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4:36:26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

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

风险管理范文篇2

由于利率市场的波动,商业银行将会面临很多风险。要想对利率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就必须要就需要准确地分析当前的基准利率,对其期限结构组成认真研究然后对未来利率做出自己的预测。将目前商业银行在利率方面的风险归纳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资产负债不对称问题所引起的重新定价风险,主要是在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两个方面的比例关系不和谐,这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的状况还是比较严重,信贷方面需求的缩减导致资金大量堆积,资金运作的渠道受到限制;期限结构上用短期存款来支持长期贷款的情况比较普遍;利率结构上,利率开始向市场化,这样容易使存款的成本不断上升而信贷资产的利率不断下降,存贷利差也随之下降。其次,利率基差方面存在的风险。在现实中,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两者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使差距降低到最小的时候,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也极有可能因为存贷方面的利率调整幅度不一致而会有下降的风险可能,加之市场竞争的激烈,利率波动加剧,利率基差风险变大。再次,因为客户自由选择方面导致的风险。每个客户都有权利选择对何时提取,如果提前提取定期存款的话,银行利息就会面临风险。

一般情况下,利率下降,客户为了获得高利率就会保持定期存款,如果利率上升,客户就会提前支取。一些借贷客户在利率下降时,如果有能力就会提前还贷然后以比较低的利率来贷款,就容易引发风险。针对以上这些情况,在利率方面的风险控制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我们要把定价机制和利率市场化结合起来构建。商业银行要想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获取最大利润而且能够回收所付出的成本,还要把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就必须制定合理的价格,同时实现资产负债机构优化。因此,商业银行自身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定价体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实现可持续稳步的发展。第二,建立完善自身的利率风险管控体系制度。主要包括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利率风险转移机制,利率风险补偿机制等,对利率波动进行全程风险控制。第三,结合国内外银行利率风险的实际情况及相应的风险控制技术,研究出适合自己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二、商业银行在信贷方面的风险管控防范

风险管理范文篇3

1病人安全管理现状

病人安全是最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各项护理服务的最终目标均是为了保障病人安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国外有关护理安全管理研究较早、范围广,主要研究内容是护理安全管理理念、护理安全文化、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等。美国质量评估报告指出,应制定安全执行标准以提高卫生保健人员执行标准;制定病人安全目标并执行安全有效的操作规范;建立全国性差错报告系统[1]。英国成立国家病人安全中心,目标是促进医疗环境的公开、公正,找出医疗护理服务制度的管理漏洞。日本研究者认为,护理安全管理应在护理部或护士长的督导下,提高高年资护士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2]。我国关于病人安全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病人安全现状的研究、病人安全措施的实施、病人安全文化、护理风险管理等,医疗机构也开展探讨护理风险测评体系的建立。医务人员有关病人安全知识、在校教育和执业后继续教育明显滞后,包括人文、技能、沟通等整体素质有待提高[3]。

2护理风险管理程序

2.1护理风险识别。护理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是护理人员正确实施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主要是对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系统动态识别与分类。包括风险感知和风险分析,同样风险管理者的风险意识、风险知识的掌握也很重要。①风险感知是护理工作中面临风险所表现的态度、认识和主观判断[4],其核心是明确各类护理风险因素,主要维度有系统流程风险、护理人员风险、病人照护风险[5]。②护理风险分析贯穿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对收集的护理风险信息进行理解、质疑、过滤、整合、存储、甄别、调用、联想[6]。2.2护理风险评估。护理风险评估是识别潜在的风险信息后对风险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估计,为选择风险措施提供依据,包括风险估测和风险评价[7]。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JA-CHO)要求每家医院对发生频率高的风险事件运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为评估工具,进行前瞻性风险评估[8]。FMEA关键是对风险信息进行整合,确定失效模式,确定原因及其影响,再运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侦测程度和严重性计算风险优先指数[9]。2.3护理风险处理。护理风险处理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针对各类护理风险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常用的风险处理方式有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自留、转移风险、减轻风险、风险法律事项准备[10]。①风险预防:采取措施预防风险事件,如风险教育培训、完善健全风险防范措施、倡导护理安全文化等[11]。②风险规避:是通过放弃风险较大的风险来回避风险源,比如一项新技术新业务可能因为技术不成熟等原因产生风险,可以通过暂时不开展规避。③风险自留:风险造成的部分或全部损失医院自行承担,主要是对风险发生频率低、损失小的风险。④转移风险:将全部或部分风险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的方式。主要是将发生频率低、损失大的风险转移给职业保险。目前,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均已建立完整的医疗风险保险制度,且已实施。⑤减轻风险:用各种办法来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减少损失程度的行为,达到风险控制和风险降低。这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方面。如监督组织各项护理活动,消灭或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贯彻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合理进行人力资源配置等。⑥风险法律事项准备:为病人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要维护病人及家属的各项权益,履行告知义务,具备风险意识、法律意识等。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熟知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知法、守法、懂法、护法[12]。2.4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是指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风险处理手段与预期目标的契合程度,以实现风险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主要是分析风险处理效果和风险损失程度。评价风险管理效益是否良好,是否是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

