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05 02:52:19

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是金融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健全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宿州市坐落于皖北,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下辖五个县(区)均为部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无论是经济总量、人均GDP,还是农民年均收入,与全省的县域经济平均水平都有较大的差距,其中,农村金融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突出,结构不完善,体系不健全。虽然国家多次出台文件支持“三农”,对金融支持“三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发生了历史变化,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可喜成绩,农村金融市场逐步稳定,体系逐渐完善,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也日益丰富,“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得到了逐步减缓,但是宿州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宿州市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农村金融体系越健全,“三农”问题、脱贫攻坚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对此,宿州市政府充分认识到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加大对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目的是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农村金融业的发展。近年来,宿州市农村金融基本形成了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宿州农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四类金融机构的发展格局,并在各个乡镇设有金融网点或金融服务站,乡镇网点总数占全市网点的90%以上,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资金投放也由原来的城市、工商企业逐步转向农村与农民。目前,宿州农商行已经成为全市最重要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网点的2/3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农村贷款投放,支持“三农”贷款方面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涉农贷款达50亿以上,且比例逐年上升,小额农户贷款覆盖率达85%以上。同时,宿州农商行为方便群众,大力普及银行卡业务及其他相关电子业务。但这种投入与宿州市这样的欠发达农村地区来说仍然有很大差距,广大农民在资金上仍然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与解决“三农”问题、脱贫攻坚问题所需要的大量资金相比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宿州经济社会发展。

二、宿州市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导致资金供给不足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的最薄弱环节,也是宿州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金融供给不足一直是制约宿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1]宿州市在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与传统的农户小额信贷相比,其信贷需求呈现出额度大、周期长和多样化等特点。通过调查走访的6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现,67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过借款记录,80%以上表示近期有借款需求。经营主体预期借款额度最大值为1500万元,最小值为0.5万元,均值为2.2万元。其中,农村经营主体向亲友借款的有40家,约占58.8%;向农商行借款的有63家,约占93%;向邮储银行借款的有36家,约占53%;向其他银行业借款的有10家,占14.7%;由于贷款程序复杂、时间长等原因,一些农村经营主体为解决“过桥资金”问题,不得不把借款对象转向高利贷。随着农村经营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预期信贷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但在广大的农村普遍存在着存款外流的现象。从宿州区域特征分析,虽然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受政策影响,能够凭借很少的网点优势在农村地区吸收存款,但是贷款投向却是城市和广大的非农产业,相应经营农村贷款业务极少甚至没有,根本没有成为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推手。农村存款外流严重影响了宿州农业发展资金的不足。

(二)服务体系与金融产品单一导致农户难以获得贷款

一是在金融机构服务体系方面,目前,在宿州农村金融市场上,基本形成了宿州农商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储银行为主,徽商银行、宿州淮海村镇银行等银行为辅的格局。但是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单一,实行资金的封闭管理,业务发展空间不大;中国农业银行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以后,逐步将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大量撤并农村网点,只有规模较大的乡镇才保留相应网点,其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上投入相对较少;中国邮储银行虽然在农村网点较多,但是改制较晚,主要以吸纳储蓄为主,真正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不多;徽商银行由于进入宿州时间不长,网点基本上设在城市,远离农村和农民;淮海村镇银行是宿州市地方银行,由于其规模小、业务少,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功能基本上还没有发挥出来。因此支持“三农”,促进宿州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落在了宿州农商行身上,导致宿州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单一。二是在农村金融产品方面,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供给与农村金融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绝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为储蓄存款、贷款与汇款等业务,但在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市场化逐步深化的大背景下,农民的消费需求和理财需求不断增多,而这些需求,农村一般的金融机构都很难提供。同时,农村信贷资金供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在贷款的期限、品种和方式上不能适应贷款主体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耕地不能作为担保品,房屋、宅基地等没有房产证,不具有担保效力,除此之外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大都不能被金融机构认可为担保品,导致农村经营主体由于缺乏担保品而造成贷款难。

