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素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3:56:02

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范文篇1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法律建设也在发展并且逐步完善。国家领导人尤为重视我国教育,特别是法制相关教育,他们曾很多次的在各大会议中指出,加强法制的根本问题就是从娃娃抓起,只有从小让他们具有法律观念,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才会越来越好。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自身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大多数高中学校在法律教育体制上,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相对来说较为乏味,没有一点特色,对学生来说没有吸引力,所以导致学生在法律认知上较为匮乏,他们法律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亟待解决。

二、加强高中学生法律素养,深化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之所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就是为了将青少年培养成国之栋梁,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通过近些年里,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逐年上升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当前高中生法律素养严重缺失的问题。可以说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而产生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青少年不愿意学习法律知识、不懂得法律知识,甚至在做出某些行为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触碰了法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时期,而高中学校为了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也在进行改革,尤其是针对当前高中学生法律素养缺失的现状,提出了深化法制教育的策略。这样做,第一,能够让高中学生知法和守法,紧守法律底线,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第二,能够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避免学生在一时冲动之下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情。

三、学生的法律素养现状及原因探析

(一)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我国高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学习法律知识,具备法律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高中生的法律教育这一板块上却存在着让人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的法律观念极其薄弱,存在明显缺陷。大多数学生对法律的基本知识根本不关注,对于我国的各种法律也只是停留在听说的范围。他们只知道我国有宪法、民法以及刑法,却不知道这些法律都用作于哪些方面,他们从不感觉这些法律会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对于在各高中学校里产生的各种违法犯罪现象,很少有学生会从法律的角度去看待。所以当他们自身权益被侵犯时,往往都是无可奈何,根本不知道要拿起法律的武器去保护自己。现在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知晓的法律知识也少的可怜,究其原因,与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有很大关联。现在,我国倡导实施法律教育,但是法律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并未发挥太大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权力大于法律的现象依旧屡见不鲜。尤其是现在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受到国外思想的侵袭,让他们在法律意识上产生了很大矛盾。高中时期,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观正在调整、定型,也是最容易受到波动的时候。他们容易被传统思想所禁锢,对自己的社会责任一知半解,不愿意学习法律知识,觉得周边事情与自己无关,容易保持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二)难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利益。我作为一名高中学生,我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我们容易冲动、暴躁,无法对自身进行良好的情绪控制和情绪管理。同时也因为处于这个敏感的阶段,我们对于学校所展开的法律课程并不感兴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法律知识相对比较匮乏,在对法律应用的过程中缺乏坚实的法律理论基础。再加上当前的高中学生个性比较张扬,攀比心理、拜金心理和享乐主义都比较严重。一旦遇到自身权利受到侵害的问题时,他们难以使用法律途径来解决自身问题,而是将其寄托于各种渠道,这也表现出了当前高中学生依据法律开展利益诉求的能力比较低下。(三)我国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整体法制水平比较差。作为一名高中学生,我们思想还不够成熟,并且正处于青春躁动期,所以十分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然这与我国当前的法律环境和法制整体水平也有较大的关系,首先我国整体法律意识就比较淡泊,国民整体都对法律不够重视,再加上现在的互联网和手机都比较发达,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方式观看到社会上发生的很多违法犯罪案件,高中学生十分容易就受到影响,走下坡路。例如马加爵案件、药家鑫案件等等,都一直是典型的案例。总而言之,我国社会整体的法律环境对高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四)从思想观念上缺乏对法律的深刻认识。我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十分了解处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心态,从思想观念上我们对于法律就缺乏深刻的认识。虽然高中学校开展了相关的法律类课程,但是很明显迫于高考的压力,对于这一方面的课程,学校不够重视。每年只有很少的几节课来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授课时间段、授课方式传统无趣,学生很难在这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对法律知识进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在我国高中教学体系中,其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文综以及理综等几个部分组成,法律教学只属于文综中思想政治这门学科的一部分内容,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其次,学生接触的法律教育渠道也只有法律讲座、网络法律知识学习等形式了。但这些比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比根本就微不足道。最后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我国法制教育缺乏系统性的课程安排,特别是在高中法律课程中出现了很多漏洞。

四、高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具体策略

当前,我国教育对象覆盖的范围比较广,人数也比较多,高中学生占有十分大的比例。因此,面对高中学生在法律素养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高中学校应该积极进行法制教育的深化和改革,并不断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以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备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随着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例的逐年上升情况,高中学校对学生法律方面的教育迫在眉睫。下面我就具体阐述一下深化高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策略:(一)学校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一般情况下,要想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并不断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让学生懂得更多的法律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法律信仰,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进而促进高中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其次高中学校必须要深刻意识到深化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日常学校管理工作中将法制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加大力度进行宣传和教育,进行良好的以德育人和以法育人,不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高中学校要从学生的思想生活这一方面出发,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形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让法制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高中学校要正确看待高中学生的法律素质,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做好深化法制教育工作。(二)教师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我作为一名高中学生,对我而言,我认为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如果我们喜欢一个老师,与老师的关系比较好,我们会非常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反之,则会对不喜欢的老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培养高中学生法律素养的过程中,学校应该让一些具备亲和力、风趣幽默的教师来担任法律教师职位。这样的教师具体来说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法律教师应该了解非常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内容,在授课时,能够引经据典,使用法律案例来为学生讲授法律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其次,法律教师的教学风格应该风趣幽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其讲授,能够将原本复杂难懂的法律知识变得简单化。最后,法律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法律知识学习当中来,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法律问题解决当中来。而想要达到这一要求,对于法律教师来讲,他们则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身学习,了解最新的法律案例,并且能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当然,如果高中学校条件允许的话,学校可以为我们聘请一些长期从事法律知识研究的学者或者高级教师来校讲课,他们的经验都比较丰富,并且也能够为学生带来新鲜感,让学生更加愿意投入到法律学习当中来。(三)进行法律课程设置,开展多样化的法制教育活动。首先,高中学校应该针对当前高中学生法律素养缺失的问题制定明确的法律目标,并且规划教学大纲,建立健全法律教学体系,让法律教学能够被学生以及教师充分重视起来,帮主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构建与完善,形成法律意识。同时学校还要开展多样化的法制教育活动,如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演讲比赛或者模拟法庭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紧张的文化学习之中,可以通过法律活动放松自己的心情,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除此之外,学生自己也应该注重法律知识学习,要积极的从多个渠道学习法律知识,并学会运用扎实的法律理论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四)学生的法律素养,需要多方面配合。我认为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提高其法律素养,使其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一方面需要高中学校做出相应的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多方努力。学校、社会和家庭要共同承担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责任,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如从家庭这一角度出发,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与学生多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并配合学校,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很多家长总是找借口,推卸责任,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去教育孩子。其实家长一定要意识到正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容易冲动,在这一关键时期,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家长们也不必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他们大可以在吃饭的时候或者睡觉之前陪伴孩子观看法律节目或者浅谈一些最近发生热点法律案件等,这样在潜移默化之间就培养了孩子的法律意识,还不会让孩子觉得反感。如从社会这一角度出发,我国的司法机关部门可以与学校建立紧密的联系,并定期在高中学校内部加强司法宣传教育,让学生深刻了解到触犯法律之后所要承担的不良后果。

五、结论

总而言之,我作为一名高中学生,我深知法律知识对于我们成长的重要性。但是我也了解到当前很多高中学生缺乏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良好的法律素养,这让很多高中学生在一时冲动之下极其容易做出错事,触犯法律。所以我认为针对当前高中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进行深化法制教育的探究十分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曹斌、郑洋、何清颖.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地域影响因素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15(19).