3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风险管理制度。科学化的风险管理制度是护理风险管理的理论保障。国外的风险管理制度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有效的制度。主要涉及:①严格的专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制度;②对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督导、审核制度[13];③非惩罚性、非谴责性的风险事件申报制度;④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制度。我国的风险管理制度有多种,但还不尽完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能有效防范风险。管理者应结合自身资源并借鉴国外护理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应急预案、操作流程等。目前护理人员对现有的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核心制度的执行不到位,管理者应督导将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14]。3.2风险管理组织。Luquire[15]提出建立专门的护理风险管理组织研究客观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是防御护理风险的根本保障。风险管理属于优先解决的问题,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应是多方位、多途径、多视角的,由主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小组以及科、区护士长构成的四级护理风险管理架构,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把护理不安全事件的事后处理变为事前的积极预防[16]。院长全面组织管理,督导全院规章制度的执行,严防风险事故。护理部深入科室检查诊疗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的执行情况,确保护理安全。护理质控小组制定各类风险管理方案相关的质量控制、护理安全管理等制度建设,并组织实施,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发现护理安全隐患。病区护士长负责收集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识别在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采取对策[17]。3.3风险教育。护理风险教育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是风险管理的关键。风险教育的内容既包括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风险预防等护理风险控制的核心内容,又涉及有效沟通、团队协作、护理质量等[18]。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护理风险教育,列出了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应具备的风险知识,并将相关课程纳入继续教育提供网上资源[1920]。但我国现在还存在着培训内容不统一、培训机构层次不一、培训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快完善培训体系的步伐,宜开展规范化、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科学化的护理管理人才。医疗机构应结合自身情况,安排医务人员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包括专业培训、法律知识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等。同时各科室开展基于科室的教育项目,让护理人员了解本岗位的职责和专科潜在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尽量采取规避风险的行为[21]。3.4护理安全文化。建立护理安全文化有助于识别、预防差错事故,较好地评价护理质量。医院安全文化是由Singer等[22]于2003年首先提出的“无损于病人为先”,将安全提升到最优先地位的一种行为。Ruch-lin等[23]认为,安全文化应该建立在护理管理者对异常事件和近似错误等不安全事件认识的基础之上。构建安全文化,需护理管理变被动性的事后分析护理差错的模式为主动汇报潜在风险因素,尽早发现不安全因素,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有效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从而保证护理安全[24]。“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是构建安全文化的关键,有助于管理者发现自身问题。美国病人安全联盟的经验表明,在获取风险信息后,对风险事件的分析应分责任系统和学习系统两方面。责任系统针对个人,分析影响个人胜任护理安全工作的因素,寻找源头;学习系统从组织系统漏洞分析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制定预防方案[25]。我国卫生部2007年提出鼓励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各医院纷纷建立不良事件非惩罚系统。但我国医院对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力不足,不良事件不能积极主动上报,不良事件报告率低。分析原因将责任归咎个人,制定处理措施及总结经验不够全面[26]。医院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意识到人为差错是不可避免的、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激励护理人员分析和学习差错发生的因素,为护理人员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预防各种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3.5护士长风险管理。医务人员均应掌握专业领域内常用护理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理的方法和工具。护士长处于医院管理系统中的基层位置,对提高医院护理服务水平有重要作用[27]。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降低风险事件是护士长的首要任务[28]。护士长未洞察医疗系统中的缺陷或漏洞,未及时排除风险因素将成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温床。李琳等[28]对护士长风险管理体验进行研究表明,护士长对风险认知水平不一、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制度与应急预案不完善、缺乏风险事件上报系统、未调动全体护士积极性。王绍霞等[29]总结护士长风险管理措施:坚持每日查房制;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及加强警示教育;对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处理;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及操作规范;全方位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坚持安全警示与质量持续改进。

4小结

风险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护理质量;满意度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属于危重病症患者的集中收治场所,因担心疗效或预后等因素,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需尽早采取有效治疗与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1]。为探讨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0例ICU患者临床资料。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90例ICU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所用方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0∶18,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6.26±9.13)岁;疾病类型:5例重症胰腺炎,8例脑出血,11例呼吸衰竭,14例复合伤;观察组男女比例28∶24,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46.35±9.14)岁,疾病类型;6例重症胰腺炎,9例脑出血,15例呼吸衰竭,22例复合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确保ICU湿度、温度适宜,保持空气畅通,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其进行生活、压疮及气道护理等。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行护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①成立护理风险小组:选派护士长为组长,设质控员、药疗、仪器监护与消毒隔离小组长,制定各自工作职责与标准,每月开展1次风险管理会议,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与应对措施。②强化教育与操作技能:遵照ICU培训计划对护理人员予以培训,每月组织1次操作示范与专业知识考核;借助失效模式对护理流程的潜在危险性因素予以分析,提高护理人员识别能力。③建立激励机制与加强护理记录管理:每年科室投票选出优秀医护人员予以嘉奖,详细记录患者病情、用药等情况[2]。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断标准

[3]护理质量参照ICU评分表,包括沟通能力、应急能力与操作熟练度,满分100分,得分与质量成正比。自制满意度评分量表,内容包括护理态度与护理技能等,总分100分,≥80分为满意,60~79分为较满意,≤59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对比

对照组沟通能力、应急能力与操作熟练度评分分别为(80.15±2.60)、(82.21±1.50)、(78.26±2.50)分;观察组分别为(92.90±6.09)、(92.46±6.70)、(92.80±6.30)分。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1、5.24、7.65,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分别为40例(76.92%)、9例(17.31%)与3例(5.77%),总满意度为94.23%;对照组分别为20例(52.63%)、6例(15.79%)与12例(31.58%),总满意度为68.42%;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53,P<0.05)。

3讨论

ICU中接受治疗的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病种多与病情变化迅速等特点,加之患者营养状况较差,肢体体位受限,易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影响预后[4]。为寻求ICU护理管理有效方法,本研究对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行护理风险管理的观察组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护士沟通能力、应急能力与操作熟练度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具体表现:观察组操作熟练度评分(92.80±6.30)分比对照组(78.26±2.50)分高,表明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考虑可能因为护理风险管理中,注重强化护士专业知识学习与操作技能训练,严格遵照ICU培训计划,每月落实操作示范与专业知识考核等,并借助失效模式对护理流程的潜在危险性因素予以分析,均有利于强化护士专业知识学习与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度,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应急能力与操作熟练度等。此外,激励机制建立和加强护理记录管理等,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意识,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4.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42%,表明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患者护理总满意度。考虑可能因为在对患者予以护理风险管理时,在护理风险小组中设立组长与小组长,制定各自工作职责及标准,各司其职,且每月组织1次风险管理会议以探讨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和应对措施等,有利于取得良好护理效果,从而提高护理总满意度。综上所述,ICU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秋琴.舒适护理对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生命质量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13-14.

