂的、现世的,或者仅仅是物质的,它可能会变得更加具有感官美感和对变化更加敏感。

结论:非物质的物质(Conclusion:theimmaterialmaterial)

西方的话语建立在两元对立的基础上,一个高级,另一个低级,相互之间是界限明晰相互分离的,互相不包含的(Derrida,1976,p.157),例如非物质的哲学和物质的建筑。但是这样的概念其实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这一特点削弱了两元论的思考。建筑被建造成哲学的一部分,无论是通过空间隐喻(比如内部和外部)还是作为哲学话语的附注:一个建在坚实基础上的稳固大厦。但是为了维护哲学的状态,哲学必须将它对建筑学的依靠隐藏起来。威格利写道,哲学试图凌驾于建筑学之上,因为它曾经受益于建筑学。哲学仅仅能维护建筑的“象”,哲学掩盖其来自于建筑的启发,而组织和表达自身(Wigley,1993,p.14)。

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这两个词是非常模糊的,相互掩盖和重叠的,就像某些其他词一样,有形和无形,真实和虚拟。可能存在着很多的方式去理解非物质建筑,例如,技术上对轻和薄的追求,崇高的再现,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重新开始的机会(tabularasa),一种建筑的道德纬度和可信性的丧失,或者是对于行为而非形式的关注。我对于非物质建筑的理解不仅仅是建立在物质体量的缺失,而是建筑的非物质感知,或者是通过物质材料的缺失实现,或者是将物质材料认知为非物质。这种非物质不仅仅是物质的丧失,而是感知中的物质性的缺失。建筑是否是非物质的,取决于使用者的感知。

有一个在建筑话语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家是建筑的起源和原型”,这显示了建筑最为重要的特性。一个家所具有的特点:稳定性和一致性,是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而需要的特征。家估计是最安全和稳定的环境,反映居住者身份和自我的容器和镜子。但是,家的概念同样也是对排除的,未知的,未确定的和不同一事物的回应。家必须稳定,因为社会规范和个人认同感正在转变。对于受到威胁的社会和个人来说,家是一个隐喻。家的安全性同时也是某种紧张,内在的和外在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一种恐惧的征兆。

卡尔·马克思宣称所有坚固之物都将消散于空中,这一宣称浓缩了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破坏性力量,这种力量使那些原以为稳定的东西被动摇了,例如家,因此也就增强了对家所能提供的稳定性的需求,虽然这种稳定性只是个幻觉(Marx,1978,p.475)。希布利(Sibley)认为,当家的稳定性提供一种满足的同时,它也可能产生焦虑和不安,因为家所能提供的安全感和空间的纯粹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大多数情况,后果是更加渴望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而不是意识到它的局限。希布利写道:总的来说,在渴望树立和维护空间和时间界限的时候,焦虑就表现出来了。强烈的边界意识可以理解成一种控制欲和排外欲,因为陌生是一种不愉快情绪的源泉,而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Sibley,2001,p.108)。引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希布利补充道,各种争取安全和熟悉的努力,或者是海姆利克操作法[9](heimlich)都不能减轻不安,而且有可能变得更糟(Sibley,2001,p.115;Freud,1919)。

尽管如此,希布利不排斥所有试图建造稳定秩序的尝试。相反,他坚持一种辩证的观点,限定的边界和空间的互相渗透两者都有优点。例如,关于儿童对于家的体验,他写道,在集体治疗中,儿童和成人都需要某种明确的界限来发展一种自我安全感,这是那些持反对环境分级观点的人没有考虑到的。如果家庭成员每天都坐在相互的膝盖上,生活在一个没有界限,也缺乏分类的家里面的时候,就像米纽庆(Minuchin)所说的那样,他们可能会陷入某种危险,特别是孩子,不能发展成一种独立自主感(Sibley,2001,p.116;Minuchin,1974)。哲学的传统鼓励脑力劳动,和这种传统相联系,非物质受到重视和赞誉。但是另外一种非物质的理解,特别是和建筑相关的,却远远没有那么受青睐。无论是内在的具有欺骗性的混乱,还是外部隐藏的危险,非物质和其他东西联合在一起对家的稳固形成了威胁,但是这种威胁是真实的,也同时是想像的。对于稳定不变的建筑学的渴望是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这种渴望产生了进一步的焦虑不安和进一步的渴望。用一种流动性的非物质去取代静态实体的建筑并不是出路。为了适应个人和社会观念的发展,建筑必须将物质和非物质,静态和流动,坚固和渗透交织在一起。建筑是非物质的,渗透的,在需要的时候也是稳固的。这种建筑观并不改变已确立的习惯,但是却赋予其更多的可变性。

注释:

[1]本文所阐述的观点在乔纳森·希尔所著《非物质建筑》(ImmaterialArchitecture)中被进一步拓展,该书将于2006年由劳特利奇(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出版社出版。

[2]该摘要由译者完成

[3]该关键词由译者补充

[4]Architect这个词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开始被用于描述建筑师这个行业。

[5]有译本将其翻译成《艺术家列传》,《名艺术家传》。[译者注]

[6]三维构件的制作,例如建筑模型和建筑细部构件是介入画和建造之间的。

[7]这里的艺术是指现代意义上的艺术。

建筑创作范文篇6

关键词:建筑绘图;建筑师;建筑设计;非物质

设计建筑师(Designingthearchitect)

建筑师,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物的构想者,作为监督建设情况的客户代表,被赋予多样化的身份。有时其社会地位高,但更多的时候地位比较低。中世纪期间,绘画、雕塑和建筑是受到手工劳作局限的三种视觉艺术,同时受制于工匠行会。在这些行会中,画家和负责制造颜料的药剂师、雕塑家和金匠、建筑师和石匠、木匠相互联系(Kristeller,1990,p.176)。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由于掌握和控制了绘图(而非建造),建筑师获得了社会地位较高的新身份。15世纪之前,图被理解成仅仅是一个两维的平面,其中的图形仅仅是表示三维物体的记号。虽然在中世纪晚期图纸逐渐被频繁运用,但有证据表明其仍然是建筑物构筑活动中的次要部分。很多训练用的图是被画在一些易于擦写的媒介上,只有那些最重要的图纸才被永久保留(Robbins,1997,pp.16-17)。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对于图纸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重要变革。绘图被当做是三维世界真实可信的描述,同时图纸被认为是通向三维世界的窗口。由于纸张造价低廉,图纸成为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视觉媒介和新再现方式。通过这种再现方式,图纸上的线条和实际物体之间建立了有比例和有尺寸的直接联系。免费毕业论文网

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建筑绘图产生并且成为建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建筑师成为精通视觉艺术、独立于建造行业的独特身份;建筑设计和体力劳动脱离而成为一种脑力劳动。我们现在所说的建筑师也基本上是那个时代的产物[4].建筑师和建筑绘图是同时降生、相互依赖的双生子。建筑不是源于无名工匠们知识的积累,而是以图纸为媒介的、建筑师的个体艺术创造。建筑师和建筑绘图的产生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虽然建筑师试图否认绘图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建筑绘图仍是设计实践的基础。

建筑师、建筑绘图和建筑设计这三者的历史发展和状态是相互交织的。设计(design)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语“disegno”,原意画图。从文艺复兴意大利盛行的新柏拉图主义理论来看,disegno暗示了在观念(idea)和事物(thing)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如福罗瑟(Vil巑Flusser)所言,“disegno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ignum,意为符号(sign),它们之间有共同的根源”(Flusser,1999,p.17)。16世纪的画家和建筑师瓦萨利(GiorgioVasari)在这个转变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提到:“设计可以被总结成思维概念和头脑中想像的视觉表达和阐释”(Vasari,1960,p.205)。因此,思想不是永恒不变和先验的,它可以由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来引发(Panofsky,1968,p.62)。帕诺夫斯基(ErwinPanofsky)指出,观念(idea)这个词不仅仅指艺术想像的内容,也指艺术想像的能力。这在16世纪中期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概念(idea)接近于想像(immaginazione)(Panofsky,1968,p.62)。

在15世纪的托斯卡纳(Tuscany),每个艺术家都可以设计建筑的这种推论是很容易被理解的,因为建筑设计中最关键的是作品的概念,而不是建造(Wilkinson,1977,p.134)。瓦萨利提倡雕塑和建筑都属于设计艺术,画家和雕塑家也可以被任命为建筑师。凯瑟琳·维尔金森(CatherineWilkinson)提到:由于瓦萨利将设计提升成为一种艺术创造的理论,设计成为了艺术实践自由独立状态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将无法区分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手工工艺(例如银器加工和家具制造),也无法区分艺术家和工匠(Wilkinson,1977,p.134)。瓦萨利于1550年发表了有巨大影响的著作《杰出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一生》(以下简称《一生》)[5].通过对于一些真实事件和关于他自己想法的描述,瓦萨利将艺术家描写成英雄式的人物,并且为18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狂热崇拜艺术天才的情绪作了铺垫。作为第一部重要的艺术史,这本著作标志着艺术史这个学科的产生。1563年,瓦萨利创立了第一个培养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艺术学院:佛洛伦萨的设计艺术学院。这种影响了后来意大利和一些其他地方的学院模式使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从手工业行会中脱离出来,并且用各种科目的教学模式(例如几何学)替代了作坊式的教学模式。同时,瓦萨利建立了第一个珍贵艺术品和图纸的收藏,其中,建筑图纸和艺术品原作同样受到重视。

瓦萨利推进了“艺术家建筑师通过绘图而得到训练”这一观念。但是在他的《一生》所提到的一百多位艺术家当中,只有七名是建筑师,更多被归类为雕塑家或者画家,而不是纯粹的建筑师。相比起画家和雕塑家,这种分类法暗示了建筑师身份的模糊。威格利(MarkWigley)在讨论瓦萨利收藏的建筑图纸的时候指出了建筑图纸的模糊地位。他提到:瓦萨利……在他的每幅画上都画了一个框。通过将画面的边界遮盖起来,图像从物质世界中解放出来而被提升为独特的艺术品。但收藏中的建筑绘图都没有边框(有一个例外,帕拉第奥的设计图被装上了非常不显眼的边框)。这样做可能是为了避免框和框内建筑的构筑之间可能产生的误解和矛盾,其结果是图纸的边界是完全暴露了。建筑绘图从来没有从物质世界中完全解放出来(Wigley,1999,p.21)。

从某种意义来讲,建筑绘图的模糊状态是因为它和艺术品的功能不同。罗宾·伊万斯(RobinEvans)写道:“建筑绘图是一种投射,有规律的假想直线穿过图面和图面所表现的相应物体联系起来”(Evans,1989,p.19)。无论是透视图,还是详图中的文字说明,都指向图纸外的事物,其描绘建筑的首要目的高于其作为图画本身的价值。同时,一张建筑图纸通常需要和其他图纸相互参考着看,与此不同,艺术品是可以被独立审视的,不一定非要指向外部物体。因此绘画进一步的从物质世界里脱离出来,而更接近观念。

虽然,目前建筑绘图的地位似乎没有画家和雕塑家的作品那么高,设计(disegno)仍然使这三种视觉艺术成为和思想观念相关的自由艺术。著名的建筑师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建筑而成名,而不是他们的图,但是图是了解一个建筑师的钥匙。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建筑成为商业协会扩张状态的一种贴切表达,资助者和建筑师通过相互支持而获得名望。图的展示便成了各种和建筑相关的聚会当中的新成规,它使得建筑师可以以一个有教养的、平等的身份和资助者进行对话。

