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0:11:00

工商行政

工商行政范文篇1

第一条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与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申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受理消费者申诉,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受理的消费者申诉案件,应当根据事实,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公平合理地处理。

第五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受理消费者申诉中,对经营者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应当依照《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处理。

第六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受理消费者申诉中,对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应当依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处理。

第七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受理消费者申诉的案件属于民事争议的,实行调解制度。

第二章管辖

第八条消费者申诉案件,由经营者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

第九条县、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本辖区内发生的消费者申诉案件。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派出机构管辖其上级机关授权范围内的消费者申诉案件。

第十条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权办理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的案件。

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的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的,可以报请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确定管辖机关。

第十一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发现消费者申诉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当及时告知消费者向有管辖权的机关申诉。

第三章受理程序

第十二条消费者申诉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被诉方;

(二)有具体的申诉请求、事实和理由;

(三)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范围。

第十三条消费者申诉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一式两份,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消费者的姓名、住址、电话号码、邮政编码;

(二)被申诉人的名称、地址;

(三)申诉的要求、理由及相关的事实根据;

(四)申诉的日期。

第十四条消费者委托人进行申诉活动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交授权委托书。

第十五条消费者为二人以上,其申诉的是共同标的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可以合并受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申诉。

共同申诉可以由消费者推选二名代表进行申诉。代表人的申诉行为对其所代表的消费者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放弃申诉请求,或者进行和解,应当经被代表的消费者同意。

第十六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书之日起5日内,作出以下处理:

(一)申诉符合规定的予以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诉人;

(二)申诉不符合规定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诉人,并告知其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十七条下列申诉不予受理或者终止受理:

(一)超过保修期或者购买后超过保质期的商品,被诉方已不再负有违约责任的;

(二)达成调解协议并已执行,且没有新情况、新理由的;

(三)法院、仲裁机构或者其他行政机关已经受理或者处理的;

(四)消费者知道或者应该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超过一年的;

(五)消费者无法证实自己权益受到侵害的;

(六)不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的。

第十八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消费者申诉,可以立案。

第十九条立案应当填写申诉立案报告表,同时附上有关材料,由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批准,指定两名以上办案人员负责调查或者授权其派出机构调查处理。

第二十条办案人员是本案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与当事人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申诉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

当事人对办案人员提出回避申请的,应当由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决定。

第二十一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申诉案件后,应当在5日内将申诉书副本发送被申诉人;被申诉人收到申诉书副本后,应当在5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

第二十二条当事人应当对自己的申诉提供证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有必要收集证据,可以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的规定,自行收集或者召集有关当事人实施当庭调查。

第二十三条需要委托其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协助调查、取证的,应当出具书面委托证明,受委托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积极予以协助。

第二十四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或者检测的,可以交由当事人约定的法定鉴定或者检测部门鉴定,也可以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指定的法定鉴定或者检测部门鉴定。对于难以鉴定或者检测的,经营者应当提供无过错的证据;不能提供无过错证据的,应当承担责

任。

第二十五条消费者申诉后,还可以协商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和解协议作出调解书,也可以撤回申诉书。

第二十六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书。

第二十七条调解书应当写明申诉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办案人员签名,加盖工商行政管理局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

第二十八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在收到消费者申诉书之日起60日内终结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

工商行政范文篇2

第一条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与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申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受理消费者申诉,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受理的消费者申诉案件,应当根据事实,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公平合理地处理。

第五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受理消费者申诉中,对经营者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应当依照《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处理。

第六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受理消费者申诉中,对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应当依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处理。

第七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受理消费者申诉的案件属于民事争议的,实行调解制度。

第二章管辖

第八条消费者申诉案件,由经营者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

第九条县、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本辖区内发生的消费者申诉案件。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派出机构管辖其上级机关授权范围内的消费者申诉案件。

第十条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权办理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的案件。

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的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的,可以报请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确定管辖机关。

第十一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发现消费者申诉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当及时告知消费者向有管辖权的机关申诉。

第三章受理程序

第十二条消费者申诉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被诉方;

(二)有具体的申诉请求、事实和理由;

(三)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范围。

第十三条消费者申诉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一式两份,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消费者的姓名、住址、电话号码、邮政编码;

(二)被申诉人的名称、地址;

(三)申诉的要求、理由及相关的事实根据;

(四)申诉的日期。

第十四条消费者委托人进行申诉活动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交授权委托书。

第十五条消费者为2人以上,其申诉的是共同标的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可以合并受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申诉。

共同申诉可以由消费者推选2名代表进行申诉。代表人的申诉行为对其所代表的消费者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放弃申诉请求,或者进行和解,应当经被代表的消费者同意。

第十六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书之日起5日内,作出以下处理:

(一)申诉符合规定的予以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诉人;

(二)申诉不符合规定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诉人,并告知其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十七条下列申诉不予受理或者终止受理:

(一)超过保修期或者购买后超过保质期的产品,被诉方已不再负有违约责任的;

(二)达成调解协议并已执行,且没有新情况、新理由的;

(三)法院、仲裁机构或者其他行政机关已经受理或者处理的;

(四)消费者知道或者应该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超过一年的;

(五)消费者无法证实自己权益受到侵害的;

(六)不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的。

第十八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消费者申诉,可以立案。

第十九条立案应当填写申诉立案报告表,同时附上有关材料,由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批准,指定两名以上办案人员负责调查或者授权其派出机构调查处理。

第二十条办案人员是本案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与当事人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申诉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

当事人对办案人员提出回避申请的,应当由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决定。

第二十一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申诉案件后,应当在5日内将申诉书副本发送被申诉人;被申诉人收到申诉书副本后,应当在5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

第二十二条当事人应当对自己的申诉提供证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有必要收集证据,可以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的规定,自行收集或者召集有关当事人实施当庭调查。

第二十三条需要委托其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协助调查、取证的,应当出具书面委托证明,受委托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积极予以协助。

第二十四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或者检测的,可以交由当事人约定的法定鉴定或者检测部门鉴定,也可以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指定的法定鉴定或者检测部门鉴定。对于难以鉴定或者检测的,经营者应当提供无过错的证据;不能提供无过错证据的,应当承担责任。

第二十五条消费者申诉后,还可以协商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和解协议作出调解书,也可以撤回申诉书。

第二十六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书。

第二十七条调解书应当写明申诉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办案人员签名,加盖工商行政管理局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

第二十八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在收到消费者申诉书之日起60日内终结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

第二十九条经调解不成的,或者调解书生效后无法执行的,消费者可以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向有关部门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

第三十条对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第四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消费者申诉应当收费,费用由败诉方承担。其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三十二条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的申诉,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中有关文书式样,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一制定。

工商行政范文篇3

第一,拓宽监管领域、改善监管手段,将市场监管由“平面式监管”变为“立体式监管”,是提高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除了正常的各类市场、公司、企业、个体工商户需要监管外,还要监管互联网、房地产、人才劳务、金融证券、边境贸易、影视文化、体育卫生等各类新兴的、至今为涉足的经营市场和场所;形势的发展已经要求工商行政监管从表面监管向纵深监管;从静态监管到动态监管;从一般手段监管到特殊监管手段等方向迈进。市场监管欲要与市场经济并列同行,就要做到市场经济跑到哪里,市场监管就跑到哪里!这就是新形势的要求!这就是实现“四个统一”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第二,抓队伍素质建设,实行工商行政内部监管岗位分类责任制,是提高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着人尽其才、各尽其能的“八仙过海”原则,打破目前“论资排辈”、“吃大锅饭”的现状,充分发挥当前最高的监管水平,就要在内部施行不同等级(一般分ABC三级)的《案件主办人责任制》、《登记注册官责任制》、《市场巡查官责任制》、《特殊岗位责任制》、《一般岗位责任制》、《内部勤务责任制》和《工商所所长(科长)竞聘制》、《岗位交流制》、《工作激励奖惩制》等监管竞争机制。

工商行政范文篇4

一、工商行政管理构建长效管理机制的目标取向

1、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效率。行政效率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务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所得到的效果和社会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比例关系。提高行政效率是政府管理的目标,是行政管理的起点和落脚点,是行政学研究的宗旨。各种行政学流派从不同侧面强调行政管理规律,但最终都是为找寻提高行政效率的方法,公认效率原则是行政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行政效率高低取决于行政目标的合理程度、行政职能的合理程度、行政体制的科学化程度、行政法制的完善程度、行政文化的现代化程度。公共行政必须追求行政效率,要求以绩效为核心,以服务社会公众为中心,以社会公众需要为导向,高效行政,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效率,也就是提高行政生产力或政府生产力,使政府机构成为全部社会组织中效率最高、形象最佳的组织形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任,是重要的公共行政主体,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四化”建设,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首要和重要的目的无疑是追求提高行政效率,追求高效的工商行政管理,增强市场监管的执行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党和政府赋予的重任,维护好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2、促进工商行政管理更合规范性和正义性。行政法治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因此,行政法学关注行政管理效率的同时,更关注行政管理的合规范性、合正义性。工商行政管理推进“四化”建设,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必然使工商行政管理活动更加规范,更加公平正义,因而能更好体现行政法学的精神。

法是一种规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规范。所谓规范性,就是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种模式、标准和方向,从而为人们的行为规划出可以自由行动的基本界限。我国古代思想家曾指出:“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管子.七法》)因此,实现行政规范化就是坚持依法行政。

行政学强调行政是法律的授权、行政是法律的执行、行政要受法律的约束,这是行政法治原则精神的体现。行政法治原则要求做到行政合法和行政合理相统一,既要解决行政合法与非法的问题,不允许突破法律的授权和约束任意行政,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得为”;又要解决行政是否适当的问题,严格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运用,使行政行为合乎情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公共行政的组成部分,是公权力的执掌者,必须严格贯彻行政法治原则,坚持职权法定原则,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遵循相应的行政程序,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行使自由裁量权,不滥用自由裁量权。推进“四化”建设,就是通过健全办事制度,规范行政行为,严格工作程序,从而达到上述要求。以此来谋划工商,发展工商,可谓真正把握了行政法治的要义。