[2]张伟英,王万娟,陆冬妍,等.重症监护病房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体会.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21):67-68,76.

[3]李景华.综合护理干预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2):74-75.

风险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理财柔性;财务战略;风险管理

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复杂性的提升,传统的理财观念以及理财方法根本不能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很容易导致企业财务战略出现风险,理财柔性应运而生,这种综合防控方法可以使企业财务系统能够迅速应对财务风险,保障企业财务目标的顺利完成,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基于理财柔性的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理财柔性及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分析

(一)理财柔性概述。企业的宏观环境以及微观环境都会受到信息变化的影响,以此对企业财务管理造成影响,很容易使企业的多项财务活动具备较高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企业出现财务战略风险。因此,企业需要构建完善的理财系统用于不确定风险的管理,这种通过系统方法管理企业金融活动环境变化导致的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被称作理财柔性。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而言,理财柔性属于较为全面的财务体系,具备以下特点:第一,适应性,基于理财柔性的管理系统能够根据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变化,有助于企业财务战略中不确定性的管理,能够快速从市场中获取企业需要的信息以及资源。第二,效率性,从本质角度而言,企业的财务管理属于资金活动,需要具备较高的效率才能够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损失,基于理财柔性的管理系统可以提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速度,大大提高了财务系统的灵活性。第三,完整性,基于理财柔性的管理系统包括融投资子系统、经营系统、利润分配系统,这四种子系统构成了完整的财务管理系统。第四,及时性,当企业出现财务战略风险或者环境出现变化时,基于理财柔性的管理系统能够迅速反应,及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助于企业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二)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概述。企业财务战略主要是指企业财务活动的有效整合,涉及到企业的融投资策略、资本结构的优化调整、资本收益的最大化以及投资风险的规避等多个方面,是企业根据当下内外部环境状况制定的促进企业发展的战略。在企业战略中,财务战略管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企业的经营活动息息相关。一般来说,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需要纳入到总体战略管理中,最终目标在于实现企业资金运营的动态平衡,营造良好的环境,提高企业资本运营的效率以及质量。就企业发展而言,合理的资本结构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而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则会导致企业资源受到损失,从而导致企业财务出现风险,对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财务战略管理时,需要提高对资本结构的重视,合理规避财务战略风险,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基于理财柔性的财务战略风险管理对策

(一)合理分配企业的财务战略资源。分析战略资源派的理论可以发现,企业资源会对企业战略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通过企业的独有资源以及竞争优势实现与市场的互相作用,从而产生全新的企业资源,这种企业资源的动态性是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重要特点。因此,企业需要合理分配财务战略资源,促进企业财务战略资源的创新,提高管理的水平。财务战略资源的合理分配是指企业对各种渠道资金的合理分配。企业需要进行资金来源的高效组合,合理安排企业的长期资本、短期资本、权益资本以及债务资本,并对这些资本进行合理的分配,调整企业资源的流向以及流量。(二)加强企业财务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为企业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企业文化的针对性不同,使企业文化建设的方面与内容有所差别,但是对于企业财务战略风险管理而言,财务文化建设需要考虑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具体而言,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企业财务文化建设。第一,将企业财务战略诊断和监督作为基础的文化建设。企业需要对财务战略风险文化进行诊断,对财务经营过程进行监督,这样才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企业对财务战略风险的态度与价值取向,了解企业应对财务战略风险的水平,从而找出企业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从而将企业战略风险文化纳入到风险预警系统中,确保企业文化可以满足财务战略的多样化需求。第二,营造员工积极性学习的文化氛围。企业需要鼓励员工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营造良好的企业学习氛围,使员工可以意识到企业的变化,有助于企业财务战略风险管理环境互动性以及开放性的提升,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战略风险管理的灵活性。第三,加强企业文化的创新。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创新是其动力,可以有效提高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需要不断进行财务战略风险文化的创新,使企业的理财柔性系统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三)提高理财系统的柔性。对于企业财务战略风险管理而言,存在柔性的理财风险管理效应,这一效应主要是指企业可以通过财务柔性实现战略风险的控制。具体而言,企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提高理财系统的柔性。第一,建立健全的财务治理结构。治理结构和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财务战略同等重要,治理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创新性会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财务治理结构,这里的治理结构包括主体治理结构以及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主体治理结构的完善需要企业加强组织的学习,提高企业理财柔性的管理水平;利益相关者治理结构的完善可以提高理财系统的协调性以及柔性,真正实现了“以调应变”。第二,提升企业财务战略主体的素质。财务战略主体的素质与财务柔性能力息息相关,如果企业财务战略主体具备较高的素质,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在了解自身的发展状况和能够承受风险的基础上,进行企业财务战略的决策,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抓住财务战略机会,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财务战略主体素质的提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树立科学理财观,科学理财观是将“以人为本”观念作为基础,将价值创造作为行为导向,通过动态优化的资源配置,促使企业达成财务战略目标;2.提高理财系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使理财系统适应市场的动态变化,确保理财环境能够正面促进企业的发展,保障理财系统始终具备较强的柔性。第三,加强企业财务战略系统信息的管理。一般来说,财务战略信息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战略活动以及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信息,具备较强的管理效能、智能效能以及揭示效能,有助于理财柔性系统的优化。管理效能主要是指财务战略信息对财务战略的决策和监管等方面的指导;智能效能主要是指企业财务战略信息具备一定的知识性,可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参考;揭示效能主要是指财务战略信息可以反映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状况、企业的财务状况等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财务战略系统信息可以为企业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1]。

三、结语

综上所述,理财柔性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应对财务战略风险的能力,需要推广应用。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企业需要认识到理财柔性的重要作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应用理财柔性,合理分配企业的财务战略资源、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理财系统的柔性,提高企业财务战略风险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分析仍旧不够全面,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范文篇6

