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6:08:31

海报设计

海报设计范文篇1

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对海报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与借鉴作用。面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再认识、再发掘。

1.从艺术手法方面借鉴。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充分体现了或恢弘灵巧,或简约或精致,或工整或粗放或热烈或娟秀,或质朴或奢华等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一切无不为现在海报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靳埭强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疏散的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对于今天机械工具,电脑技术带来的表现手法单调划一的理性倾向,传统民族艺术表现手法对于现代手段与智灵手法的协调,发挥重要的平衡作用。

2.从图像元素方面借鉴。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炼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如梅竹松岁寒三友象征坚贞的友谊,三羊开泰象征吉祥如意,莲花与鱼寓意“连年有余”,喜鹊与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等。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张道一先生指出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本元文化”,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的组合到现代海报设计中,无疑会给单调枯燥的现代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如韩秉华把冰裂纹(开片)结合汉字引用与“苏州印象”海报作为创意概念。开片纹图案窗格及“三点水”的笔法,组成“州”字的主体,并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牌匾中的“苏”字以展示苏州。背景衬以山水影波光和一叶小舟的照片,并以黑色和银色印刷,展现了中国艺术古朴淡雅的诗般意境。

3.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辨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辨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我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轫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朴质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某些知识密码提供了科学辨证的有力思想武器。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中国的绘画理论和设计原理与这种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多义,国画中大写意虚实相生中无不透出这种思维方式的精髓。我们知道思维方式转化到海报设计上,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个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它是使“中国海报设计”登向国际设计舞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二)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海报设计

中西文化的互动和双赢,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海报设计要根植于本土文化精华的土壤中,深入领悟传统中的“中国特性”,汲取外来优秀的意识、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做到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又不落后于国际潮流的设计理念与实践体系。

1.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

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即要发掘出其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又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不是和缺憾,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要活学活用。很多设计师还存有“借古人以自重”的倾向,认为套几件古装或搬出典故神话就是弘扬民族文化,设计就有了文化内涵,殊不知这恰恰是远离文化的一种流于表面的吸收,刻意模仿穿衣戴帽的行为表现。

那么如何在海报设计中将民族性与时代性创造性相结合,是体现其本土文化设计的关键之一。我们认为,首要的就是将中国文化传统中视觉的符号和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这些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与时代变迁的种子,根植于国人心中,使其保持文化的认同。因此,我们所要努力把握的不仅是形式与内容,更重要的是抓住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所蕴含的精神方式与审美内涵,并自然地将它转化到我们当代的海报设计之中,亦即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视觉语言。例如余秉楠1995年创作的《海峡两岸一家亲》是为台湾印象海报会设计的“汉字”海报。作品选用了最古的篆字“家”,家是屋顶下的猪,一个多么美好的形象,多么安定和幸福的家庭,它虽然经历长期的形制更叠,繁衍出行,仍离不开造字的初衷,隐喻出海峡两岸一家亲的主题。刘小康设计的《新北京,新奥运》,背景是北京故宫九龙壁中的一条栩栩如生,威武动感,再加上一个跑步人形及科技感的线条造型,重叠龙形和人形,把传统文化,现代思维和运动精神结合起来,表达新时代北京的气象,还有很多成功作品,陈幼坚1987年设计的《Hello香港》,李永铨1993年设计的《现代香港设计师八人展——八仙过海》海报等等,都是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重新看待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这对于发现具有新时期民族特色的海报设计艺术具有启发的意义。

2.“全球化”中的现代中国海报设计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海报作为信息与观念交流的载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个成功的海报设计应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共通性意念,通过图形文化方式表现出来,以求人们免去因文化、地域、语言、种族等,使人类交流产生阻碍的因素,通过视觉图形而达到心灵之间的直接沟通。

真正理想的“现代海报设计”,应该更多是一种融古通今,关怀人性的思考方式,是多种文化并存,是人与自然协调的“现代化”的体现,是庄子所畅想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境界。当然,对传统的珍视,并不是一味的沉溺与审美的情感体验,我们所希冀的中国海报设计是在理性秩序下借西学之风,熔铸古代传统,培育拥护中国的文化生命的强大力量,而不是盲目裁切我们古代图形中的优秀片段,凭空移植外来文化。“民族的才是国际的”,把海报设计穿上民族的盛装,让它在世界各种文化的击撞中接受挑战,汲取营养。

(三):结束语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必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狼共舞”并不可怕,相反,每一次异质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交融,都将会带来民族文化质的飞跃。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思想的贫瘠和信念的过失将成为每一位海报设计师共同的劲敌。因此,在这片具有悠久灿烂文化史的土壤中,我们的海报设计师要“善学邯郸,不失故步。中西结合,以中为主,源流结合。以源为主,形成民族个性,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我们的海报设计艺术在本土化的土壤里也必定大放异彩。

摘要:在设计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的失语视觉现象非常突出。作为当今社会人与人交流载体的海报设计,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的道路,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向传统学习,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转化,使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海报设计中既具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性”,这样,我们海报设计才能真正走“国际化”。

关键词:传统民族文化海报设计本土化国际化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以“图”作为信息载体的艺术,也是与传播相结合的设计艺术形式。其中海报便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充满信息与传达的交流载体,它往往可以不通过文字的阅读或提示,让人们一目了然地快速识别图形中所传达的内容和含义。德国设计大师皮尔·门德尔认为:“海报不仅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理解,而且更是一种美的语言,它映射出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与社会文化。”

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失语”现象非常突出。世界设计的大同之日就是它的末日到来之时。当设计失去了民族个性时,不仅达到“世界水平”的目标无法实现,实际上也正在迈向衰败的道路。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是试图去发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本土性又对整个当代设计语言有意义的东西。一个好的海报应该是在寻找表现某种可以识别、分析、解读我们的传统艺术中渗透的我们民族的智慧、意境、精神的“中国特性”。我们要为“中国设计”寻觅正确的方向,也为国际海报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来自把握们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杭间/何洁/靳埭强主编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雷圭元著中国图案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海报设计范文篇2

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对海报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与借鉴作用。面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再认识、再发掘。

1.从艺术手法方面借鉴。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充分体现了或恢弘灵巧,或简约或精致,或工整或粗放或热烈或娟秀,或质朴或奢华等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一切无不为现在海报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靳埭强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疏散的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对于今天机械工具,电脑技术带来的表现手法单调划一的理性倾向,传统民族艺术表现手法对于现代手段与智灵手法的协调,发挥重要的平衡作用。

2.从图像元素方面借鉴。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炼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如梅竹松岁寒三友象征坚贞的友谊,三羊开泰象征吉祥如意,莲花与鱼寓意“连年有余”,喜鹊与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等。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张道一先生指出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本元文化”,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的组合到现代海报设计中,无疑会给单调枯燥的现代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如韩秉华把冰裂纹(开片)结合汉字引用与“苏州印象”海报作为创意概念。开片纹图案窗格及“三点水”的笔法,组成“州”字的主体,并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牌匾中的“苏”字以展示苏州。背景衬以山水影波光和一叶小舟的照片,并以黑色和银色印刷,展现了中国艺术古朴淡雅的诗般意境。

3.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辨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辨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我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轫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朴质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某些知识密码提供了科学辨证的有力思想武器。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中国的绘画理论和设计原理与这种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多义,国画中大写意虚实相生中无不透出这种思维方式的精髓。我们知道思维方式转化到海报设计上,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个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它是使“中国海报设计”登向国际设计舞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海报设计

中西文化的互动和双赢,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海报设计要根植于本土文化精华的土壤中,深入领悟传统中的“中国特性”,汲取外来优秀的意识、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做到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又不落后于国际潮流的设计理念与实践体系。

1.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

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即要发掘出其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又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不是和缺憾,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要活学活用。很多设计师还存有“借古人以自重”的倾向,认为套几件古装或搬出典故神话就是弘扬民族文化,设计就有了文化内涵,殊不知这恰恰是远离文化的一种流于表面的吸收,刻意模仿穿衣戴帽的行为表现。

那么如何在海报设计中将民族性与时代性创造性相结合,是体现其本土文化设计的关键之一。我们认为,首要的就是将中国文化传统中视觉的符号和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这些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与时代变迁的种子,根植于国人心中,使其保持文化的认同。因此,我们所要努力把握的不仅是形式与内容,更重要的是抓住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所蕴含的精神方式与审美内涵,并自然地将它转化到我们当代的海报设计之中,亦即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视觉语言。例如余秉楠1995年创作的《海峡两岸一家亲》是为台湾印象海报会设计的“汉字”海报。作品选用了最古的篆字“家”,家是屋顶下的猪,一个多么美好的形象,多么安定和幸福的家庭,它虽然经历长期的形制更叠,繁衍出行,仍离不开造字的初衷,隐喻出海峡两岸一家亲的主题。刘小康设计的《新北京,新奥运》,背景是北京故宫九龙壁中的一条栩栩如生,威武动感,再加上一个跑步人形及科技感的线条造型,重叠龙形和人形,把传统文化,现代思维和运动精神结合起来,表达新时代北京的气象,还有很多成功作品,陈幼坚1987年设计的《Hello香港》,李永铨1993年设计的《现代香港设计师八人展——八仙过海》海报等等,都是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重新看待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这对于发现具有新时期民族特色的海报设计艺术具有启发的意义。

