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6:26:20

古城范文篇1

一、平遥古城旅游商品消费市场调查

(一)平遥古城旅游商品消费市场分析

平遥古城旅旅游者源地覆盖范围广阔,国内旅游者以山西本省为主,其次为华北地区的北京、河北、内蒙古、天津等地,第三层次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及港澳台,旅游空间距离因素的作用明显。

1.年龄结构与职业构成在本次调查中,被调查旅游者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在263份有效问卷中,男性旅游者占53%,女性旅游者占47%。其中,以“20岁以下”和“21-30岁”两个年龄段的旅游者最多,31-40岁年龄段的旅游者也较多,41岁以上年龄段的旅游者所占比例较少;在职业构成方面,学生和从事教育文化广播职业的人员比例最高,分别为22%和23%,国家机关公务员和金融保险业从业人员次之,分别为19%和12%,由于此次调查时间处于暑假期间,学生和从事教育科研职业的人较多。

2.文化水平结构与出游方式旅游者受教育水平其旅游感知与偏好影响很大。平遥古城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要求旅游者应该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文化欣赏水平,在此次调查中,高学历旅游者占到73%比例也证明这一点。受访者学历构成比例为:本科比例高达43%,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占到27%,大专学历占到20%,硕士学历占9%,博士及博士以上学历的占1%。旅游商品的设计一定要注重文化内涵,制作一定要精致,定价合理才能打动旅游者的购买心理。在对旅游者喜欢的旅游方式调查中,有高达57%的旅游者选择了喜欢自由行,选择在居住地跟团的占到16%,选择相关组织或驴友一起行动的占到13%,而选择到达旅游目的地后再跟团的占8%,选择其他旅游方式的占6%。62%年龄在31岁以下的旅游者选择自由行。旅游者出行方式的多样化要求旅游商品的种类更加丰富,方便旅游者携带。

3.旅游费用与购物费用比例在所调查旅游者中,旅游者旅游花费的73.1%集中在旅游刚性消费,其中景点门票所占比例为20.4%、住宿所占比例为18.8%、交通所占比例为15.4%、餐饮所占比例为18.5%,弹性消费的购物和娱乐分别占14.4%和12.5%。由此可见,平遥古城旅游消费主要是刚性消费。旅游者旅游商品花费占总花费的比重在10%以下的为27%,花费比重在10%-20%的比例为41%,花费比重在20%-30%的比例为20%,花费比重在30%-40%的比例和在40%以上的比例都为6%。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占总体调查对象68%的旅游者旅游商品花费占旅游总花费的比重不超过20%,这个结果与我国多年来国内旅游者旅游购物比重平均水平基本一致,也说明平遥古城弹性较大旅游消费不足,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旅游者购物行为分析

1.旅游商品购买目的与信息获取在对旅游者的购买旅游商品目的的调查中,32%的旅游者选择留作纪念,38%的旅游者选择赠送亲友,作为收藏观赏和自己使用的比例分别为14%和12%,从中可以看出,平遥古城旅游商品总体层次较低,高级旅游商品缺乏。在信息获取方面,41.6%的旅游者是在旅游过程中接触到旅游商品的信息,其次通过朋友介绍的占25%,通过网络了解的占18.8%,通过广播电视媒介了解的占11%,其他方式占5%。大部分旅游者在出行前对平遥古城旅游商品没有详细的了解,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平遥古城旅游商品的市场营销做得不到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旅游商品的购买与影响因素平遥古城旅游者旅游纪念品购买意愿很高,选择每次出游都会购买的旅游者占22.4%,大多数情况下会买的旅游者占到38%,很少买的旅游者占36%,选择不买旅游纪念品的旅游者占3%。从问卷分析的结果来看,在影响旅游者旅游商品购买因素方面,对旅游者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为旅游纪念品的意义、外观和价格,分别占对20.70%,19.80%和18.80%;其次是旅游纪念品收藏价值和适用性,分别占14.3%和11.8%,旅游纪念品的大小和送礼的需求对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影响不大,只占到7%和4.8%。

3.旅游纪念品价格与质量的感知旅游者在购买旅游商品时,认为平遥旅游商品质量很好的为5.3%、认为比较好的为33.5%、认为一般的为57.6%、认为不好的为2.7%、认为很差的只有0.7%。也就是说38.8%的旅游者对平遥旅游商品的质量是认可的,57.6%的旅游者基本认可;但在价格方面存在百元门槛,能够接受5-50元水平的旅游者占42%,能够接受50-100元水平的旅游者占35%,能够接受100-300元水平的旅游者占20%,能够接受300元以上的旅游者占3%。从中可以看出旅游纪念品价格在100元以上,大部分旅游者就有可能不会购买了,要不断改进旅游纪念品设计、包装,提高旅游纪念品质量,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突破100元的门槛。

4.购买地点与网络购物倾向在对旅游者进行旅游购物的地点调查时发现,58%的旅游者会选择旅游目的地地摊购买旅游纪念品,选择到旅游纪念品专卖店的旅游者占29%,选择网上购买的占5%,其它方式占8%。所以,要规范街边地摊,也要重点推进旅游纪念品专卖店和网上旅游纪念品店的建设。在此次调查中所有年龄段的旅游者中都有网络购物的经历,没有网络购物习惯的旅游者占调查旅游者的30%,有过一两次和偶尔会的旅游者分别为25%和33%,经常采用网络途径的旅游者所占比例为25%。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现代物流的发展,未来平遥旅游商品发展一定要重视网络宣传和网络销售的研究。

二、对于平遥古城旅游商品发展问题的思考

(一)要不要发展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具有两面性,其一,旅游商品投入大,回收期长,容易被模仿,前景不明显,开发风险大;其二,旅游商品的开发可以满足旅游者需求,传播旅游目的地形象,扩大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在平遥古城开发初期,旅游开发的重点在于古城的保护,把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向景区基础设施的开发与利用。在现阶段,在思想意识方面一定要重视旅游商品的发展,摆脱单纯依靠门票经济的发展思路,加大对旅游商品的研究与开发,重视旅游商品对旅游业创收和创汇的巨大影响,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业。在发展旅游商品时既要认识到发展旅游商品所要面临的各种问题,要坚定发展旅游商品的信心,提升平遥古城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对外来旅游商品和本地旅游商品的态度

现代旅游购物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的范围,开始向更为广阔的范围发展。长期以来,平遥古城旅游商品相互模仿或沿袭原有产品生产方式,导致旅游商品趋于雷同;另一方面对于外来旅游商品的本地化的特色包装不够重视,不注重对本地旅游形象的宣传推广作用,如何对待外来旅游商品和本地旅游商品,需要正确的态度。由于对旅游商品认识的局限性,对于古城以外地区的旅游商品的选择上,大都选用市场上成熟的廉价旅游商品,如:蜡染、漆雕、木雕等,选择的范围没能拓展到全国乃至世界上著名品牌的商品。对于外来的旅游商品,一定要注重与平遥古城整体形象的协调,加强与平遥古城的关联性,使其能够更好的传播平遥古城的旅游形象。对于平遥本地产旅游商品,一定注意两方面差异化,其一,要注重同外来旅游商品的差异化,在本地旅游商品设计和销售中有自身的特色;其二,一些发展成熟的旅游商品,在对外输出时要注重同在本地销售旅游商品(本地产)的差异化,防止出现“冠云牛肉”的现象,维护旅游商品地域独特性。

(三)如何营造平遥古城的旅游购物环境

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其一,完善旅游购物设施,如增加旅游购物休憩设施,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配套相应的餐饮娱乐设施;其二,加强旅游购物设施的文化氛围营造,提升旅游购物服务水平,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将旅游购物设施和氛围当作旅游吸引物来建设。平遥古城旅游购物环境的建设,要重视晋商文化的发掘与利用,晋商文化的整理和发掘工作不能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要通过多种方式将晋商文化应用在古城旅游开发的各个方面,增加平遥古城旅游购物环境的文化氛围。此外,旅游购物环境的建设还要重视旅游商品的包装,旅游包装对旅游者旅游购物环境的感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旅游者购物很重要一点是为了旅游纪念,或者当作礼品赠送朋友家人的,要注重旅游商品销售包装。旅游商品的包装是实体商品的一部分,旅游商品标签、色彩、形状构成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标识,承载了旅游目的地独特的文化,所以旅游商品包装显得格外重要。旅游商品的包装一定要重视细节,无论旅游商品的大小,都能做到精致。

