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6:11:12

腹泻范文篇1

婴幼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因引起的一种儿科常见病,以大便稀薄或水样便、次数增多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1]。西医常用抗生素、消炎、抗菌、补液治疗,有时疗效欠佳,如非感染性腹泻则无效,还可引起菌群失调,久治不愈。笔者在护理工作中,征得医生同意,婴幼儿腹泻应用大蒜水保留灌肠,缩短了病程,减轻患儿痛苦,促进了患儿早日康复,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同意用大蒜水配合治疗142例,男62例,女80例,年龄3个月~2岁2个月。并发轻度脱水53例,中度脱水26例,重度脱水1例。伴随症状:发热53例,呕吐21例。另一组不同意配合用大蒜水治疗患儿98例,男42例,女56例,年龄4个月~2岁6个月,并发轻度脱水28例,中度脱水13例。伴随症状:发热25例,呕吐12例。

1.2操作方法取大蒜2~3瓣(根据婴儿月份大小)去皮、洗净、捣烂、加温开水30~40ml,搅匀澄清后,用注射器吸大蒜水25~35ml连接8-10号肛管、润滑肛管前端,排出肛管内气体,夹紧肛管,抬高臀部5cm将肛管轻轻插入约10cm,松开止血钳,缓慢注入。在操作前及操作中要注意抚慰患儿情绪,尽量使患儿不要哭,降低腹压。拔出肛管时,用手轻轻协助肛门闭合,以免液体流出。急性腹泻次数多时每日灌肠2次,腹泻每日减至6次左右后,每日灌1次,一般2~3天即可痊愈。

2临床护理

2.1常规护理将患儿置于空气流通的环境里,冬季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风寒感冒致腹泻加重,夏季注意防暑降温,以免合并暑热腹泻,也不能过度吹电风扇及空调,以免寒暑腹泻,注意观察腹泻次数、性质和量及生命体征。

2.2饮食护理腹泻期间饮食护理最为关键,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1)喂母乳的母亲应少吃油腻的食物,多饮水,缩短喂养时间。(2)6个月以下的患儿暂停添加辅食,6个月以上的患儿给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用米汤或纯婴儿米粉喂养,但不能过饱,以七分饱为宜,1岁半~2岁患儿禁食肉类、水果、蛋类、用清粥喂养2~3天后逐渐增加乳食,荤素各一半喂2~3天,一般饮食护理在1周左右。

2.3液体疗法的护理脱水常是急性腹泻死亡的主要原因,纠正脱水、控制感染是降低死亡的关键。(1)伴有脱水较重的患儿要求补液略快,可用留置针,保证速度。(2)严格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进行补液。准确记录出入量。

2.4臀部护理用软棉尿布,勤洗换,保持臀部干燥清洁。灌肠后或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擦干并涂上紫草油,以预防肚周潮湿发红,如已经出现肛门潮红或糜烂,也应清洗臀部后涂上紫草油,2~3日后即可痊愈。

3结果

两组临床护理一致,同样治疗平均2~3天,配合大蒜水治疗142例,痊愈119例,占84%,减轻23例,占16%。按一般常规对症治疗98例,痊愈65例,占66%,减轻33例,占34%。

4讨论

婴幼儿腹泻对婴幼儿健康危害很大,是因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全、机体防御功能差、人工喂养等因素,寒热着衣不能自理,尤其是近一年来北川受大地震影响,生活和居住条件差,患儿受风、寒、暑、湿侵袭、脾胃不足、乳食不节、喂养不当或过食生冷瓜果及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温水而致,都可以最终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司、清蚀不分,并至大肠而成泄泻。小儿科谓之哑科,患儿身有痛苦,不能向家长及医护人员诉说,一味哭闹,又因药苦而拒绝服药,故家长也为之苦恼,再且腹泻多耗气伤津,致静脉凹陷,补液又畏穿刺困难。护理人员如多在患儿身上穿刺几针,有的家长不理解而与医护之间产生不良情绪。据《实用本草纲目彩色图鉴》记载:“大蒜水味辛温,入肺、脾、胃经,具有解毒杀虫、消肿止痛、行气消滞、暖胃健脾,可用于痢疾、泄泻”的记载。反复思考,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给药途径广泛,除可口服给药外,还可以从皮肤、肚脐、鼻腔、足底涌泉穴及肛门给药,故尝试改换用药途径,用大蒜水保留灌肠来解决患儿腹泻。如患儿,女,9个月,因饮食不节,致每日大便10次以上,呈稀便含有黏液和白色奶瓣,伴神疲、纳差,大便镜检有脂肪球和少量的白细胞。血象:白细胞总数11.8×109/L,中性82%,大便镜检为黄色水样便伴脂肪球,给抗感染、助消化、静脉补液等治疗,3天后病情无明显好转转到市医院治疗,5天出院,腹泻次数减少到6~7次,大便镜检仍有白细胞、脓细胞,考虑再三,便用大蒜水保留灌肠,3日后腹泻止,大便镜检一切正常,此成功经验,临床上遇类似患儿,在征得医生的同意后,配合应用此法,每得良效。经临床实践说明此法安全、经济、痛苦小,无毒副作用、见效快、效果理想、易于推广,为患儿早日康复开辟了一条新路。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腹泻范文篇2

2006-02—2006-09,我们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慢性腹泻56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均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患者,男32例,女24例;年龄19~77岁,平均43岁;病程2个月~30年,平均1年。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慢性泄泻的标准拟定[1]。

1.2.1纳入标准①大便次数增多,每日2~5次,甚至达10次以上,大便稀薄或如水样。伴或不伴腹痛、腹胀、肠鸣等,小便短少。②起病缓慢,病程2个月以上,腹泻反复发作,症状时轻时重。③饮食不当(进冷食或辛辣食物、不洁饮食等)即诱发或加重。④大便常规正常或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

1.2.2排除标准①急性泄泻;②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属侵袭性腹泻者;③同时应用抗生素或其他止泻药物者;④年龄<18岁,>80岁;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3治疗方法予五苓散加减。基本方:茯苓15g,猪苓15g,白术20g,桂枝15g。随证加减:寒湿困脾型加藿香、苏梗、干姜;肠道湿热型加葛根芩连汤;食滞胃肠型加槟榔、神曲、山楂;肝气郁滞型加枳壳、槟榔、厚朴;脾气虚弱型加党参、黄芪;肾阳亏虚型加制附子、干姜;腹痛明显加木香、川椒;伴口苦、嗳气、泛酸加法半夏、黄连、黄芩;伴转筋加木瓜、神曲。每日1剂,水煎3次,取汁300mL,分3次服用。7日为1个疗程,治疗2~4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1.4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疗效[1]。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未见改善。

2结果

本组56例,治愈18例,好转36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6.43%。

3讨论

慢性腹泻多因脾胃虚弱、肾阳虚衰,或肝气乘脾致脾胃运化失司,小肠无以分清别浊,大肠传化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所引起。不管慢性腹泻的病因为何,其发病均与湿邪有关,即“无湿不成泻”。在临床治疗腹泻时采用利小便实大便法,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慢性腹泻。

