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党政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9:54:10

检察院党政报告

检察院党政报告范文篇1

x年以来,县检察院在县委和市检察院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工作中心和检察工作重点,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方针,加大职务犯罪查处力度,积极地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查处和预防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现在,我就

县检察机关开展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情况向县人大常委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切实履行职责,严惩职务犯罪

x年至今年3月,县检察院共受理和初查涉嫌贪污贿赂、渎职案件122件,立案侦查35件,其中贪污案14件、贿赂案7件、挪用公款案5件、私分国有资产案3件、渎职案6件,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795万元,查处科级干部2人。立案侦查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涉案数额1万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有4件,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有7件,10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的有14件,5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有2件,100万元以上的有2件。

(一)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查办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进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县检察院始终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引导干警从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和人心向背的高度,增强敢办案、办好案的决心和信心。长期以来,检察干警紧紧围绕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断加大打击力度,坚持公正司法、文明办案,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确保了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县检察院在查办影响大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时,及时向县委请示汇报,主动接受县人大监督,取得了县委和县人大的有力支持。特别是今年以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非常重视和关心检察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县委、人大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检察工作的领导、监督,及时就检察工作中的重大部署和重要事项作出决策,解决检察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上半年,县编委批准了县检察院反渎职侵权机构的更名设局和领导、人员的设置,切实加强了反渎职侵权工作。反渎职侵权局的设立,更好地凸显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两大侦查职能,更有利于加大对渎职侵权检察职能的宣传力度和提升整体业务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对县检察机关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大力支持,体现了全县上下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决心。

(三)查处了一批社会影响较大的“重点部门”的职务犯罪案件。2003年以来,共立案侦查发生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10件10人,件数占立案总数的29%。如查办了县外事侨务局副局长冯碧浓涉嫌受贿7万元案,县林业局森林公安分局原副局长张茂城玩忽职守案,巽寮地税所原副所长黄卫防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87万元案,县公安局蕉田派出所民警杨日祥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案等,这些案件的查处有力震慑了犯罪,充分显示了县委县政府反腐败的决心,同时教育了干部,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的进一步好转。

(四)查处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部位”的职务犯罪案件。金融部门、国企改制、房地产开发领域的腐败问题是社会热门的话题和群众关注的焦点。因此,县检察院将此作为查处的工作重点,采取有力措施依法严惩。共立案侦查国企、金融部门、房地产开发领域的职务犯罪15件17人,件数占立案总数的43%。如查处了广东信托投资公司惠州公司财务经理古旭东受贿235万元大案,县水泥二厂原财务股副股长黄呈钦等三人贪污4.8万元、挪用公款51.2万元案,原广东广发房地产公司惠东工程部陈国忠、彭粲等人贪污25万多元案等,以上这些案件的查处,挽回了国家经济损失,保障了经济建设,维护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肯定。

(五)加强办案,为维稳工作大局服务。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是诱发群体性上访的重要因素,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县检察院在惩治职务犯罪的同时,高度重视做好维稳工作,通过加大办案力度,查明事实真相,以及辅之以说理析法教育,有效地化解了一批因职务犯罪而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县水泥二厂和县食品厂均是有一定规模的国企,2003、2005年上述两厂职工分别到县检察院、县党政有关部门集体上访,对我县的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职工集体上访引起了县委、县政府和市检察院、县检察院的高度重视,在县委和市检察院的领导下,县检察院迅速组织力量深挖县水泥二厂、县食品厂的腐败案件,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同时还协助有关单位做好职工的教育工作,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六)规范执法行为,确保公正执法、文明办案。近年来,县检察院除了在办案上下功夫外,还抓好自身的监督制约,以规范促办案。一是实行“一案三卡”制度,即每办一宗案件要执行“办案告知卡”、“廉洁自律卡”和“回访监督卡”,强化对执法行为的监督,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二是抓住执法重点环节制定了三项办案规定,即查办职务犯罪实行立案报市检察院备案制度,拟不起诉、撤案实

行报市检察院批准制度、对确定不予刑事赔偿的案件报市检察院审查制度,从而有效地加强了对反贪、渎检部门侦查活动的监督制约。三是今年以来开始实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对规范检察干警的执法行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提升侦查水平、促进公正执法意义重大。四是认真开展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加强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外部监督的一项改革举措。实施两年来,人民监督员对3件拟不起诉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监督,经检察委员会研究,全部采纳了人民监督员的意见。实践证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推行,在促进公正执法和队伍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紧密结合检察职能,扎实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近年来,县检察院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方针,立足检察职能,结合办案,及时提出检察建议,帮助有关行业和单位完善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治理和防范职务犯罪的发生,努力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加强预防工作机制和网络建设。一是高度重视预防工作的机构设置、组织领导和人员配置,在2003年检察机构改革中,专门设置了综合预防科,改变了过去职务犯罪预防专业化不强,人员不固定,职责不明确的弊端。二是由点到面,加强预防网络化建设。目前县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的干警只有4人,如果单单依靠检察机关的力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成效毕竟有限。2003年以来,县检察院主动与国土、教育、卫生、供电、农信、烟草等42家党政机关、金融单位、国有企业建立了联合预防工作机制,初步实现了预防工作社会化、网络化。

(二)以检察建议为重要手段,积极开展个案预防。结合查办具体案件提出并督促落实检察建议,是县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在开展个案预防工作中,采取“一案一分析、一建议、一整顿、一教育和一回访”的“五个一”方式,达到办理一起案件、完善一套制度、教育一批干部、治理一个单位的目的。2003年以来,县检察院对31个案件开展了个案预防工作,针对发案单位管理上、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共发出检察建议31份。如在2003年查办了县农村信用联社员工蓝某某经济问题后,向该社提出“学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检察建议,该社按照检察建议认真整改,并且每年邀请县检察院综合预防部门为员工上法制教育课,收效明显,该社连续多年无发案,避免了经济上、人事上的损失。2004年,县检察院对县粮油企业总公司在转制中出现的虚构97万元债务问题,向县经贸系统党委提出了防范建议,得到高度重视,虚构债务问题得到及时纠正,从而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和职务犯罪的发生。

(三)主动与有关部门联手,共同开展系统预防。四年来,县检察机关开展系统预防活动41次,受教育5000多人(次)。如县检察院与县金融、建设、卫生等系统加强联系,开展了一系列的预防活动,进一步扩大了预防工作的影响。分别与县农村信用联社、县人寿保险、县税务部门建立了预防职务犯罪联席会议制度和案件线索移送、通报、协查制度,成立了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加大了预防工作力度。去年,全县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活动,县检察院反贪综合预防部门结合形势需要,撰写了《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等宣传资料,派员到县地税局、县卫生局、县供电局、县人寿保险等单位举办法制讲座,受到了这些单位的好评。

(四)围绕大型重点建设工程,及时开展同步预防。县检察院开展同步预防的方式主要是参与县纪委牵头组织的重大工程预防腐败联席会议,通过与有关工程建设单位相互配合,在工程的不同阶段相应采取不同的预防对策,如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参与制定廉政制度,协助工程单位加强招投标的监督等,做到预防工作与建设工程同步。2003年以来,县检察院参与县重大工程预防腐败联席会议17次,对吉黄公路、平海电厂、惠东中学高中部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开展同步预防,落实了廉政制度,推动工程建设的健康开展。

(五)深入群众、深入社会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反腐败离不开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因此,县检察院每年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和举办“举报宣传周”、举办图片展览、张贴标语、检务公开、参与“12·4”全国法制宣传日、送法下乡等方式,进行广泛的法制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深入了解反贪、渎检工作,提高了参与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积极性。

近年来,县检察机关为推动我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促进经济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与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与人大代表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

一是个别干警对查处与预防职务犯罪二者的关系认识不足,有重办案轻预防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在办案任务较重的情况下,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抓得时紧时松。二是部分干警就案办案,忽视办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三是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以及办案能力与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差距。四是办案经费不足,需要靠追缴赃款上交财政返还来弥补缺口,装备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查办案件的需要,侦查和预防工作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五是预防手段和形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六是反贪工作与渎检工作发展不平衡,渎检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七是对新时期惩治职务犯罪的对策深入研究做得不够,建言献策和调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县检察院高度重视这些不足,正在采取措施努力加以改进。

三、下步工作打算

县检察院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围绕上级有关反腐败斗争的总体部署,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办案力度,完善工作机制,依法全面履行职责,努力推动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一是突出打击重点,加大打击力度。坚持严肃查办发生在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职务犯罪案件,国家工作人员利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进行权钱交易的职务犯罪案件,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和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中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中的职务犯罪案件。严肃查办与黑恶势力相牵连的职务犯罪,打掉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严肃查办发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破产和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积极查办发生在新经济领域、资金高度密集领域、垄断性行业中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犯罪案件。依法查办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社会影响恶劣的职务犯罪案件。

