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22:07:37

护理学生

护理学生范文篇1

1.1研究对象为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党员160名,正式党员51名,预备党员109名;学历构成:本科127名,专科33名;在校学生党员104名,在实习点上的党员56名。

1.2调查方法调查表是参照豆丁网“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调查问卷”和结合我校护理专业党支部建设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评价表在研制后进行了预调查,信度为0.87,又根据反馈意见对部分评价内容进行了调整,并请五位党支部书记进行审核和评价效度,效度良好。调查表的内容包括个人信息及护理专业学生党支部建设现状调查,涉及5个方面共32个条目(党支部发挥作用9条,党的组织建设10条,发展党员7条,党员教育管理2条,党员的思想状况4条),根据每个问题回答例数的百分比来判断护理专业党支部建设情况。

1.3资料的收集与处理采用2种方式:2013年12月,对在校党员集中地点发放问卷,为确保问卷的有效一致性,笔者在发放问卷前先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及答卷要求,逐条解释内容的含义,并要求党员以无记名方式进行真实评价,不得漏项,在15min内完成,当场回收;对实习生党员通过个人电子邮箱形式进行问卷调查。2种方式共发放问卷103份,有效问卷103份,有效率为100%。根据每个选项回答例数的百分比来判断党支部建设的情况。

2.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同学参加党支部组织生活的积极性较高,但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形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内容和形式单一,有的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存在随意性与不规范性的行为,没有做到“制度建党、制度管党”。这提示护理专业学生党支部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活动为契机,依据学生党员的发展特点,进一步完善“制度”、创先争优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发展党员公示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且务必要充分落实到学生党建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同时也要在学生党支部组织活动的形式上下功夫,突破主要靠会议过党组织生活的形式,可采用社会调查,参观学习,自愿服务,科技发明和勤工俭学等多形式的实践活动,中有76.9%的党员认为可以把支部建在实习点上、公寓内、志愿服务队内,使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增素质,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调查结果显示,94.9%的党员认为,党支部发展党员流程规范,这说明在发展学生党员中,学生党支部对先进分子的选拔、培养工作做的比较细致。所有党员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是光荣的,笔者认为,这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未来表现出了极强的信念和信心有关。

在入党动机的调查项中,有23.1%的学生选择“献身共产主义”,有69.2%的学生选择“对自己是一种考验”,有5.1%的学生选择“为了以后更好地找工作”,还有2.6%选择“随大流”,20%左右学生的入党党动机来源于家庭。当前大学生的入党基本态度端正,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这提示,在以后的党建工作中,应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注重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坚持并完善入党积极分子汇报思想制度,确保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表3调查结果显示,51.2%任何时候都意识自己是共产党员,这提示护理专业党务工作者要按照党章要求,增强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让每个学生党员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在党员中形成一一种“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政治上要进取、学习中要带头、活动中要做出表率”的自我暗示心理,这样学生党员们才能在一切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部分学生党员关注不同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89.4%党员认真学习过十八大报告和党章,这可能与表1结果显示的学生党支部能够及时把党中央的精神传达到每个学生党员有关。

3.结论

护理学生范文篇2

人文素质是指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知识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是一种态度和行为。[1]进入21世纪,随着医疗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重点也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开始转变,病人不再是单纯的“生物人”,而是具有复杂系统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具有较高的护理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这就要求高等护理学教育从培养只懂护理专业知识的单一型护士向培养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本领的复合型人才转变。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高校护理学教学应推行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现代护理教学模式,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让学生掌握护理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要让学生认识自我、关爱生命、尊重他人、理解社会,成长为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护理学人才。各医科院校结合专业特点增设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使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进入课程体系,进入各专业教学计划。2、完善课程设置,增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增加与护理学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课程如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定期举办文理交叉渗透的专业讲座,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课程体系。要通过长线教育,打牢学生综合基础,逐步提高学生修养,提高学生运用人文精神对医疗护理实践及现实生活进行哲学的、历史的、美学的、科学的认识,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发展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关注现实、关爱生命的医学人文态度。[2]

二、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如“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遏制了学生的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课时较多,护理操作技能是学科的特色。因此,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以往的操作技能教学,注重强调操作程序的准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各医科院校应该改革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教师指导”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转换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强化护理操作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创新尝试和行为予以认同并鼓励。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

三、业务素质

护理学生范文篇3

【论文摘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认识。由于生活快节奏、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人们感受到比较强烈的压力和紧张,可能导致心身的亚健康状态。护理工作是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判断与处理。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患病的人或健康的人。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经常面对病人、家属、医生及其他的健康工作者。这些因素都会使护理人员产生压力。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在学校期间及临床实习期间,都常常因面临着各种压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实习效果[1]。1997年Admi指出,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常面临各种压力,如不能很好应对,可影响他们在临床的工作能力,甚至动摇他们从事护理工作的决定[2]。现对护生、实习护生的压力研究作一综述,以便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实习效果。

