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2:10:12

汉语言

汉语言范文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功;培养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文科的专业一直存在着一种重理论却轻实践的现象。学生们的文科专业素养很高,但是往往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不足,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是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文科学生的普遍现象。随着最近几年汉语言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广大的高等院校进行了扩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数变得越来越多。汉语言文学也从独立化转变为大众化。较为负面的影响是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差,学习的专业技能越来越不科学,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越来越低,导致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严重的下降。现如今,我国的汉语言人才正在寻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方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走出这一困境,寻找更深层次的发展空间。对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否学好汉语言关系到以后毕业的工作和发展。这一课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目前的状况不容良好。随着汉语言专业人才的扩招,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变成了一种大众的教育。这就导致学校和社会的不重视,让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多数重理论轻实践,社会适应能力极差,实践能力也不强,使其综合的教育质量直线下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工作和发展都会成为一大棘手的问题。我们应该尽快研究出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让越来越多的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自信,并且热爱其专业。只有这样,汉语言文学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功培养

(一)科学发展观对其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更是人才的培养战略,也就是指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新时代提出的一种发展策略,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其根本是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实践观逐渐演变出来的一种发展策略,符合的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战略的统一指导思想。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政治的发展,是我国新时展的基本理论,满足了社会性的需要,符合我国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根据科学发展观,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发展素质和道德素养就变成了重中之重。国家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不同的需求,不断的加深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走正确的发展道路,实现学生在其实人生路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给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带来的影响。(二)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是指在某种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可以完成对人才培养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一定的可行性。根据现在高等大学的教育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完全可以实施在各大高校。在各大高校的发展战略中,我们应该先清楚培养专业人才战略的一些棘手问题,并且在培养的过程中考虑其专业对口和职业培训的要求。最后再做出详细的计划和战略。在实施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结合多方面,比如人才本身的性格特征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最终才能完成一个完美的培养策略。汉语言文学有着很长的历史,是从设置大学以来就一直有的一个专业。汉语言文学有着很多别的专业无法取代的优势,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让学生的视野开阔,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舌底生风口吐花。这个专业可以为学生的文化素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是一个不得不学的专业。(三)现代社会中的地位。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当前所处的情景并不乐观。虽然有着广泛的就业前景,但是有一些专业的就业部门并不能很好的完成,比如新闻专业和文字秘书等。在专业技能结构和能力培养的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着更大的优势。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发扬汉语言文学的优势,避开缺陷的部分,准确的培养人才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到达最优策略。这是培育有一些基础知识和功底的,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优异人才的最科学的办法。一个学生如果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专业理论,还有比较好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那么我们就称这样的人为不可多得的人才。这些人在学校里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将来毕业了也是社会中的人才,有很多的用武之地。汉语言文168学应该积蓄力量,冲刺到终点,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文科专业。保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源源不断的产生,是这个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人才的需求。稳定汉语言文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能保证汉语言人才的工作和未来发展。(四)科学培养人才。人才应当科学的培养。而科学合理的培养策略则是完成培养的前提条件。培养这些有着专业知识储备的优秀人才,需要着一些有科学依据的办法和手段。汉语言文学是一个有着稳定性和独立性的专业。到现在为止的所有高等院校中的文科专业基本都会有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整个文科专业的基础。科学合理的策略计划,应该有专业的选修课程的配合,可以在课堂上把整个课程的稳定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各大高等院校的文科学院设置的选修课不仅要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课。还要有最专业的知识教学老师,培养所有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能力。