埃德里安·佛蒂(AdrianForty)写道:“设计的普及和它所带来的两极化是密切相关的:”设计‘促成了建造(building)和建筑(architecture)之间的对立,一边是建造和它包含的所有内容,另一边是非物质性的建筑。换句话来说,设计所关心的是建造之外“(Forty,2000,p.137)。15和16世纪新的劳动力分配当中,设计开始远离建造和工地,建筑师的工作是脑力劳动相关的,而不是体力劳动相关。在建造之前,对图的重视提升了设计阶段的价值,也加深了设计的深度。图为建筑探索提供了新空间,一个无须依赖于建造的新空间。除了传统的建造实践技能以外,建筑师掌握了两种新的实践技能:画和写,这两者和建造同样重要[6].为了巩固自身脑力艺术创造代言人的身份,建筑师开始不断地用图和文字将建筑理论化。这类著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建筑师的知识和身份,但是不仅限于建筑师自身这个圈子。意大利文艺复兴第一个将建筑师作为艺术和脑力劳动的职业进行彻底探讨的是阿尔伯蒂(LeonBattistaAlberti)的《建筑十书》(TenBooksonArchitecture),出版于1450年左右。这本书主要是写给资助者看的,而不是建筑师们。不到15年后,费拉莱特(AntoniodePieroAverlinoFilarete)写了《论建筑》(TreatiseonArchitecture)。如佛蒂所言,费拉莱特之前的很多文艺复兴论述都非常强调图的重要性,认为绘图是每个有志于成为建筑师的人必须掌握的首要技能。16世纪最为畅销的建筑类书籍塞里欧(SebastianoSerlio)的《论建筑》(Tuttel’opered‘architetturaeprospectiva)中,这一观念表现得非常明确(Forty,2000,p.30)。

由于有些建筑物没机会被建成,有时建筑物也不是讨论建筑创意的最好手段,在“建”的同时,建筑师,尤其是著名建筑师也倾向于“说”、“写”和“画”建筑。阿尔伯蒂和帕拉第奥是这一传统的代表者。柯布西耶和最近的库哈斯是新时代的例子。如果,如塔夫里所主张,现代性的开端是15世纪而不是20世纪(Tafuri,1980,p.16),那么对大众媒介的控制则是现代建筑师一个本质特点,无论是阿尔伯蒂还是库哈斯。设计越来越多的意味着一种独特和自主的活动。佛蒂写道,设计从建筑学内一个分支转向一种独立自治的行为这一过程得到了哲学家思辨的充分支持。例如,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使文艺复兴的建筑师将物体(object)和物体的设计(design)区分开来,康德哲学鼓励人们将设计理解为一种自治的纯粹特性(Forty,2000,p.138)。因为建筑师们“画”建筑而不是真正的去建造,建筑师的工作始终和真正的建造是分离的。在20世纪,如同大多数职业教育一样,建筑师培训从事务所转向学院,这两者之间的隔阂加深了。建筑师的教育培训不再是通过实际建筑物的设计和监督来完成,而是转向基于空间和形式的设计训练,佛蒂认为这是三个最为重要的现代建筑语汇之一(Forty,2000,p.136)。建筑师学徒们一般在事务所当中像小字辈一样工作,以此获得经验;而学建筑的学生们是设计的单独创造者,充满希望和雄心的进行工作。建筑师培训的学院化这一转折使过去潜在的设计和建造之间的分界更加明显,这种分界使建筑师的工作中“文字和图像的生产”变得格外重要。建筑师身份是艺术化的、智力型的和学术化的。作为这种身份的体现,建筑绘图的角色比以前显得更重要。

思想,非物质(Ideanomatter)

设计(disegno)包含了三个相互关联的观念,这些观念强调了艺术的状态,因此也就和建筑师、建筑设计和建筑学的状态相关。第一个观念是思想高于物质,第二个是艺术的自治,第三个是艺术品的审视[7].

思想高于物质,从而脑力劳动优于体力劳动。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这一观念发展的重要人物。他声称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感知是建立在永恒、非物质和理想的“形式”(form)上的。福罗瑟提到:柏拉图质疑艺术和科学技术,认为它们将思想转化到物质世界的时候,扭曲和背叛了理论上明晰的形式(form)(Flusser,1999,pp.17-18)。对于柏拉图来说,艺术家和科学家是思想的背叛者和骗子,因为他们狡猾地引诱人们去接受那些扭曲的思想(Flusser,1999,pp.17-18)。为了维护艺术的地位,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家接受了思想高于物质的观念,但是颠覆了柏拉图“艺术家对于思想的表现总是要比他要表现的思想低级”的观念。相反,他们认为艺术化的思想是可以在脑中明晰,也可能用视觉的方式直接表达出来,而且艺术具有可能其他方法不具备的讲述思想的能力(Forty,2000,p.31)。阿尔伯蒂提道:“从头脑中直接产生形式,而不借助于物质是非常可能的”(Alberti,1988,p.7)。但是,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创造性被认为是有限度的。柏拉图相信神圣的力量给那些无形的物质赋予了形式,从而创造了世界,而基督教神学认为上帝从无到有创造了世界。具有创造力就是具有神性,文艺复兴艺术家很少被形容为具有创造力,直到18世纪,这个词才经常被用来形容艺术家,也同时被用来形容上帝(Kristeller,1990,p.250)。

虽然思想高于物质这个观念被普遍接受,很少受到质疑,但柏拉图的另一个命题却被遗忘了,即使没有被遗忘也变得孱弱:思想等同于非物质的几何“形”。在建筑话语中,“形”有两个主要的含义。佛蒂提到一方面它指形状,另一方面它有思想或者本质的含义,这两层含义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模糊性。一层含义表述了物体展现至我们知觉的特性,另一个是它展现至我们思维的特性(Forty,2000,p.149)。作为形状的“形”使我们关注建筑物的表皮而不是体量,似乎更加接近于非物质。但是作为思想的“形”比作为形状的“形”高一层次,也更加多的被用在建筑论述中。为了解决这个两难,这两个层次的“形”有时会融合(或者混淆)在一起,形式纯粹有时和思维纯粹相联系。举个例子,柯布西耶在20世纪早期在纯粹主义艺术和建筑上的实验就是一个代表,另外,还有他新柏拉图式的论述:建筑设计是光的形式的游戏和表演(LeCorbusier,1927,p.202)。

自治的产生(Producingautonomy)

在《先锋理论》(TheoryoftheAvant-Garde)中,彼得?伯格(PeterB焤ger)描述了艺术从宗教的神圣,贵族的威严到小资产阶级的平庸转变(B焤ger,1985,p.48)。在宗教神圣的艺术中,比如说中世纪盛期的艺术,艺术产生是集体工艺的结晶,理解和接受也是集体的和神圣的。艺术品是宗教狂热崇拜的对象。在贵族威严的艺术当中,比如说路易十五的宫廷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个人行为,而理解接受是集体的和社会的,艺术品是一种再现性的。在小资产阶级的艺术当中,艺术品是由某个人创造,而被另一个无关的人理解和欣赏,因为艺术的目的是描述小资产阶级的自我理解(B焤ger,1985,p.48)。根据伯格所言,小资产阶级社会开始于18世纪并且延续至今。

这三种艺术时期之间的过渡既不是平缓的也不是突然的。例如,宗教神圣艺术和贵族庄严艺术在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是共存的,艺术品创造是个人行为,而接受是集体的,但是艺术品是宗教狂热崇拜的对象,同时也是一个具象性的再现(B焤ger,1985,p.41)。意大利文艺复兴是艺术自治的第一个阶段,直至18世纪艺术自治的观念已经达到了成熟。艺术自治于小资产阶级社会,这里“自治”限定了艺术作为一个社会分支系统的地位:社会的需求促使了艺术的相对独立(B焤ger,1985,p.24)。

在削减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差别上,20世纪初期先锋艺术无意间助长了那些被归结为艺术行为的对象和实践的数量、类型、区域和价值的增长。像其他的产业一样,艺术开始越来越取决于市场。和娱乐业和广告业互惠,艺术很少对日常的生活有什么威慑,而经常是娱乐性的消遣罢了。无论怎样(Benjamin,1969,p.221),艺术和艺术家的光环仍然维持了大众对艺术的关注,确保了艺术的状态和市场价格。艺术品应当由一个个体创作,并且被另一个个体审视和思考,这种假设现在已经被广泛接受,并且被美术馆视为圭臬。但是艺术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治仅仅在某些方面,高尚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双重条件在艺术和建筑当中是一样明显的。

思考思想(Contemplatingideas)

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艺术、建筑设计和手工劳作混为一谈,艺术家和建筑师从那以后试图将他们的工作定义为脑力劳动。相比起画家和雕塑家,建筑师的实践或许涉及比较少的手工劳作成分。但是相比起建筑,艺术品经常被认为是一种脑力劳动的产物,因为它解答了这样一个矛盾,为了和思想世界相联系,物体必须被当做非物质的。艺术品或许和建筑一样都是物质的,但是他们经常会被理解成为非物质的,一种思想和一种脑力劳动的成果。这主要是有两个原因:创作方式和体验方式。

脑力劳动和个体创造相关。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的创意和思想经常会被定义为艺术,而艺术品的制作可能在其他地方由其他人进行。艺术创作可能需要大量的合作,但是建筑设计和建造中的合作本质是更加明显和可见的。在艺术创作中,从思想到物质的过渡可以是直接的,智力的,个人的,即使是幻想,但是在建筑设计和建造当中存在着更多的中介,这些中介延展和模糊了思想和物质、作者和作品之间的联系。建筑物的建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涉及了一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施工单位,质量监督,客户和其他负责和各种机构协商的部门。但是,如果这个建筑有相当好的质量,往往它会被当做是某个建筑师的作品,通常是建筑事务所的主要主持人,即使大量的建筑师参与了这项工程。这种单一作者的错觉对建筑师很重要,因为长久以来艺术都被认为是个体创造的产物。

虽然艺术品和建筑都是物质的,但是它们的体验方式却不同。美术馆里的艺术品往往是在一种沉思的状态下被体验,这种状态激发了观者和被观的艺术品之间的移情。本杰明(WalterBenjamin)认为注意力集中是沉思的一种品质:“艺术要求观者的注意力集中……一个被艺术品所吸引的人的状态jamin,1969,p.239)。这种对于作品的凝视根本上是一种一对一的视觉意识,一个观者对一个作品。声音、味道和触摸尽可能被排除在外。艺术品往往是被维护和保存起来,从而与世隔绝。艺术品是被观看的而不是被使用。与此相反,建筑物是每天被使用的,这给建筑带来了一种物质性。建筑物被触摸、标记和磨损,艺术品则不是。美术馆确保艺术品以视觉的方式被体验,而不是被触摸,因为触摸可能会降低它作为思想的地位,将其联系到物质世界。日常我们对建筑物的触摸式体验和思想优于物质这一观念是矛盾的,并且限制了建筑的艺术地位。虽然,某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像体验艺术品一样体验建筑,例如面对一个著名纪念碑的时候,但是凝视和沉思仍然不是最常见和最积极的体验建筑的方式,因为它忽视了使用者随意性的创造。但是,为了确定建筑师的艺术家身份和建筑的艺术身份,建筑的体验经常会被等同于美术馆里艺术品的体验。建筑师很少有机会去参观他们敬仰的建筑。在他们有机会亲身体验这些建筑之前,他们几乎总是先体验这些建筑的某种再现:图纸或者是照片。一旦有机会亲自造访了这些重要建筑,建筑师可能感到欣喜,或者失望,但是沉思凝视的概念还是继续在建筑师体验中起作用。基于艺术史,建筑历史经常将建筑物作为一种沉思凝视的对象来讨论,并且沉思凝视则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体验建筑的方式(Venturi,1966;Jencks,1977;RoweandKoetter,1979;Curtis,1982)。图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中介作用,鼓励读者去从创造的角度去看,将图的体验和建筑的体验等同起来。建筑讨论的对象往往是图纸或者是照片,因为他们不是建筑,更加容易满足建筑师和历史学家将其作为艺术而进行审视的欲望和期待。建筑绘图之所以能够将建筑设计和建筑学等同于脑力劳动、个体创造和艺术观赏是因为建筑绘图的几个特点:有限的物质性,和思想世界相联系的抽象再现符号,和美术馆博物馆式的展览方式。

抽象的建筑师(Architectsofabstraction)

