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贸易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23:59:33

发达国家贸易

发达国家贸易范文篇1

关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文献:赵晓、刘阳(2005)从宏观国际经济的角度对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地位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正经历20年左右的国际显性摩擦时期,而中国作为新的大国被国际接纳,达到新的国际均衡时期还需要20年,这是现阶段中国遇到发达国家各类经济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好将夫在其论文“全球经济的抵制场”中特别对全球化中跨国公司的行为做了研究,他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越来越不受政府控制,离开国家和民族,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抛弃民族自行其是。他们选择具有稳定政治结构、廉价劳动力、适当基础设施和较低税率、对环境要求较低的国家进行资本输入。

关于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文献:赵瑾(2005)认为当代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十大特点,分别是保护的焦点由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手段主要依靠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环境技术标准、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为主;保护方式由限制进口变为通过出口补贴等措施扩大出口、通过多边贸易保护发达国家的技术比较优势、通过劳工标准、技术标准达到全面禁止进口的目的;其动机由提高本国产业竞争力转变为从根本上削弱甚至使对方丧失国际竞争力。梁丹(2005)分析了当今发达国家国际贸易政策中“新人文主义”倾向及其背景,认为如SA8000等人文壁垒是发达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为己所用的产物,是发达国家保护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需要,也是跨国公司树立企业社会形象的要求。BenoitLaplante&JonathanGarbutt(1992)则对发达国家贸易政策中的环境保护主义进行了研究,认为需要国际环境政策的共同协调来防止环境政策变为国际贸易中的一项非关税壁垒。

二、近年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的表现

1、国际投资方面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的干涉。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受到美国政府相关部分干涉、中海油并购尤科斯失败等等。

2、反倾销

以中国这个最大发展中国家为例,从反倾销立案调查数量来看,我国是世界上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从1995年到2006年6月,世界范围内共发起2938起反倾销立案调查,中国以500起的总数量排名第一,占世界总量的17.02%,为第二位韩国的2倍多。

3、技术性贸易壁垒

主要包括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包装和标签、标志要求、绿色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等等。近年来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技术性贸易壁垒占到世界贸易壁垒的10%~30%,而最近几年几乎占到了80%。有关数据显示,入世以后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每年对我国出口额的影响约为450至500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25%以上。

三、发达国家“反全球化”行为的原因和动机

1、构建生产与消费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国生产函数

为了用于分析发达国家“反全球化”行为的动机以及技术创新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本文将构建生产与消费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国生产函数。

根据新增长理论,若假设经济增长是希克斯中性的,则一国的生产函数一般写为:Y=Af(L,K)。

其中A代表技术水平,L代表一国劳动力,K代表本国资本。这里将要根据全球化背景对其进行一些改进。首先,在全球化下可以将生产资料分为易流动与不易流动资源两类,其中劳动力目前根据现状仍然属于不易流动资源。其次,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它可以购买本国劳动力和各种生产资料。考虑到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可以借由国际直接投资进行全球优化配置,一国可以利用的生产资料或者说资源事实上是世界易流动资源能够被本国利用的部分加上本国劳动力能够被利用的部分。第三,假定一国的技术研发投入是总资本存量的一定比例,那么技术的进步也取决于本国总资本的数量。尽管内生增长理论的研究开发模型得出技术水平的稳态值与研发资本投入比例无关的理论推论,但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证明科技投入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效应还是十分明显的。第四,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其技术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小于技术密集型发达国家,因为其生产过程主要依靠劳动投入,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即产出的价值较低。这样,归结以上四点变动,全球化下a国的生产函数可以改写为以下形式:

Y=Aρf(Laθ3(Ka+Kf),Swθ4(Ka+Kf))

其中,La代表a国的劳动力数量,θ3代表由本国资本和外商投资资本决定的、能够开发使用本国劳动力的比例,Sw代表世界易流动生产资料总量,θ4代表由本国资本和外商投资资本决定的世界易流动生产资料可以由本国利用的比例。

此外,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产出必须有相等数量的需求才能保持稳定,总产出若超出总需求,则会由价格水平变化减少至实际需求水平,即Y=D。

同时,在消费全球化背景下,假设任何国家对所有产品的需求量取决于该国的人口和人均收入,而其中有一定比例的需求将通过a国产品满足。这个比例应当取决于a国产品的价格和综合垄断程度,它又由该国产品的价格水平和技术不可代替程度等因素决定。因此,a国产品面临的需求包括a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对a国产品的需求量两部分组成。即:

D=θ1Da+θ2∑DW

θ1=θ1(k(P,A))әθ1/әP<0әθ1/әP>0

θ2=θ2(k(P,A))әθ2/әP<0әθ2/әP>0

Da=f(la,ia)әDa/әla>0әDa/әia>0

Dw=f(lw,iw)әDw/әlw>0әDw/әiw>0

其中,k表示a国产品的综合垄断系数,它由该国产品的价格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决定。一般来说θ2<θ1,因为本国需求通过本国产品满足的比例通常要大于外国。lw代表除a国外的任一国家w的人口,iw代表除a国外的任一国家w的人均收入。

由以上几个方程可以基本了解经济全球化下一个国家生产函数的全貌,它将用于本文分析全球化对发达国家采取“反全球化”行为动机。

2、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长期动因

全球化给部分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契机,开始挑战发达国家国际地位。随着世界交通、运输、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迅速发展,其中又以经济全球化最为直接和深刻,包括生产、消费与收入分配的全球化。不断壮大的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将大量资金注入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且政治比较稳定的发展中国家,在那里将它们的资金与被投资国的大量劳动力与技术结合起来,以用低成本生产出产品,再销往包括被投资国在内的广大世界市场,从而获得高额企业利润。这种资金及其代表的易流动生产要素向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聚合的效应使得部分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工厂。根据全球化下的生产函数:Y=Aρf(Laθ3(Ka+Kf),Swθ4(Ka+Kf)),必然造成部分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并附带使其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企业制度、国内就业、人均收入迅速提高和优化。可以说,全球化给予部分发展中国家绝好的历史契机,使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在经济方面有可能挑战美国与欧洲等发达国家的世界霸主地位。而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新兴国家的崛起必然会遭到现存霸主国家在各方面的阻挠和压制,直至新兴国家完全崛起为止。而在当今社会,经济成为决定国家地位的最核心力量,因此采用以贸易保护为主的经济手段来压制新兴国家的经济崛起便是发达国家政府有意愿采取的最好方法。这也是它们在这个全球化时期采取反全球化行为的长期动因。3、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短期动因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利益与发达国家利益分离的后果迫使发达国家政府在现阶段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使得跨国公司取得了越来越独立的经济实力和地位。在这个意义上,跨国公司的所在国与其它国家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跨国公司作为单独的企业法人要实现的只是自己的最大利润。这种跨国公司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分离在短期内立即产生了以下两个结果:(1)发达国家部分制造业空心化,跨国公司将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技术密集产业的劳动密集环节转移到部分发展中国家,这些产业在发达国家成为夕阳产业,从中释放出的大量劳动力一时难以转移至新的就业岗位,近年来造成了失业问题。(2)跨国公司带动的这些产业的转移使得发达国家对于这类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地依靠向发展中国家进口,结果导致其与吸收了大量FDI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越来越大的贸易逆差。

四、应对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举措与意义

针对全球化经济背景与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的最好应对举措就是利用全球化跨国公司转移资金和生产要素的契机,发动民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并努力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以下四点。

第一,抛弃低价产品的战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与价格,防止发达国家使用反倾销。

第二,通过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破除发达国家的标准壁垒,便利自己的产品进入世界市场,并提升国家地位。

第三,加强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经济增长,同时可以促进对本国产品的需求程度。根据现有经济增长理论和全球化下生产函数,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假定本国的产出总能拥有相应需求,那么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出增长就可以直接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我国许多学者已经从各种角度和各个国家、地区对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都得出了正面的结论。

第四,加强民族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根据市场原理,产出如果没有相等的需求,供过于求,或者说产品没有销路,就会通过价格的下降逐渐减少,直至与相对的需求量相等,也就是说这种缺乏相应需求的产出是不能持久的。因此,保证本国产品有相应需求量对于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参考文献】

[1]王逢振等:全球化症候[C].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韩可卫: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特点分析[J].时代经贸,2005(11).

[3]李思一: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经验[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0(7).

[4]梁丹:国际贸易政策的“新人文主义”倾向及其形成的背景[J].学习论坛,2005(9).

[5]曲如晓:中国出口贸易面临的三大壁垒及应对策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4(5).

[6]赵瑾:当代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十大特点[J].世界经济,2005(3).

