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9:10:57

古村落

古村落范文篇1

1)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是政府职责。政府要主导,组织古村落外部环境整治,内部建筑维修,基础设施配套,村民搬迁安置等。旅游经营可由市场运作,成立保护利用有限公司(股份制),国有控股、村集体控股、社会资金控股均可。为启动新叶古村保护利用,建德市成立8人编制的古村落管理委员会,文体副局长专职负责,财政投入500万元/年,同时落实60万元专项管理经费(12%)。黟县成立遗产办,设专职人员编制,统筹西递、宏村的规划、文物、文化等管理事项。

2)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古村落保护利用,要因地制宜、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实行原地保护与异地保护并举。对于有保护利用条件、街巷肌理尚存、传统建筑较多的古村落,应该整体原地保护;对于散布在偏远村落不便就地保护或即将倒塌急需抢修的古建筑,可通过异地搬移的方法集中保护;在保护措施上,可采取认租、认购、认领多种形式,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促进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3)有效利用、文化传承。中国近代史上出现晋商、徽商两大商业主流。深厚的徽商文化底蕴正是从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中得到延续、传承,形成了文化产业链,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当地政府从一开始就从文化层面统领古村落保护利用,把古村落保护利用与建设美丽乡村、小康村、生态旅游村有机结合。如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宏村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浙江金华市婺城区寺平村、杭州建德市新叶古村申报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建德市对新叶古村保护开发定位为“游秀美新乡村,览千年古建筑;体验耕读文化,品尝农家土菜”。寺平村在保护利用中将古村落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获得了浙江省特色生态旅游村、小康示范村、美丽乡村等称号。

2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的思考

1)政府主导。古村落历史价值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保护利用必须政府主导,成立工作机构,具体负责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拆迁安置、资金筹措等工作,在处理好村民生存与发展、保护与利用、近期与长远等关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实行企业化运作。

2)规划先行。编制古村落保护利用发展规划。规划要充分体现古村落的主题和特色,包括保护、完善、村民安置、旅游利用等内容,并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规划一经确定,严格实施。古村落保护区内,村民建房必须报批后才能动工。今后的规划修编,也尽可能邀请原编制单位,以保证保护与利用思路、理念、技术方面的连续性。

3)科学保护。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制订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保护利用中应注意古村落周边环境营造,尽可能的保护古村落的整体环境。对于需要新建的建筑,其建筑风格必须与历史建筑保持传承关系。

4)多元投入。古村落保护利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非单个部门、乡镇、村力所能及。针对财力紧张状况,可建立政府、部门、乡镇、村集体以及民间资金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在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的前提下,坚持政府扶持、项目争取、部门协作、民间资金和村民投资投劳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融合资金。

5)利益共享。古村落保护利用必须把村民收益纳入计划,让村民通过保护利用增收。可借鉴安徽黟县西递村、宏村经验,由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村民以房屋、家具、古董等入股,每年从利益中抽取一部分用于古建筑维修和村民参与旅游的补偿。同时,可引导当地村民投资一些“短、平、快”的服务项目,因地制宜地开办原汁原味的农家菜馆、乡村旅店等,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从而主动参与到古村落保护与利用中,让古村落活起来。

3对祁县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的建议

1)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高质量编制保护利用规划。祁县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人众多,古村落富有特色,文化遗产价值高。借用建德市宣传部长的话:“晋商文化底蕴太深厚了,你们那的一砖一瓦都是文化”。建议县委、政府统筹文化、文物、旅游、规划、农业、林业、村镇等各方,由文化部门牵头,落实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特别要规划先行,组织编制古村落和传统文化保护利用规划,扎实做好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编制过程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规划成果按法定程序评审报批,保证规划的法定性和执行的连续性。

2)以点带面,构建旅游文化产业体系。2014年,谷恋村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村内历史古迹众多,明清肌理完好,文化积淀深厚。《谷恋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已批准实施。根据祁县实际,应突出重点,政府牵头成立谷恋村保护利用机构,把谷恋村保护利用纳入祁县旅游文化产业规划,完善祁县“名城—名镇—名村—名院—名园”旅游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千朝农谷庄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乔家大院—谷恋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祁太秧歌—塔寺村苗木基地—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河湾村罗贯中故里—九沟风景区—梁村遗址及麓台山、紫金山、上庄沟等”为一体的“慢城”旅游休闲格局,为祁县文化强县夯实基础。

3)古城、古村联动保护利用,功能互补。昭馀古城以渠家大院晋商博物馆为核心,晋商名街为主轴,除了明清建筑本身外,可展示晋商商业票号、镖局、珠算、茶庄、山西面食、民间剪纸、手工艺,增加历史名人馆,制作历史名人蜡像,介绍历史名人事迹等。乔家大院是北方传统民居一颗明珠。2014年,乔家景区已获批国家5A级景区,充实景区内容必须依托大院作文章,保存或恢复大院周围民居的原貌和疙道的尺度,保存乔家堡古村落完整群体。可展示地域传统食品加工文化,如醋作坊、酒作坊等制作工艺流程;可利用演艺再现民间婚嫁、生日、满月的全过程;可开辟一些民居院落,用于游客体验当地民俗生活、模拟剧情精华片段、游客参与制作传统食品过程等互动项目;可在服务中心等游客接待、小憩地设立电子显示屏,轮番播映《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等晋商题材的影视作品。谷恋村重点突出传统村落形象和祁县民间聚集肌理内涵,可增加传统戏剧表演、庙会、家谱等反映农村民俗文化的内容。整合各种文化资源,要规划出合理的旅游线路;在祁县主要出入节点设立醒目的旅游导游图和指示标志;对沿线景观进行重点整治,拆除改造所有不协调建筑,统一(或协调)建筑风格,凸显晋商建筑特色,文化气息。所到之处,让游客无不有一种身处晋商文化核心地的感觉。

古村落范文篇2

[关键词]短视频;古村落文化;抖音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以短视频为媒介的文艺生产新生态,短视频制作门槛低、互动性强、用户数量庞大的优势使其成为古村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抖音作为短视频领域极具代表性的平台,其国内日活跃用户规模突破6亿,具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为古村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古村落文化是彰显人们居住状态和生活内涵,并且传承独特民风民俗的文化宝藏,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古村落文化在获得保护的同时广泛传播,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古村落文化独特的风俗特色和文化底蕴。

一、古村落文化在抖音平台的传播现状

在抖音平台上,以古村落文化为核心的短视频创作内容主要为当地的特有景观与风俗文化,古村落的村民以拍摄短视频的方式,通过抖音平台等自媒体账号创作了许多富含当地乡土文化特色的视频内容,生动地向世人展示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色,为古村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用户主体的年轻化

根据2020年抖音平台的用户画像调查,其整体用户画像男女比例较为均衡,以19—30岁的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群体。基于此,以古村落文化为核心创作内容的短视频在抖音平台上也多数面向该类群体。如粉丝数量较高的古村落文化原创视频账号“高平二板寻找最美古村落”,截至2021年10月,其粉丝画像数据显示16—25岁的用户占46.3%,26—35岁的用户占20.14%。可见,以抖音为代表的偏年轻化的短视频平台为古村落文化在年轻受众群体中的广泛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内容生产者的多样化

短视频时代增强了用户自我表达和二次传播的能力,内容生产者不再局限于高门槛的专业化生产,通过短视频平台,用户都能够参与视频制作,随时随地拍摄视频来“记录美好生活”。而古村落文化的内容生产也可以不限于其短视频平台的官方账号,本地村民、抖音博主、游客都可以成为古村落文化的传播者。截至2021年12月,在抖音平台上以古村落文化为创作核心的垂直性作品创作者超过600人,包括原住村民、旅行类视频博主、自发的古村落文化爱好者、以古村落为研究主题的学术团体等。无论是随手一拍的短视频账号,还是以古村落文化为核心的短视频垂直账号,都可以体现古村落文化的多样性。

(三)传播内容的碎片化

短视频所具有的视频时长短小、观看便捷的特点,便于用户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观看。在抖音平台上,古村落的特色美食、传统工艺、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等内容的展示,再配上合适的音乐和滤镜,让古村落古朴的文化更具有灵动性。例如在“宝藏古村”话题中,一条拍摄中国唯一使鹿部落的视频仅用15秒就获得了超过百万的点赞量。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文化通过短视频这种媒介形式,以精简的内容更贴近年轻受众群体,语境也更通俗易懂,更符合碎片化传播下用户多样化的情感追求,拉近了其与用户的距离。

二、古村落文化在抖音平台的传播局限

(一)视频质量不高,难以吸引关注

虽然在客观上短视频降低了视频制作的门槛,但是在主观上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视频制作的精良程度。只有高质量的视频内容,才能吸引用户持续观看。尽管在抖音平台上古村落文化题材的短视频数量众多,但是其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而只有精良制作或者极具创意的极少数相关内容视频能够得到大量点赞和转发。同时,该类视频内容套路化、模式化也是导致古村落文化视频质量不高的另一个原因。无论是讲述方式,还是拍摄内容,大量相似的古村落文化内容短视频充斥网络平台。此外,常规的古村落文化短视频的叙事方式也存在无法适应抖音平台的情况,使得资源利用未达到最大化,难以在短时间吸引用户关注并深入了解古村落文化。

(二)运营力度不足,话题度有待提高

当前,无论是通过乡村自媒体账号,还是官方账号,在抖音平台上古村落文化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其很大的原因在于账号本身的建设与运营缺失。古村落文化的视频风格对抖音平台的适应度较弱,而能够在抖音上成为爆款的视频内容都是符合抖音平台特点的,且极具话题度,使用户产生交流、互动、分享的意愿[1]。

(三)粉丝黏性较弱,交互性亟须增强

基于抖音平台算法机制,为了吸引用户注意,古村落文化账号亟须建立与用户之间的对话感,对话感是实现其用户由参与者转变为粉丝的关键,即对话感与互动性是古村落文化抖音账号吸引用户参与创作内容,并使其与创作者产生对话的重要因素,从而通过短视频建立古村落文化与用户的连接和对话。

(四)强调即时报偿,缺乏深层内容挖掘

短视频便捷、直观的优点在古村落文化的传播上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即短暂的视频记忆无法使得用户深入其中,而这种即时报偿也让受众彼时彼刻所看到的内容和形成的认知处于表层,无法领会古村落文化通过短视频所传达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虽然网络给了人们被记住的机会,但是其也加速了人们遗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么样才能增强古村落文化短视频为受众带来的实质性价值,如何更好地挖掘古村落文化深层的内涵与故事。

