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十篇

时间:2023-12-19 17:45:47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1

我与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的初次接触,是几年前在阿里地区扎达县古格遗址考古维修工地上。那时候,这支古艺建筑美术公司第三分队队长阿旺洛丹带着他的精兵强将正在对古格遗址区内现存的寺院、重要洞窟、山间小路、以及被自然破坏的部分进行保护性维修。当时三分队30多个工人住在与世隔绝、荒凉寂寞的古格遗址的山脚下,住的是山洞,喝的是河水,白天在烈日下劳动,晚上伴着满天的星辰进入梦乡。在被烟熏的黑黝黝的山洞里。阿旺洛丹向我断断续续地谈起他们的古建公司。当时,我脑海里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聚集了一批民族建筑业方面的著名大师,他们中有好几位获得过“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正是他们创造了古艺建筑公司的辉煌业绩。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再度专程采访了拉萨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

初创古建队

藏历铁龙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踏进古建公司大门,走进总经理办公室。没有想到现任公司总经理竟是我小时候的同窗好友次旺扎西,40多年后再次相遇,我们都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岁月在我们的额头上刻下了年轮的记号,尽管如此,那小时候童稚的脸庞,在我们各自的心目中清清楚楚,意外的相遇使我们万分高兴,我们谈话自然就从分别以后各自的经历说起……

从次旺扎西的嘴里得知,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于1980年正式成立。公司的前身是城关区面粉加工厂,厂长由铁崩岗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格龙担任。一个面粉加工厂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古建筑维修队,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原来面粉加工厂变成古建队,完全是一次历史机遇。1980年党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工作座谈会,改革开放的帷幕正式拉开。从那以后,高原处处呈现一派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兴旺景象。当时拉萨市城关区面粉加工厂35名工人加工出来的面粉,可以供应城关区市民全年的需要,工厂的日子也还好过。可是,当时拉萨市面粉加工能力过剩,要扭转这个局面,市政府采取了“丢卒保车”的措施,让城关区面粉加工厂停产转业,以确保拉萨市面粉加工厂的生产。时逢自治区第一次文物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决定维修一批在“”中遭受破坏的重要寺庙古迹。自治区文管会计划组织一批古建技术力量来完成这项任务。经与城关区政府协商,决定以城关区面粉加工厂工人为基础,召收一批民间工艺技术人才,组建了最初的城关区古艺建筑队,队长仍然由格龙担任。

维修扎什伦布寺强巴佛堂

1980年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队成立了。他们承担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维修扎什伦布寺强巴佛堂。队长格龙组织一批最精锐的能工巧匠,亲自带队前往日喀则。到工地后发现维修强巴佛堂的工程量相当大。佛堂木建部分几乎全部需要更换,土建部分除基础外,墙体也要全部重砌,墙体重砌就牵涉到寺内部分壁画,墙体内壁表面处理技术繁杂。此外,建筑、楼顶装饰工程还涉及到铜工技术。从工程整体来考虑,强巴佛堂的维修工程几乎比重建还要困难。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落到刚刚组建、还没有正式承担过一座古建维修的城关区古建队的肩上,不能不说是个严峻的挑战。身为一队之长的格龙,深知眼前的担子有多重,可他更明白事到如今,没有任何退路了。只有下定决心往前走,为古建队闯出一条生路才是唯一的选择。

格龙队长精心组织技术力量,把技术水平最高,责任心最强的人放在工程的关键岗位上。

维修强巴佛堂土木工程总负责人是乌钦德庆。乌钦德庆是木匠出身,他精通藏族古建筑土木技术,曾获得乌钦技术职称(乌钦相当于现在的总工程师,乌琼相当于工程师)。画工钦莫・仁增班觉负责壁画修复;铜匠钦莫・扎西次仁和金属雕刻;钦莫・次仁平措负责铜质塑像、楼顶装饰金顶等修复;泥工技术员白玛卓嘎、仓决负责墙体内壁精加工技术处理工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维修强巴佛堂工程中,壁画修复的工作量大,技术性高。著名的藏族画师贡朗、扎西次仁、多布杰、强巴格桑、赤列群培都参加了这项维修工作,他们的心血凝成的艺术品永远留在了扎什伦布寺强巴佛堂的墙壁上。如今这些大师都先后过世了,可他们精湛手迹却留在人世间,供后人欣赏,历史永远会记住这些民间艺术大师光辉的名字。

经过古建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扎什伦布寺强巴佛堂维修工程历时两年半,于1983年底圆满完成。工程经过严格检查,质量过关,受到自治区文物管理部门的肯定和赞扬,古艺建筑队也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拉萨市古艺建筑公司”成立

80年代中后期,拉萨市古艺建筑公司相继承担了萨迦寺、夏鲁寺、德庆颇章夏宫的维修,在维修工程中,解决了许多技术上的疑难问题,使得维修工程顺利竣工。到了1986年,在接受桑耶寺维修工程任务时,这支建筑队已拥有一批古建筑维修专业人才,并且在古建筑的维修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86年,拉萨市古艺建筑公司在城关区古艺建筑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公司总经理仍然由格龙担任。下设3个能够独立完成各项建筑工程的施工分队,各队队长任公司副经理。除此之外,还重新组建了画工组、金属雕刻组。短短6年的时间,城关区古艺建筑公司有了长足的发展。职工由原来的35名增加到82名,搜罗了社会上所有的工艺人才,其中担任技术工作的专业人才达到90%左右,逐步成为古建维修和民族工艺美术领域里的一支实力雄厚的队伍。

7位金奖,22位银奖,34位铜奖

1988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维修布达拉宫。这一消息在媒体上公布以后,受到国内外的极大关注。为了确保维修工程质量,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和自治区组成了布达拉宫维修工程领导小组,由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委员李铁映和当时自治区政府主席多吉才旦任名誉组长和组长职务,负责工程重大问题的决策。1989年布达拉宫维修工程正式开工,城关区古艺建筑公司光荣地接受了这一任务。

在此后的5年多时间里,古建公司承担大部分施工任务,一批老技术人员和各方面专业人士、工人一起吃住在工地,日夜奋战,发挥了他们全部的聪明才智,赢得了国家古建筑维修专家的赞誉。著名金属雕刻家次仁平措老先生带着他的徒弟把布达拉宫灵塔殿楼顶的6座金顶全部翻新,修复后与原形完全一致。

1994年布达拉宫维修工程竣工,世界为之震惊。在总结表彰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评价说,布达拉宫的维修工程堪称我国古建筑保护中的典范。拉萨市古艺建筑公司的技术员工,充分发挥了藏族专家和艺人的作用,利用集体智慧,令人赞叹地解决了施工中的许多技术难题。在长达5年多的时间里,维修工程循序开展,旅游朝圣依旧进行,馆藏文物万无一失,人身安全保障无虞。对于如此浩大的工程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难能可贵。他还对参加布达拉宫维修工程工作的领导和技术人员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赞扬。

在表彰大会上,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公司被评为“先进集体”,国家文物局向拉萨市古艺建筑公司授予锦旗。公司的7位专家获得金奖,22名技术人员获得银奖,34名职工获得铜奖。参加布达拉宫维修工程的城关区古艺建筑公司主要工作人员在北京怀仁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对城关区古艺建筑公司来说,这是他们成功道路上的一座丰碑。

为此,河北电视台国际部千里迢迢来到,为年过七旬的金属雕刻大师次仁平措拍专题片。后来,次仁平措老人被全国轻工业总局评为1996年度“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到了90年代中期,该公司已经成为拉萨市民族手工业骨干企业之一,自治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给拉萨市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颁发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认定该公司为建筑施工三级、古建二级企业。

维修阿里古格王宫遗址

继布达拉宫维修后,1995年自治区文物局决定用3年时间对阿里扎达县境内的古格王宫和托林寺迦萨殿进行抢救维修。这是继布达拉宫维修之后,最大的一次文物维修工程。

托林寺位于扎达盆地中央,距离古格王宫遗址有20多公里,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文物考古上具有很高价值。特别是对阿里地区的历史文化、了解中亚佛教文化脉络,认识祖国内地和边疆地区文化交流,以及阿里南部地区古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迦萨殿堂是整个托林古寺建筑中的明珠,在十年浩劫中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废墟中的残墙断垣如同土林里的那些土山,若没有四周的塔墙,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古寺。抢救维修工作实在是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文物专家们对托林寺进行全面考古勘探,抢救了一批重要文物,并且对迦萨殿进行了盖项维修。

城关区古艺建筑公司三分队的全体人员在艰苦的扎达盆地奋斗了3年,古格王宫遗址区域内那些快要坍塌的墙壁得到加固,那些被雨水冲刷的房屋得到保护,那些被自然损坏的道路得到整治,耸立在扎达盆地土林中的古格王宫遗址得到全面保护,这座古老城堡的生命得到延续。

“格桑园” 亮相昆明

1999年秋天,“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云南昆明市召开,这是20世纪末举办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全球性盛会,这次盛会的主题定为“人与自然――迈向二十一世纪”。全球最优秀的园艺作品和最具特色的庭院建筑荟萃在昆明世博园中展出。藏族建筑“格桑园”入选,由古艺建筑公司承建。这座别具特色的建筑在昆明世博园亮相时,让世界千万双眼睛目睹了藏族建筑的风采,博得无数观众的青睐。

“中国99昆明世博会”向古艺建筑公司颁发了荣誉证书。他们又一次为人民争得了荣誉。拉萨市古艺建筑公司总经理次旺扎西谈到昆明世博会时说:“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建筑格桑园入选,这是全区各族人民的光荣,对于我们公司来讲,也为即将过去的20世纪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面向市场,走向未来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2