程序正义才是真正看得见的正义。行政必然表现为一个过程,即采取一定的步骤和方式,经过一定的时间和顺序,达到一定的目的,这个过程就是行政程序。如果说行政实体法规定的是行政职权所要达到的目的,那么,行政程序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步骤、形式、时间和顺序。因此,为达到行政目的,就必须有相应的程序,否则,再美好的目的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行政程序是规范行政权行使过程的程序,它是一种法律程序,行政程序法制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依法行政原则的落实。从现代行政法治的要求看,程序法治已经成为行政合法性原则的一项基本内容,所以,许多重要的行政程序都为法律规范所确认,具有法律效力。社会进步在法律上的具体表现是,法律从“重实体”转向“实体与程序并重”,甚至在某些领域内“重程序”。行政程序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不仅是因为“重程序”是“重实体”的真正保障,更重要的是因为公民对社会管理的参与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不可阻挡的潮流。西班牙早在1889年就制定了《行政手续法》,美国在1946年制定了《联邦行政程序法》。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已经建立了部分行政程序制度,如《行政诉讼法》,涉及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登记管理条例》、《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工商企业登记管理条例》、《工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暂行规定》、《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规定了行政程序。“四化”的提出,把程序化摆到重要位置,既充分显示了规范行政程序的重要性,又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活动在关注实质正义和结果正义的同时,更加关注程序正义,以充分体现程序正义的法治理念。这既是认识,更是要求,是顺应发展潮流之举。同时,国家工商总局还将程序化建设付诸行动,最近出台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听证规则》,是朝程序化迈出的坚实步子。

3、适应我国政府职能模式的选择。现代西方社会政府职能变化的总趋势显示,政府职能不断发展变化,政治统治职能逐渐减弱和公共管理职能不断增长。这表明政府职能存在和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当社会处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变化的转型时期,政府职能必须随之转变,从而在一种动态平衡中寻求发展。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条件和加入WTO背景下,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我国政府职能模式选择的总目标。提出了包含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要求。科学化要求政府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与方法,包括现代管理思想、理论和手段等,在政府观念、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合理设置政府机构,提升管理人员素质,保证政府职能运转协调。民主化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贯穿民主思想,从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到管理制度、管理机构、管理权责上都要体现。法治化要求构建完整的行政法律体系,抓紧制订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抓紧制订部门法、程序法,使法律覆盖到政府职能的方方面面,保证政府职能实现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可以说,法治行政、效能服务、科学管理,是现代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各级政府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就要按照我国政府职能模式选择的要求,加快职能转变,提高监管效能,国家工商总局提出推进“四化”建设,构建长效监管机制正切合了这种要求。

4、落实工商行政管理“四个统一”的要求。国家工商总局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提出了工商行政管理要实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的“四个统一”思想。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前提下对工商行政管理的新认识、新理念、新要求,也是新时期做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和基本目标。而从“四化”解读看,制度化就是构建一定的监管模式,把监管内容、监管方式等以规则形式明确下来;规范化就是规范监管行为,杜绝任意行政;程序化就是明确监管和执法的步骤、顺序和环节,杜绝任意行政及责任不清;法治化就是健全法律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要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因此,可以说推进“四化”建设,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是实现这一理念和目标的基本途径、基本方法和重要抓手。

5、打造专业化的工商行政管理。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中,共有104部法律和264部行政法规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执法职责,基本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执行起来专业性、独立性相当强。同时,工商系统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交易活动的复杂化,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专业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上海、深圳等地工商部门为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国家也正在五个省市进行行政执法专业化试点。推进“四化”建设,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对建设专业化工商行政管理必将产生积极影响,按照这个方向发展,工商行政管理水平无疑会跃上一个新层次,工商行政管理事业也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信息化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总理曾指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电子政务作为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能力的有效手段。可以启迪我们开展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方向。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推进“四化”建设中,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切实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为提高市场监管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平台,增加监管的科技含量。一是依托信息化推进程序化。实现电子化、网络化、无纸化办公,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流程,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并实现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外系统进行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与公众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二是加强内外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站的信息功能、大众服务功能和形象展示功能,把工商部门的职能、执法依据和程序、执法结果在网上公布,让广大群众有知情权并参与监督。三是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个体工商户信用数据库、商品交易市场信用数据库,依托“金信工程”网络和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信用分层分类监管、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实现行政执法信息网络化,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注册登记、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推行网上办案系统,提高监管执法的现代化水平,实现执法监督的实时性、互动性、全程性,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三、加强工商文化建设为构建长效监管机制提供动力

与时俱进的工商行政管理事业需要先进的工商文化。工商文化是一种行政管理文化、组织文化、职业文化,它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履职过程中培育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工作目标、工作作风、工作制度、执法理念、文化氛围和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所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工商文化具有导向、凝聚、自律、激励、形象作用。一般由工商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构成,这四个层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工商文化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步与发展的标志,是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有效保证,是推动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属于工商行政管理“软实力”。构建长效监管机制是工商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推进“四化”建设,构建长效监管机制,不仅丰富了工商文化的内涵,也提升了工商文化的品位。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并加强工商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将推进“四化”建设,构建长效监管机制融入工商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建设先进的工商文化,服务“四化”建设,促进“四化”建设,为之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创新源泉。

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需要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

1、注重创新性与实效性。推进“四化”建设,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贵在创新,也推动创新。首先要加强理论创新,积极探讨工商行政管理构建长效机制的理论,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创新实践,确保机制的先进性;其次,工商行政管理推进“四化”建设过程是动态的,要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在创新中发展;三是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是一个开放系统,要吸收创新的成果,吸收国外、系统外的先进经验;再就是要鼓励基层结合实际,大胆创新监管机制,及时加以总结与完善,吸纳到长效机制中来。比如笔者所在的衡阳市工商局,近年来在改革和创新监管制度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网格电子地图的网格监管责任模式,“户户建帐、村村布点、乡乡设站、全县联网”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都在全省进行推广。这都是根据基层监管工作实际探索与总结出来的,对建立与完善工商行政监管机制提供了一个样式。注重实效性,就是一些制度和程序设计和完善要根据实际的需要,紧贴实际,不搞花架子,不作秀。

2、注重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结合。推进“四化”建设,构建长效监管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那些具有普遍性与共性的,由国家工商总局或省级工商局牵头设计,基本统一,做到整体推进。在2007年12月召开的全国工商行政管理会议上,周伯华局长提出加强十个方面的制度化建设和五个方面的规范化建设,即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改革、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商品准入制度改革、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改革、消费维权制度建设、登记服务制度建设、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监管制度建设、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商标审查制度建设、各级机关和基层制度建设,规范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登记行为、规范公平交易执法工作、提高商品质量监测工作规范化水平、规范商标行为、规范服务发展行为。对这些制度与规范,要抓紧论证与完善,尽快形成统一的标准。同时,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上下有异,必然存在层次性差异,不可能上下一般粗,一个样式。因此,各地各级工商部门要认识层次性差异,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3、理顺经费保障体制。由于工商部门体制、机制的缺陷,经费保障虽然由过去自收自支改成了“以收定支,收支两条线”,收取的“两费”被纳入非税收入,名义上由省级财政保障经费供给,而实际上还是靠自己收费过日子,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吃皇粮”。同时,目前基层工商部门普遍实行了绩效考核制度,制定了工作绩效评估体系,但绝大多数以完成国家规费预算收入为主要考核指标,基层工商部门绝大多数的精力放在收费办案方面。这种以完成“非税收入”任务论“英雄”的做法,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导向。致使少数基层工商部门片面追求部门、个人经济利益,违规收费、违规罚款、越权执法、违规办案等违规违纪行为屡禁不止。这成为工商行政管理推进“四化”建设,构建长效监管机制的障碍。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与做法,理顺保障体制,让基层工商干部从繁重的收费办案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来思考和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解决与民争利、为利执法的问题,提升工商部门的社会形象。

4、端正行政执法指导思想。监管执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执法,其实质是国家通过“有形的手”来弥补市场“无形的手”的缺陷,防止市场“失灵”。《行政处罚法》第5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这是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的一条重要原则,但我们在监管执法中就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原则。当前在基层工商部门,以“管理者”自居的现象还大有人在,行政执法还是秉承“查必处、处必罚、罚必严”的思想,认为监管就是执法,执法就是办案,办案就是罚款,行政执法的主观动机与目的是为了罚款,为了完成“非税收入”任务。必须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切实端正行政执法指导思想。这样,推进“四化”建设,构建长效监管机制才会落到实处。才能发挥先进机制的优势,更好地发挥政府运用工商行政管理手段干预与调控市场经济的作用。

5、提高队伍素质与能力。人是决定的因素,是事业成功的关键。由于历史的原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公务员队伍文化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通过这些年的努力,队伍的学历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素质与能力并没有明显改观。笔者所在的湖南省衡阳市工商系统,在职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1265人,占70.2%,但95%以上是通过各类函授形式取得的。由于人员文化素质不太高,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有限,有些人虽有满腔的工作热情,但缺乏履职的本领,连操作电脑都困难,执法办案不懂得取证,不会正确适用法律及条文。一些人还停留在仅会收费、管集贸市场的低层次上。因此,推进“四化”建设,构建长效监管机制,提高队伍素质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是各级工商机关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不可逾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是方向,实行职业资格化是手段。我们要通过依托有关大专院校和总局的培训基地,培养专家型人才,推行注册官和执法官制度,考录新公务员中注意选拔急需人才等途径,大力打造专业化的工商行政管理队伍,加快“四化”建设、构建长效监管机制的进程,充分发挥先进机制的功能作用。

主要参考书目:

1、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沈宗灵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彭国甫主编《公共管理(MPA)简明读本》海南出版社