三.实现培养策略的途径

(一)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具有性的专业,需要设置专业的课程体系。特别累本专业有着很大程度的稳定性,所以到现在为止任何学校都还不能逾越设置的这一体系,这也是此专业最根本的立足点。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会展现在某些文科的选修课上,选修课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必须要是建立在独立基础和学校合理自我定位的前提下表现出来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像是某些地方最普通的高等院校所设置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科院校的选修课设置不能只追求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和基础知识的不同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某些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选修汉语言文学这一学科的时候,其基础知识的水平或许并不高。如果太专业的知识会超出他们的接受范围,所以课程的设置应设置成较为实用的对普通学生更有益处的内容。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面对工作环境的能力都没有特别的强,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还应该有一些相应的社会实践和动手操作环节,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毕业的时候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的环境。所以,学好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是就业的大前提,但是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就业的基本保障之一。科学的设置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内容可以一定程度上保障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前景。设置专业的培养策略和课程体系,更是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二)解析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培育的是具备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实际工作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平稳,不是很热门。但就业面宽,本专业毕业生一般文笔较好,思维活跃。可以胜任很多部门和机构的工作。比较专业的部门可以是新闻出版系统,例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等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部门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汉语言文学专业,总体供大于求,但需求量比较大。如果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较强的分析、研究能力,对文学及写作又比较感兴趣,选择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非常好的选择。总体上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立,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从现实意义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之高,就业待遇之丰,足以让相当一部分人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同时,教育战线的工作者辛勤工作,这就为社会消除了一大部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发展角度来看,由于中国文化的浓重氛围和民族精神的强烈吸引力的存在,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最初设立至今,它的逐步完善与飞跃发展我们有目共睹,并且因为这种影响力的存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将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为莘莘学子们营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深入的管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文学功底。能够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需求,自律能力较强,但是这不代表他们就不需要被管理和规划。整个学校被划分为教师和学生两类人群,这就是一种管理。汉语言文学专业同样也被划分成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和汉语言专业的老师。而学生可以进一步划分成学习成绩优异,领悟能力强的学生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领总之对整个汉语言专业进行统筹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在某些时候对学习不积极的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和思想教育工作,为学生排忧解难,缓解压力,让学生了解汉语言文学,并热爱汉语言文学这一个专业。所以深入的管理对汉语言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之,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语言更是有魅力。汉语作为中国的国语和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我们应该不断的发扬和宣传汉语的作用,同时也星海,更加重视汉语的教学。高等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对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要更加的科学和规范的进行教学。我们更应该重视汉语言人才的培养,使汉语不仅在中国传承下去,更要发扬到外国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汉语,并热爱汉语。

本文通过论述有关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方法,多角度多方面的介绍了科学的培养人才的体系,探索了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的新出路,使汉语言文学的高等教育走出目前的困境,走向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2012.04

[2]王娟梅《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2011.09

汉语言范文篇2

所有的人,不论肤色,不论种族,都在使用着同一种语言。汉语,如同美丽的音符、洁白的浪花,在花潮人海间跳跃、舞动,将友谊、和平、幸福、关爱,撒向每一位来自四海的宾朋。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各大网站,以及国外的诸多报纸、媒体对比赛进行了跟踪报道。应国外观众的强烈要求,比赛的决赛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四套、第九套节目多次进行重播。

2003年1月6日,香港《亚洲周刊》刊载文章指出:中国综合国力急升,巨大的市场与国际影响力引发全球新一轮中文热。尤其在2002年内,中文正逐渐成为全球仅次于英文的新强势语言……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85个国家的2100多所大学在教授中文,另有不计其数的中小学、社会办学机构也在开展汉语教学,学习中文的人数已达3000万人,学习汉语的国家分布也极其广泛。

有传媒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国力的提升,汉语将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有望在新世纪成为世界第二大传媒语言。

日本在学习汉语的人数、开设汉语教学的学校数和聘请我国汉语教师的人数等方面均在世界各国中名列第一。目前,全日本有约100万人在学习汉语,95%以上的日本大学都将汉语作为最主要的第二外语。

韩国1992年开设中文系的大学为90余所,目前已增加到200余所,开设汉语课的中学达120余所,另有100多个社会汉语教学机构。超过50%的企业愿意优先录用懂汉语的求职者。来华留学的人数每年超过2万人,成为各国之中来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

马来西亚国防部长那吉日前表示,中文的地位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显得越来越重要,马来西亚人民有必要顺应这一趋势来学习中文。

在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学习汉语的热潮正在蓬勃兴起。在美国,汉语已成为第三大使用语言。美国犹他州州政府通过立法,要求所有公立学校开设汉语课程。