三、古村落文化在短视频中的传播策略

(一)内容生产:提高视频质量,创新视频内容

在内容生产方面,古村落文化短视频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内容选择相应的拍摄、剪辑模式,善于运用短视频非线性、场景化、碎片化的方式来叙述古村落文化的故事,运用影视拍摄手法进行拍摄,如景别合理切换,提高视频内容的质量与趣味性。例如,李子柒短视频的成功正体现了优质内容是短视频能够长久发展的核心所在[2]。李子柒的短视频以中景和特写为主。中景是影视作品的常用叙事镜头,以近距离观察人物表情,增强受众的在场感;特写镜头则是突出细节,将内容更加艺术化地呈现,使受众获得更多视觉满足。同时,古村落文化短视频可以利用画面切换和转场来达到视频的流畅与舒适,进而提高视频质量,增强镜头的叙事感。此外,古村落文化短视频也可以利用低饱和度、高明度和低对比度的色调来突出清新的视频风格,使画面整体更加和谐,让用户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可见,古村落文化短视频内容的呈现需要转变叙事风格,以服务于内容和价值主体的短视频语言来代替传统的叙事方式,以更轻松、明快、大众的短视频语言来拉近古村落文化与受众的距离,吸引并带动受众思考,构建属于古村落文化短视频账号独特的色彩和风格,吸引受众关注。坚持UGC向PGC转变,朝着PUGC靠拢,古村落文化可以依靠村民进行短视频内容生产,抓住受众情感共鸣,创新视频内容,随时捕捉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实现古村落文化价值的最大化。如2020年11月,理塘县藏族小伙丁真因村民随手拍摄的视频在抖音平台上爆火。丁真已经成为理塘县的文化名片,助推了理塘藏戏、赛马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大众视野,为大众带来极具地域特色的中华文化的审美体验[3]。可见,古村落文化通过本地村民自媒体所制作的视频内容,依托鲜明的地域特色,能够让受众形成对乡村生活的记忆,产生情感共鸣,让古村落及其文化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二)平台发力:打造爆款视频,助力文化传播

在平台发力方面,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应挖掘传统文化的娱乐化元素,满足受众的娱乐化需求,积极策划有意思、有创意的话题,并引导受众参与古村落话题,促进古村落文化相关网络内容形成爆款,营造利于古村落文化传播的环境。如,抖音平台联合京剧演员、各省级博物馆发起“笑出国粹范”“嗯,奇妙博物馆”等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挑战项目,参与该话题的年轻受众超过总人数的90%,让他们重温传统经典,感受艺术底蕴,使专业的戏曲艺术家和受众之间展开互动,有助于增强受众的文化体验感,并基于话题的表演性、趣味性与挑战性和受众的胜负欲、分享欲等心理,激发用户的多次传播行为[4]。北京的古都文化、南昌的红色文化、西安的摔碗酒以及“不倒翁小姐姐”都火极一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去当地打卡。由此,古村落文化可以利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强大的交互能力在全国范围快速传播。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与用户及其用户与用户之间的高度交互是其他传播形式所达不到的。如传统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一经开播虽获得了从官方到民间的广泛好评,但其对现代年轻群体而言,固定的制作模式与表现形式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且电视节目属于单向传播,其天生的距离感无法与用户直接又便捷地开展对话。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可以助力古村落文化的传播,通过创建平台与用户互动桥梁来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古村落文化的内容交流与传播。例如,抖音平台推出的“桂林美好推荐官”活动,用户以该话题旅行、美食、校园类视频作品来记录桂林美好,其前61名可获得丰厚大奖,最终超过500个视频用户参与该话题,相关视频收获3亿人次播放量,第一名的视频获得高达104万个点赞量。可见,短视频平台推出与古村落文化相应的话题,设置奖励机制,吸引用户进行内容创作,可以提高爆款视频产出的概率,从而达到扩大古村落文化传播的效果。

(三)同城传播:切入生活场景,唤醒文化记忆

在同城传播方面,用户可以通过打开定位来检索同城的视频内容。在指定地域中,每个人对自己所熟悉的地域、成长经历、方言环境都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古村落文化短视频可以从生活场景切入拍摄,形成一种“地方感”[5]。这种“地方感”可以作为维系个人与具体地点的情感纽带,既兼具地方固有特色,又让相关人群产生依恋,唤醒用户的文化记忆。同时,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古村落文化传播的内容让受众直观地感受该地域风貌与风土人情,也更加刺激了用户的“地方感”,使其产生认同感。古村落文化短视频也可以通过与其他视频对比,形成地方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刺激目标用户对当地视频产生独特的文化体验,引发用户归属感,即用户会关注内容者并且观看者其他的视频内容,然后在评论区互相寻求认同感,可能还会进入私域流量领域,把内容分享给第三方平台,以此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相较于微信视频号的“朋友”界面,抖音的“同城”界面可以更直接地面向生活经历相似的人群,根据内容在基础推荐量上增加曝光,甚至其同城视频还可能会突破当前界面进入推荐页面,进入更大的流量池,得到更大的传播效果。而微信视频号的“朋友”界面强调的是熟人社交,系统会自动对好友创作、点赞、分享和评论过的视频进行推荐,但也有可能熟人对古村落文化的内容存在不相同的“地方感”,无法产生认同感。此外,抖音的“同城”界面还为用户提供了具有贴近性的视频内容,使得同一个城市的用户之间更好地开展沟通与交流,减少地域隔阂,增加用户的信任感,增强用户黏性。短视频便捷、非仪式感的特征也便于古村落文化从参与感极强的日常场景切入,引发用户的代入感,激发用户对古村落文化短视频的分享欲。

(四)打造IP:构建村落文化,挖掘精神内涵

清晰的定位是打造IP的前提,想要在碎片化的视频海洋中使古村落文化更加清晰、准确、有效地传播,那就必须充分发挥古村落文化本身的优越性与独特性,挖掘其深度的精神内涵。古村落文化可以利用短视频本身具有的场景化与互动性的优势,充分构建一个适合古村落文化传播的环境,凸显古村落文化与其他类型内容的差异化定位,打造其短视频账号的独特风格,确定在抖音等平台上的古村落文化“人设”。比如,吐槽的搞笑视频让人想到Papi酱等,古村落文化的“人设”会使其账号形成较强的标签,加深用户对古村落文化的印象,有利于古村落文化传播更有记忆度,并收获具有较强认可度的粉丝群体,催生古村落文化的裂变式传播。在新媒体语境下,古村落文化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实现了严肃文化内容与通俗娱乐内容的统一,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但是,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所存在的部分视频过于追求点击量和热度,“流量至上”的心理泛滥等问题,也使得其传播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户认识古村落文化、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难度,对古村落文化的传播也造成一定的影响。从新时代的视角出发,古村落文化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并且展现不同类型文化各自的独特价值,就需要提高自身辨识度与影响力,打造独具一格的文化IP,营造一个巨大的古村落文化网络,积极构建古村落文化的传播新空间,使优秀的古村落文化在用户心中留下更加深刻的记忆。

四、结语

短视频将现代文化与古村落文化相连接,这种连接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在进行现代表达的同时,必须要坚守传统之根,不能够让古村落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在追求流量与娱乐化里消失殆尽。事实上,传统文化与短视频的娱乐性并不相悖,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古村落文化“活”起来,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致祯,郭梓婷.短视频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运用:以抖音APP为例[J].传媒论坛,2020(02):107-108,112.

[2]张颖.自媒体短视频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李子柒”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2):18-19.

[3]李飞雪,范朝慧.视听意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视频传播[J].中国电视,2021(08):63-68.

[4]胡佳.非遗的短视频传播现状及策略:以抖音短视频为例[J].视听,2020(10):148-149.

古村落范文篇3

粤西地区古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当前,粤西地区古村落整体分布较为集中,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著名的粤西古村如阳江地区古村落等分布在粤西地区,在当地独特的自然气候和生产生活环境中发展形成。这些古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或依山傍水,或临靠海边,其功能也有所不同,或是为了抵御山匪而修建,或是为了方便渔民的生产生活而修建,大体来说与当地的历史环境与人居特点紧密相关。以八坊村为例,其具有集建筑、美术和民俗于一体的独特文化价值。八坊村地处茂名信宜市镇隆镇,地势平坦开阔,村内有八座牌坊,民居连绵成片,规模较大,村内有名的大洪国王府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村中的建筑造型古朴,有着繁复美丽的装饰,同时其合院式的建筑布局使得村落形成了精巧整齐的面貌,文化氛围浓厚。粤西地区的古村落群数量巨大,其在规划布局时严格按照一定的秩序,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契合。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粤西古村多用鹅卵石和蛮石,与当地景色相搭配,并装饰有各种自然植物,这种水、建筑、地形相结合的特点使粤西古村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当前,粤西古村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粤西古村的活化利用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粤西古村保护与活化利用现状保护现状古村落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孕育了深厚的民族和地域文化,是承载一代代人乡愁和美好精神向往的家园。粤西古村规模较大,有名的古村落数量较多,对其进行保护具有现实意义。从其保护现状来看,当前针对粤西古村的开发利用以保护为主,通过对域内的古村落进行收集整理并制定相应的村落名录,众多古村落得以在现代化的城镇建设和开发中被保留下来。由于部分古村落的建筑已经出现倒塌或无人居住的情况,因此在对其进行保护时,除了拆除部分建筑外,对于保存良好的村落民居应采取加固、更新等措施。为了在保护建筑群落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不少古村落修建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村民文化广场、公共厕所、马路等,在不改变村落现有文化结构和建筑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手段对其加以保护。但同时,由于保护的手段较为单一匮乏,且不少古村落地处偏远地区,出现了许多古村落的经济发展活力不足,许多建筑被村民自主拆除,并修建为现代化建筑的情况,还有一些古村落已经消失。从粤西地区古村落保护的现状来看,经费缺乏、古村落完整群落较少、保护程度不高、缺乏保障措施等仍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活化利用更新现状