工商行政范文篇5

一、古代工商行政管理

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工商行政管理中央机构,工商行政管理事务主要由户部、工部和内务府系统三个中央机构兼管。户部起源于先秦《周庄》的“地官大司徒”,秦“治粟内史”,两汉称“大农令”和“尚书民曹”,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称“户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户部改为度支部,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和银行等,户部遂废;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隋开皇二年始设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与吏、户(度支)、礼、兵、刑并称六部。清代工部设于天聪五年(1631年),管理全国工程事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内务府源于秦代少府卿。清代内务府掌宫廷事务,长官称总管大臣,由满族王公或满族大臣兼任,兼管织造、织染局等事务。古代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源于市场设置规划,后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市场交易管理、经营者登记管理、经济合同管理和商标管理等职能渐渐出现。(一)古代工商行政管理的形成市场是由井市演变而来。市场最初的形态是井市,或称市井。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云市井”。随后,井市慢慢演进成集市,约定交易时间与地点。据《易•系辞》记载,“庖牺氏没,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据此推算,集市距今约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市场管理官员出现于西周时期,据《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司市”是管理市场的总负责人。司市驻“思次”,下属驻“介次”。思次、介次都是市场的办公机构。司市下设胥师、贾师、司虣、司稽、质人、廛人等。胥师分区执行管理职责,负责辨别货物的真假,贾师管理物价,司虣负责治安,维持市场秩序,禁止斗嚣,司稽稽查形迹诡异可疑的人,负责掩捕盗贼,质人验证买卖合同和管理度量衡,廛人负责征收商税。(二)市场管理一是市场设置规划。原始的“城”与“市”相互分离,功能独立。大约从商代晚期开始,在城中设市,固定交易地点,进行集中交易。古代城市一般规划为内城外廓式,内城为宫殿、官署和宗庙等所在,外城廓城内为手工业作坊、居民和墓地等所在。市场一般设在廓城偏北处。城中设市始于西周的丰城与镐城,在遗址今西安市西南的沣河两岸,由西岸的丰城与东岸的镐城组成,其布局整齐,规划严格,可惜不能辨认。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市”是陕西凤翔雍城发现的战国时期秦都秦市遗址,完全符合《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市”格局。二是市场管理原则。据《周礼•官•司市》记载,“凡治市之货贿、六蓄、珍异,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糜者使微”。即干预市场的目的是使中断的货品恢复供应,有利于人的货品更加丰富,不利于人的货品不能出售,侈靡的货品需使减少;又据西周晚期青铜器《兮甲盘》记载,向周朝交纳贡帛的农人,不得欠缴贡帛、粮赋,来往、经商,不得扰乱地方和市肆,如果违反周王的法令,则予以刑罚、征讨。周朝各地诸侯、百姓,从事商贸应在规定的市肆进行,不得到荒蛮偏僻的地方去做生意,否则,也要给予处罚等内容。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市场管理法律。三是市场管理内容。据《礼记•王制》记载,“圭璧金璋,不粥(鬻)于市;命服命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锦文珠玉成器,不粥于市;衣服、饮食,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不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龟不中杀,不粥于市”,详细规定了上市商品内容。(三)经济合同管理据《周礼•地官•质人》记载,凡货物买卖,以“质剂”作为凭证,像奴婢、牛马等大宗买卖用长的,叫做“质”,兵器、珍异等小宗买卖用短的,叫做“剂”。质剂由官府制造,用竹或木做成,书写两札,盖上官印,买卖双方各执一札。质剂由质人掌管。处理质剂纠纷,也有时间规定,国中在十日,郊二十日,野三十日,都三个月,王畿以外的邦国一年内提出诉讼。过了有效期限,官府就不予受理。(四)商标管理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官府要求在产品上加注标识。据《礼记•月令》篇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此书约成公元前620年前后。又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吴王得越所献宝剑三枚,刻有“鱼肠”“磐郢”和“湛卢”标记。战国时期齐国的铜量、陶量也刻有“阳城”“廩”“公豆”“公区”等标记。商标源自于物勒工名。对物勒工名的要求,类似当今的商标管理。(五)注册登记管理根据《国语•齐语》和《管子•小匡篇》记载,管子将齐国都邑划分为三个区域,二十一个乡,其中士农之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又将“野”“鄙”划分为五个属,专事农耕。开始对工商业实行户籍管理。至秦代,官府开始在户籍上加注商人信息,也称“注籍”。后来,注籍演变成“市籍”。至汉代,官府对市籍管理相对严格。据《汉书•酷吏传》记载,成帝永始年间,尹赏为长安令,把无市籍商贩作务者“置之‘虎穴中’,数日壹发现,皆相枕藉死”。(六)禁售伪劣商品据《唐律•杂律》记载,“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得利赃重者,计利,准盗论。贩卖者,亦如之。市及州县官司知情,各与同罪;不觉者,减二等”。“行”是指质量低劣;“滥”是指假货;“短狭”是指不合规格。“行滥短狭”即如今所谓的假冒伪劣商品。(七)公平竞争管理据《唐律•杂律》记载,“诸买卖不和,而较固取者;及更出开闭,共限一价;若参市,而规自入者;杖八十。已得赃重者,计利,准盗论。”“较固取”是指强买强卖;“更出开闭,共限一价”是指垄断行情;“参市”是指别人正在买卖之时,你在一旁或抬高价格,或压低价格,抢夺别人生意,也包括今天所谓的“托儿”。说明当时禁止强买强卖、垄断行情、欺骗顾客和欺行霸市等行为。(八)营业执照管理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诏令实行里甲之制。所有参与买卖的商人都要到官府登记,将商人信息列入“黄册”。由于“行商”是经营长途贩运,流动性大,不易管理和控制。对此,朝廷规定行商出外经商,先要向政府交一笔钱,申请“路引”,也叫关券,方可远行。凡经营客栈,都必须备有官府署发的“店历”。客店要对投宿的商人进行详细登记,并按月上报所辖官衙进行查照。路引、店历相当于现代的营业执照。

二、近现代工商行政管理

(一)晚清时期工商行政管理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冲击下,一方面,传统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甚至被淘汰出局;另一方面,以动力机器为标志的近代工业和新型商业逐步兴起。迫使国家转变对工商业管理的理念与方式。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办理“抚局”的恭亲王奕訢等上书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年咸丰帝下谕批准设立。总理衙门分设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海防股、司务厅、清档房、同文馆和总税务司等内部机构。《马关条约》签订后,要求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呼声更加高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开始推行改良主义的变法运动,倡导“立商政以开利源而杜漏卮”。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光绪皇帝于六月十二日,命令各省整顿商务,在各省省会筹办商务局。八月二十一日,在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令各省迅速设立农工商分局,置造机器。鉴于矿产、铁路的重要性,清朝廷又在京师设矿务铁路总局,京师及各通商口岸设立邮传局等机构。庚子之役后,清朝廷决心改革政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下谕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专司涉外与通商事务。内分和会司、考工司、榷算司、庶务司、司务厅等部门。其中考工司“专司铁路、矿务、电线、机器、制造、军火、船政”;榷算司“专司关税、商务、行船、华洋借款、财币、邮政”。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一月,政务处奏设商部,以振兴商务,次年八月正式设立商部。统辖全国工商实业。商部的设立,标志着国家对工商业在经济中重要地位的承认。同年,朝廷颁布《商部章程》,规定商部内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二人,负责领导商部工作。其下分设保惠、平均、通艺、会计四司,分别负责招商、农务、路矿、工商等方面工作。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商部为农工商部,归并工部部分事务,下设农、工、商、庶务四司,其中,商务司专管一切商政,统辖京都内外商务、学堂、公司、局、厂等,并成立工艺局、商律馆、商标局、度量衡局等机构,专管工商企业和市场经济活动,执掌对工商企业的登记、商标注册和度量衡等业务的管理。同年,改户部为度支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订地方官制,各省设立劝业道,掌管全省农工商业和交通事务。劝业道下设公所,内设总务、农业、工艺、商务、矿务、邮传等六科。各厅、州、县设劝业员,在劝业道和地方官的指挥监督下,指导本厅、州、县的实业和交通事宜。同时,由商部委派“商务议员”负责组建商会组织,以促进商务活动。其间,清廷先后制定了《商人通例》《公司律》《公司试办章程》《破产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以及《奖励华商公司》《商会简明章程》等法规。(二)民国时期工商行政管理由于政局动荡,民国时期的工商行政管理变化很大。1911-1927年间,由于军阀混战,相互割据,工商行政管理极其混乱;1927-1936年,政局相对稳定,国民党政府出台了一些管理法规,工商业管理体制初步形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推行战时经济政策,呈明显的经济统制特征。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央经济机构循清旧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国元年(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下设九部,除财政事宜设立财政部外,其经济机构有实业部和交通部。新成立的实业部“管理农、工、商、矿、渔、林、牧、猪及度量衡”。实业部除秘书处外,下设农政、工政、商政、矿政四司。交通部“管理道路、铁路、航路、邮政、电报、船舶并运输事务”。设路政、邮政、电政和航政四司。3月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后,北洋政府开始。4月,袁世凯获取民国政权后,将临时政府的九部扩充为十部,即将实业部拆分为农林和工商两部。民国二年(1913年)12月,袁世凯政府将各部官制通则进行了修改,把农林、工商两部合并为农商部。新成立的农商部设一厅(总务厅)一局(矿政局)三司(农林、工商、渔牧)。民国三年(1914年)改矿政局为矿政司。民国16年(1927年)北京军政府分农商部为实业、农工两部。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洋政府同意加入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分别设立工商、农矿两部,其中工商部成立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2月,下设秘书处、工业司、商业司、劳工司、总务处等。民国十九年(1930年)12月,国民政府将工商、农矿两部合并为,成立实业部,隶属行政院。实业部管理全国实业行政事务。实业部下设秘书、参事、技术三厅及总务、农业、工业、商业、矿业、渔牧、劳工七司。除实业部外,民国十七年(1928年)2月还成立“中华民国建设委员会”,次年,即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更名为“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建设委员会直隶国民政府,下设总务、设计、事业三处,其中事业处下设矿业、电业、灌溉和会计四科。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战爆发,为了有效地动员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战时国防经济建设,支持持久的抗战,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就着手战时经济体制。建立之初,国民政府将所有经济机构及运输事宜,统统归于军事委员会统制,在军事委员会之下设工矿调整委员会、农产调整委员会、贸易调整委员会以及第三部、第四部和第六部共同掌管一切经济事项,其中国防工业,由第三部管理;粮食、轻工业、贸易及消费统制,由第四部管理;运输事宜则由第六部管理。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巩固各经济部门,增强各经济机构的效能与相互之间的合作,特颁布《调整中央行政机构令》。根据该文件,国民政府将原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将军委会所属第三部、第四部、资源委员会、土矿调整委员会、农产调整委员会以及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所属之水利机关,一齐归并经济部。新成立的经济部机构庞大,行政单位有21个,分为10司,7处3厅1署,主要部门有水利、农业、矿业、工业、商业、渔牧、管制、总务、电气、企业10司。专业单位有22个,分为9局7会4所2处,主要单位,如农本局、物资局、采金局、商标局、度量衡局、商品检验局、资源委员会、燃料委员会、新生活运动委员会、中央农业试验所、中央工业试验所、中央地质调查所等等。随着抗战的胜利,国民政府的经济机构又开始扩充和改组。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资源委员会改为直隶于行政院,其职掌又有了很大的扩充:(1)创办及管理经营国营基本重工业:(2)开发及管理经营国营重要矿业;(3)创办管理经营动力事业;(4)办理政府指定的其他国营工矿电力事业。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国民政府对各行政机构又进行了改组。经济部被撤销而重新成立工商部来管理全国经济行政事务,工商部下设管制、矿业、工业、电业、商业、国际贸易、总务等7司,附设委员会19个,附属机关达30个。8月,国民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特设经济管制委员会,隶属行政院。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国民党逃离大陆前夕,又将工商部等经济机构撤销,重设经济部,以适应战时需要。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在省为建设厅或实业厅,直辖市(特别市)为社会局,一般县市均由县市政府直接管理。民国政府也曾先后颁布过一些工商行政管理法律和法规。在企业登记方面,1914年北京政府公布的《商人通例》及其施行细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颁行的《注册条例》,1928年工商部颁行的《商业注册暂行条例》,1931年的《公司登记规则》和1946年的《公司法》,1937年公布的《商业登记法》和《破产法》,1941年颁布的《工厂登记规则》和《矿业登记规则》,1947年还重新拟订过《商业登记法草案》;在行业市场管理方面,1929年公布并经1935年修正后公布的《交易所法》,1930年工商部公布的《交易所法实施细则》以及1946年财政、经济部公布的《交易所监理员暂行规程》,1942年财政、经济部公布的《非常时期牙业行纪办法》,1944年内政部公布的《菜市场管理规则》和经济部日用必需品管理处公布的《食用植物油暂行办法》;在市场违法活动的查处方面,1934年公布和1936年修正的《取缔棉花掺水掺杂暂行条例》,1937年行政院核准施行的《取缔黄金投机买卖办法》,1941年公布的《非常时期取缔日用重要物品囤积居奇办法》,1942年行政院公布的《经济检査机关査封物品处理暂行办法》,1945年公布的《取缔限价议价条例》,1948年行政院公布的《惩治走私条例》和《取缔违反限议价条例实施办法》。在商标管理方面,有1923年农商部颁发的《商标法》,1925年修正后的《商标条例》,1930年南京政府颁行的《商标法》和实业部公布的《商标实施细则》等。此外,对商会、同业公会等组织也制定了一定的法规,1929年的《商会法》,1938年公布的商业、工业、输出等同业公会法等。

