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9:18:54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范文篇1

关键词:压力容器;风险;评估;设计、系统性

压力容器根据其工作压力、介质危害程度和压力容器在工业生产中所起的相关作用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国家相关规程规范对每一类别的压力容器在设计阶段、制造生产阶段和项目检验的内容、方式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相关规定。

1压力容器的发展现状

压力容器的内部或者外部都要承受气体和液体的压力,并且是对安全性有极高要求的封闭压力容器。早期的化学行业,压力容器的反应压力一般都不超过8MPa。然而,当合成氨和聚乙烯等较高压力生产的相关工艺出现后,就使得压力容器的压力要求高达150MPa。随着电力、化工、以及石油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压力容器的容量持续变大,压力容器的工作温度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宽,有些压力容器在运行的过程中有耐介质腐蚀的要求。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核力发电站的快速发展对压力容器有了更高层级的安全和技术等方面的要求,这就进一步促进了压力容器的发展,从而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去。压力容器一般为圆柱形,但是也存在着球形或者其他形状。根据压力容器结构形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多层式压力容器、绕板式压力容器、热套式压力容器、锻焊式压力容器和厚板卷焊式压力容器[1]。常规情况下,压力容器一般是用钢材料设计生产,但也可以用钛、铝等有色金属、耐压玻璃钢和预应力混凝土等高标准的非金属材料制作而成。压力容器在使用中存在着易燃易爆的风险,严重的话还会发生灾难性事故。为了确保压力容器在安全稳定运行的情况下达到设计先进、易于制造、结构合理、使用可靠和造价经济等设计目标,世界各国都已经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了相关的压力容器规程规范和设计标准,压力容器在设计、制造、检验、使用等过程中必须予以严格遵守。

2压力容器设计阶段风险评估的初步探究

压力容器设计阶段风险评估是在设计工作初期对压力容器可能存在的问题、不足之处、可能形成的危害以及安全隐患所带来的风险进行可靠性的评估工作。设计阶段作为风险评估的初始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对压力容器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对于后续设计阶段规避可能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只有从源头控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才能保障后期设计成品的质量,才能保障整个工程压力容器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2]。压力容器设计阶段风险评估的涵盖范围一般穿插于整个压力容器设计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仅仅存在于某一个设计卷册中,或者是仅限于单个容器的设计工作。影响压力容器设计阶段风险评估进展的因素一般有很多,比如评估风险需要的时间、评估风险的力度、评估风险所开展的深度,这些风险评估工作都应该与压力容器运行的环境条件和安全系数的要求相符合,达到国家乃至国际规程规范要求的标准。压力容器设计阶段风险应该针对不同的工程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估方法,在实际的工程案例中常运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一般有基线评估、组合评估和详细评估。其中,详细风险评估是对压力容器设计阶段风险进行逐条的识别并给予相关的评价,对可能引起压力容器安全运行的隐患和不足之处进行全面的评估,然后再根据设计阶段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这种风险评估方法集中体现了压力容器设计阶段风险预防管理的精髓,也就是通过提前识别压力容器设计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将相关的风险降低到工程可以承受的水平,从设计的源头来保障设计成品的高水准成果。压力容器设计阶段风险详细评估的优点在于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详细的压力容器设计阶段风险评估而对压力容器的安全隐患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并且指出安全稳定运行需要采取的相关措施;此外,压力容器设计阶段风险详细评估的结果还可以来管控压力容器所在系统的安全系数[3]。不可否认的是在设计阶段进行压力容器详细的风险评估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源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时间、精力和技术,因此,在进行相关的风险评估前就要明确压力容器的设计标准和所在系统的设计范围等边界条件。

3结语

目前,由于科学化管理制度的滞后,压力容器设计阶段风险评估工作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压力容器风险评估的立法规定,保障压力容器设计阶段风险评估高效地进行,还要改变压力容器设计人员落后的工作理念,提高设计成品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就压力容器设计阶段风险评估做了初步的探究,将可以为压力容器设计阶段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郑津洋.压力容器设计技术进展[J].石油化工设备,1998,(02):5-8.

[2]鄂培宏.压力容器设计中热处理问题探索[J].化工中间体,2012,(12):60-61.