伯格声称艺术神话般的自治最终根本上适应了资本主义,因为它非生产性的知识思索在社会的其他领域是被排斥的。这种知识思索后来被应用在艺术之外的领域,并且用来获取利润。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TheProductionofSpace)一书中提到:建筑师的实践仅仅是空间抽象化的一个部分,这种抽象化被分解成独立和狭隘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人士(Lefebvre,1991,p.89)。列斐伏尔认为建筑师操作的空间是以建造为主导模式的,因而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空间(Lefebvre,1991,p.360)。佛蒂评论道,列斐伏尔的资本主义的空间主导是资本主义最具革新性的创举之一,这种主导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将功能类别强加给空间,同时将抽象图示强加给头脑的空间感知(Forty,1998,p.9)。

列斐伏尔总结:使用者是这种空间抽象的首要受害者,因为在建筑设计和建造中他们只是被抽象地识别。伊姆利(RobImrie)声称建筑师经常将使用者在头脑里抽象化,忽略他们活生生的多样性,因为他们把身体想像成了机器,因而也就是被动的。他提到这种观念不仅仅针对建筑师,同样也在西方科学和医药学中。例如,这些身体的概念根植于后伽利略的观念,将物质身体当做机器,受机械论法则的主导。身体在这种视野下仅仅被视为固定的,可测量的部分。中性的,没有个性色彩的,无性别、种族和身体上的区别。身体是附属于头脑的剩余部分。身体不是自我、思想和理智,而这些都是存在的特征(Imrie,2001,p.3)。

建筑师有很多方法去抽象地思考空间和使用者,首要的就是绘图。列斐伏尔写道:在现代社会的空间实践中,建筑师安居在自己的空间中。他运用空间的再现,这些再现将图像元素局限于纸上:平面,立面,立面透视图,模块等等。图纸的使用者认为这种想像的空间是真实的,而不管事实上这个空间是几何的。或许正因为它是几何的,使用者就更认为它是正确的。这种空间既是物体的媒介,而自身也是一个物体,同时又是设计方案物化的核心。其起源是文艺复兴期间的线性透视:固定的观察者,不变的感知域和稳定的视觉世界(Lefebvre,1991,p.361)。

从伊万斯的观点来看,建筑绘图在建筑实践中的霸权从来没有被真正挑战过,有时甚至没有被意识到(Evans,1997,p.156)。建筑绘图提供了有限的理解,其首要的目的是描述物体,同时图也只揭示物理世界的某些方面。图倾向于将建筑师设计的物体和空间限制在某些类型中。

列斐伏尔用两种方法描述使用者,消极的抽象和占用者,这个占用者威胁着功能主义的主导和空间实践的分解。在身体和物质世界的充满辩证的交织中,使用者是空间的产品、生产者和占用者。他们在和城市的相互作用中运动,并且将他们身体的运动反映给了城市。列斐伏尔写道,使用者的空间是活生生的,而不是被象征(抽象想像)的。和那些专家们(建筑师,城市设计师,规划师)所想的抽象空间相比,日常生活的空间是具体的,也可以说是主观的(Lefebvre,1991,p.362)。他声称建筑师的空间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活生生的。建筑师在活生生的空间中没有权威,在使用的形成(或者说挪用)过程中也没有起到作用。

重绘“图”(Redrawingdrawing)

建筑学、建筑设计和建筑绘图在很多方面受到谴责。绘图,和设计同义,在确定建筑师的艺术家地位和确定建筑学的艺术地位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建造、建筑的体验和建筑物的物质性却妨碍了这个过程。尽管如此,绘图限制了建筑的思索,适应了抽象属性的思索,却无法建立和使用者之间令人信服的对话。我接下来想要说的主要是这个命题所忽略的方面。

建筑绘图的讨论取决于两个相关而又相互矛盾的观念。一种观念认为它标志着建筑设计是和建筑物低下的物质性相区别的智力和艺术化的创造。另一种观念认为它又是建筑物真实的再现,体现了建筑师对于建造的控制。建筑师“建造”图、模型和文字。他们不建建筑。建筑绘图是一种投射,不可见的线连接了图纸上的元素和建筑物上的元素。建筑师试图否认建筑和再现之间的差距,因为这种差距削减了他们的权威性。尽管如此,从图纸到建筑的跨越并不是直接的。所有的再现包含了一些信息,但也失去了很多。文字、图纸、模型和照片都是片面的,提供了矛盾和晦涩的信息。

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绘图和建筑物一样真实,首先因为建筑师制图而不是建建筑,其次建筑师对图纸有更好的控制,第三绘图先于建造。图纸更接近于建筑师的创作过程。但当这些没有被充分认识到的时候,就可能出现问题。

过渡物是心理分析常用的词汇。对于儿童来讲,过渡物可能会是一个玩具熊。其作用是正面的,防止儿童和母亲分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过渡物在不再被需要的时候会被丢弃。如果一个儿童无法顺利过渡,根据伊丽莎白?赖特(ElizabethWright)的观点,持久的错觉会使过渡物成了永久的安全依靠或者是迷信偶像。从弗洛伊德的角度来看,过渡物掩饰了真正的需要;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过渡物成了满足人类需要的必需品(Wright,1984,p.93)。就像舍不得丢弃玩具熊的儿童一样,建筑师也选择了对建筑师空间和使用者空间之间的区别视而不见,对建筑和建筑再现的区别视而不见。同时,建筑师也没有认识到它们是怎样相似的。因此,建筑师无法形成成熟的自我意识。

和列斐伏尔相矛盾,如果充分认识并且有意地去运用上面所说的区别和相似,建筑绘图是有正面作用的。在没有机会被实现,或者是在实现之前,所有的实践都需要一种清晰的语言去发展复杂的概念和命题。图就是一种进行思想探索、理论建设和思考物质的方式,一个梦想和探索的空间。图提供了独立于建筑物所带来的局限和毋需向建筑物妥协的创造性机遇。对建筑绘图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这个探索由五部分组成。首先考虑建筑物和绘图的异同;第二,看看别的图,研究其他的领域,看看他们是怎样清晰地描述某些特性,尤其是可能和建筑相关的特性;第三,探索新的绘图法,以此来挖掘传统建筑绘图无法表现的建筑特质;第四,如果有些特质无法被画出来,则寻求其他方法描述和讨论;第五,专注于图当中的建筑特质。

传统上,建筑绘图是某个建筑的再现,同时也可能是建筑物的类同。它们之间有一些共性,但是不完全相同。在设计什么和怎么设计,设计意图和工作媒介,思维、行动和物体之间存在着对话。这些绘图媒介不仅仅是表现的手段,而且是设计的手段,表达设计了什么,反之亦然。如果一个建筑物是由人造光组成的,它可以首先用人造光来建模,并且画在感光材料上,这样建筑的材料同时也就是绘图的材料。同样,线图可以产生线性建筑,而不是体量建筑。

将绘图比作一种建筑物的类同,而不是再现,可以使绘图体验和建筑体验更为接近,从而也将使用者的创造性挪用和占用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建筑师对于空间的理解,和使用者对于空间的理解一样,可以将主观和客观、具体和概念融合在一起。列斐伏尔认为设计不能和使用结合在一起,相反,对于建筑师来说,理解使用者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策略。无论所居住的空间特点是什么,使用者可以是被动的,具有反作用的,或者是创造性的。空间和使用经常是相互渗透的。

建筑绘图的两种选择是画建筑,或者是建筑画,当两者重叠或者是相互激励时候,一种极大的愉悦和创造性的张力会极大刺激建筑设计。在实践中重新估价建筑绘图的关键作用,建筑师可以认识到画建筑和建筑画两者之间是相互兼容的,并且可以按顺序或者同时产生。

描绘非物质(Drawingtheimmaterial)

我们佯装美术馆的墙,绘画的纸,和纸面上的线是不存在的。我们佯装它们是非物质的。威格利(Wigley)写道:图纸占据了物质和非物质之间的临界空间。这使得它像一座桥,连接了传统介于物质和思维之间的鸿沟。绘图被认为是通向绘图者思想的惟一途径。事实上,它们被直接当做是思想。看上去媒介的物质性并没有被支撑其的准物质性所揭示,而是被其转化了。某种对图纸的观看,或者某种对其的视而不见都是非物质思想的状态通过可见的痕迹而显现出来(Wigley,1999,p.11)。

很多建筑发展的创新都不是诞生于关于建筑物的思考,而是诞生于将图纸的某些特征到建筑物的转译。图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和思维相联系,而不是物质,从而比建筑物缺少物质性。这一特点激励建筑师用同样非物质的方法去建造建筑,去试图使建筑非物质化[8].

空间的迷人之处,也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本质性特征,是哲学传统的再次重申,强调非物质高于物质。如同很多词一样,建筑话语当中很多被频繁使用的词有很多复杂的,有时又是相互矛盾的含义。例如,佛蒂提到,在20世纪20年代,在建筑师和评论家的言论当中,“空间”一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空间作为围合,空间作为连续体和空间作为身体的延伸(Forty,2000,pp.265-266)。20世纪早期现代主义者认为空间可以根据建筑师的意愿延展,却很少被认为是由体验创造和改造的实体,例如莫霍利-纳吉(L噑zl*Moholy-Nagy‘)在1929年出版的《新视野》(TheNewVision)在定义空间的产生的时候,非物质成为空间实践的焦点,建筑师认为其劳动是脑力的,而不是体力的。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里提到,建筑师,如果打算学习体力劳动的技巧,而没有学识的话,他永远无法得到和他所受的苦相称的权威。那些依靠理论和学识的人则明显的在追寻阴影,而不是实质(Vitruvius1960,p.5)。维特鲁威是正确的,的确有些建筑师追寻阴影,但不被理论所限制。追寻阴影,追寻非物质的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创造性的建筑学传统。建筑理论使这种传统生机勃勃。“思想高于物质”这种观念很有影响力,但仅仅是个偏见。我们面临的一种选择是拒绝这种观念,并且把其对于建筑学的影响当做纯粹的负面效应。这种观念排斥了建筑实实在在的物质性,鼓励建筑师去追逐艺术高度,这种高度永远也不会被完全的达到,或许也不需要去达到,或许需要质疑。但是将建筑非物质化的欲望不应该被轻易地否定,这种欲望或许含有多样的动机,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例如,当建筑被看作短暂的、现世的,或者仅仅是物质的,它可能会变得更加具有感官美感和对变化更加敏感。

结论:非物质的物质(Conclusion:theimmaterialmaterial)

西方的话语建立在两元对立的基础上,一个高级,另一个低级,相互之间是界限明晰相互分离的,互相不包含的(Derrida,1976,p.157),例如非物质的哲学和物质的建筑。但是这样的概念其实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这一特点削弱了两元论的思考。建筑被建造成哲学的一部分,无论是通过空间隐喻(比如内部和外部)还是作为哲学话语的附注:一个建在坚实基础上的稳固大厦。但是为了维护哲学的状态,哲学必须将它对建筑学的依靠隐藏起来。威格利写道,哲学试图凌驾于建筑学之上,因为它曾经受益于建筑学。哲学仅仅能维护建筑的“象”,哲学掩盖其来自于建筑的启发,而组织和表达自身(Wigley,1993,p.14)。

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这两个词是非常模糊的,相互掩盖和重叠的,就像某些其他词一样,有形和无形,真实和虚拟。可能存在着很多的方式去理解非物质建筑,例如,技术上对轻和薄的追求,崇高的再现,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重新开始的机会(tabularasa),一种建筑的道德纬度和可信性的丧失,或者是对于行为而非形式的关注。我对于非物质建筑的理解不仅仅是建立在物质体量的缺失,而是建筑的非物质感知,或者是通过物质材料的缺失实现,或者是将物质材料认知为非物质。这种非物质不仅仅是物质的丧失,而是感知中的物质性的缺失。建筑是否是非物质的,取决于使用者的感知。

