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7:35:59

辅助性范文篇1

一、岗位设置与职责

(一)岗位设置

在全县有脱贫任务的村(社区)开发临时性辅助性岗位。岗位期限时间暂定半年,2020年2月1日起至2020年7月31日止。

(二)岗位工作职责

1、负责村内道路路基路面养护工作。

2、负责村内公共区域绿化养护和护河等工作。

3、负责村内社会治安维护工作。

4、承担村内扶贫驿站协理员工作。

5、负责村内光伏发电管理。

6、负责村内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7、负责村内公共卫生宣传、防疫工作。

8、村内其他公益性工作。

二、聘用对象及程序

(一)聘用对象

已建档立卡的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16-59周岁)。各村(社区)上报的辅助性岗位贫困户人员不能与市劲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聘用从事乡镇村内环卫人员重复。

(二)聘用程序

村(社区)根据开发的具体岗位推荐人选,经张榜公示无异议后,由所在乡镇人社所和扶贫办负责审核,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批。审批合格后,村(社区)与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者签订辅助性岗位补助协议,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确定用工人选。

具体程序如下:

1、公布信息。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各乡镇辅助性岗位信息,公布岗位名称、岗位数量、工作要求、招用条件、薪酬待遇等。

2、人员推荐。村(社区)根据岗位设置和条件认真筛选聘用对象,并为符合辅助性公益岗位条件者填写《辅助性岗位人员推荐审批表》,推荐名单在村(社区)公告栏进行公示。

3、资格审核和对象确定。乡镇人社所和乡镇扶贫办对推荐人员进行审核,通过面谈、走访等形式进行核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确定用工人选。

4、签订服务协议。聘用对象经审批后,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者在一周之内与所在村(社区)签订辅助性岗位就业补助协议,并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备案。

辅助性岗位人员出现空缺后,及时对外信息并按照以上流程进行补录。

三、岗位待遇

聘用人员与村(社区)签订辅助性岗位补助协议后,原则上按每人每月600元发放劳务补助,由乡镇财政分局按季直接打卡发放至贫困劳动者工资卡内。由所在村(社区)统一为聘用的贫困劳动者购买人身伤害意外保险,每人按200元标准购买意外伤害险,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列支。用工单位与用工人员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养老保险金等。

四、资金渠道。工资待遇及意外伤害险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列支;

五、时间要求。各乡镇于2月上旬,签订好用工购买服务协议,并报县人社局进行备案登记。

六、工作要求

(一)要精准识别聘用对象。要确保聘用对象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并且已经经扶贫办、人社部门登记建档立卡,且在60周岁内有就业能力和意愿。乡镇村为辅助性岗位项目实施主体,具体负责对聘用对象的初选、日常管理、考核及资金申报等工作。

辅助性范文篇2

关键词:信息营销信息银行市场

1引文

市场营销观念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它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随着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日益成为一种能创造价值、增加财富的重要资源,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全球范围的信息革命,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企业而言,拥有信息量、信息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将成为其成败的关键。因此,企业的营销观念必须随之发生重大变革,这样与新型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信息营销应运而生。

2信息营销的基本概念

信息营销,乍看之下,很难理解。究竟是将信息作为手段和工具进行营销,还是将信息作为最终产品来营销呢?事实上,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可以看作是信息营销。因此,根据信息(本文“信息”的涵义是基于广义层次的,即从大信息观来看,包括信息内容本身、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等)在营销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可以将信息营销分为两类:

2.1辅助性信息营销

它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以信息为重要资源,综合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组织、利用各类有效信息来制订营销战略,并协调和管理营销工作,从而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准确地识别、预测并满足顾客需求的一种营销方式,是企业为了把物质产品销售出去而采用的一种辅助手段。在这种方式中,信息在营销过程中起纽带作用。企业所开展的市场调查、进行的广告宣传、提供的售后服务、企业信息化及建立的相关支持系统等都属于这一类。

2.2营利性信息营销

它以直接的营利为目的,通俗地讲,就是“卖”信息。在这种方式中,信息和服务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即企业或信息机构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信息或信息产品,提供合适的信息服务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用户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企业借此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网上软件的销售、数据库的有偿使用、企业竞争情报及信息咨询机构提供的服务等都属于这一类。

综合上述两类信息营销,笔者认为,只要是为了一定的商业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传播、提供的信息服务等活动都是信息营销。信息营销以直接促进营销实绩和销售潜力为目标,较之价格竞争、品牌竞争是更高层次的竞争手段。如新兴房地产业和市场就是靠综合利用两类信息营销方式来提高销售业绩的,一方面利用互联网这种数字化的互动式媒介,创建公司网站宣传自己的形象,同时在网上采用全数字化的三维技术,引导用户进人真实感和可视化的交互式环节,提供网上选房功能,建立营销数据库。另一方面,将小区信息化作为卖点,推广智能住宅,提供宽带上网、安全防护系统、能源调节系统等。这些措施无疑是种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3辅助性信息营销

日益丰富的信息量和高速度信息传播,为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依据。市场之战要取得胜利,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对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运用。对于辅助性信息营销,值得注意的是:(1)信息不仅是参考依据,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应该说,传统营销并不忽视信息的作用,信息在营销活动中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其地位在决策过程中并没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在信息营销中,我们更应该将信息看作一种重要资源,一种可以创造价值、增加财富的重要资源。信息就是金钱,信息在营销活动中应占主导地位,并对营销组合起定性作用。不仅依靠信息作决策,更新营销方式,促进新产品结构合理化,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商业自动化,而且要把信息作为重要资源加以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发展信息服务,及时向生产者和消费者传递有效的信息,使信息成为市场营销活动的直接对象,从而获取信息产业市场的主动权。(2)现代信息技术应作为营销的主要手段,以促进营销活动的信息化、系统化、科学化。信息营销中的各种信息都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处理、存储及传输。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及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营销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企业可以建立多种信息系统(如管理信息系统115、决策支持系统DSS、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来简化和优化营销活动。例如,电子函件系统扩展了现有传真等通信手段的通信功能;电子支付与电子数据交换使得合作伙伴间的业务来往可完全通过现代通信网络来实现;可视电话和可视图文信息系统给企业管理、信息交流及顾客购物带来极大方便等。

目前辅助性信息营销也有多种形式:(1)电子邮件营销,全球有2亿多电子邮箱地址,可以根据用户的地区属性或其它属性进行分类,如中国用户、美国用户、上海市用户、湖南省用户等,将各类信息发送到用户的电子邮箱。(2)信息营销:将各类信息到全球2000多个中英文的BBS和供求信息网、黄页、电子橱窗、中英文搜索引擎,如goole,yahoo等。(3)短信息营销:将各类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发送到用户的手机,建立手机用户信息数据库,可根据不同的属性对用户进行分类,再发送信息。例如娱乐公司可以不定期的给喜爱音乐的用户发送歌曲排行榜、最新影视、明星动态等消息,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世界零售业的巨头—沃尔玛,在信息营销方面做得是相当成功的。可以说,没有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个零售业的庞然大物。沃尔玛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投人了大量资金,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SO年代初期,沃尔玛已经建设完整科学的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又投资7亿美元由美国休斯公司发射了一颗商用卫星,建立了一个卫星交互式通讯系统,实现全球范围内连锁店的即时信息管理。借助该系统,公司总部得以同数千家连锁店和几十家分销中心保持实时联络。全球4000多家门店网络可在1小时之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并通知货车司机最新的路况信息,调整车辆送货的最佳线路。总部的会议情况和决策都可以通过卫星传送到各分店,也可以进行新产品演示。这种以卫星技术为基础的数据交换系统的商品配送中心,将自己与供应商及自己的各个店面实现有效连接,大大提高了沃尔玛的物流速度和物流效益。世界上发达国家一般商业企业的商品配送成本占其销售额的5%左右,而沃尔玛由于使用了以卫星技术为基础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商品配送中心,其商品配送成本只占其销售额的3%。仅就这一项,沃尔玛每年比竞争者就节省下近8亿美元的商品配送成本。沃尔玛也十分重视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尤其是市场信息和顾客反馈信息。沃尔玛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民用数据库,比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还要大,并时时保持数据库的更新。