风险评估范文篇2

〔关键词〕灾害脆弱性分析;风险评估;儿科护理;医院管理;KAISER模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风险也逐渐突显[1]。新生儿科是收治早产儿、极低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科室,患儿病情急、进展迅速,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明显增加[2]。因此,对潜在的儿科护理风险事件进行有效识别、评估、分析及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自2018年7月开始,我院采用基于灾害脆弱性分析(hazardvulnerabilityanalysis,HVA)的风险评估法对儿科护理工作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和效应分析,发现存在较多的潜在风险事件。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探讨基于HVA的风险评估法在儿科护理风险事件评估与改进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我院儿科医护人员14名作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7.73±5.83)岁,平均工龄(10.32±3.16)年。1.2方法(1)确定主题:以儿科护理风险事件的量化评估和改进措施为主题。(2)组成HVA团队:成员包括儿科病房护士长、护士及质量管理办公室、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共12名,团队成员均精通业务,熟悉儿科护理工作流程,并接受HVA知识的系统培训。(3)确定风险事件:依据KAISER模型[3],查阅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我科12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确定儿科护理风险事件主要包括不可抗力灾害性事件(儿童流行病暴发、高温、恶劣天气)、医疗事故事件(留置针脱出、药物渗出、延误护理)、护患纠纷事件(家属投诉、患儿跌倒/坠床、法律纠纷、婴儿偷盗)、职业防护事件(血压计和体温计爆裂、危化品泄漏、职业暴露、医疗废物泄漏)。(4)确定评分标准(内容包括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包括影响因素(人力影响、资产影响、运营影响)和应急准备(准备工作、内部响应、外部响应),均分为0~3级,其中人力影响(死亡或受伤的可能性)、资产影响(物质上损失和损坏)、运营影响(对运营的干扰)以3级为最高级,准备工作(应急预案)、内部响应(时间、效率、资源)、外部响应(医院/互助员工和供给)以3级为最低级。(5)制作评分表:组织团队成员进行风险评分,每人发放1份评分表,当场评分,当场收回。(6)计算风险值:计算各个风险事件的平均分,公式为风险值(%)=(可能性/3)×[(人力影响+资产影响+运营影响+准备工作+内部响应+外部响应)/18]×100%。(7)确定优先改进的风险事件:根据评分结果,将风险值由高到低排序,遵循80/20法则,选择前5个风险事件作为优先改进项目,分别为职业暴露、药物渗出、患儿跌倒/坠床、留置针脱出及延误护理。(8)拟定和实施风险防控计划:对需优先改进的5个风险事件进一步开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制定前瞻性防控及改进措施。1.3观察指标(1)比较改进前和改进9个月后5个风险事件的风险值。(2)改进前和改进9个月后,随机抽取30名患儿家属,进行满意度评价,分为很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很满意人数+较满意人数)/总人数×100%。1.4统计学处理采用Excel2019录入数据并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改进前后5个风险事件的风险值比较改进9个月后,5个风险事件的风险值均低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改进9个月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高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结论

HVA常用于预测和评价外部胁迫(自然的和人为的)对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评估系统自身对外部胁迫的抵抗力及从不利影响中恢复的能力[4]。基于HVA的风险评估法可识别医疗服务过程中的风险事件,确定风险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患儿的医疗护理安全[5]。目前,关于HVA应用于医疗护理风险管理中的研究正逐步开展,但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6]。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确定主要的儿科护理风险事件,并确定风险值最高的5个的风险事件分别为职业暴露、药物渗出、患儿跌倒/坠床、留置针脱出及延误护理,我科护理团队针对以上风险事件进一步开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制定前瞻性防控及改进措施;改进措施实施9个月后,上述5个风险事件的风险值均低于实施前,且患儿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实施前,表明运用基于HVA的风险评估法对儿科护理工作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和效应分析,有利于纠正儿科风险事件,预防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保障医疗质量与患儿安全。

[参考文献]

[1]王贞慧,孙超,王霞.基于Kaiser模型的三级医院病毒肺炎护理管理灾害脆弱性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0,37(5):5-8.

[2]陈斌,许芳,陈红光,等.灾害脆弱性分析在非封闭式血液内科病房应对病毒传播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20,34(3):371-373.

[3]张雅琳,王莹,薛辉,等.基于Kaiser模型的医院后勤应急管理灾害性脆弱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9,26(2):99-102.

[4]王彬,杨茜,杜凡,等.基于Kaiser模型的放射科灾害脆弱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8,16(5):540-543.

[5]黄海丹,彭文献,高思,等.基于灾害脆弱性分析构建医疗设备风险评估体系[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6):30-33.

风险评估范文篇3

关键词:隧道施工技术;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1隧道施工技术风险评估方法

1.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属于一种较为简便的决策方法,该方法较为适用于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一般情况下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步骤为:“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开展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开展一致性检验”。1.2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方法具备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特点,并可以较好解决模糊、难以量化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流程可以描述为:“建立因素集→建立权重集→建立评价集→建立一阶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二阶模糊综合评价模型”[1]。