在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围绕古村落保护的乡村建设和经济建设也在大力开展。当前,为了实现对粤西地区古村落的活化利用与更新发展,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合作开展对古村落的经济开发工作,其中一大创举就是对古村落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及研发特色周边产品。一方面,古村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加快对古村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后,村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其以村民自主创业和招商引资为举措,发展特色旅游业,并与当地的生产生活特点相结合。如大澳渔村、泥沟村等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它们分别以特色渔业和侨乡文化为指引,与本地特色的民风民俗相结合,打造了集特色民宿居住、文化旅游、特产销售等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粤西地区范围广泛,有着丰富的古村落种类和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古村落的常态化保护,可以以特色民宿文化为中心,在充分考察当地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博物馆、文化馆等形式整合和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粤西地区古村落是粤西地区建筑和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必须做好对其内涵的传承和发扬工作。只有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工作理念对相关文化资源进行活态开发利用,才能确保粤西地区古保护策略

1.增强保护意识,引导原住民回流

对古村落建筑进行活态开发利用,必须要增强保护意识,并进一步引导原住民回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服务与号召能力,深入基层一线,对古村落村民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和保护古村落意识教育活动,鼓励当地居民减少对民居建筑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改善居住环境,主动参与政府主导的文化资源开发活动。村民要认识到古村落的特殊意义,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原住民回流建设家乡。如不少古村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村民可以依托当地的文化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和服务业。

2.建立保护管理机构

对古村落要坚持保护优先的策略。要充分响应政府号召,以古村落居民和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为主力,协同建立保护管理机构,并加大相关的人力和维修资金投入,进而保护好古村落宝贵的文化资源。首先,要建立专业工作机构,落实管理责任。由文物部门牵头,当地村民对村内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登记和整合,形成相应的民居目录。如扶参村对村内的石牌坊、石桥、石碑刻、祠堂等进行登记管理,组建了一支由当地村民、乡镇干部和政府文物部门工作人员构成的文物保护小组。其次,古村落的不可再生性使得维护和修缮的资金投入越来越大,除了政府财政拨款以外,还要吸引更多社会企业和爱心人士捐款,进而落实好对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并为后期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3.构建旅游发展模式

粤西地区古村落民居的建筑造型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艺术价值。粤西古村受自然环境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文旅融合TheFusionOfLiteratureAndTravel民俗文化的影响,特产种类丰富,民俗文化多样,可以适当构建旅游发展模式,以特色旅游业为主导,兼有服务业、农业、加工业等各类产业类型,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动力。还可以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拨款下,适当对本地民居建筑进行加固和修缮处理,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招商引资,鼓励更多企业和商铺进驻,并联合本地的产业开发特色旅游产品。通过“一村一品”的形式深挖本地旅游资源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活化利用更新

1.村落肌理的保护与更新

部分粤西古村的经济发展缓慢,传统建筑相对保存良好,形成了较为整齐的建筑面貌。当前,在活化利用粤西古村,发挥其促进乡村振兴和建设作用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村落肌理的保护与更新工作。一般来说,要结合当地的建筑布局与村落构造进行分团化管理,如对村民进行分户管理,以5—6组为佳;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联通道路,不同的组团之间要形成联系。针对每组建筑民居,可以采取个性化的保护和开放利用方式,分别开展产业活动,从而在保护其特色风貌的基础上激活建筑群的经济发展活力。

2.建筑空间的营造与再生

为增强古村落的建筑功能,实现活化利用,应当适当对建筑空间进行营造和再生,从而升级建筑的综合功能,在不影响建筑原貌的基础上适应经济建设与开发的需求。粤西古村临山靠水,可以将沿河地区重点打造为休闲空间,营造品茶赏景、娱乐戏水的空间;将山地地区则重点打造为居住区,发展特色民宿业,在升级建筑功能的基础上提升其服务性能。还要适当对本地建筑进行更新和调整,加强对村落街道基础设施的修建,加强环境美化,如在街道两旁种植本地特色花卉植物。同时,要适当保留本地建筑装饰特色,统一风格,打造优美的村落建筑风貌。

3.对村落生态节点的打造

在对粤西古村进行活化利用改造的过程中,为充分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要做好对古村落生态节点的打造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对民居中的山、水、土地、村落进行生态结构的布置和优化。以梅州桥溪村为例,其原有明清时期修筑的众多客家民居,绿化环境以周边山林为主,同时兼有河流,因此其生态节点可主要集中于传统客家建筑、周边山林和河滨地带等。在构建生态节点的同时还可充分考察当地的经济产业特点,做到生态节点与产业经济相结合,塑造旅游品牌,在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

4.村落乡土文脉的激活

当前,本地居民外流,人口空心化是众多古村落存在的普遍问题。为提高古村落发展活力,为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更多人力资源,要主动采取措施,激活村落乡村文化的文脉,以便使特色古村落民俗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在充分采集古村落文物与建筑信息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构建文化展示馆,复活碉堡戏楼和祠堂等传统建筑,重新开展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同时,为了打造乡土文化品牌,可制定乡规乡约,激发古村落村民的亲缘联系,从内部激发古村落文化的活力,激活村落的乡土文脉。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古村落不仅是重要的文化资源,还是广大农村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家园,而在对古村落进行综合保护、活化利用与继承的过程中,对古村落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其保护和开发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孤立、静态化的保护。当前,由于与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历史传统相结合,同当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结合,粤西古村的文化魅力得以凸显。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支持下,研究和保护粤西古村的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坚持与粤西本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灵活开展保护与利用工作,以实现对古村落的科学治理,在谋求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当地的文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雷芸.粤西地区古村落文化与遗产传承保护研究——以苏二村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1,42(05):67-69.

[2]黄叶凡,黄华明.粤西地区塘口古堡群保护与开发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5):8-9.

[3]车璐,彭慧蕴.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研究——以绵阳市魏城镇铁炉村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22,37(01):59-66+100.

[4]魏成,成昱晓,钟卓乾,等.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实施与管理评估体系研究——以岭南水乡中国传统村落为例[J].南方建筑,2022(04):46-53.

[5]林立英.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黄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2,42(04):130-133.

古村落范文篇4

1河北省古村落历史文化艺术特征

河北省古村落历史文化悠久,具有北方古镇的鲜明特征,遗存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村落.实地调研河北省多处古村落现状,河北省南部古村落包括邯郸市涉县偏城镇的偏城村、武安市的伯延镇、邢台市的英谈村等,河北省西部古村落中的于家石头村、谷家屿、大梁江、岸下村石窑小镇等保存较为完好.颇具规模的古村落群体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农耕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古风、古俗、古建、古艺术风格特征.这些古村落自然风光独特、秀丽,建筑独具特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风纯朴,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能较完整地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俗民风特色.古村落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特征.1.1建筑特征.北方古村落的建筑形式区别于江南古镇的柔美和小家碧玉.北方古村落的建筑依山势而建,就地取材,用石头堆砌而成,更体现了北方的粗狂和刚硬的特质.不少古宅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石院、石墙、石屋、石路、石阁、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2]等成为北方古镇独具特色的建筑外貌特征.1.2文化价值特征.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价值特征的重要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包含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节日、民间传统手工艺,也包含源于本地并广为流传的诗歌、传说、戏曲、歌赋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根据“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评价标准”,历史文化名村价值特色表现在文化、政治军事、生态环保、建筑遗产等方面.对于河北省古村落而言,一定历史时期所凝聚的地区文化包含名人故居、祠堂寺庙、戏台、民间工艺等.不同地区的河北省古村落有各自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井陉的拉花、冀南的皮影、邯郸的磁州窑、蔚县剪纸、河北梆子、丝弦等艺术形式,为塑造河北省古村落的优秀的文化价值资源和河北省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价值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1.3人文环境特征.人类的活动构成了相应的人文环境,河北省大多数古村落依然有村民居住,这就造就了古村落不单单是“物”的价值,而是使古村落成为一个动态、有机的人文价值景观.随着古村落生产和生活的现代化发展,古村落作为文化旅游资源被相继开发,古村落的“古”和新农村的“现代化”如何做到完美统一?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些西方国家在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等方面的经验,在古村落建筑外墙、历史街道保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调整内部结构,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质量需求.民居、民宿的保护与建设方式不同于文物性古建,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规划古村落的发展,只有满足了传统古村落人民生活质量,适宜于村民生活居住,人们的生活感到更方便、舒适,其古村落的开发与建设才变得有意义.而传统古村落也只有容纳了古朴的民风,才使得古村落的“古”有了活力和真实感.