(四)如何发展平遥古城旅游商品品牌

在平遥古城旅游商品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从两方面考虑旅游商品品牌嫁接:其一,利用与扩展平遥古城自身的品牌,选择将本地的优质产品,冠以“平遥古城”的品牌名称,对于本地旅游产品要严格筛选,建立明确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其二,利用市场上已有旅游商品或其它商品,通过品牌引进与合作,生产只有在平遥古城才能购买的旅游商品,丰富旅游商品的种类。旅游商品品牌嫁接要注意对平遥古城旅游品牌的保护,所选商品要与平遥古城的内涵一致要努力保护和发展平遥本地旅游商品品牌,对于外来品牌的旅游商品一定要进行本地化改造。另外,对冠以“平遥古城”品牌的旅游商品的选择,一定要严格监控,防止品牌滥用,根据市场的变化增加入选商品,并淘汰不适合的旅游商品,保证平遥古城旅游商品种类丰富,适应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旅游与日常生活需求。

古城范文篇2

关键词:非遗保护;品牌统一;包装设计;以人为本

平遥古城特产包装设计应该立足于平遥古城非遗文化、品牌塑造在包装中的应用以及充分考虑品牌塑造与非遗文化的关系,在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将平遥古城特色产品集合成一个品牌化的体系。以平遥古城非遗文化保护为出发点,增加包装设计价值并通过包装传播非遗文化内涵,在满足包装的基本功能同时,恰当的在功能和结构造型中融入非遗文化要素,找出传统非遗文化与自身产品个性乃至当前流行时尚元素的平衡点,形成平遥古城独特的包装设计风格;充分考虑品牌对包装设计构思的作用和包装对品牌构思的作用,通过对包装功能的完善,结构的改进和设计的创新深化品牌的形象;在品牌塑造的环境下合理使用非遗文化元素并且通过非遗文化元素的运用加深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充分揣摩当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审美情趣,增加消费者和包装之间的沟通互动,开发包装的附加价值(图1)。

一、立足于平遥古城非遗文化

首先,对平遥古城的非遗文化元素提取、加工、再设计,并应用到包装设计中,可以提高包装的民族性。比如平遥牛肉的包装,其非遗文化元素提取可以从平遥牛肉传统烹饪技艺入手。要做到文化和包装的完美融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其次,消费者通过购买融入非遗文化元素的包装设计,在购买包装的同时,了解当地的非遗文化,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最后,把提取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进行进行时代语境的转化,让它更具有时尚性,并以包装为载体,创造出一种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

二、立足于品牌统一

首先,包装设计作为品牌的一部分,其设计构思由品牌决定。品牌不仅仅是代表产品的文字或符号,它还是平遥古城特色产品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包装的纹样、形式都应该在品牌的观念下寻找创意出发点,不能与品牌脱节,达到塑造包装个性、建立市场地位,从而最终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作用;其次,包装是品牌的品质体现。包装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商品品质的判断,同时会连带认为其品牌价值等同于产品品质,最终会造成对品牌的不信赖。2因此在包装设计时要多考虑包装设计的功能性、包装和产品的关联性以及不同类型的包装定位要有所不同。如,娱乐型包装的设计要活泼艳丽一点,礼品型包装的设计要典雅大方一些,装饰型包装可能要更加注重其设计纹样的华丽和高贵。这些都是对品牌品质的一个体现;最后,包装是深化品牌形象的重要渠道。品牌形象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在时代的进步中不断的更新包装来升华品牌。

三、充分考虑品牌塑造与非遗文化的关系

首先,品牌塑造强化非遗文化的应用。平遥古城特色产品的品牌在对以前狭隘的地域品牌形象予以提炼的前提下,围绕其“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的文化定位,从称谓到标识,创立独特的艺术风格,强化着品牌的文化内涵;3其次,非遗文化有助于区分品牌。平遥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将非遗元素提取并运用到品牌塑造中,有助于将品牌与其它地域的品牌加以区分,切实打好“地方特色”这张王牌,为产品打上“平遥产”的烙印。

四、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

首先,设计不同档次的包装。平遥古城特色产品的包装要立足于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依据现代特产市场发展趋势,根据相应的需求进行产品定位,开发相适应的包装结构形式。改变现有市场上大一统的包装局面,根据用途、场合、消费人群的不同设计不同档次的系列包装;4其次,考虑绿色减量化包装理念。为满足当代社会消费者所提倡的绿色安全减量化设计理念,平遥古城的包装设计在展示产品的基础上,要做到合理包装,不过度。就需要将包装结构做好,给每一件产品创造出属于它们的合理空间。在选择包装的材料时应该倾向于选择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应用广泛的材料;5最终,考虑到现在市场上销售渠道的多样性,增加线上物流包装可以迎合当下消费者善于网购的趋势并给传统特产行业带来活力。传统上架的包装可以适当的多考虑其创意性,有些产品可以考虑开窗包装和造型不规则包装以突出其个性。线上物流包装时要多考虑包装的安全性和统一性,要方便装配和运输。

作者:张佳慧 左祯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注释:

1.黄楚峰.天津非遗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3.

2.杨雪,王宾旗.包装设计与品牌塑造[J].大舞台,2011(10):136.

3.刘宏芹.唐山皮影包装设计与品牌塑造[J].包装工程,2004(2):86.

古城范文篇3

1.开发可以使生硬的历史构筑物具有生命活力。历史文化名城中最直观的有形载体是某一座建筑桥梁、某一条街道空间等,应该承认,这些单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外形结构和布局原则;但不可否认,它们已经脱离了其曾经存在的历史环境。弱小的个体是否能在现代化的大环境背景下引导人们产生时代共鸣是一个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毕竟,无言的构筑物本身带给人们的只是少量的抽象信息和不确定的思维想象。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开发,赋予这些构筑物与生命活力,让它们可以自主的表达某种时代讯息,从而使其在合适的环境中重新爆发生命,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开发可以使无形的城市文化寻找到寄居载体。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保留着众多有形的历史构筑物,而且也保留着众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记录这座城市历史的真实“话本”,这些活态的文化,构成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家园。作为文化形式在历史的某一阶段曾经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对于一座城市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这些精神遗产需要一个与之相匹配的空间和环境,需要有配套的物质建设和广泛的沿袭传承受众。开发建设带来的是大量的模拟历史环境的建设和众多旅游爱好者深入的探究,在主观和客观上创造了城市精神文化承载,从而保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延续。3.开发可以使断断续续的历史构筑物延续成成体。许多文物古迹在遭受一定的破坏后会丧失相互间应有的空间关系和联系,看起来像是孤立而不相关的。通过开发建设,把文物古迹、园林名胜以及各类提示性标志物(如古树名木、碑刻、标牌等)在空间上组织起来,形成网络,可以为人们的欣赏提供空间线路和逻辑线索,便于人们感知和理解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4.开发可以有效积累保护资金。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带来的旅游效益是极其可观的,相对工业项目其更具环保性、可持续性。同时就地安排劳动力就业,避免了古城原居民流失。良好的经济收入带来的是充沛的税收保证,也就实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金的积累。

保护和开发是利与义的博弈

1.遵循原则。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坚持保护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与创新的原则。2.保护的重点和开发建设的基本论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应特别关注如下要素:城市的传统风貌特色,独特城市格局和街巷、胡同格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河湖水系,传统的建筑形态和建筑色彩,城市特有的空间形态和肌理,重要景观线和街道对景,古树名木及大树等。3.完善配套机制建设。(1)建立旧城保护、中心城调整优化和新城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完善旧城保护的实施机制,促进旧城的有机疏散。(2)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及相关法规,调整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矛盾的规划内容、规章和规定,严格依法进行保护、管理。(3)建立健全旧城历史建筑长期修缮和保护机制。推动房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房屋产权,鼓励居民按保护规划实施自我改造更新,成为房屋修缮保护的主体。制定并完善居民外迁、房屋交易等相关政策。(4)打破旧城行政界限,调整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以及市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5)遵循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建立制度化的专家论证和公众参与机制。

古城范文篇4

(一)位于地理优势的华北地区

山西平遥古城所在的地理优势是位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华北地区。对华北地区人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华北地区与华东,中南地区是三个主要的旅游地区,虽然华北地区的人民普遍收入比较少,但是作为主要收入群体的城市居民仍然具有较高旅游需求。

(二)与其它热点旅游城市相邻

平遥古城在地理位置上与北京、天津、泰安等旅游景点相距比较近,每年去这些地方旅游的游客都很多,平遥古城可以利用其地理优势将部分游客吸引到自己的景点,这就需要平遥古城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开发更多的旅游项目,以便更好的开拓自己的旅游市场份额。另外,由于平遥古城在地理位置上位于北京和西安的中间位置,北京和西安作为两个最大的热点旅游城市,山西平遥古城可以借助这两个城市的旅游热点来拉动自己旅游项目的开发,以吸引更多的旅游客户。

