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破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6:57:22

个人破产范文篇1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我国应当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因此,必须将个人破产立法制度和企业破产制度进行区别和差异研究。

在历史长河中,个人破产立法被优先确立,而后经过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出现,企业破产制度的出现使得破产立法进一步发展,而二者在适用上显然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群体。从某些方面来看,虽然个人破产与企业破产在产生的根源、基本原理、原则、制度、程序上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因破产主体的不同,个人破产立法的适用主体是自然人、合伙、个体工商户等类型,而企业破产立法的适用主体则是法人企业,因此在适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研究个人破产与企业破产的不同,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个人破产制度的基本法律特征,认识个人破产制度研究的独立价值,为我国今后设立个人破产立法制度提供研究价值。再者,区分两种立法的不同也同样可以说明我国今后设立个人破产立法断然不可直接套用企业破产立法的所有规定,也不可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相关立法直接照搬套用。本文认为,两者除了主体属性的不同之外,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一、价值目标不同

个人破产制度中的自然人一般都具有破产能力,即使该自然人是未成年人或者是精神病人,在民法学上这两类人也只是不具有行为能力,而具有权利能力,因此,无论是何种自然人群体都应当具有破产能力。自然人的破产权利能力从出生开始到死亡结束,自然人的身份不因从事商行为而受到任何影响,都具有破产能力。但是,相对于自然人来讲,企业法人的破产能力则有所不同,企业法人的破产能力可以因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大部分国家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或者排出那些特殊行业企业法人的破产能力,以达到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稳定国内安定团结的目的。这些特殊行业包括维持人民大众日常所需的行业,比如银行、保险、铁路交通、邮政通讯等。

二、破产原因不同

在破产的原因上比较个人破产和企业法人破产也有所不同。企业法人破产的破产原因很单一,当企业法人不能偿还到期应当支付的债务时即说明企业法人已经失去了支付能力,因此自动适用破产程序。而个人破产适用破产程序的原因则较为复杂,这一点本文将在后面专门谈到。由上可知,破产原因是导致民事主体出现破产状态的事由。从实践中看,导致法人破产丧失支付能力、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原因较为单一,主要是法人的经营行为。但是,导致自然人破产的原因却相当复杂。在破产法理论中,有学者把自然人破产分成以下三类。

1、经营性破产

这种类型的破产可以是自然人作为自然人的身份进行经济投资导致的投资性破产;也可以是作为商自然人的身份从事经营活动导致的经营性失败破产,比如个体户;还有的人进行黄金期货、证券交易等商事活动导致的投资破产。

2、消费型破产

消费型破产和第一种由于经营产生的破产结果是不一样的。消费型破产是由于个人进行消费活动导致的破产,比如信用卡消费、生活借贷造成入不敷支,最后导致破产的状况出现。

3、宣告型破产

这种类型的破产人一般不会主动申请破产,也不主动从事个人的经营性投资,自身并不担负债务,但由于担任了企业或者工厂等单位的领导人,或者对工厂、企业的破产负有直接或间接责任而被宣告破产。破产不仅以法院公告的形式出现,而且对被宣告破产的主体有一定的惩罚性的要求和条款,并且要求在一定期限之内不能重复担任领导人或管理人员、包括董事等职务。这是三种破产类型之中唯一的被动破产的类型。

三、破产范围不同

破产范围在个人破产与企业破产之间存在着绝对不同。企业破产以后主体资格随之消灭,因此无需考虑企业或者法人今后的生活问题,也不需要考虑企业或者法人的利益问题,企业全部财产以及法人全部财产应当都归属于破产财产的范围。根据法律相关规定,企业应建立公开、透明的财产制度,而且法人财产与企业财产是没有区分的,所以在法院执行破产财产的时候并不存在无法认定或者分割的问题。www.gwyOO.

但个人破产有自然人独有的特性,破产并不意味着自然人的死亡,民事主体的资格仍然存在,这就意味着个人破产需要考虑自然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以及自然人在破产时已经用自己全部财产清偿给债权人,对于善良自然人破产是否给予免除剩余债务的机会。这在世界各国法律中有着不同的概念,甚至现代破产法理念认为,破产人除了破产人的身份以外还是家庭成员的一份子,因此仍然需要对其进到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从人权的角度来讲,需要给予破产人一定的可以被自由支配、处置、收益的财产,帮助破产人维持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走出破产的阴影。这类财产既可以不用纳入到继续清偿债权人债务的财产,也可以被破产人留作重新生活的保障。这一制度也是作为自然人独特的制度,在企业破产立法中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时,许多国家的破产立法制度中都将自由财产制度进行专章立法,以区别破产财产、免责财产。另外,自然人可以是破产人也可以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当事人,因此,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共有财产、个人财产的认定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破产前或者破产期间,容易发生藏匿、隐匿、转移、借贷财产,更不方便法院认定是否给予自由财产的权利,再者,免责认定的前提也同样应当建立在当事人无可执行财产的前提之下,因此个人破产比企业破产更难认定范围。

总的来讲,企业破产是以企业法人等经济实体为主体的破产。企业破产以后,民事主体资格消灭,法人、还有企业主体资格随机消灭。因此企业破产不存在与个人破产立法制度相同的财产分配制度,更加不存在自由财产在债务人之间进行自由分配。破产人被宣布破产以后,随即将全部破产财产财产进行公平清偿、分配,这也在最大程度上弥补了债权人的利益。再者,从破产财产进行确认的方式上来讲,企业破产成立的主体是企业法人,因此在设立方式上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要求在工商局进行注册登记,且法人资产的注册也同样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注册,如果发生资产的转移也必须进行更改。这都说明法人企业破产时债权债务关系是很明确的,通过会计报表进行审查就能够很快地详细地统计出完整的财产关系。从这方面比较来看,个人破产在确定债权债务关系上并不如企业破产那样容易,自然人个人财产、家庭财产以及个人破产财产是很难划分的。自然人因债权债务关系隐匿财产、转移财产等行为构成减少或者转移需要清偿的破产财产,在实施破产程序过程中很难确认。

四、法律后果不同

企业法人破产在执行完破产程序之后就意味着该企业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企业法人的主体已经“死亡”。但个人破产的适用主体则完全不同,比如自然人适用个人破产立法,在执行完毕后仅仅意味着从前的债权债务关系终结,但自然人本身并未死亡,生活仍将继续。并且,执行破产程序也并不意味着该自然人民事主体资格的丧失,自然人仍然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以及民事权利能力。从这一点上说,两者在法律后果上的确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

不仅从以上分析过程可以看出个人破产与企业法人破产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从历史的实证上也同样能说明他们之间的区别。在破产法的立法制度之中,最早开始适用的就是个人破产立法制度,到18世纪上半叶才出现公司法人制度,企业法人出现的则更晚。时至今日,个人破产立法制度在全世界仍然是破产立法的基础,而且在绝大多数国家,个人破产案件的数目都远远超过企业法人申请破产数量。根据美国LundquiSt咨询有限公司对2005年美国申请个人破产的数据统计可以发现,2005年比2004年申请人数增加了31.6%,已达到2043535人。另外,美国法院管理办公室(TheAdministrativeofficeoftheUSCourts)公布了2006年美国申请企业破产的数据仅为35292家,而2005年美国申请企业破产的数据仅为31952家。从美国申请个人破产立法的数据可以看出,个人破产申请与企业破产申请并不相同。况且从历史上看,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先有个人破产立法,后有企业破产立法,可见,正是因为有了个人破产立法才带动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熟和完善。我国如果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建立一系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已经设立了以企业法人为主体的企业破产立法,尚未设立以个人为主体的个人破产立法制度,应尽快设立相关制度,以此更好地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破产立法是2006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并于2007年6月1日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其中,第二条明确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这说明,目前我国的这部法律仅仅确立了企业法人的破产资格。我国现行的破产法实行的既不是商人破产主义,也不是一般破产主义和折衷破产主义,而是具有我国特色的“企业法人破产主义”。另外,根据1991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这一章的内容,确定企业法人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以及具有法人资格的集体企业、联营企业、私人企业以及设在中国领域内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以上我国现行立法的罗列说明,不论是新企业破产法还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都将我国现行的破产法律限制在了企业法人之中,排除了包括自然人破产、合伙破产等多种经济组织形式的破产资格。笔者认为,将来制定我国的个人破产立法制度可以参照目前我国企业破产立法形成的单行条例,但涉及到自然人失权以及复权制度的细则可以在其他条款中适当增加有关个人破产的立法内容。

【参考文献】

[1]汤维建:破产程序与破产立法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2]邹海林:破产程序与破产法实体制度比较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5.

[3]李永军:破产法律制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个人破产范文篇2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我国应当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因此,必须将个人破产立法制度和企业破产制度进行区别和差异研究。

在历史长河中,个人破产立法被优先确立,而后经过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出现,企业破产制度的出现使得破产立法进一步发展,而二者在适用上显然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群体。从某些方面来看,虽然个人破产与企业破产在产生的根源、基本原理、原则、制度、程序上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因破产主体的不同,个人破产立法的适用主体是自然人、合伙、个体工商户等类型,而企业破产立法的适用主体则是法人企业,因此在适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研究个人破产与企业破产的不同,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个人破产制度的基本法律特征,认识个人破产制度研究的独立价值,为我国今后设立个人破产立法制度提供研究价值。再者,区分两种立法的不同也同样可以说明我国今后设立个人破产立法断然不可直接套用企业破产立法的所有规定,也不可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相关立法直接照搬套用。本文认为,两者除了主体属性的不同之外,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一、价值目标不同

个人破产制度中的自然人一般都具有破产能力,即使该自然人是未成年人或者是精神病人,在民法学上这两类人也只是不具有行为能力,而具有权利能力,因此,无论是何种自然人群体都应当具有破产能力。自然人的破产权利能力从出生开始到死亡结束,自然人的身份不因从事商行为而受到任何影响,都具有破产能力。但是,相对于自然人来讲,企业法人的破产能力则有所不同,企业法人的破产能力可以因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大部分国家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或者排出那些特殊行业企业法人的破产能力,以达到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稳定国内安定团结的目的。这些特殊行业包括维持人民大众日常所需的行业,比如银行、保险、铁路交通、邮政通讯等。

二、破产原因不同

在破产的原因上比较个人破产和企业法人破产也有所不同。企业法人破产的破产原因很单一,当企业法人不能偿还到期应当支付的债务时即说明企业法人已经失去了支付能力,因此自动适用破产程序。而个人破产适用破产程序的原因则较为复杂,这一点本文将在后面专门谈到。由上可知,破产原因是导致民事主体出现破产状态的事由。从实践中看,导致法人破产丧失支付能力、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原因较为单一,主要是法人的经营行为。但是,导致自然人破产的原因却相当复杂。在破产法理论中,有学者把自然人破产分成以下三类。

1、经营性破产

这种类型的破产可以是自然人作为自然人的身份进行经济投资导致的投资性破产;也可以是作为商自然人的身份从事经营活动导致的经营性失败破产,比如个体户;还有的人进行黄金期货、证券交易等商事活动导致的投资破产。

2、消费型破产

消费型破产和第一种由于经营产生的破产结果是不一样的。消费型破产是由于个人进行消费活动导致的破产,比如信用卡消费、生活借贷造成入不敷支,最后导致破产的状况出现。

3、宣告型破产

这种类型的破产人一般不会主动申请破产,也不主动从事个人的经营性投资,自身并不担负债务,但由于担任了企业或者工厂等单位的领导人,或者对工厂、企业的破产负有直接或间接责任而被宣告破产。破产不仅以法院公告的形式出现,而且对被宣告破产的主体有一定的惩罚性的要求和条款,并且要求在一定期限之内不能重复担任领导人或管理人员、包括董事等职务。这是三种破产类型之中唯一的被动破产的类型。

三、破产范围不同

破产范围在个人破产与企业破产之间存在着绝对不同。企业破产以后主体资格随之消灭,因此无需考虑企业或者法人今后的生活问题,也不需要考虑企业或者法人的利益问题,企业全部财产以及法人全部财产应当都归属于破产财产的范围。根据法律相关规定,企业应建立公开、透明的财产制度,而且法人财产与企业财产是没有区分的,所以在法院执行破产财产的时候并不存在无法认定或者分割的问题。

但个人破产有自然人独有的特性,破产并不意味着自然人的死亡,民事主体的资格仍然存在,这就意味着个人破产需要考虑自然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以及自然人在破产时已经用自己全部财产清偿给债权人,对于善良自然人破产是否给予免除剩余债务的机会。这在世界各国法律中有着不同的概念,甚至现代破产法理念认为,破产人除了破产人的身份以外还是家庭成员的一份子,因此仍然需要对其进到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从人权的角度来讲,需要给予破产人一定的可以被自由支配、处置、收益的财产,帮助破产人维持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走出破产的阴影。这类财产既可以不用纳入到继续清偿债权人债务的财产,也可以被破产人留作重新生活的保障。这一制度也是作为自然人独特的制度,在企业破产立法中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时,许多国家的破产立法制度中都将自由财产制度进行专章立法,以区别破产财产、免责财产。另外,自然人可以是破产人也可以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当事人,因此,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共有财产、个人财产的认定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破产前或者破产期间,容易发生藏匿、隐匿、转移、借贷财产,更不方便法院认定是否给予自由财产的权利,再者,免责认定的前提也同样应当建立在当事人无可执行财产的前提之下,因此个人破产比企业破产更难认定范围。

总的来讲,企业破产是以企业法人等经济实体为主体的破产。企业破产以后,民事主体资格消灭,法人、还有企业主体资格随机消灭。因此企业破产不存在与个人破产立法制度相同的财产分配制度,更加不存在自由财产在债务人之间进行自由分配。破产人被宣布破产以后,随即将全部破产财产财产进行公平清偿、分配,这也在最大程度上弥补了债权人的利益。再者,从破产财产进行确认的方式上来讲,企业破产成立的主体是企业法人,因此在设立方式上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要求在工商局进行注册登记,且法人资产的注册也同样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注册,如果发生资产的转移也必须进行更改。这都说明法人企业破产时债权债务关系是很明确的,通过会计报表进行审查就能够很快地详细地统计出完整的财产关系。从这方面比较来看,个人破产在确定债权债务关系上并不如企业破产那样容易,自然人个人财产、家庭财产以及个人破产财产是很难划分的。自然人因债权债务关系隐匿财产、转移财产等行为构成减少或者转移需要清偿的破产财产,在实施破产程序过程中很难确认。

四、法律后果不同

企业法人破产在执行完破产程序之后就意味着该企业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企业法人的主体已经“死亡”。但个人破产的适用主体则完全不同,比如自然人适用个人破产立法,在执行完毕后仅仅意味着从前的债权债务关系终结,但自然人本身并未死亡,生活仍将继续。并且,执行破产程序也并不意味着该自然人民事主体资格的丧失,自然人仍然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以及民事权利能力。从这一点上说,两者在法律后果上的确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

不仅从以上分析过程可以看出个人破产与企业法人破产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从历史的实证上也同样能说明他们之间的区别。在破产法的立法制度之中,最早开始适用的就是个人破产立法制度,到18世纪上半叶才出现公司法人制度,企业法人出现的则更晚。时至今日,个人破产立法制度在全世界仍然是破产立法的基础,而且在绝大多数国家,个人破产案件的数目都远远超过企业法人申请破产数量。根据美国LundquiSt咨询有限公司对2005年美国申请个人破产的数据统计可以发现,2005年比2004年申请人数增加了31.6%,已达到2043535人。另外,美国法院管理办公室(TheAdministrativeofficeoftheUSCourts)公布了2006年美国申请企业破产的数据仅为35292家,而2005年美国申请企业破产的数据仅为31952家。从美国申请个人破产立法的数据可以看出,个人破产申请与企业破产申请并不相同。况且从历史上看,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先有个人破产立法,后有企业破产立法,可见,正是因为有了个人破产立法才带动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熟和完善。我国如果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建立一系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已经设立了以企业法人为主体的企业破产立法,尚未设立以个人为主体的个人破产立法制度,应尽快设立相关制度,以此更好地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破产立法是2006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并于2007年6月1日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其中,第二条明确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这说明,目前我国的这部法律仅仅确立了企业法人的破产资格。我国现行的破产法实行的既不是商人破产主义,也不是一般破产主义和折衷破产主义,而是具有我国特色的“企业法人破产主义”。另外,根据1991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这一章的内容,确定企业法人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以及具有法人资格的集体企业、联营企业、私人企业以及设在中国领域内的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以上我国现行立法的罗列说明,不论是新企业破产法还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都将我国现行的破产法律限制在了企业法人之中,排除了包括自然人破产、合伙破产等多种经济组织形式的破产资格。笔者认为,将来制定我国的个人破产立法制度可以参照目前我国企业破产立法形成的单行条例,但涉及到自然人失权以及复权制度的细则可以在其他条款中适当增加有关个人破产的立法内容。

【参考文献】

[1]汤维建:破产程序与破产立法研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2]邹海林:破产程序与破产法实体制度比较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5.

