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3:19:30

动律范文篇1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态律动;应用策略

一、音乐作品的风格奠定了律动设计的总基调

以音乐为基础的律动设计才更有感染力和生命力。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倾听音乐,去品味其中的情绪、速度、力度和音色的变化,从而更加准确地掌握音乐的风格。其次,教师展现给学生创作音乐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作者深层次的情感,进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让律动的语言更具有生命力。以《踏雪寻梅》为例,这是一首简短而又高雅的歌曲。其中运用了三种形式的表现手法,即连断音对比,强弱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对比。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唱歌之外,还要引导他们注意曲谱中的变化并且运用多听的方式来欣赏并把握作品的风格。而在学生学唱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点拨学生,让他们在连音的部分用胳膊划弧,而在断音的部分用脚跟点地,从而使其体会连断音唱法的不同,进而让他们品味其中的情感,使其演唱得更为生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体态律动中更好地表现作品的风格。这也有利于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展现淳朴和欢乐之中的典雅、含蓄,进而为作品营造出动静结合的美感。因为学生掌握了这些要领,所以他们的体态律动才能展现作品的风格,进而创造出成功的律动表演。

二、律动的设计应基于教学实际

(1)教师要审慎地选择律动的曲目曾经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位音乐教师为让学生理解所教授的音乐,他将一首《红旗颂》作为律动曲目,并细心地按照歌词为学生设计律动的具体动作。然而军旅歌曲具有正规、威武和威严的风格,这位教师虽然十分费力地设计体态律动,但其作出来的效果却和样板戏的造型相似,引得学生哄堂大笑,因此这个课堂成了音乐游乐场。教师设计这种类型的律动不仅没有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严重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因而教师在律动教学时,一定要审慎地选择作品曲目,还要注重律动的灵活性,更要考虑到律动设计与作品神韵相通性,从而达到最理想的律动效果。(2)律动设计要贴合学生的兴趣以羌族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为例,我教授这首歌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感受羌族人民在欢乐的节日里载歌载舞的情景。首先,我给学生讲解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题材和风格,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感情基调。其次,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聆听这首歌曲。再次,我根据音乐的旋律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兴趣去创作相应的舞步律动。然后,合理分组。我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同时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爱好进行分组。最后,设置体态律动目标。我建议学生在体态律动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学生动作的一致性。因为体态律动设计得较为简单,而且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大部分学生很快掌握舞步律动的基本步伐。学生根据音乐节奏律动自己的舞步,同时也注意到与其他同学动作之间的协调性,从而增强律动教学的效果。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设计舞步律动,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律动舞步的快乐,也提高学生与人协作的能力,进而提高小学整体律动的教学质量。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律动才更具有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除了要求动作到位之外,更要鼓励学生亲自去体验和感受音乐,进而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力,从而让音乐真正地走入学生的心里,进而实现体态律动真正的目的。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让学生去观察和思考体态律动外,更要让他们的身体随之而动,这才是体态律动的应用的重点。此外,律动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它需要学生进入到一种深层次的体验中,进而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体态律动。在讲授《踩雨》这一课时,我并没有全程教授律动,而是让学生独自跟随旋律完成自己的律动表演。而学生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这首歌曲充满了童趣,而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而对他们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同时,这首歌曲的曲调也受到了学生的喜爱。而正是因为这首歌曲的音韵和曲调,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四、总结

体态律动教学有利于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可以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而教师在体态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按照他们的心理特点设定体态律动,进而让其感受到律动的快乐,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汝俊.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策略研究[J].艺术评鉴.2016(09)

动律范文篇2

一、融律动于节奏感训练中,使学生加深对乐段结构理解

律动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除了为熟悉旋律服务,还要与乐曲的音乐结构要素紧密联系,使动作的高低变化与音区变化,空间变化与旋律的行进变化所吻合,这样就能帮助学生体验、感受音乐,并起到难以预料的教学效果。很多时候,教师总想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之后说出一些音乐知识点或者音乐感受,而低段的学生很难以语言进行准确表达。对低段的学生而言,在音乐活动中全身心参与、通过身体律动获得体验、通过参与发展出音乐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如笔者在教学《星光恰恰恰》一课时,初听音乐时让学生围成圆圈,并让学生结合节奏拍手。在乐曲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拍XX(恰恰),在乐曲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拍XXX(恰恰恰)。在第二次聆听音乐时,引导学生进行恒拍体验及空间行走,引导学生自己编创动作,并且要求与音区的变化与旋律的走向相结合,相同的乐曲动作相同,在听到乐句的时候进行律动,听到“恰恰”和“恰恰恰”时立定拍手。这样学生通过身体对音乐的律动体验很快就掌握了这首乐曲的乐段结构。

二、融律动于歌唱教学全过程,使学生获得综合性音乐体验

歌唱是最古老、最自然、最直接的音乐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歌唱作为教学的目的与歌唱作为教学的手段同样重要,前者指通过音乐教学学会歌唱,后者通过歌唱去获得综合性的音乐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仅局限于听旋律、模唱、填词唱,这都只是歌唱方法情感的体验,在歌唱中,学生能得到的音乐体验还应包括恒拍、节奏、乐句、旋律走向等等。

三、融律动于欣赏教学全过程,让学生获得音乐感受

动律范文篇3

顾名思义,音乐形成之中本身的运动规律称为“动律”(亦称“律动”)。事物原理告诉我们,音乐组织成分分别为音高、音色、音强和音长。然而,就音乐形成过程包含的动律而言,实质上应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中以音高成分为要的动律关系称“旋法”,而以节拍关系为要的动律意义才是通指的“节奏动律”。虽然,二者之间的律动关系相辅相成并辉映成章;但是,音乐原则上的动律概念,主指还是针对在音乐中起主体作用的节奏因素。因此,对节奏动律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节奏形成本身成分的研究。

