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记者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6:28:41

广播记者

广播记者范文篇1

美国著名新闻学者、社会学家盖伊•塔奇曼在《做新闻》一书的开头写道:“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其功能就是告诉人们想知道的、需要知道的、以及应该知道的消息。”顾名思义,记者就是在这个“窗口”里发现、搜集、整理、传播消息的专业人员。不难看出,发现与搜集是采访,整理与传播是写作。这就是记者最基本、最平常的工作,但也是最难学、最复杂,终身都要修炼的能力和素养。

如何办好广播节目,提高节目质量,除了丰富节目内容,增强创优意识;熟练运用手中的话筒,多出带“响”的新闻之外。究其根本,首先应该对广播记者队伍的采写素养引起足够的重视。采访与写作是传播新闻的首要环节,也是新闻界经久不衰的话题。

新闻界常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或是“六分走、三分想、一分写。”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为了掌握第一手素材,亲身感受现实生活,只身前往我国环境恶劣、闭塞落后的的西南、西北地区,进行实地采访考察,历时十个月,行程四千多公里,最终写出了名震一时的经典之作《中国西北角》。

新闻采访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是记者对事发现场和人的观察、感受。这就是新闻人常说的“用眼看、用耳听”的感性认识。第二是对所得材料的研究分析,这是记者对新闻素材的取舍,用“心、脑”思索的理性认识。第三就是记者采访中最原始、最常用的提问,它是“手、眼、心、脑”并用,可谓是“再实践”了。因为新闻现场情况复杂多变,时常发生出人意料之外的事情。这就要求记者在这稍纵即逝的时间里,随机应变、机智、深刻地发问。由此可见,在采访的三个过程中,提问是广播记者最基本、最关键的采访技能。所以,这里就采访提问着重谈一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在广播电视中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提问,某个人舍己救人、见义勇为或获得荣誉、夺得金牌……记者立即伸过话筒,问:“你当时怎么想的?你现在有什么感想?你还有什么话要对听众说?”……诸如此类的提问,千篇一律,千人一调,问者敷衍了事,被问者不知所云,听者味如嚼蜡,甚至贻笑大方。每当这时,在我们身边时常有听众调侃:“我当时想到了革命英雄。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是我们记者的责任,也是我们的缺憾!

结合自己在临夏电台的采访实践,谈谈广播记者在采访提问中值得关注的几个意识与操作上的问题。

其一、提前谋划、准确到位。在新闻采访现场、新闻当事人,报纸、电视同行,各界群众等,无数双眼睛、耳朵在看你听你问什么,怎么问。在这关键有限的时刻,记者准确的提问,被问者圆满地回答,才能使广大受众获得满意的信息。美国记者麦克道尔说,艺术家、科学家、作家、政治家以及其他有名望的人,往往鄙视那些表现出对他们的活动和声望不了解的记者。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之初,有超前意识,提前谋划,尽可能多的占有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包括历史渊源,因果关系、各种细节;新闻当事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喜恶爱好,社会关系等等,研究分析出最主要的问题,然后尽可能详细的编写出采访提纲。提问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自然性,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其二、角度独特,思维开阔。在新闻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同一件新闻事实、同一个采访对象,几家新闻媒体或几位记者同时采访,其结果却各具特色,水平高低不同。有的平平淡淡、陈词老调,有的却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其差别就在于每位记者的思维方式不同,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便是记者智慧和经验“功夫”的展现。那么,如何才能提出独特的问题呢?从思维方式上来讲,首先运用跳跃式思维,从这件事连想到另一件事,由此时跳跃到彼时,在时间空间的切换中,引发你对事件和人物更全面、更细致的比较,从而激发出独特的问题。其次运用逆向思维,就是说对人和事不仅要从正面看,更要从反方向思考问题。多几个假设,多几次否定加否定,一定会有意外的想法和收获。最后运用换位思维,不仅是站在记者的角度上去想问题,更要交换身份,换位到新闻人物或广大听众的位置上看问题,假若我是他,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我们的采访就会变得更加客观深刻,突发奇想。央视主持人白岩松采访著名演员李默然时,问:“您在观众中有两个形象,一个是邓世昌、一个三九胃泰,对两个形象您如何看待?”机智幽默,含锋不露,可谓是棉里藏针,发人深省。

采访是手段,写作是目的。深入采访,是为了写出好听的新闻稿件。下面我们对广播记者的写作素养,初步作一些探讨。

假如有人问:“你会写广播稿吗?”你也许会觉得很可笑。我们经常在报刊、电视台发表新闻作品,送到广播电台播送,不就是广播稿吗?真正的广播人并这样认为。法国大文豪法朗士讲过这样一件事:莫里哀写过很多剧本,上演后很受观众喜爱。但是,评论家认为他的文章不好,写得重复、罗索、冗长。法朗士说,这是看法不同,莫里哀的剧本不是用眼睛看的文字,而是用耳朵听的文章。广播是声音艺术,是听觉世界的科学延伸。因此,广播稿不是给人看的,而是播给人听的。反之亦然。

广播稿是广播中各种不同报道体裁的统称,它包括新闻、通迅、录音报道、广播谈话、配乐(音)广播等报道形式。这些报道形式虽然各有特点,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播给人听的,因此,在语言、结构等方面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在写作上也有一些共同要求。我们竭尽全力办广播,搞“村村通”,目的是让千百万广播听众听懂听好,受到教育和影响。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等的共同努力,而记者写好搞件则是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因此,广播记者应该精心研究广播的特点和要求,按照广播宣传的规律,不断磨练写作素养,提高广播节目的收听效果。

广播稿的写作要求是由听觉规律来决定的,广播听众的心态,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几“爱”几“厌”。爱,是广播媒体的特色和优势;厌,便是广播节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爱新厌旧。即爱听时效性强、新鲜的报道。厌恶时过境迁,迟缓拖沓的报道。2、爱软厌硬。即喜爱活泼的文风和亲切悦耳的播音,厌恶生硬呆板,盛气凌人的说教。3、爱近厌远。即喜爱在地域或利益上与自己比较接近的报道,对相距甚远或关系不大的报道则表现出漠不关心。4、爱短厌长。即喜爱短小精悍的报道,厌恶篇幅过长,文辞拖拉的报道。

因此,根据上述优势和问题,我们写广播稿,就应该在坚持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根据听众的要求去写作。归纳起来,广播稿的写作特点主要有:

第一,以具体形象的事实说话。要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枯燥的数字,力求使听众听得懂、摸得着。也就是使理性的东西形象化,抽象的具体化。

第二,要写的短小精悍。短是一切新闻作品的共同要求。广播稿更要短,表现在篇幅短、段落短、句子短三个方面。简洁更是一切语言文字的最高追求,我们理应时刻铭记海明威等中外语言大师的谆谆告诫。

第三,通俗易懂。这仍是从听的角度提出的,报刊上的文章看不懂,可以停下来琢磨,直至懂了再接着看;广播一听即过,如果哪个词、句没听明白,便无法补救。通俗绝非庸俗,语言要通俗流畅,要写“话”而不是“文”,应尽量少用行话、专用词和术语。

广播记者范文篇2

美国著名新闻学者、社会学家盖伊•塔奇曼在《做新闻》一书的开头写道:“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其功能就是告诉人们想知道的、需要知道的、以及应该知道的消息。”顾名思义,记者就是在这个“窗口”里发现、搜集、整理、传播消息的专业人员。不难看出,发现与搜集是采访,整理与传播是写作。这就是记者最基本、最平常的工作,但也是最难学、最复杂,终身都要修炼的能力和素养。

一、如何办好广播节目,提高节目质量,除了丰富节目内容,增强创优意识;熟练运用手中的话筒,多出带“响”的新闻之外。

究其根本,首先应该对广播记者队伍的采写素养引起足够的重视。采访与写作是传播新闻的首要环节,也是新闻界经久不衰的话题。

新闻界常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或是“六分走、三分想、一分写。”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为了掌握第一手素材,亲身感受现实生活,只身前往我国环境恶劣、闭塞落后的的西南、西北地区,进行实地采访考察,历时十个月,行程四千多公里,最终写出了名震一时的经典之作《中国西北角》。

二、新闻采访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是记者对事发现场和人的观察、感受。这就是新闻人常说的“用眼看、用耳听”的感性认识。第二是对所得材料的研究分析,这是记者对新闻素材的取舍,用“心、脑”思索的理性认识。第三就是记者采访中最原始、最常用的提问,它是“手、眼、心、脑”并用,可谓是“再实践”了。因为新闻现场情况复杂多变,时常发生出人意料之外的事情。这就要求记者在这稍纵即逝的时间里,随机应变、机智、深刻地发问。由此可见,在采访的三个过程中,提问是广播记者最基本、最关键的采访技能。所以,这里就采访提问着重谈一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在广播电视中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提问,某个人舍己救人、见义勇为或获得荣誉、夺得金牌……记者立即伸过话筒,问:“你当时怎么想的?你现在有什么感想?你还有什么话要对听众说?”……诸如此类的提问,千篇一律,千人一调,问者敷衍了事,被问者不知所云,听者味如嚼蜡,甚至贻笑大方。每当这时,在我们身边时常有听众调侃:“我当时想到了革命英雄。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是我们记者的责任,也是我们的缺憾!

结合自己在临夏电台的采访实践,谈谈广播记者在采访提问中值得关注的几个意识与操作上的问题。

其一、提前谋划、准确到位。在新闻采访现场、新闻当事人,报纸、电视同行,各界群众等,无数双眼睛、耳朵在看你听你问什么,怎么问。在这关键有限的时刻,记者准确的提问,被问者圆满地回答,才能使广大受众获得满意的信息。

美国记者麦克道尔说,艺术家、科学家、作家、政治家以及其他有名望的人,往往鄙视那些表现出对他们的活动和声望不了解的记者。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之初,有超前意识,提前谋划,尽可能多的占有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包括历史渊源,因果关系、各种细节;新闻当事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喜恶爱好,社会关系等等,研究分析出最主要的问题,然后尽可能详细的编写出采访提纲。提问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自然性,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其二、角度独特,思维开阔。在新闻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同一件新闻事实、同一个采访对象,几家新闻媒体或几位记者同时采访,其结果却各具特色,水平高低不同。有的平平淡淡、陈词老调,有的却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其差别就在于每位记者的思维方式不同,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便是记者智慧和经验“功夫”的展现。

那么,如何才能提出独特的问题呢?从思维方式上来讲,首先运用跳跃式思维,从这件事连想到另一件事,由此时跳跃到彼时,在时间空间的切换中,引发你对事件和人物更全面、更细致的比较,从而激发出独特的问题。其次运用逆向思维,就是说对人和事不仅要从正面看,更要从反方向思考问题。多几个假设,多几次否定加否定,一定会有意外的想法和收获。最后运用换位思维,不仅是站在记者的角度上去想问题,更要交换身份,换位到新闻人物或广大听众的位置上看问题,假若我是他,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我们的采访就会变得更加客观深刻,突发奇想。央视主持人白岩松采访著名演员李默然时,问:“您在观众中有两个形象,一个是邓世昌、一个三九胃泰,对两个形象您如何看待?”机智幽默,含锋不露,可谓是棉里藏针,发人深省。

采访是手段,写作是目的。深入采访,是为了写出好听的新闻稿件。下面我们对广播记者的写作素养,初步作一些探讨。

假如有人问:“你会写广播稿吗?”你也许会觉得很可笑。我们经常在报刊、电视台发表新闻作品,送到广播电台播送,不就是广播稿吗?真正的广播人并这样认为。法国大文豪法朗士讲过这样一件事:莫里哀写过很多剧本,上演后很受观众喜爱。但是,评论家认为他的文章不好,写得重复、罗索、冗长。法朗士说,这是看法不同,莫里哀的剧本不是用眼睛看的文字,而是用耳朵听的文章。广播是声音艺术,是听觉世界的科学延伸。因此,广播稿不是给人看的,而是播给人听的。反之亦然。

三、广播稿是广播中各种不同报道体裁的统称,它包括新闻、通迅、录音报道、广播谈话、配乐(音)广播等报道形式。

这些报道形式虽然各有特点,但是由于它们都是播给人听的,因此,在语言、结构等方面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在写作上也有一些共同要求。我们竭尽全力办广播,搞“村村通”,目的是让千百万广播听众听懂听好,受到教育和影响。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等的共同努力,而记者写好搞件则是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因此,广播记者应该精心研究广播的特点和要求,按照广播宣传的规律,不断磨练写作素养,提高广播节目的收听效果。