有一个在建筑话语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家是建筑的起源和原型”,这显示了建筑最为重要的特性。一个家所具有的特点:稳定性和一致性,是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而需要的特征。家估计是最安全和稳定的环境,反映居住者身份和自我的容器和镜子。但是,家的概念同样也是对排除的,未知的,未确定的和不同一事物的回应。家必须稳定,因为社会规范和个人认同感正在转变。对于受到威胁的社会和个人来说,家是一个隐喻。家的安全性同时也是某种紧张,内在的和外在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一种恐惧的征兆。

卡尔·马克思宣称所有坚固之物都将消散于空中,这一宣称浓缩了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破坏性力量,这种力量使那些原以为稳定的东西被动摇了,例如家,因此也就增强了对家所能提供的稳定性的需求,虽然这种稳定性只是个幻觉(Marx,1978,p.475)。希布利(Sibley)认为,当家的稳定性提供一种满足的同时,它也可能产生焦虑和不安,因为家所能提供的安全感和空间的纯粹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大多数情况,后果是更加渴望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而不是意识到它的局限。希布利写道:总的来说,在渴望树立和维护空间和时间界限的时候,焦虑就表现出来了。强烈的边界意识可以理解成一种控制欲和排外欲,因为陌生是一种不愉快情绪的源泉,而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Sibley,2001,p.108)。引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希布利补充道,各种争取安全和熟悉的努力,或者是海姆利克操作法[9](heimlich)都不能减轻不安,而且有可能变得更糟(Sibley,2001,p.115;Freud,1919)。

尽管如此,希布利不排斥所有试图建造稳定秩序的尝试。相反,他坚持一种辩证的观点,限定的边界和空间的互相渗透两者都有优点。例如,关于儿童对于家的体验,他写道,在集体治疗中,儿童和成人都需要某种明确的界限来发展一种自我安全感,这是那些持反对环境分级观点的人没有考虑到的。如果家庭成员每天都坐在相互的膝盖上,生活在一个没有界限,也缺乏分类的家里面的时候,就像米纽庆(Minuchin)所说的那样,他们可能会陷入某种危险,特别是孩子,不能发展成一种独立自主感(Sibley,2001,p.116;Minuchin,1974)。哲学的传统鼓励脑力劳动,和这种传统相联系,非物质受到重视和赞誉。但是另外一种非物质的理解,特别是和建筑相关的,却远远没有那么受青睐。无论是内在的具有欺骗性的混乱,还是外部隐藏的危险,非物质和其他东西联合在一起对家的稳固形成了威胁,但是这种威胁是真实的,也同时是想像的。对于稳定不变的建筑学的渴望是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这种渴望产生了进一步的焦虑不安和进一步的渴望。用一种流动性的非物质去取代静态实体的建筑并不是出路。为了适应个人和社会观念的发展,建筑必须将物质和非物质,静态和流动,坚固和渗透交织在一起。建筑是非物质的,渗透的,在需要的时候也是稳固的。这种建筑观并不改变已确立的习惯,但是却赋予其更多的可变性。

注释:

[1]本文所阐述的观点在乔纳森·希尔所著《非物质建筑》(ImmaterialArchitecture)中被进一步拓展,该书将于2006年由劳特利奇(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出版社出版。

[2]该摘要由译者完成

[3]该关键词由译者补充

[4]Architect这个词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开始被用于描述建筑师这个行业。

[5]有译本将其翻译成《艺术家列传》,《名艺术家传》。[译者注]

[6]三维构件的制作,例如建筑模型和建筑细部构件是介入画和建造之间的。

[7]这里的艺术是指现代意义上的艺术。

建筑创作范文篇7

由于建筑表现形式过于复杂,使得当今建筑师往往无法根据传统的设计模式来反映设计思想和表达设计成果。此时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尖端科技领域,将参数化几何控制技术引入建筑设计领域。依赖于计算机迅速而精准的运算能力,数字虚拟技术不断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使得“非线性”的建筑成为现实: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平台的多系统集成协同工作,更高效地控制了设计流程以及形式生成结果,同时也为建筑的数字化建造提供了更准确的信息。在设计程序里面,设计师可以通过输入设定的参数进行计算并产生虚拟的建筑三维模型,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虚拟现实的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Design)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设计的工具,同时它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建筑师在虚拟环境中生成概念,在模型推敲中进行创作与再创作,直至奇思妙想真正得以实现。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是建筑领域较早引入参数化设计的新表现主义大师,他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图1)以形态表现突出、美学特征前卫而闻名于世。该博物馆的设计建立在150万个电脑模型基础上,被视为是数字时代建筑的里程碑。在设计过程中,盖里先制作出设计对象的手工模型,再用三维扫描仪对手工模型进行扫描,转换成计算机中的三维建筑表皮信息,然后在计算机上设计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最后将完成的三维计算机模型数据输送到数控机床中加工成各种构件,运到现场组装成建筑物。整个过程完全颠覆了建筑的传统流程,从设计到建造全过程都可见数字化技术的应用。[2]

非线性的建筑美学

多元化的“非线性”特征摆脱了几何形体的束缚,建筑师终于在方盒子之外找到了一片自由驰骋的天空。这直接导致了当今新表现主义建筑在形式美学上的千差万别,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方向:塑性形体、有机造型和动态构成。塑性形体在表现主义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迪、门德尔松的塑性语言曾经是表现主义的标志。他们的自由线条来自于直觉的表达,来自于内心不可压制的激情。在今天,这种诗化的塑性语言又成为先锋建筑师艺术表现的利器,数字化技术则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在当代著名建筑师中,扎哈•哈迪德(ZahaHadid)可以算得上是最有艺术气质的女建筑师。她的建筑设计放任不羁,从不循规蹈矩,经常创造出令人以想不到的视觉景象。广州歌剧院“圆润双砾”(图2)的构思较好地体现了扎哈的建筑哲学:复杂而动态的流动线性。[3]设计概念来源于自然景观和建筑的美妙互动:前景是河谷地表景观延续的摺线,背景是珠江新城的摩天大楼,主题是“珠江江畔,流水冲刷着一黑一白两块漂亮的石头”,营造出了一种安静、适合于沉思的气氛。我们在赞叹其艺术感染力的同时,也许不该忽略隐藏在光鲜外表之下的事实:正是Rhino、Maya等处于成熟阶段的三维造型软件准确地塑造了砾石柔软、可塑、可延展的空间形态。在全球趋同的大背景下,中国建筑师也和西方建筑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创作出令人瞩目的新表现主义作品。UFO(邵韦平、刘宇光、李干)设计的凤凰国际传媒中心(图3)是“后奥运时代”北京新的地标建筑。建筑的整体设计逻辑是用一个具有生态功能的外壳——“莫比乌斯环”将实用空间包裹在里面,形成楼中楼的概念,两者之间形成许多有趣的共享与公共空间,用来满足公众的参与和体验。[4]“莫比乌斯环”(Möbiusstrip)本身是一个经典数学模型,其正反相接,上下互承、内外相连的形态,恰好体现了阴阳相生、中西相融设计理念。从高迪开始,表现主义的建筑师就开始关注自然界中有生命的有机形体。在现代主义僵死的几何美学的统治下,是柯布西耶第一个完成了富有生命的有机建筑——朗香教堂。进入21世纪,回归自然成为潮流,建筑师从生物体的有机形态中获得启发,依托数字技术,创造出一种类似于亨利•摩尔(HenryMoore)圆雕的高度塑形的有机造型。意大利事务所IaN设计的爱沙尼亚国家博物馆(图4)给人的感觉就像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博物馆与基地内的原生态地貌融合在一起,建筑体量像树枝一般在基地内自然地伸展蔓延,连接着湖泊和丘陵——这正是建筑师的立意所在。[5]博物馆顶部似火山口般的外观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大大小小的火山口有趣地缔结起来,几乎像在月球上一样,这是一种来源于自然的真实。马岩松(MAD)设计的鄂尔多斯博物馆(图5)宁静地栖息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建筑师的动机是在枯燥的城市内部植入一个自然形态的建筑体。远远望去,鄂尔多斯博物馆酷似一块顽石。外壳上的几个开口像骨头被切掉突起而露出的孔洞,成为几个巨大的采光井。博物馆周围的石板地面像丘陵般微微起伏,高处是犹如内凹洞穴般的建筑入口。“整个建筑完全是不规则的自由流体空间,曲面的形体和穹窿的开口更多地逼近了自然景观,让人感受到仿佛置身山顶洞天的空灵”。[6]建筑师并不一定刻意追求形式的标新立异,但由于他们对自然的偏爱,不经意的把有机形赋予建筑。这其中也包含着对自然和生命的歌颂,因而其形式也具有新表现主义的性质。“动态构成”这个词似乎更适合用来形容扎哈•哈迪德的建筑。她在1983年香港山峰俱乐部的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而成名。这个方案以不稳定的动态构图从多个方案中脱颖而出。维特拉工厂消防站则是哈迪德第一个实施的建筑作品,尖尖的锐角和倾斜的墙体,充斥着不稳定的动态。银河SOHO(图6)是扎哈•哈迪德在北京的一个激动人心的项目,这组融动的优美建筑群不但营造了流动和有机的空间,同时也在与此毗邻的东二环上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景观。设计灵感来自于项目的动态因素—城市的流动。设计通过可塑的、圆润的体量的相互聚结、溶合、分离以及通过拉伸的天桥再连接,创造了一个连续而共同进化的形体以及内部流线的连续运动。这里是动态建筑的“大峡谷”,空间平滑而流动,360度全方位逐层展开,由流动的线条和运动的曲面激活,构成了一个流体运动的世界。纯粹建筑(Pure)的施国平在英国利物浦莫西河观光塔(图7)设计竞赛中,运用数字技术模拟莫西河的潮汐规律,设计出一个以观光塔为主体,多条路径和自然风景板块相互交织的地景公园。[7]任意角度交织的运动的波浪线条从地面一直向上延伸到观光塔,而观光塔的形态好像一个冲起来的的大波浪,拍打着岸边。

建筑创作范文篇8

关键词:建筑绘图;建筑师;建筑设计;非物质

设计建筑师(Designingthearchitect)

建筑师,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物的构想者,作为监督建设情况的客户代表,被赋予多样化的身份。有时其社会地位高,但更多的时候地位比较低。中世纪期间,绘画、雕塑和建筑是受到手工劳作局限的三种视觉艺术,同时受制于工匠行会。在这些行会中,画家和负责制造颜料的药剂师、雕塑家和金匠、建筑师和石匠、木匠相互联系(Kristeller,1990,p.176)。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由于掌握和控制了绘图(而非建造),建筑师获得了社会地位较高的新身份。15世纪之前,图被理解成仅仅是一个两维的平面,其中的图形仅仅是表示三维物体的记号。虽然在中世纪晚期图纸逐渐被频繁运用,但有证据表明其仍然是建筑物构筑活动中的次要部分。很多训练用的图是被画在一些易于擦写的媒介上,只有那些最重要的图纸才被永久保留(Robbins,1997,pp.16-17)。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对于图纸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重要变革。绘图被当做是三维世界真实可信的描述,同时图纸被认为是通向三维世界的窗口。由于纸张造价低廉,图纸成为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视觉媒介和新再现方式。通过这种再现方式,图纸上的线条和实际物体之间建立了有比例和有尺寸的直接联系。免费毕业论文网

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建筑绘图产生并且成为建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建筑师成为精通视觉艺术、独立于建造行业的独特身份;建筑设计和体力劳动脱离而成为一种脑力劳动。我们现在所说的建筑师也基本上是那个时代的产物[4].建筑师和建筑绘图是同时降生、相互依赖的双生子。建筑不是源于无名工匠们知识的积累,而是以图纸为媒介的、建筑师的个体艺术创造。建筑师和建筑绘图的产生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虽然建筑师试图否认绘图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建筑绘图仍是设计实践的基础。