一、古建筑的修复措施

(一)屋面渗漏及瓦件残损

对于屋面出现大范围的下陷或者是某些部位出现坍塌等问题,需要确定是否进行某些位置或者是全部再次进行揭墁,然后明确挑顶问题。如果大木结构的损坏情况比较严重,需要明确是否需要对局部的构建进行替换或者加固,不能轻易就落架,这些可以利用“偷梁换柱”进行解决[1]。补漏是屋面、大木等结构没有太多的问题,只是屋面的瓦件出现损坏,加之草木丛生而导致的危险。修缮过程中,只要对局部的揭瓦进行处理就可以。当前修缮工作中,全部挑顶和揭瓦是比较常见的,但是有些古建筑并不需要大范围的翻修,这样会使得文物的价值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二)风化残损

当前的古建筑中,其石、砖等风化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汉白玉、砂岩类的石件。随着文物保护费用的不断增加,文物保护力度逐渐增强,并加强对化学保护方面的研究,在文物保护中,化学保护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有效的保护方式。要保证施工方案设计的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不同石件、不同位置的残损情况,需要使用不同的材料配比等,并且随时进行调整,避免全部由施工单位决定,导致失控。此外,不管保护石、还是砖,都需要先对病害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明确原因所在,再找到合适的办法进行解决,认真负责。

(三)大木结构糟朽变形

古建筑中,大木结构是主要的结构材料,维修工程的性质是由大木结构的损坏情况决定的。对于古建筑的险情而进行的一些临时的、增加支撑等附加构筑物进行的安全措施就是抢险加固工程。维护保养就是在日常工作中进行保养型的维护处理,比如对屋面的草进行处理,室内的油饰、粉刷等[2]。工程的维修主要有一般性和重点维修之分,一般性的维修主要是对屋面的局部进行揭瓦、修补墙体、地面修补、化学保护以及大木的修补等。重点的维修工程主要有加附加梁、柱和挑顶打牮拨正等。大木维修就是要对加附加梁柱、柱子墩接等,需要严格按照木结构的加固标准以及要求进行,通过修缮的手段使古建筑文物的结构安全得以保证,同时需要注意到加固后的外观与整体建筑相适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古建筑的原有结构、样子,保证其完整性。

二、古建筑的保护措施

(一)加强城市规划

保护古建筑需要先做好城市的规划,如果城市规划出现问题将对古建筑造成无法预估的损失。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很多大型的古建筑遭到破坏,像上海、北京、南京以及洛阳等地的古建筑保护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古建筑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受到严重的损坏。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古建筑保护是当前人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古建筑保护的实例,市政府应努力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对城市规划进行科学的调整,政府是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首要责任人,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需要将古建筑保护作为首要的任务。

(二)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古建筑的保护

要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就是要对古建筑的原状进行保护,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在古建筑修复工作中需要明确其特殊性,在修复以及保护过程中不能对古建筑的历史、特点等进行改变。古建筑保护中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对于史料、考古研究、勘测、记录、分析,实现多学科间的合作与配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和保护。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与保护,使保护措施更加科学。可以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虚拟现实、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手段对古建筑进行保护[3],虽然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技术手段,因此需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对古建筑进行科学、高效的保护。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3

[关键词]庞贝古城;龙门石窟;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2-0093-03

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和我国的龙门石窟一样,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两者同为大型露天文物遗址,在文物病害和保护方法上有诸多相通之处。笔者有幸于2010年11月参加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的赴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培训班,期间有机会听取了庞贝古城文物保护专家的讲座,并赴庞贝古城进行了实地考察,从而对庞贝古城有了初步了解。2010年11月6日,庞贝古城内的重要建筑角斗士训练营石头屋在暴雨中倒塌。11月30日,庞贝古城遗址内的“道德者之家”花园外墙也因暴雨垮塌。12月1日,又有两处建筑墙壁发生坍塌。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庞贝古城接连发生三起坍塌事故,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作为龙门石窟的工作人员,自然就引发了从庞贝古城保护到龙门石窟保护的思考。

一、庞贝古城的保护

(一)庞贝古城坍塌事故原因分析

2011年11月9日,也就是庞贝古城发生第一次坍塌事故后的第三天,庞贝古城保护修复实验室主任为培训班做了有关庞贝古城的专题讲座,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到事故发生地负责保护人员对第一起事故原因的分析。

庞贝古城坍塌事故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技术上的原因。11月6日发生倒塌事故的角斗士训练营石头屋是20世纪50年代在一位著名文物保护专家主持下重建的,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技术手段,在重建中大量运用了钢筋混凝土。随着时间的推移,钢混结构中的钢筋由于遭受腐蚀体积增大、承载力降低,加上大雨的冲淋,致使建筑荷载骤增,超过建筑最大承载能力,从而导致垮塌事故发生。二是人为因素。倒塌事件本可以避免,但各种原因交织,最终还是不幸发生。疏忽大意、对文物的监控力度不够、缺少定期维护、资金短缺是造成事件发生的人为原因。

(二)庞贝古城保护存在的问题

庞贝古城保护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点:一是环境潮湿带来的诸多文物病害,如墙体表层脱落、墙体被腐蚀、植物滋生等。二是保护性破坏,如20世纪30~60年代大量使用水泥对墙体进行加固。为保护壁画在其周围使用铁构件支撑固定玻璃罩,采用石蜡作为壁画的保护材料。90年代为解决地下水侵袭墙体采用铅层阻隔地下水,加固墙体残留未能及时去除而对文物造成新的破坏。三是人为因素破坏,主要体现为在文物上乱涂乱画,这些破坏无法修复。

庞贝古城接连的倒塌事件为意大利的文物保护事业敲响了警钟。通过这一次事件,或许会对其文物保护技术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龙门石窟的保护

作为同庞贝古城类似的大型遗址类露天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也需要正视保护工作,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防患于未然,在保护工作中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龙门石窟的保护是从石窟开凿之日就相伴而生的,如开窟时修建窟檐、排水沟,在造像上涂防风化材料等,其中很多保护设施在目前仍能起到很好作用。当然也有部分保护措施对文物造成了破坏,如在奉先寺、潜溪寺、宾阳洞等洞窟前为修建保护性房屋而破坏壁面雕刻,并导致通风不畅、洞窟内湿度增加,加速了雕刻风化等问题。龙门石窟大规模科学规范的保护工作应该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时为解决石窟存在的围岩崩塌、洞窟漏水等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为龙门石窟的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2002年开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使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人员开阔了眼界,在工程进行中学习到很多保护知识,并对龙门石窟的保护问题有了更多的认识。从2006年开始,龙门石窟还进行了洞窟的日常维护工作,此工作消除了石窟存在的隐患,减缓了病害的进一步发育,增强了立壁表面岩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有效保护了维护区域的石窟和雕刻。

(一)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尽管龙门石窟在前期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不足以解决石窟存在的多种问题。从目前龙门石窟的病害现状来看,有以下几点需要重点关注:

1.石窟围岩稳定性问题

石窟围岩稳定性的问题一直是龙门石窟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早在1971~1985年,龙门石窟就曾针对性地将崩塌的洞窟、雕刻品及危岩采用化学灌浆和钢筋铆杆加固等工程技术,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抢险加固工程,使洞窟、雕刻崩塌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此后又于1987~1992年历时五年的综合治理工程中,对岩体及洞窟进行了加固。通过这些维修工程的实施,龙门石窟东、西两山的岩体和主要洞窟得到加固,基本解决了岩体稳定性问题,洞窟渗漏状况得到改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窟围岩再次出现崩塌掉块现象。综合分析,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当时的加固工程未涉及区域出现的围岩不稳定现象。最近几年,在历次的危石排查中,经常发现即将脱落的危石。应当说,这种现象是目前影响围岩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加固过的区域再次出现不稳定现象。主要表现为加固区域部分岩体出现新的裂缝,此外,当时加固时所用的水泥砂浆覆盖层部分有脱落危险,用手就可以轻松取下。这种不稳定现象产生主要的原因为加固材料的逐渐老化,周边爆破、火车过境等震动源的震动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造成的根劈作用等。

2.石窟水问题

水是影响龙门石窟最大的一个问题。影响洞窟的水有四个来源,包括因降雨造成的洞窟渗漏水、洞窟冷凝水、地下水以及大气水。水对龙门石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加速雕刻品风化、洞窟渗漏使雕刻品表面形成凝浆覆盖层、造成生物病害的滋生和蔓延等。

3.石窟雕刻品风化问题

雕刻品风化问题一直以来是困扰石质文物保护界的一大难题。龙门石窟在防风化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如采用有机硅树脂进行防风化实验,同中科院理化所合作研发防风化材料、建立露天防风化试验场等措施进行防风化治理的研究,这些措施的进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现实中仍无法广泛使用,因而不能有效解决文物风化问题。龙门石窟的风化病害产生原因主要在于其所处环境为露天,极易遭受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现象的影响。近年来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文物的风化速度显著加快。2003年4月,龙门石窟景区实现了封闭管理,原从景区过境的洛伊公路改道,对景区文物造成污染的汽车尾气、粉尘、震动以及噪音污染等得到有效缓解,景区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尽管如此,大环境对龙门石窟文物风化的负面作用仍不可低估。