广播稿的写作要求是由听觉规律来决定的,广播听众的心态,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几“爱”几“厌”。爱,是广播媒体的特色和优势;厌,便是广播节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爱新厌旧。即爱听时效性强、新鲜的报道。厌恶时过境迁,迟缓拖沓的报道。

2、爱软厌硬。即喜爱活泼的文风和亲切悦耳的播音,厌恶生硬呆板,盛气凌人的说教。

3、爱近厌远。即喜爱在地域或利益上与自己比较接近的报道,对相距甚远或关系不大的报道则表现出漠不关心。

4、爱短厌长。即喜爱短小精悍的报道,厌恶篇幅过长,文辞拖拉的报道。

因此,根据上述优势和问题,我们写广播稿,就应该在坚持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根据听众的要求去写作。归纳起来,广播稿的写作特点主要有:

第一,以具体形象的事实说话。要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枯燥的数字,力求使听众听得懂、摸得着。也就是使理性的东西形象化,抽象的具体化。

第二,要写的短小精悍。短是一切新闻作品的共同要求。广播稿更要短,表现在篇幅短、段落短、句子短三个方面。简洁更是一切语言文字的最高追求,我们理应时刻铭记海明威等中外语言大师的谆谆告诫。

第三,通俗易懂。这仍是从听的角度提出的,报刊上的文章看不懂,可以停下来琢磨,直至懂了再接着看;广播一听即过,如果哪个词、句没听明白,便无法补救。通俗绝非庸俗,语言要通俗流畅,要写“话”而不是“文”,应尽量少用行话、专用词和术语。公务员之家

广播记者范文篇3

(一)新闻发现能力含义。新闻发现能力是指记者在报道新闻和搜集新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闻敏感程度。通过对新闻发现能力的分析,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新闻线索、新闻视角、新闻价值以及新闻故事情节的发现能力[1]。(二)培养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重要性。记者所具备的新闻发现能力直接关系着新闻事业的未来发展,如果新闻记者的新闻发现能力比较弱,就会影响记者的判断,无法分辨新闻的价值、真假等。并且由于每个人的思想意识是不同的,所以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在新闻报道中会有不同的报道角度,如果加强对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广播电视记者发现新视角,从不同方面报道新闻,吸引受众关注。如果广播电视记者具备较强的新闻发现能力,可以实现对新闻报道和解析的深入挖掘,发现新闻更深入的价值和内涵,不同的新闻报道层次其质量也有一定差异。所以加强对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新闻的敏感度和思维方式,促进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2]。

二、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广播电视记者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当前部分广播电视台尤其是规模比较小的广播电台中,人员选择不够严谨,进入门槛比较低,对记者的个人职业素质考评不够完善,导致很多缺乏新闻发现能力的人进入新闻行业。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对广播电视台记者的培训,阻碍广播电视记者能力程度提升。另外记者本身对工作缺乏正确认识,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从而阻碍自身能力的提升。(二)客观原因。广播电视台在运行过程中受资金和人员限制导致记者新闻发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新闻记者发现能力的教学,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影响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提升。毕业生只能在参加工作后逐渐摸索培养新闻发现能力。当前新闻行业竞争激烈,优秀人才比较匮乏,也是影响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培养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广播电视记者对新闻的探究欲望。新闻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只要社会在发展就有新闻出现,这需要记者具备较高的新闻发现能力。加强对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记者本身具有强烈的发现和探究新闻的欲望。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只有具备欲望才能发现新闻的价值,不断挖掘新闻,能够分辨新闻的真假,发现社会生活的不同,在复杂的新闻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当然对新闻探究的欲望不是一蹴而成的,这需要记者长期的学习和观察,找到新闻信息中蕴含的价值。(二)提升广播电视记者的综合素质。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和素质决定着新闻发现能力的高低,对记者而言,新闻知识是形成新闻发现能力的理论基础,所以要想培养记者形成较强的新闻发现能力必须丰富记者的知识储备,由于记者工作的特殊性,这要求记者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只有较高的知识能力才能促进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工作中,能够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正确引导新闻的价值导向,挖掘新闻的深刻内涵,引发受众思考和关注。(三)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逆向思维和纵深思维两个方面。首先,对逆向思维的运用可以提高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逆向思维与普通的逻辑思维有一定区别,在培养新闻记者发现能力过程中,对逆向思维的运用,可以让记者不急局限在一种观点上,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新闻进行解析,从而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对新闻的全新报道,强化新闻价值的同时,提升广播电视记者的新闻发现能力[3]。其次,在新闻发现能力培养中加强对纵深思维的运用,可以实现对新闻的深层次挖掘,从而为受众展现更大价值的信息,广播电视记者在对纵深思维进行运用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对社会中多个新闻间的联系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发现不同事件中的隐藏联系。第二,对一件新闻实现深入探查,挖掘新闻本质和内在涵义。

四、结束语

新闻发现能力是广播电视记者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良好的新闻发现能力可以提高记者的新闻素养和专业能力,增强记者的新闻采编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广播电视要想获得良好发展,必须加强对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重视,通过培训提升记者专业素养和对新闻探究的欲望,并综合利用创造性思维提升记者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记者的新闻发现能力,为新闻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师晓宁.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展能力的培养策略[J].采写编,2017(04):116-117.

[2]刘晶.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发现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6):138.

广播记者范文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技巧

在新闻资料获得中,新闻采访是最直接的手段,也能够直观的将记者的成就和价值体现出来。新闻采访需要表达精准,获得有效的信息,而采访后的写作,则需要全面的呈现出新闻采访内容。本文中,笔者主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写作技巧进行了总结。

1合理处理新闻要素和导语

新闻组成包含了导语、主体以及结尾。并且,导语是其核心,其能够把新闻内容精简,将其概括成为最客观、真实、重要的内容。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而言,导语需要进行信息的提供,其中包含5个W一个H。总体而言,在进行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时,必须简洁、易懂、顺畅,绝对不能出现套话、大话以及废话。导语必须简单易懂,不但能够让受众听懂,还应该不落俗套,这样对受众的吸引力才会更强。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从多个角度和方向出发来阐述导语,不但需要考虑到新闻,还应该考虑受众、生活以及其他一些影响因素,这样才能够确保写出的导语真正鲜活。在进行新闻采访写作时,可以通过全局性铺开的办法进行,也可以不断的根据需要推陈出新。此外,在导语写作时,还应该重视新鲜感,呈现出新闻中最有利的因素,这样才能够紧抓受众的好奇心,让其获得全新的视听感受[1]。此外,在导语写作时还可以使用口语化的办法,能够方便受众理解新闻的相关内涵和内在意义。

