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2:50:43

动脉

动脉范文篇1

[关键词]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护理

近几年,经许多临床实践证实,桡动脉途径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一条理想途经,比较股动脉途径,它具有血管创伤小、易于压迫止血、并发症少、不影响抗凝及溶栓药物的应用等优点[1],但桡动脉口经小、管壁薄、容易发生痉挛,并且PCI特别是AMI(急性心肌梗塞)病情重,心脏突发事件多,需要护理密切周到的配合。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306例为本科自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经桡动脉途经PCI,年龄37~7岁,平均年龄64.岁,男性174例,女性13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18例。此306例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拟诊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且桡动脉搏动好、Allen试验阳性、无桡动脉穿刺禁忌症。

2方法

2.1手术方法患者仰卧在术床上,用臂托托起上肢,手臂伸直外展70度,手腕处于过伸姿势,充分暴露桡动脉以利穿刺,消毒前臂、腕关节、和手,同时消毒腹股沟备用,铺巾。用1-2%利多卡因局麻后在手腕横纹近侧桡动脉搏动最强处穿刺,穿刺成功后从鞘管内注入普通肝素5000U,硝酸甘油200-300ug,防止桡动脉痉挛。我们使用的鞘管是TERUMO的6F桡动脉鞘。其余同股动脉途径。

2.2术中护理配合

2.2.1物品准备导管室护士要熟悉各种导管的型号、用途,能准确及时递送导管,全面考虑并准备好术中可能用到的一切物品:除常规准备介入包、一次性用品、导管导丝及配件外,还要准备心电监护仪、除颤器、临时起搏器、一次性使用无菌中心静脉导管包、吸氧及吸痰装置、简易呼吸囊、气管插管等抢救物品。备好抢救药品,如:阿托品、多巴胺、硝酸甘油、利多卡因、可达龙、维拉帕米、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术前使所有抢救物品处于备用状态,尤其是除颤器要处于充电状态,电极用生理盐水浸湿的棉布包好,危重CPI病人术前先把阿托品、多巴胺、利多卡因抽吸在注射器内备用。

2.2.2病情观察及配合PCI整个治疗过程均在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动脉内压力严密监测下进行。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血压变化以及有无心前区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建立并保持静脉通路通畅。导管室护士要熟悉病人的病情,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分析判断力,能预测到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旦出现并发症积极熟练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关注手术进程,特别在球囊扩张、支架释放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有无发生低血压、心率失常等,还应注意再灌注心率失常或扩张后冠脉撕裂等并发症的发生,经桡动脉途径PCI,在行右冠状动脉造影时更需加强心电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因右冠状动脉发出分支有窦房结动脉和房室结动脉,防止导管插入过深导致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室颤等[2]。我们做CPI时通常配备两个护士,一个观察神志面色,管理呼吸、除颤、给氧,传递导管,另一个管理监护、输液通路及用药。危重病人抢救再向心内科或急诊科调配1~2名护士参与抢救。

2.2.3桡动脉痉挛的预防预防桡动脉痉挛包括三个方面:即心理、药物、操作[3]。前两者跟我们护理密切相关,本人的经验是:(1)保暖。保暖是心理护理的基础,保暖可以防止桡动脉痉挛,保暖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2)心理干预。具体措施有:营造温暖轻松的介入室氛围,用“拉家常”式介绍介入室环境及手术医生,实施心理疏导分散注意力;让刚做好手术的患者谈感受现身说法缓解紧张惧怕心理;对于特别紧张的患者,递给他(她)自己有力温暖的手,让患者“握住我的手,和我一起做深呼吸”[4];穿刺前站在患者头端,用双手母指指腹反复轻柔地从眉间向两侧按摩至太阳穴,并把手术的每一步告知患者,让患者有心理准备,如:打麻药会有点疼、送鞘管时有胀痛感、注射扩血管药时会有烧灼感,避免患者不自觉地活动术侧肢体。(3)术前准备好硝酸甘油、维拉帕米等扩血管药,术中及时给药。

2.2.4压迫止血桡动脉位置表浅,压力较股动脉低,出血机会少,术后立即拔除鞘管,压迫桡动脉止血。我们用8*10*12纱布块分别叠成小方块压迫穿刺点,并用优力舒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为避免穿刺部位压迫过紧,应注意观察患者术侧桡动脉搏动及肢体是否青紫肿胀,感觉有无麻木,局部有无渗血、疼痛,嘱患者术肢抬高至胸前,限制腕关节活动24小时,6小时后拆除绷带。如患者手指颜色青紫并诉手部麻木,则提示压迫过紧,应适当放松。

3结果

本组306例病例,1例支架植入术后冠脉穿孔、急性心包压塞、出血性休克,经扩容、升压、心包穿刺、抽吸的血液自体回输以及在外科直视下冠脉修补术后转危为安,4例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经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同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多巴胺维持有效灌注压后复律,11例术中出现胸闷胸痛,含服消心痛、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及氧气吸入后缓解。5例穿刺失败均为矮个老年妇女(穿刺成功率98.4%)、2例锁骨下动脉严重迂曲以及2例操作时间过长桡动脉严重痉挛改穿股动脉(经桡动脉操作成功率97.1%)。另有13例在操作中桡动脉轻度痉挛,鞘管内注射用生理盐水稀释的维拉帕米1mg、停止操作约5分钟后缓解,术中桡动脉痉挛共15例(4.9%)。术后桡动脉穿刺口包扎过松渗血3例,前臂瘀斑2例,桡动脉搏动减弱5例、随访一个月后恢复正常,没有桡动脉闭塞病例。

4讨论

桡动脉途径PCI,手术顺利完成除与介入医生的穿刺技术、操作经验有关外,避免桡动脉痉挛以及术中熟练密切的护理配合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有研究表明,致命性冠脉事件发生的危险度随焦虑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有明显焦虑情绪病例发生致命性冠脉事件的危险度显著增高。精神应激可引起40%-70%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5]。患者术前紧张可使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进而导致桡动脉痉挛收缩、冠状动脉收缩产生心绞痛、影响手术顺利进行[3]。本人对本组306例病例实行上述心理干预措施,减轻紧张焦虑心理,降低血管张力,穿刺成功率98.4%,术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率4.9%,跟有关文献报道30%-34%[6]比较,明显降低。