[2]高岳涵.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化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3(3).

法律素养范文篇2

关键词:法律素养;大学生;法治精神;期望理论;归因理论

随着国家依法治国思想的深入,公民法律素养的培育就显得愈来愈重要,大学生是社会精英的主要来源,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对弘扬法治精神至关重要。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显得格外迫切。随着依法治校的深入,高校在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就显得薄弱,传统的培育机制效果不佳,我们必须寻找更为有效的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模式。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针对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较少,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将法律素养作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国外大学的设立以法律为基础,所以国外研究更注重制度层面的研究;苏振芳等学者认为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模式跟国内的恰好相反,他们更多的是隐形教育,法律素养的培育融汇到生活中,而国内更多的是显性教育,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主要是在课堂上。国内关于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研究也不多,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等方面。吴敏英、马丹(2008)指出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意义:第一,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第二,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第三,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是“基础”课程的根本任务。韩益凤、陈玉祥(2011)认为大学生法律素养存在以下问题:大学生法律知识认识不足认;缺乏法律认同感;缺乏相应的法律实践能力。邓辉(2008)认为高校要改善法治教育的模式,同时分析了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对自身的意义。陈毓(2009)认为高校应该从法治教育向法治教育转变,改变传统的法制宣传模式,以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为重要目的。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内涵

大学生是指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整个社会新思想、新科技的领先者,是由国家有计划、有目的培养出来的贮备人才群体。大学生法律素养主要是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大学生逐渐培养并显现出来的懂法、守法和用法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侧重于法律意识在大学生内心的份量以及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大学生通过后天长期努力而习得的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大学生法律素养既有内在层面与外在层面,如法律理念、法律维护;又有感性层面与理性层面,如法律情感、法律评价;还有静态层面与动态层面,如法律期待、法律行为。大学生法律素养分为三个基本的结构,以懂法为培养素养的基本条件、用法为落实素养的核心、信仰法为奠定素养的灵魂。

三大学生法律素养发展的内在动机和外部诱因

1.内在动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侧重于在大学生内心培养法律意识以及对法律知识运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后天努力学习而形成的,期望理论认为:动机是指期望得到某些东西,或者企图躲避某些讨厌的事物。我们还期望通过某些途径或手段来达到我们行动的目的。目标是动机的决定力量,要高标准才有最高的成就,不过这个目标一定要是自觉提出的,而且要求具体。我们可以用期望理论来解释大学生发展法律素养的理由,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提升法律素养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好的机会;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培养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知识可以避免各种法律风险,比如降低犯罪的可能性,也就是躲避自己所讨厌的事情。因此,大学生采取的一切发展法律素养的行为的动机在于可以达成自己目标或避免某些风险。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就必须让大学生对自己提出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越具体越好,当然要较高的标准。首先,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各种活动去激发大学生对自己提出目标,这个必须是自发的,并且要具体,比如,我希望以后成为企业高管、营销总监,我希望提高我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我希望提高人际交流能力等等。由于不同人价值需求不同,所以合理制定目标就显得格外重要,引导大学生科学认知自我和社会,制定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将目标具体化,让学生保持适当的期望值。其次,需要将目标和大学生的行为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明白他们的行动能够达成他们的目标。比如邀请知名校友来和同学们交流,增强学生们努力行动的信心。如果大学生把发展法律素养的行动根本不和自己的未来目标联系起来,这样他就缺乏足够的动机,比如一个大学生认为法律应该是法律执业人员的事,他的目标就是以后在实验室做科研,这样他对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行动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无论是上法律课程,观看法制节目,参观普法基地等对他就显得作用不大。

2.外部诱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不能用驱力降低的动机理论来解释所有的行为,外部刺激(诱因)在唤起行为时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应该用刺激和有机体的特定的生理状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动机。大学生对发展法律素养产生内在需求,我们可以通过需求强度控制来培育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但是,许多大学生对自身的需求不了解,他们的很多行动都不是基于自身需求,而是外部的诱因。比如,宿舍同学其它同学都去参加模拟法庭的活动,某位同学对此没有任何兴趣,由于受室友影响,他也极不情愿去参加了,尽管兴致不是很高,但也收获不少法律知识。

四大学生法律素养发展模型

在内部需求和外部诱因共同作用下,大学生产生法律素养学习的动机,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他们会进行学习行动,通过将学习结果和期望目标进行比较来确定是否满足自我需求,如果从这一学习过程中能获得自己满意的价值或者避免自我利益的损失,大学生们将会获得较大的满足感,这中满足感会反馈回来为下一个循环提供参考。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发现有关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研究较少从激励理论角度来分析,这一模型的构建有助于帮助提供更好地决策建议。模型理论假设:

1.人性假设。本模型是基于复杂人和理性人假设。成人的教育与未成年人有较大的差别,尽管“经济人”假设受到诸多质疑,但对人性的假设是许多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对自我有相当的认识,为了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或避免利益受损,他们能够做出理性的决策。

2.法律素养的价值。大学生法律素养既是指静态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同时也是指大学生内心对法律的信仰和运用法律知识一种动态形成机制,这种法律素养主要是自己成长中逐步形成内心的需求和期望。本模型不探究法律知识、法律制度、法治精神的应然状态,接受现存的状态,基于这种基础,大学生法律素养对于大学生是有极大价值或者能够避免利益受损。

五学校视角的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建议

1.强化动机。大学生法律素养学习动机的强化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大学生产生具体行动,本研究主要探讨从学校视角来强化大学生法律素养学习动机。(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大学生法律素养可以是目标,同时也是实现其它目标的手段。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多种层次的需求,引导大学生通过合理有效途径来满足自我的需求。比如开设职业规划讲座,心理学相关课程讲座,通过参加一些自我认知活动或游戏等等,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基础,采用符合人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的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2)提供相关诱因。比如学校举办法律知识辩论赛,为那些参赛学生提供各种培训,邀请学生参观司法机关,法庭辩论,学校通过网站、微信、校内平面媒体高调宣传这些参赛选手。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对法律素养有较高需求的学生的行动来刺激那些没有需求的同学产生学习动机。