从沃尔玛的成功中我们可以总结经验,企业在信息营销中既要具备强烈的信息观念,又要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营销信息系统和有序、高质的信息运行机制,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来发展壮大自己。

4营利性信息营销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尽管人们有各种各样的信息需求,但信息一般不被看作商品,传统的信息服务基本上是无偿的,也正因为没有经济利益的驱动,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一般都是公益性服务机构,各类图书馆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甚至于在互联网相当普及的今天,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也是FREE,即自由与免费,信息畅通无阻,一切服务免费,尽管有部分垃圾信息。但随着信息地位和作用的日益提升以及人们信息意识的逐步提高,信息将不再是免费的了。生产和收集信息是有成本的,人们占有和利用信息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如今,人们的信息需求趋于多样化和社会化,信息开始进人市场流通并成为商品,从而导致了大规模信息市场和营利性信息营销的兴起。

信息市场是一种新兴的市场形态,在其中流通的主要是信息、信息产品和各类智力型服务。信息企业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搜集、整理、加工信息,并通过各种销售渠道和销售策略将生产的信息商品销售给用户,最终使信息商品被信息用户吸收和利用。目前国内信息市场已初具规模,进人市场流通、交换的商品包括:(1)资料提供型信息产品与服务,主要是图书馆、信息部门向用户有偿提供的文献资料的借阅、复制、索取服务。(2)大众传播型信息产品与服务,主要有各种类型的广告产品服务,公开营销的报道各种信息的目录、索引、文摘、数据库、音像制品及其他信息服务。(3)定向查询型信息服务,这是根据用户信息需求,通过信息检索工具或系统检索信息,并提供给用户,如定题服务。(4)研究、咨询型信息产品与服务,主要是以信息研究为基础的课题论证、科学预测、市场调查、技术监测、以及科研、工程、金融、法律等方面的资讯服务,其信息产品一般是各种分析、总述、预测和咨询报告。(5)技术开发型产品与服务,主要有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据远程处理与传播服务、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服务、信息网络工程服务、信息软件服务、数据库生产服各及相应的信息产品。(6)中介、经纪型信息服务,包括各种类型的中介、和信息经纪服务,如科技成果交易中介服务、产品广告,以及相应的信息产品。

将信息当作一种商品来经营有时并不容易,信息经营者经常会碰到一些难题,这主要在于信息不同于传统商品的特性:信息是一种因人、因时而异的特殊商品,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信息价值的转移十分容易并且具有无限可复制的特点;信息供应与信息需求之间的匹配难度较大,很难进行市场定位;信息营销最终是要实现信息的价值,而信息价值的实现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过程。因此,信息经营者在实际营销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信息商品的特殊性。以优质资讯取胜的中国资讯行在“卖”信息方面积累了独到的经验,也启发了信息企业的思路。

总部设在香港的中国资讯行是一个专业从事收集、处理、传播中文商业信息的高科技企业,拥有非常丰富的信息和网络产业经验。经过7年发展,已成为海内外中文资讯的主要提供商,该公司的定位是“信息银行”。

信息银行的概念来源于传统银行,就是经营信息的机构,从事对信息进行储存、放发、承兑、保密和分析研究等业务。它实际上是提供有偿服务的网络数据库,具备处理信息的职能、银行职能、研究职能三种职能,以突出信息的实用性和价值性为特色。经营方式主要是会员制方式,会员以有偿方式到提供商站点获取信息。“信息分享,收益共享”是信息银行的核心。

中国资讯行网站日前建成了最大的网.上中文信息银行。该网上信息银行由22个数据库构成,包括经济信息库、商业报告库、统计数据库、金融证券库、环球商讯库、上市公司库、企业产品库和科技成果库等,内含几十亿汉字的海量信息,并以每天150万字的速度不断扩充。其系统及其升级版本把零星散落的信息汇集起来,通过“对用户有偿使用”等方式产生经济效益。

信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其销售运作过程与传统商品的经营是有区别的。中国资讯行在7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于如何将原始信息变成有价值的、可以售出的信息商品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帮助信息拥有者整合信息、包装信息、推广信息直至卖出去。下面从信息技术与信息内容两方面对中国资讯行的服务作简要介绍。

强大的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检索技术、数据库技术是资讯行运作的基础,它体现在三个方面:(1)具备大量数据的处理能力。该公司在北京有一个近200人的数据处理中心,每天24小时连续处理大量数据,处理能力达到每天150万字以上。(2)拥有最好的数据库检索技术,高速海量的中文全文搜索引擎是整个数据库平台的核心,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查找所需信息。(3)很好的网站集成技术,因为公司网站既提供信息服务,还有相关服务。当然,随着数据量和访问量的扩大,高效的负载分布技术也是必需的。

信息内容方面,中国资讯行锁定“为商业用户提供中文商业信息”的方向,提供大量的实时新闻、报告、法规等。目前国家经贸委已经把他们的经济研究报告放到中国资讯行的网站为大家所共享,外经贸部文告也通过中国资讯行在海外及网上作独家,新华通讯社将其英语实时新闻通过中国资讯行网站向外,还有国家信息中心、中国银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以及台湾中央新闻社、路透社、英国金融时报、香港地方报纸和电视台等近百家权威信息机构和媒体纷纷加盟信息银行。正是由于这些机构的加盟,中国资讯行才能创建全球最大的中文商业信息平台。资讯行提供个性化的全球新闻服务,相当于一个全球新闻监视系统,还提供远程商务洽谈室。这是由会员申请开设的,完全按主题进行讨论。同时推出的还有网上商品交易会、金融服务、商业工具、商业知识培训系统等。值得一提的是,资讯行在2000年推出的中文商业信息特区。它是对网上数据库服务的拓展,为会员提供全方位的商业服务。通过建立一个开放的商业交流空间,为发展电子商务营造有利空间。在该信息特区内,用户可进行直接的商业交流:商业信息、查询商业机会、接受在线培训等,还可以在商务洽谈室进行远程商业谈判。该特区的会员都拥有一张信息卡,可以在各分销公司购买,此卡是进人特区的“护照”。

资讯行利用丰富的数据库作为产品,已经在香港地区确立了本行业老大的地位,拥有的用户包括香港贸易发展局、金融管理局、美国银行、恒丰银行、大和证券等知名企业。它的成功表明:信息就是财富,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探加工,并在网上有偿,不仅赢得了用户的欢迎,而且也给信息提供商带来了不菲的经济利益。

辅助性范文篇3

关键词:美丽乡村;老龄化;辅助性

医疗产品我国在2013年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在全民积极响应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的同时,我们考虑到农村本身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点,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如何更好的解决农村老龄化人口对于医疗辅助性产品的使用,是当前在农村建设中所必须面对和考虑的形势之一。目前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医疗保障方面收到环境经济人文等因素的限制,是存在少许问题的。我们现阶段提出对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老龄化人口的医疗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意在通过本身的医疗资源模块加上乡村老龄化人口的特点来解决各地区乡村老龄化人口对于辅助性医疗产品的需求性。