(三)农民思想陈旧,金融法规与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需要社会意识随之提高,但是意识的滞后性往往与社会发展不相一致。特别是农村地区农民的思想意识受地域限制性与知识文化素质等影响,往往与新农村发展不一致。具体表现为政治意识淡薄,参与政治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较低,对政治漠不关心,不了解国家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新政策与新方法。[2]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不积极,即“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对于成绩较差的子女,反对其继续接受教育,从而导致法律意识淡薄。当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不能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三、促进宿州市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考

(一)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强力支持

一是理顺条块关系,形成政策合力。[3]政府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分担机制。近年来,宿州市政府大力推行“4321”新型银政担模式:对于支农贷款所形成的风险,省再担保机构参股的融资机构分担风险的40%,中央和省财政补偿的专项资金分担30%,银政担合作的试点金融机构分担风险的20%,地方财政分担风险的10%,鼓励金融机构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农村地区。二是政府应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资金资源,建立积极的支农奖励新机制,应当按照涉农贷款投放贡献度来进行奖励,同时,加大财政、社保等公共资金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倾斜力度,充分运用此类资金的划拨来调动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提升支农实力。三是各金融机构要重点加快简式快速贷款、自助循环贷款等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为“三农”和小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依托网络和系统优势,开发农村义务教育中央专项资金拨付、农村社保基金归集、农民低保金的发放及其他业务产品。四是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重点向贫困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倾斜的货币信贷政策,扩大支农再贷款放款对象,并将支农再贷款用途由仅发放农户贷款扩大到其他涉农贷款,及时督促建立支农服务相关保障机制,并做到对涉农贷款投放的持续监测。五是逐步放宽涉农不良贷款监管容忍度,切实履行尽职免责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实行弹性存贷比指标考核。六是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身到广阔的农村地区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动国家试点与地方金融试点良性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县区进行试点,形成地方探索的激励机制。

(二)实施农村产业链金融,[4]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一是创新农村产业链首先要从优化农村金融网点布局着手,积极推动各类金融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切实提高农村金融网点的覆盖率。同时,全面提升农村金融电子化服务水平,创新金融工具,丰富金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农村多层次支付结算需求为契机,加快推广电子化支付结算。二是进一步扩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优化涉农贷款投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资源开发项目和现代农业企业的发展,力争尽快打通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渠道。三是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特别是信贷业务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研发适合农村实际的特色金融产品,要在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持续大力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四是完善和强化涉农贷款政策引导,将信贷资源优先配置到种植、养殖、加工产业以及“一村一品”“一户一品”等农业产业链的前端,主要体现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开发方面以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方面。五是紧紧抓住宿州市“美好乡村”建设和“三线三边”整治的历史机遇,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农业供给测结构性改革以及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持续发力。设立更具农村特色的金融专营机构,实现农村金融综合化经营与专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

(三)组织新型农民积极参与

农民是宿州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5]同时也是宿州市农村金融发展的推动者。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近年来,宿州市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新型农民。这些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传统的农民无法比拟的。他们在发展宿州经济的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壮大了经营规模,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效益。为了宿州市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职业学历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后备军,深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要深化对地方农业职业院校作用的认识,充分认识其在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方面的重要性和支撑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的公益性,政府应当采取要给予比其他职业教育机构更大的支持的非完全市场化办学。引导、强化农民的政治意识,转变农民“上学无出路”的思想,鼓励子女积极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高考落榜生可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提高创新意识。为农村经济乃至金融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宿州市金融业的大发展,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金融部门倾力支持、更加深入的介入,发挥自己的杠杆作用,农民自身也是亲力亲为,实现“华丽转身”。农村金融业大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要充分重视,齐抓共管,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宿州的农村金融一定能实现大发展,进而为推进全省乃至全国金融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祝中原 单位:中共安徽宿州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151-156.

[2]佘传奇,韦永忠,刘军.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育研究,2015,(4):43-46.

[3]胡卓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13,(7):86-89.

[4]苗宁.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3):60-63.

[5]杨小玲.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4,(5):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