发达国家贸易范文篇2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关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文献:赵晓、刘阳(2005)从宏观国际经济的角度对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地位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正经历20年左右的国际显性摩擦时期,而中国作为新的大国被国际接纳,达到新的国际均衡时期还需要20年,这是现阶段中国遇到发达国家各类经济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好将夫在其论文“全球经济的抵制场”中特别对全球化中跨国公司的行为做了研究,他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越来越不受政府控制,离开国家和民族,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抛弃民族自行其是。他们选择具有稳定政治结构、廉价劳动力、适当基础设施和较低税率、对环境要求较低的国家进行资本输入。

关于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文献:赵瑾(2005)认为当代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十大特点,分别是保护的焦点由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手段主要依靠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环境技术标准、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为主;保护方式由限制进口变为通过出口补贴等措施扩大出口、通过多边贸易保护发达国家的技术比较优势、通过劳工标准、技术标准达到全面禁止进口的目的;其动机由提高本国产业竞争力转变为从根本上削弱甚至使对方丧失国际竞争力。梁丹(2005)分析了当今发达国家国际贸易政策中“新人文主义”倾向及其背景,认为如SA8000等人文壁垒是发达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为己所用的产物,是发达国家保护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需要,也是跨国公司树立企业社会形象的要求。BenoitLaplante&JonathanGarbutt(1992)则对发达国家贸易政策中的环境保护主义进行了研究,认为需要国际环境政策的共同协调来防止环境政策变为国际贸易中的一项非关税壁垒。

二、近年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的表现

1、国际投资方面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的干涉。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受到美国政府相关部分干涉、中海油并购尤科斯失败等等。

2、反倾销

以中国这个最大发展中国家为例,从反倾销立案调查数量来看,我国是世界上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从1995年到2006年6月,世界范围内共发起2938起反倾销立案调查,中国以500起的总数量排名第一,占世界总量的17.02%,为第二位韩国的2倍多。

3、技术性贸易壁垒

主要包括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包装和标签、标志要求、绿色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等等。近年来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技术性贸易壁垒占到世界贸易壁垒的10%~30%,而最近几年几乎占到了80%。有关数据显示,入世以后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每年对我国出口额的影响约为450至500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25%以上。

三、发达国家“反全球化”行为的原因和动机

1、构建生产与消费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国生产函数

为了用于分析发达国家“反全球化”行为的动机以及技术创新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本文将构建生产与消费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国生产函数。

根据新增长理论,若假设经济增长是希克斯中性的,则一国的生产函数一般写为:Y=Af(L,K)。

其中A代表技术水平,L代表一国劳动力,K代表本国资本。这里将要根据全球化背景对其进行一些改进。首先,在全球化下可以将生产资料分为易流动与不易流动资源两类,其中劳动力目前根据现状仍然属于不易流动资源。其次,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它可以购买本国劳动力和各种生产资料。考虑到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可以借由国际直接投资进行全球优化配置,一国可以利用的生产资料或者说资源事实上是世界易流动资源能够被本国利用的部分加上本国劳动力能够被利用的部分。第三,假定一国的技术研发投入是总资本存量的一定比例,那么技术的进步也取决于本国总资本的数量。尽管内生增长理论的研究开发模型得出技术水平的稳态值与研发资本投入比例无关的理论推论,但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证明科技投入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效应还是十分明显的。第四,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其技术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小于技术密集型发达国家,因为其生产过程主要依靠劳动投入,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即产出的价值较低。这样,归结以上四点变动,全球化下a国的生产函数可以改写为以下形式:

Y=Aρf(Laθ3(Ka+Kf),Swθ4(Ka+Kf))

其中,La代表a国的劳动力数量,θ3代表由本国资本和外商投资资本决定的、能够开发使用本国劳动力的比例,Sw代表世界易流动生产资料总量,θ4代表由本国资本和外商投资资本决定的世界易流动生产资料可以由本国利用的比例。

此外,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产出必须有相等数量的需求才能保持稳定,总产出若超出总需求,则会由价格水平变化减少至实际需求水平,即Y=D。

同时,在消费全球化背景下,假设任何国家对所有产品的需求量取决于该国的人口和人均收入,而其中有一定比例的需求将通过a国产品满足。这个比例应当取决于a国产品的价格和综合垄断程度,它又由该国产品的价格水平和技术不可代替程度等因素决定。因此,a国产品面临的需求包括a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对a国产品的需求量两部分组成。即:

D=θ1Da+θ2∑DW

θ1=θ1(k(P,A))әθ1/әP<0әθ1/әP>0

θ2=θ2(k(P,A))әθ2/әP<0әθ2/әP>0

Da=f(la,ia)әDa/әla>0әDa/әia>0

Dw=f(lw,iw)әDw/әlw>0әDw/әiw>0

其中,k表示a国产品的综合垄断系数,它由该国产品的价格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决定。一般来说θ2<θ1,因为本国需求通过本国产品满足的比例通常要大于外国。lw代表除a国外的任一国家w的人口,iw代表除a国外的任一国家w的人均收入。

由以上几个方程可以基本了解经济全球化下一个国家生产函数的全貌,它将用于本文分析全球化对发达国家采取“反全球化”行为动机。

2、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长期动因

全球化给部分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契机,开始挑战发达国家国际地位。随着世界交通、运输、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迅速发展,其中又以经济全球化最为直接和深刻,包括生产、消费与收入分配的全球化。不断壮大的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将大量资金注入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且政治比较稳定的发展中国家,在那里将它们的资金与被投资国的大量劳动力与技术结合起来,以用低成本生产出产品,再销往包括被投资国在内的广大世界市场,从而获得高额企业利润。这种资金及其代表的易流动生产要素向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聚合的效应使得部分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工厂。根据全球化下的生产函数:Y=Aρf(Laθ3(Ka+Kf),Swθ4(Ka+Kf)),必然造成部分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并附带使其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企业制度、国内就业、人均收入迅速提高和优化。可以说,全球化给予部分发展中国家绝好的历史契机,使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在经济方面有可能挑战美国与欧洲等发达国家的世界霸主地位。而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新兴国家的崛起必然会遭到现存霸主国家在各方面的阻挠和压制,直至新兴国家完全崛起为止。而在当今社会,经济成为决定国家地位的最核心力量,因此采用以贸易保护为主的经济手段来压制新兴国家的经济崛起便是发达国家政府有意愿采取的最好方法。这也是它们在这个全球化时期采取反全球化行为的长期动因。3、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短期动因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利益与发达国家利益分离的后果迫使发达国家政府在现阶段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使得跨国公司取得了越来越独立的经济实力和地位。在这个意义上,跨国公司的所在国与其它国家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跨国公司作为单独的企业法人要实现的只是自己的最大利润。这种跨国公司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分离在短期内立即产生了以下两个结果:(1)发达国家部分制造业空心化,跨国公司将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技术密集产业的劳动密集环节转移到部分发展中国家,这些产业在发达国家成为夕阳产业,从中释放出的大量劳动力一时难以转移至新的就业岗位,近年来造成了失业问题。(2)跨国公司带动的这些产业的转移使得发达国家对于这类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地依靠向发展中国家进口,结果导致其与吸收了大量FDI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越来越大的贸易逆差。

四、应对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举措与意义

针对全球化经济背景与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的最好应对举措就是利用全球化跨国公司转移资金和生产要素的契机,发动民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并努力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以下四点。

第一,抛弃低价产品的战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与价格,防止发达国家使用反倾销。

第二,通过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破除发达国家的标准壁垒,便利自己的产品进入世界市场,并提升国家地位。

第三,加强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经济增长,同时可以促进对本国产品的需求程度。根据现有经济增长理论和全球化下生产函数,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假定本国的产出总能拥有相应需求,那么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出增长就可以直接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我国许多学者已经从各种角度和各个国家、地区对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都得出了正面的结论。

第四,加强民族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根据市场原理,产出如果没有相等的需求,供过于求,或者说产品没有销路,就会通过价格的下降逐渐减少,直至与相对的需求量相等,也就是说这种缺乏相应需求的产出是不能持久的。因此,保证本国产品有相应需求量对于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参考文献】

[1]王逢振等:全球化症候[C].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韩可卫: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特点分析[J].时代经贸,2005(11).

[3]李思一: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经验[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0(7).

[4]梁丹:国际贸易政策的“新人文主义”倾向及其形成的背景[J].学习论坛,2005(9).

[5]曲如晓:中国出口贸易面临的三大壁垒及应对策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4(5).

[6]赵瑾:当代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十大特点[J].世界经济,2005(3).