1压力概论

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ClaudeBemard第一次提出人类有内在稳定性,若内在不平衡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就可能导致疾病。1950年HansSelye将压力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由此压力能致身心疾病就比较明确。Lazarus和Folkman在1984年提出了可认知的压力理论,并成为了研究职业压力和压力管理中被广泛使用的应用理论。随后压力学说发展很快,并开始应用于实践。

压力的根本内涵既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有关,又和个体满足需求的能力有关。人在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学习、人际冲突、恶劣环境等。当人遇到压力时都会有不同的适应方式,适应能力因人而异。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人们的工作业绩。一旦压力源解除,身体各系统又恢复到放松状态。持续高水平压力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

2护生的压力

2.1专科护生的压力

2.1.1就业近几年,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一批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在就业选择方面,总体上专科护生对于本科护生没有优势可言,有的医院用人只考虑实用性,不愿聘用专科生。而另一些医院片面地强调学历,非本科生不用。这样一来,专科生在就业方面处于“上不接下不靠”的尴尬境地。这是专科护生面临的最大压力。

2.1.2社会价值感学生时期的护生都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崇高的,是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但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发现,许多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对护理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医生是有技术、有学识之人,而护生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只会依附于医疗,使护生觉得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受尊重和重视,产生了无价值感。

2.1.3升学随着社会对知识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专科生都明白,专科学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需要继续深造,至少要“专升本”。在专升本的过程中也面临压力,有些学生家庭比较困难,无力支付“专升本”的学习费用;有的则不知在“先就业后升本”还是“先升本后就业”之间作何种选择;有的还担心就业后,由于临床护理人员缺乏,护士三班倒,没有充裕的时间学习。

2.1.4其他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护生方知,社会工作中,还有许多人际关系需要处理,如轮转科室带教老师、病人及病人家属、实习生之间等等,人际关系压力由此产生。就业体制的改革,把每一个学生推向市场,护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联系工作。实践机会非常宝贵,有大量知识需要借此机会学习,而工作又不能不找,这就产生了压力。凡此种种,各方面的压力同时大压到了护生的头上,如不及时缓解和消除,势必造成护生的精神和心理等多方面紧张,时间久了极易造成身体、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损害。

2.2本科护生的压力

2.2.1准备和参加考试曹颖的调查显示,“准备和参加考试是护理本科生的最大压力源”[3]。其结果与其他作者研究相似:考试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应激事件,考试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考试压力已成为适学青少年的最大压力源。Clarke的研究也表明护理本科学生的最大压力源是对学习的要求[4]。

2.2.2分配情况学生都把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作为整个人生旅途中的一件大事。毕业生的择业难已成为当今突出的问题,毕业分配情况是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第二大压力源。

2.2.3社会对本专业的看法目前,在健康服务体系中,医疗占主导地位。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低,群众形象差,专业的提高及发展缓慢已成为造成护士短缺的主要原因。

2.2.4其他学习的任务量、时间不足不能想做的事、与其他学生的竞争及不能按时睡眠等也是本科护生的重要压力源。学生目前的经济情况及教师的评价也成为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许多学生来源于偏远地区,经济条件差,而上学的费用又高,经济问题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的评价常常与毕业分配密切相关,故也成为学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Admi研究表明:教师的监督及评价与学生的压力水平显著相关。而不同年级的护理本科生其压力源也不尽相同。大一年级的新生,学习的任务量是最主要的压力源。每天的学习内容、考试的出题方式、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也成为主要的压力源。由于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医学院校的大门,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与高中异差很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内容与方式。而且这些学生在中学学习成绩都在班级前茅,因而易对新的学习需求产生压力感。在二、三年级的学生中,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在班级排列也是重要压力源[2]。2.3实习护生的压力

2.3.1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护理专业学生从习惯的校园学习、生活来到医院实习,加之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课堂所学的东西有效应用到临床等,造成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故实习护生的最大压力是“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2.3.2学校教学与临床需求之间的差距这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目前的许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及考试成绩很好,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及动手能力很差,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杨新月在《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生进入临床实习,不断反映老师教的与临床做的不一样,临床带教老师则反映,学校教的太繁琐,太机械,有的学习内容临床已经不用或被淘汰,学与用的差距太大。

2.3.3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被认为是脏而累,而且充满高压力的专业。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内容成为实习护生的重要压力源[9]。而有研究表明,中国护士有工作高度疲倦感的人占59.%[6]。

2.3.4其他临床教师、病人及家属的评价也成为实习护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

3应对措施

应对是人们持续的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努力及评估个人能力而缓解内外压力的一种需求,是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人们遇到压力后,常采用情绪调节或压力处理的方法来减轻自己的压力源[7]。接受现实是学生采用最多的一种应对方式,按学校期望的去做、责备自己也是学生多用的应对方式。梁军林等的研究表明女生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数显著高于男生,因女生具有比男生更敏感、羞怯、好幻想,及遇到困惑不愿意表述等特点[8]。独自想办法解决和试图改变目前的局面也是两个常用的应对方式。大学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正趋于成熟的阶段,多数学生能勇敢面对压力。其他常用的应对方式如与同学或家人谈论自己的感受;寻找更好的方法,看事情积极的一面,与其他处境相同的人比较,以及想曾经做过的成功事例也是学生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根据Lazarus和Folkman的研究:乐观和寻求支持是人们常采用的应对方式[7]。