二是坚持“保证办案质量,规范办案行为”不放松。始终把质量作为办案工作的生命线,进一步规范侦查工作,依法文明办案。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全体干警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法思想,严格按法律、按程序办案,切实防止和坚决纠正不规范的执法行为。加强对查办职务犯罪的内外监督制约。认真抓好案件线索管理、查办要案工作请示报告以及报批、报备案,同步录音录像等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办案安全的各项规定,规范侦查工作,确保办案安全。

三是以更名设局为契机,努力开创反渎职侵权工作的新局面。反渎职侵权局争取在下半年挂牌办公,要充分认识反渎职侵权局成立不是简单地更名设局,而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反渎职侵权工作的需要,因此,对查处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必须一查到底,决不手软。将反渎职侵权工作摆在同反贪工作同等突出的位置来抓,要主动加强与有关单位的配合,健全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把反渎职侵权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检察院党政报告范文篇2

200年8月26日,顾秀莲副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就法官法、检察官法的实施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作了专题报告,对改进“两官法”实施工作提出了五点建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执法检查报告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高检院党组对这些意见和建议非常重视,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贯彻措施,并下发了分工方案,要求各部门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以推动检察官法的全面实施,不断改进、加强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建设。现将检察机关落实检察官法执法检查意见和建议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提高检察官的综合素质

按照中央政法委的统一部署,去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普遍开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高检院制定了全系统开展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专门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各级检察机关紧紧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了学习培训。高检院举办了全国检察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研讨班和基层院检察长专题研修班,各地检察机关分批、分类对检察人员进行了集中轮训和专门培训。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各地紧密联系实际,采取自查、互查、上下帮查、面向社会开门查等形式,从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专项整改活动排查出的问题、涉检信访和上访反映的问题、检察人员违法违纪问题中,深挖思想根源,认真分析原因,查找本地方、本部门存在的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符合的突出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整改。经过近一年的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检察系统逐步深入人心,检察人员的执法思想进一步端正,为保证检察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奠定了思想基础。

根据中央政法委决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集中教育阶段的时间延长到今年上半年。高检院按照中央政法委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检察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条主线和载体,作了进一步部署,一是要求各级检察机关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行再动员、再推动;二是深化理论学习、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回头看”,要着眼于解决深层次的思想理念问题,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三是积极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成果,促进法律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效保障;四是进一步强化责任,坚持检察长负总责,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工作格局,认真落实好教育活动的各项措施。最近,高检院根据中央政法委的部署,结合检察机关实际,对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作出了补充安排,要求认真组织好各级检察机关和领导干部的专题学习,组织一线执法检察人员开展“以案析理”活动,加强对新任检察领导干部和近年走上检察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进行专题培训,各级检察机关所属培训机构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纳入教育培训课程,认真组织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讲活动,做好教育活动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集中组织好总结和抽查考核等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检察官执法规范公正、作风清正廉洁

在以往机制建设的基础上,各级检察院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继续完善监督制约机制,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对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机制。在坚持和完善“一案三卡”、案件回访等监督制度的同时,把对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逐步从事后监督扩展到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一是健全执法办案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执法办案人员遵守办案程序、执行办案纪律、确保办案安全等情况的监督检查,逐步建立检察人员执法档案制度,切实加大对执法办案工作的监督和考核力度。二是探索建立检务督察制度,通过明察暗访等现场督察手段,解决检察队伍在纪律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执法公正。三是健全和规范执法责任制度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健全执法责任制体系,明确执法过错的责任范围,加大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力度。

(二)完善对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机制。一是要求各级检察机关领导班子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和领导班子工作制度,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提高党组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发挥领导班子内部的互相监督作用,自觉接受党员群众对领导班子的监督。二是强化上级检察院对下级院领导干部的监督,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巡视制度。高检院要求尚未开展巡视工作的省级检察院在今年内把巡视工作开展起来,并逐步开展地市级院对基层院的巡视;落实上级院负责人与下级院负责人谈话制度、上级院派员参加下级院党组民主生活会制度、下级院检察长向上级院述职述廉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检察机关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措施。三是针对地方各级检察院检察长面临换届的实际情况,高检院要求各地检察机关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上级检察院必须切实负起责任,严肃组织纪律,坚决防止和纠正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选票等不正之风。四是继续推行和完善政府采购、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度,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切实加强对重大经费开支、重大建设工程项目、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重大事项的管理和监督。

(三)完善检察队伍反腐倡廉方面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意见》,在检察队伍中广泛开展廉洁从检教育和廉政培训工作,健全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领导干部易地任职和重要执法岗位定期交流制度,不断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和检务公开制度,构建具有检察特色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结合规范执法行为活动,不断强化对执法办案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的监督措施,确保检察权的正确行使。坚定不移地贯彻从严治检的方针,严肃查处检察人员违纪违法案件。今年将适时组织开展执纪检查活动,重点检查领导干部“六个严禁”(严禁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严禁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办案;严禁买官卖官、跑官要官,违反规定任免干部;严禁插手工程投标招标、政府采购等经济活动,谋取私利;严禁接受可能影响公务活动的吃请和礼物;严禁利用职权为亲属子女或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规定的执行情况。

三、认真落实相关措施,解决基层检察院人才短缺问题

基层检察院人才短缺特别是西部及贫困地区基层检察院检察官断档是近年来检察机关面临的突出问题。高检院党组对此一直高度重视,积极同有关部门协调,想方设法加以解决。2006年3月,由中组部牵头,会同中编办、高法院、高检院联合下发了《关于缓解西部及贫困地区基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法官、检察官短缺问题的意见》,着重从严格执行退休制度、加大人才对口支援力度、大力开展选调生工作、进一步改进招录方法、进一步深化“西部基层检察院志愿服务行动”和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为检察机关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去年以来,各地检察机关认真落实《意见》,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国检察机关统一招录高校毕业生2764人,选调生433人,招募大学生志愿者323人,3969人通过司法考试,基层检察院人才短缺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四、积极采取措施,努力解决检察经费等保障问题

对于检察经费保障等问题,全国人大一直十分关心,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在全国人大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这方面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善。目前我们采取的措施和进展情况主要是:

(一)制定并落实县级检察院公用经费保障标准,提高县级检察院经费保障水平。2005年9月,高检院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制定县级人民检察院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意见》,提出了制定县级检察院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工作的原则、范围、方法和要求。各省级检察院和财政部门认真组织落实,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地区的经费保障标准,为从体制上解决基层检察院长期存在的经费困难问题打下了基础。高检院将指导已出台保障标准的地区,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确保将保障标准严格落实到位。

(二)争取增加中央财政补助专款,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基层检察院的补助力度。高检院继续指导各省级检察院争取财政部门支持,按照财政部规定的比例落实中央专项补助的配套资金,发挥中央专款的规模效益,并抓好效益管理。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检察官职务保障机制。去年以来,高检院加强与中央有关部门的协调,利用全面实施公务员法的契机,争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检察官职业保险、工资、福利、抚恤等职务保障制度。前不久,高检院、高法院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因公牺牲法官、检察官特别补助金和特别慰问金管理暂行规定》,由中央财政设立特别补助金和特别慰问金专款,用于因公牺牲检察官、法官家属的生活补助。

检察院党政报告范文篇3

一、提高认识,明确“大学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学习是解决本领的有效途径。人不学习要落后,要适应新的历史形势,必须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掌握了应知应会的知识,才有真正为民服务的本领与能力。

开展“大学法”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以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和执法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为核心内容,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努力从四个方面取得新的成效:一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用以指导执法实践,真正把“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要求落到实处;二是深化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增强规范执法行为的自觉性,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三是紧密联系执法办案实际,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执法作风;四是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提高检察队伍的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增强职业责任感。紧紧围绕检察业务工作和执法规范化建设深入学习,弄清楚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开展普遍性的法律业务学习,努力为构建“和谐xx”提供法治保障和法律支撑。

二、加强领导,务求实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开展“大学法”活动作为今年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和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纳入院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好落实。本院成立“大学法”活动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检察长任组长,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为副组长,其余党组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下设“大学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治处,张xx为办公室主任。政工部门为抓落实的工作机构,政治处其他人员为工作人员;成立刑检、职侦、综合三个学习小组,分别由副检察长xxx、xx、政治处主任负责学习小组的学习;成立以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为组长、刘xx同志为副组长,xxx、xxx同志为成员的督导组,负责学习活动的考勤考核的督察工作;各业务科室负责人要对本部门干警的学习负全责,是本科室学习教育、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应严格本单位纪律,切实组织好自学和研讨,确保干警人人参与学习,人人通过考试考核。