《伤寒论》云:“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首次提出用“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法治疗腹泻。《景岳全书》中指出:“凡以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医宗必读·泄泻》:“治法有九:一曰淡渗,使湿从小便而去……”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我们根据“利小便实大便”理论,灵活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慢性腹泻。方中茯苓、猪苓渗湿利水,通调水道,二者兼能健脾;白术甘温健脾,运化水湿;佐以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行水。五苓散功擅利湿,诸药相合,脾运得复,气化水行,小便通利,湿去泻止。朱海峰等[2]的研究显示,五苓散不能简单地视为类西药的利尿剂,它具有对尿液的双向调节作用,多尿时可摄尿,少尿时可利尿,应属于生物反应修饰剂。冯前进[3]通过实验药理学研究提出五苓散中仅茯苓一味表现较弱的利尿作用,而其它4味药几乎没有利尿活性,但5味药组合提取剂却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利尿作用。刘洋等[4]通过观察五苓散对番泻叶腹泻模型小鼠结肠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发现,五苓散能明显提高AQP-4mRNA的表达,可能通过增加结肠对水分的吸收,达到“利小便实大便”的作用。运用五苓散的利小便作用来治疗腹泻,这似乎与西医对腹泻采取补液治疗相矛盾,但五苓散利尿的机制是通过驱除体内非生理性水来实现的,它能使滞留于肠中的水湿邪毒改道从小便而去,同时促进肠道吸收及运转功能的恢复,有利于肠腔对水、电解质的吸收,降低肠腔渗透压,减少肠液的分泌[5]。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慢性腹泻与西医的补液疗法起到了殊途同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11

[2]朱海峰,朱同宣,朱冬霞.五苓散的双向调节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1998,9(6):542

[3]冯前进.五苓散方配伍作用古今谈[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4):36

腹泻范文篇3

1适时断奶

一般认为断奶越早越好,但在实际生产中,断奶越早仔猪往往越容易发生腹泻,4~5周龄是消化器官发育相对较快的一个时期,根据目前的生产条件和技术经验,仔猪在35日龄断奶较好,避免提前断奶,以免对仔猪生长发育不利。

2早期补料

仔猪从7日龄开始抓紧早期补料,尽可能早开食,既有利于仔猪增重,也可促进其消化器官发育、增强消化机能、减轻断奶后饲料中某些成分对仔猪消化道的刺激。早期补料要抓好两个关键:一是饲料的适口性;二是饲料营养全面且易消化。

3合理配制断奶仔猪饲料

3.1适当控制蛋白质水平

饲粮蛋白质水平及组成与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密切相关。仔猪断奶后腹泻的发生率随仔猪饲粮中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而增高。但是单纯降低仔猪饲粮中的蛋白质水平势必影响增重。采取提高赖氨酸水平、降低粗蛋白质含量的做法,既可减轻仔猪的消化负担,有利于增重,又可预防和减轻仔猪腹泻。

3.2合理使用添加剂

仔猪消化机能不健全,其实质是缺少有机酸和消化酶。可以在仔猪饲料中适量添加有机酸化剂、复合酶制剂、益生素、锌以及抗生素等,以提高仔猪消化能力,减少疾病发生。

3.2.1添加有机酸仔猪胃底腺不发达,无法产生足够的胃酸。断奶前胃内的酸性环境主要靠母乳中乳糖发酵产生的乳酸维持。断奶后的仔猪胃酸分泌量很少,胃内的pH值达到5或5以上。因此,饲料中添加酸化剂可使胃内环境保持一定的酸度,既可以激活消化酶,有利于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繁殖,提高消化能力,又可以抑制某些致病菌的繁殖。

3.2.2添加酶制剂在仔猪饲料中适当添加消化酶,可以弥补仔猪断奶后体内消化酶的分泌不足及其活性降低,既能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防止消化不良性腹泻,又能维持仔猪胃肠环境平衡,促进仔猪生长。

3.2.3添加益生素益生素是从畜禽肠道正常菌群分离培养而得的有益菌种,其主要作用机理是在肠道内繁殖成优势菌群,抑制病原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形成肠道内良性微生态环境。所以,在仔猪断奶后,饲料中适当添加益生素,既能增强仔猪抗病能力,减少腹泻,又能促进断奶仔猪的生长发育。目前益生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乳酸杆菌属如嗜乳酸杆菌,链球菌属如粪链球菌,芽孢杆菌属如枯草杆菌。

3.2.4添加高锌在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高锌可以提高仔猪采食量和饲料报酬,并能有效防止其腹泻发生。添加量以每千克饲料3000mg为宜,饲喂高锌料时间不宜过长,以2周为宜。

3.2.5添加抗生素在仔猪开食料及补充料中添加抗生素,一方面可以降低仔猪肠壁厚度,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仔猪的生长;另一方面,还可以抑制仔猪肠道内微生物产生毒素和有害的代谢产物,减少毒物和有害的代谢产物对肠壁细胞的刺激,从而减轻肠道损伤,防止腹泻发生。

4搞好仔猪断奶前后的饲养管理

4.1合理饲喂

仔猪断奶后的一段时间仍应饲喂断奶前的饲料,不要突然改变饲料,以免仔猪肠胃不适,诱发其他疾病。另外,此时仔猪消化能力差、胃容积较小,断奶后3~5d最好采用限量饲喂的方式,每天喂8成饱,5d以后再逐渐过渡到自由采食。

4.2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仔猪刚断奶时对低温非常敏感。一般仔猪体重越小,断奶要求的环境温度越高。在提高舍温的同时,也要保持温度的稳定。断奶仔猪对温度的要求是:体重为3.6~5.5kg时,舍温为28℃;体重为5.5~7.7kg时,舍温为27℃;体重为7.7~12.3kg时,舍温为25℃;体重为12.3~18.2kg时,舍温为21℃。同时,湿度不能过大,否则不利于保温,反倒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孳生,仔猪舍内最适宜的湿度为65%~75%。

4.3改善饲养环境

搞好猪舍环境卫生,猪舍内外要经常清扫,保持干燥,注意通风换气。做好免疫、消毒工作,提高猪只的免疫力。保持猪舍环境相对安静,减少应激。对患病猪要进行隔离治疗,病死猪要做到无害化处理,并对猪舍周围环境及用具进行严格消毒。

腹泻范文篇4

关键词:驴驹;腹泻;原因;治疗

在驴驹养殖过程中,其存活率及生长速度则是影响养殖效益的关键,但若幼驹前期出现腹泻,未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则会对驴驹后期生长速度造成影响,因此在驴驹养殖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其腹泻发生情况,并及时予以有效治疗。

