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系学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4:35:57

广播系学生

广播系学生范文篇1

这是一个家庭三代人的故事,是时展的一个缩影。它告诉人们,这就是我们生活过的年代,这就是不同命运的我们。

扎根农村:背负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农业

如果说在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产生了一批“留守儿童”,那么也产生了一批“留守老人”。09年暑假,我回乡,这是将近80岁的爷爷早就盼望的,正像他对每一个亲人都这样盼望一样。他剃着光头,性格倔强,好些年前,还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但非常勤劳。现在,我却体会着他那些繁琐的客套。岁月改变了他,但是有些东西却没有改变。

我常常见着,下午三点多,太阳还很强烈,他出去,在菜园里忙活。他还健康,有一身古铜色带黑的皮肤,身材瘦小,后背微驼,喜欢打赤脚,有时像孩童。他可以不这样勤劳,但是半个多世纪的农业生涯深刻地影响了他,仿佛这已经成了他根深蒂固的信念:他应该这样活着。很多年前,当大家还在一起的时候,他看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行径,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讲着那些遥远的受苦的岁月以及往事,感叹油然而生,我们不屑一顾,如此回答:时代过去了。

如今,农村的人越来越少,几个老人偶尔会聚在一起聊天。聊现代社会中他们曾经想都不能想的新奇事物,当然,作为农民,农业上的变化是其最重要的话题。他们不得不服老,他们所掌握的技艺,犁田、插秧、打谷等等,已经过时。今天,科技化与机械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农村的变革。

如果说农业的发展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保证,那么,像我爷爷这样的老人是首批功臣。他们从小孩到变老始终扎根在农村,做出了牺牲与贡献。当然,他们也享受到社会发展的好处:可以自由轻松地在电视上观看他们钟爱的戏曲。

走向城市:贡献城镇化的一个特殊时期

父亲是一个农民,他没读多少书,一是家贫,二是知识重要性的意识还未深入人心。但父亲是个活跃的人,早些年,他挖过水池,养过鱼以及乌龟;他跑过城市。但家境并没有什么改善。很多的傍晚,母亲在阴暗潮湿的厨房里忙活,父亲回来后不免叫着肚饿。我年幼,不懂事,总是抱怨着说:“又是鬼菜”。

我7岁那年,父母离开家乡到长沙城做小生意。一年一年后,家境有很大改善,父母的行动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效仿。但是,谁能想到他们所付出的艰辛。他们住的房子狭小拥挤。每天,父亲半夜去进货,母亲很早起床,很晚收工,一年到头如此重复。

有一年夏天,母亲得了胆结石,开了刀。出院的时候,她的肚子边还有一个医用袋,一根管子将其和肚内连接,以使渣水排出。她应该继续住院的。天热,在城市的小房里,有时她就坐在地上。不多天后,她回到乡下的外婆家休养,我依然记得我看见她的时候所感到的忧心:她是那样的瘦。父亲送回母亲后就又回到了城里,一个人去做生意。后来,母亲康复了。一些年后,有一次我和她一起上街,我时不时地要停下来等她,我抱怨她走得太慢,她只苦笑着说自己已经尽快走了。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脚伤,她背我去学校。我像意识到了什么,端详起母亲来,她的背有些驼,眼角有了皱纹,我一阵心惊而伤感,第一次意识到:母亲也是会老的。

终究,那些日子过去了,父母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新生活。如今,“农民工”、“打工”已经成了中国社会中的流行词,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的越来越富以及更多的孩子接受到高等教育。也许,父母自己都不知道,和像他们这样的人一起,很多年前的大胆尝试与很多年的付出,对一个国家所产生的深刻意义:中国的城镇化走过了一段很重要的路。

面向未来:一切都只是新的开始

无疑,我曾是无数“留守儿童”中的一员。有一段时间,我和爷爷一起过,那时奶奶已经过世,我伯伯一家都去了城市,原来10口人的屋子就剩下我们爷孙两个。那时,爷爷要做很多事,我经常要帮忙,比如说翻红薯茎、捆柴、除草等等。很多时候我放学回来,爷爷还在外忙活,三面环山的屋子很阴暗,我总是把饭煮好。有时,爷爷身体不好,尤其是他的心绞痛,晚上他总是在床上翻来覆去,呻吟不已。从来,我不怕苦,我所害怕的是孤单与恐惧。后来因为上初中以及其他的一些缘故,我去了外婆家。

初中毕业后,我以一分之差无缘县里最好的高中。我便到长沙的一个民办中学读书。对于一个乡下孩子来说,我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我见到了随身听、手机、名牌服饰;知道了流行歌曲可以那样随意地听,电影可以那样随意的看;感受到很多新的意识观念,我惶惑,迷惘,感到自卑。我也压抑于无尽的浮华与喧嚣,虚妄与虚荣。我有过很多错误的思想与行径,我挣扎,反思,自责。我在突围。借助书籍,我组建起自我价值观,试图“凤凰涅槃”。不管怎样,我庆幸,我走过了。

07年,我进大学。告别过去的一切,我开始真正地思考人生以及我的理想与未来。我看到希望,一种强烈的活力在我的身体内流淌。我学习知识与技能,锻炼能力。

广播系学生范文篇2

扎根农村:背负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农业

如果说在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产生了一批“留守儿童”,那么也产生了一批“留守老人”。09年暑假,我回乡,这是将近80岁的爷爷早就盼望的,正像他对每一个亲人都这样盼望一样。他剃着光头,性格倔强,好些年前,还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但非常勤劳。现在,我却体会着他那些繁琐的客套。岁月改变了他,但是有些东西却没有改变。

我常常见着,下午三点多,太阳还很强烈,他出去,在菜园里忙活。他还健康,有一身古铜色带黑的皮肤,身材瘦小,后背微驼,喜欢打赤脚,有时像孩童。他可以不这样勤劳,但是半个多世纪的农业生涯深刻地影响了他,仿佛这已经成了他根深蒂固的信念:他应该这样活着。很多年前,当大家还在一起的时候,他看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行径,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讲着那些遥远的受苦的岁月以及往事,感叹油然而生,我们不屑一顾,如此回答:时代过去了。

如今,农村的人越来越少,几个老人偶尔会聚在一起聊天。聊现代社会中他们曾经想都不能想的新奇事物,当然,作为农民,农业上的变化是其最重要的话题。他们不得不服老,他们所掌握的技艺,犁田、插秧、打谷等等,已经过时。今天,科技化与机械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农村的变革。

如果说农业的发展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保证,那么,像我爷爷这样的老人是首批功臣。他们从小孩到变老始终扎根在农村,做出了牺牲与贡献。当然,他们也享受到社会发展的好处:可以自由轻松地在电视上观看他们钟爱的戏曲。

走向城市:贡献城镇化的一个特殊时期

父亲是一个农民,他没读多少书,一是家贫,二是知识重要性的意识还未深入人心。但父亲是个活跃的人,早些年,他挖过水池,养过鱼以及乌龟;他跑过城市。但家境并没有什么改善。很多的傍晚,母亲在阴暗潮湿的厨房里忙活,父亲回来后不免叫着肚饿。我年幼,不懂事,总是抱怨着说:“又是鬼菜”。