二、加大山西平遥古城旅游市场的开发的策略

(一)开发更多的旅游项目

任何一个旅游景点的设置都不可能满足所有旅游者的需求,为此,要设定一定的目标市场,要根据客源的主要流向,分为主要的客源流向市场,基本的客源流向市场以及机会客源流向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客源市场。应选择两三个旅游项目作为主要的客源目标市场,主要是吸引客源中的大部分客源。选择部分国家或地区的旅游项目作为基本的客源市场,这个市场吸引的客户要仅次于主要的市场客源。基本的客源市场客源数量潜力比较大,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转变为主要的客源市场。要选择要开发的旅游项目作为机会旅游市场。从目前的国内旅游市场目标划分来看,华北、华东的大中城市,尤其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是主要的客源市场,华北、华东的大中城市由于其经济比较发达,城市居民一般收入较高,有旅游的能力,而且一般出行也比较远,这应该是平遥重点开发的客源市场。华北、华东作为主要的客源市场,该市场的客源购买力比较强,平遥古城要借助核心市场的优势,多开发旅游项目,以招揽更多的游客,平遥古城要借助自身更多的优势来开发更多的旅游目的地,同时要注意开发具有潜力的农业开发项目。华南、中南地带的打中城市可以作为平遥古城发展的基本客源市场,这两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和平遥古城有很大的反差,加之,这些地区的居民收入比较高,出游需求比较大,反复性比较强。为此平遥古城可以打造高性价比,高层次,多目的地的旅游开发项目。西南、西北以及东北地区可以作为平遥发展的机会客源市场,这几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离平遥古城比较远,为此,要发挥平遥古城的整体优势,发展多目的地的旅游发展模式,这几个地区的居民生活习惯跟平遥也有很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就可吸引光大的游客。从平遥古城海外的市场客源来看,跟平遥旅游也相关的国家有日本和韩国,日本由于在文化自己人文上来说非常相近,因此,日本可以作为平遥发展的主要考虑的海外国家。韩国在风俗习惯自己人文建筑上的差异比较大,但在文化的发展上有些相似,平遥旅游业的发展要加大跟韩国的合作。

(二)加大旅游市场的营销

扩大市场的影响范围,对平遥古城的旅游产品要进行全新的设计,要组织各个部分通分工合作的形式针对国内外的客源来设计一系列的促销政策,以更好的树立平遥古城的经典形象,来吸引更多的国外的客源,营造平遥古城热闹丰富的旅游热潮。另外,要通过吸引更多的商家投资到旅游市场,以此来提高平遥古城的知名度,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商誉来更好的营造平遥古城的魅力形象。提出响亮的宣传口号,要每年都要对外宣传自己的产品,并用宣传口号来更好的提升自己产品的知名度,利用生动鲜活的形象来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要利用交通要道,闹市区等来设置广告牌、标语等提高平遥古城的知名度。要拓宽自己旅游产品的营销范围,要以旅游中心城市为突破口。还要利用海外国家的旅游优势,例如日本、韩国等地区来带动平遥古城旅游资源的发展。平遥古城旅游市场的开拓更多的要考虑客源的问题,市场的开拓跟客源是密不可分的,要加大对客源的分析,以使更多的客源融入到市场的开发中。

三、促进山西平遥古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改善旅游市场结构

平阳古城和很多的旅游景点一样,主要是以观光欣赏为主的旅游景点,一般情况下,观光欣赏的景点一般是收入不高的。平遥古城旅游景点中食、住、娱乐的部分所占用的比例比较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平遥古城的旅游收入。但是在旅游收入的结构中,很大一部分的收入是来自娱乐项目,为此,要想提升平遥古城的收入,就需要对平遥古城的旅游结构进行改善。要加大平遥古城的旅游项目的资金投入,针对客源不同的需求来设计更多的旅游项目,延长旅游的线路,以此来提高游客在平遥的停留时间,从而可以收入更多。平遥古城的客源主要是以山西省以及华北地区的居民为主,游客的数目相对比较多,人数随着季节变化的变化趋势比较慢,对于旅游项目有待进一步的的开发,为此,平遥古城的旅游项目具有较大的潜力。但目前的市场结构不尽合理,这就需要做好平遥旅游网络的开发,形成系统的旅游开发模式,在旅游产品中要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二)开发旅游网络

平遥古城作为比较大的旅游景点,其中包含的旅游景点比较多,密度比较大,但是却没有和其它的景区形成一个网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旅游项目的效益,这样的旅游模式不仅会增加游客的消费开支,也会分散了客流量。为此,平遥古城在以后的旅游项目发展中,要形成更大的市场份额,要从点的发展开始逐渐扩展到面从而形成统一的旅游面,形成较密的旅游网络,然旅游者在以此旅游中就能感受到不同风格的各有特色的旅游活动内容,从而能够提高旅游者旅游的兴致,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旅游者的数量。在平遥古城发展中应该以平遥古城本身的人文精神作为旅游资源,构成相应的旅游辐射带,再通过与临边城市群的发展相结合,就一定能够带动平遥古城旅游资源的发展并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三)掌握旅游市场特点

平遥古城的旅游者以周末旅游居多,带有一定的周期性,从时间上来看,也具有一定的集中性。另外一些旅游这是为了去太原旅游从而顺便到平遥旅游,这样地区的顺应性比较明显、平遥古城的收费也能够被一般人所能接受,为此,平遥古城在做市场定位时一定要考虑到主要的市场客源又要注意客源的不同层次以及旅游者不同的需求。另外,平遥古城的交通不便利,景区所能容纳的人数,景区所服务的项目以及质量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样就造成平遥古城的旅游景点,游客不方便进去,即使进去了也没有什么可游玩的景点,这就成为平遥古城发展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平遥古城的旅游项目的发展。为此,为了使平遥古城的旅游项目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将阻碍发展的问题解决掉,这样才有可能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首先需要将交通、通讯等发展旅游事业最为基本的配套设施建设好,以此来增加旅游者的数量,形成立体式的交通网络,以使平遥古城的旅游事业有新的发展。

(四)加强国际化旅游的进程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项目产业向年轻化、个性化方面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经历。旅游需求的多层次性,多样化,旅游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更加趋于小团体化,旅游业的发展要结合客源发展的现状,要在旅游产品上下足功夫,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产品,以更好的促进平遥古城旅游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平遥古城的旅游资源的发展一定要结合国外旅游资源发展的优势,以促进旅游资源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古城范文篇5

【关键词】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1古城概况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市古城区大研镇,古城的核心旅游区为大研镇内的四方街一带,是云南发展旅游产业最重要的地区,也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旅游休憩地区。丽江市委、市政府希望通过旅游强市战略,助推城市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影响力。近年来,到丽江市旅游人数不断上升,到2018年年底,丽江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600万人,旅游收入达千亿元,旅游经济已成为地方收入的主要支柱。

2古城文化遗产现状

2.1古城文化遗产历史渊源。丽江古城又称为大研镇。始建于宋末元初,兴盛于明清,距今800多年历史。在古城内现有住户近6200多户,约25000人,大多是纳西族,是一处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是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修筑了城墙,就似木字加个框变成了“困”字一样,显得很不吉利。在古城中大多为纳西族、白族、藏族、汉族等民族建筑[2]。丽江古城是具有厚重人文气息的旅游名胜,是较典型的自然美景与地方民族风情相结合的文化遗产,是一座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文化名城。2.2古城文化遗产民族特色及现状特点。2.2.1古城文化遗产民族特色。丽江古城一带多个民族汇聚,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风情特色和民族建筑特色。有纳西族服装、银器、皮具等为代表的民族特色;有三多节、纳西族祭天习俗、棒棒会、火把节、转山节等传统的民族节庆等节庆活动,有因节庆活动形成的饮食文化、歌舞文化等传统文化特色,如三月龙王庙会、正月十五棒棒节、七月骡马节等;如纳西古乐、东巴舞;如祭天,纳西语叫“猛本”,是纳西族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庆。因“南方丝绸之路”和“滇藏茶马古道”,各个区域、不同种族的多元民族文化相互渗透、交汇融合,形成了当地包容并蓄的多元文化[3]。2.2.2古城文化遗产现状特点。在丽江古城一带,有四方街、古桥、木府、五凤楼、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等古城特色文化遗产。除此之外,还有古老的民族风情和美丽的自然风景。1)古街。在丽江古城的核心区内的古街为独具特色的四方街。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集贸和商业中心(见图1)。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铺路,不滑不灰。街中沟渠相通,民居铺面跨水而建,与环境自然和谐。在四方街中部有一小广场,其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3层门楼。西有西河,东为中河。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可利用西河与中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义街、七一街、五一街,新华街,又从四大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形成了以四方街为中心、逐渐向外延伸的格局。图1丽江古城四方街2)古桥。在丽江古城内的玉河上有354座桥梁,分别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等,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在古城中的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东侧100m,为双孔石拱桥,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该桥系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长10余米,桥宽近4m,用五花石铺砌路面,坡度平缓,方便两岸居民交流往来。3)木府。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衙署,历经战乱动荡毁坏,当地政府于1998年春重建,现古城博物院设在府内。重新修复的木府占地30666.67m2,坐西向东,沿中轴线依地势建有忠义坊、义门、前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大大小小计162间。衙内挂有几代皇帝钦赐的11块匾额,上书“忠义”“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等。现在的木府被人们称为“凝固的丽江古乐,当代的创世史诗”。