(二)领导带头,端正学风。党组成员要带头,以身作则,领导既是政策方针的执行者也是业务工作的决策者,要把党组中心组学习与创建学习型组织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大学法”活动中带头参加学习,带头参加听课,带头参加考试;坚持在每月的中心组学习中,用半天学习检察业务知识。努力争当积极学习、熟练掌握、正确运用法律的模范。通过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带动全体干警的深入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扎实推进,提高效果。开展“大学法”活动,重在收到实实在在的学习成效,检验“大学法”活动成效的客观标准,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和队伍素质的提高。要摒弃过去只重工作不重学习,一提到学习,就以办案忙,任务重,工作多来推诿,坐不住,听不进,认为是形式,走过场的搞法,真正做到坐下来充充电,醒醒脑。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习重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戒形式主义。力求从学到会,从会到通、从通到精、从精到专。

三、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

(一)学习对象:全体检察干警,重点是侦查监督、公诉、职务犯罪侦查、民行、控申、监所等重点业务部门的办案人员。

(二)学习内容:紧紧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这个核心内容,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论,学习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必备的法律法规,学习检察业务工作操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学习执法办案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知识等,具体内容由市院制定,本院各业务部门也可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根据要求制定学习篇目。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教育活动培训资料为蓝本,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

集体组织的共同学习的有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试行)》。

重点业务部门应学习的法律及执法规范

侦查监督部门《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关于审查批准逮捕、审查决定逮捕、立案监督、侦查监督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逮捕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部分罪案审查逮捕证据参考标准》;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关于改革审查逮捕工作方式的通知》,对制作《审查逮捕案件意见书》的要求;《重庆市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引导取证工作暂行意见》;《办理审查逮捕案件工作流程》;《立案监督案件工作流程》;《办理审查逮捕案件质量标准》。

公诉部门:《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公诉人出庭行为规范(试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关于适用普通程序审查“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若干意见(试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换押制度的通知》;《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起诉案件质量标准》;《人民检察院办理不起诉案件质量标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刑事抗诉工作的若干意见》;《重庆市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案件不起诉标准(试行)》。

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关于人民检察院保障律师在刑事诉讼中依法执业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适用刑事强制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扣押、冻结款物管理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要案线索备案、初查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案件管理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范围的规定》;《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渎职侵权重特大案件标准(试行)》;《办理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实行内部制红的若干规定》;《职务犯罪侦查协查规则》;《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安全防范的若干规定》;《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试行)》。

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民事行政申诉案件证据审查判断规则》;《民行检察法律文书制作暨诉讼案卷装订规则》;《全市民事行政抗诉暨再审工作座谈会议纪要》;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民事行政抗书说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规范民事行政检察建议工作的若干意见》;《民事行政检察办案暨业务指导办法》;《民事行政抗计暨再审检察建议案件质量标准》;《民事行政抗诉暨再审检察建议标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办案时限管理办法》。

控告申诉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信访条例》;《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人民检察院复查刑事申诉案件规定》;《关于调整服刑人员申诉案件管辖的通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刑事抗诉工件的若干意见》;《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审查程序规定(试行)》;《关于办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共同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人民检察院刑事赔偿工作规定》;《不服人民检察院处理决定刑事申诉案件办理标准》;《关于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赔偿确认案件拟作不予确认决定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的规定》;《重庆市检察机关检察长接待日批办案件管理办法(试行)》;《人民检察院来信来访处理办法》;《重庆市检察机关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刑事申诉案件办案流程》;《刑事申诉案件质量标准》;《刑事赔偿案件办案流程》;《刑事赔偿案件质量标准》。

监所检察部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监所检察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司法部、高检院、公安部《关于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司法[1990]247号);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防止和纠正超期羁押的若干规定》;重庆市公安局、重庆市人民检察院、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国家安全局《关于在全市各基层公安、检察、法院、国安机关实行“一证通”制度的通知》(渝检会[2005]2号);重庆市公安局、重庆市人民检察院、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司法局《关于办理罪犯减刑假释案件的实施办法》(渝司发[2003]7号);重庆市公安局、重庆市人民检察院、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司法局《关于贯彻执行监督管理监外罪犯暂行规定的通知》(渝公发[2002]272号);《人民检察院派驻看守所检察工作流程》;《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工作流程》;《看守所活动中轻微违法和严重违法标准(试行)》;《重庆公、检、法、国安关于刑事诉讼活动中超期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重庆市高法、检察院、司法局关于试行部分减刑案件公开听证制度》;《重庆市公安局、检察院关于看安所留所服刑罪犯暂行管理办法》。

司法警察:《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试行)》;《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

综合业务部门重点学习培训内容

办公室重点学习培训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检察机关公文处理办法,采编报送信息的基本要求;督促检查工作的主要规定;检察统计报表制度、检察档案管理办法、保密守则的基本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严禁检察人员违规驾车的四项规定》;《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关于加强警务用车管理工作的通知》;《重庆市检察机关公文处理实施细则》中关于公文格式、行文规则、公文处理、公文立卷归档和销毁的规定;《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统计工作的规定》;《重庆市检察机关电子机要文件传输系统使用和管理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财政部关于印发〈检察业务费开支范围和管理办法的规定〉的通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见》和《人民检察院服装管理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枪支管理的规定》。

政治处重点学习培训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重庆市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实施办法》等五个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规定〉的通知》和《检察机关后备干部工作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等级暂行规定》和《评定检察官等级实施办法》;《检察机关奖励暂行条例》;高检院《关于进一步规范检察机关表彰奖励工作的意见》;《检察官培训条例(试行)》和《正规化培训实施意见》;《人民检察院基层建设纲要》;《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机关宣传纪律的规定》。

职务犯罪预防重点学习培训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总则部分、第八章贪污贿赂罪、第九章渎职罪和其他相关的职务犯罪条款;中发〔2005〕3号《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高检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决定》;高检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标准的规定(试行)》;高检院办公厅《关于检察机关不宜采取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签订协议、订立责任状等形式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通知》;高检院反贪总局、渎检厅、预防厅《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反贪、渎检、预防部门相互配合配合,进一步提高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水平的通知》;高检院贾春旺检察长、王振川副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次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施细则》(暂行)中的第一章通则、第三章检察机关内设机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第四章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形式、第五章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工作方法、第六章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管理制度。

检察技术处重点学习培训内容:《人民检察院检验鉴定工作程序管理暂行办法》;《人民检察院检验鉴定文书格式》和《检验鉴定文书格式目录》;检验鉴定委托受理程序、工作流程、工作时限、岗位职责、工作纪律规定;检验鉴定、现场勘检、文证审查、技术协助委托受理登记表的填写内容和要求;各专业门类鉴定书、检验报告、意见书、勘验检查笔录的项目内容和填写要求。全国检察机关信息网络系统ip地址、域名规范;《检察信息应用系统规范》;《重庆市检察机关电子机要文件传输系统使用和管理规定》;检察机关二级网络的维护与管理,正常运转及安全常识。

纪检监察室重点培训内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人民检察院监察工作条例》;《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对违法办案、渎职失职若干行为的纪律处分办法》;《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实施办法》;《关于实行“一案三卡”对办案工作进行监督的实施办法(试行)》;九条卡死的硬性规定;廉洁从检十项纪律;检察机关办理案件必须严格执行的六条规定;领导干部“六个严禁”的要求。

(三)学习方式:以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检察院为载体,按照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推进“大学法”活动的深入开展。坚持每周二的分组学习和周五的全院集体学习制度。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本着编辑一本业务书(将以上篇目汇编成册);搭建好一个班子;办理好一个讲坛;上好一堂课;组织好一批宣传稿件;作好准备一次检查验收准备工作;考好一次试;组织一定资金;表彰一批人;搞好一个倡议活动,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达到应有的效果。

1、参加集中辅导的培训。以市院统一组织全市检察机关的集中辅导培训为主,从实际出发自行组织培训为辅。按照市院分业务专题、分学习时段制定具体的集中辅导培训计划,市院在二级专线网举办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为核心的专题培训,定期举办法学理论与办案实务等指导性培训的讲座,在“网络课堂”上进行集中学习的辅导,凡所涉部门要人人参与,严格考勤考核。参加集中辅导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5天。要求市院的辅导课全都要听,所涉部门人员不少一人。举行专题讲座,由检察长作为资深检察官讲检察事业创新与发展专题;副检察长讲《反贪污贿赂工作执法规范化》;职侦局教导员讲《反渎职侵权工作执法规范化》专题;副检察长xxx讲《错案剖析》专题;侦查监督科长讲《侦查监督工作执法规范化》专题;公诉科长讲《公诉工作执法规范化》专题;监所检察科长讲《监所检察工作执法规范化》专题;政治处主任讲《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执法规范化专题》;控告申诉科长讲《控告检察工作执法规范化》专题;政治处副主任讲《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专题;纪检组长讲《检察职业纪律》专题;燕xx讲《审讯的艺术》专题;万xx讲《论重大责任事故罪》专题;潘xx讲《刑罚执行检察理论与实践》专题;袁xx讲《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专题;带动和掀起全员参加学习的热潮。