我7岁那年,父母离开家乡到长沙城做小生意。一年一年后,家境有很大改善,父母的行动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效仿。但是,谁能想到他们所付出的艰辛。他们住的房子狭小拥挤。每天,父亲半夜去进货,母亲很早起床,很晚收工,一年到头如此重复。

有一年夏天,母亲得了胆结石,开了刀。出院的时候,她的肚子边还有一个医用袋,一根管子将其和肚内连接,以使渣水排出。她应该继续住院的。天热,在城市的小房里,有时她就坐在地上。不多天后,她回到乡下的外婆家休养,我依然记得我看见她的时候所感到的忧心:她是那样的瘦。父亲送回母亲后就又回到了城里,一个人去做生意。后来,母亲康复了。一些年后,有一次我和她一起上街,我时不时地要停下来等她,我抱怨她走得太慢,她只苦笑着说自己已经尽快走了。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脚伤,她背我去学校。我像意识到了什么,端详起母亲来,她的背有些驼,眼角有了皱纹,我一阵心惊而伤感,第一次意识到:母亲也是会老的。

终究,那些日子过去了,父母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新生活。如今,“农民工”、“打工”已经成了中国社会中的流行词,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的越来越富以及更多的孩子接受到高等教育。也许,父母自己都不知道,和像他们这样的人一起,很多年前的大胆尝试与很多年的付出,对一个国家所产生的深刻意义:中国的城镇化走过了一段很重要的路。

面向未来:一切都只是新的开始

无疑,我曾是无数“留守儿童”中的一员。有一段时间,我和爷爷一起过,那时奶奶已经过世,我伯伯一家都去了城市,原来10口人的屋子就剩下我们爷孙两个。那时,爷爷要做很多事,我经常要帮忙,比如说翻红薯茎、捆柴、除草等等。很多时候我放学回来,爷爷还在外忙活,三面环山的屋子很阴暗,我总是把饭煮好。有时,爷爷身体不好,尤其是他的心绞痛,晚上他总是在床上翻来覆去,呻吟不已。从来,我不怕苦,我所害怕的是孤单与恐惧。后来因为上初中以及其他的一些缘故,我去了外婆家。

初中毕业后,我以一分之差无缘县里最好的高中。我便到长沙的一个民办中学读书。对于一个乡下孩子来说,我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我见到了随身听、手机、名牌服饰;知道了流行歌曲可以那样随意地听,电影可以那样随意的看;感受到很多新的意识观念,我惶惑,迷惘,感到自卑。我也压抑于无尽的浮华与喧嚣,虚妄与虚荣。我有过很多错误的思想与行径,我挣扎,反思,自责。我在突围。借助书籍,我组建起自我价值观,试图“凤凰涅槃”。不管怎样,我庆幸,我走过了。

07年,我进大学。告别过去的一切,我开始真正地思考人生以及我的理想与未来。我看到希望,一种强烈的活力在我的身体内流淌。我学习知识与技能,锻炼能力。

广播系学生范文篇3

这是一个家庭三代人的故事,是时展的一个缩影。它告诉人们,这就是我们生活过的年代,这就是不同命运的我们。

扎根农村:背负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农业

如果说在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产生了一批“留守儿童”,那么也产生了一批“留守老人”。09年暑假,我回乡,这是将近80岁的爷爷早就盼望的,正像他对每一个亲人都这样盼望一样。他剃着光头,性格倔强,好些年前,还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但非常勤劳。现在,我却体会着他那些繁琐的客套。岁月改变了他,但是有些东西却没有改变。

我常常见着,下午三点多,太阳还很强烈,他出去,在菜园里忙活。他还健康,有一身古铜色带黑的皮肤,身材瘦小,后背微驼,喜欢打赤脚,有时像孩童。他可以不这样勤劳,但是半个多世纪的农业生涯深刻地影响了他,仿佛这已经成了他根深蒂固的信念:他应该这样活着。很多年前,当大家还在一起的时候,他看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行径,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讲着那些遥远的受苦的岁月以及往事,感叹油然而生,我们不屑一顾,如此回答:时代过去了。

如今,农村的人越来越少,几个老人偶尔会聚在一起聊天。聊现代社会中他们曾经想都不能想的新奇事物,当然,作为农民,农业上的变化是其最重要的话题。他们不得不服老,他们所掌握的技艺,犁田、插秧、打谷等等,已经过时。今天,科技化与机械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农村的变革。

如果说农业的发展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保证,那么,像我爷爷这样的老人是首批功臣。他们从小孩到变老始终扎根在农村,做出了牺牲与贡献。当然,他们也享受到社会发展的好处:可以自由轻松地在电视上观看他们钟爱的戏曲。

走向城市:贡献城镇化的一个特殊时期

父亲是一个农民,他没读多少书,一是家贫,二是知识重要性的意识还未深入人心。但父亲是个活跃的人,早些年,他挖过水池,养过鱼以及乌龟;他跑过城市。但家境并没有什么改善。很多的傍晚,母亲在阴暗潮湿的厨房里忙活,父亲回来后不免叫着肚饿。我年幼,不懂事,总是抱怨着说:“又是鬼菜”。

我7岁那年,父母离开家乡到长沙城做小生意。一年一年后,家境有很大改善,父母的行动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效仿。但是,谁能想到他们所付出的艰辛。他们住的房子狭小拥挤。每天,父亲半夜去进货,母亲很早起床,很晚收工,一年到头如此重复。

有一年夏天,母亲得了胆结石,开了刀。出院的时候,她的肚子边还有一个医用袋,一根管子将其和肚内连接,以使渣水排出。她应该继续住院的。天热,在城市的小房里,有时她就坐在地上。不多天后,她回到乡下的外婆家休养,我依然记得我看见她的时候所感到的忧心:她是那样的瘦。父亲送回母亲后就又回到了城里,一个人去做生意。后来,母亲康复了。一些年后,有一次我和她一起上街,我时不时地要停下来等她,我抱怨她走得太慢,她只苦笑着说自己已经尽快走了。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脚伤,她背我去学校。我像意识到了什么,端详起母亲来,她的背有些驼,眼角有了皱纹,我一阵心惊而伤感,第一次意识到:母亲也是会老的。

终究,那些日子过去了,父母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新生活。如今,“农民工”、“打工”已经成了中国社会中的流行词,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的越来越富以及更多的孩子接受到高等教育。也许,父母自己都不知道,和像他们这样的人一起,很多年前的大胆尝试与很多年的付出,对一个国家所产生的深刻意义:中国的城镇化走过了一段很重要的路。

面向未来:一切都只是新的开始

无疑,我曾是无数“留守儿童”中的一员。有一段时间,我和爷爷一起过,那时奶奶已经过世,我伯伯一家都去了城市,原来10口人的屋子就剩下我们爷孙两个。那时,爷爷要做很多事,我经常要帮忙,比如说翻红薯茎、捆柴、除草等等。很多时候我放学回来,爷爷还在外忙活,三面环山的屋子很阴暗,我总是把饭煮好。有时,爷爷身体不好,尤其是他的心绞痛,晚上他总是在床上翻来覆去,呻吟不已。从来,我不怕苦,我所害怕的是孤单与恐惧。后来因为上初中以及其他的一些缘故,我去了外婆家。

