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治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6:31:30

风险治理

风险治理范文篇1

一、会计风险基本模型

本文给会计风险下的定义是:在现在和未来某个时刻的会计环境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具有改变会计这个组合的价值的潜力,会计风险就是测算这一潜在变化的指标。作为风险的从属概念,会计风险遵守一般的风险规则。它在数学度量上介于(0,1)之间,该数值越大,表示会计环境的潜在变化越小,会计信息的确定性或可信度越高,会计风险越小。反之,则表示会计环境的潜在变化越大,会计信息的确定性或可信度越低,会计风险越大。我国当前会计信息失真情况较为严重,其原因很复杂。虽然会计行业主管机关及其他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来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蔓延,但现实情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社会各阶层意见很大。换句话说,我国当前的会计风险很大。通过考察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笔者认为,会计风险的来源有会计理论、会计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误读四个方面。其基本模型可构建如下:设AR:会计风险(AccountingRisk)ATR:会计理论风险(AccountingTheoryRisk)ASR:会计规范风险(AccountingStandardsRisk)APR:会计行为风险(AccountingPracticeRisk)AMR:会计误读风险(AccountingMisreadingRisk)则AR=ATR×ASR×APR×AMR其中,AR是指不同时点上可以改变会计组合价值的会计环境之差异程度。具体地说,它是由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较差或不能满足相关方面的决策需求而导致的用户对会计系统以至会计行业管理当局、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不信任,以及由特定条件下的会计信息低质量引起的经济决策、管理行为等的价值变化。ATR指会计理论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对客观经济世界不能完全真实、持续地反映,是由会计理论缺陷所引起的会计组合价值的改变。理论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但却是不完全反映。ASR指由于会计规范(如准则、制度等)的不完善而引起的会计组合价值的改变。出于方便会计实务操作、降低会计规范制定机构的实际运作成本等因素考虑,会计规范并没有达到现有会计理论的最高水准。APR指会计人员不能严格遵守和执行会计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由会计行为偏离规范而导致的会计组合价值的改变。在各种相关利益的引诱下,会计人员往往会从事一些偏离会计规范或职业道德的行为。AMR指会计信息用户在专业知识、及时性等条件约束下,对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完全理解,是由会计信息误读而导致的会计组合价值的改变。因为信息用户并非都是会计专家,加之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内容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复杂,很多时候用户并没有充分理解财务报告的真实含义以及企业管理当局的意图。当偏离客观事实的会计信息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会计责任时,这种会计风险只是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现实的风险。现实的会计风险是在错误信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表现出来的,它对社会经济现实造成损失有一个显化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会计风险内容、会计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二、会计风险的化解

会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对它的研究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化解,使之降低到最低限度。

1.会计理论风险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任何通行的会计理论。源自会计理论局限性的风险主要有:

(1)会计假设企业在未来持续经营下去并要求对连续性的经济业务进行人为地分期,加之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导致了一系列需要主观估计、判断和选择的折旧、摊销、递延、应计、预提等会计处理程序,带来了处理上的差异或不一致。

(2)出于对历史成本下所提供信息对决策不相关性的抱怨,理论界几乎一致看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抛开有些项目(如套期保值)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不说,公允价值有一个天生的缺陷,那就是编制报表的时点与用户阅读、使用报表数据的时点总有时间差,前者提供的公允价值对后者而言总是过时的信息。另外由于会计报表会影响证券市场价格,所以证券的公允价值不应来自证券市场,否则会陷入循环论证的矛盾。

(3)在信息经济下,资产负债表的使用价值十分有限。因为表中有些资产用公允价值反映,而另外有些资产以历史成本反映。基本的数学规则告诉我们,把不同性质的数字相加,其结果是毫无意义的。还有一些资产因其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都不可得,因此根本没有被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例如品牌、忠诚顾客、高质量的管理体系等。甚至研究所的真正价值在于研究人员的知识技能以及他们的组织方式,会计也仅仅将研究所房产、设备、工具等作为资产来计量。某一信息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会计理论能否进行合理解释。会计学应该努力做到让所有的使用者都能理解它提供的数据,而不是去误导用户。但有迹象表明,会计概念正朝着混沌不清的方向前进。比如,美国FAS130极力推崇使用“综合收益”术语,国内也有许多学者赞成使用,这是毫无道理的。“综合收益”暗指被排除在净收益之外的项目事实上是“收益”,其实那些项目直接计入权益是因为它们不是收益,如此做法将使企业报告出的收益数据更加不可信。再如目前市场上对“预计利润”的讨论,那么多的公司都认为预计利润信息应该公开,以至于人们误认为预计利润是可以接受的会计信息。但这种做法违背了财务会计的一项基本前提,即只有当商品或劳务已经转移给客户后相关的收入才可以确认。会计理论研究如何应对经济形态急剧转变的挑战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2.会计规范风险会计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最终未必会形成规范,形成规范的未必能经得住实践的检验。会计规范风险表现为:

(1)会计规范的灵活性。在实务中主要表现为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会计规范作为一种合约,其制定不再是纯技术性的,而是各利益相关者相互间多次博弈的结果,是一种不完全合约,这就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可能(空间范围)。

(2)会计准则对新业务难以规范。从会计准则的技术属性看,一项新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只有在实践中反复验证,才能日趋完善和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在最终确定之前,会计处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可操作空间较大。

(3)经济形态的变化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要求各种财经政策、会计规范能够随之改变,而这种政策变化又反过来显著增加了会计领域的风险。近20年来市场交易和商业工具变得更加复杂了,会计规范必须应对这些复杂问题。既然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可行的途径只有完善会计规范,并尽量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的数量,不能让会计政策选择伤害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实际上,当会计政策选择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时,人们宁愿接受政府对企业强制的会计披露和统一报告方法的要求,以换取可资信赖的信息。

3.会计行为风险当前,高风险的会计行为已不再是少数企业所从事的边缘行为。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的行为风险是造成我国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来自会计行为不当方面的风险有:

(1)会计人员在贯彻执行财经法规时代表国家利益,在处理业务时又代表着本企业利益。利益主体的错位使得会计人员经常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影响了会计人员行为的合理性。

(2)会计实务工作者技能和道德欠缺所造成的风险。会计准则对实务的规范仅提供指导性意见,其应用水平取决于会计实务工作者素质和技能的高低。我国大多数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滞后,专业技能大大落伍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客观上加大了会计行为风险。

另外,目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尚难承受其相应职务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加剧了企业会计的行为风险。当务之急是建立有效的会计人员行为约束机制,它包括:

(1)建立健全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审查制度;建立一套统一的具有刚性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完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建立一套设计合理、运行高效的包括分工、授权、记录、保密等一系列控制程序的防范机制。

(2)为了正确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专家判断必须成为管理层和会计信息提供者判断的制衡力量。但要成为真正的抗衡力量而不是管理层和企业会计当局的陪衬,会计学者必须重新定义自己的忠诚,将自己放在为股东和广泛的会计信息用户服务的角色。会计专家成就的衡量标准必须是核心的公平价值、透明度和准确性,而不是公司经理的财务报告目标。

(3)鉴于历来空洞的道德说教对于规范公司管理层的经营操行基本无用,适当的刑事惩罚是必需的。美国《萨班斯奧克斯利法案》第18条(Title18)规定,上市公司欺骗股东的行为最高可判但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时间所能解决的。因而,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快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平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1.加强审计方法的研究和审计人员的培训。中注协尤其是地方注协,应有计划地组织乃至强制性要求各事务所参加不定期或定期在职会计师人员培训和后续教育,不断引进和组织学习国外先进的审计理论与技术方法,以提高在职人员适应审计环境、对象及目标变化的能力。

2.制定和完善一套对在职从业人员业务能力的考核机制。为强化后续教育效果和防止“南郭先生”的现象,地方注协应每年至少不定期抽查考核从业注册会计师业务能力一次,对不能胜任者责令自费培训或停止其继续执业。

风险治理范文篇2

关键词:风险管理;综合治理;发展格局;生态保护

1水上安全管理面临的重大风险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水运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长江航运正处在大发展进程之中,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新旧运输船舶并存,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污染应急能力薄弱,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加之长江上涉水管理部门多,管理职责交叉,履职边界模糊,应引起高度重视。

(1)客(渡)船群死群伤的重大风险。以芜湖海事局为例,辖区渡船62艘,渡口52处,年渡运约751人次、110万车次。渡船吨位小,防风、防碰能力差,且频繁横穿航道,存在与顺航道行驶船舶发生碰撞的风险;客船载客量大,一旦发生碰撞、火灾等事故,极易造成群死群伤。

(2)危化品船爆炸和污染的重大风险。长江上危化品运输企业与危化品码头众多,港口危化品年吞吐量大。以芜湖海事局为例,辖区危险品码头泊位(含水上加油站)29座,2018年辖区危险品船舶进出港4700余艘次、货物吞吐量540余万吨。但目前危化品应急救援能力薄弱,应急救援设施匮乏,散装化学品应急处置能力几乎为零,一旦危化品船发生泄漏、爆炸事故,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水资源污染,甚至引起社会恐慌。

(3)桥梁触碰垮塌的重大风险。目前,长江干线四川至江苏段桥梁已逾百座,仅芜湖海事局辖区近10年先后新建跨江桥梁(含在建1座)4座,辖区已有6座跨江大桥。部分老桥未建设防撞设施,桥梁防撞能力不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如果大型船舶碰撞桥梁,可能导致桥梁垮塌,造成交通运输中断。