三、新中国工商行政管理

工商行政范文篇6

一、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环境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文化教育程度、地方政府和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意识、公民的法制观念、工商机关的地位和形象、工商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意识、工商行政管理法律规范及各种内部机制的完善程度等。下面从内部执法环境和外部执法环境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外部执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行政干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方保护。有的地方政府和部门从地方利益出发,设置壁垒,限制地区间商品和服务的正常流通,限定或者变相限定经营者经营其指定商品,利用政府部门在市场中特殊的独占地位实施行业垄断等,干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行政。

二是干扰执法。特别是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或者是在地方经济中占有地位的企业实施了违法行为,地方政府和部门领导时常以维护稳定、发展,建设诚信形象为名,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要求”、“打招呼”,使行政执法的目的难以实现;还有的强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给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外来投资者颁发营业执照;在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通过行政命令,限制执法机关依法正常行使日常监督检查活动等。

2、公民的法律素质不高,法制观念不强。

一是大多数公民的法制观念不强,经营者、生产者不熟悉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的意识淡漠,对工商行政执法不理解。特别在农村,经营者认为自己经营既不要你管理,也无需办照,更不交费;在被查处时抵触甚至抗拒。违法经营将要受到处罚时,千方百计拉关系、托人情、走后门,干扰工商行政执法。二是暴力抗法时有发生。三是执法中当事人不配合。如处理案件中强制措施有限,调查取证难。执法中常遇当事人拒不配合,不在法律文书上签字,见证人更不愿意签字作证。案件执行时,许多已结的案件由于当事人拒不执行;虽然法律上规定,拒不执行行政处罚决定的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但具体实施起来很难。

3、法律不健全。

行政执法首先要“有法可依”,在执法实践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执法人员越来越感到法律的不完善。包括立法和修改的滞后,法律自身的缺陷,操作性不强,强制手段不力等。

(1)立法滞后。其一,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法律法规颁布不少,但缺少一部类似“基本法”的《市场监督管理法》。现在很多法律主要由部门提出,带有明显的部门色彩,容易出现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甚至相互抵触。有时一个违法行为有多个法律、法规调整,有时一个违法行为,各部法律法规规定的又不是很明确,容易造成执法不统一。其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监管市场经营行为主要部门,但至今没有一部类似“组织法”的《工商行政管理法》或《工商行政管理条例》,对工商部门进行法律上的定位。国家工商总局虽然出台了《工商行政管理暂行规定》,但法律效力不高。国务院给工商部门的“三定方案”和在商品质量监管方面与质监局分工的规定,明确了工商部门的职能,但在基层司法实践中对法院的参考效力不高,法院仍重视实体法的法定主体。其三,现行的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许多是在计划经济下或市场经济初期制定的,事过境迁仍没有修改和完善,已不适应新时期的执法需要。如对目前工商部门还普遍适用的《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基层法院法官和律师都对此提出质疑,而此条例至今没有废止或修订。国务院1983年颁布实施的《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管办脱钩”和社办市场的发展,已经无法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列举了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而没有兜底条款;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许多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因无法调整规范而出现了许多规章和解释。另外对公用企业和独占地位的经营者的规定不具体、不明确,现在公用企业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公用企业实行改制后新型企业怎么界定?银行、保险公司、医院等是否是独占地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促进职能到位实行小局大所,大量的案件是由工商所办理的,但是《工商行政管理所条例》对工商所的处罚权限和工商所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处罚哪些类型的案件,规定的不明确具体。诸如此类的法律法规都需要尽快修改和完善。

(2)法律自身存在缺陷。一些法律法规受立法背景和时代限制,现在看来有许多缺陷。《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的条款没有罚则,有的条款需转致,因此在执法实践中很少适用该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没有兜底条款,出现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能适用,有的条款规定不明确,有的条款没有罚则,缺乏强制措施等等,都不利于行政执法;《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对不交市场管理费没有强制措施,没有处罚条款;《个体工商户暂行条例》对不交管理费虽有1~2倍的罚款,但毕竟管理费数额较小,申请法院执行也要考虑执行成本,给工商部门又没有强制措施;对销售者销售不知是假冒厂名厂址的商品,《产品质量法》等法律都没有作明确的规定,此行为处罚如何适用。

(3)执法手段不力。现行的法律法规赋予工商部门的执法手段不多、不力,强制措施很少,致使对有些非法行为打击不力。如无照经营中的“取缔”具体如何操作并无规定,执法人员无所适从。工商部门适用的法律法规很多,但规定有强制措施的很少,对当事人调查取证,法律规定了当事人的配合义务,但如果当事人不协助配合怎么办?有时执法检查、调查时,当事人拒绝检查、调查怎么办?有的执法人员要求当事人提供银行对帐单,当事人不提供又无权要求银行提供怎么办?等等。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规定,原有的“银行划拔”权又被取消了,现在我们执行的法律都是些“软弱无力”的“秀才法”。由于缺乏强制手段,执法没有力度,难以保证工商监督职能到位。

(4)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工商部门与许多专职执法机构,如质监、卫生、药监、农业等部门职能交叉,执法范围模糊不清,常常出现某些领域交叉执法、重复执法或出现监管的盲区。特别与质监部门经常发生“打架”,国务院虽界定商品质量监管范围,但质监部门依法仍可在市场上抽检,有时出现一个经营单位一天两家来抽检,经营者反感情绪很大;又如小制假窝点,又无照经营,应由谁来处罚。再如,某局在查处的无照经营生产地条钢时,地条钢是国家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该局将其生产的地条钢一并查扣,此时质监部门到现场,认为是生产领域应由他们查处,两家在现场发生争执,造成了不好影响。对此职能如何界定,没有明确规定,给工商执法造成被动。另外,部门立法立规在蚕食着工商的执法范围,如银监会、保监会成立,《电信条例》等法规的颁布实施,都在确立新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执法主体,将工商部门的执法主体排斥在外,尽管《反不正当竞争法》有了明确规定,但在行政执法和司法诉讼实践中,出现工商部门不便介入甚至败诉。如有的地方工商局在查处保险公司强制保险时,就因执法主体问题而败诉。

4、执法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

近年来,全国工商系统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改革,如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市场办管脱钩等等,有力地促进了工商管理职能到位,但没有根本扭转被动局面,往往疲于应对。如阜阳劣质婴儿奶粉事件就充分暴露了工商内部体制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1)体制弊端。工商系统实行的是收费制,尽管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但很多地方是以收定支,于是为了生存的需要不得不用大量的精力来收费,真正用在实现职能上的行政执法的精力较少。这几年各地为促进基层执法,加大干部的工作强度,加大执法力度,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大大调动了基层执法积极性,促进基层执法迅速发展,推动了工商管理职能到位。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出现执法争利,为罚款而执法,重罚轻纠、罚款放行等不正常现象,没有真正达到行政执法的目的。

(2)经费不足。地方工商部门在上划后,地方财政所承担的行政经费仍执行1998年的基数,多年来一直未变,而干部的工资和补贴却翻了一番,行政性支出也有较大增长;另外,国家出台很多优惠政策,减少收费项目和收费比率,这些都要在有限的经费中自我消化,必然造成执法经费的短缺,甚至一些地方不能足额发放职工的工资,哪还有经费来保证执法。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工商总局虽然出台一些保障基层行政执法的政策,如抽检专用经费、举报奖励经费,大案奖励经费以及不断增长执法装备经费,但到基层有的不执行,有的给予的也是微乎其微。还有的地方因基层建设和市场建设背着沉重的债务,有的办公用房、办案设施和装备存在欠帐等都无力解决。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工商部门对市场监管职能的发挥。正因为经费困难,很多基层执法,过多考虑执法成本,出现了小案不办、成本高的不办,该抽检的不抽检、为罚没款而抽检等现象,导致了对违法行为打击不力。

(二)内部执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工商干部队伍普遍文化水平偏低,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基层执法办案启动较晚,过去干部主要从事个体管理和农贸市场管理工作,对执法办案工作不熟悉,调查取证、办案技巧等执法能力不高;对法律的学习钻研不够,执法水平不高。表现在执法办案中,重执法轻教育,重罚款轻纠正,重实体轻程序;少数执法人员不能严格依法办案,办人情案,执法力度不大;少数干部不文明执法。这些对工商形象和执法权威的树立都有一定负面影响。另外,缺乏对社会宣传工商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没有很好争取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营造一个较好的行政执法环境。

二是对依法行政的认识不足。少数人对法律和政策的认识存在偏差,片面强调“法律的滞后性,现实的超前性”,或者“法律的超前性,现实的滞后性”。认为严格依法行政是呆板,缺乏灵活性。改革就是要敢于突破法律禁区,要针对不同情况善于搞“变通”,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普遍存在,不懂得法律既要实质上的法治,也要形式上的法治的道理。

三是对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认识存在差异。少数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不是站在健全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角度来认识工商行政管理的宏观调控职能,忽视工商行政管理根本目标,不能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关系,片面强调发挥职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甚至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看成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职能部门,在涉及国家和地方利益时,决策和贯彻法律法规变味。

实际上,对于依法行政的认识和对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认识存在的偏差,无论是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内部还是外部,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外部甚至表现得更为突出。

四是重处罚,治标不治本。受部门利益的驱动,行政执法基于本部门经济利益考虑,以处罚到位为执法目的,只重视经济利益、不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治标不治本。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问题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基础,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观念落后于时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政府本位主义思想干预了正常执法活动。有些地方政府领导人党性观念不强,大局观念淡薄,只顾局部,不顾全局;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在经济建设方面急功近利,不顾本地的客观实际,不顾现阶段社会政治、法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照搬照套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地区发展经济的经验,搞政绩建设和短期经济行为。在错误观念的指导下,一切从本位利益出发,忽视国家利益,规避法律规定,以言代法,以权代法。