1驴驹腹泻病因

导致驴驹发生腹泻的原因有很多,大致上来说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一是饲养条件,很多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经常使用干谷草,造成驴驹体内维生素E含量不足,另外一些养殖户在饲养中蛋白质和能量水平较低,导致驴驹体内缺乏蛋白质、含硫类氨基酸等,抗病能力较差,容易发生腹泻。二是对驴驹补充的硒在机体中停留时间不长,通常只有半个月到一个半月时间,而驴驹从母驴中获取的硒和维生素E含量较少,外界补充也较少,因而容易发生腹泻。三是驴驹出生后本身其消化系统能够还没有发育完全,腺体分泌量相对较少,消化系统中胃液酸度较低,消化酶不仅含量少且活性较差。再加上驴驹幼年阶段中枢神经对于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不强,因而容易发生腹泻。四是驴驹本身体内硒极度缺乏,导致胰脂酶的合成过程被阻碍,并且一些驴驹由于自身功能尚没有完全发育,在生理功能调节上较差,体内维生素E及母乳中脂肪难以吸收,由此引起幼驹拉稀。

2驴驹腹泻治疗

2.1细菌性腹泻治疗。这种腹泻类型在驴驹中发生率最多,也最为常见,主要是因大肠杆菌所致,在夏季及秋季发生率较高,治疗上重点在于清热解毒、消炎、杀菌、止泻等。针对驴驹细菌性腹泻可以采取西药治疗,对患病驴驹予以氨苄西林钠20mg/kg•bw静脉注射治疗,恩诺沙星0.1mL/kg•bw肌注治疗,每日2次。若患病驴驹情况较为严重,还需要重视其强心治疗及补液治疗,对其自体中毒情况进行纠正。另外,对于细菌性腹泻还可以采取中药治疗,将乌梅12g、诃子15g、郁金10g、黄连8g、石榴皮10g、姜黄8g、茯苓10g、砂仁8g、炙甘草5g加水1L,熬至500mL灌服,每日3次,连续治疗5d。2.2病毒性腹泻。导致驴驹出现病毒性腹泻的病毒为轮状病毒,通常在1月龄幼驹中发生率较高,患病驴驹大便呈现黄色水样,呈喷射水柱状排泄,发病较急,患病驴驹脱水较快,食欲明显下降。在治疗上主要是进行抗病毒治疗及防脱水治疗,同时予以补液及止泻治疗,可采用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加水1L,按4mL/kg•bw灌服。对于需要补液患驹,可依照每50kg体重用量300mL0.9%氯化钠+300mL5%葡萄糖+20mL维生素C+10mL乌洛托品+10mL庆大霉素,每日静脉补液一次,连续5d。2.3霉菌性腹泻。霉菌性腹泻早期症状不明显,一旦发病便较急,且症状进展较快,驴驹可有腹痛、血便,表现出狂躁不安情况。在治疗上主要是进行消炎、杀菌、补液,同时进行胃肠清理。首先借助液体石蜡及人工盐进行胃肠清理,依照人工盐100g/50kg+150mL石蜡油+500mL水比例进行混合,然后对驴驹进行灌服,排泄内容物后及时止泻。40g碳酸氢钠+30g次硝酸铋+200g木炭末+30g鞣酸蛋白与适当水混合后让驴驹服用。2.4消化不良性腹泻治疗。导致驴驹出现消化不良性腹泻原因主要是因为母驴饲料上较为单一,导致母驴母乳质量较差,难以确保幼驹生长发育需求,幼驹长期都属于饥饿状态。同时,如果驴驹生活的圈舍中环境较差,存在一些异物,那么驴驹也可以误食,导致发生消化不良性腹泻。在治疗上重点在于对驴驹胃肠功能进行调节,并适当进行补液解毒,同时进行消炎抑菌治疗。如果驴驹粪便臭味不重,可以用炒焦的红高粱与鞣酸蛋白混合后喂食,可以起到较好治疗效果。

总之,驴驹养殖中应重点加强其腹泻情况的预防,做好养殖卫生,定期进行消毒,一旦发现驴驹有腹泻症状应立即明确腹泻类型,并及时予以科学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

[1]舒蕾,宝音达来,杨帝宇,钟勇.藿香正气液治疗驴驹腹泻[J].养殖与饲料,2018(5):97-99.

腹泻范文篇5

关键词:肉兔;腹泻病因;防治方法

2008年10月在汪家寨镇吴家寨村实施肉兔联户养殖项目,项目以龙镯兔业养殖基地为中心,辐射吴家寨村40余户农户,滚动发展。在项目实施了两年多的过程中,我们做了跟踪调查,发现农户养殖肉兔的并没有逐步状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户养殖肉兔死亡率太高,在死亡病兔中,80%以上是由腹泻引起,腹泻成为了困扰吴家寨村肉兔养殖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做好肉兔腹泻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现就其病因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病因

引起肉兔腹泻的原因较复杂,既包括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也包括饲养管理及环境条件方面的因素。

1.1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最常见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球虫等病原在肉兔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损伤肠粘膜,引起腹泻。

1.2饲养管理及环境条件

饲料品质不良,饲料突变,饮用水和饲草不清洁,青绿饲草含水量高,精料投喂过多,粗饲料投喂太少或日粮中粗纤维含量不足,严寒或酷署侵袭,长途运输,卫生条件差均可导致腹泻的发生。

2、防治

兔具有与牛、羊、马等草食家畜不同的消化系统和消化特点。兔属于单胃草食动物,主要以采食植物为主,这是由于兔口腔的构造特点和具有容积较大的胃肠以及发达的盲肠所决定的。兔口腔的特异构造有利于采食植物和磨碎食物,而发达的盲肠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使兔对粗纤维有很强的消化能力,能有效的利用粗纤维饲料和粗饲料中的蛋白质。根据兔的这些生理特点和引起兔腹泻的病因的复杂性,及其严重的危害性,在肉兔养殖中,我们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2.1加强饲养管理

2.1.1严格执行饲养规程,做到定时、定量、保质。即每天定时饲喂3次,晚上的喂量占全天饲料量的一半,每天饲料的投喂量要相对固定,增减量逐渐进行;保证饲料品种和质量,更换饲料时要缓慢过度。

2.1.2注意精、青、粗料比例适宜。肉兔为草食动物,饲喂应以草为主,精料为辅,适当补以粗料,严防精料过多或粗纤维含量不足,这一点容易被忽视,粗纤维虽不易消化,但可充盈胃肠道,刺激胃肠道粘膜,维护肠平滑肌系统紧张性,降低盲肠,结肠负荷,避免浓食物在胃肠内结成团块不易消化而引起肠道炎症出现腹泻,日粮中粗纤维含量应维持在12—16%范围内。

2.1.3饮用Em发酵红糖水,肉兔被称为假反刍兽,其消化道复杂而且较长、容积也大,虽然胃比不上反刍动物那样发达,但是它具有极其发达的小肠和大肠,在肠子中长时间停留的内容物主要靠微生物作用进行消化分解,因此,消化道正常菌群对其消化起着重要作用,饮用Em发酵红糖水,有利于构建正常菌群,帮助消化,能有效地减少腹泻的发生。

2.1.4搞好环境卫生,严格卫生消毒制度。卫生条件差会孳生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因此,对兔舍应每天清扫,及时清除粪便后洒上生石灰,至少每周消毒一次食槽、水盒,每两个月用消毒药水彻底消毒一次兔舍。同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2.1.5加强幼兔运动,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力,每周保证1—2次,每次1—2小时的运动时间。