2恰当应用广播电视语言

在进行新闻稿写作过程中,必须保证语言真实可靠,将语言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核心。对于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而言,文字、镜头以及话筒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镜头带给受众的是视听效果,而文字稿带给受众的是听觉效果。若是受众对视觉效果比较满意,而对文字稿不满意,那么其兴趣也会下降明显。比如在进行民生新闻播报时,出现的人物不同,记者仅仅简单的介绍这个人物以及其背景,或者仅仅重视五个W一个H。这种情况下,写出的新闻稿往往很难成功。语言艺术博大精深,通过语言能够再一次加工和处理视听效果。在新闻中,若是摄像头不能够将事件完整的纪录,那么便需要语言来对其进行弥补。这便要求在写作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稿件时,记者应该进一步的挖掘语言的魅力,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将镜头拓宽。就《舌尖上的中国》而言,语言比较唯美简洁,能够将美食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观众观看纪录片时,听觉方面也能够获得美的享受。

3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

电视新闻需要快速准确的将社会事件以及生活事件反映出来,但是有些记者写作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处理消息时存在模式化和程序化的情况。比如在写会议消息时,很多记者会从地点、会议本身、要求以及与会人员来组稿和报道,而没有深入的挖掘这个会议的意义。实际上,挖掘深层次的意义更加重要。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这一点就做的很好,能够深入的剖析新闻背后的故事和新闻,找到其矛盾原因[2]。这样观众在看完后,会深入的了解这个事件,并进一步的关注和监督政府的相关工作。电视新闻也会受到图像限制,很难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论,仅仅通过电视新闻图像,观众对新闻的印象也很难深刻,而语言文字本身的评论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较强,能够加深新闻报道的深度。

4保证视觉逻辑的合理性

视觉逻辑指的是新闻的文字和画面是一致的,并且文字需要受到画面的支配。广播电视新闻稿写作时,有些句子不但通顺还辞藻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在将画面和文字配合在一起时,很容易发现二者并不契合。简单来说,记者文字稿件会受到视觉逻辑方面的限制,而广播电视采访写作文稿和这个存在一定的区别,广播新闻可以变更逻辑顺序,而电视新闻却不能够随意的变动,比如夜间晚会不能够配合白天的人物采访,然后再将镜头切换回来。在电视新闻中,不能够随意的切换地点和时间,进行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记者,不但自身的写作功底必须扎实,观察力和想象力还必须丰富[3]。所以,记者写作时必须和电视画面相配合,选择恰当的文字。在画面需要文字解释时,必须及时的通过播报或者字幕的形式解释,不能够留有大量的空白,也绝对不能够出现文字稿和画面逻辑不契合的情况,导致逻辑错误情况出现。记者在进行新闻拍摄时,需要注意逻辑,并根据需要写好文字稿。

5结束语

作为一名广播电视记者,想要写好新闻便必须掌握写作的技巧,只有能够熟练运用新闻写作技巧,那么写出来的新闻稿才会更有吸引力,才能够吸引受众。本文主要分析了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写作过程中的几点技巧,希望能够给记者新闻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帮助其写出更好的新闻。

作者:马宁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张雅杰.广播电视记者新闻写作技巧之我见[J].新闻世界,2014(6):60-61.

广播记者范文篇5

关键词:广播;新闻记者;职业素养

广播新闻记者是社会与群众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广播新闻记者及时地发现社会中所发生的事情,然后以新闻的形式让群众了解。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性的发展时代,要想实现社会的稳定,广播新闻记者在对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就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认识到自己的重要职责,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可靠、真实的信息。

一、提升广播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广播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基本途径,作为联系人们和社会重要渠道的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对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影响重大。最近几年发生的一些虚假新闻报道,使人们陷入对社会的恐慌当中,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由此可知,广播新闻记者职业素养不仅关系到广播新闻行业的发展,更对国家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①

(一)保证广播新闻质量的必然要求

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广播新闻的质量与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采访的过程中,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保证广播新闻记者在报道的过程中对事件进行真实的报道,从而为提高广播新闻的质量奠定基础。②

(二)保证广播新闻收视率的必然要求

广播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提升能够有效地提高广播新闻的收视率。我们都知道,广播新闻的发展与人们的收视率是分不开的,由此可知,只有不断地提高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才能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进而才能够吸引听众去收听,实现提高广播新闻收听率的目的。③

(三)促进广播新闻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网络传媒与电视传媒的双重压力冲击下,广播媒体的发展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为促进广播新闻的发展,必须提高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因为只有不断提高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才能有效提高广播新闻的质量,进而推动广播新闻的继续向前发展。④

二、提升广播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对策

(一)提高广播新闻记者的从业要求

为有效提升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必须首先提高广播新闻记者的从业要求。随着我国广播新闻事业的发展,有许多广播站点为了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招募了很多新广播新闻记者,但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广播新闻记者对广播新闻这一职业并不熟悉,而且他们也不了解广播新闻媒体行业的基本操作规范,导致广播新闻行业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以及道德规范方面,严重地影响到了广播新闻行业的整体形象。⑤由此可知,为提升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在招募广播新闻记者时,必须设立符合广播新闻行业要求的人才招募标准,并在实际的招募过程中认真落实。通过对广播新闻工作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广播新闻行业的招募标准主要有两点:一是广播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专业素质,因为只有科班出身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做好广播新闻工作;二是广播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这是因为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与其工作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才有可能处理好社会中临时发生的事件,从而有效提升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

(二)加大对广播新闻记者的培训力度

加强对广播新闻记者的培训是提升广播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另一重要手段,这就需要加强对广播新闻记者的思想培训,从而保证广播新闻记者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中,严格的遵守广播新闻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严格的遵守党的基本道德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广播新闻记者道德素养的培训,进而提高广播新闻记者的道德素养。为有效提升广播新闻记者的道德素养,必须首先提高广播新闻记者的工作和生活作风,为此必须加强广播新闻记者对党章和国家政策的学习,确保广播新闻记者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从而有效提升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⑥