一、美丽乡村老年人需求分析

据研究表明,自2004年以来“老年人”才被认定为是巨大且同质化的群体。目前对于“老年人设计”大部分是建立在功能化的基础上解决老年人的生理问题。尤其是乡村老年人这一特殊的群体。乡村自古至今都是具有复杂性特点的群体生活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贫瘠的物资缺乏一直是乡村存在的问题。虽然现在大力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但实际上对于乡村老年人的需求并没有真正的关注到。现在的乡村建设也正在和时代接壤,“互联网+乡村”的出现预示着乡村即将不再只是处在封闭落后中,随着5G时代的到来,“5G+乡村“的模式在未来能给乡村会带来更多的发展和资源。但目前这种模式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乡村现在滞留的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居多,留守老人对于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是具有一些排斥心理。但乡村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也必将成为乡村在未来的发展中的必经之路。所以笔者考虑在这种情况下乡村老人对科技化产物的接受能力和使用能力也相应提高。目前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已超过5000万人口,其中81%的留守老人仍旧需要靠自我劳动生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同时患有各种疾病的风险也在显著提高,特别是农村老人的身体素质由于受到各方面的条件约束相比城市老人的身体状态要差很多,所以为了维持基本的正常生活自立能力,乡村老年人对辅助产品的需求也就相应增加,因此,有必要单独研究乡村老年人群使用辅助器具的情况。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城市老人和乡村老人基于生活环境特点、医疗环境特点以及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等群体个性情况的对比分析,明确乡村的老年人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乡村老年人由于常年的劳作以及对自身的生活习惯的不重视,导致自身的生理机能相较于城市老人更加容易衰退,患慢性病甚至突发疾病、致残性疾病的可能性更高于城市老人;(2)由于受到地域和环境交通的限制,特别是偏远乡村的老年人,在定期检查和重大疾病前期征兆出现时等各方面时,无法及时就医检查而忽略病情导致重大疾病的发生;(3)留守老人的外出子女大多在外打工,普遍是年终返乡,有的甚至数年不归。这就导致留守老人生病需要照料时子女不能协助照料,甚至在重大疾病前期征兆时也容易忽视老人疾病的严重性,从而出现不能及时就医、生病期间无人看护或得不到良好看护的现象;(4)由于乡村老年人较于城镇老年人的体力活动更多,其身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视觉、听觉、味觉以及肌肉关节的活动能力和记忆力衰退更为显著。同时导致相应的行为能力(比如起床时的起卧能力、蹲下站起的能力、家庭卫生清理现象、对吃药剂量和吃药时间的遗忘等能力)也都出现明显的下降。乡村的留守老人其实不仅在生理机能衰退上容易产生日常生活能力(ADL)的问题,同时在心理上也存在子女不能陪伴的孤寂感。所以笔者认为在考虑辅助性医疗产品的创新时不仅是维持乡村老年人独立生活日常的自理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生命存续之外,也要考虑这个群体的心理需求。

二、美丽乡村老龄化医疗辅助性医疗产品

辅助性医疗产品一般是给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使用的、补偿身体残障或维持生活日常能力、使能够正常保持社交参与能力的器具、设备和技术系统等。乡村老年人在逐渐衰老的过程中日常生活能力(ADL)会逐渐衰弱,老年阶段的更加处于社会弱势地位,收入水平低,家庭其他成员的供养协助性低,同时乡村老人仍然需要大量的劳作,所以其生理功能的退化更加明显。老年群体是辅助性医疗产品最大的使用群体,但目前市场上针对老年人特别是乡村老年人使用行为的辅助性医疗产品较少。从产品的种类来看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保健类医疗辅助性产品、护理类医疗辅助性产品和康复类医疗辅助性产品。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来看主要分成以下三种类型:预防监控老年人健康状况、补偿老年人生理功能(视听能力、日常行动能力等)、维持生命体征存续。笔者根据乡村老年人的需求出发考虑,针对上述三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做了细分:(一)预防监控老年人健康状况。预防和监控老年人身体健康的辅助性医疗产品主要应用于对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远程监控、预防老年人跌倒、预防老年人重大疾病,主要的产品有远程监控系统、预防跌倒、智能手环监测以及紧急报警器等。(二)补偿老年人生理功能。补偿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辅助性医疗产品主要分成补偿老年人视听功能和补偿老年人日常行动功能两类。补偿视听功能的产品主要有老花镜、助听器等。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老年人由于受到经济、社交活动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对于视听功能的辅助性医疗产品的需求明显大于乡村老年人。而补偿老年人日常行动能力的辅助性医疗产品主要有拐杖、轮椅、起卧辅助设备、洗澡辅助设备等。(三)维持生命体征存续。维持生命体征存续的辅助性产品主要有吸氧机、吸痰机、家用呼吸机等。

三、辅助性医疗产品开发和设计

产品的创新开发和设计大部分是基于产品系列的迭代和用户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生理需求作为最初级的需求,而乡村留守老人作为老年人的特殊群体,在生理功能极具衰退的情况下且他人协助性较低的环境中生存,其对补偿生理功能的辅助性医疗产品的需求更加强烈。(一)“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从“美丽乡村”建设的特点考虑,未来的乡村建设更多会转向“互联网+乡村“的模式,乡村的更多服务性和服务内容会更多的出现数字化转型.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乡村卫生所的距离原因,在发生慢性病时乡村老人更愿意主动选择吃药。由于乡村老人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他们对吃药的频率次数和药效成分并不明确且容易遗忘。所以在未来乡村生活中“智能药盒”相对会成为老人的必需品。而现有的“智能药盒”普遍存在过度设计或者并不符合乡村老人的需求,功能化单一,主要采取闹铃式提醒,基本上是建立在老人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和知识水平上。所以笔者在新的智能药盒的设计和开发流程中在智能化技术的原则上分别考虑了以下几点:•智能提醒方式。从原始的听觉方面的提醒(闹铃式提醒)到现在我们考虑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着手。(声音、灯光以及颜色的不同提醒方式)•服药计划的智能化推荐(根据老人身体情况的推荐智能化推荐药品)•服药记录和周期的智能化安排(比如老人这个药只需要吃一个星期的疗程,或者每天三次等)•药品详情以及安全服药警告在药盒的设计上,会针对老人的不同慢性病情况的药品分格,通过不同的颜色区分,药品容量通过智能提醒监测,同时将智能信息发送到子女家人的手机上,以便子女能及时发现是否在服药上和药品缺少时及时补足。药盒在取用上,为了方便老人取用和药品的密封性,采取每种药品种子胶囊式,智能分析出老人今天需要吃什么药就会在规定吃药的时间段弹跳出,不需要老人自行去取药和找药。(二)简单、易操作性原则。考虑到乡村老人的教育水平不高,以及无人辅助的生活特点,笔者考虑针对乡村老年人的设计应该更加便携简单、易操作,功能不能太过于复杂化。考虑到目前乡村还有很大一部分老人还需要进行日常劳作等,还应该考虑产品的设计不能体积过大,便于使用操作。我们在对乡村老人做调研时发现:他们对于定期身体检查的概念是缺失的,并且容易忽略某些重大隐患疾病的前期特征,以至于错失最佳的治疗时间,所以对乡村老年人来说,在家能够自主监测基本的躯体情况是非常有价值和市场性的。现有的躯体监测和评估器具主要是通过手环加App的形式,将监测和评估信息同步到子女、卫生所等个性化信息档案中。但现有的躯体监测医疗辅助性产品非常不符合乡村老年人的使用情境和使用方法,所以我们在重新开发创新躯体辅助性监测时更加细分其不同的监测情况和监测部位。不仅仅针对躯体内部情况(比如心跳、血压等),还创新设计手臂等臂力和关节的退化情况等,当然,在用户的操作界面上也是符合简单、易操作的原则。(三)重视情感化需求。乡村老龄化人口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子女常年不在身边陪伴,大部分老人的身体出现疾病时不愿主动告知子女,老人独居现象在乡村非常普遍,现在仍有很多乡村老人处于无人陪伴和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境中。这部分老人不仅是生理功能补足的需求,更多的还需要考虑其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陪伴感”“陪同感”的设计开发。乡村老年人的生活娱乐活动较少,笔者认为新农村的开发中医疗辅助性的产品不仅需要满足用户的生理需求,更多的追求心理陪同感。比如我们在设计开发的流程中考虑如何联系子女、亲人和乡村老年人之间的互动联系。