2.2适时预防

主要针对球虫,球虫病是引起肉兔腹泻和危害健康的主要疾病。仔兔断奶后,便在饲料中添加氯苯胍,复方敌菌净等,氯苯胍每只小兔口服15毫克,或每千克饲料中添加300毫克,连喂45天,敌菌净每只小兔每天一片,连喂7天,停药3天后,再喂7天。公务员之家:

2.3及时治疗

2.3.1补液,原则上出现腹泻就应补液,早期用葡萄糖盐水饮水,后期可注射,据临床经验采用腹腔注射补液效果较好,可注射5%葡萄糖盐水20—40毫升。

腹泻范文篇6

关键词:思密达小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第二位常见的多发病[1]。本院采用思密达治疗婴幼儿腹泻20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来自于2006年2月—2007年2月我院儿科住院和门诊患者。208例小儿急性腹泻病患者中,男124例,女84例;年龄在6个月—4岁,平均年龄(1.64±0.47)岁;病程1-7天,平均(2.46±1.68)天;88例来时有不同程度的脱水,无发热患者。其中104例来前患有上呼吸道感染。

1.2诊断标准本组病例均符合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2]:(1)起病急、可能伴有发热。(2)大便次数比平时多,一般3-14次/d。(3)大便形状改变,多稀便、水样便、蛋花汤样便。(4)病情以轻、中型为主。(5)实验室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可正常或轻度增高,大便常规偶有少量有白细胞,粪便培养未见致病菌。

1.3治疗方法

1.3.1单纯性腹泻思密达口服,年龄(1岁1g,3次/d;1-2岁,1-1.5g,3次/d;2-4岁2g,3次/d,均连服3d)。对伴有脱水、发热等症状者,酌性给予补液、降温等对症处理。

1.3.2其他感染合并腹泻全部病例在使用常规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服思密达,剂量同上。

1.4疗效判定参照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关于腹泻病的疗效判断标准[3]。

1.4.1显效服药24-48h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或恢复到正常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1.4.2有效服药48-72h,大便次数减少至≤2次/d,大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1.4.3无效服药72h,大便次数仍>2次/d,性状无明显好转,甚至病情加重而更换药物者。

2治疗结果

2.1治疗前后大便次数变化比较治疗前大便次数平均(8.6±2.7)次/天,治疗后大便次数平均(1.5±0.4)次/天。t=8.63,治疗前后大便次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2.2治疗前后大便性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异常大便208例(水样便168例,稀水糊状便40例),治疗后异常大便16例(稀水糊状便12例,水样便4例),治疗前后大便性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2.3治疗前后大便镜检情况比较治疗前大便检异常60例(24例脂肪球,20例白细胞2-4个/HP,中16例红细胞0-2个/HP)。治疗后大便镜检异常例,白细胞0-2个/HP。P<0.01。治疗前后大便检情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大便检情况较治疗前改善。

3讨论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临床上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并伴呕吐,极易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甚至循环障碍而危及生命。是小儿常见病,以3岁以内婴幼儿好发,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占发展中国家小儿死亡第一位,而为WHO列为全球性控制战略。由于小儿生理特点所致,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酸和消化酶分泌量较小;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使消化负担增加,而其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差,极易发生肠道功能紊乱。同时小儿机体防御功能较差,胃内酸度低,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及胃肠道系统IgA较低,且肠道正常菌群尚未完全健全,而不能抵抗细菌侵入和定植而易发生感染。婴幼儿水液代谢相对旺盛,一旦失水容易发生代谢紊乱。鉴于此,当进食不当或过量时,食物不能消化、吸收而积滞于小肠上部,使本就量少的胃酸进一步下降,有利于肠道细菌大量繁殖并上移,分解食物使其发酵、腐败,产生酸性及毒性代谢产物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加,而引起腹泻、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其毒性产物吸收入血亦导致中毒症状。当细菌进入机体后可直接侵袭小肠或结肠肠壁,使肠黏膜发生充血、水肿、渗出,甚至溃疡而引起黏液浓血便及全身中毒症状;而部分细菌则通过菌毛上的粘附因子附着在小肠黏膜上进行繁殖并产生大量肠毒素作用于肠上皮细胞,这些毒素与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ATP转变为cAMP,cAMP增多,促使肠液中水和氯离子(Cl-)重吸收减少,肠液中的钠离子(Na+)、氯离子(Cl-)及水(H2O)总量增多,并超出肠道吸收限度而发生腹泻;同时肠毒素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而使GTP转变为CGTP致小肠分泌液增加而引起腹泻。而毒素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坏死,微绒毛肿胀、变短,受累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形成不规则裸露病变,淋巴细胞浸润,肠壁吸收水和电解质功能障碍,同时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于肠腔,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有机酸而增高肠腔渗透压,导致水样腹泻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因此,治疗腹泻病的关键在抗炎、抗病毒,纠正脱水。

药理实验和临床结果表明,思密达的药理作用是独特的,思密达为八面蒙脱石,它是天然的铝、镁两者的硅酸盐,可均匀连续覆盖在消化道表面,加强消化道粘液的屏障作用,保护肠粘膜,改善粘液质和量,并吸附多种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及其产生毒素有较强的固定抑制作用,使其失去致病力,同时还能维细胞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减少其运动失调,使水、电解质流明显减少,与粘糖蛋白相互作用提高黏液的质量和数量,使黏稠度增加,加强肠道的黏液屏障功能,从而有效阻止病原生物的攻击。而且思密达不被肠细胞吸收。不进入血液循系统,对人体无不良反应。不影响正常的肠蠕动和其他药物生物利用度。采用思密达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可以避免药的困难,减少呕吐反应,患儿及家长容易接受。思密达还具有扶植厌氧菌,纠正肠道菌群紊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86.

腹泻范文篇7

关键词:断奶仔猪,腹泻,病因,预防,治疗

一、断奶仔猪腹泻的病因

1.1病原性因素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造成断奶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常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主要有轮状病毒感染、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一些科学家们指出:轮状病毒和特定的大肠杆菌菌群的联合感染才是腹泻最主要的病因。

1.1.1细菌性腹泻

病原性大肠杆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之一,大肠杆菌为消化道内的常在菌,早期寄生于仔猪的结肠内。在哺乳期,由于母乳抗体及乳中其他抑制物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繁殖,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当仔猪断奶后,肠道消化酶下降,对饲料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蛋白质在肠道后段腐败发酵增多,加上母源抗体供应中断,免疫力下降,这就容易引起感染造成腹泻。同时,断奶应激还会使循环抗体水平降低,抑制细胞免疫力和免疫水平,引起仔猪抗病力弱,这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大量入侵和繁殖提供了条件。

1.1.2病毒性腹泻

当仔猪感染冠状病毒、轮状病毒时,病毒侵袭细胞,使受感染的细胞变性、坏死,随着肠绒毛细胞损害程度的增加,腹泻的严重性增加。当病毒侵袭整个小肠时,引起小肠破损程度增加,发生破损后,小肠的吸收能力大幅度下降,液体排出量增加,肠内大量未被吸收的固体物质自身吸附水分,以保持肠内渗透压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加重腹泻的危害。仔猪断奶后失去母源抗体的保护,一旦饲养管理不善,易发生传染性胃肠炎性腹泻,尤以冬春季节多发,气温突降是诱因。