[3]李永军:破产法律制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个人破产范文篇3

关键词:个人破产;适用对象;管理机构;破产免责

一、《企业破产法》的发展困境与个人破产的探索

我国自1986年制定《企业破产法(试行)》至今,一直以企业法人作为破产程序适用的主体,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得到发展,但是《企业破产法》依旧限定适用于企业法人,而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仅能参照适用,更不用说合伙人、个人独资企业的经营者等自然人,也因此暴露出大量的社会问题。例如,公司出资人宁愿自杀也不愿意申请企业破产;催债公司恶意伤人、暴力催债等不良事件频发;执行程序面临困境,大量的破产案件因为缺少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自然人破产程序清算而无法执行。由于对自然人的执行僵局严重阻碍企业的破产等问题,已经严重限制了企业破产制度的充分有效施行,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发展。因此在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中,《企业破产法》的修改被列入议程,而将个人破产制度进行立法或者是否将个人破产制度构建纳入企业破产法的适用中是新的讨论热点。与此同时,《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简称《特区条例》)已经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同时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也挂牌成立,这是我国对个人破产立法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尽管这只是一个小的区域性试点,但是《特区条例》的施行是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破冰之举,对我们解决个人破产制度的缺失,贯彻企业破产实质是个人破产的延伸的理念,进而建立完整的破产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背景,将个人破产制度的程序构建纳入现行《企业破产法》中已经具备条件,尽管有关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可以单独立法,但是考虑到市场经济发展中,自然人参与经营活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而这些活动极大部分与公司的经营密不可分,而公司破产往往也是与公司经营性债务密切相关保证人的破产。因此将个人破产立法制度构建纳入现行破产法中,有利于处理相关的企业破产案件,将个人破产与企业破产在程序适用上进行统一而无须重复规定,也能够完整处理具有牵连关系的企业和个人的破产案件。通过分析个人破产制度与企业破产制度的相通性,研究将个人破产制度设计纳入企业破产法修订中,同时兼顾个人破产的特殊情况,进而进行不同的制度构建。

二、个人破产制度的立法目的和实际意义

人们对个人破产制度的作用认识实际上存在诸多误解,社会上极大部分反对个人破产立法的人士均认为,个人破产制度是给债务人逃避债务的一条合法途径。但这一认知显然忽略了个人破产立法的真正目的和功能,明确个人破产立法的实际意义对我们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全面建立破产制度,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国际上对于个人破产立法的目的,主要体现在救济贫困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价值上。世界各国对于个人破产立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经济发展,鼓励债务人重新振作并积极创造财富,努力实现减少相关利害关系人损失的效果。而我国构建个人破产法的目的也不例外,本着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的建立这一指导方案的要求,构建个人破产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给予债务人一个“新生”的机会,鼓励合理投资失败和经营失败的债务人重新融入社会,积极创造新的财富,同时也积极减少债权人的损失,在客观上达到使各方利害关系人尽可能减小损失、共同受益的效果,并最终作用于实现促进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救济贫困、促进经济发展的立法目的。

三、适应现行破产制度的个人破产应有特征

(一)适用对象上的广泛性

从各国现行的个人破产制度来看,个人破产制度基本普遍适用于商自然人和普通消费者;而美国、德国等国家在立法模式上,均采用统一立法的模式,规定平等保护消费者和商自然人,同时设有专门的消费者破产的特殊规定。这些个人破产制度设计思路对我国的个人破产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我国《特区条例》的起草过程中,主流观点认为生产经营者和生活消费者无法完全区分,而且世界各国个人破产制度均适用于所有的自然人主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人参与商事经营活动的范围及形式也越来越广泛,区分纯消费者和商自然人已然十分困难,因此最终《特区条例》还是贯彻了主流观点,在立法上对各种自然人主体同样进行平等保护。而《特区条例》对适用对象的规定为我们《企业破产法》的修订提供了思路。通过对引起自然人破产的一般原因进行分析,一些学者认为引发自然人破产的原因通常有商业经营和担保、信用消费借贷、失业贫困这三种主要方式。第一种与企业经营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后两种则让债务人陷入生存的困境,如果对这两种情形放任,则会使得债务人陷入无力清偿的恶性循环,最终妨碍企业破产制度的实施效果和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因此应当建立起个人破产制度提供应对方案和合法救济途径。

(二)设立相应的个人破产行政管理机构的必要性

破产制度的实施除了需要立法途径引导,同时也离不开高效便捷的行政管理体系做保障。我国企业破产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已经有大量的司法实践证明,破产案件的顺利办结除了需要司法机关做出审判主导进程之外,还需要政府的管理支持。由于破产程序涉及法律、经济、文化、司法体制等多个方面的事项,因此做好司法机关和行政管理机关的分工与配合十分重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等单位联合的《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也明确要求“加强司法与行政协调配合”“加强司法能力及中介机构建设”。基于此,在实践中,我国许多地区建立了破产案件的政府法院双向联动机制,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特区制定《特区条例》,为个人破产建立了深圳市破产事务管理署,力争实现法院裁判与行政机构管理分工负责,破产管理人执行与公众参与监督共同推进的四位一体的破产办理体系。破产办理是一项体系庞大、耗时漫长、流程烦琐的综合性活动,法院在依法行使司法裁判权的同时,无法兼顾到破产事项管理、破产调查与咨询、个人债务评估等其他功能的运行,因此推动建立法院政府的双向联动机制,推动实现破产审判权与破产管理权的分离与协作,促进破产审判的专业化,破产管理的高效化,破产监督的自行化势在必行。《特区条例》已经为个人破产立法提供实际经验,通过建立破产事务管理署划分权能,厘清界限,为我国在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破产制度上提供重要方向。

(三)对于恶意逃债的担忧

破产程序的设定初衷是为了实现债权债务的公平清偿,而个人破产制度的构建同样也以此为目标。虽然大部分企业破产案件中,债务无法彻底得到清偿,但是破产程序也起到了有效避免暴力追债、恶意逃债等乱象频发的作用。我国现行的执行程序中规定了参与分配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参与主体与分配的财产在分配过程中的相对公平,弥补了现行我国对于个人破产制度缺失的弊端,但参与分配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债务问题,建立起规范的个人破产制度已经十分迫切。但我国个人破产制度构建需要回应一个突出问题,即个人破产制度是否会成为债务人恶意逃债的“保护伞”,债务人一旦通过转移财产、恶意隐瞒财产等手段恶意避债,又通过个人破产制度进行程序性的免责,将会给债权人以及利害关系人造成重大损失,甚至会妨害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和诚信建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尚未确立个人破产的免责制度就当然性地对这一制度进行抵触。事实上世界各国对于个人破产制度的功能认识,并不局限于破产免责,而更多的在于集体清偿和按比例公平分配。并且大部分欧洲国家对待免责立法的态度都十分保守,直到20世纪才逐渐采纳个人破产立法中的免责规定。破产免责制度是个人破产制度的基本内容,但不是唯一的追求,出现恶意“逃废债”的债务人与允许个人破产制度的运行并没有必然而直接的关联。我们设立破产免责制度的初衷也是为了激励那些正常经营、诚实却贫困的自然人,为这样的人群提供相应的制度救济,为他们重新振作、生产生活提供法律保障。但破产免责的设立同时应当有诸多限制,如何区分“诚实而不幸”的自然人、确立破产撤销权、无效行为制度等是我们建立个人破产制度需要解决的重点事项。

四、我国构建个人破产制度的程序性设计

(一)设立专门机构,明晰权责

构建破产审判权与破产管理权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理清行政管理机构和法院审理部门的权力清单,避免因为权责界限不明而引发的相互推脱怠工、争权夺利现象,是我们将来修订《企业破产法》与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要求。同时借鉴企业破产的相关举措,考虑在自然人债务清理过程中,规定相应的破产财产管理人,通过破产债务人自行管理自身财产与管理人实行监督相结合的财产管理机制,强化对个人破产程序中的监督作用,提升破产程序的效率。具体而言,首先,应当设立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保障企业破产管理与个人破产管理的高效运行。该机构应当与行使审判权能的司法机关相区分,专属于行政机关,具有相应的行政管理权能,包括调查权以及处罚权等等。其次,行政管理机关内部应当选出相应的破产财产的管理人员名单,针对破产管理人进行配套的培训、考核、监督、编制等行政管理举措,帮助管理人在面对破产债务人的零散财产时,能够专业、高效地与债务人一起进行清算。考虑到自然人破产中,自然人的财产往往十分复杂,分布较为零散且具有一定隐私性,部分自然人破产中还存在豁免财产,因此管理人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监督和辅助上,而无法做到像对待企业破产时的管理财产一样。自然人破产应当更多地由自然人自行管理自身财产。

(二)免责制度的构建与撤销

个人破产制度的构建核心,是为了实现债务的公平清偿,同时给破产债务人一个“新生”的机会。个人破产制度实际上就是为债务人的合理风险进行清算免单,而个人破产中的免责制度正是这一原则的核心象征。对于免责制度的构建应当有严格的规定,包括免责的申请、免责的界定、免责的时间等等事项。同时为了防止恶意、不诚信的债务人滥用免责制度,我们还应当构建起免责制度的一道防线,即设定免责的撤销情形以及不可免责的事项。同时还应当针对这些“逃废债”的行为、隐匿财产的行为、恶意申请的行为等规定严厉的惩罚措施。我国现行刑法也有关于破产诈骗罪之类的罪名进行刑事制裁,行政机关同样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可以行使行政调查权和行政处罚权进行行政制裁。免责制度的构建通过与之衔接,同样可以将恶意的破产债务人进行惩处。在制度设计上,首先应当明确免责制度针对的仅仅是破产自然人,而非法人。原因在于自然人不同于企业法人可以注册消灭,自然人始终存在着,完全可以通过破产程序厘清相关关系后重新进入市场,作为市场主体继续从事一定的经营性行为。因此一旦规定了自然人的债务免责条款,债权人不得就已经免责的债务重新向债务人要求清偿。其次关于免责规定的适用到底是依申请还是自动采用。随着免责制度的核心是对债务人的拯救这一理念的逐渐深入,现国际上大部分国家均采用的是自动启动破产免责;而我国同样应当借鉴,自动启动免责不但有利于个人破产制度发挥核心功能,而且能够避免一些债务人不熟悉法定程序而丧失了应有救济的可能性情形出现。最后,免责制度的设立绝对不能以牺牲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为代价,为了防范一些债务人不诚信、恶意的欺瞒行为,各国立法均规定了不可免责的债务与免责异议制度。就不可免责的债务规定而言,我国亦可以借鉴各国立法中的规定,考虑以下不可免责的情形:第一,故意侵害人身权的行为引起的损害赔偿债务;第二,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第三,基于劳动关系或雇佣关系形成的工资、社会保险、补偿金及劳动报酬请求权债务;第四,行政罚款和刑事罚金不得免责。除了列举的这些不得免责的情形外,还应当设定兜底条款即规定法律规定的其他不得免责的债务作为最后条文,为切实建立不可免责的制度提供一定依据。而免责异议制度则是针对可能出现的债务人欺诈的情形,一旦债务人出现恶意减少财产、转移财产、恶意负担债务甚至毁灭隐瞒相关证据等行为,均通过不正当手段妨害债权人的债权得到实现,也严重阻碍管理机关执行职务,均构成滥用破产免责制度,应当规定允许相应的利害关系人以及破产管理机构、管理人提出破产异议,法院可以裁定异议成立后不予免责。

(三)破产和解制度的构建

破产法调整的不仅包括实体法内容,还包括参与主体的程序性权利内容,而破产制度的设计更是离不开程序的保障。个人破产制度的设计,除了与企业破产一样进行相应的清算、重整之外,如何让债权人与债务人进行沟通,让债务人进行怎样的权利让渡后才能获得破产的资格,是我们在进行个人破产制度设计时应当考虑的问题。我国现行的《企业破产法》在面对破产和解程序时,呈现出和解程序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十分稀有的特点,并没有发挥破产和解制度的应有价值。而作为个人破产制度设计的实际问题,我们应当考虑破产和解制度是否有其存在的意义。结合国际上一些国家对于庭外和解制度的设计初衷,我们应当明确破产程序的启动应当是一种选择性的手段,假如我们可以通过破产和解程序让债务人与债权人达成共识,解决债务人的债务处理问题,破产就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并且《特区条例》也规定了和解制度,给予了个人破产中和解制度的独立存在价值,这对我国将来的个人破产制度设计也具有重要的试点意义。

结语

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完善我国破产制度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特区条例》的制定实施,对个人破产制度建立的可行性进行了实践,随着2021年度立法计划对《企业破产法》修订的要求,个人破产制度也应当借这个机会转化为具体的法律规定。由于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尚存在许多困境需要解决,还需立法者与理论界继续深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贺丹.论个人破产中的行政介入[J].经贸法律评论,2020(05):6-20.

[2]刘冰.论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构建[J].中国法学,2019(04):223-243.

[3]汤维建.制定个人破产法要克服三大障碍[N].人民政协报,2021-09-09.

[4]白田甜.个人破产立法中的争议与抉择———以《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35(05):1-16.