四、结论

“互联网+乡村”已然成为未来美丽乡村发展的基础模式,不管在医疗环境和医疗器具条件都在逐渐转向高品质发展阶段。现阶段的乡村老人普遍停留在安全需求的阶段,可以预估的是未来的美丽乡村的发展过程中乡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会被发掘和重视。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也是乡村建设的必然趋势,同时我们不再是只提供创新的产品设计满足老人的需求,更多的是在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服务系统满足乡村老年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江加贝,王可,李亦文.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居家养老产品设计研究与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江苏智慧养老服务设计研究[J].设计,2019,32(15):120-122.

[2]张文娟,谭文静.中国老年人辅助器具的使用行为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6,22(03):100-112+70.

[3]关敏,王雪琴,程峰.快速老龄化背景下农村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4):110-111.

[4]董理权,李晞,徐进,胡建民,戴连君,谢甘霖.“互联网+”智能化辅助器具评估与适配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25(06):724-728.

辅助性范文篇4

〔关键词〕智慧司法;人工智能;辅助地位

一、人工智能在智慧司法中的功能及作用

目前,我国传统司法不断向智慧司法迈进。司法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司法裁量的公正理念能得以更好落实,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与推动。

(一)智慧司法中人工智能的定义

智慧司法中的人工智能是协助法官进行科学高效立案审理、公平正义定罪量刑的工具之一。在智慧法院的建设进程中,为传统司法注入智能时代活力的人工智能,以提供“巨容”信息存储与处理的云端计算和大数据库为技术支撑,以确保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和程序的规范性、可靠性、安全性为重要指征,以优化监督管理和提升便民服务为发展预期,以实现及时的公平与无限接近事实的正义为终极目标。[1]

(二)人工智能对我国智慧司法的推动作用

相较于以往完全依赖人力执行和人脑思虑的传统司法而言,智慧司法因具备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而高效和公正。1.人工智能助力司法效率提升。随着我国法治化程度不断提升,社会对于司法公正高效寄予了更多期望。然司法工作人员精力有限,司法资源分配难以周全,司法审判效率低下亦是传统司法不可回避的困窘所在。将人工智能技术引进到司法的诸多环节,有助于缓解纯人力劳动下的司法积弊,提升司法效率,实现事半功倍。首先,在立案阶段,当事人可通过二维码立案系统体验自助化立案。原告可通过扫描为用户普遍发放的“雏形二维码”,直接完成起诉信息的录入,由此生成该案件的专属二维码。[2]法官通过智慧司法识别系统扫描该二维码后,即可完成对当事人录入内容的审核及立案工作。其次,在庭审过程中,凭借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原先完全依靠书记员手动记录、制作笔录的效率将显著提升。智能语音识别系统还将敏锐捕捉到人脑忽视的细节,避免庭审过程中同质内容的反复重申,是对“诉讼促进”的有效落实。[3]由此节约了法院人力成本,提高起诉、立案审理和诉讼效率,更增强了诉讼参与人对法院工作的满意程度,落实了司法为民、司法便民的理念。2.人工智能促进司法公正裁判。司法的公正裁判要求兼顾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我国司法系统发展至人工智能时代,审判程序的公开化、案件数据留痕化、同案同判类比化的鲜明司法技术特征为实现兼容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司法公正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基础。凭借互联网运作下的人工智能技术,法院可实现以网络为媒介的庭审实况公开直播。审判程序以直播方式公之于众,使司法程序“在阳光下运行”的目标真正获得了技术支持与社会监督,将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司法灰色地带上演的种种法治乱象。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将强化司法系统整合已决案件的效能,通过对法院过往审理案件的数据留痕与节点式评定,在定期向上级机关和社会公众汇报审判结果的同时,统筹司法内外监督问责机制,此外,人工智能系统将启用案件要素对比机制,协助法官参考类案判决方式,为实现同案同判的实体正义开辟道路。

二、人工智能之辅助性定位及其相关困境

从人工智能对司法公正的干扰及其对司法体制的冲击两方面考量,该技术只能定位于司法审判的“辅助性”地位。与此同时,辅助性人工智能技术在司法领域的运用,因其不可预知性与不稳定性,带来诸如法官过度依赖的唯智能误区、算法歧视的技术盲区、脱离社会情感及触动司法公信力等现实困境。

(一)人工智能技术干扰司法公正

人工智能技术虽为司法之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又破开一道“阳光天窗”,实现了司法审判的“直播面向公众,人人皆可监督”;实现了案件结果的“数据留痕追踪,追责即时精确”;实现了类案类判的“案件要素比对,规避同案异判”。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作为一项伟大与风险并存的智能革命产物,其“物”的属性注定此项技术仅能以“辅助性工具”的身份出现于智慧司法之中。[4]犹需警醒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走向的不确定与功能属性的不完善更为其在智慧司法中的表现埋藏了诸多隐患,直接决定其辅助地位并对未来发展提出挑战。1.算法技术缺陷与辅助性定位问题。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之所以能够实现精妙的计算与繁复的分析,是由于该科技的主要信息源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思考”重视海量数据的相关性,只要所收集的数据与需要评析的对象具有关联性,人工智能都将视这些数据为评判该对象的重要依据。然而,法官在审理判决案件时运用的是演绎法思维,即在所呈现证据真实、合理的情况下,由前提向结论进行必然性推理,并最终形成由证据、结果环环相扣的因果链,作为判决的主要依据。对比发现,相较于法官对事实证据“因果性”的关注,智慧司法中的人工智能技术更倾向于对海量数据“相关性”的把握,由此将导致基于思维方式差异性的算法歧视。例如,在刑事案件的定罪过程中,人工智能将会为法官提供“被告人是否有罪”的参考性建议。人工智能制定该倾向性指导的基础,除与本案直接相关的证据与事实之外,还有与该被告相关的其他数据,包括征信系统报告、信贷记录优劣、交通违章次数、犯罪前科记录等等如此。如果该被告曾经留有不良数据记录,其被人工智能定性为“有罪”的概率将大幅提升。由此可见,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司法审判,极易导致案件结果受到与案件要素无直接关联的其他数据的干扰,并最终导致对行为人的不公正判处,且算法的不为人知亦将导致黑箱的侵权困境。因此,关注数据“相关性”的人工智能仅可定位于辅助性角色,且基于其算法逻辑的缺陷,辅助性人工智能同样会带来批量化裁判、缺乏个案关怀的弊病,因此需要法官具备更强的职业素养,绝不可任由智能技术“牵引”。2.案件参与感的缺失与辅助性定位问题。智慧司法中的人工智能设备只能工作于后台帮助司法工作者完成补足性任务、提供参考性建议,无法立足于前台直面当事人、直击争论点。由于人工智能缺失了参与案件审理全过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其只能作为智慧司法运行体系“辅助角色”,协助法官规避部分“司法盲区”。法官的全程直接参与,不仅有助于直观清晰地认识分析案件的客观事实,更有利于在刑事诉讼案件中通过被告人的悔罪态度、供述表现合理量刑。纵然人工智能未僭越法官的审判主体地位,若依然使用不当,同样将导致判决结果呈现以偏概全的不公之势。因此,培养法官合理使用辅助性人工智能的任务应尽早提上日程。3.情感道德空白与辅助性定位问题。司法审判在依法根据客观事实作出科学裁判的同时,应当兼顾人类情感的合理预期,使判决结果更大程度从公序良俗层面发挥一般预防作用。人工智能作为以互联网、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为支撑的“人造物”,仅能实现对人类某些行为自动化的模拟,无法真正感知和生发人类的感情。司法审判不仅需要法官具备专业法律知识,还需储备涉及心理情感、道德伦理等领域的基本认知与主流把握,更需有一颗仁爱之心、情理之心。如此,才能尽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司法公正,而这远非仅具备“技术智慧”的人工智能所可以达到的境界。人工智能无法像法官一样,在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的同时,以情感道德为内蕴来处理当事人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或判定刑事责任大小,只可在合理限度内居辅助地位发挥参考价值。