综上可见:音乐中的动律性质,显然是音乐形成过程内在不可缺乏的关系条件。它如大自然一年四季的规律一样牢固,亦如生命本身的脉搏规范频率一样支撑着时间源。但是,这样一个不被重视的大前提,往往并非所有人都能真正认识,尤其对部分创作的人而言。相反,只有天才素质的作曲家才能宏观地把握其合理尺寸,并充分展示以围绕节奏动律合理性作条件的各种分支变化之音乐思想。

二、节奏动律与音乐形成的关系实质

假如说音乐的灵魂是旋律、旋律的灵魂是节奏,那么,节奏的灵魂就是动律。

事实上,在任何真正的音乐中,节奏动律的现实意义往往不止附注在旋律的灵魂上。音乐要发展,节奏势态包含其中,它也是同等于音高势态形成“旋法”的同等条件。当拍子、节拍形成相对节奏势态时,动律性便随其显现。所以,音乐中节奏动律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也就和人类正常感知灵敏度几乎同呼吸和共命运了。

尽管有些音乐理论方面对此关注,但绝大多数关及节奏的内容一般只阐述至解释其概念上,没有对形成节奏的动律继之说明,这就使人们对节奏动律的本身规律难以了解和重视,并不断出现作品败露及表达方式等尴尬的错误。更常致其音乐深层的意义因素受到了瓦解。

不难知道,在缺乏动律性原则的所谓音乐中,对于如何形成真实意义的节奏和由其节奏因素形成的旋律,都是值得异议的。换言之:没有合理的节奏观念也就不会有合理的旋律思想;欠缺合理的旋律思想,更不会有真实的音乐性。为之,无论面对任何音乐或实际创作,应该在宏观的感知上树立对节奏动律意义的认识,并学会在具体分析和运用中作出合理的选择。

当然,在浩瀚的音乐海洋中,任何无视节奏动律作支撑的节奏形态形成的所谓音乐,都是背离音乐原理和要求实质的。而且一旦背离了这一实质,其音乐品质即会随之丧失崇高的艺术价值。

三、关于节奏动律性错误的说明

在现实音乐生活中,节奏动律性错误的情况时有所见。被熟知的歌曲作品中有、教科书中也存在,而通俗音乐中更是不计其数。自然,凡此破而不立的东西,在客观上均已抹杀了原理、混淆了思想,甚至颠倒了是非,应值所有音乐家共同重视。

不过,依据音乐原理动律性存在的前提,便可一目了然地发现相关错误。例如:由正常4/4节拍所形成的节奏原理动律为强、弱、次强、弱,以6/8节拍形成的为强、弱、弱、次强、弱、弱,用3/4及3/8节拍形成的为强、弱、弱,而2/4节拍形成的为强、弱等。然而,这些实质强度一旦改变,即须依托于强、弱倒置的“切分”节奏得以完成。也正因为“切分”和“非切分”二者在差异上均有明显的原理依据,所以(尽管牛、马有别)二者倒置依然可行。但需要指出的是:在音乐理论中是否还有第三种(非马非驴、既强又弱)随意无序的定义概念呢,以下随证数例:①4/4节拍中的×××——|、②3/4节拍中的xx-—|、③6/8节拍中的×××××.×|、④2/4节拍中的:×××××|,等等,这些欠缺动律规则形成的错误节拍,以及用此形态完成的类似节奏,在理论的解释上自然难圆其说。

以上例证究其原因,主要还在对节奏形成过程中动律因素认识的误差,继而导致逃离节奏势态下原理要求的实质和约束。凡属此类,即便将之视为“切分”理解,依然还存违理之嫌。理由是:此种“切分”的意义,在正常节奏势态下显得毫无意义。因此,意将归属于吻合节奏动律的原则,以上四例需分别纠正为:①4/4节拍中的×××|×——、②3/4节拍中的××/×-、③6/8节拍中的××××/×××、④2/4节拍中的×/×××,或①实质上已构成3/4节拍动律、②构成2/4节拍动律、③构成3/8节拍动律、④构成1/4节拍动律。调整后的意义在于:1.动弱拍而不动强拍的动律原则;2,情感所需节奏因素的变化,应找其相适宜的特定位置;3.非强拍的节奏因素变动是音乐思想及人类情感转折和转弯最适宜的通道。所以,在创作上能将此思想贯穿于旋律之中,其音乐情感的自然性和合理性就会得到较彻底的释放。换言之,当我们看清了节奏动律这一无形态势的实质约束时,旋律思想的明确性、总体音乐的合理性成分才可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

可见,纠正错误的音乐思想或提高规范的表达方式是音乐创作中重要的环节。也只有懂得严格遵循无形规律的约束,才能从中真正发现互不相同的现实表达技法;更只有发现互不相同的规范表达规律,方可产生符合原则的最新合理创造。四、各类切分节奏合理性的框架

各类“切分节奏”的形态因素,是旋律乃至总体音乐情感及思想变化的合理性产物。而不同于非合理性的框架是情感内容和原理实质均是在总体宏观条件下有序进行的。也就是说,无论何种变化,节奏势态的总体框架依然真实存在;相反,任何非吻合节奏动律原则的、无需时间形态作要求和约束的观念,或动摇不定、强弱矛盾无序的节奏,都应被看作是缺乏音乐思想的表现。虽然,“切分节奏”改变了原有节拍中的强弱规律;但是,它与“节奏动律”自身的错误概念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更不可张冠李戴地认识。

当然,对于多声部及包含背景因素的节奏形态,其自身内部动律性原则也并不因任何条件而改变。具体地说,节奏形态内部的改变,只有联系其动律原则才能成为合理性框架。因此,动律性框架愈明确,其声部的各种复杂节奏因素就体现得愈明显。这也是节奏合理性框架中“切分”和“非切分”矛盾对立统一的结果。