3古城文化遗产前景探讨

3.1提高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要广泛宣传教育,制定措施、发放传单、张贴标语、定制路牌路标、电视广播宣传等,让保护古城文化遗产的意识、理念进校园、进机关、进入广大民众的内心和日常生产、生活及工作中,杜绝见多不怪、习以为常的麻木状态和麻痹心理,不断增强民众的责任担当、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传承民族经典、民族特色文化,如纳西古乐、东巴舞、手工制作皮具、手工制作银器等,充分认识保护好古城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重大历史意义,为带动丽江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3.2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2015年1月19日至21日,国家领导人在云南调研考察时,为云南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发展思路:(1)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2)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因此,丽江要走在云南前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闯敢干,砥砺前行,结合丽江古城文化遗产特色和自然景色,打造丽江古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样板,建设丽江古城“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样板,带头保护好丽江古城“美丽的自然风景”,把丽江古城建设成生态美、环境美、心灵美的生态文明城市,让人们来到丽江古城后留得住乡愁、记得住美丽,为全省、全国、全世界人民提供能够玩得舒心、吃得开心、睡得安心的旅游休闲之地,不断提升丽江古城的影响力、知名度和城市魅力,让丽江古城的民族文化特色更加鲜明、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水系建设更加完备、人居环境更加舒适、社会发展更加和谐。3.3不断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助推丽江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捏紧拳头、聚焦重点,扬长避短、彰显特色,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形成几个新的千亿元产业。其中,要求要大力发展从“现代中药、疫苗、干细胞应用”到“医学科研、诊疗”,再到“康养、休闲”全产业链的“大健康产业”,全力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丽江结合民族特色文字、民族歌舞、手工制作、民族医药、康养休闲等产业,引领广大消费者参与其中,学乐结合、寓教于乐,让来丽江的旅游者休憩放松、心身悦快,心有余记、流连忘返,把丽江打造成云南省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品牌度的“健康生活目的地牌”。

【参考文献】

【1】黄禹康.丽江古城规划建设和保护探秘[J].城建档案,2009(5):22-27.

【2】杨文顺.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模式研究———以丽江古城个案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3):57-59.

古城范文篇6

l广府永年湿地现状概况

1.1区位介绍

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东南广府镇,距县城临沼关东偏南25km,西南距邯郸20km(图1)。古城临近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青红高速公路、309国道、邯临公路,区域交通十分便捷。古城与永年县城和邯郸市联系密切,其为永年洼,四周有防洪大堤环绕,洼地北侧有洛李公路穿过,通过出城的大堤可达县城,洼地南侧有省级公路邯临公路与邯郸市相通。

1.2资源特色

1.2.1自然资源充足广府湿地又叫做永年洼,以广府古城为中心向辐射,总面积近30km2,依靠滏阳河供给及雨水积存。这里地势较低,长年积水,是继白洋淀、衡水湖之后的华北第三大洼淀,也是河北省南部唯一的内陆淡水型湿地系统,它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系生物多样性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资源:广府古城周围水资源丰富,由大片的水洼地组成,每当骄阳西坠时,渔舟唱晚,碧波荡漾,鱼鳞跳纵,鸳鸯交颈,自古就有“小江南”之美称(图2)。水生植物:主要以芦苇和荷花为主,并有天然形成的万亩芦苇荡,湿地植被类型主要有金鱼藻、蒲草、水烛、芦苇、芦草、菖蒲、车前子等。植被:广府镇内的林木种类较多,主要的乡土绿化树种有旱柳、榆树、国槐、刺槐、泡桐、毛白杨、青杨等;主要的经济树种和庭院绿化树种有石榴、枣树、山楂、香椿、海棠、柿子、梨、桃、杏、苹果、苦楝等;灌木树种主要有枸杞、荆条、紫穗槐、白腊等。水生动物:主要有各种鲤科、鳅科、鲇科鱼类以及鸬鹚、黑鹳、苍鹭、野鸭等水鸟。

1.2.2人文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广府有很多历史遗存,如清晖书院、文庙大殿(遗址)、杨禄禅故居、武禹襄故居、黑龙潭、武氏故居、状元楼、太和堂等(图3)。太极文化:广府古城作为太极传承的重要圣地,是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在太极拳向全国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五大太极流派均与广府和广府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广府在太极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图4)。诗歌文化:古城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至今古城的普通民居春节对联和商铺对联及照壁对联还表现出了较为浑厚的文化底蕴。如“锦上添花春风得意花千里,秋月扬辉桂一枝”、“十分春色千头爆竹呜盛世,万里春风过富门”等,特别是那首“稻引千畦苇岸通,行来襟袖满荷风;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楼边水近东;拟放扁舟尘影外,便安一榻露光中;帷堂患气全消处,清兴鸥鱼得暂同”,至今仍脍炙人口,其将整个古城、水城、太极城的风貌活灵活现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民俗风情:风物民俗主要包括当地的民俗节庆活动、民间宗教信仰,如转城墙、放河灯、放风筝、吹柳笛、荡秋千等民间游艺地方,这些风物民俗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广府古城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全面理解广府古城历史文化特点不可缺少的内容。

1.3存在问题

一是湿地生态功能不完整,景观主体不突出;现状居民社会问题复杂,对湿地公园建设影响较大。二是水域面积分散、不连通,缺少系统的治理;可欣赏的景观元素过于单调,不够丰富;同时现状的古城周边房屋形式杂乱,景色也未形成完整统一的景观界面。三是湿地内功能单一,服务设施少。2设计构思与原则

2.1设计构思

通过对湿地景观的现状分析,提出广府湿地公园的设计理念为“生•物•恋”(图5),其景观规划构思为“三步一景、五步一观、七步一城”。其空间结构分为绿色空间:植物、绿化空间;蓝色空间: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水生境;灰色空间:道路与交通,室外人类活动空间;红色空间:生态建筑物。

2.2设计原则

2.2.1生态优先原则尊重湿地生态过程(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生态系统动态、物种适应等),模拟自然系统的形状和生物系统的分布格局,恢复与重建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维持以及自我设计的湿地生态系统。

2.2.2活化原则在保护湿地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活化再利用,为它们注入新生命,使其以更好的面貌展示。

2.2.3多样性原则功能多样性:景区内功能较单一,因此需要开发多种功能来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生物多样性:湿地内动植物、水生植物、植被类型等的多样化是构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充分必要条件。景观多样性:针对景区内的景观元素单调需发展丰富的旅游景观以提高吸引力。

3设计对策

3.1湿地的保护与传承

根据广府古城内资源特色的评价,人们对其各个环节进行保护与传承:首先,利用其丰富的水资源进行规划,基本在水域的原有位置把大面积的水进行打通和扩展,使其贯通到整个的湿地内,且水域面积有大小之分,形成不小于5013"1的水上观光通道,让游人在航行中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其次,湿地内动植物种类很丰富,设计时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进行大面积的种植,设置鸟类保护区、水生植物观赏区等。再次,由于其人文资源特别丰富,在规划时应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和历史遗址。

3.1.1杨露禅故居广府古城是杨氏太极拳的创始地,因此设计时保留其故居,并在此宣传其太极文化,使太极文化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3.1.2毛遂墓是指地处古城东南的战国名士毛遂的坟墓,规划时将其封土加高,立古朴石碑,周围全部为水面,形成安静的区域,在其西部为生态保护区,限制游人进入,除为湿地保护及科研所必须的设施外,禁止其它人工设施建设,以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和最小的人工干扰。

3.1.3点将台以点将台为中心,根据其历史典故扩展为水上娱乐中心,其位于广府古城湿地公园的西北部,设计有较大的湖面(点将湖),主要供游客在湖面上进行各类活动(龙舟比赛、水上漂流等)。区内还有娘娘坟与白玉庵等历史古迹遗址,方案结合古城河周围现有的古迹和民居,改造并设计了民俗博物馆、生态冒险岛和休闲沙滩,使得古城的文化更好的与湿地文化相结合,也使游客在观赏的同时有更多的休闲去处,增加了对湿地文化和广府文化的认识。

3.2生态修复与再生

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和功能意向,使古城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对湿地内的现状进行分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复的有:甘露寺、村委会、广生寺、赵斌太极园、傅仲文纪念祠等;在原址上需要进行再生的有:清晖书院、娘娘坟、白玉庵等。