(二)人工智能影响司法体制

之所以强调须将人工智能定位于智慧司法中的49辅助地位,不仅是出于对该技术本身缺陷的考量,更重要的是关注到作为司法工作者的人性的弱点。倘若任由人工智能“肆意”主导司法审判权,则易诱发法官懈怠、趋利避害的情形发生,进而导致法院职能的终结及司法权威的沦丧。1.唯智能论困境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灭失。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正确行使需两种元素,一是独立审慎思考的能力,二是自主担负责任的操守。然而,当我国传统司法跨入到智慧时代,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渗透到司法的诸多环节时,人类自身不可磨灭的弱点将为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科学运用埋下隐患。当人工智能“同案同判系统”分析案件、输出建议性判决方案时,法官极有可能完全遵循智能结果而推翻自己的原有观点。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看似更为科学权威的存在,因而对身为常人的法官而言,集万物互联、海量数据、智慧演算、严密推理于一身的人工智能系统所制定的判决内容远超人脑所能权衡的范畴,其性质也将更加稳定合理,因此法官便有可能在自身观点与智能输出建议相左时,放弃基于其多年司法实践与专业学习所打磨的法律认知,而径直选择人工智能的司法建议。加之,智慧司法中的数据留痕与节点评定机制将法官个人的工作业绩、修为品行与案件数据评分紧紧挂钩,出于对自身绩点与评价的考虑,法官可能会直接依照人工智能系统给出的判案建议敷衍塞责,以规避因判决存在争议而引发的追责问题。因此,人工智能仅可作为辅助法官的工具,司法工作者亦应当杜绝依赖智能系统、盲从智能判决的思想误区,独立行使审判权力,对人民负责。2.智能化机械裁判与法院实质意义的偏离。智慧法院是法院凭借司法数据库及电脑量刑机制等人工智能技术,更加精准、高效、公平地独立行使审判权,其核心在于“法院”,而非“智慧”。倘若任由司法工作人员对智慧系统产生心理依赖,进而导致人工智能技术“喧宾夺主”,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根本职能与自由空间将在“唯数据论”的智能环境下愈发逼仄。[5]法院的意义,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引导,以人文为关怀,在最大程度上把握法律真实的同时接近客观真实,抉择利益、弘扬公平。设立审判权独立的法院,是基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得以救济的考量,每一份司法裁判都是推动社会发展航向与保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宣言,是司法工作者公正司法、殚精竭虑的智慧结晶。如若由片面看待案件、缺乏直接参与、唯以数据衡量的人工智能系统越俎代庖,法院将空有“审判”之表,退为以算法逻辑标准化、模式化、机械化排列组合裁判文书的“工厂”,看似工整明晰、数据漂亮的外表下,实则抹杀个案具体情况、消解法官独立意志,这就违背智慧法院的初衷,导致法院实质意义上的终结。3.司法神圣性与公信力的消解。法院作为独立审判的司法系统,应从全局出发合理定义人工智能辅助司法的作用,在立足案件事实、把握客观证据、兼顾基本情感的基础上,使用人工智能系统予以参考、微调。法院是坚守社会正义的堡垒,法官是值守正义的使者,绝不能将人工智能依据大数据计算、组合出的裁判结果奉为圭臬,否则一旦出现判决结果严重背离群众朴素的正义观与社会基本的价值观的情况,将引发公众对司法公正裁判的怀疑,导致司法神圣性与公信力的消解。

三、辅助性人工智能现实困境之破解

(一)规避唯智能论的审判误区,提升法官职业素养

将人工智能引入司法领域,法官是首当其冲的受影响主体。进入智能革命时代,公正审判对法官提出的要求已不再止步于传统司法模式下对法律专业知识与实操要点的熟能生巧,更期待法官成长为跨专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以避免盲目信赖智能结果的机械化审判发生。在司法工作者的选拔与后期持续培训的各阶段,不仅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要落实推进包括人工智能导论、人工神经网络、博弈论、人工智能与司法史等专题学习会议,并将与时俱进的智慧司法案例作为重要板块进行观点交流与经验总结。在不断充实人工智能理论知识、拓宽智能时代判案视域的过程中,法官能够从技术角度俯瞰人工智能,并得以在心理建设层面增强自我意识认同感与独立裁量的责任感,有助法官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知行合一,在观念上审慎考量人工智能系统的裁判建议,在行动上立足个案具体情形,在不与前案产生巨大冲突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使判决结果公平正义。

(二)规制算法黑箱侵权隐患,制定算法审查及公开机制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作为一种隐喻,它指的是那些不为人知的不能打开、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系统。[6]在智慧司法环境下,无论是由国家授权委托的互联网企业所提供,还是依靠国家科研人员自主编撰的算法逻辑和源代码,都因具备极强的企业利益或国家安全属性难于进行绝对公开,由此将导致算法黑箱的存在。法官与当事人只知人工智能的裁判建议结果,但对其推理、决策过程却不得而知,这将导致当事人合理知情权的侵害。由此,应制定算法审查机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在各级智慧法院专门设立“智慧算法审查调试工作小组”,由国家进行统一任命与管理的“算法审查专员”对数据算法独立进行核准,在履行保护国家、社会、企业安全与利益之义务的前提下,既有助于在法院内部形成“法律之灵魂”与“智能之生命”交流融合的工作环境,同时能够及时发现科技企业所提供算法的不当之处,高效便捷地改善智慧司法系统的瑕疵,为建设智慧法院提供效率优势。此外,应建立算法特殊公开机制。算法逻辑与源代码作为智力成果受《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保护,通过完善诉讼法等建立算法特殊公开机制,以不公开为原则,以公开为例外,予以公开的情形应符合“需公开的算法数据信息与当事人的人身利益相关,或者对其重大财产利益产生影响。在专门机构不断审核、优化数据算法的日益精进中,智慧司法中的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充分扮演好审判程序中的“辅助人”角色,加之数字留痕保存、智能语音记录、司法机关内网互联互通等智能方案的落地执行,人工智能得以协助检察机关及上级法院完成审判监督程序,对法院工作进行内部监管,并以季度为单位向社会公众汇报,在内外呼应的、透明高效的司法监督氛围中,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司法的信赖。

(三)智慧司法理念尚乏普遍认知,宜加强社会宣传教育

智慧司法中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强化智慧司法、人工智能等新兴内容的社会宣传与公民教育,应当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广告栏等媒介,既阐明人工智能凭借其海量数据与精准计算从而成为司法判决过程中“辅助角色”的合理性,同时要向公众传达在智慧法院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其公正裁判、弘扬正义的价值理念是永不变质的。由此,增强民众对参与智慧司法、接受人工智能司法服务的信心,共同推进智慧司法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骏.智慧法院的法理审思[J].法学,2017(3).