2隧道施工技术风险评估实例

2.1工程概况。S隧道属于分离式越岭特长隧道,穿过山脊,隧道长度为左线4780m、右线4829m,最大埋深左线325m、右线343m。隧道穿过的山体高程760~1120m,最大相对高差360m,隧道左、右线进口与地形呈45°斜交,地形坡度40℃,左线出口与地形30°相交,地形坡度39°。2.2风险评估。结合隧道工程实际,本文确定了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共同开展隧道施工技术风险评估,因此研究首先得出了表1所示的隧道施工技术风险评估层次结构模型。结合表1所示的隧道施工技术风险评估层次结构模型,可建立隧道施工技术风险评估因素集,使用9标度法可得出因素集权重。本文研究案例的判断矩阵源于专家问卷调查,因此可得出如下评判因素权重:A={a1、a2、a3}={0.546,0.354,0.100}A1={a11、a12、a13、a14、a15、a16、a17、a18}={0.113,0.247,0.106,0.104,0.208,0.112,0.080,0.030}A2={a21、a22、a23、a24}={0.319,0.281,0.242,0.158}A3={a31、a32、a33}={0.590、0.258、0.152}本文采用5个等级划分隧道施工技术风险等级,即:“很低、低、一般、高、很高”,应用公式Bi=AioRi={bi1,bi2,…,bin}可得出开挖因素、支护因素、环境保护因素的一阶模糊综合评价向量,即:B1={0.259,0.308,0.308,0.100,0.025}B2={0.379,0.389,0.183,0.037,0.012}B3={0.649,0.304,0.035,0.012,0.000}应用公式B=AoR={b1,b2,…,bn},可得出二阶模糊综合评价向量,即:B={0.310,0.310,0.270,0.088,0.022}其中“很低、低、一般、高、很高”隧道施工技术风险评估等级分别对应分数为95、86、65、45、30,因此可得出f=5i=1Σeibi=77.97,而结合表2所示的风险评估得分及其对应的风险评估等级可以清楚发现,S隧道工程施工技术风险评估为一般,该工程隧道施工技术安全状况相对较好,但为了从根本上应对各类事故,必要的风险控制措施不应被忽视[2]。2.3风险控制措施。结合S隧道工程实际、隧道施工技术风险评估等级,本文提出了如下风险控制措施。2.3.1基本措施。为有效避免S隧道工程风险事故发生,以下风险控制基本措施必须得到重视:①地质调查。具体施工前施工单位必须做好地质调查工作,施工过程也需要做好超前预测,特别是断层、岩溶等不良地质段必须保证施工顺序的合理。②加强排水。采取“以排为主”、“截、堵、排”相结合的综合措施,这一过程需要同时关注地表水处理,并做好封堵裂缝工作。③加强支护措施。施工单位需结合地质条件、当地经验制定初期支护稳定性判据,以此保证二衬施工质量。④合理选择开挖方法。开挖方法的选择需要结合设计资料、实际围岩条件,同时还需要遵循与支护衬砌施工相协调原则,由此避免超挖、欠挖情况出现,即可进一步降低风险出现几率[3]。2.3.2隧道监控量测。隧道监控量测属于隧道施工不可缺少的环节,该工作开展需要遵循《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规定和要求,同时还需要结合隧道围岩实际情况,具体隧道监控量测如下所示:①布置监测断面。结合技术规范要求和隧道实际,施工单位在左线布置了41个监测断面,在右线布置了42个监测断面。②监测频度。结合技术规范,施工单位参考开挖时间、变形速率、距开挖面距离确定了监测频率。③监测成果分析。结合监测成果可以发现水平收敛变形的变形速率与时间关系呈明显收敛趋势,未出现初期支护开裂、持续收敛、拱顶掉块等情况,由此可确定施工处于安全状态。2.3.3预防坍塌事故措施隧道塌方属于严重的质量问题,为避免S隧道工程出现这类事故,本文提出了如下两方面预防坍塌事故措施:①应急处理措施。施工单位需要将隧道仰拱短时间内成环,同时还需要保证施工过程二衬保护质量,具体施工应使用圆木、方木、钢拱架做好隧道的支撑工作,其中的钢拱架需要做好局部加固,由此可避免塌方事故的出现与恶化,同时结合监控工作开展针对性处理,即可进一步预防坍塌事故的发生,采用回填方法处理沉陷区、强化地表防水措施均属于施工单位可以采取的具体方法。②处置技术措施。如果隧道初期支护环节出现变形、裂缝情况,施工单位需要使用小导管注浆方式进行隧道的加固处理,同时还需要对掌子面实施喷浆封闭坍体处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还可以结合小导管局部补强、加装钢筋网、钢架支护等措施,由此即可实现更高质量的隧道施工技术风险控制。

3结论

综上所述,隧道施工技术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具备较高现实意义。而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地质调查、加强支护措施、隧道监控量测、预防坍塌事故措施等措施建议,则证明了研究的实践价值。因此,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本文内容能够发挥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靳世鹤,严松宏,孙红斌.兰州地铁穿黄隧道施工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J].工程管理学报,2017,31(02):84~89.

[2]谭磊.论隧道施工安全风险与施工管理[J].工程技术研究,2017(01):130~131.

风险评估范文篇4

1.1危险源定义

对于医院内部的火灾危险源来说,可以定义为:在医院环境内,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会引发火灾事故的不安全物质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

1.2危险源辨识

在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方法研究中,将危险源分为两类进行辨识,第一类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第二类是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这种辨识方法在应用与医院环境中时,结合医院内部危险源的情况,将第一类作为辨识危险源的标准,将第二类作为评估危险源的条件。

2火灾危险源分类

按火灾危险源的危险性、所处环境及可能引发火灾的危害性,通过现场观察法、查阅相关事故记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等方法对医院消防安全危险源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按照医院影响消防安全的因素分类包括:

2.1电器

根据消防部门从各类火灾调查情况看,电器线路老化、过负荷、短路仍是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医院具体情况,日常使用电器设备是医院中数量最多、危险性较高的危险源。

2.2危险化学品

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包含医院实验室、药剂科、麻醉科及其他临床医技科室使用各类危险化学品。

2.3放射源

放射源本身有严格的安全管理规定,另外在放射源所处环境发生火情时,有特殊的应急预案和处理办法,同时需要上报政府相关部门处置。在危险源管理上,对医院涉及放射源使用、管理的单位按照北京市《放射性物品库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要求》(DB11/412-2007)的相关规定对放射性物品库进行分等级管理,严格执行相应防范要求。

2.4特种设备

指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施工设施等。

2.5医疗气体

包括氧气、压缩空气、负压吸引、氩气、笑气、氦气、氮气等,用于医院手术、治疗、康复、急救等用途的气体及气体所处环境、存放瓶器。

2.6其他易燃物

对于病案科病历、财务处票据、病房后勤存放衣物的库房内等放置其他易燃物的部位也作为危险源重点管理对象。如此分类对危险源进行评估、管理,尽管医院安全系统中危险源种类繁多复杂,但是我们可以有条不紊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做到重点监控。

