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期权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7:51:34

股票期权市场

股票期权市场范文篇1

(一)交易品种的开发

交易品种的设计开发是开展股票期权交易的首要问题,在品种开发时,既要尽可能满足投资者规避风险的需要,又要有利于交易活动的繁荣活跃。鉴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状况,笔者提出以下设想:

1.在交易范围上,应严格采用场内标准化交易。因为标准化交易比较集中,易于市场监管,有保证金和严格的结算制度,易于风险的控制。而场外交易由于交易分散,受约束力较差,在我国企业素质和投资者素质不很高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纠纷和违约行为,又没有保证金和严格的结算制度,风险不易控制。

2.在标的股票的选择上,应以大盘绩优股和股价变动幅度较大的个股为主,如沪市的四川长虹、邯郸钢铁、上海机场;深市的深发展A、一汽轿车、深科技等。这些个股是整个市场的中坚力量,对投资者的影响很大,一旦这些股票的股价变动被予以限制,整个股市的稳定性将极大地增强,而且这些个股的盘子较大,不易受投机行为的操纵。

3.股票期权的价格、有效期、执行价等合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

4.股票期权交易的开始阶段应主要配合新股的发行,开展买入期权(看涨期权)的交易,选择适当的时机再推出卖出期权(看跌期权)等复杂品种的交易,这样有利于加快公司上市的速度,推动市场的扩容,同时循序渐进地培育新兴的市场。

(二)市场的构造

一个完整的股票期权市场应包括交易者、市场组织者、保证公司和清算公司,适应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应对这几部分进行合理安排。

1.交易者。作为投资主体的保值者当然是股票期权的主要交易者,但市场中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投机者。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达程度还不够,这些投机者的行为要予以严格监控,因此在我国股票期权市场中应实行“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也称庄家制度,即由一定数量的大机构或券商充当风险承担者的角色,作为交易的主体,做市商对每一种具体的期权必须报出买入和卖出价,买卖差价作为他们的利润。做市商的存在保证了在某一价位的买进和卖出指令能尽快执行,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也有利于国家对期权市场的集中监管。

2.市场组织者。股票期权市场的组织应由国家统一规定,可由沪深两交易所具体承担,其他证券交易中心也可依照进行,但合约的设计、交易规则的制定等,必须实行全国统一,严格避免各交易场所的地区分割。

3.保证公司。标准化的股票期权市场必须要有保证金制度,保证金制度的存在才使股票期权交易的违约风险降到最低水平,也才能使投资者的保值愿望得以实现。保征金的保管一般由保证公司进行。由于股票期权的保证金由期权的卖方单方交纳,因此这种保证公司的角色可由作为中介的交易所充当。具体保证金的比率,鉴于我国股市振幅较大,经常出现单边走势,结算效率较低,因此保证金的比率应适当提高,以10%~15%为宜。这种保证金应严格以现金、国债和现实的股票充当。

4.结算公司。结算公司在股票期权的交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承担了交割者和结算者角色,而且作为买卖双方的第三者,为买卖各方分别提供了切实履约的承诺,从而保证股票期权市场的有效性,降低信用风险。结算公司的组织形式,可以是独立于交易所,也可以是交易所的一个部门。我国股票期权市场应建立结算中心,而且结算中心与交易所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形式,以便两者互相监督,形成对交易行为监控的双层监督体系,但又不能采取完全独立的形式,因为结算作为交易行为的一部分,是为交易行为服务的,过于脱节,必将影响到结算公司与交易所之间的沟通,不利于股票期权市场的发展。

(三)监管体系和法规建设

股票期权市场是要求严格管理、规范化程度很高的市场,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市场发展的监管体系和法规体系意义重大。

在监管体系方面,应建立全国性的期权市场交易委员会,对各交易场所、做市商、结算中心等进行严格监管,定期对监管对象的业务进行审查,对操纵市场、违反交易规则、欺诈等行为要严肃处理。同时还应建立起各交易所和结算公司的自律性管理,提高各机构的自身建设,逐渐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规范发展的运行机制。在法规建设方面,应与行政监管体系相配套,实行市场立法,以法制市。既要制定全国性的期权交易法,作为整个行业的大法,又要制定各交易所、结算公司的自律性规则和条文,还要有各种职业道德规范、操作制度等,在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和法规体系控制之下,股票期权市场才能平稳健康地发展,为金融衍生产品的进一步开放创造条件。

二、建立和发展我国股票期权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研究

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股票期权,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金融资产的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可以有效地推动股票市场的发展,使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建设和发展股票期权市场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是适应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需要

从世界范围来看,股票期权的产生及每次发展无不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关,股票期权实际上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成为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了寻求进一步的发展,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创新必不可少,而股票期权市场正为这种创新打开了出路。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我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将更严酷,单靠传统的金融业务其生存和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必须从最基本的股票期权交易开始,逐步开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一方面利用这些工具管理自身的风险,另一方面大力拓展业务,创造盈利机会,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有利于投资者防范股市风险,从而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我国股票市场由于行情大起大落,风险突出,造成广大投资者心态不稳,甚至对股市失去信心,以致于股市资金严重不足,行情持续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引进股票期权交易,则给投资者提供了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有效工具,投资者利用期权与股票组合进行投资,把市场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不必再担心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从而有助于稳定股市,重新树立起投资者的信心,活跃股票市场。从长期发展来看,股票期权市场还可以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很多在此之前可能滞后的信息披露,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很快得到公开,并反映在股价的敏感性波动上,从而能够解决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直接增强市场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疏理股票市场的供需结构,使供求趋于平衡。

3.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是国企改革的需要

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促使了股市的繁荣,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筹资和投资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改变目前企业筹资困难、每年上市额度用不完的现状,也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战略改组和股份制改造,从而推动国企改革。股票期权的价格发现功能,也为企业的资本经营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企业对财务作出合理安排,对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增加竞争能力也大有好处。

4.有利于吸纳“游资”,分解股票市场上的投机行为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形成了不断膨胀的“游资”,这些“游资”以追逐高额利润为目的,以投机为手段,在金融市场上横冲直撞,使经济运作的局部乃至整体形成”泡沫经济”,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游资”一旦进入股市则使股市的投机行为猖獗。要消除这种投机行为,自然可以通过立法、加强管理等办法实现,但往往随着投机的消失,市场也萎缩了。这是各国证券市场管理中面临的两难境地。通过建立股票期权市场,意味着为这些“游资”和投机行为提供了一个游戏场所,有利于把股票市场上的大量投机行为分散到股票期权市场上来,在润滑市场的同时,又不侵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活跃了股票期权市场,也稳定和繁荣了股票市场。当然,也必须对这些“游资”和投机行为进行严格管理,使投机者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凭自己的能力各显身手。

5.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有利于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股票期权市场是一种建立在高度信用基础上的契约交易,为了保证各项交易活动的健康和有效,必须建立严格、健全的交易法规。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法规体系,虽然《证券法》已经出台,但其可操作性显然较差,还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而通过开展股票期权业务,可以借助其立法工作的进行,促进股票交易法规的健全和完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股票期权市场与股票市场互相配合,使市场的机体更加完善、丰满,功能、作用更加强大,股票市场才能真正起到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二)可行性研究

股票期权市场是建立在股票市场基础之上的,因此对建立股票期权市场的可行性论证,离不开对股票市场基础的考察,同时还要兼顾市场环境及其发展规律。我国现阶段的股票市场状况,已基本上适合建立和发展股票期权市场。

1.基础市场风险的存在,是产生金融衍生产品的根本驱动力,也正是这种驱动力才促使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这是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西方发达国家股票期权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遵循这一规律的。我国也应如此。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巨大风险,并导致市场资金不足、行情低迷,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孕育着开展股票期权交易的巨大冲动,其他领域相关风险的逐步释放使对股票期权这种避险工具的需求越发强烈。强烈需求的存在表明建立我国股票期权市场的首要条件已经具备。这种规避风险的强烈需求在沪深两市表现得十分明显,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至今,在两市持续下跌的过程中,虽然其间利好多多,国家也采取了一些引导投资、促进消费的措施,但只因为风险无法化解,股市的低迷状况难以改变。而风险相对较小的债市却不乏火爆场面,数千亿元的债券发行上市曾一直是领导1998年证券市场的中流砥柱,寻求低风险的债券投资充分说明了投资者规避风险的旺盛需求。

2.“金融工程”学科的研究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使股票期权等衍生工具的供给成为可能。专门从事研究、设计、提供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工程”学科在我国的设立已是1996年的事,以宋逢明教授为代表的金融工程专家在我国金融工程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进展,现已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院设立了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理论研究。与此同时,各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不断拓展,公司收购、买壳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使投资银行大有用武之地,而1998年两只可转换债券和六大证券投资基金的成功上网发行表明投资银行业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方面的实践已初显成就,因此我国投资银行提供股票期权这种衍生产品已完全具有可能性。

3.我国股票市场已达到相当规模,为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近几年的扩容,沪深两市的A股、B股市值已达到将近5万亿元的规模,交易品种也逐渐增多,在这种市场状况下,要设计或选择适当的个股品种作为开展股票期权交易的基础,已不成问题。虽然我国股市规模与美国、日本股市相比还显过小,但正是股票期权交易的引入将使我国股市迅速状大,从而摆脱落后局面。对于盘子过小的个股,股价和期权价格可能受投机因素的影响,但通过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和具体的交易规则完全可以避免。

4.我国股票市场已基本成熟,大的投资机构已达到一定的数量,并且还在日益增多,这为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潜在的参与者和市场旺盛的动力。以上交所为例,2000年底会员总数已达305个,2623家营业网点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的500多个城市,登记注册的机构投资者已近百万个,这些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力;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投机行为使市场风险规避成为可能;经过几年股市风雨的洗礼,大量的投资知识和风险意识已为众多股民所掌握;大券商和各种证券咨询公司的蓬勃发展,还锻炼了大批证券市场从业人员。所有这些都为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市场基础。

股票期权市场范文篇2

(一)必要性研究

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股票期权,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金融资产的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可以有效地推动股票市场的发展,使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建设和发展股票期权市场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是适应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需要

从世界范围来看,股票期权的产生及每次发展无不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关,股票期权实际上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成为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了寻求进一步的发展,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创新必不可少,而股票期权市场正为这种创新打开了出路。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我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将更严酷,单靠传统的金融业务其生存和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必须从最基本的股票期权交易开始,逐步开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一方面利用这些工具管理自身的风险,另一方面大力拓展业务,创造盈利机会,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有利于投资者防范股市风险,从而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我国股票市场由于行情大起大落,风险突出,造成广大投资者心态不稳,甚至对股市失去信心,以致于股市资金严重不足,行情持续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引进股票期权交易,则给投资者提供了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有效工具,投资者利用期权与股票组合进行投资,把市场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不必再担心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从而有助于稳定股市,重新树立起投资者的信心,活跃股票市场。从长期发展来看,股票期权市场还可以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很多在此之前可能滞后的信息披露,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很快得到公开,并反映在股价的敏感性波动上,从而能够解决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直接增强市场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疏理股票市场的供需结构,使供求趋于平衡。

3.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是国企改革的需要

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促使了股市的繁荣,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筹资和投资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改变目前企业筹资困难、每年上市额度用不完的现状,也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战略改组和股份制改造,从而推动国企改革。股票期权的价格发现功能,也为企业的资本经营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企业对财务作出合理安排,对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增加竞争能力也大有好处。