1.1.3痢疾密螺旋体腹泻

痢疾密螺旋体主要侵害大肠。其侵入大肠上皮细胞,尤其是杯状细胞,可造成糜烂,加快细胞更新,使大肠粘膜发生出血性炎症。在生理功能上,该螺旋体干扰液体和电解质的吸收,并造成黏液分泌亢进,吸收机能丧失而引发腹泻。

1.2生理性因素

1.2.1胃酸分泌不足

仔猪分泌胃酸的能力很弱,只有胃内pH值低于4时才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能使大量病菌灭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乳糖,可被胃中乳酸杆菌分解成乳酸,成为哺乳仔猪胃酸的主要来源。所以尽管哺乳仔猪分泌胃酸能力很弱,仍消化良好。而仔猪断奶后,乳酸来源终止,胃酸分泌仍然很少,仔猪胃内酸度不足,使胃蛋白酶原的激活受到限制,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影响饲料特别是蛋白质消化,消化不良的饲料为小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它病原菌繁殖提供了条件,而乳酸杆菌的生长则受到抑制,导致仔猪消化不良,肠内渗透性紊乱而发生腹泻。

1.2.2胃肠消化酶少

仔猪刚出生时,除乳糖酶、凝乳酶含量较高外,其它各种酶含量都较低。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乳糖酶逐渐减少,胃蛋白酶、胰淀粉酶则逐渐增加。到4~5周龄时,乳糖酶降到最低限度,而其消化系统仍不成熟,不能分泌足够的消化酶。仔猪断奶,本身就是一种应激,会使消化酶分泌环节受到影响,使消化酶含量减少、活性降低。断奶仔猪从吃母乳为主转到以采食植物性饲料为主,两种营养源截然不同,所需消化酶差异很大,加上又给以高能高蛋白饲料,终因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1.2.3免疫能力较弱

母猪初乳中乳蛋白含量高达7%,占干物质34%,而且主要是免疫球蛋白。新生仔猪肠壁通透性好,能完整地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获得被动免疫。而常乳中球蛋白含量仅0.5%左右,此时仔猪很难从母乳中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只能依靠主动免疫。kelley等(1980)的研究表明,断奶应激可降低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能力,引起仔猪抗病力差,导致拉稀、生病等。由于断奶前抗体数量很少,断奶后仔猪母源抗体来源终止,而自身免疫系统尚不健全,循环抗体水平降低,细胞免疫受到抑制,抗病力较差,这也是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之一。

1.3饲料性因素

1.3.1饲料中植物蛋白所占的比例过高

由于仔猪胃液分泌少,消化酶种类少,酶的活性低,再加上胃酸含量不足,所以仔猪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不易过高,否则会引起消化不良而腹泻,但可利用高消化性的动物性蛋白质。

1.3.2脂肪过高

脂肪的消化水解速度缓慢,加之在仔猪时期,胰脂肪水解酶的分泌远远不足,对脂肪水解的能力很低。当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特别是动物性脂肪过高,很容易引起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

1.3.3饲料中含有抗营养因子

饲料中某些抗营养因子亦会引起仔猪断奶后腹泻,如植物凝集素、抗胰蛋白酶营养因子会降低仔猪对大豆产品的利用率。未经过恰当处理的大豆蛋白含有某些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质,而这些蛋白质可引起早期断奶仔猪过敏。当仔猪肠道发生过敏性反应时,其结构和功能将发生损伤性死亡,出现绒毛萎缩、隐窝增生,影响养分的消化吸收而出现营养性腹泻。

1.3.4饲料中缺乏某些营养因子

仔猪饲料中维生素需要量虽然不多,但是必不可少,如烟酸和维生素B12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辅酶,缺乏会导致消化不良而腹泻。此外还有一些微量元素(硒、铁、锌)的缺乏也会导致仔猪的腹泻,如缺铁或缺铜会引起仔猪贫血,结果使机体对大肠杆菌敏感,进而引起并发性腹泻。

1.3.5饲料中纤维素含量过高

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纤维素物质,可促进仔猪消化器官的发育及维持正常的微生物区系平衡,有效防止仔猪腹泻,但仔猪对纤维素的消化能力较差,过高的纤维素不但影响其对饲料的消化率,且会使消化道黏膜受到机械损伤而引发腹泻。目前关于断奶仔猪日粮中纤维素的作用已引起了动物营养学家的重视。纤维素如何在断奶仔猪日粮中发挥积极作用,关键是如何确定日粮中纤维素的添加量以及纤维素的品质问题。

1.4应激因素

引起仔猪腹泻的应激因素有很多,Funderburke(1985)把仔猪的断奶应激分为心理应激、环境应激和营养应激,并证明营养应激(断奶后突然改为干饲料)常常造成仔猪血糖、胰岛素、生长激素水平下降、肝糖原降低、胃PH值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表现为生长缓慢、采食量少、胃酸不足、肝糖原和体脂动用以维持生存等。Lindemann等(1986)、Cera等(1990)报道,早期断奶对消化酶活性增长趋势有倒退影响。Owsley等(1986)、Lindemann等(1986)等的试验表明,在仔猪断奶前随周龄的增长,仔猪胃、肠、胰中消化酶活性几乎成倍增长,但断奶后1周内的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1/3,经两周恢复后胰脂肪酶仍无增长或增长很少,基本保持刚断奶时的水平。Owsley等(1986)还发现早期断奶不仅引起胃肠道内消化酶活性降低,实际上胰腺内消化酶活性也降低,胰腺的发育趋缓慢。

1.5环境因素

当舍内温度昼夜温差超过100C时,可导致腹泻率上升25%~30%,湿度过大也可使腹泻发生率升高。据试验证明,舍内温度在26~280C,相对湿度65%~75%是最适宜于仔猪生长发育的坏境,可有效降低腹泻发病率。另外,卫生条件状况也是影响断奶仔猪腹泻的重要因素。

二、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

2.1预防

2.1.1疫苗接种

为了控制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可根据猪场实际情况,进行免疫接种。如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猪轮状病毒弱毒苗、猪流行性腹泻灭活苗等,在怀孕母猪产前30d及15d各接种一次;母猪产前45d及15d各注射一次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2mL/头[2]。通过母乳中产生的抗体来影响仔猪,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还要根据仔猪体内实际抗体水平,在仔猪18~20日龄免疫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3mL/头;仔猪出生后25日龄口服副伤寒菌苗。另外,各场根据实际情况,可制备自家苗,调整免疫计划。

2.1.2补酸化剂

因仔猪胃液分泌少,胃酸不足,胃的PH值上升,直接影响消化酶的活性,不利于胃蛋白酶原的激活,即影响饲料蛋白的吸收利用,又使原先存在肠道里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乘机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腹泻发生。因此,应用酸化剂,保持胃内的一定酸度,既适合有益的乳酸菌的生长繁殖,提高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又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这对控制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2.1.3补酶制剂