2.“全球化”中的现代中国海报设计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海报作为信息与观念交流的载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个成功的海报设计应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共通性意念,通过图形文化方式表现出来,以求人们免去因文化、地域、语言、种族等,使人类交流产生阻碍的因素,通过视觉图形而达到心灵之间的直接沟通。

真正理想的“现代海报设计”,应该更多是一种融古通今,关怀人性的思考方式,是多种文化并存,是人与自然协调的“现代化”的体现,是庄子所畅想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境界。当然,对传统的珍视,并不是一味的沉溺与审美的情感体验,我们所希冀的中国海报设计是在理性秩序下借西学之风,熔铸古代传统,培育拥护中国的文化生命的强大力量,而不是盲目裁切我们古代图形中的优秀片段,凭空移植外来文化。“民族的才是国际的”,把海报设计穿上民族的盛装,让它在世界各种文化的击撞中接受挑战,汲取营养。

(三):结束语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必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狼共舞”并不可怕,相反,每一次异质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交融,都将会带来民族文化质的飞跃。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思想的贫瘠和信念的过失将成为每一位海报设计师共同的劲敌。因此,在这片具有悠久灿烂文化史的土壤中,我们的海报设计师要“善学邯郸,不失故步。中西结合,以中为主,源流结合。以源为主,形成民族个性,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我们的海报设计艺术在本土化的土壤里也必定大放异彩。

在设计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的失语视觉现象非常突出。

摘要:在设计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的失语视觉现象非常突出。作为当今社会人与人交流载体的海报设计,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的道路,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向传统学习,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转化,使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海报设计中既具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性”,这样,我们海报设计才能真正走“国际化”。

关键词:传统民族文化海报设计本土化国际化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以“图”作为信息载体的艺术,也是与传播相结合的设计艺术形式。其中海报便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充满信息与传达的交流载体,它往往可以不通过文字的阅读或提示,让人们一目了然地快速识别图形中所传达的内容和含义。德国设计大师皮尔·门德尔认为:“海报不仅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理解,而且更是一种美的语言,它映射出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与社会文化。”

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失语”现象非常突出。世界设计的大同之日就是它的末日到来之时。当设计失去了民族个性时,不仅达到“世界水平”的目标无法实现,实际上也正在迈向衰败的道路。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是试图去发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本土性又对整个当代设计语言有意义的东西。一个好的海报应该是在寻找表现某种可以识别、分析、解读我们的传统艺术中渗透的我们民族的智慧、意境、精神的“中国特性”。我们要为“中国设计”寻觅正确的方向,也为国际海报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来自把握们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杭间/何洁/靳埭强主编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雷圭元著中国图案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海报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残缺”图形;环保主题海报设计;设计师;残缺美设计师

通过“残缺”图形在环保主题海报设计中的应用这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环境被污染破坏、来提倡人们对环境的保护的现实现状。“残缺”图形的应用通过“图裂意连”、“换图意新”、“意全图残”三种表现形式,使环保主题海报设计更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力,传达出海报主题设计中关于环保的主要信息,使环保主题海报涉及内涵更具有价值特征,传达出其教育性、警示性、公益性、宣传性等重要价值意义。

一、“残缺”图形与环保主题海报的特征

(一)“残缺”图形的特征。“残缺”图形是指破损的、不完整的图形,是视觉图形一种表现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也是海报图形设计的主要元素之一。“残缺”图形的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图形自身的残缺,另一种是设计师为了更有效地突出主题、围绕主题人为的造成图形的残缺。但是并非所有的残缺都具有残缺美的,因为受众的审视角度、图形的表达方式、广告受众的自身审美不同会直接影响其信息传达的效果,在设计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残缺能给作品带来不同于其他完整图形的别样韵味,具有一种残缺的美。残缺的美就表现在残缺的利用价值上,即残缺的美是残缺的运用之美。[1]其实对于“残缺”图形来讲,本身是没有体现什么美的,最主要是设计师或者受众自身的文化底蕴所带来的有意识的感知,那么只要是“残缺”图形是有其利用价值的,那么它就是美的。在心理学上“残缺”图形就是打破了人们心中的“格式塔”,也就是完整的图形被打破,引起了人们的视觉警觉,从而加快了脑部的活动,开始分析事物表面上的非常规性,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使人们对“残缺”图形加深印象。“残缺”图形的表现特征分为三种:(1)完整的图形被破损。在一个完整图形中某个部分的破损或者缺失导致了“残缺”图形的出现,这种形式的残缺也分为主动因素和被动因素,主动因素是图形或者物体自身原因造成的残缺,被动因素是通过设计师的专业技术手段使图形造成的人为残缺;(2)完整的图形被“嫁接”。在原有图形的基础上,设计师通过设计主题构思,把完整的图形分成一个或者多个部分,再把这些部分和另外的图形进行合并,按照设计需求组合出一个“完整”的图形;(3)完整的图形被遮掩。设计师利用电脑或者摄影技术手段把完整的图形部分掩盖根据设计的需求造成了“残缺”图形的出现。“残缺”图形作为一种视觉图形的表现形式、一种符号语言,如果恰到好处地应用到设计中,则会更具视觉冲击力。但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的,所有的“残缺”图形都是可以运用的,只有设计师在整体把握设计的基础上,有能力地把“残缺”图形进行巧妙创意,才能展现出图形的残缺之美。(二)环保主题海报设计的特征。环保主题海报是公益海报中的其中一种,主要的目的是在号召人们保护环境,为的是呼吁人们树立起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是设计师通过自己的图形语言展现对人类生存环境保护关注的重要载体,海报中相应搭配简警示文字和图形,使作品展现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理念,具有教育性、警示性、宣传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等特征。环保公益海报更是为社会公益事业提供服务的,它是一种与社会公共活动进行交流的媒介。它充满大众设计行为,促进宣扬社会公众意识和道德观念,因此它是一种社会性的,让大众受益的公益行为。[2]优秀的环保主题海报设计不仅仅是一种传递视觉语言中有效信息的工具,还是一件可以欣赏的作品,更是对人们起到了呼吁的作用。环保主题海报设计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但是这种公益类型的海报却并不讨好,随着当今海报设计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海报设计的审美眼光也越来越高,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作品并不能达到观众的要求,因此环保主题海报设计发挥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小,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减小,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为了让环保主题海报在众多海报中脱颖日出,就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残缺”图形。