据统计,全美将汉语作为公共外语课的大学已超过700所,另有300多所中小学也开设了汉语课。以教授汉语拼音、简化字、普通话为宗旨的全美中文学校协会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发展,目前拥有会员学校200余所,几乎遍及美国41个州的所有大中城市,在校学生逾4万人。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汉语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2002年是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年。在世界范围汉语学习热潮风起云涌的时候,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如日中天。

久负盛名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已拓展到世界26个国家。2002年,国外报名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达到了18528人,比2001年增长了44%;国内参加考试的外国人达到38219人,比2001年增长了近48%。同时,HSK(少儿)、HSK(文秘)、HSK(旅游)、HSK(商务)的考试研制工作也正在紧张地进行。国外尚有近20多个城市在申请设立新考点。

经教育部批准,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首批成为部级的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他们将发挥对外汉语教学的“特区”作用,不断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中国,以潇洒、自信的形象活跃于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舞台,成为令世界瞩目的焦点。汉语,因其承载着中华民族深邃、悠久的文化底蕴,成为令人向往的热门语言。

汉语言范文篇3

关键词:汉语;汉民族;文化;语言

一、语言、文化的定义及关系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最早来自于德语kultur。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辞海》中解释“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语言观会导致不同的语言理论,产生不同的语言研究力法,追求不同的语言研究目标和结果。潘文国(2001:106/2002:83)先生提出“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语言是民族的世界观”是更为妥当的提法。

文化与语言二者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文化之外游离存在的客体,而是文化整体中有其自身结构,而且自成体系的特殊部分。一切文化活动和文化创造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所以文化的积累也都保存在语言的信息系统之中。语言不仅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总体中最核心的部分(张公瑾,陈建民、谭志明主编,1993:344-346)。语言和文化互相渗透,互为因果,互相制约,互相推动。

二、汉语与汉民族文化

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汉民族文化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在语言大系统的不同层次上。汉民族文化的鲜明特点在汉语言中呈现以下一些表征:

1.汉字

汉字是汉族创造的独特的产物,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中国文化。汉字平面型的方块形体能够比线型的拼音文字存储更多的信息量;汉字的表意特征使其具有超方言的功能,将数十亿汉语使用者维系在一个完整的汉文化系统内,使这一文化中的各个民族都能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汉字多采用形声字方式字乳新字,为汉语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粱,是汉人观念中的中心主题。汉字同西方表音文字的不同特质,造成了中国语言学传统与西方语言学传统的差异。

2.语序

语序是各级语言单位在上一级语言单位内的排列次序。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在语言的组织中,语义的搭配是决定语序的最重要和第一位的手段。张世禄(1939)提出“凭语序而建立范畴,集范畴而构成体系”,把语序在语法研究中的作用提到了极高的地位。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注重整体和谐,注重综合概括,因此其思维模式和言语观倾向于寻求整体和笼统,具有整体思维的特点。汉民族习惯于概括综合,往往从整体入手,认识和处理个体间的关系。汉语逻辑关系常常按先因后果,先假设后论证,先叙事后表态,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强到弱,由一般到具体的次序排列。

3.流水句

中国哲学、艺术和语言注重心理时空观,反映在句法层次上,表现为汉语“流水句”式的时间型构造。这也是汉语语法成为意合语法背后的文化因素。意合(parataxis)指通过意思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将句子合在一起。汉语的“流水句”是靠“意合法”组织起来的。在叙述事实过程和动作先后的句子里,可以包含两三个、甚至十个八个小句,小旬与小句之间没有连词,完全依靠意合,一切以达意为主,“辞达而已矣”。这正是汉语口语里流水句出现频率高的原因,也是汉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汉语语句结构上的反映。汉语的这种特征是和汉族人的整体观念、直觉妙悟的文化心理分不开的。

汉语言范文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汉语言文学;人文素质

一、前言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侧重建设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文明。但是随着当前高职院校就业环境日益复杂,高职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社会和单位越来越需求复合型的人才,这就使得汉语言文学教育必须要进行一场深刻的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只有在成功建立好学生管理体系、完善学生理论基础的前提之下,才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贯彻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使用价值,侧重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自身的专业价值不止于经济效益,而在于更多无法用数字统计的社会效益。