不过,当“切分”与“非切分”被纳入节奏动律原则作框架时,凡不符合规律势态实质的,就有理由被看作无视轻重、欠缺原则和不是节奏的另类东西。原因很简单,任何随意性的东西都不会被看作合理性的原则。所以,对节奏动律的意会,需要有深刻的情感思想和合理的科学观念。

五、节奏动律实质形态的具体性区别于表达形式的随意性

通过以上论述可证:音乐、特别是音乐主体因素的旋律,其所包含节奏动律作用的意义总是在相关势态下取得的,这种内在实质绝不会因其他条件改变而改变(如音乐最终不会被人去看,而完全、彻底还是被人所听一样)。节奏动律原则也是如此,被改变的节拍永远不会成为无序的附庸品。

另外,既然“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那么,时间之中的音乐所必须存在序的作用和意义就必然是合理和科学的。任何节奏形态的随意性和不规范,都将严重损害其音乐的主体灵魂。

纵观史料,由于古代中国受文明条件的制约、包括解放后由地方部门整理完成的部分民、山歌及戏曲等,都大量存有节奏动律性方面记录的实际缺陷。至于近现代,这方面的错误依然在音乐生活中频繁可见。但无论原因出自何方,人们均有责任在涉及实情时给予大胆纠正。因此,对于音乐节奏规律,特别是节奏动律本身的探究,除了深挖、深究之外,第六感官中感觉方面的提高和应用也是相当重要的。不过,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应心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正确总结和遵循其合理性的内在原则。也只有觉悟水平的提高,才有相对识别和评判能力的提高;更只有识别和评判能力的提高,才会有其合乎规律的真实创造。

六、结论

对节奏规律形态的宏观认识,实有助于音乐本身健康的发展。应用音乐思想理解的“节奏动律”,应是一种对节奏促展又限制的形态。正确的音乐成分(特别是旋律成分),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这种形态。对节奏动律性的研究,有似生命医学中对神经功能作用的研究。可以肯定地说,节奏动律的精确性对于音乐自身形式及音乐表达形式都是不容忽视的。“节奏动律”作为一种动态形式,在完成创作和表达之前既无声也无形,只有充分依靠各人内心的正确感知才能得到正确领会及运用。

综上所述,研究节奏动律就是研究节奏本身(正如研究运动员蹦跑的速度一样,它是由每一个起步动态及跨出脚步动态决定的)。所以,对音乐节奏动律的探究还须步出跨学科的实际步伐,并对《动态学》进行关注。

音乐虽是情感艺术的范畴,但中外几百年史实已经证明,概括运动规律和造就音乐技法都是理性的产物。任何违反原则的“自圆其说”法,都是不科学和不合理的。

此外,因受“旋法”因素牵连的“本是却非”的动律形态,同样也值得相关音乐家再作研究。

参考文献:

[1]薛良《音乐实用手册》[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3年。

动律范文篇4

关键词:全神贯注乐此不彼专心致志不失时机寓教于乐

当前儿童出现好动、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对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注意力的培养已成为我们家长、老师迫切关心的话题。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我认为:体态律动教育可以促进注意力品质的培养。

体态律动的教学过程始于集中注意力聆听音乐或节奏音响,通过聆听和身体运动引发运动觉反应。这种反应是在联接听觉和身体知觉的基础上的整个身体与大脑的沟通。培养集中注意力,是为了增强使身体保持控制,等待大脑指令的能力。而体态律动恰恰就是创造身体与精神之间更密切的关系。身体运动需要对音乐的适应、跟从,要求一个人必须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已听到的音乐有所理解、感悟,才能够发展音乐的内心知觉。由于音乐演奏要求表演者每一瞬间都要做出积极的反应,所以体态律动训练可以具有超出音乐教育之外的作用:即培养全面的学习能力。多年的教学让我得出一条经验,就是体态律动教学能够促进集中注意力的培养,而且是全神贯注的集中精神。

一、体态律动在速度学习中可以促进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如:音乐中渐快、渐慢的学习。a、火车的出发到进站,下雨的过程:小雨→大雨→小雨都是表现音乐中渐快、渐慢的实例。首先用这两种音响来刺激学生,让学生直接从音响上感受到,再用运作来表现。b、老师板书可表现渐快、渐慢的节奏:

请同学用走表示“”;用“快走”表示“”;用跑步表示“”。c、老师弹奏肖邦的《雨滴》,请同学根据老师弹奏的音乐用走→快走→跑→快走→走表现出来。另外也可通过整个手臂和肩膀的运动、小臂的动作、手腕的动作来表现速度的变化;还可通过整个身体晃动,臀部运动、双肩运动、头部运动来表现。鼓励学生自由创造、自由发挥,但不能脱离总原则:一是根据听到的音响来表现。二是要记忆原来的速度,并且有能在渐快或渐慢后再回到原建的能力。

二、体态律动在节拍、节奏学习中可以促进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如:节拍的学习。a、教师分别演奏、、拍的乐曲,突出节拍特点,学生跟随拍子拍皮球。如:

b、教师即兴演奏、、拍的音乐,交替进行,每次交换拍子之前,在前段音乐的最后一拍发出数字口令,“二”表示拍,“三”表示拍,“四”表示拍。学生听到口令,迅速变换拍球动作,做到与音乐的拍子相吻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相用。各组依次用一只球进行接力的拍皮球表演,直到所有人都拍完皮球,出错少的一组优胜。另外还可用跟随音乐跳绳、堆沙子、补鞋等运动来体验不同的节拍。这对低年级小朋友来说是乐此不彼的,只要感兴趣,他们就会专心致志地去做好每件事情。在学节奏过程中,很多游戏动作的重复和连接构成节奏型,小孩学起来既有趣又专心。如:

1、跳绳。

2、拍皮球。

三、体态律动在曲式学习过程中可以促进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如:对位曲式的学习。

对位节奏中的各种练习主要限于节奏型和节奏句,着重于解决多声部节奏的身体运动能力。对位曲式,就是以对位节奏为基础发展为完整的曲式结构,与单声部的曲式结构与固定节奏型的区别在于:它的主题构成一开始就是多声部的,而且,作为教育级阶段的学习要素,更多采用创编和即兴创作的方式。如:先将学生分为许多小组,他们根据教师所给的由两个、三个或四个声部构成的固定节奏型,各自进行创编,发展成某种曲式,然后表演。又如:根据教师所给的一个节奏型或只有拍子和速度,各小组分别创编出单声部的节奏段落(长度相同)。它们可以是固定节奏型的组合;也可以是几个舞步和舞姿的结合;也可以是复杂变化的节奏进行,然后两三个小组合奏成A段,另外两、三个小组合奏成B段,构成二段式或三段式,或者是回旋曲式。最后,再根据节奏对位的效果,调整声部,重新结合表演,使得学生在整个音乐过程中不断地集中精力去表演和配合。

体态律动在再现音乐中的时值、力度、速度、拍律、曲式等过程中,学生须将注意力同时集中在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两个方面,要凭借他们的直觉和分析,不断地作出判断,并敏捷地反应为连续的身体运动。这样的练习,除了有益于身体节奏感的发展,对音乐的感知和记忆也是有效的促进。在节奏运动中,渗透着音乐听觉和即兴能力的发展,推动着将音乐的音响即兴地转化为身体运动的音乐意识和行为的发展。这也是体态律动的价值之一。体态律动的创建者达尔克罗兹说过:“体态律动的所有练习是为了加强集中注意的能力,使身体习惯于自我控制,能随时并迅速地执行大脑的指令,获得联结意识及调整潜意识的能力。此外,这些练习还为了创造出更多的习惯动作和新的反射,达到以尽可能多的效果的能力。同时,可以净化精神,加强意志力,调整人体器官。”

体态律动对集中注意力的培养起着很有效的促进作用,学生一旦具备了较高的注意力水平,为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各种学习都是很有效的前提条件。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音乐教师,在传授学生丰富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再加入有趣的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进行能力性培养,不仅使音乐课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也使我们的学生在不断形成的有利条件下成长得更聪明、更健康。

参考文献: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蔡觉民杨立梅上海教育出版社

动律范文篇5

发展前景,从资料和已掌握的信息来看,年轻而富有生命力的新体系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未来。

1.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2010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改革音乐素质教育,创新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已被列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部级试点项目。并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面向全国普通音乐教育师资进行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培训和推广工程。自2012年1月起,该培训项目因成效卓著被正式纳入《教育部、财政部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2014年8月还增添了高校骨干教师培训班,全面、系统、有计划地进行师资培训,以便不断完善音乐教育教学新体系,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由此可以看到国家的改革决心和投入力度。

2.新教材的编写情况

已经出版发行并试用的教材有:

(1)高建进编写的《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实习课程》(小学一年级上、下册)该套教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童谣、儿歌等简单音乐元素和简单音乐情绪、音乐情感入手,逐渐过渡到民歌、名曲,直至情感更为丰富、强烈,有审美深度的较复杂乐曲。

(2)匈牙利的凯特琳•柯斯编著的《歌唱基本素养教材1》,该教材的核心在于培养未来的音乐教师,目前供普通大学生和音乐学院的学生使用。虽然教材只编写了一小部分,但他们仍在夜以继日地按计划、分步骤地编写供各个年级使用的新教材。3.课程设置的改革和完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已开设了多门国内空缺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的新课程,填补了我国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程的空白。如《钢琴即兴演奏》《儿童音乐剧》《音乐的读与写》《音乐与动作》等在初步认识和了解了新体系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当务之急是如何灵活应用的问题?我想课堂实践是最好的途径之一。

二、音乐律动的应用

音乐律动是音乐的体态动作表现,是音乐活动中最基本的联动,其主要教学功能是通过对音乐节奏的动作显化,加强学生对节奏的情感体验。音乐律动是与音乐运动同形同构的身体运动,学生容易掌握。这两种运动都是处在显现的,一个能听见,一个能看见,不像情感运动是主体内在的。既看不见也听不到,学生不容易掌握。由于律动除了能引起视觉还能引起主体动觉,而主体律动动觉可以和主体音乐听觉一样同形同构地引起主体的情感律动,所以律动可以与音乐共同产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比单独由音乐听觉引发的体验要强烈。音乐律动经常作为实现和强化学生音乐体验的教学手段。在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新体系教学中,往往把音乐律动作为音乐教学的入门内容。爱国歌曲《十送红军》的律动教学内容如下:

1.聆听音乐,建立音乐律动基础经验

在律动教学中,音乐起到了诱导与激发情绪的作用。学生要做富有表现力的律动,必须首先学会注意聆听音乐。这种注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所听音乐音响的注意;二是对自身肢体运动的注意。也就是说,律动者要注意聆听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速度、乐句、音色等。要能熟悉这些音乐要素的基本特征,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运动,要在感知音乐要素的时候做出走、跑、及拍手、摇摆等动作。《十送红军》的音乐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其音乐情感是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全曲共分为六大段,其中有三段是采用相同的旋律写成的。六段的结构是一致的,每段分别由六个小分句组成,结构呈方整性。旋律音高分别在中、低、高三个声区逐一呈现,起伏而有变化。全曲都采用二四拍,强弱富有规律,并以十六分音符节奏和附点节奏为主。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乐句中的间奏音乐,其实那是休止符节奏的填充,此处要做到心中有数,把稳节奏,找准强拍。歌曲的速度虽然很慢,但蕴含的节奏律动感还是很明显的,教师应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完成最初级的律动经验。如:稳定拍、重音的周期与转换、舞线、乐句、呼吸、空间与方向感、能量释放与控制等。