初中毕业后,我以一分之差无缘县里最好的高中。我便到长沙的一个民办中学读书。对于一个乡下孩子来说,我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我见到了随身听、手机、名牌服饰;知道了流行歌曲可以那样随意地听,电影可以那样随意的看;感受到很多新的意识观念,我惶惑,迷惘,感到自卑。我也压抑于无尽的浮华与喧嚣,虚妄与虚荣。我有过很多错误的思想与行径,我挣扎,反思,自责。我在突围。借助书籍,我组建起自我价值观,试图“凤凰涅槃”。不管怎样,我庆幸,我走过了。

07年,我进大学。告别过去的一切,我开始真正地思考人生以及我的理想与未来。我看到希望,一种强烈的活力在我的身体内流淌。我学习知识与技能,锻炼能力。

广播系学生范文篇4

这是一个家庭三代人的故事,是时展的一个缩影。它告诉人们,这就是我们生活过的年代,这就是不同命运的我们。

扎根农村:背负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农业

如果说在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产生了一批“留守儿童”,那么也产生了一批“留守老人”。09年暑假,我回乡,这是将近80岁的爷爷早就盼望的,正像他对每一个亲人都这样盼望一样。他剃着光头,性格倔强,好些年前,还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但非常勤劳。现在,我却体会着他那些繁琐的客套。岁月改变了他,但是有些东西却没有改变。

我常常见着,下午三点多,太阳还很强烈,他出去,在菜园里忙活。他还健康,有一身古铜色带黑的皮肤,身材瘦小,后背微驼,喜欢打赤脚,有时像孩童。他可以不这样勤劳,但是半个多世纪的农业生涯深刻地影响了他,仿佛这已经成了他根深蒂固的信念:他应该这样活着。很多年前,当大家还在一起的时候,他看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行径,不厌其烦地向我们讲着那些遥远的受苦的岁月以及往事,感叹油然而生,我们不屑一顾,如此回答:时代过去了。

如今,农村的人越来越少,几个老人偶尔会聚在一起聊天。聊现代社会中他们曾经想都不能想的新奇事物,当然,作为农民,农业上的变化是其最重要的话题。他们不得不服老,他们所掌握的技艺,犁田、插秧、打谷等等,已经过时。今天,科技化与机械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农村的变革。

如果说农业的发展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保证,那么,像我爷爷这样的老人是首批功臣。他们从小孩到变老始终扎根在农村,做出了牺牲与贡献。当然,他们也享受到社会发展的好处:可以自由轻松地在电视上观看他们钟爱的戏曲。

走向城市:贡献城镇化的一个特殊时期

父亲是一个农民,他没读多少书,一是家贫,二是知识重要性的意识还未深入人心。但父亲是个活跃的人,早些年,他挖过水池,养过鱼以及乌龟;他跑过城市。但家境并没有什么改善。很多的傍晚,母亲在阴暗潮湿的厨房里忙活,父亲回来后不免叫着肚饿。我年幼,不懂事,总是抱怨着说:“又是鬼菜”。

我7岁那年,父母离开家乡到长沙城做小生意。一年一年后,家境有很大改善,父母的行动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效仿。但是,谁能想到他们所付出的艰辛。他们住的房子狭小拥挤。每天,父亲半夜去进货,母亲很早起床,很晚收工,一年到头如此重复。

有一年夏天,母亲得了胆结石,开了刀。出院的时候,她的肚子边还有一个医用袋,一根管子将其和肚内连接,以使渣水排出。她应该继续住院的。天热,在城市的小房里,有时她就坐在地上。不多天后,她回到乡下的外婆家休养,我依然记得我看见她的时候所感到的忧心:她是那样的瘦。父亲送回母亲后就又回到了城里,一个人去做生意。后来,母亲康复了。一些年后,有一次我和她一起上街,我时不时地要停下来等她,我抱怨她走得太慢,她只苦笑着说自己已经尽快走了。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脚伤,她背我去学校。我像意识到了什么,端详起母亲来,她的背有些驼,眼角有了皱纹,我一阵心惊而伤感,第一次意识到:母亲也是会老的。

终究,那些日子过去了,父母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新生活。如今,“农民工”、“打工”已经成了中国社会中的流行词,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的越来越富以及更多的孩子接受到高等教育。也许,父母自己都不知道,和像他们这样的人一起,很多年前的大胆尝试与很多年的付出,对一个国家所产生的深刻意义:中国的城镇化走过了一段很重要的路。

面向未来:一切都只是新的开始

无疑,我曾是无数“留守儿童”中的一员。有一段时间,我和爷爷一起过,那时奶奶已经过世,我伯伯一家都去了城市,原来10口人的屋子就剩下我们爷孙两个。那时,爷爷要做很多事,我经常要帮忙,比如说翻红薯茎、捆柴、除草等等。很多时候我放学回来,爷爷还在外忙活,三面环山的屋子很阴暗,我总是把饭煮好。有时,爷爷身体不好,尤其是他的心绞痛,晚上他总是在床上翻来覆去,呻吟不已。从来,我不怕苦,我所害怕的是孤单与恐惧。后来因为上初中以及其他的一些缘故,我去了外婆家。

初中毕业后,我以一分之差无缘县里最好的高中。我便到长沙的一个民办中学读书。对于一个乡下孩子来说,我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我见到了随身听、手机、名牌服饰;知道了流行歌曲可以那样随意地听,电影可以那样随意的看;感受到很多新的意识观念,我惶惑,迷惘,感到自卑。我也压抑于无尽的浮华与喧嚣,虚妄与虚荣。我有过很多错误的思想与行径,我挣扎,反思,自责。我在突围。借助书籍,我组建起自我价值观,试图“凤凰涅槃”。不管怎样,我庆幸,我走过了。

07年,我进大学。告别过去的一切,我开始真正地思考人生以及我的理想与未来。我看到希望,一种强烈的活力在我的身体内流淌。我学习知识与技能,锻炼能力。

广播系学生范文篇5

一、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新闻业务的独立操作能力等。但目前我国各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不足,教学效果欠佳,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设备投入不足,办学硬件匮乏

由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开办时间短,至今仍有许多院校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应用学科性质缺乏认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结果是不重视实践课程安排,认为实践教学课可有可无。很多教学实践课都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代替必要的技能训练,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作用和地位被忽视。重装备、高消耗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对录音机、摄像机、编辑机等电子采集设备及编辑与制作实验室有着极强的依赖性。一个成熟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科建设应该具备完善的配套实验室,包括摄影实验室、摄像实验室、视频编辑实验室、音频实验室、节目制作实验室、演播室等等。这些实验室与实验设备普遍价格贵、耗材高、磨损大,更新快。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受资金的限制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验教学投入不足,实验设备匮乏或陈旧。无资金投入又无设备支持,导致学生接触实验设备的机会少,实验课时几十个学生使用一台摄像机的现象在高校并不少见。这种设备短缺的局限使一些学校的实践教学安排只能向高年级倾斜,低年级学生实验教学时看的多,动手的少。硬件设施缺乏使得大多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基础实验教学都难以保证,更无法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性。