二、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能够促进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提升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悠久文化的精髓体现,文学中所蕴含的积极精神对个体终身发展来说有重要影响。高职阶段的个体正处于个人发展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时期,运用人文素养教育影响个体的行为养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高职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引导,出现认知偏差,基于汉语言文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榜样作用,让学生体会汉语言之美的同时得到精神熏陶。

(二)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

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能够有效加深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深度,让汉语言文学教育发挥出更强的个体素质引领作用。在文学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人文素养的要求需要配合其他教育手段,为学生营造人文学习氛围,这对学生语文学习来说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语文中人文要素的挖掘,也能够让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加妙趣横生。汉语言文学中的国学部分,也是让学生接触语文不同学习维度的重要内容,国学经典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汉语言的博大精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言魅力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得到的不仅是语言能力的塑造,也包括心理层面的促进,良好的人文环境下,学生的语文学习会更加事半功倍,对于高职阶段的语文学习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一些高职教育当下正面临发展的困境,强调人文素养教育更有利于塑造高职教学的特点。

三、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人格品质

经过实际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当前有部分学生没有对社会中是非善恶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并且缺乏一定的独立思想,更多的心理是追求自我的利益。近些年,随着经济、文化等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部分学生会受到一些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行为举止出现在校园中,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阻碍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意志相对薄弱,当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萎靡不振,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一些堕落的思想让原本自制力较差的高职学生误入歧途,为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部分院校忽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实施,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传统重理论讲解、忽视实践操作的教学背景下,也同样忽略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当下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侧重将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与新媒体相融合,增强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频率,侧重激发、培养高职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将实际生活与汉语言文学教学密切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全方位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教师在专业能力上存在欠缺

一些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聘用的都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这些教师本身教学经验有限,也缺乏人文素养教育教学方法的培养,存在专业素养积累不足的问题。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知,也没有与时俱进地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更新,刻板的教学以及缺乏经验开展教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质量以及深度。从教师本身的资质上看,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拥有教授及以上头衔的教师仅占教师总人数的20%左右,说明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明显存在专业素养较低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从人员优化的角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有效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的落地。

(四)缺乏人生信念教育

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经常感到从高职院校毕业之后非常迷茫、心烦意乱,这反映出学生缺乏人生信念感,一些学生来到高职院校只是为了获得文凭,并不关注自身素质的提升,教师在学校缺乏人生信念教育的引导,导致学生对未来较为悲观、消极。实际上,汉语言教育应当担负起思想引导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通过挖掘汉语言文学中与时俱进的一面,让学生能够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知,走出碌碌无为的困境,找到奋斗的方向。然而一些汉语言教育中对人生观的引导只是流于表面,并没有触达深层的内核,学生能够得到的信念引导不够,导致学生迷茫心理的出现。

四、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强化学生的人格素养

针对当下高职学生存在人生信念、心理素质差等缺陷问题,教师要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理论以及实践教育,让学生通过汉语言学习掌握语言表达技巧,更能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强化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增强挫折抵抗力,从而在进入社会之后以更加平稳的心态面对生活以及就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业技能。对此,教师要注重对高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挖掘,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以及名人轶事的分享,让学生能够跳出课本,站在更高的高度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以及成功必备的品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考虑到高职阶段个体的心理特征,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例如举办辩论赛、写作大赛或者组织朗读等,让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强化人文素养学习。人格教育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挖掘汉语言文学中的一些生动案例,如岳飞精忠报国、屈原不屈的精神等,通过案例解读让学生受到高洁人格的熏陶。

(二)优化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

由于一些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内容较为陈旧,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滞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要针对当下阶段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全面剖析,优化和调整课堂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专业特征以及教学目标,删减一些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内容,要让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加和学生的专业“对口”,或者通过增加一些和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调动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转变传统语文教育中教师经常采用的说教式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融入微课或慕课等,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情境创设以及角色扮演的方法,加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探索活动中掌握汉语言中的人文内涵,强化感悟以及文化底蕴。例如,当教师在教学小说节选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将文本的内容课本表演出来,学生会在揣摩角色和台词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心理的理解,从而领受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以及思想,得到人文底蕴的丰富。