2.打开身体,进行音乐律动表达

“闻歌起舞”是人随着音乐律动的本能反应,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克服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学会用肢体对音乐音响作出快速反应;同时进行身体各部分的有效配合,并把握住身体的紧张与放松,最后达到对身体的控制,使自己整个身体融入音乐的紧张与放松的节律中去。《十送红军》的律动设计:教学对象是具有初级舞蹈基础的大学生,采用的是舞蹈性律动教学,但编排的动作难度不大,类似于广场舞,遵循的是易学、好记的原则。主体音乐共有六段,每段都是24个小节,其中以四个小节为一个八拍,因此每段都要设计六个八拍的动作;并且要注意在每一个八拍之后稍作呼吸,此时可以变换动作或是方位,以免动作重复,加强音乐律动的灵活性和观赏性。具体做法如下:在歌曲第一段中,先让学生用双脚随节拍走动起来,然后加进双手动作,包括托举、挥手等动作,当手、脚能配合一致,就再加上头部及脸部表情,尽量做到眼随手动,有一定的表现力。“三送红军”那段中,因为音乐的音区有变化,是在中、低音区出现的,因此动作设计要稍作变化,并配合歌词中的撒种子、拉手等内容,加进一些下蹲、屈膝动作。“五送红军”是女声齐唱,可以加进一些体现女性柔美、温婉的动作。如慢速的旋转、扭腰等。“九送红军”那是一段男高音独唱,在高音区的音调更加高亢、嘹亮,律动的幅度应适当加大一些,可采用十字步、扭秧歌动作,会使得情绪更加高涨、气氛更热烈。最后那段是混声齐唱,动作要整齐、大方,末尾一句应逐渐放慢,最后做一个挥手的造型动作,让人始终沉浸在依依不舍、难以忘怀的情节中。

三、即兴表达的课堂实践

所谓兴是指人的情绪,即兴的意思是指按人的情绪进行音乐活动。情绪的来源是主体的思想、心情、处境和客观环境、事件、时机的影响。音乐活动包括:律动、歌唱、演奏、创作。新体系进行即兴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音乐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四、结语

动律范文篇6

一、舞蹈律动课前准备

(一)舞蹈律动音乐教学的备课要根据作品来设计,舞蹈的律动要根据音乐旋律特点来编创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备课,提前熟悉作品的音乐旋律、基本要素、音乐风格、主要节奏型等特点。对于欢快的音乐要编创有节奏感的活泼的舞蹈律动动作,对于舒缓的音乐要设计柔美舒展的舞蹈动作,古典音乐要运用古典服饰和古典动作,现代音乐要运用潮流舞蹈律动。例如,在进行《玩具兵进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进行曲的特点,结合玩具兵的具体形象,通过设定模仿玩具兵的具体形象,让小学生在舞蹈律动的过程中,掌握及领会进行曲的音乐风格。(二)舞蹈律动的设计要分年龄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欣赏偏好来设计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中,舞蹈动作要简单易学,节奏鲜明,多反复动作。比如在进行《森林水车》的音乐教学设计中,配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设计相对简单的“水车转动”的舞蹈动作,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能够迅速将学生带入乐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当中。

二、通过舞蹈律动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舞蹈与音乐的相互促进中,舞蹈律动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在视觉、听觉、肢体语言等多方面的体验,帮助小学生立体的感知音乐,从而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效果。《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提到:“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而教学实践证明,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中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在小学生中受到广泛喜爱,是因为舞蹈律动将枯燥无味的抽象音乐符号转化成了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这正迎合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舞蹈旋律的设计便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设计,这样便于提高积极性,更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学生都喜欢小动物,那么我们在舞蹈律动设计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小动物来设计舞蹈动作,通过引领学生完成各种设计的舞蹈动作,激发小学生对于音乐课堂教学的浓厚兴趣。将舞蹈律动运用与小学音乐课堂结合教学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氛围,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理解的趣味性。例如,在《大鹿》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教学图片、创设故事场景;结合音乐作品所描述的大鹿、老狼、小兔三种动物设计不同的舞蹈动作;同时,通过精心设计的故事场景,引领学生进入到预设的故事场景中,组织学生自由的思考和想象,结合舞蹈动作,领会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

三、舞蹈表情的有效运用

舞蹈律动的成功展现,离不开舞蹈表情的有效运用。在传统小学音乐课堂中,老师往往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欣赏音乐或者教学生唱歌,难以提起学生兴趣、激发积极性,影响课堂效率。而利用舞蹈律动推动音乐教学,舞蹈的生动表情瞬间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情感、风格的理解,从舞蹈表情中学生可以更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例如,在《蓝精灵》这首歌的教学中,由于其节奏欢快、曲调也简单易学,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蓝精灵》的舞蹈教学视频,并适当的教一些视频中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另外,学生在舞蹈律动教学中,可以结合自己对该作品的认知添加合适的面部表情,虽然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但是在该学习中能够提升其学习乐趣,进而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四、正确的舞蹈姿态

正确的舞蹈姿态可以使同学们更好地融入音乐中,促进对音乐的理解。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缺乏、能力有限、活泼好动,很难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在课堂上。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分段教学的方式,设计不同时段的不同教学内容,保持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新鲜感与吸引力,使得学生在各个分段教学过程中掌握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整体效率的提升。为了达到以上效果,首先,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针对本堂课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初步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歌曲或者乐曲的背景;随后,在课堂中期运用舞蹈律动教学方式,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最后,在课程的尾端,启发学生对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开展自我反思与回顾,从而加深及巩固学生对于本堂课的理解与掌握。