2河北省古村落现状

在我国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河北省共有57个古村落入选.笔者相继走访并调研了河北省冀南、冀西地区比较有典型特色的古村落.2.1邯郸市涉县偏城镇的偏城村.邯郸市涉县偏城镇的偏城村被评选为第4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偏城村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肌理展示着北方古村落的憨厚与沧桑.大多为清代至民国初年建筑,其中刘家寨最为著名,建筑院落组合形式是古代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古村落仍有居民居住,但由于文化知识的匮乏和保护意识不够,仍然造成古建筑不同程度的破坏,散落的雕花和残留的柱础仍随处可见.偏城村古村落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处于自然开放的状态,一些有保护和参观价值的院落,虽已无人居住,但是院落处于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院落破落,无人清扫.古村落被粗放地遗留下了真实的形态.古村落的修复和保护力度意识较弱,古村落历史文化艺术缺乏有秩序、有计划的整合与设计.2.2武安市伯延古镇.伯延古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民居规模宏大,建筑精美,2013年被评为河北历史文化名镇.伯延古镇建筑为典型北方四合院院落相连的形式,建筑装饰也极为讲究,以王顺庄园和徐家庄园古民居建筑为代表.王顺庄园为典型的居民式建筑,其中有古民居80多间,门头柱面装饰讲究,木雕、砖雕、石雕的雕刻精美,保存较为完好.从村落的规划以及建筑、街道的形态,可以看出镇党委、政府采取了有力、有效的保护及开发措施.村落的整体面貌古朴自然,商业化的修饰较少,对徐家与王家的历史故事,通过展示和影视的视觉手段进行文化渲染,提升了古村落对外传达的文化影响力.2.3邢台市英谈村.邢台市英谈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建筑形式和肌理质感有着极强的视觉感染力.建筑就地取材,房屋、桥梁、街道等全部都是用红色板岩石堆砌而成,天然奇趣,因此又有“红色石头城堡”之称.英谈村依山而建,随坡就势,房屋层层叠叠,街道参差错落.英谈村的建筑景观规模完整,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也相对正规和完善,有导游对整个村落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行宣传和输出.但是对于周边产业的开发尚处于无人监管和规划设计状态,比如特色餐饮、适合当地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在做到景观旅游资源输出的同时,也应当进行当地生态文化和民俗、民间艺术文化的输出.2.4石井乡于家石头村.于家石头村作为冀西地区石头村的代表,是一部用石头书写的村落史诗,其石街、石道、石阁、石房、石墙、石桥、石栏、石缸、石碾、石磨等使整个村落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2].于家石头村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居所,这就奠定了于家石头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目前村内仍有村民居住,属于早期作为旅游开发的古村落.于家石头村仍保留了淳朴的民风,幽静的村落让游客回归宁静,感受石头艺术.村落中,有村民自开的住宿休憩之所,平民化的住宿方式让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体验村民的民风和生活状态.然而在对外宣传整体品牌形象的输出仍显得比较随意.2.5鹿泉区岸下村石窑小镇.冀西地区岸下村石窑小镇是典型山村,位于鹿泉区抱犊寨脚下.岸下村石窑小镇有别于上述几个古村落,在整个村落的自然景观保留完整的基础上,对石窑古旧民居和民房进行大规模改造,为游客提供河北特色民宿服务.在全国各地民宿日益火爆的今天,河北省拥有这样一处规模较大、改建完整、设计个性特色的民宿,为旅客提供乡野生活之住所,集观光、休闲、餐饮、居住、农耕体验为一体,打造河北省美丽乡村.目前,石窑小镇已在营业状态中,岸下书局、主题民宿驿站已装修设计完工,还有一部分项目仍在筹备建设中,在建设过程中应力求最大程度保留村落的建筑形态及石窑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利用历史文化艺术资源,将农事、节事、民俗文化等体验情景融入小镇街道院落中,从而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和乡愁、乡情回味的人文情怀.岸下村石窑小镇处于一边营业、一边建设的状态,从目前建设情况来看,存在着一些规划不完整、实施不到位的情况,整体定位理念与后期的实施情况略有出入.后期设计跟踪欠缺,导致石窑小镇特色建设缺乏把控,导示系统从材质和造型上都融入不了古村落当中去,大大折扣了极力营造文化艺术古村落的初衷.主题民宿、主题餐饮空间的内部配饰需要进一步完善.新建房屋和古村落区风格不一致,多多少少破坏了古村落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综合以上典型古村落的调查研究,发现河北古村落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总结如下:1)随着近几年旅游业的盛行,加上政府极力扶持文化和绿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多数古村落不再“深居山林”,不甘“落寞”,都开始不同程度地借着古村落特有的资源价值搞开发、旅游和民宿.在建设开发过程中,使整体风貌得不到完整保护,存在古建筑和新事物形成格格不入的情况,如导视牌的设计、新的建筑物景观、景点设计等;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村民为了更舒适的居住需求,弃旧房、盖新房,然而现代的砖混结构的房子和石头房子形成强烈反差,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整体建筑特征的完整性;3)随着工匠精神和民间艺术的淡化与消失,古村落景区出现越来越多的“同质化”的旅游产品.各个村落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资源没有被挖掘.

3河北省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策略

古村落的建筑、民俗、民风可以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俗、民风特色.坚持遵循“历史真实性、景观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的原则[3],在河北省典型特色古村落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开发与建设,力求在保持古村落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结合保护措施进行开发,从而制定出有利于古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案,保护古村落的整体岁月和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这对河北省古村落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3.1传统街巷和重点地段的保护与开发.河北省古村落面临着古村落的自然老化.有的原始建筑及历史风貌被破坏,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已处于残砖断瓦的状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许多古村落经历修修补补或改头换面,处于被清除的势态.对于古村落建设应做到“修旧如旧”[4],排除一切不协调的元素融入古村落建设中.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服务性设施也像速成品一样被“安置”在古村落中,破坏了古村落的整体气氛与格调.传统典型的街巷和重点地段的保护与开发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原有街巷和建筑外貌要保持,需要修缮的建筑要做到“修旧如旧”;2)新建建筑外观材质和色彩上要尽量和原有村落的建筑肌理保持一致;3)新建服务性设施(如导示牌,广告标牌等)、宣传墙画的设计要融入村落街巷中,避免运用过多的现代化的材料和色彩,使其在老房子的环境下显得过于突兀.3.2古村落的开发与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河北省古村落里也酝酿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河北省古村落对外文化宣传与输出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手工艺技巧等文化瑰宝,由于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工匠精神渐行渐远,让传统手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到原始村落和民间艺术生长的土壤中去,给这些民间艺人展示技艺和手工的时间和空间.河北省古村落中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创新不能脱离赖以生长的“生命土壤”.3.3古村落开发与民居的关系.传统古村落的开发保护不同于单纯的古建筑物的保护,目前古村落大多都有居民居住和生活,对于古村落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建设,应在尊重村民、便于村民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因为古村落并不是一堆无人居住、静态的古建筑群,而是鲜活地呈现着民俗、民风的活态、立体的古村落.古村落虽然多多少少存在着“空城”、“弃巢”的现象,但是大多数古村落还是有当代村民居住和生活着、使用着的状态,这样古村落才更有生机.对古村落的保护,必须基于古村落的精神文化内涵,这样才能从整体上着手保护传统村落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中隐存的历史记忆、特色方言俚语、宗族传衍等生活、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使得古村落乡情、乡愁显得厚重而鲜活.在古村落开发时,应当考虑现居住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旅游者也应遵循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礼仪民俗,做到“入乡随俗”,使居住着的居民构成古村落的动态景观.

4塑造河北省古村落品牌形象,提高“美丽河北、美丽乡村”的影响力

古村落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历史的微缩景观,古村落拥有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价值[2],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围绕广泛开展以“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为主题品牌形象进行宣传,河北省古村落的品牌形象是向外宣传河北形象的一抹重彩,塑造河北省古村落品牌形象对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具有重要价值.在充分调研、分析河北省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当前河北省古村落建筑特点、生态环境、人居生活等方面,提出古村落品牌形象的设计和宣传策略及措施.4.1河北省古村落整体品牌形象设计系统.4.1.1河北省古村落整体品牌理念识别设计系统.理念识别系统通过对河北省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提炼对旅游发展具有宏观指导作用.广告宣传语对品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凝练了品牌的内涵,有利于人们理解品牌的理念,寻求适合河北省不同古村落的广告语,更有利于美丽河北的对外宣传.广告语的特性包括:1)应是简短有力的口号性语句;2)要传达单一、明确的观念性信息;3)适于长期广泛的反复使用.如南方古城镇成功广告语案例:来过,便不曾离开———乌镇;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游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南浔.挖掘河北省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凝结一句经典广告语,使宣传更有效、更有力.4.1.2视觉形象设计系统.古村落视觉识别系统(VI系统)是将提炼古村落理念与价值观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视觉传播的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传达给社会,树立古村落统一性的识别形象[5].主要包括标志、标准字、标准色和象征图形、吉祥物等基本要素及名片、门票、道旗、广告宣传、特色产品包装等应用要素.让游客在极具视觉冲击和审美感受的过程中,对旅游地留下美好的印象.河北省古村落的开发,已经有意识地在塑造各自的古村落形象的品牌,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或者出资方监管不到位,造成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不仅没有提高整体古村落的品牌形象,反而由于现代化材质和视觉形式的介入,破坏了古村落的整体格调和氛围.导示系统从材质和造型上都融入不了古村落当中去,大大折扣了极力营造文化艺术古村落的初衷.在保持历史真实性和发挥其文化的精神功能与文化魅力的前提下,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要遵循的设计原则包括:1)材质选择要和古村落的格调相一致,相协调;2)造型上要符合自然性、原生态性和艺术性;3)色彩上要和古村落的色调相融合.4.1.3河北省古村落整体品牌形象行为识别设计系统.行为识别属于执行层行为识别系统,是以人的活动和行为感知的系统.古村落村民的形象、民风、态度与行为,服务人员的服务与管理行为和游客的行为构成旅游形象的重要部分.行为识别系统设计将在古村落理念识别系统的指导下从旅游服务形象设计、村民形象设计以及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等方面,规划人们的活动行为,从而维护古村落的形象.4.2创新河北省古村落品牌形象宣传推广策略.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宣传的目的在于提高古村落在国内外旅游者中的知名度,通过旅游宣传,树立古村落鲜明而独特的旅游品牌形象.4.2.1电视广告宣传推广策略.电视广告是形象传播和文化输出的基本手段.电视媒体以其生动性、实时性和普及性成为当前效果最好的形象广告载体,通过拍摄古村落的宣传片进行电视广告传播.在当地电台和省台等各类广播电视频道放映介绍古村落旅游形象的宣传片,加深游客对古村落旅游文化形象的认知.4.2.2公共关系宣传推广策略.公共活动因其新奇性吸引媒体的关注,从而达到对外宣传的作用.定期举办相关艺术活动;举办民间艺术展示和表演等活动;举办河北古村落的摄影大赛;拍摄风景、文化为题材的影视节目或记录短片;邀请全国艺术名家进行古村落写生活动,从而扩大古村落的知名度.4.2.3网络媒介策略.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传播更有效、更迅速,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利用好这一现代传媒工具,搭建优良的河北省古村落网络传播平台,扩大古村落的知名度,对旅游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4.2.4动画媒体传播策略.与动画专业相互合作,制作主题性动画片,动画片的背景取材于古村落,通过情节化的动态画面效果进行宣传与传播.

5结语

如何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古村落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北省古村落旅游开发时重点研究的课题,传统古村落是脆弱而又极其珍贵的,很多古村落由于缺乏整体、长期的规划,为了一时的利益,肆意建造和古村落整体格调不符的“景观”.利益是暂时的,对古村落造成的破坏却是长久的.为寻找对古村落整体保护的有效方法,并适应古村落“活态”发展的要求,要创造性开发古村落的文化遗产资源,达到传统古村落的开发与现代民居的有机统一,使古村落的整体建筑景观得以有机维护,塑造河北省独特的古村落文化风韵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勇,张捷,章锦河.我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内容与方法研究[J].人文地理,2005,(1):68-74.

[2]孙克勤.探访中国最美古村落[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3.

[3]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4]胡道生.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4):47-50.