3危险源风险评估方法

根据查阅资料文献,风险评估方法的种类很多,大体可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半定量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三大类,长期以来火灾风险评估以定性分析方法和半定量分析方法为主。由于定性分析方法主要用于识别最危险的火灾事件,但难以给出火灾危险等级,而定量分析方法需要综合考虑因素过于复杂,部分系数较难确定,因此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半定量分析方法建立指标体系。通过分析研究医院火灾危险源的特点,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多年消防安全工作经验,提出了适用于医院火灾危险源风险评估方法。这种方法以火灾风险分级系统为基础,通过对火灾危险源以及其他风险参数进行分析,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其赋予适当的指数,使用数学方法综合起来得到子系统的指数,从而快速简单地估算出相对火灾风险等级。

3.1建立指标体系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风险评估中的关键部分,指标是反映评估对象某一方面特征或状态的要素,各要素的集合就构成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由火灾事故各风险指标组成的一个整体,它能反映所要评价对象的火灾风险状况。根据危险源分类,并参考医院消防安全管理相关文献内容,由消防专业专家及医院安保工作人员,采用专家打分法以设计出医院各类火灾危险源的指标体系和各评价指标标准值。其中以电器类危险源为例,一级指标分别为本身材质、环境参数和人员管理,二级指标中有使用年限、使用时间、连接线路、自身温度、火灾负荷、人员密度、防火设施、引火因素、培训情况、管理情况等。评估指标标准值结合实际情况,按照最安全、安全、较安全、较危险、危险五个级别设置。

3.2应用灰关联算法进行计算指标体系权重

灰色系统理论是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提出,主要用于解决“小样本、信息不确定”问题,其特点为“少数据建模”,具有简单、直观和计算量小的优点,而且其定量分析的结果与定性分析的结果一般能够吻合。所以在对存在不确定性知识的灰色系统进行分析时,它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能。根据医院火灾危险源辨识后的特性,将影响危险源的“人、地、物、事”等因素量化,使用灰关联的算法对建立的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关联度,得出相关的权重。经过计算,得到电器类危险源的指标体系权重计算及标准值。

3.3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火灾危险源管理可视化

开发设计基于图形化管理的火灾危险源风险评估系统,将指标体系通过算法使用系统自动计算。评估时通过直接输入评估参数可以得到风险评估结果及相对应的管理措施,满足对医院火灾危险源评估分析。

4实例分析

医院某建筑内外科诊疗室的医用X型臂电器设备,属于电器类火灾危险源,根据现场调研得到该电气设备的实测值,使用指标体系进行评估。经计算,医院某建筑内外科诊疗室的医用X型臂电器设备风险系数为0.6487,风险等级为最安全的级别,计算结果与现场评估结果相吻合。

5总结与展望

风险评估范文篇5

[关键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影响评价;比较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格局调整加快,利益分化程度加大,社会矛盾凸显,且矛盾的关联性、聚合性、敏感性不断增强,社会稳定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为此,在我国全国各地各行业已逐步开展了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管理机制。对于从事国际项目投资的企业而言,却尚未重视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更多的仍然是将社会评价作为评估社会风险的工具在运用。然而,国际工程不同于国内工程,其受到所属国别的政治风险和地区稳定风险的影响和制约较大。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内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理念,结合国际项目社会评价的特点,开展比较分析研究,探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社会评价的异同和优劣,以求可以适时引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与社会评价手段相结合开展项目评估,从而全面了解到项目投资的社会影响和效益。文章从两种评价(估)机制的评价目的、实施主体、评价内容、评价程序对两者进行比较,以期为深化、促进和完善评价机制提供借鉴。

1评价(估)目的比较

相比较而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目的很集中和明确,即以“稳定”为中心,坚持“稳定高于一切”;而社会影响评价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坚持“发展成果共享”,而发展的基础则是稳定,稳定的效果表现是有发展,因此,两者的目的有包容性。但是,稳定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展,因为它还需要利益共享机制将社会效益均等化。因此,可以看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目的更具针对性,而社会评价的目的更具广泛性,在出发点上前者需要向可持续发展靠拢,实施稳定与发展并举的措施,积极探索项目经济社会效益的共享机制,以缓解和规避社会稳定风险。

2实施主体的比较

目前,在国内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作为强制性实施项目,其实施主体有两种形式,一是由决策提出部门、政策部门、改革牵头部门、项目报建部门作为负责组织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二是由责任主体负责组织专业咨询单位或独立专家团参与实施。而社会影响评价的实施主体主要包括咨询公司、研究院所和高校等具备资质的咨询机构。实施主体的选择一般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决定,实施单位作为第三方实施评价工作。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来看,社会稳定风险多由业主委托给政府组织实施,而社会影响评价多由业主委托给具备资质的社会评价机构实施。不同的实施主体各有利弊。政府组织实施评价工作有其弊端,由专业咨询机构来实施评价更具优势。

3评价(估)内容的比较

从内容比较来看,社会影响评价的内容比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丰富,分析的范围更广,逻辑性更强。对比来看,两者的分析内容其实是相通的。从合法性的角度看,虽然社会影响评价并没有将政策分析纳入分析范畴,但其前提已经默认符合和遵守政策法规,在这点上两者高度一致。而从合理性来看,与社会影响评价中利益相关者分析和社会影响分析具有一致性。从可行性的角度看,与社会影响评价中互适性分析相一致。从可控性的角度看,与社会风险分析和社会管理计划具有一致性。但是,在社会影响评价中特别强调项目实施对弱势群体的影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则忽视了群体内部的差异性。