二、“残缺”图形在环保主题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残缺”图形作为一种视觉图形的表现形式,应用在环保主题海报设计中,打破了人们心中的“格式塔”完整意识,产生一种特殊的视觉冲击力,给环保主题海报设计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也使残缺美得到了艺术的升华,创造了残缺美的使用价值。(一)“残缺”图形在环保主题海报设计应用的优势。1.“残缺”图形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残缺”图形的表现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容易让人引起注意,具有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突出焦点。2.在海报含义的表达上更直观。“残缺”图形应用在环保主题海报设计上的最终目的是更有效地传达号召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而“残缺”图形相对于文字来说更具有优势,能通过视觉形象表达得更具有趣味性。“残缺”图形能通过创新的视觉表现形式成功地在第一时间吸引到了观众,引领观众的视觉导向,令其在环保海报设计的深刻内涵上引发思考,具有极大的优势。(二)“残缺”图形在环保主题海报设计应用的原则。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的,审视角度、表达方式、广告受众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其信息传达的效果。[3]因此,只有合适的“残缺”图形才可以应用到环保主题海报设计上,“残缺”图形应用在环保主题海报设计上时,设计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残缺”图形要符合主题设计要求。受众的审美应该和“残缺”图形的主题设计一致,它们之间如果产生较大的差异,将导致受众审美的偏离,从而对受众的认知产生直接影响,通俗地说,受众可能看不懂环保主题海报的内容。“残缺”图形的应用应该符合人们的认知美感,符合主题设计要求,才能体现出“残缺”图形的审美价值,才能被人们所认可。2.“残缺”图形不能破坏环保主题海报设计的辨识度。“残缺”图形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海报信息的传达质量,“残缺”图形本身是打破原来图形平衡的重造图形,在应用时不能只追求表现方式的创新从而忽略了环保主题海报设计的整体形象识别,这一点要求设计师不能破坏图形的主体形象特征,突出设计主题才不会误导受众,尽可能地将信息准确传达。(三)“残缺”图形在环保主题海报设计应用的表现形式。通过大部分环保公益海报不难发现,肯定有关于“残缺”图形的出现,这些表现形式大体有三种。1.“图残意连”。“图残意连”也就是图形自身的残缺,环保主题海报主体图形主观残缺或者使用自身带有残缺的图形,图形的外部表现产生了部分或者全部的改变。设计师在环保主题海报设计中把图形造成残损,再加上其他图形或者文字元素以此来体现海报设计的主题,这种表现方式打破了原有环保主题海报设计视觉上的完整性,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感受。海报《饮食屠杀》中就巧妙地运用了“图残意连”,鲜红色的背景下,一条鱼在“哭泣”,许多的刀叉比作条形码横穿而过,整条鱼只剩下完整的鱼头和鱼骨,鱼的“残缺”在提醒着我们不要过度捕捞,要爱护我们的海洋环境。设计师要讲述一个关于过度捕杀动物造成的生态失衡,希望饮食大众能够得到启示。绘画题材的海报视觉美感很强,形式意味有趣而吸引受众的眼球,鲜明的主题让海报传达更加直接有力。[4]鱼的残缺利用不仅在视觉上更有冲击力地表达了过度捕捞的现状,更能引导人们的深入思考,这就是环保主题海报的目的。饮食屠杀(如图1)所示。2.“换图意新”。“换图意新”也可以称为同构图形成的残缺形式,环保主题公益海报在设计上大多都采用了这种表现形式。“残缺”图形海报形成的图形残缺不仅仅是自身图形的残缺,同构替换得方式也同样能够产生这种效果,图形中的某个部位被另一个图形所替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偷梁换柱”式的“嫁接”。替换使得原有信息中断,形成一种新的视觉焦点,受众的视觉受阻,但受众注意力很快又被新的图形所吸引,形成新的视觉中心。在吸烟对于海洋污染的公益海报中把鱼身“嫁接”到烟头上,烟头和鱼都使用的食物照片经过PS处理放在一起,设计师利用这种实物“嫁接”使得受众心中充满疑惑,为什么鱼的头会换成烟头呢,仔细考虑才会豁然领悟到原来是烟头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水的生物,设计师其用心的安排,给人一种疑惑和不解,使“残缺”图形在环保主题海报上的应用通过视觉的传达达到了告知人们要保护我们的环境。吸烟对于海洋污染的公益海报(如图2)所示。3.“意全整残”。“意全整残”也是构图形成的残缺,即在环保主题海报设计过程中,整个海报的画面因构图所造成的残缺,设计师要根据主题舍弃多余的部分,从而着重表现某些事物,这就会使局部的图形的造成残缺。老子以“大道”为至美,并将其形象地解释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认为最高层次的美不会拘泥于一定形式或格局。[5]一个好的图形,可以说是一个高度概括简化特征的“残缺”图形,通过人为的残缺引导了受众对海报整体画面的感知变强,在受众的脑海中达到了“完整”,体现出环保主题海报设计的教育性、宣传性、警示性、社会性、公益性的价值。在海报《whatarewebreathing》中则采用“意全整残”的表现形式,整个画面采用醒目的黑色和红色配色,画面中下方是工厂正在排放污染的气体,排放的气体整个形状是人头的剪影,只采用了人的头,没有使用整个人的形象,人头上的鼻尖和工厂中的烟筒相连接,正好对应了海报的主题:我们呼吸什么。海报是不完整人物剪影,只采用人的头部,其他位置由于设计师考虑构图的原因则被省略,这种因为构图的局部残缺,使得图形视觉冲击力增强,画面显得简洁而单纯。《whatarewebreathing》(如图3)所示。通过“图残意连”、“换图意新”、“意全整残”这三种表现形式可以总结出来:环保主题海报设计中的图形残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残缺而残缺,它主要的目的是让理性意识与理性行为、外表图形与本质内容这几点的完美结合,在残缺的外表下所蕴含着和预期相匹配的完整意识。残缺之美恰恰是因为残缺掉这些部分,更能突出事物的本质,激发受众的视觉完形心理,从而然他们产生广阔的联想空间。[6]“残缺”图形能够增加环保主题海报的视觉吸引力,引起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并且丰富了环保主题海报想象空间,当适合的“残缺”图形应用在环保主题海报设计上时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对环保主题海报本身的特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残缺”图形在环保主题海报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残缺”图形这种表现形式给环保主题海报设计带来了创新,也带来了新的机会,环保主题海报利用残缺的表现形式为设计主题服务,从而实现出“残缺”的艺术价值,达到了环保主题海报的宣传性、教育性、警示性、公益性、社会性等目的效果。1.形成了视觉焦点,突出主题。“残缺”图形在环保公益海报设计中的应用最大的优势在于吸引视觉焦点,使受众目光停留在海报的内容上,能让整个画面产生震撼力。画面的每一个细节都服务于环保主题海报设计的主题,突出了环保主题海报设计的核心内涵是环境保护,使人们在画面上感受到设计师的巧妙用心,更能体现环保主题海报的价值所在。2.设计寻找出创新点。创新是推动着设计进步的核心,环保公益海报在设计上也在不断创新,无论是观念上、内容上或者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残缺”图形在环保主题海报设计中的应用这就是一种创新,与其他环保主题海报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地方在于使受众心理的平衡坐标被打破,形成视觉冲击力,从而引发受众心理的强烈反应,画面能够被记住的同时,抓住了人们的视觉吸引力,使“残缺”物象饱含意义,达到环保主题海报设计的价值所在。3.画面增强趣味性。环保主题海报设计利用残缺的表现手法也是非常有趣味的,这种表现手法在设计上虽然刚刚开始,却早在中国的文字上出现过,杭州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观鱼”,为清朝康熙皇帝的手迹。当我们发现汉字“鱼”的四点写成三点,这种刻意而为的手法,我们可以说是残缺。究其原因,康熙皇帝信奉佛教,崇尚“好生之德”,而在中国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繁体的“鱼”字为四点,鱼遇水而生,遇火而死。康熙皇帝不忍心见鱼死,将碑文的“鱼”字写成三点,以表皇恩浩荡,恩泽万物之意。[7]残缺就好像隐形的手掌,让人们发挥想象力去猜想整体是什么,以熟悉见陌生,以部分见整体,激发了人们的审美情趣。4.目的是有效的表达内容。环保主题海报设计主体图形外表的残缺与设计师所要传达的内在思想有了某种联系,这就是有效传达了海报的内容,设计师利用环保主题海报设计来传达出对于现实社会环保问题的客观反映,也就是说,表象的残缺不是为残缺而残缺,而是感性的知识与理性的认识、表现形式与海报内容的完美统一。

“残缺”图形以特殊的符号语言,通过“图裂意连”、“换图意新”、“意全图残”三中表现形式应用到环保主题海报设计中,使得环保主题海报设计突出了海报主体、形成了视觉焦点、引发人们的想象、形成设计创新和传达出海报的有效信息四个层面的所指内涵,环保主题海报设计主体图形的残缺构成了设计师海报创作过程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其图形的残缺是符合环保主题海报的主流思想和更有效表达环保主题海报的核心内涵人为的做出残缺,是设计师使环保主题海报设计更突显出自身的教育性、警示性、公益性、宣传性等价值,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黄洪澜.论残缺之美[J].时代文学,2010(01):226-227.

[2]单玉晴.“健康”主题公益海报设计研究与实践[M].吉林:延边大学,2016:7-8.

[3]胡晓芳.小议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图形残缺美[J].大众文艺,2013(06):135-136.

[4]张武杰.公益海报中的叙事性思维与设计应用[J].设计,2017(19):50-51.

[5]张华.论先秦美学思想对现代家具审美的启示[J].包装工程,2016.37(8):90-91.

[6]张小华.残缺之完美-日本现代设计的特质探析[J].设计,2014(7):123-124.

海报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传统民族文化海报设计本土化国际化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以“图”作为信息载体的艺术,也是与传播相结合的设计艺术形式。其中海报便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充满信息与传达的交流载体,它往往可以不通过文字的阅读或提示,让人们一目了然地快速识别图形中所传达的内容和含义。德国设计大师皮尔·门德尔认为:“海报不仅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理解,而且更是一种美的语言,它映射出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与社会文化。”

然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现代视觉设计中充满了受西方影响的视觉语言,“国际化”视觉符号的泛滥与“本土化”视觉语言“失语”现象非常突出。世界设计的大同之日就是它的末日到来之时。当设计失去了民族个性时,不仅达到“世界水平”的目标无法实现,实际上也正在迈向衰败的道路。真正的“中国设计”应该是试图去发现一种既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本土性又对整个当代设计语言有意义的东西。一个好的海报应该是在寻找表现某种可以识别、分析、解读我们的传统艺术中渗透的我们民族的智慧、意境、精神的“中国特性”。我们要为“中国设计”寻觅正确的方向,也为国际海报艺术设计的丰富性提供来自把握们本土的智慧和想象力。

(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海报设计

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对海报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与借鉴作用。面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再认识、再发掘。