4.有利于吸纳“游资”,分解股票市场上的投机行为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形成了不断膨胀的“游资”,这些“游资”以追逐高额利润为目的,以投机为手段,在金融市场上横冲直撞,使经济运作的局部乃至整体形成”泡沫经济”,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游资”一旦进入股市则使股市的投机行为猖獗。要消除这种投机行为,自然可以通过立法、加强管理等办法实现,但往往随着投机的消失,市场也萎缩了。这是各国证券市场管理中面临的两难境地。通过建立股票期权市场,意味着为这些“游资”和投机行为提供了一个游戏场所,有利于把股票市场上的大量投机行为分散到股票期权市场上来,在润滑市场的同时,又不侵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活跃了股票期权市场,也稳定和繁荣了股票市场。当然,也必须对这些“游资”和投机行为进行严格管理,使投机者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凭自己的能力各显身手。

5.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有利于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股票期权市场是一种建立在高度信用基础上的契约交易,为了保证各项交易活动的健康和有效,必须建立严格、健全的交易法规。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法规体系,虽然《证券法》已经出台,但其可操作性显然较差,还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而通过开展股票期权业务,可以借助其立法工作的进行,促进股票交易法规的健全和完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股票期权市场与股票市场互相配合,使市场的机体更加完善、丰满,功能、作用更加强大,股票市场才能真正起到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二)可行性研究

股票期权市场是建立在股票市场基础之上的,因此对建立股票期权市场的可行性论证,离不开对股票市场基础的考察,同时还要兼顾市场环境及其发展规律。我国现阶段的股票市场状况,已基本上适合建立和发展股票期权市场。

1.基础市场风险的存在,是产生金融衍生产品的根本驱动力,也正是这种驱动力才促使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这是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西方发达国家股票期权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遵循这一规律的。我国也应如此。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巨大风险,并导致市场资金不足、行情低迷,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孕育着开展股票期权交易的巨大冲动,其他领域相关风险的逐步释放使对股票期权这种避险工具的需求越发强烈。强烈需求的存在表明建立我国股票期权市场的首要条件已经具备。这种规避风险的强烈需求在沪深两市表现得十分明显,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至今,在两市持续下跌的过程中,虽然其间利好多多,国家也采取了一些引导投资、促进消费的措施,但只因为风险无法化解,股市的低迷状况难以改变。而风险相对较小的债市却不乏火爆场面,数千亿元的债券发行上市曾一直是领导1998年证券市场的中流砥柱,寻求低风险的债券投资充分说明了投资者规避风险的旺盛需求。

2.“金融工程”学科的研究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使股票期权等衍生工具的供给成为可能。专门从事研究、设计、提供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工程”学科在我国的设立已是1996年的事,以宋逢明教授为代表的金融工程专家在我国金融工程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进展,现已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院设立了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理论研究。与此同时,各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不断拓展,公司收购、买壳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使投资银行大有用武之地,而1998年两只可转换债券和六大证券投资基金的成功上网发行表明投资银行业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方面的实践已初显成就,因此我国投资银行提供股票期权这种衍生产品已完全具有可能性。

3.我国股票市场已达到相当规模,为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近几年的扩容,沪深两市的A股、B股市值已达到将近5万亿元的规模,交易品种也逐渐增多,在这种市场状况下,要设计或选择适当的个股品种作为开展股票期权交易的基础,已不成问题。虽然我国股市规模与美国、日本股市相比还显过小,但正是股票期权交易的引入将使我国股市迅速状大,从而摆脱落后局面。对于盘子过小的个股,股价和期权价格可能受投机因素的影响,但通过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和具体的交易规则完全可以避免。4.我国股票市场已基本成熟,大的投资机构已达到一定的数量,并且还在日益增多,这为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潜在的参与者和市场旺盛的动力。以上交所为例,2000年底会员总数已达305个,2623家营业网点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的500多个城市,登记注册的机构投资者已近百万个,这些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力;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投机行为使市场风险规避成为可能;经过几年股市风雨的洗礼,大量的投资知识和风险意识已为众多股民所掌握;大券商和各种证券咨询公司的蓬勃发展,还锻炼了大批证券市场从业人员。所有这些都为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市场基础。

5.设施先进的交易系统为开展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所需的硬件环境。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目前都已配备了世界一流的卫星通讯设备和电脑处理网络,不仅在每秒钟可以完成5000笔配对交易,而且使各种股票的集中上网竞价成为现实,公正、高效、低成本的投融资环境得到充分体现,为股票期权和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的成功交易提供了可能。

6.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的有益尝试为开展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认股权证市场的尝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却在当时刺激了股市的发展。合约的设计和流通使业界人员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为建立真正的期权市场交了一次学费。至于近几年几只可转换债券的成功发行则充分说明了我国完全能够建立起公平、公正、高效的股票期权市场;截止1998年底,我国共发行了7只可转换债券,1992年11月宝安转券首开了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的新记录,5亿元的转债到1992年底已基本全部发行,只是由于当时经济环境和转换技术存在一系列问题,致使转股比率较低。但1995年证监会《关于在境外发行可转换债券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出台,使中南玻、中纺机在国际上发行可转换债券取得圆满成功,转债溢率和转股比率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1997年3月证券委又了《可转换债券管理暂行办法》,成为我国可转换债券运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转债市场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1998年8月,“南化转债”、“丝绸转债”两只可转换债券分别在沪深两市掀起的热潮足以让国人刮目相看,从而开创了我国可转换债券国内市场良性运行之先河,这也预示着我国未来的股票期权市场大有前景。

二、建立和发展我国股票期权市场的战略规划

(一)交易品种的开发

交易品种的设计开发是开展股票期权交易的首要问题,在品种开发时,既要尽可能满足投资者规避风险的需要,又要有利于交易活动的繁荣活跃。鉴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状况,笔者提出以下设想:

1.在交易范围上,应严格采用场内标准化交易。因为标准化交易比较集中,易于市场监管,有保证金和严格的结算制度,易于风险的控制。而场外交易由于交易分散,受约束力较差,在我国企业素质和投资者素质不很高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纠纷和违约行为,又没有保证金和严格的结算制度,风险不易控制。

2.在标的股票的选择上,应以大盘绩优股和股价变动幅度较大的个股为主,如沪市的四川长虹、邯郸钢铁、上海机场;深市的深发展A、一汽轿车、深科技等。这些个股是整个市场的中坚力量,对投资者的影响很大,一旦这些股票的股价变动被予以限制,整个股市的稳定性将极大地增强,而且这些个股的盘子较大,不易受投机行为的操纵。

3.股票期权的价格、有效期、执行价等合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

4.股票期权交易的开始阶段应主要配合新股的发行,开展买入期权(看涨期权)的交易,选择适当的时机再推出卖出期权(看跌期权)等复杂品种的交易,这样有利于加快公司上市的速度,推动市场的扩容,同时循序渐进地培育新兴的市场。

(二)市场的构造

一个完整的股票期权市场应包括交易者、市场组织者、保证公司和清算公司,适应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应对这几部分进行合理安排。

1.交易者。作为投资主体的保值者当然是股票期权的主要交易者,但市场中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投机者。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达程度还不够,这些投机者的行为要予以严格监控,因此在我国股票期权市场中应实行“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也称庄家制度,即由一定数量的大机构或券商充当风险承担者的角色,作为交易的主体,做市商对每一种具体的期权必须报出买入和卖出价,买卖差价作为他们的利润。做市商的存在保证了在某一价位的买进和卖出指令能尽快执行,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也有利于国家对期权市场的集中监管。

2.市场组织者。股票期权市场的组织应由国家统一规定,可由沪深两交易所具体承担,其他证券交易中心也可依照进行,但合约的设计、交易规则的制定等,必须实行全国统一,严格避免各交易场所的地区分割。

3.保证公司。标准化的股票期权市场必须要有保证金制度,保证金制度的存在才使股票期权交易的违约风险降到最低水平,也才能使投资者的保值愿望得以实现。保征金的保管一般由保证公司进行。由于股票期权的保证金由期权的卖方单方交纳,因此这种保证公司的角色可由作为中介的交易所充当。具体保证金的比率,鉴于我国股市振幅较大,经常出现单边走势,结算效率较低,因此保证金的比率应适当提高,以10%~15%为宜。这种保证金应严格以现金、国债和现实的股票充当。

4.结算公司。结算公司在股票期权的交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承担了交割者和结算者角色,而且作为买卖双方的第三者,为买卖各方分别提供了切实履约的承诺,从而保证股票期权市场的有效性,降低信用风险。结算公司的组织形式,可以是独立于交易所,也可以是交易所的一个部门。我国股票期权市场应建立结算中心,而且结算中心与交易所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形式,以便两者互相监督,形成对交易行为监控的双层监督体系,但又不能采取完全独立的形式,因为结算作为交易行为的一部分,是为交易行为服务的,过于脱节,必将影响到结算公司与交易所之间的沟通,不利于股票期权市场的发展。

(三)监管体系和法规建设

股票期权市场范文篇3

(一)必要性研究

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股票期权,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金融资产的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可以有效地推动股票市场的发展,使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建设和发展股票期权市场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是适应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需要

从世界范围来看,股票期权的产生及每次发展无不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关,股票期权实际上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成为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了寻求进一步的发展,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创新必不可少,而股票期权市场正为这种创新打开了出路。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我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将更严酷,单靠传统的金融业务其生存和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必须从最基本的股票期权交易开始,逐步开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一方面利用这些工具管理自身的风险,另一方面大力拓展业务,创造盈利机会,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有利于投资者防范股市风险,从而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我国股票市场由于行情大起大落,风险突出,造成广大投资者心态不稳,甚至对股市失去信心,以致于股市资金严重不足,行情持续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引进股票期权交易,则给投资者提供了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有效工具,投资者利用期权与股票组合进行投资,把市场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不必再担心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从而有助于稳定股市,重新树立起投资者的信心,活跃股票市场。从长期发展来看,股票期权市场还可以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很多在此之前可能滞后的信息披露,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很快得到公开,并反映在股价的敏感性波动上,从而能够解决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直接增强市场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疏理股票市场的供需结构,使供求趋于平衡。

3.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是国企改革的需要

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促使了股市的繁荣,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筹资和投资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改变目前企业筹资困难、每年上市额度用不完的现状,也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战略改组和股份制改造,从而推动国企改革。股票期权的价格发现功能,也为企业的资本经营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企业对财务作出合理安排,对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增加竞争能力也大有好处。

4.有利于吸纳“游资”,分解股票市场上的投机行为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形成了不断膨胀的“游资”,这些“游资”以追逐高额利润为目的,以投机为手段,在金融市场上横冲直撞,使经济运作的局部乃至整体形成”泡沫经济”,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游资”一旦进入股市则使股市的投机行为猖獗。要消除这种投机行为,自然可以通过立法、加强管理等办法实现,但往往随着投机的消失,市场也萎缩了。这是各国证券市场管理中面临的两难境地。通过建立股票期权市场,意味着为这些“游资”和投机行为提供了一个游戏场所,有利于把股票市场上的大量投机行为分散到股票期权市场上来,在润滑市场的同时,又不侵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活跃了股票期权市场,也稳定和繁荣了股票市场。当然,也必须对这些“游资”和投机行为进行严格管理,使投机者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凭自己的能力各显身手。

5.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有利于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股票期权市场是一种建立在高度信用基础上的契约交易,为了保证各项交易活动的健康和有效,必须建立严格、健全的交易法规。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法规体系,虽然《证券法》已经出台,但其可操作性显然较差,还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而通过开展股票期权业务,可以借助其立法工作的进行,促进股票交易法规的健全和完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股票期权市场与股票市场互相配合,使市场的机体更加完善、丰满,功能、作用更加强大,股票市场才能真正起到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二)可行性研究