2.创造大学生法律素养学习行动的条件。当大学生们由于自我需求或外部诱因刺激而产生学习动机时,学校需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我们以大学生健身和运动为例,当大学生们一方面自己希望自己健美来获取他人羡慕或自我满足感,这时他产生了健身的强烈动机,另一方面,由于看到许多同学健身,自己也想加入这个行列。这时,学校做的工作就是提供健身场所,提供健身知识,提供健身奖励等等。通过强行灌输的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记住法律知识和法律制度,但绝对不能树立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过程本身就要符合法治精神,一个不依法治校和缺乏法治精神的高效如果要求大学生如何提高法律素养是可笑的。学校可以从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三个层次来为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提供条件。比如学校的校园价值观和理念等符合法治精神;学校章程和相关制度符合相关法律,通过制度方式为法律素养培育提供条件,比如有关法律讲座和课程的设置;在物质层面,比如教室和报告厅设置体现自由和平等理念,同时创设模拟法庭等各种物理环境。

3.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奖励。当大学生通过法律素养培育活动取得成果时,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奖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强化大学生对成果的价值认知。如果大学生发现他们的学习结果或法律素养的提高缺乏价值,那么他们下一次就会降低学习的动机。学校通过建立学习标准,对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然后进行奖励。当然奖励是多种多样的,实际上,损失的减少也是一种奖励,比如,当大学生自己权益受到侵害时,利用法律素养学习成果成功避免了自己财务或其它合法权益的损失,学校应该尽快支持这样的行为,为这样的行为提供物质或精神奖励。

作者:洪莹莹 韩志勇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吴敏英,马丹.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培养意义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43-47.

[3]韩益凤,陈玉祥.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浅析[J].前沿,2011(24):78-80.

[4]邓辉,朱宇.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策略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6):129-130.

[5]陈毓.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新思路[J].法制与社会,2009(7):299-300.

法律素养范文篇3

关键词:权威;教师权威;法律素养

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权威由三部分构成。一种是传统的权威,即在长期的传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权威;第二种是感召的权威,是由个人魅力所获得的权威;第三种是合理合法的权威。本文探讨的就是三者之中的法定的权威。回顾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长久以来教育相关法律一直为教师群体提供着自身权威方面的法律支撑,但是这不应该仅仅被认为是一条单方面仅仅由某一方为某一方提供帮助的单行道。教师们也需要应和如今法制社会依法治国、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社会环境大背景的要求,调动自身能动性去学习与自己职业、专业切实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与修养,从而做到两个方面,在法律保障教师群体合法权威的同时,教师们也通过学习法律提高法律素养,依照法律为教师们提出的要求规范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从侧面间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与职业形象,进而获得来自社会、学校、学生等的认可与尊重,实现自身权威的正当合理性,促进教师提高法律素养,有利于挖掘埋藏在教育法律中的积极能动的因素,使法律法规不再仅仅只是一款款静态的条文,而是通过教师们的学习和内化融入到教学活动、思想行为,甚至日常生活等等方面中去,将法律法规和教育制度等等对教师素养和教师权威的积极效应充分发挥到最大。这既符合对教师权威中法律来源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为适应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升教师素养的呼声愈加强烈以及教师权威的不断变化应做出的主动出击。长期以来,外界持续密切关注的、通常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等素养。教师的法律素养却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教育法律素养就是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教育法律观念、遵守教育法律和维护行为的综合认知和行为特征。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依法治教是必要的,教师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作为教育公共生活中的一大主体,其法律素养是保障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依法执教的前提。我国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在国家层面了相关法规,对教师的法律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1991年,教育部的前身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的岗位要求(试行)》,《要求(试行)》中明确提出,学校校长必须认真学习“中小学教育法规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与教育有关法规的基本知识”。同时,根据国家对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与法律法规,国内部分师范院校也增设了一定课时的教育法律课程。然而通过以往的调查显示,教师的教育法律素养培养趋势还不容乐观。此外,通过对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分析,研究者们发现,不同地区和教学阶段的教师在这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县城中小学的教师,初中教师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小学教师。调查结果与教师学校的地点和教学阶段密切相关。因此,该研究同时反映出了教师法律素养偏低,以及教师法律素养在地区以及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等等诸多问题。

一、教师法律素养的现状

1.教师缺乏自觉的法律意识。部分教师在处理自己与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关系时,没有将法律作为其思想和行事的基本标准,导致一些不应存在的不良趋势的出现和传播。与此同时,一些我们不愿见到的恶性事件,或教育悲剧也频频在大众媒体中被报道。例如全国多地幼教机构虐童事件持续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并且随着相关执法人员的介入和调查,掌握和曝光越来越多的证据,以及媒体相继披露受害儿童及其家长描述的各种详细情节,致使事态不断发酵升级。一次又一次将教师这一群体推上了舆论风口浪尖,教师的权威及其教育行为的法律边界也一再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质疑。2.教师缺乏系统学习法律知识的正规途径。从研究结果来看,虽然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自教学以来,参加过超过三次以上相关的教育法规知识学习的活动。但是从教师学习法律法规的角度和方法来看,学校和教育机构组织的正式课堂学习并不是教师理解和掌握教育法知识的主要途径。通过学校和教育机构进行正规学习的比例不高,只有22.59%。许多教师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是以非正式的自学形式进行,这部分人占23.92%。最常被教师们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和其他媒体的推广,比例高达42.19%。因此,学校、教育机构和教育当局组织教师以听取讲座、观看视频或要求教师自学的形式学习教育法。即学校、教育机构和教育部门多是以非正式的途径组织教师学习和研究教育法的,而非正规课程学习的形式。在没有任务和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光取决于教师对教育方法学习的主观意识和热情,其效果不见得尽如人意。此外,教师从各种不同的非正式渠道获得的教育法知识可能绝大多数是零星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甚至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可以想象如果教师用上述漏洞百出的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其后果令人忧心。调查显示,在中小学,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依法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努力学习教育法的知识。但是教育部门、学校和教育机构在组织教师学习法律知识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提高教师教育法律素养的建议

1.增设途径,促使教师掌握系统的教育法律知识。一些教师对教育法律知识的认识是分散和肤浅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教师利用教育法律和相关法律知识解决矛盾和纠纷的能力。弱化了教师一切行为以法律为准则的意识。因此,社会、学校和培训机构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使教师们免于枯燥的或是片面的学习,将碎片化的法律知识有机整合,让广大教师们学习到系统的、连贯的、可操作的相关法律知识。学校可以开设法律宣传专题活动,介绍法律知识及应用手段,提倡将法治文化环境化作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活方式;在教师道德教育活动中,加强法制教育,组织教师开展系列讲座活动,可邀请法律届的专业人士来校做相关报告和培训;在对教师的综合评估中实施合理有益的教育法律素养的评估。从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机构的角度强调教学观念,教学技能等的同时,也将教师的法律素养纳入到职业评价的组成部分中去。学校之外的社会也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充分利用新旧媒体的资源,对法律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形成一个了解法律、遵守法律、相信法律并使用法律的良好社会环境。2.更新观念,提升教师的整体法律素养。在传统的教师发展观中,不注意甚至忽视教师的法律素养,并认为教师的法律素养称不上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教师具有法律知识,但是在教师职前和职后的培训中,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通常不太重视教师的法律素养。正是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误解,使得教师不懂法律、不了解法律,尽管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优秀的业务水平,勤勉尽责,但是违反相关法规的案例却也屡见不鲜。例如就学生的个人尊严、隐私、声誉和荣誉等权利而言,绝大多数教师没有严重的违法行为,但仍有许多教师缺乏遵守法律法规对其行为的约束和指导。现代的人类文明是建立在法制化的基础之上的,作为肩负着培养社会新生力量和新鲜血液的专业人员,教师的法律素养对于促进社会法治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法律素养,这也是当代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