(二)实践内容层次不强,缺乏系统性规划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内容丰富,从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摄像、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制作、专题片拍摄、新闻栏目制作、新闻评论和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实践课时。由于开办时问短,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尚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几乎年年在调整,年年有变动。目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一年级普遍以通识课程为主,即使有少量的专业课也大多安排为新闻理论课,为数不多的实践课基本集中安排在二三年级。这样除带来设备使用冲突的问题外,还会出现实践内容与所学课程脱节,如新闻采访常常与摄像等实践课程在二年级同步开设,导致学生进行电视新闻采访时尚未掌握画面拍摄技巧,采访实践明显受到制约。同样,学生尚未深入了解电视节目形态与节目制作流程和技术时,进行电视节目策戈4与制作实践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由于实践课程设置缺乏统一规划与分层次安排,学生专业实践撞车、错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实践课程未能按部就班地开设,不仅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效果,也导致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缺少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

(三)师资力量薄弱,实践能力培养缺少引导性

作为新兴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面临的普遍问题,短时期内迅速扩张也必然导致专业师资严重短缺,这已成为制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瓶颈。目前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主力教师,大多是从人文、社科等非新闻专业转行而来,或者是刚参加工作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他们普遍从头学起,同时由于缺少业界经验,缺少对实践主题、过程、实践报告的设计、监督与检查,无法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进行有效指导。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所有新闻专业的实践与技能课程都由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而他们是否拥有高学历、高职称则是一个相对次要的问题。在我国,尤其是近些年,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已由重学历重职称变成唯学历唯职称。这就把相当多具有丰富业界经验的优秀新闻人才排除在了教学岗位之外。我国只有中国传媒大学等极少的几所院校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博士培养资格,每年有限的博士毕业生很难充实到地方高校中来。相当比例的博士毕业后更多的是进行纯理论研究,他们在理论课讲授与科研方面虽然成绩斐然,但由于同样缺少新闻实践工作经验,对专业技能实践的指导难以得心应手。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专业实践指导不力,导致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或流于形式,或由学生完全自主实践,缺少引导性和系统性,难以达到应有的提高。

二、系统性培养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新闻学不同于传播学。新闻学注重研究新闻报道的过程和细节,偏重业务实践,主要为媒体培养新闻人才;而传播学注重研究新闻传播的效果与影响,偏重理论探索,培养专家与学者。了解新闻规律,掌握职业技能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尽快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能用”和“好用”的人才,对于加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科和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需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一)树立重视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尚处于摸索阶段,各高校并未形成统一的体例。一些院校大多根据本校的师资情况开设课程,普遍偏重理论讲授,忽视实践教学,造成课程设置不科学,实用性不强,稳定性不佳。学生所学知识与业界需求脱节,导致一些广电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不会使用摄像机,不能独立进行节目策划、新闻评论写作,甚至有新闻专业博士生不会写新闻消息的感叹,令用人单位对新闻专业教育产生质疑。因此,重视专业技能是目前新闻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面对咄咄逼人的新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快速的反应和迅捷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重一l,/JI速前移。新闻记者能够在新闻现场即时为多家媒体提供现场直播报道是未来媒体融合趋势下的必然选择,这也对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几堂课学生就可以掌握新闻理论,但在实践中熟练运用理论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摸索,因此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在加强学生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积累的同时,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人,合理设置新闻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侧重技能与实用性的培养。

(二)强化实践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构建系统性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的水平逐次提高是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前提。改变目前实践教学缺少系统性的现状,可按照“基本+提高+创新+应用”的模式来实施。“基本”是指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基本实践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及技能,能够正确使用实验设备,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作风。“提高”是指综合性与设计型的实践能力。在掌握基本实践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设计综合性实验项目,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实验内容,通过自定选题、自主策划并独立拍摄制作各种类型的节目。这一环节要结合视频编辑、演播室节目制作、实验电视台运作等综合实验课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创新是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师生互动,综合提高”为理念,积极开展广电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包括任课教师命题的开放项目和学生的自主选题项目等。同时根据分层次实践教学的安排,积极组织各种专业技能比赛项目如摄影、摄像、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栏目创作、情景剧创作等各类DV大赛及主持人竞赛、新闻评论竞赛等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创新,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提高实践作品的专业水平。应用是指在学生实践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通过准新闻栏目与准新闻媒体,使学生的新闻作品播出与发表,同时通过与校内外部门与单位的合作,实现学生专业实践走出校门,由关注校园转向关注社会问题,将镜头对准社会,对准现实生活,达到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最终目的。在此培养模式下,还要确立专业实践与实习“一贯性、系统性与两结合”的培养原则。一贯性即人才培养方案中,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专业实践安排贯串大学四年,年年有,不断档,连成线。两结合即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时,将课堂内外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实习结合起来。

(三)推行专业实践导师制

导师制是近些年国内一些院校模仿国外大学新推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即从学生大一入学开始,就指定在校四年的指导教师。导师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非常普遍,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全面指导与规划,有时甚至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困难。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十分适合推广这种培养方式,导师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总体要求及本专业的实践课程安排,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持续四年的专业实践技能指导。这样不仅能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能够保证一贯性、系统性的实践培养方式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按照一贯性和系统化的目标不断提高,也有助于导师对教学实践环节的深层参与,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同样是一种提升。导师制同样可以聘请新闻单位的资深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引进具有新闻从业经历的指导老师对于提高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新闻领域,向公众传递新闻的途径和方法的许多重大发现不是产生于新闻学院,而是产生于新闻机构。聘请资深媒体人士作为指导教师,有利于与新闻媒体的现实需求接轨,使职业技能培养更加有针对性。导师制的前提是指导教师要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与目标,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保证投入足够的精力与热情,有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实行导师制还必须加强对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考核,否则就有可能流于形式,或出现由于导师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精力不同导致学生得到的指导严重不平衡的现象。

广播系学生范文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项目化教学;平台

广播影视教育作为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它的繁荣兴盛与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密不可分。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却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的产业需求。主要体现在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培养模式不合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缺乏项目实践能力;人才获得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跟不上产业的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综合化、应用型、服务型需要,缺乏创意、创新和创业意识与专业能力等多方面。项目化教学的内涵:所谓基于项目化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就是围绕一个校内外实际性的生产活动项目,在校内外导师的双重指导下和跟踪评价下,使学生从影视创作的前期策划、导演、拍摄到后期的制作、包装合成等环节都能得到训练。

1项目化教学平台建设依据

(1)当前高等院校的广播影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操机会少,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需要,影响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一些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广播影视专业设置不是从社会需求出发,而是根据本校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胜任能力设置课程,因而过窄过偏,脱离社会实际。(2)目前,我国广播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大多停滞在传统的模式上,人才培养跟不上时代对该类人才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需求,培养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并不是社会大量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与社会脱节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的提升。(3)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模式过于老化,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未来广播影视策划、制作与传播的中坚和人才资源,广播影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关系到高等院校的广播影视教育的水平,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创意创业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2项目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原则