4评价(估)程序的比较

从两者实施的程序来看,社会影响评价更侧重于基础调查、报告编制和论证等方面的工作内容,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则重点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前者侧重于整体,后者则重点关注其中一个细致点。另外,虽然在风险评估程序中也提出通过调查和访谈等手段获取资料,但是与社会影响评价相比,其方法体系尚未构建起来,主要方法还是借鉴的常规风险评估手段,而社会影响评价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些如对比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等实用的方法。

5结论和建议

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社会影响评价两者间存在互通,更存在互补,由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刚刚提出和推广,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不断通过实践案例进行完善,尤其是在机制优化方面,应当引入社会效益分享机制,减少管理程序的冗余,延续其强制性和问责机制的严厉性,将其作为项目可行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关注其稳定风险的诱发点等。然而,对于国际工程而言,虽未受到强制性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要求的约束,但对于确保项目风险性最小、避免国际冲突问题产生,适时参考和引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或者将其与社会影响评价相互结合,对项目的社会影响,尤其是稳定性影响做出深入评估,以利用其优势来弥补社会影响评价存在的不足是很有必要的。在现如今更多国际组织关注项目持续的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建议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海外投资项目的内部效益评价基础用于决策参考,结合项目社会影响评价,共同为项目的健康发展助推。

【参考文献】

[1]中共浙江省委政法委员会课题.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践探索与研究[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0(1):22.

[2]施国庆.投资项目社会影响评价[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7.

[3]中国国际咨询公司.中国投资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12-20.

风险评估范文篇6

1.东营市监管对象情况。截至2017年年底,东营市共有规模养殖场1983家,存栏4422.5万头(只);养殖专业户3312家,存栏1794.5万头(只);动物诊疗机构28家;畜禽定点屠宰场9家;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4家,全市监管对象量大面广,90%以上分布在偏远地区,呈现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的特点。2.监管机构设置情况。市级和5个县区均成立动物卫生监督所,其中,县动监所在各乡镇、街道设立派出机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具体负责辖区内动物卫生监管。全市有官方兽医184人,具体从事动监工作官方兽医123人,其中市级4人,县区119人。县区119名官方兽医分驻各乡镇、街道动监机构和畜禽定点屠宰场,既要承担畜禽养殖、动物防疫、疫情监测、动物检疫、动物诊疗监管,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管理和生鲜乳收购及运输环节质量安全监管,非法添加“瘦肉精”等违禁物质行为监管,也要参与生猪私屠滥宰等其他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身兼数职,头绪多、任务重、压力大。在监管力量不足与监管任务繁重的矛盾背景下,推进动物卫生监管机制改革,将风险评估分级管理新型模式引入动物卫生监管领域,进一步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水平已是必然需求。

二、具体做法

1.成立评估专家组。市县两级畜牧局相继组建动物卫生监督风险评估专家组,制定印发《动物卫生监督风险评估分级管理工作方案》,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分级管理工作。2.加强舆论宣传。采取张贴宣传画,发放明白纸和告知书,市、县畜牧网和微信工作群公示宣传等形式灵活宣传告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管理相对人熟知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的法定义务和主体责任,充分认识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的重要意义,争创低风险监管对象,共同维护动物卫生安全。3.明确风险控制点和监管点。根据《山东省动物卫生监督风险评估分级管理评分细则》和《风险评估分级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结合现场评审和工作实际,确定了各种场所动物卫生安全风险点和优先风险控制顺序。本着优先风险控制、因地制宜原则,结合不同管理对象的不同条件基础,进一步明确了动物卫生监管点,并将监管点细化、量化,以此为依据制定了督查制度和监管记录档案,明确了监管责任人。通过对监管点实行不同频次的监督管理,督促管理相对人切实将动物卫生措施做细、做实。4.确定风险级别和监管等级。县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按照有关规定和《山东省动物卫生监督风险评估评分细则》,对各类场所的选址布局、设施设备、机构和人员管理、制度落实、守法生产、诚信自律等方面以及养殖档案、免疫、投入品使用、检疫申报、疫情报告、监测、消毒、无害化处理、畜禽标识及人员和车辆出入等防疫制度落实情况综合打分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对象动物卫生风险发生概率及其严重程度实施分级管理,开展不同频次监督检查。划分A、B、C三个风险等级,其中A级80分以上(含80,满分100分),为低风险监管,采取信任管理,至少每六个月巡查一次;B级60~80分(含60分),为中风险监管,采取常规管理,至少每三个月巡查一次;C级60分以下,为高风险监管,采取强化管理,至少每一个月巡查一次。5.建立动物卫生监督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县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根据监管对象的风险等级,对各类场所分别制定了详细的督查计划和整改计划,实行监管、督查、整改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采取划片包干的方式,明确监管责任人和负责人,将监管责任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对高风险场所、整改难点采取确定专人负责、跟踪督办的方式强化监管,确保了各项动物卫生措施落到实处。6.动态管理评估对象。实行风险评估后,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认为监管对象具备升级条件或监管对象申请升级时,按照有关规定重新进行评估。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监督检查发现A级、B级监管对象风险增高,但拒不整改或经整改仍不达标准时,实行降级管理。