(4)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得到根治。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沿江港口建设发展迅速,历史欠账多,遗留问题多:港口船舶垃圾油污接收等防污问题、应急救助设备设施配备问题、船舶停靠锚泊问题、港内船员交通问题等,都反映出港口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解决。

(5)管理职责交叉与责任追究矛盾日益凸显。国家推动依法行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公众对水上交通安全更加关注,人民群众对安全生产的需求更高,安全监管的现实要求更加严格。但长江上涉水管理部门多,管理职责交叉,履职边界模糊,长江水上安全监管单打独斗的局面难以达到预期监管效果。

2风险管理和综合治理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面对以上重大风险和问题,反映出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方法已难以适应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安全管理理念,深化风险管理,推进综合治理,从战略上管控安全风险,从战术上消除事故隐患,有效防范、遏制事故的发生。

2.1风险管理的内涵及重要意义风险管理是针对风险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是识别、评估、控制风险的全过程,其核心是形成安全预控机制,目的是防止风险失控,保持安全状态。因此,风险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实质,也是本质安全的要义所在。实施风险管理,可以从根本上将风险消除或保持在可控、能控、在控状态,真正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预防为主”上来,真正使各级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做到“心中有数”,是实现安全监管由事后向事前转变、被动向主动转变、经验向科学转变的有力抓手,确保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持续平稳的好转。

2.2综合治理的内涵及重要意义综合治理原是指党和国家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战略方针,后被广泛应用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各领域。2014年公布的新《安全生产法》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基本方针,明确了“综合治理”这一重要的管理手段。“综合治理”需要明确以下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由“分”到“总”的关系。长江上涉水管理部门众多,但面对水上安全管理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无论哪个部门“单打独斗”都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坚持政府的统一领导,强化部门联动、综合施策、源头治理、多元保障,全面实施综合治理,水上安全管理效能才能大幅提升。二是由“总”到“分”的关系。依法行政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行政机关必须做到“法有规定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需要在“综合治理”的大框架下,针对当前存在的职权交叉、事权不清等问题,严格依法行政,厘清各自职责,统一执法标准,避免管理职责交叉、相互推诿。只有形成“政府领导有力、部门监管有效、企业责任落实、社会参与有序”的工作格局,“综合治理”的效能才能得以显现,服务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保障长江干线平安畅通的能力才能显著增强。

3着力构建风险管控工作机制

3.1健全完善标准规范事故源于隐患,隐患是滋生事故的土壤和温床。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就是要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机制,通过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和《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实施细则,明确安全风险类别、评估分级的方法和依据,明晰重大事故隐患判定依据。

3.2加强安全风险源头管控督促指导航运公司落实主体责任,推行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对航运公司重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监督、抽查,确定航运公司整体安全风险等级,实行差异化、精准化动态监管。推进航运公司诚信管理,督促船公司建立完善风险防控自辨、自评、自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自纠责任链条,实现安全可控、能控、在控,促进航运公司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3.3实施通航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全面梳理通航安全风险,评定风险等级,辨析致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针对性防控措施。对不同等级的安全风险,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加强高风险等级水域的监控和巡航力度,利用电子巡航远程监控与海巡艇现场巡航相结合的方式强化重点水域通航秩序管控,管控船舶通航秩序。根据风险因素的变化,定期对辖区通航安全风险和管控措施进行评估,实现动态管理,切实解决“认不清”“想不到”和“管不到”等问题,实现安全风险闭环管理。

3.4创新桥梁水域安全管理模式跨江大桥建成后,会使得现有的航道变窄,桥区水流流速流向发生变化,很大程度地影响到了桥区的通航环境,航行条件受限,容易引发船舶触碰大桥的险情或事故。海事部门应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探索并实施“一次审批、分批许可、节点维护”管理模式,从主体责任落实、安全意识树立、监管措施科学、部门协作高效、安全防护设施完善、信息化监控智能等方面探索桥梁管理机制,以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为主线,通过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切实增强桥区安全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4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4.1污染防治攻坚助力长江生态保护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海事部门要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推进共治共享,推动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合监管、船舶垃圾免费接收等制度有效落实,探索建立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不断强化船舶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加强生态航区建设、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深入推进美丽长江“五大攻坚战”,全力支持长江生态修复。

4.2积极推动政府主导的渡运安全管理定期联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渡运安全隐患排查、暗访督查工作,推动渡船隐患纳入政府挂牌督办,经政府主导完成隐患整改。推动地方政府开展渡口渡线优化撤并、投入资金升级改造及高洪水位下封渡水位和渡运时段核定工作。积极研发渡船监管移动执法终端,推动夜航渡船船名亮化改造,共同保障沿江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4.3大力推进多元共治打非治违持续和地方政府及水利、公安等涉砂管理部门开展走访沟通,以“保护江砂资源,保障安全畅通”为目标,按照职责分工,互相支持、密切合作,推进建立联合监管、联合执法、定期会商、重大问题协调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始终保持对非法采砂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针对浮吊船全面退出上海水域对辖区带来的监管压力,规范过驳区作业秩序,积极向地方政府献言建策,推动浮吊设施有序退出。促进港内船舶集中锚泊区交通船配备,疏堵结合打击非运输船非法载客,严防小船出大事。

5结束语

在党的精神的指引下,海事部门要立足发展实际,主动适应新形势,牢固树立安全红线意识、底线思维,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动态调整优化监管模式,强化规律分析应用,加快传统思维和管理模式的转变,为实施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余剑.水上交通安全风险识别与对策[J].中国水运,2015年.

[2]吴玲玲.水上交通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探讨[J].水能经济,2016年.

风险治理范文篇3

关键词:金融审计;企业融资;风险治理;长效机制

面对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的经济模式和依托平台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企业间的竞争力变得尤为激烈。因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变得举步维艰。若企业想要实现持续性发展,则必须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且不断发挥企业的优势。当前,融资问题是国内企业所面临的普遍难题。融资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路径之一,它往往影响并且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所以说,企业融资风险的治理则成了企业和学者关注的热点,也成了亟需破解的难题。金融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监督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的监督责任,为社会及企业内部的金融治理发挥了有效作用,对企业的融资风险更具监管和治理效应。因此,本文将基于金融审计的基本内涵、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和常见的融资风险分析、金融审计治理风险效应等基础研究下,构建金融审计长效治理企业融资风险的嵌入机制,以期通过金融审计的嵌入实现企业金融风险的长期治理效应。

一、金融审计的内涵

金融审计作为金融监督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承担了多种监督和审查任务,如对金融机构会计记录、财务报表以及其他财务活动真实性和合法性的监督和审查。金融审计对于企业的风险防范、国家金融安全治理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效应。在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中,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领域,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不可控和不可预测因素。因此,金融审计的重要治理效应和监督效应不容忽视,必须重视企业的金融审计工作。通过对企业审计内部环境的优化和改进,实现企业融资风险的长效治理。

二、企业融资主要方式及常见融资风险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不同的企业融资方式,其产生的融资效果以及遇到的风险也往往存在不同。因而,在对企业融资风险进行长期治理之前,有必要了解企业的常见融资方式以及其可能存在的风险。1.企业主要融资方式。(1)银行融资。企业融资最常用的方式之一是银行贷款。该融资方式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向企业进行放贷,并收取相关的放贷利息,从而实现企业和银行双赢的局面。然而,在银行融资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银行会对企业的财务、信用、规模以及实力等多方面进行考量,进而给出不同的贷款额度。此外,银行融资方式的程序相对较多,若某一个环节缺失,则企业的融资就会面临风险。(2)债券融资。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企业还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对于债券融资而言,其过程往往是由企业委托专门的承销机构对企业进行一定的评估,且由相关的法律部门出具审计报告和法律意见书。基于这些法律文件之下,企业可以向当地的政府部门请示发行债券,在完成审核和批准之后,可以选择债券融资的方式。(3)股权融资。股权融资是企业常见的融资方式之一。它的作业流程主要是企业发行股票、转换债券等进行企业融资。但是股权融资往往会产生控制权转移的问题。因而,企业在吸引融资的同时,要注重股权的合理分配,使得企业的控制权能够实时掌握和把控。(4)其他融资方式。除了上述的几种常见的融资方式。在企业迅速发展的环境之下,政策性融资以及政策性租赁等融资方式也成为企业进行融资的备选方式和手段。政策性融资往往指的是在国家政策的支撑下,有关政府部门对企业进行资金扶持的一种融资方式。融资租赁则往往是指企业通过租赁的方式获取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权。2.企业融资过程中融资风险的具体表现。(1)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在企业融资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往往会根据企业自身的实力、信用以及规模等做出判断,进而实行差异化的放贷额度。此外,在具体的放贷中,金融机构也会进一步压低其银行贷款额度,从而降低银行自身的放贷风险。而对于金融机构的这些保护性措施,往往会使得企业面临融资难及融96资成本较高的困境。在银行放贷的压迫之下,很多企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贷款支撑。且整个融资过程手续复杂、流程较多,融资过程存在着较多的风险。(2)融资模式选择不合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越来越广。如海外融资、担保换股利、互联网融资、供应链融资等方式随之出现。然而,对于国内的众多企业而言,其企业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面对新型的融资模式,很多企业盲目地进行选择,且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比融资方式的可行性。因此,在企业的融资过程中,很多的融资流程变得混乱,融资效果相对较差。同时,不合理的融资模式也加剧了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3)融资过程不规范。对于企业的融资而言,常常也存在着融资过程不规范,从而增加企业融资风险的情况。其一,对于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的企业而言,往往存在着税务不规范、偷税漏税等现象,这些问题一经查出,则直接导致企业融资失败。其二,企业内部管理较为混乱,业务流程不规范。在实际的企业融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流程,加大了企业业务交易的成本,导致企业融资的失败。其三,银行设定的收益率较低,在增加银行自身收益的同时,加剧了企业面临的融资成本,这也会导致企业融资的失败。