3.2.1清晖书院位于古城东北角的护城河东岸,按传统风貌恢复其原有的特色,且与码头相结合,增加了其观赏性。

3.2.2太极文化广场在原有保留基础上进行修复以加强其功能,且增加太极文化交流中心,在宣传太极文化的同时又促进了人与人的沟通。

3.3多功能的置人与创新

为了增加景区的旅游活力,在满足原有基址功能的要求下,在洼地内设置了多功能的旅游项目,并且进行创新和扩展以吸引游人的目光,如:水上娱乐区、乡村野趣区、工业观光园区、水上观光区、荷花观光区以及设立湿地研究中心以及湿地公园展览馆。总平面规划图见图6。

3.3.1生态教育科研区该区位于古城的西南偏西处,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湿地植物,是集科普科研、环境教育、生态旅游、文化展示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重点区域和精品区域。规划区内还设有儿童活动场地、水生花卉园和休闲广场等。

3.3.2乡村野趣区该区位于古城的东北偏北处,区内设置了水生植物岛、植物园、观景塔、许愿岛、生态岛、八卦田、野营探险园、野营俱乐部、石趣攀岩、生态迷宫、越野道等,在此游人可进行极限运动与野外探险活动,丰富游客的兴趣爱好。

3.3.3水上观光区该区位于古城的东南偏东处,其中包括钓鱼中心、水上森林和农业观光;钓鱼中心设置了室内与室外钓鱼和水上人家来丰富钓鱼乐趣。水上森林结合周围原有的湿地植被、地形,规划出水上森林游览的路线,让游客划船游乐,寻求一种曲径探幽的神秘感和刺激感。农业观光园内设置了游客可以亲自体验的活动,如草花园果树采摘园、茶叶采摘园,让游客真正体会到自得其乐的目的。

3.3.4荷花观光区该区位于古城的东南偏南处,规划时在保留原有的荷花塘与芦苇荡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功能:特色购物休闲街,在此街集中了广府古城特有的民俗产物如特色小吃、民俗风情展示等,且此街仿苏式风情,把河流引入街内,更是别有一番风情。

古城范文篇7

关键词:古城;旅游;文化;营销

作为国家森林城市的枣庄,2018年旅游收入再创新高。作为一个由煤炭老城转变为新兴旅游城市的首批开拓者,枣庄近几年来取得的成绩显而易见。台儿庄古城为枣庄著名的5A级景区,2010年正式开园以来,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景区傲绩,为提升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及地方财政税收增收创造了不菲贡献。面对一个又一个知名古城的竞争,台儿庄古城是如何脱颖而出,创造出此等佳绩的呢?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未来的台儿庄古城又如何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呢?

一、研究背景

(一)行业背景。人们生活质量标准不断升高,随处可见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其中,游览一个又一个的知名古城也成为了不少人旅游的首选,因为这是一个老少皆宜的旅游品种,可驱车自行前往,亦可跟团免去操心烦忧,古城内和周边皆可食宿游玩。(二)企业背景。台儿庄古城位于交通便利,南北融汇的枣庄市下属辖区台儿庄区,历史上也是一座颇有风味、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独特的秀美古城,素有“天下第一庄”之美誉。然而在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中,不幸被战火焚毁。2008年,枣庄市启动了台儿庄古城的重建修复工程,全面建成完工于2013年,自2010年开城以来,远近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一睹古城风采。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市场营销指通过创造或沟通,将商品或者服务的价值展现在顾客面前,并且打造经营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促使消费者来消费这一商品或服务的过程。当然由于所处的时间和文化思维的差异,导致对这一定义有所差别。市场营销策略,所指的就是企业实施市场营销的方法或过程的整合。(二)理论概述。4Ps理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还有策略(Strategy),这些基本的要素构成了营销。

三、台儿庄古城的市场营销策略现状

(一)经营主体。台儿庄古城重建之初,成立了枣庄市台儿庄城市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随着古城知名度的提升及业绩的提高,逐步建立了自己的餐饮、住宿、商贸、旅行公司、传媒、婚礼策划、会展服务、影视传媒等子公司。(二)营销策略现状。(4Ps理论分析)1.产品现状。文化品牌产品:历史上的台儿庄大战很有名,加上古城本身保留了一部分战火硝烟留下的古城墙、村落等,本身拥有江北运河的水文化,申请了皮影戏、运河大鼓、柳琴戏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筑品牌产品:打造了城区内72座庙宇高堂,融汇徽派、晋派、鲁南、欧式等8大建筑体系于一身;业态品牌产品:古城内琳琅满目的各种旅游纪念品,汇聚各地的特色小食、连锁美食,还有酒吧一条街;节会品牌产品:古城在元旦、春节、元宵节期间,针对不同的节日文化举办不同的活动,还会邀请海内外的相声艺术剧团、马戏团还有各位民间艺人等前来表演;服务品牌产品:从门口的收费员,到景区内有门面作用的导演,都要求员工做到微笑至诚服务,甚至是景区卫生服务的保洁员,也要教导他们拾金不昧。2.价格现状。台儿庄古城采取古城年卡、一卡通、团体票、单独购票方式,还通过携程网等平台推出不同的定价方案,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提供各种方便的购票方式。散客群体,门票160元/人次,半价门票80元/人次,网络预定票75-190元/人次,古城年卡180元/张,旅游一卡通160元/张,全域旅游门票一票通200元/人次。65周岁(含65岁)以上本地居民,凭老年证、身份证享受免票政策,70周岁(含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凭老年证、身份证可以免费游览,同时枣庄本地居民每年还会在特定节日期间享受凭身份证优惠办年卡活动。3.渠道现状。历经了政府引领和市场主导两个阶段,古城的客流量逐年攀升,业绩傲人。政府引领阶段给各个机关政府下达了任务指标,通过各单位向周边城市推销古城的“二日游”、“三日游”活动,以点带面,奠定了古城的初步名气。市场主导阶段,名气打开以后,积极借助互联网及手机APP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输出的变化,同时加大国外市场的媒体投放量。4.促销现状。通过报纸、杂志等传统的媒体进行宣传,同时,通过央视及中央级媒体不断报道,建立微信公众号,与知名艺人、博主等合作,还会不定期的邀请乐团、艺人等举办音乐节、演唱会、商演等提高人气。(三)问题分析。1.旅游产品吸引度不高。大众化重复的商品过多,不足以代表景区特色。缺乏体验类的产品,比如蹦极、游乐设施体验项目等。旅游路线也较为单一,各类美食也没有充分体现本土情怀。2.旅游产品定价合理度不够。虽然推出了年卡、网络定价等优惠,但是没有制定更科学有效的辅助定价。应当酌情给与力度大一点的优惠套餐,包括门票的设定上,推出家庭门票、亲子门票等。同时依据网上定价的时间早晚,应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3.营销渠道不够健全。目前古城的营销虽然是线上线下并行,并且打通了与一些旅游网站和APP的合作,但是投放量和宣传力度还不够。相对于新兴媒体而言,更依赖于与旅行社、供应商等实体门店的合作,更应加大网上营销的投入。4.促销方式的精准度不高。促销的形式和活动较为单一,譬如过年期间会邀请马戏团前来表演,在购买马戏门票之前,首先需要购买景区的门票,两道门票加起来有时会超出游客的预算。针对此类情况,景区应当在景区门票上给与一定的折扣和减免。

四、台儿庄古城的市场营销策略改进措施

(一)产品多元化的构建。1.提升标志性品牌产品。目前古城缺乏体验式产品,应当挖掘本土传统文化特色,诸如踩高跷、皮影戏等,不仅仅局限在观赏上,还可以邀请游客进行体验和尝试。切实用奖励提高参与度,譬如食宿折扣或其他景点的门票等。在业态商品的开发上,管理者更应走出去,积极挖掘和开发与中高端品牌的合作,争取引进更多有品质的品牌和服务。在服务意识上,与先进服务理念的企业进行合作,并通过每天员工内部的评比与薪酬挂钩的方式,来激励员工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2.开发新产品。主要通过开发新的旅游景点、优化丰富路线来实现。为此应当加快主题公园的建设,同时在旅游路线的推广上,进行整体布局,细化推广。3.挖掘特色产品。深挖企业文化,学习先进理念,打造具有古城特色的周边产品。这样既宣传了企业文化,增加了营业额,又使得自己的品牌独具特色,内涵层次更丰富。同时,积极搜罗台儿庄乃至枣庄本地的特色美食、本土知名的品牌,提高园区内的商品准入门槛,追求品质。(二)科学化价格体系的建立。因不同的人群去定价:比如针对散客和团体门票定价的不同。因不同的产品定价:比如古城的门票是主流产品,而祥和庄园、双龙湖、百鸟园可依托古城门票,采取套票制。因不同的时间定价:比如景区的淡旺季定价也应有差别,同时在一次性门票和套票的时效性上也应有不同设定。建立逐级优惠政策和灵活的支付制度。譬如团体价格的制定,针对不同的供应商,应当依据其年/月引入客流量给与不同程度的优惠折扣。同时在支付制度上也应紧跟时尚,普及微信、支付宝及体验式付款等,部分项目可采取先体验,后付款的方式,吸引游客慕名而来。(三)集约化渠道体系的构建。对旅游企业而言,加快企业的上市步伐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更有利于从内至外规范提高企业的管理制度,提高景区的各项管理水平。因此,加快古城发展,积极助推其上市,有利于景区的发展。实施精准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具体应当将全国的旅游市场划分为几个区域,针对不同的区域,借助有针对性的平台和渠道,投放营销广告,这样更能有效的提升各区域的有效客流量。增强与中间商的长期战略合作,在与中间商合作时,应当建立长期有效的合约,并针对合作年限给与不同的优惠政策力度。这样,更有助于中间商对我们的忠诚度,且时间越长,忠诚度会越高。(四)系统化促销体系的建立。加大网络及移动端的营销投入,针对几个典型的网络平台还有移动客户端,经过前期数据的统计,有针对性的进行营销广告的投入。且网上的营销,应当更具针对性和多样性,优惠也是如此。同时针对同一公司的平台,不管是PC端还是移动客户端,线上还是线下,都可以进行合约式捆绑营销。借助慈善公益活动,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影响力,进而达到宣传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承办更高级别的会议、活动等去提升景区的影响力。与政府部门合作,譬如和工会组织进行合作。可以积极与其协调,争取将园区作为各地劳模疗休养的长期合作点,一方面实现创收,另一方面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加强与其他景区的合作,互帮互助,分享资源和客流,毕竟旅游项目大都是体验消费,不存在商品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因此强强联合弊大于益。