1.从总体上看,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理念不强。

第一,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基本上没有被融于保险企业管理中,保险经营基本上还是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第二,保险业发展总体决策和保险公司决策在相当程度上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保险的粗放型经营、以保费收入作为经营业绩的硬招标的决策思路对目前的保险发展仍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保险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评估、保险信用等级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标准,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的方式相当有限。许多保险公司根本就没有防灾防损部门,在有防灾防损部门的企业中,其人力与财力的配备不足。第四,在保险风险控制过程中,事后控制为主要控制方法,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第五,在保险监管方面,主要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监管重点仍在费率等问题上,对关系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资本比率、再保险安排、资产配置等内容监管力度不够。

2.较为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对隐性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是根据保费收入增加额为依据的,保险法规和保俭监管部门对保险费地位的过份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保险公司把保费的追逐作为主要经营目标。保险公司在实际展业中,重保费,轻理赔;在保险市场竞争中,以保险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并存;在保险险种开发上,以占取市场份额作为主要手段,对保险产品风险的管理控制重视不足。

第二,在保险发展导向上,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保险决策和保险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发展及保险公司发展战略长远性研究不够;在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方面,保险业未能充分重视恶性竞争、保险中介制度混乱、保险欺骗对社会公众产生不度影响;在制度法律建设方面,对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重视不够,一方面表现在保险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保险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开放条件下保险业的发展,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基本形成;在保险文化建设方面,保险公司文化建设滞后,保险文化传播缺乏创新,保险公司的形象度和美誉度构建急需加强。

3.较为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

第一,部分保险公司不重视对公众信任风险的管理。

第二,对保险开放、民族保险安全的风险重视不够。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中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研究不足,忽视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根本制约。

第三,部分保险公司较为重视公司内部风险管理,而对保险同业的规范竞争、有序竞业的风险管理重视不够,保险同业组织的作用还相当有限。

第四,对保险中介组织的风险管理力度不够。部分保险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规定,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中介展业,表明保险公司对中介组织风险管理与保险公司自身的规范经营都应加强。

第五,缺乏对保险欺骗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骗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在中国保险理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国度里对保险欺骗的风险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上加大力度。

4.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决策缺乏依据。

保险经营是在大量可保风险前提下运用大数法则对可保风险进行分散,各类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数理基础,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保险资源。保险经营依据这些保险资源从事保险展业,通过展业扩充丰富这类资源提高保险经营水平和展业范围。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要求保险公司(包括社会)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对这类保险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都未能建立,这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决策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合理的数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这将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增加。

5.风险管理理论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

在我国,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保险风险管理既包括风险投资、保险购买和管理、安全、赔偿金管理、索赔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市场服务、培训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等内容;既包括对保险公司的硬件失误风险和软件失误风险的管理,又包括组织性失误风险和人的失误风险的管理;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又包括保险业风险管理;既包括保险经营显性风险的管理,又包括保险经营隐性风险的管理。只有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观,才能推动和实现保险业有效的风险管理。

二、目前风险管理状况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1.保险业风险管理及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弱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近年来40%的保费增长率是在粗放型经营模式下,在风险管理未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实现的,在这种经营模式下,重视保费增长速度与资产负债管理重视不够并存,保险公司总资产增加与净资产减少同在,保险市场规模扩大与保险业务的利润水平逐步降低并举,增加保费的快速增长与较多风险的累积相随,这不仅有悖于保险业风险承担、风险分散的宗旨,而且大大影响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功能弱化将不利于深化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信任,保险信任和保险信心是各国保险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近现代保险发展的共同基础是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和信任,这是决定保险需求的根本因素,因为信心和信任是保险理念培育的良性土壤。因此,保险公司必须建立真正地为社会公众分散风险、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风险管理服务的经营理念,真正地实现保险经营与保险风险管理的融合,以增强和巩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特别是在目前风险分散途径多样化的情形下,增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和信心对现代保险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保险经营风险管理的弱化将使中国保险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导致中国保险业在对外开放和加入WTO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

从中国民族保险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中国民族保险业是在中国本身缺乏商业保险理念和商业保险技术机制、在国外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进行掠夺和控制的不利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特定的历史路径制约了中国现代保险业的发展。因此,在中国民族保险实力不足、现代民族保险发展缺乏一定制度环境和制度基础的条件下,民族保险业更应注重自身的稳健发展,大力加强保险发展的制度建设,培植保险理念。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民族保险发展从量的增加到质的升华,增强民族保险业自身在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有序地实现保险的国际化。

三、对策

1.实现保险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制定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构建良好的宏观环境。

保险业发展要实现根本性突破首先必须实现从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重速度、轻质量的恶性循环,把保险发展引上稳健、健康的轨道,进而逐步增强民族保险业的综合实力。也只有在经营方式根本转变的前提下,才可能制定出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

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是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前提。首先保险产业政策必须建立在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和人文背景上,只有在这种根基上培植公众的保险意识,构造保险制度环境,完善保险法律制度,开发保险资源潜力,满足公众的保险需求,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业发展道路。其次,保险产业政策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性,坚持可持续发展性,才能有效地开发中国潜在的保险资源,才能实现重速度、轻质量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保险业本身的宗旨;只有坚持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逐步树立和增强公众对保险的信任感。再次,中国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必须把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融于一体,政府应以较高的战略眼光来发展保险业,保险业在社会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要求政府对保险业实行低税政策,改变目前中国保险业税负较重的局面,对一些投资型产品的开发可考虑税收优惠或递延税收政策,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政策应考虑到有利于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和中外保险企业的公平竞争;保险业应坚持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实现保险真正地为社会经济、社会公众服务宗旨;保险产业政策还必须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考虑建立区域性的保险产业政策与统一的保险产业政策相结合的保险产业政策体系。

2.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完善保险法律制度基础,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提供制度支持。