建筑师、建筑绘图和建筑设计这三者的历史发展和状态是相互交织的。设计(design)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语“disegno”,原意画图。从文艺复兴意大利盛行的新柏拉图主义理论来看,disegno暗示了在观念(idea)和事物(thing)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如福罗瑟(Vil巑Flusser)所言,“disegno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signum,意为符号(sign),它们之间有共同的根源”(Flusser,1999,p.17)。16世纪的画家和建筑师瓦萨利(GiorgioVasari)在这个转变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提到:“设计可以被总结成思维概念和头脑中想像的视觉表达和阐释”(Vasari,1960,p.205)。因此,思想不是永恒不变和先验的,它可以由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来引发(Panofsky,1968,p.62)。帕诺夫斯基(ErwinPanofsky)指出,观念(idea)这个词不仅仅指艺术想像的内容,也指艺术想像的能力。这在16世纪中期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概念(idea)接近于想像(immaginazione)(Panofsky,1968,p.62)。

在15世纪的托斯卡纳(Tuscany),每个艺术家都可以设计建筑的这种推论是很容易被理解的,因为建筑设计中最关键的是作品的概念,而不是建造(Wilkinson,1977,p.134)。瓦萨利提倡雕塑和建筑都属于设计艺术,画家和雕塑家也可以被任命为建筑师。凯瑟琳·维尔金森(CatherineWilkinson)提到:由于瓦萨利将设计提升成为一种艺术创造的理论,设计成为了艺术实践自由独立状态的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将无法区分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手工工艺(例如银器加工和家具制造),也无法区分艺术家和工匠(Wilkinson,1977,p.134)。瓦萨利于1550年发表了有巨大影响的著作《杰出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一生》(以下简称《一生》)[5].通过对于一些真实事件和关于他自己想法的描述,瓦萨利将艺术家描写成英雄式的人物,并且为18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狂热崇拜艺术天才的情绪作了铺垫。作为第一部重要的艺术史,这本著作标志着艺术史这个学科的产生。1563年,瓦萨利创立了第一个培养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的艺术学院:佛洛伦萨的设计艺术学院。这种影响了后来意大利和一些其他地方的学院模式使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从手工业行会中脱离出来,并且用各种科目的教学模式(例如几何学)替代了作坊式的教学模式。同时,瓦萨利建立了第一个珍贵艺术品和图纸的收藏,其中,建筑图纸和艺术品原作同样受到重视。

瓦萨利推进了“艺术家建筑师通过绘图而得到训练”这一观念。但是在他的《一生》所提到的一百多位艺术家当中,只有七名是建筑师,更多被归类为雕塑家或者画家,而不是纯粹的建筑师。相比起画家和雕塑家,这种分类法暗示了建筑师身份的模糊。威格利(MarkWigley)在讨论瓦萨利收藏的建筑图纸的时候指出了建筑图纸的模糊地位。他提到:瓦萨利……在他的每幅画上都画了一个框。通过将画面的边界遮盖起来,图像从物质世界中解放出来而被提升为独特的艺术品。但收藏中的建筑绘图都没有边框(有一个例外,帕拉第奥的设计图被装上了非常不显眼的边框)。这样做可能是为了避免框和框内建筑的构筑之间可能产生的误解和矛盾,其结果是图纸的边界是完全暴露了。建筑绘图从来没有从物质世界中完全解放出来(Wigley,1999,p.21)。

从某种意义来讲,建筑绘图的模糊状态是因为它和艺术品的功能不同。罗宾·伊万斯(RobinEvans)写道:“建筑绘图是一种投射,有规律的假想直线穿过图面和图面所表现的相应物体联系起来”(Evans,1989,p.19)。无论是透视图,还是详图中的文字说明,都指向图纸外的事物,其描绘建筑的首要目的高于其作为图画本身的价值。同时,一张建筑图纸通常需要和其他图纸相互参考着看,与此不同,艺术品是可以被独立审视的,不一定非要指向外部物体。因此绘画进一步的从物质世界里脱离出来,而更接近观念。

虽然,目前建筑绘图的地位似乎没有画家和雕塑家的作品那么高,设计(disegno)仍然使这三种视觉艺术成为和思想观念相关的自由艺术。著名的建筑师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建筑而成名,而不是他们的图,但是图是了解一个建筑师的钥匙。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建筑成为商业协会扩张状态的一种贴切表达,资助者和建筑师通过相互支持而获得名望。图的展示便成了各种和建筑相关的聚会当中的新成规,它使得建筑师可以以一个有教养的、平等的身份和资助者进行对话。

埃德里安·佛蒂(AdrianForty)写道:“设计的普及和它所带来的两极化是密切相关的:”设计‘促成了建造(building)和建筑(architecture)之间的对立,一边是建造和它包含的所有内容,另一边是非物质性的建筑。换句话来说,设计所关心的是建造之外“(Forty,2000,p.137)。15和16世纪新的劳动力分配当中,设计开始远离建造和工地,建筑师的工作是脑力劳动相关的,而不是体力劳动相关。在建造之前,对图的重视提升了设计阶段的价值,也加深了设计的深度。图为建筑探索提供了新空间,一个无须依赖于建造的新空间。除了传统的建造实践技能以外,建筑师掌握了两种新的实践技能:画和写,这两者和建造同样重要[6].为了巩固自身脑力艺术创造代言人的身份,建筑师开始不断地用图和文字将建筑理论化。这类著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建筑师的知识和身份,但是不仅限于建筑师自身这个圈子。意大利文艺复兴第一个将建筑师作为艺术和脑力劳动的职业进行彻底探讨的是阿尔伯蒂(LeonBattistaAlberti)的《建筑十书》(TenBooksonArchitecture),出版于1450年左右。这本书主要是写给资助者看的,而不是建筑师们。不到15年后,费拉莱特(AntoniodePieroAverlinoFilarete)写了《论建筑》(TreatiseonArchitecture)。如佛蒂所言,费拉莱特之前的很多文艺复兴论述都非常强调图的重要性,认为绘图是每个有志于成为建筑师的人必须掌握的首要技能。16世纪最为畅销的建筑类书籍塞里欧(SebastianoSerlio)的《论建筑》(Tuttel’opered‘architetturaeprospectiva)中,这一观念表现得非常明确(Forty,2000,p.30)。

由于有些建筑物没机会被建成,有时建筑物也不是讨论建筑创意的最好手段,在“建”的同时,建筑师,尤其是著名建筑师也倾向于“说”、“写”和“画”建筑。阿尔伯蒂和帕拉第奥是这一传统的代表者。柯布西耶和最近的库哈斯是新时代的例子。如果,如塔夫里所主张,现代性的开端是15世纪而不是20世纪(Tafuri,1980,p.16),那么对大众媒介的控制则是现代建筑师一个本质特点,无论是阿尔伯蒂还是库哈斯。设计越来越多的意味着一种独特和自主的活动。佛蒂写道,设计从建筑学内一个分支转向一种独立自治的行为这一过程得到了哲学家思辨的充分支持。例如,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使文艺复兴的建筑师将物体(object)和物体的设计(design)区分开来,康德哲学鼓励人们将设计理解为一种自治的纯粹特性(Forty,2000,p.138)。因为建筑师们“画”建筑而不是真正的去建造,建筑师的工作始终和真正的建造是分离的。在20世纪,如同大多数职业教育一样,建筑师培训从事务所转向学院,这两者之间的隔阂加深了。建筑师的教育培训不再是通过实际建筑物的设计和监督来完成,而是转向基于空间和形式的设计训练,佛蒂认为这是三个最为重要的现代建筑语汇之一(Forty,2000,p.136)。建筑师学徒们一般在事务所当中像小字辈一样工作,以此获得经验;而学建筑的学生们是设计的单独创造者,充满希望和雄心的进行工作。建筑师培训的学院化这一转折使过去潜在的设计和建造之间的分界更加明显,这种分界使建筑师的工作中“文字和图像的生产”变得格外重要。建筑师身份是艺术化的、智力型的和学术化的。作为这种身份的体现,建筑绘图的角色比以前显得更重要。

思想,非物质(Ideanomatter)

设计(disegno)包含了三个相互关联的观念,这些观念强调了艺术的状态,因此也就和建筑师、建筑设计和建筑学的状态相关。第一个观念是思想高于物质,第二个是艺术的自治,第三个是艺术品的审视[7].

思想高于物质,从而脑力劳动优于体力劳动。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这一观念发展的重要人物。他声称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感知是建立在永恒、非物质和理想的“形式”(form)上的。福罗瑟提到:柏拉图质疑艺术和科学技术,认为它们将思想转化到物质世界的时候,扭曲和背叛了理论上明晰的形式(form)(Flusser,1999,pp.17-18)。对于柏拉图来说,艺术家和科学家是思想的背叛者和骗子,因为他们狡猾地引诱人们去接受那些扭曲的思想(Flusser,1999,pp.17-18)。为了维护艺术的地位,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家接受了思想高于物质的观念,但是颠覆了柏拉图“艺术家对于思想的表现总是要比他要表现的思想低级”的观念。相反,他们认为艺术化的思想是可以在脑中明晰,也可能用视觉的方式直接表达出来,而且艺术具有可能其他方法不具备的讲述思想的能力(Forty,2000,p.31)。阿尔伯蒂提道:“从头脑中直接产生形式,而不借助于物质是非常可能的”(Alberti,1988,p.7)。但是,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创造性被认为是有限度的。柏拉图相信神圣的力量给那些无形的物质赋予了形式,从而创造了世界,而基督教神学认为上帝从无到有创造了世界。具有创造力就是具有神性,文艺复兴艺术家很少被形容为具有创造力,直到18世纪,这个词才经常被用来形容艺术家,也同时被用来形容上帝(Kristeller,1990,p.250)。

虽然思想高于物质这个观念被普遍接受,很少受到质疑,但柏拉图的另一个命题却被遗忘了,即使没有被遗忘也变得孱弱:思想等同于非物质的几何“形”。在建筑话语中,“形”有两个主要的含义。佛蒂提到一方面它指形状,另一方面它有思想或者本质的含义,这两层含义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模糊性。一层含义表述了物体展现至我们知觉的特性,另一个是它展现至我们思维的特性(Forty,2000,p.149)。作为形状的“形”使我们关注建筑物的表皮而不是体量,似乎更加接近于非物质。但是作为思想的“形”比作为形状的“形”高一层次,也更加多的被用在建筑论述中。为了解决这个两难,这两个层次的“形”有时会融合(或者混淆)在一起,形式纯粹有时和思维纯粹相联系。举个例子,柯布西耶在20世纪早期在纯粹主义艺术和建筑上的实验就是一个代表,另外,还有他新柏拉图式的论述:建筑设计是光的形式的游戏和表演(LeCorbusier,1927,p.202)。

自治的产生(Producingautonomy)

在《先锋理论》(TheoryoftheAvant-Garde)中,彼得?伯格(PeterB焤ger)描述了艺术从宗教的神圣,贵族的威严到小资产阶级的平庸转变(B焤ger,1985,p.48)。在宗教神圣的艺术中,比如说中世纪盛期的艺术,艺术产生是集体工艺的结晶,理解和接受也是集体的和神圣的。艺术品是宗教狂热崇拜的对象。在贵族威严的艺术当中,比如说路易十五的宫廷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个人行为,而理解接受是集体的和社会的,艺术品是一种再现性的。在小资产阶级的艺术当中,艺术品是由某个人创造,而被另一个无关的人理解和欣赏,因为艺术的目的是描述小资产阶级的自我理解(B焤ger,1985,p.48)。根据伯格所言,小资产阶级社会开始于18世纪并且延续至今。

这三种艺术时期之间的过渡既不是平缓的也不是突然的。例如,宗教神圣艺术和贵族庄严艺术在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期间是共存的,艺术品创造是个人行为,而接受是集体的,但是艺术品是宗教狂热崇拜的对象,同时也是一个具象性的再现(B焤ger,1985,p.41)。意大利文艺复兴是艺术自治的第一个阶段,直至18世纪艺术自治的观念已经达到了成熟。艺术自治于小资产阶级社会,这里“自治”限定了艺术作为一个社会分支系统的地位:社会的需求促使了艺术的相对独立(B焤ger,1985,p.24)。