参考文献:

[1]王坤.资源枯竭型城市古城重建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以山东省台儿庄古城为例[J].经济视角,2015,(3):74-75.

[2]王明远.台儿庄古城的重建:记忆重构、公共记忆与国家话语[J].民俗研究,2016,(1):136-142.

[3]杨倩.台儿庄古城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7,(10):74-75.

[4]陈刚,李凡.大阳古镇特色旅游市场营销策略[J].经营与管理,2018,(9):123-126.

[5]潘雨晨,李广宏.旅游景区营销创新策略探究———以荔浦县荔江湾景区为例[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4):67-69.

[6]袁艳娟.“中国梦”语境下红色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8,(27):164-165.

古城范文篇8

宁波市各级政府对慈城古县城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先后邀请了多家知名高校为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出谋划策,并探索出政府主导规划、公司建设城镇的运营机制.2002年市、区、镇三级政府确定国有公司出资组建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明确要求开发公司进行慈城古县城修复利用工作,并开发经营古县城和投资建设新城,将其收益投入古县城保护建设中.同年委托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主持并完成了《慈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并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美院等高校合作,完成了孔庙、县衙、清道观、甲第世家、冯岳彩绘台门、冯俞宅、符卿第、走马楼、太湖路、太阳殿路历史街区等项目的修缮和改造.2010年10月1日实施了《宁波市慈城古县城保护条例》,确立了以法的名义保护古城,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也是同类古城立法保护的先例.2011年委托同济大学承担《慈城古县城城市设计导则》工作.然而慈城古县城的保护工作在实际管理操作层面仍有问题亟待解决:重点地段重点管理与一般地段建筑管理工作不能协调展开;古城保护要求下的建筑单体建设规划控制与群众改善居住生活空间的强烈愿望之间的矛盾;群众自发的房屋修缮缺乏正确指导而破坏古城的整体风貌的问题.文保类传统建筑有比较完备的管理文件或条例.一般地段的建筑因要与古城风貌协调,多要求其保留或者改造,但缺少实际有效地指导和正式的文件说明.若该地段的传统风貌建筑按照文保点的管理办法,采用精品式的修复或重建,会因数量巨大,产生巨大的行政成本和建设成本.若作保留修缮,维护成本又太高,老百姓负担不起,也不懂修缮技术,多置之不管,加速了老房子的朽化.不能动的老房子又难以满足普通百姓想改善居住条件的期望.所以尽管今天在大力宣传要保护传统文化,仍有偷拆老房子建新居的现象.同时,非传统历史风貌建筑的改造以及待建建筑因缺乏明确指导,管理弹性过大,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约束,往往建成的造型不统一,破坏古城风貌.如何统筹有效地管理古城内量大面广的非文保建筑,即强化面上的建筑管理,全方位整体地保护古城风貌,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慈城古县城建筑管理研究的基本框架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研究的框架如图1所示.研究对象为慈城古县城保护范围内所有建筑单体,包括传统历史风貌建筑和非传统历史风貌建筑,以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规划为依据,以规范各类建筑建设行为、保护古城风貌为目标.文物建筑单独按文物保护要求执行.

3慈城古县城传统建筑专项研究

3.1古城传统建筑平面形制研究

慈城古县城里传统建筑类型多样,其中传统民居量最大面积最广,是古城风貌的主要部分,也是建筑管理“面”上工作的主体,所以将慈城传统民居作为古城传统建筑研究代表,并根据建造年代、功能特点、布局方式和面积大致分为四种类型:(1)以堂沿为中心的H型格局;(2)H型的变体——正房与厢房结构独立;(3)条状正房为主体的“门”型;(4)“一”字型排屋院落格局.以堂沿为中心的H型格局民居一般为官贾家宅,多建于清代中后期,占地面积较大.正房坐北朝南,一层或两层,三间两弄,开间和进深均较大,被左右通长的二层厢房夹紧,与前后围墙围合成为前后大小两个院落[1].正房明间用于祭祀祖先和红白喜事,平常大门紧闭,当地称为堂沿.左右次间为长辈的卧室.前院规整开阔,满铺方形石板.厢房为多开间并列的排屋形态,主要为晚辈的卧室和生活区.其与正房交接处的房间通风采光差,多用作厨房和储藏等辅助用房.建筑整体布局以堂沿为中心对称布置.正房和厢房环绕院落设有单层单步的檐廊,檐廊延伸到房屋内部变成了弄堂,形成双十字形交通体系.第二类民居原型与第一类的区别体现在正房与厢房的屋顶不交接,通过连廊联络,正房三开间,独立的双坡硬山.这种局部脱关系布局相对改善了厢房房间,特别是原来交接部分的通风和采光,也降低了施工难度.同时维持了双十字交通体系以及堂沿为中心的布局关系.条状正房为主体的“门”型民居类型多建于清后期至民国初期.东西通长的条状正房,多为三间或五间加两弄堂平面格局,二层硬山双坡,明间为客厅,同时保留了堂沿祭祀的作用.正房与厢房相互独立,或用过廊连接.厢房开间数较少,一层或二层,双坡硬山形式.相对前两类而言,建筑规模减小,房间数量相对减少.但南向的房间数量增加,居住性相比较前两种更好.第四类民居中,条形正房一般为二层双坡硬山,三开间两弄或一弄,厢房退化为廊道或被取消.院墙和附房与正房围合成相对狭长而简单的院落.正房临院的二楼除有传统单坡檐廊形式外,多用开敞的西式柱廊阳台.柱子和栏板上多用西式风格装饰.正房及主院落的尺度相对前面三种类型明显缩小,整体布局不强调对称关系.这四类民居平面形制的变化侧面反映出从清后期到民国慈城传统大家族在社会的变革下逐步瓦解为相对独立小家庭的过程.大家族群体以祖先祭祀活动来维系家族关系,小家庭需要社会交际来自力更生.所以堂沿从原来祭祀功能转化为起居待客之用.民居规模的减小适应了新的家庭规模和结构,小家庭总体经济实力不如大家族,相应的,民居里构件的用料用材相对节约,一些局部和细节呈现当时崇尚的中西混搭的装修风格.

3.2古城建筑色彩研究

中国自古有着根据五行划分的五色体系——青、白、黑、赤、黄,不同于西方根据光学分色而定出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是中国政治、地位、等级、宗教活动、文学作品、民间生活等所必需尊崇的重要准则之一[2].20世纪后受西方科学主义及设计思想影响,中国多数建筑的装饰色彩变得繁杂多样.其中很多色彩与传统的五色系统相冲突,这种状况也存在于慈城古县城里,严重影响了古城风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所以笔者建议古城的建筑整修和改造或延续古城风貌的新设计,其建筑色彩管理都应纳入到中国古典五色体系内.以古城风貌主体的慈城传统民居作为传统建筑代表,依据CMYK色谱分析其主要外界面——墙面和屋面的色彩,得出慈城传统民居的主色调为青砖灰色.所以建议将深灰色调——青砖灰确立为古城建设的主要色调,黑、白作为古城的辅助基调色.建筑外墙上少量使用红砂岩、青砂岩、自然石条以及民国时期建筑的红砖色彩,符合中国五色体系用色范围,但不建议作为慈城建设的主调色出现.古城里的孔庙外墙为朱红色为个例,不建议为慈城建设的主色调.