2、结合实际自学。坚持不懈地联系实际自觉学习,形成全员学习的氛围,全体干警养成不走科窜室搞学习,不谈天说地搞学习,把喝酒聊天时间挤出来学习,真正形成“茶能醉人何须酒,书能香我何必花”的学习型组组织的氛围。干警的个人自学时间不得少于100小时,以笔记为准,由督导组来进行检查验收。同时又将此次学习与参加司法考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干警参加司法考试,全面提高干警的业务素质。按照“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要求,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完成本院要求的学时和个人的学习计划。

3、开展“析案学法”大讨论。把“大学法”与办案实践结合起来,在办案实践中深入学习。对业务上重大疑难案件,只要不涉及保密的,采取以业务科(处)室为单位,检委会委员进行指导对案件进行讨论;本院决定在此项活动中,开展一次案例研讨会、进行一次庭审观摩、举行2次法律文书讲评、搞一次经验交流、进行一次模拟法庭业务技能演练,重点要放在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基础训练上。

4、为了在本院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在“大学法”活动中,开展2次知识竞赛,开展1次岗位练兵竞赛。积极参加市院将在全市检察机关组织开展的“析案学法”征文比赛、法律文书评比、业务办案能手评比、计算机应用技能大比武等竞赛评比活动,提高质量,争取获奖。

5、建立学习阵地,加大学习交流力度。通过本院内网网站,建立学习园地,通报学习进度与学习效果,编撰“大学法”刊物,鼓励撰写理论研讨文章和学习心得体会。

四、活动的具体步骤和工作措施

根据市委政法委、市检察院和县政法委的部署和要求,检察机关开展的“大学法”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时间安排在2006年1月—2月。

本院院制定相应实施办法,召开干警大会进行动员。各业务科(处)室,要结合各自业务工作实际和专项整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组织干警进行认真的讨论,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找准执法思想、执法素质和执法能力上的差距,有针对性地确定“大学法”的重点学习内容,在2月底前制定出本业务部门开展“大学法”的学习计划,并认真组织落实;全体干警要根据岗位特点和自身知识结构,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人学习计划,以保证“大学法”活动的稳步推进。业务部门的学习计划和个人学习计划在2月28日前报政治处备案。

第二阶段:学习培训阶段,时间是在2006年3月—11月。这一阶段是“大学法”活动的主体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应灵活抓好“训、学、练、评、考”五个环节的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时间安排在2006年12月。

结合年终工作总结,本院政治处要认真检查总结一年来开展“大学法”活动的工作,形成总结报告报市院政治部。接受市院对活动的考核验收检查。同时对本院各单位对开展的活动进行等级评定,对本次“大学法”活动中表现突出和成绩优异者作单项奖励,并对照目标考核进行加分或扣分,评优评先。

五、认真搞好“大学法”的宣传工作

各单位要切实抓好本单位参加“大学法”的宣传工作,拿起手中的笔和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大学法”取得的成果,积极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上广泛地进行宣传,积极向政法部门发出“大学法”的倡议书,扩大宣传影响面,一起联动,接受各方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和政治协商会议上,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宣传,提高我们开展“大学法”的知晓度。

检察院党政报告范文篇4

1999-2002年财政拨款与实际支出情况(业务经费)

年度

申报预算

下达预算

实际支出

下达预算比实际支出(+-)

1999

350

100

299

-199

2000

500

130

389

-159

2001

550

130

454

-324

2002

650

260

450(1-9月)

从上表中可看出,业务经费超支严重。经费困难,成为制约检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作好基层检察院的经费保障工作?笔者从我院工作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抓住机遇,依靠政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财政部关于政法

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财政经费保证的若干意见》里面有如下规定:

1、人员经费:要按照“从优待警”的原则,对政法机关编制内人员的工资、补助、岗位津贴等政策性经费,必须按时足额发放;同时,要根据当地财力,妥善安排好政法机关工作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经费,进一步改善政法机关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

2、行政经费:要按高于当地一般行政机关一倍以上标准安排。

3、办案经费:对大案要案所需办案经费实行专项安排。

4、装备经费:要根据工作需要和财力可能制定装备标准,逐步配备到位。对与办案密切相关的装备,要尽力解决;对现有装备,要制定更新计划,逐年予以落实;对装备所需的维护、维修和消耗费用,要列入年度经费预算,保证其正常运转和业务工作需要。

据此,我们可与政法部门(政法委、公安、法院等)紧密联系,结为一体,联合行文,向区委、区政府及财政部门反映实际情况,请有关部门按规定安排预算。

二、认真做好预算的编制工作

我区从2002年开始全面推行了部门预算改革。预算编制改革是一项全新、复杂的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很多新的知识,而且政策性很强,这对预算编制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预算编制人员要认真学习有关政策,熟练掌握编制方法,并对本单位的经费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本单位的人、财、物等基本情况和业务需要,编制出全面、细化、合理的部门预算。

三、多汇报、多请示,争取领导的支持

根据我国检察机关实行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检察机关的经费由本级财政支付。检察机关经费不仅受到当地财政状况的制约,而且受到党政领导机关对检察机关工作重视程度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向有关领导及财政部门汇报检察机关的实际困难;对查办大要案件所需的办案经费,要多请示,及时申请专项办案经费;对检察机关有关政策及发展规划,如中办发[1998]30号文,韩杼滨检察长在2001年做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出的“加快大中城市检察院科技强检步伐,研究开发先进实用的检察技术,逐步推广举报电话自动受理系统、网上举报和多媒体法庭示证系统,提高运用科学技术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的能力”。要让有关部门了解,争取他们的支持。

四、密切联系群众,热情服务,争取群众支持

坚持“人民检察为人民”的倡导精神,积极运用检察职能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关切人民利益,以职能活动争取群众的支持,在检察活动中建立健全检察经费保障制度。中央在“严打”斗争中指示:“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全力支持政法部门依法行使职权。要完善政法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政法机关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检察机关要通过自身的职能活动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和地方党委的信任和支持,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同时,加强基层检察院的基础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从根本上遏制犯罪的发展。”因此,群众的支持率高了,检察机关的形象与威望树立起来,也将间接地影响到有关部门对检察机关的认可与重视,从而争取经费的保障与落实。

五、开源节流,合理使用资金

检察经费除以上述正常途径解决外,争取多办案、办好案、办大案,依法追缴案款上缴,申请返拨经费,也是检察经费来源的有效途径。同时,加强资金节流管理,严格财务制度,如我院在财务管理方面制定有《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电话管理制度》等,对车辆、电话的维修、使用上作了规定。实行按制度管理后,我院平均每年节省资金7万多元。在资金的使用上严格把关,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如我院近几年来的购置费,主要用于“阳光网站”的建设、办公电脑、数码照像机、监视系统、复印机等高科技产品的投入。“阳光网站”实现外部联网,对我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起到很好的作用;全院人手一台电脑,实现无纸化办公,不仅节省了资金,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六、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方向

检察院党政报告范文篇5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中央纪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副职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及其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纪委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

第三条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

审计、财务等工作。

第四条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独资、合伙或者较大份额参股的方式,经营企业或者举办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该领导干部不得在上述企业或者单位的行业监管或者业务主管部门担任领导成员。

第五条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县(市)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

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参照上款规定执行。

第六条领导干部任职时存在需要回避情况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回避意见,报党委(党组)作出决定。必要时,组织(人事)部门可要求领导干部报告拟任职务所需要回避的情况。

第七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出现需要回避情况的,本人应当提出回避申请。所在单位党组织发现其有需要回避情况的应当提出回避建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提出意见,报党委(党组)作出决定。

第八条个人、组织有权反映领导干部需要回避的情况,接到反映的机关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交有关组织(人事)部门处理。

第九条出现本规定第三条所列需要回避情形时,职务层次不同的,一般由职务层次较低的一方回避;职务层次相当的,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决定其中一方回避。

第十条实行回避需要跨地区跨部门调整、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本级难以安排的,报请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协调解决。