三、金融审计治理风险效应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审计的内容、形式、领域也在发展着改变。国内的诸多学者研究指出金融审计的主体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张维,2017;王志成,2018)。此外,关于金融审计的内容也从最初的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等基础内容逐步上升到对企业的绩效和风险进行审计。审计的领域也从银行延伸到非银行机构等。对于金融审计而言,它往往具有预防、揭示以及抵御等三类功能属性。对其金融审计治理的风险效应具体阐述如下。1.金融审计预防风险效应。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金融审计往往对其企业的经济金融风险起到了很好的防控效应。在企业融资的审计过程中,金融审计可以揭示企业金融面临的整体风险,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及时树立风险意识,促进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健全,及风险预警机制的落地生根。2.金融审计揭示风险效应。金融审计的核心内容是对企业绩效的审核,且进一步对其强化政策进行追踪。因而,在对企业融资的审计过程中,可以有效揭示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资金执行力问题,进而对其资金管理提出相关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对金融经济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过金融审计也可以去揭示企业金融经济的运行规律,揭露背后存在的机制扭曲、制度建设不到位及管理的缺陷等问题,从而优化现有企业的金融管理模块,提升企业融资的经济效能。3.金融审计抵御风险效应。在符合法律要求的基础上,金融审计会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系统的评估,从而对企业内部金融机构的经济负责人进行审计、监督,优化其财务管理。审计人员将会在市场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对企业金融机构存在的不合法行为进行坚决的查处和揭示。所以说,在金融审计的嵌入下,企业内部的金融环境将不断得到净化,其抵御融资风险的能力也会得以迅速提升。

四、金融审计嵌入的企业融资风险长效治理机制

金融审计应贯彻“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分散核查、发现疑点”的审计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预防、揭示以及抵制风险的治理效应,长效治理企业融资的风险。1.整合审计资源,建立企业融资风险的预警机制。整合金融审计的资源,构建企业内部金融审计、社会以及国家金融审计“三位一体”的监管机构,推进企业融资审计的体系健全。学者王永海(2014)的研究指出应该充分发挥金融审计的延伸性,拓展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审计业务领域,有效弥补企业融资风险审计中存在的不足,及时防范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同时,推进企业金融审计和金融监管的协调发展,全方位地区发现和预警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资金安全和面临的财务风险。2.创新审计技术,强化企业融资风险揭示机制。创新金融审计技术,充分运用当前互联网、远程、云存储、大数据的分析。学者吕劲松(2014)研究指出要形成新型金融管理审计模式,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推动“金审工程”建设。基于新型的审计技术下,企业的金融监管工作将更为有效。面对企业可能存在的融资风险,金融审计可以通过数字化方式及时识别和预测,并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揭示。另外,新型审计技术的应用下,企业融资的风险揭示将更为简易化,从而使得企业的经济决策者能够及时获取有关的风险信息,并做出判断。3.健全审计制度,推动企业融资风险抵御机制。健全金融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发挥审计的抵御功能。优良的审计内部控制制度不仅仅可以促进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同时还能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法律意识,使得企业的资金运转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据曹源芳(2018)的数据研究统计,2003—2017年期间我国关于金融审计的公布结果仅25个。对于审计领域而言,金融领域的审计结果是比较少的。基于此数据分析之下,可以看出我国金融审计的公开机制建设不健全。因此,可能会出现金融融资风险的审计监管力度不足,从而影响到金融审计的治理效应。此外,对于企业的金融监管机制不完善也可能会出现监管不到位,影响到企业融资的判断。所以说,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现有的审计制度,推动企业融资风险抵御机制建设,实现企业融资的低风险和安全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也面临着新旧动能转变,而有效的防范融资风险,对其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金融审计作为国家治理金融机构的重要手段,常常具有预警、揭示以及抵制风险等治理效应,对于企业的融资风险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效应。基于此,本文从金融嵌入的视角探讨了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风险治理机制。本文的研究指出,可以通过整合审计资源、创新审计技术以及健全审计制度等方式,达到建立健全企业融资风险的预警机制、风险揭示机制以及审计制度的目的,从而可以实现企业融资风险的长期治理效应。

参考文献

1.李洁,邹婷,秦菲.中小企业云融资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研究.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

2.张维.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新形势与对策.审计与经济研究,2017,32(01).

3.王志成.关于深化金融审计的几点思考.审计研究,2018(04).

4.王永海,章涛.金融创新趋势下金融审计监督体系构建.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4).

5.吕劲松,王忠.金融审计中的数据分析.审计研究,2014(005).

风险治理范文篇4

关键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国家以及浙江省安全生产及环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中,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销售等各方面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治理工作作出明确的指示。为了满足国家以及浙江省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以及隐患排查要求,同时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大部分企业都开始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以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使企业运行中能够从源头进行风险识别、控制和排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环保治理,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和管理的有效性,有效降低和杜绝安生生产事故的发生。

1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原则

1.1风险首位性

企业安全风险与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的构建中需要始终将风险放在首位,突出风险防范的重要作用,同时将风险防范工作向生产系统以及管理工作全面覆盖,特别是关键环节管理中必须要严格落实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1]。

1.2分级管控性

企业在安全风险与隐患排查双重机制的制定中需要采用分级管控的方式,对企业中各生产和管理环节深入调查和认真排查,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提升企业事故防范作用和预防能力,促进企业安全风险与隐患排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1.3全员参与性

企业的安全风险与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的构建中,需要将安全管理责任和任务下发到企业的具体部门、岗位和人员身上,使企业全员参与和落实,进一步促进安全风险与隐患排查工作的有效开展,保证责任和制度的落地。

1.4持续改进性

企业的安全风险与隐患排查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中,需要结合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以及安环管理工作进行,同时在实际落实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改进。在落实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机制落实问题,需要及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完善。

2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构建

2.1明确各机构职责

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构建中各部门都需要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并派遣专门的人员参与到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工作方案和制度的制定中。除了各部门领导之外,部门的骨干技术人员以及安全管理全部门人员都需要参与其中,特别是对于涉及到危险化学品等高风险的生产内容,必须要保证全员参与,同时聘请安全工程师共同制定双重预防机制[2]。在双重预防机制的构建中需要对制度建设的目标和责任范围、资金投入、建档监控以及考核标准等进行明确。并结合工作目标、各部门职责、保障措施以及工作要求等内容等做好细则的梳理。以此为基础对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方案进行细化和完善,制定具体的工作规划,并层层分解和落实。

2.2加强人员培训

公司安全风险与隐患排查预防治理双重机制的构建和落实中需要公司全员参与,而为了保证全体人员参与到积极性,可以构建相应的培训和考评制度。在培训工作中需要保证相关知识内容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使公司全体人员能够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责任等。并对保障措施进行细化,促进在具体工作中的有效落实。在培训中需要做好对专业人员培训的把关工作,专业人员是双重预防机制落实的关键,因此在这部分人员培训中可以构建更专业的双重预防机制学习知识体系,使专业员工在内部培训工作开展中能够采用更科学的方法。最后,企业还需要组织全体人员完善风险管理理论、风险分级、评估方法以及双重预防机制落实方法的培训,提升员工的风险辨识以及评估能力。

2.3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为了保证双重机制构建的科学性,所有机制条例都要具有相应的基础资料参考。因此在双重机制的准备工作中需要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在资料收集中包括国家以及地方法规以及政策文件、单位设施检测报告与相关设备材料,单位设计、安环评估报告、装置设备工艺流程图,本集团内容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安全生产预案,材料、设备清单等。这些材料都是排查隐患以及预防安全风险的重要依据,需要派遣专门的人员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保证资料收集的完整性。

3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实施策略

3.1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小组

为了保证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构建的科学性,需要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小组,在小组的带领下更好的落实双重机制管理工作。选拔相关技术人员或者作业方的代表担任组长,并对现场的施工工艺进行明确,合理分配安全专业人员、主管以及其他人员的工作任务[3]。组员的选择可以由组长决定,组长结合工作中各技术人员的表现,以及安全隐患排查和检查的需要,从熟悉安全管理的设备、技术、安全以及管理等不同的部门选择5名组员,共同完成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管理工作。

3.2做好作业识别工作

安全管理小组构建完成后,需要对企业各环节的作业内容和区域等进行熟悉,明确各项设备的操作规程,加强现场作业工作的管理,并落实实地考察工作,具体的核查内容如下:第一,加强对作业设备设施的标准以及运行状态的检查;第二,如果涉及到危险化学品需要查看危险化学品管理是否规范以及作业空间的光线、环境、空气流通是否合理;第三,在现场作业中可能会影响到附近的设施或者地下管线,需要做好安全距离保障工作;第四,检查施工作业中是否存在交叉作业的情况,确定能否有效控制各个关键环节;第五,检查各项作业中相关操作人员的资质,有效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3.3做好安全检查工作的分解