古村落范文篇5

一、古村落的旅游价值

古村落是存在于中尺度地理空间上的一种特殊景观,它是由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民居建筑群、艺术表现、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一种抽象的文化内涵、风格、古韵氛围等组成的综合景观体。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古村落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要的历史价值。古村落是一种历史文化资源,代表人类生活的一个历史阶段,一种类型,是历史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集中体现我国古代建村的封建思想、宗法制度和族权观念,是我国古代自然村落封建社会的缩影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它一般都较完整地保留了某一时代或几个时期的历史风貌,是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的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2.独特的建筑风貌。古村落是一种特殊的乡村文化景观,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关系下的产物,在空间形态和构景方面独具风格,与现代村落景观有巨大的差异。它们大多选址独特,因地制宜,青山绿水,组景合理,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富有地方特色。古民居建筑群在建筑外观、内部建筑结构和艺术装饰上,也与现代民居有很大的差别。古村落的传统建筑较之于极重礼制的历代官式建筑,在适应地理环境和当地风土人情习俗、满足生存需要诸方面也显示出无比的机巧、智慧,极富灵动之气。这些都是游客乃至各类研究人员备感兴趣的。

3.特有的古韵氛围。古村落文化景观、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组成古村落一种特有的古文化氛围。这种古韵氛围是古村落旅游产品中十分独特和宝贵的组成部分,是古村落旅游的重要依托。由于文化的差异及自然环境的不同,现存的中国古村落有着千姿百态的景观特征,亦即各地的古村落都有着自已独特的景观意象和文化表征。

4.深厚的文化积淀。古村落的价值不仅仅是古老建筑本身,更是其中的文化内涵。尤其是那些不表现在外的,由思想、态度、价值观和民风民情等构成的“隐在文化”。如凝结于古村落生态景观中的核心内容是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和风水观念,所以古人对居住地的选择,十分讲究人与环境的协调共荣,所选地址自然环境都十分优美。

然而,古村落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也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即它的不可再生性。古民居是一种不能再生的孑遗物质,一旦被破坏,便不复存在。虽然可以仿造,但不能再造,而且仿古、做旧出来的古建筑永远与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本身存在着客观上的巨大差距。所以在古村落的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为指导,确保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现状

古村落独特的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及其环境布局理念,注定了它“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古村落旅游这项新兴的怀旧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现代都市人青睐的旅游方式之一,一时间各地争相开发各类古村落旅游资源。近几年来,仅在我国南方各省相继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村落就不胜枚举,如安徽的西递、宏村,江苏的同里、周庄,广东和福建的客家土楼围屋,江西的婺源、安义、流坑、??陂古村、龙南围屋等。

但是,在热热闹闹的古村落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村落的数量和分布越来越少,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古村落旅游最终将涸泽而渔。下面几个问题尤其令人忧虑:

一是自然性破坏。主要是风雨侵蚀和洪水、泥石流、地震、台风等自然力的破坏。古村落建筑的土木结构,抗风雨侵袭及抗灾能力差,众多已无人居住的名宅、祠堂面临着倒塌的威胁;原有的里巷、民宅、地貌、水系、植被缺乏必要的保护,其历史特征和传统文化风貌也将很快消失殆尽。

二是开发性破坏。古村落的孑遗性和不可再生性既是它极富吸引力的一面,也是其脆弱的一面。古村落经历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盛衰,许多建筑物本已十分陈旧、残破,而游人的大量涌入更加速了它的损耗以至破坏。个别村镇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回报,用“经济”的眼光指挥一切。为了接纳更多的游人,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把古村落变成度假村,不适宜地在古村落内外修建宽阔的柏油马路乃至水泥路面、宏大的停车场、富丽堂皇的宾馆饭店及现代化娱乐设施,昔日宁静美丽古朴的小村如今变成了喧闹而杂乱的建筑工地。有的古建筑修复或仿制得极为粗糙,形似神不似,甚至是不伦不类,与原有建筑极不协调,破坏了原有古村的意境和纯朴。

三是生活性破坏。由于社会的进步,居民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原有的基础设施、居室格局与居住环境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现代生活需要,也不适应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古村落里的居民,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向往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方式,有了点积蓄之后便买车盖房。殊不知,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给古村落原生道路和桥梁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而古村落居民自发的建筑整修所使用的新的建筑材料,也割断了传统风貌的延续。

再者,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涌入,以及异质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的引入,古村落传统的民族文化、风情民俗也逐渐被同化、冲淡或消失。

三、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古村落旅游发展方兴未艾,开发实践远远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要实现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处理好发展和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如何保护古村落这一日益被看好的人文旅游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引玉之砖,这里谈几点建议。

1.政府主导,规划先行,避免盲目化。古村落旅游起步晚,各地发展不平衡,因此各级政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古村落旅游又是一个系统工程,规划必须先行。为避免陷入新一轮“保护性破坏”的漩涡中,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专家为古村落旅游把脉,对古村落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同时,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先的状态造成变化或破坏。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在发展中如何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在规划中,我们必须遵循整体保护原则,坚持有机更新,保持古村落的历史可读性。

2.突出特色,保护原真,避免城镇化。如今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更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古村落旅游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保护古村历史文化的原真性,不能盲目跟风。拆除一些不协调建筑,恢复古村落的原生环境,保持它的历史可读性以及它的“原汁原味”和历史沧桑感,保持村寨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仍有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真正体现“人住农家院,享受田园乐”,才是成功的古村落旅游开发。

3.规范管理,塑造品牌,避免程式化。目前以古村落为资源凭借开发的旅游产品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娱乐性不足,参与性不强”。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各地纷纷开发了“农家乐”旅游项目,虽说该项目对旅游者有些吸引力,但毕竟是“小儿科”的东西,且该产品的专营性不强,各地竞相效仿,产品已做得太滥,失去了吸引力。如何进行产品创新,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古村落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开发策略上,各地应根据所处的地理区位,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确立不同的开发思路,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来规范管理、打造精品、塑造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古村落旅游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4.注重和谐、传承文化,避免过度现代化。遵循景观美学原则,注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传承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严格控制开发性建设。为了保持古村落的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古村落内不应建设新的旅游设施,那怕是完全与原有建筑保持一致,也应当尽量避免。这是因为古村落是一个历史遗产,破坏了原汁原味,就大大损毁了它的特色和文化价值。古村落周边影响景观和谐的服务设施也是越少越好,对游览道路系统和少量的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要作好规划。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盲目地开发只能加速生命力的消亡。

5.协调冲突,加大参与,提高古村落居民的生活质量。现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策略,往往把居住在古村落的居民看作是过去时代的图画,一种纯洁、原始、静止不变的文化。旅游开发者似乎认为“过去”就意味着传统、真实,于是便与古村居民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发生冲突,大批原居民搬离古村。其实,当地人是当地文化的传承者,离开了其中居民的活动,古村落的特色和生命力也就无所依附了,古村里没有了人与人、人与景的融会贯通,古村落的“古意”也将荡然无存。所以,要把改善古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古村居民的社会经济利益放在第一步。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保护他们的利益,调动村民、居民参与保护性开发的积极性,修复古村古建筑。总之,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各利益主体的意愿决定的,因此只有在各利益主体紧密合作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目标。

6.保持传统氛围,控制游人密度,平衡古村落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或称环境容量、环境忍耐力,本是一个生态学概念,引用到旅游和景观资源管理中,就是指某一风景区的环境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一定水准给旅游者使用而不会破坏环境或影响游客游憩体验的开发强度。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古村镇,当其成为著名景点时,其旅游者数量控制更显重要。很明显,若古村镇的小巷里挤满了游人,小巷的幽静就荡然无存了,而且,游人太多对文物的破坏也很明显,因而应适当控制游人数量和景点的游人密度。如不能适当控制游人即时流量和著名景点的游人密度,这些景区景点的旅游潜力将大受破坏,那时再谈保护就比较困难了,对游人的吸引力也大为减弱,古村镇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也就失去了根基。

古村落范文篇6

关键词:旅游飞地;秀水古村落;旅游开发

1“飞地理论”与“旅游飞地”

1.1“飞地理论”“飞地理论”是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拓展而来。“增长极”概念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郎索瓦·佩鲁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但是很多国家的实践表明,增长极理论指导的区域发展政策没有引发增长极腹地的快速增长,反而扩大了它们与发达地区间的差距,尤其是城乡差距。增长极乘数效应难以在区内实现,增长极成为地区域经济中的“飞地”。从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来看,增长极成为区域经济中的“飞地”或“孤岛”。

“飞地经济”是指两个互相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目前主要有“工业飞地”、“农业飞地”、“资金飞地”、“技术飞地”、“人才飞地”等多种“飞地经济”表现形式[1]。

1.2“旅游飞地”旅游“飞地”是旅游发展阶段不成熟的产物,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最为明显。从当前研究来看,相对完整统一的旅游飞地概念还没有出现。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旅游飞地的认识并不相同。保继刚教授认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区建设,人员、资金、客源等都从发达地区输入,然后又都回到发达地区,本地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这样的旅游区,旅游学界称为‘飞地’”[2]。“旅游飞地”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而迅速发展,但旅游经营与周边地域或资源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相关性小甚至成负相关。

2古村落旅游“飞地”现象产生的原因、特征及影响

2.1旅游“飞地”现象产生的原因

2.1.1古村落旅游资源产权不明晰,旅游资源所有者“缺位”长期以来,我国旅游资源产权制度安排受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安排的影响,即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然资源市场交易,政府代表国家行使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成为自然资源的供给者和分配者[3]。国务院《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风景名胜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禁止旅游资源的市场交易。”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风景名胜区依法设立人民政府,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风景名胜区没有设立人民政府的,应当设立管理机构,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下,主持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

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古村落不仅是一个旅游景区,更是村民生活的社区,其旅游资源常常具有复合体的特性,古村落居民既是旅游资源的创造者也是所有者。而我国现行的旅游资源产权制度安排只属于国家所有,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只有国家。因此造成了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旅游资源所有者处于“缺位”状态,古村落居民散失了对资源的管理权和收益权,社区居民被隔离在旅游经营活动之外。

2.1.2旅游开发中对“外来”资本和企业的严重依赖发展中地区特别是欠发达的乡村既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又有发展旅游业吸引发外地旅游者前来旅游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现代知识”储备不足,需依赖外来资本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来支持本地旅游业的发展。由此来源于发达地区的外来资本和旅游企业通过承包、租赁、购买等方式逐渐主宰了本地区的旅游经营,本地资本和人员长时间排斥在旅游经营之外,最后导致旅游“飞地”产生。

2.1.3社区居民旅游利益主体地位缺失,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重视旅游开发商、旅游规划师、企业员工、旅游者、旅游导游、当地政府、古村落居民、古村落社区等为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主体[4]。但旅游资源产权不明晰造成旅游资源所有者“缺位”,社区居民作为一方利益主体被排斥在旅游经营活动之外,处于利益主体缺失状态,而且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往往长期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社区居民丧失了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管理并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