[5]自然人破产处理工作小组.世界银行自然人破产问题处理报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

个人破产范文篇4

关键词:个人破产制度必要性可行性制度的构建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进一步自由开放,各种利益主体涌入市场浪潮中,自由配置社会资源,这里不仅有企业法人,还有非企业法人、自然人等。针对经济现象的花样翻新,本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的破产制度也应适应这一现象,为各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提供完善且平等的保护。按照国内外学者对各国破产立法和判例依破产主体不同而进行的分类,在破产法的适用范围上,存在着意大利式的“商人破产主义”和英美的“一般破产主义”。所谓商人破产主义,是指破产法仅适用于商事主体;一般破产主义则承认一切民事主体均有破产能力,不论自然人或法人、商人或非商人。而我国的破产法与上述两者都不同,这表现在:《企业破产法》(试行)规定“本法适用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而《民事诉讼法》的“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则规定适用于非全民所有制的企业法人。由此可见,我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法人破产主义”,适用范围极其狭窄,显然和经济发展相距甚远。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参照世界破产制度发展趋势,本文认为我国将来的新《破产法》应采取“一般破产主义”,扩大主体的适用范围,特别应使破产法适用于个人。

一、个人破产制度的概述

(一)个人破产制度的定义

个人破产指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按照破产程序,在保留他和他所供养人的生活必需费用和必要的生活用品情况下,将其财产拍卖,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债权人的一项法律制度。法律专家将其定义为“作为债务人的自然人的全部资产不能清偿其到期债务时,由法院依法宣告其破产并对其财产进行清算和分配,对其债务进行豁免以及确定当事人在破产过程中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

(二)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意义

认识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意义应从破除认识误区开始。认识误区包括认为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不利于经济发展、维护经济与社会秩序,不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

其实,现代社会中的债务呈现盘根错节、环环相扣的关系,而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后,随着不断有债务人被确认与宣告破产,社会中复杂的债务关系反而会简单化与清晰化,因而根本上于维护良好经济秩序有利。而个人破产制度缺位,债权人难免会寻求司法救济手段,这就难免会增加诉讼累及司法资源的耗费,更有甚者,一些人还可能使用绑架、恐吓等手段进行私利救济,从而使社会秩序受到破坏。另外,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后,债权人的债权能够通过该制度得到公平受偿,因而能摆脱因债务人无力偿还而事实上债权作废的困境。而债权人利益有保障,也就更敢放心放贷,这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而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意义更能从事实上破产的债务人身上得到体现。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后,破产债务人的基本生活将能得到保障,个人人格尊严因此得以维护,个人破产制度也能将破产债务人从沉重的债务负担中“拯救”出来,从而重新安排与计划未来的生活,否则,一生都可能再难打开开始新生活的亮窗。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破产制度其实也承载着人道主义救助义务,彰显人性光辉。

二.我国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市场经济就是一个法治经济,应贯彻主体平等的原则,对于市场中的主体,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不论是内资还是外资,不论是法人还是非法人,都应该接受统一的法律调整。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如何贯彻公平竞争的原则,就要求各市场经济主体无论大小、强弱、性质如何,都要受到同等的待遇,在市场面前人人平等。针对目前我国的一些高消费群体,他们一般是利用银行贷款来购买住房、汽车和通讯设备等高档消费品,但往往几年后由于收入不稳定或其他的原因,最终导致银行开始处置他们的房子和汽车,其实走到这一步就意味着个人破产了。平等的经济主体要得到平等的保护,不仅平等的债权要受到保护,当平等的债务主体陷于无力清偿到期债务时,法律也应给其创设平等的淘汰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利益主体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制定个人破产制度是破产者和社会损失最小化的一种制度安排。⑴

(二)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一种法律保障

1.市场经济中各种债权债务关系处理对个人破产制度的需求

市场经济是一个紧密而复杂的大网络,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纷繁错乱,多方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更是复杂。如果一个债权债务关系没有解决好,那么其他与之相关的债权债务关系也无法彻底理清。这样环环相扣,相互牵制,最后必然会形成难以解开的“债务连锁”,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企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建立了个人破产制度就会使这种“债务连锁”现象消失在萌芽状态,以防其蔓延和恶化,所以说个人破产制度也是制止债权人和债务人关系恶化的一种制度安排。

2.民事经济案件中对个人破产制度的需求

现在一些民事经济案件,常常遇到执行困难的情况,被执行者没有可以执行的财产,致使债权人的利益无法得到满足。遇到这种现象,对于企业法人来说,可以利用现行的破产法来解决;那么对于自然人来说,实质上就成为个人破产问题,当债务人处于无法清偿到期债务时,可以由债权人或债务人提出破产申请,这样就使“执行难”案件有章可循,既保护了债权人的利益,也保护了债务人的利益。相反,如果没有个人破产制度,权利享有者无法依据法律维护自身利益,那么由此而滋生的权利享有者由公力救济转向私力救济,例如,恐吓威胁,诈骗抢劫,绑架人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为市场主体提供了一个公力救济的依据,也进一步体现了“正义只有通过良好的法律才能实现”这一古老的法律格言。

(三)民事诉讼制度的不足,提出了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需求

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也可以弥补民事诉讼制度的不足,更好的维护债务人和债权人的权益。破产法属于强制执行法的范畴,具有不同于个别强制执行程序的独特价值,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在程序的进行中创制一些独特的实体制度和程序规则,以适当改变破产程序开始之前既存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破产法实行的是一般的、概括的强制执行,它避免债权人对债务人发动单独强制执行,而是对破产程序开始时有效成立的全体债权人债权的共同满足,并使各债权人公平受偿,且不管这个债权人是破产申请者还是后来的参与者。而民事强制执行程序,是由个别债权人提起的,它只能满足个别债权人的需求,难以实现全体债权人的公平受偿。在破产法中制定个人破产,遇到此类问题就会有法可依。

(四)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我国法制与国际接轨的要求,顺应了法制国际化统一化的趋势

从各国破产法的情况来看,个人破产法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破产法的重要内容。美国的个人破产法又称为消费者破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日本的破产法中,个人破产都占据重要位置。⑵加入WTO后,中国的市场经济将进一步发展为国际经济,在与对外交流中中国所给予的法律保障要与外国法律相互贯通。但就破产法方面而言,就要在适用范围上制定相关个人破产制度。如果没有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在现实的国际经济活动中,将会出现一些很难处理的法律问题:在我国境内从事商品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外国自然人,如果一旦陷于无力清偿到期债务的破产境地,我国法院能否依据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宣告其破产?如果宣告其破产,则无法律依据;如不宣告其破产,则这部分外国自然人与以企业法人型态从事商品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外国商人,处于不平等的法律地位,得不到相同的保护。同理,如果我国公民以自然人型态在外国从事商品生产和经济活动,如果其严重亏损且陷于无力清偿境界,那么,外国法院能否依据其本国法律宣告其破产?这一破产宣告能否被我国法院得以承认并执行?诸如此类矛盾和冲突,只有待到我国个人破产制度建立后才能予以明确合理的解决。

三、我国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可行性

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各经济主体的自由度更加广泛,各式各样的主体型态都将涌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个人自由度、私人财产都将更为增多。有关个人破产的问题就频繁出现。一个有序的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完善法律体制的反映,充实法律体制,填充破产法的空白,为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开放化铺平道路。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紧迫性的价值便体现于此。而且,目前在我国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条件也已成熟,其具体可执行性也已基本成型。

(一)个人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为个人破产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可执行的平台

近年来,如汽车,住房等高档消费品的出现和日益普及,消费者可能积攒一辈子的收入都无法享有。提前消费意识的萌芽和被接受,银行信贷事业的发展,利用银行借贷,提前消费和分期付款等促使经济的方式的运用,使这一信用制度显得格外重要。银行或提供商为了减轻风险,保证这部分借贷资产不会变成不良资产,就会在业务开始时对借贷者进行严格的信用审查,包括对个人资料的审查、以前的银行信用记录,社会信用等方面的综合考察。有的城市如上海已成立了一个资信有限公司,即信用报告查询系统,可以对上海个人信用进行全面查询。破产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商品经济出现之后信用关系建立和发展的产物,而作为一个法律范畴,则是指对这种信用关系的特殊调节,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信用关系产生危机时,设立的一种司法上的债务清理和概括性的财产执行程序。可以说,对个人实行破产,是以个人(债务人)具有良好的信用和没有欺诈行为为前提的。因此,完善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使个人信用记录和财产处在监控中,培养个人的责任意识,为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条件。

(二)破产制度发展到现代,原来不利于债务人的三大制度已被新的制度所取代

破产制度发展到现代,原来不利于债务人的三大制度:破产有罪主义,破产惩戒主义和破产不免责主义已经被其对立面破产无罪主义,破产不惩戒主义和破产免责主义所取代。破产已经不单单维护债权人的利益,而是倾向于维护债务人的利益,大多债务人现在愿意申请破产大概也缘于此。它使这些债务人从因破产而倾家荡产、负债累累中逃脱出来,为重新生活打开了亮窗。免责制度对推动个人破产制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另外,破产法中的自由财产制度,即保留债务人的生活必需品并对这些必需品免于强制执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债务人生活的保障,是对其人格的尊重,也是破产制度文明的体现。正如英美法中所言,自愿破产制度、自由破产制度和破产免责制度是个人破产制度长盛不衰的三个利益支撑点。⑶我国也应该以此为依据,设立一套可以具体操作,可以执行的个人破产制度。

市场主体多元化,自然人个人也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员,如果个人消费借贷逾期不还、租赁费用逾期不能支付、分期付款逾期无力清偿等等。遇此情况,民事诉讼和民事强制程序都无法化解,所以法律应像企业的破产保护一样,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为这部分自然人提供保护的平台。当个人陷于无力清偿到期债务时,可以凭借个人破产制度,一方面使之摆脱重重债务的境地,另一方面,保留其必要的生活必需品,保障其生存的权利,给其一个重新起步的机会。在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处处都应该彰显对人性的关怀。个人破产制度不仅是对债权人利益的有限满足,也是对债务人的一种保护。同时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个人利益的尊重和对个人私有财产保护步入了理性化的轨道。

四.我国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法律构想

(一)破产原因

破产原因,也称破产界限,是指法院据以宣告债务人破产的特定法律事实。关于破产原因的立法,现代各国基本上都采取以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作为唯一的破产原因。从我国现行破产法的规定来看,不同的主体,其破产原因不同:1.国有企业法人的破产原因。根据企业破产法第3条的规定,国有企业法人的破产原因是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2.非国有企业法人的破产原因。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99条的规定,非国有企业法人的破产原因由两项事实构成:一是严重亏损;二是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显然,与国有企业法人的破产原因相比,其限制较为宽松。3.商业银行的破产原因。根据商业银行法第71条的规定,商业银行的破产原因只有一个,即不能支付到期债务。

鉴于我国现行企业破产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破产原因,不仅缺乏可操作性,而且不利于企业摆脱困境,恢复生机,所以我认为我国新破产法应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将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作为破产原因。同时,债务人停止支付到期债务的,推定为不能清偿。所谓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是指债务人对债权人请求其偿还的确定的到期债务,以所有方法均不能清偿债务。构成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须符合以下条件:1.债务人缺乏清偿能力。缺乏清偿能力并非仅指债务人的财产而言,债务人的信用、知识产权等亦应加以考虑;2.不能清偿是一种客观的、持续的状态;3.不能清偿的债务须为到期债务。停止支付,是指债务人向债权人明示或默示地表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行为。由于停止支付是债务人的主观行为,因此它与债务人客观上缺乏清偿能力不同,只能推定或视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这就是说,如果债务人停止支付,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宣告其破产,而债务人欲对此进行抗辩,须举证证明其有清偿能力。⑷

以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作为破产原因,主要理由是:1.破产法的功能体现在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如何将破产财产在各债权人间合理分配,以保证所有债权人公平受偿。只要债务人确实无力清偿到期债务,就可以宣告破产。2.减轻了债权人在提出破产清算时的举证负担。债务人只要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就有权申请其破产,而不必要证明债务人是因何种原因造成不能清偿到期债务。3.以“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为破产原因,不附加任何前置条件,也是许多国家破产立法的通例。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的经验普遍证明了其妥当性。⑸

(二)自由财产制度

企业破产法第28条就破产财产的构成范围作了明文规定,其基本特征有二:一是实行膨胀主义;二是没有规定自由财产制度。

所谓自由财产,是同破产财产相对应的概念,仅存在于个人破产之中,意指法律规定的,可由破产人自由使用和处分的,不得扣押和查封并用于分配清偿的财产。自由财产制度在破产法上的确立,表明蕴含于破产程序中的文明价值的提高,其目的主要有二:一是保障破产人及其所供养亲属的一定时期内的基本生活需要,这是弘扬法律人道主义的要求;二是能够维持破产人继续生产经营的基本手段和条件,这是保护社会生产力的要求。自由财产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属于破产人本身的不可让与的财产权利,如退休金等;二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不得扣押的财产。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23条规定,法院在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尽管立法未就“生活必需品”作具体的列举性规定,但其原则性精神毕竟为建立个人破产自由财产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提供了嫁接性依据。毫无疑问,在我国将来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时,应当肯定自由财产制度,并参照外国的通行做法加以规定。⑹

所以在我国的新破产法中应规定,当破产人为自然人时,破产人及其所扶养的人的生活必需费用和必要的生活用品不属于破产财产,不得用于清偿债务,破产人经破产清算人同意,有权取回。

(三)破产和解制度

和解是预防破产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破产制度本身的不足,使得和解制度应运而生。1883年,英国首先将和解制度纳入破产程序,并规定当事人在申请开始破产程序前,必须先进行和解,后世学者称之为“和解前置主义”。1886年,比利时颁布了以预防破产为目的的和解法,开创了和解分离主义的立法例。我国现行破产法也规定了和解制度,但很不完善。主要的问题在于对于和解的条件限制过多,严重妨碍了债务人灵活选择和解的时机,使和解制度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现代各国破产法对于个人破产已普遍认同并规定了和解制度,应该说,在个人破产的领域,破产和解制度比在其他任何主体破产中更有意义。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的现代中国,当然应适应这个潮流,肯定个人破产和解制度。

国外破产实务表明,由于个人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流动性、灵活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因而较之法人破产而言,破产和解制度更易于为个人所滥用。因此,在构建个人破产和解制度时,以下方面应给予重视:(1)为个人和解规定最低清偿比例,否则不能和解。例如德国法规定为35%或40%,意大利法规定40%.(2)规定个人和解的担保制度。依此制度,个人和解协议的有效成立必须设定相应的担保,包括物保和人保。意大利法明文规定,凡个人破产中实行和解,无论是破产内的和解还是破产外的和解,债务人均要提供一个或者多个保证人。否则,破产和解不能成立。⑺(3)承认法庭外的和解。关于破产案件受理后,当事人在法庭外自行和解的,经法院认可后应当具有相当于法庭和解的效力。但是,法庭外的和解必须经全体债权人一致同意。