第十一条经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需要实行地域回避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任期内调整的,在任期内予以调整;任期内难以调整的,任期届满后予以调整。

第十二条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回避意见报党委(党组)决定前,可以听取领导干部本人及相关人员的意见。

第十三条领导干部有需要回避的情况不及时报告或者有意隐瞒的,应当予以批评,情节严重的进行组织处理。

第十四条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回避决定。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的,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

第十五条除本规定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所列情形外,法律法规对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国家驻外机构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由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六条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对执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予以纠正。

第十七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所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根据本规定制定。

检察院党政报告范文篇6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中央纪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副职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及其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纪委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

第三条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工作。

第四条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独资、合伙或者较大份额参股的方式,经营企业或者举办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该领导干部不得在上述企业或者单位的行业监管或者业务主管部门担任领导成员。

第五条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县(市)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

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参照上款规定执行。

第六条领导干部任职时存在需要回避情况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回避意见,报党委(党组)作出决定。必要时,组织(人事)部门可要求领导干部报告拟任职务所需要回避的情况。

第七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出现需要回避情况的,本人应当提出回避申请。所在单位党组织发现其有需要回避情况的应当提出回避建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提出意见,报党委(党组)作出决定。

第八条个人、组织有权反映领导干部需要回避的情况,接到反映的机关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交有关组织(人事)部门处理。

第九条出现本规定第三条所列需要回避情形时,职务层次不同的,一般由职务层次较低的一方回避;职务层次相当的,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决定其中一方回避。

第十条实行回避需要跨地区跨部门调整、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本级难以安排的,报请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协调解决。

第十一条经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需要实行地域回避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任期内调整的,在任期内予以调整;任期内难以调整的,任期届满后予以调整。

第十二条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回避意见报党委(党组)决定前,可以听取领导干部本人及相关人员的意见。

第十三条领导干部有需要回避的情况不及时报告或者有意隐瞒的,应当予以批评,情节严重的进行组织处理。

第十四条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回避决定。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的,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

第十五条除本规定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所列情形外,法律法规对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国家驻外机构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由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六条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对执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予以纠正。

第十七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所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根据本规定制定。

检察院党政报告范文篇7

[关键词]民事行政检察合理性分析现状完善

我国的民事行政检察制度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有其比较有特色的地方,另外,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民事行政检察制度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使得现行的民事行政检察制度在理论上存在很大争议,在现实中存在诸多困难。我们应该看到不管从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的需要上看,我国的民事行政检察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且就现行的制度设计来说,民事行政检察还远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应该进一步发展民事行政检察的内容,使其在对我国的现代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一、我国现阶段民事行政检察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事行政抗诉案件的大幅增加,加之世界上的法治先进国家并没有民事行政抗诉制度。一些学者对我国现行的民事行政检察制度提出了质疑。“因为强化检察院对法院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权,其结果必然是弱化法院审判权行使的独立性,从而损害法院审判权的权威性,危及司法公正及社会正义。”

那么我国的民事行政检察制度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呢?答案是肯定的,不管是从我国建国以后民事行政检察制度发展的历史,还是从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的现实合理性上,都可以看出该制度不应该弱化,更不应该取消,而应该进一步的丰富发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从建国后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的发展看其存在的合理性。

民事行政检察制度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以后才有的制度。新中国成立伊始,各项法律法令中就有了检察机关行使民事行政检察权的规定,并在五十年挥了很大的作用。1949年12月的《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试行组织条例》即全面规定检察署的民事行政检察职能“最高人民检察署受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之直辖,直接行使并领导下级检察署行使下列职权:……2、对各级司法机关之违法判决提起抗议。……5、对于全国社会与劳动人民利益有关之民事案件及一切行政诉讼,均得代表国家公益参与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一次以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的形式明确了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诉讼中的起诉权和参诉权,并对人民检察院如何行使这些职权在程序上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全国检察机关在实践中也开展了大量的民事行政检察的实际工作。1954年,辽宁、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和北京9个省、市检察机关共办理民事案件2352件,既有提起诉讼的,也有参与诉讼的案件。3.

当时,人民法院也表示了对民事行政检察职能的欢迎和支持,最高人民法院还制定了规范性司法解释,对人民检察院如何提起诉讼和参加诉讼的具体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

“”以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12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虽然该法仅有这么一条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在该法的产生过程中,前后共有7稿,前6稿都有关于人民检察院参与民事诉讼的内容。尤其是第6稿对此规定的内容最为完整,主要内容是:1.人民检察院有权代表国家提起或者参加涉及国家和人民重大利益的民事诉讼;2.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3.人民检察院提起民事诉讼,参与诉讼的检察人员有权对申请回避,提供证据,参加辩论,变更、撤销诉讼;4.人民检察院提起或者参加民事诉讼,参加诉讼的检察人员,有权查阅案件材料,进行调查,对诉讼活动实行监督;5.人民检察院参加诉讼的,由检察人员发表意见;6.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同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有错误,有权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抗诉;7.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

以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包括民事行政案件抗诉制度在内的民事行政检察制度才逐步发展起来。

从新中国建国以来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的发展可以看出,现在的民行检察不管是从监督的范围上,还是从监督的可操作性上都比以前削弱了而不是加强了。现在需要做的是对原先的一些合理的民事行政检察制度象是起诉权等的恢复而不是对现行制度的取消。

(二)从法律价值层面上看我国现阶段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的合理性。

有些学者撰文指出,从法理学层面上看,民事行政案件抗诉制度破坏了审判独立,损害了司法权威。“人民检察院的抗诉监督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确是令人怀疑。”5“废除民事抗诉权是一种明智的抉择”。6那么在引进西方先进的法治理念,强调司法独立的今天,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特别是民事行政抗诉制度是不是已经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在阻碍着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呢?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单从作为西方国家特别是三权分立国家所推崇的审判独立这一理论概念上说,民事行政抗诉制度因为对人民法院审理的具体案件进行监督,两者确实存在相抵触的地方。但是结合我国审判独立的实际状况,以及人民群众的司法公正意识等情况看,今天的民事行政检察制度并不有害于审判独立,而有利于促进人民法院审判案件质量,能够促使审判独立真正实现。从法律价值的层面上讲,我国现行的民事行政检察制度仍然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性。

1我国现行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特别是民事行政抗诉制度)与审判独立并不冲突。

首先我国政治体制下的审判独立不同于西方的司法独立。审判独立作为一项社会制度是有其本土性的。它之所以在西方国家受到追捧,是因为司法独立是三权分立制度的重要原则。正如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著名的《论法的精神》中指出:“如果司法权不与立法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7然而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宪法,我国实行人大监督下的一府两院制。法院对于人大是下位对上位的关系。法官受人大任免,对人大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同时在实质

的权力关系上,法院必须接受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在制度设计本身上已经不同于西方国家,这就使得我国的审判独立因为受到我国的政治体制的社会条件的制约有自己本身的特殊性。

其次,造成我们国家审判不独立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在我国当前体制下,造成人民法院不能依法独立审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影响法院独立审判的重要因素是地方党政部门领导出于各种目的干预司法。“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现象严重。由于地方党政部门的领导掌握着当地人权、财权等重要权力,法院在财政供应、办公设施、工资福利等行使职能的实现条件方面都依赖于地方党政部门。因此,法院审判往往很难抵御地方党政部门的干预。显然,要保持宪法和诉讼法赋予法院的独立审判权,排除行政部门和地方的干预才是当务之急。其二,人民法院内部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也是造成审判不能独立的重要原因。完善法官资格和选拔制度,建立法官履行职务保障制度,理顺上下级人民法院关系等对于实现法官独立审判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相反的,民事行政检察有利于实现审判独立。上级检察院的监督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手段的存在,使得试图干预法院审判的地方行政机关和地方领导不得不有所顾忌,客观上为下级法院抵御外来不正当干预、坚持独立依法审判提供了支持。特别是在有些错案是因为原审法院屈从于行政机关或地方领导的压力而酿成的情况下,“检察院抗诉更是起到了直接抵制或消除对审判的不正当干预的作用。”8另外民事行政检察监督使得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更加慎重,提高了案件质量,更利于树立审判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自身的审判能力,更有利于实现审判独立。因此,现阶段的民事行政检察制度对审判独立的影响仅仅是在理论层面上的,从社会实际的角度上看,民行检察制度正在帮助人民法院实现审判独立,那种认为民事行政抗诉制度损害审判独立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不过是停留在理论上的逻辑推理而已。