2、政府职能定位不准增加了市场监管难度。地方政府还没有完全实现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从管制政府走向服务政府,从权力政府走向责任政府的转变。没有完全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行政管理方式,时常采用有悖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行政命令配置市场资源,保护本地市场和本地企业。

3、社会法律意识不强,增添了行政执法难度,普法宣传活动已经开展到第四个五年计划阶段,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社会法律意识离依法治国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社会公众对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了解甚少,以致于对工商行政执法不理解、不支持,必然造成工商执法难度加大。此外讲人情、讲面子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在看待社会现象、处理事务,还不能完全习惯于首先从是否合法的角度来审视、判别和处置,而首先从“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对依法行政造成了破坏。

4、企业经营观念落后导致了市场竞争环境的恶化。一些市场主体观念落后,经营管理机制僵化,市场意识谈薄,创新能力弱,习惯于在地方政府的庇护下生存,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的把规避法定的前置许可及税务、工商等登记管理当作降低经营成本的途径,为追求最大经济利润,不惜违背国家法律法规从事违法经营。而政府的庇护和干预使一些本应被淘汰的市场主体得以苟延残喘,使他们违法经营的代价微乎其微,客观上起了剌激、怂恿违法经营的作用。

5、传统执法方式抑制了监管效能和执法水平的提高。在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整个大市场以及监管领域、监管对象和监管层次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工商执法监管方式方法还没有完全实现相应的转变,有些地方仍陷于微观管理领域不能自拔,放弃了在更高的层次监管市场;也有一些地方习惯于“重点整治”或“集中治理”的监管执法方式,不知从促进市场主体的成熟、健全市场规则等方面去监管执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执法效能和行政执法水平的提高。

6、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加大了推进依法行政的难度。一些执法人员对依法行政的意义认识不深,加上工作任务繁重,在思想上不重视行政执法程序,执法中随意简化程序甚至规避执法程序。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不力又使这些同志心存侥幸。有些执法人员缺乏工作和学习动力,不了解法律、行政基础理论知识,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应对能力有限,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只好采用习惯的传统方法执法。此外,执法标准的可塑性,自由裁量权弹性大,也影响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人们对行政执法活动的认同程度。

7、执法经费难以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诱发重处罚轻教育。省以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行垂直管理后,因财政核算的经费较少,行政执法的通讯、交通、办案工具等正常经费开支捉襟见肘,供给体制无法保障行政执法工作需要,为了行政执法工作能正常运作,不得不强调经济效益,从而忽视了行政执法社会效果和长远效应的情况。

三、改善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环境的对策

改善工商行政管理执法环境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仅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难以实现,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紧紧围绕“依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基本要求,积极主动地努力营造宽松的执法环境。

1、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应依法界定和规范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实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能分离,实现政府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行政理念。要坚决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学会主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来对市场和社会事务实施管理;强化大局意识和长远发展观念,打破部门保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2、继续强化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法制宣传教育对改善行政执法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和部门都要广泛拓宽渠道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教育的重点对象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法律、行政基础知识作为领导任职必须考核的内容,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促进依法决策,摒弃人治思想。其次是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行政相对人乃至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树立。一是严把行政执法队伍进入关。清理执法队伍,针对不同的执法岗位,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层次提出不同要求,努力改善和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知识结构。二是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严格执法、规范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定期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执法纪律教育。通过教育培养他们严格履行法定职责的自觉性,树立廉洁奉公、严格执法的品质和作风。再次,抓好重点群体和社会大众的普法宣传教育,使重点群体提高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体系。法律是行政执法机关活动的准绳,也是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依据。要严格依法行政就必须及时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建立起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当前围绕立法工作,要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加强立法的质量,按照民主、科学、统一的原则进行立法,避免法律、法规内容的相互冲突。二是在我国行政法律体系基本框架下,加快建立规范行政主体的分工及相互配合制度,尤其要加强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程序等法律规范的配套立法工作。三是应适时地对那些内容已明显滞后的法律、法规、规章进行补充、修改和废止,特别是及时做好法规、规章的清理工作,避免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工商行政范文篇7

一、实施工商行政指导的意义

实施工商行政指导对于促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对于工商管理人员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拓宽工商监管领域,弥补现行法律手段的不足。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新的业态、经营领域不断涌现,如电子商务、基金、物流、证券、等。

现行法律由于受立法成本、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发展程度、立法者的认识水平等限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不可能及时对所有新出现的业态做出明确的规定。依照法无明文规定不得行为的行政法原理,工商机关对这些新兴的业态就无能为力了。行政指导因其简便性、灵活性的特点比较适合用于对这些新兴行业的干预,引导其健康发展。这样不仅弥补了法律手段的不足,拓宽了工商监管领域,同时也可为以后的立法与监管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完善工商职能,改善工商形象。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也应与时俱进,转变工作职能,具体体现在工商机关不仅要加强管理,更要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实现由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机关的转变。而行政指导正符合这种社会需求,通过系统地实行行政指导,可以以此为契机总结归纳现行工商行政管理的行政指导行为,将行政指导打造成工商部门服务经济发展和转变监管执法理念的品牌,作为工商部门执法理念和方式创新的重要路径,进一步促进工商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提升。行政指导与传统强制性行政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亲和力,其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置于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更多地体现了民主色彩,因此有利于改善和重塑工商形象。

3、有利于提高监管效能,降低行政成本。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日趋复杂和多元,导致行政权利的急剧强化。国家通过扩大行政权利,加强行政干预以推进社会公益。但行政强制并不是万能的,常常会因为相对人有形或无形的抵制而大大降低功效。一些权利色彩较弱的行政手段如行政指导等,会促使相对人主动配合行政行为或自觉服从于行政机关意志,有利于将行政目的内化为被管理者的自主意识,从而提高工商监管效能。另外,工商行政指导中的警示制度通过对处于违法萌芽状态或轻微违法尚未对他人或社会公益造成危害的行为的及时警示,督促相对人及时改正错误,避免进入立案调查等行政处罚程序,从而降低了行政成本。

二、实施工商行政指导的主要途径

1、建立和完善工商信息传播制度。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对每一个公民或社会组织来说至关重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因其职能、地位、工作性质等方面的特殊性,在信息的收集、整理、披露等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目前应加紧完善“红盾信息网”的建设,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市场主体不良行为警示系统和良好行为记录系统等信息库的完善工作,建立便捷的信息查询系统,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为相对方提供行政信息、信用信息、经济信息、法律政策及其他相关信息,引导相对方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并且应将这一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形成一种制度化、经常化的模式。

2、建立和完善工商咨询指导制度。一是开展事前咨询,促成行为合法。如企业需要注册商标、发展品牌、需要广告,或者企业间订立合同、协议,可能会发生损害公平交易、侵害知识产权等情况,工商部门可应企业的要求或主动介入,向企业分析并提供合法有效的参考意见。二是提供发展辅导,引导正确发展。工商部门可根据巡查和回访获取的动态信息,通过归纳整理,找出相关市场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或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特别是帮助企业完成实质性的准入操作,如各类登记注册、备案、发展、保护自主产权等,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对不属于工商职能的问题,也及时向政府或有关部门进行反应、交流,体现工商部门扎实的工作作风。三是开展与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关的指导活动。工商部门可以根据掌握的处罚案例或投诉处理信息,开展广告点评活动,指导消费者识别虚假不实广告,减少盲目的消费冲动;开展商品和服务质量评价活动,指导消费者规避风险,实现自我保护;消费警示,提供消费指导,让消费者了解掌握消费动态,形成理性、科学消费观,起到对广大消费者的劝诫、提醒作用。

3、建立和完善工商行政告诫制度。工商部门的重要监管职责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但在具体执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经营者违法行为情节有轻有重的情况,对那些轻微的、危害不大、影响较小的违章行为,工商部门可以采取书面或口头形式进行告诫,促使其及时予以纠正。如对市场主体开业前发出催办执照通知、商标印制企业创办前向其发放有关法律须知等,都能使市场主体或监管对象明确知晓工商监管的内容和要求,达到监管的目的。当然,工商部门应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逐步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操作性强的办法来强化这项制度,减少行政告诫乱用、滥用的现象,维护法律的权威。

4、建立和完善工商协调沟通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方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相应增多。这些矛盾在未达到行政处理或诉讼阶段时,由行政机关出面进行协调、调解,有利于减少利益损失,降低社会的调解成本。工商部门过去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但在新形势下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的新要求予以改善和加强,在法律规定和自身职能的范围内完善行政调解、协调制度,以推进市场秩序的进一步改善。

5、建立和完善工商行政奖励制度。行政奖励是行政主体按照规定的条件,对为国家或社会做出贡献或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的行政行为。目前工商机关对一些守法经营、管理规范的企业实行年检制度,授予某些经营者“消费者信得过单位”或“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均属行政奖励行为。这些奖励措施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营者守法经营、优质服务,从而对市场秩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在推广这一制度的同时,应对该制度作进一步完善,在奖励的条件、程序、评定方法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使行政奖励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以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

工商行政范文篇8

一、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工商行政管理“四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推进“四化”建设,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否则,一切无从谈起。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建设政治过硬、业务过硬和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决策部署,把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放在全局性、根本性和基础性位置抓紧抓好。要大力加强教育培训,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充分认识推进“四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推进“四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强化工商行政管理理论和业务学习研究,加强市场经济、经济管理、法律法规、信息科技等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学习,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四化”建设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增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和创造性;在着力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和业务能力建设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干部队伍的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监管执法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四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推进基层工商行政管理“四化”建设的核心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部门,职能定位决定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都必须依法行政。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范性文件是工商机关推进法治化建设的依据,同时,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范性文件确定了工商机关履行有关职责的方式、步骤、途径、时限等程序性要求。此外,法律、法规及规章是最高层次的制度,因此,依法行政成为连结基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建设的纽带,是推进“四化”建设的核心。目前,基层工商行政管理依法行政形势不容乐观,干部队伍的法律素质整体偏低,不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办事,履行职责越位、错位和失位等问题时有发生,推进依法治市任务艰巨,需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树立和筑牢依法治国理念,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法律业务素质,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和廉洁执法,全面提高和规范行政许可、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执法监督等执法行为,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以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动力,树立和筑牢积极行政、合法行政、合理行政、有效行政理念,筑牢监管执法就是服务的意识,全面深入总结分析目前的监管执法现状,找出找准监管执法薄弱环节和领域,全面加大监管力度,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遵循法定权限和程序,全面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四化”建设整体推进。