3.3古城传统建筑构件分析

按照建造逻辑将传统建筑分解为不同类型的部位构件,用拍照、测绘、访谈、填写记录表等全方位普查手段记录古县城内每栋传统建筑内不同构件的信息,建立一个部位构件的档案库,并进行分类整理.对建筑进行修复、改造及新建时,可参考和研究这些信息,但要注意的是部位构件的不同特色与其所在传统建筑等级及其具体位置相关,应选取与自身相匹配的参考.例如古城内常见的独立式砖混住宅与第四类民居的体量和占地相接近,其立面改造时应借鉴第四类民居的部位构件特色,不应选用第一类和第二类民居等级较高的装饰风格,否则会造成对传统文化的宣传误导.

4慈城古县城建筑的评价标准与分类管理

4.1建立古城建筑单体的统一评价标准

历史建筑的管理模式一般分类为如保护、修缮、保留、改造、拆除等形式,而现实中分级过细的管理容易造成实际操作中的不便.传统建筑的各个构件相互联系,有的可以单独修理或者替换,如屋面的瓦片;有的则动一发而迁全身,如梁架的修理;所以层级之间的分界线有时难以划清.笔者建议将建筑管理模式分类简化,以建筑风貌和建筑质量两个要素作为古城全体建筑单体的评价标准(图2).两个要素的定义及要求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不赘述.两个要素评价结果设为较好、一般、较差三级.两个的评价结果相结合就直接对应建筑管理模式,即保护、改造、拆除,突出了各类型之间的差别.改造和拆除大类因为建筑风貌和质量的等级不同,再配合以不同的细分管理措施.这样,先前多层级的管理模式分类转变为同一模式下不同的细化措施,减少了建筑单体之间按优劣比较以及差别对待带来的管理困扰.

4.2古城建筑单体的分类管理模式及细化策略

在与慈城古县城相关部门多次沟通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建筑管理模式分类以及一些具体措施进行了调整(表1).如对于要拆除的建筑会涉及民生问题及古城未来规划,将原来拆除模式分化为拆除新建和拆除留空两种;结合古城实际情况,拆除新建②方案的具体管理措施调整为以远期拆除,近期改造为主,即近期采用改造②方案的管理措施.

4.3典型建筑单体案例分析

为了验证和应用前期的研究成果,笔者选取4个单体进行建筑管理案例分析.单体所在片区紧邻慈城东北角太湖路保护区块,片区里有多个文保点和对应各类管理模式的建筑单体,属于典型风貌协调区域,可作为建筑保护和建筑管理工作即将向全城铺开的实验片区.并且,该4个单体建筑特点不同,具体细化管理措施不同,其具体改造手法差别也较大.我们用测绘和拍照等手段实地调研每个单体,从整体到细部进行分析,结合前期传统建筑研究成果,提出改造的综合策略和细节手段,并绘出改造方案图.此过程为实际建筑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样本.

5古城建筑管理研究的探索与心得

5.1做好基础研究工作是加强古城建筑管理根本

此次研究项目成果为《慈城古县城建筑管理办法》,它作为《宁波市慈城古县城保护条例》配套管理办法已经通过慈城相关部门的评审.该办法分为总则、古县城建筑类型及管理、建设管理、法律责任、附则五章.第二章和第五章为前面所述两部分研究工作即慈城古城传统建筑和建筑单体评价及分类管理研究的集中反映.古城建筑管理与普通的城市建筑管理不同之处就在于“古”字.全面客观地研究古城传统建筑,并将研究与管理实践需求相结合,才能为古城建筑管理提供比较实际、有操作意义的参考和依据,真正实现各级部门对规划保护古城风貌的目标,否则管理工作沦为空中楼阁而难以贯彻.

5.2古城建筑管理工作需要自下而上的智慧

管理实施者与管理受众需多沟通,相互了解和理解,积极探索双赢的可能性.规划者或管理制定者也需与一线管理工作者多交流,及时了解和反馈管理工作中实际存在问题.此次建筑管理模式的具体分项措施即是与一线管理工作者多次讨论交流的成果.同时应积极借鉴和学习民间实践智慧,多使用非建筑管理手段,灵活变通地实现管理目标.如多用绿化手段,外墙上种植攀援植物,院墙内外种植高大乔木,柔化现代建筑外立面,缓冲对古城风貌的破坏,同时营造古朴宁静的历史氛围.此类方法即改善古城风貌,又降低管理难度和行政成本.

5.3建筑单体分类管理结合片区逐步推进的工作方式具有可行性

古城范文篇9

关键词:城市更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文旅融合;开封

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主要特征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相对于“公共文化空间”而言的。后者主要指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十四条规定的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15类场所,其经费来源一般为财政拨款,按公益事业单位进行管理。该法第二十七条和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列举了公共文化空间中举办文化活动的主要类别,有书报阅读、戏曲表演、普法教育、艺术普及、科学普及、互联网上网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陈列展览、电影放映、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等。《“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为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应在城市更新、社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预留文化和旅游空间;要结合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改造,创新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鼓励在城市更新中发展文化旅游休闲街区,盘活文化遗产资源。2021年3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在都市商圈、文化园区等区域,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

二、开封市文旅融合发展概况与宋都古城保护修缮规划定位

开封市具有依托文化文物资源培育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人文品位的显著“先天”优势,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是开封长期坚持的城市发展目标。开封现有1个5A景区、10个4A景区,主要分布在宋都古城保护范围内。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以文化旅游为核心业态,以保护利用宋都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由原文化部在2011年2月命名,是中部省份首家也是河南省唯一的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突出文化定位,2016年8月31日经国务院批复设立,承担打造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区和文创产业对外开放先行区,促进国际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使命。2018年,开封双龙巷、书店街、马道街被河南省确定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021年11月5日,开封市宋都皇城省级旅游度假区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一批部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面积约17.4平方公里,其中,明清城墙围合范围13平方公里。宋都古城内人口密度大,老旧小区、棚户区占古城居住区四分之三以上,城市更新任务异常繁重。2019年10月10日,河南省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议专题审议通过《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对宋都古城保护修缮规划的战略定位作出明确界定:《开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围绕宋都古城建设,深入推进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高质量做好中部片区建设大文章,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部署以古城内“四厢二十坊”为重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工程,着力打造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示范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城市更新示范区。

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宋都古城城市更新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开封市文化和旅游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现实城市形象与历史上文明高峰的辉煌地位仍存在极大落差;在形成鲜明文化特色和产业竞争优势方面,也和国内其他著名古都、文化旅游名城,特别是同为宋都的杭州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在城市更新领域,截至2021年底,开封全市已完成老旧小区改造投资超过28亿,累计争取上级资金21.34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95个,1076.21万平米,惠及131381多户,但以明清城墙围合范围为核心的老城区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道路狭窄、交通拥堵、公共开放空间缺乏问题并未明显改观。既不利于宋都古城风貌的保护,难以匹配八朝古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地位,也不能适应建设黄河运河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都城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方位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迫切需求。作为著名古都城市,开封最辉煌的建都时期是在北宋存续的167年间(公元960年—1127年),其后至上世纪50年代,也始终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0世纪60年代,著名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特别引用《清明上河图》作为未来城市生机活力的注解。[1]2005年,著名作家克里斯托夫在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以1000多年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开封”为例,强调不懈奋斗、科技活力及正确的经济政策在持续繁荣中发挥关键性作用。[2]另外,开封与城市更新还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北宋东京城不但是汉学界“中世纪城市革命论”“唐宋变革论”最理想的研究对象,也是中国城市格局由坊市制改善为街市制、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的最初发生地。当下的开封公共财力薄弱,城市更新补短板任务繁重,难以支撑起在景观建设、形象宣传、高科技提升等方面进行大手笔的持续投入。聚焦国家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重要机遇,充分发挥开封文化底蕴厚重、城市文化形象鲜明的特色资源优势,未来开封应该以申报全国文化赋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为契机,以打造居民与游客共建共享的宋都古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为切入点,将彰显包容开放文雅的宋风宋韵与保护改造提升古都格局尺度、城市特色风貌深度融合,促进激发城市文化创造创新活力,彰显中华文明包容开放人文魅力,加快推动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取得实际成效。

四、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引领宋都古城

中国历朝历代遗留下来的古都城市数量过百,大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城市建设基础较为薄弱,城市更新任务十分繁重,又都要面对文化和旅游业提档升级、克服门票经济依赖、增强文化和旅游产品的互动性和体验性、体现人文关怀等突出问题。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理念引入开封宋都古城的城市更新中,作为创建全国文化赋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重要抓手,有助于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活态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人文关怀、建筑风格等“基因”,打造独具人文魅力的文化旅游体验,探索以长期运营收入平衡改造投入的可持续更新模式;也有利于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与公共文化设施,构建融入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展示线路、廊道和网络,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日用而不觉中接受文化熏陶,感知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一)结合古籍文献合理规划城市文化地标