发达国家贸易范文篇3

1.1食品安全壁垒的形成

众所周知,在技术方面发达国家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在成本方面发展中国家却有很大的优势。在发达国家,高指标与高标准的产品的生产都有高技术支撑;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因为技术水平不高,所以要生产出符合发达国家需要的高标准产品具有很大的难度,而且成本也非常高。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掌握着科学技术上的优势,从技术层面制定了一系列市场限入标准,用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5]。比如,日本、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对食品中农药残留最高限量制定了较高标准,其中不乏对一些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量要求超过了CAC标准[6]。许多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管理上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管理,其食品生产的全过程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还有朔源要求[7]。而且各国都有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督部门进行强力监管,比如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美国的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食品安全检验署(FSIS)、动植物卫生检验署(APHIS)、环境保护署(EPA),这些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对本国进口食品的添加剂、生鲜质量、商标安全等都有很高的要求[8]。中国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病虫害多,农药使用量大,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标准较低,在很多层面上都难以达到发达国家要求[9]。中国食品的农药残留标准,是欧盟标准的2~5倍,有的甚至高达25倍[10]。2002年初,日本认定中国出口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进而加强了对中国农产品的农药含量标准的检测,蔬菜检测指标由原来的6项增加到40多项,果汁检测80多项,大米检查91项[11]。一些传统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困境。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肉制品的安全标准也相对较高。这些国家针对肉产品中兽药、饲料及疫情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高标准。日本对15种农药及兽药进行禁用,对800种农药和兽药制定了5000多项指标[12],美国更是制定了联邦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联邦肉检验法、蛋制品检验法、禽肉制品检验法以及公共健康服务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13]。发达国家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禽畜类食品的出口。

1.2对中国食品出口构成的壁垒

中国食品安全标准发展起步较晚,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20世纪后期的缓慢发展,以及近10年的跨越式改革,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该体系以保证食品安全、促进行业发展、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为准则,包括一套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与地方标准相结合、配套完善的标准体系。但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不成熟性也日益显现,如总体水平低、标准短缺、实施监管情况差、标准间协调性差等一系列问题在国际贸易中突显。据统计[14],每年中国食物中毒的案例约30万,食品安全问题被屡屡曝光。就产品而言,因为在技术水平上存在差异,因此,很多产品标准发展中国家均低于发达国家。以甜蜜素为例,在饮料中,欧盟的限量是250mg/L,在甜点及类似产品中,欧盟限量为250mg/kg,而中国在甜点及饮料等甜品中的限量为650mg/kg[15]。因此,发展中国家以本国的标准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很可能达不到其标准,于是就形成了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的壁垒。中国食品生产环境也存在极大的问题,如食品加工程度低、生产过程简单及缺乏技术创新等。中国食品生产者以农民为主,整体素质较低,缺乏相关的食品生产知识,再加上企业监管不严,因此在食品生产过程中难以保证食品的卫生和安全。此外,中国食品出口以初级产品或简单加工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相对价格较低,易受国外反倾销调查等,总之,种种原因使中国食品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受到限制。

1.3对国外食品安全壁垒的再认识

1.3.1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安全技术性贸易壁垒存在一定的歧视性

虽然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遵循着非歧视性的原则,然而各国在制定进口食品准入准则时都带有明显的歧视性。各国在检验进口食品安全时,通过一系列隐蔽举措,达到限制进口食品的目的。

1.3.2中国本身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方面也存在问题

例如,抗生素残留一直是牛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多年以前欧美国家就出台了相关的法规,禁止抗生素残留量超标的牛奶在市场上流通,但中国在这方面至今都没有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当北京、深圳及上海等地方按照国际标准采购牛奶时,那些超过抗生素残留指标的牛奶却流入了那些没有采用国际标准的省市,这样就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中国急需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法规及标准,以增加中国食品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1.3.3食品安全壁垒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当某个国家率先对中国进口食品制定检查措施时,其他国家便纷纷效仿,这使得中国食品的声誉受到极大影响,不利于中国国产食品品牌的建立。2002年1月,欧盟以中国动物源性产品抗生素残留超标为由,禁止中国蜂蜜进入欧洲市场[16]。随后,日本、美国、加拿大、沙特、墨西哥等国家纷纷效仿,禁止中国蜂蜜进口[17]。

1.3.4WTO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条款也相对模糊

这使得许多发达国家都有机可乘,利用相关的条约漏洞,制造一系列贸易保护的措施。同时,条约的模糊性又导致了贸易摩擦的产生,WTO对解决贸易争端的机制缺陷,又进一步加剧了贸易摩擦的产生,这使得很多贸易保护行为都有机可乘。

1.3.5食品安全壁垒还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要充分认识到,冷战之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更多地体现在经济领域中。中国经济近些年的高速发展趋势举世瞩目,外汇储备等国力明显增强,势必引起某些超级大国和一些居心不良的小国的不安。为了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隐藏性好的技术性贸易保护壁垒,成了有效的武器,这从名目繁多、要求严格的食品安全壁垒便可见一斑。以日本为例,日本主要制定的是质量安全方面的标准,即“肯定列表”;中国多是产品及检测方法标准。“肯定列表”中仅涉及柑橘的农药已超过350种,而中国涉及柑橘的农药只有66种[18]。但在实际操作中,日方对本国产品的监控只检测350种中的少数几项,而对中方产品的检测仅温州蜜柑就多达310项,对甜橙多达316项。日方重点检测中方没有涉及的农药项目,或者中方指标宽于日方的农药项目,其叵测之心可见一斑。

1.4客观看待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

近年来,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和政府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都是非常大的。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提高,并非所有的中国食品安全标准都低于发达国家或国际标准[19]。以国人谈之色变的“瘦肉精”为例,不管是盐酸克伦特罗还是莱克多巴胺,在中国都是绝对禁止的;而美国仅禁止盐酸克伦特罗,并不禁止莱克多巴胺;在美洲和亚洲的24个国家,均允许使用莱克多巴胺提高猪的瘦肉率[20]。仅以柑橘产品标准为例[21],从与CAC进行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1)中国柑橘及其制品标准数量较CAC多,但CAC产品标准更加齐全,产品说明更加细致,分类更加合理。(2)中国规定的涉及柑橘的农药有87种(适用于柑橘的52种),其中31种农药相同(这31种农药CAC有限量要求,而中国没有),56种农药中国有限量要求,而CAC没有。(3)从MRL指标比较,基本相同的13种;比CAC要求较低的有9种;比CAC要求更严的有9种。与美国进行比较,安全卫生标准方面,中美两国都有限量要求的农药有24种。其中:限量指标基本相同的有7种;中国宽于美国的有9种;严于美国的有8种。与日本进行比较,两国都有限量要求的农药有43种,指标基本相同的13种,比日方严格的有23种,比日方宽松的7种。中国有MRL标准而日本没有的6种,日本有而中国没有的309种。还有13种中国尚无检测标准。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也有很多严于国外、国际标准,问题的根源是:①中国食品安全标准“政出多门”,相互间不统一;②中国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过于笼统,存在一些模糊与不合理的问题;③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仅仅从本国实际出发,较少考虑到国际市场的要求,与国际标准脱轨;④中国食品安全检测水平亟待提高,有一些项目的检测方法仍存在空白。

2食品安全壁垒对中国食品出口的影响

2.1中国食品出口的现状

中国食品出口产业已初步完成了从农产品向工业成品的转化,但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技术落后。目前出口食品以生鲜为主(见表1),其中最大的出口食品为海产品,2011年海产品出口量达到109.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4.8%。其次为蔬菜类产品,金额达到91.6亿美元,同比增长16.9%。而水果、坚果类、肉类和粮食等产品也占据了很大份额,此类产品虽价格竞争力强,但是附加值不高,极易对国外市场造成冲击。同时,中国主要出口市场较集中,主要为日本、东盟、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食品出口第一大市场,东盟为进口第一大市场,其贸易额在中国食品进出口中占据极大的份额[23]。这样,一旦进口国对中国食品出口进行限制,那么对中国食品出口甚至是经济的发展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2.2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对中国食品出口的影响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对中国食品出口的影响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限制了中国食品出口的规模;②不利于中国食品品牌的建立;③引起贸易摩擦;④促使中国注重食品安全问题。