三、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基层工商行政管理“四化”建设的关键

制度建设更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管理的有效手段和方式,要按照以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要求,全面加强制度建设,有效弥补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的不足或者通过制度建设使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具体化。通过全面加强制度建设,有效推进管理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建设,有效保障和促进法治化进程。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要求,着力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建设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党组中心组学习教育、重要问题集体研究决定、重大决策征求意见、重要决策公开、重要决策监督等制度,努力提高领导和管理水平;要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为核心,加强内部管理事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干部队伍学习教育、干部队伍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干部培养和交流、经费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安全保卫、环境卫生、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车辆管理等制度;要以推进监管执法职能到位和规范监管执法行为为核心,建立健全企业个体登记监管、消费维权、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市场监督检查、商标监管、广告监管及经济违法案件查处等制度。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基层工商行政管理“四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成果转化运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依托信息网络技术推进和规范了企业个体注册登记监管、消费维权、行政处罚等监管执法及系统内部事务管理。实践证明,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办公自动化、节约监管执法成本、整合监管执法资源、提高监管执法科技含量、规范监管执法行为、增强执法效能的重要途径,推进“四化”建设需要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保障和促进“四化”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网络平台;要大力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要大力加强业务软件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在着力加强技术与业务有力结合和统一上下功夫,加快信息化成果转化运用力度,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增强信息技术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展信息技术运用领域,强化信息技术在提升职能效能方面的作用发挥。

工商行政范文篇9

一、构建工商行政指导工作规程的意义

一般理解,工商行政指导,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其职能、职责或管辖事物范围内,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有效地支持、协助行政相对人维权兴业、发展进步,在行政相对人同意或认可的前提下,以非强制性的方式,引导其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行政活动。行政指导是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变革,开辟了现代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新途径,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与传统刚性的行政执法管理方式比较而言,行政指导显然更具人性化特点,更适合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但从根本上看,工商行政指导依然是一种行政行为,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组织开展工作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意志掺杂进来,在行政指导中忽略对指导对象的尊重,将“指导”变成“执罚”。也就是说,行政指导本身具有“双刃剑”的性质,它在作为行政机关一种柔性执法方式的同时,也容易出现违背自愿原则,把指导者的想法强加于市场主体,出现问题又难以区分责任的问题,因此,必须有一个规程来约束和规制具体的行政指导行为。另外,推进工商行政指导是有政策法规依据的。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第一项明确提出:“改革行政管理方式要充分发挥行政规则、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这说明工商行政指导必须在依法行政的框架内推进,必须在一定的行为边界和限制条件下实施,因而构建行政指导工作规则就显得十分必要。行政指导对于大广大工商干部而言,毕竟是一个新的课题,对既定的指导项目应该指导什么,怎样指导,指导的程序和要求有哪些,都还比较陌生,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行政指导的内容、步骤和监督措施,使行政指导的每一项内容、每一个步骤都非常明确,在行政指导中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既有效地预防指导“跑偏”,又使行政指导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同时,从目前工商队伍的自身素质看,由于长时期从事执收执罚,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容易在理解上和行为方式上简单地将行政指导与行政执法对立起来,不能在行政监管过程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什么问题都往行政指导上套,削弱行政指导的整体效能。因此,必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制定与法制工商、规则工商相适应的行政指导工作规程,使行政指导规范化、程序化。

二、关于构建工商行政指导工作规程的相关要素

第一,关于构建工商行政指导工作规程的概念要素。工商行政指导工作规程,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在工商职能、职责的范围内,在行政民主化、服务公共化的理念指导下,对具体项目如何实施行政指导制定的工作规章和工作流程。它是保证行政指导工作顺利进行,实现行政指导目标,减少行政成本,实现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对避免行政指导的泛化与滥用,防止错误的行政指导与越权执法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关于构建工商行政指导工作规程的基础要素。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讲,构建工商行政指导工作规程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能脱离基础而指导孤立存在,我们理解,工商行政指导规程的基础要素应该包括理念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一)工商行政指导理念规范。近年来,关于管理与服务关系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各种观点争论不休,这当中或多或少地都涉及到行政指导问题,并且工商管理实践也有一些大胆尝试和探索,但在实际工作中,监管执法层面上还是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收执罚为主要任务。行政指导并没有正式列上工作日程。形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自收自支的财务体系。由于财务收支靠部门执收执罚保障,基层工商行政管理形成了“平时讲管理,年终看收费;平时讲服务,年末看罚款”的思维模式。长期的执收执罚活动,养成了管理人员居高临下的特权习惯,助长了依法强制的行为定势。而从当前行政管理的总趋势看,在行政活动的方式、方法、手段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特别是法制日趋健全的大环境下,行政指导这种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柔性管理模式会运用的越来越多,甚至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行政方式。面对新的执法环境,我们根据工商行政指导工作的特点,制定了沈河分局行政指导理念规范:即“上层次,抓指导,转变观念;重系统,不支离,完善总体;要长远,不断线,科学发展;要民主,不武断,构建和谐。”引导广大工商干部从思想、观念上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更新执业理念,充分认识到行政指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今后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基本职能。

(二)工商行政指导的道德规范。工商行政管理道德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执业人员在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中应共同具备和遵守的道德内容、道德标准、道德思维、道德模式和行为规范。由于行政主体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具有多重角色,特别是在涉及到公、私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时,往往会遇到行政道德的价值原则和价值取向问题。行政指导也是一样,它一方面能通过柔性指导密切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往往会成为以权谋私、自愿交易的腐败因子,在客观上为公权私用、谋取私利提供可能与机会。因而,制定完善的行政指导道德规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工商管理执业人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有效地抑制行政指导工作中出现的公权私用、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拟定了沈河分局行政指导道德规范,即“讲道德,知荣辱,树新风,见实效,促和谐;要诚信,不欺瞒,以诚相待;要自律,不奢贪,以德维廉;要公正,不徇私,维护公平;要坚持,不中断,有始有终。”

(三)工商行政指导的行为规范。工商行政指导作为一种组织行为,一种行政职能,制定行为规范应该是它的基本要求。一是行政指导不同于行政处罚和办案实践。由于它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一致的量化尺度,统一考量的难度比较大;行政指导的相对人业态不同,比较复杂。所以,实施行政指导必须区别对待,对症下药,不能一刀切,简单化。二是必须以相对人自愿为前提。实施行政指导前,必须得到相对人同意或协助,也就是自愿接受指导的承诺。这就要求行政指导主体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摒弃以往那种居高临下,以行政强制为主的行为习惯,代之以平等、协商、协调、商议、建议、劝告、鼓励等柔性行政指导方式,充分体现工商行政指导的亲和力和服务性。三是工商行政指导必须依法推进。行政指导虽然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在操作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弹性,在方式方法运用上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决不意味着可以滥施指导,必须依法有据,柔性干预。四是行政指导的文档应规范。行政指导的实施,对社会、市场、企业、民众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工商机关对行政指导的操作要规范,要对行政指导的步骤及结果跟踪记录。做到有据可查,便于信息反馈,总结经验,评估指导。综合以上几个因素,行政指导的行为规范就是:“要自愿,不勉强;要依法,不越权;要疏导,不强制;要具体,不空泛,要认真,不敷衍;要调查,不主观;要耐心,不厌烦;要实效,不空谈;要依法,不随便。”

三、关于构建工商行政指导工作规程的实践内容

为使行政指导工作更具操作性,我们在理顺工商行政指导相关要素的同时,注重了实践内容的探索。

(一)结合实际制定指导规程。按照市局《关于推行行政指导工作实施意见》,依据工商职能,结合驻区经济发展实际,编写了《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指导规程》(简称《指导规程》)。

《指导规程》共分四个部分,即行政指导规范性文件、行政指导法规依据、行政指导项目和行政指导工作相关文书。为便于全体工商干部在行政指导中参考、借鉴,我们选编了与行政指导有关的8个规范性文件和48部法规的相关条款作为执法依据。同时将行政指导的工作流程和行政指导项目以及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以附录的形式编辑了“行政指导工作图示”,确保分局行政指导工作进入事事有人管,工作有人抓的良性运行状态。

(二)实事求是确定具体项目。在制定《指导规程》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项目这个推行行政指导的关键,重点围绕行政指导项目的选定、行政指导内容的商定和行政指导程序的确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使制定规程的过程变成分局行政指导抓落实、上台阶的过程。具体工作中,主要抓了四个环节。一是提高认识立项目。针对部分执法人员对行政指导知之不多等问题,我们请来市局法制处领导给包括局长在内的全体工商干部讲课辅导,使大家对什么是项目、怎样选择确定项目和怎样围绕项目开展行政指导有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提高全体干部对开展行政指导的认识。二是结合实际选项目。为了使项目指导更具针对性,按照政府所想、企业(个体户)所需、群众所求、法律所缺、社会所需的原则,结合驻区实际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分局班子专门开会确定指导项目,确定在辖区十个领域内选择指导项目,受到驻区欢迎。三是针对特点落项目。在确定了具体领域之后,我们根据分局机关和各工商所的不同特点,把分局确定指导的领域分解、确定为有具体对象和内容的30个具体指导项目。为确保项目落到实处,又按照项目特点和项目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将30个项目分解为“推进项目、责任项目和执行项目”三个类别开展行政指导。四是群策群力抓项目。围绕项目落实,不仅各主抓部门明确了责任,而且分局从领导班子到各部门都明确了工作责任,制定了跟踪考核办法,通过局领导亲自听汇报、调度会、实地检查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行政指导工作的进展情况。同时,将考核结果作为全年工作评价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形成全局上下抓项目的良好局面。

工商行政范文篇10

本文意在通过对中国目前市场监管机关的职责、执法体制、执法效果的分析,结合国外反垄断和市场监管的执法机关的运作情况,阐述确立中国反垄断法中的执法机关和执法体制的相关重要问题,论证中国建立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反垄断主要执法机关的执法体制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可行性、必要性。

一、市场监管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体制存在的问题

严格地说,虽然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包括了部分反垄断的内容,但由于反垄断法的缺位和主管机关的不确定,我国反垄断执法体制尚未建立起来,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体制与市场监管执法体制一样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执法主体不统一。一是“市场”被不断地分割,执法主体多

元化不断扩大。在执法领域,有的是依行业特点和监管对象的特殊性被分离于工商行政管理之外,如金融、保险市场,药品、烟草等。二是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现象影响市场监管效果。国务院虽然对各部门的职能虽有划定,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现象,如打假维权,既有工商,又有物价、公安、质检、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在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领域,一些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来介入对一些领域的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如电信、价格等。这种多头执法的现象存在一定和合理性,但如果分工不合理,配合不好,也会影响了法制统一和执法权威。