2我国民事行政检察制度是程序正义的体现。

从国家权力体制的设计上来说,西方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三者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权力监督体系是封闭的循环结构。而我国的权力体制设计是链条式的,下一个机关监督上一个机关,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监督体系。也就是说如果人民法院要实现真正的审判独立,而没有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套,那就意味着仅仅在这一个环节上失去了监督,那样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有学者指出“当完善的法治被确定为治国目标,程序的问题就开始成为我们构筑自己开放性未来的关键之一,程序的正义不仅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也在审判实践中不断得以加强。因此,对于何谓错误的判决、裁定,什么是错案,检察院对审判权的监督究竟是不是有利于建立真正的法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9从我国政治体制的实际上来理解,民事行政抗诉制度的设立才真正实现了程序正义,所谓“程序正义”并没有明确表明仅仅是人民法院的审判诉讼程序,现阶段民事行政抗诉程序的存在就是“程序正义”的体现。

3我国现行的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符合人民群众的司法公正意识

自古以来,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就是行政司法不分,人民群众形成了以实体正义为中心的司法公正意识。然而,有些学者认为实体正义有时是无法实现的。“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的法官(同样包括检察官)、不同的法学家以及不同的律师对同一案件的正确裁判的理解显然不会完全一致,这是任何一个有法律实践经验的人都十分清楚的道理。事实上,如果法官审理案件如同小学生做算术题那样,只能得出一个惟一的正确答案,法院的工作也就大大简化了。”10并得出这样的结论“检察院基于自身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或者对适用法律的理解,与法院持有不同看法,坚持主张法院裁判错误,从而提起抗诉(或者其他纠正方式),发动审判监督程序,要求法院纠正错误裁判,有悖于基本的诉讼法理,陷入了一个案件只有一个惟一正确裁判的错误理念。”11

但是这样的推导是有逻辑错误的。首先,在民事行政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存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的不确定性,并不能排除大部分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的适用是存在确定性。其次,即使一个民事行政案件有几个合理的判决,也并不意味着没有错误的判决,有些错误案件是超出正常认识差异的范畴的。

只有在法治高度发达的国家,案件事实确实无法查清或法律适用确实存在较大争议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的司法公正意识才会归于案件审理的程序争议。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国家法院对一般案件的审理上,受法官自身素质的制约以及其他一些外部干预,还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民事行政案件抗诉制度对于人民群众树立司法公正意识的作用还是实实在在的。

一项法律制度是否应该存在,不是取决于它是否符合理想中的社会制度,而是应该看它是否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是否有益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审判独立”固然是我们司法改革的目标,但是仅仅取消民事行政抗诉制度并不会对其实现有多大的作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维护了司法公正,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能够实现它作为一项制度的法律价值,就是其存在的最大的法理基础。

二我国现阶段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的完善

(一)我国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现状

1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蓬勃发展

自从全国各级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部门设立以来,各地检察机关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积极开展工作,办理了大量的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并且这些案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逐渐成为检察机关新的亮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2当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困境

这些工作成绩都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我国的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虽然逐步发展壮大,但是制约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发展的因素还大量存在。

(1)立法上的缺乏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蚕食。

从两部诉讼法关于人民检察院开展法律监督的总的规定看,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及行政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权力及范围应该说十分广泛;但在具体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及行政审判活动如何进行法律监督时,法律条文对人民检察院的民事行政法律监督权力及范围又陡然限制得非常狭窄,《行政诉讼法》仅有第6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民事诉讼法》第185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其一,这些规定将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范围仅仅限于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判决和裁定;其二,这些规定仅仅规定了抗诉的条件,并没有明确抗诉的程序以及抗诉后人民法院再审的程序,缺乏操作性。“现行法律条文已无法适应现代法治社

会的要求,在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发生急剧变革的情况下,现行法律条文过于简陋、概括及狭隘的缺陷暴露无遗,对人民检察院进一步开展健康有序的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实际上构成了巨大的制约和障碍。”12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不断出台各种司法解释,缩小民事行政抗诉案件的范围,规定对于人民检察院对于调解、执行中的裁定等提出的抗诉不予受理,进一步缩小了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案件的抗诉范围。相反的,对于双方争议比较大的一些程序问题,没有出台任何的司法解释。由于法律只规定了“抗诉”这一法定的监督手段,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实际上就剥夺了人民检察院对于上述判决、裁定的监督权。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部分的限制和剥夺了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监督权,显然不符合立法法的有关规定。

(2)抗诉案件办理过程中实际困难多。主要表现在:第一、调阅审判卷宗难。调阅法院卷宗是检察机关开展工作的法定程序,也是检察机关获得抗诉案件来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和行使监督权的重要形式,但是审判机关经常借口不给调阅,有的只准阅,不准复印,有的甚至连看都不让看;第二、抗诉程度繁琐,持续时间长,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只有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上级检察机关才有提请抗诉权,基层检察院无权向同级法院提出抗诉,有些中级人民法院维持基层法院判决的二审案件,往往要经历三级检察机关、三级审判机关,甚至更长,案件久拖不决,使当事人丧失信心。第三、法院审判时间长,法院对检察机关提抗的案件应在一定期限内作出再审与否,实践中造成检察机关提出抗诉,法院可以任意延,一拖就是一、二年,二、三年,等到案子再审时,企业已倒闭或当事人已离开住所,到外地谋生,联系不到,已经起不到应有的社会效果。第四、监督方式单一,新监督方式探索艰难。由于法律只明确规定了“抗诉”这一个监督方式,高检院为了拓展民行检察监督的内容,缓和与人民法院的关系,先后提倡了查办国有资产流失案件和检察建议等新的监督方式。但是由于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这些新的监督方式在人民法院配合的地方可能会得到落实,在人民法院不配合的地方甚至在有些原先配合的地方在更换院领导以后就得不到支持。国有资产支持起诉案件已经被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规定不予受理。检察建议也仅仅是在检法两家关系比较好的地方甚至是比较好的时候得到落实,并没有法定性和稳定性。

(二)我国现阶段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的完善

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现阶段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作用,就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内容。在保证民事行政案件抗诉工作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应当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行使职权,譬如应当赋予检察机关起诉权。

1进一步加强民事行政抗诉工作。抗诉作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主业,是我国现阶段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的主要工作。笔者认为,这项工作从无到有,经历了迅速发展时期,现在已经到了平稳发展的时期。以笔者所在的潍坊市人民检察院为例,全市自年办理第一起抗诉案件到2000年,是其快速发展时期。譬如1997年全市共受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230件,比上年增长24%,立案99件,增长14%,基层院提请建议提请抗诉59件,增长53%.从各项指标的增幅上可以看出当时的发展速度。而从2000年以后,各项指标的增幅已经相对减少,譬如2002、2003、2004这三年的受理数分别是339件、308件、364件;立案数分别是212件、216件、218件,基层院提请建议提请抗诉案件分别是168件、159件、184件。这些数据已经基本相当。当然,由于办案质量的提高,每年的抗诉案件还在逐年增多,但是从受理、立案的数据上可以反映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当前的规模已经基本稳定。人民法院虽然审理大量的民事行政案件,但是大部分的案件都是以调解的方式结案,全市的抗诉数已经达到了判决、裁定数的0.5%(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规定不能提出抗诉的除外)以上。

要使当前的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取得突破性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大宣传力度,是老百姓自觉到检察机关提出申诉,二要提高案件的质量,从内部挖掘抗诉案件的案源。第三,更重要的还是扩大监督的范围,特别是要把人民法院调解、执行等纳入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当前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大部分都是以调解结案的,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又明确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可以申请再审,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的,应当再审。”那么对于这两类案件,就应该赋予人民检察院监督权。对于人民法院的执行程序,更应该纳入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执行已经不是人民法院居中裁判的行为,是人民法院单纯依据生效法律文书对当事人行使职权的行为。执行权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司法权,而其本质是行政权。另外,在当前人民法院的执行过程中,违法执行造成损失以及故意拖延执行的情况屡见不鲜。不管是从执行权的本质属性还是从当前执行的现状看,人民检察院都应该对人民法院执行过程中进行监督。

2积极拓宽监督范围,赋予检察机关民事起诉权。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诉主要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制度,不管是大陆法系的德国、法国、日本,英美法系的美国和英国以及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这方面的规定。而且,我们国家在五十年代也有实行过该制度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基础。