股票期权市场是建立在股票市场基础之上的,因此对建立股票期权市场的可行性论证,离不开对股票市场基础的考察,同时还要兼顾市场环境及其发展规律。我国现阶段的股票市场状况,已基本上适合建立和发展股票期权市场。

1.基础市场风险的存在,是产生金融衍生产品的根本驱动力,也正是这种驱动力才促使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这是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西方发达国家股票期权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遵循这一规律的。我国也应如此。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巨大风险,并导致市场资金不足、行情低迷,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孕育着开展股票期权交易的巨大冲动,其他领域相关风险的逐步释放使对股票期权这种避险工具的需求越发强烈。强烈需求的存在表明建立我国股票期权市场的首要条件已经具备。这种规避风险的强烈需求在沪深两市表现得十分明显,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至今,在两市持续下跌的过程中,虽然其间利好多多,国家也采取了一些引导投资、促进消费的措施,但只因为风险无法化解,股市的低迷状况难以改变。而风险相对较小的债市却不乏火爆场面,数千亿元的债券发行上市曾一直是领导1998年证券市场的中流砥柱,寻求低风险的债券投资充分说明了投资者规避风险的旺盛需求。

2.“金融工程”学科的研究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使股票期权等衍生工具的供给成为可能。专门从事研究、设计、提供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工程”学科在我国的设立已是1996年的事,以宋逢明教授为代表的金融工程专家在我国金融工程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进展,现已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院设立了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理论研究。与此同时,各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不断拓展,公司收购、买壳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使投资银行大有用武之地,而1998年两只可转换债券和六大证券投资基金的成功上网发行表明投资银行业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方面的实践已初显成就,因此我国投资银行提供股票期权这种衍生产品已完全具有可能性。

3.我国股票市场已达到相当规模,为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近几年的扩容,沪深两市的A股、B股市值已达到将近5万亿元的规模,交易品种也逐渐增多,在这种市场状况下,要设计或选择适当的个股品种作为开展股票期权交易的基础,已不成问题。虽然我国股市规模与美国、日本股市相比还显过小,但正是股票期权交易的引入将使我国股市迅速状大,从而摆脱落后局面。对于盘子过小的个股,股价和期权价格可能受投机因素的影响,但通过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和具体的交易规则完全可以避免。

4.我国股票市场已基本成熟,大的投资机构已达到一定的数量,并且还在日益增多,这为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潜在的参与者和市场旺盛的动力。以上交所为例,2000年底会员总数已达305个,2623家营业网点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的500多个城市,登记注册的机构投资者已近百万个,这些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力;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投机行为使市场风险规避成为可能;经过几年股市风雨的洗礼,大量的投资知识和风险意识已为众多股民所掌握;大券商和各种证券咨询公司的蓬勃发展,还锻炼了大批证券市场从业人员。所有这些都为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市场基础。

5.设施先进的交易系统为开展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所需的硬件环境。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目前都已配备了世界一流的卫星通讯设备和电脑处理网络,不仅在每秒钟可以完成5000笔配对交易,而且使各种股票的集中上网竞价成为现实,公正、高效、低成本的投融资环境得到充分体现,为股票期权和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的成功交易提供了可能。

6.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的有益尝试为开展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认股权证市场的尝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却在当时刺激了股市的发展。合约的设计和流通使业界人员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为建立真正的期权市场交了一次学费。至于近几年几只可转换债券的成功发行则充分说明了我国完全能够建立起公平、公正、高效的股票期权市场;截止1998年底,我国共发行了7只可转换债券,1992年11月宝安转券首开了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的新记录,5亿元的转债到1992年底已基本全部发行,只是由于当时经济环境和转换技术存在一系列问题,致使转股比率较低。但1995年证监会《关于在境外发行可转换债券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出台,使中南玻、中纺机在国际上发行可转换债券取得圆满成功,转债溢率和转股比率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1997年3月证券委又了《可转换债券管理暂行办法》,成为我国可转换债券运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转债市场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1998年8月,“南化转债”、“丝绸转债”两只可转换债券分别在沪深两市掀起的热潮足以让国人刮目相看,从而开创了我国可转换债券国内市场良性运行之先河,这也预示着我国未来的股票期权市场大有前景。

二、建立和发展我国股票期权市场的战略规划

(一)交易品种的开发

股票期权市场范文篇4

(一)必要性研究

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股票期权,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金融资产的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可以有效地推动股票市场的发展,使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建设和发展股票期权市场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是适应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需要

从世界范围来看,股票期权的产生及每次发展无不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关,股票期权实际上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成为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了寻求进一步的发展,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创新必不可少,而股票期权市场正为这种创新打开了出路。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我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将更严酷,单靠传统的金融业务其生存和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必须从最基本的股票期权交易开始,逐步开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一方面利用这些工具管理自身的风险,另一方面大力拓展业务,创造盈利机会,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有利于投资者防范股市风险,从而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我国股票市场由于行情大起大落,风险突出,造成广大投资者心态不稳,甚至对股市失去信心,以致于股市资金严重不足,行情持续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引进股票期权交易,则给投资者提供了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有效工具,投资者利用期权与股票组合进行投资,把市场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不必再担心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从而有助于稳定股市,重新树立起投资者的信心,活跃股票市场。从长期发展来看,股票期权市场还可以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很多在此之前可能滞后的信息披露,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很快得到公开,并反映在股价的敏感性波动上,从而能够解决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直接增强市场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疏理股票市场的供需结构,使供求趋于平衡。

3.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是国企改革的需要

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促使了股市的繁荣,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筹资和投资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改变目前企业筹资困难、每年上市额度用不完的现状,也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战略改组和股份制改造,从而推动国企改革。股票期权的价格发现功能,也为企业的资本经营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企业对财务作出合理安排,对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增加竞争能力也大有好处。

4.有利于吸纳“游资”,分解股票市场上的投机行为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形成了不断膨胀的“游资”,这些“游资”以追逐高额利润为目的,以投机为手段,在金融市场上横冲直撞,使经济运作的局部乃至整体形成”泡沫经济”,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游资”一旦进入股市则使股市的投机行为猖獗。要消除这种投机行为,自然可以通过立法、加强管理等办法实现,但往往随着投机的消失,市场也萎缩了。这是各国证券市场管理中面临的两难境地。通过建立股票期权市场,意味着为这些“游资”和投机行为提供了一个游戏场所,有利于把股票市场上的大量投机行为分散到股票期权市场上来,在润滑市场的同时,又不侵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活跃了股票期权市场,也稳定和繁荣了股票市场。当然,也必须对这些“游资”和投机行为进行严格管理,使投机者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凭自己的能力各显身手。

5.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有利于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股票期权市场是一种建立在高度信用基础上的契约交易,为了保证各项交易活动的健康和有效,必须建立严格、健全的交易法规。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法规体系,虽然《证券法》已经出台,但其可操作性显然较差,还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而通过开展股票期权业务,可以借助其立法工作的进行,促进股票交易法规的健全和完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股票期权市场与股票市场互相配合,使市场的机体更加完善、丰满,功能、作用更加强大,股票市场才能真正起到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二)可行性研究

股票期权市场是建立在股票市场基础之上的,因此对建立股票期权市场的可行性论证,离不开对股票市场基础的考察,同时还要兼顾市场环境及其发展规律。我国现阶段的股票市场状况,已基本上适合建立和发展股票期权市场。

1.基础市场风险的存在,是产生金融衍生产品的根本驱动力,也正是这种驱动力才促使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这是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西方发达国家股票期权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遵循这一规律的。我国也应如此。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巨大风险,并导致市场资金不足、行情低迷,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孕育着开展股票期权交易的巨大冲动,其他领域相关风险的逐步释放使对股票期权这种避险工具的需求越发强烈。强烈需求的存在表明建立我国股票期权市场的首要条件已经具备。这种规避风险的强烈需求在沪深两市表现得十分明显,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至今,在两市持续下跌的过程中,虽然其间利好多多,国家也采取了一些引导投资、促进消费的措施,但只因为风险无法化解,股市的低迷状况难以改变。而风险相对较小的债市却不乏火爆场面,数千亿元的债券发行上市曾一直是领导1998年证券市场的中流砥柱,寻求低风险的债券投资充分说明了投资者规避风险的旺盛需求。

2.“金融工程”学科的研究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使股票期权等衍生工具的供给成为可能。专门从事研究、设计、提供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工程”学科在我国的设立已是1996年的事,以宋逢明教授为代表的金融工程专家在我国金融工程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进展,现已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院设立了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理论研究。与此同时,各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不断拓展,公司收购、买壳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使投资银行大有用武之地,而1998年两只可转换债券和六大证券投资基金的成功上网发行表明投资银行业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方面的实践已初显成就,因此我国投资银行提供股票期权这种衍生产品已完全具有可能性。

3.我国股票市场已达到相当规模,为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近几年的扩容,沪深两市的A股、B股市值已达到将近5万亿元的规模,交易品种也逐渐增多,在这种市场状况下,要设计或选择适当的个股品种作为开展股票期权交易的基础,已不成问题。虽然我国股市规模与美国、日本股市相比还显过小,但正是股票期权交易的引入将使我国股市迅速状大,从而摆脱落后局面。对于盘子过小的个股,股价和期权价格可能受投机因素的影响,但通过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和具体的交易规则完全可以避免。

4.我国股票市场已基本成熟,大的投资机构已达到一定的数量,并且还在日益增多,这为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潜在的参与者和市场旺盛的动力。以上交所为例,2000年底会员总数已达305个,2623家营业网点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的500多个城市,登记注

册的机构投资者已近百万个,这些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力;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投机行为使市场风险规避成为可能;经过几年股市风雨的洗礼,大量的投资知识和风险意识已为众多股民所掌握;大券商和各种证券咨询公司的蓬勃发展,还锻炼了大批证券市场从业人员。所有这些都为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市场基础。

5.设施先进的交易系统为开展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所需的硬件环境。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目前都已配备了世界一流的卫星通讯设备和电脑处理网络,不仅在每秒钟可以完成5000笔配对交易,而且使各种股票的集中上网竞价成为现实,公正、高效、低成本的投融资环境得到充分体现,为股票期权和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的成功交易提供了可能。

6.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的有益尝试为开展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认股权证市场的尝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却在当时刺激了股市的发展。合约的设计和流通使业界人员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为建立真正的期权市场交了一次学费。至于近几年几只可转换债券的成功发行则一、建立和发展我国股票期权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必要性研究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股票期权,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金融资产的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可以有效地推动股票市场的发展,使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建设和发展股票期权市场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是适应充分说明了我国完全能够建立起公平、公正、高效的股票期权市场;截止1998年底,我国共发行了7只可转换债券,1992年11月宝安转券首开了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的新记录,5亿元的转债到1992年底已基本全部发行,只是由于当时经济环境和转换技术存在一系列问题,致使转股比率较低。但1995年证监会《关于在境外发行可转换债券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出台,使中南玻、中纺机在国际上发行可转换债券取得圆满成功,转债溢率和转股比率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1997年3月证券委又了《可转换债券管理暂行办法》,成为我国可转换债券运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转债市场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1998年8月,“南化转债”、“丝绸转债”两只可转换债券分别在沪深两市掀起的热潮足以让国人刮目相看,从而开创了我国可转换债券国内市场良性运行之先河,这也预示着我国未来的股票期权市场大有前景。

二、建立和发展我国股票期权市场的战略规划

(一)交易品种的开发

交易品种的设计开发是开展股票期权交易的首要问题,在品种开发时,既要尽可能满足投资者规避风险的需要,又要有利于交易活动的繁荣活跃。鉴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状况,笔者提出以下设想:

1.在交易范围上,应严格采用场内标准化交易。因为标准化交易比较集中,易于市场监管,有保证金和严格的结算制度,易于风险的控制。而场外交易由于交易分散,受约束力较差,在我国企业素质和投资者素质不很高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纠纷和违约行为,又没有保证金和严格的结算制度,风险不易控制。

2.在标的股票的选择上,应以大盘绩优股和股价变动幅度较大的个股为主,如沪市的四川长虹、邯郸钢铁、上海机场;深市的深发展A、一汽轿车、深科技等。这些个股是整个市场的中坚力量,对投资者的影响很大,一旦这些股票的股价变动被予以限制,整个股市的稳定性将极大地增强,而且这些个股的盘子较大,不易受投机行为的操纵。

3.股票期权的价格、有效期、执行价等合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

4.股票期权交易的开始阶段应主要配合新股的发行,开展买入期权(看涨期权)的交易,选择适当的时机再推出卖出期权(看跌期权)等复杂品种的交易,这样有利于加快公司上市的速度,推动市场的扩容,同时循序渐进地培育新兴的市场。

(二)市场的构造

一个完整的股票期权市场应包括交易者、市场组织者、保证公司和清算公司,适应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应对这几部分进行合理安排。

1.交易者。作为投资主体的保值者当然是股票期权的主要交易者,但市场中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投机者。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达程度还不够,这些投机者的行为要予以严格监控,因此在我国股票期权市场中应实行“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也称庄家制度,即由一定数量的大机构或券商充当风险承担者的角色,作为交易的主体,做市商对每一种具体的期权必须报出买入和卖出价,买卖差价作为他们的利润。做市商的存在保证了在某一价位的买进和卖出指令能尽快执行,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也有利于国家对期权市场的集中监管。

2.市场组织者。股票期权市场的组织应由国家统一规定,可由沪深两交易所具体承担,其他证券交易中心也可依照进行,但合约的设计、交易规则的制定等,必须实行全国统一,严格避免各交易场所的地区分割。

3.保证公司。标准化的股票期权市场必须要有保证金制度,保证金制度的存在才使股票期权交易的违约风险降到最低水平,也才能使投资者的保值愿望得以实现。保征金的保管一般由保证公司进行。由于股票期权的保证金由期权的卖方单方交纳,因此这种保证公司的角色可由作为中介的交易所充当。具体保证金的比率,鉴于我国股市振幅较大,经常出现单边走势,结算效率较低,因此保证金的比率应适当提高,以10%~15%为宜。这种保证金应严格以现金、国债和现实的股票充当。

4.结算公司。结算公司在股票期权的交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承担了交割者和结算者角色,而且作为买卖双方的第三者,为买卖各方分别提供了切实履约的承诺,从而保证股票期权市场的有效性,降低信用风险。结算公司的组织形式,可以是独立于交易所,也可以是交易所的一个部门。我国股票期权市场应建立结算中心,而且结算中心与交易所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形式,以便两者互相监督,形成对交易行为监控的双层监督体系,但又不能采取完全独立的形式,因为结算作为交易行为的一部分,是为交易行为服务的,过于脱节,必将影响到结算公司与交易所之间的沟通,不利于股票期权市场的发展。

(三)监管体系和法规建设

股票期权市场范文篇5

(一)必要性研究

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股票期权,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金融资产的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可以有效地推动股票市场的发展,使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建设和发展股票期权市场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是适应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需要

从世界范围来看,股票期权的产生及每次发展无不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关,股票期权实际上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成为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了寻求进一步的发展,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创新必不可少,而股票期权市场正为这种创新打开了出路。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我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将更严酷,单靠传统的金融业务其生存和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必须从最基本的股票期权交易开始,逐步开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一方面利用这些工具管理自身的风险,另一方面大力拓展业务,创造盈利机会,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有利于投资者防范股市风险,从而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我国股票市场由于行情大起大落,风险突出,造成广大投资者心态不稳,甚至对股市失去信心,以致于股市资金严重不足,行情持续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引进股票期权交易,则给投资者提供了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有效工具,投资者利用期权与股票组合进行投资,把市场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不必再担心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从而有助于稳定股市,重新树立起投资者的信心,活跃股票市场。从长期发展来看,股票期权市场还可以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很多在此之前可能滞后的信息披露,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很快得到公开,并反映在股价的敏感性波动上,从而能够解决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直接增强市场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疏理股票市场的供需结构,使供求趋于平衡。

3.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是国企改革的需要

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促使了股市的繁荣,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筹资和投资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改变目前企业筹资困难、每年上市额度用不完的现状,也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战略改组和股份制改造,从而推动国企改革。股票期权的价格发现功能,也为企业的资本经营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企业对财务作出合理安排,对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增加竞争能力也大有好处。

4.有利于吸纳“游资”,分解股票市场上的投机行为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形成了不断膨胀的“游资”,这些“游资”以追逐高额利润为目的,以投机为手段,在金融市场上横冲直撞,使经济运作的局部乃至整体形成”泡沫经济”,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游资”一旦进入股市则使股市的投机行为猖獗。要消除这种投机行为,自然可以通过立法、加强管理等办法实现,但往往随着投机的消失,市场也萎缩了。这是各国证券市场管理中面临的两难境地。通过建立股票期权市场,意味着为这些“游资”和投机行为提供了一个游戏场所,有利于把股票市场上的大量投机行为分散到股票期权市场上来,在润滑市场的同时,又不侵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活跃了股票期权市场,也稳定和繁荣了股票市场。当然,也必须对这些“游资”和投机行为进行严格管理,使投机者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凭自己的能力各显身手。

5.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有利于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股票期权市场是一种建立在高度信用基础上的契约交易,为了保证各项交易活动的健康和有效,必须建立严格、健全的交易法规。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法规体系,虽然《证券法》已经出台,但其可操作性显然较差,还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而通过开展股票期权业务,可以借助其立法工作的进行,促进股票交易法规的健全和完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股票期权市场与股票市场互相配合,使市场的机体更加完善、丰满,功能、作用更加强大,股票市场才能真正起到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二)可行性研究

股票期权市场是建立在股票市场基础之上的,因此对建立股票期权市场的可行性论证,离不开对股票市场基础的考察,同时还要兼顾市场环境及其发展规律。我国现阶段的股票市场状况,已基本上适合建立和发展股票期权市场。

1.基础市场风险的存在,是产生金融衍生产品的根本驱动力,也正是这种驱动力才促使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这是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西方发达国家股票期权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遵循这一规律的。我国也应如此。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巨大风险,并导致市场资金不足、行情低迷,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孕育着开展股票期权交易的巨大冲动,其他领域相关风险的逐步释放使对股票期权这种避险工具的需求越发强烈。强烈需求的存在表明建立我国股票期权市场的首要条件已经具备。这种规避风险的强烈需求在沪深两市表现得十分明显,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至今,在两市持续下跌的过程中,虽然其间利好多多,国家也采取了一些引导投资、促进消费的措施,但只因为风险无法化解,股市的低迷状况难以改变。而风险相对较小的债市却不乏火爆场面,数千亿元的债券发行上市曾一直是领导1998年证券市场的中流砥柱,寻求低风险的债券投资充分说明了投资者规避风险的旺盛需求。

2.“金融工程”学科的研究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使股票期权等衍生工具的供给成为可能。专门从事研究、设计、提供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工程”学科在我国的设立已是1996年的事,以宋逢明教授为代表的金融工程专家在我国金融工程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进展,现已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院设立了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理论研究。与此同时,各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不断拓展,公司收购、买壳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使投资银行大有用武之地,而1998年两只可转换债券和六大证券投资基金的成功上网发行表明投资银行业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方面的实践已初显成就,因此我国投资银行提供股票期权这种衍生产品已完全具有可能性。

3.我国股票市场已达到相当规模,为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近几年的扩容,沪深两市的A股、B股市值已达到将近5万亿元的规模,交易品种也逐渐增多,在这种市场状况下,要设计或选择适当的个股品种作为开展股票期权交易的基础,已不成问题。虽然我国股市规模与美国、日本股市相比还显过小,但正是股票期权交易的引入将使我国股市迅速状大,从而摆脱落后局面。对于盘子过小的个股,股价和期权价格可能受投机因素的影响,但通过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和具体的交易规则完全可以避免。

4.我国股票市场已基本成熟,大的投资机构已达到一定的数量,并且还在日益增多,这为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潜在的参与者和市场旺盛的动力。以上交所为例,2000年底会员总数已达305个,2623家营业网点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的500多个城市,登记注册的机构投资者已近百万个,这些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力;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投机行为使市场风险规避成为可能;经过几年股市风雨的洗礼,大量的投资知识和风险意识已为众多股民所掌握;大券商和各种证券咨询公司的蓬勃发展,还锻炼了大批证券市场从业人员。所有这些都为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市场基础。

5.设施先进的交易系统为开展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所需的硬件环境。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目前都已配备了世界一流的卫星通讯设备和电脑处理网络,不仅在每秒钟可以完成5000笔配对交易,而且使各种股票的集中上网竞价成为现实,公正、高效、低成本的投融资环境得到充分体现,为股票期权和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的成功交易提供了可能。

6.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的有益尝试为开展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认股权证市场的尝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却在当时刺激了股市的发展。合约的设计和流通使业界人员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为建立真正的期权市场交了一次学费。至于近几年几只可转换债券的成功发行则充分说明了我国完全能够建立起公平、公正、高效的股票期权市场;截止1998年底,我国共发行了7只可转换债券,1992年11月宝安转券首开了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的新记录,5亿元的转债到1992年底已基本全部发行,只是由于当时经济环境和转换技术存在一系列问题,致使转股比率较低。但1995年证监会《关于在境外发行可转换债券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出台,使中南玻、中纺机在国际上发行可转换债券取得圆满成功,转债溢率和转股比率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1997年3月证券委又了《可转换债券管理暂行办法》,成为我国可转换债券运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转债市场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1998年8月,“南化转债”、“丝绸转债”两只可转换债券分别在沪深两市掀起的热潮足以让国人刮目相看,从而开创了我国可转换债券国内市场良性运行之先河,这也预示着我国未来的股票期权市场大有前景。

二、建立和发展我国股票期权市场的战略规划

(一)交易品种的开发

交易品种的设计开发是开展股票期权交易的首要问题,在品种开发时,既要尽可能满足投资者规避风险的需要,又要有利于交易活动的繁荣活跃。鉴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状况,笔者提出以下设想:

1.在交易范围上,应严格采用场内标准化交易。因为标准化交易比较集中,易于市场监管,有保证金和严格的结算制度,易于风险的控制。而场外交易由于交易分散,受约束力较差,在我国企业素质和投资者素质不很高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纠纷和违约行为,又没有保证金和严格的结算制度,风险不易控制。

2.在标的股票的选择上,应以大盘绩优股和股价变动幅度较大的个股为主,如沪市的四川长虹、邯郸钢铁、上海机场;深市的深发展A、一汽轿车、深科技等。这些个股是整个市场的中坚力量,对投资者的影响很大,一旦这些股票的股价变动被予以限制,整个股市的稳定性将极大地增强,而且这些个股的盘子较大,不易受投机行为的操纵。

3.股票期权的价格、有效期、执行价等合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

4.股票期权交易的开始阶段应主要配合新股的发行,开展买入期权(看涨期权)的交易,选择适当的时机再推出卖出期权(看跌期权)等复杂品种的交易,这样有利于加快公司上市的速度,推动市场的扩容,同时循序渐进地培育新兴的市场。