4管理对策

个体从生到死无时不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通过努力来改变压力环境,保护自身健康与生存的应对活动几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和应付压力,以使她们保持心身健康,顺利地完成临床实习、学习。

4.1指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压力消极的应对方式可增加应激的强度,不利于身心健康。有效的应对是缓解心理应激的关键。Jalowiec将应对方式归纳为八种,包括乐观、支持、自我依赖、勇敢面对、保守、听天由命、情感和逃避。乐观应对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应对方式,其次是支持应对方式。教师应注意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以使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压力。

4.2合理有效地安排实习计划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减缓学生心理冲突,保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要随时向临床教学老师和实习学生了解情况,并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实习计划和解决问题,以增加实习效果。如根据临床教师及学生的建议,增加了手术室及急诊室的实习时间,并可尝试安排专门实习指导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完成临床实习指导工作。

4.3增加在校学生的实践机会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增加课间及临床实习时间。并可安排学生到临床学习新技术,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动手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自1985年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有90余所医学院校开办了高等护理教育,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对不同层次的护理实习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件的反应不同。了解不同层次护理专业学生的压力来源,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以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实习效果是护理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现国内已有部分有关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研究,但对于本科实习护生与专科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差异的原因尚缺少相关研究,这是今后研究应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颖向虹等.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期间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491—494

[2]AdmiH.Nursingstudents’stressduringtheinitialclinicalexperience.JournalofNursingEducation,1997,36(7):323

[3]曹颖戴舒霞.护理本科生的压力及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0,13(3):166—168

[4]ClarkeVA,emporaryNurse,1992,1(3):35

[5]陈梅丽,蔡欣玲等.医学中心护理人员离职意愿相关因素探讨.荣总护理.2000,5(11):60—69

[6]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护理学生范文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护理专业学生;软技能;促进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保持身体健康的意识愈发增强,对医疗水平和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护士的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身体素质是其它素质的前提,而护士的体育素质大多是在学校培养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加强体育教学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1护理专业学生体育课的现状

1.1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的意识欠缺

绝大多数的护生都是女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成长在幸福的摇篮里,被宠坏了,艰苦的体育锻炼参与较少。在学校里,每周只有两节课,很多同学上体育课的态度不够端正,上课不认真,马虎了事。由于现代科技发达,网络时代,各种传媒铺天盖地,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成为电脑迷、手机控[1-2]。课外很少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素质的意识缺乏,影响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导致体质下降。

1.2学生的社会压力和学习压力较大

护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的专业内容相对枯燥、繁琐。既要随时准备应对各专业课程考试和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又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压力,有的学生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想锻炼而没有足够的时间的现象。

1.3学校的场地和器材单一、严重不足

以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卫校校区为例,学校只注重专业实验实训的投入,在体育场地和器材上投入不足。学校只有一块老式300米的田径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篮球场两块,简易排球场一块,学校教学面积80亩,在校学生4000多人,器材单一、短缺。学生想锻炼而没有足够的场地和充足的器材。“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和体育不及格不能升学”的规定只是一纸空文。

1.4教材内容单调、枯燥,与中小学的教学内容高度重复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上了九年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几乎重复,今年上什么明年还上,没有新奇的体育教育,从而导致体育锻炼和课外体育活动没有兴趣,使他们没有足够的技能来健身。而选择进入到中等职业学校,还是在重复前上过多次的学习内容,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上体育课只是为了应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选择不当,使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体育课,很难掌握一项或更多的健身技能和方法。从而导致恶行循环。

1.5师资存在问题

体育教师缺少培训和学习,教学方式和方法呆板陈旧,由于学校体育工作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师培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很少,所以他们接触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和方法机会就少。现在很多体育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语言法、讲解与示范法、练习法。还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我教什么,你就学什么;你不想学,我强迫你学,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一些独到和创新之处,这种老套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一看就烦,一听就厌。使学生的快乐体验越来越少,更无从谈起激发他们的体育学习兴趣。

1.6考核评价方式

现在的体育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大多还是以分数的高低来“论英雄”,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通常老师教什么,学生考生们,一把尺子量到底,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变化,学习态度,合作、互助精神[3],影响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

2体育教学对护理专业学生软技能促进的对策

2.1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力量素质发展的策略

护理专业学生作为一名准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工作的性质(搬运病人、手术室拉钩、为病人翻身、搬运辅助医疗器械、铺床等),需要护士具有一定的力量,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职业特点相关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上肢力量,由轻到重,由易到难,发展手部、腕部力量。游戏:搬运工、传球比赛、传轮胎、健美操持器械练习、跳跃的龙、实心球、传椅子比赛等。通过开展跳跃练习、跳跃类游戏等,加强学生腿部肌肉的力量练习,如:单脚跳传球接力、乌龟行走(模仿乌龟的样子下蹲行走)、小兔找山洞、袋鼠接力等,在发展下肢力量的同时,注重学生灵活性和协调能力的培养。还有就是民间传统的游戏,如踢毽子,跳绳,跳皮筋等,使得他们的下肢力量得到锻炼。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大多数操作需要俯身弯腰进行,在对护理学生进行力量素质训练时腰腹力量训练也要予以重视,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如:仰卧蹬车、仰卧起坐传球、小鱼翻身、小狗熊找伙伴等,效果均比较显著。在实施过程中,因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女生,她们的身体结构、机能和心理特征与男性有很大的差异,为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训练效果,在练习中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多采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形式,多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发现式、互助合作等方式,尽量避免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激发他们的体育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真正乐学、善学,发掘他们的体育潜能。