本组有一病例女性患者,57岁,以“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左冠造影显示前降支中段有一约75%的局限性狭窄长约20cm,置入一3.0*24mm药物支架,以支架内球囊扩张约5秒钟后患者感胸闷胸痛,退出球囊造影显示造影剂溢出血管,患者胸痛迅速加剧并出现意识模糊,此时心率35次/分,血压50/30mmhg,立即予以胸外按压,分次给予多巴胺、阿托品静推,简易呼吸囊接氧气辅助呼吸,并予多巴胺200mg加入生理盐水50ml中用微泵快速静推、鱼精蛋白150mg静推、葡萄糖酸钙10ml静推,同时予以心包穿刺,抽吸的血液自体回输,此时患者神志清,心率140次/分,血压61/39mmhg,予以去甲肾上腺素3mg加入生理盐水50ml微泵维持,佳乐施500ml快速静滴,血压升至85/50mmhg,心率143次/分别请胸外科、ICU、麻醉会诊后送手术室在外科直视下行冠脉修补术。在此病例抢救过程中,我们申请了两名心内科护士增援,共有四名护士,建立了三路静脉通路,护士1捏球囊管理呼吸道,护士2负责输血,不断地将从心包内抽出的血液输回患者体内,护士3负责心电监护与推药,护士4负责抽吸药液、记录病情与抢救用药。整个过程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各种抢救措施迅速及时得以实施,患者得以救治。

总之,密切周到的护理配合,不仅能避免桡动脉痉挛,使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也是各种心脏突发事件得以及早发现及早抢救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晓光,杨宁,潘杰,等.经桡动脉途径在血管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J].使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78~79.

[2]黄爱玲,刘晓英,郜玉珍,等.经桡动脉与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及对照研究.2006,20(2C):522~523.

[3]宋丽芸,王超,黄乐,等.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行急诊PCI的全程介入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8~9.

[4]王憬.握住我的手,和我一起做深呼吸--手术室护理的一点体会.中华护理杂志,2000,01:39.

动脉范文篇2

1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诊断方法

1.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Angiography,DSA):DSA可以显示从颈部至颅内血管的整个血管树,并可以动态地观察到造影剂在血管中通过的过程,而经过减影后的正侧位片受颅骨影响小,血管清晰可辨。迄今为止DSA是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最可靠手段。

1.2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MRA):MRA的成像是基于对流动血液与静止脑组织信号差异而得到的。MRA是根据颅内血管树不对称来诊断血管阻塞的,但MRA受到分辨率的局限,不能观察小血管腔的异常。应用脑静脉和静脉窦MR静脉造影法可发现血管阻塞性病变。用二维MRA加用动脉“预饱和”技术,可以使颅内静脉系统显示,易于发现AVM的引流静脉及静脉窦内血栓。

1.3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脑底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流生理参数的一项无创性的脑血管疾病检查方法,主要以血流速度的高低来评定血流状况,由于大脑动脉在同等情况下脑血管的内径相对来说几乎固定不变,根据脑血流速度的降低或增高就可以推测局部脑血流量的相应改变。TCD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管性疾病的检查,用来检查精神疾病患者脑血流改变的研究文献较多。其主要缺陷是操作者不能看到颅内血管的走行及血管与超声束之间的角度,降低了血流速度重复测量的准确性。

1.4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该诊断技术指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后。利用螺旋CT或电子束CT,在造影剂充盈受检血管高峰期进行连续薄层体积扫描,然后经过计算机对图像处理。重建血管的立体影像。CTA可清楚显示Willis动脉环。以及大脑前、中、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对闭塞型血管病变可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2脑动脉狭窄的治疗现状

颅内血管狭窄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2.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寻找和去除危险因素。由于颅内脑血管狭窄的首要病因是动脉粥榉硬化。因此要寻找寻去除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过度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其二是使用丙丁酚(probucol)、阿司匹林(aspirin)或其他抗血小板和他汀类药物(statins)。其不足在于内科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往往起不到控制卒中发作的作用。

2.2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

2.2.1外科手术:主要指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运用该技术可以将颈外动脉或颅外其他动脉的血液直接向缺血的脑组织供血,主要有颞浅—大脑中动脉、颞浅—大脑后动脉、脑膜中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等,认为可以提高脑血流量,改善神经功能。增加脑血管储备能力。从而增强脑组织对再次发生脑梗死的耐受力。其不足在于外科颅内-颅外血管吻合术及动脉内膜剥脱术受多种因素的限制,风险较大。

2.2.2介入治疗:临床研究证明。无论是否接受内科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都有较高的卒中危险。所以需要更为积极的干预措施。目前国内外已有相当报道证实了颅内血管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控。提示颅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介入治疗近期疗效确切,尽管会出现如栓塞、血管夹层、破裂出血、内膜撕裂、再狭窄甚至死亡等并发症,但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的病例、材料和方法。并进行充分的术前血流动力学评价等,就有可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脑动脉狭窄的手术损伤大,且深部脑动脉狭窄手术难以实施。因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对脑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作得比较多或方法比较成熟的是颈动脉狭窄及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在有条件的医院,对颅内脑动脉狭窄也可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对脑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目前基本上是采用支架植入术,利用支架的弹性将狭窄的动脉撑开。

动脉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0例,女18例,男12例,年龄40~68岁,均有高血压病史,均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治疗,住院时间7~15天。手术方式:全身麻醉,常规消毒皮肤,右侧腹股沟穿刺插管,经血管造影以明确导管准确无误地介入动脉瘤内,根据测得的动脉瘤大小选用合适的微螺圈。在屏幕直视下将它们送入动脉瘤内[1],经造影证实,动脉瘤完全闭塞后拔出导管,加压包扎,送返病房。

2.结果

30例患者顺利完成介入栓塞,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症状消失,术后无并发症。

3.护理

心理护理:

患者常有焦虑、烦躁、情绪不稳等心理变化,护士多关心安慰患者,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耐心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做好患者家属指导工作,要乐观地照顾患者,注意言行避免给患者带来心理刺激和精神干扰。重点介绍手术的成功病例、微创性、增强患者的信心,使手术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

术前准备:皮肤准备:

双侧腹股沟、会阴部、大腿上1/3处皮肤清洁并祛除毛发;抽血化验血常规、凝血四项、输血前五项。禁食8~12小时,禁水4~6小时。术前指导:绝对卧床休息,日常生活均在床上进行,保持病房安静,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避免情绪激动必要时用镇静剂;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切记控制血压在正常较低水平防止瘤体破裂;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是使用缓泻剂;指导患者深呼吸[3],学会有效咳嗽。

术后护理:

①穿刺侧肢体护理: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4小时,穿刺伤口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小时并1kg沙袋压迫6小时,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24小时,及时查看穿刺处有无渗血[4]。如局部压迫不当或穿刺肢体过早屈曲活动都可引起穿刺孔出血,按压局部有无波动感,及早发现活动性出血及血肿。观察足背动脉的搏动是否良好,肢体末端血循情况,皮肤有无发凉发白等情况,以利于及早发现穿刺侧肢体的动脉、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生及早处理,定时帮助患者按摩受压部位。

动脉范文篇4

[论文摘要]目的:充分认识腘动脉损伤的危险性,尽早发现腘动脉损伤并早期处理。方法:对5例腘动脉损伤患者的处理进行分析。结果:腘动脉损伤患者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对临床高度怀疑有主要动脉损伤患者应早期手术探查。结论:腘动脉损伤患者截肢率高,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腘动脉损伤在膝部创伤中较为常见。腘动脉在膝部紧贴股骨腘面和胫骨平台后缘的唇状突起,与腘静脉一起被包绕在一个结缔组织鞘内。腘动脉膝部的侧支,一般与腘动脉一起环抱膝关节,位置恒定,其分支胫前动脉通过骨间膜上的孔道,而胫后动脉为比目鱼肌腱弓所固定[1]。膝部受伤,发生骨折脱位或挫伤时,腘动脉及其侧支常受到损害。腘动脉损伤后,未及时正确的处理,易发生肢体坏死。据文献记载,腘动脉损伤患者用结扎法处理腘动脉的截肢率高达72.5%~100.0%[1],因此,多数学者强调,必须认真对待腘动脉损伤。

我院自1988年以来,共收治腘动脉损伤患者5例,本院成功救治3例,另有2例由他院转入,转入2例患者因来院时间过晚,最终行截肢处理。该2例截肢患者处理过程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思考,现总结如下:

1典型病例

1.1病例1

患者,男性,35岁,因外伤致右膝关节肿痛、畸形2h而前往他院就诊。患者前去门诊时正值中午11∶55,门诊医师正好下班,而患者亦未到住院部就诊,在候诊厅等至14∶30门诊医师上班。经摄X线片,诊断为右膝关节后脱位,门诊医师简单行手法整复后于16∶00收入住院。患者入院后出现伤肢血流循环障碍,肢体远端皮肤苍白,皮肤温度明显较健侧低,患肢疼痛,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经严密观察,行药物治疗,症状无改善,而转至我院,后患者行截肢处理。截肢后检查标本见右腘动脉血管床已广泛栓塞。

1.2病例2

患者,男性,20岁,因井下工作时被铁桶挤压致左膝部肿痛,伴创口流血1h而在他院就诊。查体见:左膝部肿胀、压痛,左足末梢血循环尚好。入院后摄X片示:左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未见骨折征象。经行创口清创缝合后给予止血、抗感染治疗。患者于第2天下午出现左小腿疼痛剧烈、肿胀,末梢血液循环较对侧差,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急诊行左小腿筋膜间室切开减压术,术中见小腿肌肉鲜红、有渗血,患肢末梢血流循环似有改善,故送回病房继续观察病情变化,手术后第2天患者肢体出现坏死征象,后患者转至我院行截肢处理,随访证实患者左腘动脉广泛挫伤、血栓形成。

2讨论

此2例患者截肢均系医务人员对该病认识不足所致,特别是第1例,门诊医师责任心不强,患者已有典型膝关节脱位体征,就应该考虑到膝关节脱位患者有约30%以上并发腘动脉损伤。只要及时对膝关节脱位进行复位,尽早解除对腘动脉的压迫,患肢就有希望保留。第2例患者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后,误以为是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行切开减压后未能及时探查腘动脉,错过挽救肢体的机会。因此膝关节外伤合并血管损伤时,无论是缺血或是反射性痉挛,如循环持续受阻,均会引起肢体坏死,应引起足够警惕。我院成功救治3例腘动脉损伤患者,系患者入院后,患肢出现足背动脉明显减弱,皮肤温度下降,皮肤苍白,即高度怀疑为腘动脉损伤,随即完善术前准备,急行腘动脉探查修复术,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得以成功保肢。据文献记载,腘动脉损伤后在8h内处理得当,有89%可获得成功保肢,超过8h,有86%的患者需要截肢。

因此,笔者认为处理此类患者,医务人员除加强责任心外,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对于各种易引起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骨折、关节脱位的患者,要有清楚的认识。医护人员对有怀疑为腘动脉损伤患者,即应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及感觉情况,绝不能因肢体远端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存在即放松对该病的警惕。据文献记载,四肢主要动脉伤患者中约22.2%远端动脉搏动仍存在[2]。

对临床症状表明有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的可能而不能确诊的病例,亦应早期手术探查,虽有探查阴性的可能,但漏诊或延误处理则可导致患者丧失肢体或生命。如漏诊或延误处理血管损伤,远端血管床可发生广泛栓塞,使血管修复失效,有时修复血管恢复通畅,但肌肉因长时间缺血而广泛坏死,最终可导致患者丧失肢体或生命,故在急性肢体缺血情况下应尽早手术探查。

[参考文献]

动脉范文篇5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spiralCTpulmonaryangiography,MSCTPA)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MSCTPA检查并证实为PE的患者21例,采用16层螺旋CT行肺动脉造影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结果:本组21例PE患者中,主肺动脉、左及右肺动脉、叶间肺动脉、叶肺动脉、舌支肺动脉的显示率均达100%,对段肺动脉的显示率达93.3%。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5支,叶肺动脉栓塞28支,段肺动脉栓塞65支。结论:MSCTPA技术为临床及早发现并明确诊断PE的可靠检查手段之一。