(二)市场的构造

一个完整的股票期权市场应包括交易者、市场组织者、保证公司和清算公司,适应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应对这几部分进行合理安排。

1.交易者。作为投资主体的保值者当然是股票期权的主要交易者,但市场中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投机者。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达程度还不够,这些投机者的行为要予以严格监控,因此在我国股票期权市场中应实行“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也称庄家制度,即由一定数量的大机构或券商充当风险承担者的角色,作为交易的主体,做市商对每一种具体的期权必须报出买入和卖出价,买卖差价作为他们的利润。做市商的存在保证了在某一价位的买进和卖出指令能尽快执行,增强市场的流动性,也有利于国家对期权市场的集中监管。

2.市场组织者。股票期权市场的组织应由国家统一规定,可由沪深两交易所具体承担,其他证券交易中心也可依照进行,但合约的设计、交易规则的制定等,必须实行全国统一,严格避免各交易场所的地区分割。

3.保证公司。标准化的股票期权市场必须要有保证金制度,保证金制度的存在才使股票期权交易的违约风险降到最低水平,也才能使投资者的保值愿望得以实现。保征金的保管一般由保证公司进行。由于股票期权的保证金由期权的卖方单方交纳,因此这种保证公司的角色可由作为中介的交易所充当。具体保证金的比率,鉴于我国股市振幅较大,经常出现单边走势,结算效率较低,因此保证金的比率应适当提高,以10%~15%为宜。这种保证金应严格以现金、国债和现实的股票充当。

4.结算公司。结算公司在股票期权的交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承担了交割者和结算者角色,而且作为买卖双方的第三者,为买卖各方分别提供了切实履约的承诺,从而保证股票期权市场的有效性,降低信用风险。结算公司的组织形式,可以是独立于交易所,也可以是交易所的一个部门。我国股票期权市场应建立结算中心,而且结算中心与交易所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形式,以便两者互相监督,形成对交易行为监控的双层监督体系,但又不能采取完全独立的形式,因为结算作为交易行为的一部分,是为交易行为服务的,过于脱节,必将影响到结算公司与交易所之间的沟通,不利于股票期权市场的发展。

(三)监管体系和法规建设

股票期权市场是要求严格管理、规范化程度很高的市场,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市场发展的监管体系和法规体系意义重大。

在监管体系方面,应建立全国性的期权市场交易委员会,对各交易场所、做市商、结算中心等进行严格监管,定期对监管对象的业务进行审查,对操纵市场、违反交易规则、欺诈等行为要严肃处理。同时还应建立起各交易所和结算公司的自律性管理,提高各机构的自身建设,逐渐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规范发展的运行机制。在法规建设方面,应与行政监管体系相配套,实行市场立法,以法制市。既要制定全国性的期权交易法,作为整个行业的大法,又要制定各交易所、结算公司的自律性规则和条文,还要有各种职业道德规范、操作制度等,在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和法规体系控制之下,股票期权市场才能平稳健康地发展,为金融衍生产品的进一步开放创造条件。

股票期权市场范文篇6

(二)SFASNo.123的会计处理方法。具体文件是美国FASB于1995年10月的《股票型报酬的会计处理》。FASB主张以基于员工股票期权或相似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来确定补偿费用,此方法不同于内在价值法。但这一主张招致诸多批评,以至FASB后来不得不做出妥协,允许企业仍选用内在价值法来核算股票期权,但需要追加披露两种方法对本期净收益和每股收益的影响。这些披露将提供给报表使用者更具可比性的信息。FASB认为必须在财务报表中确认报酬成本的理由是:1.股票期权具有价值;2.计量企业净收益时应包括给员工的有价值的金融工具的报酬成本;3.在可以接受的限度内可以估计员工股票期权的价值。FASB选择授予日作为计量日,其原因在于:一是在授予日,职工与企业双方就计划的条款达成了共识,雇员为了获得奖励从授予日开始提供服务,企业也从授予日开始负有义务;二是根据授予日的股票价格确定股票型报酬奖励的报酬成本,在授予日计量具有说服力且与条款相符;三是这种选择与公认会计原则下其他权益的计量是一致的。

从两种处理方法的不同可以看出,No.123对补偿费用的衡量和入账方式要求比较严格,计算出的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比No.25的同类指标要低。一些业绩较差上市公司便有机可乘,利用No.25来隐瞒亏损,粉饰报表。这就是FASB要求实施公允价值入账法的内在原因。

二、股票期权会计处理的主要问题

股票期权计划中的主要会计问题就是对补偿费用的处理,所谓补偿费用,是指公司向经理及员工发放股票期权代替薪金所实际承担的费用。其处理具体有五个方面:

(一)补偿费用的计量问题。No.123号认为,在采用公允价值法时,补偿费用应以报酬的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先采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计算单个期权的价值,再计算预计给予的期权数,然后确定补偿费用金额。该模型须考虑6个因素,即行使价格、股票市价、期权的预计有效期限、股票价格的预计浮动性、预计股票股利和每一时期连续复利计息的无风险利率。No.25则认为,补偿费用应以计量日股票市价超过股票期权的行使价格的差额来计算。一般认为,No.25要求的方法简单,但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角度考虑,No.123准则要强于No.25。笔者认为,不管是修改传统的期权定价模型,还是考虑弃权和不可转让的影响,并不能充分反映授予日员工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所有因素,也不能在授予日可靠地计量公允价值,加之我国尚未形成股票期权市场,期权以公允价值计量很不现实,因而补偿费用和期权用内在价值计量更为合理。

(二)补偿费用的会计处理。No.25规定:补偿费用等于在“计价日”股票公允价值超过行使价格的部分,具体的会计处理为:

1.在期权授予日确认补偿费用,同时确认一项所有者权益:

借:递延资产——股票期权补偿费用

贷:资本公积——股票期权准备

在期权有效期内的各会计期末,摊销期权补偿费用:

借:管理费用

贷:递延资产——股票期权补偿费用

期权行使日,若雇员行权,应做如下处理:

借:现金

资本公积——股票期权准备

贷:股本

资本公积——股票溢价

2.在期权行使日确认补偿费用,按股票市价增加股本和资本公积,行使价格与市价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费用:

借:现金

管理费用

贷:股本

资本公积——股票溢价

在公允价值法下,期权的账务处理与内在价值法类似,但公允价值入账后不做改动,因此不必在行权之前的各会计期末调整期权的账面价值,但企业要确认一大笔费用。

(三)补偿费用的提取问题。根据FASB的规定,如果以现值或低于现市值价格发行股票期权,其费用必须从公司利润中提取,但如果雇员行权时,股价大于授予日市场价格,公司也可在会计处理上享受好处。

(四)补偿费用的摊销问题。美国No.123要求补偿费用在服务期间摊销,即员工由于获得股票期权而给企业带来的补偿费用应当分摊至员工提供劳务的各年限内,但服务期限的确定并不容易,因此这种方法很难实施。美国会计界比较统一的意见是:由于企业发放股票期权而带来的补偿费用应当分摊至股票期权计划有效期的各年度中去,在最终结算时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最终的补偿费用总额。按照股票期权所规定的有效期来分摊补偿费用的确较为简便,但是股票期权计划的有效期限一般是跨年度的,因此,调整时将会影。向企业收益的高低。

股票期权市场范文篇7

关键词:员工股票期权内在价值公允价值

尽管在安然、世通等财务欺诈丑闻爆发后,员工股票期权制度备受置疑,但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一种重要创新,其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仍然无可替代,全球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实行股票期权的员工激励模式。与股票期权相关的会计问题主要包括确认、计量和披露三部分,其中尤以会计计量争议较大,最为复杂。笔者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考察员工股票期权计量属性的选择,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探讨我国员工股票期权的会计计量。

内在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历史争论

股票期权会计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有四种:历史成本、最小价值、公允价值、内在价值。前面两种计量属性并不常用,更多的争论集中在公允价值和内在价值的选择上。内在价值(IntrinsicValue)是指企业股票市价超过行权价的差额,差额越大,股票期权的内在价值越高。理论上,企业应按照授予日当日的股票市价与行权价的差额作为股票期权的成本,并在服务期内摊销为费用。但在实务中,由于大多数股票期权计划的行权价一般都等于或者高于授予日的股票市价,公司根本无须确认任何费用。然而,从本质上讲,公司对员工授予股票期权,实际是股东放弃了自己的股票先买权,而且由于员工的行权,损失了本来应当属于股东的股票溢价,显然内在价值法并不能反映这种成本,尤其在有效期内股价大幅上涨时。这是内在价值法的一个致命缺陷。

公允价值(FairValue)是指理智的双方在一个开放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在平等、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价值。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是授予股票期权时有关交易各方(即企业和员工)所能接受的价格,它不仅包括期权的内在价值,而且纳入了期权的时间价值(TimeValue)。因为股票期权的持有者并不需要立即行使权利,期权在未来行使时蕴涵着公司价值未来增值的机会,这就是股票期权的时间价值。公允价值可以根据期权的行权价格、有效期限、股价、预期股利、预期股价波动率等变量,利用股票期权定价模型进行计算。这种方法考虑了大多数影响期权价值的因素,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期权的实际价值。但是利用模型计算期权价值,不可避免地需要对相关变量进行预测、估计,并且要借助大量的假设,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公允价值取代内在价值的国际视角

美国的相机变化

自2001年底以来,安然等财务欺诈丑闻的曝光,使现有股票期权会计制度再次成为众矢之的,彻底废除内在价值法以真实反映股票期权费用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事实上,早在安然事件揭示之初,一些公司为树立自身会计稳健的形象,已经陆续宣布开始或将对员工股票期权采用公允价值处理。可口可乐公司率先提出在2002年第四季度的报表中使用公允价值确认股票期权费用,此后相继有80多家美国上市公司宣布改变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其中包括通用汽车、美林、沃尔玛等。在此背景下,2002年10月4日,FASB了一项题为“以股票为酬劳基础的会计处理方法——过渡和披露”的征求意见稿,准备对SFAS123进行修改;2003年3月12日,FASB决定在其2003工作议程中追加一个关于将股票期权强制用公允价值计量费用化的项目,并于2003年4月29日投票一致通过,新准则预计在2004年底颁布。

IASB的最新进展

1998年的IAS37——《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中指出股票期权只是企业与经理人之间达成的一种合约,行权以前没有发生现金和股票的实际收付,不能纳入会计核算,不应确认资产或负债,也无须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但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改组后的IASB已经摒弃了上述不合时宜的观点,于2002年11月7日了“以股票为基础的支付”的征求意见稿(ED2),其中主要规范了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ED2的内容参照了FASB的SFAS123,但在计量属性上没有采取模棱两可的暧昧态度,而是规定员工股票期权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已作为IFRS2在2004年2月颁布,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实施。

1998年的IAS37——《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中指出股票期权只是企业与经理人之间达成的一种合约,行权以前没有发生现金和股票的实际收付,不能纳入会计核算,不应确认资产或负债,也无须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但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改组后的IASB已经摒弃了上述不合时宜的观点,于2002年11月7日了“以股票为基础的支付”的征求意见稿(ED2),其中主要规范了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ED2的内容参照了FASB的SFAS123,但在计量属性上没有采取模棱两可的暧昧态度,而是规定员工股票期权必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已作为IFRS2在2004年2月颁布,于2005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实施。