4.人为破坏问题

人为破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护性破坏,二是游客在文物上及周边区域随意刻画。在龙门石窟之前的保护工程中,同庞贝古城一样,也存在一定的保护性破坏情况。在上世纪70~90年代进行的两次龙门石窟保护工程中,曾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进行加固、修建窟檐、岩体支护等保护工作,但由于水泥最终会分解生成对文物有害的盐分,在水的作用下不断结晶和析出,反而造成文物风化加剧。经笔者调查,在这些有普通硅酸盐水泥存在的区域附近,文物风化程度明显严重于无水泥区域。这种现象在庞贝古城出现了,在龙门石窟也未能幸免。龙门石窟也出现过为防止碑刻进一步风化而在其表面采用石蜡封护,从而导致碑刻表面大面积脱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此外,由于龙门石窟是对外开放的景区,每年接待百万以上游客。景区内出现游客在文物上刻画、抚摸等不文明行为,对文物造成危害,其中绝大部分已经无法修复,损失不可估量。

以上是目前龙门石窟文物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文物安全,其中有些问题目前尚无法得到全面解决。

(二)龙门石窟文物保护方法探讨

1.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和日常保养维护并行的保护措施

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和日常保养维护并行的保护措施,能有效解决石窟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如围岩的稳定性问题、洞窟渗、漏水问题等。综合治理工程成功的例子非常多,龙门石窟上世纪实施的综合治理工程就是其中一例,在工程实施之后的20年左右起到了非常好的保护作用,围岩的稳定性得到了极大改善,渗、漏水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因此,实施工程是一个很好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如果仅靠实施工程来解决文物保护问题并不现实,且存在一定弊端。其原因有三:一是实施保护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经费问题是实施保护工程的关键;二是龙门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保护工程需要得到主管部门批准,工程从准备到施工完成周期较长;三是实施保护工程势必对文物造成一定的破坏,尽管破坏相较保护效果微乎其微。日常的保养维护是保护工程之外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工作的体现,能有效减缓文物遭受破坏的速度或使文物免遭破坏。在龙门石窟,每年都要定期进行岩体稳定性检查,这项工作也是日常保养维护工作的一部分,可以及时发现石窟岩体存在的稳定性问题,并及时加以处理,从而有效减少发生围岩崩塌的可能性。

同围岩稳定性解决方法相同,可采用实施治理工程和日常保养维护并行的方法解决水问题。在龙门石窟历史上,对于水的治理有过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从石窟开始营造之初,就修建有排水沟,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雨水对雕刻的直接冲刷,有效保护了石刻的安全。通过清除洞顶的柏树、荆棘等植物,也能起到一定的治水作用;在雕刻表面喷洒有机硅防水剂,可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防水效果;拆除原洞窟外的封闭式窟檐,能有效缓解大气水在洞窟内的凝结。当然,采取的综合治理工程更是较为彻底地解决了部分洞窟的渗、漏水问题。在日常保养维护工作中,也曾采取封、堵、排的方法进行防渗处理,如对裂隙封缝进行封堵,对洞窟表面渗、漏水线路进行适当修改,以避免渗、漏水对文物的直接影响,封闭渗、漏水裂隙并预埋导水管,使渗、漏水从预埋导水管流出,从而避免对文物的伤害等。

2.采取物理方法延缓文物风化

前文已经提到,治理石质文物风化是一大难题,现阶段文物保护工作者所做的工作都还处于研究阶段,大面积实施保护目前尚未取得满意效果。近年来,龙门石窟在风化治理问题上做了很多探讨,但都没有实际应用。笔者认为,对于治理风化问题要慎之又慎,不要轻易在文物上实施防风化治理措施,即使要做,也要在做过充分的、足够长时间的室内室外实验基础上,明确对文物无副作用,且能保证如有不良作用可以及时去除附加的防风化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在20世纪60年代,云冈石窟就曾出现过在石雕表面进行防风化化学喷涂实验失败的例子,之后花了很大力气才把防风化材料去除。在目前研究防风化治理阶段,最现实可靠的方法有二:一是继续加大防风化治理的研究,尽可能早地研发出适合文物的无害防风化材料和工艺;二是尽可能采取物理方法来延缓文物风化速度,如龙门石窟已经实现改善文物所处小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洞窟内采取除湿措施等。

3.加强宣传,采取措施,严防人为破坏

对于保护性破坏问题,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对于龙门石窟上世纪进行综合治理工程中所产生的保护性破坏,迫切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尽快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如在西山南部诸多洞窟采用的水泥砂浆条石支护岩体问题,已经明显出现周边文物严重风化问题,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许多雕刻品可能将很快消失殆尽。应当在科学进行力学实验的前提下,将原支护体拆除,采用新型材料重新进行抢救性保护,以避免水泥砂浆继续危害雕刻品。对于游客的随意刻画问题,应当在游客进入窟区游览前,做好爱护文物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在游客能够随意刻画的区域增设防护网。尽管可能会影响游客领略龙门石窟佛教文化和破坏龙门石窟的环境协调性,但这也是为保护文物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

三、结语

庞贝古城是1750年开始发掘和保护的,其保护工作一直伴随着发掘而进行,保护历史悠久。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虽说从开窟时就已经开始,但真正意义上的科技保护也仅能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悠久的保护历史和实践使意大利在文物保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尽管庞贝古城接连发生了坍塌事故,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保护理念和技术落后。事实上,在文物保护方面,意大利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非常多。庞贝古城的坍塌事故为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警示我们注重日常管理、保养和维护,及时发现和解决文物存在的问题,把可能出现的文物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刘景龙.龙门石窟保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黄克忠.沿途文物建筑的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刘景龙.水对龙门石窟的危害和防治[J].中原文物,1982,(3).

[4]杨刚亮.龙门石窟的日常维护[J].中国文物报,2004-9-3.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4

【关键词】古建筑 修复测绘 材料技术 蚁害防治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将更为迫切。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一座古代的建筑无论如何破旧,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当代的仿古建筑无论在外形上做的多么神似,但如果其内在的历史遗迹几乎为零,其文化内涵肯定无法达到与古迹相同的高度。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便是今天古建筑保护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再去欣赏古建筑时不应只关注其外在的美学特征,更应透过古建筑的砖墙看到其内在的文化魅力。

1.修复前对古建筑现状测绘

修复和保护好古建筑,首先要把握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的分寸,否则,就要走偏方向。因此在修复前,做好古建筑现状图测绘工作、保证古建筑现状资料的完整性,是古建筑修复与保护能否顺利进行的直接因素,是贯彻古建筑修复原则的关键要素之一。在修复测绘时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古建筑现状进行科学、准确的测绘,准确绘制古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大样图等建筑图与结构图;将破损部位、破损程度在图上绘制,准确掌握相关数据。对其裂、腐、歪、错、脱、残等进行勘查,也可进行拍照记录,从建筑外观、内部结构、色彩处理和建筑装饰等方面真实客观地记录古建筑的现状面貌,这些图像资料就是古建筑被毁损后需要进行修复与保护最直接的参考资料。做好对古建筑的现状面貌, 包括其历史文化、建筑规模、外观风格、空间布局、人文地理及环境空间等文字方面的客观记载,保证古建筑档案资料上具备相对的完整性。

(2) 对古建筑确定是否“原状”和破损程度,进行现场勘测调查和鉴定。调查分析哪些是原有的部件,哪些是后加的部件;对破损程度和破损原因进一步进行分析,弄清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查阅档案和维修文献,确定修复时间,研究每次修理细节,为修复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2.解决好材料和技术问题

修复古建筑要用原有的材料、原有的技术,这是贯彻修复原则、搞好古建筑修复的根本保证, 因此在当前的古建筑修复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重视木结构修缮中的偷梁换柱、拼镶补缺、墩接暗榫以及砖石结构中的补石剔砖等传统技术。文物及建设等各级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完善管理制度,落实专项资金,将宝贵的传统工艺技术的经验传承下去,使古建筑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

(2) 保证维修古建筑的材料质量合格,做到工精料实。尤其是彩画原料、琉璃瓦件、木材砖石等质量要合格。

(3) 在不损害古建筑原有价值的前提下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有利于施工和维修加固的效果,也更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

(4) 如采用环氧树脂配剂灌注、充填解决柱加固问题。环氧树脂配剂可用于粘结木料,拼镶构件的残缺、破损部分及粘结加固、灌注填充砖石建筑、古窟崖壁。

(5) 利用钢、铁、铜和锡等加固古建筑的传统材料, 用于木结构梁柱劈裂加固的铁箍等。

(6) 采用新的测绘技术和设备, 从而更准确、更迅速地指导修复前的古建筑情况,采用照相记录, 以便更好地进行分析和制订方案。

(7) 现代化运输、施工机具的使用,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如钻孔、磨砖、刨平等。

3.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改造

由于古建筑主构件是木材,决定了其具有燃烧物多、火焰大、温度高、蔓延快的特点, 其火灾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用火不慎、电线电器设备起火、雷击等。所以在古建筑的修复和改造中,必须做好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保证修复和改建后的安全使用,同时合理布置消防设施, 与建筑的整体风格相呼应,尽量做到不影响建筑的内部结构,满足功能需求,使其能较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和生活的需要。因此古建筑修复中的防火改造也是面临的难点和需要协调的技术重点之一。在古建筑防火中应做好以下几项防范措施。

(1) 利用古建筑原有的防火设施, 设置有效的避雷设施,古建筑内的可燃饰物等易燃材料要采取必要的阻燃措施,按安全技术规程设置电器照明设施等,严格控制火源。

(2) 进行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安全评估,参照现有的消防技术规范,采用可行方法解决防火间距问题,开设消防通道,实行有效的防火间隔。

(3) 在尽量保持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对古建筑的柱、梁及楼板等承重木构件表面进行阻燃处理。

(4) 加强消防设施和自救能力。如增加消防水池、室外消火栓系统等消防设施;安装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配备移动式灭火器。