(三)健全广播新闻行业的惩处与制约制度

为有效提升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必须健全广播新闻行业的惩处与制约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的市场经济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广播新闻行业也实现了全方位的市场化,导致商业化倾向对广播新闻侵蚀问题的出现。有一部分广播新闻记者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丧失了其基本的职业素养,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违背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件的真实看法,既降低了广播新闻行业的形象,又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团结。为什么广播新闻行业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广播新闻行业的惩处与制约机制不健全,从而放任了广播新闻记者的不良行为,进而降低了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形成了整个行业的恶性循环。⑦举个例子来说,在江苏省曾经发生过一件新闻造假被曝光的事件,但是造假新闻的记者,其所在的单位仅仅采取了扣发稿酬以及临时对其作品进行封杀的方式进行处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新闻真实性原则落实的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这必然会使得新闻造假之风屡禁不止,进而降低了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因此,为有效提升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不仅需要广播新闻记者具有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自制能力,更需要广播新闻行业健全自身的惩处与制约机制。我们都知道,法律对人的行为的制约是最为严格的,因此,惩处和制约广播新闻造假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立法,以法律的强制性来制约广播新闻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违法行为,从而使我国的新闻事业逐步走向正规化、法制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广播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原则,从而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

广播新闻是人们了解社会事件的重要途径,因此广播新闻记者在对事件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保证新闻传递的真实性。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广播新闻记者必须根据事实说话,而且要选择具有社会意义的事实,避免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对促进广播新闻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新时代,为促进广播新闻的继续发展,就需要广播新闻记者不断地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从而为促进广播新闻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韩天 单位: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注释:

①王雯.浅谈如何提高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J].新闻传播,2013,01:86.

②章敏.论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J].西部广播电视,2013,08:104-105.

③张清灿.新时期提升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艺术的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5,09:95.

④花象锷.行业记者职业素养提升策略探析[J].中国报业,2015,16:65-66.

⑤康茜.社会学想象力视角下新闻记者素养提升策略[J].中国报业,2015,19:80-81.

⑥孙伟.如何提升广播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J].新闻窗,2015,05:52.

广播记者范文篇6

关键词:新形势;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工作策略

编辑记者需要负责的工作琐碎,所以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才可以胜任此项工作。在新形势下,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受到新媒体行业的影响,导致广播电视台节目收视效率普遍下降,无法吸引观众注意力。基于此,本文就对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工作策略,以期保证广播电视台节目的编辑质量。

1影响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

广播电视台节目在编制过程中需要编辑记者的参与,编辑记者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广播电视台节目收视率的高低。现阶段,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在展开工作时,其工作能力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工作能力受到其自身知识储备量的影响。广播电视台节目在编辑过程中,经常会涉及众多环节,且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作为支撑。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只有具备丰富的编辑知识和对新闻内容的敏锐洞察力,才可以对社会上所发生的新闻事件作出独特的见解,编辑高质量的新闻节目,保证新闻节目素材的新颖度,收获观众的注意力。第二,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工作能力受到其自身工作技能的影响。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在编辑过程中,需要经历采访、写稿、设计、审稿等诸多环节,这每一个工作环节对工作技能都有着较高要求,如果编辑记者不具备这些方面的能力,在编辑工作展开过程中就会无法保证新闻节目的质量,甚至导致新闻节目中出现内容不完整的问题。第三,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工作能力受到其自身文字编辑处理能力的影响。广播电视台节目在编辑过程中,需要经历文字处理和文字剪辑等诸多与文字有关的环节。在此种情况下,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只有具备较强的语言分析能力和文字语言运用能力,才可以对文字内容进行合理编辑,确保广播电视台节目质量,提高广播电视台节目收视效率。

2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工作中需要具备的主要能力

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在工作中负责的内容繁多,所以,在工作中需要具备的技能也非常多样,这直接关系广播电视台节目收视效率。通常情况下,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在进行节目编辑工作时需要具备以下几种能力。第一,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保证在广播电视台节目编辑过程中能够对相关理论知识做到深入理解,在工作中表达自身独特的见解,将广播电视台编辑基础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从而保证所编辑出来的广播节目具有口碑好、质量高等众多优点,获取高收视率。第二,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需要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在展开广播电视台节目编辑过程中充分做到独立思考、理性分析,准确判断每一个新闻内容,找出新闻事件的核心,选用合适的语言进行广播电视台节目编辑,从而保证广播电视台节目编辑工作质量。第三,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需要具备综合素养。广播电视台节目在编辑过程中,经常会涉及众多环节,如审稿、采访等,且每一个工作环节都需要进行编辑。在此种情况下,只有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才能确保编辑工作顺利展开,保证所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符合要求,满足群众需求。第四,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需要具备责任感。众所周知,广播电视节目涉及内容众多,如民生、经济、历史、文化等。要想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效果,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就需要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进行广播电视节目编辑过程中注重民生话题,为人们答疑解惑,了解受众的内心需求,从而保证所编辑节目的质量,推动广播电视行业实现良性竞争,快速发展。

3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的工作策略

3.1提升专业素质。编辑记者要想保证节目编辑工作质量,就需要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编辑记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编辑知识、剪辑能力、专业素养、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学习,并根据新媒体时展趋势,确定所需要学习的内容,确保学习内容与时俱进。第二,编辑记者需要加强高端编辑手段的学习,确保自身能够掌握高端的编辑手段,在展开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工作时能够将艺术元素和新闻内容准确融合,让所编辑的新闻节目充分展现出艺术感,符合现代社会主流发展趋势。第三,编辑记者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日常生活中做到博览群书,广泛学习文化知识,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让自己始终走在时代最前端,提高广播电视台节目编辑质量。3.2增强采访能力。采访工作是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的首要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需要注重自身采访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在展开新闻内容采访之前,需要详细了解所需要采访的内容,并对所需要采访内容的方向和采访要点做出细致规划,保证自身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高效率的采访,提高采访工作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对突发事件的采访能力和应变能力,准确把握新闻事件的时效性,确保对突发事件能够做到及时采访,从而保证广播电视节目采访效果。3.3提高创作能力。编辑记者要想保证广播电视节目能够更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就需要在新形势下注重创作能力的提升,具体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编辑记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字水平,保证自身在广播电视台节目编辑工作时能够使用精炼的语言,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编辑效果。另一方面,编辑记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编辑规律和编辑技巧的分析工作,确保自身在展开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工作时可以为节目添加诸多特色,提高电视节目编辑质量。3.4提升政治觉悟。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在展开广播电视台节目编辑工作时,需要注重政治觉悟的提升,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还需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交流沟通,与人民群众建立联系,始终以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作为广播电视台节目的主题,广泛收集民生素材,从而保证广播电视台节目符合人们的需求,推动广播电视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媒体行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对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工作内容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此种情况下,广播电视台要想保证节目播出效果,取得较高的收视率,就需要让编辑记者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专业素养和写作能力等方面内容的深入学习,确保每一位编辑记者都能拥有正确的政治态度,在选择节目主题时能够充分考虑观众的想法,从而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向观众传播正能量,推动广播电视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广播记者范文篇7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电记者;采访特征;问题;对策