2.2.1对中国食品出口的规模限制

世界各国通过立法的形式,从生产、加工、包装等方面严格限制中国食品的出口,高毒农药更是禁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也对农药残留做出了严格要求,其中不乏高于CAC要求的标准。众多发达国家也有相应法规严格要求农药残留量,甚至分门别类制定了诸多要求。这对中国食品出口产生了极大地冲击,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周期延长,导致国内多家食品出口企业倒闭。2009年3月30日,日本厚生劳动省通知,命令严格检查中国产芝麻及其加工品,检查项目中追加三氯杀螨醇[24]。2009年4月17日,日本厚生劳动省提高了对中国产猪肉及其加工品中兽用医药产品(包括瘦肉精)的残留量的检查频率。由于在进口中国产猪肉加工品中检出瘦肉精,同年6月22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决定命令检查中国产猪肉及其加工品中的瘦肉精含量。以往中国输日农产品每批的通关费用平均约15~17万日元,通关时间为4d,而一旦受到实施命令检查,该批农产品通关时间则要达到10~20d,这样引发的仓储、检验等通关费用成倍增加,极大地加大了进口商的负担。由于肉类产品的检疫标准提高,也曾一度影响中国食品进入欧洲市场。

2.2.2导致贸易摩擦频发

各国家对WTO规则理解不同,通过WTO的规则漏洞,对他国进行食品出口制约,因此引发了一些贸易摩擦。在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措施被不断滥用,提高卫生监测,通过食品安全来制约国际贸易已被当做寻常策略。在中国食品的对外贸易中,也常遇到此类情况。2002年欧盟全面停止从中国进口肉类食品,并对中国蜂蜜的进口标准提高了100倍;2003年美国以反恐为借口,制定食品注册通报制度;2000年,中国与日本间的关于大葱、鲜菇等食品的贸易战等[25],此类贸易摩擦屡见不鲜,但实质上都是由于食品安全壁垒所造成的,这种贸易摩擦并不符合WTO自由、平等、公正的原则。

2.2.3促使中国注重食品安全问题

无论是从环保角度,还是从消费者层面,亦或是对外贸易方面,重视食品安全、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都是中国需要思考的问题。例如,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越来越注重环境指标和产品安全,这就需要食品生产企业从原料来源到加工生产都要注重食品安全问题,严格把关。就有机食品的生产来说,由于中国在开发有机食品方面起步较晚,发展程度不高,其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地方仍处于过度追求产品产量的粗放型状态,再加上质量标准低,产品受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导致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日渐下降。只有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高技术安全指标标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贸易壁垒问题。

3中国出口食品应对安全壁垒与制约的策略

3.1加大科技投入与农业投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目前中国农产品食品出口的主要优势是价格优势,然而这种技术低、价格低的生产方式使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低,难以适应国际贸易要求。因此,加大技术投入、农业投入势在必行。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生产、食品生产资金投入和技术的支持力度,以改变中国农业、食品业的弱势,从而发展出科技领先、附加值高的产品。在提高食品质量的同时,中国也应该开始转变食品的传统生产方式,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可以采用合同+基地的生产模式和自建基地等不同生产模式。除此之外,中国还需要发展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完善从生产到出口等一系列制度。

3.2推进标准化认证工作

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与CAC的接轨情况较差,这导致出口产品难以与发达国家安全标准接轨。因此,提高中国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严格的监管机制,才能适应发达国家的高要求监管。目前中国食品行业有3项认证:ISO9000标准认证,卫生质量控制上的HACCP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上的ISO14000标准认证。只有达到了这3项认证要求,才能允许食品出口。国家也应当联合卫生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农业部、药品监管局,建立专门监管食品安全的机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立法,从法律上保证食品安全。从立法与行政的角度,遏制食品安全问题恶化,保证出口食品、国内食品的安全。同时,应该加强国内对剧毒农药、食品添加剂、兽类药品的生产、销售及使用管理。检测机构应加大对农畜水产品用药的监管力度,完善对农产品、禽畜类产品的检疫制度,要对原材料市场、生产线严格把关,力求无污染、无添加,确保食品安全质量,对成品加强检疫,从多方面杜绝食品安全隐患。只有这样,才能与国际更好地接轨。

3.3构建知名品牌,规范行业建设,提高产品信誉

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应当着力打造若干知名品牌,以品牌优势突破贸易壁垒。推动由厂商组成的行业协会在保证食品安全中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自我监管,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否定、治理,帮助政府对产品进行检查与治理,从而实现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3.4掌握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动向,制定相应对策

为应对发达国家以食品安全为借口对中国进行的贸易制约,中国在提高食品监管的同时,也要建立有效预警及快速响应机制,以保证食品顺利出口。中国还应当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制定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并联合发展中国家,要求WTO制定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对于个别歧视性案件,中国在积极磋商的同时,也应当采取有效的诉讼手段,利用WTO规则维护自身利益。

4结论

发达国家贸易范文篇4

关键词: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申诉方被诉方

现行的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是以关贸总协定40多年实践为基础,经过发展和创新确立起来的。近年来,WTO争端解决机制在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方面,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一、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参与方特点

发达国家是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积极的参与者。自1995年1月WTO成立至今,共有300多个贸易争端被提交到WTO。从国别上看,美国、欧盟是最经常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成员:美国起诉其它成员80次,被它人起诉91次;欧盟起诉其它成员76次,被它人起诉53次;也就是说WTO约45%的案子是由欧美提起的,近43%的案件是起诉美欧的。在发展中国家中,巴西、印度和阿根廷是最经常的使用者:巴西起诉它人和被它人起诉分别是22次和13次,印度是16次和17次,阿根廷是9次和16次。中国仅起诉它人1次,排在第28位。中国被正式要求磋商的有1次,排在第32位。发达国家也是贸易争端积极的响应者。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贸易争端申诉的积极响应者,

二、发达国家参与贸易争端解决的策略

1.发达国家作为申诉方

在两国的经济交往中,如果其中一个国家认为另一国采取的贸易行为违反了WTO贸易领域的有关规定,致使本国的利益受损,而向WTO提出申诉时,贸易争端就产生了。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原则是维护经济利益的均衡,阻止各个国家采取与WTO互不相容的措施,约束参与国遵守国际经济秩序。尽管贸易争端的内容多样、涉及的领域也很多。为了更好地分析,我们假设只有两国参与贸易争端的解决:其中发达国家A是申诉国,发展中国家B是被诉国。被诉国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或政策上的漏洞,被申诉国以“采取贸易限制之类的措施,违反WTO规则,导致A国利益受损”为由,向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提起了诉讼。

根据WTO贸易争端解决的过程,可将发达国家申诉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在A国因本国经济利益受损提出申诉后,双方即进入WTO的强制性阶段,双方可采取各种协商方式对争端进行解决。当A国要求协商时,B国可以选择协商也可以选择不协商,而发达国家作为申诉方,由于其经济水平较高,所以在此阶段选择协商解决的概率是非常小的,而选择进入下个阶段——专家组决定的概率比较高。在这一阶段如果双方协商一致,申诉方则会请求终止专家组工作程序,争端随之结束,否则就由专家组报告来决定。如果专家小组的报告支持申诉方A国,那么被诉方B国的选择是或者继续向上诉审查机构提出上诉、或者不上诉。但是B国有义务执行专家小组的裁决,进入WTO的执行程序。如果专家小组的决策支持B国,那么A国也可以选择继续上诉,上诉机构的报告可以推翻上一阶段专家小组报告的决定,也可以维持原判。一旦上诉机构决定了裁决方案,那么执行方必须在合理期限内执行裁决,对其贸易政策进行调整使之与WTO保持一致。但是如果被诉的B国觉得双方难以在20天内达成一致而不执行策略,则A国可以选择请求报复,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将会根据A国的损失授权其进行报复,同时确定报复的金额。在报复的实施阶段,被诉方如还不执行专家组的决定则其最终结果将由上诉方决定。2.发达国家的报复策略

本文主要研究发达国家作为申诉方的策略,我们将经济发达国家分为具有较强经济报复能力的国家集群和具有较强政治能力的国家集群两类。经济报复指在WTO授权报复金额范围内,A国以本国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选择报复清单的报复,目的是因B国的措施引起的损失或者迫使B国协商接受对A国有利的补偿条件。

设变量l、c、P、t、T,令l——B国采取措施后引起的A国的损失量,c——A国请求进行报复的成本,P——WTO专家组或上诉机构裁定B国措施违法后B国执行决定对A国的年损失补偿(PC=(lc-P)(T-t)

因为(lc>P),那么t越小(允许实施报复的时间越早),A国所得到的收益就越大。对A国而言,采取报复措施是一个最优化的选择。只有当A国的经济报复能力很强时,采取报复手段才能保证本国的损失得到挽回。所以经济报复能力强的发达国家通常采取的最优选择是,在WTO授权后就立即采取报复措施,时间间隔越短,报复的收益就会越大。