2.2旅游飞地的特征

2.2.1分布地域的“飞地化”随着古村落人口的自然增长、古民居的年久失修以及大量游客和外来人员进入古村落,社区生活环境已不适应人们现代生活的要求。

社区居民纷纷从原居住的迁到“新区”,或是旅游开发者为了旅游的需要迁出原居民另建“新区”导致古村落“空心化”,“新区”与古村落和旅游者居住区之间以及旅游者与社区居民之间产生空间上的隔离。

2.2.2旅游开发决策的“飞地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安排只属于国家所有,地方政府被授权全面负责旅游景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等经营管理工作,充当各项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而当地居民作为资源所有者处于“缺位”状态,被排斥在旅游景区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等决策权之外。

2.2.3旅游产业链的“飞地化”在古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外来资本和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地方政府给的优惠政策逐渐控制了旅行社、交通部门、餐饮、酒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店、旅游车船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旅游核心企业,建立起完整的旅游产业链。而在整个旅游产业链中,本地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所占的股份少或是参与层次低,甚至连本地居民用于日常生活的蔬菜、肉类、果品等基本上从外地采购。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程度低,客观上造成了产业链的“飞地化”。

2.2.4经济收益分配的“飞地化”一些地方政府直接作为投资主体或是将经营权出让给外来企业来进行旅游开发,政府和外来企业主宰、控制、甚至垄断了旅游经营活动。而社区居民由于投资能力不足和利益主体地位的缺失,就业机会少,就业层次低。加之旅游产业链的“飞地化”,古村落旅游收益大部分被旅游企业获得,社区居民获得的旅游收益少,被推向了经济利益分配的边缘,收益分配的公平性被忽视。

3秀水村古村落旅游开发

3.1秀水村旅游开发现状秀水村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建于唐开元年间,立村建寨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村中至今还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宗祠、祖庙、古戏台,有状元楼、进士屋、雕花石鼓、石门槛、古门楼、古戏台及宗族祠堂、花街石路等古建筑古物古迹;古牌坊、古泉池、古罩壁等景观;有“进士及第”、“状元及第”、“山川聚秀”、“天然玉鉴”、“山水清音”、“坦川观邑”等历朝历代皇帝赐封和官府贺赠的各式古牌匾;历史曾设有三处商贸交易区、五座古戏台、四处祠堂和四所私塾书院,有“宋元明清古建筑露天博物馆”之称。村中人才辈出,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在富川县县志上记载的133名富川历代科举进士名录中,秀水村就占了27名,其中包括宋开禧元年乙丑状元——毛自知。因而,秀水村又被赋予“状元村”的美称。

秀水村地理区位优越,地处粤、桂、湘三省(区)交界处,距县城30公里,距梧州市260公里,距桂林市190公里,,背靠大西南,面向粤港澳及东南亚,正处在珠三角-桂林黄金旅游线的中间部位。由于如何开发秀水的旅游资源,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怎样保障村民、政府与开发商的利益等等诸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因而秀水村的旅游开发多年来只停留在口头上。目前已开发的旅游项目仅有“状元楼”参观和青龙山庄农家乐旅游项目,接待能力小,开发层次低,旅游收益少。2009年秀水村接待国内外游客约在3万人次。

3.2避免秀水古村落旅游“飞地”产生的原则措施

3.2.1旅游开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旅游业的产业水平进行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目的应该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古村落的保护。而且古村落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的能力与意识也是一个逐渐增强的过程。因此,秀水古村落旅游开发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要依据古村落保护与旅游规划进行开发,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首先可以依托古村落的乡村风光、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开展观光、农家乐等初级旅游项目,然后逐步开展古村落文化、休闲度假型等旅游项目。以旅促农、以旅富农、农旅互动,促进古村落乡村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古村落人们生活水平。

3.2.2古村落旅游开发“社区主导”的原则古村落旅游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当前不完善的制度和契约安排下,外来投资的旅游企业给地方经济造成的旅游收入漏损更为明显[5]。旅游漏损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因旅游经济发展带来的旅游收入,最终很大一部分没有用于本地经济再发展。故在秀水古村落旅游开发中,可由当地政府与古村落居民合作经营旅游,将社区旅游资源的使用权、旅游发展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交给社区,让社区居民作为古村落旅游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核心利益主体参与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决策、开发与经营、管理与监督等活动。地方政府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聘请专家学者制定古村落保护规划和古村落旅游发展规划并监督执行,保障旅游业有序发展;二是制定外来资本和人力资源的准入制度和限制措施,保证古村落社区旅游资源的使用权、旅游发展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保证古村落居民的核心利益主体地位,保证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制定各种旅游经营活动规范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3.2.3古村落旅游产业链“本地化”原则即在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需求中尽可能利用本地原材料和人力资源。发展壮大古村落的旅游业,必须在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上做文章,拉长产业链,突出地方特色,彰显地方文化的精髓。古村落居民饮食、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都是地方文化的具体体现,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旅游产业链“本地化”,既可以提升旅游开发的层次,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又可以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促使本地经济发展。

3.2.4居民新区建设遵循“居家居住与旅游接待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古村落人口的增加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另建新区是一种保护古村落行之有效的方法。在秀水村居民新区建设中遵循“居家居住与旅游接待相结合”的原则,既可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又可使居民直接参与到旅游接待中,增加居民的经济收益。此外还可以减少旅游开发中接待设施的投入,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4结语

秀水古村落有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古村落居民有旅游开发的急切愿望,但资金的严重缺乏是其旅游开发的瓶颈。因此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始终要与本地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使当地农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之中并受益,提高古村落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以促进古村落和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吕华鲜,程道品.基于“飞地”理论的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7).

[2]保继刚.中山大学保继刚:不能把旅游区建设成“飞地”[EB/OL]./viewnews/2010/3/23/0323113149_1.htm.

[3]杨晓霞.我国旅游资源产权问题探析[J].经济地理,2004,(3).

古村落范文篇7

一、XX古村落的概况

XX古村落自南唐元帅吴敬元解甲归隐,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由始建于宋代的丰溪古庙,建于明清的四座门楼、祠堂和古屋、古街等建筑构成。从这一系列的古建筑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我市古代建筑的特点,而且可以让人们追思承传中原文化的渊源。

二、XX古村落的修缮情况。

1、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古村落修缮、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市摄影年展工作会议以来,我镇及XX村委会将XX古村落的修缮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一是召开镇党政班子会议,组织学习《文物保护法》和市摄影年展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古村落修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的真正价值、增强信心;二是镇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文化、国土城规的领导为副组长的文保领导小组,加强对古村落修缮、保持、开发的领导,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抓好古村落的修缮、保持、开发的宣传发动工作,争取村民的配合、支持,排除阻力。我们通过召开XX村村、组干部会议和XX村威望高、办事公正的老人座谈会,宣传古村落修缮、保护、开发的意义和作用,使到镇、村及村民达成了共识,积极参与古村落的修缮工作。

2、以以旧修旧不变原貌的原则,抓好古村落的修缮工作。一是制订修缮方案。为使XX古村落的修缮有的放矢、不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我们与市摄影办的领导、村委会的干部一齐到现场办公,共同研究修缮方案,认为现应着重抓好南、西门楼,戏台的楼板,楼枕更换、修补,中心门大水沟的清污,东门楼石基修砌及厕所门口的更改,东门楼建设一座桥、丰溪古庙门前修建“狻猊”一对,以及整条线路的清洁卫生等等。二是镇指派一名领导负责指导、督促,村委会干部分点包干,将有关的修缮点发包给村民按方案修缮。据统计,XX古村落修缮工作共投入2万多元,人工240多日。三是充分利用XX村老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势和威望,组成一个老人工作组,协助镇、村干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古村落范文篇8

一、当前吉安市古村保护及开发状态

吉安市保留着渼陂、钓源、燕坊、湴塘等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古村落,其中渼陂古村以其珍贵的社会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及宗教文化被评为“庐陵文化第一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美誉为“将军村”“电影村”;钓源古村被列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燕坊古村也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为保护古村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弘扬庐陵文化,吉安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了古村落保护领导小组;先后编制了一系列规划,如《渼陂古村总体规划》;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培养村民保护古村的意识;大力推动古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吉安古村落知名度等。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对古村的保护主要集中在对历史建筑、文物古迹进行结构上的加固和形式上的修缮。“修旧如旧”的做法对保持古村原风貌,保存古村落的历史信息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整的开发策略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缺乏精品景区,很难让人印象深刻;(2)“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除“游”外五大要素均不足,缺乏配套的餐饮、住宿、购物和娱乐服务,且交通不便,在网上只可以查询到前往渼陂、钓源和燕坊古村的公共交通,其他古村落几乎只能通过自驾游的方式前往。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客流量和游客在古村驻足的时长,落后的服务水平大大降低了古村落的吸引力;(3)宣传力度仍然不够,旅游热度不高,游客绝大多数都是本省人,吉安古村落在外省和国际上的知名度不高。人们只知庐陵,不知庐陵古村。

(二)古村落缺乏生气

古村经济基础薄弱,一方面致使古建筑年久失修,没有完全反应历史风貌;另一方面导致青壮居民迁出,通过外出打工来改善生活条件。古建筑或闲置,或由老人和儿童留守,使古村丧失了生机和活力。

(三)保护和发展的矛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针对民居生活设施陈旧、采光通风效果差等问题,村民普遍出现了新建或改造原有住房的需求,但由于建材的差异和建筑工艺的流失,部分新建和改造的房屋建筑风格与传统民居格格不入,极大地破坏了古村的整体风貌;而传统街巷空间越来越小,村落的界面被严重破坏。(四)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由于年久失修,排水系统淤积,路况越来越差,线路老化,铺设杂乱,存在极大的火灾隐患。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水环境恶化等不仅降低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严重影响了古村的形象。如渼陂古村28口池塘已不完整,无法体现28星宿格局,对古村风貌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三、保护和开发吉安古村落的策略

(一)扩充融资渠道

通过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的方式,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吸引大企业投资,打造精品景区。加大资金投入,健全服务体系,让游客不仅在这里看,还在这里吃、住、玩。可以通过“农家乐”的形式,让游客充分领略古村的生活魅力,同时也给村民带来收入。开展民俗风情活动,如再现传统的婚丧嫁娶仪式,一方面确实需要这样的方式来传承民俗文化,另一方面能丰富景区游览内容,增强古村吸引力。大力弘扬民间手工艺,开设手工艺品、纪念品商店,相信会受到游客的喜爱和欢迎,同时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争取在古村举办全国性的乃至国际性的传统文化、庐陵文化、民俗文化等的研讨会,强化古村文化内涵,打造庐陵古村落的品牌,提高知名度。