(5) 重视安全疏散、配置辅助设施。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用途的特点设置缓降梯、直爬梯等辅助疏散设施,确保人员疏散安全。

(6) 加强宣传教育, 建立健全防火管理制度,落实消防安全检查和管理制度,对存在的火灾隐患及时整改。

4.解决古建筑修复中的虫蚁害

古建筑历史久远,木构件多,特别是村落建筑周围生态环境优越,使古建筑难免存在白蚁危害。要达到古建筑长期处于免受白蚁危害的安全状态,需制订科学可行的白蚁防治技术方案,杜绝白蚁入侵。预防措施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选择抗白蚁树种木材(水曲柳、紫檀、苦楝、香樟、柏木、柳杉及木莲等)。

(2) 为了防治地面和地下水对建筑物的破坏,造成古建筑出现漏雨使木构件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引起霉腐并产生蚁害。必须在古建筑修复中, 设置良好的排水系统,保证不漏雨, 所有的木柱都加柱础, 隔离地下水。

(3) 用药物对木构件进行涂刷、灌注、诱杀处理。在保证不改变建筑物原风格的前提下,应考虑与防虫蛀、防霉腐、加固等材料的兼容性,避免出现相互影响药效的情况。新型古建筑白蚁防治剂必须是高效、低毒的,使用时不应对文物的彩画等产生不良影响。

(4) 对建筑群周围房屋采取封闭式防治措施,以免邻近房屋建筑的白蚁入侵危害。

(5) 建筑内外的园林绿化综合防治措施。灭治建筑内外树木和草坪的白蚁;埋设防治监控系统于树木或草坪边诱集白蚁并定期检查, 一旦发现白蚁危害须立即灭治,必须找到蚁源,彻底根治。

5.结束语

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与否,对古建筑的安全与价值至关重要。古建筑不能再生,在保护措施上的任何疏忽,其造成的后果是不可挽回的。因此,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决定着修缮保护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而衡量修缮的质量和水平,关键是要看修缮后古建筑自身价值得到了多少保护,安全隐患是否得到消除,是否最有助于其社会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5

关键词:札达县遗址建筑;平移保护;加固改造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遗址建筑传达着一座城市曾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不可复制的历史信息,谱写了一座城市走过的光辉岁月,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先人们遗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财富。将其完整真实地传给下一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座城市的文化得以传承下去。下文以工程实践----阿里地区札达县遗址建筑的平移保护和加固改造为例,探讨遗址建筑的平移保护与加固改造。

1、阿里札达县的概况

阿里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位于我国青藏高原的最西端,面积辽阔。阿里曾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源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但由于历史及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许多遗址、文物都亟待保护。札达县属自治区阿里地区行署管辖,位于我国青藏高原最西端,西、南两面与印度交界,西北端与克什米尔毗邻,东、北两面分别与阿里地区普兰、噶尔两县接壤。全县面积2.7万平方公里,边境线全长570公里。现有人口5600多人,居民绝大多数为藏族。199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决定将抢救、保护阿里地区遗址建筑作为自治区文物保护的重点工作,也作为国家文物局的一项重点工作和项目。

2、阿里札达县的主要遗址建筑及其存在的险情

由于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札达县的遗址建筑相当多,价值重大。据1992年对阿里地区全面文物普查统计,札达县内有遗址11处,古建筑寺庙2座。古遗址内一般既有寺庙及一般房屋,又有保存较好的洞窟,不少洞窟内保存有图案精美、艺术价值极高的壁画。阿里地区仅有的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格王国都城遗址和托林寺均位于札达境内。札达县其他规模和影响较大的遗址还有:东嘎扎西曲林寺遗址、皮央遗址、多香城堡遗址、香孜遗址、达巴遗址等。

阿里地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困难,经济状况较为落后,进行各项工作客观上都存在较大困难,古遗址、寺庙的维护维修、清理发掘等项工作进行得相对较少。札达县的各处遗址建筑荒废已久,在风雨的侵蚀下破坏不断发展,有些遗址甚至出现了险情,威胁着它们的安全。寺庙建筑在“”期间普遍遭到破坏,所存完整建筑不多,而且这些建筑也多存在隐患。古格遗址、托林寺、东嘎·皮央遗址的概况及存在险情简述如下:

2.1古格王国都城遗址

位于札达县札布让区象泉河畔2公里处的一座土山上,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寺庙、民房、王宫建筑、暗道、洞窟、佛塔、碉堡等各类建筑。该遗址是当年雄踞西部的古格王国所遗留下的规模最大的一处建筑群。该遗址1985年初步调查清理时出土大量遗物,但对大多数坍塌房屋未予清理。在风雨长期的侵蚀下,遗址出现了险情,主要表现是:残墙断壁、洞窟及局部山体的开裂坍塌威胁着遗址的安全;雨水的冲蚀和不良的排水状况直接导致墙体、山体遭受严重破坏;五座完整建筑虽经1987年初步维修,但屋面仍存在隐患。

2.2托林寺

位于札达县城的西北部、象泉河河床南侧高47米的台地上。有多座殿堂、僧舍、佛塔、塔墙等建筑,规模较大。该寺创建于10世纪末,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以来最出名的寺院之一。寺内主殿迦萨殿系仿桑耶寺而建,建筑形制独特,是古建筑中的上乘之作,影响深远。目前除红殿外,其他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毁坏。迦萨殿屋顶、殿内塑像毁于“”期间,目前墙体尚存,修复尚有较可靠依据;白殿屋面严重渗漏雨水,梁柱变形;金殿、佛塔、塔墙等建筑也亟待抢救保护。

2.3东嘎·皮央遗址

位于札达县城东北30公里处,是两处相距2公里的较大遗址。对东嘎和皮央遗址的调查和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各种清理发掘尚未进行。东嘎遗址的三座壁画洞内有精美的壁画,由于山体的开裂剥落,洞窟内出现较大裂缝.严重威胁着洞体的安全。皮央遗址的杜康和护法殿前殿出于收集、收藏经书和防水的需要,应加强保护。

以上各处遗址洞窟和建筑物的壁画艺术价值极高,但普遍存在空鼓开裂、壁画颜色脱落变化等问题,同时1997年新发掘出的遗址壁画也存在防风化的问题,需作加固保护处理。

3、遗址建筑的平移保护与加固改造方案

阿里地区遗址建筑抢救工作组各专业人员于1997年5~7月先后进入札达县三处文物点进行工作,在充分勘察、详细测绘的基础上,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分别提出遗址抢险加固、建筑维修保护、壁画保护加固的方案等方面的计划。

3.1古建筑的抢险维修方案

古建筑维修将工作内容确定为:古格遗址的抢险加固和排水整治;古格五处完整古建筑的维修;托林寺三大殿的维修保护及其他建筑遗址的维护排险;东嘎壁画洞的山体加固及山顶防水;皮央遗址杜康及护法殿的维修保护等几项内容。加固维修的原则和方案的主要思路有以下几点。

3.1.1古格遗址的抢险加固和排水整治

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对危险的墙体、洞窟、山体通过建支顶墙、支顶柱等简单易行的措施加固。对原有或新发掘出的露天壁画加顶保护。方案已考虑尽量减少因加固对遗址景观产生的影响,并保持工程的可逆性。通过局部调整地表泛水、封填汇水漏斗、整治出水口、设暗管排水等措施,改进山体排水,减少雨水停留时间,使雨水对遗址的侵蚀尽可能减少。

3.1.2古格遗址古建筑的维修

主要是消除建筑屋面渗漏雨水的隐患,加强原望板彩画的保护。主要措施是对原望板以上部位的屋面进行维修、新做,修补1987年维修时未予补齐的外檐口边玛草。另外根据各殿现状更换部分构件或加固墙体,如更换坛城殿断裂的抹角梁,加固红殿开裂墙体等。

3.1.3 托林寺建筑的维修

主要维修内容是迦萨殿屋面修复、白殿局部落架维修、红殿屋面及局部维修。其他建筑或遗址按保持现状原则,仅做排险加固、消除或减轻雨水冲蚀破坏等维护性工作。

3.1.4东嘎壁画洞抢险加固及皮央遗址维修

针对东嘎壁画洞的险情制定了两个方案,即整治山顶排水、洞外建挡土墙支顶的方案和保护壁画、观测裂缝发展、考虑搬迁的方案。皮央遗址的杜康按原痕迹加顶保护,护法神殿前也设顶防水。

3.2壁画加固保护方案

古格、托林寺、东嘎洞窟现存和新发掘出的壁画,原则上都需要进行保护或加固处理。古格、托林寺壁画的保护首先应配合古建筑保护施工进度或考古发掘来进行,然后对各殿(洞)内的壁画分别进行表面清洗、表面修复加固和地仗加固等措施;对东嘎壁画的保护,主要是清除表面泥浆痕迹和对空鼓地仗的强力粘接加固。

4、结束语

我们应该继续做好遗址建筑的平移保护与加固改造工作,使其尽量在外观上保持完整性和真实性,对其内部可以进行适当的改善。利用历史遗迹这种优势,发展相关的旅游业和服务业,实现带动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吉云,王志浩.历史建筑加固与修缮中对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J].建筑结构,2007,37(增):9-12.