1.从艺术手法方面借鉴。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充分体现了或恢弘灵巧,或简约或精致,或工整或粗放或热烈或娟秀,或质朴或奢华等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一切无不为现在海报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靳埭强为日本“自在”纸坊创作的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海报,在纸纹上运用了传统手造纸的毛边,宣纸竹纹变化构成中国山水自然绘画意境疏散的意象,表现了中国人文性情无束,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整幅海报制作结合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把作品风格淋漓尽致突显。对于今天机械工具,电脑技术带来的表现手法单调划一的理性倾向,传统民族艺术表现手法对于现代手段与智灵手法的协调,发挥重要的平衡作用。

2.从图像元素方面借鉴。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炼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如梅竹松岁寒三友象征坚贞的友谊,三羊开泰象征吉祥如意,莲花与鱼寓意“连年有余”,喜鹊与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等。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张道一先生指出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本元文化”,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的组合到现代海报设计中,无疑会给单调枯燥的现代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如韩秉华把冰裂纹(开片)结合汉字引用与“苏州印象”海报作为创意概念。开片纹图案窗格及“三点水”的笔法,组成“州”字的主体,并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牌匾中的“苏”字以展示苏州。背景衬以山水影波光和一叶小舟的照片,并以黑色和银色印刷,展现了中国艺术古朴淡雅的诗般意境。

3.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辨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辨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我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轫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朴质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某些知识密码提供了科学辨证的有力思想武器。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中国的绘画理论和设计原理与这种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多义,国画中大写意虚实相生中无不透出这种思维方式的精髓。我们知道思维方式转化到海报设计上,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个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它是使“中国海报设计”登向国际设计舞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二)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海报设计

中西文化的互动和双赢,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海报设计要根植于本土文化精华的土壤中,深入领悟传统中的“中国特性”,汲取外来优秀的意识、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做到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又不落后于国际潮流的设计理念与实践体系。

1.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

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即要发掘出其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又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不是和缺憾,在进行海报设计时,要活学活用。很多设计师还存有“借古人以自重”的倾向,认为套几件古装或搬出典故神话就是弘扬民族文化,设计就有了文化内涵,殊不知这恰恰是远离文化的一种流于表面的吸收,刻意模仿穿衣戴帽的行为表现。

那么如何在海报设计中将民族性与时代性创造性相结合,是体现其本土文化设计的关键之一。我们认为,首要的就是将中国文化传统中视觉的符号和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这些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与时代变迁的种子,根植于国人心中,使其保持文化的认同。因此,我们所要努力把握的不仅是形式与内容,更重要的是抓住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所蕴含的精神方式与审美内涵,并自然地将它转化到我们当代的海报设计之中,亦即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视觉语言。例如余秉楠1995年创作的《海峡两岸一家亲》是为台湾印象海报会设计的“汉字”海报。作品选用了最古的篆字“家”,家是屋顶下的猪,一个多么美好的形象,多么安定和幸福的家庭,它虽然经历长期的形制更叠,繁衍出行,仍离不开造字的初衷,隐喻出海峡两岸一家亲的主题。刘小康设计的《新北京,新奥运》,背景是北京故宫九龙壁中的一条栩栩如生,威武动感,再加上一个跑步人形及科技感的线条造型,重叠龙形和人形,把传统文化,现代思维和运动精神结合起来,表达新时代北京的气象,还有很多成功作品,陈幼坚1987年设计的《Hello香港》,李永铨1993年设计的《现代香港设计师八人展——八仙过海》海报等等,都是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重新看待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这对于发现具有新时期民族特色的海报设计艺术具有启发的意义。

2.“全球化”中的现代中国海报设计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海报作为信息与观念交流的载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个成功的海报设计应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共通性意念,通过图形文化方式表现出来,以求人们免去因文化、地域、语言、种族等,使人类交流产生阻碍的因素,通过视觉图形而达到心灵之间的直接沟通。

真正理想的“现代海报设计”,应该更多是一种融古通今,关怀人性的思考方式,是多种文化并存,是人与自然协调的“现代化”的体现,是庄子所畅想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境界。当然,对传统的珍视,并不是一味的沉溺与审美的情感体验,我们所希冀的中国海报设计是在理性秩序下借西学之风,熔铸古代传统,培育拥护中国的文化生命的强大力量,而不是盲目裁切我们古代图形中的优秀片段,凭空移植外来文化。“民族的才是国际的”,把海报设计穿上民族的盛装,让它在世界各种文化的击撞中接受挑战,汲取营养。

(三):结束语

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必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狼共舞”并不可怕,相反,每一次异质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交融,都将会带来民族文化质的飞跃。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思想的贫瘠和信念的过失将成为每一位海报设计师共同的劲敌。因此,在这片具有悠久灿烂文化史的土壤中,我们的海报设计师要“善学邯郸,不失故步。中西结合,以中为主,源流结合。以源为主,形成民族个性,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我们的海报设计艺术在本土化的土壤里也必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杭间/何洁/靳埭强主编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雷圭元著中国图案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海报设计范文篇5

关键词:电影海报,设计,文化背景,民族性

世界电影自诞生之日已有百余年历史,“电影海报同月份牌、年画、宣传画一样可统称为招贴画,也可称为电影宣传画。一般张贴于影剧院、广告栏或是张贴在大街马路等公共场所。”电影海报属于平面广告设计,其作用在于推销电影内容,在颇具审美性的艺术形式下,电影海报因设计者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了强烈的民族性艺术风格,因而也成为时代的忠实记录者。

由于美学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电影海报设计必定带有民族性特质。设计师的成长环境决定了设计理念的民族性差异,他的作品体现着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在多元化的沟通与理解中,电影海报图形语言的国际性趋势并没有消解民族性内涵。相反,拥有国际背景的民族性设计才是电影海报的发展趋势,因为国际性基于民族性得以产生、发展,否则电影海报设计的国际化将成为空洞的说谈。以德国为例,它是现代设计与现代设计教育的发祥地,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欧洲传统文化对冈特·兰勃的广告招贴设计作品存有显而易见的影响。源于同一文化土壤的设计师,必定具备相似的设计观,德国HeinzSchulz-Neudamm亲自设计的《大都会》(由弗里兹·朗使执导)国际版电影海报,在美国拍出六十九万美元,因为作品绘制于1927年且存本较少,设计师采用艺术装饰主义手法,极力营造出充满未来世界的审美性效果,进而成为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不同文化背景决定了电影海报的设计理念差异,在提升电影主题的过程中,电影海报也因设计者的民族性,无形之中成为时代风貌的见证者。

电影海报设计伴随着世界电影而产生,经历了由黑白到彩色的发展历程,逐渐由单纯介绍电影内容的招贴画,变成一种平面设计艺术作品。从海报设计角度研究,世界电影海报大致经历了手绘海报和电脑(设计)海报两个阶段。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手绘海报首先出现于观众视野,直到五十年代,新中国的电影海报均采用手绘的形式。这种绘画方式强调了平面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大胆的夸张造型以及鲜明的色彩,充分表达了设计者对电影内容的文化解读。此时的设计要求在于着力刻画影片内容,多写实性描绘,如影片的主人公以及重要场景皆成为手绘对象。1939年由维克多·弗莱明导演的《乱世佳人》成为影坛经典,电影海报以剧中亚特兰大的火光冲天为背景,配合火红的暖色调,夸张而鲜明地表达出英雄怀抱美人的浓烈爱意。1941年由奥逊·威尔斯导演的《公民凯恩》成为划时代的一部影片,它的一款海报(西班牙)采用写实性手法描绘出男主角的半身像,在色彩处理上因降低了纯度造成偏灰的效果,与电影所要阐发的深刻内涵相符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型摄影加工器材的应用以及电脑合成技术的广泛普及,世界电影海报逐渐步入电脑设计时代。设计师采用先进的电脑合成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写实性描绘,丰富了电影海报的象征性寓意以及文化的多义性表达,成为电影商业化运作中的一个亮点。萨姆·门德斯(SamMendes)导演、AlanBall编剧的《美国丽人》为一部家庭伦理片,海报以少女性感、美丽的腹部为背景,一朵玫瑰花尽显青春的甜美,画面呈现粉红色娇嫩的绘画色调,温暖、鲜艳的色彩与深刻、复杂的故事内容形成鲜明对比。它没有任何写实性描绘,暧昧的电影主题通过人体的肌肤得以表达,含蓄而深刻。大导演斯皮尔博格的经典之作《外星人E·T》为一部科幻片,海报以一轮明月为背景,一个穿雨衣的小男孩正骑着单车向月亮奔去。画面前方男孩和外星人用食指相通,温情的友谊成为这部科幻片的感情基调。海报选取湛蓝的色调,象征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秘,正如影片内容注重电脑特效的运用,海报设计在奇幻性的视觉语言中向受众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孩童之梦。导演韦斯·克莱文于2000年制作的《惊声尖叫·3》为一部喜剧类惊悚片,电影海报选取黑色调造成了某种视觉压迫感,左边从黑暗中飘来一张变性的骷髅脸,右边为一个白色数字“3”,其中透出一个女子惊恐的眼睛。海报以黑白形成强烈的对比色,营造出恐怖的画面视觉效果,它在设计理念中摒除了叙事性概念,抓住“惊悚”这一核心元素,为电影做出了较好的市场宣传。