三、总结

从教师权威的角度,将法律素养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一大组成部分,是时代赋予教师们的责任。不过回过头来看我国目前的教育相关法律,虽然纵向层面上,根据宪法建构了一套相对独立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但从横向内容的角度来看,规范不同教育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已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仍有待健全和完善。目前生效和实施的教育法律总体包括以下几部:《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在学前教育、社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领域仍留有相当大的法律空白。教育法律体系不健全可能导致一些教育活动无法可依,更遑论强调其教育活动实施者的法律素养。因此,国家和政府部门在完善和补充我国教育法律体系,在提升教师法律素养和巩固教师合法权威方面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还需各方通力合作,携手并行。

参考文献:

[1]劳凯声.中国教育改革30年(政策与法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褚晓东.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素养的现状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

[3]叶芸.对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素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8)

[4]李叶欣.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缺失与教育法律素养的提高[J]教学与管理,2012(11)

[5]刘新.中小学青年教师要具有法律素养[J]当代教育科学,2010(24)

[6]张涛.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5)

[7]褚宏启.教育法制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李晓燕.论教师的职业法律素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

[9]黄崴.教育法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法律素养范文篇4

1.1何为素养。“素养”一词原本是用来描述人的生理层次的机能的一个概念[1]。后来不断发展中引申出更广义的内涵。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主要体现在人的思想政治、文化道德,业务技能,身心健康这四个方面。多用于对人的评价中,所以它是一个带有主观能动性的词语。但是,它又有着一定的评判标准,这是它的客观性的体现。1.2何为法律素养。对法律素养最直接的解释就是个人在法律这个领域的素质教养。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社会层面的法律素养,一是专业人士的法律素养。社会层面的法律素养的标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大众所应该具备的法律素养的程度,专业层面的法律素养就是以一个专业的法律人士来评判个人所掌握的专业的法律知识框架和体系。这二者的标准不同,自然要求也是不同的。

2高中学生与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的培养是需要对知识的不断汲取和补充的,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我们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应战高考,这就使得法律素养的提升和高中学习之间既有矛盾又有共性。2.1高中学习和法律素养的共性。高中阶段的学习既是应试教育的学习也是学生素质全方面培养的阶段。这个素质既有政治思想素质,也有文化道德素质,自然而然也少不了法律素质,也就是法律文化素养的学习和提升。从这个层面来说法律素养的提升培育和高中阶段学习之间是有着共通之处的。2.2高中学习和法律素养的冲突。高考指挥棒一挥起,所有学子应声而动。不论高考的利弊如何,目前高中阶段的学习就是以高考为中心而开展的,这是大局势。但是在高考中并没有一门学科是和法律有直接关联的,所以,培育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必要占用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有的一部分群体会认为是浪费时间,这就是法律素养提升和高中阶段学习的矛盾所在。

3提升高中生法律素养的对策

虽然法律素养和高中阶段学习有着一些矛盾,但是从国际的大格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作为提升国民法律素养重要阵地的高中生的法律素养的提升是必须的。对此笔者提出一下两方面的建议:3.1从社会大众素质的角度。高中阶段的学生即是学生,我们也是社会大众的一员,更是未来国家的主人。我们的未来肩上的担子不轻,我们的人生之路还很漫长。要想走出不一样的人生,干出不简单的业绩,达到不一样的目标。就必须对国之利器———法律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最基本的大众法律意识观。所以,对于提升高中生的法律意识,我们可以从普通大众的标准出发,进行和我们生活有关的普法教育。例如:基础的民法知识,刑法知识。这样使我们的高中生时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守法的公民。3.2从专业法律人士的角度。高中生学习的首要目标是———高考,高考的意义是好的大学和好的专业。虽然睡说:只顾耕耘,莫问前程。但是如果我们从高中阶段的伊始,就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理想的大学和心仪的专业,那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就如同有了指路的明灯,这样才不至于盲目耕耘。而法律———作为大学所开设的学科中的一门,它有着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法律,走进法律,使我们体会到法律对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意义所在。提升我们的法律素养,打好我们作为未来法律人的最基础的要求。这样即是提升我们的法律素养,也是为我们法律事业培养后续接班人做好准备。

4结语

本文就法律素养的内涵,法律素养与高中生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提升高中生的法律素养的对策建议进行了简单论述。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定海神针”,它的存在是公平与正义的体现。曾说过:我们年轻一代就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我们何不让太阳更耀眼呢?我们的高中学生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青涩,耀眼的年华,我们要不断打磨,要用最好的知识去养育我们。提升高中生法律素养,将我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奋斗不息。

参考文献:

[1]司衣米克,库尔马纳力.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法律素养培养探析[J].未来英才,2017(09).

法律素养范文篇5

[关键词]电力高职生;法律素养;培养;提升

党的报告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接班人,对其加强法律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不移至理。截至2016年12月,我国在校大学生约3709.2万人①,其中具有行业特色的工科大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专业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探索性,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研习。长此以往,容易淡化学生对于人文社科知识,包括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但在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素养又是新世纪人才所不可或缺的。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电力高职生毕业后大部分将奔赴电企一线作业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法律问题,若不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电力高职生将难以成为电力行业的合格人才。

一、法律素养的概况

(一)法律素养的内涵。素养一般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能力或习惯。法律素养则应是通过对法律的学习和实践,形成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并运用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来说,法律素养应当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法律知识,即熟悉和掌握法律知识;第二层次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有敬畏之心,内心将法律尊为至上的行为规则,信仰法律;第三层次是法律能力,即遇事首先想到法律,用法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积极履行法律的裁决,。(二)电力高职生法律素养的应有之义。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已逐步进入深水区,电力体制改革更进一步明确了电网企业的公共服务属性,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与之前相比将更加重大,使命将更加艰巨。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养和法律素养。目前电力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有:1.电网建设法律风险,即随着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的增加,电网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征地补偿问题、“线树”“线房”问题、施工扰民问题等。2.电费回收法律风险,当下电费回收问题随着智能电表的普及而得到总体解决,但电型工厂和公司的生产用电,长久以来都是先使用后付费,一旦出现欠费,便是巨大的金额,除此之外,个别地方政府为保护企业,还以文件或会议纪要形式给予企业暂缓缴纳电费的优惠等。①3.劳动关系法律风险,从业人员从事高空、高压作业,人身触电伤亡时有发生,死亡赔偿额度不断攀升;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内部劳资纠纷不断。从以上不难看出,电力高职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电企从业人员,其应具备的法律素养是,从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尤其是电企可能涉及的专业法律知识,树立较强的法律意识,养成良好的法律行为习惯,具备严密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法律实践和运用能力。