2.1始终贯穿平台思维,创建项目承载平台,以项目驱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项目化的落地需要载体,平台化运作作为企业公司成熟的运营模式,可以借鉴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项目实践中,通过创建项目承载平台,以平台为中心进行项目化教学,以项目驱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将平台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器[1]。

2.2紧跟传媒行业的业态新发展,迎合业界对专业人才的技能需求,不断优化重组实验室资源,完善实验实训环境,为专业人才技能培养提供良好基础传媒业面临新的业态发展,全媒体的融合应用需要相应的人才专业技能。作为培养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紧跟传媒行业的业态新发展,不断优化完善实验实训平台,具有很大的必要性。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了一个全媒体交互式的综合性实验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建设及项目化教学应用,进一步训练专业学生的面向媒介融合的应用技能,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为业界培养优秀的从业人员。

2.3实验教学与教育科研、社会实践等实际应用结合实验教学与课程、科研、服务实践紧密结合才会富有生命力,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实验教学中的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部分内容来自教师的科研课题,部分来自学生自主申请的项目,也有的来自社会实践和实际应用的项目。项目具有新颖性、综合性、探索性、实用性、趣味性、挑战性等特色,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非常有益。

2.4进一步扩大“校校”“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规模,加强人才培养实验实训体系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目前的校内、校外专业实践平台的基础上,联合行业一些新兴的企事业单位,包括新媒体的运营单位、公司,进一步扩大“校校”“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规模,根据新业态的新需求,补充完善实验实训项目,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实验实训体系,满足业界对专业人才的技能需求。

3基于项目化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实施

3.1平台架构

基于项目化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项目化为驱动,重新整合资源,构建创新创业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服务型应用人才培养平台。图1基于项目化的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根据项目化教学平台建设的依据和原则,构建基于项目教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型项目实践平台。该平台包括基于生产过程的角色体验式平台,广播影视节目创作平台,校内外专业比赛平台,横向、纵向科研课题项目训练的拓展平台。构建服务型应用人才培养平台,包括立足项目开发为依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拓宽服务型应用培养的渠道,拓展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并且把毕业论文与实习、项目开发相结合。

3.2平台内容

3.2.1构建项目为中心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项目为中心,改革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把专业基础课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点,像传播学、广播电视导论等基础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观摩法等,结合经典的项目作品,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专业兴趣效能性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室、实训室、工作室(简称“三室一体化”)等项目训练,使学生从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项目实践中,构建创新创业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体系[2]。结合传媒类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相继与Adobe,Apple,Autodesk,达芬奇,大疆无人机等公司建立人才培养的教学平台,协同共建五大课程模块;同时拓展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广师视频”的教学功能,编写了《广师视频新闻理论》指导书。加强校外通过实习基地实践实践平台建设工作,新建十多个专业实习基地,与广州团市委共建的“穗团新闻”实习基地被评为2013年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印刷《穗团新闻纪实》一书,进一步拓展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途径[3]。

3.2.2构建创新创业型项目实践平台

这是基于项目化基础上的设计、开发、应用多维度综合实验实训平台。(1)角色体验平台。该项目实训平台基于广播影视作品的生产过程,强调提高型、设计型、综合创意型实训实践。以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通过参与院内校园电视台《广师视频》的项目实践凸显文化创意能力,学生参与校园电视新闻、校庆专题片、形象宣传片、微视频等节目的策划与制作,从而使学生在这些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全流程项目中得到了锻炼。《穗团新闻》是我院与共青团广州市委共同开创的一个校外角色体验平台。《穗团新闻》栏目中的《志愿者》《青联专题》《焦点人物》等节目的稿件撰写、现场出境采访、拍摄、后期剪辑、合成、演播室录制都是由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在校内教师的双重指导下制作完成。校内角色体验平台《广师视频》以技能的综合训练为主,校外角色体验平台《穗团新闻》以训练学生的艺术把握能力、大型项目实操能力为主。(2)创作平台。在校内外两个角色体验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实践教学途径,延伸实践教学覆盖范围,鼓励教师通过组建学生创作小组,积极参与学科专业竞赛以省级以上专业比赛,同时也积极参与大型活动的报道。校内每年主办数字媒体节、电影节为编导专业学生提供了项目创作平台。每年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作为专业师生优秀作品的展示平台,提高了师生创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院申报的横向、纵向课题作为学生项目训练的拓展平台。近年来,教师指导学生在“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3)技能认证教学平台。为提高我校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双证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相继与Adobe,Apple,Autodesk,达芬奇,大疆无人机等公司合作建立技能认证的教学平台,协同共建课程模块。通过技能认证教学平台,为需要进行技能考证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培训与考证服务,具体包括Adobe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Premiere,AfterEffects,Acrobat,Illustrator,Fireworks,InDesign等设计类软件技能、实操能力认证。近三年,实验中心累计组织了Adobe设计软件的培训和认证共9期,大疆无人机认证3期,Apple应用开发认证5期,累计294名学生获得了行业权威公司颁发的认证设计师证书,这为学生应聘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以及企业设计类岗位增加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学生整体核心竞争力明显,就业率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3.2.3构建服务型应用平台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适应社会需要的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是检验广播影视人才培养好坏的重要依据。为尽早与广播影视产业接轨,在人才培养中构建服务平台,强化在校学生服务能力的教育尤为必要。(1)建立“校校”与“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突破只是把学生送到实习单位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以校企合作项目为中心,通过强化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学生、企业之间的多方联动关系,形成协同创新中心,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技能,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2)基于工作项目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服务应用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相结合。立足项目开发,建立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在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教育,以让学生提前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4]。(3)毕业作品(设计)与创作直接服务于项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作品具有很强的项目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在毕业作品的选题开始,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结合我院合作单位的实际项目来报选题,选题确定后,毕业作品的创作全过程都在平台的指导和监督下去完成,发现问题的,指导教师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措施。通过这种反复的实践和磨炼,学生毕业作品的创作既可以按时按质完成,同时又可以为合作单位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为我院项目化实践教学不断提供原动力。

4以项目化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效果

4.1通过实施基于项目化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广播影视人才培养中教室与实验室教学内容的脱节的问题。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可进一步统筹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能把在教室里面讲解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具体的项目实践中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解决了广播影视人才培养中教室与实验室教学内容的脱节的问题。4.2通过全方位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广播影视人才培养中存在实践能力、创意能力和综合技能不强的问题。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职业服务水平,增强了就业核心竞争力,在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上取得了可喜成果,为进一步深化研究与广泛推广奠定了基础。4.3推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需要。通过项目化广播影视人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让学生在项目中学习、研究、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的意识与技能。目前,我校项目化实践平台已变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4.4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实践平台。项目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对广播影视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层次性、交叉性、体验性以及服务性功能,为学生专业能力、创意能力的开发、施展、延伸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有效实践平台。

5结束语

通过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改变了不适应广播影视产业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一种融创新、应用与服务于一体的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广播影视人才的社会适应力和综合竞争力,为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一个可具操作性的思路。

作者:陈军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颜彬.以工作坊为中心的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J].电影评介,2015(8):90-92.