可以说,一部出色的电影海报可以提升电影的艺术品味,甚至成为电影内容所成就的某种文化的象征性代表。譬如顾长卫于2005年的处女作《孔雀》,它的海报以麦地为背景,左上方是一个白色的降落伞,右下方的女主角推着自行车,出神地望着远方天空。画面选取纯度较低的灰绿色为基调,呈现出略带感伤的怀旧情绪;女主角凝视远方天空的默默神态,以及象征着个人梦想的白色降落伞……这些设计元素与影片的主题意义相得益彰,观后令人无限回味八十年代社会转型期的历史风貌。当然,出于电影内容的实际需要,在电脑时代的电影海报设计中仍会出现若干手绘海报,这也不失为一种文化怀旧的经典性回归。

早期的手绘海报多出自画家之手,之后为专业设计师,无论其何种身份,电影海报制作者的文化修养对设计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东方文化内部,包括中华民族、大和民族以及朝鲜民族,他们秉持着传统的儒教思想,却又各具特色,这种细微的文化差异对电影海报设计存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斯皮尔博格执导的《艺妓回忆录》中,它的海报设计将目光聚焦在一张苍白的脸上,搭配鲜艳的红唇、翠绿的眼珠、飘动的黑发,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黑白的眀暗关系,色彩的冷暖对比,平静的表情与舞动的头发,这些设计元素如同剧情一般,在中西文化间以及儒家文化圈内得到了莫衷一是的反响。在文化禁忌中,东方文化享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人历来忌讳“流星”以及数字“四”,韩国人忌讳“菊花”,而日本人却忌讳“白手帕”。三国都对红墨水书写的名字表示反感,因为这也代表了“死亡”的意义。东方文化中的民族传统也各具特点:中国的“阴阳”学说在现实中对应着相应的象征物,如日、月对应着“阳”与“阴”;在日本和服礼仪中,只有死者的头部右侧方能佩戴头饰……中日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中国人在设计中注重平衡性理念,推崇中庸思想,而日本人却崇尚简约的设计风格,反映出大和民族平和、细腻的文化风貌。另外,中国的汉字不仅成为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也成为一种审美性图案,它们或行云流水,或万马奔腾,只因字体的变化即可完成语义之外的情感表述。由此可见,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呼唤着设计师必须具备专业性知识,只有立足本民族文化传统,方能在设计中显示出超越文化形态的包容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海报设计伴随着中国电影发展而逐步成熟,尤其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了自身的民族性风格。在更早的三十年代,中国电影海报业已出现,但那时并未形成规模,与西方的设计理念差距较大。建国后中国电影海报设计者借鉴多种艺术手法,在手绘海报时期,他们多采用水粉,还有油画、素描、摄影、雕塑、国画、版画、连环画以及剪纸等艺术形式,可以说他们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丰富的文化补给。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传统文化中的国画、工艺美术以及少数民族装饰艺术,对电影海报的民族性颇具影响。中国传统绘画粗略分为写意和工笔两大类,前者重在意境,用极简笔墨勾勒出物象的形神;后者运用工整、缜密、细致的技法来描绘物象。1959年出品的电影《林则徐》,邀请国画大师程十发进行海报创作,他用中国水墨的表现手法塑造了林则徐的英雄气势,成为手绘海报中难得的精品。电影海报的作用在于吸引眼球、传递信息,同时也要具备艺术审美。中国写意绘画要求笔墨简单且形神兼备,寥寥数笔便表现出物象特点以及现场氛围状况。电影《小街》海报即是此例,一个人物头像仅用去些许笔墨,简单、醒目的笔墨语言,黑白相间的虚实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这种传统绘画方式也易于拉近与中国观众的距离,因为受众在迅速接受电影内容的宣传中,容易产生审美性共鸣。对于中国戏曲电影,借鉴传统绘画方式进行电影海报设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者皆为中国传统艺术珍品,讲求简约以及意境悠远,在设计中通过国画笔墨的“气韵生动”,可以达到两种艺术形式在审美取向上的精神性共鸣。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工艺美术中的版画和剪纸艺术,也成为颇具中国特色的设计元素。版画是以“版”作为媒介,进行绘画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在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们在理论上吸收了了来自欧洲版画界诸如麦绥莱勒和珂勒惠支的艺术思想,以及当时苏联版画界的革命主义精神,于是中国版画界成为“左联”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抗日宣传中,他们将版画视作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因而版画艺术与民族情感相融合,在中国得到广泛普及。电影海报《红色娘子军》以木刻版画的形式,着力刻画了娘子军的飒爽英姿;八十年代电《聂耳》和《早春二月》的电影海报设计,也都取得了木刻版画的艺术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剪纸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民间美术之一,至今仍在民众中拥有影响力。早期的剪纸多见于丧葬以及祭祀仪式,发展至今,成为一种产生广泛影响的民俗艺术。剪纸讲究图案式构图,虚实相间以及明暗的强烈对比,这一艺术形式被电影海报所借鉴,设计的民族性愈发强烈。基于民间故事拍摄而成的电影《白蛇传》,它的电影海报采用民间剪纸设计元素,取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一方面,剪纸艺术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为受众接受;另一方面,剪纸与民间故事在审美上具有相通性,民俗艺术赋予民间故事以更多传奇性因素,颇具吸引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而民族装饰类图案也经常出现在电影海报设计中,成为一个亮点。由于地域广阔,各地民族风俗习惯亦有差异,于是别具风情的民族性装饰类图案可以获得更多关注,并发挥艺术审美的功用。在电影海报《金银滩》中,设计师手绘了少数民族典型服饰,不但符合剧情需要,也起到吸引眼球的作用。电影海报《相约在凤尾竹下》传递出浓郁的苗族风情,不仅适合少数民族影片的内容宣传,在艺术审美上更是获得了相当成功。

直至九十年代,中国电影海报设计多采用电脑三维技术与摄影图片结合的方式,这一阶段的时代创新仍在积极探索中。告别了传统手绘的设计方法,设计师需要在国际性图像语汇中找到自身的民族性内涵,正如七八十年代的努力探索一样,在新世纪中以民族性姿态走向世界影坛。

纵观电影海报的发展历程,从手绘阶段到电脑设计时代,这一艺术形式越来越需要设计师具备专业性知识。电影海报设计开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设计门类,文化的差异性注定其具备显著的民族性特征。电影海报设计师只有立足文化传统并冲破其束缚,方能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逐渐达到完善自身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浩云,《激情岁月的典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2、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3、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4、索理、齐霞,《论电影海报设计》,《装饰》,2006年11期

5、戴晓玲,《小议电影海报的设计》,《电影评介》,2006年15期

海报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电影海报图形设计表现设计原则

电影海报是海报设计的一个种类,但是比一般的海报更富有情节性,具有传递电影信息、吸引观众注意、刺激电影票房收入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电影的“名片”。电影海报设计是一种自我形式的推广,更是电影灵魂的直接表达,这种直观的信息传达有时甚至比电影更有说服力。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史弟在巴黎的一问餐厅里,向观众放映《火车到站》,当时还制作了题为《卢米埃电影》的海报,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影海报设计。

由于电影海报兼具绘画和设计的特点,以及对电影宣传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后来的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纷纷参与电影海报设计,他们将绘画和设计的各种风格相互融合,把多种表现形式、手段和技法综合运用,使电影海报设计很长一个时期内呈现出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多元化发展格局。这些优秀的设计既传达了特定的观念和信息,又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品位和价值,同时,也使电影海报成为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收藏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多元化发展,东西方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和融合,现代科技、文化、广告都给电影海报设计带来新的观念,设计师们也在不断尝试、突破常规,在注重电影信息传达的同时,力图使设计出的电影海报独具风格和富有创意,电影海报成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媒介。图形,作为海报设计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这种设计思潮中成为设计师设计的重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图形在电影海报中的功能

图形是一种用形象和色彩来直观地传播信息、观念以及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魅力,它能够超越国界、排除语言障碍并进入各个领域与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是被称为“世界语”的人类通用的视觉符号。因此,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图形具有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易于理解以及将视线引向文案的诱导功能。将不同的图形通过创造性的组合能够产生新的图形语义,使电影海报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从而极大地拓展电影海报的表现空间,并在信息传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电影海报中图形的具象和抽象表现

具象图形与抽象图形是海报设计最基本的表现方式,这种相对意义上的具象与抽象一直都在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着。在电影海报设计中,两者有着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因此在实际应用时,两种表现方式有时会同时出现或者以相互融合的形式出现,设计师通常是根据电影形式和内容的不同。以及观众层次的不同需要而灵活应用的。