为了保证安全检查工作以及双重机制的有效落实,需要对安全检查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工作顺序可以将检查工作分为5~8个步骤,并明确各个步骤的具体要求,说明每个步骤都需要做哪些工作,使工作任务步骤的控制和分配始终保持合理的范围,并对各个步骤进行编号[4]。同时在各项作业的检查中也可以结合不同作业类型做好分步工作,针对各部门工作内容进行危害分析,结合各个步骤操作内容和顺序对其中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总结,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避免造成安全问题。在作业步骤划分开始之前,安全小组人员可以结合需要对作业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程序等进行观察,熟悉各项作业的操作方法。如果由于作业比较特殊无法直接进行观察,可以由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人员进行讲解,保证作业步骤的准确辨识。

3.4合理辨识危险源

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各项危险源的识别,在危险源的识别中需要充分考虑各个步骤的设备、材料、人员、环境以及作业方法五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五项作业中可以分为紧急、异常以及正常三种状态的评价和辨识。危险源的识别方法中包括对各项作业工作经验的交流,作业活动现场的观察,已有事故资料的查询以及类似企业危险因素的辨别等,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提升危险因素的识别效率,并将识别的风险内容列入到安全分析评估表中。在风险识别中制定明确的风险等级,低风险等级用蓝色表示,由班组以及岗位负责管控;一般风险等级用黄色表示,由车间、班组以及岗位管控;较大风险等级用橙色表示,由公司、分厂、车间、班组以及岗位管控;重大风险等级用红色表示,由产业管理部门、公司、分厂、车间、班组以及岗位进行管控。同时将风险四色分布图与作业风险比较图粘贴在公司的醒目位置,向公司内外人员进行公示,并在厂区平面图进行风险四色标注,如果存在重叠的风险需要利用清单进行说明,提升全员风险控制意识。

3.5管控方法

首先,针对企业生产以及管理的具体情况进行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并结合现有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预防和管理,使危险源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同时也能够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防。其次,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在识别出安全风险危险源后,如果发现采用现有的安全控制措施无法有效消除和预防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召集相关人员重新制定新的风险控制措施,结合风险问题制定详细的预防和控制方法。比如在预防机制的制定中可以具体到一旦发生风险需要切断哪个阀门,并对阀门进行编号,保证安全风险发生后能够及时找到指定阀门并进行切断。在双重防控机制的构建中需要结合工程控制、管理措施、个体防护、应急处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在控制措施制定完成后,通过风险评估的方式,对已经采取控制措施后的风险程度进行分析,并将参与风险列入到安全分析评估表中,进行进一步观察和控制,保证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的安全范围内。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构建中,需要结合企业生产特点以及管理情况,号召企业全员参与机制的制定和落实工作。制定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对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面管理,做好安全检查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排查工作,保证企业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欣欣.构建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J].化工管理,2021(8):100-101.

[2]龚江安.化工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管理措施探究[J].化工管理,2021(7):89-90.

[3]朱育志.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对企业管理的提升与促进[J].科技与创新,2020(13):106-107.

风险治理范文篇5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风险;治理对策;分析

1加强电力企业财务风险与治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猛发展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显著加快,社会的各个领域对电能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建立稳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电力企业成为当务之急,而且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瓶颈产业、上游产业与基础能源产业,它的生存发展进步直接关乎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水平。另外,我国的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依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与经营亏损等各种各样的经济危机与困境,这非常不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健康发展进步,因此必须要不断的加强电力企业财务风险与治理工作。

2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科学内涵及构成

2.1财务组织结构风险。总的来说,所谓的财务组织结构风险就是财务信息的纵向流动缓慢且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失真,往往不少人员认为电力企业是国有独资垄断经营且有国家政府来包办一切而造成对财务风险意识淡薄,而且财务组织结构风险还体现在许多企业高层管理领导者难以形成较高的工作效率,这在客观上导致资金成本的损耗严重。另外,还必须要深入了解经营亏损这个概念,它是指相关的电力企业如果难以在短时间内转亏为盈,就有由于危机难以及时有效的化解而出现破产,它还会直接导致由产品生产与销售形成的主营业务利润不足以生成足够的现金,进而需要不断加强对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治理。2.2财务管理失误引发的风险。所谓的电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失误引发的风险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内部控制风险,它最为直观的反映就是令控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形成预期的效果,加剧电力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事故,而且因为农网改造等因素导致的电力企业普遍存在高负债率,还会造成现金支付困难与财务调度不足。②资产管理不当风险,例如大量的长期挂账的不良资产而造成资产收益率较低,更甚至是在出资人管理不到位、变更不记录、产权不明确等方面加大了电力企业的风险,不过只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控就能予以强有力的克服。

3当前我国电力企业财务风险与治理中的不足

虽然当前我国的电力企业财务风险与治理能力在科学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的带动背景下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与成就,但是其在实际的应用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迫待改善,最为典型突出的就是许多从事财务风险分析的工作人员不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对待工作玩忽职守且不够认真负责,难以灵活的应对财务管理失误或者不当引起的风险。另外,难以充分调动起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创造性,对财务组织的结构风险认识不够科学合理,总之,希望相关的专业负责人对上述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善解决。

4加强电力企业财务风险与治理的有效策略

4.1加强成本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要对工程造价进行严格的审核并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为生产成本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还要将与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相密切关联的电力生产的员工与原材料等制造费用与直接成本归入到产品的成本费用中去,注重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对自身闲置的资产或对外投资形成的低效益资产要进行剥离。另外,不断加强对电力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增加企业自有资金及时还贷并减少在建期利息,通过业务数据的集中存储与实时采集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还要令相关企业的领导负责人不断加强对员工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的深入教育培训,不断致力于提高员工的素养。4.2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管理水平。①实行资金预算管理与建立现金流量的监督约束体系,尽可能的使得每一个阶段中的资金流动起来以逐步加强对企业资金的控制力,全面综合的整治电力企业的年度生产计划与目标;②进一步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并探索账户集中的科学合理模式,合理界定各级资金管理机构的职责,充分利用挖掘现代技术以建立网络结算系统,强有力的推行集团账户与虚拟现金池;③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分析重要项目的特性及变动趋势,拓宽融资渠道并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还要依法建立完善高效科学、有效制衡与权责明确的组织体系,良好的应对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电力企业财务风险与治理对策进行探究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电力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中面临着诸多的严峻挑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财务风险控制与治理,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并推进电子市场建设,尽可能的满足当今社对电量的巨大需求,进而从根本上构建协调稳定的电力企业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春杰.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4):215~217.

[2]付丽蓉.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6(14):303~305.

风险治理范文篇6

关键词:风险投资;公司治理;影响途径;影响效果

一、雷士照明简介

雷士照明(2222.HK)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该公司自1998年创立以来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通过自主研发体系,开展持续创新运动,为大众提供高效节能、健康舒适的人工照明环境。产品涉及LED室内、商业、办公、建筑、工业、光源电器、家居等领域,特别是商业照明一直保持行业领导地位。在国内,雷士照明拥有广东、重庆、浙江、上海等制造基地,并设立了广东和上海两大研发中心。全国37家运营中心和3000多家品牌专卖店组成完善的客户服务网络。在全球,雷士照明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经营机构,展开国际化营销战略。雷士的照明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被众多著名工程和知名品牌所选择,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天津地铁、武广高速铁路、上海虹桥交通枢纽等著名工程,希尔顿、喜来登、洲际等星级酒店,宾利、宝马、丰田等汽车品牌,美特斯•邦威、劲霸、鄂尔多斯等服装品牌,并成为广州2010年亚运会灯光照明产品供应商。

二、雷士照明与风投“共舞”之路

(一)创始股东纷争,毛区健丽入资

1998年底,吴长江与另两位股东分别出资45万元、27.5万元和27.5万元,以100万元的注册资本创立了雷士照明。2005年,雷士照明创始股东之间出现纷争,最终,另两位创始股东各自以8000万元人民币向吴长江转让所持全部股份,吴长江获得雷士照明100%股权。但由于要支付1.6亿元股权转让款,雷士照明陷入了现金流危机。之后,在柳传志的协调下,与联想控股有合作关系的叶志如借了200万美元给雷士照明(即“债转股”)。然而,这对于雷士照明而言只是杯水车薪。此刻,亚盛投资的毛区健丽抓住了雷士照明急需资金而尚未找到合适投资人的间隙,果断联合其他几位投资者,于2006年6月向雷士照明共投入994万美元,由此获取雷士照明30%的股权。此刻,吴长江占有雷士照明70%股权,仍然是具有绝对控制权的第一大股东。