(二)监管力度有限。

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不强,市场监管不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欺行霸市、虚假广告、制假售假、侵犯商业秘密、价格同盟等各种各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出现,有的屡禁不止,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普遍较弱,不能满足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需要。从十多年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的不正当竞争案件看,对政府机关或公用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强制销售商品的行为查处较多,对垄断和限制竞争的案件查处较少。这一方面在于我们市场经济还处在发展阶段,规模经济远未形成,真正能够主导市场走向的大企业还为数不多,另一方面也有执法人员对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相关的法规规章掌握不够或认为其操作性差,调查取证困难而存在畏难心理的原因,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势力的强大,或借口行业管理阻挠工商机关执法的原因。

(三)执法手段和方式落后,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目前市场监管的手段最主要是采取行政处罚,执法者习惯于检查、罚扣,并不断要求强化执法手段,执法手段司法化存在司法化的压力。对执法手段和处罚的迷信源于大多数执法机关和行政法者没有意识到行政执法是现代政府管理经济生活的重要法律和行政手段,单纯“依法”行政,缺乏对市场和市场秩序的宏观把握,在具体案件中,以办案数量和罚没金额为主要动力和目标,不注重处罚的适当性、合理性和社会效果,这样的执法已经影响了政府执法的公正性,对市场有时会起到副作用,失去群众对政府以执法手段干预经济的信心。

二、借鉴国外反垄断机关设置和运作的经验

(一)国外反垄断机关的简要情况

众所周知,“徒法不足以自行”。法的实现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遵守,需要政府组织机关执行,保障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落实,保障政府管理社会的有效性。制定反垄断法的国家,大多数都特别设立了专门负责执行反垄断法的机关,如美国的联邦贸易委员会,德国的联邦卡特尔局,日本的公正交易委员会,英国的公平贸易局等。这些专门机关由法律规定的专门主管反垄断的行政机关,拥有较为广泛的权力,可以调查垄断及其他各种限制竞争行为,可以搜查、扣押文件资料等证物,有的还可以直接对违法者施以处罚,如罚款、禁止实施限制性协议和进行其他限制性行为等。韩国公平交易法在1986年进行了修改,提高了公平交易委员会的地位,强化了它的权力。公平交易委员会从经济计划院长官的一个审议机关,成为独立的行政机关,接受了原来属于经济计划院长官掌握的各项权力,成为公平交易法的实施主体。

反垄断法的专门执法机关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纯行政性的机关和具有准司法权的机关。此外还有一些非专门执行反垄断的行政机关,与专门机关之间还存在一种形式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如法国、德国的经济部长。他们只在法定范围内拥有有限的执行反垄断法的权力,一般情况下不是实际执法者,只具有象征意义。法国经济部长是竞争审议委员会的上级领导,但经济部长不能影响竞争审议委员会在职权范围内的进行调查、审查与裁决活动。德国联邦卡特尔局名义上受经济部长领导,但决议处主席和决议员都是终身公职人员,独立办案,依法可行使立案、调查、扣押、裁决等权力,对他们的裁决,只有州高等法院才能以法定程序予以改变或撤销。

另一种实际承担反垄断法执行职能机关是行业监管机关。这种权力共享型的合作机制是指监管机关与反垄断机关共同执行反垄断法律,这种权力配置主要适用于电信、电力与银行领域的企业合并审查方面。在意大利,银行业的监管机关就承担了执行反垄断法的职能。在意大利的银行业中,行业监管机关——意大利银行负责执行有关银行的协议、优势地位的滥用和银行之间的合并的竞争规则。在美国,对于美国通信委员会(FCC)所监管的电信运营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与司法部根据Clayton法第7条有共同管辖权。美国1996年电信法进一步扩大了司法部的权力,废止了原先FCC可以给予地方电话公司合并反垄断审查豁免的权力。尽管美国国会仍然希望在合并审查方面继续发挥FCC的专业特长,但显然不愿意将这种权力只授予FCC。在电力领域,美国联邦电力法并未规定反垄断豁免,对于电力设施之间的合并,反垄断机关与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FERC)有共同管辖权。

(二)国外反垄断机关的特征

考察主要国家的反垄断法,可以概括出对反垄断执法机关的一些共同特征:

1、平衡性。表现在各国反垄断执法机关的组成由不同党派、不同

专业领域的人士组成,以达到平衡各方利益和立场的目的。这种平衡性由建立机关的反垄断法或其他行政法直接规定的,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采取两党制,总统不能任命任何一党在委员会中占绝对多数,以保证委员会能够作出公平的决议。法律明文规定,同一政党的委员不能超过三名,这就保证了委员会组成在党派上的平衡。法国竞争审议委员会为有十六名委员,其中七名委员由现任或卸任的中央行政法院、审计法院、最高法院成员或其他行政或普通法院的成员担任;四名委员由具经济、或竞争及消费学识经验者选任;五名委员由从事生产业、经销业、手工业、服务业或自由业者担任。因此,“是委员会之组成堪称网络官,学、产、法律、经济、理论、实务之各方专家”。

2、专业性。反垄断法是法律各部门中最具有不确定性的专业,既涉及到法律专业知识,也涉及到经济学、行政学的知识,同时与企业经营和市场运作密切相关。所以,反垄断执法人员具有高度的法律和经济方面的专业性。日本《禁止垄断法》对公正交易委员会组成人员提出了“具有法律或经济学识经验”的要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下设竞争和经济处,竞争处由法学家组成,经济处由经济学家组成;其设立本身就有出于设立更为专业的执行机关以弥补司法部之不足之原因。法国竞争审议委员会的组成,由各方面专业人士组成,在体现了平衡性的同时,体现了专业性的基本要求。

3、独立性(中立性)。独立性表现在反垄断执法机关执行职务时,不受其他机关或首长的干涉;保持高度的中立,不受各种利益集团的干扰;其组成人员的身份受法律保障,无法定事由不能被免职,各国反垄断法和行政法一般对反垄断机关成员从选任、任期和执法程序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以保障其独立权力的行使。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是美国独立控制委员会中的一员。根据美国行政法,独立控制委员会一般由5至7个委员组成,他们的讨论和决议是集体决议,避免独任制缺点。委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委员的任期超过总统的任期,一般为5至7年。委员的任期不是同时满期,而是交错满期,总统不可能同时任命几位委员。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虽然由总统任命,但是要由参议院推荐和批准,所以委员的任命不受任何人把持,除了“工作无效、玩忽职守、污职”等法定原因外,任何人不得任意解除委员的职务。总统对委员会任命虽然有自由决定的权力,对委员的免职没有自由决定的权力,只能按照法律规定的理由才能免除委员的职务。然而,总统对委员会的主席可以自由任命和免职,不受限制。非领导者工作人员受文官制度的支配。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法》第1条还规定:“联邦贸易委员会委员不得从事其他实业、休假或其他职业”。这就保证了委员会及其委员在执法时不受利益集团的控制,保持高度的中立。德国在具体执行职务时,联邦卡特尔局是独立的,不受就经济部长的制约。联邦卡特尔局的成员既不能是企业的所有人呀领导人,也不得是企业、卡特尔、经济联合会或企业联合会的董事或监事会成员,彰显其中立性。法国则设计了一种互选制来保证竞争审议委员会的独立性。2000年6月5日颁布的《摩洛哥自由价格与竞争法》第十八条规定,竞争委员会,除主席外,由12名成员组成:6名代表政府部门,3名选自竞争、消费方面的法律、经济专家,3名来自曾经或正从事生产、销售或服务业界。

(二)美欧反垄断执法的现代化发展

1、执法重心有所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反垄断法执行呈现一些新的特点。一

方面是美国反垄断当局越来越注重调查和制裁国际卡特尔,以维护美国消费者的利益。据统计,美国司法部在1997年和1998年征收的反垄断罚金的90%以上以及1999年征收的全部罚金都是来自国际卡特尔案件,且最大的罚金也是来自外国企业。1997年和1998年美国反垄断刑事案件的一半被告是外国公司。在罚金达到或者超过1000万美元的26家公司中,其中一半公司也是外国公司。2000年司法部反垄断局大约1/3的刑事案件涉及国际卡特尔。另一方面注重高科技领域的限制竞争活动,约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滥用知识产权限制竞争的情况,如对微软公司反垄断诉讼。

1980年以来,美国执法机关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反垄断法的实施,司法部在八十年代提起的民事诉讼案件只有118宗,九十年代93宗,而在七十年代则有243宗。但刑事诉讼则大幅度增加。反托拉斯刑事处罚严厉性的增加伴随着反托拉斯案刑事案件的增加,反映的不是违反反托拉斯法的行为的增加,而是反映出司法部的反托拉斯执法重心在向固定价格转移。这一转移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当时司法部信奉“芝加哥学派”的进路,不再强调排他行为而偏向了共谋行为。因为固定价格案件,无论是刑事还是民事的,往往都是直截了当的。所以司法部在里根-布什时代面对人员和拨款的锐减仍然能够使反托拉斯案件的总数增加,与此同时,私人反托斯诉讼的数量剧烈减少,1980年有1457宗,而1981年为1292宗,1982年更减少到1037宗。克林顿时代,反托拉斯局的人员和拨款得到了大大的增加,但案件数量却减少了,这反映出反托拉斯转向了更为雄心勃勃的民事诉讼,如微软诉讼。克林顿上台后,反托拉斯执法稍有收紧。但在1994年国会选举中惨败后,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又回到了八十年代的宽松状态。2000年布什在施政纲领中声称,美国经济的基础是企业,要扩大私人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相应削减公有部门,减少对企业的干预。

2、执法手段的理性化。是否反垄断,垄断的含义和范围如何界定,在美国反垄断法发展的初期对这些问题的规定是笼统的,难以执行的。而随着合理原则等执法原则的确立,执法实践不断明确了反垄断的发展路径。经济学理论左右了立法者和执法者,以致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反垄断执法呈现不同特点,同时促进了反垄断执法的发展和成熟,使其更加贴近于促进竞争,提高效率和保护消费者的宗旨。20世纪80年代,随着里根政府将芝加哥学派几个重要人物任命为联邦法院的法官,芝加哥学派的思想在美国反垄断政策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因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后期反托拉斯经济学研究经历了一个发展高峰,反垄断理论研究发现,垄断现象和反垄断的实践存在诸多复杂性。首先,企业通过自己的竞争力而得到垄断地位的,是市场行为和自由竞争的自然结果。一些大的公司确实在相关市场形成了绝对优势,但不影响他们在创新和生产率增长方面的佳绩。如果政府拆分企业,将影响企业的创新市场的信心,因此,反垄断政策与发展规模经济政策之间存在矛盾,使具体垄断现象的认定遇到困难。其次,垄断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政府都会对一些关系到国家经济利益和竞争力的重要企业特别考虑,但并不能说这样的兼并行为是不受反垄断法制约。再次,对同一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不同的人不同的利益集团,在理论观点、政策主张和法律界定等方面相去甚远,容易导致旷日持久的争辨和诉讼。四是公共选择理论对反托拉斯法的挑战。认为,政府的管理总是有利生产者,并不能真正服务于公共利益。反托拉斯法反而会导致社会总剩余的减少,产生寻租活动,引起政府腐败,赞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等等。上述认识和理论影响了美国在反托拉斯法实施过程中对违法行为的认定。在批准并购案时,不仅是根据市场集中度指标,还兼并后的市场效率。判断垄断的标准不是以企业规模大小来决定的,关健是要看其是否滥用了市场力量。具有市场力量的企业不一定是垄断,只有利用市场力量采取了不正当手段才被判为垄断。在处理高新技术行业垄断案件时,更应考虑行业的特点,慎重处理。例如,计算机行业的软件集成就能方便消费者,降低价格。美国司法部在处理微软案件时就没有根据传统理念,简单地限制软硬件一体化捆绑,而是进一步分析研究这种捆绑是否属于垄断行为。