为符合公众从古籍、文献中获得的对古都名城历史风貌的合理想象,对那些有助于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化地标必须予以特别关注,在保护、维修、恢复、重建方面进行重点支持。比如,可以在宋都古城规划范围内择地重建开封钟楼。开封钟楼于1671年(清康熙十年)被拆除,所得建筑材料全部搬运到大相国寺用于修建藏经楼。开封鼓楼在1976年被拆除,2012年至2013年又作为开封市重点旅游项目被重建。在古城内选取与鼓楼在一条中轴线上,而且位置较高的某处兴建钟楼,有助于塑造开封作为宋都古城的鲜明文化形象,培育文化旅游、文化体验的良好生境。钟楼启用后,每天早上八点鸣钟一次,每次八下;当重要节日、纪念日、哀悼日或庆典活动时则会在中午、下午的适当时间增加次数。

(二)利用旅游景区举办系列人文交流活动

近年来,以充分体现公共资源建设的国有景区公益属性为导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持续推进重点国有景区降低门票价格,带动了各类旅游景区逐步向更加注重社会属性、生态属性转变,成为举办公益性、主题性人文交流活动的良好载体空间。如:为了深入挖掘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总结发现宋代城市革命对现代城市更新的启示警示,可以考虑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下属的宏观经济研究院与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住建部下属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观察者网、澎湃新闻网、共识网等新媒体平台,每年在开封龙亭公园或清明上河园举办“清明·中国城市更新与文化治理高端论坛”。论坛以“推动国家文化发展,提高文化治理水平”为主旨,为非官方、非营利、定期举办的公共文化发展论坛,除专家学者外,每年还邀请三至五位国内外古都城市的代表参与。通过名家对话、主题演讲、专题讲座等形式,以古今中外的文化治理案例为讨论话题,面向公众传播有关城市治理、城市更新、城市文化建设的知识。

(三)在居住社区补短板中重视线下文化消费场所建设

居住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以打造“十五分钟生活圈”为重点的居住社区补短板是城市更新行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按照住建部颁发的《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应积极统筹存量房屋和土地资源,对居住社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在开封这样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虽然拥有开放包容、商业繁盛、人文荟萃、对外交流频繁的辉煌历史,但现实中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水平、文化消费品质却往往未达到较高标准。未来,要落细落实社区服务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减免营业用房租金等措施,探索引入连锁书店、院线、文创空间、教育培训机构等社会资本参与营造社区良好文化生态,提升人文城市建设品质。推动在居民社区、旅游景区发展集文化服务和便民服务为一体的“书店+便利店”,支持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在历史文化街区设立便民服务节点。

(四)加强对革命文物与党史文献档案的活化利用

古城范文篇10

关键词:古城,历史建筑,文化遗存

1固原州古城的历史沿革

固原城,城池创建时间,最早有明确纪年者是在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修筑原州城”为总管府之记载[1]。但在现水电局和二小附近出土的陶罐与瓦片可以推前至汉武帝元鼎三年。据《固原州志》记载固原古城元末废“明景泰元年(1450)始筑固原城,景泰三年(1452)修复开城县北40里的故城,成化二年(1466)由于开城陷于蒙古部而徙其址于新修的故城”。成化五年(1469)兵备杨勉增修高(兼设楼稽城,旧二门南镇夷,东安边)。“弘治十五年(1492),总制军务户部尚书秦统驻节固原,展筑关城(更开西门一,曰威远,是时拓筑外城)”[1]。万历三年(1575),总督石茂华始瓷以砖,后清康熙四十九年(1784)重修外城周,遂为雄镇。

2固原州古城的历史建筑文化遗存简述

固原历史建筑遗存集中且较多,在宁夏境内颇为难得,甚至超过历史文化名城银川。目前保留有城墙、文渊阁(魁星阁)、财神楼、城隍庙、二十里铺拱北(见图1~图4)。城墙分为内外两层,属于军事防御建筑,内城墙周长九里三分,即4650m,高三丈五尺,底宽三尺八丈,有垛口1046个,炮台18座,内城墙只在西湖公园内有约500m的遗留,其高4~12,上有松柏等植物,还有民国遗存砖塔1座;目前外城墙保留较多且较好,其周长十三里七分,即6850m,高三丈六尺,有垛口1573座,炮台31座,内外城门10个,据《嘉靖固原州志》卷一记载,景泰三年(1452)时开始修筑固原城,成化五年(1469)兵备金事杨勉增筑并且修建其东南二门:东门名曰安边,南门名曰镇夷。“弘治十五年(1502),尚书秦统增筑外关城,周围二十里并设关门四座,关城外再挖沟池为护城河,同时外关城再开西门一座,称之为威远门”。文渊阁,前称之为魁星阁,建于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属于军事防御兼观赏建筑,由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三边总督秦竑创建,弘治十六年(1504)落成,后由清代光绪末固原州知府王学伊,提议重修,以“招东来紫气,起地方文脉”号召募捐修筑,现坐落在修整后的锥体砖包台面之上,高12.3m,平面正六边形,共三层,攒尖顶,楼阁式木亭,内有木梯可供登临眺望,角梁及顶部由雷公柱支撑,各出檐均为双层桷飞,方形飞桷前端做收分,飞檐颇有南方建筑的韵味;上檐用一斗三升式的斗拱,其余檐部皆简化,施以彩画,整体建筑小巧玲珑,夜晚灯光通透,现已成为固原市的夜景重要节点。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书法家大师于右任登阁游览,题写“瑞应须弥山,翠接文渊阁”的文联。图2文渊阁图3财神楼财神楼位于明清时期固原最大的商业中心过店街,属于道教建筑,建筑风格、结构、材料属于明朝建造,在商业中心建造财神楼很明显的表达了商家们强烈的精神寄托,建筑风格属于城门洞式青砖结构,底边基座长10.36,宽4.1m,门洞高3.1m,宽3.3m,南北面石刻发现光绪年间商家一起募捐重新修筑了财神楼。基座上楼阁空间紧凑,变化丰富,兼具祈祷、游览、眺望等功能,西边为主殿为固原市现在唯一剩下的歇山顶,面阔三间,南北长6.4m,东西6.75m,顶部飞檐形如飞翔之鸟,有西南地区古建筑的影子;东边为附属建筑,卷棚顶,值得注意的是面阔四间,在古制建筑中极难见到,长8.35m,宽4.9m;中间为楼梯,楼梯中间设有一门,将门上边做照壁,楼梯上方有主殿和配殿的过殿,宽1.9,高2.5,里面供奉财神。城隍庙在现固原市粮食局内,建于明景泰三年,属于道教建筑,《嘉靖固原州志》记载“有安边,镇夷二门城隍,建置莫详厥出。大明景泰庚午,左司右司,六曹分列东西,后为寝堂,前揭庙榜,圣母土地,秩序然而有序。饭香案炉瓶之具,亦莫不极其精备,始于景泰元年(1450)三月三日,以是年秋八月告成。”清《宣统固原州志》中“州城中央,庙址以定,正殿五楹,金身六丈,栋梁桷榱。后拱寝宫,前列坊棁。铁狮铜猊,斑斓奇致,美轮美奂”。又根据《民国固原县志•建置志》记载在战争中被毁,后又重新修建。现在遗存保护较好的大殿三间,前殿五间,长15m,宽13.3m,金厢斗底槽,明柱8根;中殿5间,长16m,宽8.55m,内有明柱10根,两侧仅存东西配殿,但被占作粮仓,整体属于明代建筑风格,局部砖雕精美。图4城隍庙二十里铺拱北是固原回族建筑中的代表作,属于嘎德忍耶九彩坪门宦,整个建筑依山傍水,气氛严肃、神秘。整体为六进式建筑格局,围墙与入口大门为第一进,第二进为院落,第三进为砖坊,第四进为拱北内门,第五进为墓室,第六进为后院,墓室前有殿院,左客右寝,功能完善。内有三座陵墓,攒尖顶亭式的墓庐,整个建筑由歇山、硬山、卷棚组成,木雕、砖雕精美,琉璃飞刹耀眼,空间又宽阔、高耸富有变化[2]。据传说和记载,该建筑建于元末明初,供奉伊朗前来传教的“西来上人”,清朝重修建留有《回教先贤先仙碑》,1920年海原大地震毁坏后于民国重新修建,改革开放后,地区注重民族团结又几次修建至今,保存完整,是回汉融合与和平共生的精神实体。

3结语

固原州的现有历史文化遗存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向今天的世人们讲述着固原州古城的过去,其深厚的文化价值在复兴丝绸之路的背景下必然对古城今后的文化及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固原作为丝绸之路复兴的重要据点,在城市建设与古建保护的协调关系上必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项艰巨工程的完成需要众多有志之士的参与,本文简要的概述梳理固原州古城的历史遗存现状,为固原自身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做出一份积淀,为促使古城更好更快走上文化优先建构之路而做出努力。

作者:吴悦 单位: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