(二)风投机构登场,创始股东黯然神伤

2006年8月,在毛区健丽的撮合下,软银赛富向雷士照明投入2200万美元,获取35.71%的股权。随着上述几笔资金的流入,雷士照明现金流危机得以化解,而吴长江的股权比例也下降至41.7%,但仍然是第一大股东。2008年8月,雷士照明因并购再次融资,高盛注资3656万美元、软银赛富注资1000万美元。至此,软银赛富成为雷士照明第一大股东(36.05%),吴长江退居第二大股东(34.4%),而高盛成为第三大股东(11.02%)。2011年7月21日,施耐德耗资12.75亿港元,从软银赛富、高盛以及吴长江等六大股东手中购得2.88亿股股票,成为雷士照明第三大股东(9.22%)。然而,2012年5月25日,吴长江毫无征兆的以“个人原因”,辞去了雷士照明一切职务。之后接替他出任董事长的是软银赛富的阎焱,接替CEO的则是施耐德的张开鹏。

三、风险投资影响雷士照明治理的途径

(一)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股权结构是影响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因素,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容易导致公司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发生背离,创始股东具有以牺牲外部股东的利益获取私有收益的动机,也较易挪用公司资源以谋求自身利益。雷士照明在引入风险资本之前,由公司创始人吴长江100%控股,股权高度集中。在先后引入毛区健丽等人以及软银赛富、高盛等风投机构之后,吴长江的持股比例持续下降,到雷士照明IPO之时,已经下降至29.33%,退居第二大股东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雷士照明的股权集中度,对创始股东起到了一定的制衡作用,对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二)对董事会结构的影响

风险投资家积极地参与被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其中最典型的途径是进入该公司的董事会。董事会是风险投资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之一,其目的在于监督企业运营,检查和平衡执行董事决策,同时维护自身利益。雷士照明在引入风投之前,董事会完全由吴长江一人控制。在引入风投之后IPO之前,董事会由7个席位构成,其中吴长江及其行动一致人占有两个席位,而风投机构占有三个席位;IPO之后不久,施耐德入驻雷士照明,董事会由6个席位构成,其中吴长江及其行动一致人占有两个席位,而风投机构占有四个席位。风投机构通过获取雷士照明董事会席位(而且具有比较优势)介入企业的经营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风投机构和雷士照明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委托成本,最终将有助于雷士照明治理水平的提升。

(三)对管理层更迭的影响

管理层是企业战略的执行者,管理层的风格、能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运营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当创业企业家的风格、能力、行为与风投机构相悖时,很有可能被踢出局。在引入风险资本之前,吴长江是雷士照明的“大家长”,在长期的独裁式管理过程中,他更多的依靠具有“江湖义气”的人格去感染人,进而达到管理的目的。然而,在引入风险资本之后,吴长江并未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治理规则,在管理上依然自作主张、独断专行,以至于多次发生无视董事会和上市公司章程的行为,例如绕过董事会将总部迁至重庆、未经董事会批准便发放高管奖金、违规品牌授权、拒绝履行董事会决议、霸占重庆基地等行为。这些行为与风投机构的治理理念是相悖的,最终导致吴长江被踢出局1。

四、风险投资影响雷士照明治理的效果

(一)正面效果

1.助其化解资金危机

雷士照明创始股东纷争的结果是另外两位股东出局,但由吴长江出资1.6亿元人民币购买他们的股权。这笔巨款使得雷士照明陷入现金流危机。之后,风险投资先后共注入3394万美元,折合人名币约2.6亿元2,这不仅足以支付出局创始股东的1.6亿元股权对价,余款约1亿元更是可以用来补充营运资金。可见,正是风险资本的雪中送炭,才使得雷士照明化险为夷,资金危机得以化解。

2.助其完成垂直整合

2008年,雷士照明从战略层面规划,决定收购世通及其全资子公司三友、江山菲普斯和漳浦菲普斯,以实现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然而,雷士照明自有资金并不足以实现收购目标。在此情况下,风投再次向雷士照明投入4656万美元3,帮助其成功实现收购目标,提高了雷士照明节能光源的生产能力。这一收购行为也很快反映出资源整合效应,雷士照明的节能灯业务毛利率由2008年的14.4%提高到2009年的21.6%。之后,在风投的帮助下,雷士照明又成功收购上海阿卡特,从而大幅提升了电子镇流器的生产能力,电子镇流器毛利率也由2008年的5.1%提高到2009年的16%。可见,正是在风投机构的积极参与下,雷士照明才得以顺利实现其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目标,并且很快发生协同效应,促进了雷士照明价值的提升。

3.助其实现上市目标

被投资企业成功上市,不仅是风投机构的重要退出机制,而且也是被投资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重要推动力。在雷士照明引入风险资本之时,IPO同样成为其重要的战略目标。在风投机构的帮助下,经过四年的共同努力(从2006年引入风险资本算起),2010年5月20日,雷士照明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发行价2.1港元/股,发行6.94亿股新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3.85%),募资14.57亿港元,这为雷士照明的后续发展注入了充足的动力。上市当年,雷士照明就表现出了强劲的上升势头,净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分别高达187.33%、398.27%。

(二)负面效果

1.乘人之危,风投趁火打劫

资本是逐利的,风险资本更是如此。在雷士照明几度需要资金时,风投都慷慨解囊,而实际上却是趁火打劫,过度低估雷士照明价值,以极低的成本获取了超额的回报。以毛区健丽为例,她与其他几位投资者共投入994万美元,却取得了雷士照明20%的股份,4而这笔投资的市盈率估值仅为4.7倍,远远低于一般企业IPO时8-10倍的市盈率。在雷士照明IPO之前,毛区健丽通过多次套现近1200万美元;雷士照明IPO之后,毛区健丽剩余的股份大概有1.38亿股,在股价4港元左右又陆续套现大约8000万美元。综合计算,毛区健丽的投资回报率高达20倍左右!而对于后来引入的软银赛富和高盛,相较于IPO价格,其投资回报率也分别高达5.73倍和1.53倍。

2.矛盾激化,雷士大伤元气

在雷士照明IPO之前,风险资本的引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雷士照明价值被严重低估进而被“打劫”,但对于缓解雷士照明的资金危机,帮助其完善公司制度,以及帮助其实现垂直整合以及IPO目标,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雷士照明IPO之后,在软银赛富的推动下,2011年7月21日,法国施耐德电气以战略性股东的身份入驻雷士照明,成为雷士照明第三大股东。此后,各风险投资机构作为一致行动人,与创始股东吴长江的矛盾逐渐激发,最终导致吴长江在2012年5月25日被踢出局。在之后长达一年时间里,吴长江与风投展开了激烈的控制权之争。在这个过程中,雷士照明元气大伤,根据年报披露,雷士照明2012年税前利润为1.16亿元,同比下降81.4%!

五、研究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风险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通过介入公司治理,推动被投资企业快速成长,也有可能通过介入公司治理,攫取被投资企业控制权,甚至可能将其推向生死存亡的边缘。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启示:1.风投机构要合理介入被投资企业治理,同时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创始股东;2.创始股东一方面要警惕因股权被过分稀释丧失控制权,另一方面要积极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3.全面看待风险资本对被投资企业治理的影响效果,它既有可能产生正面效果,也有可能产生负面效果;4.对于被投资企业和风投机构而言,双方只有在充分信任和沟通的基础上,搭建一个科学的公司治理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合理适度的共同参与公司治理,才有可能实现双赢。

作者:金波 单位:上海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2]刘国丰.中国风险投资对被投资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以中小板上市公司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09(05).

风险治理范文篇7

1电力营销概述

1.1营销安全风险的含义

在进行电力营销的工作当中,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会使得工作人员、电力设备、电网安全运行、电力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产生一定的风险,这就是电力营销的安全风险。而电力营销安全风险管理就是指相关管理人员为了避免和消除安全风险,而进行的风险识别、评估、管控等具体的方法,以实现电力营销工作的正常进行。由于电力营销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常常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积极主动的对营销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治理。

1.2电力营销的特点

电能作为一种商品的时候,它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产品,具有不可存储性和不可鉴别性;再加之发电商和电力客户是电力营销工作的主要对象,是电力营销区别于一般的市场交易,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

1.2.1整体性强

电力系统中包括了电能集发、输送、变配、使用等功能,并由其构成了一个整体。在电力营销的过程中,这些紧密联系的分支始终贯穿于电力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如果缺少了其中一个环节,就会使得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对于供电的安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维系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营销的工作人员必须为电力用户提供整体性的服务。

1.2.2服务性强

在电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之下,电力工作作为社会三大基础产业之一,使电力营销工作具有服务性较强的特点。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无论是人们的生活用电,还是社会生产用电,都给电力营销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电力能源的不可存储性,要想维持企业与客户之间良好的沟通和紧密的联系,就必须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能源,以优质的服务来构建二者之间交流的平台。

1.2.3技术性强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行业也逐渐从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进行转移,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在电力能源的生产、销售和经营的各个环节之中。在电力营销的工作当中,充分实现了电子化的运营管理、信息化的计量配置、自动化的信息传送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证明了电力营销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电力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构建现代化的电力营销模式。

2电力营销中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

在电力营销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当中,主要存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相关的研究理论成果十分匮乏。目前的电力营销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主要是在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当中抽离出来的,有针对性的相关管理研究比较少,虽然项目风险和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营销工作的逐渐变化,已经不再适应。②具体的营销安全风险管理的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暂时得不到确切的保证,单一的风险评估模式已经无法使用现代化电力营销的现状;另外,电力企业也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使得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的得到有效的解决。③由于电力营销的安全风险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使得对于风险源的分辨和确定增加了难度,再加之电力企业对安全风险源的划分不是十分的明确,使得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受到了制约。