[2]张鑫,张青,叶列平.建筑物整体平移与隔震技术的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29(5):111-114.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6

古城墙在修缮后坍塌

历史上,河北邢台这座古城曾以“顺德府,好城墙”、“京南第一城”闻名遐迩。

2005年的夏天,年久失修的这段古城墙到处杂草丛生,墙体损坏严重。邢台市政府决定对历史文化公园内的古城墙进行修缮。

通过上级审批和公开招投标程序后,邢台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同河北兴发古建有限公司(化名)签订了修缮古城墙施工合同。下属单位邢台市园林管理局同北京顺泰设计院(化名)和河北庆隆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化名)分别签下设计合同和监理合同。

在剪彩仪式后,投资近400万元的修缮工程动工了。施工场上,运土机、拉砖车来来往往,百余名工人光着脊背,在炙烤的太阳下筛土、铲泥、运砖……热火朝天的场面仿佛又回到那个全靠人力劳作的岁月。

经过一年修缮,古城墙再现出当年巍峨、高耸的壮观气势。质量验收顺利“过关”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修缮后的古城墙交由邢台市园林局管理。没多久,一些游人发现公园古城墙东段顶部出现了轻微裂缝。闻讯后,兴发古建公司立即维修了损坏部位。然而,这只是修缮后古城墙“并发症”的开始。2009年5月,古城墙东段墙体和顶部出现多处龟裂,随时都有倒塌危险。

曾经坚固而有防御工事的古城墙,如今成了无人靠近的“危墙”。好事办成了坏事,这让市园林局的领导痛心不已,他们决定为“哭泣”的古城墙讨回“公道”。

可是,打官司不能没有证据。2009年7月,市园林局委托河北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对古城墙的裂缝原因进行鉴定。

谁为坍塌的古城墙担责

长达千年之久的古城墙没有坍塌,反而修缮后却出现大面积坍塌?事实究竟如何,谁该为坍塌的古城墙负责?

古城墙属于文物,修缮标准和施工要求不同其他建筑物。这份由河北省建筑工程质量中心出具的古城墙坍塌结论为:一是设计图纸中未对城墙体内填筑的素土、灰土的夯实质量应达到的标准作出明确说明。二是古城墙基础深度及尺寸与设计不符,且施工质量较差,城墙内部填土夹杂碎砖块、石块,并且部分填土较松散、含水分量较高。综合分析,施工时填土质量较差,且工体压实质量未达到质量标准。

然而,邢台市园林局带着这份鉴定报告追责时,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却并不“买单”,都说自己“严格按规定执行”不存在任何过错,没有责任。

市园林局一纸诉讼将设计、施工和监理三方告到邢台市桥东区人民法院。三方被告辩称,市园林局委托的鉴定单位不具有古建筑物质量鉴定资格,鉴定所依据的材料不全面。对此,法官依据当事人协商结果,委托了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古城墙坍塌成因重新鉴定。

2010年9月9日,山东省建筑科学院技术人员在屡次深入现场勘查后,对古城墙坍塌的原因作出结论:“邢台市历史文化公园内古城墙修缮工程的城墙内部填土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是导致城墙坍塌的直接原因。地基承载力不足、同一段城墙内外侧分期施工、建设过程不合理是导致城墙坍塌的原因之一。”

两份鉴定结论书让原告园林局认为三方面原因致使古城墙坍塌:一是设计单位存在缺陷;二是施工单位未按设计要求施工;三是监理单位监理不到位。

然而,被告北京顺泰设计院辩称:我公司拥有古建筑修缮保护设计资质。我们认为,古城墙墙心部分为素土分层夯筑的施工工艺,因此,在方案中仍然按照原传统做法设计。所修复的内侧城墙砌体做法是按照古城墙外原有的砌体做法设计,并在隐蔽部位添加了适当加固措施。因此,在施工图纸中无需对地基承载力方面进行注释说明。古城墙倒塌后通过现场实地勘察,城墙基础并无坍塌现象,这说明原地基稳固,能够承载上部城墙的全部负载,同时证明修缮设计合理,我们不存在过错。

面对原告指责,被告河北兴发古建有限公司辩称:

我们按照合同约定在监理工程师现场监督下,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竣工后,经质量验收为“合格工程”。取样检测中发现的碎砖、石头可能是原来城墙中的,或是施工中产生的碎石碎砖残留物,但这不能导致城墙裂缝。每次回填土都是经过检验、检测,含水分指标是合格的。检测认为部分填土含水分较高,这是城墙裂缝变形渗水造成的,不属于用土的质量问题。原告称,施工时土体压实质量未达标,不符合实际。因城墙裂缝变形渗水后,土体质量已经发生变化,几年后再取样作为判断施工时土体质量依据是不合理的,应以当时施工时夯土压实系数为准。古城墙系历史文物,该工程是修复工程,修复后不可能像一般建筑工程一样坚固并保证使用寿命。我们国家也没有合理使用期限规定。另外,遭遇特大自然灾害是古城墙部分倒塌的主因。据当地气象部门信息:2009年5月9日的那场暴雨24小时降水量达175毫米是邢台市55年来最大的暴雨。

被告河北庆隆工程建设监理公司辩称,城墙倒塌的根本原因是建设方违法作业造成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不做地质勘察不能建设作业,原告没有地质勘察无法衡量承载力。此外,设计完成后需要有关部门审查,原告没有审查,属于违法施工。

对簿公堂后厘清是非

邢台市桥东区法院的法官通过几次协商,四方当事人仍然相互推诿,谁也不肯让步妥协。最终,调解不欢而散。

2011年11月4日上午,四方当事人准时出现在法庭上。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激烈辩论,法官对当事人争议的事实作出认定:原告在委托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时,未按规定向设计单位提供相关的地质勘察资料,致使设计单位未能按照详细地质资料设计,导致设计工程存有瑕疵。此外,建设过程不合理导致修缮工程未能按照约定如期完工,均是城墙坍塌的原因,原告应该承担古城墙坍塌的相应责任;北京顺泰设计院在接受原告委托设计中,应全面客观按照相应资料对修复工程进行设计,在原告未提交地质勘察资料可能存有隐患情况下,作出设计方案存有失误,应承担责任;河北兴发古建公司在施工中,未按照设计要求,在明确要求素土夯实的情况下,在回填物中夹杂建筑垃圾、碎石块等是导致工程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主要成因,因此应对古城墙坍塌承担主要赔偿责任;被告河北庆隆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疏于管理,应在其签订的监理责任内承担赔偿责任。

然而,究竟如何赔偿?审理此案的法官几乎查遍了所有资料,但是没有找到修缮古城墙坍塌后合适的赔偿依据。合议庭研究后,决定依据承揽合同,最为保守的《民法》规定,划分当事人过错责任和赔偿数额:原告承担古城墙坍塌原因20%责任,赔偿维修费56.2万元;被告河北兴发古建公司承担60%,赔偿维修费170万元;北京顺泰研究院设计院和河北庆隆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各承担10%,赔偿维修费28万元。

接到判决书,三方被告均对自己承担的责任不服,表示上诉。

2012年4月10日,二审法院开庭审理后认为,市园林局作为建设方,分别与上诉人签订设计、施工、监理合同,四方均应根据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构成违约的,应依法承担责任。依照《民事诉讼法》153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河北兴发古建公司不服,申请再审。2013年4月18日,河北省高院指定邢台市中级法院再审。2013年12月16日,邢台市中级法院经过开庭审理后,作出维持(2012)邢民二终字第25号民事判决。

2014年6月,对再审判决不满意的河北兴发古建公司向邢台市检察院递交了民事抗诉申请书。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4202

1 引言

在佛山昔日经济极其繁华的东华里,岭南天地作为旧城改造项目延续了佛山传统文化风貌和城市脉络,同时为佛山市民引入了时尚现代的生活理念与健康休闲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既保留城市人文气息,又宣扬物质文明的项目,“新天地”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符号的象征,岭南天地的实施体现的是拥有历史文脉古迹的旧城如何体现现代化繁华物质文明的一种方式,是对岭南建筑和岭南园林艺术特色的继承与发扬。

2 项目概况

佛山岭南天地是由瑞安房地产公司实施的综合社区开发项目,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东华,占地达65 hm2,分五期完工,2008年10月动工建设,2010年11月首期对外开放,2020年全部完工。该场地保留有文物单位22处、历史建筑128栋、古街巷8条,以及大量具岭南风格的特色建筑,其中包括简氏别墅、嫁娶屋、众胜堂祖铺、酒会馆、龙塘诗社、简照南佛堂等[1]。

3 园林艺术特色

佛山岭南天地园林注重庭园建筑空间布局,强调以建筑、装饰、小品、植物等元素综合取得艺术效果[2],其特征体现为装修精美,综合运用“三塑三雕”、铁铸、铜铸、壁画、灰批、彩描、嵌瓷以及书法对联等艺术处理。另外,岭南建筑特有的技术措施如以荫棚骑楼防晒防雨,宅园空间和建筑结构注重自然通风降温,以房屋镬耳山墙来防火防台风,建筑基础以石础来防湿防虫,用夯土墙来防蚀防漏[3]。岭南天地运用现代手法,充分保留了骑楼、镬耳山墙、雕花屋檐、瓦脊、蜿蜒街巷等原有建筑特色,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元素,让历史与现代元素和谐交融,创建一个崭新的岭南特色项目。

3.1 保留岭南园林建筑格局

岭南园林整体格局布置为建筑绕庭,分有前庭和后院、书斋和侧庭、前宅和后庭,用连房广厦的形式使用连廊将船厅、亭榭、楼阁等连成一片,形成既分隔又连通的庭园空间[4]。“高墙冷巷”的做法是岭南传统庭院中的特色,多进院落与邻居山墙挨得很近,或者自家就有多跨院落,每跨之间留有很窄的通风长巷,太阳一整天只有中午时段照墙较多,大部分时间被相邻屋顶或山墙所挡,这样既保证了通风,又减少了日照[5],该项目实施中保留主体建筑布局,展现原有建筑风貌和建筑格局。