(二)保护古村落的整体空间

保护古村的建筑风格和绿化风格。对古村历史环境进行分级保护:核心保护区,风貌控制区,协调发展区。核心保护区内应保持传统的街巷布局,古建筑只能修缮,不得改建,更不能擅自进行新建活动;风貌控制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包括地面、广告牌、公共设施等应当在高度、体量、色彩、空间布局和风格等方面与古村的风貌特色相协调;协调发展区内应维持原有的农田、河流、池塘、山体等自然生态体系,新建建筑在不破坏古村整体风貌的情况下鼓励低层。

(三)激发村民爱护古村积极性

引导村民价值观,激发村民热爱古村、保护古村的积极性。从设计到施工,指导村民对住房自行改造,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审核把关,在改善内部生活设施的情况下,确保外部风格与传统民居和谐一致。强化村民爱护生活环境的意识,再现古村山环水绕、天然形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也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四)作新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

利用古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影视基地、写生基地,开设类似竹编工艺、木雕工艺等的培训学校,这无疑将大大丰富古村旅游的内涵,增加村民收入,创造社会价值和效益。包括发展旅游业本身,这都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探索。通过保留和强化古村落自身的价值,使其具备新陈代谢的能力,可持续发展。

(五)抱团发展

打造一条吉安古村落旅游热点线路,将渼陂、钓源、燕坊等古村串联起来,形成合力,彰显庐陵文化,在江西省乃至全国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而同时兼具红色资源的渼陂村,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借井冈山大旅游线的东风,发展红色旅游。

(六)开发要适度

古村落范文篇9

关键词:规划设计;保护发展;古村落

我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历史遗产,比如传统村落。我国的大江南北都遍布了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的形成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形成地方独具特色的古村落。不同地域古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建筑的形态都有很大的差异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类保护好古村落,对此,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本文分析了古村落的保护内容和保护原则,并对古村落的保护发展和规划设计措施进行探讨。

1古村落的保护内容

1.1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的年代久远,其建筑的历史较为悠久,大多是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此之外,古村落的民居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具有极强的研究性,对于地方性的历史文化研究有很大的作用。除去建筑技术之外,地区性的民风、民俗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传统村落的灵魂。在对传统村落进行文化保护时,必须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精神。1.2村落格局。传统村落的格局主要由村落的水系流向、街巷方向、村落的框架以及布局形式组成。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是民俗文化、村落居民和周边环境融合沉淀的结果,因此,必须保护好古村落的骨架,保护古村落的根本,保住了古村落的格局,就是保住了古村落中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的根本。1.3传统民居和宗祠建筑。传统村落的主体主要是民居建筑和宗祠建筑。这些宗祠建筑和民居建筑丰富了传统村落的文化,反映了传统村落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特点,是当地居民的精神信仰。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极具特色,据笔者的调查分析,大多数传统村落的建筑的历史都比较悠久,大多为明清时代的建筑,邻里之间距离较近;其次,传统的建筑都比较优美和细腻,灰瓦黄墙,隔扇花板,其工艺精细,独具特点。所有的特征和价值都集中在建筑的结构、形体、材料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4自然环境。大多数的传统村落都是天人合一、山清水秀的景象,质朴而典雅,似是人间仙境,如世外桃源一般超脱质朴。古村落的命脉成于山水,因此在对古村落进行保护规划时,必须对古村落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规划保护[1]。1.5民俗风情。传统村落多数历史比较悠久,期间流传这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故事、名人事迹、神话传说等代表村落特征的事迹。规划应该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深度挖觉出村落的历史事迹、民俗风情,在保护与发展一体的前提下,通过规划的手段给予推广,将村落的文化发扬光大,通过新老故事的打造,吸引游客的到来。1.6环境要素。传统村落有很多的历史环境要素、包括街巷、古树、古桥、溪流、古道等等。这些要素承载着了村落的起源,对村落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在意义。设计的时候需要适当的保护梳理,进行传承延续。

2古村落的规划保护原则

(1)延续与原真性保护原则。由《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相关原则可知,古村落的保护必须遵循其延续和原真性的原则。原真性是指传统村落的文物古迹本身的设计、工艺、材料及其所处环境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等信息的真实性。古村落的保护价值在于它是历史艺术的载体,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其街巷空间是重要的历史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对古村落进行规划保护时,应注意保护古村落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另外,对于和古村落文物古迹相关的一些文化传统的真实性也应予保护。首先是保护为主,其次才是规划,否则古村落就失去了它的保存价值。然而,大多数人对原真性的保护方法的认知非常浅显,表面的认为原真性保护就是“冷冻”保护,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其使用价值。因此,应在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出古村落的使用价值,展现出古村落的延续性,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完善传统村落的基础性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适度,采用“保鲜”保护法保护好传统村落。(2)分层次原则。以2013年试行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为依据,对我国传统村落进行严格的分层次的保护。应根据古村落的艺术、科学以及历史价值等因素来综合评估传统村落的保护价值,分清古村落保护的先后顺序和保护的力度大小。据笔者多年的经验总结出古村落的保护一般可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传统村落的历史环境和文物古迹。其中文物古迹分为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其他文物古迹[2]。

3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措施

3.1传统村落保护措施

现如今,我国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基础设施,主要表现为大多数现代化的道路和建筑与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不相符,不利于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发展,这些行为正一步步的侵吞我国传统村落的民风、民俗文化。笔者到目前为止对很多个古村落进行了调研,例如我国广东省梅县的茶山村(见图1)、浙江乌镇、南浔、安徽西递宏村以及我国著名的“印刷术活化石”之村———东源村(见图2)以及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石门村等。从整体上来说,很少存在传统村落保护非常完整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从古村落的保护和控制层面来看,应尽量恢复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对和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进行整治。比如一些平屋顶、瓷砖贴面、砖混结构和一些新建房,应控制在核心保护地带之外。这些建筑影响了古村落的整体风貌,降低了传统村落的欣赏性,改变了传统村落的文化韵味。因此,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规划时,第一步是要恢复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一般可采取屋顶改建或墙面粉刷等措施,对新建建筑的高度和美化形式进行调整。比如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的河西村,就是采用这种办法进行古村落建筑的保护。(2)对传统村落的民居古建筑进行整修。由于历史悠久的原因,我国传统村落的大多数古建筑已坍塌或是破损,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整修或重建。笔者在进行现场调研时,发现大多数明清时代的传统建筑因为年久失修的缘故,早已无人使用,少部分有人使用的也经常发生墙面渗水、屋顶漏雨等情况,满眼残垣断壁之景。必须注意的是,传统村落的居民建筑大多位于村落的核心区域内,对这些坍塌或破损的古民居进行整修,能改善古村落居民的生活质量,恢复古村落的原有风貌,保护好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

3.2传统村落的规划设计

对于传统村落的规划设计,笔者参考了河西村、茶山村、东源村、浙江石门村以及山西师家沟等十几个传统村落的规划设计情况,总结出传统村落规划设计的一般规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建筑物规划设计。首先对古村落进行范围划定,分为核心保护区和协调区。在核心保护区内只能进行修缮。我国现存的传统村落大约有5000个左右,村庄类的物品大多为明清、民国时期的物品,因此,可将传统村落的部分建筑改造成古博物馆。比如民国时期的一些学校可以改建为历史博物馆,村落中的一些宗祠建筑或是独具特色的民居也可改建为民俗博物馆等。在保护好传统建筑的原始风貌的基础上,也为古村落文化的传承打好了基础。风貌协调区可结合乡村旅游增加旅游设施,根据村庄发展适当可以新增房屋,但是应制定协调区建筑设计导则,不能对核心区风貌产生影响。(2)自然绿化设计。针对古村落保护的原真和延续性,采用自然绿化的方法营造传统村落的特色景观。①在一些特色景观旁边配置植物;②为求层次鲜明,应多种植一些灌木、花草、乔木等植物,对整个传统村落进行绿化设计;③在种植植物时,应因地制宜,考虑当地的生态功能和种植条件,多种植本地植物。归纳总结主要有四点,分别是传统村落的滨水区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以及主要节点绿化。(3)主题式旅游发展设计。在保护古村落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出古村落的价值,因地制宜进行旅游开发设计,对不同区域的村落设计不同的主题,做好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传统村落的吸引力,发展传统村落的旅游经济,实现保护和发展共同促进[3]。(4)古村落旅游业态的选择,古村落要发展,一味的进行保护并不能给村庄带来造血机制,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经详细规划和论证,有重点的采取村落空间展示,文化建筑展示,民俗文化活动展示、耕地农业观光相结合的展示,向公众展示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以达到村落文物宣传,在保护修复的基础上面,引入知名的品牌,对村落古民居进行统一管理和运营,以文化度假为特色,同时增加乡村美食、购物休闲、特色居住等功能,构建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文化传统村落。

4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调研了十几个传统村落,并对这些古村落的保护发展和规划设计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出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措施,分别是建筑物规划设计、村落自然绿化设计以及主题式旅游发展设计和旅游业态的选择。

作者:肖丽萍 单位: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参考文献

[1]赵鸿炜.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以东源村为例[J].装饰,2014(02).