IFRS2除了要求必须使用公允价值以外,与SFAS123相比还存在一些重要差异。

关于员工股权期权费用化的直接计量和间接计量。SFAS123规定入账的股票期权费用应以给予的期权数量乘以单位期权的公允价值来直接计量。而IFRS2的规定是一种间接计量,具体方法是:假定在授予日所授予期权的公允价值等于该实体预期在给予期内员工提供服务的总价值,在授予日估计该经济实体预期在给予期员工提供服务的数量,然后用所授予期权的公允价值除以该服务数量,得到每单位服务的公允价值,最后用某一会计期间员工服务的数量乘以单位服务的公允价值来计量这一期间所接受的服务,并确认相应的费用和权益。显然,间接计量的核心是所接受的服务,期权只是衡量服务的工具。

关于股票期权没收、取消的会计处理。IFRS2规定,在期权被没收时,只将相应的股票期权从权益中转入资本公积项目,已确认的费用并不转回。如果在给予期经济实体取消了股票期权的授予,实体应像未取消授予一样,对剩余给予期内的员工服务继续确认,因取消授予而向对方进行的支付应按所有者权益回购进行账务处理,也就是作为权益的减项,回购日的实际支付额超过期权公允价值的部分确认为费用。而SFAS123规定,在期权被没收时,应转回给予期间确认的费用和权益;在期权被取消而替之以现金结算时,将这些期权视为立即给予,授予日计量的但仍未确认的补偿费用应在结算日立即确认,其余现金视为对已确认权益的回购。

其他国家股票期权会计的动态

除美国以外,其他国家采用员工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的时间都还不长,没有像美国那样存在根深蒂固的计量属性之争,在制定相关准则时能够比较顺利的推行公允价值而不必担心来自实务界的巨大压力。

英国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以前是按照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下属紧急问题工作小组(UITF)发表的第17号概要书“员工股票计划”来执行的。UITF17所规定的内容与美国APB第25号意见书基本相似,要求采用内在价值法核算股票期权。但在IASBED2的当天,ASB就宣布完全支持其基本原则,并征求意见稿,内容与IASBED2几乎完全一致,规定员工股票期权应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正式的准则已于2004年4月颁布,在上市公司的生效时间是2005年1月1日,非上市公司是2006年1月1日。

从上述各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动向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上已经建立股票期权会计准则或类似准则的国家,以及IASB,都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法计量股票期权的价值,以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内在价值法由于忽略时间价值,难以准确反映期权的真实价值,已经不能满足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广大投资者的需要。

我国员工股票期权会计计量的现实选择

尽管我国目前以股权为基础的支付业务并不多,但发展势头迅猛,随着对外开放、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预见,员工股票期权不久将成为我国企业中的普遍现象。作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部分,我国有必要研究制定相关的准则。下面就会计计量提出一些建议:

公允价值与内在价值——我国何去何从?员工股票期权在我国出现只有短短几年时间,目前尚无相关法律、法规可循,会计处理还比较随意。尽管就全球来看公允价值法是一种发展趋势,股票期权会计计量从内在价值法发展到公允价值法,表明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从强调可靠性向强调相关性过渡。但遗憾的是,目前我们还不具备使用公允价值的经济环境,对于可交易的股票期权,国内尚未形成股票期权市场,无法获得公允的市场价格。对于不能交易的股票期权,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采用B-S模型计算的技术水平和条件,即使在资本市场非常发达的美国,也不是每个公司都能做到。另一方面,该模型假设,股票价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股票投资回报的波动性在期权有效期中是固定不变的;在期权有效期内,股票无红利,或者有已知的红利;存在着一个固定的无风险利率;投资者可以按照无风险利率任意地借入或贷出。此类假设在我国无一能够满足,也缺乏相应的市场参照。

因此,我国对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宜强调可靠性,兼顾相关性。我国将来的准则或制度设计可以借鉴APB25号准则的做法,将授予日的市价与行权价的差额确认为费用。会计上借方按照内在价值确认递延费用,贷方记录股票期权,并在期权计划中规定的服务期间内平均摊销,分期转为费用,行权后,股票期权转为股本。另外,从理论上,我们也应加强公允价值法的研究,以便为将来向公允价值会计过渡做好准备。

应充分考虑我国法律环境对股票期权会计计量的影响。当前我国在实施员工股票期权制度时,面临着一些法律障碍。因此,在以内在价值法计量期权时,还应注意到法律限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于股票期权没收、取消的会计计量。股票期权的没收、取消属于后续计量的范畴。笔者认为,关于期权没收,SFAS123的会计处理更合理。没收股票期权是在员工未满足授予条件下发生的,相当于没有接受相关的服务,或服务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已被抵消,既然不向其提供期权,也无需再确认相关费用。

我们赞同IFRS2对期权取消的会计处理。股票期权本是对员工在给予期间劳动的奖励,取消期权而以现金结算,所支付的现金应视作期权的对价,将授权日计量的但仍未确认的补偿费用在结算日立即确认,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参考资料:

1.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2.王瑞华,股票期权会计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股票期权市场范文篇8

论文关健词:信息不对称激励约束机制价格信号股权结构

经营者对企业无疑起着重要作用,其价值远远高于企业的一般的员工。青岛海尔从一个亏损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大企业,这和张瑞敏的卓越领导才能分不开;红塔集团的巨大成就,无疑得益于褚时健的领导有方。但是张瑞敏与褚时健两人的命运各不相同。褚时健最后成为阶下囚,这除了他本人违法乱纪,咎由自取之外,还与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导致他挺而走险有关。如果有健全的约束机制,褚时健就没有贪污的机会;如果国家对他有足够的激励,取得为红塔所做贡献相应的报酬激励,他也不会冒巨大的风险。经过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状况有较大的改变,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对于经营者的物质激励不够,或者是激励方式不当;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权特征具有其特殊性,国有企业的终极所有者对经营者无法约束,国有资产的管理者对经营约束又缺乏积极性,造成严重的所有者缺位现象。

经营者是指从事企业战略性决策并直接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不同于一般的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只有战略决策的执行权和业务执行权。经营者的行为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和全面的影响,他的决策往往对企业和本人都有很大的风险。至于企业的管理人员中哪些人员属于经营者,在国内的理论界还有较大的争论。本文把经营者界定为具有战略决策权的管理者。根据我国的《公司法》规定,蜚事会决定公司经营计划、投资方案和预决算方案及机构设置;经理是董事会聘任人,负责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工作,有一定的经营决策权限,远远大于公司一般部门经理的决策权限。根据定义将董事会与公司高层经理界定为经营者。董事会是一个机构经营者,并不表明所有的董事会成员都是经营者,只有公司的董事长才能视为经营者。

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是一个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经营者需要通过大的价值;另一方面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为公司创造最营者具有很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如果不加以约束,可能滥用权力。来谋取自己的私利。因此对经营者要建立激励约束相容机制,才能使出资者的利益得到保证。本文从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的必要性;经营者激励的一般原则;建立我国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应该解决的问题,来分析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的问题。

一、建立经管者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1、信息不对称性导致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特征是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委托经营者经营,由此产生了关系,其中所有者是委托人,经营者是人。在这种关系中,人与委托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委托人和人掌握的信息在时间上和在内容上不一致。具体表现在:(1)人比委托人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偏好,在产品市场上所说的卖者总比买者精,就是这个道理。(2)委托人不容易或不能完全观察到人的行为过程,人的努力程度与经营绩效难以评价,即使可以评价也会导致较高的成本。(3)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中所有者不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很难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而经营者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情况非常熟悉。(4)人有可能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但这种信息对于企业判断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努力程度、经营环境等等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5)委托人虽然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比如社会审计机构的评价或审计,但是能够评价或审计的信息是已经发生的情况,这些信息只能用于事后评价,难以进行事前的控制。

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关系,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契约关系。契约可以是完备契约,在这种契约中规定各方任何一种情形下的权利和义务。但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限制他们之间签定完备契约。原因有两个:一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往往是一个随机动态过程,其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事先无法约定;二是如果可以事前约定过程和结果,但是可能导致非常高的评价成本和契约成本,在经济上不合理,更何况还有很多难以用语言进行精确描述的事件。因此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契约只能是一种不完备契约。不完备契约就会产生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企业所有者(委托人)不参与经营,不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因此所有者就很难经营者(人)的行为后果与经营者所不能控制的外界影响区分开来。经营者很可能将自己经营能力不足,或者不尽心经营所造成的后果责任推卸给委托人或其它不可控制因素,而推卸责任,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这是经营者隐藏自己的真实行为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可能促使经营者利用经营权力来谋取自己的私利。另外经营者可夸大自己的真实知识水平和所具备的能力,以谋取自己经营者的地位,导致企业没有选拔到真正有知识有能力的经营者,给企业造成损失,这就是逆向选择问题。不管是道德风险还是逆向选择,都是由于委托人与人对信息了解的程度不一致产生的,而且都会给企业造成损失。

因此委托人首先必须设计一整套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使公司的经营者不敢夸大自己的真实能力,否则给企业产生的损失要承担责任;另外通过这种机制诱使经营者通过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时,而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即企业最大化目标与经营者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一致。其次,设计的激励约束机制往往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同时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和资本市场。

2、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对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的必要性

我国国有企业经过这些年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产权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与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产权结构还有一定的差距。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可以用“一股独占”、“一股独大”和’.股权分散化”来描述。不同的公司股权结构对于公司所有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有较大的差别,公司治理是对公司经营者控制的重要的手段。国外比较成熟的公司治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英美代表的市场导向治理模式;二是以日德代表的银行主导治理模式。市场公司治理主导模式,公司股权非常分散,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与控制主要通过“用脚投票”,而这种模式的有效性依赖于发达的资本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银行主导模式中,银行是公司的大股东和债权人,公司的股权非常集中,银行对公司具有很大的控制权,甚至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所有者对公司的监督和控制通过“用手投票来”来实施。但是银行对公司的控制在很多国家受到法律限制,同样我国银行对企业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我国的相关法律的限制,银行对企业的控制力度非常弱。这说明不同股权结构的公司治理模式选择上有较大的区别。由于我国国有企业股权特征导致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国有股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国有股权的管理者并非真正的终极所有者,他们缺乏对公司经营者监督和管理的动力,对公司治理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他们甚至可能与企业经营者合谋来损害企业的利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形成内部人控制问题,使经营者失去约束;另一方面,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机制有所改善,但是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现有的报酬机制和业绩评价体系,两者还没有真正形成对经营者的激励作用。一股独大或一股独占的企业经营者多数是由政府委派,这些企业经营者的约束问题比激励问题更为严重,经营者往往失去控制或约束。股权过于分散是指公众股权过于分散,每个公众投资者所持股权所占比例较低,使公众投资者对公司经营者进行监督的成本与监督所增加的收益相比太高,另外太低的股权使公众股东产生“搭便车”心理,这两个原因导致公众对经营者监督的积极性不高,不能或不去监督经营者。

因此拥有国有股权的企业或公司,经营者操纵和控制股东大会的现象十分普遍。监事会由于在公司中的权利与其责任不相称,而股东往往又被大股东或公司的经营层所控制,结果导致经营者失去控制与监督。要改变这种情况:应该首先减持国有股,改善公司的股权结构,解决国有股主体缺位的问题,以解决企业内部经营者控制的问题,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另外引进外部童事即独立董事,增加董事会外部董事的比例,强化外部董事对经营者的监督作用;引进基金投资机构,改善公司的股权结构,增强公众投资者在董事会中的作用。在采取措施加强对经营者监督控制的同时,也有必要构建基于经营者绩效的激励机制,比如构建股系期权报酬制度。基于业绩评价结果的报酬机制的运用,要注意其制度适应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状况,否则这些机制很难发挥作用。