二、电力高职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为深入了解电力高职生的法律素养现状,笔者先后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的方式,对电力高职生知法、信法、用法、护法等方面进行调查,其中向电力高职生发出调查问卷378张,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25张,走访调查近100位电力高职生,经统计和分析,笔者将电力高职生的法律素养现状概如下:(一)整体呈现法律知识匮乏。掌握法律知识是树立法律信仰,遵守法律规定的前提条件,作为电力高职生要培养和提高自身法律素养,加强法律知识储备是第一步。笔者在问卷调查中了解到,电力高职生整体法律知识匮乏。究其原因,从主观方面来看,85.26%的受访学生将毕业后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当成大学阶段的第一目标,由于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主要考查的是专业知识,故而将专业课的学习视作安身立命之本,在对待人文社科的学习上;47%的受访学生认为拿到学分即可;57%的受访学生表示,偶尔会利用课余时间收看法律节目;18%的受访学生有主动了解和学习过相关法律知识。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学生整体上缺乏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动机和意愿,这是导致学生法律知识匮乏的首要原因。从客观方面来看,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故而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多门专业课,与专业法律知识相关的课程却鲜有开设,绝大多数学生仅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获取法律知识,但由于该门课程教授的法律知识注重的是“基础性”,安排的课时又比较少,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往往比较笼统,这就导致学生能从中汲取的法律知识将更有限。笔者就“您知道自己在法律上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吗?”为调查问题走访了近100位电力高职生,其中57人回答“大体知道,但不很清楚”,约占总数的57%,29人回答“我只要知道不犯法就行了”,约占总数的29%。无一人能完全说出自己在法律上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最基本的法律知识,客观的学习环境不利于电力高职生学习法律知识,是导致学生法律知识匮乏的重要原因。(二)法律信仰缺失。经笔者调查了解,电力高职生法律信仰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法律规范本身缺乏信任,当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很发达,传播信息的速度快,一些自媒体恶意放大我国当前法制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煽动群众情绪,误导学生认为我国当前法律不能完全调控所有社会生活领域。在某些领域甚至还存在调控力度不足,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使学生忽视当前法治建设的成果。二是对法律规范适用缺乏信仰,内心没有将法律规范尊为至上行为准则。一些学生表示,目前我国法律规范不够健全,公检法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普遍有待提高是影响法律适用的直接因素。除此之外,舆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某些法官判案的独立性,这会损害法律在社会公众,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我们身处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往往带有互动、快捷、大众、多元的特性,如果法律不能被大学生所信仰,法律规范不能成为大学生至上的行为准则,那将会导致一些大学生目无法纪,偏离正确的成长轨道。(三)法律能力欠缺。法律知识的学习最终要转换为法律能力,即守法、用法、护法的能力。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全民守法”对大学生的法律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大学生不但要做到不违法,还要用所学的法律知识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并且要敢于抵制违法犯罪行为。大学生法律能力的欠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守法能力较差,守法是对大学生最低的要求,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持续上升足以说明大学生缺乏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用法能力较弱,运用所学法律知识维护合法权益,这是法律能力的较高层次要求,但在具体事件中,他们却不知从何做起。三是护法能力不强,在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不少大学生持“事不关己”的心态,缺乏同违法犯罪斗争的勇气,这种心态无形中纵容了违法犯罪行为,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

三、培养和提升电力高职生法律素养的途径和对策

(一)以“知法”为导向,加强法制课程建设。1.依据电力行业特色,整合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电力高职生大部分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获取法律相关知识,但现有教材的法律知识往往过于笼统,不能满足行业专业人才需求。故需对该门课程的法律知识部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本着学以致用,按需施教的原则,以“贴近专业”为目标,合理分配法律基础知识和电力行业专业法律知识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在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基础上,加入与电力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除此之外,学校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律师、法官、检察官等专业人士,以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为素材,为学生讲授社会主义法的运用,丰富学生的法律只是,树立法律威严,促使大学生树立对法律的敬仰,从而树立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2.多方合力多措并举,创造积极的法治环境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社会和学校往往对大学生“三观”的养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律素养时,可着重从社会层面和学校层面入手。社会层面,应剔除社会上的各种妨碍法律公平公正的干扰,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始终坚持严格执法,始终坚持公正司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使依法治国观念、民主法制观念、法律至上观念深入人心,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学院层面,发挥大学教育隐性课程的影响力,各教学管理部门切实落实依法治校,构建与时俱进的教育培养体系,努力创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环境,健全学校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机制,以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学校法治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普及学生的法治观念。(二)以“爱法”为导向,树立大学生的法治信仰。“知法”能培养“守法”,但若出现“无人监督”或“有机可乘”时,因无法治信仰,则无可避免地出现“钻空子”。因此,要树立学生的法治信仰,就必须先让学生“爱法”,让学生“爱法”,就必须让法律所弘扬的价值与学生的法治愿景高度契合。“公正”是法的价值之精髓,也是大学生最重要法治愿景之一,更是影响大学生爱法的重要因素,“公正”应当包含“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形象公正”。法律公正裁判案件的过程应该是,审判者在合法合理的程序中,以谦和文明、公道正派、知法守法的形象,依法认定事实并正确适用法律,确保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公正地得以实现。因此,在相关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法的价值之精髓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并使之真正领悟、认可、接受和热爱。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应当重视隐性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校内办事制度和纠纷处理机制应当充分体现程序正当原则,各种涉及学生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事流程应当公开透明并便于学生了解,所有校园管理者应当平等对待校园内的人和事。教师自身法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效果。①因此,教师应当做到率先垂范遵守规则,对学生一直同仁,课程考核“公开”“公正”等,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直接面对学生处理大量事务,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越权,不怠权,依法依规办事,让学生真正感到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养成积极遵守规章制度和利用正当程序解决纠纷的习惯,促使法治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一种行事态度、一种生活理念,一种信仰。(三)以“用法”为导向,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法律只有被实践,才能获得实效,法治实践教育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反过来,法治信仰又利于推进法治实践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懂法、爱法、信法、用法”主题,策划多种与电力行业相关的法律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之相关的法律知识,帮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法律在定纷止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在实现公平正义中所展现的巨大魅力,激发学生“爱法”“护法”的潜力,促使大学生将法律知识升华为自身的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治思维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把“纸面上的法”转化为“行动中的法”。