一、引言

作为一名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关系着这个电视台以及栏目创作水平,对后续的收视率以及广播电视台的市场发展前景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由此可见,电视台记者采访编辑工作至关重要,实践中应当不断培养和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尤其在采访环节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形式创新,否则将会被时代淘汰。

二、新媒体时代广电记者采访工作的变化

(一)广电记者采访更顺畅。在当前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来的主要依靠电话台以及广播等途径快速转变为基于网络获取信息资料,而且采访群体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逐渐转向现在的主动接受;在此过程中,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和方法,不再只是局限于以往的广播与电台,广电记者可通过网络媒体接收更多的被采访者及其反馈信息,同时被采访者通过网络也可以说出内心的真实故事,从而使采访方式更加的灵活,采访话题更加的深入。在现阶段融媒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之前,通过互联网先与被采访者沟通交流,如果被采访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则可及时予以回应,从而使采访沟通变得更加的顺畅。现阶段广电记者通过新的途径和媒体形式,对个人角色认识发生了改变,并且逐渐意识到个人不再只是采访者的身份,而是需要与大众加强沟通交流,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采访工作的顺畅开展。(二)采访速率大幅度提升。当前时代背景下,信息数据传播速度非常的快,而且受众群体也变得更加的广泛,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当前的形势下,每一个人均传播信息,并且将个人的所见所闻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出去。然而,因新媒体准入门槛相对较低,而且信息真假难以辨识,所以广大受众基于网络难以准确判断信息。广播电视台的权威性非常的大,受众如果对信息资料产生怀疑,则希望广电部门答疑解惑。基于此,记者必须加快采访速度,尤其是重大事件发生后,电视台记者应当第一时间对其采访,以此来有效满足广大群众对信息的获取需求。广电记者采访以后,基于互联网快速传播的特点,及时将事件的缘由等公之于众。(三)采访方式开放性以及包容性变大。目前融媒时代广大群众对接受采访不再感到尴尬和神秘,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愿意对着镜头发表自己的观点。记者采访过程中,被采访人持包容以及开放的心态接受采访,甚至部分群众还会主动爆料重要内容来吸引记者关注,使记者对其追踪报道。与此同时,记者采访时所采用的采访方式以及采访活动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如可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采访,还可将采访内容以视频或者文字等形式予以传播,因此采访工作的开放性大大提高。

三、新媒体时代的广电记者采访困境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广电记者的采访途径以及采访方式等均面临着新的挑战,亟须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对于广播电视台记者而言,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还应当在确保报道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捕捉优质画面。数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传统媒体的转型起到了倒逼促进作用。广播电视台发展过程中,应当记者采访的图文以及视频等进行优化创新,如果采访技能、形式以及多媒体平台功能跟不上,则必然会影响其发展。从实践来看,广播电视记者的采访理念和思想观念等也是制约因素之一,为数不少的记者思想观念依然老套,未能做出及时的改变,以致融媒时代的媒体管理工作难度增大。从目前国内部分广电单位发展情况来看,记者采访流程相对比较稳定,未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最终导致采访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四、加强广电记者采访创新的有效措施

基于以上对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工作形式以及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创新和改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以新媒体理念为指导,对采访过程进行创新。新时代背景下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广播电视台发展的主流趋势,以往的采访方式已经难以有效满足信息快速传输的发展要求。对于新时代的广播电视台记者而言,如果想做好采访工作,就必须不断提升采访能力和智慧,摒弃以往的传统观念,对采访形式不断创新和改进。广电记者在采访工作中应当尽可能引入一些新媒体工具和手段,以便能够积极应对媒体融合带来的竞争冲击和压力。在保留以往信息推送模式的条件下,还应该通过建立官方微博以及公众号的方式积极推送信息。在创新信息推送模式和平台的基础上行,记者还应当不断丰富信息的展现形式,基于文字信息来融入音频或者视频、图片等多种元素,从而增强受众的视觉冲击力,有效发挥其传播价值。(二)注重差异性。第一,采访是电视产品的主要生产流程,是对事物的调查以及研究。广播电视传播媒介本身具有差异性,记者可基于既有事实对声音、画面等相关元素独立分割。同时,还可以将多次采访进行一次性转化,以此来有效发挥其优势;基于广播与电视之间的差异性,对采集到的素材进行后续二次加工,以此来体现融媒时代背景下信息一次采集与多元的特征。第二,基于不同介质媒体信息采集侧重点区别,广播与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手段也有较大的区别。比如,新闻源获取层面上,电视台记者可利用摄像机获取一手信息,广播记者则根据描述加工转述。为此,记者应当结合侧重点上的差异,根据现场状况优化组合采访方式。第三,记者分工应当细化。融媒时代并非完全摒弃传统媒体,而是要求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不仅体现在内容上的共建共享,更重要的是要实现采访资源的优化整合。实践中广播电视记者应当根据内部分工,基于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的应用,对采访资源予以整合。同时,基于社会化分工发展可以选择出镜主持、网络传播、编辑以及录音摄像和采访等多种形式跨平台采访。比如,CNN在广电记者基础上增设了跨平台编辑岗位,主要协助广电记者从单一采访向全媒体采访转化;在采访过程中,对广播电视、新媒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协调。 (三)积极利用现代新媒体工具和手段。在融媒体时代,广大记者应当发挥新媒体的应用优势,充分利用当前新媒体技术和工具,构建网络媒体平台,以此来有效适应媒介融合对记者采访提出的新要求。广播电视记者应当积极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尤其是紧急情况下可采用相机、手机等工具进行采访。事实上,这种采访方式已经得以实施,尤其在不方便现场采访的情况下,记者可以利用手机或者摄像头等进行现场紧急采访,并且通过手机信息,让广大受众观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最新情况。随着微信等自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广电记者采访时可采用的新媒体工具和手段更加的丰富和强大,即通过建立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将有价值的信息以图片或者文字等形式及时上传至网络,不仅可以提高信息资料的传播速度,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扩大采访内容的影响力。同时,记者也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熟练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并且结合采访内容选择形式多样的采访工具,以此来保证节目既可在广播电视台上有效播出,也可以通过网络满足广大受众的视听要求与习惯。(四)基于网络加强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交流。在当前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记者不仅要将采访活动及时传送至网络,而且还必须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及时了解采访对象。同时,广电记者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和平台与采访对象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并且用采访对象比较耐受的方式完成采访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采访对象面对镜头时的紧张感,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提高采访质量和效率。尤其是事件发生后的现场采访,记者应当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且及时向领导汇报现场情况和采访结果,利用网络对获得第一手信息进行,以此来提高采访和传播信息的速度。实践中,部分采访活动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记者只能基于网络语音连线现场进行采访,然后再将语音以文字形式传送到网络,不仅可以使整个采访简洁明了,而且能够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过程中应当始终贯穿真实性,尤其是融媒体时代记者应当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采访形式与方法,以广播、电视之间的差异作为切入点,全面改进采访形式,这样才能提高采访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冰.探析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4):191-193.