3、经营者人力资本的特殊性是经营者激励的内在必要性

经营者是有别于一般劳动者的特殊劳动力资源,是一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企业中逐渐超过了传统的物质资本的重要性。从人力资本的个体意义来看,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诸因素的总和。经营者人力资本除具有一般人力资本的特性之外,还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1)经营者人力资本的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并且在形成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私人投资。经营者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学量的各种知识,需要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并且需要具备较多经验和经历,这是很漫长的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伴随大量的私人投资。因此经营者对报酬的期望很高,以收回大量教育投资的成本,同时体现自身不同于一般劳动力知识和经验的价值。(2)经营者的劳动属于脑力劳动,不同于一般劳动者的劳动,他们劳动具有创造性。(3)经营者的经营决策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状况,其作用远远大于一般劳动者,而且经营者人力资本劳动支配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效率提高所带来的产出效率提高,远远高于物质资本效率所提高的产出效率。(4)在整个社会中经营者人力资本与其它人力资本相比更具有稀缺性,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稀缺性资源具有更高的市场价格。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经营者客观上应该具有更高的市场定价,经营者内存要求的价格也要高于一般劳动者的市场价格,这也说明了强化对经营者激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对经营者进行激励的基本原则

1、价值中性原则。所谓价值中性原则是指设计经营者激励机制时,不能以奉献精神或道德标准来衡量。经营者仍然是“经济人”,有物质方面的需求,设计的激励机制如果不能体现经营者贡献所要求的应有经济收人,导致经营者不能得到应有报酬或不敢领取应得的报酬,从而降低机制的激励作用。在我国有的企业对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强调个人品德和奉献精神太多。个人品德具有不可靠性与转移性,强调个人品德与奉献精神的激励机制根本就难以发挥作用。

2、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长期激励机制与短期激励机制两者之间不是一个选择关系,应该平衡二者的关系。长期激励机制迫使经营者追求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短期激励机制迫使经营者追求企业的短期发展目标,事实上这两种情形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经营者激励机制中,既要体现经营者近期的现金报酬收入,又要体现中远期的期权期股收入。在我国对经营者的中远期激励较少,致使经营者不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长期发展的后劲不足,缺乏战略竞争力。

3,绩效原则。绩效原则是指对经营者的报酬水平要与经营者经营绩效挂钩,即强调业绩与报酬机制的关联性,经营绩效越好,经营者报酬越高;反之报酬就越低。但是经营者的绩效评价比较困难,企业经营成果有多大的成份是因为经营者的努力带来的,有多大的成份是企业在特定环境下,一般经营水平自然形成的,正确评价经营者绩效,应该把经营者努力和企业特定环境形成的绩效分离。另外经营者应该从其努力分享多大比例经营成果,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一个是企业存量资产收益应该分享的比例如何确定;经营者经过努力所产生的增量资产收益的分配比例。绩效原则要求企业首先建立对企业经营者的绩效评价体系,其次要确定经营者报酬与业绩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

4、风险对称的原则。经营者有可能采取冒险经营策略和保守的经营策略。传统国有企业的报酬机制,经营者经营得好坏对自己的报酬水平影响不大,大多数经营者都采取比较保守的经营策略,这种经营策略虽然不可能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但一般也不会使企业陷入严重亏损或破产的境地,经营者的地位比较牢固。但是随着报酬水平与企业经营业绩的挂钩,经营者冒险经营所得的收人比其不冒险经营所得收人高得多时,经营者冒险经营的动机强烈。经营者过分保守与冒险对企业发展都不利,过于保守,企业错失发展机会;过分冒险,企业可能陷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经营者的报酬机制与经营风险程度相匹配,使经营者在保守与冒险之间处于平衡。

5、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经营者是“经济人”同时也是“社会人”,经营者激励的中性原则,更多的强调经营者的“经济人”特性,但是经营者比一般的人有更多的精神追求。因此激励原则也要考虑到经营者精神需要的因素。

三、规范和完善资本市场人力资本市场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

经营者激励的方法主要有年薪制、经营者持股、经营者股票期权等物质激励约束方式,另外有经营者的事业、声誉和地位、权力、晋升和解职威胁、道德与情感激励约束等精神激励约束方式。规范和完善的市场才能使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有效的作用,特别是物质激励,如果没有完善有效的市场机制,其激励约束方式根本不能发挥作用。

1、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市场,提高人力资本的流动性

年薪制是以年度单位决定工资薪金制度。经营者年薪制是以年度单位决定经营者工资薪金,并根据经营成果发放风险收入的工资制度。经营者年薪分为基薪和风险收入两部分。基薪不与经营成果挂钩,风险收人的高低与经营成果挂钩。年年薪具有激励与约束、公平与效率、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相统一的特点。年薪制能否发挥作用的依据是否对经营者起着激励作用,能否使企业的效益提高。年薪制效果好坏,确定合理的基薪和风险收人是年薪制实施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基薪与风险收入从横向比较要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是选拔在此年薪水平下能够发挥最大的潜能合格经营者。后者就涉及到社会的人力资本能否自由流动的问题,如果说不能自由流动,年薪制的激励作用就会下降。比如一个企业给经营者制定了很高的年薪水平,但是企业经营者只能由现任经理担任,没有其它的人与之竞争,现任经营者就没有外在压力,不能激发最大潜能。因此年薪制发挥作用,必须增强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建立与完善经理人市场。现有的国有企业高层经理和蓝事会成员由国家委派制度必须改革,应该实行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而且人员的流动不应该受到档案、户口等因素的限制。

2、规范证券市场,发挥证券价格的信号引导作用

股票期权市场范文篇9

一、利用外资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供给的影响

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利用外资历经1979—1985年的起步阶段、1986—1991年的完善利用外资法律法规与改善投资环境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阶段、1992—1997年利用外资高速增长阶段、1998年至今的利用外资结构调整与稳步增长阶段等四个时期。截止1999年底,全国已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42745项,累计实际使用外资4595.6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41012项,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实际使用额3059.22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其对我国投资供给的影响日益增强,特别是进入90年代利用外资规模迅速扩大之后,利用外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由1991年的5.7%提高到1996年的11.8%和1999年的6.7%,超过国家预算内投资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第三大资金来源。

我们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总计(GDZJ)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国家预算内投资(GJ

YS)、银行贷款(YHDK)、利用外资(LYWZ)、企业自筹和其他投资(ZCQT)作为解释变量,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1981—1999年期间利用外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为0.081396301,即利用外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增长0.081个百分点。从各解释变量的T值比较看,利用外资在各解释变量中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影响的重要性最低。(2)1981—1990年期间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为0.078。从T值比较看,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影响的重要性低于其他各变量。(3)1991—1999年期间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为0.08866。从T值比较看,利用外资对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影响的重要性高于国家预算内投资,但低于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与其他投资。由此可见,1990年以后利用外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贡献明显提高,说明1991年以后外资流入的高速增长,使利用外资对各种固定资产投资供给的影响加强。

1981—1999年:

LOGGDZJ=0.086114804*LOGGJYS+0.081396301*LOGLYWZ+

(2.873)(2.369)

0.13579025*LOGYHDK+0.68113992*LOGZCQT+1.1137746+

(4.122)(10.857)(8.920)

[MA(1)=0.98989239,BACKCAST=1981]

(32356.944)

R2=0.999829AdjustedR2=0.999763Durbin-Watson=2.398996

1981—1990年:

LOGGDZJ=0.16851019*LOGGJYS+0.077979345*LOGLYWZ+

(15.524)(10.114)

0.12648539*LOGYHDK+0.64624686*LOGZCQT+

(20.308)(52.344)

0.94501192+[MA(1)=-0.9899256,BACKCAST=1981]

(17.373)(-9250.346)

R2=0.999996AdjustedR2=0.999991Durbin-Watson=2.37395

1991—1999年:

LOGGDZJ=0.036258768*LOGGJYS+0.08866047*LOGLYWZ

(2.573)(4.898)

+0.19766501*LOGYHDK+0.66467377*LOGZCQT+1.0450302

(8.959)(14.155)(13.397)

R2=0.999982AdjustedR2=0.999964Durbin-Watson=2.185445

此外,从各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的相对变化看,90年代以后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是各种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中最快的,由1993年的783.79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2973.81亿元,名义增长3.79倍,远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2.17倍),也高于增长相对较快的股份制等其他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3.74倍)和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2.54倍)。1996年以后因利用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有所降低,但从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并未减弱:1993—1996年,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由783.79亿元增加到2712亿元,增长3.46倍;其中直接利用外资从302.55亿元增加到1536.28亿元,增长5.08倍;国内配套投资(国家预算内投资、银行贷款、自筹投资和其他投资)由481.24亿元增加到1175.72亿元,增长2.44倍。1996年以后,受外资流入增长下降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增长下降,1998年出现绝对数量减少,但国内配套投资仍然有较快增长,由1996年的1175.72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1473.76亿元,增长1.253倍,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1.236倍),即1996年以后因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下降、甚至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相对下降,但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需求的直接拉动作用并未因此减弱,而是相对增强。我们以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国内配套投资(包括除利用外资之外的国家预算内投资、银行贷款、自筹投资和其他投资)(GNPT)作为被解释变量,利用外资作为解释变量,以1993—1998年数据为基础进行对数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3—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对国内配套投资的贡献为0.611922,即利用外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国内配套投资增长0.611922个百分点。

LOG(GNPT)=2.672493+0.611922×LOG(LYWZ)

(6.168)(9.81)

R2=0.960093AdjustedR2=0.950117Durbin—Watson=1.3

二、外商投资经济对我国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贡献

利用外资在增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拉动国内投资需求的同时,直接促进了我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规模及其发展趋势看,外商投资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非国有经济的高速增长拉动的,这一作用体现在工业

总产值构成的变化上,是国有经济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快速下降,由1978年的77.63%降为1999年的27.31%(其中1996年国有经济工业总产值比重的提高,是由于统计口径改变所致,国有经济成分中增加了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这部分产值在以前年份中统计在其他经济成分中。),非国有经济部门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由1978年的22.37%提高到1999年的72.69%。但不同时期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非国有经济成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不同,其中外商投资经济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呈逐步增强趋势。

1978—1985年期间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集体经济部门的快速发展带动的,个体经

济和包括外商投资经济在内其他经济成分只是从无到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主要是“拾遗补缺”的补充作用。

1985—1990年期间,个体经济成为增长最快的非国有经济部门。外商投资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发展空间拓宽,虽然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规模仍相对较小,1990年在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1.88%,但其快速增长已成为非国有经济工业产值比重提高的主要拉动力量之一。

1990—1997年期间,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高速增长,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高速增长,对工

业总产值的贡献大幅度提高。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在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由1990年的5.39%和1.88%提高到1997年的17.92%和12.66%,分别提高12.53个百分点和10.78个百分点;期间非国有经济部门工业产值比重提高了23个百分点,即非国有经济部门经济规模的相对扩张几乎全部由个体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单位经济规模的相对扩张带动。

1997年以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结构性矛盾凸显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结构调整

为主的新时期,利用外资也进入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的新阶段,1999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有较大幅度下降,外商直接投资比1998年减少了51亿美元,但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在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保持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14.91%提高到1999年的15.03%,其中在199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按当年价计算的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26.07%,按不变价计算的外商投资经济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高达29.67%。

从1995年以后工业增加值的变化看,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工业增

加值增长速度,其在全国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由1995年的14.77%提高到1999年的20.69%。从表1和表2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到,1995年以后各年度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比重高于相应年度工业产值比重,且从1995年到1999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的幅度(5.92个百分点)超过工业产值比重提高的幅度(2.71个百分点),说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增加值对全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高于其产值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进一步说,外商投资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要高于其规模扩张对整个经济规模发展的贡献。