3.2 注重功能建筑的艺术装饰

岭南天地项目注重建筑饰面的装饰艺术,运用小木作装修与传统“三雕三塑”以及嵌瓷工艺,通过塑形、画图、涂色、陈设等艺术手段强调建筑的艺术美感。长期以来岭南地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多,建筑造型和装饰纹样具有西洋特色,如采用罗马式拱形门窗和巴洛克式柱头、规则式水池、建筑细部的欧式柱头、西洋式护栏构件、铁枝花饰样、镶嵌套色玻璃等,这些都是岭南私家园林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最好例证。

3.3 彰显本土特色的园林小品布置

本土特色的元素最能体现在对材料的使用上。造园材料就近就地取材,使用了大量的砖瓦和旧石材。佛山是陶瓷之乡,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对陶瓷的使用充分体现了本土特色,如嵌瓷、陶制品、瓦片、方砖等,另外岭南园林中继承的中国古典文化抱鼓石、置石、楹联等亦随处可见。

3.4 大胆运用现代艺术产品

正如著名建筑师林兆璋先生所讲的那样“岭南建筑最根本的精髓是不留痕迹的中西结合,以中国传统文化规划空间和尊重自然,引进各种建筑语言,包括西方注重功能性的特点、建筑材料的运用等,再结合岭南的实用性特点,最终形成空间中凸显自然,自然中隐藏空间的岭南文化”。本项目中铁艺艺术、玻璃幕墙、新技术发光构件得到了大量使用,在注重功能的同时,装饰效果显著,体现出岭南园林兼容并包的特点。

3.5 多样化应用特色岭南园林植物

岭南天地植物种类丰富,本项目使用了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观赏植物红花羊蹄甲、凤凰木、大叶紫薇、芒果、人心果、九里香、龙船花等40多种,其中含笑、鸳鸯茉莉、海芋、春羽等植物以地栽、花池栽培和盆栽等不同的形式使用,爬山虎、绿萝等攀援植物做垂直绿化,佛甲草大面积用于屋顶绿化,并保护性地保存了现有的龙眼、白兰、九里香、鸡蛋花、高山榕等大树古树近百株。绿萝攀援于龙眼树干上,营造出热带植物群落的观感;爬山虎置于古色古香的木门周边,自然气息浓厚;枝叶繁茂的秋枫置于道路两旁,三、五年之后即可形成遮阴效果极佳的林荫大道。

4 结语

我国园林艺术种类丰富,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分支,岭南园林长期以来保留了自有的特色,独树一帜。从继承和发扬岭南园林艺术来看,佛山岭南天地旧城改造项目园林艺术特色主要有:

(1)运用建筑风格和装饰元素表现岭南园林“兼容并蓄”的景观特色;

(2)运用场地景观保留与复古的技术,做到硬质景观做旧如旧的特色;

(3)运用本土建筑材料营造“地域乡土”的特色景观;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8

关键词:湖边现状;保护与修缮;设计原则

前言:古街区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对城区中古街区的保护和修缮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科学的对古街区进行保护、研究,有利于古街区的后期维护和可持续发展。

1、湖边村的概况及现状分析:

1.1 建筑概况:

湖边建筑群,坐落于长生路与蕲王路交界处,建于民国时期,因近西湖边故名。湖边建筑群为杭州较早、规模较大、式样较美和较为完整的新式石库门里弄建筑,其立面注重欧式化细部,如门柱门楣上的浮雕、花边雕塑等。

北面主入口为弄堂石库门,门楣上有“湖边”字样,东西原有石库大门,现已封。该建筑群由并排的东、西两列里弄建筑组成,中间以过街楼相连。建筑外立面为清水砖墙,两坡出山屋顶,有透起烽火。每个单元皆为一门一户,户与户间以砖柱隔断,二层的错层楼梯平台处有一亭子间,顶楼有露台,带水泥栏杆,现已统一改建为房间。

1.2 现状分析:

(1)因年代久远,住户人员结构变化很大,分布不均,人口较密集,从而造成房屋破损,露台违章搭建,门窗油漆斑驳,弄内道路也破损不齐。又因风化作用造成建筑墙面色彩剥落,而且空调外挂机位置凌乱,毫无遮挡,严重影响了历史建筑原有的风貌。

(2)房屋缺少卫生措施,居民需要到远处的公共厕所倾倒粪便。部分居民往往在户内自行安装马桶并将污物直接排入下水道,造成下水道堵塞,违反了国家环保排污标准。

(3)部缺少照明设施和景观小品。居民的居住环境条件较差。

2、保护与修缮设计方案:

2.1 保护

(1)对建筑内住户进行搬迁稀释,以降低居住密度。为每户设置厨房和卫生间等居住功能配套设施,并做好防污、防火、防潮等工作。

(2)拆除保护范围内的违章搭建物,恢复历史建筑原有的风貌及空间格局。

(3)对建筑结构进行必要的加固和整修,更换糟朽构件,做好木结构的防腐、防虫、防火措施,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4)对屋面进行翻修,整修屋架,恢复青平瓦屋面,做好屋面防水、防漏处理,更换无法使用的檐沟及雨水管,修复出檐板条。

(5)恢复建筑原有的外立面形式,合理设计空调设备,使其与历史建筑风貌相协调。保护好原有的门窗,栏杆等特色构件。

2.2 保护利用设计

建筑四周环境:拆除南端和北面露台所搭建的违章建筑,恢复排水系统、铺地,南面天井参见湖边村大韩临时政府绿化风格修复绿化,营造和谐、统一、良好的环境。

建筑保护设计:拆除建筑内部后期毫无价值的搭建或分割,有依据的复原平面布局。根据新的建筑功能,按现行规范进行必要的、最低限度的结构加固设计,提高历史建筑的安全性。

利用设计:复原建筑平面和空间格局,根据新的功能适当提高环卫设施水平,达到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综合价值。

2.3 修缮设计方案

(1)基础:从可见墙体表面观察湖边村墙体无明显结构性开裂,基础保存较好,暂无需处理。因部分墙体被搭建建筑遮挡,不能全面勘查评估,为慎重起见,拆除搭建物后进一步详细勘察,维修施工前请专业测量队再次进行水平复测,根据复测结果补充调整基础加固方案,确保基础无隐患,保证历史建筑安全和维修工程质量。

(2)台阶、排水、铺地:室外铺地、台阶、排水清除后加水泥铺地,剥剃出原地面,恢复青石台阶及排水系统;室内木地板地面部分改为水泥地面的部分,清除后改的水泥地面,恢复木地板地面,在木地板下抄平基础,铺设SBS防水卷材,防止潮湿,改善木结构保护环境。现保留部分木地板,修补破损处,不得整体重做;室内木楼板地面大部分破损严重,需尽快修复解除安全隐患,隐藏部分情况不明,打开检查后另定。

(3)墙体:剔凿挖补酥碱的青砖,局部摘砌破碎、开裂的墙体,封堵后期开的门窗,恢复原外立面;清除内隔墙残存的壳灰粉刷层,糟朽的板条,修补木板条至原状,主要受力点在隐蔽处,局部用角铁加固,恢复板墙原做法,缺失的按原材料、原工艺恢复。凿除原120砖墙面层粉刷,采用双面钢筋网片水泥砂浆加固。

(4)木结构:木结构主要为木屋顶,施工时应逐一对木结构进行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应特别注意对以下事项的检查:木结构的齿连接可、螺栓连接是否可靠;衍架支座与墙体是否锚固可靠;衍架和大梁支座下的防潮层情况;虫害情况。

(5)屋面:瓦件、望板落架,逐一截朽挑选,剔除糟朽的望板,逐一整修、修制补配望板,按原做法安装,望板上层铺设双面砂防水卷材,接缝处不少于15厘米,按原样恢复瓦面。

(6)装修:清除破损、糟朽的木板条和后期添加、改动的天花,修补木板条抹灰天花至原状;按不同残损状况维修门窗,原件加固――部分门窗保存,例如建筑东、西两侧的木百叶窗,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破损,矫正变形,用铁件加固边梃,修补格芯。缺失补配――大部分门窗缺失,根据遗迹、遗物复制配齐,如原状不可考,参照民国建筑装修风格设计。部分门窗被后期改动,现存原配门窗也有不少拼装移位,原位已不可考。对那些明显不是现位置的,根据核对尺寸、卯口,尽可能恢复原位。而无法找到原位置,但尺寸符合,保存尚好,基本可用的,保留相处使用。至于拼凑明显,非常不协调或损坏严重的,参照民国建筑装修风格设计;楼梯外观保存尚可,结构隐藏部分情况不详,施工前应进一步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方案另定;栏杆及木挂落部分保存尚可,均按现有遗址样式修复。

(7)油漆断白:现存门窗外立面油漆颜色有壳栗色和朱红色,内里面有朱红色和黄色,另有内外黑色。楼板有壳栗色和朱红色,其中门窗外立面以及楼板现存壳栗色成色最旧,应为原色,但颜色较多,无一定规律,施工前应对不同位置的油漆进行褪色,再确定油漆颜色。

(8)白蚁防治:对原建筑请专业防蚁单位进行防蚁施工。

(9)给排水:包括给水系统、污水系统、废水系统及消防系统。

(10)电气:包括低压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综合布线及电话系统。

3、设计原则:

3.1 全面保护历史信息的原则

历和景观承载了某一时代或某一历史阶段变化着的历史信息,保护历史建筑就是要全面的保护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3.2 最低干预的原则