政治报复能力是指在WTO授权报复金额范围内,A国无法找到使本国利益最大化的报复措施,而选择的政治性的打击手段,包括:选择使B国政府政治利益最小化,并使出口A国的B国产品利益最小化的组合报复措施;使他国政府政治利益最小化、本国政治利益最大化的策略,选择对A国政府政治利益最大化的进口于B国的产品组合构成报复策略,选择时A国政府经济收益与政治利益同时极大化,并使B国政治收益极小化的产品组合与B国进行协商解决等策略组合。

三、我国运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面临的问题

在国际经济交往日趋频繁的今天,贸易争端频繁发生。我国国际贸易摩擦数量较多,如中美彩电倾销案、中欧焦炭案等。尽管随着国家经济地位的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中越来越主动、越来越活跃。但是我国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运用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巨大差距。

1.解决机制中报复制度存在缺陷。如上分析,经济、政治实力强国经常采取报复措施,而实力较弱的国家难以有效利用报复。

2.争端解决机制的执行期限过长。按照《谅解》的时间限制规定,如果从向DSB提出诉讼开始,各个环节消耗的合理时间加总长达27个月。按照这个时间,即使救济方式最终得以落实,有关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往往已经受到了实质性的影响或损害。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影响更严重。

3.争端解决机制在很多方面对发展中国家不利。虽然WTO争端解决机制在《谅解》中为发展中国家特别做出了8条倾向性规定,但是很多是出于道义性的、流于宣言式的承诺,法律约束性和可操作性并不强,因此容易造成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落空。

四、我国应对发达国家申诉的策略

我国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总体原则是“加强磋商,依法磋商,依法应对,谨慎出击,区别对待,把握主动,有所作为”。

首先要充分发挥我国的优势,各对外职能部门利用各种渠道和有效手段,开展政府间磋商等多种方式,争取对我国有利的磋商结果。作为被诉方,应尽量使与发达国家协商一致的时间拉长,如果无法达到磋商的结果,则需请求调停,再做进一步的分析。其次,当我国被诉时,我们要及时掌握WTO贸易争端解决的规则和策略,充分研究申诉方的理由,对其引为依据的条款进行核对,反复推敲,确认其准确性及合理性,研究分析要深入,切忌表面化。争取及早发现申诉方的漏洞,改变被诉的被动地位,争取主动优势,及早撤销违反规则规定的协议和措施。第三,对于专家组给出的统计报告,我国要仔细研究,在最短时间内决定是否采取上诉手段。第四,我国应加强对争端中不合理政策的调查。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只有1件申诉案,这与我国缺乏争端解决经验和专业人才有密切关系。对于已经出现的贸易争端,我们要根据对方的经济实力、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争端案件涉及的协议和贸易规模以及应诉中存在的各方面的困难区别对待,在争端解决的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对我国相对有利的具体策略。无论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涉及协议、争端的规模都是我们考虑的因素。我国在之前的贸易争端解决中往往处于被动位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并没有争取到符合我国利益的最佳结果。

为了更好地运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经济利益,我们必须改变态度,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应战,在每个阶段都要做积极准备,理性应对。当前如何选择最佳方式来处理我国日渐增多的国际贸易争端,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而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这些纠纷更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徐根旺刘力:发展中国家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有效性及对中国的启示[J].财贸经济,2005年6月

发达国家贸易范文篇5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从规模差异、结构差异和收支差异三个角度出发,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主要从服务贸易的增长率、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收支和竞争力系数等方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进行比较研究,并得出了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仍以发达国家为主。但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发展,地位将趋于上升。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全球经济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在一国的经济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日益成为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战略替代的工具。需要我们正确把握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特征与趋势。作为第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如何把握当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特征和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主要特征及其比较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规模差异。由于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和服务贸业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平衡,各国的对外服务贸易水平及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十分悬殊,与国际商品贸易领域相比较,全球各地区和各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对称性更加突出。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东亚三大地区。2005年,仅欧盟25国就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44.3%。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0年其服务贸易出口额为6686.05亿美元,占到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70.1%;2005年为18350.2亿美元,占到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73.6%,到2006年,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19876.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2.7%。而1990年、2005年和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1543.5亿美元、5934.3亿美元和6697.5亿美元,分别占到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8.6%、23.8%和24.5%。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所占的份额还是相当小的。

世界服务贸易一直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而发展的。2005年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位居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在2004年和2005年稳居服务贸易进出口前五名。

2005年五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8%。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和地区只有中国和中国香港归入发展中国家行列。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结构差异。本文列举了五个发达国家和五个发展中国家,在美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中,2005年的运输、旅游和其他服务贸易的比例分别为:17.8%、28.8%和53.3%;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代表国中国2005年三类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0.9%、39.6%和39.5%,列举的其他国家也会有同样的贸易结构。由此可知,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赞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总体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劣势。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旅游服务贸易额在其服务贸易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收支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处于比较劣势,而且还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贸易收支存在大量的逆差,而发达国家存在着大量的顺差。1980~2006年。发达国家一直保持顺差状态,且顺差增加,由1980年的161.52亿美元到2006年的179.108亿美元。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收支逆差状态严重,由1980年的逆差611.27亿美元到2006年的489.45亿美元。

具体到国别(或地区)而言,服务贸易顺差国前五名的国家(或地区)除了中国香港地区,其他四个分别依次是美国、英国、西班牙和瑞士,均为发达国家,顺差分别为646亿美元、287亿美元、259亿美元和199亿美元。

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发展。地位将趋于提升

虽然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加快,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本文将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收支状况和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四个角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比较分析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发展中国家增速迅猛。发达国家2006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9876亿美元,是1990年6686亿美元的Z97倍,发展中国家在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是1990年的4.3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从增长速度来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加快,发展中国家在2004~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分别是23.11%、16.75%和12.86%,均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

在2003年以前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都快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从2004年起,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率开始大大提高,且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当然这里面有发展中国家的原来的基数比较低的原因,但仍然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强劲势头。

2服务贸易结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均得到优化,但发展中国家转移速度慢于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数据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将以服务贸易出口额为标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进行排名,截取发达国家前五名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五名为研究对象,对服务贸易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公务员之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保持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稳定增长的同时,逐渐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倾斜。首先,1990年至2005年。代表发达国家的五个国家,除了法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占比有所增加外,其他四个国家在运输和旅游两项服务贸易方面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发达国家代表之一美国,其在运输服务贸易的占比分别由28.1%(1990)下降到17.8%(2005),旅游服务贸易的占比由37.9%(1990)下降到28.8%(2005)。而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同样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其他服务贸易类型的占比由34.0%(1990)上升到53.3%(2005);在代表发展中国家的五个国家中,除了韩国和中国分别在运输和旅游服务上占比有所上升外,其各类服务占比的变化总体趋势是由传统的服务贸易部门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转移。这都与世界服务贸易由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的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相吻合。其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做一个比较,发达国家转移的速度快于发展中国家,例如,在其他服务占比项下,发达国家增加的幅度都保持在10~20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的增幅仅为2~10百分点。

3服务贸易收支状况——发展中国家收支状况改善,逆差减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处于比较劣势。而且还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贸易收支存在大量的逆差,而发达国家存在着大量的顺差。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逆差额呈现波动减少趋势,虽然在个别年份有所扩大,如在2004年达到最大值,逆差541.88亿美元,但发展中国家逆差总体呈现逐渐缩小的态势,从1980年的逆差611.27亿美元缩小为2006年的489.45亿美元。

发达国家贸易范文篇6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从规模差异、结构差异和收支差异三个角度出发,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主要从服务贸易的增长率、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收支和竞争力系数等方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进行比较研究,并得出了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仍以发达国家为主。但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发展,地位将趋于上升。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全球经济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在一国的经济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日益成为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战略替代的工具。需要我们正确把握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特征与趋势。作为第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如何把握当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特征和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主要特征及其比较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规模差异。由于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和服务贸业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平衡,各国的对外服务贸易水平及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十分悬殊,与国际商品贸易领域相比较,全球各地区和各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对称性更加突出。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东亚三大地区。2005年,仅欧盟25国就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44.3%。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0年其服务贸易出口额为6686.05亿美元,占到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70.1%;2005年为18350.2亿美元,占到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73.6%,到2006年,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19876.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2.7%。而1990年、2005年和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1543.5亿美元、5934.3亿美元和6697.5亿美元,分别占到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8.6%、23.8%和24.5%。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所占的份额还是相当小的。