(四)管理人制度

现行企业破产法第24条规定,清算组成员由人民法院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和专业人员中指定。由政府各有关部门派员共同组成清算组,对破产财产进行清算分配。大多数学者建议破产法必须改变这种由政府主持清算的做法,而应当采用国际惯例,设置由具有专业资格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的律师、会计师等担任破产管理人,从事破产企业的清算。各国在破产法中设立专职的破产管理人负责破产清偿工作,以保证破产程序公正进行。例如德国、日本等国家,大多选任律师担任管理人,专门的管理人受法院指定,管理债务人的全部财产,负责财产的清算、估价、变价等工作,其应当对法院负责并报告工作,但应当接受债权人会议的监督。⑻我认为,新《破产法》可以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时,应当指定管理人。管理人接管债务人财产的日常管理和经营事务,对人民法院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规定破产管理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新《破产法》也应当对管理人的资格作出明文规定。如管理人的资格条件可分为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积极条件是指管理人必须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可由执业律师和注册会计师担任。例如,法国的管理人由商事法官担任,而商事法官实际上都是由商会选拔的商人。英国1986年《无力偿债法》规定,管理人必须具备破产从业人员资格。⑼消极条件是指管理人不得有法律禁止的情形。

(五)破产人的免责制度

免责是指在破产程序终结后,对符合法定免责条件的诚实的债务人,对于其未能依破产程序清偿的债务,在法定范围内予以免除继续清偿责任的制度。

各国的免责制度均是对自然人而言,并非为法人规定。如美国破产法典第727条(a)(1)规定当债务人非为自然人时,不适用免责。德国过去一直采取不免责主义,但在1994年德国对原破产法进行了彻底修改,并于1999年实行,德国新破产法第286条规定:债务人为自然人时,依第287条的规定对破产程序中未能清偿的债务免除向债权人负责。由此可见,实行免责主义可以说是破产法发展的一个趋势,由此也表明了破产法在市场经济新条件下的变化。

我国现行破产法第38条规定:破产财产分配完毕,由清算组提请人民法院终结破产程序。破产程序终结后,未得到清偿的债权不再清偿。许多学者认为,此即我国破产法上的免责规定。但因为我国现行破产法只适用于法人,对自然人的破产问题没有做出规定,而免责的问题又是和自然人破产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现行破产法并没有采取所谓完全免责主义。⑽

现代各国普遍的做法是:给予免责优惠,同时又规定一定的条件。如破产人若有不诚实的行为则难以获得免责。即使是诚实的债务人,在法定期间内已经宣告过破产,并曾获得一次免责的,也不能免责。

所以我国新破产法要建立的免责制度也应当是一种有限制的免责制度,这种免责的受限制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我国免责制度主要适用于诚实的自然人破产情况。所谓诚实的债务人,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不是由欺诈行为或其他不正当原因造成的,而且债务人在破产程序进行过程中也没有从事任何违法的或不正当的行为。对于诚实的债务人,应当通过免责制度使其获得再生的机会。即使在免责生效后,如果发现发生债务人有不能免责的事由的,应由法院作出取消免责的决定。免责取消后,由于免责所消灭的债权人的所有债权重又恢复效力,每个债权人均有权就破产程序没有清偿的剩余债权向债务人请求,在债权表中有记载的债权具有执行力。⑾

第二,免责应当是一种许可免责。关于免责制度的立法例主要有两种:一为当然免责制度,即在破产程序终结后,破产人便自动获得免责,无须提出申请而经法院许可。二为许可免责制度。各国破产法大都规定了许可免责。我认为,我国破产法也应当采取许可免责制度,即必须要在债务人提出申请以后,由法院严格审查该债务人是否是诚实守信的债务人、免责是否符合法定的条件等,而不应当使债务人自动地被免除全部清偿责任。⑿

(六)破产犯罪

所谓破产犯罪乃是诈骗、贿赂等刑事犯罪在破产领域中的特殊反映。立法上规定破产犯罪的目的在于预防和惩罚债务人滥用破产程序以逃避巨额债务,确保破产程序公平和顺利的进行。强化对破产犯罪的惩罚,是现代各国破产法表现出来的一大趋势。

我国现行破产法对破产犯罪未作系统规定。实践中,破产犯罪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因其玩忽职守等重大过失造成企业破产;二是企业负责人在企业破产过程中有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以及破坏破产程序进行的行为。而我国仅在《企业破产法》第42条规定了造成企业破产的玩忽职守罪。显然,这一规定不符实践所需,有待改进。在个人破产制度体系的构筑中,破产犯罪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个人破产中的犯罪率高于法人破产的缘故。所以在我国的新破产法中,可以将破产犯罪以“罚则”为题单独列为一章。

(七)人格破产与复权制度

“人格破产”是法国破产法提出来的概念,意指债务人受破产宣告后被限制或丧失某些公民权利和职业权利。⒀由此可见,人格破产只适用于自然人。而公司破产后责任的个人化发展趋势,所以企业负责人公司董事、监事、经理等“准破产人”也产生了人格破产问题。法国1985年颁布的有关破产的法律规定,如果公司破产,债务人具有过错的,法律规定法院可以对有过失的企业领导人宣告其个人破产,或禁止其经营管理,控制企业。日本破产法第152条规定,有关对破产人自由的限制,准用于破产人的法定人、理事、准法定人、准理事以及经理人。⒁我国《公司法》也已经对法定代表人以及董事经理担任其他经济组织领导人的资格在一定期间内给予了限制,但现行破产法却没有规定所谓人格破产制度,所以我国新破产法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对破产人个人的某些公法或私法上的权利在一定时期内作出限制。如在一定期间内不得充任律师、会计师、法官、公司董事、经理等。并且规定只有在法院作出人格破产的裁判后,才能发生相应的法律后果。

当然人格破产的消极后果不能无限期的延续下去,而必须有一个终结的时间。破产法为此特设复权制度以资救济。因此可以说,复权制度是在人格破产制度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至于复权程序,归纳各国的做法不外两种:一为申请复权主义,如意大利、法国等;二为当然复权为主,申请复权为辅,如日本。这两种立法例各有所长,相较而言,后者对破产人有利一些,但采取前者的国家居多。在我国建立个人破产的复权制度时,我以为,目前以采取申请复权主义为妥。因为在我国破产惩戒机制形成的初级阶段,采取申请复权主义更显正规、权威,有利于强化破产惩戒的社会效果。⒂

个人破产制度的设立将弥补我国破产立法上的一段空白,也为实现生活中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提供了解决的合法途径。我国将来的新《破产法》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制定一系列全面可行的措施来完善我国的破产制度。规定个人破产也是反映一个国家信用制度的具体体现,这样可能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开辟一个更为宽广的道路。

注释:

⑴]卢现祥《我们应该建立个人破产制度》2002年。

⑵李曙光《关于新起草的几个问题》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3期。

⑶]范健:《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页。

⑷赵万一:《商法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96页。

⑸王卫国:《破产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页。

⑹汤维建:《关于建立我国的个人破产程序制度的构想》,《政法论坛》199504。

⑺参见朗曼开业律师丛书《自愿清算和接管》,第238页,第248页。

⑻《关于制定我国破产法的若干问题》,〈中国法学〉200205。

⑼赵万一:《商法学》,法律出版社2001版,第500页。

⑽《关于制定我国破产法的若干问题》,《中国法学》200205。

⑾李永军:《破产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355页。

⑿《关于制定我国破产法的若干问题》,〈中国法学〉200205。

⒀沈达明、郑淑君:《比较破产法初论》,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7页。

个人破产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破产法个人破产制度个人破产构想

一我国现行破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适用范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破产法中适用范围调整为企业法人,即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法人,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与法人型的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新的破产法扩大了破产法程序的适用范围,但仍未提及关于个人破产的相关内容。但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人对多个债权人形成的各种债权债务关系普遍存在,假如自然人也可能通过破产法律程序来消除这些债权债务关系,那么对于当事人双方权益都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使双方当事人不用陷入不必要的僵局之中。

(二)破产原因不明确且缺乏实际操作性

破产原因是衡量债务人是否陷于破产的界限,也称破产界限,是指认定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是就债务人存在的,能够对债务人宣告破产的原因和依据。破产原因的规定,不仅体现出对债权人和债务人利益的平衡及保护倾向和力度,而且可能影响到失业人数与社会稳定。新《破产法》第二条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能力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这较旧破产法的规定虽有所改善,但是,仅以不能清偿作为破产原因,不能适应实践中的复杂情况,如无法解决债权人申请破产时的举证责任,清算中企业的破产标准等问题,还是没有明确什么是“不能清偿”,以及在破产申请时如何判断等。

(三)对破产欺诈行为缺乏制约措施

在我国,一些债务人为了逃避债务而利用破产程序中的法律空隙,以及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优惠政策,策划各种欺诈逃债行为,侵害债权人利益,损害职工利益,进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新《破产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无效行为,就存在着对违法行为定性混乱,列举方式规定的违法行为不能穷尽各种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不够,缺乏制约措施等问题。对无效行为无论何时发现,均可追回非法转让的财产,而撤销权的行使则有时效的限制。现行立法将两类不同性质的行为掺杂规定在一起,均按可撤销行为处理,使无效行为在撤销权行使时效(破产程序终结后一年)期满后成为有效行为,这显然违反法律规定。

(四)破产法对当事人利益的保护重视不够

整个破产程序的过程从破产申请到审理终结,对双方当事人有一定的影响,但对二者的保护显然还不够。如新((破产法’))中没有说明逾期申请的法律后果,对债权人而言,其合法权利得不到合理保护,对债权人极不公平。法律上的这些不合理规定剥夺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违背了公平原则,因其指导思想本不是为解决债务的公平清偿,他只是要通过行政干预,将法院当作政府解决企业亏损、安置失业职工、调整产业结构的清算结构,完全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二、我国设立个人破产羽度的理由

(一)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体现破产制度的法律价值

1.坚持民商合一的立法主义

我国是采用民商合一立法主义的国家,没有区分民法和商法的传统。有学者建议:“鉴于现代化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商业职能与生产职能溶为一体,商人作为特殊阶层及其特殊利益已经消失,原则上一切法人和自然人均可从事商行为,民商合一主义符合发展潮流,因此制定民法典应当坚持民商合一的立法主义。’惭以,在破产法中给予商人、非商人同等法律地位,即实行一般人破产主义符合经济发展需要。

2.体现平等观念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当然也包括破产法,债权人应处于平等的位置上。个人破产制度则不同,他始终贯彻债权人平等原则。在提出对债务主体的破产宣告后,法院即应书面通知已知债权人或公告通知未知债权人,对于依法申报并经破产程序加以确定的破产债权,无论该债权人是否参加债权人会议行使正当的程序权利,均可依其债权额等比例取得破产财产的分配。这就保证了“全体债权人得到共同满足”目标的实现,体现了民事生活中的平等原则,足以体现出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对保证债权人的权利义务有着深刻的法律价值。

3.增进社会经济关系稳定性

稳定性是法理学上用以形容社会关系状态的术语。诚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社会安全的稳定性因素是不一样的。在现代社会中,影响稳定的诸要素与其说是战争、自然灾害,不如说是经济。在基于人与人的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关系中,绝大多数与经济要素有关,属于经济关系的范畴,因而维持经济稳定及经济安全是社会得以存在并发展的前提。事实证明,大量动态中的经济关系实质就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具体权利义务关系——即民法上债的关系,这样债权、债务关系必将透过经济关系对社会的稳定性施以影响,因此债的关系的畅顺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完善我国破产制度的现实需要

个人破产法的出现和发展是西方早期商业繁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英国1986年破产法第二部分专门规定了个人破产程序,与公司破产程序并列规定;澳大利亚于1966年单独颁布了个人破产法;德国破产法第九编规定为消费者破产程序与其他小型程序;从破产历史看,先有个人破产后有公司破产,公司破产不过是个人破产的放大和延伸。很难设想,在一个连个人债权债务责任意识都不具备的社会里,其企业会具有债权债务的责任意识。因此一部完整的破产法,应当也必须包括个人破产法的内容。

2.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个人商行为普遍化的必然结果

个人商行为的普遍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结果。到现在为止,由个人商行为构成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由于城乡居民经营行为所建立的经济实体一般有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等特征。所以个体经济的淘汰率十分高,个体企业的出局前和出局后场面险象环生,赖账、逃债、三角债乃至以刑事暴力手段实现债权的情形比比皆是,本文认为这与我国现行破产法适用主体的狭隘主义不无关系。因此,我国要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允许个人在经营失败,受到牵连时得以保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防止用不公平和非法手段实现债权。

3.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实施消费信贷政策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多个地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隐藏的问题日益增加,消费者贷款后不还款,以及假借贷、故意骗贷的情况不断发生,严重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

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是个人信贷问题解决的一个关键和最后的重要防线。对此,感受最深的银行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已向全国人大提出了议案,呼吁尽快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因此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加大对金融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是减少金融风险、保障个人信贷业务高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手段,也是鼓励消费者诚实信贷,解除其贷款后顾之忧的重要手段。

4.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世界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法律要求世界各国的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融会贯通。在实行破产法的国家,无论是实行商人破产主义、一般破产主义,还是破产折衷主义,都无一例外地将个人纳入破产法适用范围。假如我国仍不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个人或在外国境内的我国个人具备破产条件时,在处理上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困难境地。例如,外国个人实体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遇到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的破产情况,依据当事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其破产,我国法院无法可施。相反,当中国公民在外国境内因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遇到同样情况时,外国法院能依其国内法宣告其破产,但在当事人回国后,我国法院没有依据承认其境内效力。所以我国应尽快拓宽破产法适用范围,以缩小国际间的差距。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破产法律体系

(一)个人破产实体制度的构建

1.自由财产制度

自由财产制度是指在破产程序开始后,破产人所拥有的财产,不受破产程序干预和限制,可以自由支配和处置的那部分财产。自由财产包括两部分,一是专属于破产人的权利;二是法律规定的不得作为破产财产的那部分财产。对个人破产人来讲,自由财产制度不仅可以使其免于立即失去全部生活所需而无法生存,还往往为其重新发展保留基本的物质条件。在美国破产法中称破产人的发展为“new-start”,也即“重新开始”,其实质是“把诚实的债务人从沉重的负债重压下解脱出来,并且免除其因不幸所负的义务和责任,许可其获得一个全新的开始。”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是符合“自由财产制度”的基本精神的,这一点也应当纳入新的破产法中。

2.破产免责制度

在破产程序结束后,对于债务人已无法依破产程序清偿的债务,在法定范围内免除其继续清偿的责任就是破产免责。免责制度在自然人破产的救济政策中处于核心地位,其目的是避免使债务人的未来收入偿还以往的债务,以鼓励其在破产之后仍可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为社会和个人创造新的财富。由于我国现行的企业破产法不承认自然人具有破产能力,而企业的法人资格是随着破产程序的终结而终结的,法人资格一旦结束,就没有能力偿还剩余债务。由此可以看出免责制度在有限责任面前完全无法实施,所以在新的破产法中应依据债务人的清偿范围规定一个最后免责期限,在这个期限内,债务人可以减少债务的压力,以重新规划日后的生活,重新发展。