三、主要成效

东营市通过探索实施动物卫生监督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监管模式,有效识别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高风险环节和对象,针对性地调配动物卫生监督资源进行重点风险控制,使有效的执法资源发挥了最大的风险防范作用,从而降低了动物疫病发生和动物产品安全监管风险,达到科学防控动物疫病、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目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管理相对人的动物防疫主体责任意识,督促其加大软件硬件投入,提高了动物防疫水平。2017年以来,全市发放宣传材料3248份,张贴宣传标语263张,媒体宣传2次,先后举办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办案等培训班5次,累计培训300余人次;签订责任书1390份,对1400余个监管对象实现了分级管理;发送整改通知98份,移送公安机关违法案件2个,立案查处808个,违法行为处罚金额87.55万元,有力震慑了违法行为,全力保障了动物卫生安全。

四、面临问题

1.风险评估进展不均衡。如东营市广饶县进展较快,已对全部监管对象实行分级管理,其他县区进展还比较慢。2.风险评估水平参差不齐。各县区评估专家组对实施方案和评分细则理解把握有偏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质量,如有的县区B级监管对象较多,有的C级监管对象比重大。3.法规条文空白。我国动物卫生监督风险评估研究起步晚,目前仍处于引进、消化和吸收阶段。如《山东省动物卫生监督风险评估分级管理办法(试行)》有效期至2019年4月30日,到期后将无文可依。4.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东营市已建有动物检疫申报、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等信息化平台,但未形成覆盖畜牧生产、动物防疫、流通经营、屠宰加工、畜产品质量安全等全流程的综合性动监平台。5.动物卫生监管人员少与监管任务重的矛盾依然存在。比如东营市河口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所仅有1~2名官方兽医,在河口区畜牧业快速发展、上下游产业链条增长的情况下,即使实行风险评估分级管理也力有不逮,影响监管质量。

五、对策建议

风险评估范文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发展现状;对策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1]。“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公民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食品供应是一个从农田到餐桌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原料采集、生产、加工、运输及消费等各个环节,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安全风险。食品安全风险是指发生食品不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针对这种可能的食品不安全事件,《食品安全法》规定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了及时发现我国食品存在的安全隐患,判断食品安全的总体现状,确定食品安全监管重点领域继而为风险管理提供处置措施及建议,我国大力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的转变。但是,由于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建设起步晚、基础薄,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仍然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概述

风险分析是一个基于科学的、按照结构化方法和一定程序进行的开放透明的过程,其框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而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是风险分析体系的核心[2]。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指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所进行的科学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等。通过风险评估,可以有效避免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人身及财产损失,也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从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科学的精细化管理,变原来被动的事后监管为现在的主动事前预防或事中控制监管,能够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生命财产损失。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包括危害确定、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等步骤的科学评估过程,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2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现状

自从我国食品安全监测、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等新的监管体系推行以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势头已被遏制,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逐步改善并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3]。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抽检总合格率如图2所示。尽管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在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2.1食品安全信息普及程度低

食品安全信息纷繁复杂,辨识真伪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长期以来国内的公众科普教育缺失,大众对食品安全信息普及与接受程度有限,往往一知半解。例如大多数消费者都很关心蔬菜的农残问题,但是认知水平基本上仅停留在知道农药残留有害,具体到农残的危害方式与危害程度、农残超标蔬菜处理方法、不同农残的限量水平和目前国家允许与禁止使用的农药目录等内容就知之甚少了。同时,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更有某些网络平台为了博取眼球,不惜造假和妖魔化食品安全,例如妖魔化食品防腐剂等,导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生极度的不信任[4]。

2.2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根据流行病学、动物实验、体外实验、剂量-反应评估等科学数据和文献信息确定人体暴露于某种食品危害后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与程度,以及可能处于风险之中的人群和范围[5]。这种危害识别需要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检测设备以及高级专业人才,但是由于我国在风险评估领域起步较晚,在经费投入、人才储备和设备配置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致使大多数基层单位的仪器设备老化、专业人才欠缺,只能完成简单的检测分析工作,无法使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等去深入开展工作,与现实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要求相距甚远[6]。

2.3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虽然我国对食品安全立法与监管从未懈怠,一直立足于我国国情不断地调整和修订食品安全法规,针对监测到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基于评估结果进行风险管理,全过程引进风险交流,加强各方对风险的认知和应对准备,积极引导消费者、媒体等科学地、全面地认识食品安全问题,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制体系。我国虽然已出台《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规,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法规分散于其他规范性文件中,风险评估法律不全面,尚未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效力较低;部分食品检测标准相互冲突,缺乏统一性,部分检测方法陈旧;一些检测项目设计存在缺陷和漏洞;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刚刚建立,需在应用中接受检验。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7]。

2.4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部分内容“水土不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建设起步较晚,而且是在“三聚氰胺”事件后短时间内搭建完成的,大部分内容借鉴或脱胎于西方发达国家现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虽然对保证我国整体食品安全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种植养殖模式、食品消费结构与习惯、主要食品消费品种和食品加工技术及装备等方面与我国相差较大,部分制度内容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融合度不高,导致我国的风险评估精准度下降[8]。

3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发展对策

3.1充分利用网络和融媒体优势,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及时食品安全信息,做到公开透明