[2]陈军.基于“三室一体化”下的全方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西部广播电,2016(11):46-48.

广播系学生范文篇7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实践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在国家繁荣的文化政策及各类社会政策、经济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民众的审美水平和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在新时期,广播电视编导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创作出更多更新颖、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影视作品。与社会活动、商业性质的影视创作不同,校园创作有着相对较高的宽松度和自由度,这为学生的自由创作和创新意识的养成提供了丰润的土壤。然而,当前开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地方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制于不完善、不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条件,学生创作思路相对局限。

1制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创新的主要问题

1.1教学模式相对封闭,学生实践机会少。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仍采用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室内理论课时仍占据课程较大比例,学生的实际操作也仅仅局限于课堂有限的几十分钟里,这种模式对实践性高的编导专业来说并不合适。学生动手机会少,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不能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无法为后期的创造性创作奠定基础。1.2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化,固化学生创作思维。广播电视编导作为相对年轻的专业,很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案仍然沿袭其他传统专业的模式,专业理论课的内容比重大于实践课,开设的课程追求面面俱到,粗放式的理论知识传授导致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化。1.3实践设备数量不足,部分设备陈旧落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艺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专业,高新设备的投入大大创新了广播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相应地要求从业人员熟悉各类设备操作。然而,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很多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设施更新换代缓慢,设备比较陈旧落后,且实践设备数量不足,实训场所建设滞后,与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不相匹配。学生鲜少接触专业的、高新的摄影摄像、录制导播等设备,无法形成创作的直观感触,创新空间有限。1.4规范化、规模化平台较少,学生创作与社会脱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要求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但由于当前不少地方院校建立的实践平台和基地较少,与校外专业的传媒机构、影视公司联系较少,学生消息相对闭塞,行业发展新风向、业内时兴影视类型等相关信息都难以在第一时间知晓,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不到市场的检验,创作能力滞后于行业发展,更谈不上创新变革。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改革尝试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从这个定义来看,创新思维具有不同于常规性思维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独立性、首创性和新颖性,创新思维就是打破常规、有创造性的思维。广西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广艺”)作为地方普通高等艺术院校,承担着为地区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服务当地文艺事业发展的重任。长期以来,针对上述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实践创新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广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在自身实践教学上进行了许多改良尝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2.1调整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和户外实践环节的课时比例。除部分通识必修课之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课程多是实操性非常强的课程,如摄影、影视剪辑、后期制作等。在制定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时,广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调整了理论教学和时间教学的比例,进一步加大了室外课程实训环节的比重,旨在提升学生实际拍摄制作的能力。作为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有很多课程都需要继续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如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等,通过系统化的综合实践训练,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创新构思打下良好基础。2.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侧重地引导学生形成自我风格。广播电视艺术与电影学等关系紧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同样也涉及艺术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等基础理论课程。通常,授课教师如果单纯讲解教材上的知识,会显得课程十分枯燥。为此,广艺相关专业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在讲解的时候采用学生习作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启发法等方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用形象的实例来阐释抽象的理论,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理论扎实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树立首创、独创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创作,不同专业课任课教师还有意地进行类型化教学,即教师从自身擅长的影视类型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例如,对艺术电影、实验电影有所造诣的专业教师,在其所教授的课程中,较多地带领学生对电影电视史上经典的影视作品进行观摩,并且鼓励学生在自身创作中对电影语言进行实验性、先锋性的尝试和创新;在纪录片、专题片领域有研究成果的专业教师,则引导学生加强自身文化素养和知识积累,创作具有个性或反映社会现象、具有深度的影视作品。2.3完善各项硬件设施,鼓励学生使用高新设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基础硬件设施和专业设备有着十分高的要求,为了充分保障师生各项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广艺影视编导系先后引进了较为先进的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同时不断更新摄影摄像设备,改进建成非线性编辑等一系列多功能实验室,硬件配套水平超出同地区其他开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院校。与此同时,各专业任课教师还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类影视拍摄制作设备的更新资讯,引进或鼓励学生在创作中投入使用诸如无人机等此类新设备,这些设备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作品的视听表现手法,使学生能够将创作构思的影像艺术变成现实,唤起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新设备最大的意义在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允许学生大胆地发表、试验各种幻想,这对培养学生勇于尝试、开拓进取的精神十分有利。2.4开拓多条对外实践渠道,激发学生创新动力。为了鼓励学生走出去,面对现实挑战,到更加规范的平台进行锤炼,接触高水平影视作品制作流程,接受变化,拓宽视野,激发创新动力,广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还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一是大力建设校内传媒机构,为学生提供在校实践的机会。其中,广艺影视与传媒学院的影传传媒,是按照公司结构模式进行项目化运作的非营利性多元化学生传媒组织,这一学生组织以影视节目制播和传媒文化活动开展为主。影视传媒成立以来,承接了广艺各类大中型校级活动、文艺晚会的录制等工作。二是加强校外联动工作,为学生提供开阔眼界的途径。电视台、报社、影视制作公司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最适合的实习机构,广艺影视编导系积极为学生联系广西电视台、南宁电视台等这一类有影响有规模的媒体实习机构,推荐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实习,为学生由理论转向实践、从校园走向社会搭建桥梁。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广艺影视编导系不定时地还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邀请一些国内外高等院校的专业教授、资深媒体人到校举办讲座,与学生分享当前行业的科研成果和发展新动态。与此同时,广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还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影视比赛,激发自身实践创新的能力。在竞争中,学生不断成长,开阔眼界,发散思维,更有机会与校外优秀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大大提高了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

3结语

创新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能力也是广播电视事业竞争的核心所在。大学本科阶段是学生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广西艺术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珍视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运用基本技能解决现实问题,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个性特长,根据自身素质构成和知识构成进行不同风格的作品创作。在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中,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得以打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这一成效表现为该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频频斩获全国各类高校电影节奖、类型影视作品赛事等级奖、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等级奖及优秀奖等。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广西艺术学院影视编导系立足地区特点,充分整合自身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有针对性地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进,归纳出符合自身特点和特色的实践教学途径,可谓初见成效。这当中的经验既值得总结发扬,也需要继续以创新求创新,这样才能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卫欣,张律.创意之门[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2]惠阳,马王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3):40-41,64.

[3]陈昊姝.浅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之创新[J].今传媒,2012(6):133-134.

[4]张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J].天中学刊,2013(10):123-125.