因断奶仔猪内源酶分泌不足,适当添加外源酶有助于饲料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所以使用酶制剂可弥补断奶仔猪体内消化酶的不足,提高消化率,提高断奶仔猪的增重,并减少营养性腹泻,典型的酶制剂有植酸酶。拌料投喂益生菌类药物或中草药粉剂,也可以增强消化功能,防止发生腹泻,常用的有乳康生、乳酸菌、双歧杆菌制剂等。

2.1.4提高早期断奶仔猪的免疫力

近年来,不少研究报道,维生素E在保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报道,高出NRC规定需要量6~20倍水平的维生素E可提高猪免疫力、消化酶活力。cerone(1995)指出添加高剂量铜(250mg/kg),可增强仔猪免疫机能,即加强吞噬细胞和抗体等防御能力的作用。据Dogregoric(1992)综述指出,采用牛初乳及其中的免疫球蛋白饲养仔猪,可提高免疫力和成活率。

2.1.5补铁

根据仔猪在3~4周龄时易引起缺铁性贫血的生理特点,提前给初生仔猪补充外源性铁元素可有效防止仔猪贫血性腹泻的发生。一般在仔猪出生后3d内就应补铁,每头注射铁剂180mg。在补铁同时每头仔猪肌肉注射亚硒酸钠1ml,既可解除动物对铁的敏感,又可发挥硒在机体中的有益作用。

2.1.6提高氨基酸含量、降低粗蛋白含量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越高,断奶仔猪越易发生营养性腹泻。但是单纯降低饲料中的蛋白水平势必影响增重。国外采用提高赖氨酸水平、降低粗蛋白的做法,既可减轻断奶仔猪的消化负担,有利于增重,又可预防和减轻断奶仔猪的腹泻。

2.1.7合理加工处理饲料原料

饲料原料需通过适当的加工处理,才能饲喂断奶仔猪。如膨化,它不但可去除植物性蛋白的抗原性,而且能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蛋白质的消化率,对防治断奶仔猪腹泻十分有益。

2.1.8添加高水平氧化锌

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高水平氧化锌对预防仔猪腹泻有显著效果,而且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主要是由于锌具有促进舌粘膜味蕾细胞迅速再生,调节食欲,抑制肠道某些有害细菌的生长和延长食物在消化道停留的时间,从而促进仔猪增加采食量,提高饲料消化率,抑制腹泻的发生。国内韩春梅(1997)的试验结果表明,添加2000mg/kg锌(饲料级七水硫酸锌)能有效防止下痢发生,并指出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高锌是减少仔猪下痢的有效途径。

2.1.9减少应激

首先要做到提前补饲。一般在7日龄开始补饲,提前锻炼仔猪胃肠道,促使相关酶的分泌,可使仔猪断奶后消化系统能适应植物性饲料,胃肠消化机能得到加强,从而减少营养性应激的影响;其次断奶应逐渐过渡,移母留仔。在断奶前1~5d,逐日减少哺乳次数,直至断奶,以减少心理应激影响。断奶最后2d夜间将母猪移舍,同一窝仔猪留在原舍饲喂3~5d,待适应后再进行并栏,以减少环境应激影响;断奶后还应适当控制饲喂量,少喂勤添,逐步换料。断奶后1~3d应限食。第1d为正常采食量的1/3,第2d为2/3,第3d为3/4,少喂勤添,3d后自由采食。仔猪断奶后第1周仍喂乳猪料,第2周喂2/3乳猪料、1/3仔猪料,第3周喂1/3的乳猪料,2/3断奶仔猪料,最后全喂断奶仔猪料。

2.1.10加强环境控制

保持舍内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湿度,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夏季要注意防暑,舍温不超过300C,冬季要注意保温,舍温不低于200C,湿度保持在60%~80%。断奶前后提供较高的环境温度有利于防止腹泻的发生。梁显锡(1995)报道,断奶仔猪舍温升高20C~30C,腹泻率下降4.92%。平时应保持猪舍内的干燥、温暖。湿度越大,就越易引起断奶仔猪下痢。因此在潮湿寒冷的季节,除消毒外,不要随意冲洗,以清扫为主。

定期消毒是预防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的重要手段。仔猪刚断奶,免疫系统低下且未完善,易受病原微生物侵害,如果猪舍未严格消毒,卫生状况差,病原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这就为腹泻埋下了祸根。仔猪舍在进猪前5~7d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包括饲槽,用具及饮水器等。猪舍在饲养仔猪期间,每周带猪消毒一次,使用无毒、广谱、无刺激的消毒药。

2.2治疗

断奶仔猪腹泻的治疗原则:一抗病原消炎,二补液,三整肠健胃,四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2.2.1抗病原消炎

抗病原药种类很多,具较广谱的抗病毒药有病毒唑注射液,亦称三氮唑核苷(甙)是强的单磷酸次嘌呤核苷脱氢酶的抑制剂。抗菌药选用高敏广谱抗生素,主要采用针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可通过药敏试验,选取敏感药物。常用的药物有:氟哌酸、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痢菌净、土霉素、丁胺卡那等。另外磺胺类药物对革兰氏阴性菌也有抑制作用。治疗时应交替用药、穿梭用药,避免产生耐药性。同窝中有1头猪发病必须全群、全窝给药防治,治疗时最好能联合用药,这样既能提高疗效,又能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2.2.2补液

腹泻造成仔猪的死亡,一般是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所致,补液是减少死亡率的一项关键措施。但常规的静脉输液疗法,麻烦费力又无法大面积应用,因此可选用畜禽口服补液盐(水1000ml、葡萄糖20g、氯化钠3.5g、小苏打2.5g,氯化钾1.5g),让仔猪自由饮服,具有补充水分、电解质、调节酸碱平衡和供给营养的作用。同时加入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可提高疗效,加入氟哌酸等抗菌药物,供仔猪自由饮用效果更好。

2.2.3理肠健胃

提高断奶仔猪腹泻病的治疗效果,关键是改善和调节肠道内环境。先用清瘟止痢的中草药配合敏感抗生素清理肠道内的有害菌群及其毒素,再添加益生素等,以促进肠道微生态的平衡,建立良好的内环境。阿托品是M-胆碱受体阻断药,它能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的强烈痉挛,从而减少下痢次数,延长常规抗菌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而提高其治疗作用。因此,用阿托品配合抗菌素治疗仔猪腹泻,并同时采取肠道收敛保护措施,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恢复期使用的健胃药有人工盐、硫酸钠、硫酸镁、大黄苏打片等,按量灌服或投于水或料中,日服2次,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吸收。公务员之家:

2.2.4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黄芪多糖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能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提高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对于各种药物及不同的应激模式下的免疫功能降低,均具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黄芪多糖为中药提取精制而成的中药制剂,它可以通过对免疫细胞功能的促进和诱生多种细胞因子来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

三、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断奶仔猪的生理性因素、病原性因素、饲料营养因素、应激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断奶仔猪的腹泻,所以在防治时不能单纯的考虑问题,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的综合措施才能取得满意效果。虽然导致仔猪腹泻的因素很多,但最初都与管理不当有关。因此在防治断奶仔猪腹泻的诸多措施中,全面提高并规范断奶仔猪的日常饲养管理规程才是最重要的。在日常管理中要打破旧的思想观念,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加强断奶仔猪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疫、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工作,提供更科学、合理、完善的营养,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闵长莉.断奶仔猪腹泻的病因及其综合防治[J].皖西学院学报,2003,19(5):131-133.