2.2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灵敏素质发展的策略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作为一名优秀的护士,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如氧气管、溢流管脱落),有的甚至关系的患者的生命安危。护士应该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能快速的做出反应和应急处理,尤其是在抢救病人过程中,要做到反应迅速、灵敏、果断,对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发展灵敏素质主要方法是体育游戏,所选择的游戏要具有综合性、趣味性、竞争性的特点,能引起练习者的极大兴趣,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主要包括各种集体游戏、追逐性游戏和应答性游戏等,如喊数抱团、贴烧饼、打沙包、长江黄河等。在进行灵敏素质练习时,体育教师应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与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和练习场景,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因为在心理紧张,会导致器官和肌肉运动紧张,会导致反应迟钝,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减弱,这种做法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3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柔韧素质发展的策略

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面对的是身患疾病的群体,身体和心理上大都比较脆弱。在护理工作中完成各种护理工作(打针、换药、补换夜、搬运病人、给病人翻身、更换床单等)时动作要轻缓。良好的柔韧性能使关节更加灵活,增加动作幅度,使动作更加协调、舒展、优美。柔韧性的主要表现是身体各主要关节的灵活性,柔韧性的训练就是对上述关节灵活性的练习。由于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已经错过练习柔韧性的最佳时期,本身进行柔韧素质练习就单调、枯燥、乏味,所以学生们在练习时会感到吃力,容易出现畏难情绪,产生退缩心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柔韧素质练习时一定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柔韧素质的发展是需要一定的毅力和意志力的练习,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正规化,系统化,标准化[4]。在进行柔韧素质练习的同时要加强力量素质的练习,要兼顾各关节的协调发展。并且在进行柔韧素质练习后一定要做好放松练习,以防积劳成疾,影响练习效果,事倍功半。

2.4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速度素质发展的策略

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既要有柔的一面,又需要有快速、果敢的一面,例如:给急救病人拿急救药品、推送急救病人、给病人补换液、插拔针、应对病人应急性呼叫等,要求快速准确,在这里,时间就是生命这一说法一点也不为过。这就要求护士在速度素质上要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要加强这方面的素质的练习,教师在安排练习时要选择适合护理专业学生身心发展和职业发展的有针对性内容。多安排一些以游戏项目来发展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实效性内容,如:反应起跳、猎人与野鸭、起跑追拍、抢球游戏、多余的第三者以及专项动作速度练习。在练习时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如果因为疲劳或力量减弱会导致动作缓慢,会降低神经传导和肌肉活动的灵敏性[5]。而速度素质要求神经传导过程的灵活性高,兴奋与抑制转换速度快,肌肉收缩协调自如。因此,在安排速度练习时要求学生身心愉悦、精力充沛、在气氛活跃的教学环境中进行,速度练习应放在力量练习之前进行,力量练习也应以动力性力量为主。

2.5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耐力素质发展的策略

由于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处于快速运转状态或是长时间处于某一种状态下:如不停地为病人补换液、手术室里长时间保持某一种姿势、抢救病人时连续做某一种动作等。耐力素质训练的最佳年龄是十六七岁,在耐力素质练习中耐力跑是培养学生耐力素质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现实中耐力跑又苦又累、又单调又乏味,很多学生不愿意上,导致耐力跑课成为“头疼课”——老师头疼、学生头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耐心倾听,注重引导,让他们知道耐力素质锻炼的目的以及对他们职业生涯的意义,更要教会学生进行耐力素质锻炼的方法、途径,学生一旦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就能愿意与教师配合,师生双方就能实现有效互动,从而心情愉快地投入到教学之中,自然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耐力素质锻炼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由近到远,我们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和编排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利用榜样力量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教材选择上要增加趣味性和激励竞争机制,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耐力跑的积极性。例如滚铁环慢跑、障碍跑、变速跑等。采用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耐力素质就单一的素质本身来讲,每个学生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耐力素质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6],因此,我们不要简单的从跑步成绩来判断其锻炼的效果,要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实时记录学生的练习过程、建立体育测试档案,每次测试成绩与上次进行比较(权重),对有进步的同学都可以给予额外的加分等,来鼓励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来坚持完成该项目,并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适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对其态度和意志品质给予正面的评价,肯定其取得的进步,指出还有发展空间的地方,使他们能够获取成功的心理体验等。

3结语

体育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理论和技能方面的教学,促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热情奔放的豪情,顽强拼搏的意志,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护理专业有其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点,护理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一些特有的素质。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体育课中引入适合护理专业的职业性体育内容深受到学生的欢迎。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欲望有很大的提高,并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作者:马肖义 单位: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焕宇,李晨,张锐,等.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体育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05):19-20.