3、执法方式的改革

2005年5月1日,欧盟制定实施了新的竞争执法制度,赋予了欧共体条例第81条第1款,即禁止与共同市场不相符的限制竞争协议和第3款,即第1款的例外的效力,废除了对限制竞争协议的通知要求,确立了欧盟委员会主导、欧盟委员会与各国竞争当局、共同执法、欧盟法院监督的新体制。欧盟竞争法律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有效监管和简化管理。欧盟委员会改原来对限制竞争协议的通知和集中豁免制度为直接适用的例外制度,由原来的事前控制转为事后控制,所有成员国的法院和竞争当局都可以适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应对今后竞争政策所面临的挑战。2000年9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第81条和第82条的实施条例的立法建议。该建议所确立的制度的特点是:更有效地保护竞争,更多的执法者参与执法,调整欧盟委员会的权力;为公司的商业活动提供更公平的机会,包括竞争法的更多适用,欧共体竞争法的统一实施;提供更大程度的法律确定性,降低纯行政性要求。

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成为反垄断执法机关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有学者总结了理论界界关于设立我局反垄断执法机关的不同建议和观点:有所谓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说,人民法院加人民检察院说,独立专门机关说等。学者们的意见大多数倾向于建立专门的反垄断机关,受全国人大或国务院直接领导,保障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而在去年商务部提请国务院审议的《反垄断法》(草案),则明确拟定商务部成立反垄断执法机关。对此,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单位明确提出了反对意见。笔者建议,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确定为反垄断主管机关,辅之以特定行业的监管机关。这样,比较于其他机关或新的专门机关,具有更充分的法律基础和执法经验,更合适,也更经济实际。具体观点和理由如下

(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拥有成为反垄断执法机关的法律基础。现有的法律法规赋予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反垄断的职能和权力,比其他机关更直接,更充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1年8月的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关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主要职责之一是,“依法组织监督市场竞争行为,查处垄断、不正当竞争、走私贩私、传销和变相传销等经济违法行为。”2002年]国务院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调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升格为正部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法工作的直属机关,并将原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承担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划归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这些说明国务院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担更重要的市场监管责任的期望。在我国没有统一的行政组织法和行政编制法的情况下,国务院的“三定”方案实际上发挥了组织法的作用,也体现了国家在特定管理领域的基本政策,其他的法律、法规应与之保持一致。而商务部的“三定”方案中,我们看到的表述是这样的:“规范市场运行、流通秩序和打破市场垄断、地区封锁的政策”,很明显,商务部的职责主要是制定市场政策,不同于具体管制某一市场行为的行政执法机关。《反不正当竞争法》第3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其他部门监督检查的,依照其规定。由于当时立法背景下,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开始建立,垄断行为的表现还不充分,对垄断的认识也存在较大的分歧,因此,该法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的垄断行为有限,工商机关的执法范围自然受限。另一方面,虽然《价格法》、《招标投标法》、〈电信条例〉分别对价格卡特尔、串通招标投标、电信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等确定了其他机关,但这种对特定行业、特定企业和特定形式的反垄断行为,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国外也有参照。从本质上看,这些毕竟是作为例外规定,是整个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的特殊情况。而相关的特定领域的执法机关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主导地位是不矛盾的。以特例否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主管部门缺乏有说服力的法律依据。至于这种例外的规定是否合理,是否、使反垄断执法体制更有效则另当别论。

(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性质和定位适合反垄断执法。国务院给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定位是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有关行政执法工作的直属机关。这样的机关类似于美国的管制机关,专司特定领域的市场监管执法工作。相比其他更专业的领域,国家工商总局最类似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管理权没有细分,制定政策和行政执法的分工不明确,而大多数政府机关处在制定政策、分配资源的层面,专门的行政执法为数不多。因此,行政执法的专业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行政执法人员也没有作为单独的序列管理。而在市场经济是益发达的形势下,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各部门分工明确的要求,行政执法机关的独立和专业性应特别强调,否则就无法体现法律的专业性和执法的公正权威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从一开始就是市场管理和行政执法的专门机关,具有先天的执法优势,比较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和执法部门更具有专业性,即使这种专业性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三)工商机关拥有查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案件较为丰富的经验,是其他行政机关无法比拟。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十多年来,作为主要的执法机关,各级工商机关克服困难,努力探索,查处了大量的反不正当竞争和限制竞争案件。虽然反不正当竞争的案件总体上在工商机关查办的案件中比例不大,而且反垄断和限制竞争的案件从数量到种类上都较少,但相关的行政执法不断突破,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广东省工商局对1993至2004年十年来全省系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数据显示:十年反不正当竞争案件总数为4971宗,在1994年仅为23宗,而在2001年突破为645宗,2002年为1582宗,2003年1543宗。这些案件中,限制竞争案件为104宗,其中供水、供电、电信、供气公用企业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实施强制交易案件85宗,占大多数,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权力案件3宗。可以看出,近年办案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反垄断执法在反不正当竞争的框架内也有相当的进展。这些成绩证明了工商机关查处反垄断行为的能力,也说明了反垄断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四)工商机关执法方面的不足可以克服和改进。一些学者以工商机关查办不正当竞争案件较少而对工商机关的执法能力质疑,进而否定反垄断的能力,笔者认为,这样的想法要辨证地看才能纠正可能对将来执法工作不适当的猜想。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相对较弱,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对反不正当竞争的查处,因为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对此类案件不熟悉等原因,工商机关的确在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上还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反不正当竞争法本身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执法手段缺乏强制力,不易被执法人员掌握和运用。而反垄断执法者面对的违法者与一般的小商小贩不同,不是政府或其部门,就是垄断企业,有的置执法于不顾。与这样的违法者打交道,难度可想而知,不难理解反不正当竞争法没有赋予执法机关对政府限制竞争的直接处罚权的规定,在现行行政司法体制没有根本改革前,只能用上级机关纠正下级机关的违法行为,这完全不是换一个专门的新的机关就可以改变这种执法体制的问题。因此,以这些原因否定工商机关的能力而寄希望所谓的专门的反垄断执法机关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观点和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五)只要来源于法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反垄断机关的权威性就可以保障。很多学者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地位不高,缺乏权威性,不足以承担反垄断的重任,因而提出了建立新的专门机关,隶属于全国人大或国务院直接领导,等等主张。这些观点不但经不起推敲,不符合实际和国外经验,也流露出权大于法的意识,应予纠正。首先,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前提下,行政机关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权力来源于法律,法律地位因特定的行政关系中的角色不同而权利义务不同,也不决定于级别、职务、社会地位的高低等其他因素。因此,无论反垄断执法机关是什么级别,只要它的职权来源于法律就具有权威性。其次,在未来的反垄断执法机关只能是行政机关,即使可以设置为准司法机关,也一定是国务院领导下的机关。在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下设反垄断机关的想法,不符合宪法确认的国家权力分工的原则和行政管理体制的统一,根本不可行。再次,考察各国反垄断机关的性质和地位,基本上都是市场管制的专门机关之一,在政府体系内,其地位一般不会高于制定国家经济社会政策和分配资源的政府各部,有的还在经济部或部长的领导下作为一个具体执法机关发挥专门领域管制制的作用。行政执法肯定服从于国家的整体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因此,从整体地位讲,各职能部的地位高于具体执法机关,但不能说管制机关管理的事项不重要。政府各部门因职权分工的内容不同、领域不同并不具有直接可比性。反垄断机关的权威性来源于法律,不是根据其级别确定。因此,借口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只是一般的部级单位,对其他部门难以约束,因而不适合作为反垄断执法机关的观点,违背了权力分工的组织法原则,明显带来权大于法印象。

(六)其它有利条件。一是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反垄断机关,不必须增加新的机关和过多的人员,节约行政成本。另设新的行政机关的考虑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但在我国建立有限责任政府,控制机关的大背景下,设立一个并非全新职能的机关,难度很大,也不必要,反而会增大行政管理的成本,也会因不同执法机关的职能交叉而浪费行政资源。《反垄断法》(草案)也没有考越设立新机关。二是可以利有现在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人力资源和体制优势。工商机关数十万人员,存在一些人员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知识的现象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而且机关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但在数十万官员中,有识有志有专业知识的官员大有人在,完全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的调配、培训、招聘,组成专业性强的反垄断执法队伍。同时必须对专业性有清醒的认识,不是建立新的机关就会把所有的法律和经济的权威都纳入行政机关,这是不现实的不可能的。在美国,一流的法学家在高校、司法机关,一流的经济学家在高校、研究机关和银行等大企业。这此单位的专业性强于行政机关。因此,受过法律和经济专业较高层次训练的人员进入反垄断执法机关应该足以适应专业性的要求。更细的专业要求和技术性的知识可以借用其他研究机关。三、决定执法能力不仅取决于人员的素质,也取决于人员的组织结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行省级以下垂直领导,为排除地方干扰,加大执法力度提供了组织保障。这种体制正是学者们喜欢的模式。当然,反垄断执法机关的层次不必象现在这样多。

四、建立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主导的行政执法体制的保障措施

(一)法律确立行政执法主体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主,其他行业监管部门为辅。与一般的执法不同,执法权要上收,即根据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的特点,参照现在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和其他重要领域行政执法的成功经验,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各省市以及较大市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执法主体。

(二)法律确定执法权力。

(三)改革内部运行程序和模式。

(四)改进行政执法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垄断行为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从广义的讲,目前工商机关的执法方式因具体事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种是行政许可,即对企业和个体户申请工商登记的核准,另一种是狭义上的行政执法,即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反垄断法因为管制的事项不同,也有上述两种方式,即对企业合并的事先审批和对其他反垄断行为的处理。对违法行为的处理应即包括现行法律规定的行政处罚、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司法机关等,也应包括和解、发行政建议、行政指导等“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