(三)创设教学情境,以景化人

在高职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入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高职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参差不齐,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尤为重要。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創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切体验中提高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讲到中国古诗词时,可以在课堂上组织朗诵会,利用《朗读者》这一模式进行教学,鼓励每个学生进行古诗词才艺展示,学会“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绪,用发自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四)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养成正确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在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局限于理论学习,指导学生组织成立汉语言文学社团、诗词或者成语社团,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交流中将课堂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设一些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文学创作比赛、书法比赛等。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重新认识汉语言文学,感受它内在的魅力。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学习环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结语

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个体终身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师要能够增强对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视,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人文的熏陶以及思想品行的塑造,从而在进入社会之后更好地适应社会,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人生。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强化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人文精神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更多维度的人文熏陶,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上升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洁絮.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问题分析[J].文学教育(下),2019(5).

[2]李佩霖.汉语言文学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语文课内外,2019(20).

[3]何谯.汉语言文学教学在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J].消费导刊,2018(32).

[4]陈淑芳.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7).

[5]姚静.我国汉语言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J].语文建设,2016(33).

[6]贾晓霞.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J].高校论坛,2018(33).

[7]王燕.论人文素质教学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融合策略[J].黑河学院学报,2019(7).

[8]刘洁絮.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结合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29).

汉语言范文篇5

汉语言文学作为高校重要的课程之一,已经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性理论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美学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我们甚至可以说,美学教育对于大学生提高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把审美教育很好的融入其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把培养审美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也是大学生能够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社会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审美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非可操作的实际实施阶段。事实上,审美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因而,我们利用汉语言文学作品来实施审美教育是完全行得通的。那么,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具体实施审美教育呢?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而又跟随时代步伐的专业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既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来服务社会,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也能通过塑造自身的优秀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来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理想是美好的,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问题,其课时显然不够,授课形式也不够先进,从而导致了汉语言文学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深度挖掘,并且由于其实践课时间不充足而使得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不足;当前很多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功底并不深厚,但是却能顺利毕业,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考核制度和形式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和纰漏,教学过程过于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还有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该专业,但是,他们并不真正从内心里喜爱这门课程,导致了他们缺乏强烈的课程认同感,影响了学习兴趣,也使得他们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使命的光荣感,从而他们的专业文化素质并不高。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文学作品,而我们知道,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汉语言文学教材中收录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说是他们思想人品等“最完美的浓缩”,对于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和实践:

1.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展示的艺术境界,挖掘各种审美因素。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美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注意其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和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体会作品意境美。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这种特质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本身美的魅力,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进而逐渐形成审美感受、审美意向与审美品位。

2.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从而通过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来达到审美的目的。应该来说,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因而,汉语言文学教学就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来激发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强烈渴望,积极引导他们发现并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美,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具体来说,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利用作品的文情并茂来调动学生的感情,把作品寄寓的情思化为学生的真实感受,从而使得文学作品能够发挥打动人,感染人的作用,继而使得学生产生美感。

汉语言范文篇6

因此,这也对作为我国高校独立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本土特有的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而且是我国高校中设置最普遍的一个基础性文科专业。长期以来,我国各类高等院校都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在高校、新闻文艺出版部门和科研机构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工作的人才。

但是,社会的不断发展、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加深对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不仅仅是需要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和学术研究人才,还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语言功底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具备良好的文字宣传能力和扎实的新闻知识,能够起草合同、策划广告等。为了培养出这类人才,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进行改革。

一、改革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指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包括培养要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以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科研型、学术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日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一个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迫在眉睫。

二、改革课程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目标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设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这门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能力、日常应用文写作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文学作品创作能力和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等。

三、改革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要从最常见的语言现象入浅谈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刘夏辉张利华手,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实用能力,针对具体现象提出具体的问题进行讨论,从而使得学生运用的语言、文字等更加灵活、形象。另外,还要将最前沿的研究话题和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整合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去,使学生能够拓展视野,放眼世界。