动律范文篇7

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理解和研究体态律动,并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运用和发展,使体态律动的教学成果遍地开花。

二、体态律动的运用

1.激发孩子音乐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对一种事物很感兴趣的时候,他就能够把所学事物高效地学会和掌握。体态律动具有很多优点,例如“,动”这个优点,在学习音乐中,让孩子动起来,使其对音乐产生兴趣,并且对接下来的活动保持渴望和迫切,这样孩子们会比未动的情况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正是由于课堂上引入体态律动,才将课堂的整个气氛调动起来,使孩子们全部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孩子们在感受快乐的同时学到了知识。

2.提高孩子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在孩子用肢体去表达思想的时候,正是孩子对思想的理解最强的时候。在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音符,让孩子进行理解,并将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每个孩子的想法不同,如果给他们每个人一个高音,他们就会表演出不同的音效,就会谱出一曲美妙的乐曲。在孩子们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创新,想象力得到了提高。(1)表演力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最活泼的时期,也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在传统的教育体系里,孩子往往会缺失这些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如果在课堂中引入体态律动,孩子们就可以通过肢体的律动去表达自己用心感受的东西,表演自己所想表演的东西,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调动自己与生俱来的表演能力,进而加深对歌曲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学习《粉刷匠》的时候,孩子们在唱歌的同时,教师引导孩子将自己的理解用肢体表达出来,孩子们就可以把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牢记于心,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理解。(2)反应能力在课堂中,如果教师教给孩子的歌曲是通过孩子的表演反映出来的,并且大多情况下是即兴表演,这样,就会锻炼和培养孩子的反应力,久而久之,对培养孩子的反应力是大有裨益的。

3.建立孩子的音乐节奏感和情绪表达

节奏感是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律动运动则可以增强音乐节奏感,提高乐感。引导孩子们通过肢体运动来表达对音乐节奏、旋律等要素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音来进行训练。例如,在听到四分音符的时候让孩子们做出下蹲或是拍手的动作,在听到八分音符的时候做出蹦跳的动作。同时,孩子们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听到欢快音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快乐的情绪,当听到悲伤音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伤感的表情。

4.提高学生对音准的认识

传统的教育方法很难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运用体态律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孩子们带到操场、舞蹈房,画上旋律,先给每个孩子发歌谱,让孩子们进行熟悉,然后带领孩子边走边唱。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孩子们提高音准方面的认识会有很大帮助。

三、体态律动的作用

1.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中,让孩子通过一些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中会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2.提高孩子的表演能力

动的过程中让孩子自己进行表演,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用身体运动表达内心情感,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表演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一首歌曲里会有不同的角色,不同角色的配合中,孩子的团结与合作意识得到了考验和培养。另外,一首歌曲可能需要几种乐器共同演奏而成,此时也需要孩子们的相互配合。

动律范文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小学音乐;体态律动;应用

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音乐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瑞士作作曲家达尔克洛兹开创的体态律动,主要强调唤醒人的本能,让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因此在现阶段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组成部分。

一、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影响及作用

体态律动的本质核心是,通过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律动从而展现音乐情感,让学生领略到音乐之美。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音乐中释放自己找到快乐,感受学习过程中音乐的美感。(一)合理的体态律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的体态律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首英文歌让小学生学起来很难,但是如果让他们熟悉音乐,以听为主线,去引导他们拍手、点头、踏脚等做一些简单肢体动作,来调整学生的大脑活动,缓解上课时的疲劳状态。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情,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二)有效的体态律动能够发展学生思维想象力1.适当的听觉训练达尔克罗兹曾说过:“一切音乐教育都应当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模仿和数学运算的训练上。”他认为,良好的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禀赋。在聆听的过程中,通过体态律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去感受音乐的要素和技能。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体态律动锻炼听觉艺术,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学生就能感受音乐的不同魅力。2.合理的节奏训练律动是一种身体进行有韵律、有节奏的运动。节奏训练在体态律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以把一些枯燥乏味的音乐知识,通过体态律动中的节奏训练使音乐知识变得生动具体。3.有效的即兴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音乐表演都需要一定的即兴创造能力,无论在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舞台表演上即兴创作都是离不开的。如果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加入即兴创作,会使整个课堂变得有活力。4.积极的体态律动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体态律动鼓励学生多动,通过音乐让自己动起来。运用除了耳朵和嘴巴身体其他部分来表现音乐,这样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就会变得富有生命力,学习进步的也会特别快。教师从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现阶段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设施不完善。在我国音乐教学中以作为培养学生兴趣为主,陶冶学生情操为目的。因此,许多学校的领导都对音乐不太重视,这样也导致老师及学生对音乐产生轻视的态度,并且政府及有关部门没有一些确切针对性的措施,在国家政策上得不到支持,所以发展起来还是很困难的。(二)专业教师匮乏。1.教师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体态律动对于部分老师来说还是很陌生的,由于它是引进其他国家的教育,它的一些用法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全面的掌握,并且还有部分老师在运用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掌握到其中的真谛,对体态律动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掌握的不是很到位,恰缺的的东西还有很多,在目前来看很多在职的教师很少会参加相关的课程培训,对于律动教师了解的甚少。所以,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音乐教师还是很缺少的,导致在课堂中使用体态律动时,大部分教师们都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运用的,而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体态律动教学的根本意义。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有效的体态律动对专业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要求很高,要求教师不仅对体态律动有一个完整的理解,而且重要的是在教学设计上要有所改变。从我国来看,专业教师在课堂的实践能力上还是非常欠缺,教师们在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时,仍然按照原来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或者只是表面模仿教学照搬一些课例,并没有掌握其中的内涵。所以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也会影响体态律动在教学中的展开。

三、改进措施和建议

(一)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积极支持与配合,完善音乐教学设施,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室和教学器材根据相关政策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出总的整改方案。(二)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实战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也应该跟上步伐,不断的充实自己。一些在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师进修,要学懂学透体态律动教学体系的基本理念,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四、结语综上所述,体态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将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调动起来,能培养学生从小就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同时也加强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对未来创作作品也有很大的帮助,增强学生表现力和创作力。

[参考文献]

[1]尹红.音乐教学论[M],西南示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2]许淼.谈音乐教育中怎样引导学生积极感受音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3]段文辉.音乐课应回归音乐教育的本原[J].江苏教育,2010.