3电力营销中安全风险的治理

3.1构建营销安全风险防控管理体系

电力营销安全风险防控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以流程优化为核心主线的,这种体系的构建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上述中所提及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法的单一性。电力营销安全风险防控管理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对安全风险工作的科学的有机整合。其中,以营销安全风险防控的总体目标为导向,以营销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为基础,以制度化的标准预警系统为保障,从安全风险的预估与评价、安全风险的应对与解决、安全风险的善后与总结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问题的治理。

3.1.1安全风险的预估与评价

在对电力营销安全风险问题的治理方面,在安全风险之前的预估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要想进行有效的安全风险预估与评价,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工作人员的提前意识水平,特别是对电力营销服务中的安全风险隐患的意识,如果工作人员的提前意识水平较高,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安全风险的产生。另外,对于电力营销的相关设备,特别是信息网络系统进行有效的检查,对电力设备及时的进行检修,是进行安全风险预估中的另一重要举措。

3.1.2安全风险的应对与解决

对于电力营销安全风险的应对与解决,是在发现了安全风险问题之后所进行的。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对已存在安全风险进行及时的辨别,掌握其特性,并有针对性的灵活运用相关的解决措施进行治理。

3.1.3安全风险的善后与总结

很多电力企业单纯的认为只要解决了安全风险的问题就足够了,实际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电力营销安全风险的善后与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电力营销中的安全风险问题得到有效的治理以后,还需要对受到影响的电力用户进行必要的沟通和解释,这不仅关系到电力企业的企业形象和口碑,也关系到电力企业行业的服务素质。另外,在电力企业的内部也要开展相关的总结会议,这不仅有利于对安全风险的治理,还促进了电力营销工作的水平。

3.2建立营销安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建立电力营销安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是电力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电力营销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主要分为五个层次,以总经理为最高监管人员,下设各个电力系统的安全中心技术人员,上下联动,实现对电力营销安全风险的管治。电力营销的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仅仅是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还包括相关的执行、实施和反馈等内容。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充分发挥各个管理层的执行力,进行分工明确的有序监管,以实现电力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

4结束语

风险治理范文篇8

关键词:城镇燃气行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研究

1引言

2016年1月6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对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做出要求,提出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同年10月11日,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提出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思路、目标及工作要求。全国各省市、各行业开始积极推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2双重预防体系的建设重点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是双重预防体系的核心,是基于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机理,从危险源入手,重点管控重大风险,防止风险转为隐患;重大隐患限期治理,防止隐患变成事故。从而构建管风险、治隐患两道防火墙,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防控能力。双重预防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有4个重点:一是强调风险意识,把安全生产关口前移,从隐患排查治理前移到安全风险管控;二是措施落地,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是依附于企业具体业务开展的,因此,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必须与业务结合才能取得实效;三是过程管控,从业务投入运营的全过程进行管控,而非发现隐患的被动处置;四是基础建设,从基层员工、基础业务中找风险、做管控,查隐患、促整改。

3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双重预防体系的推行模式是自上而下,有实施要求、有时间期限、有验收标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行业建设标准要求较为笼统,企业不知道如何推动,而有的行业建设标准要求过细,企业“深陷其中”;部分经营企业将完成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视为完成政府任务,机械化的完成体系建设,体系与实际执行完全脱节;部分企业认为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是一项静态的专项活动,建立后不需要持续完善、动态更新。种种问题,与推动双重预防体系的初衷大相径庭,部分企业安全生产现状未得到有效改善,安全风险长期存在。

4城镇燃气行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城镇燃气是通过门站从上游接收气源,依次通过高、中、低压管道输送到千家万户,行业内部的业务生态各不相同。燃气工程涉及大量相关方;输配管线长达几千公里,途径铁路、河流等地形地貌,周围存在工厂、学校、小区等人口流动、密集区;客户端燃气设备分布在千家万户;另外有加气站分布在市区繁华地带,燃气汽车奔跑在大街小巷。因此,在城镇燃气行业建设双重预防体系,不同于一般的封闭式工厂,其风险和隐患呈现出点多、线长、形态各异、差别巨大的特点。在城镇燃气行业建设双重预防体系相较于一般行业更加复杂。双重预防体系是管理工具,如何在城镇燃气行业落地实施,因地制宜,发挥实效,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4.1融合已运行的安全管理体系

国务院及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生产经营企业、安全评价机构等为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从自身角度出发,已经发展出不同的安全管理体系,如安全生产标准化及城镇燃气安全生产标准化、要素化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双重预防体系与此有何关系?ISO45001体系中6.1.2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机遇的评价,即为风险的辨识与管控,是该体系的核心要素。目的是通过PDCA循环,不断管控企业风险,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不断优化,与双重预防体系的风险分级管控是相同的。ISO45001是一个定性标准,即标准内容只规定理念、纲领性要求,没有具体可操作性条目,优点是灵活多变,专业机构可以基于不同企业特点建立个性化体系,有利于百花齐放;缺点是可操作性不强,通过认证需要专业的机构辅导进行。GB/T33000-201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规定了8个一级要素(目标职责、制度化建设、教育培训、现场管理、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管理、事故事件、持续改进),28个二级要素,其中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是一级要素之一;《城镇燃气经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燃气场站管理、燃气管网管理、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管理、燃气用户管理等燃气特色管理。有具体的评审条目,可操作性强。与双重预防体系具有大量的相同之处。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双重预防体系与ISO45001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因此,企业应将双重预防体系与现有安全管理体系相融合,从而有效提升安全管控能力。

4.2结合燃气企业的具体业务

燃气行业各个业务板块相差较大的特点决定了在建设双重预防体系时应针对不同业务特点推动实施。4.2.1风险分级管控使用工作安全分析法(JSA)和预先危险分析法(PHA)对以上作业开展风险辨识,JSA适用于工作步骤明确的作业,逐步分析风险;PHA适用于固定的设备设施的风险分析,通过考虑其工作原理、操作规程、以往事故事件等方面,对人、物、环境、管理4个因素开展分析。使用风险矩阵法判断风险大小,并按照消除-替代-工程控制、隔离-管理措施-个体防护的优先级原则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在工程方面,重点针对相关方管理,应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管控风险,从承包单位的资质、人员资质、入场教育,以及顶管施工、定向钻施工、钢管焊接等重点施工工艺和深基坑作业、临时用电、带气作业等危险作业。在场站方面:对门站运行监控、场站工艺系统、配电系统、排污作业、维修保养、调压、LNG储罐及气化装卸车等作业和设备;以及加气站压缩生产、车辆充装、变配电、设备维修、槽车运输、LNG充装卸车等作业开展风险辨识与管控。在管网方面,一方面是巡线、检测(地埋管线)、维护(调压箱、调压站)、置换通气、维修(不停输开孔、金属管道气割、焊接)、应急抢险等作业;另一方面是针对燃气管网,建立管网风险评估体系,结合管道材质、压力机制、敷设年限、埋设深度、钢质管道防腐层破损情况、管道泄漏情况、第三方破坏情况、管道阴极保护建设情况以及管道敷设周边环境,划分风险等级。充分考虑燃气管道容易遭受第三方施工破坏的不利形势,优化市政管网、庭院管网以及附属设施的巡查模式,及时准确掌握施工信息,降低施工破坏燃气风险。在客户方面,内部主要包括:置换通气、入户安检、户内维修、灶具安装与维修、仓库管理、应急抢险等作业的风险辨识与管控;外部是针对客户端燃气设备设施,可从通气年限、安检发现隐患数量及严重程度、居住人群(租房、群租、老年人、回迁等)以往是否发生事故事件等因素考虑,按小区划分风险等级。在对以上作业进行风险分析时,应考虑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和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的风险,尤其是外来的人员和设备设施,如场站内的动火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等。同时要考虑行业、企业同类作业、设备以往发生事故情况,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的应急处置等。4.2.2隐患排查治理在工程方面,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检查施工安全技术交底、人员进场前教育培训、劳动防护用品佩戴,对于深基坑作业、高处作业、起重吊装作业等危险性较大的作业,要检查实施方案、特种作业设备设施状况、人员证照以及作业审批情况,同时检查现场基坑支护、逃生通道设置等措施的落实情况。从人、机、环境、管理4个方面排查各类隐患并及时整改。在场站方面,针对加气站、门站、储配站、高中压调压站等不同燃气场站特点组织开展隐患排查,重点检查压缩机、CNG高压储气井、LNG储罐、过滤器、调压器、阀门等各类设备设施的运行状况、维护保养记录,另外,针对场站要定期开展消防专项检查,在秋冬季节,北方地区各类场站要及时检查场站内外部环境,清除枯草、落叶,消除火灾隐患。在管网方面,在日常巡线、泄漏性检测和外防腐层检测的基础上,探索应用光纤预警、阀井泄漏预警、调压设施智能诊断、无人机巡检等技术或设备,及时发现管道安全范围内工程施工、违章占压、管网或附属设施漏气、井盖等设施破损丢失等各类安全隐患,从而有效治理,确保输配管网安全运营。在客户方面,提升入户安检率,针对长期未入户安检的用户,可采取短信预约、IC卡锁卡、关阀停气、加大入户激励等措施,争取入户检查或停气。分级管控户内隐患,重点治理漏气、管道严重锈蚀、使用危险热水器、橡胶软管有接口或破损、双气源、燃气设施经过卧室等严重隐患。针对老旧小区、租房户等隐患严重的片区,联合社区、街道等单位,重点开展安全宣传、免费维修、更换燃气设施等风险管控措施。4.2.3保障措施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是双重预防体系的核心,要达到双重预防的目的,需要企业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作为保障。在组织机构方面,应制定工作方案,有工作要求、责任划分、时间期限,并定期公示,加强内部沟通交流。在目标责任方面,可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纳入目标责任书,全员签订,落实责任。在教育培训方面针对不同管理层级开展相应的培训,强化员工对岗位风险、作业风险的认识。在管理制度方面,将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纳入制度体系运行。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针对行业特点,企业应当在工程、场站、管网、客户各业务板块开展信息化建设。第一时间将隐患信息上报,实现安全隐患从发现到整改的全过程管控,以及对安全隐患的统计分析,提升管理水平。在文化展示方面,在场站设置安全风险四色图、安全生产风险告知牌,员工每人持有岗位应急处置卡。

5结束语

构建安全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是新时期党中央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部署。燃气行业作为市政公用行业,承担着为下游用户提供安全清洁能源的重大责任,燃气输配系统或用户端一旦出现事故,涉及面广、影响巨大,做好安全工作尤其重要。扎实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风险,不断提升燃气经营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和应急管理能力,方可促进燃气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圆圆,邹本莲.双重预防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融合建设[J].山东化工,2019,248(20):237-239.