保险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种风险识别、衡量、控制、融资的技术方法,还在于风险管理制度是一种保险制度安排,提供对风险管理的制度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是构建中国保险制度基础的一个永恒主题,保险意识的培植一方面需要保险公司规范的经营作风、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保险意识的传播也有利于保险意识的培植和增强。

法律是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程度决定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及其绩效大小。目前应着手解决保险发展与保险立法滞后的矛盾,弥补《保险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时抓紧时间构建完整有效的中国保险法体系(包括《保险业法》、《保险合同法》、《外资保险公司市场进入与监管条例》等)。

3.实施全方位风险管理制度,强化社会风险管理理念,是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重点。

保险经营方式的转变、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国的特殊体制背景下,保险经营方式转变、保险法律制度构建应与保险业全主位风险管理实施同步进行。中国保险业全方位风险管理包括对物的风险、行为风险与心理风险管理、制度风险与人的风险的管理、显性风险与隐性风险的管理、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的管理、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与风险预警系统的管理等。

在强调风险核保管理的同时,须强调逆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控制;在注重保险产业发展风险管理时,应特别注重决策风险的管理,克服目前保险发展的短视心理和短期行为;在制度风险的控制上应坚持内控制度、同业制度与监管制度三管齐下,在人的风险控制上,既要控制管理内部人风险,又要控制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再保险人和保险投资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在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管理上,要积极探索怎样对保险开放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有效管理,对中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风险加以重视。总之,在整个保险产业发展、保险制度构建过程中都必须把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理念融于这一过程中。

风险管理范文篇7

近几年来,在领导高度重视下,我们加大了信息科技建设的推进力度,大大缩小了与同业科技差距:建成了现代化、高标准的信息系统数据中心,初步形成同城生产和灾备两中心模式;全面开展网络改造,将广域网三级架构改为二级架构,各营业网点配置2条专线,分别直接上联生产中心和同城灾备中心,实现了业务网与互联网专网进行物理隔离,增强了网络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建设完善了网上银行、银行卡系统、资金债券系统、信贷系统等应用系统,形成了结构清晰、业务功能基本满足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需要的应用系统体系。相对于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我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略显滞后,也与监管当局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开发测试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代码质量管理、Bug管理、开发过程管理、测试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系统运行管理有待改进,生产系统监控和流程管理自动化管理手段不足,逻辑访问控制有待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及应急体制建设有待加强,应制订全行性的业务连续性规划及应急演练方案,并定期更新,切实发挥相关部门职能,按要求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应急演练的有效性和覆盖面。李秀生:北京农商银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涵盖开发测试、运行维护、设备管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计31项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评估和修订,并在全行范围内印发执行,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进展为了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北京农商银行根据监管要求,结合信息科技建设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科技风险管理治理架构,初步建立了科技风险防控体系,有效预防和消除了科技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了生产安全稳定运行和信息安全。

1.完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结构,明确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的职责。成立了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除了审议信息科技战略规划、推动信息科技建设的职能外,着重加强审议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重大事项和信息安全评估报告等科技风险管理职能,强化了科技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高层的推动作用;设置了首席信息官,直接参与跟信息科技运用有关的业务发展决策,确保信息科技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落实;形成了由信息科技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及审计部门组成的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

2.持续建立健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对现有信息科技制度体系进行了整体评估,重新梳理确定信息科技制度体系架构,建立包括制度、实施细则及技术规范(标准)三层架构的制度体系。同时规范对现有制度的管理,形成了《信息科技制度汇编》,涵盖开发测试、运行维护、设备管理、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计31项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评估和修订,并在全行范围内印发执行,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有效指导信息化建设和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3.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并重,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一是强化风险防控意识,防范于未然。持续对全体科技员工进行风险意识教育,树立对风险防控的高度敏感性和责任心,积极向员工传导遵守法律法规和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培养员工的诚信和道德,规范员工职业行为,从源头上控制、减少潜在风险的发生。二是健全内控机制,规范事中管理。科学合理设置科技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建立了逐级授权和审批机制,并制定相应控制措施;规范岗位操作流程,重要操作如版本迁移、数据修改等实行双人制,一人操作,一人复核,防止出现控制真空,产生风险;同时重视利用技术手段来强化风险管理,如批量作业自动化系统、系统和网络监控系统监控系统的建成有效地提升了系统运维风险管理水平。三是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和检查,持续督促、跟踪整改,深入挖掘信息科技运行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制订整改措施并积极整改。建立内部定期专项检查机制,根据每年年初制订检查计划,进行检查,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建立风险整改台账,定期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及跟踪。除加强上述自查工作之外,还积极配合监管当局开展各项检查,积极借助外部的力量帮助发现问题,查找隐患,从而提升科技风险防范能力。

4.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完成了信息安全体系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安全体系框架,制定较为完善的信息安全策略;通过实施网络边界控制、内网与互联网隔离、全面病毒防护、桌面系统监控、数据分级与使用保护等系列安全项目,建设形成覆盖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应用安全的综合信息安全体系,确保生产系统安全和客户信息安全,防范科技风险。未来的工作重点通过以上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有效消除和防范了科技运行及科技管理中的风险隐患,近几年我行未发生信息科技风险事件,科技风险管理水平和防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针对目前科技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未来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工作重点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完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结构,持续推进科技风险“三道防线”建设。进一步明确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结构中各级主体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各级主体的职能作用,形成职责明确、结构合理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架构;特别是加强风险管理部门对信息科技风险的管控,形成一个职责明确、功能互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信息科技风险防范的有机整体。

2.加强软件开发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开发过程中风险的管理。建成基于我行现在的CMMI3级的软件研发规范体系,通过CMMI3级验收,全面推广体系的应用,整个体系涵盖了软件的需求、设计、开发、测试等各环节,有效规范了整个开发过程的管理;落实需求归口管理机制,推行重大项目需求评审机制,进行重要系统组织级方案评审,提高项目计划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推行软件配置管理,提高软件版本管理水平;强化外包管理,规范外包人员工作量评估,加强外包人员工作环境管理。