保护历史建筑的真实性,保护历史建筑就是保护见证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从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引导社会遵循正确的发展方向,为社会提供真实的历史研究标本,是历史建筑保护的根本目的。

3.3 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

针对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的现状,与近期的工作目标,应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随着保护面的扩大,应积极探索将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融入现代社会发展,贴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3.4 遵循历史遗迹保护准则,科学抢救修复扰动了的历史信息

遵循国内、国际法规、、准则,严格按国际惯例抢救修复历史建筑。以现场勘查为依据,严格考证,科学修复,抢救保护并传递真实的历史信息。复原必须经严格认真的考证研究,根据现存遗迹,有依据地推断修复。

3.5 加强历史建筑的安全性,改善设施的原则

提高保护与使用的安全性与舒适性,重结构补强,提高历史建筑安全性能的原则:尽量少用大面积拆除重做或复制更换的做法,尽可能采用局部拆砌,用可识别的材料加抱框托护支顶办法进行整体结构补强加固,对部分构件用材过细,承载力不够的采用隐蔽部分局部支护手法加固。

3.6 可识别性与可逆的原则

历史建筑历经沧桑,多有改变,有的原状可以识别复原,有些难以考证复原,因保护抢救历史信息需要的干预措施应与原状原物适当区别同时所添加的各类保护措施应尽可能做到可逆,以便随认识水平的提高与科技的进步优化保护措施。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9

新规划正待审批

新的总体规划当中,市区以大九宫格局布局,以主城区为中心,发展临潼、阎良、泾渭三个新城。范围北至泾渭,南到长安,东接临潼,西连咸阳,东北方向辐射阎良。在中心地带的主城区,将以小九宫格局的面目出现,其中心为唐长安城,发展成商贸旅游服务区;东部依托现状发展成为国防军工产业区;东南部结合曲江新城和杜陵保护区,发展成旅游生态度假区;南部为文教科研区;西南部拓展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部发展成居住和无污染产业的综合新区;西北部为汉城遗址保护区;北部形成装备制造业区;东北结合灞河道整治,建设成为高尚居住、旅游生态区。连接各功能区的,是“棋盘”加“环”再加“放射线”的道路。

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说,这种“新旧分治”、九宫格局、多中心分散式的城市结构,既传承了历史,又为今后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是中国传统空间格局与现代城市建设需要的有机结合。

西安市的这次新规划,凝结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自2004年1月经建设部同意后开始正式修编,2005年5月总体规划草案编制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历时一年两个月,正式修编历时一年四个月。

规划修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组成了以上海市规划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西安市规划院为主体的三家编制单位,并邀请市级各部门、国内外专家和市民广泛参与,在编制过程当中,先后组织了10多次专家会、3次国外专家咨询会、4次向省市领导汇报会、30余次专业规划和专题研讨会,其中直接参加编制的国内外专家和专业人员共达200多位,此外,本次规划还曾于2004年12月16日在规划局二楼展厅向市民公示,得到了市民的热情响应,参观的市民有5000多人次,收回市民填写的《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征求意见表》500多份,市民意见和建议100多条,热线电话300多个。

“新旧分治”是新规划最主要的特点之一。行政中心北迁后,会逐渐弱化和分离老城的行政、交通、居住等功能,而旅游观光、文化交流功能将会得到强化。计划到2050年时,老城区的人口将由现在的42万多降低到25万,老城原则上“只拆不建、多拆少建”;老城内以公共交通为主要交通方式,自行车和步行交通为辅。

作为西安市规划委员会的总规划师,韩骥参加了西安城市建设的四轮规划修编。就新一轮规划,这位西安的“老规划”有自己的评价。韩骥告诉记者,最新的第四轮规划,动作比较大,主要是行政中心北迁,这个举措正是对西安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举措,体现了“新旧分治”的思想。为什么提行政中心迁移呢?因为老城区的主要功能就是行政中心和旅游商贸等,其中旅游商贸是搬不出去的,只能是行政中心外迁。

行政中心外迁,“新旧分治”模式有利于古城保护,有利于新城开发。与前三次相比,新一轮规划有一个较大特点,就是凡列入保护项目的,都要求保护与发展利用相结合,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不再是单纯的保护。西安做的比较好的,比如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在保护的同时,又兼顾到城北地区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再比如顺城巷,不仅保护了城墙,也带动了商贸旅游的发展,在保护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皇城复兴再现魅力

“新旧分治”使得西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入到一个新层面,为即将开展的皇城复兴计划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皇城复兴是新规划和整个历史名城保护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该规划的范围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唐皇城”核心区,即环城路以内的区域;第二部分为“唐皇城”协调区,指的是环城路外延200米~500米的区域;第三部分为“唐皇城”相关区,指唐大明宫遗址和唐兴庆宫遗址。该范围内,规划部门建立了老城保护体系和保护名录:提出一环(城墙),一区(莲湖历史风貌街区)、二片(北院门历史街区、三学街历史街区)、三街(湘子庙街、德福巷、竹笆市)、33处文物保护单位、102座具有保留价值的传统民居、15座优秀近现代建筑、52棵挂牌的古树名木组成的保护体系。并且在老城内严格实行建筑高度分区控制。在规划编制者看来,皇城复兴计划的出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还原西安历史古都风貌,重振盛唐风采。把老城区建设成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以旅游、商贸、居住为主的世界著名古都的核心区。如此,才最能体现出西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按照规划,老城区将分为五个部分:顺城旅游服务区(城墙内侧周边)、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城市发展区(城内)、可持续发展区(城外协调区)。通过以上五个分区体现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规划形成“两环――两街――四轴――五核心――二十里坊”的局面。此外,还有作为唐皇城复兴工程之一的顺城巷城市设计、骡马市步行商业街、大唐西市、长安锦园坊、大唐芙蓉园、唐大明宫御道规划设计、西大街改造、都城隍庙规划设计、洒金桥规划设计、贞观广场规划设计以及“西部第一水城”的规划设计等,都包含着浓郁的文化理念。

据规划局有关人士说,这个规划还将针对老城地区拟订百年计划,以可持续经营城市的观念,针对未来老城区可能的经济活动形态,结合科技及旅游商业,保护及恢复历史街区,进行城市改造,逐步恢复西安历史名都风貌,缔造绿色商机。

西安复兴的契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关心西安发展建设的市民认为,西安有近3100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周、秦、汉、唐都曾兴盛过,大家担心,单提唐皇城复兴是否有些偏颇?

对此,和红星解释说,“城市复兴”包含城市规划复兴与城市设计复兴两方面的内容,并非单纯指某个朝代的风格就能代表西安这一方面的内容,西安拥有周、秦、汉、唐四大遗址,而周、秦、汉、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青春、最有活力、历史业绩最为辉煌的朝代,这段时期正是建都长安的时期。周以礼治国,秦厉行改革,汉勇于开拓,唐开放兼容,古长安都扮演着主要角色。因此,规划中强化了这些文化比重。在这四个王朝当中,唐朝是最为辉煌的时期,其都城建设、经济实力和文化艺术在当时与欧洲的罗马齐名,唐长安城市人口达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今天,历史的车轮虽已走过千年,虽然现存唐时的遗迹并不多,但是,唐长安城规整巧妙的城市布局、雄壮浑厚的建筑、生动而奔放的精神情怀,虽历经千年,仍对今日的西安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因为唐皇城体现着至为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唐皇城复兴规划是西安城市复兴的一个契机,以“唐”作为其时间坐标,力求复兴自周以来,直至明清,贯穿近现代的城市历史的完整链条,体现盛唐精神,延续城市肌理,展现古城魅力,它的实施将敲开长安古都盛世的记忆与今朝的梦想。

对于明天西安古城区的色彩和建筑风格,亦为人们所关注。对此和红星说,在西安的城市色彩方面,我们将西安城市建筑定位以灰色、土黄色和赭石色为主色调的色彩体系。灰色如钟楼、鼓楼、城墙,是构成西安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西安的古都特色;土黄色大雁塔、小雁塔,是典型的关中地方色彩,也是西安人尊崇的颜色;赭石色是汉唐建筑木质色彩的主色,庄重典雅,体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建筑风格方面,拟将西安市中心区的建筑风格划分为汉唐风格区、明清风格区、风貌协调区和现代建筑区四种风格。

汉唐风格区主要以汉唐遗址和周代遗址为主,包括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唐大小雁塔、曲江新区等,运用传统建筑符号,再现汉唐建筑古朴浑厚的风格;明清风格区主要在老城区内,沿街商业店铺或商业建筑,采用传统建筑的尺度,创造历史街区的浓厚气氛;风貌协调区主要指一环至二环区域,建筑风格应尽量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形成旧城与新区之间的过渡区;现代建筑区主要指二环至三环及三环以外区域,是新兴城区,应充分体现现代都市气息,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新西安。

顺城巷 修复城市记忆

顺城巷及周边环境改造,是西安市委、市政府在2004年确定的重点工程。对此,工程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陕西省委副书记、陕西省代省长袁纯清曾就顺城巷的改造特别指出:“古民居和历史文化街区是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支点,具有惟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保护不好,就会愧对历史、愧对子孙。”

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也认为:“保护历史名城,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遗存用作展览、开发旅游,更重要的是保护城市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留住城市的优势和文脉。”

主管西安市城市建设的副市长乔征说:“改造顺城巷就是延续古城的历史风貌,把古文化与现代建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把顺城巷周边的项目建成一个亮丽工程、民心工程、文化保护工程。”

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本着“修复城市记忆,保护历史遗存”的理念,担负了这一历史文化工程的再现实施。