[2]冯姣,胡铭.智慧司法:实现司法公正的新路径及其局限[J].浙江社会科学,2018(6).

[3]张棉.拥抱智能语音新科技打造智慧检务新引擎[J].人民检察,2017(20).

[4]吴汉东.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5).

[5]季卫东.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议论[J].法学研究,2019(6).

辅助性范文篇5

关键词:辅助性实验;化学教学;教学功能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1]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它还是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的有效途径。正所谓“千言万语讲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但是有一种教学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教材编者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部分教学实验,由于缺乏适度、合理的阶梯,缺少学生容易接受的辅助信息,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受阻,进而造成教学难点。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应用一些辅助性实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助信息,是促进化学教学难点突破的有效途径。

二、什么是辅助性实验

所谓的辅助性实验,指的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在教材原有实验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或改进,以协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过程优化的化学实验。

三、辅助性实验的教学功能分析

一些初中化学教学难点若用理论或教材上现有实验讲解,化学教师即使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可能也是云里雾里,这时若将一个生动、形象、直观又富有启发性的化学教学难点辅助性实验展现在初中生面前,则会使初中生疑难感觉立刻消失,而出现豁然开朗,产生顿悟,信心十足的感觉。初中生在遇到比较深奥的疑难问题时,常常会产生思维阻塞,此时,感性认识、形象思维非常重要,可大显身手。[2]用的好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初中化学教师若能经常依据化学教学难点精心设计一些教学辅助性实验,化不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具体,则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其它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著名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实验现象的奇妙,较为容易使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学习化学动机中最现实也是最活泼的心理成分,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源泉,能激发他们努力钻研探索化学奥秘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难点辅助性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这一教学难点时,我们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补充安排了以下辅助性实验:准备两支试管,一支放2mL左右的水,一支放2mL左右的澄清石灰水,让两个学生在教室前面面向全班同学同时向两支试管吹气,其中一支没有明显现象,另一支很快变浑浊,出现牛奶的性状。没有明显现象的同学还以为是因为自己偷懒,又吹了几口气,但依然没有变浑浊,没有出现牛奶的性状,逗得同学哈哈大笑,这名同学有一种被教师捉弄的感觉。但当教师向这只试管里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时,振荡后立刻变成红色,然后教师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又做了较好的解释。这时全班学生豁然开朗,恍然大悟,明白了老师设计的目的,学生个个都很兴奋,对化学充满了很高的热情。

2.纠正错误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化学概念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质的性质或者某个化学概念时,由于受到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学生很容易形成错误的化学概念。此时,教师可通过教学难点辅助性实验来区分一些容易混淆或类似的实验现象。真实、生动、形象、直观又富启发性的辅助性实验能给学生 非常丰富的化学表象和感官刺激,运用教学难点辅助性实验得到的实验事实。通过分析,帮助学生纠正对化学概念的错误认识,掌握化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既能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化学概念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懂,又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化学概念。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节内容时,学生由于受到日常生活经验中二氧化碳能做灭火剂的干扰,认为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物质的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与。但这是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教师通过讲解或做教材上现有实验很难使学生彻底理解。因此,可通过在教材实验基础上,补充设计辅助性实验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事先在大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碳酸钠粉末,接着,将小半截正常燃烧的蜡烛固定在这个烧杯的中下部位,再用一把坩埚钳夹持住一根正常燃烧的镁条伸入大烧杯中,同时将适量的稀盐酸按图示方向倒进这个烧杯内,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学生会观察到难以想象的奇特现象:正常燃烧的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就自动熄灭了,镁条却仍然在燃烧。通过比较蜡烛与镁条燃烧情况的巨大差异,学生能很快理解掌握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氧气参与,二氧化碳有时也能支持一些物质例如镁条燃烧。在初中化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化学引路人的教师不能为了方便学习记忆,也不能为了一时所谓的学习成绩,将一些化学知识说死,而应该为我们的学生将来的高中乃至大学学习留下余地和空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做化学实验乃至学习化学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要根据物质发生的变化分析物质的性质,必须从观察开始,在观察中思考、分析,然后通过对物质的变化过程、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初中学生可以借助化学仪器,也可以直接用自己的感觉器官(例如眼、耳、手等),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现象和结果。辅助性化学实验可以强化化学实验的效果,使化学实验的观察结果更细致、更准确。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这一课内容时,如果教师按照教科书,讲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的是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和稀盐酸,学生虽然知道了实验室用什么药品能够制取二氧化碳,但不理解可以选择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取,而不可以选择其它药品的原因。此时可以通过补充设计辅助性实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实验一:石灰石或大理石和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实验二:碳酸钠和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反应,观察现象。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实验一反应一段时间就停止;实验二反应速度太快,不好控制,也不利于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而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速度适中,且能够持续进行,有利于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辅助性化学实验的现象对比相当明显,给初中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相对来说,容易使学生理解信服,通过辅助性实验的观察、分析,最终确定实验药品,对于突破化学教学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吴飞飞 单位:宿迁市钟吾国际学校

参考文献:

辅助性范文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多媒体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使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一、信息技术和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化无形为有形,为师生架起一座新的桥梁

人类的思维空间是三维的,然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却几乎局限在一维言语空间上,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只能在抽象的、呆板的、静止的、缺乏情趣的言语世界里进行了,这样必然会导致忽略了数学领域中超越逻辑思维的东西,如直觉、美感和单纯的乐趣。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什么也没学到,使学生的认识与教师的教学间产生了一条鸿沟。信息技术就能恰到好处的在这条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给枯燥无味的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可以化静止为运动,化抽象为直观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如其境,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的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在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动态演示,可以形象地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掌握所学的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闪烁几下,出现“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现“边”字;接着,我让学生自己画一个角,这样效果会好很多。再如,我在讲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图形的认识时,除借助学具让学生认识这些形体以外,还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形体。特别是让学生在看图数图形的个数时,大部分同学都因为缺乏空间想象力而漏数。对此,我借助多媒体把图形分解开,变抽象为直观,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再数别的图形时就能比较准确的数出来了。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辅助性范文篇7

秘书工作是辅助性的工作,然而又不是一般的辅助性的工作,因为辅助性的工作很多,秘书工作是综合性的辅助性的工作,秘书人员是领导眼、耳、手、足、口、脑等器官的延伸,秘书工作是领导工作的延伸。主要表现在:

(一)秘书工作贴近领导,同领导同步运转,同心运转。

(二)秘书必须站在领导者的角度和高度来思考和处理各种问题。

(三)秘书工作成果具有潜隐性,就是秘书的劳动成果不单独表现出来,而是包含在或是隐藏在领导的劳动成果之中。秘书工作具有幕后台下的性质。

辅助性范文篇8

1.1遴选方法和制定过程。根据2018年7月4日安徽省卫计委《关于健全重点药品监控预警管理制度的通知》通知要求,遴选重点监控药品品种原则如下:①监控原则:对某种疾病非治疗必须,临床疗效证据不充分,未获得权威疾病诊疗指南推荐或未纳入临床路径表单,不具备药物经济学优势,且用量大或采购金额高的药品。②监控范围:重点监控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辅助性药品、营养性药品、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无特殊原因使用量快速增长的药品以及其他价格高、用量大的药品。③遴选原则:依据本辖区、本单位在省药采购平台采购药品金额及增长幅度进行排名,参考价格、用量及常态采购使用情况,经专家论证,确定重点药品监控目录。依照以上原则,考虑到用药的季节性差异,我院梳理2017年1—6月和2018年1—6月在用药品使用量、使用金额及其在省药采购平台上的药品采购金额,并以2018年所有药品的使用金额和采购金额为基准降序排列,保留了排序前120位的药品,经院药事会评审,最终确定了30个重点监控药品目录(表1)。1.2预警管理及奖惩措施。我院对重点监控目录药品建立预警专栏,同时及时公布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制度,对目录药品保持持续监测。对于采购量大、价格高及使用量快速增长的药品,院处方管理组每季度对其进行处方点评。初评结果通知相关科室,科室在一周内对点评问题进行书面反馈,点评专家组对初评结果和相关科室书面意见进行终评,结果(包括用药合理性和干预措施)上报院药品购销和使用监督管理组审核、经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批,最后报送院医务科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奖惩方面,对出现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2次以上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处方权,对连续3个月进入医疗机构销售前10位且用药不适宜率超过10%的重点监控药品,采取约谈、价格谈判、限制采购及使用等措施。

2重点监控药品使用的合理性评价

2.1重点监控药品使用合理性评价方法。我院在合理性评价方面考虑到需要保证用药季节性的一致,选取2017年7—12月与2018年7—12月目录药品使用情况同比比较,黎赛等人[3]也做过重点监控药品分析,但其未考虑到季节因素对用药的影响。我们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限定日剂量(defineddailydose,DDD)值为主要评价单位。DDD值是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抗肿瘤药物通常以体表面积(成人约为1.7m2)或体质量(成人约为60kg)按疗程使用,DDD=1个疗程的总用药量(mg)/疗程天数[4],DDD值参考《新编药物学》(17版)[5],《马丁代尔大典》[6],WHO药物统计方法学合作中心网站[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版[8],重点监控目录药品说明书推荐的成人常规日剂量最高限值,结合临床实际,确定并计算各药品的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DDDs=某药物的总消耗量/该药的DDD值,DDDs越大,说明临床对该药选择的倾向性越大,DDC=某药的总销售金额/该药的DDDs值[9]。目录药品具体使用评价标准参照WHO针对合理用药的具体内涵制定的合理用药7项生物医学标准[10]:①药物正确无误;②用药指征适宜;③疗效、安全性、使用途径、价格对病人适宜;④剂量、用法、疗程适当;⑤用药对象适宜、无禁忌证、不良反应小;⑥药品调配及供给病人的药品信息无误;⑦病人依从性良好,并结合国内外相关药物专家共识,相关医学药学循证指南,药品说明书,《新编药物学》《处方管理办法》等。2.2重点监控药品使用合理性干预前后对比分析。我院重点监控药品分为四大品种,分别是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辅助性药品,营养性药品。抗肿瘤药物包括吉非替尼片等共6种,抗菌药物包括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等共6种,辅助性药品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等共13种,营养性药品包括复方氨基酸(15)双肽(2)注射液等共5种(表1)。2.2.1重点监控药品销售金额、DDDs及DDC比较2017年7—12月全院药品总销售金额为2923.75万元,重点监控药品总销售金额为650.24万元,占比22.24%,2018年7—12月全院药品总销售金额为3475.37万元,重点监控药品总销售金额为495.24万元,占比14.25%,目录药品销售金额明显下降,并且全院药品销售额占比也明显降低。通过对重点监控药品DDDs排序(降序)和DDC的分析,可以看出6种抗肿瘤药物2017年除了贝伐珠单抗注射液DDDs排序为13名较为靠前以外,其他5种抗肿瘤药物DDDs排序均在15名以后,且2018年贝伐珠单抗注射液DDDs排序降至24名,吉非替尼片DDDs排序由2017年的第17名升至2018年的第10名,但其DDC值相当,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由于肺癌病人人数的上升,另一方面,由于17种国家谈判药品及安徽省13种谈判药品及进入医保等政策的落实,国产吉非替尼采购价格的下降,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原最低中标价为1328元/盒,现谈判议价为498元/盒元,极大减轻病人经济负担,由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出,临床医师在加强了重点药品监控管理之后,提高了对高金额抗肿瘤药物的管控意识;抗菌药物方面,6种药品的DDDs排序均上升,其中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头孢噻肟钠DDDs排序均上升了4名,分别由23名升至19名,由18名升至14名,其余4种抗菌药物DDDs排序则上升较慢,DDC的数值基本与上年相同;辅助性药品中5种药品的DDDs排序未变,分别是:奥美拉唑(40mg)、华蟾素胶囊、兰索拉唑、昂丹司琼、泮托拉唑,虽DDC略有下降,但DDDs排序依旧靠前,说明仍要加强以上药品的监控力度,聚明胶肽和重组人白介素⁃2的DDDs排序有很大程度的下降,分别由21名降至26名,由15名降至27名,其余6种辅助性药品的DDDs排序有轻微上升,提示我院辅助性药品监管后期要查缺补漏;营养性药品丙氨酰谷氨酰胺(50mL、100mL)DDDs排序基本无变化,果糖的DDDs排序有很大程度的下降,由第10名降至18名,监管效果很好,其余两种营养性药品DDDs排序有小幅度上升。2.2.2重点监控药品使用合理性评价。依据已设定的点评标准,我们分别对2017年7—12月和2018年7—12月全院24个科室各480份含重点监控目录药品的病历进行点评,共点评960份病历。抗菌药物、辅助性药品及营养性药品的不合理病历数均有下降,抗菌药物不合理病历数由2017年124例下降至2018年102例,辅助性药品不合理病历数由2017年96例降至2018年66例,营养性药品不合理病历数由2017年66例降至2018年54例;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不适宜率由53.23%降至45.10%,治疗性用药指征及用法用量不适宜率基本同比不变;辅助性药品预防性用药不适宜率下降明显,由64.58%降至51.52%,营养性药品治疗性用药无指征率由57.58%降至46.30%。见表2。2.2.2.1抗肿瘤药物使用评价与分析。抗肿瘤药物的不合理病历数有所增加,从2017年下半年的46例上升至2018年下半年的84例,无预防用药不合理情况,治疗性用药无指征及用法用量不适宜的情况还未有明显改善,主要原因是临床医师在术后辅助化疗方案的药物选择上会出现主观臆断,术后辅助化疗方案是建立在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基础上的;用法用量不适宜主要表现为部分病历临床医师未按照病人体表面积给药,且在肝肾功能良好的状态下减量给药。2.2.2.2抗菌药物使用评价与分析。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病历数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为17.74%,预防性用药不适宜处方率有下降,但仍需要加强管理,主要表现为部分病历使用头孢他啶,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预防二类切口手术的情况,治疗性用药无指征主要表现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没有严格把握用药指征,用法用量不适宜主要表现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未严格按照病人肝肾功能状况调整给药剂量。2.2.2.3辅助性药品使用评价与分析。我院辅助用药的定义:是病人在接受治疗手术、放射、化学治疗过程中,预防或治疗相关主药的毒副作用或有助于疾病或功能紊乱的预防和治疗的药品,常用于预防或者治疗肿瘤、肝病、以及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辅助治疗。辅助性药品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为质子泵抑制剂(PPI)及止吐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外科经常会使用PPI预防手术病人的应激性溃疡,但只适用于高危病人[11],同时滥用PPI可能会导致肺部感染、维生素B12缺乏、低镁血症等,医师应严格把握PPI用药指征[12];止吐药物的预防性使用疗程偏长,根据《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2014版)》[13],止吐药物应在化疗当天使用,但有些临床医师会在化疗前两到三天提前使用止吐药物;另外临床医师普遍用药习惯认为中成药较为安全,如在使用华蟾素胶囊时存在用药指征宽泛、不明确的用药错误。2.2.2.4营养性药品使用评价与分析。营养性药品如丙氨酰谷氨酰胺,预防性使用方面,ESPEN指南[14],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临床指南推荐: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危重病人或外科术后添加谷氨酰胺,但一些普通的甲乳外科手术,术后禁食时间短,无明确营养风险,不需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营养支持治疗,治疗性用药用法用量方面存在丙氨酰谷氨酰胺未按规定溶媒使用的问题,其说明书规定“必须与可配伍的氨基酸溶液或含有氨基酸的输液相混合,然后与载体溶液一起输注”,有研究证实丙氨酰谷氨酰胺若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输注,会造成补充的大部分谷氨酰胺按照非预期代谢而损失[15]。