广播系学生范文篇8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

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就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总结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计划。互联网技术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想要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技能水平的复合型传媒人才,就需要结合用人单位的根本需求,培养学生的互联网素养,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堂教学质量。

一、互联网思维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围绕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坚持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需求,广播电视编导涉及到专业知识较为复杂,在实践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我国新兴工业的发展情况。通过教师的正确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想要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需要注重校企合作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学校定期聘请优秀企业职工,到校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打造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团队,负责实践教学流程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同时要利用好社会现有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岗位实习机会,全面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整体质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实践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搭建互联网技术平台,扩充专业教学资源,助力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立足人才综合素养提升的根本目标,进行实践教学任务设计,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还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模式。因此,需要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合理运用互联网思维,保证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与实时性。

二、基于互联网思维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实践技能培养策略

(一)创新人才培养观念

互联网时代下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强化学生的媒体技能和网络技能,在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网络时代下媒介融合的主要趋势,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思维,对传媒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训任务过程中,能够根据互联网营销模式,制定出合理的运营手段,主动参与到广播电视节目信息的采集过程中,在提高自身职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了解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前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变革,提高学生的跨媒体运营能力。

(二)调整课程教学体系

互联网思维影响下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注重学生互联网技术的训练,结合媒体融合的发展需求,改变传统媒体行业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技能需求,教师通过实践教学任务的制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敏锐的行业发展洞察力。在互联网的发展背景下,进行媒体行业人才培养,需要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媒体技术相融合,调整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对一些陈旧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增加现代流行的微视频剪辑与制作等相关知识,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近年来,互联网产品的不断推出,对传统网络营销形式带来了冲击。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融入互联网产品策划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网络媒体运营能力,通过多元化实践数学课程的设计,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技术在广播电视编导行业中的应用价值。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构建实践教学平台,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有效避免实践教学场地不足、实践教学设备不完善等问题,学生通过多样化的网络教学工具,参与到实践教学项目实训的过程中。互联网媒体实践教学平台,能够为学生打造虚拟化实践教学情境,通过仿真实验进行场地和设备的模拟,让学生通过网络完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剪辑、栏目制作、微电影拍摄等职业项目。

(三)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想要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就需要全体教职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高校需要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具体岗位要求,将不同领域的优秀教师整合在一起,打造出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共同解决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受到教师学历和从业经验的限制,高等级的优秀教师数量有限,大多数教师正处于新媒体格局的适应阶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采用的教学内容和实训方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实践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所选择的实训内容与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不符。因此,在进行技术类专业师资团队打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降低对教师学历的要求,注重教师实践技能的考核。鼓励互联网技术应用熟练度较高的青年教师,兼职承担广播电视媒体自办网站的实习任务,提高自身的岗位实践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高校可以与当地广播电视传媒企业合作,定期组织传媒专业的优秀教师,前往各媒体机构进行岗位实习,让教师深入了解当前我国新媒体的发展趋势,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进行广播电视媒体运营机制的调整。近年来,“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高素质教师的数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进行实践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会将自身的实习经验分享给学生,保证实践环节的开放性,同时,在实训项目制定的过程中,可以融入网络新闻采编、互联网创业运营等职业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

(四)整合多元化教学资源

互联网具有庞大的数据资源,可以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训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虚拟实验室,负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高校想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就需要注重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的建立,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教师在进行项目活动制定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出相应的任务要求。例如:数字化视频网站的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剪辑、节目内容的运营推广等,都属于现代化广播电视编导人才需要掌握的互联网技能。学校可以打造一流教学团队,共同管理校园互联网平台,让学生在参与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了解互联网技术与媒体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自身互联网理论基础的同时,通过互联网实践了解编导技术设计流程,以及剪辑软件的运用方式,从而深入挖掘广播电视编导技能与互联网技术之间的异同点。

(五)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形式,互联网技术扩充了信息资源的传播渠道。因此,在进行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做好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运用多元化的网络教学手段,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实训环境。通过互联网实验室、企业岗位实习等方式,让学生直接接触具体工作案例,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能够为学生的信息采集提供便利,让学生认识到互联网技术的变革路线。在进行音视频节目制作相关任务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采集,并及时获取群众的视听反馈。由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学生之间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制定出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项目任务。结合商业化、产业化的发展特点,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现代化广播电视行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因此,学校可以与传媒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传媒专业人才,缓解专业人才实践技能培养过程中实训资金不足的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就需要创新人才培养观念、调整课程教学体系、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整合多元化教学资源,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子月.“互联网+”思维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策略[J].记者观察,2020(6):105.

[2]杨婧.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J].流行色,2020(6):129-130.

广播系学生范文篇9

关键词: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尤其是部分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融合媒体时代现代传播体系的全能型媒体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

混合式教学模式,即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在媒介融合的今天,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将互联网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线上”与“线下”共同发展促进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将学生引入深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性。(一)建设互联网教学平台。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即在于开发互联网在线课程,因此,建设互联网教学平台是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根基。第一,大规模建设开放“大学慕课(MOOC)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在宝鸡文理学院,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到全校各专业,都运用了“慕课”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学校教务处亦组织教师开展微型课程、“慕课”精品课程等讲课大赛,一方面,推动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混合教学模式的创新转变;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在线课程学习平台与资源。第二,开发建设在线课程学习手机应用App。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人手一机”“机不离手”等现象已屡见不鲜。因此,与时俱进地开发建设在线课程学习手机应用App也是建设互联网教学平台的一个重要举措,能够让学生有效分配和利用课余时间,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第三,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开发在线学习平台。据腾讯《2017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用户数已达9.63亿。“薄荷阅读”“知米阅读”“百词斩”及“芝士派”等知名英文学习公众号已成为广大微信用户青睐的对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同样可以开设微信公众号学习平台,在微信公众号中课程内容、最新专业资讯、专业基础知识等,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留言等方式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微信公众号学习平台,一方面,可以巧用微信公众号拓展专业学习的新途径;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建立自己的个人微信公众平台。这也是在融合媒体时代,进行新媒体教学的重要课程内容,使学生巩固课程所学知识,增强新媒体实训能力。第四,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亦译作“颠倒课堂”,最早源于美国。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与亚伦•萨姆斯使学生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后回家做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颠倒”或“翻转”,变成学生课前在家里听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或实验,于是便形成了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涵盖了“非线性编辑”“电视摄像”“影视特效制作”“演播厅技术”等实践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已开发的互联网在线学习平台,提前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提前完成实践课程的学习,熟悉AdobePremierePro、AdobeAfterEffects等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当场出题,设计实验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和实践,教师对该部分教学知识当场校验,并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混合教学的优势,尤其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课程,可以让学生提前学习基础知识,在课堂上再予以巩固复习;而且,教师在线课程的视频可分配给学生以小组轮流制作的形式完成,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加深对于课程知识的学习,又可以提高视频制作的专业能力。二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有着活泼的性格、活跃的思维和创新的想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潜力和创新能力。三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18年10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观看课程视频,在线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搜集和查阅资料,比较同一门课程在不同地区、不学生校及不同教师之间的异同,扬长避短,总结和提炼知识的精华。这样既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和深入分析能力。(二)互联网教学平台与传统教学模式共发展。在建设互联网教学平台的同时,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不可忽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检验和巩固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第一,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查漏补缺,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第二,通过传统课堂教学活动,如学生演讲授课、小组研讨、竞赛式教学等,可以有效巩固学生在网络在线课程中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性和顽强拼搏的斗志;第三,面对面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三)开展调查性课程评估。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无论是互联网在线课程,还是传统课堂线下课程,都需要展开实时的学生调查与评估,要及时搜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课程评估结果,第一时间予以改进,以形成最适合学生能力和条件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最终目标。