1、具象图形

具象图形具有一种亲近有趣和感人的魅力,是人们乐于接受和喜爱的一种视觉语言形式。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具象图形能通过表现客观对象的具体形态来突出电影主题,同时也能表达出一定的意境,其富有美感的写实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电影海报运用具象图形来传达某种观念或信息,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如电影《佐罗传奇》的宣传海报设计,画面中佐罗的形象英俊潇洒,黑面具、黑帽子、黑斗篷、佩剑和长鞭,以及人物坚毅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态,准确地刻画出一位行踪不定、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蒙面游侠。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提高画面的被注意值,而且还使电影宣传更富有成效。

具象图形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感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易于快速从心理上取得人们的信任,从视觉上激发人们对电影本身的兴趣和需求欲望,尤其是极具创意的写实图形,其被设计师主观放大的高度逼真的形象,超越了视觉的一般状态,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上的极大震撼。

由于电影海报设计中具象图形的表现空间十分宽广,所以它的作用不可估量,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至今一直占据着电影海报视觉表现的主导地位。

2、抽象图形

抽象图形,是“从具体物象出发,不断反复地剔除物的细节,忽略、忘却它的原形,超越它的具体性,从整体意象上把握它的结构形态,也就是要予以抽象化”,是高度理念化的一种视觉表现,集中体现了客观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的形式美。

抽象图形的独创性可以使电影海报设计不受任何对象和表现技巧的束缚。不受时空的限制,它通常是通过对构图、形象、色彩的单纯化表现强化电影主题,并使主题更为强烈鲜明,更具有典型性和情感化的特征。如电影《黑暗中的舞者》的宣传海报设计,斑驳的黑色背景,散落的白色文字,突起的盲文。不需要具体的形象,简洁的画面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幻想空间:在想象的明亮和现实的滞重问隐约进发出塞尔玛的歌声,也许此时塞尔玛的灵魂正徘徊在无边的黑暗当中,但天堂的光线就在她的前方,她会在那里看见吉恩清澈的双眼,将在那里用她的天籁嗓音歌唱天堂里的颤音。

抽象图形具有宽泛的象征性,所以在电影海报设计中表现的范围也是广泛的,既可以表现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电影主题,又可以表现科技、文化、体育等电影主题。与具象图形的相互结合、互为渗透,可以对电影主题进行更深层次的表现,这种两者结合的画面,具有简洁、明快的效果和强烈的现代感、形式感和装饰性。

没有一种图形能够如抽象图形的千变万化和象征特性一样涵盖更多的内容。也正是由于这种宽泛的象征性,要识别和理解它需要依赖于人们的感受与文化程度。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程度、生活经历、性格、欣赏习惯等因素都会使人们对于抽象图形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选择与运用抽象图形进行电影海报设计时,必须以了解和掌握人们的文化心理、欣赏习惯为前提,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避免因为视觉语言晦涩模糊出现的歧义性和负面效应,以利于抽象图形准确地表述电影主题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抽象图形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打破了具象表现的单一模式,极大地拓展了电影海报的表现空间。

三、电影海报中图形设计的基本原则

首先,电影海报中的图形设计应该遵循“阅读最省力”的原则,形象要高度简洁、富于创意。直观形象性的图形阅读越省力,越能增强其被注意值,进而使人们对所要宣传的电影产生明确而又深刻的印象。

其次,电影海报中的图形要符合社会与大众的道德观念,在所传递的信息和社会形态的主流文化相吻合的基础上,画面形象应生动鲜明并给人以美的感受,使人们看后能够产生生理上的舒适感和心理上的亲近感,既设计中通常所说的感情的愉悦性。公务员之家

再次,图形的形象要主次分明,主要形象应与设计诉求的目标相一致,为电影主题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单纯的追求形式美和自我意识的表现。或者不知所云,都会使人们的注意力分散、转移,从而导致电影海报偏离传递电影信息、吸引观众注意、刺激电影票房收入的目的。

海报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电影海报;艺术设计;视觉要素

1.前言

电影行业的崛起和发展不仅仅是以技术的进步、发展以及普及作为支撑,同时还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很大关联。电影作为一个重要的娱乐项目深受人们的欢迎,电影海报作为电影的附属产品也随着电影行业的不断发展而获得非常大的发展,现阶段的电影海报设计和时代元素、观念、技术等相结合不断发生变化,而视觉要素的应用则是电影海报成败的关键。

2.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基本视觉要素

电影海报是通过完整的视觉形象以平面形式对影视文化、电影信息进行传达,海报设计师应该在海报设计过程中通过合理的确定海报的内容和形式,来提升海报本身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设计就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通过创造出具备诱导效果以及心理联想效果的视觉形象,对观众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情感上的碰撞。而总的来说在电影海报设计过程中视觉要素占据其中的主要部分,通过不同视觉要素相叠加从而设计出对观众富有吸引力的电影海报。电影海报基本视觉要素由三部分组成,图形要素、文字要素和色彩要素。这是电影海报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三大要素,电影海报设计人员要通过灵活运用三大要素,表现出和电影相符合的基调和情感。2.1文字要素在电影海报设计中,文字是三要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字应用主要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剧情式海报,侧重于介绍影片基本信息;另一类是非剧情海报,侧重突出文字的艺术美感。在剧情海报中,应用文字来介绍影片基本的信息,这些基本信息主要包含演职员信息、上映的时间、获奖的情况或者是媒体评价等相关内容。在非剧情海报中,则着重对文字进行艺术化处理,这些带有艺术美感的文字主要是片名解说词等高度凝炼后的短语,这些带有艺术美感的文字使得整张海报的艺术感更加突显。这两个不同形式的文字要素表现方式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效果,当然也可以两种形式兼收并蓄。设计人员在海报设计过程中通过对文字的设计,使得文字的形态与影片的主题紧紧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引起受众的共鸣。2.2图形要素在电影海报设计过程中,图形要素是最为重要的视觉要素,在海报设计行业中普遍认为,一个好的海报设计作品应该靠图形语言说话,而不是单靠文字来进行注释。图形要素在电影海报中不仅可以向观众传达相应的信息,还能够使用富于创意意味的形式,通过简约、中心突出的图形设计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起到宣传电影作品的目的。设计师在进行图形要素的设计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三点内容:第一点就是需要关注图形的创意表达,注重创造新概念的同时,也需要增强图形的可读性。第二点就是需要使得设计出的图像树立自身的风格和品牌形象,从而传达出一种高品质的视觉形象。第三点就是需要在图形表达方法上坚持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通过海报图形要素的设计给观众传达出一种非常直观的视觉冲击,轻易将影片的特性、卖点表现出来。当观众在看到画面的时候,就能够对电影的内容产生一定的联想,从而引发浓厚的观影兴趣。2.3色彩要素:电影海报设计中色彩要素也非常重要,这会对海报整体设计的方向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色彩要素将会直接体现整个电影的基调,其主要具备以下两点特征:第一点就是色彩搭配,电影海报中的色彩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现形式,人们在观察到海报的时候,首先会关注到的就是整张海报的色彩搭配。第二点就是色彩会表达出一种非常明显的感情意识,海报中的色彩要素能够使观众感受到电影的某种特定的情绪,从而对观众观影欲望和消费行为产生影响。而从海报的设计和艺术角度来对色彩要素进行分析,可以说色彩不仅仅丰富了海报的画面效果,还能够提升海报整体设计效果。在电影海报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想要对色彩进行选择,需要对影片内容有基本的了解,从而将影片的感情同色彩相关联起来。一个好的色彩设计,不仅仅能够强化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还能体现电影形象和主题。观众在通过海报色彩获得良好审美享受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电影中所蕴含的情感。

3.在电影海报设计中视觉要素运用的重点

三大视觉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每个设计元素本身都有自身存在的必要。设计师要通过灵活使用三要素来提升整个海报的艺术感染力。3.1在海报设计过程中需要确定一个相对独立和明确的主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确定主题之后就可以确定整个电影海报视觉要素的基调和方向。同时还能够更好的帮助观众在观看影片之后,对影片的本质特征有更为清晰和准确的认知,和周边同类电影区分开来。通过在海报设计中将新观念或者是想法融入到电影海报中,使得“形”和“意”之间有机的结合,从整体上来说海报的设计就会具有良好的活力,使得观众充满新鲜感。同时通过海报主题的确定,为视觉要素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根据主题选择海报色彩、文字、以及图形,保证海报整体视觉要素选择、使用能够和电影主题相符合。3.2在对海报设计中的视觉要素进行运用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新。一般来说具有美感的设计通常是具有很强的形式感,而设计师在通过对视觉要素所具备的形式感进行创新,就非常容易勾起观众对于海报的欣赏和品味。设计师需要打破以往那些常规思维,把和时代背景相符合的新的视觉审美元素运用到海报设计之中,形成一种新型的视觉感受。3.3色彩要素的选择需要关注传统以及民族民情的差异性。在海报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色彩能够更好的和海报的内容以及形式相符合。在电影海报设计过程中一个良好的、正确的色彩运用能够使海报的宣传获得成功,但如果在海报设计的过程中使用错误的色彩会对海报的宣传起到相反的作用。由于文化传统不同,民俗民情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海报设计师在进行海报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不同民族、地域和习俗的色彩差异,并在这种差异、电影主题、消费群体各自的色彩喜好等多因素相结合的基础上,对电影海报的主色调进行合理定位,保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视觉欣赏需要,以便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4.结束语

电影海报对于电影宣传非常重要,可以说是电影精华成分的一种浓缩和展示,是对电影故事的一种平面表现形式。而通过巧妙的海报视觉设计,可以增强电影海报的表现效果。海报设计师在电影海报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视觉三大要素认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表现方法,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电影海报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玲珠,张谦.浅析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视觉要素[J].电影文学,2011(11):138-139.