本文回顾性分析21例肺栓塞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评价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0年1月~2008年1月本院临床拟诊断并经东芝Aquilion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证实的肺动脉栓塞(PE)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龄41~76岁,平均(57.2±6.7)岁。临床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18例,胸痛10例,咳嗽、咳痰6例,发热5例,咯血2例。同时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典型肺栓塞三联征者2例。所有患者D-二聚体检查均阳性。

1.2CT技术

1.2.1扫描技术:扫描前对患者作屏气训练,对呼吸困难的患者,指导其平静呼吸。采用东芝Aquilion16层螺旋CT,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肌水平,一次屏气状态下从足侧向头侧扫描。扫描参数:120~140kV,250mA,准直0.5mm×16/1mm×16,螺距0.9375,机架旋转时间0.5s。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对比剂,造影剂用量为1.5~2.0ml/kg,高压注射器肘静脉注入,注射速率3.0ml/s,延迟时间8~25s。

1.2.2图像后处理:原始数据采用回顾性重建,所有患者均采用层厚1mm、重建间隔0.8mm,重建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采用MPR、MIP、VR等多种重建方法观察。

1.3图像分析:所有资料均由两位放射科主治医师共同分析,取得一致结论。

2结果

21例患者中,叶及叶以上肺动脉均清晰显示,肺段动脉420支,实际显示392支,显示率约93.3%;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共5支,叶肺动脉栓塞28支,段肺动脉栓塞65支。

21例PE增强CT表现:(1)直接征象为充盈缺损,完全阻塞型28支,中心型21支,偏心型14支,附壁型33支;(2)间接征象为栓塞处肺窗示肺纹理稀疏10例,与肺叶或段分布一致。胸膜下梗死灶3个,与所栓塞的肺叶、肺段动脉分布相对应,胸腔积液6例,肺动脉高压8例。

3讨论

PE是各种原因的栓子栓塞肺动脉后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中包括空气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血栓栓塞。临床上以来自静脉系统和(或)右心房的血栓脱落而致的肺动脉栓塞较为常见。目前应用于PE诊断的影像学方法较多,包括超声、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磁共振(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电子束CT(EBCT)及螺旋CT。与其他方法比较,MSCT不但可以明确栓子是否存在,还可以提供栓子部位、范围、程度、有无肺梗死等多方面信息。

3.1肺栓塞的螺旋CT表现

3.1.1急性肺栓塞的CT征象:急性肺栓塞最直接的征象为血管内栓子的显示,常表现为:(1)完全充盈缺损,整个动脉断面的低密度区,周围无造影剂;(2)部分充盈缺损,血管腔中央或边缘区可见绕以造影剂的低密区,边缘可规则或不规则;(3)“轨道征”,栓塞块游离于血管腔内,造影剂位于血管壁和栓塞块之间;(4)血管壁缺损,动脉的部分管壁呈低密度区。急性肺栓塞时,在CT上也可发现其它间接征象:(1)肺梗死征象,即外周肺野局灶性均匀的密度增高,多呈楔形改变,另有部分在楔形区域的边缘呈毛玻璃样密度增高;(2)非梗死性肺渗出,常表现为楔状或不规则多角形毛玻璃状致密影,此系肺缺血的所致的肺泡出血;(3)胸腔积液。

3.1.2慢性栓塞的CT征象:慢性肺栓塞的直接征象是附壁血栓,大约有10%的患者栓子伴有钙化。部分作者认为,血栓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多地表现为凹向腔内的附壁性充盈缺损[1]。慢性肺栓塞的间接征象有:(1)血管壁不规则或呈结节状;(2)管腔突然变细;(3)小动脉分支截断;(4)中央肺动脉扩张(肺动脉主干大于2.8cm,左或右肺动脉大于1.6cm;(5)心脏增大,心轴旋转;(6)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如胸水、腹水、心包积液等;(7)周边肺组织疤痕样改变,胸膜带状粘连,提示曾有肺梗死形成;(8)支气管动脉扩张、迂曲。

3.2多排螺旋CT检查技术:获得高质量原始图像数据是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基础,直接影响着肺动脉的显示。本组病例全部采用从足侧向头侧扫描,这样可以减轻患者屏气不佳的影响及减少上腔静脉内高浓度造影及所造成的伪影。扫描前对患者的呼吸训练不能够忽视,在进行呼吸训练后,本组21例,除1例大面积栓塞患者外,其余患者均能够配合检查。层厚的选择至关重要,薄层可以减少部分容积效应,增加容积分辨率,提高段以下肺动脉的显示率,本组中以1mm层厚重建图像对段水平肺动脉的显示率约93%。肺动脉CTA对延迟时间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右心输出功能正常的患者,8~15s的扫描延迟常可使肺动脉得到良好的强化,而对于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的患者,其扫描延迟需延长至15~25s甚至更长。扫描延迟不当可产生伪影,如扫描延迟过短,由于造影剂充盈不足,在前几幅图上动脉出现假充盈缺损,由于扫描延迟过长,在最后的图像出现造影剂不足且主动脉系统造影剂过多影响观察[2]。

3.3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横断面影像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基本依据,而MPR、MIP和VR等后处理技术是重要的补充。MPR技术是利用螺旋CT容积扫描数据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平面重建。随着MSCT的扫描层厚越来越薄,采集的原始容积扫描数据大大增多,MPR图像质量愈加改善。MPR操作方法简便易行,MPR图像可从多个角度直接观察栓子的存在,与横断面图像相比,对栓子的位置、范围等方面的显示更加直观。如走行方向与扫描层面相倾斜的血管,由于部分容积效应,横断图像易与附壁血栓混淆,使用MPR技术可以沿血管长轴方向成像,清楚显示血管内情况,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3,4]。MIP成像能够直接显示肺动脉及分支的外形、走形及毗邻关系,对充盈缺损显示尤佳。在诊断方面,要结合原始横轴面图像或MPR图像确定病变的存在。VR技术是三维血管实时重建,能较准确地反映对比剂充盈血管(动、静脉)复杂的解剖关系,观察其结构、外形等,显示充盈缺损,提示血栓的形态、位置。

以上三种重建技术相比较,MPR的应用价值最大,其操作方法简便快速,优质的MPR图像质量能达到原始横轴面图像的品质,并可多角度、多轴向观察血栓情况。MIP技术对临床诊断也很有帮助,对肺动脉血栓的显示与MPR有同等价值,但由于是投影成像,易受其他血管影像的重叠干扰。VR图像由于显示角度或心脏、上腔静脉等重叠干扰的影响,对血栓的显示具有较多的局限,适于辅助诊断。

参考文献:

[1]PatelS,kazerooniEA,CascadePN.Pulmonaryembolism:optimizationofsmallpulmonaryarteryvisualizationatmulti-detectorrowCT[J].Radioology,2003,227(5):455.