鉴于我国公共公众科普教育缺失的情况,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等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权威和专业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和融媒体对广大国民进行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及时准确地食品安全信息和风险评估结果与安全建议,使食品安全知识深入人心,增强广大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共同推进食品安全;加强网络和手机app交流平台的监管,杜绝食品安全谣言的散布和传播,消除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莫名恐慌;大力发展典型食品工厂文创产业,设计不同层次人群的文旅产品,消除食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障碍,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建立[9]。

3.2多方联合共同攻关,切实提高食品风险评估科研水平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各级疾控中心和进出口检验检疫等部门的科研力量,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规范评估程序,紧盯世界分析技术前沿,加强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关键分析技术的攻关和应用,不断提高分析准确性,为食品风险安全评估提供科学可靠的判定依据[10]。

3.3建立健全我国风险评估制度

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级疾控中心科研技术的资源优势,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参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在现有的风险评估制度基础上逐步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全国风险评估体系;进一步制定和细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办法和管理细则,明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对象范围、实施程序、基本原则和法律责任,尤其是建立科学、合法和可行的风险评估内容和标准,确保重大食品安全隐患或事件的可控性;积极推动行业协会、高新技术企业参与编制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构建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数据库,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实时核实机制[11]。

3.4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风险评估体系

我国应该针对我国国情,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风险评估体系。我国目前构建的是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法律规定国家卫生部门主持成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会依据相关规定及委员会章程独立进行风险评估[12]。但是由于我国目前风险评估体系尚不健全,委员会的权威和效力较弱,其独立性或受到多方利益团体掣肘,因而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充分利用第三方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公正性,同时加强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既可以提高政府行政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还可以提高公众的认可度和信任度[13]。

4结语

我国《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在制度层面上保证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完善,为我国食品安全评估能力的增强奠定了良好的法治基础。其次,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可以有效地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确保我国食品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食品安全风险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应该及时监测,因此,我们还要不断提高风险监测与评估的科技水平,提高风险分析能力,提升数据收集能力和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筑牢我国食品安全堤坝,切实保证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彬,管彬彬.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测现状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15.

[2]梁积深.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实践探究[J].现代食品,2019(21).

[3]闫海,潘俊雅.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改革重点与法制建议[J].政法学刊,2019(36):1.

[4]贾银生.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实施及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18,27(9):23.

[5]李水红,李彦毅.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实施及应用研究[J].现代食品,2018,14(16):48-52.

[6]张乐娜.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实施及应用探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8,18(13):21.

[7]杨端.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实施及运用[J].食品安全导刊,2018,30(19):25-27.

[8]李宁.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实施及应用[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7,35(1):1-5.

[9]黄景初,叶秋熊,陈悦铭.浅析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问题及对策[C].“健康中国2030健康食品的安全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2018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广州:2018.

[10]陈莹莹.欧盟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9):247-249.

[11]刘兆平.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挑战[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8,30(4):341-345.

[12]戚建刚.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组织治理结构之重构[J].社会治理法制前沿年刊,2015(1):188-217.

风险评估范文篇8

1.1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设立及人员现状。石河子市现有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15家,其中市动物卫生监督所1家及各团场镇动物卫生监督所14家,共有监督执法人员173人,其中:30岁以下人员有24名,占总人数13.4%;31~45岁人员有55名,占总人数31.7%,46岁以上人员有95名,占总人数54.9%。本科及以上学历49人,占总人数28.3%;大专学历97人,占总人数56%;中专学历23人,占总人数13.3%;高中学历4人,占总人数2.4%(统计截止到2016年3月)。1.2监管对象现状分析。石河子市范围内现有规模养殖场425家、定点屠宰场14家、养殖小区1家、14家宠物诊疗机构。由于团场动物卫生监督所与团兽医站合二为一,没有单独的动物卫生监督人员,只有相对分工是承担部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石河子市基层团场动物卫生监督所人员都存在人员年龄老化、畜牧兽医后继无人的断层窘境,无法保障基层团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延续和有效开展。同时,当前团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学历较低,执法能力有待尽快提升。石河子市范围内90%的规模养殖场分布在各团各连较偏远处,呈现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等特点。由于面多点广,监管人员每月监督检查一次存在点能跑到但是监管质量无法保障,有的规模养殖场已进畜多日才发现、病死畜禽已处理多日才知道,造成监管滞后,多为发生问题以后才发现。由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改革不到位,造成现阶段各团在动物卫生监管中存在经费无法保障,运行车辆不足等问题。以上这些存在的问题直接制约了团场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造成人员、经费的极大浪费,不能把有限的人力和经费使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2风险评估网格化监管实施的必要性

动物卫生监督风险评分级及网格化监管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动物检疫遵循过程监管、风险控制、区域化和可追溯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这是依法开展动物卫生监督风险评估和网格化监管的法律基石。动物卫生监督风险评估分级与网格化管理其目的在于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的监管的各种现象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划分等级,根据划分等级情况在进行网格化监管,做到责任到人的工作,为动物卫生监督提供技术支持。只有进行了风险评估等级划分才能开展网格化监管才能把有限的人力物力使用在动物卫生监督最需要地方。