[2]段佐华.浅谈断奶仔猪腹泻综合症的防治[J].畜牧兽医杂志,2005,24(6):60-61.

[3]张勇.仔猪腹泻病的综合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00(2):22.

[4]杨向东.仔猪断奶后腹泻原因及防治[J].陕西农业科学,1999(4):26-28.

[5]郭芳彬.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研究概述[J].当代畜牧,1996(1):68.

[6]徐世文,王伟,李守君.断乳仔猪营养性腹泻的病因和综合防治措施[J].饲料博览,1999(6)11:29-31.

[7]许国华,林祥洪.断奶后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5(1):48.

[8]王勇,储汝红,何萍等.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高锌抑制腹泻试验[J].云南畜牧兽医,2002(1):32.

[9]韩春梅,高庆华.高锌对断奶仔猪效果试验[J].养猪杂志,1997(3):8-9.

[10]周帮会,姜国均,王纯德.断奶仔猪腹泻的防制措施[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3(5):36-37.

[11]常德新,李凤玲.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J].饲料广角,2004(13):37-39.

腹泻范文篇8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原因之一,目前缺乏特效治疗。笔者用中药参苓白术散治疗秋季腹泻,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全部病例为2004~2005年发病的住院病例,年龄6~24个月,共入组合格病例98例,男63例,女35例,除外患有贫血、佝偻病、肺炎等其他疾病的急性腹泻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示,进行完全随机化分组。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42例。

1.2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及治疗后72h,收集患儿新鲜大便,做大便常规、培养。治疗前全部患儿大便常规:稀水或蛋花汤样便89例,稀糊便9例,见脂肪球21例,偶见白细胞5例,余正常。大便培养均阴性,尿素氮、肌酐正常。全部符合秋季腹泻诊断。诊断标准按《儿科学》第6版。

1.3用药方法

对照组:给予补液、利巴韦林、蒙脱石粉剂、双歧三联活菌,合理喂养,禁用抗生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6~12个月,3g/次,2次/d;12~24个月,3g/次,3次/d。

1.4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第二届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定的标准。(1)治愈:经治疗后24~48h,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腹泻次数减少至≤2次/d,大便性状恢复正常。(2)有效:经治疗后48~72h,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腹泻次数减少至≤4次/d,大便性状比以前改善,且水分明显减少。(3)无效:经治疗72h临床症状几乎无改变或加重,大便次数及性状无明显好转。

1.5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及病情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儿腹泻性质及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表1两组一般资料及病情比较(略)

2.2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表2两组疗效比较例(略)

2.3两组总疗程比较

治疗后两组平均退热时间及止泻时间、总疗程比较见表3,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表3总疗程比较(x±s,天)

3讨论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是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病原。此病腹泻发生机制为:(1)病毒损伤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引起吸收障碍性腹泻;(2)糖类消化不全引起的高渗性腹泻及钠离子葡萄糖偶联转用障碍;(3)肠分泌增多引起的分泌性腹泻[1]。此病治疗包括口服补液、肠黏膜保护剂、肠道微生态调解剂、抗病毒药物等。病死率已极大地降低,但病程仍较长,影响了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苓白术散方剂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气既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以益肺气。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补其中气,渗其湿浊,行其气滞,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则诸证自除。参苓白术散通过健脾和胃、益气养血、补中化饮作用促进胃肠道正常消化、吸收、蠕动,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力,起到抗病毒止泻作用。陈军林等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难治性胃泻,提示中药健脾益气和温补脾胃,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2]。焦富勇提出中草药已被证实具有免疫调节的特性,能增加轮状病毒性肠炎恢复期患者血中TNF-α的水平[3]。通过临床观察,治疗组用药后在总有效率方面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治泻和缩短病程方面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表明参苓白术散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可明显缩短患儿发热腹泻时间,提高治愈率,增强免疫力,利于患儿正常发育。关于参苓白术散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观察,已有报道[4,5]。通过与不同的对照组比较,均显示了较好的疗效。而且治疗中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所以笔者认为参苓白术散治疗秋季腹泻有明显优势,且药源丰富、价格低廉,利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3-294.

2陈军林.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腹泻54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55-56.

3焦富勇,康华,王可胜.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2,13(1):44.

腹泻范文篇9

【摘要】小儿慢性腹泻病是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病,病因复杂,治疗较困难,易造成营养不良、佝偻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甚至引起死亡,已成为临床关注热点。作者2005年10月至2009年2月,在常规西药基础治疗上加用传统中药口服和敷脐综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68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8例患儿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诊断标准。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2.4±1.1)岁;病程2~5个月,平均2.3个月。临床症状与体征:全部患儿大便次数每日均4次以上;黄稀便28例,水样便17例,黏液便10例,脓血便4例,黏液脓血便6例,豆渣样便3例;伴发热28例,腹胀35例,呕吐26例,脱水25例;轻度营养不良20例,中度营养不良1例;电解质紊乱36例。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脓球(+)~(++)22例,红细胞(+)~(++)23例,黏液(+)32例,脂肪球41例;大便培养:致病性大肠杆菌26例,侵袭性大肠杆菌14例,变形杆菌6例,霉菌2例。将68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包括调整饮食结构、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根据大便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并给予黏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口服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为主,同时佐以中药敷脐治疗。主方用七味白术散随证加减。方药组成:党参、黄芪、苍术、茯苓各10g,木香、藿香各6g,炙甘草3g,葛根8g,乌梅5g。伴便溏不臭、完谷不化、四肢不温,加干姜、肉桂;腹胀加大腹皮、砂仁;大便伴黏液、肠鸣腹痛,加黄芩、黄连、白芍;大便稀烂夹有奶瓣不消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加焦三仙。本方用量为2岁以上小儿,2岁以下小儿剂量酌减。每天1剂,水煎2次,取汁150~200ml,分次频服。中药敷脐:药用肉桂、吴茱萸、丁香、五倍子,各等份,共碾细末,以成药藿香正气水调和均匀,摊于伤湿止痛膏或胶布上,直径约2cm,厚约0.4cm,对准患儿脐部贴上即可(使用前用酒精棉球将脐周擦净),每日换药1次。两组患儿均治疗7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

1.3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标准[2]。痊愈:患儿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饮食恢复正常;有效:患儿大便成型,次数减少,但较正常较多,其他症状改善;无效:患儿大便次数形状无明显改变,甚或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小儿腹泻病是我国儿科的最常见疾病,而慢性腹泻是小儿腹泻病中治疗最困难的一型。小儿慢性腹泻(chronicdiarrheadisease,CDD)是指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大便的性状改变与次数增加。CDD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且多为功能性腹泻。CDD病因复杂,部分患儿与原发性或继发性食物过敏密切相关,常伴有继发性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缺乏或由于感染,肠道致病微生物的作用致肠粘膜损害;或由于急性腹泻治疗不当,滥用抗生素所致。慢性腹泻会影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吸收、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和继发感染等恶性循环状态,是小儿腹泻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研究及治疗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关注热点。