用市城建委主任史健生的话说,顺城巷改造要充分彰显西安“大气、厚重、气势恢弘”的历史风貌,努力创造一个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和谐发展的人文、生态、科技、现代的古都新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厚重大气古朴的城市风貌,是西安这座历史古都的个性,也是西安之魂,更是城市的魅力之所在。而顺城巷是西安旧城区内资源最为密集的带状历史街区,也是彰显古城文化个性,塑造千年古都形象的基本载体。通过改造,冀望“城”的历史线条清晰,让“市”的繁荣再现。

据城建委负责改造项目的同志介绍,在改造实施中,他们从尊重古城保护的原则出发,确定了从“通、护、塑、谐、改”五个方面,实现功能定位。“通”,不仅是将内环路打通,还要将城墙内环线城门、碑林、东岳庙、广仁寺、董仲舒墓、湘子庙等历史文物点的所有景点连通起来,形成古城的新亮点;“护”,则是保护历史,避免大拆大建,在保护的基础上改造。通过改造对古城历史街区、典型民居建筑、文物景点予以保护;“塑”,就是在建设中用传统的建筑理念和环境设计,再塑古城风貌。在“塑”中,将根据内环线不同区段的文化内涵和民生特色,改造建筑与历史协调统一的街坊、民居和环境,恢复、体现西安城墙沿线及其周边历史文化精髓;同时,在改造建设中,坚持“突出重点、以线带面”的原则,实现内环路、城墙、周边环境等“和谐”统一。以城墙为主线,外边护城河、环城公园为“绿带”,城墙内环为古街,形成一“绿”、二“古”、三“突出”,实现西安古老风貌的再现。长达13.7公里的古老街区和雄伟高大的古城墙,闪回了老西安的生活场景和时代气息,圆了西安人多年的梦:发掘文化遗产,大打古都旅游牌。同时也满足了中外游客置身于古老西安的夙愿。“而在具体实施中,对每一座房子、每一个景点、每一条道路的改造和建设,又当做百年大计来对待”。

城建处工程师李玉祥给记者提供的报告显示,西安顺城巷改造项目,自2004年启动以来,目前已实现了全线道路的贯通,道路拆迁各类房屋18.5万平方米,外迁城内人口2100户,1.2万人。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各类房屋1万平方米,外迁城市人口600余户,1600余人。仿古改造屋面已达4.5万平方米、立面6.5万平方米,已完成了碑林区、东、西广场、中汇商城小广场的建设及多家相邻单位的第五立面改造。

至2005年年底,顺城巷改造项目已完成投资7亿元。

改造方案经反复论证

顺城巷改造,作为中国古城改造中独一无二的建设项目,同时也成为皇城复兴的“开篇之作”。因此,从2004年以来,围绕西安市顺城巷的改造,西安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多次就顺城巷的改造进行现场视察,并作过一系列指示。

“而对改造方案更是十分审慎和严格。包括每一处景点的历史文化、发展渊源、周边环境等等,都进行反复讨论和论证。各类大小的改造方案论证会、研讨会、项目评审会,每年开过不下十多次。城建委还特别聘请了韩骥、顾宝和、吕仁义、李骊明、刘德骏等多位规划、历史、社会、人文、建筑、美术、雕塑、民俗、空间设计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顾问,参加评审。迄今,参加顺城巷改造项目、方案论证、研讨、评审的各类专家、领导等人士至少有数百人次。所做的一切,就是使改造项目能充分尊重历史文化的发掘,经得起历史检验和后人评说,而绝对不能把西安顺城巷改造工程,搞成‘十年就落后’、‘二十年就拆除’的‘浅薄工程’和‘应景工程’。”城建处高级工程师骆险峰指着顺城巷景区广仁寺的效果图说。

“周礼秦制、汉韵唐风构成了西安的灵魂,历史的长河打造了这座城市永恒的魅力,在历史的机遇与挑战面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坚持科学的保护、改造、发展、建设理念,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中国的千年历史古都――西安,将屹立在世界名城之林而再度辉煌!”史健生说。

西安复兴正在加速

市文物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西安再度加大了对一些古民居的保护力度,“仅2006年市政府就财政拨款5000万元,将重点对80多处民居进行保护。”

而兴建于明清时期的西安都城隍庙,大殿前的修复仿古建筑工程即将竣工,殿内部分亦将启动。“这项总投资3000万元的工程,作为西安皇城复兴计划中的一部分,在市委、市政府和莲湖区的重视支持下,目前进展顺利!”城隍庙住持刘世天说。

外观仿古的骡马市商业步行街,也正在加紧建设中。

聚合浓郁盛唐文化元素的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北广场以及刚开放的高新区两家唐文化主题公园、西大街仿古一条街等,都体现了“再现唐历史文化”这一目的。另外,投资12.8亿元、于2005年开始建设的西安“大唐西市”,在规划设计上也采取了唐代建筑风格,秉承“一庙七坊,空中景区,三面围合,背高面低,大唐西市,九宫格局”的理念,使建成后的“大唐西市”将重现盛唐时期“客似云来、聚宝金市”的风采。

古城墙修复技术及措施篇10

关键词:农业设施;配套;建设;调研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1 基本情况

在“4·14”玉树地震发生后,按照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经过州县农牧局,下派技术人员及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日光节能温室重建和维修工作顺利进行。

1.1 重建情况

灾后日光节能温室重建及维修总规模1923栋,重建1325栋,其中州本级138栋,玉树县768栋,称多县265栋,囊谦县92栋,杂多县30栋,治多县20栋,曲麻莱县12栋。维修598栋,其中囊谦县452栋,杂多县23栋,治多县42栋,曲麻莱县81栋。温室重建和维修工程涉及州本级和6县20个乡镇35个村,共有45个建设点。

目前全州共完成温室建设1781栋,新建1226栋,维修555栋,占计划任务的93%。由于管理不到位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公路建设等原因已拆除温室154栋,其中玉树县78栋,称多县20栋,囊谦县拆除维修温室5栋,治多县拆除维修1栋。

1.2 种植情况

目前为止,全州已完成温室种植1247栋,占已建成温室的69.4%,其中州本级种植73栋,占100%,玉树县种植531栋,占72.3%,称多县种植50栋,占18.9%,囊谦县种植496栋,占91.2%,治多县种植30栋,占48.4%,杂多县种植29栋,占54.7%,曲麻莱县种植38栋,占55.2%。

1.3 温室水电路配套工程建设情况

玉树县投资2000万元农业发资金配套工程于2010年11月份开工,总体工程已完工;州本级及其余5县的温室配套工程,发改委于2013年6月5日下达可以批复,总投资2513万元。截止目前,州本级、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5县已完工,囊谦县因降雨和农牧民之间用地矛盾,共有5处基础设施未完成。

2 市场需求情况预测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结古地区现有常住和外来流动人口17万多,每天的蔬菜需求量为45t左右。结古地区日光节能温室投入生产的460多栋,加上恢复种植的拱棚360多栋,每天供应市场的蔬菜达24t多(其中叶菜类约15t,茄果类约2t,其他蔬菜约7t),占53%以上的市场,基本实现了省指挥部提出的为结古地区受灾居民及援建大军供应蔬菜,平抑市场菜价的目标,发挥了温室应有的效益。

由于灾后玉树州蔬菜生产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预计在夏秋季节蔬菜生产旺季供应当地市场的同时,有部分蔬菜将销往邻近的四川省石渠县和自治区的昌都地区,随玉树州蔬菜规模化的生产,完全可就近供应这些地区。所以,蔬菜产销不成问题,市场前景广阔。

3 存在的问题

3.1 工程质量问题

在建日光节能温室过程中,发现施工单位存在工程质量问题,其中有不符合技术规范的墙体80栋,墙体包砖不符合要求的30栋,棚架钢管不达标退回20t,棚架钢管焊接不规范150套,棚架安装不规范30栋,覆膜不规范135栋。

3.2 种植技术

由于绝大多数菜农都是由“牧民、农民”转向菜农,对温室蔬菜的温度、湿度调控不当,对设施农业小环境内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差,种植技术较滞后。

3.3 管理

由于管理不当,使温室墙体倒塌,棚膜、管理房、前坎、蓄水池、骨架等损坏现象普遍存在。

4 对策及建议

针对出现的问题,省、州、县3级农牧业部门通力协作,明确责任主体,坚持领导联点和技术人员专人包村相结合,技术指导与现场观摩学习交流相结合,克服各种困难,采取得力措施,建设全省难度最大的温室。

4.1 温室建设

4.1.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省农牧厅高度重视州灾后重建工作,先后派工作组检查指导温室建设工作,并先后派西宁、海东地区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同时,州局抽调州县技术人员分片包点负责温室重建工作。

4.1.2 强化指导,加快进度

为做好温室重建与维修的技术监督、指导、协调、服务工作,省州县3级农牧业务部门按技术规范严格要求,及时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发现质量不合格、施工不规范等问题当场填写整改通知单,要求限期整改返工,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完工。

4.1.3 树立样板,以点带面

针对缺乏温棚建造技术的实际,省农牧厅组织技术人员修建示范棚,组织州县技术人员、乡村干部和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召开现场观摩会和培训班,由省派人员“现场讲解、答疑、操作”,提高了州县技术人员的能力,为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工程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4.2 加强蔬菜种植技术

针对温棚种植方面存在的问题,自2010年开始,省农牧厅着手安排培训工作,通过现场观摩、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培训了几百人次,加强温室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以实用技术为主进行培训,不断提高菜农蔬菜种植技术水平,对种植效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4.3 加大管理力度

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的生产,对温室也要加大管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