在削减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差别上,20世纪初期先锋艺术无意间助长了那些被归结为艺术行为的对象和实践的数量、类型、区域和价值的增长。像其他的产业一样,艺术开始越来越取决于市场。和娱乐业和广告业互惠,艺术很少对日常的生活有什么威慑,而经常是娱乐性的消遣罢了。无论怎样(Benjamin,1969,p.221),艺术和艺术家的光环仍然维持了大众对艺术的关注,确保了艺术的状态和市场价格。艺术品应当由一个个体创作,并且被另一个个体审视和思考,这种假设现在已经被广泛接受,并且被美术馆视为圭臬。但是艺术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治仅仅在某些方面,高尚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双重条件在艺术和建筑当中是一样明显的。

思考思想(Contemplatingideas)

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艺术、建筑设计和手工劳作混为一谈,艺术家和建筑师从那以后试图将他们的工作定义为脑力劳动。相比起画家和雕塑家,建筑师的实践或许涉及比较少的手工劳作成分。但是相比起建筑,艺术品经常被认为是一种脑力劳动的产物,因为它解答了这样一个矛盾,为了和思想世界相联系,物体必须被当做非物质的。艺术品或许和建筑一样都是物质的,但是他们经常会被理解成为非物质的,一种思想和一种脑力劳动的成果。这主要是有两个原因:创作方式和体验方式。

脑力劳动和个体创造相关。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的创意和思想经常会被定义为艺术,而艺术品的制作可能在其他地方由其他人进行。艺术创作可能需要大量的合作,但是建筑设计和建造中的合作本质是更加明显和可见的。在艺术创作中,从思想到物质的过渡可以是直接的,智力的,个人的,即使是幻想,但是在建筑设计和建造当中存在着更多的中介,这些中介延展和模糊了思想和物质、作者和作品之间的联系。建筑物的建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涉及了一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施工单位,质量监督,客户和其他负责和各种机构协商的部门。但是,如果这个建筑有相当好的质量,往往它会被当做是某个建筑师的作品,通常是建筑事务所的主要主持人,即使大量的建筑师参与了这项工程。这种单一作者的错觉对建筑师很重要,因为长久以来艺术都被认为是个体创造的产物。

虽然艺术品和建筑都是物质的,但是它们的体验方式却不同。美术馆里的艺术品往往是在一种沉思的状态下被体验,这种状态激发了观者和被观的艺术品之间的移情。本杰明(WalterBenjamin)认为注意力集中是沉思的一种品质:“艺术要求观者的注意力集中……一个被艺术品所吸引的人的状态jamin,1969,p.239)。这种对于作品的凝视根本上是一种一对一的视觉意识,一个观者对一个作品。声音、味道和触摸尽可能被排除在外。艺术品往往是被维护和保存起来,从而与世隔绝。艺术品是被观看的而不是被使用。与此相反,建筑物是每天被使用的,这给建筑带来了一种物质性。建筑物被触摸、标记和磨损,艺术品则不是。美术馆确保艺术品以视觉的方式被体验,而不是被触摸,因为触摸可能会降低它作为思想的地位,将其联系到物质世界。日常我们对建筑物的触摸式体验和思想优于物质这一观念是矛盾的,并且限制了建筑的艺术地位。虽然,某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像体验艺术品一样体验建筑,例如面对一个著名纪念碑的时候,但是凝视和沉思仍然不是最常见和最积极的体验建筑的方式,因为它忽视了使用者随意性的创造。但是,为了确定建筑师的艺术家身份和建筑的艺术身份,建筑的体验经常会被等同于美术馆里艺术品的体验。

建筑师很少有机会去参观他们敬仰的建筑。在他们有机会亲身体验这些建筑之前,他们几乎总是先体验这些建筑的某种再现:图纸或者是照片。一旦有机会亲自造访了这些重要建筑,建筑师可能感到欣喜,或者失望,但是沉思凝视的概念还是继续在建筑师体验中起作用。基于艺术史,建筑历史经常将建筑物作为一种沉思凝视的对象来讨论,并且沉思凝视则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体验建筑的方式(Venturi,1966;Jencks,1977;RoweandKoetter,1979;Curtis,1982)。图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中介作用,鼓励读者去从创造的角度去看,将图的体验和建筑的体验等同起来。建筑讨论的对象往往是图纸或者是照片,因为他们不是建筑,更加容易满足建筑师和历史学家将其作为艺术而进行审视的欲望和期待。建筑绘图之所以能够将建筑设计和建筑学等同于脑力劳动、个体创造和艺术观赏是因为建筑绘图的几个特点:有限的物质性,和思想世界相联系的抽象再现符号,和美术馆博物馆式的展览方式。

抽象的建筑师(Architectsofabstraction)

伯格声称艺术神话般的自治最终根本上适应了资本主义,因为它非生产性的知识思索在社会的其他领域是被排斥的。这种知识思索后来被应用在艺术之外的领域,并且用来获取利润。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TheProductionofSpace)一书中提到:建筑师的实践仅仅是空间抽象化的一个部分,这种抽象化被分解成独立和狭隘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人士(Lefebvre,1991,p.89)。列斐伏尔认为建筑师操作的空间是以建造为主导模式的,因而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空间(Lefebvre,1991,p.360)。佛蒂评论道,列斐伏尔的资本主义的空间主导是资本主义最具革新性的创举之一,这种主导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将功能类别强加给空间,同时将抽象图示强加给头脑的空间感知(Forty,1998,p.9)。

列斐伏尔总结:使用者是这种空间抽象的首要受害者,因为在建筑设计和建造中他们只是被抽象地识别。伊姆利(RobImrie)声称建筑师经常将使用者在头脑里抽象化,忽略他们活生生的多样性,因为他们把身体想像成了机器,因而也就是被动的。他提到这种观念不仅仅针对建筑师,同样也在西方科学和医药学中。例如,这些身体的概念根植于后伽利略的观念,将物质身体当做机器,受机械论法则的主导。身体在这种视野下仅仅被视为固定的,可测量的部分。中性的,没有个性色彩的,无性别、种族和身体上的区别。身体是附属于头脑的剩余部分。身体不是自我、思想和理智,而这些都是存在的特征(Imrie,2001,p.3)。

建筑师有很多方法去抽象地思考空间和使用者,首要的就是绘图。列斐伏尔写道:在现代社会的空间实践中,建筑师安居在自己的空间中。他运用空间的再现,这些再现将图像元素局限于纸上:平面,立面,立面透视图,模块等等。图纸的使用者认为这种想像的空间是真实的,而不管事实上这个空间是几何的。或许正因为它是几何的,使用者就更认为它是正确的。这种空间既是物体的媒介,而自身也是一个物体,同时又是设计方案物化的核心。其起源是文艺复兴期间的线性透视:固定的观察者,不变的感知域和稳定的视觉世界(Lefebvre,1991,p.361)。

从伊万斯的观点来看,建筑绘图在建筑实践中的霸权从来没有被真正挑战过,有时甚至没有被意识到(Evans,1997,p.156)。建筑绘图提供了有限的理解,其首要的目的是描述物体,同时图也只揭示物理世界的某些方面。图倾向于将建筑师设计的物体和空间限制在某些类型中。

列斐伏尔用两种方法描述使用者,消极的抽象和占用者,这个占用者威胁着功能主义的主导和空间实践的分解。在身体和物质世界的充满辩证的交织中,使用者是空间的产品、生产者和占用者。他们在和城市的相互作用中运动,并且将他们身体的运动反映给了城市。列斐伏尔写道,使用者的空间是活生生的,而不是被象征(抽象想像)的。和那些专家们(建筑师,城市设计师,规划师)所想的抽象空间相比,日常生活的空间是具体的,也可以说是主观的(Lefebvre,1991,p.362)。他声称建筑师的空间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活生生的。建筑师在活生生的空间中没有权威,在使用的形成(或者说挪用)过程中也没有起到作用。

重绘“图”(Redrawingdrawing)

建筑学、建筑设计和建筑绘图在很多方面受到谴责。绘图,和设计同义,在确定建筑师的艺术家地位和确定建筑学的艺术地位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建造、建筑的体验和建筑物的物质性却妨碍了这个过程。尽管如此,绘图限制了建筑的思索,适应了抽象属性的思索,却无法建立和使用者之间令人信服的对话。我接下来想要说的主要是这个命题所忽略的方面。

建筑绘图的讨论取决于两个相关而又相互矛盾的观念。一种观念认为它标志着建筑设计是和建筑物低下的物质性相区别的智力和艺术化的创造。另一种观念认为它又是建筑物真实的再现,体现了建筑师对于建造的控制。建筑师“建造”图、模型和文字。他们不建建筑。建筑绘图是一种投射,不可见的线连接了图纸上的元素和建筑物上的元素。建筑师试图否认建筑和再现之间的差距,因为这种差距削减了他们的权威性。尽管如此,从图纸到建筑的跨越并不是直接的。所有的再现包含了一些信息,但也失去了很多。文字、图纸、模型和照片都是片面的,提供了矛盾和晦涩的信息。

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绘图和建筑物一样真实,首先因为建筑师制图而不是建建筑,其次建筑师对图纸有更好的控制,第三绘图先于建造。图纸更接近于建筑师的创作过程。但当这些没有被充分认识到的时候,就可能出现问题。

过渡物是心理分析常用的词汇。对于儿童来讲,过渡物可能会是一个玩具熊。其作用是正面的,防止儿童和母亲分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过渡物在不再被需要的时候会被丢弃。如果一个儿童无法顺利过渡,根据伊丽莎白?赖特(ElizabethWright)的观点,持久的错觉会使过渡物成了永久的安全依靠或者是迷信偶像。从弗洛伊德的角度来看,过渡物掩饰了真正的需要;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过渡物成了满足人类需要的必需品(Wright,1984,p.93)。就像舍不得丢弃玩具熊的儿童一样,建筑师也选择了对建筑师空间和使用者空间之间的区别视而不见,对建筑和建筑再现的区别视而不见。同时,建筑师也没有认识到它们是怎样相似的。因此,建筑师无法形成成熟的自我意识。

和列斐伏尔相矛盾,如果充分认识并且有意地去运用上面所说的区别和相似,建筑绘图是有正面作用的。在没有机会被实现,或者是在实现之前,所有的实践都需要一种清晰的语言去发展复杂的概念和命题。图就是一种进行思想探索、理论建设和思考物质的方式,一个梦想和探索的空间。图提供了独立于建筑物所带来的局限和毋需向建筑物妥协的创造性机遇。对建筑绘图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这个探索由五部分组成。首先考虑建筑物和绘图的异同;第二,看看别的图,研究其他的领域,看看他们是怎样清晰地描述某些特性,尤其是可能和建筑相关的特性;第三,探索新的绘图法,以此来挖掘传统建筑绘图无法表现的建筑特质;第四,如果有些特质无法被画出来,则寻求其他方法描述和讨论;第五,专注于图当中的建筑特质。

传统上,建筑绘图是某个建筑的再现,同时也可能是建筑物的类同。它们之间有一些共性,但是不完全相同。在设计什么和怎么设计,设计意图和工作媒介,思维、行动和物体之间存在着对话。这些绘图媒介不仅仅是表现的手段,而且是设计的手段,表达设计了什么,反之亦然。如果一个建筑物是由人造光组成的,它可以首先用人造光来建模,并且画在感光材料上,这样建筑的材料同时也就是绘图的材料。同样,线图可以产生线性建筑,而不是体量建筑。

将绘图比作一种建筑物的类同,而不是再现,可以使绘图体验和建筑体验更为接近,从而也将使用者的创造性挪用和占用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建筑师对于空间的理解,和使用者对于空间的理解一样,可以将主观和客观、具体和概念融合在一起。列斐伏尔认为设计不能和使用结合在一起,相反,对于建筑师来说,理解使用者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策略。无论所居住的空间特点是什么,使用者可以是被动的,具有反作用的,或者是创造性的。空间和使用经常是相互渗透的。

建筑绘图的两种选择是画建筑,或者是建筑画,当两者重叠或者是相互激励时候,一种极大的愉悦和创造性的张力会极大刺激建筑设计。在实践中重新估价建筑绘图的关键作用,建筑师可以认识到画建筑和建筑画两者之间是相互兼容的,并且可以按顺序或者同时产生。

描绘非物质(Drawingtheimmaterial)

我们佯装美术馆的墙,绘画的纸,和纸面上的线是不存在的。我们佯装它们是非物质的。威格利(Wigley)写道:图纸占据了物质和非物质之间的临界空间。这使得它像一座桥,连接了传统介于物质和思维之间的鸿沟。绘图被认为是通向绘图者思想的惟一途径。事实上,它们被直接当做是思想。看上去媒介的物质性并没有被支撑其的准物质性所揭示,而是被其转化了。某种对图纸的观看,或者某种对其的视而不见都是非物质思想的状态通过可见的痕迹而显现出来(Wigley,1999,p.11)。

很多建筑发展的创新都不是诞生于关于建筑物的思考,而是诞生于将图纸的某些特征到建筑物的转译。图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和思维相联系,而不是物质,从而比建筑物缺少物质性。这一特点激励建筑师用同样非物质的方法去建造建筑,去试图使建筑非物质化[8].