[2]邓家美.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广播电视记者采访创新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16(7):23-26.

广播记者范文篇8

关键词:融媒体;广播电视记者;转型

融媒体技术的发展转变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形成了新的内容形态、生产方式和传播渠道,甚至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对广播电视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广播电视记者应当努力探索转型策略,以满足融媒体环境对广播电视记者提出的新要求,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

1融媒体环境中广播电视记者转型的必要性

在融媒体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融媒体环境为广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广播媒体在发挥固有优势的同时,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直播。融媒体环境对传统的广播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广播行业应当抓住时机进行转型。在融媒体时代,人们更乐于在各种平台上进行沟通和交流,传统的广播行业应当借助于固有优势进行转型,运用新媒体技术开拓与受众的沟通功能。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记者需要取得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而电台也会为记者配备专业设备进行采访,通过采访活动来实现信息的实时传播。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快手、抖音等直播软件逐渐兴起,人们只需拥有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就可以成为记者并进行直播,新闻和信息同样可以被受众观看和查阅。因此,广播电视记者需要转型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形势。

2融媒体环境中广播电视记者的转型策略

2.1思想观念的转型。新型广播电视记者要在广播新闻的同时,在网络平台进行同步推送,通过点赞和传播数量来检验新闻产品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广播电视记者转变思想观念,从传统的以信息为本向以观众为本转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全媒体记者,实现新闻信息的多形态和个性化。广播电视记者应当继续提高自己的文字写作能力和视频编辑能力,充分把握互联网传播的规律,站在受众的角度捕捉新闻特点、挖掘信息内涵,快速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2.2职业技能的强化。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都将成为受众的需求,这就要求广播电视记者在掌握好采访、摄像、编辑等看家本领之外,掌握设计、运营、引流等全新技能,从而胜任融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记者职业。此外,广播电视记者应当掌握新闻采集和信息挖掘等技能,应当在海量数据中挖掘和分析有规律的、深层次的内容,并以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将信息传播出去,真正满足融媒体环境下受众提出的新要求。2.3媒体黏性增强。融媒体环境下媒体的黏性不断增强,因此,广播电视记者应当善于使用多种媒体手段开展工作。广播电视记者不但要做好传统的稿件写作和视频编辑,而且要占领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新闻。视频不再为电视所专有,文字也不再是报纸的专长,融媒体时代为广播电视记者提供了所有可能。因此,广播电视记者应在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借助融媒体环境实现转型。广播电视记者应当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借助多种平台进行新闻传播,适应时展的需要。2.4坚持内容为王。在新闻传播领域,无论媒体环境和网络技术如何改变,有价值、有质量的新闻内容永远是受众的追求和广播电视记者生存的根本。在融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多、传播速度更快,但是如果网络平台只是窃取他人信息进行传播,将永远不能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在新环境下,广播电视记者应当不忘初心、坚持内容为王,深入现场和基层,获取新闻真相、把握新闻特点,将最新鲜、最真实的信息挖掘出来并传播给受众,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2.5强化团队协作。当前,广播电视记者仍然采用条口制,一个记者独自对某些行业进行专业采访和报道,虽然这种形式能够保证新闻记者的专业性,但是容易导致采访壁垒,不利于新闻事件外延性和拓展性的提高。在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记者应当加强团队合作,通过与其他行业采访记者的交流和沟通,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有效增加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3结语

广播记者范文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工作质量

新闻记者是一个令人十分敬重与向往的职业,被冠以“无冕之王”的称号。许多优秀的新闻记者十分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深入调查采访。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出现和普及,使得新闻记者的门槛变得很低,尤其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这五年,只要拥有自媒体设备,人人都可以新闻信息,于是,互联网上的低俗新闻层出不穷,新闻工作质量不尽如人意。

一、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的发展状况

传统广播电视台里的新闻记者肩负着发现、采集、调查、报道新闻的职责。在之前移动通信设备并不发达的时代,新闻记者的采访难度大,往往需要去很远的地方、采访许多人之后才能对一个事件进行深入了解。但是,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拥有移动终端并链接互联网就可以进行新闻的编辑和,大大减小了新闻报道的难度。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新闻报道数量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新闻报道质量的下降。许多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为了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不处于落后地位,放弃了对职业道德的追求,为谋求经济利益而进行虚假新闻报道。

二、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新闻事业整体下滑。如今,一些新闻记者忘却了应有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新闻报道最本质的要求是真实、客观,但现在的新闻报道中,虚假新闻频出,许多新闻记者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对新闻事实进行夸大报道,违背了新闻的本质要求。此外,新闻报道的娱乐化程度加重,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为了短暂的精神放松,不少人将严肃的新闻事件通过恶搞的形式进行处理,从而使新闻报道失去了该有的严肃性、权威性。当然,通过娱乐化手段报道有助于人们接受和理解新闻,但是过于泛滥的娱乐化往往使新闻记者越来越忘却新闻职业的初衷,在娱乐化大潮中逐渐迷失了自我。2.新闻记者缺少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经济水平得到巨大提升,80后、90后在物质条件比较充裕的情况下长大,不愿意吃苦。当遇到需要到偏远地区进行调查采访的任务时,有畏难情绪,缺乏新闻记者应有的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3.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下降。新闻记者往往需要具备良好的采访沟通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和新闻职业素养。但是在现在的新闻报道中,一些新闻记者为了获得关注,往往使用一些过于极端的语言或过于犀利的文字,给新闻当事人带来一定伤害。还有一些新闻记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制造“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严重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拉低了新闻记者整体的职业素养。