3.债务清偿计划制度

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都规定了相似的债务清偿计划制度,他是对破产免责制度的补充。该制度的好处在于能减轻债务人的债务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破产人未来的消费水平,也保证了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可以使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益都得到保护。在英国的法院中对个人债务破产制定了财产管理命令程序,即法院可以依据债务人的申请,让其制定一个在将来的工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分期付款的计划,债务人可以依据计划在该限度内进行清偿,剩余债务则不需清偿。但有些国家对申请这一程序的条件进行了规定,只有出于诚信,债务不超过一定的限度,有固定收入的债务人才能援引该程序。

4.复权与人格破产制度

复权制度是指允许破产人在破产后的一段时间内改变其破产人的身份,恢复与其他民事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我国宜采取复权制度中的申请复权主义,因为在我国破产惩戒机制尚处于未成熟阶段,采取申请复权主义更为权威、安全。关于解除人格破产的期限,在香港,以前从未破产的人士可于破产5年后解除破产,曾破产多于一次的人士可于破产3年后解除破产。在加拿大,申请清洗记录由3年改为1年。在我国,此期限不宜太短,否则难以达到惩戒破产人的效果。人格破产源于法国破产法,是指债务人受破产宣告后被限制或丧失某些公民权利和职业权利,有学者认为自然人人格破产表现为其在生活消费、行动自由和社会权利上受到限制。人格破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破产惩戒主义。

(二)个人破产制度配套法律法规的完善

1.全面建构个人信用工程

从整治社会信用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信用危机现象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个人破产法律制度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一方面,完善个人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信用观念,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个人信用体系及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个人破产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我们要制定并完善关于征信数据开放和规范使用征信数据的法律法规,全面实施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工程。

2.完善个人财产登记和存款实名制

通过个人财产登记制度,能够划清个人财产与家庭财产的界限,使得破产管理人能够迅速、清楚地管理破产人的财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破产人通过非法手段隐匿、转移财产。

通过存款实名制,破产管理人可以掌握破产人的财务状况,了解破产人的资金流动情况,同时也可防止破产人隐匿财产和非法转移资金。我国已经于2000年4月1日起实行了个人存款实名制,对于实行个人破产来说已经初步完成了制度上的准备工作。公务员之家:

3.营造一个有利破产制度实施的文化心理环境

破产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需要一定的文化心理氛围与之相容,假如缺少了这个环境就会导致实施中的障碍。从我国破产法律颁布十年来的情况看,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文化心理氛围。破产就是倒闭清算,就是倾家荡产,所以当事人十分惧怕破产。务必要采取各种手段来纠正对破产的错误认识,打击利用破产进行的犯罪活动,给破产法律制度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个人破产范文篇6

在我国,由于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人们对“破产”一词特别敏感,大家都认为破产是很没面子的事,即使欠下巨额债务,也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正由于此思想的影响,导致我国在破产立法方面至今还不够完善,破产法所调整的范围也相对狭小。论文百事通在清末,仿照西方立法引进的破产法律制度也曾在中国出现,但其只是针对商人,调整商人之间的破产纠纷的一系列活动,破产主体并未涉及及到一般人。

建国以后,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第一部企业破产法,当时破产主体仅限定于国有企业。后随着经济发展,到1991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又将破产主体扩大到企业法人。但我国破产法却一直将非法人组织及自然人排除在破产主体之外。

可是随着我国私营经济的大量产生,同时公民信贷消费的普及,个人资产出现严重资不抵债的情况已不在少数。这些矛盾绝大多数又会求助于法律。可当法院对此类案件进行执行时,又会由于债务人自身的偿还能力导致执行不能。此时,再公正的裁判也无法实现人民心中的正义,法律的“白条”又会使得法院裁判的权威会受到蔑视和对抗,司法的尊严受到损害和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个人破产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使债务人摆脱旧债开始其新经济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债权人公平地获得清偿。

一、建立个人破产制度能最大程度保护债权人的公平受偿权

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常会出现个体债务人资不抵债,无力偿还大量债务,只能部分清偿所欠债务。此时如何对债务人财产进行分配就存在一定的问题,法律上也规定甚少。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解释第282条规定:“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能满足所人申请执行人清偿要求的,执行时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的规定处理。”而民事诉讼法条二百零四条是对破产企业财产分配的次序及方法。根据这些规定,对于资不抵债的债务人的财产在扣除了相关费用后,按申请执行人的债权数额按比例分配。但由于民诉法未能对财产分配作出更具体规定,法院在分配财产中拥有决定权。因此实际操作中诉讼在先的债权人往往能得到优先受偿,其他债权人则有可能得不到偿还,从而使得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情形严重损害了平等求偿权的实现。

即使实现执行平等主义,但由于没有公告制度,因此并不是所有债权人都能在一定时间对提出债权的请求,往往会失去求偿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参与分配是以诉讼为前提,对于那些未到期债权的债权人,他们只能看着别人分配债务人的财产,而无法受偿。同时参加执行分配又必须以诉讼为前提,那只能是增加债权人的开支。有些诉讼中,债务人本来就没有什么财产,经过许多诉讼,其财产只够或已不够法院的诉讼费用,债权人不但收不回债权,对于投入的诉讼费用也无法收回。

唯有依据破产制度,才能使全体债权人得到公平合理的债权救济,而不致发生争先恐后,弱肉强食等有背诉讼正义的消极现象。

二、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对债务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对确实资不抵债的债务人而言,其虽有还款之心而无还款之力,只能是疲于应付不断而来的个案诉讼、执行。在执行中,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法院执行人员也无法对每个人是否“资不抵债”作出认定,因此在执行中无力还款者还可能因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被法院拘留或罚款,从而更加加重了债务人的负担,使得偿还债务的可能变得更加渺茫。而相对这些债务人而言,企业法人可以在经营不善时,依照破产来取得重生的机会,个人则要为此作出更大的牺牲,这也使个人无法在平等条件下与企业法人展开竞争,这是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应当给那些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一个重新开始、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以使他们摆脱困境。公务员之家

三、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对恶意欠债者的一种警戒

个人破产范文篇7

一、个人破产重整程序的启动要件

(一)英美法系。美国破产法规定原则上只有个人债务人才有权在自愿破产或非自愿破产案件的任何时间提起,但在破产案件已任命了破产托管人,且个人债务人在救济令办法后的120天内仍未提交重整计划或180内个人债务人没有提交一份被当事方接受的重整计划的情况下,破产托管人、债权人委员会、资本股票持有人委员会、债权人、资本股票持有人都有权提出重整计划。①香港破产条例则规定个人债务人需向拟定的破产托管人递交重整建议书,同时该建议书需要有简短的解释,说明该债务重整安排的合理性,以及预计债权人同意该安排的理由。(二)大陆法系。德国破产法第218条则规定破产管理人和个人债务人均有权向破产法院提交重整计划。而破产管理人一般系因债权人委员会委托,才会向法院递交重整计划。我国台湾地区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则规定个人债务人须在法院开始清算程序或宣告破产前,向法院申请更生(即重整),但该法律同时规定适用上述程序的债务人,对外无担保或无优先权债务总额原则上需不超过1200万元(新台币)。

二、破产管理人的职责范围

(一)英美法系。根据美国破产法第704条、第1106条、第1302条等规定,作为个人破产案件的管理人,其须履行如下职责:收集破产财团财产并实施变卖;接受和保管所有接收的财产;调查债务人财产;审查债权,否认不恰当的债权;出席听证会并就抵押财产、破产计划等作证;协助债务人履行清偿计划;确保个人债务人按照清偿计划还款;如个人债务人继续从事业务活动,则管理人应对债务人业务的运营情况和该业务继续运营的前景,进行监督和调查。(二)大陆法系。台湾地区破产法将破产管理人的角色定义为监督人,依照其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第49条等规定,监督人的主要职责如下:调查个人债务人财产、收入及业务状况,并书面报告给法院;协助债务人完成更生方案;试算无担保及无优先权债权在清算程序下的受偿总额。该法律同时还规定如法院未选任监督人时,个人债务人须定期向法院报告财产及收入状况。监督人对个人债务人的更生方案、债务人财产及收入状况报告、债权人及债务人清册等,均应备置给利害关系人查阅。而在德国破产法中,更强调破产管理人的监督职责,其明确规定破产管理人受破产法院监督,法院可以随时要求他汇报情况,并可通过罚金来执行②。管理人每年均应向法院和债权人委员会(如有)报告重整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前景,同时法院和债权人委员会(如有)也有权随时要求管理人告知其具体情况或管理人作阶段性报告。

三、个人重整计划内容及表决

(一)英美法系。美国破产法规定个人重整计划应包括:债务人的全部债权种类和权益种类及其中未被重整计划削减的部分;被重整计划削减的权益种类或债权种类;为重整计划实施所提供的手段,例如债务人持有全部或部分破产财产的所有权;修改担保债权人的权益。重整计划的内容原则上对特定种类中的每项债权或权益应提供相同的处理方法,但如果特定债权或权益持有人同意对其债权或权益实行更不利的处理方法的除外。按照美国破产法第1126条的规定,在重整计划已经被持有该债权总额超过三分之二、人数超过一半的债权人所接受;在重整计划已经被持有该权益总额超过三分之二、人数超过一半的债权人所接受;未受到重整计划削减的债权或权益种类以及该种类中的每一位债权人或权益的持有人,都被认定为接受重整计划。(二)大陆法系。按照台湾地区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第53条之规定,其更生方案应包括如下内容:实际清偿的金额;三个月给付一次以上的分期清偿办法;最终清偿期限,一般不超过6年。同时对于个人债务人与有担保或优先权的债权人的清偿协议,时间可以延长到8年。对于普通的保证债权,先以估算金额列入更生方案,最终以实际不足受偿额按更生条件受偿。同时个人债务人也有权申请监督人协助制作更生方案。在台湾地区,更生方案由法院向债权人进行告知。其获得通过须有出席已申报无担保及无优先权债权人过半数同意,且其代表债权额占已申报无担保及无优先权债权总额的一半以上。但对于自用住宅借款的债权人,对于更生方案无表决权。另如债权人在收到法院更生方案后在所定期间内逾期不予回复意见,则视为其同意更生方案。根据德国破产法第244条、第245条、第247条、第248条之规定,德国个人重整计划的通过,须获得参加表决的债权人过半数同意,且同意的债权人的请求权总额超过参加表决的债权人的请求权总额的半数。但如债权人逾期未以书面或笔录形式对重整计划提出异议,则视为其同意重整计划。但在债权人同意重整计划后,法院还须在征求破产管理人、债权人委员会意见的前提下,许可该重整计划。

四、我国个人破产重整程序的立法建议

个人破产范文篇8

我国法律体系中对“个人破产制度”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然依据世界上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的个人破产制度以及较与我国《企业破产法》中企业破产的相关规定,简言之个人破产制度是允许符合法定条件的债务人向法院申请破产,遵循个人破产程序完成破产的制度[1]。个人破产制度所带来的是让那些“诚实而不幸”的个人债务人获得重生的机会,同时也更好保护债权人利益,将债务人剩余的财产能够尽可能以最公平的方式分配给各个债权人。近年来,我国为解决个人债权债务纠纷,切实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诸如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对不执行法律文书义务的人进行限制出境,征信记录、媒体公开等,并且多采用民事强制执行程序解决债务纠纷;最高人民法院规定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令,并可对违反规定的被执行人依据我国《刑法》采取拘留罚款或者追究刑事责任;对于突发性的灾难导致临时性的个人债务危机,我国多数采用临行性政策调整,例如,2020年新型肺炎疫情期间,各大银行采纳银保监会的指导意见针对受灾严重地区(湖北)个人和医护人员相应给出延期还款,不视为违约,不进入违约客户名单等政策。这些措施尽管在一定时段能起到作用,但却无法长久。限制高消费令,媒体公开等措施对于有钱不还者可以起到警示约束,但对于无力还钱者会使其深感羞愧,挫败其通过努力还债的积极性,有碍于事情向正态方向发展。“执行难”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司法部门的难题,而多数执行难的案件其事实上为破产案件,民事执行程序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临时性政策施行也只能暂缓债务,同时也对债权人含有不公平的因素。而今,个人破产制度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我国也在尽快的构建个人破产制度。[3]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我国更好的同诸国经济发展往来,有助于我国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为自然人提供债务解决机制,有助于我国公民更好的从事个体生产经营。个人破产制度的实施已经势在必行。

二、我国个人破产制度实施的困境

(一)缺乏明确的个人破产制度法律规范。浙江温州的首例个人破产案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案件中蔡某身患疾病,医疗花销巨大,家中又有在读大学生需要供养,其作为某破产企业股东,身背需承担连带责任的债务214万,实属艰难,最终经审理法院宣告其破产,蔡某依照其同债权人都认可清偿方案进行清偿,这样既保障了蔡某基本的生活权利,使其免于因背负沉重债务而困苦一生,债权人的权益也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这个案件具有其独特性,近年来,因个人债务引发的事件颇多,或因经营不善导致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或因消费借贷无法足额支付。我国缺乏明确的个人破产制度法律规范,许多无力偿还债务的债务人无法通过法律手段寻求保护选择跑路躲藏,更甚遭到债主逼债家门引起严重后果,如于欢案。并且面对“执行难”的老赖问题,个人破产制度法律规范才能更好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二)个人财产登记制度缺乏完善。有学者认为,个人财产登记制度是实现个人破产制度的重要基石。笔者赞同此观点,自然人财产不同于企业资产,企业资产都经过注册登记,进行详细记录登册,而自然人的财产具有隐蔽性的特征,自然人大多不愿将自有财产让旁人得知,更有甚者会将多数现金放入自家保险箱而非存入银行,因此个人财产难以把控和查询。在实施个人破产制度时,个人财产不明会让诸多破产人心存侥幸,意图滥用破产清算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利益。现今,我国在房产、银行储蓄等方面登记制度较为完善,但涉及范围还不够广泛,同时缺乏统一的个人财产登记平台,导致对个人财产状况时需要多部门查询极易扩大司法成本,因此个人财产登记制度还需要进行完善有助于个人破产制度的实施[4]。(三)个人征信法律制度不够健全。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弥补了我国在征信体制方面立法的缺失,对征信机构,征信监管以及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等的保护都进行了法律规范,但是作为我国征信业的第一部法律法规,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其中该《条例》规范征信业不够全面具体,如,笔者认为其对不良信息的保存年限应进行具体化的区分,这样便于信息管理查询。个人征信义务经营者在进入个人征信市场需要将信息由人民银行集中进行审查,保障其事前监督性,笔者认为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遵循高效便民的原则。同时我国公民对信用意识相对薄弱,各大个人征信经营者之间竞争关系难以实现征信数据共享,不利于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完善。(四)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个人破产制度实施的后续保障,破产人在被宣告破产后,希望获得社会帮助可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重新进入社会市场就业可以享受一定的福利优待。现今一直存在农村居民难以获得社会保障的问题,在一些相对偏远贫困的农村,因某些客观原因如自然灾害极易导致资不抵债,生活难以维系,这本已符合个人破产条件,若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及时全面给予帮助,在进行个人破产之后其也很难进行基本生活。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力求更大力度更加全面的保障,才能为个人破产制度的实施保驾护航。