[2]靳建顺.同煤集团选煤厂构建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7(11):61-64,68.

风险治理范文篇9

[关键词]新疆;资源税改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一、引言

近期学界和官方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管理在提法上有些变化,之前更多地用“消减”,现在则开始使用“控制”这样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这意味着随着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们开始用更为开阔和远瞻的视角来对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问题。治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必须明确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逻辑,尊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逻辑,正确对待已存在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政府财政造血功能的加强,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治理具有积极效应。2010年7月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后十年战略总体自标,明确资源税改革将从新疆扩大至整个西部地区。资源税制改革,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亦有积极效应,本文拟以即将扩大化的资源税改革为例,阐述论点。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既有努力与忽视之笔

(一)既有努力

政府一直在努力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按照Hana对于政府债务的分类,将地方政府债分为直接显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和或有隐性负债。相应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以分为直接显性负债风险、直接隐性负债风险、或有显性负债风险和或有隐性负债风险。针对日益积累的地方政府债务,近期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努力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债务显性化和加强预算硬约束方面。2009年财政部代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元的地方政府债,以预算管理作为控制手段,地方政府债务显性化迈出重要一步。2010年地方政府债蓬勃发行的势头似乎不减。对于所发行的地方债的使用和管理,财政部出台了若干制度,从地方债的使用、支出管理到使用过程中的预算监督,以及到期债券地方政府不能偿还的惩罚都进行了比较具体的约束和规定。而对于已发行的地方政府债,从使用用途到偿还,以及不能到期偿还的惩罚,中央也出台了比较细致的规定进行制度约束和预算硬约束。考察已出台和正在出台的地方政府债务控制对策,发行地方政府债可以看作是将隐形负债显性化,强调对既有债务加强预算硬约束等是试图通过严格的财经纪律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近期对清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的关注和政策推进。是防范因地方政府担保引发的或有负债风险侵及银行业,可以看作是规范或有隐形负债的积极举措。…

(二)忽视之笔

考察既有文献,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论述研究渐多,但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目的表述并不明确,对既有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举措和未来财政改革的衔接的关注也并不多。

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目的不明确。任何财政政策的出台都服从于特定政策目的,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种种举措的出台也服从于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目的。理清目的,明确方向,举措更容易得到理解以便施行。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目的的明确表述,似乎被忽视了。地方政府债务控制的目的是什么?是否一定是消减地方政府债务以达到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目的?显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目的,是控制风险带来的损失和收益,消减地方政府债的终极目的是地方政府债扩大不至于到财政不可控的地步。借鉴HanaPolackova(1998)提出的著名的“财政风险矩阵”,考虑我国债务构成级次,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负债主要包括省、地市、县、乡镇四级政府负债。地方政府债务可以分成直接显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和或有隐性负债四大类,相应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包括直接显性负债风险、直接隐性负债风险、或有显性负债风险和或有隐性负债风险四大类。控制风险首先要认识风险,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首先要认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然而现实中,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具体规模却难觅准确数字,也缺乏权威统计。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确定性,以及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的难以把握,把人们的视角较多地引入到如何消减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似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带来的一定是损失。必须认识到,在管理学视角之下,风险不仅仅是损失的代名词。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告诉我们,风险带来的可能是损失,也可能是收益;较高的风险不仅意味着较高的损失,还可能意味着较高的收益。风险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完全消除风险,事实上,风险也不可能完全消除,而是控制风险。必须明确,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并不等于消除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而是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发生的情况下,控制地方政府风险带来的损失和收益:如果有损失,通过控制风险使地方政府财政损失最小化;如果有收益,通过控制风险,使地方政府收益最大化。

2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与未来财政管理改革的衔接。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路径决定了中国在预算领域内的改革也是渐进路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作为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出于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目的而出台的各种预算举措和体制变革往往是在谨慎试点中推进,呼吁很久的资源税改革也是近期决定在新疆试点。局部试点,或者单项措施的出台,无论是出于经济稳定或者政治稳定的需要,还是出于经济发展的必然,都不能对既往全然否定,而且每项预算举措的出台必须考虑到与未来的财政管理改革衔接,这样的变革和创新才是审慎可取的。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表现在地方政府,但究其产生的原因,政治的集权和财政的分权体制框架下造成的所谓事权与集权不对等是重要原因。地方政府风险爆发,初步的恶劣影响表现为地方财政困难无力维持经济健康循环,但单一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作为上级政府的中央政府难免受其所累。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治理放在整个国家财政管理的框架中考虑,种种对策的出台与国家未来财政管理改革的大方向衔接,才是善治之道。未来的财政管理,必然强调可持续性、科学发展,低碳经济时代必然注重环境的和谐发展;综合治理要求对于财政收支的管理将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预算年度,中期预算框架将被引人,权责制的政府会计将逐渐被运用于政府会计的实践;在国家和国有企业的关系中,政府作为管理者获得税收收入,同时作为出资者也应分享国有企业的红利;伴随从税收国家到预算国家的演进过程,对政府预算约束势必更加刚性。必须看到,在目前约束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种种努力中,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与未来财政管理改革的衔接被忽视并非善治之道。

三、资源税改革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治理

资源税从价计征的改革符合资源税设置的目的,资源税成功改革对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有益,具有双赢性。对于地方政府,资源税改革有助于地方政府财政汲取能力的扩张;对于中央政府,资源税改革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措施;而资源税改革本身,也是符合财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行分税框架下,这样的改革对于地方和中央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都具有积极效应。

(一)有助于外部成本内部化

资源税改革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点是通过合理的资源税制设计将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内部化,解决由于资源开采给经济社会带来的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等诸多负面影响,即外部性问题,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一个具体税种的征收,税率的选择十分关键。税率过低,无法解决资源开采的负外部性;税率过高,超出了资源开采企业的负担能力,企业失去开采资源的动力,政府仍然无法获得税收收收入。通过科学合理设计税率,既能实现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又不至于负担过高使纳税人亏损,有助于外部成本内部化。

(二)计征方式改革使资源型地方政府分享资源价格上涨利益

不合理的资源税费体系是石油公司在油价上涨中获取超额利润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更不是唯一的因素,造成石油企业暴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资源税费体制既不完善又不合理。现行资源税费体系在制度上设计了名目繁多的税(费)种,如资源税、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和采矿权价款、特别收益金①等等,但由于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率较低,难以起到调整各方利益的作用,而少数资源垄断企业的特殊地位使得一些税(费)种在实践中难以得到实施。将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可以使资源型地方政府分享资源价格上涨的利益,增加当地财政收入。一个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地方政府,其抵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能力绝不会弱于地方财政收入不稳定的政府。

(三)资源税从价计征对扩大地方政府财政汲取能力具有积极效应

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符合经济发展方向的完善的税收制度有助于政府在预算管理上做到优秀。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上,无论是努力实现地方政府债务的显性化,还是加强预算硬约束,或者建立地方政府风险预警机制,都不如完善的、中央地方合理分权的税收制度设计,妥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合理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之道才可成功。资源税是资源开发型城市的收入来源之一,资源税改革是中央政府通过税收制度设计支持地方政府的重要改革,也是中央地方财政合理分权的重要决策。资源税从价计征的改革对于扩大地方政府财政汲取能力具有积极效应,资源税改革为资源开发型的地方政府治理地方政府风险提供很好的机会,以资源税改革为契机,完善现有分权体制,有助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的积极治理。

(四)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拓宽地方税基

目前我国资源税税目包括原油、煤炭、天然气、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七个税目,水、黄金等资源并没有列入资源税税目,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较小。虽然费和税都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费和税相比,就法律层次而言,由于每一税种的征收都要预先以法律形式规范,税收相比于收费处在更高法律层次,政府强制无偿取得的税收收入比收费具有更强的预算规范性。资源税税目向水资源、黄金资源等产品扩大,一方面有利于鼓励资源节约利用和开采;另一方面,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使征税税基扩大了,而规范的税制设计使地方政府对其预算内财力增长有了更可控的把握,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增长使地方财政可以具有更强的可控制的抵抗债务风险的能力。