3风险评估网格化管理机制的建立与运行

3.1动物卫生监督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运用石河子市智慧畜牧大平台数据,以团场为单位划分片区,以各养殖场为点建立相关坐标点,系统初始默认各团各场的风险等级为100分,根据免疫、检疫、监督等情况进行相应的评判,分值逐步降低。3.2风险评估标准的制度。根据智慧畜牧大平台建设的相关项目,结合动物卫生监督检查规范,由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动物疫病防控部门与各行业技术专家一起制定智慧畜牧大平台中各项监督检查项目,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风险评估进行调整。3.3风险评估等级划分。根据相关动物疫控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进行综合评判,计分采用百分制,80分及以上判定为A级即风险较低采用绿色标注;80-60分判定为B级即风险一般采用蓝色标注;60分及以下判定为C级,即高风险采用红色标注。借助智慧畜牧平台,在平台上以颜色进行风险评估的标示,建立电子档案管理,实现档案电子化管理。3.4风险评估主要方法。3.4.1初次建立风险评估等级初始由智慧畜牧平台默认为100分。3.4.2定期开展风险评估监督检查。根据风险评估等级划分,针对各风险等级内的企业由各团动物卫生监督所进行风险评估监督考核,根据当前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监督检查、抽查、群众举报、舆情曝光问题、周边动物疫情形式等方式方法进行调查,根据制定的智慧动监网络平台进行监督打分,对各个规模养殖场进行等级的动态调整。3.5网格化管理。基于风险评估等级划分后确立的等级,开展市、团动物卫生监督所划分网格化管理,团场动物卫生监督所首先对管辖区域内监管企业根据等级划分责任到人,高风险企业必须由各个团动物卫生监督所领导负责亲自主抓。同时团动物卫生监督所主要领导作为总负责为该辖区内网格化负责人。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依据各团风险等级划分综合考量后制定所领导总负责,科室相关人员具体负责到团,直接督促高风险企业落实整改责任。

4结论

风险评估范文篇9

1.1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牡丹江市某三甲级医院(以下简称“该院”),实行院长负责制,设施齐全;共有员工143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9人,全院正高职136人,副高职164人,中级技术人员485人,初级技术人员595人;全院具有博士学位专业人员5名,硕士学位专业人员50余名。选取2013年医院152名具备代表性的临床工作者、16名相关管理人员、10名老专家和教授,合计入选178人。

1.2研究方法

发放自填式“医院医疗风险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采用Likert李克特(低、较低、中度、较高、高)五级量表,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2讨论

医院医疗风险评估,是指患者在整个就医过程中可能或已出现技术风险、服务风险、管理风险以及法律风险,且该风险超出患方或医方可承受的期望值;避免医院医疗风险,需要医方通过加强诊疗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强化管理等手段来预防或消除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和谐医患关系。该院主要风险因素有内部风险、外部风险、综合风险,其中内部风险所占比例最大,为43.58%,主要包括学习成长风险、战略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和财务风险;其次为综合风险37.74%,主要包括医疗风险和社会责任风险;信誉风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等外部风险仅为18.68%。从表2、表3可以看出,该院手术各种穿刺损伤及并发症、告知不得体、违规操作、滥施辅助检查等风险时有发生,门诊医疗风险形势比较严峻,2013年检查、诊疗风险已达到276起;住院医生、护士治疗风险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已经达到181起,占92.82%。表5显示,医疗风险、学习成长风险、人力资源风险排序主要风险因素前三位。

风险评估范文篇10

沼气企业对辨识出的危险源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情况,确定危险源在企业出现的可能性及出现危害后造成事故的严重性,计算评估其安全风险等级。安全风险评估推荐采用风险矩阵法或作业环境风险评估法,也可根据国家标准《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27921-2011)进行评估。风险等级=可能性×严重性。采用风险矩阵法对危险源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1、工作任务梳理。从系统或岗位等方面入手,识别岗位的常规任务和非常规任务。2、工序梳理。将工作任务分解为具体工序步骤,一般从准备、执行和收尾3个阶段对任务进行分解。3、识别每个步骤中的危害与风险。按照任务执行中所暴露的环境、设备和行为,确定潜在的危险。4、认定风险类型。按照危险源隶属的系统,分人、机、环、管四类。5、评估风险后果描述。判定辨识出的潜在危险源可能导致人员伤害、设备或设施损失的情况。6、确定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可采用《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或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分类。对危险源的安全风险的评估结果应按照风险矩阵表中不同的取值情况将其按照特大、重大、中等、一般四个级别进行分类,并按照“红、橙、黄、蓝”四级(红色最高)表示。

二、风险分级

企业应当结合法律法规、行业、企业标准等,制定风险分级标准,按照风险受控程度及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进行分级,原则上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风险在受控范围内,如发生事故,容易造成较小经济损失或人员伤害的。B级:风险在受控范围内,如发生事故,容易造成一般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C级:危险因素较多,管控难度较大,如发生事故,容易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发生多人伤亡事故的。D级:危险因素多且难以控制,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群死群伤的。

三、危险源辨识

规模化沼气工程危险源一般分为系统性危险源和岗位危险源。系统性危险源指生产系统、工艺、厂房、场区、周边区域及管理方案中存在的,可能造成区域性危害后果,一定时期内无法消除的不安全因素。一般包括沼气爆炸、粉尘爆炸、沼气中毒、结构安全、火灾、雷电、特种设备伤害、高空坠落、一般机械、物体打击伤害、触电、淹溺、危险化学品、灼烫、噪音等。对其进行辨识和评估的方法主要分为年度危险源辨识和评估及专项危险源辨识和评估。岗位危险源一般指生产岗位和作业场所潜在的对作业人员有直接危害的人、机(物)、环、管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

四、辨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