3小结

辅助性范文篇9

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

镇成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领导组,制定了方案,并对县下达的参保缴费任务进行了分解,制定了奖惩措施,落实责任,限期完成,并对各村任务完成情况一周一通报,对后进的村进行调度。截止6月5日,2020年全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达100%,三档以上缴费率达93%,完成了县下达我镇的目标任务。

二、社会保障卡办理及发放工作

2020年上半年全镇办理金融社保卡3000余张,截止6月底,全镇共办理发放金融社保卡4.3万张,大大方便了广大居民参保就医及养老保险金缴费。

三、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作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由于2020年是我县贫困县摘帽之年,要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必须达到99%以上,参保任务非常重,我镇克服重重困难,加大工作力度,全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9474人,完成县下达任务的99.4%,超额完成县下达的目标任务。

四、就业脱贫工作

就业脱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部分,2020年上半年我镇就业脱贫工作成绩显著。一是就业奖补申报工作,截止6月底,已经申报贫困劳动力县外就业奖补1459人,县内灵活就业奖补26人,扶贫车间及就业实体吸收贫困劳动力就业奖补80人。二是贫困劳动力公益性岗位及辅助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截止6月底,我镇开发审批贫困劳动力公益性岗位902人,其中调整13人,辅助性岗位303人,基本保证在家贫困劳动力一户一岗的目标,实现贫困劳动力能够在家就近就业的愿望,并对所有贫困劳动力公益性岗位及辅助性岗位人员按月进行考核,按月发放补贴,既实现了贫困劳动力有事干,又实现了村级公益事业有人干。

五、招工工作

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镇成立了现代产业园区企业招工领导组,确定专人具体负责招工工作,并对各村分解落实招工任务,通过广播、宣传单、招工广告、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园区企业的发展状况、招工条件及就近就业的好处。通过利用劳动力数据库及大力宣传,今年圆满完成县春季企业招聘会任务。

六、劳动监察工作

辅助性范文篇10

关键词:行政补贴;公私法性质;授益性与负担性;辅助性

一、兼具公法和私法性质

关于行政补贴行为属于公法性质还是属于私法性质行为,学界争议不一,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学说。第一种是最早出现于德国行政法学界,用于处理补贴行为的“两阶段理论”。二次世界大战后总结公平负担法规定的建设贷款,以及住房贷款、农民迁移贷款和其他形式的补贴贷款的基础上形成了“两阶段理论”。“两阶段理论”把行政补贴分为两个阶段,行政机关作出决定是否发放申请的贷款,即批准贷款决定和驳回申请决定属于公法性质;之后在执行该决定和发放贷款的过程中,行政机关与补贴相对人签订私法贷款合同,属于私法性质。“两阶段理论”使作为批准决定的发放贷款决定置于公法的约束下,使其受到基本权利保护(平等原则)和司法控制。①该理论把行政补贴行为放置在两种不同性质行为的结合上,但这种理论也受到了相应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1)私法合同的签订需要要约和承诺,但该理论是以行政主体的同意为前提,直接略过了私法合同的要约承诺环节;(2)将行政补贴划分为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产生两种不同的救济请求权,人为的分割脱离了现实,有主观杜撰的嫌疑;(3)两阶段难以划分,关系难以确定。第二种是在批判“两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将行政补贴定义为行政行为,将金钱给付视作行政行为的附款行为,这样把行政补贴全过程置于公法约束的状态的行政行为理论。第三种理论认为行政补贴是一种行政合同,将行政机关的补贴行为与补贴相对人的受领行为以合同的形式确定。第四种理论认为行政机关发放补贴是为了执行行政任务而采用私法的方式,定性为行政私法。从上述理论可以看出,各方理论都认为行政补贴兼具了公法的属性,主要是行政补贴的做出主体具有公法性质,执行行政补贴的目的具有公法上法律效果,而为了更好的实现补贴效果,采用了私法上成熟的方式手段,如参照合同订立契约的方式、贷款进行担保的方式等。行政补贴私法性质也体现在行政补贴的过程中,行政机关与行政补贴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地位处于相对的平等状态,行政补贴得以实行都有赖于行政相对人的申请,申请这一行为体现了行政补贴行为并非以行政机关的单方意志为决定性位置,还体现了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博弈。行政补贴属于行政给付范畴,行政机关在补贴过程中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而并非单纯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其管理者身份体现在作为国家公共利益的代表,并非完全抛弃公共利益、公共资源管理者、分配者地位),由此也缓和了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在行政补贴行为实行的过程中的地位相对处于平等的地位。现代国家是合作型国家,在行政任务越来越繁重,人民对政府作为的领域和作为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依赖有限的政府资源来实现这些高要求高标准已经变得越来越吃力,因此,国家欲取得社会上各种力量的合作,以期完成繁重的行政任务,由此公法与私法的界限变得模糊而不是明确具体,行政法学对行政补贴这种兼具公法和私法性质的行为应该给予全新的认识,对行政补贴性质的认识不能仅从单一角度出发,否则无法洞悉行政补贴的全貌。

二、负担性与授益性并存

授益性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行政相对人设定利益或免除其义务的行政行为。负担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行政相对人设定义务或剥夺、限制其权益的行政行为,又称不利行政行为。但是当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既设定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又设定了行政相对人的义务时,既是授益行政行为又是负担行政行为。当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有两个行政相对人时(如行政裁决),对一个行政相对人可能构成授益行政行为,对另一个行政相对人则可能构成负担行政行为。②行政补贴的授予对于获得行政补贴的相对人而言显然属于授益性质的,但行政补贴的主要目的不是给予相对人利益,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公共义务,因此,行政补贴行为既是给相对人设定了利益或者免除了其义务(减免性补贴)同时也给相对人设定了一定的义务,因此行政补贴行为既是授益性行政行为也是负担性行政行为。从另一种角度也可以看出行政行为具有双重属性。行政补贴行为的做出对于未获得行政补贴的第三人而言,其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相对的不利地位,因此,对于未获得行政补贴的利益相关第三人而言就属于负担性行政行为。

三、辅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