古村落范文篇10

关键词:皖南古村落;艺术表现;形式语言;建筑

一、皖南古村落概况

皖南古村落是庞大的建筑群,有着古徽州地域的特色文化。2001年,皖南古村落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1年,皖南古村落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中,皖南古村落是指分布在安徽省长江以南的一些传统村落。这些村落有着古徽州地域的特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村和宏村[1]。此外,在“古村落”一词中,“古”是指经历多年且具有古代意蕴的风格,而“村落”也可表达为村庄,是指多数人或大部落团体聚集和集中生活的区域,二者结合起来,既是对历史、文化、艺术内涵的传承,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宝贵财富。

二、皖南古村落的艺术语言

(一)线条语言

1.动态线条皖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不仅空气潮湿、水系充沛,并且河网众多[2]。在皖南古村落的初步规划建设中,考虑到其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等实际因素,对自然山水的运用是一大特色。不同形态的墙线、小桥流水的景色、高低起伏的山地形成了动态线条语言。同时,村落建筑的布局分为点状、线状和面状(或块状)三种类型,这种点、线、面相结合的形态,构成了空间上的层次美、动态美和艺术美。此外,古村落中最不可或缺就是便于人们行走的道路,这些路大部分由生活所需巷道、交通所需道路以及备用的弄堂构成,并且由于受到山地的影响,路面并不平坦,有的连绵起伏,有的则急速下降,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动态线条。2.静态线条古村落中的每一幢建筑都是静态的独立个体。建筑外部的黑瓦片是特有的马头墙,也可称作封火墙、防火墙、风火墙。马头墙中间高两边低,线条感强,因屋檐翘起形状与马头相似而出名。建筑内部多采用木构架结构,室内木构架在建筑中也形成了静态线条语言。

(二)色彩语言

中国北方的古建筑外观色彩鲜明,而南方的建筑色彩淡雅素净,二者各有特色、各具韵味。在皖南地区古村落建筑的外部结构中,大面积的白墙与黑灰色的马头墙形成了强烈的黑白色彩对比;而在建筑的内部结构中,屋内昏暗的前厅大堂和四四方方明亮的天井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建筑的白墙灰瓦与四周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十分美观。其中,白墙是古村落民居建筑的统一颜色,多选用不加修饰的白色,比较符合徽州人素雅简朴的生活习惯。黑与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像是中国水墨画中所强调的留白手法,能够让人放空心境,有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想象余地,使人在黑白相间、深浅变化的对比中,体会古村落建筑的空间秩序变化。建筑的外部与大自然的色彩相互映衬,如灰蓝的天空、碧绿的湖水,再利用太阳光线折射在黑色的马头墙中,或是树影映射在白墙上,这种光影变化体现了人工与自然的巧妙融合,提升了深与浅、虚与实的色彩厚重感,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外部色彩特征;在建筑的内部,可选用木材本身的颜色和纹理[3]。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高门显贵,都做到了内部空间不涂绘油漆,不过度修饰,以保持木质构造的天然性。这是皖南地区的建筑特征和皖南地区质朴人文情怀的又一体现,也是徽商又被称为“儒商”的原因之一。

(三)空间语言

古村落整体建筑空间为人而设,服从于人的使用与审美。皖南古村落建筑总体的布局形式有三种,分别是线型、散点型和聚集型。首先,线型布局的建筑主要分布在一条主干线上,呈“一”字形排开,主干线道路为人们的日常交通、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其次,散点型布局是指空间呈发散状态,进而呈现出散点状,这是由皖南地区复杂的地势造成的。为了找到适合居住的平地来建造房屋,有些居民会将房屋建在各个较为分散的小区域内,但这有利也有弊:优点为当地的居民尊重了传统风貌,让建筑与自然互帮互衬,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弊端为每家每户距离较远,联系不够紧密。最后,聚集型布局的建筑占地面积小,建筑房屋之间比较紧凑,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沟通交流较为紧密,适合村落的集中发展。同时,聚集型布局又可细分为庭院式布局、廊院式布局、联排式布局和贯联式布局。皖南古村落建筑的外部空间有三种类型。第一,建筑与空间相辅相成,即半开半闭式空间,比如西递村的部分住宅有两层,楼上暗廊回转、明窗映日;楼下幽径入园、皓月悬梢,有半开半闭、半明半暗的建筑美感。第二,空间多于建筑,即敞开式的外部建筑空间。建筑在整个村落空间中似点点星光,如在画中,具有独特的外部空间景色之美。第三,建筑多于空间,比如查济古镇的建筑结构体式大,建筑群多,从内部往外部看,所看到的空间虽狭小,但建筑物较为宽广。

(四)装饰语言

1.“徽州三雕”皖南地区的古建筑素有“无宅不雕花”的赞誉,这就是徽州最具特色的“徽州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当“徽州三雕”与建筑互为搭配时,就有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美感。大量的木雕、砖雕、石雕装饰于建筑表面,既能体现出建筑华美瑰丽的一面,也能凸显古村落居民的聪明智慧和精雕细刻的精湛手法,还可以表达居民的精神层次追求,展现出皖南建筑群的艺术感染力。其中,木雕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即建筑的结构,比如柱、梁、枋等;小木作又称装修,就是对门窗、门套、藻井等内部细节进行雕刻。木雕在皖南地区建筑中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多样,有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等;雕刻内容非常多样,有山水、飞禽、人物、花卉等;雕刻题材各式各样,比如人物故事、历史风貌、惊奇历险、生活趣事等。在南屏叶氏支祠建筑外立面的结构中,木构架支撑着房檐,又叫大木作;大木作及门窗上的细节雕刻为小木作,小木作上的图案是两幅“福禄寿禧”的木雕,象征着丰衣足食。这些木雕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边物体相得益彰的,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石雕以皖南地区山地中的石头为主要原材料,在当代雕刻技术上,可以使用全自动数控机械加工、化学腐蚀加工、半机械化加工、物理加工等手段来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而在明清时期,皖南地区的人们只能使用手工雕刻,再以凿、锤、钎等工具来制作石雕。皖南地区物质资源丰富,有利于促进石雕艺术的发展。同时,石雕多用于古村落的门栏、门槛、门罩,以及室内软装中的石凳、石镜、石瓶、石桌等,并且在样式上采用龙、凤、花、鸟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造型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皖南地区的徽州砖雕是徽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明代砖雕的风格过于粗犷、比较朴素;明末清初,砖雕的风格渐趋细腻繁复,注重情节和构图,工艺更精,极具美感。其中,在选材上,徽州砖雕是利用皖南山区中的材料进行烧制,再在青灰砖上雕刻而成,比石雕更为经济实惠、省时省力,一般用在瓦当、檐下、门楣等显眼处,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雕刻手法上,徽州砖雕有阴刻、镂雕、减地平雕等,运用这些技法能让砖雕既有木雕的精致柔美,又有石雕的刚毅质感,具有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色。在雕刻题材上,徽州砖雕并不局限于一种题材,比如神话故事、戏曲等,但很少涉及水类和文字类的题材。比如,在当地民居建筑的屋檐上,上半部分为瓦当,以防止雨水倒灌;下半部分为滴水,用于引导雨水下流。为了增加建筑的美感,瓦当与滴水上的雕饰具有各种图案,图案中的雕刻手法有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和圆雕,且雕刻图案多为花鸟鱼虫和图腾样式。瓦当更是身份的象征,寻常百姓家的瓦当上一般没有种类繁多的雕饰手法,而达官显贵家的瓦当上具有精美的雕饰图案,这也是人们追求个性化的一种表达方式。2.“徽州三绝”皖南古建筑房屋中的祠堂、牌坊、民居具有“徽州三绝”之称。祠堂、牌坊、民居这三种建筑类型不仅能够满足居民对居住生活的要求,而且能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既具有实用性,又能提升建筑的美感。祠堂是古村落中最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是宗族的神圣之地,其雕刻装饰、工艺美术都是最大规模及最高档次的。祠堂是整个村落建筑的核心,并且具有宗祠和支祠两类,规模宏大,是村中的首要建筑。祠堂是根据风水建造而成的,一般坐落在村中心或村首,在建筑格局上体现出严格的对称性和均衡性。当祠堂坐落于村中心时,会与村落中的学校等建筑组合成文化交流中心,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层次,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当祠堂坐落于村首时,其比较庄严肃穆,以宏伟的形象矗立在村落中,并且是村落中的标志性建筑。牌坊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徽州牌坊建筑多表现为精神价值,如表彰功绩、宣传思想、传世显荣等方面。徽州牌坊有木坊和石坊,类型众多,是一种独特的纪念性建筑物。牌坊大抵上分为功德牌坊、标志牌坊、贞节道德牌坊和科举牌坊四类,在形式上有“冲天式”和“不出头式”。如黄山市西递村入口处的胡文光刺史坊就是一座典型的功德牌坊,为三间四柱五楼的仿木式单体结构,层次分明,矗立在村头,已成为西递村的标志性建筑。而胡文光刺史坊与皖南古村落各地的牌坊样式不同,皖南各地的牌坊大多是“冲天式”牌坊,即四根大柱直冲云霄,而胡文光刺史坊有檐有顶,有层次分明的五个楼阁,所以称为“楼阁式”,这座牌坊历经多年历史,现仍矗立于村口,见证着村落的繁荣与发展。民居即民房,是老百姓的住所。皖南古村落的民居建筑多达15种,建造时多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选择平坦的地区而不是丘陵地区;另一方面是讲究风水,以易经风水学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将山与水相结合,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民居与大部分中国传统建筑一样,结构布局以中轴线为基础,向四周及两边延展,厢房位于两侧,天井位于正中,厅堂位于后方,楼梯放置于厅堂前后或厢房两侧。由于民居临近山水之地,气候湿润、空气潮湿,人们主要在二楼休憩,楼上有卧室、厢房、厅堂等。古村落的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但有一部分民居并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南朝北,原因是当时徽州经商之风颇盛,一些徽商相信当时的五行学说,为了图风水上的吉利和财运,大门皆朝北定居,在民居的外部皆建成重檐———双层屋檐,一层是民居本身的建筑构造,另一层则方便过往的行人避雨、纳凉。在民居的周边,修建鱼池、搭建庭院、种植果树等,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

三、皖南古村落建筑的艺术价值

皖南古村落的艺术特征、审美意义并不在于单体的表面建筑形态,也不在于建筑内外部烦琐的装饰,而是整个空间所构成的和谐村落环境。本文分别从皖南古村落建筑的空间布局、色彩、装饰、线条造型四个方面来找寻建筑的艺术价值,旨在为传统徽州建筑的继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整个皖南古村落建筑布局中包含着祠堂、牌坊和民居,并且祠堂、牌坊和民居中也蕴含着“徽州三雕”,“徽州三绝”与“徽州三雕”互为牵制,相辅相成。在生态美学方面,皖南古村落因地制宜,将自然、社会、人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既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可以让居民安居乐业,构建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景象[5]。在艺术价值方面,皖南古村落集建筑艺术与文学艺术为一体,充满了艺术气息。皖南地区的建筑是古徽州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建筑的瑰宝。古村落的内部结构、外部建筑符合生态美学的标准,其空间布局、外观形式、内外装饰、水墨色彩等和谐统一。黑、白、灰加上材料的天然颜色组成了这幅清新典雅的水墨山水画卷,因此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把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好、传承好。

参考文献:

[1]许存福.徽州古村落的形态美学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2]孙亚男.徽州民居空间探究[J].城市住宅,2020(5):148-149.

[3]李小佩.徽州古民居建筑艺术价值研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3.

[4]王子洋.徽州传统建筑砖雕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