3.进一步推进运维体系建设。加强对生产变更的风险评估,严格变更过程管理,严控变更风险;确保事件分级制度的落地执行,形成有效的事件升级和响应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问题的快速解决,并逐步深化问题的后续管理,从多维度进行生产问题分析,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系统监控、网络监控工具的作用,完成应用监控建设,全面了解系统运行状态,及时定位故障;全面提高运维管理水平及风险防控能力。

风险管理范文篇8

1.1一般资料

对2015年9月—2016年8月在该院产科接受治疗护理的158例产妇开展品管圈活动,作为该次研究的一般资料。该次参与研究的患者都知情该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自愿提供研究信息同时签定了知情同意书,此次效果研究已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接受品管圈活动管理的产妇年龄在20~39岁,平均年龄(26.7±6.3)岁,怀孕次数为1~3次,该次品管圈分成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3个小组,各小组的成员均有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工作年限超5年的超80%,且每组成员在所负责的品管圈小组内临床经验丰富。

1.2方法

在该次研究之前该院产科护理工作未应用过品管圈管理模式,护理管理措施在应用品管圈活动之后进行了以下调整。1.2.1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各小组成立前,组织产科所有护理人员接受品管圈知识的培训学习,使其对品管圈有一定的了解,积极主动参与本活动。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体情况和技能专项,由护士长将其合理分配到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3个品管圈小组内,每个品管圈小组均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和4名护士,各组自由选出圈长,2名主管护师作为该品管圈小组的督导。各小组根据所负责的项目,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的产科护理资料并分析护理缺陷,辨别潜在的风险和质量影响因素,根据组内讨论等方式制定有效的护理策略[3]。1.2.2品管圈小组活动(1)孕产妇护理品管圈小组活动[4]:经调查,在产妇身份识别有偏差、临产孕妇的送房时机不准、孕产妇隐私保护不良等为常见问题,原因主要是护士技术不熟、责任感不强等。对此采取以下措施:①提高巡视频次,及时处理紧急情况,密切观察产妇状态,看准送房时机;②完善产妇信息的查对,要求护士严格核对信息,避免身份信息识别错误,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充分尊重并保护孕产妇隐私;③在使用催产素时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并掌握孕产妇生产进程,避免胎儿宫内窘迫;④注意产后产妇的身体恢复,及时有效的进行产后指导,帮助孕产妇解决问题,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满意度调查表对工作进行总结,小组每15d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整理,肯定取得的效果,同时分析不足。全员探讨,收集、整理大家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并研讨制定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将成功经验加入到标准化的管理。(2)新生儿护理品管圈小组活动[5]:新生儿手圈、胸牌时常脱落是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组内讨论,此类问题的发生主要与孕产妇和家属对手圈、胸牌重视程度不够、护士没有将手圈系紧、手圈本身质量不稳定有关,整改措施:①与本院采购科沟通,购买质量过关的手圈和胸牌;②加大对护士的培训力度,标准规范的为新生儿佩戴手圈,同时增佩足圈,双重保险;③强调手圈和胸牌对新生儿的重要性,不可随意摘除,且注意避免其破损或脱落。(3)健康宣教品管圈小组活动[5]:部分产妇对孕产知识的掌握不确切,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品管圈小组:①通过查阅资料及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编制“孕产妇健康宣教资料”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改进,上交护理部,由其组织审定,并制作“健康教育路径表”;②组织组员学习健康宣教的有关内容及业务,并能有效的应用到工作中,加强同孕产妇的沟通;③为保证健康宣教的有效性,对“健康教育路径表”中的内容、作用为孕产妇进行详细的讲解,争取孕产妇的积极配合;责任护士要根据要求,严格对孕产妇及家属进行有计划性的教育并适时评价。品管圈每半个月调查孕妇及家属对宣教内容的掌握,认真总结分析,并对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改进实施方式等,确保健康宣教的有效性。

1.3观察项目

记录并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新生儿手圈和胸牌丢失情况、孕产妇护理缺陷事故的发生情况、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及满意度情况。

1.4统计方法

将该次实验结果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孕产妇满意度和知识掌握情况,较实施前均明显提高,见表1。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新生儿手圈丢失率为2.53%,胸牌丢失率为1.27%和,均明显低于实施前,见表2。

3讨论

由于产科需求的特殊,要求医疗护理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此,较一般的护理更有难度,在管理上要求必然会更加严格,对于产科的护理工作人员要求则会更全面、具体。品管圈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被应用到产科不仅仅是因为其能有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调动了员工们的工作热情,通过对工作中问题的自我查找、分析、组间讨论、制定方案、积极实施,并取得效果,这一系列活动都对员工有很大的激励[7]。品管圈活动不仅增强了员工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也强调了团队的整体意识,提高凝聚力。从该次的研究结果来看,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孕产妇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很大地改善了护理过程中的缺陷,护理流程更加顺畅自然,孕产妇与护理人员之间建立了默契的联系、气氛融洽,医护人员的付出也得到了回馈,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产科护理工作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质量,是医护都愿意配合和接受的一种有效途径,临床效果显著。但还应重视实施环节,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不断调整优化品管圈的实际适用条件,使其在产科护理工作中发挥最优效果。

作者:袁碧波 单位:岳阳市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168-169.

[2]陈孝芳.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2):185-186.

[3]文玲玲.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1):189-190.

[4]周美珍,吴秀芳,周春霞.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25-826.

[5]万志红.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41(12):164.