世界服务贸易一直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而发展的。2005年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位居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在2004年和2005年稳居服务贸易进出口前五名。2005年五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8%。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和地区只有中国和中国香港归入发展中国家行列。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结构差异。本文列举了五个发达国家和五个发展中国家,在美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中,2005年的运输、旅游和其他服务贸易的比例分别为:17.8%、28.8%和53.3%;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代表国中国2005年三类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0.9%、39.6%和39.5%,列举的其他国家也会有同样的贸易结构。由此可知,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赞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总体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劣势。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旅游服务贸易额在其服务贸易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收支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处于比较劣势,而且还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贸易收支存在大量的逆差,而发达国家存在着大量的顺差。1980~2006年。发达国家一直保持顺差状态,且顺差增加,由1980年的161.52亿美元到2006年的179.108亿美元。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收支逆差状态严重,由1980年的逆差611.27亿美元到2006年的489.45亿美元。

具体到国别(或地区)而言,服务贸易顺差国前五名的国家(或地区)除了中国香港地区,其他四个分别依次是美国、英国、西班牙和瑞士,均为发达国家,顺差分别为646亿美元、287亿美元、259亿美元和199亿美元。

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发展。地位将趋于提升

虽然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加快,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本文将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收支状况和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四个角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比较分析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发展中国家增速迅猛。发达国家2006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9876亿美元,是1990年6686亿美元的Z97倍,发展中国家在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是1990年的4.3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从增长速度来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加快,发展中国家在2004~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分别是23.11%、16.75%和12.86%,均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

在2003年以前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都快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从2004年起,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率开始大大提高,且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当然这里面有发展中国家的原来的基数比较低的原因,但仍然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强劲势头。2服务贸易结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均得到优化,但发展中国家转移速度慢于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数据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将以服务贸易出口额为标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进行排名,截取发达国家前五名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五名为研究对象,对服务贸易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保持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稳定增长的同时,逐渐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倾斜。首先,1990年至2005年。代表发达国家的五个国家,除了法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占比有所增加外,其他四个国家在运输和旅游两项服务贸易方面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发达国家代表之一美国,其在运输服务贸易的占比分别由28.1%(1990)下降到17.8%(2005),旅游服务贸易的占比由37.9%(1990)下降到28.8%(2005)。而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同样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其他服务贸易类型的占比由34.0%(1990)上升到53.3%(2005);在代表发展中国家的五个国家中,除了韩国和中国分别在运输和旅游服务上占比有所上升外,其各类服务占比的变化总体趋势是由传统的服务贸易部门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转移。这都与世界服务贸易由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的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相吻

合。其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做一个比较,发达国家转移的速度快于发展中国家,例如,在其他服务占比项下,发达国家增加的幅度都保持在10~20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的增幅仅为2~10百分点。

3服务贸易收支状况——发展中国家收支状况改善,逆差减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处于比较劣势。而且还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贸易收支存在大量的逆差,而发达国家存在着大量的顺差。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逆差额呈现波动减少趋势,虽然在个别年份有所扩大,如在2004年达到最大值,逆差541.88亿美元,但发展中国家逆差总体呈现逐渐缩小的态势,从1980年的逆差611.27亿美元缩小为2006年的489.45亿美元。

发达国家贸易范文篇7

【关键词】西方发达国家;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冲击。在此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泛滥。在全球经济与贸易进入低增长的时期,发达国家国内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且表现出对传统贸易保护框架的突破,覆盖和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呈现出许多新的动向、新的特点,严重制约着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开展。加强对西方发达国家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研判,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开放包容的国际贸易秩序,不仅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复苏乏力的困境也至关重要。

一、西方发达国家新一轮贸易保护措施的表现

(一)新型贸易保护措施。西方发达国家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首先体现在多种新型贸易保护措施上,这些措施突破了传统的贸易保护范畴,手段更新、覆盖范围更广,对国际贸易的伤害更大。一是围绕知识产权展开的贸易保护。西方发达国家拥有技术上的优势,往往利用其自身在专利等方面的垄断地位,将一些不合理的壁垒强加给其他国家。以美国的337调查为例,近年来频繁使用,成为美国打击贸易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2010年、2011年,美国政府发起的337调查分别达到58件和69件,为2012年前最多的2个年份,2012年~2018年也保持在36件~59件(如表1所示),其中超过1/3是针对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发起的,已成为其打击中国出口美国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主要手段。二是以低碳名义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低碳发展是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走向,影响低碳发展的重要因素如资源、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等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发起贸易摩擦的主要借口。[1]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领域的研发更早、投入更多,其相关技术占据了垄断地位。据此,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将低碳排放纳入到国际贸易规则体系中,包括其发起的“碳标签”“碳足迹”认证等,给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其市场设置了高门槛。近年来,美国一直致力于推行其在环境问题上的主张,并将达成绿色产品贸易协定作为其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行动的先决条件之一。这样的条件对于刚刚进入工业化阶段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极不公平的,造成了事实上的贸易保护。三是以社会责任标准方式出现的贸易壁垒。其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主要有欧洲BSCD、SA8000等,体现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劳工问题上的主张。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强调要将劳工标准纳入到国际贸易规则中来,包括TPP和TTIP的谈判内容中都包括了劳工标准,目的就是要使其成为区域贸易协定的范本,甚至成为国际多边规则的范本。从现实情况看,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在此问题上打着保护劳动者的旗号,但其真实作用是限制发展中国家对其出口,是实实在在的贸易保护措施。(二)技术性贸易壁垒。WTO框架下的贸易技术壁垒协议(TBT)和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SPS),是可利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属于合理手段。西方发达国家在技术领域具有极强的主导能力,在新一轮贸易保护中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自然驾轻就熟。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数量增加、覆盖面扩大、扩散效应加剧的趋势,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点领域包括环境、安全、卫生等方面,多以保护本国国民身体健康、保护环境为由,通过制定品种、数量众多的严法规、高标准和检测手段,采取检验检疫措施来限制其他国家向其出口。[2]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技术掌握、技术检测手段等方面具有明显劣势,技术性贸易壁垒明显制约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产品出口。据WTO报告统计数据,2014年以来WTO成员国每年提交的SPS通报超过1600件,每年提交的TBT特别贸易关注事项在70件以上,而欧盟、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正是SPS通报和TBT关注的主要来源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强度正在提升,给全球贸易制造的障碍可想而知。(三)国际服务贸易摩擦。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年均增长率达到13%,高于同期的全球经济增速和货物贸易增速,服务贸易额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不断上升。全球服务贸易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受到各国经济实力、经济结构、服务业基础差异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结构、规模及竞争力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西方发达国家趁机借助国际服务贸易摩擦来巩固自己的市场主导地位。统计数据显示,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的国际服务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通用服务和分销服务等领域,当事国主要是中国、中南美洲国家等发展中国家和欧盟、美国和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3]当然,后者是起诉方,前者是被诉方,其中美国是发起诉讼频率最多的国家,而中国是被诉讼最高的国家,这样的结果反映出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弱势。西方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服务贸易摩擦,实际上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一种手段,针对的就是后者服务贸易相对滞后、服务业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制度性缺陷明显。以服务贸易自由化为例,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制定较高的技术壁垒来阻止发展中国家进入某些服务贸易领域,并通过制定相关规则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以方便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咨询、信息等高端服务业的进入。发达国家频频挑起服务贸易摩擦,给全球服务贸易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四)多样化的歧视进口产品政策。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产业发展及就业的需要,实施了各种各样的歧视进口产品政策或措施。限制贸易措施包括关税措施、国家援助措施、贸易救济措施、政府采购等,其中政府援助与贸易救济由于隐蔽性和杀伤性强大得到大量使用。2017年5月~2018年10月,发达国家共实施了52项新的一般性经济支持措施,其中大部分措施是为本国农业和制造业提供支持,相当于提升了其本国相关产品的竞争力。[4]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不断完善其贸易救济机制,同时强化对贸易救济调查的执法。如欧盟加快了贸易保护措施改革,一方面放松贸易立案标准,另一方面强化双反调查,并进一步收紧贸易调查裁决。美国商务部为了提升贸易保护措施的有效性,直接从贸易规则和政府执法两个方面为本国企业保驾护航。澳大利亚对贸易救济措施进行大规模改革,其针对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的指向性更加明显。