二、促进多元化课堂发展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因其多元的专业属性,同时具有表演、戏剧、电影、编导、音乐等多学科的特点,促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多元化课堂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剧本创作”课程,既有戏剧特点,又有表演特性,学生需要了解诸多电影理论知识与视听语言基础知识。因此,通过构建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专业学生对综合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一)加强户外教学活动。广播电视编导作为面向“互联网+”环境、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科与戏剧影视学科,能够有效利用当地传统文化、民俗资源与民族文化,是融合媒体时代下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融合媒体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为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互联网与新媒体成为此类院校突破校址地域限制的重要手段。宝鸡文理学院坐落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周秦文明发源地———陕西宝鸡市,宝鸡拥有周公庙、法门寺、炎帝陵、青铜器博物馆等诸多历史人文类景区,亦有皮影、泥塑、血社火等传统民俗资源,还有周礼文化与关陇方言等民族文化,学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若能深入利用这些民俗资源与传统文化,既可以为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创作寻求丰富的素材资源,又能借助实践作品与新媒体弘扬传统文化与传承民俗艺术。因此,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可以加强课程户外教学活动,通过户外教学活动的开展极好地利用当地民俗资源与传统文化,教师可带领学生深入具有丰富民俗资源与传统文化的地区进行户外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民俗资源与传统文化的理解认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作水平,以及培养学生运用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学生实践作品,从而宣传校址所在区域的地方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优化多元教学方法。推进多元化课堂教学改革,还应优化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单纯的理论讲授,便让学生从事剧本写作,难以形成主题深刻、人物鲜明、故事流畅、情绪激荡的优秀剧作。因此,教师应该在运用传统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基础上,结合实际融入情景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剧本创作”课程,应大量使用情景教学法与体验教学法,许多剧作场景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细节的刻画,都可采取情景教学法与体验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堂现场的舞台戏剧表演,促进学生观察生活细节,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真切反应来刻画剧作细节;通过学生各自的人物性格特点来设置人物形象等,使学生写出的剧作更加具有真实性和深刻性;通过学生的自我表演和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切身情感体验,来构建剧作中的人物情绪,从而使学生创作出具象的、可演绎的动作性剧本文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优化多元教学方法时,还要注重不同教学方法在不同课程中的合理运用。如学生在“影视剧本创作”课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撰写剧本和自我演绎微影片,而在“电视节目导播”或“演播厅技术”课程中,可以有效地运用实验室器材设备让学生进行现场演绎、现场录制和现场直播的课程训练,以丰富多元化的课堂形式。

三、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其实践性鲜明的专业特色,因此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改革中,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基础环境;其次,实践教学要联合课程内容,剧本创作、电视摄像、后期制作是不可分割的实践步骤;最后,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实践教学设备,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四、结语

鉴于目前市场对广播电视人才的需求,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地方院校应该以应用型为新的办学定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从而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该产业的发展,促进专业人才创新以进一步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0-15.

广播系学生范文篇10

【关键词】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能力导向;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保障体系

在当前的人才市场中,学生就业难与社会用人单位招工难的现象同时存在,而这种现象的背后,则是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产生脱节的问题。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脱节现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树立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的教学观,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评价体系以及教学保障体系作出完善。

一、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的实践教学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职业能力发展导向的实践教学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与岗位胜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教师团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作出优化。一是教师团队有必要重视利用“双证制”标准推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双证制标准即文凭证书标准与职业证书标准,通过推行“双证制”标准,学生所具有的职业能力能够与社会单位人才需求实现良好对接。当然,针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缺乏对应职业证书的问题,院校有必要联合劳动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单位共同制定相关职业标准,从而对学生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岗位中的职业能力要求、具体任务等作出明确,从而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二是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必要支撑。从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构建来看,院校有必要针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人才培养需求,构建广播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实训室、小型演播室以及素材采集室等实训场地,并有必要将校园媒体作为学生开展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院校可以使用“引台入校”的形式,与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协同构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生产基地,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将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构建来看,院校有必要与广播电视媒体或者社会影视公司共建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为学生开展定岗实习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撑,在此过程中,院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科研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从而提升自身在与社会单位合作中的优势与话语权,继而与社会单位共建互利共赢的格局。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改革过程中,重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发展状况作出全面掌握,而且能够反作用于教学活动,指导教学活动能够体现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视。具体而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与终结性考核,而且需要重视学生技能素养的提升与过程性评价,与此同时,为了推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评价体系体现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特点,院校有必要推动课程评价内容、方式、主体等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从课程考核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来看,课程考核内容应当以学生的理论素养、技能素养以及职业素养为核心,并围绕这三项核心内容细化评价指标,如在职业素养方面,院校需要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作出考察,从而确保学生职业素养满足社会用人单位需求;从课程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来看,除了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之外,能够应用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节目策划文化写作、节目收视调查暨评析报告写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也包括基于各类专业活动的微电影大赛、广告作品比赛等;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来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评价过程不仅需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需要重视学生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参与。其中,学生针对自身学习过程所开展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身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继而努力进行自主提升与自我完善。社会用人单位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参与,则能够让评价工作与社会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实现更好的对接,这对于提升评价工作的客观性、有效性等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保障体系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材是确保教学活动得以有序开展的重要依据,而教师队伍则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教学成效,因此,院校有必要重视推动教材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发展,从而为职业能力导向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保障。从教材的开发方面来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教师团队有必要与行业专家学者、社会单位构建良好的协作关系,从而以社会媒体和影视公司的人才需求为依据,明确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教材开发目标,并围绕真实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教材中的知识分布、能力要求等作出合理安排。在此过程中,教材内容可以依据工作情境进行开发,并在每个工作情境中设置教学目标、教学项目、知识链接以及实力分析等模块,从而引导学生在完成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项目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与此同时,教材内容需要重视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领域中的前沿理论实现对接,从而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领域中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推动学生理论素养、能力素养等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双师型教师队伍指的是兼具专业理论素养、教学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在这一教师队伍的构建过程中,院校有必要鼓励教获得专业对口的资格认证,并有必要为教师深入社会媒体以及影视公司开展顶岗实践的机会,从而促使教师团队能够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领域中的最新动态、前沿知识等作出全面了解,并对社会媒体以及影视公司所具有的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认知,从而为教学改革工作以及教学活动的优化提供依据。与此同时,院校有必要打造一支具有双师型能力的兼职教师队伍,如院校可以邀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领域中的技术人员、专家学者来校担任讲师,或者邀请他们对既有的教师团队进行指导,从而将他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引入院校,继而推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的发展。

四、结语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需要树立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并通过重塑课程标准、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完善评价体系、开发校本教材以及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杰.电视节目制作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及研究[J].才智,2017,10:23

[2]徐致远.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专业建设的几点构想[J].西部广播电视,2015,21:8,20

[3]郝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合作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初探———浅议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教学改革[J].今日中国论坛,2013,15:257~258

[4]顾芳芳,任燕.《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物业,2011,10(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