风险管理范文篇9

一、金融风险管理的含义

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人们不能预料的结果,给人们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些风险常常搞的人心惶惶,让金融行业发展的环境受到破坏,就好比说一个人买了这家公司的保险,当时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一直上涨,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家公司面临在严重的财政问题,那么这个公司在该行业的竞争力是非常弱的,股票下跌让顾客损失相当大,这便是所谓金融风险。总的来说,金融风险管理就是通过不同的社会角色即国家、消费者、企业管理者,使用合理的措施让不同角色所具有的不同职能发挥最大化,环环相扣,解决金融风险给大家带来的严重问题,遏制金融风险给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让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划分类型

(一)按照金融风险的主要对象来分,我们将金融风险管理的类型分为银行信用度管理、进出口汇率的风险管理、国债证券等等投资风险管理。

(二)按照金融风险的缘由来分,我们将金融风险管理分为主观金融风险管理以及客观风险管理,这种划分类型,可以使人们大致清楚该金融行业的风险成因,更好的警示各个顾客以及企业管理者,同时,也能帮助国家解决金融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按照所涉及的社会范围来分,我们将金融风险管理划分为宏观金融风险管理以及微观风险管理,根据涉及的范围不同,能给各个消费者提供良好的选择空间。

(四)按照金融风险的承担者来分,可以划分为国家型金融风险管理以及个人金融风险管理。

三、我国金融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行业的公开信不够透明化这一漏洞让那么虎视眈眈的不法商家钻了“空子”,金融行业的公开信息不够透明化的话,人们对于该金融行业的具体情况不够了解,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该金融行业的信任度也便会降低,同时,如果该金融行业不如实的上报各个方面的消费或者收入,让国家无法得知真实信息,这便会助长那些贿赂、贪污的不法商家的野心,那么金融行业将更加混乱。

(二)金融行业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人们天生就会存在着一种惰性,不付出劳动又想获得利益的思想严重,懒惰乃万恶之源,自控力达不到,所以需要借助“他控力”的作用,可是,我国金融行业的相关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人们受不到法律的约束,一个人这么做,另一个人也便跟着这样做,大家都认为法不责众,这样恶性发展下去,金融行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混乱,国家对经济发展的管理显得更加困难。我国金融行业相关的法律漏洞也给国家领导人带来很大的难题。

(三)金融产品的质量不断恶化金融行业会推出相关的金融产品以此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达到提高经济收入的目的。可是,我国推出的金融产品质量不断恶化,因为利益的诱惑,有些金融行业竟然欺骗消费者。当时给消费者说很多受益的地方,当消费者购买之后,那些坏处不断显现出来后他们才会解释发生这些事的原因。现在,让人们对于金融产品的消费心存芥蒂,给金融行业的带来极大的信任危机。

四、解决金融风险的措施

(一)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法律是国家领导人通过对社会状况的分析,找到解决社会矛盾,通过制度来管理国家的一种方式,金融风险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国家制度的问题,不能达到管理社会的法律必须完善,所以,完善金融行业的相关的法律体系是解决金融风险的第一步。

(二)从企业管理者来说,树立诚信经营的管理理念,净化金融行业的竞争氛围,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同时,树立顾客就是上帝,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宗旨,赢得客户的信任。

(三)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应该独具慧眼,懂得判断该金融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用合理的思维来进行投资,同时,对于金融行业的不法操纵者懂得用法律来揭露他,让金融行业的正常发展,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也维护了大家的利益,让这些不良行为能得以批判。

五、结语

风险管理范文篇10

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涉外业务中因汇率波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汇率风险通常是由于汇率波动的时间差、地区差以及币种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等因素造成的。汇率变动带给保险公司的风险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其中,交易风险是指以外汇计价成交的交易因汇率波动而引起收益或亏损的可能性;折算风险是指公司为了编制财务报表,将以外汇表示的资产和负债换算成本币表示的资产和负债时所面临的风险,它会影响企业向股东和社会公开财务报表的结果;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意料之外的外汇汇率变化而导致公司未来经营收益增减的不确定性。

以上三类外汇风险的不同特点,见表1。

由于持有外汇负债、存在对外支付需求以及经营外汇相关业务的要求等方面的考虑,保险公司需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同时,由于保险公司所持有的外汇资产的数量是动态变化的,因此,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既包括编制财务报表时面临的折算风险、汇兑交易时面临的交易风险,也包括潜在不确定性导致的经济风险。

二、汇率风险对保险公司造成的潜在影响

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汇率风险对保险公司的外汇资产和负债、外汇业务、偿付能力以及投融资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形成潜在威胁。

(一)在外汇资产和负债方面

汇率变动对保险公司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外币净敞口是在资产方还是在负债方,主要体现为外币资产和负债不匹配带来的重估风险。

一方面,保险公司所持有的外汇资本金会因为汇率的变动而影响其实际价值。人民币升值会给持有美元资产的保险公司带来负的财富效应,导致以本币计算的外汇资本金缩水。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预测,2006年人民币可能升值3%-4%,摩根士坦利则认为,到2006年底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将达到7.5。分析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走势(见图1)发现,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人民币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而且这一趋势将持续较长时期。如果不采取汇率风险防范措施,保险业现在所持有的外汇资产将遭受更大损失。

另一方面,对外汇负债来说,保险公司的外汇负债主要是应付外汇赔款。人民币升值将使保险公司在支付等额的外币赔款时所对应的人民币实际价值降低。

总之,如果外币资产多于外币负债,净敞口在资产方,人民币升值虽然会导致外币资产和负债在折算成人民币时都有所减少,但资产减少的更多,从而对保险公司造成不利影响;如果外币净敞口在负债方,人民币升值则会带来正面影响。

(二)在外汇业务方面

汇率变化对保险公司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影响外币保单的实际人民币收入。外币保单与国内一般保单最大的差异,是外币保单是以外币定价。保户用外币缴纳保险费,保险公司在给付满期金或理赔金时,也依保户指定的外币支付。人民币升值将使保险公司外币保单的实际人民币收入下降。

2.影响保险公司的再保经营。由于保险公司的直保业务通常是用人民币计价,如果在再保业务中再保摊回赔款以美元计价,那么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再保实际摊回赔款的人民币价值将会下降,保险公司所承担的实际自负赔款额度上升,从而增加了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风险。