[2]顾斌.急救护理技术与体育教学内容适应性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21):109-109,110.

[3]张松涛,高扬.程序教学法在中专女生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运动,2013,(03):76.

[4]何玉凤.护理专业开设康复体育课程的必要性[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2):75-76.

护理学生范文篇5

关键词:中职;内科护理学;自学能力

目前,在护理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只有符合中职护理教育特点和未来岗位需求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学生在护士资格证考试和未来就业方面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且在各个考试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应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一、引导课前预习,扩充课堂容量

自学习惯的培养需要从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开始。内科护理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需要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知识,比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等,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内科护理学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留给教师讲解知识的时间太少。那么,学生的课前预习指导工作就显得极其重要。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将所讲述的知识点和参考书目告知学生,让学生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学生就很容易跟随教师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二、结合授课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内科护理学的教学内容繁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比如,内科护理学中每个章节的概述都是对基础内容进行回顾,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表格、图形或模型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与巩固。再如,护理评估的内容可以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进行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教师单纯性地讲解效果更好。又如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基本的症状和体征可以按照传统方式进行讲述,而每个疾病的教学可以采用PBL教学法进行。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资料的搜集、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结论。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教师的形象

除了传授知识,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自学指导,然后对课本中重点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有效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重点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来进行,并积极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教材中明确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对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当学生掌握了知识点后,就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的形象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需要将自己最佳的状态展示给学生,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的板书要优美,合理设计,充分借助彩色粉笔来进行板书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教师,对课堂充满兴趣,积极地进行学习和信息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四、重视课后复习,提高学生联系知识能力

在中职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结构性和比较性特征,且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内科护理学很多知识点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讲解完某一知识点后进入课后复习环节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某些知识点主动联系起来,然后认真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异同之处,找到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升自身的知识联系能力,进而提高自学能力,深入理解内科护理知识,熟练掌握护理技能。例如,在讲解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缓解方式、心电图改变、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入手,对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进行对比,总结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讲解完慢性肾小球肾炎后,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的肝硬化伴血氨升高病人的饮食要求,其需要低蛋白饮食,且以植物蛋白为主。而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可知,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伴氨质血症同样要求低蛋白饮食,但选择的却是优质蛋白,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二者存在这一区别的原因。在讲解完消化系统相关教学内容之后,让学生自主分析慢性胃炎、肝硬化、肝性脑病、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等疾病在饮食护理原则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说明理由。通过运用以上方式,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将不断巩固并深入理解所学知识,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总之,根据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岗位的需求,中职学校对教学内容要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改进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卫生职业技术人才。

作者:白洁 单位:晋中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护理学生范文篇6

论文摘要: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培养护理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利用学科特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21世纪健康需求的变化,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护理教育改革提出了挑战。护理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特别是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意识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树立科学的创新观念和意识。它是创新活动的动力系统,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并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有五个明显的特征: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力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具体指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挫折面前不气馁、不动摇,决不因困难和挫折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有相对较强的独立性品格。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可以统称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心理创新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行为创新能力。

二、培养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措施

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护理学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护理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护理专业大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护理教育过程中,必须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在传授和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在适度衡量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度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从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上衡量教育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认识学科的本质、掌握学习方法;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重视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为适应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⑴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新为主;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⑶教师自身要强化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实现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本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和心理学知识和实践教学中面临突发事件时所应该具备的解决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在这三面不断地开拓自己。要广泛地涉取,如: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哲学、艺术等多领域的知识,真正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教学专家。其次,要提高专业课程的讲授水平,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得到创新意识启迪,最为关键的是授课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教学能力。在讲课过程中,能够从新的视角,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使问题得以解决,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调动他们进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教师的创新能力还体现为具有较强的研究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可以更充分地接受学术前沿知识,在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同时,可以在教学中将学科的最新动态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获得最新知识。[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如:“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灌输,学生疲于记笔记,缺少独立思考和消化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运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等。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应当把自己的教学行为看成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来重新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进行自由争辩。使“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探索”,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核心目标的行为指南,真正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地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

4.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不仅需要智力因素,也需要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创新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营造勇于创新、勇于发现问题,探索未知的氛围,使学生将学习中所引发的思考提出来与教师共同探讨,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

5.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课时较多,护理操作技能是学科的特色。因此,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重要手段。以往的操作技能教学,注重强调操作程序的准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要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改革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教师指导”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实践反思讨论法、角色转换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强化护理操作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创新尝试和行为予以认同并鼓励。在操作技能的考核中,将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列入考核标准中,使学生认识到只是完整流畅、机械性的完成操作是不会取得最佳成绩的,也不是学习最终的目的。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护理学生范文篇7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高考统招的2006级护理专业本科生。随机抽取1班为试验组,2班为对照组。被试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教学对比实验法。问卷内容包括2个部分:内部动机问卷和外部动机问卷;内部动机问卷12题,外部动机问卷12题,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2[3]。