[2]SchoepfUJ,CostelloP.CTAngiographyfordiagnosisofpulmonaryembolism:stateoftheart[J].Radiology,2004,230(2):329.

动脉范文篇6

【关键词】毒邪动脉粥样硬化清热解毒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病因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AS是血管内皮损伤后的一种慢性炎症性增生性疾病,炎症贯穿于AS的始终,并协同其它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于AS的进程。针对这一病机,笔者认为可以从毒邪论治AS,以提高中医药防治此病的疗效。

1中医毒邪

1.1毒邪的概念毒邪指的是致病因素或者病理产物。《金匮要略·心典》载:“毒,邪气蕴结不去之谓也”,素有外来之毒、内生之毒之分。姜氏[1]以人体为界,将凡是来源于人体之外的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物质,均归于外来之毒范畴,如西医学的病原微生物,中医学的外感六淫等,《诸病源候论》有:“此由风气相搏变成热毒”的记载;内生毒邪,是由脏腑功能失调,使机体内生理和病理代谢产物蕴积,造成机体损害的一类毒性物质,包括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代谢废物以及那些本为人体正常所需的生理物质,由于代谢障碍超出其生理需要量,或者由于改变了它所应存在的部位,转化为致病物质形成的毒。

1.2毒邪的特点毒邪致病,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势急重,变证多见。其致病病变复杂,脏腑、经络、四肢皆可累及,并且随个体体质所偏而表现出丰富多变的临床症状。毒邪最易与火相兼为病,且毒邪证多属火属热,多易从火化。毒邪内伏,营卫失和,气血亏损,脏腑败伤,其病多深重难愈。毒邪常以气血为载体,无所不及,壅滞气机,败伤血分,又善入津液聚集之处,酿液成痰,耗伤气血,灼伤津液,损伤脏腑。其致病虚实夹杂,顽固难愈,治疗难度极大[2,3]。

2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中的毒邪

2.1外来之毒

2.1.1烟毒吸烟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可达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呈正比。吸烟可使全血黏度增加,可以使LDL易于氧化,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缺氧损伤。《滇南本草》认为烟草“辛温,有大毒”。《景岳全书·本草正》强调烟为纯阳之物,多燥多火之人最不宜用。

2.1.2浊毒气候变暖、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导致人体热毒;食物中的农药的残留,常进食高热量、含动物脂肪、胆固醇多的食物,蕴结中焦,化生痰热,日久不去变化为浊毒。

2.1.3外感邪毒在AS病变中已经发现了肺炎衣原体、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这些病毒可以引起免疫系统的激活,交联抗体形成、细胞因子释放、内皮受损、血栓形成。

2.2内生之毒

2.2.1脂毒目前认为血浆中TG,TC,LDL水平升高都是AS的危险因素,这些物质本来都是为人体正常所需的生理物质,由于代谢障碍超出其生理需要量也可转化为致病物质形成毒。因此,调脂有可能逆转AS病变[4]。

2.2.2糖毒糖尿病会使蛋白发生变性,形成高度糖化终末产物(AGEs),LDL糖基化以后形成AGE-LDL,Ox-LDL有相似的致AS作用。

3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炎症学说与清热解毒药的应用

AS是血管内皮损伤后的一种慢性炎症性增生性疾病,“炎症-损伤-反应”学说认为,AS斑块是在反复的血管壁炎症损害与机体的修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血管壁的损伤与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渗出为其始动环节,通过炎性信号转导通路的启动进而产生大量的下游炎症反应性介质,并形成了复杂的炎性级联反应;内膜层的炎性增殖导致了斑块的形成;斑块病灶中细胞外基质成分降解的后续炎症反应又可引发斑块的不稳定乃至破裂。可见,炎症反应贯穿AS疾病的始终,并成为其关键的病理环节之一。而我们发现许多清热解毒的方药能够作用在复杂炎症网的某一个环节,起到抗AS的作用,那么这个复杂炎症网中的炎性因子,炎症介质等都可以认为是内生毒邪。

3.1单味清热解毒中药的研究刘氏等[5]采用细胞计数、MTT法和流式细胞技术,观察清热解毒类中药金银花、蒲公英、虎杖和连翘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贴壁和增殖抑制作用。结果发现,金银花、蒲公英、虎杖和连翘对SMC生长、贴壁和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增殖抑制作用呈量-效、时-效关系。API被认为是穿心莲中最有前途的抑制血管SMC增殖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API预防性用药能显著抑制实验性AS兔主动脉壁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蛋白(PDGF-B)。原癌基因c-sismRNA和c-myc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主动脉脂质斑块的面积[5]。

3.2清热解毒复方抗AS的研究研究表明,复方莶草合剂[6]、金匮泻心汤[7]、解毒活血益气方[8](半枝莲、丹参、黄芪等)可增强AS动物血清SOD活力,降低MDA水平,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发挥抗AS的作用。

4AS并发症与清热解毒法的应用

4.1AS并发症与热毒致病特点的一致性AS主要损害心、脑、肾等器官。毒邪损伤脑络,络脉破损,或脉络拘挛淤闭,气血渗灌失常,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而发为中风;若毒邪损伤心脉,心脉闭阻,可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心痛。这与毒邪致病特点非常一致[9]。

AS引起的血管疾病遍布全身,发病多有年龄、性别、体质的差异,AS引发的疾病症状多变,AS多由炎症引发,AS病理过程中有明显的炎症特点,其致病多有脂质代谢紊乱及血栓形成,与毒邪夹痰夹淤相似。AS病变多在内脏器官组织,直接影响内脏功能,血栓形成及栓子脱落,一旦堵塞心、脑血管,则骤发心肌梗塞、脑梗塞,病多凶险,危害严重,故AS致病,病情复杂多变,迁延难愈,等等[10]。