空间的迷人之处,也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本质性特征,是哲学传统的再次重申,强调非物质高于物质。如同很多词一样,建筑话语当中很多被频繁使用的词有很多复杂的,有时又是相互矛盾的含义。例如,佛蒂提到,在20世纪20年代,在建筑师和评论家的言论当中,“空间”一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空间作为围合,空间作为连续体和空间作为身体的延伸(Forty,2000,pp.265-266)。20世纪早期现代主义者认为空间可以根据建筑师的意愿延展,却很少被认为是由体验创造和改造的实体,例如莫霍利-纳吉(L噑zl*Moholy-Nagy‘)在1929年出版的《新视野》(TheNewVision)在定义空间的产生的时候,非物质成为空间实践的焦点,建筑师认为其劳动是脑力的,而不是体力的。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里提到,建筑师,如果打算学习体力劳动的技巧,而没有学识的话,他永远无法得到和他所受的苦相称的权威。那些依靠理论和学识的人则明显的在追寻阴影,而不是实质(Vitruvius1960,p.5)。维特鲁威是正确的,的确有些建筑师追寻阴影,但不被理论所限制。追寻阴影,追寻非物质的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创造性的建筑学传统。建筑理论使这种传统生机勃勃。“思想高于物质”这种观念很有影响力,但仅仅是个偏见。我们面临的一种选择是拒绝这种观念,并且把其对于建筑学的影响当做纯粹的负面效应。这种观念排斥了建筑实实在在的物质性,鼓励建筑师去追逐艺术高度,这种高度永远也不会被完全的达到,或许也不需要去达到,或许需要质疑。但是将建筑非物质化的欲望不应该被轻易地否定,这种欲望或许含有多样的动机,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例如,当建筑被看作短暂的、现世的,或者仅仅是物质的,它可能会变得更加具有感官美感和对变化更加敏感。

结论:非物质的物质(Conclusion:theimmaterialmaterial)

西方的话语建立在两元对立的基础上,一个高级,另一个低级,相互之间是界限明晰相互分离的,互相不包含的(Derrida,1976,p.157),例如非物质的哲学和物质的建筑。但是这样的概念其实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这一特点削弱了两元论的思考。建筑被建造成哲学的一部分,无论是通过空间隐喻(比如内部和外部)还是作为哲学话语的附注:一个建在坚实基础上的稳固大厦。但是为了维护哲学的状态,哲学必须将它对建筑学的依靠隐藏起来。威格利写道,哲学试图凌驾于建筑学之上,因为它曾经受益于建筑学。哲学仅仅能维护建筑的“象”,哲学掩盖其来自于建筑的启发,而组织和表达自身(Wigley,1993,p.14)。

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这两个词是非常模糊的,相互掩盖和重叠的,就像某些其他词一样,有形和无形,真实和虚拟。可能存在着很多的方式去理解非物质建筑,例如,技术上对轻和薄的追求,崇高的再现,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重新开始的机会(tabularasa),一种建筑的道德纬度和可信性的丧失,或者是对于行为而非形式的关注。我对于非物质建筑的理解不仅仅是建立在物质体量的缺失,而是建筑的非物质感知,或者是通过物质材料的缺失实现,或者是将物质材料认知为非物质。这种非物质不仅仅是物质的丧失,而是感知中的物质性的缺失。建筑是否是非物质的,取决于使用者的感知。

有一个在建筑话语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家是建筑的起源和原型”,这显示了建筑最为重要的特性。一个家所具有的特点:稳定性和一致性,是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而需要的特征。家估计是最安全和稳定的环境,反映居住者身份和自我的容器和镜子。但是,家的概念同样也是对排除的,未知的,未确定的和不同一事物的回应。家必须稳定,因为社会规范和个人认同感正在转变。对于受到威胁的社会和个人来说,家是一个隐喻。家的安全性同时也是某种紧张,内在的和外在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一种恐惧的征兆。

卡尔·马克思宣称所有坚固之物都将消散于空中,这一宣称浓缩了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破坏性力量,这种力量使那些原以为稳定的东西被动摇了,例如家,因此也就增强了对家所能提供的稳定性的需求,虽然这种稳定性只是个幻觉(Marx,1978,p.475)。希布利(Sibley)认为,当家的稳定性提供一种满足的同时,它也可能产生焦虑和不安,因为家所能提供的安全感和空间的纯粹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大多数情况,后果是更加渴望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而不是意识到它的局限。希布利写道:总的来说,在渴望树立和维护空间和时间界限的时候,焦虑就表现出来了。强烈的边界意识可以理解成一种控制欲和排外欲,因为陌生是一种不愉快情绪的源泉,而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Sibley,2001,p.108)。引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希布利补充道,各种争取安全和熟悉的努力,或者是海姆利克操作法[9](heimlich)都不能减轻不安,而且有可能变得更糟(Sibley,2001,p.115;Freud,1919)。

尽管如此,希布利不排斥所有试图建造稳定秩序的尝试。相反,他坚持一种辩证的观点,限定的边界和空间的互相渗透两者都有优点。例如,关于儿童对于家的体验,他写道,在集体治疗中,儿童和成人都需要某种明确的界限来发展一种自我安全感,这是那些持反对环境分级观点的人没有考虑到的。如果家庭成员每天都坐在相互的膝盖上,生活在一个没有界限,也缺乏分类的家里面的时候,就像米纽庆(Minuchin)所说的那样,他们可能会陷入某种危险,特别是孩子,不能发展成一种独立自主感(Sibley,2001,p.116;Minuchin,1974)。哲学的传统鼓励脑力劳动,和这种传统相联系,非物质受到重视和赞誉。但是另外一种非物质的理解,特别是和建筑相关的,却远远没有那么受青睐。无论是内在的具有欺骗性的混乱,还是外部隐藏的危险,非物质和其他东西联合在一起对家的稳固形成了威胁,但是这种威胁是真实的,也同时是想像的。对于稳定不变的建筑学的渴望是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这种渴望产生了进一步的焦虑不安和进一步的渴望。用一种流动性的非物质去取代静态实体的建筑并不是出路。为了适应个人和社会观念的发展,建筑必须将物质和非物质,静态和流动,坚固和渗透交织在一起。建筑是非物质的,渗透的,在需要的时候也是稳固的。这种建筑观并不改变已确立的习惯,但是却赋予其更多的可变性。

注释:

[1]本文所阐述的观点在乔纳森·希尔所著《非物质建筑》(ImmaterialArchitecture)中被进一步拓展,该书将于2006年由劳特利奇(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出版社出版。

[2]该摘要由译者完成

[3]该关键词由译者补充

[4]Architect这个词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开始被用于描述建筑师这个行业。

[5]有译本将其翻译成《艺术家列传》,《名艺术家传》。[译者注]

[6]三维构件的制作,例如建筑模型和建筑细部构件是介入画和建造之间的。

[7]这里的艺术是指现代意义上的艺术。

建筑创作范文篇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吴慧娟、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等领导、专家出席了论坛并进行演讲。荣获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届建筑创作奖、第七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和第三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的近百名获奖者及众多建筑设计界代表出席了本届论坛。多位获奖者代表在论坛上先后发言。

宋春华在报告中强调了建筑学研究领域和建筑设计领域当前所面临的形势:一是WTO(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已经结束,我国建筑设计市场将面临竞争更激烈的局面;二是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三是建筑学和建筑设计的发展理念等问题。

“中国建筑师要抓住机遇,积极实践、大胆探索,扬长避短,博采众长,增强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我们还要大力宣传我国建筑师的业绩,以精品向世界展示中国建筑师的实力和水平。”宋春华说。

吴慧娟向多位获奖者表示祝贺并寄语广大建筑设计师,希望他们努力创新,促进行业的发展。

“时下的中国的建筑师是幸运的,时代给了我们很多百年难遇的机会。我相信,每位有理想的建筑师,在这个百年不遇的时代,都会取得非凡的业绩。”获奖建筑师代表、国家游泳中心的中方总设计师赵晓军发表了获奖感言。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从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奥运下沉花园和北京凤凰国际传媒中心工程的实践出发,指出当前建筑创作的新变化。他认为:当今,建筑设计理念正在从传统工程设计领域转向创意设计领域,建筑创作应该将尖端技术与建筑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先进设计工具的优势。

北京新兴材料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薛孔宽说:“我们可以通过建筑行业的历史沿革,看到新型材料引发的建筑革命。建筑师应该以新型材料为基点寻找设计灵感,把握建筑创新的主动权。

建筑创作范文篇10

1.当今世界建筑界的脉搏

本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环境革命,第一次发生在6O年代末7O年代初,人们开始辩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转向对环境的关注。8O年代末和9O年代初是第二次环境革命,这一次重新界定和扩大了许多原有的慨念,并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

1987年以布伦特兰(Bruntland)为主席的联合国与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可概括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国际建协2O次大会的议题来看,建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与自然进行全面的对话。今天"人类环境科学"基础上的建筑学使众多建筑师真切体会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也因此感到了新趋势下当代建筑师的责任和创作的冲动。"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促使建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人居环境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而建筑、城市和园林则成为其主导学科。研究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创造无废、无污、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建筑文化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历史使命。

2.美学标准的发展

世纪更替,建筑学领域的拓展,不仅使建筑学的体系框架发生了变化,也使建筑师对建筑学中所包含的一些分支理论提出了再认识。

建筑美学可算是建筑学体系中老资格的一个分支。从《建筑十书》、《模式语言》、《形式美的原则》到我们今天建筑学的教科书,古典的比例、尺度、色彩等美学原则一直左右着我们老一辈和新一代建筑师对建筑的评判标准,至今它也仍是我们许多专家在对国优、省优和部优建筑进行评判时不可不提的关键点。以往如若某位专家或口头或撰文,以连篇累续的美学原则来评价一幢建筑是如何如何美或如何如何丑时,只要他的美学原则引用得无误,众同僚大约都会颔首称是一致曰正确。可是就在传统建筑学被拓展、建筑师被更广博的知识和技术所武装、人类要求在改造生存环境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今天,一定会有不止一位建筑师站出来大声提出异议:我们以前一直公认为美的建筑,放在人居环境这样一个大范围中,从资源评价、景观评价、生态环境分析、无废无污绿色建筑等方面来评判,它还能是一个优秀的建筑吗?传统建筑美学的原则是否应当更新?或许现在或将来某一天我们回过头来用发展了的美学原则再来检验我们当初的结论会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结果。