2试验程序

2.1试验操作

2.1.1制定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制度

制定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学生预约登记制度》、《学生参与管理制度》、《指导教师责任制》、《安全责任制》、《设计性开放性论证制度》和《学生和指导教师奖励制度》等规章制度。使开放性实验教学有章可循,使开放性实验教学良性发展[4]。

2.1.2实验内容、形式的选择

实验项目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验于试验前2周将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带教老师以及实验前准备、注意事项等挂在网上,由学生自主选择。开放性实验为6人一组,选出组长和副组长各1人。选好后,先由正、副组长与带教老师沟通安排学生做实验前准备;然后,带教老师组织学生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集体讨论、分析;最后,在实验过程中带教老师全程进行指导和辅导。

2.1.3问卷调查及数据处理

试验前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学习动机的卷调查,并分析结果,如果2组没有差异,一学期后对试验组再进行1次调查。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3结果

3.1试验组试验前与对照组学习动机差异的比较

试验组试验前与对照组学习动机差异的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表2结果显示:试验前,试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学习动机没有差异。

3.2试验组试验前、后学习动机差异的比较

试验组试验前、后学习动机差异的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表3结果显示:经过一学期试验后,试验组学生的内部动机有显著性差异,试验后高于试验前;外部动机也有差异,试验后高于试验前。

3.3试验组试验后与对照组学习动机差异的比较

试验组试验后与对照组学习动机差异的比较如表4所示。表4结果显示:经过半年试验后,试验组试验后学生的内部动机与对照组学生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试验后高于对照组;外部动机有差异,试验组试验后高于对照组。

4讨论

护理学生范文篇8

论文摘要:现代高职教育要求培养出的高职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现调查320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其思想道德现状进行阐析,就其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进行探讨。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结果

本课题围绕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从在校的二、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3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278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3个方面。根据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如下。

1.1社会道德意识(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行为大多数符合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日常行为,大部分学生都能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关于社会道德的制约作用,大部分学生持乐观态度,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目前社会公德正在弱化,有待于加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正处在道德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其价值观、道德标准也必然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似乎无论选择哪一种标准都有它的合理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学生面对社会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处事态度或爱憎的鲜明性也变得日益淡化,故他们的道德取向也趋向多元性。

1.2职业道德意识(见表2)

表2显示,尽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大多数学生仍然热爱护理专业,选择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并格守职业道德与责任,乐于奉献。但另有23%的学生不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在求职竞争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遵守道德原则,不能只顾追求个人利益而泯灭良心。在求职时,一半以上(58%)的学生看重单位的发展,另一部分学生注重个人兴趣或薪水待遇。对于择业,大多数学生注重守信,反对违约,并希望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签约行为进行制度规范。

1.3家庭道德意识(见表3)

表3显示,大多数学生能深切感受到父母寄予的关怀和期盼,并以此勉励自己上进。在惦记家庭或责任牵挂方面,大部分学生每周打电话回家,很少有只等着家里打电话的学生,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有责任心。当家里遇到困难时,多数学生会选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为家庭分忧。有的学生表示在家里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完全被动听从父母安排的仅占11%。对大学生通宵上网、高消费及校外租房等行为,分别有81%、80%和84%的人不赞成,但也有学生不同意学校给予处分。原因在于倾向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同时也给大学生埋下了生活的隐患。

2高职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

2.1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

在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各种传统与现代思想道德的碰撞或激烈交锋,价值观或价值标准的多元性正以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深刻影响着人们(包括大学生)的观念、认知、伦理、行为表现等诸多方面!。人们也常常感觉到任何价值选择似乎都有它的合理性和价值标准的文化支持,而同时也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或批评,这就可能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价值取向困惑、道德选择迷失和价值失范。

2.2家庭道德培育的弱化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家风如何必定反映和影响社会风尚。家长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启蒙教师,而且对其道德的终生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孩子会在无形中模仿家长的一切言行举止,家长的道德观、道德评价标准和为人处世原则也会影响子女的道德品行。所以,家长要肩负家庭德育的责任,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积极配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所受的教育相辅相成,口径一致,否则就难以巩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

2.3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

社会要稳定、健康地发展,精神文明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实施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个实施体系一靠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二靠每个社会公民的“良知”自律。然而,在这个新旧道德观交替和社会转型的时期,由于社会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新的权威的道德评价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这必然导致社会舆论监督的混乱和个人良知的淡薄,从而使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社会道德正气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有些乏力。

2.4德育目标应然与实然错位

德育的价值目标,就是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我发展与完善,实现人性基本道德需求的主体价值。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的德育已偏离了实然(即现实)的根基,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背离现实的“空场”或虚无的异位感觉,它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心身发展水平,表现出理想化的倾向。在操作中过分强调行政高压管教式,强调群体统一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培养,即忽视了贴近人性的个性基本需求与追求。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重说教的灌输方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主要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似乎要把学生培养成德育理论工作者,忽视了学生面对现实生活处事做人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找到具体道德的联系点和落脚点,这样,学生也很难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品质。