4.2临床研究表明清热解毒法治疗AS并发症有效AS并发症与热毒致病特点不仅非常一致,而且清热解毒法治疗AS并发症也是非常有效的。

临床上应用清热解毒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比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都取得了显著疗效,如姜氏等[11]、温氏[12]以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满意疗效。王少英[13]将清热解毒法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配合其他治法有机结合组方,观察了72例冠心病病人,治疗组服用大调中汤加野菊花、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药物,对照组只服用大调中汤,结果提示清热解毒法可增加冠心病的临床疗效。钱卫东[14]经研究认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因与动脉粥样硬化、CRP病原微生物、气滞血淤等有关,炎症反应是AS发生和加重的重要原因,有抗炎作用的清热解毒类中药对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反应有一定的干预作用,起到稳定斑块和减少内皮损伤、改善临床症状作用。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毒贯穿AS的发病、病理变化、以及并发症全过程当中,虽然整个过程中毒邪的内涵是不同的,但他们致病的特点都可归纳为毒邪。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个较复杂的动态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初期是动脉内膜吞噬细胞吞饮脂毒形成脂质点,而脂毒实际上由于脾的运化失调,化生痰浊,痰浊日久不去,变化为脂毒,损伤血络。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阶段,特别是以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者,论治以化痰解毒为主。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后,表现为管腔狭窄、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时,则多辨证以淤血为主,但激活巨噬细胞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会促使斑块破裂,进一步形成血栓,最终由于斑块出血、坏死、脱落,引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因此治疗上强调活血化淤,辅以清热解毒,清除血液内炎性因子使斑块稳定。心脑血管病急性期以王永炎院士[15]为代表的中医中风专家吸收借鉴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提出了“中风毒邪络病说”,在辨证与方药方面考虑到毒邪的作用,以解毒为大法,疗效有一定的提高。临床初步显示了可喜的苗头,值得进一步重视研究。

【参考文献】

[1]姜良铎,张永生.从“毒”论治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5):2.

[2]于俊生.毒邪学说与临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7.

[3]丁书文,李晓,李运伦,等.心系疾病中的热毒学说.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0):592.

[4]徐成斌.强化调脂有望逆转动脉粥样硬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9):862.

[5]刘彦珠,罗国安,龙致贤,等.清热解毒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0(6):13.

[6]王宏伟,赵华月,熊一力.穿心莲提出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动脉壁PDGF-B、c-sis和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8,27(1):46.

[7]郭来,丁书文.复方莶草合剂抗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损伤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1,19(2):105.

[8]吴智春,吴凯,王浩,等.金匮泻心汤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7):461.

[9]彭哲,王硕仁,李秋梅,等.解毒活血益气方药物血清对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6):341.

[10]范砚超,张国平,唐明.从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初探[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5):261.

[11]姜崇智,柳玉美.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120例[J].中医杂志,1994,(10):608.

[12]温跃才.加味黄连解毒汤治疗脑梗塞100例[J].吉林中医药,1998,1:26.

[13]王少英.清热解毒药物在治疗冠心病中的运用[J].北京中医2004,23(1):14.

动脉范文篇7

【关键词】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低温透析;可调钠透析

近年来,我院收治了1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通过可调钠加低温透析后,对其下肢疼痛症状缓解情况进行观察,并给予相应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男,73岁,运用DDB-26透析机维持性血液透析4个月,每周透析3次,每次4h,共透析54次。所用GFSPLUS16型空心纤维透析器、碳酸盐透析,血流量250ml/min,透析液500ml/min。患者患肢疼痛于开始常规血液透析后30~60min出现,且呈进行性加重,被迫中途结束透析。

1.2方法开始血液透析后将透析液温度调至35℃,透析液钠浓度调至145mmol/L,透析3h后,再将透析液钠浓度调回140mmol/L,以观察患者患肢疼痛情况。疼痛情况每30min观察记录1次,疼痛程度评估参考0~10疼痛量表(NRS)。

2结果

运用可调钠加低温透析后,通过对患者16次透析过程的观察发现,患者主诉疼痛明显缓解,疼痛程度从10下降至2~3,精神放松,饮食规律,在透析期间可安静入睡,并主动与人交流。可顺利完成4h血液透析。

3护理

3.1病情观察注意观察血压变化,每30min测量脉搏、血压1次,如患者主诉不适,应随时测量,以避免透析中高血压或低血压的发生。

3.2注意监测透析液钠浓度及透析液温度遵医嘱时间及时调整钠浓度,避免发生高钠血症。

3.3定期查血生化了解血中电解质浓度。

3.4心理护理疼痛可引起情绪变化,如:紧张、烦躁、恐惧、绝望、愤怒;疼痛还可造成睡眠及饮食习惯紊乱,引起患者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患肢血液供应进一步减少。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理解患者、关心体贴患者,态度和蔼,主动为患者讲解血液透析方面的知识,鼓励患者主动配合。

3.5保暖透析过程中要用轻柔保暖的被子为患者保暖,以免患者感觉寒冷不适。

3.6患肢护理患者的盖被要避免对患肢末梢的压迫,必要时用支架支起。定时为患者做患肢按摩和被动活动以减轻不适感。

4讨论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1891年VonMantenfel首先发现下肢特发性坏死病例,经手术证实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变为动脉管壁增厚、变硬,伴有粥样硬化斑块及钙化,以后可继发血栓形成,以致发生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致使下肢缺血[1]。本病以中年以上男性发病者居多。临床表现为患肢发冷、麻木及感觉异常,严重时呈静息痛,最后可发展为坏死。因患肢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情绪及自控能力,患者表现为紧张、烦躁不安、暴躁、恐惧、绝望、不配合透析治疗,每次透析均不能达到预定透析时间,因而影响了透析效果。笔者通过调整透析过程中透析液钠浓度及透析液温度,有效保证了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患肢血液供应,明显缓解疼痛症状,使患者能够顺利完成每次透析,从而保证了透析效果。血液透析开始后前3h通过提高透析液中钠浓度,有利于保持患者血液中晶体渗透压的稳定性,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从而保证了患肢的血液供应。而最后1h将透析液钠浓度调回至140mmol/L,避免了透析后口渴和高血压的发生。透析液温度是影响血管反应性的因素之一。据文献报道: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心房利钠多肽水平升高,在血液透析中不断下降,低温透析中心房多肽水平下降延迟,因而血流动力学稳定。低温透析与标准温度透析相比,血透过程中平均动脉压(MAP)增高,透析结束时MAP也明显升高,增高的MAP水平实际上帮助了维持肌肉血流,从而改善了患肢的血液供应[2]。低温还可降低机体代谢及组织氧耗,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达到改善微循环目的。低温还可抑制细胞活动,降低神经纤维敏感性,从而减轻疼痛症状。