四、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招聘单位的需求相脱节,原因就在于学校安排的实践环节过少,学生必要的能力不能得到强化。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提倡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接受锻炼、提高能力。首先,在校要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训练,使之能够从事写作、阅读等基本的工作,同时,学校要设立一批实践基地,使学生早日接触社会上真正需求的知识,力争缩短学业与就业之间的距离。

汉语言范文篇7

1.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课程实际分布不均衡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是三年,而在这三年中,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的是公共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刚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感受这个专业的魅力,甚至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很多专业课程需要两个或三个学期才能上完,比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还有一些课程从时间上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需要上完一门课程才能开始另外一门课程,比如上完古代文学才能上现当代文学,理论课程必须放在语言、文学类课程之后等等。由于大学一年级没有开设专业课程,大学二年级才开设,所以很多专业课程都集中在大学三年级,这对于即将进行实习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压力。

1.2课程设置单一化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共三大块: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而课程设置的主要部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专业课。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这种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90后大学生的知识需求,也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在实践课这方面我们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目前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安排方面,只是局限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和秘书实务两个方向,也已经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

2.改革建议

2.1文理渗透,形成通识教育思想

我们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等作为主干课程,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所占的比例较大,实践课程相对偏少,“宽口径”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不够。此外专业方向课程少,如只根据师资力量开设了文学语言类基础课程,其他如唐诗研究、宋词研究、古代小说研究、修辞学和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和海派文学等课程,则没有开设;因此,专业特色就显得不够鲜明。课程建设方面应以“课程开放”为标准,开设新课,改造老课,既保留传统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又形成突出能力运用为目标,按“通识课”思路、“适应性”原则、“多接口”模式,建设便于自学、实用性强、适应面广、学以致用的新课,并改造原有的传统老课,最终实现“课程开放”。课程类别应包含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公选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课程等。还应贯彻落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将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

2.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理论课程教学。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虽然也在不断增大,但总体来说是趋于饱和,所以该专业的一般人才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如何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方案,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应注重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的结合,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类应用课程以及办公自动化等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能力的课程,在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文学采风与创作实习也是实践教学的很好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陕西这个文化大省的优势,以古今作家的故里或者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作为实习基地。首先由专业教师讲课,进行专业认识教育,要求学生在第一线深入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本专业基本理论或技能等。再通过深入民间采访、请专家介绍、座谈会讨论等形式,最终要求学生或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加工,或对著名作家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写出调查报告,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学创作或文学鉴赏以及批评的能力。

2.3实行学分制,多开选修课

目前主要是以课内必修课学习为主,选修课非常有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有宽厚的知识面,应该多开选修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其研究能力。课程设置应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课程,又具有可供学生就业选择的方向课程,同时更具有开阔学生视野和拓展知识面的公选课程,形成课程设置“宽”和“厚”的鲜明特色。可开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欧洲文学专题研究、美国文学专题研究、中国话剧研究;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与批评专题研究、比较文学、民俗学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一方向修读专业选修课学分;建议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选修2-3门历史学课程、2-3门政治学、哲学课程、1-2门社会学课程,以完善知识结构。

2.4增加实用性课程,重视就业培训

汉语言范文篇8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文化传承;价值

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深入全面地研究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梳理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内在关联,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探讨汉语言文学的现代应用价值,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开创新的方向。

一、增进人们对文化传承的深入认知

汉语言文学研究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内容,体现出一定的学科独立性,然而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链接明显存在不足,没有从整体、全局的视角进行汉语言文学的研究,难以真正实现对汉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此,我们要通过持续、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研究,从不同渠道采集和整理汉语言文学相关理论知识,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诠释和解读汉语言文化精髓,并将其与现代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相结合,使汉语言文学更加通俗易懂,浅显明白,能够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理解,从而逐渐消除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片面认知,突破传统文化传承的语言藩篱,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例如,文言文就不同于白话文,其句式结构、语法、用词均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语言载体形式。《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世人将其视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体现出无可比拟的文学价值和地位,然而因其采用文言文的表述方法,多数人无法领略其真正的内涵和文学价值,大多浅尝辄止而已,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对此我们可以将其进行转译,采用意译、添加脚注、替换、改写等不同方式,使这部纪传体通史更加通俗易懂。