3高职学校德育的应对理念

3.1与时俱进,社德育与现代精神接执

事实上,学校现实德育工作显得苍白乏力,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当下德育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及严重的守旧倾向,不仅脱离现代社会的发展主流,而且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世界日趋开放、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德育必须与时俱进,主动与现代精神接轨川,用现代眼光、现代精神审视传统德育,开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德育。因为旧的传统德育主张约束人,埋没人的主体个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新的现代德育主张发展人、激励人,关怀和呵护人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现代德育应积极关注社会,主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关注德育生活与信仰。在多元性的现实生活中,学校德育应善于从融合性、吸纳性、开拓性的视角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学会驾驭多元性的挑战局面,研究和解决多元化时代的新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人格健康,富有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诚实守信与遵纪守法的高职技术人才。

3.2以人为本

传统德育约束人,而现代德育发展人,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终生发展。虽然现代德育也包含一些道德规范的约束,但更主张关怀人、呵护人,尤其是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因为人可以被奴役地生活,也可以自由地生活;可以有等级地生活,也可以平等地生活。而只有当人真正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自觉捍卫这种做人的基本权利的时候,人才真正成为“人”—即现代人。现代德育反对专制和等级制,强调人格、权利、机会平等,强调增强自主意识和公平意识,以充分发展人,使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因此,德育只有注重以人为本,才能体现尊重与平等、对话与沟通。德育工作中只有尊重、平等与对话,才是真实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什么内容都可以谈。当然,对话不一定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只要在自由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之后能达到某种理解与沟通就够了。事实证明,对话与对抗、交流与命令、沟通与封闭,其效果分别是前者优于后者。

德育以人为本,还能产生激励效应。激励最具有人性化的教育特点,它不仅意味着宽容与尊重,也意味着肯定与期待;它既充分考虑人性的弱点与缺点,也充分注重人性的亮点和优点。因此,激励犹如人性化教育中一缕温暖、明媚的阳光。

德育以人为本,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内驱性,激发人的内在动力,道德动力是现实人们自主道德活动的前提,因为道德动力可以激发道德情操、道德认知,内化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道德品质和行为。道德活动真正出于自我的内在需求(即内在动力的驱动),把日常道德规范化为自己内心的律令,把道德意识变成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并完善自身道德价值的精神追求,这些都离不开道德动力的推动和支撑。另外,道德动力的激发并不是以经济利益为全部驱动力的,其中也包含着人们对精神追求和满足的强力驱动因素。因此,我们更应引导大学生从道德行为中获取精神满足,加强道德修养,使内心世界更加充实、富有,使个体人格变得更为完善与高尚。

德育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体自主性,有利于增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高职学校德育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和自我需求有清醒的认知,由此培养出其强烈的自主、自立、自我教育、追求自我发展与完善的人格意识,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使一切外在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行为。因此,高职学校可采用一系列方法,如通过知识传授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通过教育管理、生活管理、行政管理的载体,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还可通过传媒等载体,注重用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使他们主动关注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按照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努力实现自我超越。

3.3强化德育实践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尤尼斯提出日常道德概念,他认为道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表露的一种情感或品质;人们日常的道德活动并不是严谨推理、确定行动正确之后才做出的反应,而是日常生活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的道德行为。一位曾参加营救犹太人活动的妇女对自己救人行为的解释是:这不是一个推理问题,有人需要帮助,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帮助了。正是这样,在许多日常生活情境和社会交往的活动中,青少年逐渐养成了特定的道德习惯,培植了对社会与他人的关爱和道德责任感,道德行为的转变机制就是在个体与他人的直接交往关系中实现的。因而,评价德育的效果也应以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素质行为来检验,并以此促成德育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内化与升华。让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尊重关怀(或扶植)他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和谐相处”及“八荣八耻”荣辱观等基本道德要求融人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

3.4强化德育综合评估

护理学生范文篇9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校10级护理专业5班和4班的学生,均为女生,年龄为16~18岁,均为参与中考,被本校3年制中职护理专业录取。其中5班50人作为观察组,4班50人作为对照组,两组护理专业的学生性别、年龄、人数、其他文化课成绩没有较大的差异性。

1.2教学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职业防护理论课学习时间和学时相同,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教师采用讲授、讨论的方式进行。职业防护实践课程对照组学时为2个学时,观察组的学时为10个学时,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安排,在理论课学习之后安排职业防护实践学时。职业防护实践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讲授、模拟训练、规范操作训练等。

1.3教学效果评价

1.3.1成绩优秀率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成绩和职业防护操作考核成绩:理论成绩为职业防护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核,实行百分制,满分为100分;职业防护操作考核为医疗机械处理、手术机械的传递、药物配制、伤口处理,这四项为重点考核的内容,每一项25分,总分为100分。成绩在90分以上的为优秀,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成绩优秀率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学生实习8个月(2012.07~2013.03)后回校,对其针刺伤情况进行调查。

1.3.2满意度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观察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教育的满意度,满意度分为三个标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的标准,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成绩优秀率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的职业防护理论知识和操作考核中,学生的成绩优秀率见下表: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理论课知识考核成绩和职业防护实践操作考核成绩的比较中,成绩优秀率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学生实习结束后的针刺伤调查数据