(五)输血不如造血

针对地方政府债务分类和控制难度,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显性化可以刚性地方政府债务。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是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尽可能显性化的举措之一。地方政府债的发行,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中短期困境,犹如中央政府以特定政策完成对地方政府的一次财政输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走向治理之路,中央政府是持续输血还是完善地方政府的造血机能?中央政府是授地方政府以“鱼”,还是授地方政府以“渔”?地方政府更想获得的是“鱼”还是“渔”?结果不言自明。地方政府财政汲取能力的强化才是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根本之道。

(六)有助于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政府作为管理者,向企业征税,同时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就国有企业和政府的关系而言,政府还是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是股东,理应获得国有企业经营的红利。不过1994年的利改税后,国有企业不再向政府缴纳利润,而是缴纳税收①。但在国企利润连续高涨情形下,公众和政府都开始意识到政府在利润分配中被忽视的股东身份,政府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股东应得的利益也应该维护,将其放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中,可以看作是开源之举。开源,可以开辟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找到以前被忽视的财源;同时,对没有被充分挖掘的既有渠道的修整(资源税改革),也是开源的重要方面。预算约束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合理的收税比收费更容易进行预算控制与管理。而硬的预算约束是进行有效债务风险控制的重要前提,很难想象在没有硬预算约束条件下的债务风险管理。资源税是地方税种,一旦扩大征收税目,提高既有税率,将显著提高资源类企业所在地的地方财政收入。但是这样的税制改革对资源税改革的最大利益相关方——资源型企业来说,意味着要从既得利益中拿出部分给地方政府,也许改革之初企业并不情愿,不过到顺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风险收益的分配才合理。

(七)有助于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实行分税制。在分税制体制下,资源税是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但海洋石油资源作为中央收入,其它资源税作为地方收入。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在现行分税制体系下,税收的立法权仍然集中在中央政府,因而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各种收费作为资源的补偿机制。地方政府发债虽然有严格规定到期偿还,但不偿还债务地方政府并不会因此破产,也许地方政府债务最后的买单者还是中央政府。较多分析中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扩大的理由之一归结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等。合理的资源税制设计,有助于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规范了,权力与义务关系明确了,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责任归属才能明确,地方政府也有了更强的约束力量致力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管理。

(八)符合经济可持续科学发展的财政改革方向

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后代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就是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其实质涉及人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随着持续的开采而日益减少,资源过度开采和使用对环境恶化的副作用日渐突出时,远瞻的财政管理者会关注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储备支撑?经济增长的代价是什么?是牺牲环境?是加剧地区间发展的不公平?资源被开采后地方政府是否有能力去弥补为全国发展而付出的代价,中央政府是否应该弥补地方政府为全国发展而付出的代价?现行的税收制度是否能保证未来各代人的福利不会减少?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财政管理的每一个方面都应关注当展与未来发展、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协调和公平分配的机制,都应兼顾地区间的平衡。可以说,资源税改革也好,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也好,都应统筹在可持续科学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设置合理的资源税收制度,有助于增强地方抵御债务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地方财政的健康的发展。

风险治理范文篇10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风险识别;治理

其实风险指的就是今后可能会发生的无法确定的结果,在财务管理方面不管是哪种风险均会导致严重的损失。所以,一定要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与管理,尽可能的减少风险成本。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有效维护企业总体运营,企业对于会计信息系统实施风险识别和管理,既是企业财务避免风险的需求,同时还是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方面的需求。但是当前我国在会计信息系统风险识别与管理这方面的探究相对较少,企业对于这方面的认识和经验相对缺乏,大部分企业因为想要确保会计信息,投入较多的财力和物力,但是效果却不是很理想。所以,企业怎样识别风险,并且采取相应的治理方式对于企业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下面将进一步阐述企业会计风险识别及治理的方式。

一、企业会计管理和信息风险识别遵循的原则

(一)合规性

组织的规章制度限制了组织平时运营最根本的标准和规范化的流程,属于组织决策当中主要的参考证据以及确保体系。规章制度对于决策影响主要是其在决策时的限制以及决策权力和责任这些配置的规律,其决策行为必须要参考的标准。通常来讲,规章制度越标准,他的决策限制越严格。

(二)严谨性

管理制度必须要严谨且周密,避免存在漏洞,尽可能的把企业总体风险减少到最低。编制管理制度目标就是要未雨绸缪,避免风险,或者是把风险掌控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当中。加强型的组织文化指的是组织高级管理人员均拥有各种几乎一样的价值观点以及组织经营的方式。组织新成员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其价值观点以及行为方法的组织文化。在这种组织文化当中,人们决策偏向于找到认同。这样,决策在某个程度上其可变性以及丰富性相对较差,但是只要形成决策,其满意和认同程度均会较高,执行效果也会更好。

(三)明确性

管理层系统在管理程序当中必须要拥有明确性,尽可能的防治使用表达不清晰,容易产生误会的话。防治在执行时发现没有办法达到标准的情况,也不存在丝毫的依赖性。

(四)务实性

编制管理制度,必须要思考企业与行业的具体情况,若没有目的引进发达国家成功企业的模式,没有思考企业实际情况和管理水平,将会导致制度和实物脱节。有些企业管理制度制定较好,当时执行的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内部缺少执行的基础与保障。

二、企业会计信息风险识别

(一)风险识别的内容

1.通过风险检查表去对系统的风险进行识别。

2.对于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交流,使用口头或者是书面的方法,在开会的时候针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探讨。

3.将已经识别的风险编制成文件,给之后查阅提供便利,文档内容由风险阐述和其背景这两个方面去写,风险背景当中要包含风险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原因和后果。

(二)风险识别的方式

企业会计信息识别风险的方式较多,财务工作人员能够经过分析企业每年的财务报表,强化和部门经理之间的较量,对于员工进行调查。或者是询问保险人以及风险管理顾问这些方法。从而有效识别多种可能存在的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在使用多种风险识别方式的过程中,第一必须要全面掌握部门企业和对于企业经济法律和法规造成影响的时间,识别面临风险的多项财产和导致潜在损失的因素,思考对这些财产实施计量的方式,综合多种计量属性地优点和缺点,采用相应的估价方式。

三、企业会计信息风险治理

(一)评估会计信息风险

企业会计信息风险评估指的就是对于会计信息和信息处理设备有可能存在的危害和影响的估计,企业财会部门通过风险评估能够有效思考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于会计目标实现造成的影响,从而确定会计信息风险掌控的级别,完成对于可能存在风险的具体掌控,把风险减到最小。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第一个应该思考企业资产和价值可能存在的威胁,探究风险发生率以及较弱的地方,构建健全的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的方式主要有定性和定量这两种,针对没有办法量化或者是无法定量评价,时间过程中不具备实用性的风险,选择定性的评估方式。而定性分析方式比较重视事件造成的损失,对于其发生频率较为忽视,重点是经过事件面临的威胁和薄弱点去确定事件风险的级别,评估过程中缺少具体的数据,由期望值确定风险的影响值和概率值。如果单纯的期望值没有办法区分风险值之间的差距的时候,必须要使用定量评估的方式。定量评估具体是使用威胁时间发生的机率以及可能带来的损失这两个因素,将二者相乘得到的结果是ALE。利用ALE能够计算出风险的级别。进而采取适合的决策。不一样规模的企业其风险评估用具使用也不一样,规模较小的企业财会部门风险管理决策重点源于经验断定,而那些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通常采取收集数据和处理分析的方式来评估风险,一般评估的工具拥有运用历史数据方式,和回归分析方式以及正态缝补模拟损失分布等。

(二)治理会计信息风险

在企业会计风险治理的过程中,第一个应该将风险评估的结果当作根据,断定威胁事件薄弱的地方,采取相应的方式以及正确的保护手段,第二个必须要充分思考花费方面的问题,保证应对手段费用在财会部门能够接受的范围当中。针对治理方式费用以及部门具体预算采取相应的方式,实现降低风险的目标。我们经常见到的风险应对方式主要有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承担风险、接受风险等。风险的发生属于随机性并且无法确定的,所以,风险治理也应该属于一个动态的过程,财会部门应该运用动态的方式治理风险,随之变更风险管理的体系。

(三)会计信息风险监督控制

企业会计信息风险监督控制属于财务信息风险管理中主要的构成之一,能够经过一直监督控制以及单独评价两种方法完成。在企业财务部门平时也无活动当中采取持续监督控制,借助风险评估与持续监控地有效性实施独自评价。持续监督控制属于财务部门对于平时工作与业务活动动态的监督控制。财务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如果找到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及时的回报给上级,进而使用适合的手段进行补救。经过平时的监控能够及时的找出会计信息管理一系列问题,从而避免风险。

四、结语

通过本文对企业会计信息风险识别与治理的研究论述,使我们了解到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总体运作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企业对于会计信息风险也逐渐提升了重视的程度。使用相应的方式对于企业信息系统实施了风险辨别。掌握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相对薄弱的地方,进而具有针对性的实施风险管理,这在企业发展与运营过程中是不能缺少的。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企业会计信息风险识别和治理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作者:马会娟 单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袁广达.基于环境会计信息视角下的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3(04).

[2]韩娜.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02).

[3]于婷.财务报告舞弊风险的识别与模型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