我国现阶段实行检察机关民事起诉制度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在当前新旧体制交替阶段,滥用权利,危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违背公序良俗的事件不断出现。而司法程序的缺位或司法程序中启动民事诉讼程序的主体的缺位,使得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经常处于被漠视的境地。其次,目前民事经济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既为确立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机制奠定了牢固的实体法基础,更需要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机制来保证其得到充分实现。就我国当前的民事经济法律体系来看,已经为确立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机制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实体法基础。但是,由于我国尚未确立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机制,许多由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将更合理、更有效、更符合市场经济下法律运作规律的案件,尚处于无人起诉或行政部门分而治之的状态。因此,建立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程序机制,以司法程序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已经成为一种紧迫的要求。最后,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与有关行政机关的职能并不存在冲突或者重复。目前对民事领域的事件,法律有行政责任规定的,行政机关只能追究其行政责任,无权责令其进行民事赔偿;法律无行政责任规定的,行政机关甚至无权处理。因此,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追究的是当事人的民事责任,与行政机关的职能不冲突。还需指出的是,当前过于依赖行政部门的管理模式,实际上已经使得行政权力大量干预民事领域的社会生活。建立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行政权力的一种制约。

3慎重对待检察建议启动再审工作。高检院近年来积极提倡检察建议启动再审工作,由于检察建议具有适用的全面性、操作的灵活性、处理的高效性等特点,1

3检察建议启动再审确实有很多好处:可以减少环节,弥补抗诉在程序上的不足;对于不能或者没有必要提出抗诉的案件使用检察建议,弥补了抗诉在实体上的不全面;同时由于检察建议比较好接受,也有利于检察院和法院在关系上的协调。

但是,检察建议的监督方式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检察建议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检察建议的监督方式只是出现在了《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中,并没有法律的支持和最高人民法院明确的司法解释予以配合,使得检察建议在实际工作中的推广存在诸多困难。在全国各地方得到贯彻执行的力度也大不一样:有的地方好一点,有的地方就要差一些;检法两家关系好的地区,协商得比较好的,贯彻执行得就要好一些,检法两家关系不好的地区,无法协商一致,贯彻执行力度就要差得多了。法院对于同级检察院为开展上述工作而进行的商请,可以采纳,也可以不予理睬。

其二,检察建议可能会弱化抗诉的监督方式。固然,检察建议的监督方式对于改变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抗诉案件中工作量的“倒三角”现象以及改善与人民法院的关系上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检察建议的实行毕竟没有法律上的规定。对于这项工作进行适当的试点是可取的,但是如果在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开展,势必会削弱抗诉这一法定的监督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检察建议得不到立法的支持,而抗诉的规定因此被弱化或者取消,那就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当前的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确实应该进行新的监督方式的探索,但是提高抗诉案件的质量,扩大抗诉监督的效果更加重要。只有确实把现有法律规定的抗诉工作搞好了,才会有利于在修改民事诉讼法的过程中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的加强。

其三,检法两家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靠名称的改变来改变的,而是看检察机关监督的范围和监督的力度。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在民事行政检察法律关系中,人民法院必然要处于被监督者的地位。检察机关要争取的应当是立法的支持,而不是人民法院的同情,只要立法对于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的规定完备了,检察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就不存在人民法院是否有抵触情绪的问题。为了争取被监督者的支持,而采取变通的监督方式,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的关系,应当是立法设计上的问题,而不是作为监督者的检察机关所能解决的。

4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扩大民事行政检察的社会效果。在立法没有修改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积极挖掘当前自身还没有引起重视的监督方式,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

(1)对其他单位的检察建议。因为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我们在重视检察建议引起再审工作的同时,还要发挥检察建议的其他作用。当前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在办理抗诉案件的过程中,发现企业改制隐瞒债权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又不能提起民事公诉的情况下,在案件依法抗诉的同时,要向其主管单位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提起诉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还要注意其在改制过程中有没有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对于办案中发现的有关单位存在违法违纪现象的,也要积极行使法律监督职能,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整改。这样对于扩大民事行政检察的知名度,很有好处。

(2)积极查办审判人员司法腐败案件。查办审判人员司法腐败本身就是检察机关的职权。高检院为了促进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积极快速发展,调整了内部分工,赋予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此类案件的侦查权。一方面,在维护司法公正的力度上,审判人员职务范围的查办比具体的民事行政案件的抗诉要大得多。相当一部分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案件是由于审判人员徇私枉法造成的,积极查办其职务范围,使其慑于法律的威严,不敢制造冤假错案。另一方面,审判人员职务犯罪行为的查办会引起社会的震动,同样会扩大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检察院党政报告范文篇8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树立宪法的权威,树立尊重宪法的理念,维护宪法的尊严,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保证宪法实施,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根本。人民检察院是宪法明确规定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它以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保障国家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保障人权、打击犯罪为神圣职责。检察权源于宪法,宪法为检察权行使的正当性、权威性提供了丰厚的给养和根本法的依据。在新形势下,在我们致力于完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过程中,面对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就是要在检察体制改革中全面落实宪法的原则。

一、认真落实宪法关于检察机关法律地位的规定,维护检察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这是检察改革的根本问题。我国检察机关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问题,就是由宪法和法律确立的检察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问题。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为国家行政机关;各级人民法院为国家审判机关;各级人民检察院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以上这些国家机关,以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共同构成我国的国家机构系统。宪法还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我国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与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均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被国家权力机关赋予检察权。因此,它的地位从属于国家权力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并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另一方面,基于独立行使检察权的需要,检察机关是国家机构组织系统中的一个独立机关,它的独立地位体现在它与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不是隶属关系,而是平行关系,简称"一府两院"。目前,在检察实践中,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检察机关的行政领导体制影响了它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检察机关把主要精力花在对职务犯罪的侦查上,而无暇顾及对审判活动的监督;检察机关对公诉活动和审判监督活动的关系处理不适当,影响了诉讼的公正性和科学性;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都具有司法解释权,使两机关出现了工作上的不协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有人要求取消检察机关作为独立国家政权机关的宪法地位。这一观点将带来以下问题:第一,可能直接动摇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宪政体制,使国家的政权体制由人民代表大会领导下的"一府两院"制演变为"一府一院"制。届时,人民代表大会要么居于"一府一院"之上,要么与"一府一院"平起平坐。第二,使对诉讼活动的监督出现真空地带。权力机关不能经常、直接和具体地行使法律监督权,检察机关又不再具有诉讼监督权,对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审判机关和执行机关的监督就无法落实。第三,即使再设一个专门的廉政公署,其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所行使的监督权,与检察机关行使这一权力又并无二致。第四,在目前社会高度一体化、行政权力给于强大的体制下,将检察机关归入行政机关内部,将会大大削弱打击犯罪特别是反腐败的力度。第五,取消检察机关对保障国家法制统一的监督,各种地方保护主义将日趋严重。宪法和法律对检察机关法律地位的确定,要求我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应自觉地维护检察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了维护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树立检察机关应有的权威。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宪法规定我国在人大监督下"一府两院"的国家体制,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党政负责同志真正懂得检察院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自觉地维护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坚决支持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另一方面,要适当提高检察机关内设机构及其领导的规格。目前,除各级检察长按同级政府首长副职配备外,各级检察机关内设机构及其领导的规格、称谓,与同级政府下属的部门完全一样,从而导致检察机关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行政化色彩太浓,而又规格偏低。笔者建议,各级检察机关内设业务机构,取消厅、局、处、科称谓,一律改称为"室",即"××检察官办公室"。在机构规格上,比同级政府部门内设机构高半格。