二、西方发达国家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中国的影响

(一)外贸摩擦频繁出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否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近年来更是以此为借口频繁发起针对中国的双反调查。2017年、2018年中国遭受的双反调查分别为64项和59项。在双反调查次数不断增加的同时,其涉及范围也日益扩大。2017年无缝钢管、晶体光伏电池等产品被纳入双反调查范围,2018年橡皮圈、塑料装饰缎带、大口径焊管等产品被纳入双反调查范围。值得警惕的是,西方发达国家针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双反调查范围已经从以前的货物领域向知识产权领域、服务领域延伸,从以前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鞋帽、纺织品、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新兴通讯设备、汽车、钢铁等行业转变,特别是中国现代高端制造业等2025战略范围内的产品更是成为了美国等发达国家重点围堵的对象。[5](二)出口环境进一步恶化。当前,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依然是鞋帽、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消费电子品、机电产品等附加值较低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据此,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至少在两个方面恶化了中国出口环境。一是技术性壁垒对中国低端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产生极大限制。发达国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频繁使用绿色壁垒、蓝色壁垒等技术性壁垒,对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诸多产品进行了双反调查,惩罚力度越来越大,给中国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一些出口企业甚至彻底退出了发达国家市场。二是发达国家利用其处于价值链高端的技术优势,在现代制造业等行业设置了较高的技术性壁垒,对中国相关产业形成打压。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加强了在中高端领域的研发投入力度,以提高中国出口贸易产品的比较优势,这势必会与发达国家企业产生直接竞争。这些技术性壁垒直接给中国出口企业设置了竞争障碍,非常不利于中国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成长。[6](三)影响中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当前中国不断提升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努力降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以实现外贸结构转型升级。2018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7579.4亿美元,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占比约为30.7%,但这些高新技术产品很多属于代工生产产品,相关企业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在中国尚未形成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主导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打着节能减排的旗帜,通过设置碳关税、碳认证、碳标签给中国出口产品人为制造阻碍。如法国政府从2010年起向进口商品按照每吨二氧化碳排放17欧元的标准收取碳关税,并在之后逐步提升标准。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原本就面临着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旦出口市场得不到保障,企业转型升级将变得更加困难。[7]类似的情况还表现在农产品出口方面。日本一直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国家,但近年来日本在农产品进口中设置的标准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如农药残留标准超过4万项,远高于2014年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的3650项限量指标,其中很多检测内容中国还没有相关技术,需要委托日本方面进行检测,这会增加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时间和检验检疫成本,进而削弱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甚至一些以日本为主要出口市场的农产品出口企业直接被拒之门外。(四)影响中国国际经贸合作的开展。目前,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区域贸易协定中(如TPP、TTIP),总是有意无意将中国排除在外,严重影响了中国开展国际经贸合作。一方面,这种针对中国的做法会带来非常不好的示范效应,对于其他有意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或加入中国主导的区域贸易谈判的国家而言,会因此而对美国有所顾忌,从而增加这些区域贸易谈判达成的难度。[8]另一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的区域贸易协定及其建立的贸易规则,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提高了后者进入其市场的准入门槛,同时又要求后者以“开放市场”来换取“入群”的机会,极大程度影响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发展。

三、应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重构,提升中国的话语权。一是用好WTO争端解决机制。在新的、为全球所接受的国际贸易规则出现之前,WTO争端解决机制依然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规则。中国应用活用好WTO争端解决机制,切实维护中国出口企业合法权益。二是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重构。中国要在国际贸易规则重构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尽可能地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权益。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经济大国的沟通。积极开展自由贸易谈判,这既是为中国赢得更多国外市场的有效途径,也是将中国在国际经贸合作上的要求传递出去的机会。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可以为中国产品走出国门赢得更多机会。三是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加大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力度。“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还有利于建立起由中国主导的全球生产链和价值链,进而联合众多发展中国家一起抗衡发达国家的单边贸易保护措施。(二)加快出口行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国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长期以来,中国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其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中国出口市场中的占比接近50%,加之中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这些产品在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时,一直以价格低廉为“武器”,其结果就是很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的双反调查。发达国家只要提高技术标准,就可以轻易将这些出口产品排挤出市场。因此,中国必须加快出口行业转型升级,努力提高中国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中国出口企业应专心“修炼内功”,努力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9]二是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与企业的合作。发达国家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针对的往往是整个行业,所以,一旦发生贸易摩擦,行业协会必须和企业紧密联合起来,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切实保障中国出口企业合法权益。(三)建立健全相关应急机制。从发展趋势看,发达国家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在发达国家经济走出困境之前,逆全球化市场会更大,贸易保护主义将会继续存在。中国应尽快建立健全相关应急机制,提升应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一是建立专业研究机构,及时跟踪了解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最新动态。研究机构应聚集政府、行业、企业等力量,重点盯住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社会责任等规则和标准变化,及时修订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二是建立专业组织协调机构。及时了解遭遇贸易摩擦出口企业困境,协调专业力量为其提供帮助。如对遭遇双反调查出口企业提供法律顾问援助,与行业协会一起组织相关企业共同应对双反调查,积极与出口目的地国家相关行业协会进行沟通交流,降低贸易保护措施冲击力度,尽可能将企业损失降至最小。

【参考文献】

[1]赵丽娜,孙宁宁.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理论学刊,2014(11):63-71.

[2]吴伟,汪梅丽.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突出表现及发展趋势[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1-75.

[3]胡建雄.本轮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经济逻辑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7(6):19-26.

[4]郝洁.美国从倡导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主义的内在逻辑———上世纪美日贸易摩擦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18(10):59-61.

[5]刘向丽,黄旭.特朗普政府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分析———基于双层次博弈理论的视角[J].日本研究,2018(2):21-30.

[6]东艳.贸易保护主义:美国长期的政策倾向[J].人民论坛,2018(24):15-17.

[7]张晓兰.当前全球贸易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J].宏观经济管理,2017(7):84-87.

[8]王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贸易全球化与新贸易保护主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9):77-80.

发达国家贸易范文篇8

一、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公正内涵及其伦理价值

(一)国际贸易的内涵及其发展意义

国际贸易由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是各个国家经济间的交换活动,也是各个国家间经济依赖关系的体现。由于某些国家生产力的增大,国内出现大量的剩余产品,而其他国家对某些国家的剩余产品有需求,双方达成了进出易需求,因此便出现了国际贸易。航海业的发展加速了国际间的来往,也使得国际贸易开启了前所未有的里程。以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例(见图1),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逐年提升,说明我国人民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享受,生活质量有所提升。

(二)国际贸易公正内涵及其基本原则

公正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道德原则,是国际贸易各项原则指定的首要前提。公正是国际贸易想健康有序方向发展的准则。坚持贸易公正,及时参与贸易的各个国家间遵循公开透明的贸易制度,坚持公平自由的准则。首先,在贸易起点上做到决策公正,消灭贸易保护主义;其次,在贸易过程中保证利益分配的公正;最后,在贸易完成后,保证在自然环境处理问题上的公正。

(三)国际贸易公正的伦理价值

建立国际贸易公正体系能够打破发达国家的垄断格局,让各国都能够公平竞争,让发展中国家也能参与到国际贸易中,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公正体系能够化解各国间的矛盾,加强了贸易合作的平等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公正体系能够有效地提升发达国家的责任感,弥补他们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贫穷和落后问题,指导发展中国家走出贫穷,缩小他们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正确引导各国进行绿色贸易,经生态环境视为共同的责任,保护生态平衡。

二、国际贸易公正缺失存在的问题与危害

(一)国际贸易公正缺失的表现

1.决策问题

由综合国力确定的世贸政策和规则,让发达国家获得了国际贸易的优先权,因此,世贸组织做出的政策及决策都是以发达国家为标准的,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发展中国家自身体制不健全,再加上国际贸易的制约,使他们处于贸易劣势,无法维护自身权益,最终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牺牲品。

2.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贸易救济与非关税壁垒正是不公正贸易行为多样性的体现。发达国家利用反倾销手段强力打压其他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受害者。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以限制进口手段保护本国产业发展,严重违反了国际贸易公平公正原则。图2是中国近几年遭受反倾销的数量及占全球反倾销总数的比重,分析可得出近几年中国遭受反倾销比重高达40%,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

3.利益分配问题

由于发展中国家受自身经济和技术的阻碍,缺乏竞争力,只能出口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获取微薄利益,与自身付出的价值严重不等。而大部分价值都被发达国家理所当然地占为己有,使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严重失衡。

4.责任承担问题

工业化时代造成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针对工业垃圾处理难题,发达国家提出了两个方案:循环利用,减少排放;转手到落后国家。大部分发达国家为了减少麻烦而选择了第二种。这样发达国家经济环境二者兼得,却给发展中国家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国际贸易公正缺失的危害

1.贫富差距加大

发展中国家利用自身的经济科技实力,成为了国际贸易的“掌舵者”,掌控者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规则。因此,发达国家依靠压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更加强大,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对待,经济难以发展,因此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收入,而低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仅占高收入国家的1/75,且这个数字仍持续上升。由此反映出发达国家成为了国际贸易的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了牺牲者。