5小结

可调钠加低温透析可有效缓解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患肢疼痛症状,使患者能够顺利完成4h血液透析,保证了透析效果。

【参考文献】

动脉范文篇8

1.1毒邪的概念毒邪指的是致病因素或者病理产物。《金匮要略·心典》载:“毒,邪气蕴结不去之谓也”,素有外来之毒、内生之毒之分。姜氏[1]以人体为界,将凡是来源于人体之外的有害于身体健康的物质,均归于外来之毒范畴,如西医学的病原微生物,中医学的外感六淫等,《诸病源候论》有:“此由风气相搏变成热毒”的记载;内生毒邪,是由脏腑功能失调,使机体内生理和病理代谢产物蕴积,造成机体损害的一类毒性物质,包括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代谢废物以及那些本为人体正常所需的生理物质,由于代谢障碍超出其生理需要量,或者由于改变了它所应存在的部位,转化为致病物质形成的毒。

1.2毒邪的特点毒邪致病,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势急重,变证多见。其致病病变复杂,脏腑、经络、四肢皆可累及,并且随个体体质所偏而表现出丰富多变的临床症状。毒邪最易与火相兼为病,且毒邪证多属火属热,多易从火化。毒邪内伏,营卫失和,气血亏损,脏腑败伤,其病多深重难愈。毒邪常以气血为载体,无所不及,壅滞气机,败伤血分,又善入津液聚集之处,酿液成痰,耗伤气血,灼伤津液,损伤脏腑。其致病虚实夹杂,顽固难愈,治疗难度极大[2,3]。

2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中的毒邪

2.1外来之毒

2.1.1烟毒吸烟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可达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呈正比。吸烟可使全血黏度增加,可以使LDL易于氧化,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缺氧损伤。《滇南本草》认为烟草“辛温,有大毒”。《景岳全书·本草正》强调烟为纯阳之物,多燥多火之人最不宜用。

2.1.2浊毒气候变暖、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导致人体热毒;食物中的农药的残留,常进食高热量、含动物脂肪、胆固醇多的食物,蕴结中焦,化生痰热,日久不去变化为浊毒。

2.1.3外感邪毒在AS病变中已经发现了肺炎衣原体、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这些病毒可以引起免疫系统的激活,交联抗体形成、细胞因子释放、内皮受损、血栓形成。

2.2内生之毒

2.2.1脂毒目前认为血浆中TG,TC,LDL水平升高都是AS的危险因素,这些物质本来都是为人体正常所需的生理物质,由于代谢障碍超出其生理需要量也可转化为致病物质形成毒。因此,调脂有可能逆转AS病变[4]。

2.2.2糖毒糖尿病会使蛋白发生变性,形成高度糖化终末产物(AGEs),LDL糖基化以后形成AGE-LDL,Ox-LDL有相似的致AS作用。

3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炎症学说与清热解毒药的应用

AS是血管内皮损伤后的一种慢性炎症性增生性疾病,“炎症-损伤-反应”学说认为,AS斑块是在反复的血管壁炎症损害与机体的修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血管壁的损伤与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渗出为其始动环节,通过炎性信号转导通路的启动进而产生大量的下游炎症反应性介质,并形成了复杂的炎性级联反应;内膜层的炎性增殖导致了斑块的形成;斑块病灶中细胞外基质成分降解的后续炎症反应又可引发斑块的不稳定乃至破裂。可见,炎症反应贯穿AS疾病的始终,并成为其关键的病理环节之一。而我们发现许多清热解毒的方药能够作用在复杂炎症网的某一个环节,起到抗AS的作用,那么这个复杂炎症网中的炎性因子,炎症介质等都可以认为是内生毒邪。

3.1单味清热解毒中药的研究刘氏等[5]采用细胞计数、MTT法和流式细胞技术,观察清热解毒类中药金银花、蒲公英、虎杖和连翘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生长、贴壁和增殖抑制作用。结果发现,金银花、蒲公英、虎杖和连翘对SMC生长、贴壁和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增殖抑制作用呈量-效、时-效关系。API被认为是穿心莲中最有前途的抑制血管SMC增殖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API预防性用药能显著抑制实验性AS兔主动脉壁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蛋白(PDGF-B)。原癌基因c-sismRNA和c-myc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主动脉脂质斑块的面积[5]。

3.2清热解毒复方抗AS的研究研究表明,复方莶草合剂[6]、金匮泻心汤[7]、解毒活血益气方[8](半枝莲、丹参、黄芪等)可增强AS动物血清SOD活力,降低MDA水平,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发挥抗AS的作用。

4AS并发症与清热解毒法的应用

4.1AS并发症与热毒致病特点的一致性AS主要损害心、脑、肾等器官。毒邪损伤脑络,络脉破损,或脉络拘挛淤闭,气血渗灌失常,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而发为中风;若毒邪损伤心脉,心脉闭阻,可心胸猝然大痛,而发为真心痛。这与毒邪致病特点非常一致[9]。

AS引起的血管疾病遍布全身,发病多有年龄、性别、体质的差异,AS引发的疾病症状多变,AS多由炎症引发,AS病理过程中有明显的炎症特点,其致病多有脂质代谢紊乱及血栓形成,与毒邪夹痰夹淤相似。AS病变多在内脏器官组织,直接影响内脏功能,血栓形成及栓子脱落,一旦堵塞心、脑血管,则骤发心肌梗塞、脑梗塞,病多凶险,危害严重,故AS致病,病情复杂多变,迁延难愈,等等[10]。