动律范文篇9

关键词:体育舞蹈;律动教学;训练

体育舞蹈课程同时具备艺术和运动两种特性,又被叫做现代国际标准交谊舞,是通过艺术领域的舞蹈演变过来的新式体育运动项目。根据艺术的特性来看,它具有雅俗共赏、老少适宜的特点,而且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体育舞蹈引入大学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引入后的体育舞蹈备受广大学生青睐,这门艺术逐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宠儿。一九八八年,体育舞蹈在教育部的推动下,正式入驻大学艺术修养类的选修课程,并在体育等专业中设为必须修习的课程,各大高级院校逐步设置了体育舞蹈课程供学生们选修,这极大的推动了体育舞蹈在高等院校的发展。本文通过细心分析,结合教学实际经验,讲述如何通过科学的教学和训练提升体育舞蹈的魅力。

1、提升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的途径

在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通过采取一些积极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整体效率有着重要意义。下面主要从以下两点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

1.1、加强关于体育舞蹈形式美的研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1)体育舞蹈又称运动舞蹈,它表现的艺术性中,最重要的是形式美,这是由艺术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也由观赏者自身审美水平所限制。因其为舞蹈,所以观赏者对它形式美的期望值很高,而体育舞蹈也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其感人之处及艺术的魅力。体育舞蹈十分强调艺术表现形式的建立,具备极高的鉴赏意义、审美意义。体育舞蹈的舞蹈结构和舞蹈与声乐节拍旋律的交互配合,再加上舞蹈服装的华美,一起展现出体育舞蹈无以伦比的形式美。(2)体育舞蹈的形式美分为三个层级的概念。首先是物料即人体本身,体育舞蹈凭借整个人的身体作为基础来表现艺术的美好形象。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先凭借人体体态、身体质素、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等进行优选,筛选出形体优美的身体,然后再加强形体锻炼,训练出体育舞蹈所必须的身形。其次就是形体的造型手法很重要。形象塑造手法是展示体育舞蹈形式美的重要核心,造型技巧里面包含舞蹈动作、姿势的表现、脸部表现、手部表现、舞蹈细节技巧、舞蹈构成等等。体育舞蹈之所以能展现很强的艺术征服力,是因为体育舞蹈主要以各式各样的运动动作、美好的姿势形象、雅致的舞蹈技术来构建形式美。最后一个层次是形式美的构成准则,形式美准则专指组成形式美的颜色、形象和声光等要素。是以体育舞蹈形式美的组成成分要素为重点研究对象,并总结得出了六种形式美的展示方式,即是由男女合理配合展现的和谐美、新奇特别的表现风格的美、刚柔兼具,动静相辅的节奏之美、多种变幻莫测的动作构成的构图美、舞蹈与乐声结合之美以及服装、装饰、舞台灯光之美。这些细致具体展现的美是对形式美概念的创造和推动,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高校学生进行美育方面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在体育舞蹈训练中,始终切实的对学生执行美育方面培养的策略。利用教师、教练言传身教以及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观赏极具艺术美的竞赛和演出,一步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意识,在教育中注重美育训练的审美能力理论知识掌握和实际参与各种活动两种方式组合运用,训练和提升学生们对美的体验能力,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及创新能力。

1.2、改革训练和教授方法,提高体育舞蹈的教学品质

(1)重视并紧抓基础元素训练,增强基础舞步学习,打好舞蹈基本功①体育舞蹈中有各种各样的舞蹈,它们都有它们各自的基本构成要素,在业界内,专业人士将这种要素叫做“元素”。这是指这种舞蹈运动中基本的、底层的要素,比如拉丁舞中常说的伦巴和恰恰,恰恰舞蹈技术路数基本是以腰部和臀部的摇摆动作来表现的,也就是说,要掌握这两种舞蹈,就要掌握这两种基本元素,也就是腰部扭转、臀髋关节的摇摆扭转和腿的规律律动,这些就是伦巴和恰恰舞蹈艺术中的三元素训练。体育舞蹈中各种各类舞蹈均有自己的基础元素,把元素训练做好,就相当于打好了舞蹈训练的坚实基础,这样才可以把握住学习的舞蹈的每一个动作,因此紧抓腰、臀部位的基本元素进行训练就是学好伦巴和恰恰舞的关键之处。教练在训练学生时,每一种舞蹈教学,都必须紧抓元素训练,使学生快速掌握该舞蹈的基础动作,进而快速掌握该种舞蹈。②重视并紧抓基本舞步训练体育舞蹈中的基本舞步是每种舞蹈最基本的步子,是由基本步子、花式步、高难舞步等构成,也是组成更复杂花式步子和高难舞步的基本成分,看似复杂、眼花缭乱的高难舞步、花式舞步都是通过基本舞步的组合进行演变的。因此体育舞蹈的训练和学习中,首先应该针对基本舞步进行学习和训练。与之对应,教练也要增强 基本舞步的教授,针对每一种基本舞步认真细致的按标准动作进行教学,使基本舞步动作准确、优美、标准、恰到好处。通过按科学的手段进行教学,能使学生更加顺利的掌握体育舞蹈的各种花式舞步和高难舞步,获得好的教学质量。(2)教练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体育舞蹈学习中常常使用分解教学的方式,训练的时候也常常应用。在长期的体育舞蹈实际教学摸索中,我们深入探索分解法,突破以前仅仅依靠动作分解的教学方式,重新创建了多种分解教学的方式。