四、结语

法律素养范文篇6

关键词:新疆高职生;法律素养;思政教育

一、新疆高职生法律素养的主要表现

法律意识是否薄弱的最基本检测方式,并非单纯依靠所储备的法律法规知识对事务做处理,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是否有逻辑严谨的规则意识、是否对法律有敬畏之心,尤其是当发生在自己周遭的事情非自己所愿时,采取什么样的释疑手段等进行判断。因此,对高职生基本的法律素养教育,不能以专业的法律知识地灌输为基础,也不能以课本偏理论的讲授为检验目标;而是结合高职生的实务性特点,有准确的是非判断能力,并且能够在主观意愿与客观要求相冲突时,正确而理智地做出选择。但就目前一些实际情况而言,这种目标导向的法律素养提升任重而道远。(一)规则意识淡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高校思政课程的原因之一在于将很多对世界、对事物的理解系统化、具体化地讲授,提供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其中就有对事物之间因果联系分析,基本的践行方式就是能否对自己的行为及其行为导致的必然结果和可能性结果的准确判断;又或者,断然割裂这种联系,凡事任意为之,根本不考虑后果,或者轻信自己可以逃脱对后果的承担。例如,在对违纪学生批评教育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会询问其是否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校纪校规,得到的答案基本上都是肯定的。换言之,在了解规则的前提下,无视规则的约束力,对规则毫不畏惧的人对法律也不会心存敬畏。对规则不知情、知情却轻信可以钻漏洞、知情却毫无所谓地违反是对待规则的三种消极表现,且程度有别。然而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确实要面对很多程度相对较重的学生,这种对行为适当性有判断却无约束的思维一旦固定下来,就容易演变为在工作领域的投机取巧、逃避责任,于社会无益。淡漠的规则意识是法律素养薄弱最基本的表现,除去明文规定的校纪校规以及约定俗成的课堂秩序外,生活中有很多规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方式,尤其是一些不规则行为并不会直接导致接受法律制裁的时候,也能够因心怀敬畏而自我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能否具备基本法律素养的条件之一。(二)法律常识不足。在一次简单的课堂小调查中,发现同届大概200位的高职生(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过半),超过七成的学生不知道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各自的职权划分是什么;超过八成以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合法权益被侵犯后可以采取的救济方式有哪些;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知道一个简单的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是什么;甚至还有些学生不知道校纪校规和违法犯罪的界限在哪,天真地以为只要是学生,就不会因为伤人毁物而受到法律的制裁。这种规则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对基本法律常识的漠不关心的态度,也往往导致对自己行为边界的认知出现模糊状态。尽管教学目标中通常不会将法律知识的系统掌握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但是对于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却是一个人社会经验乃至生存能力的必备条件之一。思政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就在于法律常识应该如何普及,而这个问题在目前所使用的课本中寻求答案难度较大,因此探索思政课的授课内容和目标实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三)不合时宜的维权意识。西方民主、人权等概念传入我国,很多年轻人知其概念不知其运作,因而对于一些权利有着错误的认知。耶林曾说斗争是法的生命,呼吁人们应该为权利而斗争,获得权利的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但是学生却想当然地理解为各类职能部门应该拥有超能力一般为自己提供救济和服务,维权过程中的这种“私人定制”式地服务一旦得不到实现,就有可能导致偏激的行为,尤其是所谓维权,究竟是否属于理应维护的正当权利都会出现被无视的情况。就新疆当前的实际区情而言,如果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确保新疆的长治久安是社会各项事业的重心,那么培养的学生就必须有意识地参与其中,将民族大义、国家利益当做自己情感的组成部分去成全。然而,事不关己以及不顾及大局的小事例时有发生,个人利益至上,无知却理直气壮主张诉求。思政教育始终致力于探索的主题就在于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就使得思政课必须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弘扬正能量服务。这一主题就要求思政课不止解决这些年轻人行为上的不当之处,还要引导其思想上的偏颇之处。因此,思政课堂如何开展教育教学才能实现这种特殊的目标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提升新疆高职生法律素养的途径探索

(一)以教材理论为基础进行实践化扩展。目前,能够指导高职生法律素养提升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近年来教材进行了几次调整,尤以法律部分的几个章节的变化明显,并且逐步突出了理论性和体系性。理论性和体系性的提升对于构建学科结构式学习的本科学生而言是必要的,但对于本就理论领悟较差,同时又重视实践技能的高职生而言,就有点不合时宜了。基于实践应用性的考虑,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企图从理论入手地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可以适当的考虑从知识本身的实践性入手。法律其实也是一门实践重于理论的学科,可以适当考虑以课本内容为基础,不脱离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做出调整。例如,课本中提到诉讼法和非诉讼程序法,但仅仅点到为止,学生其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讲授过程中,我用了一个更为实际的方式,就是将刑事案件、民事案件从案件发生到最终审理结束做了一个梳理,学生一目了然。在书本提及民商事法律部门时,仅仅是列举了有哪些法律部门,而学生更需要了解的是怎么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着重讲解了签订买卖合同、婚姻继承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学生就比较受用。(二)课堂实践活动提升针对性的主题化探索。课堂实践活动是思政课的一个特色也是一个优势,可以结合需解决的知识点进行主题实践的探索。1.从话题辩论到模拟法庭的审理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入法律部分得学习时,常用的一个课堂活动就是话题辩论,例如“道德和法律哪个更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思考道德的作用和法律的作用,以及二者的区别,虽然热闹,但实际收货甚小。因此模拟法庭这种更为专业、更为严谨的教育教学方式就可以适时采用。考虑到我们的主旨不是专业法律知识的学习,而是实践和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这项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方面,我们需要注重的是理性与情感应如何博弈,基本的法律常识应如何掌握,规则意识的养成与重要意义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例如,有高职院校就子女与老人的赡养这一主题进行模拟法庭的活动,就正面引导了学生关于孝道、审理的基本规则、法律规范与人情的取舍等方面的知识。2.从视频案例到学生模拟案件教师在视频案例播放过程中由于已有专业解读,因此教师引导的空间就比较小,学生一气呵成地看完之后,只是了解了一个故事,也没有思考的空间,具体应掌握的知识就相对不足。选择较为经典的案例,有学生自己充当其中的角色进行演绎,这个活动方案的探索,较之以往的视频教学,虽然在学术、专业领域有所欠缺,但学生的参与热情更为高涨,学生参与程度也更高,尤其是教师在组织学生录制案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编排,将引导学生思考的部分作为课题讨论的环节,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根据需要的掌控课堂。3.从教师提问引导思考到学生自己提问并思考以往会有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学生对于问卷的回答分析学生的薄弱环节,虽然针对性更强,但学生的思考空间就会相对缺乏,因此,由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向学生自己组织问题并思考就更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例如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设计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组织分发问卷,自己回收整理答案,发现其中的问题,最后自己写成调查报告。这一活动的组织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了解学生自己的关注点在什么问题上,学生对于法律的理解到底是什么。(三)其他渠道的探索。结合新疆的实际问题,我们所需指导学生的还有维稳方面的警示教育,这一类主题教育通常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听讲座的实际效果如何是有所保留的。法律本身就具有教育警示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一些与新疆维稳事业相关的案例当事人为学生进行访谈式的教育。这些当事人可以是政府工作人员、参与维稳的前线人员,也可以是受到法律制裁的人员,通过这样一种类似的访谈,能够让学生在了解新疆实际区情的同时,也提升自己对法律的认识程度。