4.2临床研究表明清热解毒法治疗AS并发症有效AS并发症与热毒致病特点不仅非常一致,而且清热解毒法治疗AS并发症也是非常有效的。

临床上应用清热解毒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比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都取得了显著疗效,如姜氏等[11]、温氏[12]以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满意疗效。王少英[13]将清热解毒法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配合其他治法有机结合组方,观察了72例冠心病病人,治疗组服用大调中汤加野菊花、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药物,对照组只服用大调中汤,结果提示清热解毒法可增加冠心病的临床疗效。钱卫东[14]经研究认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因与动脉粥样硬化、CRP病原微生物、气滞血淤等有关,炎症反应是AS发生和加重的重要原因,有抗炎作用的清热解毒类中药对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反应有一定的干预作用,起到稳定斑块和减少内皮损伤、改善临床症状作用。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毒贯穿AS的发病、病理变化、以及并发症全过程当中,虽然整个过程中毒邪的内涵是不同的,但他们致病的特点都可归纳为毒邪。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个较复杂的动态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初期是动脉内膜吞噬细胞吞饮脂毒形成脂质点,而脂毒实际上由于脾的运化失调,化生痰浊,痰浊日久不去,变化为脂毒,损伤血络。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阶段,特别是以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者,论治以化痰解毒为主。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后,表现为管腔狭窄、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时,则多辨证以淤血为主,但激活巨噬细胞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会促使斑块破裂,进一步形成血栓,最终由于斑块出血、坏死、脱落,引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因此治疗上强调活血化淤,辅以清热解毒,清除血液内炎性因子使斑块稳定。心脑血管病急性期以王永炎院士[15]为代表的中医中风专家吸收借鉴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提出了“中风毒邪络病说”,在辨证与方药方面考虑到毒邪的作用,以解毒为大法,疗效有一定的提高。临床初步显示了可喜的苗头,值得进一步重视研究。

【参考文献】

[1]姜良铎,张永生.从“毒”论治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5):2.

[2]于俊生.毒邪学说与临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7.

[3]丁书文,李晓,李运伦,等.心系疾病中的热毒学说.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0):592.

[4]徐成斌.强化调脂有望逆转动脉粥样硬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9):862.

[5]刘彦珠,罗国安,龙致贤,等.清热解毒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0(6):13.

[6]王宏伟,赵华月,熊一力.穿心莲提出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动脉壁PDGF-B、c-sis和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8,27(1):46.

动脉范文篇9

1.临床资料

2010年1~10月采用非体外循环下的手术方法,治疗40例肺动脉高压患儿,效果满意。其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1~12岁,均未输血,术后1周出院,效果满意。治疗效果:术后血压升高26例,体温升高15例,经降压、镇痛应用激素等治疗,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均顺利出院。

2.术前护理

术前常规指导患儿做深呼吸及有效咳诉、方法如下。指导患儿做深呼吸运动,2次/日,每次10分钟。在深呼吸后张口并使声门开放用力向外喷射气体,同时连续小声咳嗽,将痰液运动到喉部,再用力咳出。给予必要的呼吸道准备,加强超声雾化,预防肺部感染。对于肺高压的患者,遵医嘱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改善患儿缺氧症状。心理护理:患儿年龄偏小,增加了护理的难度,入院后应有意识地多与患儿接触,多给患儿拥抱,抚摸以增进彼此间的亲和力,减少其陌生感使之能较好的配合手术,消除其恐惧心理。向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

3.术后护理

动脉范文篇10

关键词:监测胎儿脐动脉血流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情况日益受到重视,而胎儿生长受限(FGR)是导致围产儿死亡增加的重要原因。我们采用胎儿脐动脉血流S/D值监测胎儿发育情况,预防和治疗20-34周脐血流异常的孕妇,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我院妇保门诊检查的180例孕妇进行脐血流S/D值监测。平均年龄20-38岁。

1.2方法采用广州三瑞公司出品的SRF608胎儿脐血流检测仪进行检测。取连续6个以上收缩期末峰及舒张期末峰未受其他血流图像影响的图形,通过内储软件求得各波比值的数学平均值即S/D值。当S/D值大于或等于该孕周正常范围的90th百分位者为异常。监测的180例孕妇中有36例异常。孕20-30周28例,25-30周4例,30-34周4例。其中确诊FGR4例。

治疗方法:①左侧卧位②吸氧30分钟,一日2次③均衡饮食:包括水、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④药物治疗:5%葡萄糖5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10%葡萄糖500ml加维生素C5.0静点。确诊FGR者静点复方氨基酸250ml日一次、脂肪乳250ml隔日一次及口服舒喘灵2.4mg日三次。同时监测S/D值(每4或7天复查一次)直至S/D值正常。门诊随诊至足月分娩。

1.3判断标准围产儿预后判断标准[1]:围产儿预后不良程度根据:⑴新生儿Apgar评分<7分⑵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⑶羊水浑浊Ⅱ度以上或羊水少,这三项指标中有一项为轻度,有两项为中度,有三项为重度。

2结果

将36例S/D值异常者分为治疗组18例,未治疗组18例,比较两组围产结局

2.讨论

正常妊娠时随着孕周的增加,子宫胎盘血流随之增加,三级绒毛及其中的细小动脉数目逐渐增多,致使胎盘血管阻抗逐渐降低,S/D和RI值也随之下降,当脐血管阻力异常升高时,提示胎盘循环阻力增大,脐血流监测显示S/D值升高。当胎盘血流阻力增加导致脐血流阻力增高时,使进入胎盘换氧血减少,从而导致宫内缺氧,长期的宫内缺氧使胎儿肾脏血流量减少,造成羊水减少,影响宫内环境,导致胎儿宫内乏氧,影响胎儿生长发育。本文对36例S/D值异常者进行治疗对比得出:治疗组与未治疗组足月分娩时围产结局及围产儿预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中晚孕期经过治疗可大大降低FGR的发生,降低围产儿的患病率。并且我们在观察中发现S/D值越接近正常治疗效果越佳,越早期治疗,围产儿预后越好。因此,监测胎儿脐动脉血流S/D值对早发现、早治疗胎儿宫内乏氧及胎儿生长受限有很重要的意义。