三、我国个人破产制度实施困境之破解

(一)构建个人破产制度,加快个人破产制度立法。个人破产制度是破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部较为全面完善的个人破产制度法律规范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可以在结合自身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域外诸多国家较为完善的个人破产法律规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破产制度。明确个人破产制度的破产主体。一般破产主义和商人破产主义是当今的两大立法模式,笔者认为我国存在因经营不善和信用消费借贷等多种导致资不抵债的情形,商人破产主义无法全面解决我国公民因信用借贷消费而造成个人债务危机问题。并且一般破产主义已日渐成为世界各国破产制度的主流立法模式,因此我国实行一般破产主义是现展的趋势。明确申请个人破产的条件,设计个人破产程序。可以借鉴德国的个人破产立法,设置和解程序,破产重整程序以及破产清算程序,根据不同的条件指引选择不同的破产程序。为规避恶意逃债,笔者认为可以将个人破产申请门槛设置一定限度,使得真正“诚实而不幸”的破产人通过破产获得重生。构建自由财产制度和破产免责制度。自由财产制度是为破产人留有基本生活权利的制度,在法律中明确界定自由财产权行使的范围,有利于破产人权益的保护。明确破产免责的条件,采用破产免责许可主义,同时制定破产免责的程序,经过严格的程序才能对部分债务免责,而对不能免责的破产债务范围也应当详细列明,并且制定一定时间的监督期,在监督期中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可以取消免责,让债权人积极行使权利的同时避免债务人心存侥幸,滥用个人破产制度。构建破产失权和复权制度。破产失权和破产复权制度是在一定期间内对自然人某些权利的限制,如,对破产人一些职业资格的限制。设计破产失权和破产复权程序,明确破产失权的权利范围以及满足破产复权的条件。(二)完善我国个人破产配套制度。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和推动都不是独立完成的,个人破产制度亦然,需要相应的配套制度进行辅助,即个人财产登记制度、个人征信法律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美国拥有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可以有效的防止个人破产制度的滥用,我国香港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健全,可以为破产的自然人给予最低的生活保障及再就业的机会等社会保障,缓解破产人的经济压力。因此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有效实施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将个人征信制度与个人破产制度进行有效的衔接,完善我国个人征信法律体系,将个人征信制度在个人破产制度中发挥价值最大化。可以借鉴美国个人征信法律制度,构建完整的个人征信法律体系,制定统一的高位阶征信法律,对征信行业进行有效的规制。同时对政府信息公开和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进行法律规范,要做好信息公开与个人隐私的和谐统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关于个人征信的规制,如严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可以运用刑法规制,进行严厉打击。个人财产登记制度能够对债务人的破产财产范围有大致的了解,个人破产制度才能顺利的进行。现今除我国《物权法》中明确不动产登记制以及《个人存款账户实名规定》进行财产实名制登记外,其余关于个人财产登记相关法律法规甚少,我国应当加大相关立法力度,对个人财产进行全面监控监督,完善我国个人财产登记制度,才能更好的推动个人破产制度的实施与发展[5]。

社会保障制度是债务人被宣告破产之后获得重生,走出困境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推动个人破产制度的实施。笔者认为可以专门为破产人提供再就业技能培训平台和心理辅导平台,不仅通过技能学习获得再就业的机会而且进行心理开导保持对未来生活的希望。破产执行后的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是多数学者在研究个人破产制度时的困扰点,社会保障制度可多向农村居民涉及,制定农村社会保障法律规范,构建农村全面统一平等的社保体系,为破产人在破产执行后提供生活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恒.论中国内地个人破产制度的建构[D].贵州大学,2015.

[2]韩冰.香港关于个人破产制度的法律规定[N].人民法院报,2013-05-10(008).

[3]胡浩宇.我国自然人破产制度构建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9.

[4]吴雷.论自然人破产配套制度的完善[J].学理论,2018(8):129-131.

个人破产范文篇9

关键词:破产范围;自然人破产;必要性;配套制度

OntheStudyoftheConstructionoftheInsolvencyofNaturalPersonsofChina

Abstract:ThenewbankruptcylawofChinawouldhavebeenthefirsttimetoexpandthescopeoftheinsolvencyofallcorporateenterprises,butstillmeanthattheexistinglawsarestillonlyallowedtocorporatebankruptcy,tonaturalandasgeneralcivilentitieswiththeinsolvencyofnaturalpersonsnoteligible.InChina,the135thofthebankruptcylaw,liquidationofotherorganizationsoutsidethecorporateprovidedbyotherlawsasbankruptcyliquidation,inthelightoftheprovisionsofthislawisapplicableprocedures.Afterthebankruptcyofindividual-ownedenterprisesandthepartnershipenterprises,themanshouldberesponsibletodebtofsettlemententerprisewithallitsproperty,ifwhosepropertyinsufficienttosatisfythedebt,theyareonthesameissuesfacingbankruptcy.InChina,thelackofpracticalpersonalbankruptcysystemisincomplete.Therefore,China''''smarketeconomydevelopmentofanobjectiveneed,Chinashouldexpandtheeligibilityofthemainpartofinsolvencylaw,establishandimprovethepersonalbankruptcysystem.

Keywords:Bankruptcyscope;Naturalbankruptcy;Necessityofbuildingsystems;Supportingsystems

引言

破产(bankruptcy)一词源于16世纪意大利语“BancaRotta”,意即为“砸烂的板凳”。根据中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的习惯,商人在市中心交易市场各有自己的板凳,当某个商人不能偿付债务时,其债权人就砸烂他的板凳,从而使其丧失经营资格。[1]从经济学角度上来看,破产是指经营失败导致经济主体解体的一种客观状态,是经济主体消亡的一种方式。从法律意义上讲,破产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法院根据有关当事人的申请,将债务人的破产财产依法分配给债务人的特定法律程序。我国新《破产法》第2条把使用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法人,但这意味着我国现行法律仍只允许商法人破产,商自然人和作为一般民事主体的自然人不具有破产资格。根据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笔者认为,应该扩大破产法主体资格范围,除了法人,也应承认商自然人、自然人的破产能力,即无论商事主体或是民事主体均可宣告破产,同时,为避免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消极影响,应完善个人破产的相关配套制度。

一、关于破产范围及自然人破产能力

破产范围就是指一国破产立法所允许的破产主体的范围,判断某一市场主体有无破产能力就要看其是否在破产法所规定的破产范围之内。根据我国新《破产法》规定,我国破产范围实际上还是法人企业,排除了非法人企业的破产资格,也就是说,作为非法人实体的自然人并不具有破产能力,这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世界惯例是不合宜的。

(一)破产范围

破产范围,及破产法所适用的主体范围。破产范围的大小,反映了一国破产立法的水平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是破产立法的重要任务。依照现行破产法的规定,在我国目前只有企业法人才可以适用破产程序,其适用范围过于狭窄,既不能解决我国实践中大量非法人企业商主体的破产债务问题,也不利于平等市场主体的构建和债权人利益的公平保护,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按照武汉大学博士文杰的说法,我国破产法在适用主体上无疑是另类,即破产主体的范围既不是意大利式的“商人破产主义”,亦非英美式的“一般破产主义”,而是“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法人破产主义”。[2]因此,从长远出发,破产法适用范围的扩张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如何合理的界定破产范围,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

1.所有主体说。主张在我国建立适用于所有民事主体、经济主体和商事主体的统一破产法典,即在破产能力上或破产资格上实行一般破产主义;

2.所有企业与商自然人说。主张除消费者之外的从事商事活动的个人、非法人企业、法人企业都能够破产;

3.企业法人说。主张只有企业法人才能成为破产主体。该学说其实是维持破产法关于破产范围规定的现状;

4.所有企业说。主张在法人企业破产的基础上,将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民事、经济主体纳入破产法的适用范围,即赋予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以及其他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破产主体的资格。只要这些企业经过登记,就有破产能力。

以上四种观点具有代表性,其主张的破产范围由大到小进行排列,其中第一种观点即破产法的一般破产主义,主张自然人可以破产,目前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立法所采纳,但为中国目前的破产法所不允,而笔者认为正是应该改进的地方。

(二)自然人破产能力

破产能力是民事主体依法获得的破产资格。由于破产是一种民事行为,从事破产行为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破产能力。在民法上,自然人权利能力与法人权利能力有着重大区别。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人人皆有,且是无差别的,因此自然人的破产能力是相同的,不同个体的破产能力不因出身、民族、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各国的立法政策上对普通自然人的破产能力所持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自然人有破产能力。采一般破产主义立法例的国家,不区分自然人的生理状况,例如自然人是否有行为能力,也不区分自然人的社会经济属性,例如自然人是否为商人,对所有自然人的破产能力均予承认。一般破产主义滥觞于十三世纪下半叶西班牙颁的《七章律》,该法突破了古罗马时期以来破产只适用于商人的传统,首次将破产适用于非商人。此后,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在内,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相继采取了一般破产主义。承认所有自然人包括非商人的普通自然人有破产能力,已成为世界破产法发展的趋势。另一类是普通自然人没有破产能力。采商人破产主义立法例的国家,继承古罗马法的传统,只承认具有商人身份的自然人有破产能力,不承认普通自然人的破产能力。法国、意大利、比利时、阿根廷等国的破产立法采商人破产主义,由于这些国家不承认普通自然人的破产能力,普通自然人发生支付不能时,只能通过民事执行程序中的参与分配制度来解决债权债务问题。

尽管各国的破产立法政策不同,对普通自然人的破产能力所持的态度也不同,但从我国的情况看,我国应采一般破产主义,承认任何自然人都有破产能力。理由是我国传统上属于民商合一的国家,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并没有产生享有特殊利益的商人这一特殊阶层,任何自然人都会随时从事商业活动,商人与非商人没有严格界线,他人也无从判断某人是有经商习惯还是偶尔为之,因此,我国没有采取商人破产主义的必要。有人虽然承认我国应当采一般破产主义,但认为有破产能力的自然人还必须是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未成年人,除准治产人以外,以及成年但长期丧失行为能力的人一般不涉及个人破产问题。还有人认为,应只允许县以上城市的城镇居民破产,而不允许农民和县以下的城镇居民破产。本文认为,普通自然人获得破产能力的理论基础,仍是由于其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既有权利能力,则具有充任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资格,可以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而在实体法上可以承担民事义务,在程序法上就可以成为程序主体。行为能力只是某人能否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以及是否需要人的问题,不会影响到该人的权利能力。因此,只要具有权利能力,就应有破产能力,可以成为破产法适用的对象,而不论其是否有行为能力,更不问是否是农民和县以下的城镇居民。从另一方面看,普通自然人可能发生破产的情形,最主要的是个人消费者的破产。而无论有无行为能力,也无论居住在何方,是否是农民,任何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消费者。对不同身份消费者的破产能力,自然也应是一视同仁的。目前我国的立法现状,是不承认个人的破产能力,而在破产法草案虽有承认商自然人破产,但颁布后的新破产法又莫名其妙的删去了,实在令人遗憾。

二、建立我国自然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

关于自然人破产的必要性,许多学者、法律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有人从法理的角度,有人从法经济学的角度,还有我们的法律实践者从实务的角度对破产立法提出了要求,如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的干部谢渊提出的由于《民事诉讼法》第235条第五项的立法缺陷,执行程序虚有其表,实践中法官迫于结案率的压力将其演变成了“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不合法现象[3]。因此从我国现实出发,笔者建议我国应将自然人纳入我国破产法的范围。

(一)个人商行为的普遍化趋势

个人商行为的普遍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结果。到目前为止,个人商行为而构成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各年经济年鉴及有经济管理论有关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市场报告显示,我国个体经济总量正逐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城乡居民经营行为所建立的经济实体一般有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等特征。所以,在发展中也出现不少问题,尤其在近年来市场进一步开放,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个体经济的淘汰率十分高,如何使企业在陷入经济困境、对债务丧失支付能力的情况下依照科学的制度出局,是各界共同关心、但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现实中,个体企业的出局前和出局后场面险象环生,赖账、逃债、三角债乃至以刑事暴力手段实现债权的情形比比皆是,笔者认为这与我国现行破产法适用主体的狭隘主义不无关系。因此,我国一是要建立非法人经济组织破产制度,二是要应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允许个人在经营失败,受到牵连时得以保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防止用不公平和非法手段实现债权。

(二)实施消费信贷政策的需要

个人消费信贷种类的不断扩大和数额的急剧攀升是我国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另一事实依据。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需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我国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启动消费内需的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为社会消费者提供信贷,允许消费者根据个人及家庭收入状况通过按揭、分期付款、预期透支的方式购置房屋、汽车等消费品,并提供耐用生活品及办公设备、教育、旅游等各种领域的信贷服务。这种消费信贷政策,一方面可刺激国内消费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又极易导致家庭或个人到期无能还债的情形出现。怎样确保消费信贷借、贷双方的权利,继续推行刺激消费增长的扩大内需政策,笔者认为,允许个人破产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是十分必要的。

(三)经济全球化及与国际惯例相符的要求。

全球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形成,意味着地域的陷落,国与国的关系将更加密切。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必然会沿着国际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法律体系所有构成成员中,以调整平等主体间经济关系为主的民商法律无疑将会是最需要并且是最容易实现国际化的部分,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借鉴国外的做法,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是可行的。

另外,原来不利于债务人的破产有罪主义、破产惩戒主义和破产不免责主义三大制度纷纷为各国立法所取消,并确立了破产无罪主义、破产不惩戒主义和破产免责主义。赋与自然人破产能力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经济规律,是人类理性共同的选择。同时,我国加入WTO的事实也要求国内法律制度,尤其涉及投资、贸易领域的商事制度必须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这样个人破产制度便从可能性变成实践中的急需品。

三、我国自然人破产制度的构建

考察西方自然人破产制度的立法例,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自然人破产制度的构建主要有几个方面。即:如何确立自由财产制度;许可免责制度;人格破产与复权制度;破产无效行为制度和撤销权制度;“小破产”程序。

(一)自由财产制度

所谓自由财产,是指在破产程序开始后,破产人所拥有的,不受破产程序干预和限制,可以自由支配和处分的那部分财产。该部分财产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专属于破产人自身的权利,通常与破产人的人身权利联系在一起,如身体权、名誉权及其损害赔偿请求权等。另外一部分是法律上明文规定不得扣押的财产,如破产人及其亲属必需的衣物、生活用品等。这些通常是有精神价值或对家庭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物品。在美国,自由财产表现为申请人的动产和某些权益,如依据法院判决得到的夫妻扶养费、因工伤事故获得的赔偿金等。在大部分州,自由财产还包括申请人拥有的房地产中的一部分。在香港,破产受托人不得变卖为满足破产人及其家庭基本需要的必需物品,包括衣物、寝具、家具、家居设备及供应品。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23条规定,在强制执行时“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这体现了自由财产制度的基本精神,可藉此做出列举性规定。[4]