三、结语

法律素养范文篇7

一、当代青少年道德与法律素养匮乏的现象

“道德是依道之德、以德为道,是一定地域内人们共同遵守和表现出来的风俗习惯”[1],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价值体系。所谓法律,“就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以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系”。[2]道德与法律是两个重要的社会调控体系。不少青少年不能很好地认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联系,导致作出一些合道德却不合法的行为、合法却不合道德的行为及既不合道德又不合法的行为。(一)合道德而不合法的现象。法不容情,生活中合道德却不合法的现象很多。我们的传统文化崇尚“士可杀不可辱”,我们的课堂教材歌颂英雄先烈的宁死不屈。然而,实际的法律实践从“不存在防卫的紧迫性”在最后的成果上否认了我们传统的道德认知,即否定了于欢在维护其母亲免受讨债者侮辱这一过程中的道德应激行为的正当性。(二)合法而不合道德的现象。考试作为青少年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道德的立场上去看待。放在古代,一人作弊被发现了,不仅要承受牢狱之灾,更会受到世人的指责与唾弃,身心都会受到巨创;但是放在现在,学生不用承受那么大的心理负担,作弊的成本比过去少得多了,致使作弊现象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常见。而这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当舞弊现象是极个别人的行为时,并不可怕,但当舞弊逐步构成一种习尚,教育系统的价值观念慢慢变混乱,这能否代表着我们在道德诚信机制上的滑坡呢?(三)既不合法又不合道德的现象。在当代青少年中,也存在很多既不合法又不合道德的现象。例如发生在2016年的“篡改同学高考志愿”事件。山东青岛胶州高三毕业生常升高考志愿被同窗郭某某出于嫉妒的原因而修改,没有在道德信仰与法律信条的控制下,最终酿成了大祸。郭某某这种损人害己的行为致使他将面临道德的拷问和法律的制裁。

二、当代青少年道德与法律素养匮乏的原因

当代青少年道德与法律素养匮乏的现象严重,而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学校教育方面,社会环境方面。(一)家庭教育原因。马克思曾说“家长的行业就是教育子女”[3],自孩子出生那刻起,家长就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教孩子说话、行走、吃饭等,可以说孩子的第一堂课是来自于家庭的。某些家长对子女教育方式上存在缺陷。“虽然说家庭教育方式已经显示出理性化的倾向,但是这并不绝对意味着大多数家庭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能够采取民主的平等的教育方式”。[4]很多家长,尤其是一些农村家长不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认为“棍棒底下出才子”,往往通过暴力手段甚至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行为来捍卫自己身为家长的权威。这种“高压型”教育方式导致孩子性格上会出现缺陷,以至于作出一些不符合道德并触犯法律的行为。(二)学校教育原因。学校是青少年进行系统全面学习的大本营,青少年在学校里由浅入深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社会道德规范和相应的法律知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学校教育决定着青少年道德和法律素养的水平和性质。许多学校教育工作存在弊端,学校法制教育乏力。在很多学校中,法制教育被看作思想品德教育的补充内容,认为法律教育包含于思想品德教育,青少年学到的法律知识只是局限于思想政治课本中提到的寥寥内容;到了大学,法制教育往往只限于大一时期公共课《法学基础》,教师在教的过程与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都不会放更多的精力在公共课上。青少年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三)社会环境原因。社会环境错综复杂,没有形成有效的法律监管机制。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化极易使人形成一切以金钱为中心的思想,一些青少年经不住吸引,又具有强烈的攀比心,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认为“金钱万能”。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传媒的普及,一些充斥着打打杀杀的暴力网游、不健康的黄色网站等,容易使一些道德观念不强,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不1.完善立法,把基本道德义务纳入法律规范“道德需要法律强制力的支持和保证,法律的强制性、威慑力是道德规范得以遵守和弘扬的保证”。[7]通过立法,将基本的道德规范变为法律规范。再者是通过立法,以奖励性的方式可以提高当代青少年对道德素养的追求。邓小平讲过“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8],所以社会应建立道德回报机制,对青少年的行善之举给予物质或者是精神的褒奖。2.利用网络媒介的舆论导向,加强道德与法律宣传当代传媒具有涉及范围大、渗透力强、影响大的优势。首先应以法治网,让网络在法律的监管下健康运行。利用网络媒介的舆论力量,有利于把道德观念与法律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普及到各位青少年。学校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方式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学校、家庭、学生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结语

康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只有人才能教育人——换言之,即只有自身受过教育的才能教育人”。所以说,要加强当代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努力培养其道德与法律意识。只有法律的“他律”约束作用与道德的“自律”内化作用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从根本上引导规范当代青少年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使当代青少年群体成长为社会的先进群体。

参考文献:

[1]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5-6.

[2]樊颙.法学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0.

[4]林思雨.青少年道德冷漠现象的表现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5.

[5]乔克欲,曹义孙.法律教育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168.

[6]马艳婷.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律教育有效融合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7]高中权.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及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

法律素养范文篇8

1.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整体不高,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我国高校安排了法律理论的学习,为各专业的学生设置了《法律基础》课,但是这门课的学时不限,本科32学时,专科28学时,在这有限的学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再加上大学生都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对法律基本课这类公共课都不重视,考试时突击,应付了事,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2.主动法律意识明显缺乏

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也由于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我们经常看到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大多数是因违法犯罪所受到的惩罚,使大学生感觉到的是法律的无情,而并没有感觉到法律是他们生存的需要,是他们行为的准则,是他们利益的维护者,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认为只要我不违法就无需学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3.高等院校学生犯罪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犯罪呈明显增长趋势。前不久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案更是让大学生犯罪问题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还有2002年1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现在知道了,自己很后悔。”由此可见,当代有许多大学生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有利用引导、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1.培养宪法意识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马克思称之为“法律的法律”。增强宪法意识,大学生首先要明确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根本的活动准则。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家权力必须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明文规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和范围内行使,公民义务也必须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设定,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迫他人履行法定范围之外的义务。增强宪法意识,大学生就要树立宪法应有的权威。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确立宪法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重要领域,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法制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制文化氛围

形式灵活的校园法制文化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法律现象给予关注地热情和兴趣。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坛、知识竞赛等活动;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等活动,使学生能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启迪。这种既有直观实务又有深层理论的滚动式的校园法制文化活动,是培养和普遍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切实可行的渠道之一。

3.教育的师资队伍要优化

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精干的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为补充,整合组建高质量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4.学生自觉学习法律,强化道德自律

现代法律意识只有通过大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才能将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转化为日常行为,才能使大学生自觉遵守法律,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且能够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坚决斗争。要彻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要件。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适应时代需要。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为了使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

[摘要]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是要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现代化法治观念,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一代新人,切实负担起兴国强国的重任。

[关健词]大学生法律素养法律意识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一项崭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伟大工程。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要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根本上讲,就是要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和现代法治观念,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的一代新人,切实负担起兴国强国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韩世强.资源再造:法治与德治及“第三力”[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72-75.

[2]马雷军.校园法律指南.经济出版社,2005,5.1.