2.3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采用的是渗透职业防护教育,为此针对观察组学生调查,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满足度,具体结果见下表:从本调查的数据显示,护理专业的学生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满意。

3讨论

3.1职业防护教育的重要性

护理专业的学生是临床护士的储备军,是明天的白衣天使。他们的护理专业意识、护理专业行为、护理专业习惯等,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且会随着其护理专业知识的不断增加而得到巩固,并影响着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所以在校期间,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专业行为习惯,是护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卫生学校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卫生学校的学习,《护理学基础》是第一门学习的护理专业课程,在《护理学基础》这门学科中,涉及到的知识包括了临床护理各个方面的知识,也和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护理学基础》的学习,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防护意识,在《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开始教学时,教师就会将职业防护渗透到其中,让学生认识临床护理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护措施。本文针对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从本次研究中的数据中得出,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高,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考核优秀率以及职业防护实践操作考核成绩的优秀率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2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用效果分析

从当前卫生学校的《护理学基础》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当前《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形式相对的单一,本次研究中,将职业防护渗透到《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分阶段的对学生的职业防护知识进行渗透教育,让学生深刻的体会临床护理中的最容易暴露的危险因素,以及临床危险性工作中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在完成《护理学基础》学习之后,保证学生可以全面的掌握和认识职业防护的知识和措施,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护理意识加强。从本次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渗透应用,满意度调查中可以得出,实验组的满意度非常高达到了94.0%,也就是说学生对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接受程度非常高,非常认可这种教学。通过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在职业防护理论知识考核中成绩在90分以上的实验组学生有32人,占总人数的64.0%,对照组的职业防护理论知识考核中,成绩在92分以上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40.0%,理论知识的学习成绩优秀率有显著的差异,P=0.016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3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护理学生范文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级护理学本科班的311位学生作为对照组,2016级护理学本科班的315位学生作为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护理学生采用传统实训模式教学,实验组原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根据品管圈活动要求进行实训教学。在进行急救护理学这门课程学习时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比例、学历、学习态度、已学课程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对照组:实行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实训课由主讲老师进行示教,然后学生分组练习,各组老师随堂给予指导。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根据品管圈活动要求进行实训教学:(1)品管圈小组的组建:教研室成立品管圈小组,圈员自愿报名,共由6名成员组成,有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2名、助教1名。选出1名圈长,1名辅导员。选择投票的方式对圈名进行确定。圈长由教研室主任担当,主要工作为收集圈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和评价;辅导员由上课的主讲老师担当,负责对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督查;圈员负责对计划进行安排和实施。(2)确定圈主题: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6],根据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确定以“提高急救护理学实训课教学质量”为品管圈主题。(3)问题查找:品管圈成员共同参与,进行充分研讨,分析急救护理学实训课当前教学情况,从学生因素、授课教师因素、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讨论,确定影响急救护理学教学质量的因素。(4)制定计划和实施:①结合急救护理学的学科特点,制定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②积累授课经验,按照教学计划,定期进行集体备课,统一教学内容和操作规范,及时解决授课存在的问题。③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在授课过程中适当采用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的教学相长。④对授课教师应定期进行校级教学督导听课,定时考核教学质量,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⑤录制操作视频,供学生课中和课后观看练习,学生上课分小组练习,组内同学互相学习和监督。1.3评价指标。实训操作考核:上完课后由同一组授课老师根据我校自编的操作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教师以百分制进行评分。理论考核:在学期末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核,试卷由主讲老师根据授课内容自主命题,以百分制进行评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护理教学质量越好。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考核分数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期末理论考核成绩与实训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如表1所示,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的实训操作考核成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期末理论成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理论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我们发现实施品管圈活动教学的学生与采用传统教学的学生在实训操作成绩上无统计学差异,可能的原因有:我们的操作考试是在每次学完一个操作后进行考试,学生对该操作的记忆还很深刻,两组无差别;授课教师注重对学生操作的掌握,两组学生实训操作成绩平均分都达到95分。但期末理论成绩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教学的学生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的学生,可能与实施品管圈教学可以提高授课教师的授课热情,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发现教学中的缺陷,通过圈员之间的研究讨论,积极提高教学质量,课上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思考,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期末考试时考得更好。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方法,品管圈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特点为参与者相互合作,充分发挥每位授课教师的作用,及时发现护理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最终提高护理教学质量[7]。

总之,在急救护理学实训教学中实施品管圈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急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完善整体教学环节,有效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护理学生在面对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综合处置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品管圈活动可推广到其他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波,桂莉.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

[2]钟佳,李淑兰,刘竹英,杨柳青.综合病例站点式培训模式在急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0):79-82.

[3]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1.

[4]LinL,ChangP,XieJ,etal.Sustainedaccuracyimprovementinintraocularlenspowercalculationwiththeapplicationofqualitycontrolcircle[J].ScientificReports,2017,7(1):14852.

[5]刘雅玲,冯华栋,高凤久.谈品管圈活动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开展[J].辽宁高职学报,2012,14(12):63-64.

[6]杨丽,王卫琼.参与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4,4(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