为了准确度量外商投资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等不同所有制经济工业产值对

我国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并分析其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重要性,我们以工业总产值(GYZCZ)为被解释变量,以国有经济工业产值(GYGYZCZ)、集体经济工业产值(JTGYZCZ)、个体经济工业产值(GTGYZCZ)和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WZGYZCZ)为解释变量,以1990—1998年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对数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国有经济工业产值与工业总产值呈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造成不显著的原因估计与1995年前

后国有经济工业产值的统计口径调整有关,1995年以后国有经济工业产值统计中加入了增长较快的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使其相对下降趋势减弱,影响了其与工业总产值负相关的显著水平。将国有经济从解释变量中剔除后,回归效果明显改善: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到,1990—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或弹性为0.1016,低于个体经济的0.2164和集体经济的0.3798,但三个解释变量的T值比较表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对工业总产值增长影响的重要性远高于个体经济工业产值,而个体经济又高于集体经济。同时,常数项的T值均高于各解释变量的T值,由此推断除各种所有制经济工业产值之外的其他因素,如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对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外商投资经济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有其他所有制经济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990—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对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的综合贡献要显著高于其他经济类型。

LOGGYZCZ=0.3798*LOGJTGYZCZ+0.2164*LOGGTGYZCZ+0.1016*LOGWZGYZCZ+4.4711

(2.332)(2.490)(4.631)(5.603)

R2=0.999547AdjustedR2=0.999275Durbin-Watson=2.403

三、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贡献

我国涉外税收中95%左右是外商投资经济创造的税收(本节数据除特别说明之外,均引自《中国税务年鉴》1993—1999年各版)。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增长及其在我国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变化,与外商投资经济的工业产值增长和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基本是同步的,但在利用外资的不同发展阶段,二者变化略有差异。具体表现为:受外商投资经济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1991年以前税收增长落后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1991年以后,由于较多的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到期、利用外资速度加快、税收监管工作加强等,税收增长快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增长。

(一)不同时期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我国工商税收增长的影响

1982年我国工商税收总额623.17亿元,其中国有经济478.4亿元,集体经济133.41亿元,个体经济11.33亿元,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税收只有0.03亿元。到1985年,我国工商税收总额增加到1197.7亿元,其中国有经济增加到868.78亿元,集体经济287.17亿元,个体经济27.32亿元,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税收上升到14.43亿元,占工商税收总额的比重也只有1.2%。即在利用外资的起步阶段,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税收虽然增长很快,但其规模相对有限,对我国工商税收增长的影响是有限的。

1986—1991年期间,利用外资规模和外商投资经济规模快速扩大,但受扩大利用外资税收优

惠政策的影响,包含涉外税收在内的其他经济税收增长低于其他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86年的1.21%提高到1991年的2.85%,增幅只有1.64个百分点,远低于同期其他经济工业产值4.8个百分点的增幅。

1992年以后,我国利用外资进入高速增长期,外商投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涉外税收总额也

由1992年的122.26亿元迅速增加到1999年的1648.86亿元,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工商税收总额的平均速度,其中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由1993年的206.66亿元逐年递增到1998年的1166.95亿元;涉外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4.25%逐年递增到1999年的15.99%,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3年的5.2%递增到1998年的13.48%,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成为国内工商税收中增长最快的重要税源之一。同时,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增长速度高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1993—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增长1.95倍,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分别增长了2.52倍和2.59倍;1992—1999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名义增长2.41倍,而涉外税收名义增长高达3.76倍。

(二)1992—1998年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

我们将工商税收总额(GSS)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国有经济工商税收(GYJJGSS)、集体经济

工商税收(JTJJGSS)、私营个体经济工商税收(SYGTGSS)、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WZJJGSS)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93—1998年期间,国有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最高(0.4991),其次是私营个体经济税收(0.4498),再次是集体经济税收(0.1147),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贡献最低,只有0.04575。但从T值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重要性虽低于私营个体经济和国有经济税收,但高于集体经济税收。

LogGSS=0.49915486*LogGYJJGSS+0.11472255*LogJTJJGSS+

(37.475)(6.816)

0.44980814*LogSYGTGSS+0.04575247*LogWSTZGSS+0.75839442

(18.559)(12.480)(9.738)

R2=0.999996AdjustedR2=0.999981Durbin-Watson=2.507

四、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

利用外资在通过扩大预算约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通过加速劳动力就业结构、产

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转变,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利用外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我国是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经济,且大量剩余劳动力沉淀于农村。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

发展,扩大非农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之一。外资流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1981—1985年期间,利用外资仅处于起步阶段,外商投资经济(包括港、澳、台投资经济,下同)吸纳的新增就业人员只有6万人,占新增就业人员(7512万人)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一。1986—1990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创造了60万个就业机会,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4036万人)的比重提高到0.43%。1991—1996年期间,我国新增从业人员4051万人,其中外商投资经济新创造了375万个就业机会,比1985—1990年期间增加了6.25倍,约占新增劳动力的9.26%,成为我国新增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之一。1997年以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期,外资流入增长下降,外商投资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1997—1999年期间仅增加72万人,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199万人)的比重下降到6%。将外商投资经济从业人员(WZJJ)作为被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WSTZ)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1985—1999年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对从业人员的贡献为1.0599,即外商投资每增加1单位,可以创造1.0599个单位的就业机会。

LogWZJJ=1.0599339*LogWSTZ+[MA(1)=0.90838425,MA(2)=0.31521639,BACKCAST=1985]

(30.575)(7.333)(2.524)

R2=0.9692AdjustedR2=0.9641Durbin-Watson=1.99786

(二)利用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提升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从需求决定论的观点看,产业结构的转变最终取决于消

费需求结构的转变,但推动产业结构转变的直接因素是劳动力(人力资本)、资本和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与再配置,其中由投资决定的新增固定资产和存量资本的再配置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其他生产要素总是伴随着投资结构的转变或资本再配置而流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日益扩大,且90%以上集中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我们以三次产业合同利用外资额作为解释变量、以三次产业增加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对1984—1999年期间进行回归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贡献最低;T值比较分析也同样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要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程度最低。这说明利用外资是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转变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一产业:

LogGDP1=0.3325493*LogWZR1+7.5875486+[MA(2)=0.89781853,BACKCAST=1984]

(3.092)(17.439)(12.61)

R2=0.850166AdjustedR2=0.827115Durbin-Watson=0.873

第二产业:

LogGDP2=0.497026*LogWZR2+6.084255

(8.784)(15.640)

R2=0.846423AdjustedR2=0.835453Durbin-Watson=0.4765

第三产业:

LogGDP3=0.568403*LogWZR3+5.353824

(5.996)(8.598)

R2.21%提高到1991年的2.85%,增幅只有1.64个百分点,远低于同期其他经济工业产值4.8个百分点的增幅。

1992年以后,我国利用外资进入高速增长期,外商投资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涉外税收总额也

由1992年的122.26亿元迅速增加到1999年的1648.86亿元,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工商税收总额的平均速度,其中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由1993年的206.66亿元逐年递增到1998年的1166.95亿元;涉外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4.25%逐年递增到1999年的15.99%,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在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由1993年的5.2%递增到1998年的13.48%,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成为国内工商税收中增长最快的重要税源之一。同时,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增长速度高于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1993—1998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增长1.95倍,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分别增长了2.52倍和2.59倍;1992—1999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工业产值名义增长2.41倍,而涉外税收名义增长高达3.76倍。

(二)1992—1998年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

我们将工商税收总额(GSS)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国有经济工商税收(GYJJGSS)、集体经济

工商税收(JTJJGSS)、私营个体经济工商税收(SYGTGSS)、外商投资经济工商税收(WZJJGSS)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对数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93—1998年期间,国有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贡献最高(0.4991),其次是私营个体经济税收(0.4498),再次是集体经济税收(0.1147),外商投资经济税收的贡献最低,只有0.04575。但从T值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工商税收总额的重要性虽低于私营个体经济和国有经济税收,但高于集体经济税收。

LogGSS=0.49915486*LogGYJJGSS+0.11472255*LogJTJJGSS+

(37.475)(6.816)

0.44980814*LogSYGTGSS+0.04575247*LogWSTZGSS+0.75839442

(18.559)(12.480)(9.738)

R2=0.999996AdjustedR2=0.999981Durbin-Watson=2.507

四、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

利用外资在通过扩大预算约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通过加速劳动力就业结构、产

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转变,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利用外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我国是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经济,且大量剩余劳动力沉淀于农村。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

发展,扩大非农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之一。外资流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1981—1985年期间,利用外资仅处于起步阶段,外商投资经济(包括港、澳、台投资经济,下同)吸纳的新增就业人员只有6万人,占新增就业人员(7512万人)的比重不足千分之一。1986—1990年期间,外商投资经济创造了60万个就业机会,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4036万人)的比重提高到0.43%。1991—1996年期间,我国新增从业人员4051万人,其中外商投资经济新创造了375万个就业机会,比1985—1990年期间增加了6.25倍,约占新增劳动力的9.26%,成为我国新增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之一。1997年以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期,外资流入增长下降,外商投资经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1997—1999年期间仅增加72万人,占同期新增从业人员(1199万人)的比重下降到6%。将外商投资经济从业人员(WZJJ)作为被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WSTZ)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1985—1999年期间外商直接投资对从业人员的贡献为1.0599,即外商投资每增加1单位,可以创造1.0599个单位的就业机会。

LogWZJJ=1.0599339*LogWSTZ+[MA(1)=0.90838425,MA(2)=0.31521639,BACKCAST=1985]

(30.575)(7.333)(2.524)

R2=0.9692AdjustedR2=0.9641Durbin-Watson=1.99786

(二)利用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提升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从需求决定论的观点看,产业结构的转变最终取决于消

费需求结构的转变,但推动产业结构转变的直接因素是劳动力(人力资本)、资本和技术进步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与再配置,其中由投资决定的新增固定资产和存量资本的再配置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其他生产要素总是伴随着投资结构的转变或资本再配置而流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日益扩大,且90%以上集中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我们以三次产业合同利用外资额作为解释变量、以三次产业增加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对1984—1999年期间进行回归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贡献最低;T值比较分析也同样表明,利用外资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要高于对第二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性,对第一产业增加值影响的重要程度最低。这说明利用外资是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转变中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一产业:

LogGDP1=0.3325493*LogWZR1+7.5875486+[MA(2)=0.89781853,BACKCAST=1984]

(3.092)(17.439)(12.61)

R2=0.850166AdjustedR2=0.827115Durbin-Watson=0.873

第二产业:

LogGDP2=0.497026*LogWZR2+6.084255

(8.784)(15.640)

R2=0.846423AdjustedR2=0.835453Durbin-Watson=0.4765

第三产业:

LogGDP3=0.568403*LogWZR3+5.353824

(5.996)(8.598)

R2=0.719752AdjustedR2=0.699734Durbin-Watson=0.3855

(三)利用外资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利用外资对促进外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增长方面。随着

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由于这些企业基本是两头在外型的,即材料和主要零部件从国外进口,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因此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引起了加工贸易进出口活动的大量增加,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在我国进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1986年我国外贸进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占4.04%,到1999年,已经提高到48.38%;在出口中的比重则从5.82%提高到45.47%。在促进进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增长还促进了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所以产品结构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制成品所占比重大,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大,对改变我国进出口结构发生了重要作用。据有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多数年份高于全国水平,对提高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发挥了积极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在全国机电产品出口中的比重,1993年为37.14%,1997年提高到57.87%;在1999年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70%以上。

五、利用外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