法律素养范文篇9

一、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有助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内容的落实。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不仅要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大学生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法律观念和意识。大学生只有树立宪法为上的法治精神,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最终成长为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人才。(二)提升大学生法律修养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要想实现全面依法治国,高校首先要做到依法治校。只有科学、法治的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才能为国家的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保障。当前高校依法治校工作必须要与提升大学生法律修养相结合,高校才能不断提升学校自身的依法治校水平,即在学校管理者提升自身依法管理学校的能力同时,也让高校的教师、学生处以及各个部门在进行高校的日常管理时,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行,最终才能构建高校依法治校的良好基础,提高大学生懂法、知法以及用法的水平和能力。(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高依法治国的保障。法治环境的建设和法治精神的普及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其中法治环境的构建和法治精神的宣传都离不开公民法治精神、方式、思维以及意识等方面的有效提升。大学生也是普通公民的一员,因此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更容易帮助大学生通过法律意识和观念的培养,逐渐形成社会主义信仰,在这种信仰的激励下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同时,最终促进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目标的成功实施。

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具体内容

第一,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提高法治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断树立大学生对我国法律的推崇感和认同感,才能积极地在大学生群体中打造法治社会的精神根基,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树立现代公民法治意识的内在权威地位,最终才能积极提升大学生对法律权威性和公正性的认识;第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还表现在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塑造。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形成是法律素养提升的具体方向,所谓的法治思维就是要求大学生善于运用多样化的处理、分析以及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然而受法律本质的影响,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也是一种更具理性化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以后,依法治国战略的推出积极引领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全体公民,靠法解决问题、遇到事情找法律以及日常生活自觉遵守法律的发展趋势。在高校的法律教育中更要积极把握大学生法治思维训练的方向,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并守住法律底线;第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重点在于法治方式的训练。所谓法治方式就是凭借法治思维的引导,按照法律的规范、规则、程序、方法以及手段执行法治化的实践和监督的过程。在当前的高校法律教育中要积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提升大学生运用现在法治形式解决和处理法治问题的能力;第四,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大学生的法治精神。所谓的法治精神即法律所倡导的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以及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精神,同时我国的法治精神也是大学生法律教育最终要实现的价值目标,只有在大学生的行为准则中慢慢渗透法律所主张的契约精神、规则意识、义务观念以及自由意识等,才能在大学生的心中彻底融入法治信息和理念。

三、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策略

第一,建立和完善健全的法治理论体系是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前提。目前高校大学生法律教育主要依靠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实现,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相应的具体措施:首先,充分把握人文学科教学特点,有机结合专业教育和法治教育,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让自身拥有较强的法治精神、规则意识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其次,加强与大学生所学专业息息相关行业领域的法律学习,充分提升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第二,建立完善健全的高校法治实践体系。完善健全的法治实践教育体系能够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提供有力保障,高校教学就要积极发挥大学生主人翁精神,在推进全民依法治校的过程中,促进大学生遵守、理解并知晓法律的规章制度,通过法律关注、法治宣传、模拟法庭以及参观普法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形式帮助大学生体验法治运行过程;第三,树立完善的高校法律文化熏陶体系。只有遵守法律的文化意识在高校蔚然成风,才能在高校师生心中树立法律崇高的地位,这种法律文化意识熏陶体系的确立可以采取以下相关策略,例如:可以开展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的“三自”法律意识文化主题活动,也可以通过开展“国家宪法活动日”等展开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文化熏陶活动。

四、结语

总之,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高学府,同时肩负着我国青年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当前依法治国背景下将大学生团队打造成用法、护法、守法以及学法的主力军,才能为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策略培养更多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孙建东.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2]陈俐琪,李宇婧,吴雨濛,等.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及培育路径调查研究——以常州高校为例[J].文教资料,2016(29):142-143+154.

法律素养范文篇1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法制建设不断深化与发展。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教育,尤其是法制相关教育,他曾在多次会议中指出,加强法制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同样,法制教育也应该从娃娃抓起,全社会都应该进行这样的教育。学校教育中高职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由于较多的高职院校前身为普通中专及大专学校,因此在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上相对陈旧,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的法律教育没有自身特色,导致学生在法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亟待解决。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素养现状及原因探析

1、法律知识贫乏、法律意识亟待提高

尽管高职院校人数几乎占高等教育中学生人数的一半左右,但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却明显弱于其它高等院校,学生的法律素质、法制观念存在明显缺陷。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法律基本知识并不关注,对于宪法、民法以及刑法,一些学生只是“听说过”这些法律,却不觉得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对于高职学校里产生的各种违法犯罪现象,能从法律视角进行反省的学生甚少。当学生自身受到权利侵害时,往往束手无策的学生居多,真正能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自我保护的很少。学生的法律意识如此淡薄、法律知识也不够充足。究其原因,与当前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也有很大关联,目前国内整体倡导普法教育,但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现象并不鲜见,法律在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威信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尤其一些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沿袭,外来资本主义思想又不断侵袭,他们在法律意识上表现出了很强的矛盾性。由于当他们正处于价值观正在调整、容易受到波动的高职学习时期,很容易受到传统思想禁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认识不足,不愿意学习法律知识,觉得周边事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大有人在。

2、依据法律开展利益诉求能力低下

首先,由于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基础知识贫乏,学生对于法律的应用自然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我爸是李刚”等事件的频发使得学生对民主、自由的先进法律思想的诉求增强,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难以摆脱封建思想的长时期洗涤的不良后果,在同时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潮流不断的冲击下,自身利益受到伤害时,使用法律途径进行解决的甚少,他们多寄希望于各种行政渠道,尽管痛恨那些侵权行为,但拿起法律武器,进行自身利益诉求的能力却十分低下。

三、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深化探究

由于教育对象覆盖范围广、人数多,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面对高职学生在法律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努力进行各种法制教育方面的革新,促进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发展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随着近年来高学历犯罪案例数量的年年攀升,学校对于学生法律方面的教育应责无旁贷且迫在眉睫。笔者结合学生法律素养上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改革、教学方式革新等手段。

1、加快推行法律类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本就弱于一般高等院校,因此应实行适合自身教育体制的法律教育课程。2006年前,我国各种高职院校,均通过统一的公共基础课程《法律基础》提升学生的法律知识与能力,9月以后,法律基础课程的地位反而有所削弱,《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个原本独立的课程开展了合并,新课程名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显然,这样的教学与学生的职业诉求、职业素质是格格不入的。首先,新课程对于法律的意识、法律的专业性进一步削弱,其次,新课程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与内容无法满足各种职业的学生特定需求。因此,对于各类高职院校、各个专业进行分门别类,寻求适合学校本身、专业本身的法制课程显得尤为必要。笔者建议应该通过学生的自身生涯设计、学生专业特点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与编排。只有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去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意义,促进他们学好相关法律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生活服务。这样他们的法律意识才能真正有所提升,由此承担其踏入社会后应该担当的重要使命与责任。其次,课程内容应该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国内的法律条款随着各种新案例的出现正不断调整,法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能把握时代的脉搏,由此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一些法律条款变革的意义,如2006孙志刚案例震惊全国后,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社会救助政策得以出台,教师可以由此引申出学生对于当前的“高速公路收费案”、“腾讯与360大战”、“汪峰叫停旭日阳刚演唱”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