[2]吴念.构图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应用浅析[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2):61.

海报设计范文篇8

这种手法由于直接将产品推向消费者面前,所以要十分注意画面上产品的组合和展示角度,应着力突出产品的品牌和产品本身最容易打动人心的部位,运用色光和背景进行烘托,使产品置身于一个具有感染力的空间,这样才能增强广告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突出特征法

运用各种方式抓住和强调产品或主题本身与众不同的特征,并把它鲜明地表现出来,将这些特征置于广告画面的主要视觉部位或加以烘托处理,使观众在接触言辞画面的瞬间即很快感受到,对其产生注意和发生视觉兴趣,达到刺激购买欲望的促销目的。

在广告表现中,这些应着力加以突出和渲染的特征,一般由富于个性产品形象与众不同的特殊能力、厂商的企业标志和产品的商标等要素来决定。

突出特征的手法也是我们常见的运用得十分普遍的表现手法,是突出广告主题的重要手法之一,有着不可忽略的表现价值

对比衬托法

对比是一种趋向于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放在鲜明的对照和直接对比中来表现,借彼显此,互比互衬,从对比所呈现的差别中,达到集中、简洁、曲折变化的表现。通过这种手法更鲜明地强调或提示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给消费者以深刻的视觉感受。

作为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一切艺术都受惠于对比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广告主题加强了表现力度,而且饱含情趣,扩大了广告作品的感染力。对比手法运用的成功,能使貌似平凡的画面处理隐含着丰富的意味,展示了广告主题表现的不同层次和深度。

合理夸张法

借助想象,对广告作品中所宣传的对象的品质或特性的某个方面进行相当明显的过份夸大,以加深或扩大这些特征的认识。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夸张是一般中求新奇变化,通过虚构把对象的特点和个性中美的方面进行夸大,赋予人们一种新奇与变化的情趣。

按其表现的特征,夸张可以分为形态夸张和神情夸张两种类型,前者为表象性的处理品,后者则为含蓄性的情态处理品。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为广告的艺术美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色彩,使产品的特征性鲜明、突出、动人。

以小见大法

在广告设计中对立体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设计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广告画面描写的焦点和视觉兴趣中心,它既是广告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设计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面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运用联想法

在审美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联想,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大艺术形象的容量,加深画面的意境。

通过联想,人们在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经验,美感往往显得特别强烈,从而使审美对象与审美国微软公司者融合为一体,在产生联想过程中引发了美感共鸣,其感情的强度总是激烈的、丰富的。

富于幽默法

幽默法是指广告作品中巧妙地再现喜剧性特征,抓住生活现象中局部性的东西,通过人们的性恪、外貌和举止的某些可笑的特征表现出来。

幽默的表现手法,往往运用饶有风趣的情节,巧妙的安排,把某种需要肯定的事物,无限延伸到漫画的程度,造成一种充满情趣,引人发笑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幽默的矛盾冲突可以达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勾引起观赏者会心的微笑,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借用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两个在本拷贝各不相同,而在某些方面又有些相似性的事物,“以此物喻彼物”,比喻的事物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某一点上与主题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因而可以借题发挥,进行延伸转化,获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效果。

与其它表现手法相比,比喻手法比较含蓄隐伏,有时难以一目了然,但一旦领会其意,便能给一以意味无尽的感受。

以情托物法

艺术的感染力最有直接作用的是感情因素,审美就是主体与美的对象不断交流感情产生共鸣的过程。艺术有传达感情的特征,“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这句话已表明了感情因素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在表现手法上侧重选择具有感情倾向的内容,以美好的感情来烘托主题,真实而生动地反映这种审美感情就能获得以情动人,发挥艺术感染人的力量,这是现代广告设计的文学侧重和美的意境与情趣的追求。

悬念安排法

在表现手法上故弄玄虚,布下疑阵,使人对广告画面乍看不解题意,造成一种猜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在观众的心理上掀起层层波澜,产生夸张的效果,驱动消费者的好奇心和强烈举动,开启积极的思维联想,引起观众进一步探明广告题意之所在强烈愿望,然后通过广告标题或正文把广告的主题点明出来,使悬念得以解除,给人留下难忘的心理感受。

悬念手法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它首先能加深矛盾冲突,吸引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造成一种强烈的感受,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选择偶像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心里都有自己崇拜、仰慕或效仿的对象,而且有一种想尽可能地向他靠近的心理欲求,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手法正是针对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运用的,它抓住人们对名人偶像仰慕的心理,选择观众心目中崇拜的偶像,配合产品信息传达给观众。由于名人偶像有很强的心理感召力,故借助名人偶像的陪衬,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印象程度与销售地位,树立名牌的可信度,产生不可言喻的说服力,诱发消费者对广告中名人偶像所赞誉的产品的注意激发起购买欲望。偶像的选择可以是柔美风流的超级女明星,气质不凡举世闻名的男吸星;也可以是驰名世界体坛的男女高手,其它的还可以选择政界要人、社会名流、艺术大师、战场英雄、俊男美女等。偶像的选择要与广告的产品或劳务在品格上相吻合,不然会给人牵强附会之感,使人在心理上予以拒绝,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谐趣模仿法

这是一种创意的引喻手法,别有意味地采用以新换旧的借名方式,把世间一般大众所熟悉的名画等艺术品和社会名流等作为谐趣的图像,经过巧妙的整形履行,使名画名人产生谐趣感,给消费者一种崭新奇特的视觉印象和轻松愉快的趣味性,以其异常、神秘感提高广告的诉耱效果,增加产品身价和注目度。

这种表现手法将广告的说服力,寓于一种近乎漫画化的诙谐情趣中,使人赞叹,令您发笑,让您过目不忘,留下饶有奇趣的回味。

神奇迷幻法

运用畸形的夸张,以无限丰富的想象构织出神话与童话般的画面,在一种奇幻的情景中再现现实,造成与现实生活的某种距离,这种充满浓郁浪漫主义,写意多于写实的表现手法,以突然出现的神奇的视觉感受,很富于感染力,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受,可满足人们喜好奇异多变的审美情趣的要求。

在这种表现手法中艺术想象很重要,它是人类智力发达的一个标志,干什么事情都需要想象,艺术尤其这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想象就艺术的生命。

从创意构想开始直到设计结束,想象都在活跃地进行。想象的突出特征,是它的创造性,创造性的想象是新的意蕴的挖掘开始,是新的意象的浮现展示。它的基本趋向是对联想所唤起的经验进行改造,最终构成带有审美者独特创造的新形象,产生强烈打坳人心的力量。

连续系列法

通过连续画面,形成一个完整的视觉印象,使通过画面和文字传达的广告信息十分清晰、突出、有力。

海报设计范文篇9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蕴含着多种多样的视觉样式。图形符号是古代传达信息、解读信息的一种重要工具,其“形”“色”“神”“意”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包括人、动物、植物、图腾、几何形状等视觉符号,都是记录文化内涵的传统图形元素。广为流传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文学作品、成语中的人和景,以及其他约定俗成的事物组合,如“梅松竹,岁寒三友”寓意坚贞至诚的友谊,莲花和鱼象征“连年有余”的好意头,喜鹊和梅花喻意“喜上眉梢”,“三羊开泰”寄托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等等,都通过特定的图形元素传递出朴素的民族情感,其丰富的意念和造型充分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些极具“中国味”的元素,古老而质朴,历久而弥香,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个性。正如图案学家张道一教授所言“民间艺术乃本元文化”,倘若把富有民族特色的图形元素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必将为中国海报设计送来一缕春风。翻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从文人画到宗教画,从宫廷美术到民间美术,无不运用了形式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工艺,还是殷商时期的青铜制造;无论是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还是汉代的雕塑、画像石;无论是唐宋的绘画,还是明清的瓷器;抑或民间艺术中的剪纸、纹饰、戏剧、面具、木版年画、建筑等,彰显了或恢弘,或灵巧,或粗犷,或精致,或浓烈,或简约,或奢华,或质朴的各种艺术手法。不管是笔墨飘逸的国画丹青抑或个性张扬的装饰图案,不管是千奇百怪的民间剪纸抑或题材丰富的木版年画,都深深烙上了本土文化的烙印,透露出中华儿女独有的审美观和表现力,为海报设计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中国山水画一气呵成的畅快笔意,讲究“迁形取神”“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富有哲学思想,对后代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许多设计师的作品中,朴素的东方传统文化情结清晰可见。誉满全球的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善于吸纳传统文化精髓,融中国水墨技法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于一炉,创作的海报大多流露出这种无法割舍的“水墨精神”。