这不是耸人听闻,更不是哗众取宠,因为就在我们建筑师们仍不舍得抛弃旧的观念、不情愿接收新的观念的同时,我们的近邻经济地理学家们、人口学家们和生态学家们已经开始做着本应属于我们建筑师的研究工作。他们运用GIS系统、资源评价系统、生态分析等对我们一些建筑师来讲还很陌生的理论和方法,切切实实地对人居环境进行了全新的研究和评价,使建筑学内含得以扩大,使建筑学的研究方法得以更新。他们的成果是显然的,是有说服力的,是科学而进步的,我们没有理由不赞成他们。当然最关键的是我们没有理由不修正我们的思想,不去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从传统建筑美学走向生态美学

1.传统建筑设计及美学标准的局限性

随着自然环境危机对人类的警示,传统建筑设计及评判标准在面临人类越来越高的生活质量要求和复杂的生态问题时其局限性就显现出来。面对当今建筑这样一个超越形式与功能的复杂系统,传统建筑设计及评判标准由于缺乏对环境、生态和与建筑相关的自然的深刻认识,使得我们对建成的建筑及城市环境对外部系统大自然未能有良好的作用,因而其生态效益由于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微乎其微。

从生态出发的建筑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建筑设计,是将建筑视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开放系统,是一个有人参与、受人控制的主动系统。其侧重研究的并不是单纯的形式问题,而是建筑系统的能量传递和运动机理,其目标是多元的。

2.自然美学和生态美学

建筑,凝结了建筑师的情感。在传统(自然)美学中,它强调形式与功能的结合,注重体量、色彩、比例、尺度、材料和质感等视觉审美要素及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具有代表性且为世人所传诵的作品皆出自大师之手,因为他们独具各自的风格,美妙的构图、精致的比例、完美的空间组合无不给人美的感官享受。显而易见,这种偏重审美的评判取向均是以人为衡量的标尺的,它为了人类而美。然而,实际上建筑并非只为人而美,它包含着自身的价值。汉斯·萨克塞指出:"物体的美是其自身价值的一个标志,当然这是我们判断给予它的。但是,美不仅仅是主观的事物,它比人的存在更早。"

在自然中,众多生命与其生存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协同关系与和谐形式就是一种自然的生态美。"空气、水、植物在生命维持的循环中相互协调,这本身就是美,并创造着美。"建筑师的创作是一种人工环境的创造,如果我们不否认当代建筑设计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的话,那么在建筑这一人类基本生存的环境中,我们也完全能够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创造法则的前提下,借助于建筑师的生态观念、高超的科学技术和结构手段,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具有生态美学标准的人居环境。

3.建筑审美的生态美原则

如若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去研究建筑审美的标准,那么生态美学的三个特征(或称原则)应是建筑评判的尺度。

生态美学的第一特征,生命力。生态美是以生命过程的持续流动来维持的,良好的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具有生命持续存在的条件。如果这一生命持续存在的条件不具备或是被破坏,诸如因建筑的营造造成了景观的破坏、环境的污染、能源的巨额耗费等等,那么这一建筑显然是没有生命力甚至是具有破坏力的,也就根本谈不上美了。

生态美学的第二特征,和谐。人工与自然的互惠共生,使人工系统的功能需要与生态系统特性各有所得,相得益彰,浑然一体,这就造就了人工和生态景观的和谐美。对建筑而言,和谐不仅指的是视觉上的融洽,而更应包括物尽其用、地尽其力、持续发展。

生态美学的第三特征,健康。建筑最终是服务于人类的,在争取到自然与和谐的前提下,创造出使人生理、心理、现实、未来的需求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特质的建筑应是当代建筑师设计的一个原则。"一个能使人类天性得到充分表现的环境,是进化的环境。"

三、建筑策划是建筑创作与评论的重要依据

1.建筑策划的意义

"建筑策划"是什么?建筑策划就是在建筑学领域中,建筑师根据总体规划目标设定,运用建筑学及相关学科的原理,通过对目标环境及条件的实态调查,对目标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既满足业主要求又具有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而全面的建筑设计的依据。

由于建筑活动的特殊性使得建筑创作和评论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得不到新的发展,从思维方式、调查手段、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一直沿用传统的建筑创作模式,建筑评论与评价也多是停留在意识形态和感性描述上。2O世纪6O年代以后,建筑学理论流派竞相出台,建筑理论新概念不断涌现,然而方法的研究和科学的评价却相对滞后,于是出现了所谓的"纯粹建筑理论家"和"建筑设计匠人"。这种现象到6O年代末7O年代初随电子技术为中心的现代工业变革,出现了一些转机。系统论、信息论、计算机等现论和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建筑设计方法论提供了科学的准备,建筑策划的萌芽在此出现了。它一方面强调建筑师创作思想的体现,强调建筑的社会性、文化性、地域性和精神性等主观感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又运用计算机、统计学、科学调查法等近代科技手段对感性的、经验的建筑创作思想进行整理、归纳和反馈修正,使建筑创作在理论与方法、经验和逻辑推理中进行。它是建筑创作和建筑评论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必然要求。

2.建筑策划是创造"精品"和建筑评论客观标准的保证和先决条件

建筑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于西方的过程。中国建筑从殷商时代开始至今三千多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从老子对建筑的释义到先秦古籍的《考工记》、汉代的《九章算术》、唐代王孝通的《缉古算经》、宋代秦九韶的《数学九章》及李诫的《营造法式》、明代的《园冶》、清代的《工段营造录》直到近世的《营造法原》等专著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论特别是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是我国建筑界的重要宝藏。但中国的建筑知识的教习一直是师徒相授、父子相传,往往人亡艺绝,阻碍了建筑学的发展。直到20世纪初,现代建筑师的称号及其知识传授方式才由西方传入中国,上述情况才得以改变。

由于我国建筑教育模式的特征和自身的局限,加上建筑创作中的社会经济因素等的影响,使建筑创作理论、方法和建筑评论的研究和发展较西方国家滞后了很长一段时间。建筑创作环境的窘迫、建筑论坛的封闭、建设部门结构体制的几十年一贯制,加上建筑商品化进程的缓慢,使得几十年来我国的建筑创作和评论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只片面强调经验传统,忽略方法论的研究;只注重经验资料的借鉴,忽略建筑创作思想和方法的创新;只强调建筑的空间组合、比例、尺度等感性的因素而忽略建筑与社会、环境、文化、使用以及技术中的科学性,使建筑完全变成了刻意追求风格和标新立异的个人情感的载体。建筑评论也雷同于欣赏一个雕塑或一幅画,浮于表面的感官评价被炒来炒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的态度,此时的建筑师无疑已经沦为一个匠人。这种情景在我国目前"大建设"时期同时又是外来各种流派蜂拥而至,而我们建筑师又极想一下子成名的特殊时期尤为显得突出。难怪有些我们认为相当不错的作品在外国人眼里是那么不可理解。

建筑策划的理论和方法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一个环节,在这里建筑师可以对项目的各种内部和外部条件进行分析,对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相关因素进行科学的研究,对建筑设计的条件进行定量的分析和逻辑的推理,使得建筑师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设计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关于建筑策划的"全民意识"

建筑创作无论有多少理论内涵和技术含量,其成果总是以一种具象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这种类同于艺术品且明明白白立于世间的展示,其招至而来的评论必将是全社会的。显而易见,全社会人群组成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和方式的不同,使得评判的结论干差万别。但无论如何,一幢建筑的客观条件是一定的,其使用及内在运作机理是一定的,因而它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的评价结论应是唯一的。可实际上,当众人评价一幢建筑时往往由于不懂得运用相关的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而只是停留在对外观和体形的评判上。公众都来有意识地提高评论的水平和评价的科学意识,普及建筑策划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全民的建筑审美素质是我们建筑创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建筑策划理论和方法的普及,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将日益被人们所重视。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已经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何种等级以上的建筑一定要进行建筑策划之后才能开始建筑设计。当建筑策划成为建筑创作中一项不可缺的环节时(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就会有许多专职建筑策划师及建筑策划事务所出现。随着建筑策划研究的社会化、商品化,其研究机构的组织形式、收费标准、管理体制直至法律程序也都将完善起来。那时,我国基本建设及建筑创作的发展就会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格局。讲求科学的、逻辑的以及社会和经济实效的建筑创作之风将盛行。

四、关于中国当代建筑评优标准刍议

1.优秀建筑的困惑

首规委一年一度在北京举办首都建筑设计成果汇报展,展出期间评选出当年度"十佳建筑"。建设部及其他部委和地方系统也每年举行国家、部委和地方的建筑评优活动。评优活动的成效是显著的,从中许多优秀建筑和设计脱颖而出,也缔造了一批基本功扎实、有社会责任心、不断追求完美的新一代建筑师。

但评优过后,再坐下来细细品味和研究那些获奖作品时,会发现其中有些建筑和设计尽管造型、比例、尺度和色彩雕琢得尽善尽美,但把它们放到环境中去,其与环境的结合是那么令人失望,不是标新立异与环境格格不入就是摆出自我为中心的架势。如若再深入研究更会发现在平面布局上大有将锅炉房面向周围居民区、大片的镜面玻璃幕墙明晃晃地反射向一侧小学校、为追求立面效果东西向大开玻璃幕墙使能源消耗大大超出规范要求、一味追求造型破坏自然的采光和通风的例子,如此等等实在令人不敢苟同。

如果有心翻看一下近来国外获奖作品,会发现其评选的标准似乎与我们大相径庭。获奖作品有些外观、造型极其普通甚至算不上美,但其对环境的分析与理解以及利用环境、改善环境、融入到环境中去、与自然合而为一却研究得那么透彻。其中利用自然的光、自然的通风、自然的景观、节能、储能的设计构想以及因此而衍生出来的全新的建筑形制其巧妙令人赞叹。特别是国外建筑师对待环境、自然、能源及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积极投入其中的热情着实令人钦佩。

显然,在当今潮流中优秀建筑的标准已绝不是单纯的造型上的好看与难看的问题了、没有对环境的分析与理解,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如此创造出来的建筑充其量只能是一个仅代表建筑师个人情感和意愿的作品。不可否认,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对建筑评论提出适应时展的全新的标准。

2.现代建筑评论对传统美学标准的拓展

现代建筑评论尽管加入了浓重的时代色彩,但也并非是对传统美学标准的全面扬弃。建筑创作的最原始的机理仍旧使我们不能放弃传统的美学原则。准确地讲,现代建筑评论的标准应是对传统美学原则的拓展。

首先是建筑的评论要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宏观指导。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早在198O年就已被国际自然联盟(InternationalUnionfortheConservationofNature)所接受,但大体而论,它只限于保护主义者的论坛,此概念引入建筑界只是近十年的事。它描述了一个不允许使自然资源基础恶化的过程。在建筑中"可持续性"特别强调地球与人类共生环境不被破坏,能够持续向未来发展,它超越了"节能"这一单一的概念,考虑寻求共生未来。既然当代建筑创作已不得不遵循这一原则,那么显然,衡量与评价它的标准也必然应遵循这一原则。

其二,现代建筑评论的标准应把自然和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放在第一位。建筑不是孤立的艺术品,它是人类活动的载体,更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如果一幢建筑破坏了景观,污染了环境,妨害了社会秩序,即便它再美也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建筑。所以,现代建筑评论应首先考察建筑对其环境的作用,看其在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景观、能源、小气候、排污及自净等方面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是否能是一幢无废无污的绿色建筑。只有当环境这第一位的问题考察充分了才能进行下一步对功能、空间、比例、尺度、美观等的评价。

第三,现代建筑评论标准应建立在客观的、科学的、定量的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这一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完全可以解决。GIS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动态模拟系统、实态调查快速跟踪系统等近代科技手段已逐渐为建筑师所熟悉,并愈来愈被广泛地运用到建筑设计与建筑评论中。

3、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筑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是时代赋予建筑师的历史使命,克服个人主义,拓展知识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是当代建筑师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