二、增强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传统道德之间的链接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增强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传统道德之间的链接,尤其是在当前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积极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之中,要深入剖析传统文化内蕴的人文精神和伦理思想,挖掘其中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从开放的、多元的视角深入解析汉语言文学内容和体系,研究汉语言文学内在的语义内涵,理性客观地阐述汉语言文学内容,避免主观意识上的语义阐释和过度解读的现象,增进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深入透彻理解和认知,减少和规避汉语言文学研究的认知偏差,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宋史·杨时传》中的“程门立雪”这个典故为例,在汉语言文学研究中要围绕“求学”的层面展开,把握典故的中心内容和要义,理解文中要求学生恭敬受教、尊敬师长的学习态度,并对杨时端正的求学态度给予较高的褒奖和评价,从而使人们深入把握汉语言文学中的传统文化造诣,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

三、增强应对文化挑战的能力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深入研究,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意识形态的支撑,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强大的社会意识形态凝聚力,增强应对文化挑战的能力。以话本小说为例,这是一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类型,涵盖有文言文讲史和白话文小说,白话文小说起源于民间故事和街谈巷语,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卖油郎独占花魁》等,有的真实地描写了古代妇女对爱情婚姻的自主追求,表达出对封建礼教及门第观念的批判意识;有的则表达出市民阶层的爱情婚姻观念,较好地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注重传统文化传承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研究并非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制,而应当体现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实用性,要充分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使汉语言文学研究满足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文化需求。水文化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我国现阶段水利建设的实际发展需求,从不同角度研究我国的水文化,包括水孕育地球生命、大河流域缔造人类文明、传统文化构筑的独特水民俗和水思想、治水先驱的不朽史诗、古代先民的水利工程等;梳理和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和流域文化变迁的水文化,结合众多体现水文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探讨人水关系中的文化现象和水文化的发展规律,增强水行业的凝聚力,彰显水文化的独特内涵,突显水文化的育人功效,充分展示不同民族之间的重要精神内核和内在关联,引发人们对水文化的情感共鸣体验,提升人们对水文化的传承热情。在汉语言文学研究的文化传承过程中,要抱持包容、开放的态度和理念,采用“理论证据”和“经验证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有充足的、科学的论据,从而较好地规避汉语言文学研究中的“唯证据论”。

五、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

汉语言文学研究是文化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一种学术层面的文化传承,通过专业化的理论学习理解传统文化的理论内涵。然而,其不足之处在于实践层面较为浅显。而民间传承则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另一种方式,通过民间实践的方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样态,然而这种传承方式的缺陷在于缺乏理论规范,传承样态较为分散和无序化,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持续有效传承。为此,要以汉语言文学研究成果为依托,构建科学完善的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充分整合学术传承和民间传承的不同形式,使文化传承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文化传承人。董秀芳等()的《从上古汉语一批代词形式的消失看汉语量化表达的变化》之中,详尽阐述了汉语言的代词演变过程,针对不同形式代词和汉语量化表达之间的关系,如“莫”“罔”的量化表达,并指出需要借助于短语进行汉语言的量化表达,由此体现出学术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在汉语言的现代化转译研究中结合不同的语境,使之与不同代词量化形式相契合,如《古书虚字集释·卷十》中的“按古莫与或同”中的“莫”,就应当理解为“无”的涵义。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研究要将理论与实际语境相结合,才能准确完整地理解汉语言的语义和意境。

六、注重汉语言文学研究与网络语言的交流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要注重汉语言文学研究与网络语言之间的交流和传播,规范网络语言和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模式,不断丰厚汉语言文学体系,适当地将网络语言的精神、模式嵌入到汉语言文学研究中,从而使汉语言文学研究更加有趣和生动。