(二)严格的许可免责制度

破产免责制度,是指在破产程序终结后,依照破产法的规定,对于债务人未能依破产程序清偿的债务,在法定范围内免除其继续清偿的责任。免责制度本身“实质上否定了自然人承担无限责任的能力”。[5]免责制度在有限责任面前毫无用武之地,所以免责制度必定是与对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自然人破产结合在一起的。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债务都适用免责制度,根据法律规定的债务人必须支付的费用不在免责之列。如,基于公平和公序良俗的民法基本原则,有些债务不能根据破产免责而获免除,这些债务由自由财产支付或在破产人再生过程中随时支付:(1)破产人应支付赡养费、抚养费的义务;(2)破产人已与他人在劳务合同中约定的劳务履行义务;(3)因破产人故意或恶意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而引起的债务;(4)破产人违反刑事法规、行政法规而被处以的罚金、罚款;(5)其他不应免除的支付义务。这说明免责制度是有条件的免责,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免责。这一许可免责制度同样可以适用于自然人破产。债务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得到债务豁免,取决于其偿还债务的诚信与积极程度。

(三)破产无效行为制度和撤销权制度

破产无效行为制度,是指债务人在破产宣告前的一定期限内实施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如以转移、隐匿、不正当处分等手段减少自身财产等),依破产法的特别规定构成无效行为的制度,其法律效果是经破产无效行为转让的财产或利益回归于破产财产。撤销权制度,则是指债务人在破产宣告前的一定期限内,实施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破产管理人可以请求法院予以撤销的制度,其法律效果同样是被撤销行为转让的财产或利益回归于破产财产。而之所以设置这两种不同的制度,是以是否涉及到相对人利益来做区分的,也是为保护善意第三人利益而做的不同规定,前者适用于不涉及到第三方利益时,而后者则涉及到善意第三人已经取得的利益。如美国破产法规定,破产申请人在递交申请时用欺骗或不诚实方法申报其个人的财产,一经发现,其仍有偿还债务的义务。而对于无偿转让财产或财产权利的,非正常压价出售财产的,对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的,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以及放弃债权等其他危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因涉及相对交易人的利益,故不宜一律宣告无效。[6]

(四)人格破产与复权制度

人格破产源于法国破产法,是指债务人受破产宣告后被限制或丧失某些公民权利和职业权利,这些权利可以是私法上的,也可以是公法上的。有学者认为自然人人格破产表现为其在生活消费、行动自由和社会权利上受到的限制。人格破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破产惩戒主义。在香港,虽然破产者可以保留工作,但他们会被拒绝继续担任某些职业,如律师和公职;破产者申请信用贷款前,必须披露破产身份;离港出外旅行自由也受到一定限制。我国台湾地区的法律规定破产人丧失下列权利:公职人员候选人资格、律师资格、会计师独立核算、商务仲裁人资格、建筑师资格、工商业同业公会会员代表资格、农会会员、渔会会员资格、合作社社员资格、技师资格等。日本法律规定破产人丧失公证人资格、司法修习生资格、公安委员资格等。德国法律规定破产人丧失参审员资格、荣誉法官资格、监护人资格等。在英国,近来有人建议对破产法进行修改,应规定指定破产管理人在认为公众利益应受到保护的时候,应向法庭提出申请对有关破产人实施“破产限制令”,其有效期间为2-15年,在此期间内,破产人未经法庭许可不得在有限公司中担任管理人员;借贷500英磅以上须告之其破产历史;如以与其破产前姓名不同的姓名与他人交易,则须告之原先的姓名。[7]而2002年9月2日,上海市静安区法院在上海市率先推出《限制高消费令》,这说明人格破产制度是克服“执行难”、维护司法秩序的必然需要。

人格破产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和体现了破产惩戒主义,这一制度对于自然人破产而言是必要的,因为自然人并不因其破产而被消灭主体资格,仍要从事多种社会活动,而其财产变化情况的监控难度又远大于商业组织体,自然人破产后因不正当活动而给相对人及社会公益造成损害的风险也远高于商法人或组织破产,因此各国在自然人破产方面广泛设置了该制度。复权制度则是与人格破产制度相辅相成的,它是破产人得以于破产程序终结后的一段时间内解除破产人的身份,消除其在破产期间在人身、行为方面所受限制,重新获得与其它民事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的一种制度。一般来说,复权制度分为当然复权制度和许可复制制度。它有两种立法主义:申请复权主义和以当然复权为主、申请复权为辅的立法主义。多数意见认为,我国宜采取申请复权主义,因为在我国破产惩戒机制尚未成熟阶段,采取申请复权主义更为权威、安全,有利于强化惩戒破产人的法律效果。关于解除人格破产的期限,各国规定不一。在香港,以前从未破产的人士可于破产4年后解除破产,曾破产多于一次的人士可于破产5年后解除破产。在加拿大,以前在破产3年后才可以申请清洗记录,但近年已改为一年后便可以清洗破产记录。在我国,此期限不宜太短,否则难以达到惩戒破产人的效果[8]

(五)设立“小破产”程序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我国还应设立小破产程序处理个人破产。根据《破产法》的规定,所有破产案件均需要按照一般破产程序审理,企业破产程序、环节较为复杂,涉及方方面面。这对大多数自然人破产案件来说是不利的。故设立“小破产程序”,将一部分涉及面窄,破产财产较少,债权债务关系较明确的破产案件适用“小破产”程序,缩短审理时间,提高效率。如香港《破产条件》规定,破产案件中,如果法院掌握的证据或破产管理人向法院提出的报告表明债务人的资产不超过1万港币,视为小额破产,从而采用一系列简化程序以节省时间和费用[9]。在日本,当破产财团数额不足100万日元时,根据破产法第358条、第359条的规定采用小破产,以简化手续,节省费用和时间。[10]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中出现的债权债务关系日益变得复杂,自然人破产制度的建立已刻不容缓。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赋予自然人破产能力,让不能抵偿到期债务的自然人宣告破产,从而使其摆脱债务、获得重生,达到维护社会的繁荣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四、自然人破产制度的配套制度建设

目前推行个人破产制度还存在种种障碍,正如李曙光所说,个人破产的立法肯定是要有的,只是目前条件还不成熟。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还要有赖于各种配套制度的完善,只有在总体上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财政、司法制度才能保证个人破产的顺利进行。为保障个人破产制度法律价值的实现,迫切需要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一)完善个人财产登记和存款实名制

通过建立和完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可以明确界定破产人的财产范围,使作为破产人的个人财产与其他家庭成员的财产界限严格区别开来,使得破产管理人能够迅速、清晰地管理破产人的财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破产人通过非法手段隐匿、转移财产,从而使这部分财产得以用于破产分配。通过存款实名制,破产管理人可以掌握破产人的财务状况,了解破产人的资金流动情况,有利于查清破产人的个人信用状况,同时也可防止破产人隐匿财产和非法转移资金。我国已经于2000年4月1日起实行了个人存款实名制,关于存款实名制的法律规定也将呼之欲出,这表明,我国个人收入监控制度正逐步建立和完善。

(二)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和个人破产制度一样,都是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现象,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己为各国发展市场经济所证明。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解决市场主体的生存和调节劳动力需求的。个人和企业一样,作为市场主体,一方面要进行等竞争,这就势必会带来破产和淘汰。由于破产人破产后资格受到限制,仅依其有限的由财产,难以走出困境,获得重生。这需要国家发挥社会保障功能,对其基本生活予以保证。另一方面,为实现平等竞争,市场主体也必须平等地分担市场风险。当这些风险以及各种灾害出现并对人们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时,需要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和全体社会成员给予必要的保障,以化解风险。所以应大力建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就业制度和各种社会保险制度,切实为破产人减轻经济压力,在宏观上更能减少社会矛盾和减轻社会负担。

(三)加快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从整治社会信用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信用危机现象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个人破产法律制度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一方面,完善个人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信用观念,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个人信用体系及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个人破产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在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方面,发达国家有许多成功经验,如美国的社会诚信体系是以个人信用制度为基础的,有完善的个人信用档案登记制度、规范的个人信用评估机制、严密的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及其管理办法,还有健全的信用法律体系,包括《信贷机会均等法》、《诚实借贷法》、《公平信贷报告法》、《诚实贷款法》、《信用卡发行法》、《公正贷款记录法》等等。在当前的我国,诚信的缺失是阻碍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加快建立社会诚信信息系统,建立公共性的“资信信息网”,并相应建立资信档案登记制度、信用评级制度和信用风险预警制度,加强对企业和个人诚信行为的社会监督,同时也要通过不断的法制教育强化企业和个人的诚信自律意识。上海在年建立了资信有限公司,完成了上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工程。2002年,上海还试行对个人信用评估打分。而国内第一部规范个人信用制度的地方法规《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已于2001年12月18日起施行。个人信用状况记录将成为公众可以依照法定途径向专门机构查询的信息。随着条件的成熟,我们应在各地推广此项工程,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11]

(四)建立破产犯罪的惩罚制度

破产领域的犯罪行为虽没有其它刑事犯罪那么猖撅,但仍不可小觑。强化对破产犯罪的惩罚,是现代各国破产法的一大趋势,特别是在实行破产免责主义的国家更为明显。相对于法人,商自然人因其商事主体资格与民事主体人格合二为一,既统一又相分离,刑事责任的处罚对于自然人意味着对基本人身权利的剥夺和限制,对其具有强大威慑作用。因此,加强商自然人破产犯罪的法律规定,完善刑事责任范围,对于防止商自然人滥用破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关破产犯罪的规定十分详尽而严密。我国现行《破产法》无明确规定。参照国外破产犯罪的法律规定,破产犯罪的种类有欺诈破产罪,包括对破产财产的隐藏或毁弃及对债权人不利的处分行为、毁损隐匿变更或伪造账簿及其它会计文件等;过失破产罪,包括破产人、轻率和危险性投机严重造成破产或增加资不抵债的程度行为等;破产贿赂罪;违反破产义务罪,包括违反财产报告及移交义务、违反说明义务的行为。至于破产犯罪的立法体例,现代各国大多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将它规定在破产法典之中。英、日等国的破产法采此立法例。台湾地区破产法和《香港破产条例》从之。二是将它规定在刑法典之中。德、法、奥、匈、南斯拉夫、西班牙、瑞士等国均采此立法例。前者属传统型立法例,后者属现代型立法例。[12]那么,在我国个人破产法的制定中,对于破产犯罪应当采取前述何种立法例。笔者认为,应采传统型立法例,即将破产犯罪以“罚则”为题专章规定于破产法中。因为,重视和强化对破产犯罪的惩罚,并不是非将它规定于刑法之中才能达其目的,关键是看法律的规定及其执法情况。而且,将破产犯罪规定于破产法之中,还有利于维持立法体系的完整性,便于司法实际操作,并且修改起来也较灵便。就立法内容而言,应在破产法中具体规定破产犯罪的罪名和法定刑期,如破产欺诈罪、过怠破产罪等,增强破产法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使实际执法中有法可依,从而达到防止和制裁自然人破产犯罪的效果。

五、结语

本文从自然人的破产能力、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自然人破产制度的构建、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等几个方面充分论证了我国设立自然人破产制度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美国破产研究所1999年的一项破产报告中的数据的结论是:“消费者(即自然人)破产越多,经济越好;而经济越好,消费者(即自然人)破产也就也多。经济发展和自然人破产之间存在一个互动的关系。”[13]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赋予自然破产能力,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已经是当今世界各国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国若能借鉴先进的自然人破产立法经验和实践,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在破产法中明确肯定自然人的破产能力,它会使我国的法律制度更加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健全。

参考文献:

[1]陶绪翔.论我国自然人破产制度的建立[J].行政与法,2005(9).

[2]文杰,张丽琴.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问题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3(2).

[3]谢渊.论自然人破产制度的构建[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6)

[4]龙一平.关于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立法构想[J].特区经济,2005(9).

[5]江平,江凡.论商自然人的破产能力[J].现代法学,1997(2).

[6]I.F.Fletcher.LawofBankruptcy[M].Macdonald&Evens,1978.

[7]JosephWambuguGithaiga.IntellectualPropertyLawandtheProtectionofIndigenousFolkloreandKnowledge[J].MurdochUniversityElectronicJournalofLaw,2001(15).

[8]洪玉.略论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若干法律问题[J].法学论坛,2003(5).

[9]汤维建.破产程序与破产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98-100.

[10]石川明.日本破产法?M?.何勤华,周桂秋,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172-174.

[11]张莉.我国个人破产制度之构建[D].济南:山东大学,2006:37.

个人破产范文篇10

(一)立法目的过于陈旧

早在198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制定了《企业破产法(试行)》,其与1991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相关规定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破产法律制度。现行破产法对规范企业破产行为、审理企业破产案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法中就规定了是促进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自主经营,加强经济责任制和民主管理,改善经济现状,提高经济效益,保护债权人,债务人合法权益,特制定本法。由此可见,此法是在我国改革的目标模式尚未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形下建立的,它担心出现大规模破产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所以其主要是希望利用破产制度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改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可是破产法不是所谓的“促进法”,它的功能和作用在于通过国家公权力来解决不能清偿的债权债务关系,它只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只具有补充意义而不能充当促进改革的重任。

(二)适用主体过于狭窄

《企业破产法(试行)》第2条规定:“本法只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是我国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由于长期管的过多过死,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缺乏自主权,经济效益不高,当时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调动和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破产法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自然首先被运用于国有企业。同时,1988年我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颁布后,私营企业的概念和地位才正式确立,因而1986年的《企业破产法》对私营企业没有规定是可以理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99条、206条规定了只要是企业法人,均可以因资不抵债而依法破产,这已将破产的适用主体扩大到包括私营企业法人在内的所有企业法人,但对于不是法人的企业,如个体户、农户、个人合伙制企业的破产仍然无法可依。更为重要的是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实行的是“企业法人破产主义”,个人并没有被作为破产主体对待。我国破产法的这种现状存在严重缺陷:首先,这种按不同所有制形式分别制定破产法的内容极其雷同,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对破产法的某些条文的重复就是一个例证,这不利于对破产问题的统一化。其次,个人不作为破产法的调整对象,市场经济参与者的地位没有被平等对待,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程序不完善

1、破产程序的开始以破产申请为必要

[1]破产程序的开始以破产申请为必要是原则1除债权人可以对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债务人申请宣告破产外,债务人本人亦可申请破产。关于债务人提出破产申请,我国现行法还有所限制,即须征得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这种立法例唯我独有,它无不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依赖行政权力的思维方式,因此必须要强调的是政府不是破产申请的决策者、发动者,它不应该扮演积极主动者的角色。

2、我国的破产程序的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没有建立破产管理人制度,从受理破产案件之日起,人民法院就不仅要组织对破产企业的清算,监督破产及清算组的工作,还要在债务人被宣告破产前负责管理破产企业,这不仅增加了人民法院的工作量,而且不利于社会的分工,不利于提高破产清算的效率,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依*制度上的创新,依*法律制度的完善。

(四)对债权人、债务人的利益保护不力

破产立法从其本体上来讲,属于程序性立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法院如何通过破产程序来处理债务清偿不能的客观情事,以维护债务人的应有的利益、协调债权人相互间的利益冲突,至于破产法所规定的实体规范,则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破产程序而变通民商事实体法规范的结果,与破产程序不同。所以破产立法首先必需考虑到对债务人和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但是现行破产法的适用对象是国有企业,目的仅仅是为了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谈何保护债权人利益?