2、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时应注意的事项

体育舞蹈的律动教学既要注重教学和训练的途径,也要注重其方式方法,更应注重在教学和训练时所应注意的事项,以下就是对事项的具体概述。

2.1、注意与音乐节奏相吻合

音乐对于舞蹈来说就像是灵魂,舞者总是随着轻柔缓和的音乐节奏轻翩起舞。就要求学生和老师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训练时,都要注重学生音乐感的培养,有乐感才会学会把握节奏,体会不同音乐风格中的韵味,才可以与舞蹈更好的结合,做一个灵魂舞者。

2.2、不可过于随意

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舞蹈音乐与动作之间的联系,就没有必要在认真对待,所以就会有部分学生在训练和教学时不认真,舞蹈动作的随意性太强,对音乐节奏感的感知也不标准,这样就会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还有些学生只是一分钟热度,当对音乐和舞蹈的动作有所熟悉后,就失去了其学习的兴趣,不会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意境,导致自身的律动感没有办法得到提升。

2.3、教学和训练时不应急切

对于初学者来说,首次接触都会颇为激动,总是希望能够特别快速的掌握舞蹈的各项技能,不惜增强自身的运动量,耗费自身体力,以至于忽视了舞蹈动作的质量,达不到舞蹈要求的标准。所以就要求老师要循序渐进的对各个舞蹈动作进行指导,切勿操之过急,影响教学和训练的质量。

2.4、不要急切的追求高要求的动作

舞蹈学习中有些接受能力较强,有些则相对较弱,就需要老师在教学和训练时一视同仁,不要过分的专注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而抛下落后的学生,在学生没有完全体会到乐感之前不要轻易的让他们尝试较为高难度的动作,要把基础打好,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舞蹈动作到位,才可以保证学生对律动的掌握,将舞蹈与音乐相融合。

2.5、注意舞蹈姿态的掌握

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不要一味的追求快速度,,要追求高品质。舞蹈最重要的就是神、形结合,体育舞蹈也是如此。教学训练时老师一定要认真指导每位学生的舞蹈动作,神态,要做到抬头、挺胸、膝盖放平、大腿和臀部夹紧上提的标准姿态。

3、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的主要成绩和成果

通过对多年教学经验成果进行分析,在课程教学中采用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在有效提升课堂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这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1、学生学会体育舞蹈获得的成果和效益

经过加入到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中的同学们反馈,普遍的声音是感觉获益颇多,成绩明显。同学们觉得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不但达到了锻炼身体的效果,而且还塑造了形体美,充实了个性、让身心欢娱,提升了社会适应能力,还能调剂生活,培养艺术细胞。通过对必修和选修的同学进行的跟踪记录,使用问卷对他们进行采访,对学习体育舞蹈主要获益列下十个项目,进行信息收集。发出三百份问卷,回收二百六十四份,其中数据有效的是二百六十四份,数据可靠性有保障。经过对问卷的分析显示,提升适应社会能力、塑造形体美、充实个性、愉悦身心、提高艺术细胞、锻炼身体排在前面。这表明同学们对体育舞蹈的训练成果和收益是认可的,学生们认为提升适应社会能力、充实个性、培养艺术细胞这些收益对自己一生都有益处。对于训练体育舞蹈知识技能、调剂生活、缓解各种紧张情绪压力、提升舞蹈、艺术素养等方面的选项选择率也较高,这对体育舞蹈的发展和成绩作出了十分有力的肯定。

3.2、笔者在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研究中的主要成效

笔者从事体育舞蹈事业已有些时日,并且教学经验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通过采用创新型多样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在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亦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研究中,其一直专注于对体育舞蹈的表现力和形式美、体育舞蹈在各个区域发展情况以及体育舞蹈特性和未来走向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探索,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

4、总结语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的具体应用是顺利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与实施的必然选择。根据各项实验数据均可表明,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加强体育舞蹈律动教学与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体课堂效率的提升,均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为了快速实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型多样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作者:杨花 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淑萍,任继组.论体育舞蹈教学训练中的音乐配合[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2]周华.体育舞蹈的美学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0.

[3]舒渊,宋晓荣,罗鸣凤.概析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价值及其实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动律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司法部关于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及《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将法律援助纳入平安社区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建立完善的法律援助体系,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机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要作用。

二、目标任务

1、通过开展“新希望法律援助关爱行动”,在未成年人当中开展法律援助知识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能力;

2、通过开展“新希望法律援助关爱行动”,扩大法律援助宣传覆盖面,提高家庭特别是新市民家庭,维护未成年人、维护新市民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形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3、整合资源为未成年人以及新市民提供优质、高效、准确的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凡无经济能力的新市民家庭,在遇到涉法案件时,欲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可由区法律援助中心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三、活动内容:

1、开展送书籍、送法律、送服务的“三送”活动,把法律援助知识和法律服务送到未成年人身边;

2、组织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突出的优秀律师事务所担任学校及新市民家庭的法律顾问;

3、面向社会公布未成年人维权热线,扩大未成年人维权途径;

4、开展针对未成年人权益保障以及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制讲堂、法律授课等专题讲座,提高维护未成年人、维护新市民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

5、各中、小学校建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维权联络站”,由负责未成年维权的团(队)负责人担任联络员,经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后,负责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维权工作的宣传咨询、协调、服务工作。

四、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要充分认识“新希望法律援助关爱行动”重要意义,各相关单位、部门要结合“六五”普法,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及《法律援助条例》的宣传工作,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未成年人维权保护工作;

(二)深入了解,增强实效。深入学校、深入新市民家庭,了解未成年人及新市民的实际需要,结合当前未成年人维权工作实际,搞好法律宣传和咨询,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增强开展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