在审美视觉的体验中,海报设计是在特定时代、特定时间以及特定文化下从事的设计活动,如镜子一般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因此,海报设计更加需要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将文化内涵熔铸在设计理念中,来突出“中国化”的视觉体验。在海报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活学活用原则。倘若我们一味采取“生搬硬套”的办法,对传统文化不假思索地吸收,不但使传统文化发掘止于浅表,相反还会使海报设计更加远离传统文化。随着社会审美观的不断发展,海报设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把民族性、时代性和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对于传统文化,应采取批判地继承与吸收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造型和寓意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提炼、分析、判断、重组、延伸,借助现代设计方法和视觉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意味,使其与现代审美视觉无缝融合。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儿女根之所系、魂之所依,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造就了艺术创作的“中国结”,因此海报设计要做的不单是抓住形式和内容,最重要的一点是把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创造性地融入海报设计的视觉语言当中。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多元文化相互交汇激荡,人类传播方式不断地发生改变。作为一种人类接触密切、与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传播媒介,海报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成功的海报设计,应是人性思想的激烈碰撞,是超越时空与文化限制,超越交流障碍因素,实现设计师与读者心灵相通的直接对话。因此,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下,海报设计既不可“全盘照搬”外来文化,也不可坚持狭隘的民族主义,应根植于本土文化,积极借鉴和吸收先进文化,充分体现国际性与区域性,将外来文化的有利因素融入海报设计中,丰富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穿上民族盛装走向世界增加动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点积累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为后世艺术创作和创意设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海报作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媒介,应在深层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和创新性的探索,把握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最佳结合点,赋予设计更强的生机和活力,使当代中国海报设计绽放出令人瞩目的光彩。

本文作者:周裕荣工作单位: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

海报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公益海报;数字媒体;设计美学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视觉艺术、设计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和媒体技术为一体的一门新兴艺术。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是人的身体的延伸。数字媒体艺术相对于传统媒体艺术,不仅改变了表现形式和视觉语言,还提高了传播的效率。从杜尚的达达主义到安迪沃霍尔的大众流行文化,都将人的设计情感与电脑设计创作相结合,使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并以一种新产物呈现在观众面前。李四达在《数字媒体艺术史》中提到,数字媒体艺术的研究内容有艺术设计(艺术层)、信息技术(科技层)、大众传播(媒体层)、和社会服务(应用层)。1从其应用层来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但更多表现在广告设计、建筑和工业设计、多媒体产品设计、网络媒体设计或展示设计等。这种创作设计行为本身就是以计算机为载体的艺术创造性活动,特别要求设计师或艺术家按照人们对美的规律来设计或者时展中的艺术设计美学探究的需求来创作和呈现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艺术品或者服务型产品。旨在争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抓住观众已经麻木的眼球,充分利用数字媒体的特点使作品在内容、意义和形式上都有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体验。

二、公益海报的概念

公益海报主要是指那些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来传达当代正确观念的一种以为公众谋幸福为目的而设计的非商业广告形式。其受众群体很广泛,制作方式便捷,影响力、号召力强。主要通过印刷张贴的方式展示在各种公共场所,通常都能引起大众文艺观众对某一社会现象的关注,有利于直观地揭示社会现象本质。公益海报主要的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来提高大众的自我道德修养、遵守道德规范,从而使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气,具有效益性、真实性和号召性等特点。公益海报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包括生态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生态哲学,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这也是中国公益海报的三大主流方向。现在公益海报已经不只是社会组织宣扬正能量的手段,有些知名企业为向其消费人群阐释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功能,表明自己并不仅仅追求商业利益,每逢节日或纪念日各大品牌相继放出品牌节日海报,一方面能够很好的利用舆论向绝大部分观众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在推广品牌知名度,比如万科的公益海报就是业间制作精良的海报之一。公益海报作为视觉传达的一种形式,在视觉艺术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海报在选题上设计大胆,创作手法和形式多样,表现效果丰富多彩,重在作品阐释的意义。根据古代中国传统思想来看,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应该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天人合一首先要肯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自然不可拆分。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下的公益海报,“天”就是指自然及其发展规律,“人”就是人类社会及其焦点问题。在数字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很多素材都可以进行加工处理,这是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之一,我们应该如何在设计海报过程中做到“天人合一”呢?公益海报主要源于生活,强烈的真实感可以拉近观众与公益海报的距离,从而增强心理认同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海报的形式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带给观众疲劳感和机械感。《礼记•中庸》中指出:“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为君子达道中和之时,天地便会给其应有的位置。孔子主张的“中庸”思想要求人们的行为要把握一定的度,“允执其中”来保持事物的协调发展,这一点在公益海报的创作中是很受用的。

三、中国公益海报的设计与技法

公益海报的创作形式多样,相同的主题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法可以取得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公益海报的宣传起初以文字为主,后面才渐渐向图形符号化转变。在时代艺术的催生下,公益海报出现了形式上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4种新的艺术形式:1.拼贴艺术。最初,毕卡索在1912年创作的《有藤椅的静物》中,将有真实质感的物件粘贴在画布上,制造空间虚实的视觉效果。后来有人将这种创作方式用在公益海报主题创作中,这种天马星空的想象幽默诙谐,原本没有任何意义的拼贴形式在创作者的主观意图下赋予了一种引导或批判某一观念的深刻含义。同一类型的元素重复使用并拼贴在一起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2.新中式艺术。新中式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在当代潮流背景下的创新,起初运用于家具设计。近些年,随着这种拒绝陈旧的新风格的兴起,新中式艺术逐渐融入平面招贴设计,尤其是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公益海报设计。靳埭强先生作为平面设计界中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他的新中式水墨作品成为新中式最常见的图形符号之一,厚重却明朗,在公益海报中承担着很大一部分重量。3.儿童涂鸦艺术。公益海报创作中,在批判社会某一问题和揭露社会某种丑恶面目的时候,常用幽默夸张的漫画涂鸦方式对该现象进行丑化和批判。中国当代文学巨匠巴金在《家》中写到:“老太爷因为觉群在堂屋里说了不吉利的话,便写了‘童言无忌,大吉大利’的红纸条,拿出来贴在门柱上。”,“童言无忌”一词便流行起来。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孩子是纯白无瑕的,不管孩子说什么都是无罪的,所以很多公益海报设计者利用这一点毫不忌讳的进行批判。日本设计师秋山孝先生作为国际上最活跃的插画海报艺术家之一,利用儿童涂鸦的艺术效果创作了大量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公益海报。4.纪实摄影艺术。纪实艺术是最传统的公益海报创作手法,即在高清摄影的基础上进行图形图像数字加工处理,以营造一种震撼人心的氛围。随着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处理后的纪实摄影能够做到更加直击人心,真实拍摄的画面给观众的感受会更加地真实亲切,且带来巨大的影响。在相应的情境中,极大地增强人们的代入感,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观众可以反思自己,又可以观察他人,这种的信息传递方式更加直观有效,使公益海报中倡导的价值观得到更灵活生动的传播,从而达到公益海报的最佳效果。

四、中国当代数字媒体艺术下公益海报的现状与展望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庞大的信息量几乎轰炸了每一个人的生活。过于简单生硬,缺乏现实价值和人文情怀的公益海报就缺少创新性和艺术美感。近些年,我国的公益海报良莠不齐,绝大部分公益海报过分拘泥于形式化而缺乏创意突破,创作风格不够鲜明、不耐看,创作意识仍停留在图解、喊口号的低水平宣传上,空有画面且意义浅薄。面对繁杂的设计形式和不断涌现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设计出有意义的、可以堪称经典的中国公益海报是当下设计者的努力目标和时代考验。随着5G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成熟,基于5G远程快速传输多媒体公益海报成为现实,公益海报的传播媒介将不断更新,数字媒体技术将不断提升,公益海报的承载力度将变得更大。数字媒体下公益海报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静态、动态和交互三种,即从以前的纸质招贴海报,到现在的动态电子屏投射海报,甚至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种形式的表现方式,如全息投影、VR等可交互的公益交互海报。打破传统观念上特定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并且可以参与到公益海报中。将观众放置于公益海报设计的一环,观众的意识本身与公益海报的互动结合才是完整的作品表达,更大程度上增强沉浸感和代入感,使公益海报正确观念的推广更有效。“科技改变生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公益海报作为公益广告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大力的支持和发展,与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并不断拓宽,使中国的公益事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2]贺祖斌.《生态文明建设的传统智慧与现实意义》,光明日报,2019年.

[3]迟靖霖.《一把真与幻的标尺——浅谈社会文明类公益广告的纪实美学》,大众文艺,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