1、行破产法关于债权人申报债权的规定

《破产法(试行)》第9条规定:“债权人应当在收到通知后一个月内,未收到通知的债权人应当自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申报债权,并说明债权的数额和有无财产担保,并且提交有关证明材料,逾期未申报债权的,视为自动放弃债权”。如债权人因故未及时看到公告或受到通知,未在法定期限内申报债权,就永远不能主张其权利。这一规定对债权人而言显然有失公平。

2、关于对破产财产的保护制度

破产法规定,破产案件自受理至宣告破产而成立清算组这段时间,财产仍由债务人掌握,无临时的管理人制度,这容易导致债务人不当处分财产。如破产人可能为满足暂时利益或成员个人利益而实施欺诈,歧视性清偿或任意清偿,或者任凭财产流失等严重影响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但是若破产财产由债权人保管则可能因某个债权人为了一己私利导致其他债务人无法就破产财产清偿自己债权的现象。国际上实施破产程序受理开始主义的国家,均设有财产的临时管理制度,以防止债务人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这一制度值得我国借鉴。

二、修改现行破产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引入一般破产模式,建立个人破产制度

根据破产主体的不同,国内外学者将各国破产立法和判例分为“商人破产主义”和“一般破产主义”。商人破产主义认为,凡商人遇有丧失支付能力,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而有无计可施时,可以破产,实现债权受偿的最大化及债务人受债务困扰的最小化。大陆法系国家如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希腊等采用“商人破产主义”,英国、美国、日本在立法初期也采用这种立法主义。“一般破产主义”则认为,一切民事主体均有破产能力,不论自然人或法人商人或非商人,只要破产条件存在,都可申请破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般破产主义开始居于主导地位,德国法系、英美法系国家普遍采用这种立法主义。针对世界立法趋势,我国应建立能够适用于所有民事主体、经济主体和商事主体的统一破产法典,也即在破产能力或破产资格上实行一般破产,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及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以及所有公民个人均可成为破产的主体。其原因如下:

1、是破产法律制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不可抗拒的国际趋势所致

商人破产主义是一种古老的立法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立法原则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需要。原来采用商人破产主义的某些国家现在已通过修订破产法,纷纷改而采用一般破产。可以说,采用一般破产已经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通例。

2、是实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跨国破产以及涉外破产问题日益变得突出,如果我国依然恪守企业法人破产或者排斥个人成为破产主体的立法体例,则势必造成破产司法上的诸多冲突及难题。比如,如果我们不承认个人可以破产,那么,对外国个人在中国从事生产经营或其他民事活动能否被宣告破产,以及我国公民在外国被宣告破产后在中国将产生何种法律效果,则必然会造成处理上的僵局。

3、是完善和健全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迫切需要

市场经济就其本质而言乃是使法制体系与之相配合。在此法律体系的巨大网络中,破产法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破产法仅仅适用于一定范围内的市场主体,那么,整个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就不能说是健全的。这种法律体系上的残缺性势必影响市场经济机制的正常发育和运转。

4.是实现平等原则和公平理念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对身份社会与等级、特权社会的一种否定,它遵循平等、公平、一视同仁等价值观念和社会理念。破产法对市场经济主体起着一种平等的保障和调节作用。破产法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对市场主体起着无情的淘汰作用,又对市场主体发挥着有力的保障功能;它既有清算的功能,又有免责的功能。破产法对债务人而言,是一种体现人道主义的公平救济法和债务豁免法,比如,在个人破产中它解除了剩余债务,这相当于多数债权人共同来分担这部分剩余债务或者说多数债权人只是分别减少了自己的收益,而对于债务人来说,却可以获得新生,重新投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去。而对债权人而言,破产法则是一种平等求偿的法律保证。

5、是弥补民事执行制度不足的需要

民事执行中较多地存在着“执行难”的现象。这个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便是破产机制的缺乏。对企业法人而言,因无力支付而造成“执行难”的固然可以通过破产程序化解。但是对公民个人无力清偿到期债务而造成的“执行难”又如何化解呢?从理论上说,如果没有破产法可以适用,那就永远结决不了这种“执行难”的问题。“执行难”的长期存在,一方面会导致市场秩序的凝滞,另一方面,有会致使所谓“父债子还”的传统习性沿袭下去。此外,对于个人债务的强制执行,也会因为没有破产法的运用而导致债权人之间在清偿上的不公平。

6、是为了适应消费者破产的需要

对消费者的法律保护需要形成一个法律制度上的体系,破产法无疑是这个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因为,消费者参与民事活动也可能导致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问题,例如消费借贷逾期不还、分期付款逾期无力清偿等等。遇此情况,如果运用民事诉讼制度和民事强制执行制度无法化解,则产生了运用破产机制予以彻底解决的必要。这对消费者是一个有力的保护。

总之,实行一般破产,将所有的民事主体和经济主体均纳入破产法的调整范围之内,这既是实现民商事,经济法律主体和破产法律主体统一化的需要,又是实现同国际接轨,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需要。这种模式的优势促使我们应当果断地确立一般破产观念,扩大破产法的适用范围。

在一般模式的指引下,我国应该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所谓个人破产制度,是指将个人纳入破产法的适用范围,当个人资产远小于个人负债并且无力偿还的情况下,个人可以申请破产。在个人破产申请批准后,破产人的债务可以获得豁免。

1、个人破产这种制度的主体存在特殊性

与法人这一社会组织不同,个人破产的主体是以个体存在的自然人、法人破产时,破产财产是破产开始时所有可用于破产分配的财产及财产权利的财产性集合,几乎包括了破产时法人拥有的一切物质资产和利益,及少甚至没有个人破产中的自由财产(即用于维持破产人基本生活及再生或用于偿还不免责之债的财产)。而在个人破产中,因为自然人在破产后仍需生存,所以各国法律均规定,个人破产时必须为破产人留出适当自由财产,使破产人在破产后有维持生计和实现再生的可能。

2、破产能力的无差异性

破产能力是民事主体依法获得的破产资格。破产是一种民事行为,行为者必须具有相应的权利能力即破产能力。由于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体,其破产能力受到其经营范围的限制,所以各个法人的破产能力是有差异的,如各国法律均否定公法人具有破产能力。而在私法人中,对于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企业,如交通、金融、邮电等,其破产能力也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较为典型的例子是现行《破产法》第3条第1款的规定,即公用事业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企业,政府有关部门给予资助或采取其他措施帮助清偿债务的不宜宣告破产。与之相反,自然人在破产能力上就没有这样的差异性。自然人权利能力平等一致,他们的破产能力也不因出身、民族、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等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3、破产原因的多方面性

破产原因是导致民事主体出现破产状态的事由。从实践看,法人的破产原因较为单一,即法人的经营行为。与法人不同的是,个人破产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在相关的理论中,有学者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商事型破产、民事型破产和制裁型破产。商事型破产又叫经营性破产,即因为个人的经营行为而导致的破产;民事型破产是指因为经营性行为以外的一切民事活动而导致的破产,其中最常见的是消费信贷;制裁型破产是指将破产作为一种制裁手段,强制宣告某人处于破产状态,使其承受破产法上的诸多不利后果,目前我国尚未规定此种破产。

4、个人破产的人道主义精神

商主体破产,无论其是否有法人资格,将使原来的主体不复存在,即非个人破产有消灭破产者人格的效力。但是,毫无疑问,所有承认个人破产主义制度的国家均绝对地禁止以破产对个人人格的贬损,更不用说剥夺个人的生命权。而且,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个人破产中,要为破产人留出必要的自由财产。因此我们说,个人破产具有明显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破产申请权主体的扩充

针对前文已论述的我国破产申请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以下几种建议:首先从法理上来讲,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为保护多数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应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我国法律应明文规定申请宣告破产是债务人的权利但在有破产原因时则是债务人的义务。或者在无债务人债权人提出破产申请时,考虑到破产并非债务人与个别债权人之间的私事,它涉及到多数债权人的公平受偿利益,从而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所以作为国家公权力执行机关的法院,有必要进行适度的干预,在民事诉讼或民事执行程序中,受案法院发现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应该宣告破产的,应当“依职权宣告破产”。1[2]

(三)建立破产管理人制度

债务人被宣告破产以后,依现行破产法由清算组接管,那么在这一时期,破产财产的归属是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我认为应当本着独立性原则,中立性原则,效率性原则建立我国的破产管理人制度,在破产程序中负责债务人的财产管理和其他事务。

根据独立性原则,我国的破产管理人应超脱在破产债务人和债权人之外成为独立的价值主体,这样可以更好的解决诸如破产财产归属等问题。

本着中立性原则,破产管理人既非破产人的人亦非破产债权的人,但其可进行破产财产的处分行为,以其为破告起诉并非为自己的实体权利义务而进行诉讼,不是诉讼当事人。而在我国目前破产实践中涉及破产财产的诉讼时,一般把清算组作为当事人一方是错误的,清算组只是一个法定的临时从事破产清算工作的机构,案件实体上的权利和义务并不是由清算组来享受或承担,而都直接归于破产财产。

本着效率性原则,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破产主体各方应相互配合,保证破产程序高效进行。

三、对新《破产法(草案)》的评价

2004年6月14日召开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第二十七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草案)》正处于热议中,该草案将立足我国国情和实践经验,统一适用于各类企业组织,建立优胜劣汰和陷入困境企业的挽救制度,公开保护破产案件各方当事人利益,充分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维护破产法律制度的统一作为其立法指导思想,一改以往破产法立法目的的陈旧,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但《破产法(草案)》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予以解决。

(一)《破产法(草案)》力求保证市场经济下法律适用的统一性

新破产法将适用于一切企业,包括非法人的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由于这两种企业由合伙人或出资人对债权人承担无限责任,所以,如果允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破产,就应该允许其合伙人或出资人破产,所以草案规定了破产法适用于合伙企业极其合伙人,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出资人,这实际上就是“商自然人破产”,但可惜的是草案仍未将自然人破产纳入破产主体之中,其原因是很多人认为我国目前信用制度不完善,所以不适合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其实笔者在前文介绍一般破产模式的优势中提到了它的一个作用即对消费者的保护,同时在一般破产模式指引下建立的个人破产制度对社会也起着作用,即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在全社会建立一个规范健全的信用体系,形成良好的信用氛围,也就是说当这种个人信用成为全社会恪守的信用准则时,就能建立起良好的信用秩序,减少信用中的道德风险。随着消费信贷已经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从理论上来讲个人负债的出现一定会伴随着个人破产的出现,我们不能把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作为不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理由。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管理体制的变化,原来登记为事业法人的单位,实际以营利为目的而设立的私立学校、医院、社会中介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及企业化经营的科研院所等非企业营利组织,究竟能否作为破产主体?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法人机构,他们具有完全民事能力,应该具有破产能力,而且他们的破产不会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目前,新《破产法(草案)》虽然将非企业营利性组织纳入破产法调整范围,但对其范围究竟包括哪些组织仍存在不同意见,需进一步明确。我们认为,这些以营利为目的但登记为事业法人的机构在草案中应明确规定他们可以作为破产主体。

(二)建立破产管理人制度

1、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

在破产程序中,破产管理人除了依《草案》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决定解除或继续履行双务合同外,在对债务人财产进行管理、估价、处理等过程中,也需要实施大量民事行为,如订立《委托拍卖合同》、《保管合同》、《委托评估合同》等。因此我建议,在立法上应当赋予破产管理人民事主体资格,明确规定管理人的法律地位。

2、破产管理人的产生

《草案》第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决定受理破产申请的应当同时指定管理人,第二十条规定,人民法院依本法第十五条规定指定的管理人,由债权人会议确认或者另行选任。由此可知,《草案》实际采用的是债权人会议选任制。但是由债权人会议选任管理人,可能损害管理人的中立性原则,从而影响破产清算结果的公平性。由债权人会议选任管理人,侧重于把管理人当作债权人会议的执行机关,管理人的地位和性质更接近于债权人的人。诚然,破产清算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实现债权人的受偿利益。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在破产案件中,实际上有多个利益群体,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互相冲突的,不仅有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矛盾,不同顺序的债权人(如职工,国家税收)之间的利益也相冲突,还有别除权人、取回权人、抵消权人等等,他们的利益既相联系也有冲突。管理人作为其中任何一个利益群体的人,都可能损害清算结果的公平性。

依《破产法(草案)》第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虽然在决定受理破产申请的同时指定了管理人,但被指定人的身份,地位并没有明确,尚需等待债权人会议确认(《草案》第二十条)。因此,在债权人会议确认之前,被指定人并不能真正完全履行管理人的职责。而依《草案》第十八条“自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之日起,破产企业的破产财产、帐册、文书、资料、印章和其他物品,仍由债务人极其有关人员(不含管理人)保管”。由此导致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债权人会议确认或选任管理之前,没有管理人及时接管债务人财产,可能会导致破产财产不必要的减少或者损失。

3、破产管理人履行职责的确定。由前述可知,法院依《草案》第十五条所指定的管理人,由于未得到债权人会议的确认,尚不能履行管理人职责。因此,破产管理人只能在得到债权人会议确认或者被选任了之后,才能开始履行管理人的职责,开始清算工作。但依《草案》第五十七条规定,第一次债权人会议须于债权申报期限届满后15日内才能召开;《草案》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债权申报期限最短不得少于30日,最长不得超过90日。也就是说,第一次债权人会议至少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40日后才可能召开。如此一来,势必迁延时日,影响破产清算和人民法院破产审判工作的效率。

我认为,如果非要保留《草案》第十五条和第二十条的规定,如果必须强调债权人会议对清算机构(管理人)的确认程序,则建议在条文中至少应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十五条规定指定的管理人,在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之前,其行为对债务人及所有债权人发生法律效力,但另有规定的除外(如损害债务人或者债权人利益的,有违法违纪行为查证属实的等等)。

综合考虑,我建议删除《草案》第二十条关于人民法院指定的管理人,由债权人会议确认或者另行选任的规定,明确规定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同时赋予债权人会议对管理人及其成员的监督权。在符合法定事由时,债权人会议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对管理人及其成员予以撤换。

我们应正视现行破产法的严重缺陷及实施中遇到的障碍,并结合我国正在审议中的破产法草案,借鉴外国的立法经验,制定一部符合我国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破产法。法制进步的历史告诉我们立法者可以是理想主义者,也可以是现实主义者,但不可是守旧主义者。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会拥有一部完整的、进步的破产法。

参考文献

①康晓虹:浅析我国破产法之不足,载于《现代法学》2000年第6期。

②文杰、张丽琴: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问题研究,载于《民商法学》2002年第11期。

③汪世虎、李刚:自然人破产能力研究,载于《现代法学》1999年第6期。

④邹海林:破产法若干理论与实务问题研评,载于《民商法论丛》1994年第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