三、提升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工作质量的措施

1.提高广播电视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一方面,在对新闻记者进行选拔时,要适当提高入职标准,选择具备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人员;另一方面,要对新闻记者进行定期的职业培训及考核,通过阶段性的反思及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使新闻记者时刻牢记新闻真实性原则并体现在具体的新闻采访和报道中。2.强化新闻记者的责任感。新闻记者具有“新闻记者”和“社会公民”的双重身份,在拥有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报道权和公民的知情权的同时,也要履行一定的义务,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有理想、有担当,为求真、求实而进行采访调查和报道,充分考虑新闻事件涉及的各方利益,做出最真实公正的新闻报道,提升新闻报道的工作质量。3.加强对新闻记者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新闻记者拥有采访权、报道权等权力,但权力的运用需要受到一定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就需要广播电视台内部出台相应监督机制,和社会多方合作,共同对新闻记者的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新闻记者滥用权力。4.新闻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新闻记者要在工作之余不断学习。新闻工作要求新闻记者拥有广博的社会知识,对社会各领域都有基本的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新闻记者在工作中需要与人交流,所以要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提高新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结语

新闻每天都在发生,它不只是为人们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是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一直通过了解信息来提高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所以,人类的信息需求是会长期持续存在的。因此,要注意区分信息的真伪性,这就需要在新闻传播的初始阶段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从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进行正确指导。如今,新闻随处可见,但新闻的温度、力度、深度不足。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现状需要引起媒体人的重视,一方面因为太多虚假和负面的新闻信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因为新闻事业需要继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下去,才能促进社会进步。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要具备提炼新闻本质的能力,要有精准提问的能力,要有写作能力,还要有语言表达能力。记者要用思想力去推动国家的改革和进步。随着新媒体赋权,做记者变得更加容易,但做好记者却变得更难。希望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记者能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稳步提升新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赵玲.新形势下提升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工作质量的策略[J].记者摇篮,2018(10):5-6;

[2]王亚娟.如何激发广播电视台记者工作的积极性[J].西部广播电视,2018(02):168-169;

广播记者范文篇10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与普通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同,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首先,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具有突发性,没有人能够对即将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预测。这要求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高度警觉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发生的具有潜在重大新闻价值的事件。一旦这样的新闻事件发生后,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应立即前往事件发生地点进行信息的采集与报道,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对事件的新闻报道。[1]这是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效性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时效性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当前社会中竞争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一旦发生某一新闻事件后,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没有在第一时间内前往事件现场进行报道,那么该新闻事件的时效性便大大下降,节目播出后的社会影响力也大打折扣,节目竞争能力下降,必然对于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不利。这些都对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获得更高质量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就必须要提高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另外,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不仅影响到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对于新闻内容的编辑也具有重要影响。一个能够与时下热点话题相对应的、吸引眼球的新闻标题无疑更有利于新闻事件的传播,尤其是在当前的互联网世界中,每天的新闻信息五花八门,让受众产生视觉疲劳,因而需要更加关注新闻标题,甚至一个新闻标题成为了人们是否会浏览该条新闻内容的关键因素。对此,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编辑意识,优化新闻节目内容的创作编辑,提高节目的编辑质量,从而增加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二、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提高编辑意识的策略分析

(一)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思想高度。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制作过程中,要提高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首先应该提高其思想意识高度。新闻记者应该明白,提升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创作质量,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促进其发展,但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引导舆论方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紧跟时代的主流思想来进行发掘和创作新闻材料。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往往是这些新闻事件的第一类接触者,个人立场态度和观念会影响到新闻事件的编辑。对此,新闻记者必须要提高思想高度,以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为原则,摆正自己的立场,客观的描述新闻事件。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内收听或观看到发生的事情,保证他们听到最真实的声音。(二)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理论创作能力。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创作过程中,新闻记者要提高自己的编辑意识,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理论创作水平,这是创作出优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保障。一旦发生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要能够立即熟练的应用文字将新闻事件描述出来,能够以客观的立场对新闻事件内容进行评价。这要求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并能够结合热点进行创造性思维,保证所编辑的新闻稿件内容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更加符合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从而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新闻记者要提高自己的理论创作能力,一方面要在工作中加强积累与实践,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学习,了解并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创作,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同时,要清楚的认识到,理论创作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基本素质的提升,熟练驾驭新闻语言和文字、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编辑技术、加强文化修养。(三)培养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策划意识。要想创作出具有极大的社会感染力与影响力的广播电视新闻,并不是简单的对新闻事件进行写作、报道就能成功的。[2]这也是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创作新闻时普遍欠缺的策划意识。对广播电视新闻事件进行策划的目的在于对新闻事件进行及时报道以满足社会大众对于新闻事件的知情权,同时独辟蹊径,深度挖寻新闻事件的“闪光点”,通过新的角度,以新的观点对事件进行解读,在尊重新闻事件本身的基础上,制作出更加精彩的、更加吸引人的新闻节目。所以,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编辑创作新闻节目时,要融入策划意识,全面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经过、发生背景等,找到“独具特色”之处,进而以此为切入点,对新闻事件进行再构,在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让新闻事件内容更加精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其社会影响力,进而提高广播电视媒体的收视率。(四)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对待事物的观念不断的发生变化,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过程中,如果跟不上人民大众思维方式变化,则新闻事件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甚至还有可能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编辑创作新闻内容时,应具有创新性思维,将新闻事件内容与时下的热点等进行融合,创造出更加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闻内容。[3]这必然要求新闻记者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里的所谓创新能力,不仅仅包括写作能力,还包括新闻采访的理念、采访的技巧、编辑技巧等方面的创新,以此全面的提高新闻创作的编辑意识,全面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质量,促进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同时,新闻记者还要从跟踪报道、实时记录、现场播报等多种形式中不断积累经验,用创新的手法去摒弃僵硬、乏味、单一的新闻播报,要从纸上谈兵跨越到深入事实,敏锐地找到事件的热度,以专业的水准去参与到新闻的各个环节,在不断引起大家关注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生活水平的改善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内容,这既为广播电视媒体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必须要提升自己的编辑意识,提高思想高度与创作水平,培养自己的策划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创作出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促进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媛媛.浅谈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及提升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8):180-181.

[2]高伟令.浅析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及提升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