二、认真落实宪法关于检察机关性质定位的规定,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这是检察改革的核心问题。我国宪法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一规定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提示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性质。法律监督反映了检察权的根本性质和基本功能,表明以法律监督作为检察机关的专职专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西方检察制度的显著特色。虽然宪法对检察机关的法律性质定位作出了规定,但是一些学者对宪法的有关规定提出了质疑。其中,一种代表性的意见认为,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是个全称判断概念,它意味着检察机关是一个全面监督国家法律实施的机关。实际上,我国检察机关不是,也不可能成为全面监督法律实施的机关。这种意见认为,我国检察机关应当定位于国家公诉机关和司法监督机关。①另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的检察机关主要是负责对刑事犯罪的批捕、起诉、行使公诉职能,应当是单纯的公诉机关,这样定性还能与西方的检察机关衔接。而第三种意见则认为检察机关应当是单纯的司法监督机关。②当然,在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还是认为检察机关的性质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③他们从列宁的法律监督理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与西方检察制度的区别以及我国检察机关的历史沿革的要求,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论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为了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的作用,笔者认为,应当通过检察改革,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扩大法律监督的范围。目前,我国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刑事诉讼监督、民事行政诉讼监督、刑罚执行监督和职务犯罪监督等方面。由于立法不完善,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还留下不少空白点。比如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按目前的法律规定,监督的方式只是对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规定的依法提起抗诉,这纯属事后监督。为了保证民事行政诉讼的公正性,有必要扩大检察机关民事行政诉讼监督的范围,赋予检察机关对涉及国家、社会和公民重大利益,并且当事人无力或不愿、不敢提起诉讼,因而需要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进行干预的案件,提起民事或行政诉讼。再比如职务犯罪监督,检察机关在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实践中,针对一些行业、单位在执法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漏洞,发出"检察建议",促使其纠正违法、堵塞漏洞,对于从制度上防止腐败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严格地讲,这种"检察建议"并没有法律依据。因此,应当通过立法,将"检察建议"法律化、制度化。第二,完善法律监督的程序。现行法律中关于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执行监督的法律程序的规定很不完备,只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违法行为提出纠正,而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当有关机关拒不接受检察机关的意见时,法律上并没有规定进一步的解决办法,因而往往使庄严的法律监督成为无效果、无意义的行为,严重影响国家法制的威信。因此应分门别类地通过立法订出监督程序,使法律监督法律化、程序化,具有严格的约束力,以保证法律监督的顺利进行。完善监督程序,应在立案、侦查、拘留、逮捕,搜查、起诉、一审、二审、上诉、抗诉、劳改、劳教、加刑、减刑和释放等环节上,明确检察机关的职权与职责及行使职权的过程。一方面可以使检察机关更好地实施监督,另一方面也防止检察机关的不当监督和越权。第三,增强法律监督的手段。当前检察机关的许多监督活动不能奏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督手段不完善,软弱无力。从当前情况看,检察机关除已有的拘留权、逮捕权、起诉权、抗诉权、检察建议权等外,还应增加:1.警告权。对检察机关的纠正违法通知书不执行者、对检察机关的检察建议书置之不理者,可以发出监督警告。2.非法财物处理权。对于经检察机关侦查、检察而不构成犯罪的案件,检察机关可以按照有关法规对于非法所得的财物决定冻结、没收,对于造成的损失责令赔偿等处理。3.检察弹劾权。即针对监督范围内某些严重违法,玩忽职守,虽未构成犯罪,但危害后果比较严重的领导人,提请有关机关罢免现职的权力。4.建议处分权。如果检察人员发现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违纪政纪,应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如果司法人员违法失职不再胜任司法职务,可建议人大常委会予以罢免。

检察院党政报告范文篇9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辖象山、秀峰、城郊等五个区,阳朔、恭城、灌阳、兴安、灵川、永福等十二个县,少数民族30多个,总人口400多万。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由于桂林是旅游城市,党政机关接待十分紧张,我们考察期间,高检院副检察长邱学强,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长郭永运,以及其它地区检察院也在此考察。桂林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蒋挺雄和研究室张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蒋检察长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我们全面的介绍了桂林市检察院的情况。

桂林市两级检察院共有在编干警738人(其中桂林市院156人)。两级检察院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34人,占在编干警总数的4.6%;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690人,占93.6%;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354人,占48%。40岁以下未达本科学历的干警继续参加大学本科法律专业学习,目前在读本科的有226人,在读研究生38人。

在工作开展上,桂林市院上半年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开展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主线,切实加强检察队伍建设。

(二)、坚持“严打”方针,以建设“平安桂林”为要求,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三)、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力度,积极开展预防工作。

(四)、认真开展诉讼监督,努力维护公平正义。

(五)、办公室、研究室、行装、技术等综合工作有序开展,检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

(六)、以争创先进基层检察院为动力,稳步推进基层检察院“四化”建设。

(七)、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主动接受人大和人民群众监督。

在打.更多精品原创文章.击刑事犯罪分子方面,上半年共受理提请批捕刑事犯罪案1789件2724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591件2382人,同比件数和人数分别上升0.63%和6.30%。受理移送审查起诉刑事案1481件2259人,经审查提起公诉1357件2113人,同比件数下降0.30%,人数上升10.17%。

在打击职务犯罪方面,上半年共受理贪污贿赂等犯罪案件线索94件,立案侦查70件92人,同比人数上升19.48%;受理各类渎职侵权案件线索15件,立案侦查5件6人,同比人数下降14.29%。通过办案,共挽回经济损失352万余元。全年立案侦查的贪污贿赂案件已侦查终结50人,侦结率为54.35%,同比上升10.19个百分点;移送起诉48人,移诉率为96%,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撤案2人,同比上升100%。立案侦查的渎职侵权案件已侦查终结7人(含上年积存数),侦结率为77.78%,同比上升20.64个百分点;移送起诉6人,移诉率85.71%,同比上升10.71个百分点,办案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在职务犯罪预防方面,开展五个一活动,“每办一案件做到一次出庭,上一堂法制课,进行一次回访,召开一次座谈会,提出一个检察建议。”

在机构设置上,桂林市院与我院内设机构数大致相当,内设机构仍沿用科,如:公诉科、控申科等,与我院不同的是该院设立了职务犯罪公诉预防科,把职务犯罪公诉与预防纳入一个部门管理。另外,因为人员较多,该院部门设立的副职也多,如:办公室设立一正三副,由于桂林市区较大,为解决交通问题,干警上下班均是集中接送,检察院干警每天早饭、中饭集中在院里就餐。干警人均收入每月比我们高出800—1000元。在宣传方面,桂林市院除办好简讯外,还由法律政策研究室和检察官协会出版季刊《桂林检察》,用作内外交流。

在经费及交通保障方面,桂林市院每年办公经费1200万元左右,由市人大审议通过。自侦部门办理的赃款全部上缴,如遇专项活动和其它工作需要追加经费的,市院再提出专项申请,由财政部门从赃款中追加拨款。该院现有车辆40多辆,因此,桂林市院经费是有保证的。

在科技强检方面,市院实现了与自治区检察院及各市、分院数据和视频联网,建成开通了全区检察机关内部电话系统、简易监控系统和电子考勤打卡系统,电脑办公较为普及。

通过短短几天的学习,我们感受颇深。

一、桂林市院干警,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桂林市虽是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但队伍中高学历的人才较多,学历结构、知识结构比我们并不逊色,学习风气浓厚,人人争先意识强,基层院全部达到“五好”标准,其中三个接待室评为“全国文明接待室”,市院被评为“全国文明接待示范窗口”,象山区检察院被评为“全国先进检察院”。

二、业务工作量大,成果显著。全市有400多万人口,由于分布广,点多、战线长,工作难度加大,尽管如此,两级检察机关克服困难,仍办理了大量的案件。如上半年就追捕33人,追诉8人,办理司法鉴定436件。

三、监督意识强,侦查机制灵活。前几年基层院的渎侦工作出现立案空白点,近年来,由于采取灵活措施,如提前介入、主动介入一些重大事故;在一些系统和部门内,设立“内线”;在公诉案件和反贪办理的挪用公款案件中,深挖领导渎职犯罪;鼓励干警主动摸排线索,从而使自侦案件线索增加。在侦查协作方面,市院抽调基层院侦查骨干在市院集中吃住,由.更多精品原创文章.市院牵头领办、参办、交办、督办一些案件。只要接触嫌疑人,就全程录像,拍照。立案后立即搜查,异地关押。

检察院党政报告范文篇10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中央纪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副职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及其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上述工作部门和工作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纪委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领导成员及其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干部。

第三条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等工作。

第四条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以独资、合伙或者较大份额参股的方式,经营企业或者举办经营性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该领导干部不得在上述企业或者单位的行业监管或者业务主管部门担任领导成员。

第五条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县(市)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市(地、盟)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

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参照上款规定执行。

第六条领导干部任职时存在需要回避情况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回避意见,报党委(党组)作出决定。必要时,组织(人事)部门可要求领导干部报告拟任职务所需要回避的情况。

第七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出现需要回避情况的,本人应当提出回避申请。所在单位党组织发现其有需要回避情况的应当提出回避建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审核后提出意见,报党委(党组)作出决定。

第八条个人、组织有权反映领导干部需要回避的情况,接到反映的机关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交有关组织(人事)部门处理。

第九条出现本规定第三条所列需要回避情形时,职务层次不同的,一般由职务层次较低的一方回避;职务层次相当的,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决定其中一方回避。

第十条实行回避需要跨地区跨部门调整、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本级难以安排的,报请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协调解决。

第十一条经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需要实行地域回避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任期内调整的,在任期内予以调整;任期内难以调整的,任期届满后予以调整。

第十二条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回避意见报党委(党组)决定前,可以听取领导干部本人及相关人员的意见。

第十三条领导干部有需要回避的情况不及时报告或者有意隐瞒的,应当予以批评,情节严重的进行组织处理。

第十四条领导干部必须服从回避决定。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的,就地免职或者降职使用。

第十五条除本规定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所列情形外,法律法规对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国家驻外机构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由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六条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本规定的组织实施,对执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予以纠正。

第十七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所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的任职回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根据本规定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