对慢性腹泻患儿一般不主张用抗生素,如明确病原体,尽量使用小剂量、窄谱、非联合用药,以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性腹泻。已确诊为肠道菌群失调腹泻,则应停用原抗生素,根据菌群分析可采用微生态制剂,补充人体正常生理菌群,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致病菌,减少肠源性毒素的吸收,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激发机体的免疫力。但大多数单纯使用抗炎、营养支持、微生态疗法、肠黏膜保护剂等各种治疗后往往疗效欠佳。祖国医学认为,小儿慢性腹泻是脾气虚而致脾胃不和引起的。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由于调护失宜,或急性腹泻期间抗生素使用不当损伤脾胃,或久病迁延不愈,久泻必虚,而致脾胃虚弱。脾虚则运化失司,胃弱则不能运化水谷,因而精微不布,清浊不分,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气下陷,湿滞大肠而为泄泻。《景岳全书泄泻》中言:“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合,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至脾胃受伤,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临床上患儿常伴有面色少华,神疲纳呆等一派脾虚症候。因此,脾胃虚弱、水湿不化是本病主要病机,治疗上宜健脾和胃,祛湿止泻,故选用宋代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所载名方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本病。现代研究认为,脾虚患儿存在着消化系统的分泌和运动功能障碍,肠道蠕动亢进,肠内容物排空速度加快,以致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质稀薄。而益气健脾中药能抑制肠管运动,改善胃肠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肠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方中四君子汤为益气健脾第一要方,配黄芪健运脾胃,补气升阳而止泻;藿香、木香辛苦温芳香化湿,理气和胃;乌梅味酸涩肠止泻;葛根辛甘可鼓舞胃气、升清阳、止泄泻,升清而止泻,《本草正义》谓葛根“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和胃,祛湿止泻之功。现代药理学认为,党参、黄芪、苍术、茯苓、葛根均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党参还能调节消化系统功能,对损伤有保护作用;茯苓对离体肠管有直接的松弛作用;木香、藿香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因此,本方有调理胃肠功能,助消化而止泻的作用,通过扶正能明显改善患儿全身症状,提高患儿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止腹泻反复。

中医学认为,肚脐又叫“神阙”穴,此穴能通调周身经气,通过各经脉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密切相联。正如彭祖《小续命蒸脐法》曰“脐者,肾间动气,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使百脉和畅,气窍通达,上至泥系列药物,下至涌泉”,历代医家都认为肚脐是调治疾病的主要气穴。从现代解剖学认为,脐部表皮角质层最薄,无皮下脂肪组织,皮肤和腹部筋膜直接相连,除局部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分布着丰富的静脉网,腹部静脉吻合点,深部与腹部上下静脉相联,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在脐部用药,易穿透弥散,吸收于血管进入血循环,发挥治疗作用。敷脐方中肉桂有温中散寒、振奋脾胃之阳、温补命门之火作用,吴茱萸温中散寒而止泻,丁香温肾助阳,五倍子味酸寒收敛固涩,藿香正气水化湿泻浊,诸药合用,具有振奋肾阳、温通经络、健运脾胃、调和气血之效,从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公务员之家

本资料表明,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传统中药口服和敷脐综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可获较好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小妹,扬莲芳.42例小儿腹泻并发抽搐原因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4,6(10):907~908.

腹泻范文篇10

张士卿教授系全国名中医,现任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从医执教30余载,学验俱丰、造诣深厚。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颇多。兹就其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腹泻是小儿常见疾病,尤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多见。且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小儿泄泻的病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等多见,主要病变在于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如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致成泄泻。《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1小儿腹泻,脾虚为本,湿胜为标

张士卿教授认为,小儿腹泻日久不愈,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为湿邪,二为脾虚。脾虚为本,湿邪为标。由于湿为阴邪,脾主运化水湿属阴土而喜燥恶湿,故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脾,而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腹泻。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湿胜则濡泻。”湿邪困脾日久,迁延不愈,又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加之喂养调护失宜则导致脾胃虚弱,出现纳差,脘闷不舒,腹痛喜按喜揉,面色少华,神疲倦怠,舌淡苔白,食指络脉色淡而细等症状。脾虚清气不升、运化失司,则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导变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则发生腹泻。故谓:“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

2健脾止泻,温运淡渗是妙法

由于脾虚湿胜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故治疗当用“甘淡”、“渗湿”止泻以治标,益气健脾助运以治本。参苓白术散系健脾止泻、温运淡渗之品,故可取其之妙用。参苓白术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临床常用党参或太子参代之)、白术、茯苓、炙甘草、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山药组成。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理气,以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以益肺气(如无肺气虚损诸症者可去掉桔梗);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补其中气,渗其湿浊,行其气滞,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则脾虚夹湿诸症自除。

张教授具体运用该方时,常常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随证加减。如有积滞者,加焦三仙、鸡内金以消积化滞;气滞并恶心呕吐者,加陈皮、苏梗以行气化滞、和胃止呕;有食积化热者,加连翘以清热散结;泻下频数如水、小便少者,加泽泻、猪苓利小便以实大便;肛门潮红,大便有黏液者,加马齿苋,或木香、黄连;舌苔白腻者,加藿香、木香;肛门不红,舌淡苔白者加炮姜;腹泻日久者,加石榴皮、诃子或防风炭、乌梅炭以涩肠止泻;肝火旺盛者,加白菊花、桑叶以清肝除烦。

3病案举例

验案1:郑某,男,7个月,2008年9月18日就诊。患儿家长代诉,患儿自5个月时开始添加辅食,不久则出现腹泻,经西医治疗1月余未见好转。患儿每天仍有3~4次黄色水样便,无黏液、泡沫,有未经消化的食物残渣。饮食减少,消瘦,腹痛喜按喜揉,面白少华,口唇淡白,精神尚可,舌淡苔白、食指络脉色淡。此乃脾虚湿盛之腹泻,治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组方:党参15g,炒白术、泽泻、猪苓、焦三仙、云茯苓各10g,炒山药、炒薏苡仁各15g,陈皮6g,石榴皮、诃子、莲子各10g,炮姜、甘草各3g。3剂,2天1剂,水煎,少量多次频服。服后每天便次减少为1~2次,成形,便中无食物残渣,其余症状同前。上方去猪苓,加鸡内金10g,当归6g,服3剂后诸症悉除。

验案2:张某,女,2岁,2008年10月8日就诊。患儿腹泻1周余。现每天泻下2~3次,便质较稀,为黄色水样便,夹有泡沫。精神尚可,纳差,消瘦,眼屎多,舌边尖略红苔白厚。此乃脾虚湿盛,夹有肝火之腹泻,治以清肝抑木、健脾扶土、渗湿助运以止泻,仍选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云茯苓、扁豆、莲子、诃子、白菊花、桑叶各10g,藿香、木香、煨葛根各6g,焦山楂15g,炒白术、陈皮各10g,桔梗6g,炒山药、炒薏苡仁各15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服后大便成形,每天便次减少为1~2次,精神好,纳食有所改善,继以原方服用3剂后诸症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