2.国际冲突增多

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持与发达国家的交往,放弃了自己仅存的一点利益,逐渐依附发达国家,加剧了国家贸易不公的现象,因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人民则为了粮食开始反抗,冲突不断。冲突加剧了国家局势的不稳定性,使国家国际地位降低,在国际贸易中更加受到不公待遇,因而更穷,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战争带来的伤害高于贸易不公,引发了全球局势动荡,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3.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经济、军事资源无限制的掠夺发展中国家资源,并将自己生产的工业废弃物转嫁到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污染。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大气污染造成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酸雨等生态问题,殃及了包括发达国家的不少国家及地区。

三、国际贸易公正缺失的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价值观念认知有误

受传统观念以及国家整体利益取向的影响,发达国家在进行利益抉择时,往往只会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疯狂地压榨发展中国家仅存的一滴“油水”却毫不在意他们的经济发展,这就是“经济个人主义”。在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下,加剧了国际贸易的不公现象。

(二)技术能力差距较大

经济的落后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国家贸易中无法与发达国家抗衡,因此,发达国家应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地发展自身科技能力。

(三)强权干涉

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制定有益于自身利益的政策和规则,打压其他国家的贸易,进行反倾销活动,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贸易。

四、实现国际贸易公正的解决方案

(一)健全国际贸易公正体系

各国应当一起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为了确保国际贸易体系的民主性,因此应顾及到各个国家的贸易需要,从根本上保障国际贸易的公平性。还应加强各国将平等对话,实现国家间的双赢。1.义利价值相统一。经济全球化造就了国际贸易的无形市场,但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影响,各个主体的义利价值观差距较大,因此引起了不同程度上的贸易摩擦与纠纷,对国际贸易市场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各个国家应做到合法经营,在道德允许的基础上谋取利益,做到义利统一、见利思义。2.在制度体系约束下,平等贸易打破原有的不公正的规则和秩序是建立公正的制度体系的提。因此,各个发展中国家应当联合起来,齐心协力的筑成一股凝聚力,呼吁全世界推翻强权政治控制的不公平贸易规则。

(二)平等对话,互利共赢

国际贸易公正缺失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间。由于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为了能使全球经济共同发展,各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达到共赢。1.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是指包容互利、和而不同的经济发展趋势。即,各个国家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进步的前提下,包容不同的文化、经济体制,促进国与国、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发达国家要将全人类的利益视为整体利益,包容扶持,落后国家,帮助其发展科技和经济,而不是一味剥削。2.求同存异,和谐共生。求同存异是指在共同进步的前提下,承认各个国家间的差异,改变以往互相排斥的格局。在进行贸易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发展中国家学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强贸易能力,发展本国贸易特色,为国家寻求发展机遇。发达国家帮助发达国家摆脱困境,建立平等对话平台,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三)加强技术发展,发挥世贸组织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快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珍惜与发达国家交流的机会,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改善本国产业机构,由简单的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输出转换为高附加值输出,加强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争取到国际话语权,与其他国家进行平等对话,在建立国家贸易公正体系时为自己争取利益。在技术发展的前提上,向贸易组织进行申诉,使其改变原有决策模式,维护自身利益,改变国际贸易公正秩序。世界贸易组织的存在本就是为了维护贸易的公正,只是被发达国家控制而实行了一系列不公正的政策,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当相信世贸组织维护国际贸易的本质,联合起来进行申诉,争取自己应享的权益。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国家总数的80%以上,因此应当加强合作力度,互相帮助切磋,共同发展经济。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国际贸易虽然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是国际贸易公正的体现。所有国家应该拒绝一边污染一边治理的经济准则,时刻将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准则。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节约资源,降低污染,尊重自然,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五、结语

发达国家贸易范文篇9

关键词:国际劳工标准社会条款社会倾销

一、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概述

“国际劳工标准”是由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一般是指由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公约和建议书等一系列国际法文件所体现的旨在保护全世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国际规范。国际劳工标准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源于国际贸易竞争。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可追溯到19世纪,美国率先于1890年开始禁止进口囚犯生产的产品,并于1930年将禁止进口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强制性劳工生产的产品。

二十世纪末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极力主张将劳工标准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发达国家惴惴不安,因此发达国家将自身发展困境统统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工标准。(2)WTO多边贸易体制中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劳工标准所特有的复杂性、随意性、隐蔽性等特点迎合了发达国家设置新的贸易壁垒的需求。通过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不仅扼制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转嫁了其国内经济发展危机。

二、对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两种不同态度的理论基础

2.1支持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理论依据

在主要发达国家,认为国际劳工标准与国家贸易应予挂钩有“人道主义论”、“贫困进化论”、“移民压力论”、“社会倾销论”等几种观点,但其主流观点是“社会倾销论”。

“社会倾销论”认为,一些发展中国家使用童丁以及囚犯来生产出口产品,导致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很低。还有些发展中国家禁止劳工建立工会组织,导致工人工资被随意压低,工时被随时延长,这事实扭曲了产品的正常成本,致使生产成本降低。该情形使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大为减弱。这种因低劳动力成本形成的出口产品竞争优势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这种优势,可以认为是对出口产品的变相补贴,违反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宗旨。这种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劳动工资低下及其他社会条件恶劣形成的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就是社会倾销或日劳动力倾销、福利倾销。这种社会倾销现象会导致执行高劳工标准的国家将面临一系列负面影响。所以该理论认为应将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挂钩,对低劳工标准的国家予以贸易制裁,而不能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利益。同时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以贸易制裁促进劳工标准的提高是防范不正当竞争、恢复和维护公平竞争局面所必需的。

2.2反对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理论依据

对发达国家的劳工标准应与国际贸易挂钩的主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均持否定态度。其否定的理论大致包括特“比较优势论”、“特定文化论”、“投资区位调整论”、“与贸易无关论”等几种观点,但其主流观点是“比较优势论”。

“比较优势论”认为,不同国家的劳工标准存在差异符合公平竞争原则。发达国家的“社会倾销论”完全抹煞了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即比较优势理论,否认从发展中国家获得利益。有“优势”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目前的发展格局只能是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优势的比较格局,国际贸易自由化也只能在此基础上的逐步自由化。如果按照发达国家要求制定统一的劳工标准来限制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逻辑思路,也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可以要求限制发达国家资本、技术优势的发挥。这样有违开展国际贸易的宗旨。发展中国家认为,劳动力成本的国际差异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劳动力成本如同各国的自然享赋一样是一个外在变量,它所形成的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这种比较优势,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好处,不会对发达国家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是两个领域的范畴,要真正提高世界的整体福利水平是通过贸易自由化发展全球经济,而不是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限制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

三、当前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1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实践

虽然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没有将劳工标准纳人WTO多边规则中,但为了进一步促进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挂钩,发达国家正以双边贸易协定为突破口,积极推行国际劳工标准。例如。2001年正式生效的《美国一约旦的自由贸易协定》,首次将劳工与环保标准纳人其协议内容。此后,2003年,美国与新加坡、智利、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双边贸易协议中也都纳人了劳工标准。

3.2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发展趋势

作者认为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是必然趋势,其理由主要在于:公务员之家:

(1)它符合各国的长远利益。目前仍存在着生产商为获得较高利润而压榨劳动者的情况。低成本策略不仅损害了人权,更破坏了国际贸易中的公平竞争秩序。各国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可能很难对某些不当的降低标准行为做出公正的处理,但各国对自己的进出口贸易都相当敏感,因此将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有利于促进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最终更好地维护各国劳工的基本权利,它符合各国的长远利益。

发达国家贸易范文篇10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特征负面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GreenTradeBarriers),又称绿色壁垒、绿色技术壁垒、环境壁垒或生态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这是继贸易技术壁垒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形式,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或地区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以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障碍,以防止或抑制他国产品进口对本国或该组织成员国市场的冲击而实施的一种贸易壁垒。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特征

1.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保护的范围极其广泛,它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商品的生产、销售方面的规定,凡是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健康有关的产品贸易均在保护之列。

2.合理性。绿色贸易壁垒标榜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而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的背景下,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认同绿色贸易壁垒,有一定的合理性。

3.合法性。绿色贸易壁垒是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发达国家通过环保立法,为绿色贸易壁垒提供法律支持,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

4.隐蔽性。绿色贸易壁垒没有限制哪个具体国家,表面上是一视同仁。但是绿色贸易壁垒隐蔽于具体的贸易法规和国际公约的执行过程中,各种检验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