七、结语

汉语言文学与其他专业学科有一定的差异性,有其特殊的文化传承价值和意义。我们要增进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认知和理解,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度解读汉语言文学内容,体味汉语言文学作品的价值引领功能;并将汉语言文学研究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展示汉语言文学的独特意境和文化场景,突显汉语言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让人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体会社会中的生存法则和生存之道,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多元文化的融合,多角度地实现汉语言文学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同时,培育汉语言文学研究的传承人,丰富汉语言文学传承者的文化道德素养,加强汉语言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与互动,实现汉语言文学研究的自我反思和成长。

参考文献

明雨晴6《浅析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与对接问题》,《现代交际》第21期。

杨晓玉7《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新闻战线》第24期。

董秀芳、郝琦《从上古汉语一批代词形式的消失看汉语量化表达的变化》,第21期。

万志华0《汉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第30期。

谢大顺1《汉语言文学研究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和价值》,《食品研究与开发》第3期。

汉语言范文篇9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

汉语言专业的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促进学生掌握更加深厚的汉语言知识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实际的汉语言课程教学工作,应该基于一定的教学工作任务和目标,展开多样化的教学知识管理,在开展汉语言知识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掌握多样化的教学知识,并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来设置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技能的教学,同时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教学培养,结合汉语言专业知识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

1.整合课程内容,合理取舍。汉语言专业的知识内容往往是较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者是知名的文章,其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学素养,这些知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在开展相应的汉语言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设置,结合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等核心课程内容做好教学内容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做好取舍,确保整个课堂教学都是教学经典和具有深厚意义的文学作品及相关文学知识内容。2.浓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凝练文学理论精髓。汉语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好对实际教学内容的综合把握,在确保一定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置,尤其要结合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来提炼和浓缩相应的人文知识和蕴含的人文素养,积极发挥出汉语言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优化,设置整体教学规划方案,将人文素养的知识内容融入实际的核心课程教学中去,确保学生能够感受到相应的人文素养,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3.因地制宜地自编教材。汉语言专业的教学工作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的岗位需求来进行设置。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共同开发相应的教学教材,开展针对性地实训实习,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另外,可以在汉语言专业教学过程中,开展相应的项目任务教学,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打好基础。在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过程中,还要紧紧围绕相应的工作环境,设置专业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到后续工作岗位中会使用到的知识内容。还要结合工作岗位需求变化对学生的学习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所设置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尤其要体现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思路和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思路,更好地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在进行汉语言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学习和自主学习。高职院校针对相应的汉语言专业教学设置出相应的课程网站,并设置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可以将相关课程的教学录像、课程教学文件、教学课件、经典教学项目等上传到网站上,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材料,以此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综合性的知识学习需要。

三、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考核体系

针对汉语言专业的教学工作,应该结合团队考核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设定和考核,同时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知识来设置多样化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实际的知识学习中,培养自身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并借助相应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发送到教学组长手中,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攻坚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在综合知识学习中更好地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学热情也能够被有效激发出来。

四、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汉语言范文篇10

站在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却又紧跟时代脚步的专业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具有比较强的审美教育能力,它能够通过专业的知识来反馈社会,同时也能够展现自我价值,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但是在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情感理解较差等问题。很多学生无法明确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价值,只是为了学习甚至考试而学习,却忽视了汉语言文学的真正价值,使得汉语言文学课程很难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价值认知程度不足。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通过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等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首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正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及认知能力,进行适当的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汉语言文学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可以通过将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方式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

(二)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汉语文字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众多文学作家智慧的结晶。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不能仅仅的“照本宣读”,要注意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具体的内容和字眼,组织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延伸意义,观察作品中所使用的文学表现形式以及文学作品内在的结构、所渗透的情感态度等等。比如在李白的千古佳作《行路难》当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当中,借助云帆、长风以及沧海等词汇描述出了李白美好的愿景,云中忽隐忽现的云帆正在他眼中希望的影子。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将汉语言文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汉语言文学作品是作者对内心思想感情的物化和外化。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一定的事物或者情境,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深刻的理解,并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所写的内容、所塑造的场景进行联想,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遐想。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