3.影响保险外汇业务需求。长期持有外币资产的民众在汇率风险意识提高后,会主动寻求规避汇率风险和分散投资风险的措施,从而大大增加对长期型的外币保单,如外汇储蓄类保险(外币的教育金保险)、外币投资类保险等投资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的需求,这将为保险公司拓展保险业务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尽管当前外汇保险业务范围,仅限于人身意外险和财产险等短期险种,不包括投资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和长期寿险,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境内居民购买外汇人身保险的限制将会逐步放宽,境内保险公司将逐渐可以经营长期型外币保单、甚至是投资理财类外币保单业务。

(三)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方面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影响公司经营的最重要因素。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资本金、准备金和公积金、业务规模及保险费率。除此之外,保险资金的运用、再保险业务等情况也会对偿付能力产生影响。

人民币升值会引起保险公司外汇资本金的实际人民币价值贬值,也会给公司的业务经营带来重大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在外汇资金投资方面,由于政策的限制,中资保险公司不能进行外汇衍生品交易,这使得保险公司无法利用金融衍生产品作为对冲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在保险外汇资金投资收益不高的情况下,如果未来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大,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将无法弥补汇率变动所带来的损失,也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带来一定影响。

(四)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方面

汇率变动也会对国际商业资本的进入产生影响。从积极因素看,对于已进人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其利润汇出因人民币升值而实实在在地获得增加,其所获得的人民币收益的国际购买力也得到了提高,汇兑收益将促进已进入外资的扩张。在此示范效应下,如果海外预期人民币继续升值,将有利于增强我国保险公司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的谈判地位;

从消极方面看,初始资本门槛提高将对新资本的进入产生抑制作用。一国货币升值后,就会使该国成为更昂贵的投资地。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五)在海外并购方面

海外并购是我国保险公司实现国际化的主要途径。汇率变动会影响国内保险企业的并购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企业的对外投资能力。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时,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兑换的外币数量就会相应增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中国保险企业的海外扩张欲望。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后,保险公司外债本息还付压力减小,可以在外国向当地金融机构贷款,适时进行海外并购。

三、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随着国家外汇政策的逐步开放,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和投资领域也在逐步扩大,这对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公司应增强紧迫感,学习运用先进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尽快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

(一)树立汇率风险防范意识

长期以来,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水平保持相对稳定,这使得一些保险公司的汇率风险意识较弱,把为防范汇率风险所付出的成本看作是额外负担。现在随着人民币汇率灵活性的逐渐增大,各保险公司必须要增强汇率风险意识。保险公司必须要在公司内树立全面、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意识,培育公司统一的风险管理文化,依靠最高管理者到基层员工各个层次的相互配合,把风险管理贯穿到业务的每个环节。

(二)完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

为了更加系统、有效地管理汇率风险,保险公司要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关系清晰的组织体系,制定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制度,为汇率风险的有效控制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激励经营管理人员不断提升汇率风险的管理水平。要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和检查制度,明确各岗位的义务和职责,并通过风险管理部门、合规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促进汇率风险管理相关制度的有效执行。

(三)加强保险外汇资金运用管理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加强保险外汇资金的运用管理,提高保险外汇资金的经营效率等途径,减弱甚至抵消汇率浮动带来的损失。

1.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加强外汇资金的资产负债管理是加强外汇资金运用管理的前提。保险公司应在充分考虑外汇资产和负债特征的基础上,制定外汇资金投资策略,使不同的外汇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收益上相匹配,以便有效控制汇率风险。

2.扩大保险外汇资金运用规模

某保险集团公司海外投资收益率扣除汇兑损失后,依然高于国内投资,从一个侧面说明扩大保险外汇资金的运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汇率损失。因此,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应共同努力,扩大外汇资金运用规模,实现外汇资金有效益的流动,以收益冲抵汇率风险带来的损失。

3.提高保险外汇资金投资绩效

即使在人民币存在预期升值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投资渠道、提高保险外汇资金的投资绩效依然有可能抵消汇兑损失的影响。根据《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的规定,保险公司的外汇资金可投资于银行存款、外国债券、银行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以及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股票等投资工具。但目前,保险外汇资金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境内银行存款,投资品种比较单一,收益局限性较大。因此,保险公司应拓展外汇资金的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组合,以提高外汇资金的投资收益,减弱汇率风险的消极影响。

4.充分利用专业投资管理公司

根据规定,保险外汇资金的境外运用应该实行托管制,并委托境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或境外专业投资管理机构管理。同时,由于各保险公司单独进行外汇资金投资的成本较高,因此可以选择委托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的方式,通过外汇资金投资专业化来提高投资绩效、降低汇率风险带来的损失。

(四)使用金融产品交易

管理汇率风险是保险公司面临的严峻挑战,这有赖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完善,尤其是外汇衍生品的丰富。对远期、掉期业务等金融工具的有效使用有助于保险公司防范汇率风险。由于目前市场上缺乏人民币汇率衍生工具,所以,通过资金管理的方式,即资产负债方式来管理汇率风险比较适合保险公司。保险监管机构应逐步放宽避险工具的使用,切实做好对冲方面的制度安排,并取消对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部分限制,以便保险公司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

(五)合理配置外汇资产币种

由于外汇市场上,各外汇对人民币的汇率波动情况不一样,为分散外汇波动风险,可以考虑对外汇资产的币种及相应的持有量进行调整,使一币种外汇资产升值所带来的影响与另一币种外汇资产贬值所带来的影响产生抵消效应,从而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汇率风险,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例如,在当前时期内,根据汇率走势,可以适当减少美元资产持有量、增加欧元资产持有量。但是,由于各外币之间以及外币与人民币之间存在多重关系,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增多、也更加复杂,所面临的风险也相对较大,因此,现阶段不宜过多进行外币间的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